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河流污染的影响

河流污染的影响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30 15:07: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河流污染的影响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河流污染的影响

篇1

[中图分类号] R63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1-63-02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Vasoactive Drugs on Hemodynamics and Tissue Oxygen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U Haibin SUN Xiaocong HUANG He

Intensive Care Unit,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 Zhanjiang 524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 of hemodynamics and tissue oxygen metabolism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by dopamine(DA), norepinephrine (NE), norepinephrine combined with dobutamine(NE + DT). Methods Seventy-five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3 groups and were given DA, NE, NE + DT respectively. The hemodynamics [mean arterial pressure (MAP), heart rate(HR), pulmonary capillary wedge pressure (PCWP), cardiac output index(CI), systemic vascular resistance index (SVRI)] and oxygen metabolism related indicators [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2),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rate] were detect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1) MAP, PCWP, CI, SVRI, and SvO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while HR and blood lactat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each group after treatment ;(2)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of MAP, PCWP and SVRI in each group at the same time(P>0.05);(3) The HR of DA group was notable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and the CI of NE + DT group was conspicuously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P<0.05)at the same time; (4)The SvO2 value of NE and NE + DT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DA group(P<0.01), while the lact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DA group(P<0.05); (5) The early lactate clearance rate of NE + DT group was higher than other groups. Conclusion All of the vasoactive drugs can improve hemodynamics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 but norepinephrine combined with dobutamine shows the advantages to improve tissue oxygen metabolism comparing with simply using of dopamine or norepinephrine. So NE + DT may be the better choice for septic shock.

[Key words] Vasoactive drugs; Septic shock; Hemodynamics; Tissue oxygen metabolism

感染性休克(septic shock),亦称脓毒性休克,是指由微生物及其毒素等产物所引起的脓毒病综合征(sepsis syndrome)伴休克。若早期不能逆转休克,可致组织缺氧、代谢紊乱、细胞损坏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休克患者经过积极的液体复苏,血压仍然不能维持时,应给予升压药物治疗,以维持适当的动脉血压和氧输送,保证内脏灌注和组织氧代谢。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及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多巴酚丁胺(dobutamine)治疗感染性休克过程中对血流动力学和组织氧代谢的影响,为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提供优化的补液方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2011年1月在我院诊断为感染性休克入住ICU的患者75例,男48例,女27例,年龄22~86岁,平均(45.3±6.2)岁。纳入患者的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国际脓毒征定义大会制定的标准[1]。其中腹腔感染32例(包括消化道穿孔感染、急性胰腺炎、急性胆管炎),肺部感染22例,泌尿系感染12例,血源性感染6例,其他部位感染3例。随机将患者分为3组,每组25例,对入选患者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各组在年龄、性别、引起感染性休克的原发灶方面及APACHE Ⅱ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住ICU后立刻开通静脉补液通道,经过充足的液体复苏联合广谱抗生素控制感染,使用微泵经中心静脉泵入血管活性药物,DA组使用DA从2μg/(kg・min)开始,NE组使用NE从0.2μg/(kg・min)开始,NE+DT组联合使用NE 0.2μg/(kg・min)及DT 2.5μg/(kg・min),根据血压变化调节使用剂量。

1.3检测项目

持续心电监护监测心率(HR)、血压(BP),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Swan-Ganz导管,外接多功能监护仪,分别于用药前、用药后1~6h各时间点持续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平均动脉压(M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心排出量指数(CI)、体循环血管阻力指数(SVRI)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采用美国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的Premier 3000型血气生化分析仪测患者入ICU即刻的血乳酸值以及入ICU 6h后的血乳酸值,根据下列公式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早期乳酸清除率=(入ICU血乳酸值-6h后血乳酸值)/入ICU血乳酸值×100%。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采用t检验;乳酸清除率使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各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

3种补液方案治疗6h后与治疗前比较,MAP、PCWP、CI、SVRI明显升高,HR下降(P<0.05);各组间同一时间点MAP、PCWP、SVR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同一时间点DA组HR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而NE+DT组CI高于另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各组组织氧代谢指标变化

各组治疗6h后与治疗前比较,SvO2上升,乳酸值下降(P<0.05);3h NE及NE+DT组SvO2值较DA组明显增高(P<0.01),乳酸值亦明显低于DA组(P<0.05);NE+DT组早期乳酸清除率高于另外两组(P<0.05)。见表1、2。

注:*与DA组和NE组相比,P<0.05

3讨论

感染性休克是以严重感染导致全身多器官功能损害为特征的复杂临床综合征,病死率随着病情的严重程度而升高,是目前ICU工作的难题[2]。血流动力学紊乱是感染性休克最突出的表现,早期血流动力学的支持治疗已经被证实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此外,研究发现在常规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改变之前机体已经处于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状态,血乳酸水平能够反映组织低灌注情况下无氧代谢的情况,是监测和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全身的氧代谢及组织灌注的指标[3]。因此我们通过监测应用不同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及动脉血乳酸浓度变化,寻找能更好地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的血管活性药物。

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均可作为纠正感染性休克低血压的一线用药。与多巴胺相比去甲肾上腺素通过收缩血管来提高平均动脉压,不增加心率和每搏输出量,对于感染性休克顽固性低血压有较好的疗效[4]。多巴酚丁胺在小剂量使用时[<15μg/(kg・min)]主要作用于β1受体,产生正性肌力作用,增强心肌收缩和增加搏出量,使心排血量增加。本实验结果显示各组患者经不同补液方案治疗6h后,血流动力学及组织氧代谢指标得到明显的改善,DA组HR同一时间点上高于另外两组,与其本身的α受体激动作用有关,随着累计使用剂量的增大,这种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导致心搏量下降。此外,NE+DT组CI较其他两组高而乳酸值及早期乳酸清除率较其他两组低,考虑与下列作用有关:①应用去甲肾上腺素使动静脉短路的血管收缩,分流减少,内脏缺血缺氧得到改善,乳酸产生减少而肝脏代谢乳酸功能增强,故血乳酸浓度下降。②感染性休克患者常常伴有心功能不全,多巴酚丁胺兴奋β1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增加CI,而不明显增加组织氧耗,使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减轻,乳酸产生减少;同时兴奋β2受体改善内脏血供,内脏血供增加对血乳酸摄取、代谢增加,动脉血乳酸浓度下降。然而感染性休克患者血压普遍降低,但多巴酚丁胺升高血压作用弱,因此应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

综上所述,NE联合DT在治疗感染性休克时,其增加心排指数,改善内脏血流灌注,降低乳酸水平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NE及DA组,是理想的选择。

[参考文献]

[1] Levy MM,Fink MP,Marshall JC,et al. 2001 SCCM/ESICM/ACCP/ATS/SIS International Sepsis Definitions Conference[J]. Crit Care Med,2003,31(4):1250-1256.

[2] Vincent JL,Van der Linden P. Septic shock: particular type of acute circulatory failure[J]. Crit Care Med,1990,18(1 Pt 2):70-74.

[3] 陈晓辉,熊旭明,刘卫江,等. 危重病监护病房23例严重乳酸性酸中毒患者的回顾性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04,24(6):405-406.

篇2

【关键词】 TSLC1;转染;克隆;HepG2;细胞周期

肺癌肿瘤抑制物1(tumor suppressor of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1,TSLC1)是一种新的肿瘤抑制基因,最早由Gomyo等〔1〕于1999年分析人类染色体11q23.2区域所发现。2001年Kuramochi等〔2〕研究人类肺癌时,通过功能性互补的方法证明TSLC1具有肿瘤抑制能力。目前,国内外对于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29连接TSLC1基因转染肝癌HepG2细胞并研究其抑制肝癌机制的报道较少。本实验将已构建完成的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29TSLC1转染到HepG2肝癌细胞中,建立稳定转染TSLC1的HepG2肝癌细胞株,探讨TSLC1对肝癌细胞的抑制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质粒小提试剂盒、Marker DL2000、dNTP、PCR反应试剂盒、RNA提取试剂盒、DMEM、小牛血清、二抗羊抗兔IgG购自天根生化科技有限公司;TaqDNA 聚合酶购于大连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逆转录cDNA合成试剂盒购自Fermentas Life sciences公司;引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合成;抗人TSLC1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公司;Lipofectamine 2000购自Invitrogen公司;caspase3试剂盒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G418购自宝泰克生物工程公司;PI购自Sigma公司;其他相关试剂由本人采购。

1.2 稳定转染HepG2细胞珠的建立 细胞转染按照Lipofectamine 2000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实验分为2组:将稳定转染TSLC1的细胞株命名为pReceiverM29TSLC1HepG2(转染组);将稳定转染空载体的细胞株命名为pReceiverM29HepG2(对照组)。最后,经过G418(400 μg/ml)连续加入,每3 d换1次液体,直至产生单克隆,挑取单克隆培养,最终建立稳定转染TSLC1和对照质粒的HepG2细胞株。

1.3 RTPCR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SLC1 mRNA的表达 分别提取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的总RNA,以OligoT为引物进行逆转录,然后进行PCR克隆,以5′GGAATTCATGGCGAGTGTAG3′为上游引物,以5′CGGTACCCTAGATGAAGTA3′为下游引物进行PCR扩增,PCR反应条件如下: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56℃退火45 s,72℃延伸90 s,共3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克隆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最后分析灰度值,每组各重复3次。

1.4 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SLC1蛋白的表达 消毒处理过的盖玻片种植在24孔板内,每个盖玻片上分别接种约1×106个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孵箱37℃、5% CO2孵育24 h;第2天弃去培养液,加入4%多聚甲醛固定30 min;然后0.3% Triton100 10 min,3% H2O2孵育5 min,TSLC1单克隆抗体过夜,羊抗兔IgG抗体HRP 20 min后,DAB显色、复染、脱水、封片、最后镜下观察,采集图像并分析,计算阳性细胞率,每组重复3次。

1.5 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稳定转染细胞株中TSLC1蛋白的表达 将已制备好的转染组和对照组细胞经过细胞裂解液裂解,沸水变性10 min,超声粉碎30 s,13 000 r/min室温离心10 min,留上清,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浓度;蛋白质在经过连续SDSPAGE电泳分离后,电转移至PVDF膜上,5%脱脂奶粉封闭60 min,与一抗TSLC1单克隆抗体过夜;与二抗孵育2 h,DAB显色,最后采集结果,分析数据。

1.6 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 两组细胞培养3 d后,分别取约1×106个细胞,PBS洗2次,加入3倍体积70%冰乙醇过夜,50 μg/ml碘化丙啶250 μl,PBS 240 μl,RNase 10 μl,避光3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

1.7 caspase3的检测 按照碧云天生物技术研究所caspase3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8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应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pReceiverM29TSLC1转染HepG2肝癌细胞 利用G418连续筛选,产生单克隆,最后建立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由于pReceiverM29带有绿色荧光蛋白,在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绿色荧光克隆。见图1。

2.2 RTPCR检测转染组TSLC1 mRNA的表达 RTPCR结果可见转染组TSLC1 mRNA的表达比对照组明显增多,经灰度分析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2.3 免疫组化检测TSLC1蛋白的表达 转染组细胞TSLC1蛋白表达棕黄色细胞明显比对照组多。转染组细胞TSLC1中染色较多(图3A),阳性细胞计数为(95.63±2.15)%,对照组TSLC1染色较少(图3B),阳性细胞计数为(41.27±3.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图3 免疫组化法检测细胞TSLC1蛋白表达(×400)

2.4 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染组TSLC1蛋白的表达 转染组细胞TSLCI蛋白(图4A)表达明显比对照组细胞(图4B)多,经过灰度分析,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

2.5 细胞周期及细胞凋亡的改变 转染组较对照组G1期细胞显著增多,而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降低(P

2.6 caspase3的活性检测 转染组细胞caspase3酶活性〔(0.580±0.104)IU〕较对照组细胞caspase3酶活性〔(0.317±0.245)IU〕显著增多(P

3 讨 论

TSLC1属于细胞黏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TSLC1具有多种生物学作用:参与细胞间黏附、介导免疫监视,参与细胞运动及信号转导等作用。研究表明TSLC1基因与喉癌〔3〕、宫颈癌〔4〕、乳腺癌〔5〕、鼻咽癌〔6〕以及消化系统多种恶性肿瘤有关,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负性作用。该基因的表达失活与肿瘤的浸润程度、转移和预后情况有关,而基因失活机制主要之一是发生TSLC1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Ito等〔7〕研究TSLC1基因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细胞株和人原发性食管癌中的mRNA表达中发现,75% ESCC细胞株和50%的原发性食管癌发生TSLC1表达缺失;进一步研究还发现,与TSLC1表达的癌组织相比,TSLC1表达低的食管癌浸润程度深,转移率也高。Kuramochi等〔2〕将人类11号染色体转入肺癌细胞株A549中发现,TSLC1在A549及其他人类非小细胞性肺癌中表达缺失或明显下降,且表达缺失与TSLC1启动子甲基化密切相关。近年来,Ando等〔8〕运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发现TSLC1在恶性神经母细胞瘤中显著降低,108例恶性神经母细胞瘤患者中,降低表达的TSLC1基因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显著相关。此外,该项研究还发现TSLC1能够降低人类神经母细胞瘤SHSY5Y细胞系的增殖活性。该研究认为TSLC1可以作为神经母细胞瘤的候选抑癌基因。

目前,Kuramochi等〔2〕研究了31例原发性肝癌标本和8株肝癌细胞系,发现TSLC1基因启动子发生甲基化率为29%,3株肝癌细胞系TSLC1表达缺失,这些均提示TSLC1与肝癌的发生相关。李文涛等〔9〕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TSLC1蛋白在5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发现TSLC1蛋白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34%,明显低于癌旁组织(72%),该研究认为TSLC1蛋白可能在原发性肝癌中表达降低,TSLC1蛋白对肝癌的发生、发展可能起到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探讨TSLC1是否具有抑制肝癌作用,本研究将已构建完成的真核表达载体pReceiverM29TSLC1转染到HepG2肝癌细胞中,并且最终建立了稳定转染TSLC1基因的HepG2肝癌细胞株;同时,本研究还发现,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组G1期细胞显著增多,而S期和G2/M期细胞明显降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高,caspase3酶活性显著增多。提示TSLC1可能通过阻滞细胞周期、促进细胞凋亡及升高caspase3的酶活性等发挥抗肿瘤的作用,这为进一步研究TSLC1抗肿瘤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 Gomyo H,Arai Y,Tanigami A,et al.A 2Mb sequence ready contig map and a novel immunoglobulin superfamily gene IGSF4 in the LOH region of chromosome 11q23.2〔J〕.Genomics,1999;62(2):139.

2 Kuramochi M,Fukuhara H,Nobukuni T,et al.TSLC1 is a tumorsuppressor gene in huma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J〕.Nature Genetics,2001;27 (4):427-30.

3 王军利,张惠中,白万胜,等.喉癌组织中TSLC1基因启动子过甲基化及mRNA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7;28(7):6513.

4 Yang YX,Yang AH,Yang ZJ,et al.Involvement of tumor suppressor in lung cancer gene expression in uterine cervix cancer〔J〕.Int J Gynecol Cancer,2006;16(5):186872.

5 Heller G,Geradts J,Ziegler B,et al.Down regulation of TSLC1and DAL1 express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breast cancer〔J〕.Breast Cancer Res Treat,2007;103 (3):28391.

6 Lung HL,Cheng AK,Xie D,et al.TSLC1 is a tumor suppressor gene associated with metastasis in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J〕.Cancer Res,2006;66(19):938592.

篇3

1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特点采取控制措施。

2 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特点

2.1 外来水生植物影响大,有沼泽化的趋势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100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地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明显抬高,水面缩小,水质反复受到污染。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的情况。

2.2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 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10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 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上增多。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2.3 总氮、氨氮是农村河流污染的主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 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2.4 聚居点缺乏规划,环境管理滞后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3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措施探讨

3.1 做好小城镇环境规划,突出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 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加强水环境治理

政府要高度关注农村水环境污染问题,充分发挥农技推广等公益单位的作用。 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 事业单位) 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3.3 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3.4 循环利用、推广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3.5 结合地区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6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即农村环境立法缺位和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篇4

引言

2010年9月在广东茂名登陆的“凡比亚”台风给当地带来了强降雨,致使位于茂名信宜东部的紫金矿业银岩锡矿尾矿库发生溃坝事故,大量含有重金属的尾矿渣被暴雨冲刷进入尾矿坝下游的黄华河流域。含重金属的尾矿渣进入黄华河水体后,重金属会沉积进入河流底泥,随后可能再发生解吸等迁移转化活动。多数重金属具有毒性,进入河流之后在水体、底泥以及水生生物之间发生迁移转化,可能会逐步危害整个河流生态系统[1-2]。河流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底质,为此,在溃坝事故后开展黄华河流域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影响后评估是有必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该研究主要根据尾矿渣进入的黄华河流域范围内水系特点来设置河流底泥样品采样点(见表1),其中W1是背景参照点。分别于2011年3月、7月和12月各进行一期样品采集。

表1 采样点设置情况

1.2 监测项目与分析方法

河流底泥样品的监测项目主要为铜、铅、锌、锰、砷、钼。参照《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6-2004)采集、保存样品;采用硼氢化钾-硝酸银分光光度法测定砷含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铜、铅、锌含量,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锰含量,采用催化极谱法测定钼含量。

1.3 评估方法

河流底泥环境评估方法包括污染负荷指数法[3]、沉积物富集系数法[4]、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5-6]等。该研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评估。瑞典学者Hakanson[5-6]为了评价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提出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该方法从重金属的生物毒性角度出发,不仅反映了水体沉积物中单一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程度,而且可以反映出多种污染物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的计算公式如下:

将计算得到重金属潜在风险系数和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对应表3划分各个监测断面的底泥环境生态危害程度。

表3 生态危害程度级别划分

2 结果与分析

样品评估结果见图1和图2。大部分断面河流底泥重金属元素的生态危害程度为轻微,铜和钼在个别断面的生态危害程度出现了“中等”和“强”的情况。12月份的潜在风险系数评估结果显示,铜在W2和W5处依然有一定的生态危害,而钼在各断面的生态危害程度大幅降低。

生态风险指数是多金属元素生态危害的综合评价,3月份和12月份的结果比较,W3和W4处河流底泥的生态风险指数有降低的趋势,但在W5处有上升的趋势,说明溃坝点剩余的尾矿渣和在W5处淤积的泥沙对环境仍有较高的生态风险,下游各断面的生态风险指数较小。7月份的结果较为特别,估计是由于当地正值雨季,溃坝附近水土流失相对严重,雨水冲刷两岸,使得两岸泥沙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沉积在河底,掩盖了尾矿渣。

3 结束语

从时间上看,黄华河流域的河流底泥重金属污染整体上呈减弱的趋势,但重金属元素间的变化趋势不尽相同,如铜和铅的污染有加重趋势,铅在W2和W5处的污染加重趋势尤为突出。7月是信宜的雨季,降雨导致河流较为浑浊,水中悬浮物增多,而重金属主要是吸附在悬浮物上迁移,因此,雨季湍急的河流加强了重金属向下游迁移的能力,这虽然可以减弱上游局部地方的重金属污染,但也扩大的重金属污染的影响范围,导致了下游(W6-W9)在雨季出现了重金属污染加重的情况。

从空间上看,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主要集中在W2-W5(溃坝点至何家寨)段,下游尚未受到严重污染,但重金属随河流向下游迁移的趋势明显,因此,应及早加强上游河段底泥环境的重金属修复措施,防止其向下游迁移,不然,最终会出现全流域“均摊污染物”而使得流域河流底泥环境重金属污染减弱的情况。此外,W2和W5处河流底泥的重金属污染相对严重,铜、铅和砷等对环境危害较大的重金属也在这两处出现了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系数。

参考文献

[1]苏斌,傅开道,钟荣华,等.澜沧江-湄公河干流底沙重金属含量空间变化及污染评价[J].山地学报,2011,29(6):660-667.

[2]雷鸣,秦普丰,铁柏清.湖南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分析[J].环境管理,2010,2:62-65.

[3]徐争启,倪师军,张成江,等.应用污染负荷指数法评价攀枝花地区金沙江水系沉积物中的重金属[J].四川环境,2004,23(3):64-67.

篇5

中图分类号:G81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现代化脚步的日益加快,在城市环境日益改善的同时,农村的污染尤其是农村河流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河流的污染与城市河流的污染相比有一定的特点,在控制措施方面也有不相同之处,必须根据农村的现状采取控制措施。

一、农村河流水污染影响因素

1、畜禽粪便

近年来,由于我国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导致大量禽畜粪便未经过处理而直接排放,是导致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这些粪便中含有许多的细菌、真菌等病原体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污染养殖场周围的环境,同时,大量的氮、磷混合物渗入湖泊或地下水,直接污染了饮用水。

2、农药

目前,我国农药的使用量居世界第1位。2001年来,全国平均农药(有效成分)使用水平为12.7kg/hm2,农药总使用量每年约23万t(有效成分)。农药喷施只有8%~15%吸附在植物体上,利用率极低,其余有10%~35%悬浮于空中,有40%~55%沉降到地面,下渗土壤、污染水域,导致农业面源污染。

3、化肥

据统计,2008年我国化肥总施用量为4653.8万t,并快速增长,我国化肥使用量占世界总施用量的32.8%,是世界上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有相关资料显示,化肥过量地施用,导致土壤的理化性质严重破坏。并通过淋溶、地表径流、附着、反硝化作用等方式进入环境,导致土壤、水体和大气污染。

4、塑料薄膜

近几年,塑料薄膜使用量逐渐加大,残留在农田中的薄膜不断增加,使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土壤的透气性下降,使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代谢受到影响。截至目前,耕地平均使用量为200.9 kg/hm2,能够分解的仅为5.3%,回收利用率为58.7%。

5、气温变化

我市年平均气温呈逐步上升趋势,10a平均升高1.0℃。气温的变化决定水温的变化,而水温的变化对溶解氧及其生物氧化作用有较大影响。相关研究表明,当水温超过15℃时,气体从水体中溢出速度明显增加,高温条件下水下厌氧作用增强,厌氧条件下河流恶臭污染加剧。

二、农村河流水污染的现状

1、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影响水质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十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

2、总氮、氨氮成为主要农村河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地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河流中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造成河流水污染的重要原因。

表1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

3、水生植物引发农村河流沼泽化

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等水生植物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据相关数据统计,大多数的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的明显抬高,水面缩小,反复污染水质。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情况。

三、农村河流水污染控制措施

1、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管理机构,明确各级领导负总责的河长制,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做好规划,突出整治

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利用生物强化技术净化河流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4、结合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

5、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施用

这是防止农业污水对河流水污染的有效途径。为此,各地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加强对人们的教育,促使人们提高对农药、化肥环境污染危害性的认识,以便进行有效的防范。第二,要严格规范农药、化肥生产流通的管理,确保农药、化肥品种与质量符合国家的规定和标准,避免违禁和不合格产品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加强科学技术指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做到科学、合理、安全施用。第四,研究开发和施用高效、易降解的无公害和无污染的农药、化肥。

6、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开展生态农业可以实现农业生产,农业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各地要树立大环境生态观念,加大农、林、牧、渔环境污染源管理力度,大力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引导农民开发和生产有机食品,推动种植结构的改变。推广高效、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控制水土、有机质流失和土壤污染,

7、全面开展农村沟浜整治

开展县乡农村沟浜综合整治工程,使河道行洪畅通,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和槽蓄量,降低水位,整治后的河道水流变得更加通畅、水质变得更加清澈,两岸绿树成荫,显著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结语

河流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本文以上提出的防治措施只是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河流水污染的问题。各地具体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控制盒治理的时候,应该首先根据河流污染的具体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应用,从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农业生产等方面加强对河流水污染源头的控制,从而保证控制和治理后能够有效的保持城市河流的水体的长期健康。

参考文献

[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 科技创新导报. 2009(11).

篇6

1研究区域与方法

1.1研究区域概况

新运粮河是一条重要的滇池入湖河流,是昆明市主城区西部最长的防洪、排涝河道,主河道全长21km,含15条主要支流,全段无沿河截污管,各种入河排污口323个,河流流量小,流速较小,河段不同水期污染程度不同,丰水期的水质好于枯水期.由于河流两岸不断注入大量污染物,同时在河道整治过程中忽视了河道整体的生态治理和修复,河段水质不断恶化[21],水体发黑、发臭,基本丧失了使用功能.研究选取下游至入湖口的2km河段,该河段属于缓流、滞流型水体,水位落差小,水流缓慢,且时常受滇池水顶托,长期处于黑臭状态,水中基本没有水生植物.前后共设6个采样点(图1),涵盖两种堤岸类型及入湖口.其中,1#点和2#点之间的河段进行了河岸带生态修复建设,在原有混凝土堤岸内侧,使用木桩泥土护岸方式,填土后种植水生植物.4#点和5#点之间的河段以直立混凝土护岸为主,由于失去栖息地,无水生植物生长.

1.2采样与分析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1年4月于上述采样点采集水样,现场用YSI550A测定温度(T)、溶解氧(DO),用YSI60测定pH,用萨氏盘测定透明度(SD).采集500ml水样装瓶,回实验室12h内测定其他理化指标.总磷(TP)、铵氮(NH4-N)、化学需氧量(CODCr)分别采用钼酸铵分光光度法、纳氏试剂法和重铬酸钾法测定.由于水体污染严重,总氮(TN)含量很高,严格按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中的总氮测定方法无法准确测定其浓度,导致2009年10月、12月和2010年4月的总氮测定结果偏小,该部分数据做缺失处理.2010年6月开始采用修改后的总氮测定方法[23],先取适量水样加入螺口消解管内,加碱性过硫酸钾氧化,氧化后水样用酚二磺酸法测硝态氮含量,最后换算成水样中总氮浓度.该方法能更准确地测得水中总氮的浓度.数据分析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24]来探讨主要污染物及其污染程度.利用Origin8.0软件进行作图.

2结果与讨论

2.1河段营养盐浓度的季节变化

各采样点NH+4-N,TN,TP,CODCr含量均有明显季节变化,且变化趋势相似(图2).2009年12月到2010年4月各指标值增大,在4月或6月出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到10月出现最低值,之后又升高.第二个高峰值显著低于第一个高峰值.2011年3月各指标值低于前后两次监测数据,可能是采样前降雨、滇池蓄水后水质较好的草海水回灌造成的.NH+4-N由2010年4月最高值71.97mg/L迅速降至6月份的13.68mg/L,之后继续降低,10月到达最低值.TN变化与NH+4-N一致,从6月份的15.4mg/L持续下降至10月达到最低值8.11mg/L.TP由4月最高值7.36mg/L快速降至6月份最低值达到0.84mg/L,然后在1.00mg/L左右小幅变化.CODCr值变化与TP变化趋势一致,由4月份的138.07mg/L降至35.73mg/L,之后变化缓慢.本文对新运粮河的水质季节变化的研究结果与王自林等[5]对滇池主要入湖河道水体氮磷污染物浓度变化的研究结果一致:流经城区的河流水质较差,且雨季污染物浓度低于旱季.说明面源污染对流经城区的河流水质影响较小,在降水量较大的雨季,河道补水会显著降低河流污染物浓度.上游大量生活污水及工业污水是河水中营养盐的主要来源.监测河段较短,除4#点前段有条支流带来大量污染物,无其他明显的污染源.各指标浓度变化主要受降雨的影响,滇池流域雨季主要受季风缓流控制,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035.3mm,雨季(5-10月)降雨量占83%.11月至次年4月是滇池周边地区的旱季,降水量少,新运粮河雨水补给少,污染物不能得到稀释,各指标浓度较高.2010年4月因西南大干旱而导致各指标浓度偏高,出现高峰值,之后雨季到来,大量雨水进入河流,各指标浓度快速降低.河流水质变化不仅受降水量影响,不同时期温度差异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微生物的净化功能是河段水体自净的重要组成部分.温度对硝化反应有重要影响,当温度低于15℃时,硝化反应明显受到抑制[25].冬季气温低(12月水温约为14℃),水体中微生物活性降低,代谢活动减弱,铵态氮等化合物转化效率降低,有机化合物消耗量降低,致使水体中各污染物浓度较高.夏季气温升高(8月水温约为24℃),微生物活性升高,有利于水体中的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和亚硝态氮[26],进一步以氮气的形式离开水体,同时有机污染物去除量也升高.因此温度差异是造成冬季河段各污染物浓度高于夏季的一个重要因素.河水溶解氧也是影响水质的重要因素.监测河段由于河水污染严重,透明度低(SD≤40cm),溶解氧低(DO<1.0mg/L),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受到严重破坏.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河流,水中硝化细菌等好氧微生物进行代谢反应消耗水中氧气,其耗氧速率大于水体复氧速率,导致水中的溶解氧含量下降,甚至消耗殆尽而出现无氧状态,有机物也主要以厌氧降解和缺氧降解的方式进行[27].细菌厌氧分解产生氨、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的硫化物等黑色物质,是河水发黑、发臭的原因之一.雨季期间流入河流的雨水含丰富的氧气,使好氧微生物代谢加强,有利于水质改善.近年来随着滇池流域治理投资的增加,上游污染源截污工作的加强,污染严重的工业全部迁出该流域,生活污水直接向河道排放的量也减少,上游污染负荷降低,导致后期各指标与过去同期相比有所改善.#p#分页标题#e#

2.2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水质

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既能对水质类别进行评价,又能在同一类水的水质指标中进行定量比较[24].可以完整刻画评价指标的水质类别、水质数据与水环境功能区类别的比较情况.单因子水质指数P由整数及小数点后二位或三位有效数字组成,表示为:Pi=X1.X2X3,式中,X1代表第i项水质指标的水质类别,X2代表监测数据在X1类水质变化区间中所处的位置,X3代表水质类别与功能区划设定类别的比较结果.当水质劣于或等于Ⅴ类水时,对于TN、TP、NH+4-N、CODCr的计算,X1.X2=6+(Ci-CV类标上)/CV类标上,X3=X1-f1,式中,CⅤ类标上为第i项指标Ⅴ类水标准上限,f1为水环境功能类别.对监测数据按照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进行计算,然后取6个点计算结果的平均值[28],结果表明(图3),所有X1.X2值均大于6,即所有指标均为劣Ⅴ类水,但各指标污染程度不同.TN标识指数最小值为9.8,最大值为16.8,表明TN浓度最低时为Ⅴ类水质上限的4.8倍,而最高为11.8倍.TP标识指数最小值为6.3,最大值为16.3,表明TP最小监测值为Ⅴ类水质上限的1.3倍,而最大值为11.3倍.NH+4-N标识指数最小值为7.8,最大值为34.9,分别是Ⅴ类水质上限的2.8倍和29.9倍.CODCr标识指数变化较小,在6.0~8.0之间,分别为Ⅴ类水质上限的1.0倍和3.0倍.总体而言,TN、NH+4-N的污染最为严重,TP次之,CODCr污染最轻.

2.3河段营养盐浓度与河岸带结构的关系

1#点至2#点之间河段已完成河岸带生态修复工程.在原有混凝土堤岸内侧,设置一排木桩,上面固定合适孔径的防腐铁丝网,混凝土墙与木桩之间填充泥土,泥土上端及满足透明度要求的侧面长满水花生等水生植物(图4);4#点至5#点之间河段为未修复河段,两岸为光面直立混凝土护岸,无水生植物生长.两河段长度相似,约为280m.2010年6月份监测数据代表雨季,2010年12月数据代表旱季.选取的两个河段,没有明显的点源污染,假设没有任何外源污染物,粗略计算各营养盐的去除率.结果表明,6月份直立混凝土护岸河段TN、TP、NH+4-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21.62%、46.63%、13.22%、53.05%,生态护岸河段TN、TP、NH+4-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40.17%、62.10%、34.88%、77.25%.12月份直立混凝土护岸河段TN、TP、NH+4-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4.77%、2.93%、3.49%、11.28%,生态护岸河段TN、TP、NH+4-N、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7.53%、3.67%、16.37%、12.87%(图5).

由此可以看出,相对于传统的混凝土护岸方式,采用木桩泥土护岸方式可以更高效地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盐.雨季期间的6月份净化效果更加显著.12月份两种护岸方式的营养盐去除率都比较低,但生态护岸河段比直立混凝土护岸的去除效率略高.木桩护岸具有良好的透水透气性能,保证河流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为河岸带动植物、微生物的栖息繁衍提供栖息地.相对于混凝土护岸,木桩生态护岸具有更大的比表面积、更强的吸附性能,为微生物的富集提供良好的条件[19].增大水体中污染物与微生物的接触,使水质得到更好的改善.泥土上生长的植物自身可吸收、转化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盐,植物根系向水体释放氧气,为微生物提供营养物质,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增强微生物净化水体功能.监测河段以混凝土护岸和木桩护岸为主.河流内部生态系统严重退化,自净能力低.直立混凝土护岸完全隔绝河水与岸带的联系.木桩护岸保证河水和岸带有一定的联系,但由于水质污染严重,木桩护岸净化水质功能受到限制.河流水体依然黑臭,水体溶解氧低,透明度低,没有有效地恢复河段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没有得到有效改善.河流失去生物对水质的净化作用,水体自净功能严重退化[29].国内外研究[29-31]表明,只有重建和修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通过生物阻滞、降解、转化、去除污染,优化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增强河流自净能力,才能有效减少入湖河流对滇池湖泊的污染.

要充分利用部分入滇池河道自身空间净化水质,如在河道内布设人工水草、人工浮床、人工沉床等,加强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多种河流治理技术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实践,其中针对溶解氧低的情况,可以适当地进行人工曝气,制造出浅滩和深潭交错[30-32]的河道,有利于水体的大气复氧.水体透明度低可以通过人工种植水草,提高微生物量,增强微生物净化水质效果以及采用人工浮床[33]和沉床[34-36]等手段进行改善.修筑缓坡不仅可以增加水体与土壤之间物质能量交换,而且在透明度及水深合适的区域,水生植物可以生长,从而增强水质净化,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地,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

3结论

篇7

【中图分类号】TE9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40-02

在农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由于人口增加迅速、环境保护意识缺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农村河流污染严重,迫切针对目前河流污染现状采取有效性的控制策略,以促进农村河流良性发展。

1.农村河流污染现状分析

1.1 农业面源严重污染农村河流水质

化肥、农药过量和不合理施用形成农田的化肥、农药流失,形成农业面源污染,而传统灌溉方式加重了面源污染;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相当部分都随农田排水或雨水而进入到河流,造成对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很大,粗略估算,目前水体污染物中来自农业面源污染的大约占1/3。十几年来我国采取措施逐渐限制了工业污染的排放,城市生活污水也逐步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而对农业面源污染目前还没有很好的办法。在未来几年里,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由作物种植和畜禽养殖业导致的面源污染,对水质污染的“贡献率”将日益凸显,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某农业大县的某地为例:该地耕地面积24万hm2,2001年~2006年5年期间的化肥施用量58万t。按最低随水流失量25%进行测算,5年期间该地的化肥流失量至少为14.5万t。除了化肥、农药和集约化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农村的作物秸秆目前也没有好的去处,除了焚烧外,还有一部分秸秆和废弃植物根茎进入河流,腐烂后也影响到农村河流水质。农村主要河流的总氮、氨氮等指标超标严重,超标率达到60%-70%,使得水域生态系统富营养化,水体变绿、发黑发臭,导致水葫芦、水花生和水藻生长过盛、水体缺氧、水生生物死亡、河流淤塞等。还有大量的群众饮用超标的河水,群众反映现在生重病大病的人比以前多了。所以,农业面源对农村水环境的污染是农村河流污染的重要特点

1.2 外来水生植物引发农村河流沼泽化

水葫芦、水花生是一种水草,原产于南美洲巴西等地。20世纪50年代后作为猪饲料在我国推广种植,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民就基本不用它作为猪饲料了,现在已成为一种害草,分布于我国大江南北。由于农业生产使用大量的化肥以及生活排泄物流失到水体,使农村河流水质普遍富营养化,造成水葫芦、水花生迅速蔓延,泛滥成灾。农村承包到户后,农民对公共河流的状况也没有以前那样关心了,加上使用化肥后农民不再揽河泥作肥料,使得河床逐年提高。根据笔者对里下河地区一百多条不受城镇和工业影响的农村自然河流调查情况反映,农村河流都不同程度发现了水葫芦、水花生疯长的情况,由于每年水葫芦、水花生自然的生长、腐烂、沉积,已经造成河底的明显抬高,水面缩小,反复污染水质。多年的积累使得河流面临沼泽化,水体变绿等。而且,水葫芦、水花生的疯长还影响了当地水生生物多样性。这种由水葫芦、水花生的长期疯长得不到控制而引起的河流淤塞和沼泽化的趋势是农村河流比较普遍情况。

1.3 总氮、氨氮成为主要农村河流污染物

由于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一般都放在城市,特别是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对建设项目的环保把关比较严格,导致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接受了城市转移的重污染项目。生产工艺落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十五小”的项目,甚至有些重污染项目不经过环保审批,在偏僻的农村得以生存。这些重污染项目没有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加上农村环境监管的不力,使得一些农村地区河流工业污染十分严重。

通过对某市2001年~2006年农村河流的监测调查显示,25个监测断面的22个水质指标中,对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V类进行评价,总氮、氨氮超标率100%,具体统计情况见表1。可见总氮、氨氮为主要污染因子,阴离子表面活性剂、COD、CODMn、BOD5、总磷、粪大肠菌群等有机污染也占比较大的比重,由此可见农田的化肥流失是主要原因,农村生活污水直排入河也是劣V类的重要原因,在人口密度愈大的区域,河流污染愈严重。

1.4 聚居点规划及环境管理滞后严重污染农村河流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分布城镇化,农民的居住方式城市化,使得乡镇乃至自然村建设呈现城市的特征。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根本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民用上了自来水、水冲式厕所、洗衣机,用水量比以前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成倍增加,加上很多乡镇没有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滞后形成了农村乡镇地区和村聚居点附近的河流受到生活废水的影响十分严重。主要反映河流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粪大肠菌群等超标严重。农村聚居点附近的河道两边垃圾长期乱堆乱放,也对河流的水质产生严重影响。

2.农村河流污染控制策略

2.1 建立制度,长效管理

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管理体系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农村环境立法缺位,二是农村环境管理机构匮乏。而农村的水环境污染呈现3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二是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三是不易监管性。所以,这样的体系在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上不仅力量薄弱而且适用性不强。所以,在目前的情况下,必须重在制度建设,通过建立符合农村实际的长效管理制度,来巩固清理整治的成果十分必要。而要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重要的是广大农民能够意识到农村河流保护要依靠大家,每个人都不做污染河流的事情,而农民掌握和使用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和循环综合利用技术也十分重要。必须建立制度,多个部门,齐抓共管,合力推进,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共服务机构,发挥他们应有的公益性,才能达到长效管理的目的。

2.2 做好规划,突出整治

小城镇环境规划是农村水环境保护的一项首要工作,应把小城镇环境规划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可以通过规划,设立控制区域,引导乡镇工业相对集中,便于工业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科学划定乡镇居民集中区,便于生活废水的集中治理和管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对农民进行环境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在规划中突出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充分体现政府调控和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农民在农村水环境的综合整治中决定作用。有些好的传统对农村水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如多施用粪肥、绿肥等有机肥料、揽河泥改良土壤、节水灌溉等都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进而改善农村水环境的良好措施,如果变成农民的自觉行动,农村河流污染控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政府重视,联合作用

政府要加大农业基础的投入,大力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政府的关注要落实到实处就必须要重视基本制度和体系建设,在事业单位改革中,要发动相关总站的联合作用,应充分考虑农业技术推广等有关单位的公益性,不能延续“政府卸包袱”思路。例如,目前一些公共服务机构(事业单位)在改革中不当市场化,造成其公益职能丧失,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几乎失效,导致农业技术的选择缺乏环境政策制约机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改革是以减少农技推广财政经费和鼓励自我创收为目标的,县乡层次的有关机构大多由以往的全额拨款事业单位转变为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得不到足够的财政拨款,农技推广系统不得不从事与主体业务无关的经营活动以维持基本运转和确保员工收入。很多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甚至蜕变为以卖化肥、农药为主的营利性机构。财政资金要为有关乡镇机构发挥应有的公益性提供保障,避免其过度市场化,使得先进的农业技术、农副产品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知识不能推广到广大农民中去,造成农业污染源扩大而加重农村的水环境污染。

2.4 发动群众,综合整治

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必须发动农民、依靠农民,增强广大农民自觉爱护河流、自觉建设家园的主观能动性。应广泛开展“环保知识下乡”活动,大力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加强环保法制教育,引导农民养成保护水环境的良好习惯。开展以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广以清理垃圾、粪便、秸秆、河道、工业污染源、乱搭乱建和建立相应管理制度为重点的农村“六清六建”工作,在“六清六建”中,突出清理河道和垃圾处理这两个重点,制订有关考核验收标准,力争使农村环境脏、村貌乱、设施差、布局散的现象有根本改观,使得农村的河流污染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2.5 循环利用,推广技术

要从发展低耗高效的农业着手,在农业生产的技术方面要推广先进国家的灌溉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流失。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处理可采用先沼气池然后再做肥料的路线。对农村分散养殖污染的控制,必须指导农民树立循环和综合利用的理念,发展家庭庭院式的循环经济。要研究和推广先进的秸秆再利用技术,充分利用水葫芦、水花生和废弃植物根茎生产有机肥料,鼓励农民多使用有机肥料,从根本上解决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河流的现象。

2.6 结合特点,区别对待

在农村水污染治理中,应根据不同地区的水环境状况,结合农村地区人口分布和污染排放的特点,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结合的办法来解决。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自然村落较多,不可能大规模地建设环境基础设施,以非工程措施为主,加强低耗高效的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立足资源综合利用,解决化肥、农药、人畜粪便、水葫芦、水花生及作物秸秆对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不能不顾环境而片面追求发展工业。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推进乡镇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积极探索污水实用处理方法,鼓励跨行政区域联合建设规模化、集约型污水处理厂。着重推广“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置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积极探索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有偿处理的办法。政府可以在秸秆气化、还田以及沼气化等方面进行政策推进和资金引导。在河道的整治方面当地政府可以适当投资,建设有当地特色水环境亮点工程。在水环境整治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各地的自然生态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强求统一模式,不搞一刀切。可以在平原、水网、丘陵、山区、城郊结合部、风景名胜区等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发达和不发达的地区分别搞一些试点村,便于总结不同层次、不同区域的典型经验。应当结合地区特点发展经济,以提高水环境质量为目的,多考虑长远的水环境保护问题。

3.结语

农村河流污染控制是—个系统性的工作,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因此,还需要联合群众,从制度、思想、方法、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的控制,以保证农村河流的健康状态。

篇8

聊城市水资源非常丰富,马颊河、徒骇河、漳卫河等众多河流在市内纵横交错,国家南水北调工程将从聊城经过,形成了我国北方少有的、独特的水系。市区内有我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水面总面积5平方公里;京杭大运河、徒骇河、引黄灌渠等30多条大小河流穿城而过,并且水系相通,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

一、聊城地表水水质分析

1.评价方法的确定

因为综合污染指数法在空间上可对水体的污染程度用定量指标分级,在时间上可刻划水环境污染的总趋势。综合污染指数法采用选取的评价参数的实测浓度值与该指标的比值反映水体中污染物的超标倍数,用各项比值的加权统计值对水体分级,改善了单项指标评价不够全面的缺陷。所以选用综合污染指数法,作为本文的评价方法。

2.评价标准的选择

本文以我国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Ⅲ类标准值为评价依据。

3.确定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的选取要符合全面性,反映污染的原则,结合聊城市河流水污染的实际状况。故选用排放量大、毒性大的COD、BOD5、氨氮、硫化物、挥发酚、总磷、硝酸盐氮和氰化物等8个项目。

4.确定评价对象的选择

由于聊城市拥有众多河流,有些河流没有监测数据且这些河流对全市的地表水环境的影响较小。所以选择聊城市的主要河流:马颊河、徒骇河和漳卫河为评价河流。

5.聊城市1993~2008年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

聊城市地表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有COD、BOD5、氨氮、硫化物、挥发酚、总磷、硝酸盐氮、氰化物等。为了明确的污染因子对地表水环境的影响的大小,历年污染因子的平均污染指数见图1,

根据历年污染因子的平均污染指数按大小排序为:氨氮、挥发酚、BOD5、 COD、硫化物、总磷、硝酸盐氮和氰化物。各污染因子对地表水环境影响最大的是氨氮,其次是挥发酚。BOD5、COD、硫化物和总磷对地表水环境也有较大影响,硝酸盐氮和氰化物对地表水环境基本没有影响。

根据1993~2008年的监测数据,依河流为单元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分析数据可以得出,各河流的年际变化趋势。

由图2可看出,各评价河流的污染程度1993-2000年污染程度有所波动,但变化趋势不大;2000-2002污染程度加重;2002-2004年污染程度减轻;2004-2008年污染程度有所波动,总体看减轻。总体上看1993-2008年,聊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程度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二、 地表水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1.污染指数趋势分析

如表1所示,1993-2008年聊城市地表水的主要污染指标中氨氮、COD、BOD5、硫化物和总磷呈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挥发酚有所波动,硝酸盐氮和氰化物变化趋势不明显。详细数据见表1。

2.综合污染指数趋势分析

如表2所示,1993-2008年聊城市地表水环境的综合污染指数,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马颊河和漳卫河2001-2004年污染程度最重,徒骇河1995-1996年污染程度较重。详细数据见表2。

根据上述对地表水质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地表水环境的污染程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表水环境的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挥发酚、BOD5、 COD、硫化物和总磷。

表1 1993-2008年聊城市地表水环境的污染指数表

表2 1993-2008年聊城市地表水环境的综合污染指数表

三、 地表水环境污染防治对策

从以上分析可看出聊城市地表水环境已有所改善,但污染程度依然较重,主要是氨氮、挥发酚、BOD5、 COD、硫化物和总磷等污染指标引起。从中可得出,工业点污染源的防治仍然是重中之重,农业的面污染源的防治也不能忽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继续抓紧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使城市生活污水达标排放。督促工业污染大户自建污水处理设备,使其达标排放。对不能达标排放,近期无力进行生产工艺改进、无治理价值的污染企业,必须采用关停措施。对城市和企业实行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依据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和水资源保护规划制定的区域水体的质量标准,确定各入河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积极推行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对于超过允许排污量的应限制其向河流等水体排放。提高水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充分利用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适当提高水的价格,鼓励企业或农业灌溉利用符合各自用水要求的废水或经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水源。从经济角度使有关部门积极添置污水处理设备,参与治理水污染这一系统工程。教育农民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因化肥和农药过量使用造成的水环境污染。

参考文献:

[1]方俊华,刘海舰,翟俊. 重庆渝北御临河流域水体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J].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4,6:59-62.

[2]陈志凯. 持续干旱与华北水危机[J]. 海河水利,2002.(1):6-9.

[3]王西琴,刘昌明,杨志峰. 河道最小环境需水量确定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I)———理论[J ] . 环境科学学报,2001 ,21 (5) :543 —547.

[4]李如忠,洪天求,金菊良. 河流水质模糊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2:43-46.

[5]张玉清.河流功能区水污染物客量总量控制的原理和方法[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2-9.

[6]杨玉峰,傅国伟.区域差异与国家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J].环境科学学报,2001,(2):129—133.

[7]钱骏,肖 杰,蒋厦,薛基瑜,赵磊. 长宁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J].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54-56.

篇9

关键词:城市;河流;交通;绿地;用水

从古至今,河流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没有河流就没有人类的文明。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文明古国都和河流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河流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和便捷的交通,使得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创造文明。进入现代社会,河流不仅为人们提供水源、水上交通,而且成为城市绿化,污水排放以及休闲娱乐的场所,对城市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环境的改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河流对城市的影响

(一)河流对城市城市用水的影响。

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区,用水量极大,所以城市离不开水源,没有水源的城市是无法生存的,许多城市都在河流的交汇处或者靠近河流。如开封城址位于豫东平原,北临黄河,城市供水以地面水为主。到了北宋,四大运渠横贯开封城,不仅使开封成为全国水运的中心,而且城市供水也源源不绝。小城市人口较少,可以采用部分地下水,而大城市由于用水量太大,仅靠地下水是无法解决问题的。例如青岛市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发展迅速,大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降,海水倒灌等一系列问题。建国以来众多大城市供水的经验教训都是证明开采地下水解决不了根本的用水问题。

(二)河流对城市交通的影响。

城市是全国或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密切关注的内容之一,因此城址必须选择在交通便利的地区。交通条件有陆路和水路交通之分,而河流及其沿岸往往二者兼得,既陆路交通方便,又水路交通方便。城市交通用地紧张、街道狭窄,车流人流在上下班期间,经常发生拥堵。国内许多河流两岸的交通线已经成为城市交通主干线,如上海利用长江和黄浦江的水上交通,极大地缓解了城市交通的压力。所以,开发河流的水运功能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交通紧张的局面。交通是城市兴起的重要因素,中国所有城市都位于水陆交通线之上,如武汉,既有长江、汉江的水运之利,又有京广线的铁路运输。河流既有水路之利,又为陆路交通提供了方便,所以许多城市多靠近河流。

(三)河流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世界上许多城市都有河流从中间穿过,对于改善环境起着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不少历史名城,如巴黎、伦敦、华盛顿等,都有美丽的河流贯穿其中。河流是城市的灵魂,城市因有河流而变得更加生机勃勃。首先,一般沿着河流两侧都会形成一道美丽的绿色丛林,它不仅可以吸收废气尘埃,改善大气质量,而且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次,城市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都要沿着下水管道进入河流而排走,没有河流,就没有污水排放的通道,那样会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存环境。最后,河水的蒸发,增加了大气的湿度,从而会增加大气的降水量,每一次降水,都对城市进行了一次净化,从而间接改善了城市环境。

(四)河流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城市中用地十分紧张,文体娱乐场所的稀少,很少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使得人们工作的闲暇时间没有休闲娱乐的自然环境,这样已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河流沿岸形成的天然绿色地带,可为缓解这种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人们在岸边下棋、看书、打拳、垂钓以及水上各种运动的开展,对于市民枯燥的城市生活提供了新的文体娱乐形式。

(五)河流对城市的其他影响。

河流还可以调节大气温度,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使得城市在夏季的温度不至于太高,冬季的温度又不至于太低。河流形成的绿色植被带,成为给类动物,植物繁衍生息的重要场地,增加了城市生物的多样性,给城市带来了生机。另外,河流对于城市的防洪排涝方面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

(一)河流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是人口密集、工商业发达的地方,大量的生产、生活污水排入河流,河流的水污染从污染类型到污染强度都在加大,污染的严重性已经超乎了人们的想象。我国大部分河流受到污染,许多大江大河的城市段已达不到人们生活用水的标准,鱼虾生物基本绝迹,而代之以适应污染的各类藻类生物大量繁殖,又恶化了水质,城市景观由于水质受到污染,景观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河流两岸居民的身心健康。

(二)河流周边被侵占严重。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十分紧张,因而时常出现河流岸边被建设用地侵占的情况,而且越来越严重,甚至完全侵占。例如,旱河和河滩是河道的一部分,对于夏季由于暴雨较多而引发的洪水有着巨大的调节作用。由于城市建筑用地不断扩大,导致许多地方的城市河流的旱河、河滩被占用,用作养殖、旅游开发、建屋、盖厂等。当洪水袭来时,城市丧失了排水的途径,使得城市有可能成为一片泽国,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可过量的损失。

(三)河流沿岸绿色植被带破坏严重

河流沿岸,不但是各种生物资源在城市繁衍生息的重要地点,还是人们休闲娱乐、夏季纳凉的好地方,但是许多地方却出现了人为破坏植被的现象。例如,有人随意乱踏草坪,折断树枝,采摘花草等,还有的随意乱扔垃圾,随地大小便等,都极大地破坏了河流沿岸美丽的景观。

三、解决城市河流问题的途径

(一)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宣传力度。

由于河流对城市能够带来诸多的好处,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河流免受污染、免受认为侵占、破坏,对于有违反之行为,理应严加处理,只有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才能有效低保护河流。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使人们了解河流对于居民、城市的重要作用,这样人们才能够自觉保护河流,爱护环境。例如:城市居民饮用的自来水大多取自河流,可是许多市民并不爱惜这个“饮水池”,肆意污染河流的行为屡见不鲜。因此,只有提高市民的素质,人与河流真正相互依存、相互尊重,才能最终让城市与河流和谐共处、共生共长。

(二)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河流的生态功能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河流水质的清洁,河流如果成为城市排污场所,意味着河流生态功能的消失,河流只剩下排污的功能,对城市的生态建设将是致命的威胁。因此,对于城市污染较大的企业,应当加大检查力度,限期进行污水处理达标,否则停产整改。对于生活污水也要集中处理,保证水质达标,使得河流从根本上消除污染源,切断污染的源头。设立专业清污人员,及时清除河流里的生活垃圾等污染物,保持河水四季常青。

(三)及时修缮维护,制止侵占破坏行为。

对于河流沿岸的绿色植被以及修建的基础设施,应该及时维护修缮,对于破坏人员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指派专业人员及时清理河流淤泥,保证水流畅通,以免夏季暴雨给城市带来水涝,保证能够及时泄洪。相关部门要查处乱占河道以及沿河地段的行为,对于违法建筑应该依法拆除,还市民一个休闲娱乐之地。

四、结语

河流是人类的朋友,为人们提供着诸多有益的功能,人类只有爱护河流,与之和谐相处,保证河流水质,协调城市建设与河流的关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民素质,这样才会使河流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淑贞。城市气候学 北京:气象出版社,1993。

[2]白光润。地理科学导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10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国家。以蒸汽动力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为不列颠最早叩开了现代化的大门。然而,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与经济:荣和城市发展相伴的还有遭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其中,城I IJ河流污染尤为严重。英国,在摘取了一个工业化先行者J PG该摘取的最优惠成果的同时,也尝到了工业化及城了化造成的水污染苦果。对尚未实现工业化及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后发国家规避和整治“迈达斯的灾祸”有所裨益2 =16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故本文不揣浅陋,愿就工业化时期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防治及其特点等问题予以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状况

城市水污染自古有之。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大都被排人大气或弃置于水中,古时的城市居民已有用法令和规章控制污染的尝试。在古希腊,只有获得特殊允许才能设立制革厂;古罗马也有规章规定,制革、榨油和洗衣作坊只能设立在没有居民点的台伯河对岸。但是,早期的污染仅限于十分狭窄的范围。

上百年来,英国的毛纺业等传统工业无疑也降低了河流水质,但是,严重的水污染直到19世纪工业化时期才真正发生。工业革命以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剧增,不断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英国的许多河流受到了污染,在19世纪,城市河流污染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恩格斯对当时河流污染的描述颇为详尽。例如,流经利兹的艾尔河,“这条河像一切流经工业城市的河流一样,流人城市的时候是清澈见底的,而在城市另一端流出的时候却又黑又臭,被各色各样的脏东西弄得污浊不堪了”;流经曼彻斯特的两条小河—艾尔克河与梅德洛克河的污染状况亦十分严重,“停滞的艾尔克河,这是一条狭窄的、黝黑的、发臭的小河”,梅德洛克河的“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滞的,而且发出臭味。

此外,流经西赖丁约克的卡尔德河,在1852年以前始终是鱼类喜爱的栖息地,至1867年,皇家委员会已不得不沮丧地承认:“流经西赖丁约克的,与其说是河水,不如说是墨汁。艾尔克河的支流布拉德福河,曾是男孩们捕鱼的乐园,也被工业化的浪潮熏染得通体黝黑,以致“只需一根火柴,就可以将它点燃”,俨然是一条随时喷发的黑龙。

泰晤士河曾是一条美丽的河流,英国人习惯地称之为“老父亲泰晤士”。19世纪以前,泰晤士河河水碧波荡漾,鱼虾成群,是举世闻名的鱿鱼产地,诗人蒲柏在1728年将其描绘为“银色的洪流”。工业革命以来,随着沿途城市居民的剧增以及大量工厂的建立,各种污染物源源不断地进人泰晤士河,牛津以下河段的水质急剧恶化,泰晤士河成为一条污浊不堪的“臭河”。1855年,化学家法拉第致信《泰晤士报》:“整条河变成了一种晦暗不明的淡褐色液体……气味很臭……整条河实际上就是一道阴沟。可见,英国城市的水污染在19世纪中期已经相当严重。

二、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成因

那么,究竟为何诸多河流在一个世纪里都变了色、变了味,这么严重的污染是怎样产生的呢?无疑,工业废水和公共废水是城市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工厂布局和工业类型又是产生大量工业污水的直接原因。

工业化初期,主要的机械动力是水力,“由于使用水力机,工厂不得不设在大流量的急流旁边”。因此,英国的第一批近代工厂自然傍河而建,在英国工业的发源地和中心—曼彻斯特,“几乎所有的厂房都是沿着贯穿全城的三条河流和各种运河建立起来的。这既解决了动力问题,又方便了废水处理,河流也成了废水排放的理想场所。蒸汽机发明后,以前依靠水力机械、依河而建的工厂逐渐转移到城市中,但工厂对那些流经城市的河流的依赖并没有减轻。因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多数工业生产部门的主要需求,都是比较洁净的水。水作为冷却剂是蒸汽机不可或缺的,一些工业部门如毛纺业、印染业、造纸业的生产过程也离不开水,还有酿酒、洗煤,没有水更寸步难行。同时,水路为工业主提供了廉价的运输途径。因此,一条河流附近往往分布多家工厂,例如艾尔克河,“桥以上是制革厂;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厂和瓦斯厂,这些工厂的脏水和废弃物统统汇集在艾尔克河里”。这些废水中往往含有铅、碱、硫等污染物,而且大多是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使水质大大降低,造成严重的河流污染。

造成城市水污染的另一主要来源是公共废水。公共废水主要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生活垃圾和洗涤剂。公共废水的存在本不可避免,但在英国工业化时期,因城市化和城市人口增长过速,加上市政建设滞后,遂使水污染加剧。

一方面,与工业化相伴的是,英国城市化发展迅速,城镇人口增长急剧。势如潮涌的人口,被压缩到很小的拥挤不堪的中心点上。从增长数量上看,大约在1800年,英国只有一个大城市—伦敦,人口约100万,远远超过其他城市如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和布里斯托尔等(这些城市的人口大多只在5到10万之间)。1850年伦敦人口增至2 ,360 ,000人,另有9个城市在10万人以上,18个城市在5万到10万之间。1910年英国有46个城市超过10万,伦敦人口更是猛增至450万。从增长率看,兰开夏在1700年至1801年间人口差不多增加两倍,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3年至1801年间也增加了两倍。到1851年,英国的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城市的扩展和人口的集中大大增加了水资源的消耗,也使城市的公共卫生日益恶化,垃圾成堆、污水横流构成了那时英国许多城市的基本外貌。

另一方面,英国城市化虽快,但城市化水平较低,市政建设滞后。“所有的市镇,不论是新的还是老的,都面临着公共卫生的严峻问题,工业化早期,英国的城市尚未建立清扫垃圾的制度,垃圾粪便随意堆放,人们甚至因厕所太少不得不随地大小便。特别是贫民窟,成了疾病流行的孽生地,被人们称为“霍乱国王的巢穴”。在利兹,最不卫生的地区是工人住的狭窄的房屋区,这类建筑物里不具备任何一种排水设施,厕所少且前后无遮无盖。到1831年,即使是已拥有14万以上居民的曼彻斯特市区仍没有铺砌街道和修建下水道的条例。非但如此在曼彻斯特新城(又叫爱尔兰城,the Irish town) ,“街道没有铺砌,也没有污水沟,可是这里却有无数的猪群”。大量垃圾、粪便、洗涤用水还有从街道屠宰场排出的水染上深红色的兽血,经过公用阴沟和露天排水沟通往小河、水坞,加重了城市河流的污染。

综上所述,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副产品”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化时期英国的社会思想是污染得以加剧的促因。

首先,英国人将“自由放任”思想奉为圭泉,对工业革命造成的工业中心人口膨胀、城市污染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尽量不干预;其次,社会以追逐财富为价值取向,对“污染”则漠不关心。英国贵族通过经营追求财富早已成为惯例,社会中下层又有着一股“向上看”的风气,于是上行下效,社会形成了以谋求利润为荣的风气。

难怪连外国观光者都不禁要惊呼:“英国的城市纯粹是工作和挣钱的地方,而绝非休息和享受的乐园,那种具有更高尚品格的人还没有出现。

三、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及其特点

随着河流污染状况的不断加剧,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危害,人们开始意识到有必要采取措施对污染予以遏制,但长期似来,社会的反应并不积极。直到19世纪中期,随着流行病的多发,城市才开始实行系统的卫生改革,如下水管道、清水供应和道路清洁等。同时,社会对城市河流污染的防治也愈加重视,各项治理措施逐渐建立,整治渠道逐步完善。下面将结合英国在这一时期的防治措施,对城市河流污染的治理特点进行探讨。

(一)各群体和多渠道的广泛参与。生态学家和卫生学家最先向社会发出正视污染的呼声,他们是治污的先行者。部分生产者组成志愿协会,呼吁减少废物排放、倡议革新生产技术,为政府的积极治理建言献策。议会和政府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全面领导水污染的治理。这样,河流污染的防治得到了议会、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群体的参与和支持。

(二)议会立法和政府作为是治理污染的主导力量。一方面,从议会来说。1848年霍乱发生后,议会通过了第一部“公共卫生法”,并成立卫生部,虽不是专为治理水污染而设,但它规定在传染流行区域设立地方性卫生委员会,负责处理当地污水问题。由于习惯法提供的防御河流污染的措施起不到明显效果,1855年,议会颁布了《有害物质去除法》,试图对那些以工业废水污染河道的制造商处以罚款1865年和1868年,议会又先后两次委任皇家委员会,负责调查河流污染的状况并寻求行之有效的治理途径叫即。在第一届委员会提交初次报告后十年,议会通过了《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这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国家立法,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水环境防治法规。法案不仅对禁止排放的各类污水和违法行为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工业废液、颗状和悬浮状污染物、下水道污水排放等),还任命专家担任审查官,向工作部门提供实施建议,并通过监督技术改进以控制河流污染。这是一部具有“框架性”意义的法案,它关于防治河流污染的基本原则一直沿用至1951年。

另一方面,从政府作为来看,主要是加强市政的排污系统建设。例如,1858年伦敦市政当局修建的“伦敦下水干道”,以及1863年秋动工的泰晤士河河堤,就是政府治污的工程举措,通过建立下水道网络将工业污水和生活垃圾转移到下游地区,为减少伦敦水生疾病的发病率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应该说,在19世纪,尤其是下半叶,英国议会和政府在治理河流污染方面确实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三)专家治理充当重要角色,发挥积极作用。1842年查德威克的《英国劳动人口卫生状况的调查报告》发表,揭示出糟糕的公共卫生状况,尤其是“飘着恶臭的厕所、污水沟和被污染的饮用水”是引发霍乱的根源。麻醉医师约翰·斯诺也提出同样的观点,1849年,他发表《论霍乱的传染方式》一文,指出被病菌污染的水源是霍乱传播的主要渠道”。他的这些结论有力地说明了治理水污染的必要性,也坚定了全社会的治水决心。1848年,约翰·西蒙医生被任命为伦敦城区的保健医官,“这一职务不仅在争取城市制定供水、排水、贫民窟的清洁规划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而且对确保有关建筑和人口过分拥挤的规章的执行具有重要意义”。

议会在第一部河流污染防治法制定之前委任了两届皇家委员会,委员会全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如第二届皇家委员会的主要成员:皇家工程院德尼森爵士、化学家弗兰克兰德和农学专家默顿等人。他们通过调查取证,亲自实验,向议会递交调查报告,同时,专家们还对肆意向河流排放废水的行业进行严厉谴责,同时建议政府设立限制废水排放的详细标准,为国家制定水污染防治法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碍于诸多阻挠因素,《1876年河流污染防治法》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19世纪末,英国主要河流受污染的糟糕状况没有显著改善。1898年,英国又一次委任多名专家组成皇家委员会,调查污染来源和督查河流防治的进度。与德尼森爵士等前辈不同的是,此次委员会的专家们更加务实。他们注意综合考虑多方利益,设法调动工厂主的治污积极性,待之以宽,不求速变,先制定适度可行的治污标准,再随污染状况的改善而逐年将标准提高。在这种务实精神的倡导和促进下,产生了一系列减轻水污染的新方法。首先,也是最简捷的方法—一些滨海城市(如利物浦、霍恩、布里斯托尔等)将部分污水注入大海,通过污水转移以缓解河流的吸纳压力。其次,建立“污水农场”,将污水引到离城镇不远的农场用以灌溉作物,既廉价、无害,又不影响丰产,到19世纪末,像伦敦、曼彻斯特和诺丁汉等地附近已有不少这类农场。此外,多种净化剂得以应用,如动物骨灰、焦炭和页岩等,都能起到过滤和净化污水的效果。可以说,这些成效凝聚着诸多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治污成效虽不显著,但仍在困境中渐进19世纪特别是下半叶,英国人治理河流污染的努力有目共睹,可惜收效不能令人满意,因为在河流污染的防治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阻力。

其一,政府治污不坚决。一方面,英国在19世纪面临国内政治经济和对外关系等诸多紧迫问题,相形之下,河流的防治事宜尚不够急切;另一方面,对工业与贸易利益的关切使行政当局不愿对工矿企业的污染行径和搪塞应付过于苛责,这势必影响政策法规的贯彻力度。其二,工厂主和矿主不诚心。革新生产技术、减少污水排放意味着投入的必然增加,显而易见,这种增加成本和损耗利润的要求是无法让各行业的污染大户欣然接受的。其三,民众不觉悟。“一条受污染的河流对健康的实际影响,在19世纪70年代还不为公众所认识。168公众对皇家委员会提出的防治措施或一无所知,或漠不关心,更有甚者对一些协会付出的反污染的努力嗤之以鼻,将其讥为理论家的空谈。其四,科技不过关。19世纪中后期的科学对水污染特征、水污染对健康的影响以及水的净化问题上缺乏明确认识,科学家不能准确找到河流中有毒物质的来源,而关于污染治理的技术开发又不够成熟,要改善大规模的污染状况自然是力不从心。因此,有人总结道:“河流污染的治理必定被看成是维多利亚时代公共卫生史中令人最不满意的一章。尽管如此,英国人在防治河流污染过程中取得的积极成效还是不能抹煞的。

四、关于英国城市河流污染及治理的几点启示

作为第一个进入工业化社会的国家,英国城市河流污染的经历和治理得失值得后发国家借鉴。

篇11

中图分类号:P34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正在遭受更为恶劣的破坏,河流湖泊受污染的程度不断加深,所以,研究河流湖泊的整治技术是挽救河流湖泊生态的一个重要举措,必须要加以重视。

二、污染现状

据统计,我国的河流、河段有1/4以上因污染而不能满足最基本的灌溉用水(我国Ⅴ类水质标准)要求。单就河段来说,水质污染严重而不能用于灌溉,即劣于Ⅴ类的河段约占10.6%。水体己丧失使用价值,受到污染相当于Ⅳ、Ⅴ类的河段约占46.5%。从七大水系污染情况来看,我国南北有差异,即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两大水系属于重度污染,淮河、松花江、黄河三大水系属于中度污染,只有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总体水质良好。而且水污染正从东部向西部发展,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区域向流域扩散。因此我们应该加大力度重视河流污染问题,为我们未来的用水以及子孙的用水提供可能。

三、城市河流污染现象产生的原因

通过作者的分析和总结,上述城市河流污染现象的产生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及农业污水三方面的影响。

1、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不断增长,但污水的处理率没有同步增加,致使河流遭受严重污染,既影响了城市河流的水质,又影响了城市的景观,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使人们的健康和生活受到损害。

2、工业污水排放仍是城市河流目前的重要污染源。虽然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对污染严重的工厂采取了关闭、搬迁等措施,但是许多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的废水没有得到有效治理,偷排、漏排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对有些国家明确规定不许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质仍排放入河流,导致河流污染日趋严重。

3、农业污水的排日益增加。随着郊区城市化发展,小城镇的生活污水量急剧增加,化肥、农药的流失量也越来越多,而且郊区畜禽养殖业的发展,使规模化养殖场的粪尿和废水基本上未经处理就直接排人河流,成为日益严重的污染源。

四、湖泊富营养化成因

光合作用下,水体中藻类原生质的生成有赖于碳、氮、磷的存在,碳、氮、磷是生成藻类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构成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决定性因素。由于藻类可利用的氮远比可利用的磷多,因此,磷常被作为富营养化的限制因子。湖泊富营养化可分为天然富营养化和人为富营养化。人为富营养化是当代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因素。人类出于经济生产的需要,忽视自然规律,一方面以点、面源形式通过河渠、径流等水文过程向水体排放生活、工业和农业废水;另一方面又采取种种措施破坏水生植被(如水产养殖)、缩小湖体自净容量、在沿岸带进行各种工农业生产活动(如围星、筑堤),从而加剧了湖泊富营养化进程。

五、河流湖泊污染的整治技术

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生态技术三大类。

1物理技术

物理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污染物只是得到了转移而并没有消除.

(一)调水

调水是通过水利设施(如闸门、泵站)的调控引入上游或附近的清洁水源来改善下游污染河道水质,其实质是由于清洁水的大幅增加使污染物得到稀释从而改善水质,但并未减少河道的污染物通量(总量)。对于上游或附近具有充足清洁水源、水利设施较完善的河网地区,该技术不失为一种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治理方法。

2、曝气复氧

人工曝气复氧技术是根据受污染河流缺氧的特点,人工向水体中充入空气或氧气,加速水体复氧过程,以提高水体溶解氧水平,恢复和增强水体中好氧微生物活性,使水体中污染物得以净化,从而改善河流的水质。人工曝气通过物理吸附、生物吸收和生物降解等作用以及各类微生物和水生生物之间功能上的协同作用去除污染物,并形成食物链去除有机物。

应用形式主要有固定式充氧站和移动式充氧平台两种。主要应用于过渡性措施使用和对付突发性河道污染使用。该技术由于设备简单、易于操作而被许多国家优先选用净化中小型河流。实例有英国泰晤士河,德国Emscher河,韩国釜山港湾,美国圣克鲁斯港,北京清河,上海上澳塘,上海苏州河等。

另外,有研究表明采用人工复氧技术并投加生物制剂及底质改良剂,放养水生动植物等集成技术治理河道,效果比单纯复氧更好。

2、化学类技术

(一)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

化学絮凝处理技术(CEPT)是一种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一般为混凝剂)去除水体污染物,改善水质的处理技术,较适用于污染严重、较为封闭的地表水体。且由于其除磷效果良好,特别是低泥磷的释放,有一定效果,也适用于富营养化河流。一般通过直接将药剂投加到水体中或者是将河水用泵提升至建于岸边的永久(或临时)构筑物中,再投加药剂进行河水的化学一级强化处理。

(二)化学除藻

化学除藻是控制藻类生长的快速有效的方法,在治理湖泊富营养化中已经有应用,也可以作为严重富营养化河流的应急除藻措施。但常用化学除藻剂会对鱼类、水草等生物产生危害甚至导致死亡,甚至具有致癌作用;化学除藻虽可使水质暂时得到改善,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问题,且会造成二次污染,一般不采用。

3、生物/生态技术

(一)生物强化技术

生物强化技术,是直接向污染水体中接种外源的污染降解菌,利用其唤醒或激活水体中原本存在的、但被抑制而不能发挥其功效的微生物,并通过它们的迅速增殖,强有力地钳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和活动,从而消除水体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消除水体的黑臭以及硝化底泥。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有集中式生物系统、高效复合微生物菌群及固定化微生物等技术。

在营养化污染水体中,原位修复投菌技术逐渐受到关注。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采用定期向水中投放光合细菌,由于光合细菌能利用光能和氧将微污染水或废水中的无机和有机碳源及其它营养物质转化为菌体,从而能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二)生物促生技术

生物促生技术是通过向污染河流投放解毒剂、降解污染物的多种酶、有机酸、微量元素、常量元素、维生素等,以减轻环境中的毒性,对自然界中污染物降解土著微生物起到促生作用,为之创造一个能顺利完成其自然降解功能的环境,强化污染环境的自净能力,加速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

(三)生物膜技术

生物膜法是根据天然河床上附着的生物膜的净化及过滤作用,人工填充填料或载体,供细菌絮凝生长,形成生物膜。利用滤料和载体比表面积大,附着微生物种类多、数量大的特点,从而使河流的自净能力成倍增长。它非常适合于城市中小河流的直接净化。生物膜法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对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有机负荷较高,接触停留时间短,减少占地面积,节省投资。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河流湖泊的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提高整治的效果和技术含量已经迫在眉睫,今后必须要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河流湖泊整治工作的重要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整治措施,提高整治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影.浅谈城市河流水环境问题的综合治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