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身体素质的定义

身体素质的定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30 15:07:5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身体素质的定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身体素质的定义

篇1

1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定义

明确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具体概念,无论对选择出反映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全面而又简练的指标,还是保证评价指标更好地体现长拳类运动项目特征,指标权重更合理,评价标准更切合实际。

80年代中后期,我国各竞技运动项目陆续开始强调“体能”训练。由此“体能”一词频繁出现在运动训练中和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和各种体质研究的文献资料里。遗憾的是专家、学者们所赋予“体能”的概念并不完全一致,同时结构的划分也从未达成一致。

《运动训练学》 (2000)教材中田麦久等专家把“体能”视为运动员先天具有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经训练形成的在专项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机体持续运动的能力。并将其定义为: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广义上,体能包括形态、机能、素质三方面;而在狭义上,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通常指运动员的素质水平。

袁运平博士《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2004)将体能定义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方面,在功能及其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以及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尽管“体能”一词内涵多样,有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但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体能的定义应包含以下三点:①经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身体训练获得;②包含各项身体素质;③受外界环境影响。即:人体在先天遗传与后天训练的基础上所获得形态结构、机能调节方面得到优化并在各项活动中承受负荷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在前人对体能研究和理解的基础上,结合长拳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本文认为:竞技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体能是指长拳类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承受负荷与适应环境变化的综合运动能力,是长拳类运动员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的综合体现。(其中身体素质起关键作用),它是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否在长拳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重要因素。

2 武术套路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的构成要素

长拳类运动员的体能做为其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提高竞技能力的根本动力系统。田麦久等对体能的研究认为,运动员体能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发展水平是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及身体素质的发展状况决定的。龚波根据层次结构原理,将体能看作是具有内外层次的系统结构,这个系统的内核部分由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构成。它们是人们一致认可的体能基本内容。由身体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和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构成的,即未完全明确的身体适应能力。

由此可见,运动员的体能是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身体素质3大要素构成的,每个要素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构成具有特定功能的复杂动态系统。在结构上,它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部分,身体素质是体能的主要外在表现形式,其也是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体能中最重要的因素,在运动时表现为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各种运动能力。在相互作用上: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影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身体素质可以直接影响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而身体形态也会对生理机能产生一定影响。从功能上分析:身体素质是专项体能的外在表现,身体形态和机能是决定和影响身体素质水平表现的基础条件,而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保障条件。

研究表明,人体各器官、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结构是其功能的物质基础。一定的形态结构具有一定的功能,即结构决定功能,特定的形态结构实现特定的机能活动。反之,机能状态也能对形态结构产生相应的影响。而身体素质是指运动员机体在运动时所表现的各种能力,各种身体素质,实际上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与代谢状况的综合表现,是运动员的整体运动能力;同时,身体素质的发展反过来又对运动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三个构成因素之中,身体素质是体能的外在表现。

本研究以现代系统论基本原理为出发点,将“体能”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进行研究。运动员的体能系统结构是指体能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空间和时间相互作用的规律性,以及各种力相互作用和能量相互转化的规律性。其下属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局部结构,并与外界环境紧密结合,成为运动员竞技能力大系统中的一个要素。结合长拳类运动项目的特点,长拳类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系统可视为由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三个子系统所构成,每个子系统又再分成若干层次的子系统,从而构成了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综合有机系统。各子系统间相对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同时,长拳类运动员的专项系统中各个系统和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任何一个子系统或子系统中的某一个环节存在问题都会影响整个系统功能的发挥。从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结构系统上来分析,长拳类运动员的运动素质为长拳类运动员体能的核心,是评价长拳类运动员体能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而长拳类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的状况是形成长拳类运动员运动素质好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9)48-52

篇2

中图分类号:TU6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2-0122-02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高速推进,电力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为进一步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尤其是针对在输电网中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维护等高危险行业,从“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企业理念出发,做好高空作业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预防措施显得更加重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电力高空作业人员身体素质测试指标遴选分析研究,试图为建立高空作业人员工伤预防理论体系,减少高空作业人员工伤的发生,促进电力行业高空作业人员专项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2 SMART原则的内涵

SMART原则它是目标管理的概念之一,是通过组织管理者共同参与制定和实现目标的一种方式,也是一个使经理的工作变被动为主动的很好手段,实施目标管理不仅有利于企业员工更加高效明确地工作,更是为将来的绩效考核制定出目标与考核标准,让考核更加地科学、规范化,确保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SMART分别由5个单词的词首字母组成,分别是:特定的 (Specific)、可测量的(M eas-urab le)、可得到的(A ttainab le)、相关的(Relevant)、可跟踪的(Trackab le)。其内涵即S:(Specific)目标必须要清晰、明确,让考核者与被考核者能够准确的理解其目标;M:(Measurable)目标必须要量化的,考核时能采用相同的标准来准确加以衡量;A:(Attainable)目标必须要通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也就是说目标不能过低或偏高,偏低了没有意义,偏高了难以实现;R:(Relevant)目标必须要和工作有相关性,与被考核者无关的工作,就别设定目标;T:(Time bound)目标必须要有时限性,规定的时间内一定要达到预期结果。

3 体质与身体素质概念的含义及界定

体质它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劳动能力的物质基础,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身体功能、身体素质、心理因素及适应能力等综合的、不断发展的、相对稳定的特征。遗传作为人的体质形成的基础,且受到内外环境如自然与社会的约束,这就说明体质再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相当程度上与后天的环境有关。首先体质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1)身体形态的发育水平,也就是体格、姿势、体型、营养状况包括身体成分;(2)生理功能的水平,它反映机体各器官系统与新陈代谢水平达到的工作效能;(3)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水平,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述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登、负重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4)心理素质的发展水平,反映出人体的本体感知能力、意志品质、个性特征等等;(5)对内外环境的适应能力,这也包括了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对疾病和其他妨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时的抵抗能力。

身体素质在我国学术界通常把它定义为: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人体机能的能力。《中国学前教育百科全书》(1995年)一书中指出:“身体素质一般是指人体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机能。身体素质是一个人体质强弱的外在表现。”由于人的自然生理素质是在先天遗传性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相对稳定的结合状况和特征。因此,查阅文献资料发现,学者专家们随着时展与实践的需要对“身体素质”的内涵及外延进行了重新界定。毛家瑞、孙孔懿(2000年)在《素质教育论》一文中认为:身体素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水平、运动能力水平、对外界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四个方面。柴建设(2002年)在对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认为身体素质指人体活动的技能能力,具体包括人体在运动、劳动与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动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

李松柏(2004年)指出:身体素质它主要是指发育、智力是否健全完好、体质是否强弱、耐力水平好坏、运动的敏捷程度如何等,一般情况下常用的指标有:身高、体重、胸围、坐高以及身体健康状况,这些指标都是可以进行测量量化的。柴建设(2002年)在对身体素质与运动素质的研究中也认为:身体素质是指人体活动的一种技能能力,具体反映在人体运动、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运动机能及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通过这些界定可以看出共同的特点就是都扩大了身体素质的外延,从而更加准确丰富了身体素质的内涵,非常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更加有利于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我们以为身体素质的概念随着其内涵和外延的扩大,就是指人体在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生理状况和综合相对稳定的品质或能力。

4 国内外体质测试变化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从国际体质评价指标体系的不断演变发展来看,美国的体质研究有较长的历史,基本上完成了由“测试运动技术指标”向测试“健康指标”的过渡。从现代医学和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看,人体的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功能强弱是反映一个人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影响人们寿命和工作时间的重要因素。研究发现中外在体质研究的侧重点上不同,国外以研究 侧重于对个人进行指导,以个体为主开展研究多是小范围的实验研究。我国则是了解群体体质趋势,通过大规模的体质调研,并以此为标准,对群体或个体进行指导。在美国比较普遍使用的健康体质测试方法,如心肺功能、肌肉力量与耐力、身体柔韧性、身体这4个方面组成。只有良好的心肺功才能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尤其是冠心病的发生;而且人体完成各种运动是必需有强健的肌肉做保证;柔韧性在防止运动损伤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4个方面提供和保证了个体安全地从事运动的能力,又反映出优良的体质水平。文献显示:日本目前对其沿用了几十年的体力诊断和运动能力测试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包括耐久跑、握力、50米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等,指标更向健康评价靠近。我国以往评价体质时,更多是采用运动成绩作为评价的标准,随着时代的发展,2000年我国首次完成了《国民体质评价标准研究》,初步建立起从3岁至69岁各年龄段人群的体质评价标准,全民覆盖幼儿、青少年、成年人和老年人四大人群,充分显示出体质测试研究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和国家对人民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也使我们国家国民体质的常规测定和定期监测更加科学、客观。

5 高空作业人员体质及身体素质内容遴选分析

根据国家标准GB/T 3608-2008《高处作业分级》规定:“凡在坠落高度基准面2m以上(含2m)有可能坠落的高处进行作业,都称为高处作业。”高空作业人员体质特征的好坏,影响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资料显示:首先有54%的专家认为反映体质的身体形态方面指标的权重系数为0~0.10,有36%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11~0.20,有10%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21~0.30。表明了身体形态结构健康是人体体质及身体素质的基础,因为作为统一整体的人体,一切的生理机能、活动和行为、心理都有赖于身体的形态结构。其次,有16%的专家在反映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方面的指标权重系数为0.10~0.20,58%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21~0.30,26%的专家认为它的权重系数为0.31~0.40。可以看出身体素质它与人的身体形态、生理、心理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均有密切关系。从大量的研究数据中看出,心血管系统、身体成分、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肌肉和关节的柔韧性都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从2000年第一次在全国进行规模最大、覆盖人群最广的国民体质监测,基本建立起了一套适合我国国民体质的监测体系,明确规定了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这三大方面的检测指标。在针对湖北省电力企业高空作业人员进行体质测试中,我们认为体质指标除了正常反映出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外,还应当把体质跟日常工作能力及健康紧密结合起来,如上肢力量,高空作业人员的上肢抓握能力在工作中固然重要,但肩带和腰腹力量以及下肢力量都在一定程度上比上肢力量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我们课题组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有目的的精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指耍孩傩翁指标(身高、体重、胸围、腰围、臀围、皮脂厚度);②机能指标(安静脉搏、血压、肺活量、台阶试验);③身体素质指标(握力、引体向上、背力、仰卧起坐、立定跳远、体前屈、1500M)。

6 结论与建议

电力高空作业职工在我国经济建设中起着坚实的作用,但电力职工多地处山区户外工作,远离城市,工作环境恶劣,条件异常艰苦,更需要有强健的体魄。因此,实施高空作业人员的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指标对工伤预防的可行性方案目标管理,不但是有利于员工更加明确高效地工作,更是为未来的绩效考核制定了目标和考核标准,使考核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更能保证考核的公开、公平与公正。因此,我们在合理采用SMART原则这一定性准则,应尽量做到客观、公正,用充分详实的数据作为依据,把职工体质和身体素质测试工作纳入到企业管理范畴,积极探索出新时期开展职工体质和身体素质测试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规范更新企业职工体育的运行机制,强化企业职工体育的管理职能,注重突出行业特点,围绕电力特色引导广大职工积极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林,曹文华,毕海普.基于 SMART原则的企业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年,(2).

[2]杨凯,吕淑然.浅议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标准化建设的关系,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年,(9).

[3]张汉强,颜素珍.身体素质的概念阐释及其构成,社科纵横,2008年(11).

篇3

21世纪教育界出现的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就是素质教育,而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相当分量的一个课题就是体育教育,体育教育通过学校的层层的教导,让学生的形体、技巧得到充分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进取意识还有竞争精神,使学生学习到不怕困难的毅力意志和合作进取的精神,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格品质。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出现正是因为社会的高速发展的所以必须就“应试教育”而发展的一个新的体系,教育界在二十世纪末期曾经就什么叫做“素质教育”展开过激烈的争论,“素质教育”的定义也是多种多样的,大家从各个角度、不同方法作了阐述。

郭学扬在他著作的相关读物中为素质教育下了以下定义:素质教育“是为了可以将教育计划要求的目标实现,要把眼光集中到需要教育的人们和社会长期发展的需要,满足对所有学生的发展要求,把全方位增强学生的根本素质作为首要目标,把重点放在发展接受教育者的潜在智能上,并且促进的接受教育者德、智、体等多层次地发展当成首要特色的教育 。”总的来说,素质教育主要就是包括了三个方面的教育: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由此可见,体育教育的自身就是素质教育的主要组成成分,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尽一切努力使所有学生能够健康和和谐的成长。

二、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地位

1.体育教育中学校体育的地位

学校体育,属于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它包括的是相当全面的。只要是有学校和在校的学生,就必须有学校体育。它不只是涉及到我国几亿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且还涉及着我神州大陆的繁荣昌盛,更重要的是牵扯着祖国超标准技术型人才的挑选和发展。所以我们说,学校体育不但是教育事业当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更是全体体育事业继续发展的战略起点。学校体育之中涉及了许许多多的详细的任务和活动,在这之中体育教学不但是最基本的一种,更是学校体育目的的实现的必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学基本上体现在体育课之中,由于体育课是各个学校当中的必修课,因此体育教学也就有了充分的时间、场所器材、师资力量、体育教材等许多地方的提前保障。把上课形式的体育教学和不上课形式的体育教学综合在一起,给学生讲解体育的基础常识、技巧与技能,并且教授学生其他的和体育相关的教育,这样可以让学生了解体育的作用和价值,使学生能够正确的锻炼身体,加快体育在课外的进行,使学生的体育能力得以培养,形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而且可以帮助运动练习和比赛活动的开展,最后能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也就可以这么讲,在学校体育中体育教学是最根本、最必要的一项工作,如果缺少体育教学,那么也就没有真正的体育教育。

2.体育教育中体育教学的地位

体育教学是构成学校教育的必不可少的部分,体育教学的首要功能是可以使学生能够了解和学会体育基础常识、技巧、技能以及锻炼身体的方法;增强生理和心理的机体发展;进行速度、耐力、体力、韧性、灵巧的机体素质;塑造优美的身体体态;培养崇高的理想和不怕困难、团结协作意识等。比如体育教学当中,使用观察方法、比较方法以及示范方法,可以高效的促进学生的观察技巧;学生练习技能动作,可以帮助加强学生记忆能力以及想象力的水平:用体育竞赛以及不同的体育游戏,能够不知不觉的促进学生的思维模式的灵活性和应变技巧。通过完成这些个要求,让学生更加健康、体质更加强健、体能更加优秀、形成良好的思想意识,用来面对和应付未来高速发展的社会。

3.体育教育的重要地位

素质教育的本质就是依照党的教育方案和发展人才的方法进行整体实施、改变并且增强全民素质的任务而诞生的,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就是可以使学生能够德、智、体和谐发展,把学生铸造成国之利剑。这样看来,体育教育本就是有着执行素质教育的要求,特别是全面执行身体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关的部分资料当中指出:“执行素质教育要求彻底遵循党的教育方案,使得全民素质得以增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意义,如果想多方位的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开展体育教育就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全面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就是全方位加强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所以,学校体育必须在教育的指导方法、学习目标、学习方案、教学形式和方式上做出大的改善,全力建造适合在素质教育中的合理的体育课程系统。

三、新时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的作用

1.体育教育对身体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体育教育中的身体素质教育的定义解释不仅仅是指跑步得速度、跳跃的高度,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身体的体质、身体的素质、身体的适应力、身体的耐力水准和身体防御疾病水平等多方位的加强。身体素质教育是依照大学生身体素质加强要求被提出来的,它说明了体育素质教育的主要属性,即素质教育中的体育可以提高身体的体能、增强健康的水平、提升身体素质的特殊功能。身体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含了养成了良好的身体体态、增强身体素质、促进运动发展、提高身体防御疾病的水平并且增强身体耐性水平等几个地方。身体的耐性水平主要是人体忍受高难度、持续时间长的劳动的水平。它成为未来高速发展的社会存在的强压力、激烈竞争特色对人才的素质的独特要求,是必须容纳进身体素质教育内涵之中的。身体素质教育是组成体育素质教育本质核心重要的一环,体现了体育素质教育的根本特征与核心能力。

2.体育教育对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大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品质。一名名校毕业的大学生或许就由于他性格怪癖或没有上进心从而丢掉求得一份好工作的难得的机会;一样的,他或许因为情绪的失调以及不会经营人际关系而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从而沮丧压抑;就会怨天尤人。现代的社会对于人才的定义解释已经不是过去,一名大学生是不是可以毛遂自荐,了解和发现优势并加以利用,并且是不是有着竞争意识以及良好性格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标准。而体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养成良好的情绪性格,促进学生对体育热烈、深刻并且稳定的情感发展;可以养成学生挑战自身极限、克服不良影响、积极参与、坚持不懈投入到体育训练当中,锻炼意志品质;可以养成与提高学生投入体育任务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有加强自我控制、自我鼓励、提高自信心等积极地心理素质。

3.体育教育对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的用人企业不但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更加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内容有思想、品德、文化、能力、审美素质还有行为素质等。体育教育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了解生命和健康的重要价值,让学生养成主动投入体育任务、培养其终身锻炼身体、追求乐观积极的思想境界。使用体育竞技的教育,可以养成学生变成有理想、守法纪、知礼貌、可以自尊自爱以及忠于祖国的思想道德意识和境界以及优良的道德品质和习惯。使用体育教育,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走、跑、跳、投等一些基础活动水平,可以全面增强学生的能力素质。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养成优良的身体锻炼爱好、生活的习惯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可以成为养成行为素质的高效方法。体育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健康的美、形体的美、姿态的美等欣赏水平,增强学生对艺术的美、社会的美、自然的美的感受力,变成教育鉴赏素质最高效、最大众的教育方法。所以说,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多层次的提升。

四、结束语

执行素质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就是体育教学的实施。在体育教学中的基本宗旨就是提升每个学生基本素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真正的学到东西。体育课堂准则的完整性、多种多样的体育类游戏比赛、队列阵形、各种各样的球类游戏等可多方面开发学生的基本素质。在学生了解体育动作的进程中培养学生利用素质教育的规范,可以让学生身心全面的获得健康积极地发展,并可以更有效地了解使用运动技巧和技能。与此同时,依照教学方案的规定与合理的组织教学方法的使用中要求学生的地位是重中之重,能够使学生在教师的要求和指导之下,积极自觉地了解学习体育知识,真切、清楚的明白到运动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邬建强、谢毅.体育教育在大学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6(4)

[2]陈佑清.论“素质教育”概念的规定及其特性[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1)

[3]仪刚勤.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运城学院学报,2004, (05)

篇4

1.关于体能、体质、健康的概念及范畴

1.1对“体能”概念及范畴的理解。

现阶段我国学者对“体能”一词的理解争议不大,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观点:指有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简称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身体机能是体能的基础,体能是身体机能的外在表现。身体机能主要包括:运动系统机能,循环系统机能,呼吸系统机能,神经系统机能等。体能的范畴可归纳为:人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走、跑、跳、投、攀爬、悬垂、支撑、搬运、负重、平衡、滚翻等的能力,也是人在日常生活、劳动和运动中不可能缺少的基本能力。身体素质是指人在身体活动中各器官系统表现出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等的机体能力。

体育锻炼是人体在承受负荷的情况下参与运动技术的活动。长期参与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形态匀称,身体姿态优美。

1.2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

1.2.1学术界对“体质”概念的不同理解。

(1)人体的质量。在遗传变异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和相对稳定的人体形态、生理功能、心理因素特征。体质所包含的范畴为体格、体能、适应环境和抵抗疾病的能力等。体格:包括生长、发育、体型、姿态;体能:包括身体素质、身体基本活动能力。[1]

(2)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范畴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心理的发育水平、适应能力。

身体的功能水平,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包括速度、力量、耐力、协同,还有走、跑、跳、投、攀越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的发育水平,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方面;适应能力,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2]

(3)人体的质量。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遗传、营养、体育锻炼这三个方面起了重要的影响。

体质的范畴包括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因素等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身体形态发育水平,即体型、姿势、营养状况、体格及身体成分等;生理功能水平,即机体新陈代谢水平以及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发展水平,即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力量和耐力、速度、爆发力、平衡、灵敏、协调、反应时等素质,及走、跑、跳、投、攀爬等身体活动能力;心理发育水平,即本体感知能力、个性、意志等;适应能力,即对内外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应激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3]

1.2.2笔者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体质不包括心理因素。

上述对体质不同的理解中,有一个共同点:体质是人体的质量,也就是人体的实质和本质。心理是与身体相对而言的,从现实意义上讲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但两者又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是人的大脑就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意识能力,是一种精神活动,体质是不包含心理品质的。

心理对体质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只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非事物内部的。体质所标志的是整个身体的素质或质量,而心理是人的精神活动,其内容大部分来自外界,小部分反映自身的状态和生理变化。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体质属于物质范畴,心理则属于精神范畴。

从上文可以看出体质范畴里不应包括心理因素。对于适应能力,笔者认为只能是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而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等则不应该包括在体质的范畴内,因为对社会的适应不单单是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等所能承受的,还有很多社会学因素。

1994年高教版《学校体育学》中,主编金钦昌教授这样表述:“体质”应包括“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笔者对体质概念及范畴的理解与金钦昌教授观点相近,即体质是人体的质量,一般是指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范畴包括:身体的发育水平,身体的功能水平,身体的素质及运动水平,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1.3关于“健康”概念――逐步在完善。

人们对健康概念的理解也没有太大的差别,主要以世界卫生组织的几次定义为准: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46年在纽约召开的第一届国际会议上是这样界定的:“健康,并不单纯是指身体没有病、不衰弱,而是肉体的、精神的,以及社会良好状态的总和。”1948年在其中提出了健康的新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保持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1978年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了这一观念。

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影响健康的因素归纳起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生物学基础,包括机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因素;生活方式;保健设施。其范畴概括起来是三维的,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了最新的“健康”概念:“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都健全,才是完全健康的人。”其范畴概括起来是四维的,即身体、心理、社会适应、道德。

随着人们对自身和社会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将人的整体健康涵盖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笔者认为这一定义较为合理,较能满足人们对健康的不断追求。

2.三者的联系

2.1体能与体质的关系――体质包含体能。

体质表现出来的现象多种多样,有身体形态的、机能的、运动能力的,尽管其现象的表现与体质密切相关,但现象并不就等于体质。体质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可变性,相对稳定性是由生物的遗传性决定的,相对可变性是由生存环境和身体机能变化等决定的。体质好坏,用一个精确的“标准”是不可能完成的,特别是只注重表面可测量的标准,用直尺和秒表来评价体质的好坏是十分片面的。

体能是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是身体物质所做功的能力,体能的计量指标有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人跑得快与慢是以速度作计量的,只是体能的一个方面。

体质包含体能,是体质的一个主要方面,体能是体质的前提和基础。评价一个人的体能的优劣只能反映出这个人的生理状况,而不能完整反应他的体质状况。

简言之,体质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能、对自然环境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2体质与健康的关系――健康包含体质。

体质是一种“特征”,而健康是一种“状态”。体质是身体发展长期的、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是表示一个人身心的完美状态,具有流动性、易变性等特点。通常说一个人体质较好,是先天较好的遗传因素加上后天长期的合理运动、平衡膳食和良好的生活方式而形成的结果。也许某天他得了感冒,我们仍然说他的体质较好,但那天他不健康。

从体质与健康的外延来看,健康内在的包含着体质好,体质好只是健康的一个方面;失去了良好的体质,健康就无从谈起。笔者认为:体质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学校体育的五个领域目标: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可简化为三个方面: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如果体质范畴里包括心理,那么健康范畴里包括心理就是多余的。因此,体质不包括心理,这个逻辑和层次至少在学校体育中是正确的。

3.体能、体质、健康之间的层次关系

依据上述对三者关系的定性分析,可以将三者的层次归结如下:

由上图可以看出,体能、体质、健康是三个不同层次的概念,且层次逐一递增,即健康包含体质,体质包含体能。

体能、体质、健康这三个概念的定义、范畴、关系的进一步明确,对人们在日常规范表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体育工作者在实际运用中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光远.中国小百科全书[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4:631-692.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16-02

1 问题的提出

体操教学是以体操为媒介的师生双边活动,通过这一活动,可使学生掌握体操的知识、技术、技能,同时可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体素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提升他们的审美观。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参差不齐等因素,严重地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对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我们从了解学生开始,做到因材施教。然后遵循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合理选用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法,探索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动作技能教学的改革途径,以期收到良好的效果。

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学习者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的研究都证实了这一观点,但目前探讨学习者心理因素对运动技能形成影响的研究较多,而从学生身体素质水平对运动技能形成的影响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存在很大差别,在实施体操教学时忽略这一差别是不科学的,势必影响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找到学生身体素质差异与运动技能形成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并正确处理好这个关系,将有利于体操动作技能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由于种种原因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体操技术动作所需学习时间差异很大,还有,教学实际中大多数教师只凭借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技艺水平上课,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极大地影响了体操课堂教学质量和对新型体育教育人才的培养。因此,提高教学质量,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按时达到教学目标是我们急于解决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重新认识专项身体素质内在的密切关系,从最基本的身体素质着手,从了解学生开始,因材施教、科学安排教学模式、合理安排教学方法、把握好教学进度,以期待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体育教育专业体操动作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2 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教学实验选取内蒙古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0级汉教育和蒙教育班的各20名男生为研究对象。为了能有效的证实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性,在教学实验之前对研究对象进行了基本信息的询问,以确保实验对象以前没有进行过体操运动方面的教学。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需要,本人查阅了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在中国知网(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了从1996年以来大量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及分析。为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和撰写论文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尊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

2.2.2 教学实验法

本人通过多次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有影响身体素质进行筛选,最后将专项身体素质定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靠墙倒立、1分钟跳绳、高杠慢翻上、立位体前屈、50米冲刺跑。

本课题研究教学试验共进行16周,具体操作步骤:开学1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从第2周直到第8周进行正常的体操教学,第9周进行一次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从第10周到第15周在进行正常体操教学内容的同时加上一定的身体素质教学,在第16周进行最后一次专项身体素质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

为了尽可能的减少实验误差,本人还进行了身高、体重、年龄数据的测量,客观的来矫正对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

本课题研究为教学实验研究,干扰本教学实验的因素固然少不了,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教学实验误差,本人设定抗干扰措施为:(1)为了客观的说明本次教学实验的真实有效性,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的体操教学由本人主上,其他体操教师协助。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和体操技术动作的评定由本人独自完成。(2)蒙教育班和汉教育班分班教学,保证教学内容、教学学时、教学进度完全一致。在体操课讲授时,以客观、公平的心态进行教学,不带有任何的偏见与歧视。(3)课外不做体操技术动作辅导及相关素质的教学。

2.2.3 数理统计法

通过对3次所测得数据的整理,把所测得数据输入Excel 2003软件进行汇总,然后再录入SEM建立专项身体素质与体操技术动作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所得的CFI值为0.97,这说明本课题模型的建立CR>0.7是完全可行的,也就是说影响体操技术动作形成97%的身体因素已被选入在本课题中。

3 结果与分析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本课题选取的40名研究对象除了在年龄上有差异外,身高和体重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研究对象BMI(BMI=体重/身高2)值的运算得出:所选取的研究对象身高、体重相对很平均,从而排除了因为身高过高或过低,体重过重或过轻对体操技术动作形成为产生影响的因素,为本次的教学实验课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3.2 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

本课题通过3次对专项身体素质的测量,用SPSS17.0进行聚类分析如下:

在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八项专项身体素质中,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这四项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最密切,其它几项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明显。在表3中,同样显示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另外,50米和悬垂举腿、体前屈之间在0.05水平是存在相关性。通过对表4分析,我们得出: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之间同样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结果还显示,体前屈和悬垂举腿之间在0.05水平上也存在一定的关系。综述以上3个表的结果分析,作为力量性指标的引体向上、臂屈伸、悬垂举腿、慢拉翻身上四项专项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高校体操课中对于身体素质的教学,可以安排在不同的时间,同时穿插其它几项身体素质的教学。

4 结论与建议

对八项专项身体素质间的关系做了简单的聚类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为:引体向上专项身体素质、臂屈伸专项身体素质、悬垂举腿专项身体素质和慢拉翻身上专项身体素质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这说明力量素质之间相关性特别显著,在以后的体操教学课中安排素质教学时,可以将这四项力量素质分开练习,其它的素质练习加以辅助。有效的提高体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运动教学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2] 李伟,李勇奇.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基本身体素质评价与分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20(2):108-110.

[3] 袁晋.体操普修课中身体素质与技术的关系[J].集宁师专学报,2001,23(4):82-85.

[4] 彭建民,刘雪勇.体育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教学方法体系与评价体系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2):85-87.

[5] 姜钊.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基本素质评价标准的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3):101-104.

篇6

一、精准体育教学与物业经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培养

(一)物业经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需求:身体素质是物业经理专业学生的最基本需求,是物业经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心理与社会适应素质――立德树人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实力因素中的重中之重,是党和国家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之一。一是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为顺利升学、毕业奠定基础的需求;二是培养物业经理职业需求的身体素质。

(二)自1985年以来的30余年,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受中考、高考的影响;学校体育投资不足,体育场馆、器材、设备建设数量、质量滞后;信息社会电视、电脑、手机等游戏、音乐等对青少年的时间、空间占领等原因,其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即不能满足为顺利升学、毕业需求的身体素质,也不能满足物业经理职业需求的身体素质。调查显示,高职男生引体向上、女生50米跑成绩不及格是影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成绩低下的瓶颈。当前,高职学生肌肉软,速度、力量、耐力差;关节硬,柔韧性差;身体笨,灵敏性差;头脑晕,平衡能力差的现状没有改变。物业经理专业学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没有例外。

(三)精准体育教学身体素质培养:(1)采用《标准》联动长效机制方法,主管校长牵头,体育部、校医院、团委、学生处、教务处、计财处、后勤处联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必须达到《标准》90%以上合格率。例如:团委负责党、团员带头,除个人必须达到合格水平以上,还要一带一、一帮一。否则,评优秀党、团员,先进个人,奖学金等一票否决。体育教师负责《标准》不合格者培训,直到合格为止,与晋升职称、评优、课时费挂钩。以此强化其速度、力量、耐力、柔韧性、灵敏性等素质发展,效果是显著的。(2)根据物业经理专业工(表1)作性质不同,需求的身体素质也不同的规律,精准安排久坐伏案型,久站操作型,高体能操作型,社会交往型身体素质练习。如:久坐伏案型,安排乒乓球、羽毛球等小球练习,以及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广场舞、健美操等练习。缓解久坐伏案、手眼配合造成的疲劳,预防久坐伏案形成的椎间盘、腰间盘凸出,下肢静脉曲张,痔疮等职业病。

二、精准体育教学与物业经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培养

(一)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重要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义为“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成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物业经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现状: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凸显时代的兴旺发达与动荡多变并存的特点,生活节奏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生机与危机并存,活力与压力具在。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物业经理专业学生也无一例外的产生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敌意、浮躁等情绪。

(三)精准体育教学对物业经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培养:体育教学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教育功能,解决人际关系敏感、焦虑、抑郁、恐怖、敌意心理和浮躁等情绪的方法很多,核心的内容是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永不言败的意志品质,焦虑、抑郁、恐怖等心理问题就会一扫而光;而体育教学中的长跑、力量练习、各种竞赛活动等都是培养坚强意志,永不言败的良方妙药。体育教学中采用小群体教学,探究、合作、体验教学,角色转换教学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队队互动,班班互动,校内外互动,人际关系零接触,互教、互帮、互学,密切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心理障碍得到显著改善。

三、结论与建议

由上文可知,专业为中心的精准体育教学促进物业经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效果显著、促进物业经理专业学生竞争能力、耐冲击力、意志品质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效果显著。因此,建议在相群专业进行反复实验、多年实验,不断完善,为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家、市场、民生需求的合格专业人才,实现学校教育培养目标。

篇7

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国家的建设重任,他们的健康一直深受各国的高度重视。各国实施体质测试,其目的除了解青少年体质外也是为促进他们的体质健康,而身体素质在体质综合测量和评定中所占比例最大,因此,需要加强对它的关注和实施。本文通过综述部分国家从20世纪初期至今青少年体质测试中身体素质指标筛选的演变过程,提出推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建议与思考。

1强国时期的国民体质测试

1.1美国。1880年美国颁布了《体力测验法》,为美国战后实施体质测量标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美国健康体育娱乐协会(AAHPER)制定了学校体育评价指标包括:俯卧撑、折返跑、立定跳远、投掷和50m跑。但引起美国人对儿童体质的广泛关注是在1954年,由Kraus等人对美国儿童特质测试,结果显示有60%儿童至少有一项指标不合格,测试内容包括 6项腰背肌肉力量和柔韧性最低水平的测试。1958年由各组织联盟共同设计了7项指标: 50码跑、600码跑、立定跳远、垒球掷远、往返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对全国青少年体质进行普查。1965 年、1975年对体质研究的定义、内容、指标设置等又进行了激烈争论。1975年将垒球掷远和穿梭跑取消,并且认为600码跑不能用于测试心肺功能。

1.2日本。1939年日本为战争所需进行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国民体质测定,以期实现对外扩张政策。二战后,日本为恢复国民健康,对国民进行了“体力测定",分别从1949年到1959年六次对8~18岁男、女青少年进行了跑、跳、投、悬垂及灵活性的测定。1964年后,日本体质研究学者们认识到“运动素质是力量、爆发力、耐力等各种体力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学低、中学年时期正是提高协调各种体力要素的能力的显著时期,为了使身体能够敏捷而协调地进行各种运动,日本学校体育教学的中心由60年代的“以技术教学为中心”变革为“以提高体力为中心”。变革卓有成效,日本学生体力测定成绩逐年上升,学生之间的个体体力差距在缩小。

1.3前苏联。前苏联《劳卫制》的推行对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及战后经济重建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1931年3月,前苏联体委颁布了第一个《准备劳动和保卫祖国体育制度》。

二战期间各国体育锻炼目的是为满足军队的需要。战争结束后,由于科技不发达,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各行各业的建设需要健壮的劳动力作为保障,因此对体质的研究、理解和定义是以安全从事体力活动为标准。其中,青少年的测试指标繁多且以运动能力为测试主题,通过对跑、跳、投、悬垂和灵敏性的监测,反映出青少年的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四个方面的身体素质。

2、20世纪末以“健康”为主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

2.1美国AAHPERD对Fitness作了新的解释,认为Fitness包括运动素质和健康素质。1985年AAHPERD公布的测试方法中, 删除了跑、跳、投、熟练性的指标,定为1min跑或9min跑、仰卧起坐、直腿坐位体前屈和三头肌、肩胛下肌测定4 项,[7]完成了由“测试运动技术指标”向测试“健康指标”的过渡。1985年后,美国开始制定发展目标,1988年推行了新的《最佳健康计划》,测试项目为:1min跑或走、皮脂厚度、身体密度指数、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1990年又提出一项“200年健康人”的十年规划,以此倡导国民锻炼, 以期提高国民体质水平。

2.2 1967年日本文部省组织进行全国性的体力测量活动。此后,把体能分为与运动能力相关的体能和与健康相关的体能两部分,把敏捷性、爆发力速度和平衡排除在健康相关的体能之外。1998年制定了新的体力测定指标,删掉了台阶试验、引体向上等测试指标。在耐力测试项目上,除男子1500米、女子1000米外,还可以选择20米往返跑,设置了各年龄组通用测定指标:握力、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既有利于纵向比较又易于评价。[10]1999年施行的新测试指标,在基本运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与健康相关的体力评价,增加了健康评价的内容,减少了测定指标数量。

2.3新加坡于1982年颁布了全民健康体质测试计划,对青少年测试项目主要有仰卧起坐、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4×10m往返跑和2.4km走/跑,其测试过程也相对简单。

美国运动技术学院和美国青年与体育理事会合作,结合阿拉伯国家少年儿童的特点,制定包括速度、力量、柔韧性、耐力的身体素质测试指标:50m跑、单杠屈臂悬垂、10m 折返跑、向后掷实心球、1000m 跑。

2007—08年加利福利亚的体质测试包括有氧代谢能力、体成分、耐力、柔韧性和力量测定,包括躯体力量、上肢力量、腹部力量。

20世纪的80年代,世界格局相对稳定,各国科技飞速发展,GDP不断攀升,国家安全以科技发展为保障而非军队数量来取胜。随着自动化行业的发展在追求时效性和科技性的同时,强大的工作压力使文明病激增。因此,各国对青少年体质的研究内容出现转变。美国、日本、加利福利亚等国家认为只需监测健康素质:心肺耐力、肌肉力量、身体成分和柔韧性4各方面。美国Marshall SJ研究结果表明与青少年健康状况有关联的指标分别为BMI指数、皮褶厚度、坐位体前屈、引体向上。因为耐力、力量、柔韧是维持人类正常活动的基础,耐力锻炼可以加强学生的心肺功能,减少心血管类的疾病,而且良好的心肺及循环系统可以有效的为肌肉提供足够的养分及氧气,带走留在肌肉中的废物;力量素质是维持人们生活所必须的,无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肌肉系统的协调配合,力量锻炼能加强各肌肉群间的有效工作能力;柔韧素质往往被人忽视,但它是速度、力量素质充分发挥、动作的协调性的保证,可以增加动作的幅度,对防止伤害事故均有重要意义。

但此观点还需进一步论证,如阿拉伯、新加坡等国家对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监测仍坚持全面原则,包含耐力、力量、柔韧、速度、灵敏五个方面。由于7—14岁是身体各项素质发育的敏感期,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在青少年时期加强锻炼具有重要意义。速度练习可加强体内CP的贮备量,提高无氧供能能力,而经常进行无氧锻炼可明显增加肌肉横断面积使身体看起来更加健壮。灵敏素质,在运动和生活中更具有不可否认的重要性,如在娱乐活动中良好的灵敏素质可避免出现尴尬场面,在从事有潜在危险的工作中也可有效避免受到伤害。由此可见身体素质的各项对人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青少年进行身体素质监测不可忽略或偏重某项,而影响了全面发展。

体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监测指标不只是为定期反应国民体质的现状和特征,使每个个体了解自身的体质状况;更是为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体育政策的理论依据,对国民健身活动起到指导作用。对青少年测试不应仅仅停留在健康的保守范围,因为其一,青少年特殊的身体发育特征需要进行全面的身体锻炼,不可偏废某一项;其二,青少年对未来职业往往没有做出选择,只有全面发展才会更好适应未来工作需求。

3 科技时代更加科学、客观的监测

3.1握力测量的发展。握力是衡量上肢功能的一项重要指标。近2O年来,握力测试仪器由最初的读表型变成电子型握力计,测量范围最大可达 180磅,以0.1磅递增,由计算机辅助使结果具有更高的信度和效度。美国手部疗协会(ASHT)推荐的姿势:受测者采坐姿,手肘呈90°,上臂与胸部平贴,前臂处于中立位,手腕呈30°伸展其测试效果最好。国际上对握力监测采用此方法。Balogun等曾对61例健康青年握力进行测试,认为坐位屈肘90°姿势与站立伸肘姿势握力测试结果之间的差异最大(P

3.2坐位体前屈的研究。早在1942年,体前屈便作为柔韧性的测定。1992年Werner,W.K.首创新坐位体前屈测定法。由于此方法受到测试者上肢、躯干、下肢长的影响,尤其受下肢长度的影响较大。目前国际上均采用新坐位体前屈测定方法即被测者都在同一基点(0cm)开始,手臂前伸的距离为测定值。目前美国AAPHER、美国ACSM、亚洲体力测定、日本新体力测定等使用这种方法十分普及。

3.3有氧耐力的研究

有氧耐力因与人的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备受各国关注。目前对有氧耐力的测试方法较多,得到国际认可的是最大摄氧量直接测定法,但由于测试仪器昂贵、过程复杂不便于普遍推广。在美国AAHPER对青少年体测项目中多选择1600—2400m跑或者9min—12min跑,澳大利亚在1980年至今用1600m跑。也有很多国家研究证实了20m往返跑评价学生有氧能力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21世纪已进入科技时代,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体育测试评价的使用,这既减轻了工作负担,又使测量数据更加准确、客观,因此,使用高科技智能系统与体育测量相结合也必定成为日后发展的趋势。另外,人类身体的发育随着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部分测试指标的更改是与时俱进的需要。如有氧能力测试中的台阶试验,在国际青少年测量中已经遭到质疑,认为台阶试验指数与耐力跑成绩的相关性普遍较低且具有较大范围的差异,不能反映以最大耗氧量、最大心输出量为代表的心脏功能增龄性变化规律及其性别差异。[24]最后,国家在运用指标时应该结合本国青少年身体实况,而不能盲目跟随国外或国际测量评价指标,导致测量评价不准确的后果。

4 结论与思考

4.1二战期间,军队和劳动力是建国与强国的主要后盾。此时良好体质被解释为具备全面的身体素质。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指标以力量、耐力、速度、灵敏素质为主,测试跑、跳、投等能力,身体锻炼以竞技为主。

4.2 20世纪末,各国对青少年体质测试指标筛选发生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应以健康素质测试为主,另一种观点仍坚持测试力量、耐力、柔韧、速度、灵敏五个方面的全面测试。健康素质是维持人类健康、抵抗疾病、保持正常免疫力的基本条件也是运动素质的基础。但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的特殊时期,需要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而不应仅满足健康的标准,特别是速度和灵敏素质,应在儿童青少年时期进行积极锻炼,因此各国应坚持全面测试的原则。

4.3 21世纪,测量指标与科技智能化紧密结合是时展的必然趋势,方法的改进是适应人类发展的必然过程。国与国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研究成果,但出于各国青少年身体发育特点存在差异,各国对借鉴成果应因地制宜的进行修改后使用。

参考文献

[1][8][11]林静,王建雄.美国体质研究发展的若干问题讨论. [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7 年9 月第12 卷第3 期

[2][6]林中锋.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的演进与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之研究.[D]东北释放大学2008年11月

[3][4][7][9]于可红, 母顺碧.中国、美国、日本体质研究比较[J].体育科学,2004 年(第24 卷)第7 期

[5]李慧,黄坚,常小芳,等.深圳市学龄儿童BMI肥胖标准参考值的建立[J]现代预防医学,2001,28(2):135—14

[10][14]张华.山东省普通高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4月

[11] [17]廖文科.中国7~18岁汉族学生体质与健康动态变化与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5月

[12][13]柯遵渝.日本体力测量的改革[J]中国体育科技,2003年(第39卷)第2期

[15]王跃新.阿拉伯国家青少年身体素质测试指标[J]上海体育科研 ,2003年第24卷第5期

[16] California Physical Fitness Test httP://cde.ca.gov/ta/tg/pf/

[18]国家体育总局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的研究课题组.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研究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2

[19]何耀群.对发展中学生握力的探讨[J]科技文汇,2009年

[20]Shechtman O.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DynEx Dyna—mometer[J].J Hand Ther,2005,18:339—347

篇8

关于人口素质涵义的讨论,学术界有许多观点,但本文同意1991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人口素质(生活质量)问题科学研讨会”中把人口质量和人口素质看成是同一个概念的观点[1],不再做专门的区分。

1. 对人口素质内涵的认识

我国对人口素质内涵基础理论问题研究较早的是北京大学的张纯元教授,他在《人口理论教程》一书中,把人口素质定义为“人本身具有的认识、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这与《人口学词典》中的定义:“人口学所讲的人口质量,一般指的是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素质,它反映了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2] 是一致的。而梁中堂教授在《人口素质论》一书中认为“人口质量是人口所具有的各种构成的总和”;穆光宗则定义:“所谓的人口素质或者说人口质量,就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口的结构和组合状态所展现的各种社会功能和影响力”;还有吴忠观在《人口科学辞典》中指出:“人口质量,亦称人口素质。人口总体的质的规定性,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人口在质的规定性方面的发展水平,总是体现为人口总体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条件和能力。人口具有多方面的质的规定性,一般认为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三方面的内容”[3]。

以上关于人口素质内涵的不同观点,笔者认为每一种观点都是局限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提出的,因而没有全面的、准确的概括出人口素质的真正涵义。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根据本文的研究视角,将人口素质定义为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系统,是用于描述先天自然因素和后天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具有生理和心理基本特征的状态的范畴。

2. 对人口素质外延的认识

关于人口素质的外延,一直以来都有“三要素”和“二要素”两种观点之争。

传统的“三要素论”认为,人口素质包括了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三个方面;并认为身体素质是人口素质的自然条件和基础,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是人口素质的中心[4]。

而“二要素”论则认为:“人口素质”只能由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成。理由是因为:如果把思想道德素质包括进去,就会因为缺乏统一的衡量尺度,难以进行人口素质的比较;即便是把人类所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进行指标分类和量化,这也是很难解决的问题[5]。

无论是“三要素”观点,还是“二要素”的观点,都反映了人是由生理和心理等组成的复杂的统一体。但是在综合评价人口素质时,道德问题的分析是很困难的,因此,国内外的许多人口研究学者也都回避这一问题. 本文在对人口素质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时,也仅选取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相关指标,不再考虑思想道德素质对人口素质的影响。

二、人口素质的指数描述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国内外学者对人口素质的定量描述进行了不同的尝试,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衡量人口素质的模型主要有PQLI、ASHA、HDI等三种指数形式:

1. 人口素质指数PQLI[6、7]

人口素质指数(The Physical Quality of Life Index,缩写为PQLI)是莫里斯. 戴维. 莫里斯(M. D. Morris)在1975年提出,用以综合测度一个国家人民的营养、卫生保健、国民教育等物质福利领域进步状况的综合指标,其主要目的在于反映一个国家满足其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定义变量:KWTBXIMI表示为婴儿死亡率指数、LEI表示为预期寿命指数、LII表示为识字率指数,PSBD表示为每千名婴儿实际死亡数,PLM表示为15岁以上人口中识字人数,TM表示为15岁以上总人数③。

从上面的指标选取和计算方式知道,PQLI指数选取的三个指标主要涉及的是身体素质方面,在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社会中,能比较好的反映人口素质状况,而且指标选取简单,也便于操作。但PQLI指数在反映人口素质上的缺陷也是明显的,首先,指标涉及面很窄,只有身体和智力两大领域,对于全面分析了解人口素质是不够的;其次,仅用成人识字率作为文化素质指标,并没有体现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再次,PQLI指数主要适合与那些发展中国家居民的生活质量的评定,其适用的国家受到了较大限制;另外,在指数的合成过程中采用的是简均方法,该方法采用了各指标在模型中的等权重法,而事实上各指标在模型中的重要性不仅是不同的,因此,PQLI模型方法具有实用中的局限性。

2. ASHA指标法[8、9]

指数是美国社会卫生组织(American Social Health Association,缩写为ASHA)提出的,主要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在满足人民基本需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定义变量:ER表示为就业率、LI表示为识字率、AALI表示为平均预期寿命指数、PGNPID表示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PB表示为人口出生、BMR表示为婴儿死亡率、AAL表示为平均预期寿命。

该指数在具体计算之前,先将平均预期寿命指标转为指数形式,其公式为:

在此基础上采用乘除合成法,即将正指标置于分子连乘,逆指标放在分母连乘即可计算得到ASHA指数。具体表现为:

ASHA指数选取的指标有较大代表性,使用的乘除合成法也比较科学合理,但使用在人口素质上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指标选取多偏向于社会指标,而经济指标及其两者相交叉指标考虑较少;(2)没有对各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3)认为各个指标对整体的影响程度相同,没有加权平均,没有区分各指标的不同权重,而且乘除合成法使得指数值的变动对每个指标过于敏感,尤其是较小的指标值变动对指数的影响作用过于突出。

3. 人类发展指数[10]

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缩写为HDI)系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出版的《1990年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该指数主要讨论了人类发展的定义与测量、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的关系以及90年代人类发展战略等问题。它主要是用来测定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状态程度的一个综合指标。

该指数选择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其计算公式:

即将各国的三个指标指数化(无量纲化),每个指数均以该国家该项指标的极差为分母,以该项指标的最大值与某国该项指标的实际值之差为分子。

将HDI作为全面评价人类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这无疑为人们评价社会发展程度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但仅选择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实际人均GDP三个指标来评价一个国家的人口素质情况是不全面的,而且这三个指标仅与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关,也不能综合全面反映人口素质的发展状况。其次,据有关研究表明,HDI与其各个构成指标之间都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再次,在最大值和最小值的选取上也缺少相应的理论依据。

4. 我国人口素质的指数改进——综合指数计量

针对本文的研究视角,认为人口素质指数PQLI要优于其他人口素质的指标体系。首先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工业化程度比较低的国家,这与我国的目前情况具有相似性;其次PQLI指数选取的指标比较简单,也比较利于研究者进行数据的分析。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社会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更好更全面的评价我国人口素质的发展状况,本文将对人口素质指数PQLI进行修正。

(1)指标的选择

(2)模型的建立

在PQLI指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加权线性和法⑧,对人口素质指数进行测算,建立以下模型来反映人口素质指数F:

ZX[,i]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数值,P[,i]为各指标标准化后的分量系数,且各个分量ZX[,i]是相互独立的,即cov(ZX[,i],ZX[,i+1])。

三、实证分析

1. 数据的采集及处理

据选取的指标,本文采集了1990-2004年上述各指标的数据⑨(对部分缺损的数据在分析时做了相应的技术处理)。在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之前,考虑到各指标数据的差异以及为所得的分析结果更加有效,利用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⑩,其计算公式为:

2. 数据相关性检验

使用SPSS12.0对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建立各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表略)。该矩阵用于表明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这是做主成分分析的前提条件。经分析,选取的指标两两间的相关性都比较高,因此,是适合使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的。

3. 主成分的分析

对检验后的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计算出主成分旋转前后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表1)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表2)。

(1)因子提取:在主成分分析中,由表1可见,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均大于1而且累计贡献率也达到了92.641%,即这两成分所包括的信息占原始变量所包含总信息的92.641%,而其余10个因子对方差影响很小。因此可以提取前两个因子作为主成分进行分析。

(2)因子分析:表2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是因子F[,1]、F[,2]与ZX[,1]、ZX[,2]…X[,12]的相关系数,它表明每个因子包含原始指标信息量的比重。由表3可见,第一个因子F[,1]在学龄儿童入学率X[,2]、人口自然增长率X[,6]、科技活动人员数X[,8]、诊疗人次X[,9]、群众体育达标人数X[,11]和粗文盲率X[,12]上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这些指标反映了我国在自90年代开始的在卫生、计划生育、基础教育和科技普及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回报,尤其是在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全民健身上取得了较好的收效。这表明第一个因子F[,1]反映的是我国人口素质在政策影响下的综合因素。

第二个因子F[,2]在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X[,1]、婴儿死亡率X[,3]、平均每万人口中中学生数X[,4]、婴儿出生时预期寿命X[,5]、城镇化率X[,7]和入院人数X[,10]上具有绝对值较大的载荷系数,其中入院人数X[,10]和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X[,1]在F[,2]中的载荷相对更大,分别为0.973和0.900,这是个体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在考虑F[,2]中的其他因素,本文认为F[,2]因子反映的是人口素质的单个个体因素。

(3)标准化处理:利用相关系数矩阵中的数据,除以主成分相对应的特征值开平方根以后,便得到两个主成分中每个指标所对应的系数。根据这个系数给出如下的线性组合,即主成分表达式:(ZX[,i]是X[,i]在去量纲后的标准化变量):

利用各主成分构造综合评价模型,在各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λ占所提取主成分总的特征值之和的比例作为权重,再将F[,1]和F[,2]代入到F中,即可得到主成分综合模型:

从综合模型中可以知道,平均每万人口中大学生数ZX[,1]、学龄儿童入学率ZX[,2]、平均每万人口中中学生数ZX[,4]、婴儿出生时预期寿命ZX[,5]、城镇人口比重ZX[,7]、科技活动人员数ZX[,8]、入院人数ZX[,10]和群众体育达标人数ZX[,11]对人口素质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其中影响作用相对较大的是平均每万人口中中学生数ZX[,1]、城镇人口比重ZX[,7],影响程度都接近0.3。而阻碍人口素质提高的因素主要是婴儿死亡率ZX[,3]、人口自然增长率ZX[,6]、诊疗人次ZX[,9]和粗文盲率ZX[,12],其中,抑制程度较大的是人口自然增长率ZX[,6]和粗文盲率ZX[,12],抑制程度分别达到了0.294和0.289。

(4)综合得分:最后将原始数据处理过的标准值分别代入F[,1]、F[,2]和F,得到各年份人口素质的主成分得分、综合评价得分及其排名,见表3。

从表3我们可以明显看出,主成分F[,1]的得分排名自90年代以来其增长趋势都是比较稳定的,只有到了2000年以后F[,1]才有细微变化;主成分F[,2]的得分排名则一直比较稳定,与综合得分F排名也保持较好的一致性,除了1991年的得分排名下降外,其他年份的得分排名都是在不断增加。从整体上看,因为主成分F[,1]、F[,2]在人口素质中的影响比重大致相当,所以国家政策影响下的综合因素以及个人因素两者的互动对于我国的人口素质的快速提高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从图3样本综合得分示意图也可以观察到我国人口素质近年的发展总体趋势,这与实际情况非常一致。

四、结论

通过对人口素质指数PQLI模型的改进,使其更适应于我国目前人口素质的评价,通过以上分析,本文得到以下几点结论:

结论一、基础教育的投入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作用明显。

从人口文化教育素质水平来看,学龄儿童入学率已经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粗文盲率也在逐年下降,这些都与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分不开的,但每万人中大学生数的比重却比较低,这也显示了我国中高级的人力资本比较低,突现了人力资本比例的不协调。因此,在普及基础教育的同时,要增加高等教育的投资,大力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创新人才,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结论二、有效控制人口数量是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的保证。

从人口增长率来看,近些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由于人口惯性的作用,人口规模仍然在扩大。过多的人口总量将带来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根本转变,劳动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人口老龄化问题更加突出等,这些都不利于人口素质的再提高。因此,稳定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法制建设,把工作重点放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有效的控制人口数量,是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论三、促进全民健身氛围的形成,完善医疗保障制度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锻炼已经越来越引起大众的注意,群众体育达标人数甜增加和诊疗人次数的下降,从一定程度上说明群众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素质,进行自觉的锻炼和保健,身体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因此,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工作;深化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新型的医疗救助体制,特别是对弱势群体的医疗救助;进一步改善医疗卫生条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以提高全民的身体素质。

人口素质的提高是一项根本性的、长期的、巨大的战略任务。十六大提出的要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口号;与随后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这些都表明了我国人口素质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注释:

①以上数据来自霍景东、夏杰长的公共支出与人类发展指数-对中国的实证分析:1990-2002财经论坛2005(4)

②数据来源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文发展报告》2003.

③对式(1),229‰是联合国1950年统计的加蓬婴儿死亡率,把它作为各指标的最高值,估计该指标在2000年最低可达到7‰。因此,婴儿死亡率每改变(229-7)/100=2.22,婴儿死亡率指数就变动1。

④该公式中的70表示平均预期寿命70岁,该数值是发展中国家2000年的奋斗目标。

⑤预期寿命:是指假若当前的分年龄死亡率保持不变,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它以当前分年龄死亡率为基础计算,但实际上,死亡率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平均预期寿命是一个假定的指标。

⑥城镇人口比重:是包括中国现役军人在内的城镇人口比重。

⑦粗文盲率:指的是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⑧加权线性和法突出了评价分数较大且该指标权数较大者的作用,该方法较接近于主因素突出型的评价合成方法。

⑨数据来源:国际统计数据(1996-2003)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 stats. gov. cn/index. htm。

《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目录(2004-2005)国家卫生部网站http: // moh. gov. cn/。

中国人口统计年鉴(2004)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5)北京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出版社1996-2005。

篇9

关键词:体质;体质内涵;研究内容;理想体质

 体质指的是人体的质量,它是人体在先天的遗传性和后天的获得性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心理发展、身体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包括人体的体格、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和精神状态等内容的发展水平。决定人体质量好坏的因素有两个方面:①先天的遗传性。即人体生长发育变化的先决条件,如形态结构、相貌肤色、性格特征、身体素质等均受先天遗传的影响;②后天的获得性。即社会环境、劳动条件、地质气候、营养状况、体育锻炼、医疗卫生及保健等构成了人体发展变化的后天条件。从体制的定义可以看出:体制是人的生命活动和工作能力乃至延年益寿的物质基础,体质强健则是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起码条件。

         体质的科学内涵:①体质的内涵明确地指出人是一个统一的、相互密切协调的有机整体。而体质则是该整体各种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它是人们学习、生活和工作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潜能。②体质的内涵强调了体制在身心两个方面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密切联系,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③体质的内涵在承认遗传因素作用的同时,强调了后天因素塑造的重要性。对不同种族、民族、地域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和个体,其体质发展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不应是完全相同的形式。④体质的内涵强调在评价体质状况时应予以综合考虑。⑤体质的内涵既强调了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格发育与生理功能的外在表现,又强调科学的合理的锻炼对促进体格发育和生理功能的能动效应。它对促进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和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人体体质的内容是从多方面来反映的,所以体质研究所包含的范畴有以下五方面:体格、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和心理状态等。①体格:体格是指人体的形态、结构的发展水平。它包含身体形态、身体姿势和生长发育三方面。②体能: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在肌肉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它包括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平衡、协调等)和机体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等)两个方面。③机能:机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如反映心血管系统功能的有血压、脉搏等,反映呼吸系统功能的主要是肺活量。④适应能力:适应能力是指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包括对不利因素和环境变化影响的应激调节能力和对各种疾病的抵抗能力。⑤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则是指人体的心理品质和心理过程的状态。包括人体本体感知能力、个性特征、意志品质、情感等方面。以上五个方面的表现决定着人们不同的体质状况。

篇10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2-142-001

一、前言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体能仍是当前体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近些年来,我国各竞技运动项目都陆续开始强调体能训练。但遗憾的是由于对“体能”概念的定义一直未搞清楚,所以在“体能”训练中往往会走入误区,使得训练效果不佳。因此对体能概念研究,无论对运动训练理论还是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以下是一些颇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外有关体能的研究观点。

二、国内外学者关于“体能”概念的概述

王兴认为[1],“体能”是指体力与专项运动能力的统称,体力包括身体素质与潜力,这里强调身体素质,是指专项身体素质。而专项运动能力是指在对抗或与比赛相似的情景下掌握各种技术的能力。

熊斗寅认为[2],“体能”有着大体能与小体能之分。前者指身体能力,包括身体运动能力、身体适应能力、身体机能状态和各项身体素质。而后者指的是运动训练中的体能训练和体能性项目等。

袁运平认为[3],“体能”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在形态结构、功能和调节方面以及在物质能量的贮存和转移方面所具有的潜在能力和与外界环境结合所表现出来的综合运动能力。

王保成认为[4],从广义上讲体能包括人的有形体能与无形体能,前者是指身体能力,后者是指心智能力。体能包括身体结构,身体机能和智力意志三个部分。狭义上讲,竞技体育中的体能是指运动员在专项训练和比赛负荷下,最大限度地动用有机体各器官系统,克服疲劳,高质量完成专项训练和比赛的机能能力。

德国著名训练学专家Hartmann等在1995年认为[5],“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骨骼肌系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分析,运动员体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运动过程中能量的供给、转移以及利用的整合能力的高低。

港、澳、台地区多用于“体适能”这一概念[6],香港旅美学者钟伯光博士所著《Keep fit手册》 中对“体适能”的定义是:身体适能简称体适能,包括健康相关的体适能和竞技相关的体适能两大范畴。良好的健康相关的体适能可使身体应付日常工作、余暇活动以及突发事件。运动相关的体适能可以确保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如爆发力、速度、耐力、敏捷和柔韧等。

三、体能概念分析与讨论

第一,体能与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关系:首先,运动素质在体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身体形态结构和身体机能水平提供的只是一种可能性,要把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必须借助于运动素质。其次,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共同决定了运动素质发展水平,而运动素质的提高反过来又有利于机体在训练中承受更大的运动负荷,从而进一步促进形态结构的改善和机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只把运动素质作为体能定义的全部是不全面的。

第二,体能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状态和随机应变能力往往成为夺取胜利的关键。技术和体能对低水平运动员成绩的影响占80%,心理因素占20%;而这两个因素对高水平运动员的影响所占比例正好相反。这说明运动水平越高,对其心理素质的要求也越高。运动员自控能力的提高和心理稳定性的加强是高水平运动员的重要特征之一。

第三,体能与机体适应能力的关系:适应能力是人体在适应外界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机能能力,它是决定体能发挥的外界因素之一。但是如果把机体适应能力列为体能的组成部分未免过于夸大了体能的外延。

第四,体能与专项能力之间的关系:体能的获得是采用与专项特有的手段训练的结果。即使使用非专项的手段来获得,也必须符合该项目的特点。其生物学机制在于适应过程的专项特异性。这是现代竞技运动中保证运动技术水平的一个特征。在进行体能训练时,应该认真选择确实能够与所需技术紧密结合的体能类型,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四、小结

综上所述,笔者试述“体能”的概念为:“体能”是指人体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以机体三大供能系统的能量代谢活动为基础,通过机体各器官系统表现出来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心理智能四个方面,同时它还是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阐明了如下三个观点:

1.体能的结构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心理智能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身体机能是体能的物质基础,身体形态身体外在美的表现形式,运动素质是体能的核心内容和综合表现,心理智能是影响体能表现的重要因素。

2.体能是通过先天遗传和后天训练获得的,具有先天性和后天可塑性特征,遗传因素为后天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后天的训练是体能获得的积极动因。

3.体能具有方向性,是对特定专项适应的结果所决定的。某一专项运动员所获得的体能,是在这一专项的特定训练刺激下形成的,不同的专项具有不同的体能特征。这对运动员体能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对运动员进行体能评价时,一定要结合其专项特征,所选指标也要符合其专项需求,这样其评价效度也就越高,对训练也就越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8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43-001

一、前言

“体能”一词在近几年的运动训练领域使用的频率较高,各竞技运动项目也在强调体能训练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知识结构和认识水平的差异,人们对体能训练的概念以及概念所描述事物内涵的本质属性和外延的准确性存在不同的看法,因此造成“体能”概念的多义性。对“体能”概念的研究对于训练理论的发展以及运动实践的深入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国内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体能的概念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引入中国以后,引发了学术界对其概念的长期争论,各位专家、学者站在不同立场,多角度,全方位地对体能一词进行了深刻地理解。

1984年版《体育词典》,1992年版《现代汉语词典》,以及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于“体能”做出了一致的解释,只是在其外延上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丰富[2,3]。它们认为:体能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前两者涉及的外延主要包括力量、耐力、速度、协调、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以及走、跑、跳、投、攀爬等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最新的课程标准则是把体能分为与健康有关的体能和跟运动有关的体能,前者包括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身体成分、柔韧性等,后者包括从事体育活动时身体所需要的力量、速度、耐力、协调、灵敏等素质。

国内学者田麦久在《运动训练学》一书中,从运动训练学的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重要的组成部分[4]。他认为广义的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内容;狭义的体能通常指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能力,它不仅包括运动员先天遗传的身体素质,还包括经过后天训练在专项运动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素质。

港、澳、台地区的学者多用体适能来代替体能这个概念,钟博光学者在所著的《Keep Fit》一书中详细的阐述了体适能的概念[5]。体适能,即身体适应能力,包括与健康有关的体适能和与竞技相关的体适能两大类。这种分类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类基本相似,而且两者所包含的外延也是比较一致的。

三、国外学者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

德国著名训练学专家Hartman认为:体能是以有机体能量代谢为基础,通过神经—肌肉系统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6]。他更多的是站在生理生化的角度进行阐述,运动员体能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他在运动过程中能量供给、转移和利用的速率。学者拉森(Larson)则是从生活和结构两个方面对体能进行了定义:就生活方面来说,体能是有机体适应生活的能力,工作能力或者是抵抗疾病的能力;就结构而言,体能涉及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然而美国学者斯坦豪从精神和肉体上对体能进行定义,与他认为体能是人体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适应性,包括身体健康,机体功能的适应以及良好的精神状态等[7]。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普拉托诺夫、加拿大的博姆帕以及西方一些国家的学者在其著作中都表述了与体能相关的身体训练的观点:身体(素质)训练是直接提高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协调性等运动素质的过程,是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运动水平提高有促进作用[8-10]。

四、小结

通过查阅有关体能概念的文献发现,目前对于体能概念的研究,国内的大多数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竞技体育方面,而国外的学者更多的还是侧重于身体健康,出现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的体育制度,以及对于体育的重视程度,由于举国体制的原因,我国对于竞技体育的重视程度要比其它国家高,而且对于竞技体育的投入也比群众体育多,因此相对于国外而言国内的专家、学者将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了竞技体育这一领域。另一方面由于收入水平,生活压力的原因,中国人对于健康的关注程度要低一些,人们对于运动健身的投资数量有限。

以上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所研究的方向,从不同角度对体能的概念进行了理解和表述,但还是没有形成最终的定论,而且任何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因此体能的概念也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增加而不断的完善。在广泛阅读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我认为体能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体能是人体在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有效的运动训练而获得的在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运动素质和身体健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瑞华.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No.2501:42-44+48

[2]张钜林.体育词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4,21

[3]现代汉语大词典编委会.现代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0,791

[4]田麦久,董国珍,徐本力,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63164

[5]刘庆山.体能训练基本理论与我国高水平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4:15

[6]刘爱杰.耐力性竞速项目专项素质的整合[D]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2001

[7]袁运平.运动员体能与专项体能特征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9);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