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教育方法

科学教育方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29 17:33:3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教育方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教育方法

篇1

1.科学方法的界定

什么是科学方法?不同研究者界定科学方法的角度虽不尽相同,但均认为科学方法是学习者或研究者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手段,而且都强调手段的有效性。周光召院士认为科学方法是在严格的科学条件限制下,通过严谨的观察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找到事物内部各部分以及事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相互作用,确定有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构,运动变化和因果关系,形成规律认识。

2.科学方法的功能

教育家杜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认为科学本身是不断发展、更新的,因此,教育主要不是去传授那些现有的知识,而应主要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

(1)科学方法促进学科的发展

从物理学的发展史看,伽利略的实验法拉开了近代实验物理学的序幕。洪堡和李特尔就指出,使地理科学理论化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人们对于地理学方法论的认识水平。洪堡将比较法引入自然科学中带动自然地理学的发展。

(2)科学方法构建获得科学知识的桥梁

知识是在一定方法上形成的,而一定方法又是知识发展的产物。较早关注科学方法教育的教育家洛克(J.Locke, 1632―1704)认为良好的方法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物。伏尔泰(Voltaire, 1694一1778)从唯物主义感觉论出发,强调感觉和经验,认为观察、实验和实际锻炼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重要的方法。

(3)科学方法培养创新

现代教育家布鲁纳提出:能力=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类比、模型法、假说法,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国科学教育家阿姆斯特朗(H. E. Armstrong, 1840一1937)指出:“理科的教学目的之一:使他们掌握社会生活中必要的基本能力,而培育这些基本能力要靠科学方法的训练”。

(4).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观

科学方法是联结哲学和自然科学的纽带,哲学对自然科学的指导作用是通过科学方法这条纽带来实施。皮尔逊强调:“科学方法是通向绝对知识或真理的唯一入口”和“唯一道路”。在赫特纳看来要揭示地理知识中所蕴涵的辩证法,并向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也要通过科学方法这条纽带来实施。

二、我国中学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现状

我国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使得目前关于科学方法教育的目标及内容还没有系统的理论。但就目前的教学实际,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的科学方法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较为突出的问题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学科科学方法知识的缺乏

很多地理教师把科学方法等同于学习方法,一些地理教师对除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外的地理学科特殊科学方法了解较少,如区域比较和区域综合分析法、地理实验法、空间定位法等。

2.教育观念未转变

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指导, “双基”教育也几乎成了教育界上下一致的共识。部分教育工作者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割裂,缺乏对科学教育的整体认识,甚至完全抛弃了探求科学知识中运用的科学方法,科学方法教育在不同程度上得不到体现。

3.科学方法教育目标难把握

美国著名的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教学的组织不能只考虑学科知识的逻辑,也要考虑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发展特点。美国国家地理程标准根据k一4,5一8,9一12年级三个阶段分别对学生所应知道地理技能做了详细制订标准,对4、8、12年级学生划分了“不达标”、“达标”和 “超标”。和美国相比,a.我国地理科学方法目标过于抽象、笼统。b.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思维和心理发展特点都不相同,选择适合学生思维和心理发展特点的科学方法进行地理科学方法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教材认、识地理特点及专门科学方法。

4.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不明确

地理课程标准虽提出“过程与方法”为地理教学三个目标之一,但地理科学方法教育培养什么;教育应达到何种层次的目标等都没有作出具体的规定和要求。在实践上也远没有像科学知识教学那样,教学内容具体、明确。在教学实践中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自觉性去把握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因而科学方法教育一直还处于较盲目和随意状

态。

三、中学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领域

1.地理观察法

地理研究主要在野外进行。新课程改革中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了解地理。新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很多活动题在这方面都有体现。如湘教版地理I中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部分有个活动题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粗略测定学校所在地的经度,所用的道具是一跟细竹竿和一快空地,学生通过观测不同时期的日影长度,运用相关知识计算得出该学校大概的经度;通过地理观察,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有更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将书本知识联系到实际中,既增加了知识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理解能力。

2.区域分析综合法

在地理学中,地理空间定位是解决问题的前提,通过空间定位,根据该地区的相关要素的特征,综合分析该区域的特征。区域分析综合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能力。

如分析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这是一道经典的区域分析综合题,首先确定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为下垫面、降水、气温。

① 区域定位:欧洲西部,位于北大西洋的东岸,北纬40-60之间,地形平坦,南部有东西走向的阿尔卑斯山脉。

② 分析:北纬40-60之间且位于北大西洋的东岸,所以降水丰富;北纬40-60为温带气候;欧洲西部地形平坦,气流可以深入大陆内部。

③ 综合:由以上分析可知,欧洲西部的气候特征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显著,且深入大陆内部。

3.地理实验法

地理学科的知识及体系本身是人类实践的结果,实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方面,通过实验高效率、高质量地掌握地理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与现代教育追求的在教育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是一致的。实验在设计时应该简单可操作性强,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性。如湘教版地理I中第三章第二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中一个活动如何保持土壤不被冲刷,该实验设计为自己用土壤堆积成个圆锥状,并在其中一个土堆上覆盖一层草皮,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法(纸片、树叶、麦秆)当无草皮覆盖时,怎样保持水土不被流失,并观察最佳方法。通过实验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动手能力,能有效地促进创新教育。

四.地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模式

在进行地理科学方法教育中,主要有个两个模式,既显形模式和隐性模式。显性科学方法教育是指在教学明确要进行科学方法及具体的方法,在进行教学前告诉学生关于该方法的知识,在教学中应用该科学方法,并告诉学生应用该方法的步骤。隐性科学方法教育模式主要是指在教学未明确要进行科学方法教育,但是教学中,运用科学思维及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了解该方法的使用。

参考文献:

1. 马蔼乃.思维科学与地理思维研究[J] .地理学报.2001,(3).

2.金姝兰,毛尚俊,毛汉玉.中学地理实验课的开设对中学地理教学目标的影响[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6,(6).

篇2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3)4(S)-0047-4

仔细研究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不难发现。每个知识点或者物理规律的获得都伴随着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我国是从八十年代开始的。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用知识武装自己。还要掌握一定的物理科学方法,并向学生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以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索的方法。形成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众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实效,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

1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究历程及成果

传统的物理教学主要以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科学方法教育并没有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

1978年我国制定八年全国科技规划时把“自然科学史和科学方法论研究”列为重点研究项目之一。教育工作者才开始对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环节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还缺乏相对比较完善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体系。

1995年,中国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在西安召开“全国首届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研讨会。会议引导物理教育工作者在后期工作中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对中学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质、内容、体系、途径等做一些尝试性的总结。

自此以后。关于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论文和各种论坛层出不穷,围绕“用什么方法研究物理现象”“怎样描述物理现象”“怎样探索并总结物理规律”“如何检验物理规律”等话题的争论引起了物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不难看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1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将“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作为课程总目标之一。将课程具体目标划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并且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引导其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1.2教科书的编写

随着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的不断改革,教科书的编写在不断革新科学内容的基础上。越来越多地突出了“学习科学方法”的相关内容。

教材内容倡导科学探究。关注科学探究活动。注重科学探究质量,重视科学的发生过程,为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创造条件。现行教科书已然成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范例,并且巧妙科学地为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提供指导和帮助,旨在让学生从物理学习中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为其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做好铺垫,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

1.3教学实施

教师为了实现教学目标。以教科书为蓝本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为了突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其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呼声最高。而教师在探究式教学中采用的物理科学方法很多,包括设疑提问方法、观察方法、实验方法、数学方法、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理想化方法、类比方法、物理假说、科学想象等,其中,数学方法是核心,观察实验方法是基础。

例如,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实验方案来验证对自由落体运动快慢的猜想,提高他们制定科学探究计划的能力:可以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提高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可以讨论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方法,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科学发展的意义:可以展示人类在月球上所进行的有关实验照片,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热情。领略自然规律的普适性:还可以通过对打桩机的重锤下落和高台跳水运动员等自由落体运动实例的讨论,增强学生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意识。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物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促使其主动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4教学评价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是高中物理课程评价的依据。在内容和形式上,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以考试的结果作为唯一的评价依据;把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探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不以书面考试为唯一的评价方式:倡导客观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学习潜能的开发者。

2 我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有了上述政策性的理论指导,实际教学中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落实得怎么样呢?

调查显示。实际教学中。知识与技能目标落实得比较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效果非常一般。为什么新课程理念的实施没有取得我们预想的效果?

2.1教师在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于方法论的系统性研究。只能在研究生课程中学到。现在的大部分教师只能通过教材、教参、教辅书或其他参考资料中了解、研究,由此造成教师的科学研究方法理论知识不清晰、不系统:教学设计无法做好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而且现今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评价标准不够明晰,不能很好地监督、促进教师在科学方法教育的专业能力上取得长足进步。

(1)大部分教师认为物理科学方法就是观察实验法;

(2)学校的常规教学检测中对科学方法教学的考查力度不大。考试评价机制不够完善;

(3)教师备课时,比较注重知识与技能,对科学方法的重视程度略显不足;

(4)物理科学研究方法在教材以及教学案例中体现得还可以。但在教辅用书的习题训练以及考试中体现得比较弱;

(5)只有一部分教师能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设置问题,注重思维训练,其余教师仍然主张要多讲多练。因为现在高考还是指挥棒。而且大多数教师都还是应试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

(6)教师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调控时间,探究过程用时过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7)实验器材陈旧或者欠缺,给学生的实验探究造成困难;

(8)大部分青年教师知道新课程理念,但是不知道如何将它与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

2.2学生在接受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较低,而科学方法具有很强的抽象性。给教学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

现在的中学生课业负担比较重。还要在课余时间上各种培训班、兴趣班,没有时间深入生活进行社会实践、独立地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者参加一些科学探究活动。这些都导致了学生的思维面比较窄,不利于科学方法的掌握。

3 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原则

3.1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

3.1.1初中学生的认知不够成熟

初中学生的形象思维占据主导地位,抽象逻辑思维水平较低,辨证思维刚开始萌发。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所以,思想方法上带有很强的片面性及表面性:人格特点上。比较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比较欠缺。

因此,物理教师必须帮助初中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表象,培养他们在充分直接感知(观察)或间接感知(接受描述)的基础上准确概括物理表象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物理之前已由其他科目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形成了大量所谓的“物理表象”。我们称之为“前概念”,而这些“前概念”大多是片面的或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鉴于此,教师应尽可能正视而不是回避学生头脑中的“前概念”,在比较科学的物理表象和“前概念”的差异的基础上,纠正学生错误的“前概念”,帮助其克服思维定势。

3.1.2高中生认知结构趋于成熟

高中学生已经形成较强的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这为开展科学方法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辩证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了很大发展。已具备以理论模型为主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具体表现在: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假设进行思维,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验证假设的途径,进行较为完整的探究活动。也就是说,他们已经能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充分发挥想象。尽可能多地突破原有思维的限制,对不同的问题进行全方位思考。同时,高中学生认知活动的目的性增强,学习的动机更加强烈,能给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制订达标的措施,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地修正学习策略。鉴于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大的空间和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其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3.2要依据物理教学要求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能孤立于学科内容之外,如果脱离物理知识单独介绍科学方法,学生很难真正理解科学方法的内涵。更不利于学生应用所学的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要依据物理课程标准。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地推进科学方法教育。

4 对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建议

4.1加强科学研究方面的学习

实际教学中,重难点知识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多科学方法,大部分教师都采取多讲习题、让学生熟能生巧的方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因此错过很多给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机会。

教师就要加强科学方法研究方面的系统性学习,以敏锐的视角及时捕捉一切能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的因素,做好学生在科学方法研究道路上的引路人。

4.2课堂教学中挖掘科学方法教育资源

当今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物理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都是从传授知识内容的角度来考虑的。这样学生也能学到一些科学方法,但他们对科学方法的理解比较肤浅,并且是零星的、不连续的,收效甚微。

科学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背后。所以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按照科学方法所展示的思路去挖掘教材资源,安排教学进程。把方法教育作为教学活动的核心。则情况可能会不一样。按照学生的认知模式进行教学,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思维过程。使学生真正领略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和本质,提高综合能力。

4.3业余时间给学生提供发现、学习科学方法的机会

学校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能接触到科学方法的途径,例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实验研究,在探索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找到失败的原因,感受科学方法在探索中的魅力;给学生提供各种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性课程学习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专题讲座等。

4.4合理安排各种物理科学方法的渗透和教学

4.4.1对出现频次比较多的科学方法进行重点教学

科学方法的掌握比物理知识的学习困难。它不是经过一两次教学就能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出现频次比较多的科学方法,教师要进行明确的、有计划的教学,循序渐进地讲解。逐步深化。随着同一科学方法的多次出现,学生才能领会、运用。

比如说“等效法”。学习串、并联电路时,学生知道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部分电阻的阻值之和。这里所谓的总电阻就是与原来所有的电阻等效的阻值。学生学习“等效法”,为他在后期学习“二力合成”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学力合成时,在教师的分析、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明白在这个知识点的学习中也是用到了“等效”的方法。

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有计划的、逐步深入的过程。

4.4.2对出现频次比较少的科学方法也要给予足够重视

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型较弱。进行科学方法渗透时要充分考虑其思维特点。采用符合其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既不能滞后于学生的思维水平。也不能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应在现有思维水平的基础上适当提高要求,遵循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使科学方法内容的设置与传授有一定的层次,当然也不能忽略出现频次比较少的科学方法的应用教学。

例如,对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的科学方法,比如“归纳与演绎法”“物理假说”“科学想象”“理想化方法”等。只能让学生进行渗透式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分析、比较、概括等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要在物理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多次地引出获取知识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的程序及方式,通过对这些方法的反复体验与训练,让学生深刻理解、熟练掌握。

4.5注重习题教学和考试中的科学方法教育

实践表明,教师的讲述,只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达到理解的水平,只有让学生本人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才能使其达到运用的水平。

教师要站在科学方法论的高度。认真研究题型、精选典型习题或试题。创设情景。强化习题教学,对其进行思维方法的训练,重视学生领悟、体验、形成思维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具体的物理问题,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在教学中有些习题明显要运用科学方法来求解,教师要点明这种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这种方法的应用。

4.6学校要给予必要的硬件支持

如前所述。物理科学方法中。数学方法是核心,观察实验方法是基础。而在以课堂教学为主的现行教育模式下,观察实验方法要正确实施,必须要给学生提供较好的观察实验环境,所以。学校要给此方法的施行提供大力支持。例如投建设备齐全的实验室、及时更换该淘汰的设备、给学生提供课外实践的机会等。

篇3

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承担着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基本原理和规律、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等知识的教学,在这些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首先,在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如在学习“碱金属元素”、“卤族元素”时,可采用事实―分析一雅论―实验验证一^结论的科学方法模式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和观察,将实验现象和数据等资料力卩以分析,找出一些规律性知识,并根据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和物质的内在联系等进一步对一些物质的性质作出推论和预测。当这些推论和预测经过实验多次验证后,便可将其中的正确部分上升为理论。

又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可以通过课题讲座或教授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对大量数据和事实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元素周期律;再如学习酸、碱、盐性质时,可以先研究单个物质的每一个具体性质,然后再综合为物质总的性质而得出该类物质的通用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结合化学概念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概念是从大量同类化学现象和化学过程中抽象出来的,所提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性质和本质特征,是构成化学理论的基础。因为每一化学概念的形成都必然包含着科学方法的因素,形成概念的过程就是应用化学科学方法思维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概念教学中应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教给学生形成概念的科学方法。即化学概念的形成一般经过这样的过程: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化学概念。同时,可以根据化学概念间的联系和区别融入科学方法教育。如:在许多意义相近或相反化学概念的教学时,就应用对比方法教学,像分子与原子、原子与元素、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等意义相近,而像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溶解与结晶等概念意义正好相反。

最后,在化学理论和化学规律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科学方法教育。化学规律是化学现象或过程内在的本质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必然反映,是构成化学大厦的砖石和框架结构。和化学概念教学一样,在探索、总结化学规律时,也应重视科学方法的传授。即教会学生:①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归纳、演绎-化学规律;②已有概念和规律-建立假说-实验验证-化学规律;③已有概念和规律-数学或逻辑推理-得出化学规律。

2剖析历史案例,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化学家们在取得伟大成就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构思精妙绝伦,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科学方法教学素材。结合教学内容介绍化学科学发展的史料,将化学概念、定律的历史发展过程展现给学生,使之熟悉化学家发现规律的思维过程和科研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范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接受科学方法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的思维模式。

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和历史行程对学生的科学方法教育是非常有益的。在学习化学时,我们对科学家们开始为何会’’古怪’’地思考问题疑惑不解。如卢瑟福在当时无法验证的条件下,怎么会想到原子的模型是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核,它质量几乎等于原子的全部质量,电子在它的周围沿着不同的轨道运转,就像行星环绕太阳运转一样;罗蒙诺索夫何以会向当时化学家权威们都相信了80多年的斯塔尔的燃素说提出疑义;凯库勒怎么将梦见的几条蛇的缠绕现象与苯分子的结构联系起来;在100多年前发现了几十种元素时,人们就开始寻找元素性质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了将元素进行分类的各种学说。先是德贝莱纳提出”三元素组”,紧跟着是迈耶尔提出”六元素组”和纽兰兹提出”八因律”,最后在此基础上,门捷列夫提出”元素周期律”。他们是如何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联系,发现了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规律,有力的促进了化学科学的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这样联系曲折发展的化学史实,介绍化学家的研究方法以及他们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就能使学生从化学家的成功和失败后面获得方法论的启示,并通过训练,形成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在这个追根溯源、回顾观念更替的过程中,学生们的观念也不知不觉地发生了改变,这比直接从理论和规律入手去学习当然要生动形象得多,而且印象也深刻得多。

化学史的资料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1)根据教材课文中提供的事例。金属钾的发现、氯气的发现、苯的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形成、何氏制碱法的建立等化学史内容在教材中均有介绍,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材料来介绍科学发现的历程,也可以查阅一些资料来补充和丰富教学内容。(2)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关于科学发现的阅读材料。例如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过程、勒夏特列原理的形成等。

3借助实验探究,强化科学方法教育

所谓实验探究是指通过实验来进行的一种探究活动,它是科学探究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化,是化学教学中最常见、最主要的探究法,如“探究氯化钠、硝酸铵、氢氧化钠等三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的温度变化”、“探究酸溶液、盐溶液分别跟金属发生转换反应的规律”“用简单的实验方法区分棉纤维、羊毛纷纷和合成纤维(如腈纶)织成的布料”等。实验是科学研究过程的一个缩影,是科学研究方法得以应用的一种体现,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是科学方法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实验教学中都有所体现。

在新课程中,把实验探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之相应地,在教材内容设置方面给予充分地体现。

在初三化学教材中不仅特意安排实验探究的专门章节,而且还在每一学习主题里都嵌入了实验探究的内容。所以在实验探究中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例如,初中化学教材(上教版)第194页“活动探究2”的实验探究中,就涉及到了观察法、假说法、比较法、实验法、推理法等;在物质反应前后变化情况的实验探究中,实际上就嵌入了科学假说、逻辑推理、数学方法、观察等基本方法,第152页的食用油在洗洁精的溶解实践,则要运用到实验的一般方法。这一系列做法由于脱离了教学内容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科学方法教育的自由度和灵活性。由于科学方法的培养在具体的活动中进行,学生就能在运用科学方法的实践中体验和领悟科学方法,这些科学方法知识也就能动态地存储在学生的意识中。

4设计化学习题,夯实科学方法教育实践内容

化学习题也是实施科学方法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习题要坚持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科学性原则,这里的科学性原则要求在设计化学习题时要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通过让学生在解决这类化学习题过程中,体验和学习科学方法。

例1:请根据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学合物、氧化物等概念的含义,用图表表示各概念间的关系,并将下列物质列入相应物质属类。①铁矿石;②冰水混全物;③清新的空气;④铁粉;⑤氧化镁;⑥液氧;⑦干冰;⑧氖气;⑨汽水

例2:把一只新鲜鸡蛋入入水中,鸡蛋深入水底。加入浓盐酸后,鸡蛋会出现上浮、下沉、再上浮、再下沉的现象,反复多次。

(1)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2)用化学和物理知识解释鸡蛋上浮、下沉多次的原因。

自己在家里用食醋代替盐酸试一试(先鸡蛋后放醋),观察实验现象,并与鸡蛋和稀盐酸反应的现象比较。

篇4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1-0270-03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它提供给人们对物质结构和物质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最基本的认识,物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物理科学方法,物理学得理论体系和理论架构的形成都来源于实验手段和物理科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施科学方法的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近年来,我国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加大了对技术应用、开发、创新人才的需求,因此,对物理基础课程的教学赋予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现象、概念和规律,达到深刻地理解和灵活的应用,是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深入研究的问题。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通过提升专业水平、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技能、改进教学方法外,还必须在教学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掌握物理学中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

一、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涵

所谓方法,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及理论研究中为了解决某一具体问题所采用的一般思维手段和操作步骤的总和。[1]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生活实践及理论研究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效手段和工具,是总结规律、获取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是在特定的学科中所运用的典型手段模式和途径。

物理科学方法是主要包括物理学研究方法、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方法、物理学理论的学习与传播方法。它是人们在进行物理现象的观察、物理实验的验证分析、物理规律的总结和检验等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手段与方法。[2]

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就是在进行物理学科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和训练、逐步地掌握最基本的、最主要的物理科学方法,物理教师挖掘物理学中蕴含的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有计划、有目标、有规律地传授和渗透物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物理科学方法,掌握学习物理学的本质,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应用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

二、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优化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学习物理知识离不开物理方法,只有掌握了物理科学方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正确地认识物理概念、理解物理定理、掌握和运用物理定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的物理教师能够有意识地以科学方法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运用必要的物理科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对物理知识就会有扎实的理解,并能在科学方法层面上理解和体验学习过程,掌握了物理科学方法可使学生整体构建物理知识框架、熟练地应用物理规律解决具体问题,并把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科学,作为基础学科的物理教育,对于培养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素养起着十分突出的作用。物理科学方法是介于一般哲学方法和物理学本身的学科研究方法之间的中间层次的方法,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对于弘扬科学精神、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他们能够应付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3.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的培养是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使学生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以及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尊重证据、坚持真理的科学作风,就可以使科学的思想逐步扎根在学生头脑之中,更好地理解唯物论和辩证法,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4.有利于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实践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学习活动。它强调的是一种开放、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研究学习活动才能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物理科学方法,学生才能够针对各类物理现象选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方向,才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才能够主动地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才能够通过动手实验进行探究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三、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3]

1.一致性原则:由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原来的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手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我们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常规的教学目标相适应、教学设计应与原来的教学设计相融合、教学检测也要与原来的教学检测有机结合,即保证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检测与课程要求保持一致性。

2.系统性原则: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作为科学素养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总目标下系统规划。因此,在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即不能贪多求快、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不能在学生已理解掌握某种方法时还在低水平上重复。在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渗透课堂教学时,要系统地考虑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教学内容、时间和层次;要系统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选择适当的科学方法作为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层次上要求进行系统考虑,恰当地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3.阶段性原则:物理科学方法的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教育的程序上,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按隐性熏陶阶段、显性指导阶段、模仿内化阶段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使学生按照认知的规律从初步掌握到逐步形成、从反复理解到应用发展,进一步达到内化来进行科学方法教育。

4.融合性原则: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是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要求,物理教学以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应结合知识教学、能力训练的过程长期、分散地进行。但是,物理科学方法的内容在教材上不是条条框框的教条,也不会单独成章成节,因此,必须把科学方法教育融合到具体的物理知识传授、学习活动,尤其是科学探究等过程中,通过隐性渗透和显性提炼的方式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合到学科知识传授中。

四、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策略[4]

1.巧用课程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物理科学方法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离不开物理课程教材。物理教材一般以物理知识的内在联系为线索、由浅入深地递进展开的,物理科学方法一般都是蕴含在物理知识线索中。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物理科学发展史,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深入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因素,例如研究和描述物理现象应用了什么物理科学方法;建立物理概念时体现了什么物理科学方法;设计物理实验突出了什么物理实验思想;探讨、总结并检验物理规律时渗透了什么物理科学方法,只有灵活地使用教材,在教材中找到科学方法教育的素材,才能有效地在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

2.根据课程标准,制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目标:物理教师在课堂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时,要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要根据课程标准,在确定知识教学目标、保证知识目标实现的同时,制定课程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具体目标,使课程目标具体化。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明确不同阶段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对每一节课、每一个阶段制定具体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目标,使得在课程实施中能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具有可操作性,使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计划性。

3.依托课程具体内容,确定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内容:要根据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原则,依托课程具体内容,按计划每一节课突出一二个重要的科学方法,以具体的实例重点讲授。因为物理科学的研究方法很多,通常包括分析、比较、观察、实验、演绎、分类、综合、归纳等系列方法,进行教学时应该是具体的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有所不同、有所侧重。要认真地分析教材中科学方法因素,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在物理学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确定每节课具体的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重点内容,有效地实施教学。

4.课堂教学中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教育[5]。

(1)结合物理学史的教学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史记录了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包含了物理科学方法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物理学史上每一个规律的发现,均包含有物理科学方法,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将物理学史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把讲授物理学史与传授物理科学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了解物理学家科学发现之路,认识物理学知识体系形成的过程的同时,对这些物理科学方法理论有深入的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可以结合物理史实,在介绍经典物理学的形成过程时,阐述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方法包括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方法,介绍伽利略的理想实验方法以及牛顿创立的实验哲学的分析综合方法。只要我们的物理教师能够做教学的“有心人”,充分挖掘物理学史中科学方法素材,有效地渗透到物理教学中,就能够帮助学生领悟和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并在今后的学习中达到实际应用。

(2)在概念、定律、定理的讲授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中包含了许多概念、定律和定理,这些概念的引进、定律和定理的形成过程均蕴含着物理学家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物理科学方法,如形成概念的过程就包含着“提出问题―观察实验―分析、比较、抽象、概括、演绎―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方法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善于向学生提示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使学生逐步领悟并学会包括观察、实验、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物理科学方法;要加强概念或规律的推导训练,使学生体验并运用数学演绎、逻辑推理等科学方法。

(3)发挥物理实验的功能,在实验教学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学中许多概念规律、定理定律都是通过物理实验引进、验证、归纳总结出来的。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实验课程包含有丰富的物理科学方法,具有知识综合性和技术性的特点,它对于学生学习物理科学方法和实验操作技术、丰富学生的物理思想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规律,进一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还应该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实验结果的比较、物理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类比、实验测量误差的分析等形式,掌握物理实验中的诸如观察法、分析比较法、类比法、科学推理法等实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中常用的等效法、转换法、控制变量法、模型法、理想化方法等实验设计思想。要将科学方法教育融入实验教学中,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作用,使学生通过实验能分析物理实验现象、验证实验原理、解决实验数据、推导实验结果,达到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4)精心设计习题,在应用教学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一个环节,通过习题教学能够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达到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在物理习题教学中,我们可以精心设计例题、练习、及课外习题来训练学生的智力技能,通过习题的实际解题应用,使学生掌握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比较、分类等物理科学方法,提高应用的准确性和灵活性,避免学生出现解题不得其“法”、见了题目就套公式、只为做题而做题、答案正确就了事、搞题海战术等现象

(5)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考核也是物理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知识、是否掌握了物理学方法,往往通过课程考核来实现。改革考核方式,在考核评价中融入物理科学方法教育,必须要求我们的物理教师改变过去重记忆性理论知识的考核,轻方法、能力、思维、观念等内容考核的形式,避免学生出现死记硬背、对定律定理一知半解、机械套公式计算、不能灵活应用的现象,在课程考核内容上应尽量减少标准化题目,增加论述型、应用型的试题,突出考查学生方法是否掌握、能力是否提高、思维是否得到锻炼。重视课堂过程的考核,巧设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机会表达对问题的看法、对定律的理解说明、对规律的评价论证、对结论的分析探讨,即让学生能充分地体现自己的学习程度,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这种模式的考核,使学生突破常规思维模式,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对知识进行整理、分类、归纳的习惯,逐步掌握物理科学方法。

总之,21世纪的人才培养已经从“专业知识型”转向“能力创新型”,教育的重心已经从知识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及能力的培养中,科学方法的掌握对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与构建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对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更是不可或缺。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物理科学方法教育,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充分体现物理课程的教育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宪魁.李晓林.阴瑞华.物理学方法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

[2]张宪魁.物理科学方法教育[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篇5

一、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必要性

(一)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双向发展。在实践生活中,形成能力的基础就是科学的知识以及方法。所以说,如果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具有能力,这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科学的方法可以作为搭建知识和能力之间的桥梁。一般而言,如果学生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就具有了处理问题的能力,所以,科学的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在基于科学方法的条件下,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是学生能力提高的基础条件。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因为找不到知识与能力的交叉点,找不科学的方法,所以,导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能有机地结合,学生也就没有实践操作能力。为此,教师要加强科学方法教育,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首先要以实验的方法为入手点,结合实验的原理和目的,确定实验的装置和器材,进而来完成实验过程,这就是一个完整实验的基本程序。

(二)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化学教学的境界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现行的化学教材的知识体系,科学方法大多蕴藏在教材知识的发展中,所以,教师必须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和方法,从而有意识地将学科的方法导入化学教学中。比如,对于教材中一些重点知识的讲解,教师可以模拟一些研究过程,使得教学过程基于科学方法的指导下,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学方法教学,让学生可以切实地体验到知识的获得,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知识,培养了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明白了知识的来源以及过程,进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因此,化学教学中科学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得化学教学的境界得以提高。

(三)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发挥了教学的长远意义。人类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财富,为人类探索新的知识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基础。因为,人类知识的全部,不仅包括知识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了学习知识的科学方法。对于教学而言,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使自己的创新思维得到提高,顺应这个时展的需求。而科学方法的引导可以保证学生快迅地发现新的知识和技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教授了学生基本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教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的科学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方法本身不只局限于化学学科本身,而且还可以应用到其他科学领域。比如:实验、观察、归纳、分析,总结等等,这些都是比较基基础的方法,其适用范围比较普遍,是人类终身学习不可缺少的素质。总之,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的运用,使得学校教育具有了生命力,更具有长远意义。

二、化学教学中应重视科学方法教育的相关策略

化学学科注重实验教学,这就决定了化学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分析和观察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化学中的学习方法有很多,比较观察、归纳、分析以及综合等等,教师在教师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合理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科学的方法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化学教学的成败。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具体可以采用以下策略来实施:

(一)教学过程中的科学地模拟与示范。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讲,还是具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学生在应用过程中就比较陌生。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利用一些探究的教学活动,做好科学方法的模拟和示范,这样,学生就可以对科学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了解了相关的应用规则。

要做好教学过程中的模拟和示范,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教师要掌握足够的科学方法知识,并且领悟其中的奥妙;二教师在了解了科学方法的规律的基础上,并要保证教学方案的针对性和典型性;三是要强化学生对科学方法应用的练习。总之,教师对科学方法的不间断的模拟和示范,可以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方法的精髓,同是,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因此,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不断的示范,让学生从中感受和领会,并对学生做巧妙的引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良好的应用科学方法的素养。

(二)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方法的渗透和练习。我国现行的教材中往往渗透了科学方法的内容教学,因此,教师要实施科学方法教学就必须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寻找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进而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为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让学生明白科学方法的作用价值。而且,对于不同的学习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不同,那么教师就要选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的初期过程,要注重以实验的教学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来掌握更多的知识,当教学进入到中期过程,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这个时候 可以适当地采用分析类的思维方法,来巩固学生的知识,到了教学的后期则可以运用综合,类比等一定的思维方法,加强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化学教学中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有其必要性,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科学方法,从而达到教学效果的显著性。

参考文献:

[1]刘裕晗.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研究,2010,(2).

篇6

《指南》是指导幼儿教师开展工作的指导性纲领。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探究的兴趣,发展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指南》中关于科学探究的目标分为横向目标和纵向目标,横向目标主要是三维目标,即“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具有初步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这个目标从情感态度、方法能力、知识经验三个维度来阐述。在解读时,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如幼儿科学探究中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性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就是让幼儿能在学习生活中主动去探究,如和父母散步或外出时,能对一些动植物、自然现象等进行探究,而这个探究的过程可以停留在感性的认识阶段,并不需要幼儿知道具体的科学概念,也不需要对幼儿进行科学概念的原理分析,它主要强调让幼儿产生兴趣,能认识周围的事物或现象。《指南》关于科学探究的纵向目标,紧扣幼儿的年龄特点,详细地描述了科学探究的具体目标。例如3-4岁的目标是:喜欢接触大自然,对周围的很多事物和现象感兴趣;喜欢问各种问题,或好奇地摆弄物品。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主要是兴趣的培养,让他们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如何根据《指南》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如动植物的探究,幼儿阶段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植物,《指南》提出要让幼儿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因此,教师就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开展不同的探究。如3-4岁就可以引导幼儿认识幼儿园常见的一些植物名称和特点,还有平时一些常见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特点,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兴趣,幼儿问各种问题时,要耐心地解答。5-6岁幼儿在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现象时会有很多为什么,如蚂蚁的家在哪里?它喜欢吃什么?蚂蚁长什么样子?蚂蚁有触角吗?蚂蚁生活在哪里?蚂蚁是如何分工的?下雨了,蚂蚁为什么要搬家?等。而且有些幼儿会就某个动物或植物问许多问题,这时,教师就要巧妙引导,既保护幼儿的探究兴趣,又让幼儿能主动探究。

二、紧扣日常生活中渗透科学教育,让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指南》明确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为了在日常生活渗透科学教育,教师和家长要注意日常生活中蕴含的适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生活因素,让幼儿在活动中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并积累相关的科学经验。

如“有趣的水滴”,不少幼儿都接触过水,如在家里刷牙、洗手、洗澡等会用到水,下雨天能见到天空落下的雨滴,也能看见房子上滴落下的水滴,于是,幼儿容易产生疑问:水滴是哪里来的?水滴会流到哪里去?幼儿科学探究并不是要让幼儿记住一些科学概念和科学术语,也不是要将探究引入很深的内容里面,而通过一些生活现象,引导幼儿获取一些感性的生活经验,促进他们获取周围事物和现象的一些关键性经验。如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水滴的颜色、水滴的味道、哪里会有水滴,进而了解水往怎样的方向流动。当幼儿对水滴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之后,教师还可以趁机引导幼儿做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如水是怎样流动的?如何让水往不同的方向流动?如何控制水流动的速度?水滴在不同材料和质地的物体表面运动一样吗?这些探究活动就是将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到了科学探究上,而且操作过程又不会很难,适合幼儿的活动特点,他们容易在快乐的活动中感受探究的乐趣。

三、紧扣幼儿年龄特点,支持幼儿亲历探究过程

幼儿由于年龄小,知道的东西比较少,对一些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喜欢摆弄物体,容易犯错,注意力容易转移,因此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并能鼓励幼儿持续探究。《指南》指出:“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在一些探究活动中,有可能幼儿会将活动的场所弄脏、弄乱,甚至有些幼儿会不小心破坏一些物品,教师要用包容的心态去面对这些行为,但教师要在幼儿探究完之后,引导他们收拾、整理好。只有这样,幼儿才会用积极的心态参与后面的探究活动,获得探究的信心。

如在引导小班幼儿开展科学探究“冷和热”时,如何让幼儿通过触觉感知物体热和冷的同时,产生好奇的探究心理?如何让幼儿探索简单的降温方法,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发现?在开展探究时,教师在上课前先将两杯水提前一杯放在室内,一杯放在室外,然后带领幼儿去比较,为了验证两杯水温度不一样,教师可以让幼儿去触摸,从而让幼儿感受温度,然后在与幼儿的讨论中初步理解是室内室外温度不一样造成的。当幼儿对探究的活动产生兴趣时,教师应该及时引入活动主题:“如何让热水变冷?”教师在幼儿的桌上放了一杯温水,然后对他们说:“一杯热水要放上好一会儿才能变冷,有没有办法让它快一点变冷呢?”幼儿纷纷说出了方法,有的幼儿往杯里吹气,有的幼儿拿起了扇子往杯里扇了起来,有的幼儿将旁边的冷水往热水里倒了进去……课堂上热闹了起来,同时,有些幼儿直接玩和主题不相关的活动了,桌子上不时有水流出来,此时,教师并没有让探究活动停止,而是提醒一些幼儿不做其他无相关的活动,同时,对幼儿的一些操作方法进行指导,并和幼儿认真地做探究活动,观察实验结果,在教师的帮助下,幼儿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也说出来生活中爸爸妈妈让热水变冷的方法。

篇7

【中图分类号】H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7-01

1.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意义

科学方法的主要意义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而得出的正确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世界上的科学方法有很多种类,其中的一个分支就是物理方法,物理科学方法主要是指在通过分析一些物理现象后进行物理实验,从而通过总结得出物理规律,还包括检查物理规律时所需要使用到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传统的科学方法并没有区分具体得专业以及学科类别,这就造成了在传统的科学方法中,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并不能清晰的认识到获取知识过程所使用的方法,而教学活动物理科学方法通常是直接套用,并不具有很清晰区分,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教育方法的领悟,提炼和总结的学科框架也不是非常完善,从而导致了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物理科学方法必须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现状分析相结合,从而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理念,以此来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前景。

2.确立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确立依据

2.1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价值

采用科学方法进行教育与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的实质是相同的,这是伴随着人们对事物本质的具有了越来越深的了解后逐步发展而来的。作为认知物理知识的一个重要媒介,科学方法作将物理知识与物理现象紧密联系在一起重要桥梁,一般来说,整理和组织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都需要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这样才能使其能够真正的上升成为知识的形态,这就从根本上说明了物理知识与物理科学方法的教育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且不可以分开的。在人类今天的生活中,科学方法已经具有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效果,这是因为它不但是人类获得物理知识的方法和途径,也是深入了解物理知识的纲领和脉络[1-2]。通过知识的结构以及形态进行分析,不论何种知识网络,都具有非常复杂的纵横交错的结构,其中通常包含了很多学科的知识内容,信息量非常丰富。所以,只有根据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手段,我们才可以将本就存在的客观物理知识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大脑中形成认知知识的结构,同时,这也表明了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活动需要具备层次感和顺序性。科学方法可以被比拟成智能,对于培养学学生学习的能力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2物理知识的方法论

物理知识本身就具有着非常丰富的意义,其包含的每一条定律和概念都着可以推导得出的原理与依据。因此,要搞懂一条物理概念是怎样产生的,一条物理定律具有怎样的内涵以及一个物理知识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延伸运用都非常重要,这些都必须使用物理科学的教育方法进行,这样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出系统学习知识的结构体系[3]。

2.3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还不具备比较成熟的思维,他们通常处于思维正在发展的转型过程。这是由于初中生的主要思维正处于定向思维模式上,同时也处于从想象性思维过度到抽象性思维的阶段。学生具有的思维方式通常决定着一个时期内其在认知物理方面的知识过程中由经验型转变成科学概念。而过往的教育经验使我们体会到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必须充分尊重教学规律,才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所以,在准备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以前,需要通过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出发,使学生能够总结和回想出一些与科学概念相关的生活经验。因此,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要求我们能够从实际生活中存在的规律、生产实践得出的经验以及大自然规律等几个方面入手,用最恰当的方法来使学生促进思维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学生。

3.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

3.1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手段

作为学生基础教育的重要部分,物理学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理论部分,另一个是实验部分。以此来区分教学方式,通常我们又能够把物理教学分为物理实验教学、物理理论教学和科学方法教学三类教学,而物理理论教学还能够分成物理概念教学和物理定律教学。相比较于科学方法教学,实验教学和理论教学能够使用物理知识进行直接性表达。所以,在背后支配物理知识的获取方式和应用方法一般都是科学方法。因此,实施物理科学方法的基本手段是如何教授物理定律、物理实验以及物理概念,而其具体的形成过程则是实施物理科学方法的途径[4]。

3.2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策略

怎样学习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是具有直接联系的。所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传授具体的物理知识时,还需要重视一些方法的渗透,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将一些复杂的知识转变成简单且直观的知识,使学生能够大胆探索和想象,做到循序渐进地学习物理知识,从而能够对科学方法的价值和内涵具有充分的了解[5]。

3.3实施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途径的基本结构

彻底地了解和掌握一种科学方法并不简单,所以,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科学方法,就需要物理老师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给学生打造出优良的学习环境。尊重教学规律,能够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结合实际生活中发生的现象,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科学的兴趣,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的观察、探索以及解决一些物理问题。这个过程中,物理老师作为引导者,还需要指引学生借鉴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讨论。总的来说,实施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基本结构主要分为:第一,设计教学情景;第二,指引学生寻找问题;第三,指引学生能够独立使用科学方法解答问题;第四,重视将所学的知识转变为能力。

4.结语

对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来说,科学方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以后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老师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方法,将科学方法逐步渗透到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能够良好的掌握科学方法,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体会到科学方法具有的实用性,从而使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强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把握。

参考文献:

[1]李正福,李春密,邢.从隐性到显性:物理科学方法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0 (12).

[2]陈清梅,邢,李正福.论物理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科学方法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0 9(8).

篇8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是近年来科学方法教育的重要取向。但就目前来看,对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落实科学方法显化教育这一问题的探讨尚且不多,特别是实证方面的研究鲜有见到。本文在科学方法显化教育指引下,结合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内容,开展了教学实践,得到一些研究结论,以期为科学方法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研究设计

1 研究方法

将同一物理概念或规律编写成两套不同的教案并在两个平行班分别实施教学。对照班按照教材的处理方式教学,实验班则将对应的科学方法显化并在教学中重点突出该科学方法逻辑含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邀请了5位初二年级物理教师和从对照班和实验班各选出的5位同学全程听课,课后分别对他们进行访谈。

2 研究对象

北京市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随机分配的两个普通平行班作为合作对象:初二(1)班作为实验班,初二(11)班作为对照班。这两个班都由笔者进行教学。

3 研究素材

北京市海淀区北方交通大学附属中学初二年级使用的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世纪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力学重点物理概念有:质量、密度、速度、匀速直线运动等,在此不一一叙述。所用的主要科学方法,如比值定义法、实验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教学中,尽量本着“以点带面”的原则来进行教学。

4 研究思路

由于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从学生心理特点来说,初中学生思维规律的第一个特点是处在由形象思维转向抽象思维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转型期。第二个特点是以定向思维为主要形式。学生的这个思维规律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的认知活动特点是从经验型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基于以上两点原因,笔者在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施过程中,调整了教材中科学知识的教学顺序,先讲《第三章物质的简单运动》,对比值定义法进行教学,为《密度》这节课做了铺垫。

二、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实施过程

为了使教育实践顺利进行,特制订如下计划,计划分为3个环节:编写“案例”、实施“案例”和访谈分析。

1 编写“案例”

在编写教案时,一方面考虑到科学方法与物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认知程度与生活经验。科学方法要体现在物理知识的认知过程中,依照学生的认知模式推进教学,将科学方法显化出来;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物理概念或规律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真正领略到科学方法和物理知识的内涵,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设计以初中物理重点知识,密度、功、阿基米德原理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等为切入点,分别显化比值定义法、乘积定义法、实验归纳法等科学方法的内在逻辑,从而给初中物理科学方法教育的实践以有益的启示。

(1)密度――比值定义法

比值定义法就是用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在初中力学部分的内容如密度、速度、压强、功率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比值定义的方法。应用比值定义法定义的物理量,依据其意义的不同,还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两个或多个物理量的比值是个常数,如密度等,比值反映的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是由物体本身所决定,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没有关系;另一类基于控制变量的思想,如速度、压强、功率等,比值反映的是效果,它的大小受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量的影响。但无论哪一类,比值定义法的本质都是选取相同的标准进行比较。

《密度》教学设计是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揭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再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和相关计算分析以及对恒量的解释最终引入密度的概念。

(2)功――乘积定义法

乘积定义法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理量的乘积来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的方法,乘积定义法的本质是一种数学累积的思想。在初中力学部分的内容如功、杠杆平衡条件、动能、重力势能等概念的引入都使用了乘积定义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定义的物理量与定义式中出现的其他物理量有关系,它受这几个物理量的影响,会随这几个量的变化而变化。以功为例,功是力的作用效果对空间的积累,所以它的大小由力和距离共同决定。

(3)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归纳法

所谓实验归纳法是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进行大量的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对取得的大量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和归纳,从中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或建立假说,再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验证。这样就可建立与发现物理规律。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是将教材所提供的演示实验加以改进,只用一个步骤就可以定量的演示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这样既使演示实验的结果更加一目了然又符合初中学生的物理认知水平。

(4)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演绎推理

所谓演绎推理法就是指人们以已知的客观规律为依据,推知未知规律的方法。是由一般推出个别的过程。

《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教学设计是采取先通过例题进行压强计算而推导出液体压强公式的方法,再将液体中想象出“液柱模型”具体化,用金属丝制成一个长方体框架,在框架底面贴上带色的薄塑料片,使框架上底与水面相平,借助长方体框架,帮助学生建立理想液柱的物理模型。最后再指导学生从液体中想象出“液柱模型”。然后可以按照教材,引导学生一步步讨论如何计算出液柱的体积、质量、液柱重、对底面的压力、底面受到的压强,每步的计算结果同时用字母表示出来,最后得出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这样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由于文章篇幅限制,本文采取的是“以点带面”的方式,后面的实施“案例”部分只选取了实验班《密度》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案例中应用的主要科学方法的教学设计的摘要,来重点讲解“比值定义法”。

2 实施“案例”

《密度》教学设计是从问题“木头一定比铝轻吗?”引发学生思考与讨论,为了使学生更好理解,先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导揭示比值定义法的本质:爸爸买了两斤苹果花了5元钱;妈妈在买了3斤相同的苹果花了6元钱,谁买的苹果更便宜?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比较每斤的售价更公平合理!教师引导思考这样的做法是用总价与质量做比后再比较,其合理的原因是选取了相同的标准。由这个例子思考刚才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就说出比较时需要选择相同的质量或相同的体积木头和铝进行

比较。接着教师再追问:“如果木头和铝的质量和体积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谁更轻”,学生能顺理成章地说出用质量与体积做比后再比较。教师引导学生得出不论是质量与体积做比还是体积与质量做比,只要比较时选取了相同的标准,都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接着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和相关计算分析讨论出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总是相同的――是个恒量;教师解释“恒量”的意思是说这个比值是个定值。不论组成这种物质不同物体形状与体积如何不同,但是最终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样的,它能够反映这种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从而引入了密度的概念。

3 访谈分析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发现,科学方法教育得到了教师们的共识,并且很渴望对科学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被访谈老师都认为在初中阶段将科学方法显化是有必要的。掌握科学方法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掌握科学方法,才能更快捷地获取物理知识。虽然科学方法很抽象,不容易理解,教学上会有一定难度,但是把那些意义明确、应用广泛、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方法,作为典型的、主要的科学方法,在初中的重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加以渗透、显化,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通过对部分学生的访谈发现,针对我的问题,学生回答的内容略显肤浅。可见,科学方法对他们来说,还是太抽象。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认为把科学方法讲出来更便于物理概念的理解。所以,在教学时,更要注意分析并掌握中学生学习物理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更适合初中学生物理认知水平的那些典型的科学方法进行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这样才更有实效性和针对性。

三、科学方法显化教育实践的研究结论

基于科学方法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教和学生的访谈,通过分析研究,得到如下的结论:

1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将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加以确定

在物理学的范畴之中,科学方法与科学知识是相互平行的。与科学知识不同的是,科学方法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是高度抽象的,隐藏在知识背后。因此,初中物理的各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都应该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从物理知识与科学方法相对应的角度,将科学方法的内容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时,也应把“隐藏”在物理知识背后的科学方法挖掘出来,向学生揭示科学方法,帮助学生借助科学方法获取知识。

2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方法教育的方式应该采取显性的教育方式

科学方法所涉及的不是物质世界本身,而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途径与方式,所以,科学方法往往隐藏在知识的背后,既不易学习,又不易掌握。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不显化科学方法的话,学生就更难感受到科学方法的妙处,更体会不到学习科学方法对学习物理知识和物理规律的实际用途。

3 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要把握住科学方法的本质

教师在进行科学方法显性教育时,不能只是停留在表面,必须要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通过本文的研究发现,显化比值定义法的本质就是比较的思想,即选取相同标准的思想;显化乘积定义法的本质就是积累的思想等等。在教学中都应该应用各种教育手段把科学方法的本质显化出来,把它讲透。

四、结束语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逐渐得到越来越多的物理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在中学进行科学方法教育,是实现学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应把科学方法的显化教育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内容,牢牢把握住科学方法这条主线组织教学,以科学方法教育引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了物理知识,而且学会了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篇9

我园承担了由中国人民总政治部立项批准的一项课题《培养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我作为一名教研组长,不仅要有扎实渊博的基础知识,坚实、系统的教育理论基础,而且要有强烈的改革意识和较强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而在这些方面,我深感自身存在的不足,所以,我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了弄懂书中的理论知识,我反反复复地阅读,了解大概内容与各种科研方法。以下是我的阅读心得:

一、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基本理论  本书第一章,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原理。主要论述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类型、方法的历史发展及方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等有关理论问题。教育要改革,教育要发展,就必须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我们应该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分析和综合,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将教育教学研究提升为科学研究,将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提升为理论,从而探索促进教育发展、促进少年儿童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科学规律。因此,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理论知识,对于提高我的教育研究水平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因此,我要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理论是行为的先导,通过认真学习,独立思考,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知识,这样才能指导教研活动的开展。

二、掌握教育研究的操作技能  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具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而且要具有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实际操作技能。诸如会查阅文献资料,会进行课题论证,懂得如何设计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会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资料,会评价分析教育实验报告,会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  书中第二章,教育科学研究的构思与设计。集中介绍了科研课题的选择、文献检索、理论构思及制定研究计划的基本原则及常用方法。第三、四、五、六、七章为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这一部分较系统详细地介绍了历史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及理论研究的方法特点、分类以及运用的具体要求。第八、九、十章为教育研究结果分析与评价。这部分简要介绍了定性研究资料、定量研究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与研究结果的评价。

三、提高自身教育研究能力

通过阅读《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这本书,我学习了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我参与了幼儿园教研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对教育实际问题的研究,领悟到了科学研究中的真谛:只有积极主动参与实际课题的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应用教育科学理论研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能力,即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并进而形成自己的研究风格。

通过对本书的学习,我不仅了解了当前国内教育改革信息以及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课题,激发了做好一名教研组长的热情,而且还了解了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与环节,掌握了适合学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形成了科研意识和科研精神,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养成了勇于探索创新、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为我今后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幼儿教育思想史

主编:杜成宪单中惠

推荐理由

本书分为两部分,“上篇”即中国部分,立足于中国教育的传统和发展特点,既反映民族的幼儿教育思想的一般内容,也重点表现有代表性教育家的有关胎教、家庭教育和儿童教育的思想主张。“下篇”即外国部分,以历史为主线分别论述古希腊罗马时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18世纪、19世纪、20世纪的幼儿教育思想。

老师,你在听吗?

作者:(美)波曼著汪寒鹭等译

推荐理由

本书向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和儿童学习观,把握对话时机、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支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的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精选

作者:单中惠等编译

推荐理由

《蒙台梭利幼儿教育著作精选》是汇集蒙台梭利关于幼儿教育的名著。全书阐述了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教育实践以及幼儿教育方法、对“幼儿之谜”的探索和解答、展现了蒙台梭利儿童教育的重要观点、对幼儿的独特心理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这是蒙台梭利论述幼儿和儿童早期发展的全景式图书。

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

篇10

事物发展的无限性与复杂性,决定着每一个物理现象或过程都是具有多样属性的矛盾统一体,因而每一个具体物理事件的发展,不但是一个分解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综合的过程,由此在物理学研究中要不断地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方法,并使他们能够逐渐理解、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于物理学习的探究过程中,将会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 在教育物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实际的事物出发,然后认识清事物的本质,总结出规律,最后再通过规律了解事物,这就形成了一个循环,通过这个循环,让学生锻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一种思维,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只是用科学的方法将培养能力的形式赋予物理的教育过程中,这样不仅仅是传输了知识,更是达到“育人”的目的。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深刻地指出:“未来的学习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题,手脚眼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种个人同他自己的关系的根本转变是今后几十年内科学与技术革命中教育所面临的最困难的一个问题。”在物理可课堂教学中应注重师生的生命性,同时最重要的是:“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怎么实施呢?让学生脑海中形成结构群和结构思维的方法。

1.将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

将结构化后的以符号为主要载体的书本知识重新“激活”,实现与三方面的沟通:书本知识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具有内在生命态的知识,最能激活、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兴趣、信心和提升他们的主动探求的欲望及能力。教师在寻找这三方面联系的同时,也拓展了自己的认识领域,并把注意力从研究教学内容转向学生的前在状态、潜在状态、生活经验和发展的需要,这是实现由“教书”为本转换到通过教书来“育人”的十分关键的一步。

2.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完成的最后一个综合,就是将每节课具体要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

物理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老师是生活的艺术家,学生是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老师经历的比学生多一点,知识多一点,年龄大一点。而课堂则是师生生活的第一线,也应该是师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地对待生活,对待他们自己的课堂,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的不光是知识,更多的应该是生存的技能,对待生活的乐观的态度,勇于进取的精神,人生美好的回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和他们生命价值的体现;留给老师的是美好的回忆,成功的体验,自己人生的丰富,对生活的更加热爱,对生命的更加热爱和其自身生命价值的体现。

三、实验在科学方法中的关键作用。

实验是学生唯一的可以自己操作自己探索的机会,看到了现象才会去追求原因,这样就成功的引起了兴趣,同样,等通过实验搞清楚了事物发生的原因及结果后,才会慢慢的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物理教科书中有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还有每章都安排的小实验。通过这些小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

1、学生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学生动手实验是是物理教学的学科要求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在当前的物理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理论讲授(也做少量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大量笔头练习”,实验是极其薄弱的环节。这种状况将影响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在物理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更接近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的过程,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理解概念和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从而逐步掌握物理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即“学会学习”。同时,学生动手实验对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

将一些演示实验改成学生动手实验

篇11

皮亚杰说:“知识来源于动作,而非来源于物体。”这是说动手操作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索的重要性。动手操作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又能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科学知识,还能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大自然中的科学应该是最简单的。这是由于大自然中的科学比较直观,能让幼儿直接体验到,感受到。教师带着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让每个幼儿去观察探索周围的世界,大自然的世界。大自然里有什么,有哪些昆虫,哪些植物,它们都长得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幼儿对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现象都很好奇,他们会一遍又一遍地观察这些有趣的现象,提出问题。幼儿探索科学的特点是面对一些具体的事物时才能提出相关的问题。幼儿探索科学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需要动手操作,亲自动手去感受事物的变化。通过动手操作,让幼儿自主学习科学知识。

对于幼儿的科学探索来说物质环境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它能给幼儿最直观的观察。所以帮助幼儿提供动手操作的材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不同的科学活动需要提供不同的材料和相对的环境,根据不同的科学活动以及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不同的材料,增加幼儿的动手操作机会。

在“物体怎样能移动”的科学活动中,首先我将收集来的各种形状的积木、铁块展示出来后向幼儿提问: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能让它们动起来吗?提出问题后,请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去发现。在操作中,有的幼儿用手推,有的幼儿用嘴巴吹等等,都想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接着请幼儿上来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让东西动起来的,通过讲述以及动手操作,让幼儿自己发现“用力大时东西动得快,移动得远,用力小就移动得慢而近,用力很小时重的东西不动”这个科学道理。通过不同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从而懂得了其中的科学知识。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应进一步解放思想,真正地走下讲台,到孩子们“后面”,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主动地探索,教师要当好引路人。不要只关心孩子学到了多少现成的知识,不要忙于带幼儿对知识进行条理化、系统化归纳,要引导幼儿大胆地参与、大胆地学习、大胆地思考,引导他们的科学品质均衡发展。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独立操作、独立思考的能力十分很重要。比如在“有趣的叶子”科学活动中,请幼儿把捡来的叶子一起分类比较,用表格的形式,请幼儿完成分类,并进行分享,是用什么方法分类的等等。幼儿的分类方法是非常多的。有的按不同的形状分类,有的按大小分类,有的按不用的颜色分类。幼儿的思考和想象力是非常棒的,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在进行科学活动时,运用实物、图片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创设情景,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学习科学知识,既有利于帮助幼儿理解科学知识,又增加了幼儿学习的兴趣。

在科学活动“食物链”中,就是运用电子设备和多媒体技术与传统教育相结合。首先利用电子设备观看视频了解食物链,接着利用教具卡片,让孩子通过观察视频中的图像以及动手操作老师制作的教具来了解食物链,学习科学知识。让幼儿知道人类要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培养幼儿初步的环保意识。

让幼儿动手操作,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 “水与冰的关系”的科学教育活动中,可让幼儿在离园时,将水缸里倒入一定量的水,并且放一个图案在水中,再放一根毛线,把水缸放进冰箱,第二天幼儿来园后,我将水缸从冰箱里拿出来,让幼儿观察可以发现水变成了冰。在随后的时间里,我请幼儿先摸摸敲敲看看这个冰坚不坚固。冰拿到教师后开始慢慢融化,慢慢地变成了水。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这个现象,我们和幼儿一起进行了讨论。让幼儿都知道“由于冰箱里气温低,水变成了冰。室内温度高,冰又融化成为水”的道理。此项活动,全班幼儿都参与进来了,都能积极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使幼儿的学习更主动,更积极,能够积极地思考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