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产业经济管理

产业经济管理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30 15:32:1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经济管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产业经济管理

篇1

中图分类号:G846;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35-01

当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之一。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发达的城市,产业产生的价值是十分巨大的。作为体育运动项目之一,乒乓球运动必须不断在产业经营上研究方法,找到提升产业经济的策略,围绕良好效益增长的中心,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的占有率不断攀升。

一、乒乓球产业中的经营类型分析

首先,从当前我国的乒乓球产业类型上进行分类,主要包含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体委与企业联办的乒乓球俱乐部;二是体委与企业合作经营的模式;三是独办该产业的企业,即企业一次性从体委买断乒乓球运动场所和运动团队,组成乒乓球俱乐部,搞独资经营模式的运营。还有就是事业单位举办或者体育委员会举办的乒乓球俱乐部。

其次,对于乒乓球产业的发展方向和部署,主要是以政府政策为传达和指导的主体,对乒乓球运动以及相关视野进行管理。乒乓球俱乐部或者协会是执行者,在乒乓球竞赛、管理、发展上具有执行功能。俱乐部和运动队作为载体和中心,承担着举办乒乓球赛事、开发乒乓球运动项目、开创乒乓球产业道路的责任。政府可以对乒乓球产业中的产品和服务给予干预和治理,帮助乒乓球运动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

再次,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以乒乓球产业相关的产品、技术、资本,由具有产业竞争力的企业,串联起来的链核,该链核中具有增值功能,为产业竞争提供了战略的关系链。

具体说来,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包含了乒乓球运动员、业余爱好者、体校、乒乓球学员、业余俱乐部等,还包括了竞赛活动的组织管理者、体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体育管理部门等,还包括了政府、企业长期或者短期的资金、设备、器材等的赞助等等。从目前的乒乓球的运动产业链的构成来看,组成是相对全面和完整的,俱乐部的影响力、赞助商的资金实力、乒乓球器材市场的供应力、乒乓球的国内外品牌的增值都是构成乒乓球运动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二、目前的乒乓球产业运营情况的分析

由于乒乓球的经营需要在固定的场所内进行,因此,对于乒乓球的专业经营是要在乒乓球的训练和运营场所内进行的。从目前乒乓球产业运营的市场前景来看,市场运营情况相当乐观,而且在经营模式和内容上丰富多彩,预示着乒乓球产业的积极和蓬勃的发展态势。

在乒乓球的管理机构、管理人员、教练配置上,由于缺乏专业的经营人才,使得一些业余乒乓球俱乐部缺少雄厚的资金支持,在设施上稍显落后,规模不够宏大,因此,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的配置方面还需要完善,不能影响消费者的积极性。

三、乒乓球产业的群众基础

从乒乓球的消费人群进行分析,目前成人在乒乓球的参与度和接受度上占有人数最多,95%以上的成人对于乒乓球的体育消费能力表示是可以接受的。

从群众参与度的角度进行分析,群众参与乒乓球运动的热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90%的群众认为乒乓球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乒乓球的兴趣十分高涨。因此,乒乓球产业是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

从学习乒乓球的人群进行分析,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接受度是相当高的。首先,乒乓球的学习费用不高,因此,一般经济基础的家庭都能承担起学习这项体育项目的费用。其次,在场地租用的费用上来看,大多数乒乓球学习和培训场地的收费标准不高,因此家长普遍能够接受乒乓球学习的费用。而且,青少年学习乒乓球的热情也是比较高的。在对家长和学生进行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到,大多数家长认可乒乓球运动给孩子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希望孩子能够在锻炼好身体的同时,对考取大学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四、乒乓球产业运营思索

首先,乒乓球产业运营离不开其组织架构的设置,在组织架构中,乒乓球的产业运营是有着稳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的,人才在其中可以正常流动,由经理、理事会、董事会等组建出不同的组织管理模式。

其次,在资金支持上,乒乓球的产业运营资金主要来自于会员的会费、企事业单位的赞助以及政府的资助,会员制度是一个较为稳固的资金来源,不仅保证了乒乓球产业的长期运行,也能够保证乒乓球爱好者的长期参与。

再次,目前,乒乓球运动的产业链条呈现的模式一般可以用金字塔型来做比喻。在金字塔底层的是广大的乒乓球爱好者和参与者,中部一般为乒乓球专业学习机构和产业运营机构,上层一般为乒乓球俱乐部,最上层为专业的乒乓球团队。

五、关于乒乓球产业运行的建议

首先,乒乓球运动产业化在目前双轨制的前提下,需要在产业道路的探索和创新上不断进行改进,这是由于现行体制下,产业化的道路尚未达到成熟。在金字塔模式的乒乓球产业链中,最上层的乒乓球队的竞技水平存在差距,使得乓乒球运动的产业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其次,以企业为依托的多元化投资的方式,对于乒乓球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十分巨大,在此基础上,乒乓球俱乐部的自身实力也十分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向着职业化、市场化发展。

再次,乒乓球产业要发展,必须要有整体环境的支持,因此,不论是政府还是赞助企业,都要给予长期的、不间断的、循环的支持,才能帮助产业链完善并且循环和协调。所以,在对乒乓球产业整体环境的准确分析基础上,产业发展必须要有新的理念作为支持,通过定位和阶段性战略目标的调整,实现产业化的发展目标。

结语

乒乓球产业的大发展需要a业运营主体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竞技水平,创造社会影响力,通过联赛的形式创造出好的成绩。这不仅需要政府给予相关的产业化建设的政策,也要为产业化运营提供更加完善的外部环境的支持;同时,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员加盟到乒乓球产业中来,通过整体素质的提高,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

篇2

2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

传统的林业发展强调实现林业生态的平衡关系,现代意义上的林业发展则将重心放在生态与经济的和谐共存之上,这一改变反映了人们对经济发展中客观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也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一理念下,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需要以我国现阶段的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托,在管理学理论以及经济学知识的引导下,将国内外有关林业经济的研究成果以及前沿水平吸收起来,为具有我国特色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建设奠定基础,同时面向本专业学科研究服务。二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未来的发展当中,必须全面结合信息化技术与计算机系统,构建以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为核心的数据库中心,为林业经济管理科研活动以及理论研究提供真实、全面、可靠的数据支持,促进林业经济管理研究科学性水平的提高。三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现代化计算机技术以及先进数学工具的综合应用,将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重点自传统的定性分析转变为定量分析,同时将分析模式自规范性转变为实证性模式,从而为现代经济管理学科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四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在研究发展中必须鼓励并支持研究人员深入林业产业发展的基层,通过基层调查研究的方式,使本学科研究人员掌握林业生产部门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生产需求与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为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五是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需要重视与国外林业经济学研究成果的交流,在结合我国发展动态与趋势的前提下,吸收国外有关林业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成果,使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内容更加完善。

篇3

1房地产企业内部经济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内部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做的不够到位,甚至概念模糊,再加上内部管理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使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扰乱单位会计工作。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和管理,已成为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1.2法律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化本文由收集整理进程的提高和经济改革深入,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如《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与之配套的规章——《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但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卖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有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松弛,造成了一些经济犯罪。

1.3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导致企业员工的素质不高

房地产公司员工的能力、诚实品性以及对员工的管理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者价值观扭曲、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管理能力,人事政策缺乏透明度、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够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1.4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

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

任何企业的生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管理环境之中,内部管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应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和务实,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管理的目的。

2.2加强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批审;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

转贴于

入和支出、印鉴的报关、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有更好工作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根据不同岗位在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2.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财务管理的程序和岗位,稽核监督的办法。

2.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生产,不同程度的放松了内部管理。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轻视内部稽核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有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的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定,而是没有严格自执行制度,缺少内部稽核制度。

2.5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的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指导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

2.6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为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市场经济中,会计本文由收集整理人员的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极为重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弄虚作假,账目混乱,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有关。故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必须重视会计队伍的自身建设,要纯洁会计队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上,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

(2)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篇4

一、现房地产开发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做法

(1) 经济管理的概念

所谓经济管理,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对某一具体开发项目实施经营及管理的一整套相关的措施、制度、方法的统称。进行项目经济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确定公司与项目管理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通过高效率的运作,采用最佳激励机制,促使项目管理部最大限度地实现该项目的盈利目标。

(2) 经济管理现行做法的一般描述 其做法是统一核算、分工管理、责任归上、奖罚不定,即项目策划由公司统一决策,财务由公司统一核算和管理,项目人员只分工负责具体的前期开发、设计委托、工程管理、广告销售等工作。通常不定量化指标.也不分解落实到岗位人头。项目搞得如何由上级负责,项目经办人员没有风险和经济责任。奖励事先亦不确定,项目完成后由公司酌情考虑;万一项目“搞砸了”公司负责,项目经理通常不受处罚。(3) 核算分析 上述做法虽然便于统一管理和监控。但随着开发企业规模的扩大和项目数量的增加,其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一是项目开发责,权,利脱节。难以充分调动一线项目部人员的积极性,而恰恰是一线人员熟悉情况,了解程序,懂得规则,掌握关系。没有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高度责任感,以及通过利益机制唤发出来的工作积极性,项目成功的把握将大打折扣。仅靠公司决策层的积极性,不如充分发挥公司和项目部两个层次的积极性来得更好;二是公司内部各项目部之间互相攀比现象严重,不利于协调配合。由于没有具体的业绩衡量指标,干好干差凭感觉,就不免出现突出者遭嫉妒,平庸者乐逍遥,长期下去就会涣散斗志,影响效率;三是开发成本不易控制。由于项目管理部门本身利益与节约费用开支没有直接关系,在遇到矛盾和困难时他就不可能去操心费力、千方百计多做工作,要么矛盾上交,要么项目停顿,造成费用增加,成本加大;四是风险利益机制不完善。公司老板作为企业法定代表人无疑应该承担最终的一切风险,但如何将公司承担的风险分摊到项目经理及每个项目岗位,则是管理的艺术所在。公平而论,风险一人承担,利益大家沾, 绝对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当然,完善企业的风险共担机制,也有职工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保障问题,需要一个渐进过程。

二、基本思路1.单独核算

项目管理部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部门实行单独核算。公司对各个项目单独设帐,由会计按项目统一做帐,分别核算;项目管理部设置出纳和工程预算人员。实行项目财务收支管理,互相配合,互相监督,形成公司“统一管理,授权开发,资金调控,分级负责”的经营管理机制。

2.风险抵钾

公司对项目管理部经理及主要负责人员实行风险抵押。按项目经营人员工资额的30%。逐月暂扣,作为风险抵押金,如完成预定指标,年终一次性返还:若未完成指标则作为风险金由公司扣除。建立风险抵押金制度的目的在于促使项目管理部人员积极努力工作,在心理上适当增加压力感和紧迫感。公司暂扣项目经营人员工资额的百分比以不影响其正常生活为原则。可由双方协商调整,这种办法虽然难以弥补项目亏损,但相对于权、责、利脱节的“大锅饭”体制无疑是一大进步。

3. 三定一控

所一谓‘三定一控”就是定投资总额、定费用支出、定完成利润、控制工资总额。分别阐述如下: (1)定投资总额 确定一个项目是否投资是由公司决定的,具体说来可以由公司的职能部室或三总师策划完成,报公司决策层研究决定。待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并获得批复后,再由公司选择适宜的项目经营部去实施落实。以获得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本依据,结合公司资金实力情况综合确定对该项目的投资总额及项目管理部对该投资总额进行测算,分摊到单方造价进行反复仔细地核算,通过工程概算人员的初步估算后,提出项目资金流量表,取得公司认可。如果双方基本达成一致,则与其它测算确定后的指标一并以文字形式确定下来,作为实施项目经济管理的依据性文件执行: 若项目进行重大调整,投资总额随之发生变化,则上述分析亦可由双方协商调整。 (2 )定费用开支控制开发成本是项目经济管理的关键。某一项目的投资总额一经确定,开发成本的控制就是实现效益的主要途径。因此,成熟的开发企业无不在控制开发成本方面绞尽脑汁,并且在实践中创造了适合本企业的独到办法。尽管这些办法通常是保密的,但既然是一种办法,实行起来就无所谓保密可言了。 严格地讲,开发成本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正常的必要支出,如材料、人工费等比较便于控制;再一部分是业务费用,如前期费用、招待费、管理费等,开销弹性较大,报帐标准难掌握,控制起来难度较大。因此,一要增强经办人主人翁责任感,最大限度地节约开支。二要通过制度严格监控,堵塞一切漏洞。三要采取费用合理包干的办法,只要事情办好了,费用节约归己。笔者以为,项目费用开支基数的确定应在近几年本公司开发费用支出统计测算的基础上平均起来确定。各企业由于管理水平及办法的不同、费用开支数额差别较大,在此不宜提出统一比例。但在具体的项目经济管理时从数量上可以找出对应关系。假如投资总额为1 亿元,费用测算平均基数为500 万、则该公司费用是投资总额的比例为5 %。

( 3 )定完成利润

利润是项目经济管理的最终目标。实现利润的多少是检验项目管理部业绩的根本标志,获取利润也是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利润指标的确定是一项硬指标,直接影响到各方面的利益,涉及到多部门的关系,一但确定,不易随意调整。利润水平既要参照市场上相似地段同类项目的一般获利水平。也要照顾到公司内其他项目管理部的基本平衡关系,差距悬殊则可能造成攀比和不协调,产生诸多矛盾。在最后确定利润指标时,公司与项目管理部有关人员要事先进行沟通,双方均需由有开发经验和懂得项目策划的人员对项目进行详细周密的测算,在双方基本认可测算方式和指标的前提下确定的利润指标更有实现的可能性。当然,由公司下达给项目管理部指令性指标亦是一种办法。

利润指标的具体确定方法可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基础,参照市场已完成的类似项目利润水平及公司内其他项目的平均获利水平,在高于项目收益保本点之上一定比例范围内综合确定。同时与公司对该项目在资金、人员及交通通讯工具的配备情况联系起来考虑。通过综合测算,可将利润水平折算到投资总额的比例来直观衡量和考核。假如投资总额l 亿元,利润水平经测算确定为投资总额的30 %,则该项目利润指标为3000 万元。

( 4 )控制工资总额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国有企业实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勾,并控制工资总额。因此,

公司对项目管理部人员工资标准亦应实行平衡和控制。由公司对同类同级别人员统一核定,统一发放;奖金标准则可以根据贡献大小分级确定,分别发给。 4.超奖欠罚

即在投资总额、费用开支、实现利润三项指标的基础上,超指标奖励,未达到指标要求适当处罚。 ( l )投资总额 在项目功能、面积、标准未作重大调整变动的前提下,每节省一定量的投资,奖励节约部分的若干百分点;反之,因项目管理部工作不利原因而导致投资总额增加,每超出总投资多少,罚超出部分的若干百分点。罚款可以从人员风险抵押金和应得固定奖金中扣除,例如:某项日投资总额1 亿元.每节省100 万元,奖励给项目管理部节约部分的10%。 :若超出100 万元,则罚5 %,以此类推,比例数可适当调整。 ( 2 )、费用开支在执行正常财务制度和审批手续的前提下,每超出费用开支指标1%。,则罚超出部分的30%:每节约1%,奖励节约部分的30%一50 %。 ( 3 )实现利润每超出利润指标一定数量,可以考虑奖励超出部分的10 %,未完成指标罚欠额部分的5%。

三、实现上述房地产开发经济管理办法的条件

任何一种制度和办法的实行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条件。房地产开发企业属于“三高”产业,即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要求其开发企业必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通过严密而科学的管理,方能立于不败之地。开发企业的一切制度、规章、办法都要适应房地产业的”三高”特点.都要按照市场规则及市场变化而灵活应变。采用上述项目经济管理办法,就一般情况而言,要求具备以下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篇5

    房地产企业单位一般都是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建立了内部经济管理制度,基本业务内部管理可以说是有章可循。目前,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未意识到内部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对内部经济管理存在许多误解,做的不够到位,甚至概念模糊,再加上内部管理固有的局限性,使企业内部经济管理薄弱,经济业务随意性大,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1.1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对外提供虚假或不真实的会计资料,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单位负责人违法干预会计工作,使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扰乱单位会计工作。管理混乱给贪污、挪用单位资金或侵吞单位资产等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加强会计监督,强化内部制度,规范会计行为和管理,已成为解决当前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和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重要措施。

    1.2法律意识薄弱

    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和经济改革深入,相关法律制度逐步得到了健全和完善。如《会计法》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会计监督、内部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与之配套的规章——《内部会计制度规范》。但部分人员法律意识薄弱,有法不依,投机取巧,执法不严,姑息将就,卖人情给面子的现象普遍。有些单位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松弛,造成了一些经济犯罪。

    1.3 人力资源政策不健全,导致企业员工的素质不高

    房地产公司员工的能力、诚实品性以及对员工的管理是控制环境的主要因素。总体来说,我国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水平、人员素质不高,企业管理者价值观扭曲、缺乏敬业精神、缺乏管理能力,人事政策缺乏透明度、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够选拔出合格的人才和调动人的积极性。

    1.4法人内部监督机构作用不明显

    许多企业虽然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班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董事会、监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作用。

    2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建议

    2.1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

    任何企业的生存在于一定的内部管理环境之中,内部管理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遵循和执行,以及企业经营目标、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加强和完善企业内部管理,应注意企业内部管理环境的建设。包括经营理念、方式和风格,组织机构,授权和分配责任的方法。人才资源管理政策和务实,外部环境的影响等。只有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才能保证管理制度的真正落实,才能真正达到内部管理的目的。

    2.2加强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内部牵制制度

    内部牵制是对具体业务进行分工,不能由一个部门或一个人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由其他部门或人员参与。并且与之衔接的部门能自动地对前面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正确性检查。它由适当授权、不相容工作的责任分工、凭证和记录、接近控制,独立检查等环节组成。这种制约包括上、下级之间的互相制约、相关部门之间的相互制约。如会计信息收集、归类过程中。除了制单外,必须有复核并由财会主管批审;又如现金流转业务中,现金收支的审批、收入和支出、印鉴的报关、记账等业务应分工管理,互相牵制。在内部牵制中。必须采取工作轮换制,这样才能有更好工作的效果。工作轮换制是根据不同岗位在系统管理中的重要程度,明确规定并严格控制每一员工在某一岗位的履职时间。对关键岗位应频繁轮换,次要的岗位可少一些。从轮换中暴露出存在的问题揭示制度的缺陷、管理的缺陷。

    2.3加强企业财务内部管理

    建立严密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是安全,有效的财务管理的基础。结合企业实际,严格按《会计法》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设立财务管理的程序和岗位,稽核监督的办法。

    2.4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制度

    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下,企业较多地强调生产,不同程度的放松了内部管理。没有正确处理好发展与管理的关系,轻视内部稽核的作用,企业的经营者认为,稽核部门不能创造效益,还有占用人员编制增加经营成本,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内部稽核制度建设。企业经营管理的很多案例表明,一些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因为没有制定,而是没有严格自执行制度,缺少内部稽核制度。

    2.5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制度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主要任务是相对独立的监督本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按照所指导的方针政策和计划执行,对内部单位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监督。它主要是为企业经营者服务,当前有较多企业轻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将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合并,这就是企业内部审计无法发挥作用。如果要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相对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的良性方面发展,保证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正确执行。

    2.6 加强会计基础工作, 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会计工作的主要承担者,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最直接的对象。为此,加强会计基础工作,要做好如下两点:

    (1)要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

    市场经济中,会计人员的职业准则和职业道德极为重要。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石,也是会计人员安身立命之本。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及弄虚作假,账目混乱,都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政治素质有关。故要提高会计工作的质量,增强会计监督的力度,必须重视会计队伍的自身建设,要纯洁会计队伍,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思想道德教育;在会计人员的培养使用上,要宣传正面典型,树立正气,形成积极向上的职业道德氛围,进一步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法律法规教育。

    (2)要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篇6

[DOI]10.13939/ki.zgsc.2016.22.080

1 问题的提出

从产业关系理论的角度来看,作为劳动者的人与产业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为,一种产业的存在,它是围绕着人的生活需求和劳动需求建立起来的,一旦这种产业丧失了劳动需求,这个产业的本质就被扭曲了。这就意味着,产业归根结底就是为人服务的,只有完全站在人的发展角度去衡量产业发展,才能够呈现出产业关系真正的态势。因此,人们必须以理性的目光去看待产业与劳动者的关系,协调好产业与劳动者的关系。产业与劳动者均衡发展,可以使人们清晰地认识到如何正确地利用产业关系来理顺劳动者与产业发展的关系。从当前我国产业发展的本身来说,我国过于关注企业的发展,将企业的发展当作劳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而不是站在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去做发展规划,使得我国在有着大量过剩劳动力的情况,盲目追求用智能机器人代替劳动者,用互联网血洗了很多传统商业模式,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很显然是中国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均衡发展问题。同时,由于中国只关注企业的发展,在中国的诸多企业,劳动互惠已经成为明日黄花,劳动密集使得劳动廉价,劳动廉价倒逼企业雇用廉价的女工和农民工,导致企业产生性别歧视和身份歧视,身份歧视使得企业可以以更廉价的薪酬雇用劳动者。这种不均衡的劳资关系,需要人们重新来审视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

2 中国产业关系理论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在劳动经济发展中忽视劳动者与就业岗位之间的均衡性

从劳动产生的本源来看,劳动是用来满足人的需求的。人类通过劳动来生产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这就是劳动的本质。这就意味着,如果得不到想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劳动就丧失了存在的本质。而劳动经济管理的核心就是应该使得劳动者与经济发展之间实现均衡。也就是说,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劳动者获得其满意的物质与精神需求。那么,作为劳动者管理组织工会,其实际是为了使技术发展与劳动者就业机会获得平衡而存在的。但是,由于工会实际上为国家所设立,在历次技术发展中,技术革新的成本都是国家付费的。因此,在劳动者与企业管理层发生的对抗与冲突中,政府自然而然地打着国家安全的幌子,理所当然地支持管理层,压制劳动者。例如在我国,纺织技术变革导致全国性的纺织工人失业;推行互联网技术导致大量的传统商业服务人员失业,等等。也就是说,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经济关注的不是如何均衡劳动者与劳动机会的关系,不是考虑如何使技术更新与节约成本和劳动者就业联合起来考虑,而只是考虑到节约成本的问题。

2.2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未能协调好劳资关系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实际来看,随着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部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开始关注人性化管理,目的在于借助人性化的管理,尽可能地借助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待遇,为劳动者提供更为丰厚的物质需求和丰富的精神需求。但是,从我国的实际来看,能够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去对劳动者进行管理的企业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目的是帮助企业降低人力成本。企业既然要降低劳动成本,必然会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这个目标。为了在提高劳动者薪酬水平的基础上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部分企业通过加班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劳动成本;部分企业采用智能机器人来代替部分人工生产,提高劳动效率来降低用工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来降低用工成本,都预示着可能存在的劳资冲突。假定工人以前上班8个小时月薪酬为3200元,现在月薪酬涨到了4000元,工作时间延长到10个小时或以上,其发现自己薪酬并没有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反而缩水了。那么,作为工人,显然不愿意得到这种结果,因为企业提高了工人的收入使得基本生活资料成本增高,而其收入水平并没有真正提高,就需要企业给个说法。而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就是在企业管理中协调好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劳资关系当然是其管理的职能范围。而从实际来看,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显然无法实现该功能,无法从根本上协调劳资关系。他们目前能做的通常是通过解除雇用关系压制员工的诉求,来缓解劳资关系冲突。

3 改进产业关系理论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3.1 重视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均衡性

在劳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要从产业关系发展的角度出发,将产业的发展与劳动者的发展均衡起来考虑。例如,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欧美国家有比我国更为先进的发展水平,但他们能够从传统行业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互联网能够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岗位有多少,这些就业是否能够从整体上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同时,在进行产业机构改造的同时,要合理安排好劳动者与技术改造之间的关系,将技术改造维持在可控范围。试想一下,一家以生活用品为主的企业,完全利用机器人生产,工人全部被清退回家。在工人没有购买力的情况下,就意味着企业的产品全部过剩。因此,维持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均衡性,就是要维持社会资源分配的相对均衡,使得大部分的人由于劳动而获得相应的购买力,从而维持劳动经济的持续发展。例如,在人工智能代替人工的基础上,很多国家也从自身的就业机会出发,对人工智能进行研究,而在实施中却不是那么的积极,也主要是从自身的劳动经济角度去考虑,使得经济的发展与劳动者的就业机会维持一种相对的均衡。

3.2 人力资源管理要协调好劳资关系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要善于协调好劳资关系。人力资源管理在设计劳动者薪酬的时候,要尽量从劳动者的角度出发,给予劳动者相应的薪酬水平,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的薪酬。例如,在生活用品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的薪酬要跟上基本消费品上涨的水平。因为只有员工的薪酬水平上涨,才能够维持社会有对等的消费需求和购买力,才能够维持企业的产品销量不致下降。而如果企业通过加班来降低用工成本,也必然要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来维持劳动者有对等的消费能力。因此,可以说,人力资源管理就要合理协调好劳资关系,以维持劳动经济发展的秩序。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动经济不能只关注企业而不关注劳动者。企业的存在就是为人服务的,所以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关注企业发展,这才是劳动经济发展的本原。在我国当前为了企业发展压低劳动者薪酬,为了追求企业产能的高效而采取智能机器或机器人代替人的社会现实下,人的发展被忽略。人们开始认识到,盲目追求经济和企业的高速发展,将经济发展逼进一条死胡同。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国家在发展经济的情况下,要首先关注劳动者与就业岗位的关系;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要给予员工合理的薪酬,使劳动者消费能力通过消费增长刺激企业的产品销量,以此维持良好的劳动经济发展秩序。

篇7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当时的管理水平也与之相适应。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管理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颁布的第一部法典、古罗马建立的层次分明的中央集权帝国以及古中国的《孙子兵法》都闪现出了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的火花。18世纪中叶开始的产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了较大发展,管理思想也发生了一次深刻的革命,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相继产生。在这一期间,亚当·斯密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对管理思想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他的分工理论为管理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理论根基。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与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毕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认识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研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与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作用,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研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研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与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势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如果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与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势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与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信息职能的引入,与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200年以前,亚当·斯密以制造针为例论述了劳动分工的作用。而且,他的这一分工理论成了近代产业革命的起点,也成了后来的管理学家创建管理学的理论前提。确实劳动分工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也有利于专业化和职能化管理。但是,这种理论发展到今天,负面效应日益显露出来。现代社会,一方面追求产品个性化,生产复杂化,企业经营多元化,如果片面强调分工精细和专业化,则使得企业的整体协调作业过程和对过程的监控越来越高,结果致使企业整体效率低下;同时,把人分成上下级关系的官僚体制,使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相反腐蚀着人的精神,摧残着人的身心健康,以至于走到了分工与协作原则初始动机的反面。另一方面,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的普及运用,使简化管理环节成为可能。同时,与市场变化和高科技发展相对应的是劳动力素质大大提高,员工不再满足于从事单调、简单的[1][2]复杂性工作,对分享决策权的要求日益强烈。与分工理论相比,合工理论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即借助信息技术,以重整企业业务流程为突破口,将原先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业务流程再合理地组装”回去,将几道工序合并,归一人完成,也可将分别负责不同工序的人员组合成工作小组或团队,以利于共享信息、简化交接手续、缩短时间。另外,减少管理层次,提高管理幅度,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从而打破官僚体制,减少了审核与监督程序,降低了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冲突,增加了组织的凝聚力,大大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员工的个人发展。

篇8

二、探寻商业地产经济管理的相关出路

1.建立健全的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

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上存在缺陷,就会对整个地产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商务地产管理中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将商业地产中的资金监督、财务活动分析、经济管理、地产开发利润分配等方面进行研究,根据自身地产的性质,建立一套有效的健全的商业地产经济管理制度,并要确保经济制度的有效落实,加强行政部门的执行力。

2.加强对商业地产的经济进行管理

提高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水平,首先要做好地产内部的资金配置工作,确保实现商务地产对经济的统一管理和调配,尽量做到以最少的投资获取最高的利润,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其次,商务地产要加强商务地产结构的调整,寻求并开拓低成本的筹资渠道,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率,减少闲置资金。最后,对于商务地产的经济流通要进行严格的把控,防止商务地产经济中出现坏账的情况。

3.加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

想要加强商业地产的经济管理队伍建设,首先要着重加强企业经济管理人员的考核,加强对经济管理队伍的监控,防止在商业地产内部出现用人唯亲的现象,防止腐败现场的产生。其次,要加强商业地产经济管理队伍的培训,严格把握经济管理人员入职时的审核,商业地产还要提供经济管理人员进的培训的机会,保证财务管理人员具备任职资格。

4.在商业地产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充分的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现代社会中国家发挥调控作用对于商业地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房地产想要合理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房地产通过配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展开经济活动,以便于促进房地产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9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的规则网络,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形式是介于市场和层级组织之间的中间性组织,它是大量相关联企业的集聚,威廉姆森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1975/1979)一文中指出,不确定性、交易的重复频率和资产的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性的高低程度不同,与之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这三个变量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同一规制结构(企业)。而当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被其称为“三方规制”和“双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存在,是由组织本身的效率决定的。

一、产业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从简单交换到非个人的交换形式的一个重要转折是,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PC)下降,但另一方面,又会使市场的交易费用增加,其中交易成本是指交易行为发生时,伴随产生的信息搜索、交易条件谈判与交易实施成本;交易费用的提高有时会抵消专业化程度提高带来的好处。

从企业生存环境角度看,中小企业在专业化生产降低了生产费用的同时,伴随着交易费用的增加。当交易费用的增加远大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生产费用降低时,所有的生产与交换活动都会被整合到企业内部以达到成本的最低化。这样一来,我们所熟悉的“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工厂、通用企业”就会应运而生。

产业集群的形成可以有效地改善由于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引起的交易费用的增加。中小企业通过结盟与其他相关企业建立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从而降低交易成本,在获得专业化程度提高生产费用降低的同时,通过集群降低了交易费用,则企业就不会将所有的生产环节内部化,而是在适当的范围内进行外部化,自己则专注于最具竞争力的价值活动,以实现规模经济与专业化利益。

二、产业集群降低了企业道德风险发生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的“有限理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环境是复杂的,在非个人交换形式中,由于参加者很多,同一项交易很少进行,所以人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而且交易越多,不确定性越大,信息越不完全。二是人对环境的计算能力和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关于“有限理性”的预设表明,人拥有的知识能力和决策能力是有限的,不仅受到物质因素和环境不确定的影响与限制,还受到诸如记忆容量、判断准确程度、计算能力有限性的限制。这一预设的逻辑结论是:必须通过制度设计与制度创新,来预防和弥补人理性的不足。制度的存在匡定了交易者的行为界限,能够减少(虽然不能彻底消除)预期的不确定性,尤其是那种有利于交易重复进行的制度安排。产业集群制度的出现通过设定一系列规则能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提高人们认识环境的能力并规范人自身的决策行为,从而提高决策的质量。

产业集群的形成有效地抑制了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了道德风险的发生,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以及企业之间的高度信任关系是难以建立和维持的,因为信息不对称往往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企业间的交易很容易陷入一次性的交易的囚徒困境博弈之中。假定在市场上有任意两家非集群企业A和B,在交易中企业A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企业B的策略空间为(守信,不守信)由于非集群企业交往可能是一次性的,同时对机会主义的惩罚机制只能是个人实施的一次性惩罚。在这个博弈中双方都存在占优策略,就是不守信。企业间交易往往陷入一次性信任博弈的囚徒困境。

而在集群组织中存在着信任的自律机制,假定企业A分别为产业链中的一个下游生产厂商,企业B、C、D、E、都为产业链中的上游供应商。企业A和B、C、D、E之间的关系是委托关系,因此同样存在着诸如侵吞欺诈和质量控制等道德风险的机会主义行为。所不同的是与一般企业间的关系相比,集群区内的企业间对于不讲信用的惩罚机制发生了变化。

三、产业集群提高了企业创新能力

集群制度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整个技术创新网络资源体系中,知识被认为是最有价值的战略性资源。知识已经替代劳动力、物资、资金、信息而成为第一生产要素,只有知识才是企业维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一切来源,技术创新正是通过企业内外知识的识别、获取、流动转化形成的。

制度经济学认为:知识分为可言传知识(显性知识)和不可言传知识(隐性知识),技术创新源于隐性和显性两类知识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而隐性知识流动转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起点和关键。显性知识很容易通过文字和数字表达,容易被理解、传播和共享。而隐性知识是高度专有,很难确切表达,它由理念、信念、心智和组织文化组成,不易被模仿。隐性知识由非可言传知识构成非正规的、琐碎的知识,往往高度复杂并特定于地点、环境和时间---非可言传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恰当地获得(边干边学),产业集群企业中的成员基于互信原则,来自不同企业的雇员能够经常地坐到一起,进行各种非正式的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在同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企业之间,以及同一企业内的不同班组之间也会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相互传递信息和学习技术、技巧。增强了隐性知识的交叉传播,提高了创新能力,增强了集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制度形式,通过交易网络、技术网络、社会网络所构成的集群内复杂而紧密的网络,模糊了企业的边界,提高了集群内企业间的相互信任,降低了交易费用,减少了道德风险的发生,通过知识与人才的流动,使创新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共享,增强了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篇10

1.1产业化组织竞争力弱

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经济实力均比较弱,以肉食加工为主的圳通公司与潍坊得利斯集团不可比,得利斯也是一家潍坊地区的肉食加工龙头企业,目前总资产达21亿元,年销售收入高达27亿元,创利税1.6亿,安排职工就业4500人。以肉鸡加工为主的诸城外贸集团,年实现销售收入更是高达61亿元,利税2.1亿元。

1.2市场建设速度慢,规模小,担当不了龙头地位

近些年,通榆县各种市场建设速度很快,也有了一些规模,但与发达地相比真可谓小巫见大巫。如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占地43.3hm2,投资2.8亿元,是全国“十大”农贸市场之一,也是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该市场为全国蔬菜的集散地,每天上市的蔬菜中只有10%的量是寿光本地生产的。蔬菜进入寿光批发市场,先进行检质,合格后检斤,然后进入市场,价格固定。不存在讨价还价问题,质量不合格不允许进入市场。但经过整理后走出这个市场就成为名牌的蔬菜进入国内大型超市和国际市场,高效益随之产生。如几毛钱一斤的大葱,经过简单加工包装,就成了日本大葱,价格也从几角钱变成一美元。

1.3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

通榆县目前农村各类经济中介组织数量少,发展缓慢,起的作用也不充分。与发达地区差距大,如山东潍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及市场4360多家,各类农民中介合作组织占基地农户比例12%,而且中介作用十分明显。如各类龙头企业和专业市场每年与基地农户签订生产订单,每年返还一定比例的企业利润给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和基地农户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约束能否履行合同,有无违约以及违约责任的追纠,这些工作均由农民中介组织去实施。如果农民这种组织化程度太低,就制约了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的健全和完善。

2通榆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和建议

鉴于通榆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农业产业化规划和发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工作。

2.1下大决心做好基地农户的规模化生产

通榆县是吉林省省最早的畜牧县,全县大牲畜、牛和羊的存栏数早在改革开放初,虽然存栏分别只有16万头、7.6万头和21万只,但均在全省前列。但发展到2004年这些指标虽然发展到16万头、11万头和50万只,但均下降到了全省中等水平。说明速度太慢了。通榆县号称30hm2万亩耕地,人均水平全省最高。但也就是这一优势导致全县农民养成了广种薄收的粗放经营习惯。因此,在做好基地农户规模生产上应下大决心做好以下几项工作:抓住百万亩优质高效基本农田建设这个契机,下决心把多余的耕地退出来。全县6万农户有这6.67万hm2高产稳产田足矣,其余耕地一律还草、还林、使一望无际的荒漠变碧波万顷的草原。只有这样才能大力发展通榆农村优势产业——牧业。真正回归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景象。到那时,每户农民精耕细作一垧地,放牧一群牛羊,或养鸡或养大鹅。牛羊等大牲畜存栏规模迅速扩大,猪鸡鸭鹅等家畜养殖大户遍地开花。到了那时候,各种大型的龙头企业才能落户通榆,牧业的龙型经济才能直正起飞。因此,没有基地规模这棵梧桐树,就根本引不来龙头企业这样的金凤凰。

2.2把精力放到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主导产业基地

搞好检验检疫,推动标准化生产等服务上来。为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功能,要坚持国有、集体、民营、外资一起上,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个体私营大户、转产后的乡镇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吸引外地和国外客商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坚持按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培育主导产业。政府要搞好区划布局,对龙头企业在资金、税收等方面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发展农产品的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鼓励扶持名优产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效用。

2.3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要制订农业地方标准,形成一整套完善的操作规范。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和专业执法队伍,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藏、运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质量监控。加上实施品牌战略,全县要加快推进“无农药残毒放心食品生产基地”的认证,培训懂得生产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的农民技术员,加快绿色食品认证工作。

篇11

关键词: 产业集群;竞合;建立

Key words: industrial cluster;co-opetition;establishing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4-0106-02

1产业集群内企业竞合的内涵

耶鲁管理学院的纳尔巴夫和哈佛商学院的布兰登伯格首次提出用合作竞争来描述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独特现象,而且将Cooperation和Competition组合成为Co-opetition提出竞合这一概念,其意是:在竞争中求得合作,并在合作中寻求竞争,通过合作中的竞争、竞争中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迈克尔・波特教授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同处或相关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具有共性和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的公司和机构集合。通过价值链这些公司和机构衔接在一起,而且在特定的地理区域集中,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联系,组成为系统的有机群体。其特征是通过合作,企业在生产、管理、融资、培训、市场开发、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等方面,实现高效的网络化的协同互动,应互动互助、集体行动来克服其内部规模不经济的问题,从而在强大的竞争对手面前可以与之相抗衡。

正是因为产业集群这种集体行动的互动机制的环境,而且以其信息流通的顺畅、知识和技术传播的快速、经济利益冲突的缓和、交易困难的减少而获取的集体效率,为企业竞合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成本其发挥作用的适宜土壤。

2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主体,包括生产者、供应者、需求者与中介机构等,为了有限的资源、市场,存在着既竞争又合作的紧密关系。它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虑,即横向的竞合与纵向的竞合,它们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具有不同的竞合特点。

2.1 横向企业之间的竞合集群内企业间的竞合存在于横向企业之间,这似乎是个难以理解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竞合战略的精髓。不管是同质企业之间还是企业与相关服务机构之间,它们通过竞合战略的实施,会提高企业竞争优势,达到共赢的目的。

2.1.1 中心企业与同业企业之间的竞合同行业者处在价值链上的同一环节,它们聚集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会由于有限的资源、共同的市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但同样对合作有着更为强烈的诉求。产业集群内多为中小企业,规模不大,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自身难以应对,面对这种情况,集群企业之间会因有限资源的使用、规模经济、知识交流、市场需求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愿,它们可以共享资源、共享行业信息、进行技术合作、共同研发制造产品、共同开拓市场,从而降低风险,取得规模经济。

2.1.2 中心企业与互补品生产者之间的竞合除了变压器生产厂,衡阳市还有电线电缆、互感器、高低压开关及开关柜、箱等生产厂家,衡变公司与他们形成了互补。互补品生产者除了在企业运行所需的资源上存在竞争外,在市场上不会存在直接的竞争,而且可以产生互补关系,在市场上配合行动,共同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互补品生产者在市场上的表现往往还能影响对顾客的整体价值,将几个单独的互补产品组合起来,常常可以极大提高顾客对产品的满意度,使得产品获得意想不到的的优势。

2.1.3 中心企业与相关服务机构之间的竞合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在所涉及的各个技术领域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创新对企业外部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外部知识资源是企业创新的主要源泉,企业需要这些外部服务机构的扶持,如与政府的合作可以获取战略信息和资源,同时享受政府的优惠政策而降低创新的风险和成本,及时掌握技术标准、经济政策的信息,加快创新;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可以获得知识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可以吸纳这些知识生产机构积极参与技术创新活动,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如在美国硅谷地区的加利福尼亚大学,为周边的高科技产业群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它们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2.2 纵向企业之间的竞合集群内各企业的不断分工和专业化,形成了纵向的产业链,而镶嵌在一条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形成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从而实现了产业链竞合模式的“双赢”或“多赢”的目的。

2.2.1 中心企业与上游企业之间的竞合从合作角度而言,供方与中心企业存在供买关系以及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竞争角度而言,供方与中心企业会形成较强的价格博弈,并可向下渗透,与中心企业形成竞争。上游的供应商向中心企业提供原材料、机器等其他形式的输入,处在供需价值链的上游。供应商与中心企业的有效配合,不但可以向中心企业提供及时、低成本、有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而且还可以与中心企业沟通,使之了解原料供应和成本信息,及时调整产品生产战略。

2.2.2 中心企业与下游企业之间的竞合从合作角度而言,中心企业与买方存在供买关系以及信息的交流;从竞争角度而言,中心企业与买方会在价格博弈,买方会在利润的驱使下,有向上游转移的动力,与中心企业形成竞争。中心企业向下游的买方输入产品和服务,是其市场销售的目标所在,而买方正处在价值链的下游。在得市场者得天下的今天,企业能否和各分销渠道合作或建立自己的销售渠道,能否进入市场、在市场中占领一席之地,是企业成败与否的关键,因此,和销售商的合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而且,与销售商建立良好的关系,不但可以稳定自己的市场份额,形成忠诚度高的顾客群,而且从销售商处获得的市场信息,更可以服务于中心企业的市场感知灵敏度、创新产品、迎合市场的需要。

3产业集群内企业竞合关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对产业集群内企业竞合的分析,建立企业竞合关系应遵循以下的方式。

3.1 改变竞争观念,树立竞合双赢的新理念我们知道恶性竞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只能带来两败俱伤的结果,对双方都没有好处,因此企业应把竞合理念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成为企业战略的一部分,以此树立新的竞争理念―竞合,这样可以使目前的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不至于出现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并可以增加双方的竞争优势,共同稳固原来的市场并开拓新的市场,而由此引发的信息沟通和创新活动,可以提高整个集群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3.2 加强集群建设,营造良好的竞合环境产业集群是企业竞合的载体,加强产业集群软硬件环境建设,以此推动企业竞合关系的展开。尤其是软件环境的建设,可以提供更加开放、高效、信任、创新的环境氛围,创造良好的规范平等的竞合平台,规范企业的竞合行为。在产业集群的建设中,政府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创造适于企业竞合的外部环境,宣传竞合理念,维护竞合平台,引导外部企业主体的进入。

3.3 选择合作伙伴选择合作伙伴,关系到企业竞合战略的成败,是非常重要的环节。集群企业聚集在一地,相互之间信息交流、人员沟通频繁,相互之间比较熟识,企业选择竞合伙伴的难度不大,成本较低。而同时,集群内企业众多,供方、买方、同业者、互补品生产者及相关服务机构可以双方或多方竞合,关系错综复杂,要通盘考虑,全面把握,选择适合企业的合作伙伴。企业可以与横向上的企业进行竞合,也可以与纵向上的企业进行竞合,在选择合作伙伴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3.3.1 企业之间基于专业化分工的竞合产业集群的优势,在于专业化分工的合作。企业保留自己最核心的部分,如关键技术、品牌、营销渠道、信息中心或科研机构,而把其他非核心业务转让给更具效率的企业,这样企业的竞合也会更具效率。

3.3.2 企业之间基于对有限资源使用的竞合产业集群里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技术资源、市场等,企业会对这些资源存在竞争,但其有限性,也迫使企业围绕某一项或几项资源进行竞合,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

3.3.3 企业之间基于知识交流方面的竞合企业之间进行知识技术方面的竞合,可以使之获取更多的知识,缩短企业的学习过程,提高企业创新的能力。而其随着信息技术的推进,高新技术的发展,企业之间基于知识交流方面的竞合会成为企业竞合的重要推动力。

3.3.4 企业之间基于市场需求的竞合中小企业规模小、力量薄弱,在市场上竞争力小,而这些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增强整个集群的竞争力。中小企业这种基于市场需求的竞合正是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动力。

3.4 选择竞合模式,建立企业竞合关系竞合关系是在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建立的,依据选择的合作伙伴,建立相对应的竞合模式,以此建立起竞合关系。同一时期企业可以有多种竞合关系并存。

3.5 进行竞合行为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不存在单纯的竞争行为,也不存在单纯的合作行为,他们的关系是融合了竞争与合作,是竞合的关系。企业之间基于以上方面的考虑,进行竞合行为,而任何一方的竞合行为选择,都会对集群中其它企业主体产生影响,形成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又相互促进的互动作用。

4建立集群内企业良好竞合关系的措施

4.1 加强政府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政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策者和组织者,政府应为企业搭建竞合平台,为竞合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行业协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等相关服务机构的建立,建设企业间及企业与科研机构间技术交流、创新的平台。同时,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目标,支持相关企业的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引导集群产业升级。

4.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了有效实现产业集群内的竞合,形成集群的竞争优势,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合同协议的成功履行,遏制过度竞争,强化公平竞争,引导合作竞争,营造高效、信任、创新的集群环境。

4.3 大力加强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始终是企业的核心资源,人才建设的好坏关乎企业的成败。因此,应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掌握现代竞合方式的人才,真正做到人尽其用,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

4.4 增强集群内企业竞合的文化建设集群文化集群于产业集群内,影响着企业的竞合行为。应宣传集群内优秀的企业文化、竞合理念和管理办法,使集群形成先进的、积极地集群文化和竞合价值观,创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Belleflamme P,Picard P,Thisse J F. An Economics Theory of Regional Clusters [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2000,(1) .

[3]杨海轮.论从对抗性竞争到合作竞争.财经科学2002(6):ll-14.

[4]魏推靖.论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关系―以福州软件园为例[D].硕士学位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7.

[5]Bengt sson,M,and Kock,S.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mpetitors in business networks[J].Journal ofBusiness & Indust rial Marketing,1999,14(2):178-193.

[6]周志强,龙勇.竞合关系的研究评述[J].科技管理研究,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