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关于校园的看法

关于校园的看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6 14:45: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关于校园的看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关于校园的看法

篇1

时至今日,技术院校语文教材也可谓林林总总,单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就有5版之多,但仍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区各专业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特别是随着义务制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改革和语文教材开发的迅猛发展,技术院校的语文教材更显得落伍,以至于成为制约技术院校有效开展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

在我从事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20余年中,选用过的教材就有十数种,当然也各有利弊。拿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的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语文(第五版)来说,该教材以2010年《技工院校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在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引进实用语文、生活语文的新理念,着力构建了以职业精神为核心的人文体系和以“读写结合”为核心的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教学体系,强化选文的规范性、可读性和经典性,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但令人遗憾的是该教材面向全国发行,不能有效地体现区域特色以符合不同省市技术院校学生实际,甚至有的选文篇目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出现重复;而且该教材下册为集中的应用文写作训练,不能有效体现专业特色的同时,也因集中的应用文学习难免枯燥而不能有效地长久地吸引学生,致使学习效果欠佳。

2004年6月,根据2003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鲁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正式付梓,随后山东省内学校纷纷选用。而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也早在2002年的时候,在全省范围内推广使用。本着与鲁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衔接的目的,开发能够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并且能够充分体现职教特色的技术院校语文教材,成为技术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明确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色

明确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特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鲁教版语文教材开发的必要性。技术院校培养的是“同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初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劳动者”。同此目标相适应,职业教育有自身的特色:“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和“初、中、高级职业技术水平的职业教育”构成其两大内涵。于是,就决定了技术院校语文教学任务的特色,即综合化、专业化、实践化。在这里,“综合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培训及后续教育课程的沟通与衔接,注重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专业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的“听、说、读、写”能力训练要与专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突出专业性,实践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宗旨;“实践化”是指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应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要把握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原则

“发展主体性”,这是技术院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理应成为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应该遵循的首要原则。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唤醒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注重发展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养。只有让学习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甚至为之痴迷的活动,使之与实际生活产生密切联系,学习的内容才能够顺利有效地被接受、理解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运用。而构成学生理解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知识因素、思维因素和技能因素。知识是基础,思维是关键,技能是保证。知识要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视野的拓展而不断积累。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做基础,提高理解能力无异于空中楼阁。因而,在实现“理解”目标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知识的传授与积累,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其技能和素养。因而,在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编写过程还应该遵循有序性原则。同时,理解的难度对学生而言,往往体现为知识和经验能否有效衔接。在语文教学中,往往因为每个学生的经历、体验不同,而对课文乃至字、句、段的理解产生差异。有些理解看似出格,实则包含着阅读者独特的见解,体现其个人的价值观。因此,体验性原则也要予以关注。从尊重学生体验出发,允许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鼓励同学间合作、探究、讨论,并通过合作、讨论等实践性活动,弥补自己认识的不足,从而形成更丰富、正确、全面的理解。因而,在技术院校语文教材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首先应坚持学生主体发展原则,同时把握知识的有序性原则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实践,即从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出发,尊重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能 力倾向以及专业需求,优化技术院校语文教学内容,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要体现技术院校语文教材的创新性特点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学习语文,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要回归于生活。为此,第一,教师应从思想上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用活教材,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找准教学内容与创造性思维训练的结合点,独具匠心地诱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资源,放飞思绪,用生活(包括阅读与生活)的素材滋润语言,让语言在广阔的生活背景中得到滋养,使语言的运用不断走向得体、自如与洒脱的境界,实现与生活的交融。第二,是回归生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在语文教学中促进“生命”的回归,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懂得热爱和珍惜生命。第三,是回归职业。当前技术院校面向企业办学,根据企业和行业的需要构建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围绕校企联合办学搞好课程设置、培养方式、评价体制、管理体制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改革。作为技术院校的语文教学也要积极探索新方式、新渠道,针对企业人才需求的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促进人才全面成长。

本着以上原则,技术院校语文教材也应该实现与时俱进,在编写过程中突出如下特点:

1.人本化。即从学生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和发展,促进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立足技术院校学生实际水平,以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为重要原则精选教材内容,关注文本的人文因素,注重设计语文体验性活动和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对教材内容动情动容,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

教材内容的优选,可以参考示意图如下:

如果说,“应当熟 悉的课程内容”建构起学生个人的语文修养的话,那“应当持久理解的课程内容”将构成学生成长的基本能力,是学生适应日后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的关键。这既是教材编写者应该极力关注的内容,也是教师在选择、使用教材过程中所不能忽视的。

2.整合化。即注重同一学科不同内容以及不同学科之间知识的沟通,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出发,在语文学科内部,力求语言与文学渗透、阅读与写作交叉,既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又陶冶情感,完善人格提升精神境界;在不同学科之间,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融合多种领域知识,让语文教材成为一个包罗万象的多彩世界,能够使学生透过语文教材增长见识,学会创造。

篇2

一、陕西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选聘方式的现状调查

目前陕西共有8所民办本科院校(此数据截止2011年10月),分别是西安欧亚学院、西安翻译学院、西安外事学院、陕西国际商贸学院、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学院、西安思源学院和陕西服装学院。本研究对此8所院校中的145位外语教师做了问卷调查,回收104份,回收率达到71.7%,并用SPSSStatisticsV17.0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具体见下表:

被调查的104人中86人都是本科或研究生毕业通过试讲应聘为外语教师的,占82.7%;12人为中途跳槽后通过试讲应聘为外语教师的,占11.5%;1人为退休后作为高级人才引进,只占1%;5人以其他途径被聘为外语教师,占5%。由此可断定陕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外语教师主要来源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生,主要方式是通过试讲。

二、关于民办本科院校外语教师选聘的建议

(一)采用灵活多样的选聘形式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陕西民办本科院校选聘外语教师的途径、方式单一,很难全面考查应聘者的能力。他们应“更新”招聘观念,采用灵活多样的选聘方式,吸收借鉴好的选聘经验。国外高校在选聘教师时请应聘者进行学术讲座,尤其是引进高层人才时,这给了学者更广阔的舞台,能更客观地保证学校招聘年轻教师的质量,也客观上体现了公开、公正的原则,关注的人越多,越难以进行权力的“寻租”。在招聘方式上,传统的试讲与面试可以保留,但应再多样化一些,如与候选人一起参与一次团队活动,共同研究一个项目,共进午餐,喝杯咖啡或茶,请候选人进行一次学术沙龙等,在一种轻松与自然的环境中评估一个候选人。

(二)为应聘者创建公平、平等竞争的宽松环境

在应聘者竞聘中最忌讳、托人情、找关系,很多优秀的竞聘者因没有关系或因厌倦痛恨这样的竞争而退出,因此若这几所民办本科院校本着学校发展的思想招聘优秀外语人才的话就必须建立公平、平等竞争的宽松环境,那么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建立一套公平、效率、自由的选聘机制。如日本高校对教师的选拔有一套严格的机制,且受法律保护。但在特殊人才引进方面,又留有“绿色通道”,为学历较低,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了任教的机会。耶鲁大学对应聘的教师有专门的STARS(StrategicTalent-managementAndRecruitmentSystem)系统,使应聘者方便应聘,并全程在电脑上操作简历,最后等待电话面试的通知。所以民办本科院校也可仿效国外的这些有效做法,利用自身的优势为自己的学校建立一套切实可行,严格又有灵活性的选聘机制。

第二、建立聘任管理监督机构。聘任管理监督机构可将教授委员会、师资办公室、人事处、教师代表等都纳入监督体系中,保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地招聘。招聘组人员可以由外语专业资深教授代表、外语专业教师代表、人事处领导、外语专业所在院系领导、学生代表、同行学者、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组成。

(三)制定适合本校的选聘外语教师的条件

陕西民办本科院校的发展历史相比公办院校来说都不是很长,特别是外语专业。因此如果他们想在高校激烈竞争的今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教师严格要求,特别是外语教师。

民办院校在招聘外语教师时应侧重复合型人才,即不但能够从事教学、科研,还要有较为丰富的行政能力,最好是科研能力、教学能力都有,并且有特长的专业教学人才。

民办院校应从选聘的取向,方针政策上认清其位置和理念,制定选聘外语人才的具体方案,做到双向选择。从选聘的标准上说,单一的标准不如先进科学的多元化标准到位,对人才的把握能够更加的客观公正;从来源选择上说,包括地缘、学缘等方面,广泛的来源是学术的基本要求,多样的学术背景能促进学术的发展与高校的学术水准;从具体操作上讲,要实现从单纯简单的一维设岗到多维设岗,做到老、中、青教师队伍比例协调,并保障外语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比例协调等等;最后,从选聘时机上来说,好的时机能使陕西民办本科院主动出击,快速高效地招聘到合适的年轻外语教师。总之,陕西民办本科院校应择时而动,不应被动等待。

另外,师德也应该是选聘时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著名的教育学家张楚廷教授在其教育文集(第5卷)《校长学论》第五章《大学教师》第四节指出“作为大学教师候选者,应当既考查其学术水平,又考查其教学水平,其道德水平也是应当考查的。”这充分体现了道德水平对于一位大学教师的重要性。在谈到大学教师道德水平的考察时,张楚廷教授指出要少讲套话、讲空话,否则考察者本人就缺乏一个最起码的道德要求:真诚。根据张教授的观点,考查道德水平有以下几个基本的方面:“1.对学生的感情,然后由此而及其对教育的感情;2.对教学的热爱,否则对学生的感情便有疑问,热爱教学才可能使这种感情进一步强化;3.学术诚实,这是学术道德的起点,也是其基点,对学术诚实的偏离也是学术腐败的起点;4.进取心,这也包括对待竞争的态度,学术竞争不仅不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这四个方面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大学教师所应该具备的“道德”是什么,如何评估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对大学外语教师进行考察。除此之外,教师职业是一个良心活,作为年轻教师更应该懂得这样一种职业操守,一种对于学术的坚持,对于学生的负责精神。

(四)为教师提供好的物质保障,丰厚的待遇及人性化服务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地区又有不同性质的大学。正如霍尔丹勋爵所说的“大学是民族灵魂的反映”,那么期待大学适应一种单一的模式是很荒谬的,从历史上看,大学经历了深刻的变化,是社会进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其教师的选聘应根据大学所处的时期以及环境,甚至社会需要而作出相应的调整。纵观美、英、日等国有关大学教师的招聘,笔者发现,他们都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物质保障、丰厚的待遇及人性化服务。例如:美国耶鲁大学对新进年轻教师的生活、工作有非常详尽的安排,甚至连停车位这样的小事都事先为新员工做了安排,并在网络上配备校园地图以供新员工参考。英国牛津大学及日本的早稻田大学,对新进年轻教师的待遇、福利很高,且对员工的医疗、住房、家属等都给予福利。英国的曼彻斯特大学就提供给新员工这样的员工福利:

“Weofferatopbenefitspackage,includingmanyfeatureswhicharehardtofindintheprivatesector:

・35hourweek

・generousannualleaveallowance

・Christmas/NewYearclosure

・muchsoughtafterdirectbenefitsfinalsalarypensionscheme

・seasonticketloansforpublictransport

・subsidizeduniversitycarparks

・staffdiscountsonarangeofservicesfrombuyingbookstocarhire

・on-campusnurseries

・taxreliefonyourchildcare"

耶鲁大学为新员工提供免费的网络课程、进修费用及运动馆免费等福利。我国著名的厦门大学、南开大学等在新成立时也是如此。厦门大学在私立大学时期,校主陈嘉庚主张聘用一流的教师。他认为,“无为之费,一文宜吝;正当之用,千金慷慨。”创校之初,学校规定教授月薪最高可达洋银400元,讲师可达200元,助教可达150元,均比一般学校高。经学校重金礼聘,私立时期的厦大,著名教授云集。事实证明,丰厚的物质待遇,以人为本的服务,对于招聘优秀的人才是一大支撑条件。

(五)建立本校独特的招聘理念

国外大学有自己招聘教师的文化理念,他们主张用理念吸引人。耶鲁大学招聘教师时,同时将耶鲁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推荐给应聘者,耶鲁所在的“天堂城”有很多的博物馆、戏剧院等,让应聘者“爱”上大学所在的城市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理念;对于大学本身,他们主张大学要有自己的招聘方针或指向,耶鲁就明确指出,他们将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位置,招聘合适的人才,其人力资源部门的目标如下:

“OurGoals:

一DevelopYaleasahigh――performingorganization.

-Recruitthebestquickly.

-EnsureapositiveexperiencewithHumanResources.

-Offereffectivecompensationandbenefitsprogramthatattract,develop,andretainstaff."

招聘理念的获得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也是我国大学普遍缺失的,如何使你的员工“钟情”于你的大学?“爱”上你的大学所处的城市,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选择了工作的地点,也就选择了生活的环境,选择了一种文化的氛围,选择了做学问的同事,选择了服务于大学的行政机构,所以“优秀”的文化理念对于吸引人才,作用巨大,这也是国外优秀高校招聘人才时的一大共识。

(六)依托名校,广纳各类贤才

篇3

1.当前住宅小区园林工程施工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铺张浪费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铺张浪费的风气十分盛行,在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园林绿化手法屡见不鲜。不讲科学的建设,造成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带来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经济的高速发展为我们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使我们在生态环境方面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对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使原材料、水、能源、土地等资源的极度短缺,生态系统脆弱等环境承载力的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

1.2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

绿化施工队伍良莠不齐,难以充分理解园林绿化工程的设计意图。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许多素质不高的施工队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他们只重视最后的景观效果,对土壤、基肥、树坑规格等要求不严,致使树木生长不良,增加了后期维护管理的难度。

1.3管理水平低

由于施工管理水平低,造成返工率高,施工进度慢,管理成本高,树木成活率低。

1.4施工不规范

施工不规范,造成环境污染。

2.提高园林施工管理水平主要措施

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质量是园林绿化工程施工的核心,对提高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具有重大意义,是决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成败的关键。

2.1严格控制绿化材料的质量

由于工程材料的质量低劣造成的工程质量事故和损失往往是非常严重并难以弥补和修复的,因此,工程中必须尽力避免发生此类问题,防患于未然。在材料的质量监理中,首先要求施工单位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使施工企业在人员配备、组织管理、检测程序、方法、手段等各个环节上加强管理,同时在施工承包合同和监理委托合同中要明确对材料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并明确监理方在材料监理方面的责任、权限以及建设单位的要求。

2.2遵循植物生长规律,掌握苗木栽植时间

栽植树木的最佳时期一般是从其休眠期到春天树木萌动前,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工期或其他要求,非栽植季节植树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保证成活率,应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苗木土球应适当提高标准。枝叶视品种进行不同程度的短截,在叶面上喷洒发芽抑制剂和蒸发抑制剂,减少水分蒸发。还应尽量缩短从掘苗到种植的时间,有条件的还应搭好遮阴设施。对于超过壮年的老树,贵重的大树或生长不太好的树,如果时间允许最好做断根处理。断根的同时还应减少枝叶数量、增加断根处须根数量、促进成活、移植时间在阴天或在遮阳条件下进行,有利成活。

2.3重点控制工程质量

全面控制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过程的施工工艺及控制重点工序质量是构成合格工程质量的基础。综合性园林绿化工程项目都是由土方工程、绿化种植、建筑小品、水电安装、园路铺设、水景工程等若干个分项、分部工程组成,要保证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达到整体的优良效果,就必须全面控制整个施工的过程,使每个分项、分部工程都符合质量检验标准且符合国建规定,对每道工序都必须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施工管理,并按照质量标准严格检查。保证每个工程的分部分项严格按照施工图纸和设计要求完成。这样才是对甲方最大的诚信承诺。

2.4加强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后期养护管理

加强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证。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苗木成活的关键,如果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优良,但绿化养护管理不到位,将严重影响园林绿化工程景观效果,影响工程质量。如果后期养护管理不到位,如浇水不及时,导致树木成活率低;树木支架不牢,导致栽植树木歪斜;除草不及时,导致绿地杂草丛生;打药治虫不及时,导致病虫害严重等质量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园林绿化工程后期养护管理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2.5严把分项工程质量关

严把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分项工程质量关。园林绿化工程分项工程质量等级是分项工程、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基础,分项工程质量等级不符合标准,分项工程、单位工程的质量也不可能评为合格,而分项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级评定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此,在进行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时,一定要坚持标准,严格检查,避免出现判断错误,每一分项工程检查验收时均不可降低标准。

2.6推行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

监理的基本职责是“三控三管一协调”,即:质量、进度、投资控制;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但在工作实践中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我国园林工程监理制度落实不是很到位,主要是业主、施工方不够重视,从业人员自身素质不高造成的,应注重提高行业自身人员职业素质和工程管理,确保监理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推行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监理制是园林绿化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保障。随着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不断完善,园林绿化工程监理制已全面进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行业。园林绿化工程监理是一种高智能的技术服务,遵循科学准则,以科学态度,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工作。园林绿化监理工程师既维护业主的利益,又维护施工单位的利益,做到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园林绿化监理人员从工程施工到工程竣工验收,能够做到全过程跟踪,一旦发现不合格材料、工序和产品,及时整改,以确保园林绿化工程每个环节运作流畅,从而保证了园林绿化工程施工质量。

2.7推行设计和质量现场交底与样板大样制度

通过图纸会审、现场调整,使一线的作业人员理解设计意图,了解工序的技术、工艺和验收要求。在关键部位和细致部位施工前,必须先做出样板,获得批准后,方可大面积施工。

2.8住宅小区园林施工与养护有机结合

住宅小区园林施工与养护均是设计理念的再现。

住宅小区园林施工就是通过有效的施工组织管理和技术措施,按照设计要求,根据合同规定的工期,全面完成设计内容的全过程。设计是人们对工程的构思,要将构思变成实际成果,就必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严格管理,重点体现设计理念,并将园林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转化为具体园林景观的过程。

3.结束语

住宅小区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既要掌握工程原理,同时又要具备指导现场施工等方面的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较好地把园林绿化工程的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造出既经济、又实用、且美观的园林作品。

【参考文献】

[1]袁赴建,张大勇.园林施工中的技术管理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0,(12).

篇4

期刊属于实际学术建设上的重要信息资源,是高校图书馆的重要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扩展,如何让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得到更全面充分的利用是相关资源管理者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在当下,期刊文献已经占据世界所有文献资源总量的75%,因此期刊已经成为了文献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可以通过对高校期刊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达到资源更广泛的运用,提升图书馆资源运用的活跃性,但是如何运用是当下管理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一、当下网络环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期刊管理工作现状

(一)图书馆期刊资源的形式变化

过去传统的图书馆期刊资源主要集中在印刷品、光盘、磁盘等资源,当下添加了网络电子期刊,期刊的阅览形式也逐步摆脱了传统有形媒介的局限,在搜索、阅览上更加的便捷化,随之也开设了更多的高校电子阅览室,提供给读者更多的电子期刊阅览途径,甚至不需要到电子阅览室阅览,在校内网范围内就可以达到资源的共享。同时期刊资源也不仅仅局限在本校所获资源,更多的还可以获取到更多网络海量信息资源。期刊资源的利用也不再受到时间与地域的局限性,实现了更大程度的超时空资源共享。期刊资源的使用者也不再习惯于传统的非电子期刊资源阅览模式,在期刊资源运用上对使用的便捷性有了更高的追求。

(二)期刊资源服务需要寻求更为便捷性特性

由于电子期刊资源的广泛分布,当下的期刊资源使用者需要更便捷的期刊资源共享服务。不仅需要超越时空的便捷程度来搜索和阅览资源,同时也需要在期刊资源信息的检索和阅览功能上更为及时全面,期刊资源库的信息必须包揽时下最及时的新期刊信息,同时还要有全面的以往信息资源,达到资源信息量的更新与信息量的厚度。除了常规的有形图书馆资源服务体系,同时人们更倾向于海量的网络资源体系。这样才能有效地打破时空局限性。同时期刊资源的更新情况要及时的告知用户,便于用户使用。各种服务在原有的人工服务至上,需要达到更高效的智能化服务,从而提供更为便捷的操作体验。

(三)读者对象从狭窄的有形图书馆读者到广泛的网络读者

当下图书馆期刊资源中,传统纸质期刊资源的阅览者较为有限,更多的人享受者便捷的网络电子期刊资源。学生或教师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便览最新的期刊资源,只需要个人拥有相关网络期刊资源账户与计算机等终端设备便可。这样让海量的期刊资源得到了更广泛的运用,而传统纸质期刊资源主要为传统纸质阅读习惯者提供阅读体验。

二、网络环境背景下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开发与利用方法

(一)针对高校读者群做期刊资源需求调查

要针对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做开发利用,首先需要明确其主要覆盖的读者群阅览需求,了解服务对象才能有效地满足其实际需求,从而让期刊资源开发更贴合实际情况。对服务对象的人群、年龄段、各人群比例、日常资源阅览习惯,日常接受媒体信息渠道以及高校范围的宣传渠道了解,从而有效地为目标群体制定对应的期刊资源服务体系。

(二)大力开展网络期刊资源利用

当下人们在期刊资源的阅览上,更倾向于电子期刊资源,逐步从传统台式电脑终端转移到平板电脑或者手机终端设备,因此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期刊资源利用工具与形式,贴合网络平台利用实际来满足读者需求。一方面要开设不同电子终端的网络期刊资源平台,另一方面依据不同终端设备使用特性来设置网络平台运用方式。

(三)大力宣传期刊资源,提升资源利用率

特别是网络电子期刊资源的盛行,越高频次的使用才能充分利用期刊资源。日常要从高校教师、图书馆宣传信息、高校校内网平台等做图书馆期刊资源信息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期刊资源的丰富性,使用便捷性和实用性,让读者能更广泛的知晓图书馆期刊资源。同时可以针对与其他媒体平台合作,充分开发图书馆期刊资源内在潜力,提升利用率的同时开发图书馆资源的经济效益。日常可以开通校园图书馆期刊资源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及时更新有价值的期刊信息播报,同时建立与读者的互动平台,及时接受读者反馈建议,及时做图书馆期刊资源服务的改善,提升图书馆服务质量。日常还可以进行相关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使用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对高校的图书馆资源做有效的了解,让师生充分意识到图书馆资源的重要性,提升其充分使用的意识。同时可以开设校园高校期刊资源主题活动,或者开展一系列竞赛活动,例如读书月活动等,让学生充分重视期刊资源阅览的意义,提升图书馆期刊文化地位。

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期刊资源不仅仅局限在校内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帮助部分校外人员或者离校师生使用。在与相关资源平台合作情况下,有效地开发资源利用空间,提升期刊资源的经济价值。而这一切都需要期刊资源管理者自身对期刊资源特性、读者人群、起源利用方式和资源宣传方式上有更广泛的认识,从而深入挖掘资源潜在能量。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关键词:学分制;高职院校;教务管理

学分是指用来统计学生成绩的一种计量单位,学分制就是在这种计量单位上建立起来的一种管理制度。如今,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采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而在这种模式的推行下,素质教育和个性化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于此同时,也给高职院校教务工作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

学分制的对学生有着任务量的规定,各专业在基础学分上和必修课程为起点,老师指导为条件,可以再自主的选择选修课程,选择任课老师。然后每一学年完成全部主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再结合期末考试所取得成绩,就可以完满获得相应的学分,直至顺利毕业。现今的高职院校的学分制教务管理工作的发展是一个相对曲折的过程。

一、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现状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学分制实行受限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都是从中专院校升级而成的。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颇深,思想和教育方式守旧,缺乏对现代新生事物的快速接受度,同时不容易理解和转变新思想。学分制的推行,完全颠覆了以往的教育管理模式,对推行学分制的原因、好处以及内涵都只是一知半解,没有进行过完全透彻的分析和理解。对现代信息化教学管理工具的使用也不够熟练,依然按照以前备课、教学的老套模式开展工作,认为一切都是在前人留下的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结果,没有足够的与时俱进观念。在教育重大改革的新形势下,势必得加快观念的转变步伐。教务管理工作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要不断加大宣传力量和培训工作计划,把学分制的思想全面深入贯彻到每一个教务管理工作中。

(二)落后的教学管理水平

教务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口碑与名声。教学的手段应跟随国家的相关政策、课本内容以及社会环境发展而改变的,及时找到与时代相匹配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务管理工作开展最大程度上的优化。由于教学内部制度的不规范和管理人员素质的不高,只会使用简单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且效率不高,这直接影响着学分制的运行。比如,学生在选修课程时,虽然也有相关网站和软件支持,但是软件系统的不完善使之不能承受选课中的退选及重选。从而导致了教学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因此,必须不断的提高信息化管理手段,才能完全推行学分制的实施。现代化信息设备的供给不足及设备落后、教室不够而学生人数过多都是造成学生转专业以后引起教学工作混乱的若干因素。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学分制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转换管理方法和手段。如,及时购置硬件、教室的扩建、教室资源的引进,还有强大的学校后台管理系统,可以满足学生的平时考勤查询、成绩的查询以及选修课程的设置。

(三)缺乏学分制制度的构建

高职院校的学分制目前是在发展阶段,正在逐步探索。但是总的来说,也是一个全面性、系统性的整体工作。缺乏学分制制度的构建是从两方面体现出来的:一方面是师资指导的缺乏。虽然说选修课是学生自主选择,喜欢什么课程就选择什么课程,纯粹是兴趣索然,但是,对于刚从高考战线上奋战过来的学生,思想还不成熟,不能够清醒认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结构的水平,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刚到一个陌生环境,适应能力更是让他们对未来感到茫然。从而胡乱的选择课程,并不从自身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目标出发。在这种情况下,教务管理工作就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多从学生的发展方向以及社会需求出发指导学生选课。所以,指导教师是学生可以依靠的力量,定期的与学生开展交流会、心里辅导教育、职业规划以及潜能的开发等等。帮助学生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以及找到正确人生的方向。另一方面是在学分制制度下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办法。虽然各高职院校都有一些围绕着学分制管理制定的规定,但是却没有一个与学分制相统一协调的具体办法,例如学分互认制度以及跨校课程的选修,学生辅修专业的学分管理制度。

二、学分制下高职院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创新

(一)教务管理制度的创新

在学分制下,制度的创新也是机制的再创造。主要包括一下几方面:1、因为学分制下可以自主选修课程,所以学校应尽可能的开设种类齐全的各门课程,给学生多提供一些选择空间。同时也应建立相关的标准及制度,从而解决学生胡乱选课的现象;2、提供教师指导,针对学生关于专业的疑问,回答及提供解决办法,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专业课程及指定出相应的学习计划。同时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给以指导协助;3、在以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再以教育部颁发的相关政策为依据,根据学生所修学分的情况,只要是学分修满就可领取毕业证书。另外,还可以以学生所修得学分的多少,作为资格认定、推优入党以及评优表彰的参考依据;4、可以实行以考试科目和考察科目相结合的制度。对于专业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的方法,相关的了解性课程实行考查课形式的方法,根据学生上课的表现来评定。以及补考、重修制度的实行;5、通过对现代化教务管理系统的采用,把权力具体下方到各系室部门,以及时更新相关的新闻及最新动态,推动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执行。

(二)学生管理制度的创新

传统的学生班级管理制度单纯的以行政班的教学为主。所以导致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思想方面所受的影响程度高低不同,不能做到有效统一的管理。而在学分制下,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分为教学班和行政班。因为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学生相对比较活跃,性质上从管理转变为服务。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的交流沟通,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同时根据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的活动的积极情况,推测出其个性特色,建立成数字化档案,及时将情况传达给教师,再以学分制管理帮助学生完善自我。并了解学生对文化课和专业课知识的消化吸收情况,及时弥补不足之处,将文化和专业双向优化。如今发达的科学技术实现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分制下,可以在双方网站上实行同步分享资源,做到及时吸百家之长。对于校际学分互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制订出一套预备计划,在实际操作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

(三)后勤管理制度的创新

篇6

自20世纪90年代起,欺凌现象便进入学术研究的关注范畴。虽然至今对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可欺凌指的是“一种有意伤害别人的行为,不止一次发生,其实质是欺凌者和受害者之间力量的不平衡”。其中,校园欺凌作为一种发生在校园内外同学之间的特殊欺凌现象,值得引起全社会的格外重视。

一、关于校园欺凌现象(行为)的不同看法

1.学者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们认为欺凌行为指的是力量的不平衡,包括身体欺凌、语言欺凌以及会不断引起恐惧的长期性的社交排斥。在他们看来,欺凌者和受害者对于力量的占有是不一样的。这种力量既有可能来自体力优势(相对健壮的身材,或者人数的众多),也有可能来自脑力优势,包括利用“正在发生的事情或将要发生的事情”来威胁和吓唬别人从而让别人感到压力以做出和本意相反的

决定。

2.教师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Boulton的研究表明,大多数的老师认为欺凌行为包含身体和语言上的双重欺凌,比如,强迫别人做他们本不想做的事情;25%的老师并不认可下列行为算是欺凌行为:比如,叫外号、散播谣言、目光恐吓还有拿走别人的东西等。除此之外,超过50%的老师不认为社交孤立算是欺凌的一种形式。这个发现和Ramasut 和Papatheodorou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学生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学者和孩子之间关于欺凌行为的定义的不同之处主要集中在语言欺凌和身体欺凌、间接欺凌、欺凌行为的重复性和故意性方面。Guerin和Hennessey的研究证实,60%左右的受访者认为“体力优势在欺凌现象中非常重要”,并且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大

部分受访者(63%)相信“在欺凌行为是否出自故意并不重要”,只有13%的人认为“欺凌行为绝对是出自故意的”。

4.父母眼中的欺凌现象(行为)

研究表明面,对校园中的欺凌现象,父母要么毫无觉察,要么感到非常无措,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地处理相关问题。他们害怕被学校认为是自己太敏感或者过度操心了。除此之外,父母还担心自己的不当处理会使孩子的处境“雪上加霜”。

小题大做或者大题小做,父母要么不能及时注意到孩子的遭遇并感同身受导致事情表面上不了了之,要么反应过度弄得局面无法收拾,很少有父母能够恰到好处地处理类似情况。

二、关于校园欺凌的归因研究

1.欺凌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之所以会发生欺凌现象责任在于欺凌者自身的原因。如果欺凌者感觉糟糕或者没有安全感、自信心和自尊心低下,有心理问题或者爱慕虚荣等都有可能会导致他(她)去欺凌别人。

根据社会学解释,当欺凌者想要展现、维持或者提高他们的权力、地位和受欢迎程度的时候,或者当他们试图保护自己免于被孤立、被骚扰和被欺负的时候,都有可能对别人实施欺凌行为。这样做能让他们觉得感觉更好,自信心和自尊心似乎也能得到提高。如果欺凌者本身由于问题家庭,没有得到父母的良好监管,家庭争吵不断、冲突不断,家长总是在吵架、闹离婚、感情不好,经常目睹家庭暴力,那么他(她)很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导致欺凌者本身可能并没有道德概念和同情心,他(她)这么做或许仅仅是出于“好玩”或者“无聊”。

2.受害者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受害者之所以受到欺凌是因为他们本身有问题。大概四分之一的受访者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受害者和别人不一样,是与众不同的或者奇怪的。除此之外,还包括受害者的言行让人感到厌恶、做人卑鄙、自身看起来好欺负,以前被人欺负过因此容易继续被人习惯性地欺负等情况。

3.同伴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同伴群体。21%的受访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联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同伴压力,即如果“大家都这样做或者希望你这样做,那你就不得不做”。如果所在的小团体强化欺凌行为,认为是“勇气”的象征,提倡并赞赏实施欺凌的人,为了不被排挤出去,那么欺凌行为的发生几率就会非常高。

4.学校归因论

这种说法认为欺凌现象之所以会发生是学校环境导致的。原因之一在于学校太无聊了,学生无事可做;原因之二则是学校的反欺凌措施极为薄弱,老师不关心这类事情或者即便看到了也仅仅是袖手旁观,这些都在无意中助长了校园欺凌的不良风气。

5.人性归因论和社会归因论

人性归因论认为欺凌现象之所发生在于人性自身的问题(冲突、暴力等是不可避免的)和社会风气。根据生物学解释,人有排斥异己的本能,因此,针对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并不为奇。社会归因论则说社会只重视那些身体好、长得好看的人,如果身体羸弱或长得不好看,那么自然容易被人欺负。

篇7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氛围,是学校在整体上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风貌,校园文化的积淀与发扬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传承。中北大学作为一所军工院校,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即要凸显“人民兵工第一校”的军工文化,又要体现以“太行精神”为核心的办学内容和“致知于行”的育人文化。

一、调查问卷整体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5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472份,回收率94.4%(其中党员问卷发放220份,收回216份;非党员问卷发放280份,收回268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能够积极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总体态度较好

在“你认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得如何?”一题中,有16.62%的同学表示非常满意,41.31%的同学表示满意,40.80%的同学表示一般满意,1.27%的同学表示不满意,这一数据说明大部分同学对于学校开展的活动还是满意的,这些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75.31%的学生表示能积极的参与校园文化活动,数据说明较大部分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持有积极态度,愿意参与其中。同时在对我校校园文化类型的调查中认为文化氛围“沉闷”的学生比例占到36.84%,认为“活跃”的学生比例占到35.58%,这说明我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仍存在部分问题,还有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空间,且这些方面可能会影响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

(二)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在“你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发挥作用”一题中有45.65%的学生选择“丰富校园人文底蕴”,有22.73%的学生选择“导向和激励”,有16.63%的学生认为“凝聚师生人心”,这一数据说明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导向作用,也说明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在关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人的主体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主体应为学生的人数占到81.86%,认为教师占主导地位的人数为10.58%,其余人则选择了教职员工,以上数据说明了广大同学,尤其是学生党员充分认可了自身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进而可以推动广大同学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积极主动的发挥自身作用,认识到自己的主人公地位。同时党员(89.6%选择主体为学生)与非党员(75.9%选择主体为学生)的调查数据也表明了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比普通学生更加积极。

而在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机构的主体问题的调查中,选择学生工作机构的学生比例达到57.43%,其次为思想宣传机构(40%),最后为文化体育机构和党政机构,这说明在学生的心目中学生工作机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动中应该起到主导的作用。

在“你认为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中,“筹措经费困难”是大家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比例达到53.90%,其次分别为:活动虎头虎威,实际成效不大;审批手续繁琐;租借场地困难;宣传组织不到位,人气不旺等。通过分析认为,存在的这些问题可能的原因是:其一,资金筹措困难,举办活动时,除部分有较大影响的传统性活动可得到较为充裕的资金支持外,大部分活动资金需举办部门自行筹措,由于我校所处地理位置影响,难度较大;其二,活动虎头蛇尾,实际效果不大,众多活动开展之前宣传力度极大,开展之中知者甚少,开展之后的效果更是可有可无,这种活动方式不仅起不到活动本身应有的作用,也干扰了广大同学对其他活动的认知;其三是审批手续繁琐,活动中涉及众多事物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审批过程极其耗时耗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注重哪些方面的调查中,按照所选比例依次为:校风建设、德育教育、绿化建设、名声效应以及宣传工作,认为学校应该重视校风建设与德育教育建设,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建设(尤其是文化设施建设)相结合,扎实推进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稳步前进。

在本次调研中,针对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也做了相应的了解。在“你认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应该注重那些方面”,有39.89%的同学选择了文化设施,25.38%的同学选择了校园环境,其余依次为:校园形象设计、校园主体建筑、文化网络。有73.63%的学生肯定了文化设施对学习生活的帮助,其中学生党员84%,非学生党员为67.4%,这组数据在肯定文化设施的作用的同时也说明了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中对学校文化设施更多的合理运用,这种运用也正是应该推广的,推广过程中学生党员可发挥较大作用。而在最重要的文化设施中,同学分别选择了图书馆(55.17%)、体育馆(17.12%)、校史馆(15.01)、艺术馆(12.26%)等,故图书馆的作用应进一步加强,摆脱当前图书馆更多的单纯作为自习室使用的局面。

关于校园文化定义的调查中,认为为精神文化的人数比例为51.97%,超过其它三项——特色品味风格、物质文化、校风学风之和。同时,在关于校园文化的核心问题上,有39.49%的学生认为是大学精神,超过校风校训(25.05%)、办学理念(23.35%)、校园环境(11.9%)等观点。以上两项调查表明了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最受重视的应该是大学所特有的精神文化,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三)对于目前大学活动和组织机构的看法

在最受欢迎的大学生组织的调查中,依次为:学生社团、学生会、志愿者协会、艺术团体和广播电台。此项调查说明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在对学生的影响,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重视学生会与学生社团的作用,加强对其引导与管理。

而在“你认为学校的学生机构是否健全”中,47.73%的同学认为机构有些冗余,从学生角度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机构的冗余导致了工作中的重叠与摩擦,也导致了活动中的形式主义的诞生与发展,35.17%的同学认为比较健全,17.10%的同学认为不健全。而在参加学生活动情况的调查中,35.48%的同学认为没有实际意义和价值,其他依次为:丰富多彩、太多以至于无暇参加、活动太少、占用了太多的学习时间。在“对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传统和创新的看法”调研中,55.63%的同学认为活动形式应该多创新,有26.22%的同学认为传统活动要继续做大,剩余同学选择了不受欢迎的传统活动应该要取消。这一统计结果说明:首先同学对目前开展的活动评价不一,其次在活动组织和审批上应该再加大力度,提高活动质量,保证高质量的传统活动的继续开展,并且在活动形式上要有创新,能够与时俱进。

(四)学生关于学生党员的评价

对学生党员参与班级、团支部建设中发挥作用情况的调查中,有93%的学生认为党员能积极参与其中,同时有1.75%的学生认为学生党员存在入党前积极,入党后不积极的现象;关于身边的学生党员在哪些方面能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的调查中,认为学习刻苦,成绩优秀方面的学生占到56.42%,认为思想上进的学生占到37.27%,认为能够积极参加工作的学生占到28.96%,认为能够热心帮助学生的学生占到27.70%。

通过以上三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总体来说,学生党员队伍质量是比较高的,但也有少部分的学生党员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因此,对于学生党员入党后的教育工作要继续紧抓,进一步弱化或者消除“入党前积极,入党后懈怠”的情况。

(五)学生对其他问题的认识

关于对“中北大学学生管理手册”中相关规定了解的调查中,仅有22.6%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63.9%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说明学生对学校相关的政策规定还缺乏进一步的了解,目前只是停留在入学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将校园制度文化中的各种纪律、规章、规定、规范、公约和守则等在主页中挂出,让学生更多了解学校,增强校园氛围和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并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专业学习方面,有66.7%的学生党员表示与专业老师不怎么联系,只在课堂上见面,这也就导致了仅有25.5%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较为了解(而且这部分学生主要集中在大四年级),而选择一般了解的学生人数则占到了68.7%,说明学生对专业的了解程度不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也不高,这种情况急需扭转改善。

针对中北大学的校园文化特色的了解程度的调查中,表示比较了解的学生占到36.5%,有51.6%的学生表示以前听说过但是不了解。以上问题说明关于我校校园此类文化推广过程中应重视深度甚于广度。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开展有特色、高品位、创新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高等学校独有的文化活动,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在活动中,即要注重以人为本,又要体现学校特色,展现学生风采,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广大学生都能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

第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管理机制,不断改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方法。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采取激励机制,增强校园氛围和对学校的感性认识,并对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秩序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要引入竞争机制,为校园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加强学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学生党员是学生的中坚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有较高的威信,通过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学校党委和各部门可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对学生社团的指导,积极发挥他们“帮助身边同学”、“带头发挥作用”、 “树立党员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学生队伍。

总之,要使学校教育工作行之有效,除正面教育、积极灌输外,还必须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相信和谐的校园文化必然会结出成熟的人才果实。

参考文献:

篇8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重大,需要国家和政府给予特殊的重点关注;生命健康权是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我国法律保障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不受非法侵害;青少年要学会自我保护,增强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掌握自我保护的技巧和方法,要增强法制观念,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培养各种实践能力和精神,立志成才;青少年要敢于并善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专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法律等。

二、中考关于校园安全问题的命题角度

1.为什么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保护未成年人安全?

2.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国家、学校、家庭应如何预防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

3.面对可能发生的不法侵害,未成年人应如何做到自我保护?

4.你怎样认识学校安全首次写进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5.请你为校园文化环境的改善提几点建议等等。笔者建议复习本专题时应注意夯实与本专题有关的基础知识,注意结合近期接连发生的校园恶性伤害事件、校车安全事件,全国各地各级政风迅速行动,采取措施,努力构筑保护校园和学生安全。

例题精讲:

2009年12月7日晚,湖南省湘乡市育才中学发生了一起伤亡惨重的校园踩踏事件。12月8日,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切实做好中小学校园安全保护工作。对此,某校开展了以“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主题的活动。

此题紧紧围绕当前社会热点,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题目:

1.请你针对活动主题确定除问卷调查以外的两种活动形式。

2.学校要进行调查问卷,请你设计两个问题。

3.请您分析青少年受到侵害的原因。

4.青少年如何在校园内加强自我保护?

参考答案:

(此题属于开放是题目,答案只要合理都可酌情得分)

1.其他形式可以包括主题班会、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知识讲座等。

2.设计的题目可以从以下角度考虑:你是否在校园内受到过侵害?你身边是否发生过侵害的事件?你受到侵害后怎么做?你受到过哪些校园内的侵害?等等。

篇9

(一)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定义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定义的界定是有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研究的基础。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学术界尚未出现公认的定义。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学科背景、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别进行了定义的界定,笔者将其归纳为“5说”:(1)生态系统说:祝杨军(2010)在其硕士论文《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目标与实现路径》里,从生态学及生态哲学的视角,主张大学校园文化本质上是一个生态系统,是以生态哲学视角切入的、消除了本体论意义上二元对立的、理想目标与现实路径相统一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体系[4];于巍(2014)同样基于生态学的学科背景,认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社会经济等复合生态系统的子系统,不仅具有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而且可视为一个区域性的、抽象的生态系统[5]。(2)和谐文化说:庄景全(2009)从文化学的视野出发,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是校园内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文化,它是一种有利于学生成长、发育的文化,重视教育的人文性和对个体生命性的尊重。”[6]不过,事实上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包括学生、教师等的众多利益相关者,而本定义的利益相关者主要聚集在学生身上。(3)新文化(观念)说:林莉(2002)主张,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最新取向[7];张娟娟、宁岩鹏(2012)认为,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观念”[8]。(4)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说:叶宗波(2005)提出,校园生态文化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是把握道德价值的重要载体[9]。(5)五要素反映说:杜君芳、江红岩(2011)强调校园生态文化是指在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和谐作用于校园以及与校园紧密相关的社会环境的过程中,对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团体意识、群体形态和行为体系”的直接反应,是师生共同适应和改造环境的产物,具有和谐性、整合性和与时俱进性[10]。总体来说,尽管学界尚未对校园生态文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基本上认同上述“五要素反映说”这一观点。

(二)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内涵议题,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笔者将其归纳为“4说”:(1)四生态化说:胡祖吉(2007)指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包括学校传统和现代文化观的生态化、教学生态化、管理生态化和行为生态化,具有科学化与前瞻性、系统性与规范性、和谐性与持续性的特点[11]。(2)三文化生态说:高永蓉(2006)认为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子系统,必须借鉴生态文化理念致力于校园文化生态的建设,构建良好的管理生态、学术生态和信息生态,以推进新世纪大学的可持续发展[12]。(3)全新文化说:覃逸明、吴文亮(2003)及徐建芬(2008)均认为,校园生态文化是全新的校园文化,它强调校园生态环境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和谐发展的关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既要重视客观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又要重视主体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培养[13]。(4)三特定环境说:田传信(2012)强调,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可为大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特定环境:物质层面的生态文化环境、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环境和制度层面的生态文化环境[14]。

(三)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思想(哲学、文化)基础思想、哲学或文化基础事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方向和深度,其重要性非同小可,故研究者对此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他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笔者将其归纳为“4说”:(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说:贺旭辉(2004)认为,坚持科学发展观,有助于正确认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含义和建设的必要性,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大学文化传播、开发和研究,有助于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15]。(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说:冯婕、祝杨军(2008)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具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元素。它一方面揭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存在的系统性、开放性、超越性和动态性;另一方面,又从本体、价值取向和历史性的视野指出了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源头和走向或归宿[16]。(3)生态价值观说:刘艳华、张冬玲(2009)强调,校园生态文化是指校园中全体师生员工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而共同创造所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7]。(4)儒家文化说:蒋黎黎、叶爽(2012)主张,建设校园生态文化应努力寻找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结合点,挖掘儒家文化中和谐观念、义利观和人生价值观的内在价值,发挥其积极作用[18]。

(四)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功能、价值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问题,研究者们也提出了多样化的观点,笔者将其归纳为“6说”:(1)践行说:徐达(2012)认为,构建校园生态文化是对“生态文明”的践行[19]。(2)育人说:覃逸明、吴文亮(2003)认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有利于师生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师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理念和充满生机的文化观念,从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佟瑛(2008)指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而实现育人的功能[20];吴烨;朱玉芹(2011)提出,优秀的校园生态文化品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环境和氛围,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催人奋进的激励作用和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21];蒋黎黎、叶爽(2012)主张,高校校园生态文化承载着“育人重任”[18]。(3)保证说:喻秋兰、余文龙(2011)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大学持续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4)关键说:朱玉芹、吴烨(2011)强调,校园生态文化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3]。(5)基础说:杜君芳、江红岩(2011)认为,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加强校园生态文化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高校的必由之路[10]。(6)“三生态”说:刘月岭、武立敬(2010,2011)主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作为人类生态文化的具体样式,作为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化的路径选择,具有“生态育人、生态立校与生态服务”的功能。显然,“育人说”是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的主流观点。

(五)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未见直接的、系统的研究报道,也未出现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目标谱系。研究者们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或着眼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此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有的具体,有的抽象。概括起来,有“4说”:(1)四目标说:祝杨军(2010)提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目标包括教育目标、学术目标、环境目标和系统目标四个部分[4]。(2)三目标说:于巍(2014)强调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实践目标由人才培养目标、学术科研目标及和谐环境目标三部分组成[5]。(3)文化共同体说:张华、闻彦(2011)认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入生态精神,形成文化共同体,是生态文化背景下建设校园文化的目标[26]。(4)四生态化说:李国新(2012)主张,大学校园生态文化的目标分别为教育目标的生态化、学术目标的生态化、环境目标的生态化及系统目标的生态化[27];可以看出,本目标的“四生态化说”与祝杨军(2010)的“四目标说”在目标的内涵和外延上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然,除“文化共同体说”外,其他“三说”在目标谱系上具有一定的交集,即均将教育、学术和环境纳入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目标体系。

(六)关于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涉及到理论与实践对接的问题,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设想、措施或建议,笔者将其归纳为“6说”,分别为:(1)四层面说:叶宗波(2005)认为,可从校园建设、学校管理、学术研究、情感交流等四个层面上创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9]。(2)三层次说:佟瑛(2008)提出,要围绕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次来展开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20]。(3)二环境说:杜君芳、江红岩(2011)认为,应从外部和内部环境构建和谐的校园生态文化[10]。(4)生态化教育、教学系统说:喻秋兰、余文龙(2011)主张,建立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教育、教学系统,可建立一种新型的大学校园人际关系和行为体系[22]。(5)生态教学观说:刘海仁(2013)提出,大学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应树立生态教学观以促进生态课堂中师生生态主体生命质量的升华,并推动校园生态文化的形成和发展[28]。(6)景观设计说:李静(2007)根据安徽大学新校区南实验楼———笃行南楼的现状与特点,提出了“体现景观特色,营造文化家园”的设计思想,主张应遵循自然式植物配置原则,在相似的空间环境中,展现不同的景观效果和独具特色的校园风貌[29]。(七)其他相关研究以上是有关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议题研究成果的主流,此外,国内的个别研究者还关注高校校园生态文化运行机制的构建、高校校园生态文化建设基于大学所属层次(佟英,2009[30];朱玉芹,2011[23])和学科专业(朱玉芹,2011[19])的建设特色,大学校园生态文化建设与其他管理、服务活动的关系(徐建芬,2008;王改红,2011[31];胡薇,2011[32])以及关于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机理。对于后者,张华、闻彦(2011)探讨了校园生态文化共同体的生成、核心价值的建立及文化信念和精神品质在多重文化系统中的共享和浸润对校园生态文化利益相关者的文化归属感与认同感的催化作用[26]。

二、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启示

篇10

一、“90后”大学生公平观存在的问题

纵观当前“90后”大学生公平观现状,其主流是呈现积极向上的态势,对基本的公平问题能够把握是非,做到基于客观现实的价值评判,但是由于“90后”大学生的自身思想上的特点,以及受到多元价值与复杂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具体的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部分大学生个体持有投机的思想。面对不公平的现象,作为个体尤其是身处校园的高校大学生,应满怀正义,坚决抵制,要以身作则与不公平的现象做坚决斗争。青年大学生是富有朝气,努力拼搏的年轻一代,本应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积累才识,获得理想的人生。但在实际的校园访谈调查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同学不但抵制不够坚决,反而因受到过不公平的待遇以至于在遇到公平是非的问题是会有偏见,部分在校“90后”大学生中投机思想严重。所谓投机思想,就是一种幻想不费力或费很少的力就获得一个好的结果的思想,这种幻想本身就与大学生的本质相违背。大学生有投机的思想的具体表现就是在考试评测中通过作弊手段或者替考方式去获得成绩,在评奖选拔的过程中,通过弄虚作假的手段获得奖励;在科研学术过程中伪造数据来获得学术成果等。由于部分大学生有投机的思想,严重破坏考试评测的公平性,破坏了评选的公平性,对学术科研的公平带来恶劣影响。

2.大学生不公平感普遍存在且增强。通过走访与调查,发现当今高校“90后”大学生思想中的不公平感普遍存在,人们“在评价生活水平时是以个人的今昔情况做比较的,而在谈论社会是否公平时则不相同。”[2]大学生在关注公平问题时,往往就会以一种横向的观察眼光来审视自身以及周边的事物,不断地以自身的发展水平与他人进行比较,而不同大学生个体在学习发展过程中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在部分学生中会被主观的认定为是由于存在不公而造成,如课堂作业成绩,年度奖、助学金的评比发放等。正是因为这些琐碎的小事件的不断影响和强化,使得部分大学生的不公平感逐步增强。

3.部分大学生面对不公平不敢作为。大学生面对不公平现象的不作为,对不公平现象不能勇于指出,而是采取默许默认的妥协方式对待。一方面,是出于大学生自我保护的本能,在没有充分的制度和规则保护的前提下,难以在不公平现象发生时挺身而出,伸张正义;另一方面,自身就是不公平事件的参与者,面对不公平的不敢作为,除了自我保护外,还在于自身就是既得利益者。另外,大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社会中所存在的不公平现象诸如分配不公,就业不公等,作为大学生,无力去改变现状,面对不公平,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更何谈有所作为。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大学生个体价值观偏离。部分“90后”大学生个体的价值观发生偏离,他们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之上,不排斥其他的价值观念,秉持多元的价值,既吸收其他价值观念中的精华思想,丰富和提高个体现有的价值观念;同时又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影响,让既有的一元价值观被冲击,对其原有价值观产生质疑,从而产生“对所在社会主导的价值观以及对个体应有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的偏离现象”[3]。大学生个体在对待一些问题上因缺少全面深入的了解,而是从自身的单向度视角审视问题,把个别现象当作普遍规律,导致看待事物过于片面化;同时,由于大学生在学校的经历尚浅,在社会中的实践还缺乏时间的历练,加之学生时期的辩证思维尚未成熟,就会导致在思考问题时过于绝对化。片面化的看待事物以及绝对化的思考问题,都无法科学把握公平的实质,个体的价值偏离导致部分大学生公平观的树立过程中出现各样式问题。

2.高校公平教育引导缺失。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环境对大学生的观念形成至关重要。学校有责任履行营造公平校园环境、构建校园公平制度的责任,并以此发挥学校的公平观教育引导功能。但在具体的实践环节中,会出现各种问题从而使高校公平教育引导未能有效发挥,并由此导致“90后”大学生公平观出现问题。

首先,高校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和机制。大学生群体间的竞争存在不公平现象,“竞争的规则只有通过法律的有效实施来获得保障”[4],而高校在相关方面存在滞后,高校关于大学生的不公平现象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大学生的学习学业方面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如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的经常性旷课行为,但一些教师对平时成绩的不重视,只看重最终考试成绩的情况下,导致旷课与按时上课的学生中在课程评定结果没有区别,这势必在学生群体之间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在一些课程学业的考试中部分学生通过带小抄、查手机等作弊方式不但获得考试通过,且还获得较高成绩,这些现象的出现对于靠勤奋读书的学生也是有违公平的。二是有关学生校园生活方面的不公平现象,如在班、级院级中参与竞选,通过打招呼,拉关系的行为在竞选中胜出,并且由于竞选的胜出,进一步会在诸如评定奖学金、学年评测中占到相对优势。三是校园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导致不公平,在一些校园公共教育资源,如各层级的针对学生的课题评选以及公共设施的使用中,会出现被部分相关学生干部垄断的情况。由于以上不公平现象的长期存在,就会使现有体制固化僵化,且逐步演化为成规模成组织的模式,这些不公平机制的形成势必对学生的观念看法产生消极作用。

其次,现有的途径难以有效发挥作用。高校现有关于大学生公平教育的引导途径主要集中在课堂教育以及制度的引导上。课堂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思政公共课程中或部分学院的专业课程中,但在课程的学习中,很难发挥教育教学的功能,教育时效性不足。如课程教材,虽有着透彻的理论阐述和严谨的逻辑结构,但学生不断接受单一的“注入式”理论学习,会有抵触情绪,加之部分大学生受到自身的经历和社会上频频出现的与课堂教学不相符的情况的影响,更加深了对理论教育的误解和抵触,因此课堂教育的实效大打折扣。高校现有关于大学生公平教育的另一条引导途径就是学校在制度上的引导,高校首先应在制度上做到维护公平,限定不公平的底线,让大学生在遵循制度的同时感受到公平公正,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公平观。但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破坏制度,逾越底线的情况,在制度层面不断挑战大学生的公平底线,首先对制度产生质疑,现有的制度不但无法完全维护公平,反而是不公平现象的催化剂;其次在无法改变制度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开始适应制度中的不合理,放弃自身的底线和原则,这就是制度层面的漏洞缺失对大学生的诱导。

最后,缺少公平教育和引导的新途径。在传统的大学生公平教育未能充分发挥的情况下,高校缺少公平教育和引导的新途径。缺少创新也是导致大学生公平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所在。一方面,高校在传统的课堂教育中不能适应“90后”大学生的新特点,调整不及时,另一方面,在高校制度层面中存在不合理的制度设计,加剧了不公平。在此情况下,高校有关公平教育和引导的途径倘若未能积极创新,不去开辟新路径,不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就会失去既有的引导成绩,还会使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愈发迷茫。

三、大学生公平观教育引导的对策

篇11

—记凤县岩湾中心小学三好学*

*,男,1990年出生于凤县岩湾乡。现是*(一)班学生。

一、关于理想

他生长在农村,但理想却并非“农村级”的。自打懂事以来,他就有着远大的抱负。看到家乡的贫瘠,并不想远离它而去。他觉得只有将自己的实际行动改变旧貌,才算得上一个真正的人。

他喜欢鲁迅,但也崇拜拿破仑。这与他成长中的小插曲有关:一次看电影《》,幼小的他不记得故事情节,却将战争中列强肆意、打杀中国人的镜头烙在了心里。一股子气忿涌到了脑子里:“这伙列强太坏了,有一天我要让他们向中国人臣服。”因此,便深深的爱上了军事、历史和科学。

每每读到中国古代史,总有说不出的喜悦:“我们的科技文化多牛。”然而,读到近代史,他便摇摇头叹息:“落后就要挨打”。他便为自己定了十个人生目标,其中就有为中国人获得一枚诺贝尔奖。

二、关于学习生活

“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广博的知识、过人的智慧使人更全面的体验人生滋味。他在学习生活中,于苦不倾动,于乐不染着,细细品味着学习给他带来的快乐。虽然学习过程中曾有过失败和彷徨,但他一向是乐天派“上帝把门关了,但还把窗户打开着”。因为他知道,要想使家乡变富、祖国变强盛、自己的人生理想得以实现,就必须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

他喜欢闲时与同学进行谈论:有的是学习中的难题,有的是对时事的看法,或者聊一些对古人的评价。在他的带动下,一些盲无人生目标的同学为自己树立了人生目标。这便是他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因,怪不得大家都称他是“班中智囊”。

对于同学的意见,他总能虚心的听取和接受。从而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方法;对于同学的错误,能够关心得指出来,使他成为同学心中的朋友。他坚信:“俩个人的智慧永远大于一个人的才智。”所以,自从小学一年级以来,他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并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班干部”、“三好学生”。并且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均获不俗成绩:“星光杯”演讲一等奖、“芳草杯”朗读一等奖、作文《读书真好》选入“创新作文”。

升入初三以后,面对学习的压力,他化压力为动力,每天坚持上晚自习,早晨早起背单词等。并与老师参加校刊的发行和学校文学社的组织,成为其中成员。

三、关于生活

自小生长在农村,他便主动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父母称他“懂事的孩子”;在学校,他能积极参加学校的义务劳动,如:校园植树活动、校园大扫除等等;业余时间还能帮小同学劳动,因而小学生见了他总是叫声:“大哥哥”。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大哥哥”还利用休息时间给敬老院的老人打扫屋子、叠被子、打水等。他觉得:“生活不会亏待每一个付出善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