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交通网络构建

交通网络构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1-31 14:48: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交通网络构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交通网络构建

篇1

在烟波浩渺的大海上,镶嵌着一群宝石般苍翠如黛的岛屿,这就是被世人誉为“海上仙山”的美丽群岛――庙岛群岛,亦称长岛,长岛扼踞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海峡,与古城登州(蓬莱)隔海相望。近年来,长岛致力于打造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仅去年一年,来岛游客就达296万人,高峰期一天进岛游客达2.8万多人。但是对于一个常住人口只有 2.5万多人的南、北长山(长岛),要接纳这么多的客流量,本身就是个考验,再加上进出长岛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船舶。因此,为了适应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建设需要,长岛急需改进目前的港航现状,打造一条新的港航模式。

1.长岛港航历史

长岛港区位于山东半岛北部长岛县南长山岛西岸鹊嘴湾内,西临庙岛,南隔庙岛海峡与蓬莱相望,是长岛县唯一进出岛通道。根据《烟台港总体规划》,长岛港区以陆岛交通运输和旅游为主,并承担岛屿居民所需生活物资运输。

长岛港口始建于1973年,1975年竣工,1976年建成150米码头岸线,1977年4月正式挂牌营业,是客运、货运合一的综合性港口。码头总长165米,设计吃水-4米。1988到1994年,先后又经过3次改建。 2004年3月10日长岛港正式接收长岛渔港(租用50年),作为货运码头。2005年长岛港陆岛交通码头工程建设,在原登陆点码头基础上,新建1个100米长的滚装码头、2个300吨级客运码头。码头年吞吐能力5 万吨。2007年进出长岛港交通运输船舶2.4万艘次,人员183.7万人次,车辆17.5万台次,货物2.6万吨。此前共有18条船往返于“蓬长航线”,每次可运载近5000人。18条船中,包括两条滚装船,每条470个客座;三条客轮,每条可载客380人;此外还有其他大小不一的船只共13条。

2.长岛港航现状

出行问题是长岛居民一直以来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为了解决出行难的问题和保障旅游运输需要,长岛县交通运输局充分发挥行业许可、审批转送和组织协调作用,积极主动帮助支持航运企业加快发展。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资2亿元更新建造或购置客船、客滚船7艘,旅游船4艘,油轮2艘,引入旅游船2艘,2012年引入首艘高速旅游客船“北游6号”投入烟台―长岛航线海上旅游观光运输。2012年,海上营运更是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蓬长航线及县域支线共计运输旅客280万人次,车辆16.5万辆,货物量230万吨,海上旅游运输12.5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7%、27%、4%、51%。2013年,投资4500万元开工建造一艘高抗风等级客滚船,投入营运后提高大风天气蓬长航线运营能力。2014年8月,投资3000万元建造的高端豪华客船“仙岛1”号投入蓬长航线营运。此外,加大引入力度,争取了旅游季节烟台―长岛航线海上旅游观光运输实现每日航班对开 。这一系列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长岛居民和游客进出岛的需求。

3.长岛港航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4年8月10日,因游客爆满,运力不足,长岛上演了一场“围岛”景观:候船大厅、码头,到处都是等待出岛的游客,场面一时有点失控。烟台一旅行社游客200人耽误行程,100多人耽误返程。因出岛耽误了时间,当天下午行程安排要参观的景点已经关门,很多游客表示不满,后面的行程也都被打乱了。他们纷纷要求支付延误车票的相关费用,还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当时正值旅游旺季,也是“蓬长航线”的高峰期,再加上周末积压游客同时出岛,运力不足,导致了旅客滞留现象, 这样的港航突发事件,因为天气等原因,时有发生。究其主要原因,还是长岛港的吞吐量不够。长岛日接待游客能力为3万人,可承担吃住2.4万人,但是高峰期的日客流量就近3万,如果加上因为天气原因或是其他原因在岛内逗留的旅客,就极容易产生旅客扎堆滞留的现象。而这种现象的产生,对于国际休闲度假的形象极具有杀伤力。

此外,长岛港属于规则半日潮港。强风向为东北偏北及西北向,常风向为东北偏北;11月至翌年1月以北北西向风为主,年平均风速5.9米/秒。年平均雾日数为20天左右,多集中在4-7月份。影响长岛港的台风,平均每年2-3次,一般发生于7、8、9三个月份,台风路海区时,将出现大风、暴雨、暴潮及大浪。每年11至翌年3月为寒潮多发季节,平均每年出现4次,当寒潮过境时,会出现偏北在砚,风力达7-8级,持续2-3天。在大风季节,数天不通船的事还是时有发生,特别是北五岛,一周内不通船也是时有发生,对岛内居民以及部分游客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4.打造立体港航网络构建海上交通要道

从昔日的海岛旅游景区,变身为“国际休闲度假岛”,不是简单的身份更迭,长岛面临着巨大发展机遇和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岛的开发,核心在于“通”。而长岛孤悬深海,无论是岛屿之间的交流,还是岛屿与外界的来往,都只有乘船这一种方式,交通不便,制约了长岛的发展步伐,让大海变“通途”已成为当务之急!所以,仅靠一种港航模式,是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因此,新的立体网络式的港航模式应景而出。按照以岛带海、以海促岛、岛海统筹的发展模式,功能区与资源环境协调、与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布局原则,新的立体网络式的港航模式应该为:

4.1两端纵深延长港航线路

海上,南面,重点推进蓬长大桥和海峡跨海通道建设,融入潮水机场半小时国际空港经济圈,争取开通长岛至大连、天津等区域性海上航线,开通长岛至韩国、日本等国际邮轮航线;北面,实施南北长山岛与小黑山岛、大黑山岛连岛工程,扩大城区规模,实现南部岛屿‘同城化’。

4.2空中开通快线,增加快速环岛游

对于不同的游客,他的消费观念和旅游意识都是不同的。很多游客也向往空中俯瞰长岛的旅游经历。因此,空中,将通过建设长岛机场,改造提升各岛屿直升飞机停机坪,开通旅游“空中快线”。空中快线的开发,不仅仅是拓宽了游客进岛的渠道,更是为打造一种新型的旅游模式而铺垫基础。

4.3改变岛上进出港口模式,创建更便捷、更人性化的进出岛服务

随着进出岛客流量的增大,游客们对于排着长龙的购票方式肯定存有诸多不满。所以,目前的存在的小窗口人工售票方式就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游客进岛的时候,购买一张进出岛卡,经过专门的进岛区进岛,出岛时,可通过专门的出岛通道(可以数条通道并行,类似于地铁进出站的形式),划卡自行出岛,则大大减少人工的劳动,同时又加快了出岛的速度。甚至,买了团体卡之后,只需一人划卡,就可快速通过。

4.4优化海上通航环境,建造高抗风等级客滚船

以上种种的港航构建模式都是建立在通航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也就是在船舶允许的抗风等级下,而遇到超过抗风等级的天气,人们仍是进不来出不去。所以,建造更高抗风等级的客滚船也是势在必行的。

综上所述,以“经济发展交通先行”的工作理念和“优化布局、强化枢纽、完善网络、提升功能”的发展思路,根据休闲度假岛建设需要,努力打造便捷高效、文明畅通的港航交通运输环境是迫在眉睫的。而立体网络式的港航模式将在最大程度上解决目前长岛港航的诸多问题,同时,随着新的便捷的海上交通模式的产生,中国北方生态旅游度假岛的形象将会更加深入人心。

篇2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14-02

1 网络教师共同体的涵义与特点

网络教师共同体是产生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共同体,是虚拟的教师组织。教师在网络环境下通过电子方式进行协作交流,他们荣辱与共并分享共同的学习目标、兴趣和评价,共同致力于教师共同体的发展。作为动态的开放系统,网络教师共同体是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它由学习活动(主要是网络学习活动)、学习者和指导者、知识和工具等要素组成[1]。

网络教师共同体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合作共赢性。教师具有共同愿景,并共享共同体内的资源,在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共同体系统内实现心智模式的改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 网络教师共同体交流平台搭建

2.1 硬件平台

1)界面设计。网络教师共同体交互界面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教师使用网络教师共同体的效率,从而间接影响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教师共同体界面设计时应遵循网络界面设计原则,尽最大可能做到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结合,界面友好,构图合理美观、色彩分明、色调悦目,并做到内容明了;交互图标意义明确,使用方便;导航清晰;且支持键盘、鼠标双重操作。

2)交互设计。为实现成员间多对多、一对多、一对一的信息交流,教师共同体内需设立信息公告栏、专题研讨区、站内E-mail、站内查询等交互手段。在教师共同体内还需为每个教师设计个人空间,在这里,教师可以记录教学心得、工作、生活、学习等内容,在个人空间内可以完全拥有Blog的优势。

2.2 软件资源软件资源主要是指共享资源库中的资源,在网络教师共同体建立之初,管理人员存入部分计算机常用软件、多媒体课件开发软件及多媒体CAI课件等内容作为共享资源库的原始资源。随着网络教师共同体的完善,每个成员都可以向资源库上传内容,也可从中下载内容。

2.3 人员网络教师共同体参与人员主要有管理者、学科专家、普通教师、职前教师、学生家长、学生等人员。普通教师是网络教师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参与共同体的目的是希望自己能增长学识,不断提高个人的教育教学能力。学科专家是网络教师共同体中的助学者,可以从学术方面支持普通成员。另外,一些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也可以加入共同体,为自己将来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一些关心学校教育的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都可以参与到教师共同体内,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

2.4 共同体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尤其在网络教师共同体这样一个虚拟的交流环境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1)技术性管理,主要是要把网络教师共同体的各种操作技能透明化,让参与者可以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讨论问题、提高反思能力等方面。2)社会性管理。网络教师共同体中的成员通过文字、语音等媒介进行匿名交流,难免会出现一些比较犀利、粗鲁的言语,或者是一些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言论、资源。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出现,对教师共同体中参与成员的言论和的资源进行相关规定,且指定专人进行信息管理。3)资源管理。有部分网络教师共同体的参与者不为共同体做贡献,只是在共同体内分享其他人员的讨论成果,如果共同体内出现大量此类成员,真正意义的共同体就很难建立起来。所以在使用资源共享方面进行限制,在共同体内,某个成员可以使用的共享资源数量要与其发表言论的数量成正比。

3 网络教师共同体的运行过程

在网络教师共同体的硬件设施、资源、人员建设完备后,就开始进入正式运行阶段。笔者把教师从注册进入共同体到真正运用共同体进行学习的过程按时间顺序分为边缘参与、沟通亲和、协商切磋、认同感染、反思评价等5个阶段。

3.1 边缘参与参与者在加入网络教师共同体的最初阶段,只是申请注册成为会员,并不热衷于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交流,他们持观望态度,以旁观者的身份浏览共享资源和其他教师的讨论内容,很少回帖发言。这个时候,新加入共同体的成员处在网络教师共同体的边缘,只是一个边缘参与者。

3.2 沟通亲和随着加入共同体的时间的增加,新成员在共同体内开始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在学习内容时不可避免会遇到自己难以理解的问题。如果想要真正了解此问题的相关内容,就要消息咨询,期望其他教师给予回答。经过几次类似的事件后,新成员对共同体中的一些成员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寻觅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成员。这样,一个新成员就开始对某些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发表观点。

3.3 协商切磋通过积极探索,成员在共同体互帮互助的氛围中展开协作行动。教师就如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能力有所提升。

3.4 认同感染在这一阶段,共同体成员建立了比较融洽的协作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尊重与支持,他们把别人视为培养自己反思能力的主要源泉,每个人都受益匪浅。他们现在不再孤军奋战,在这个团队中,他们感到通过开放性的讨论,经过深入探讨、专家指点等多种交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得以改善。

3.5 反思评价教师把“认同感染”阶段探讨得出的结论付诸实施,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验证问题结论的正确性。如果结论正确可行,然后决定商讨下一个问题;如有任何疑问,则可以重新开始讨论此问题,如此往复,直至问题彻底解决。

4 结束语

篇3

二、网络课程教学的实验构建分析

2.1整合计算机有关领域的实验资源。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与信息化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其对网络操作工作人员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其需要具备极为广泛的知识体系,不但要掌握计算机、数字逻辑等硬件方面的知识体系,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软件开发水平。而要想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就必须要通过课程与实验进行整合的模式,可见实验室的建设至关重要。所以,高职院校不仅要在网络操作系统实验室当中构建与网络操作系统有关的实验内容,同时还必须要进行相关资源的整合,并且还要针对各个实验室进行科学的管理与调配。综上所述,资源方面的整合实质上主要是关于实验室管理工作,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实验中心必须要构建一套科学、灵活体系,以便于能够针对实验室资源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使得实验室能够对网络操作系统试验体系的构建工作与学生竞赛活动的组织打下坚实的基础。

2.2不断完善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具。在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网络操作系统技术正处于不断发展更新的趋势中,导致网络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也处于持续发展更新的势头中。例如,作为上一代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的开发工具,8031单片机现在已经非常少见,仅仅只是几年的时间,在微电子技术的推动下,以ARM体系机构的CPU已经完全取代了8031单片机工具,成为主流的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工具。而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室仍旧采用8031开发板,其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意识到网络操作系统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完善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验教具,使得实验室教学环境能够始终符合社会主流开发模式。

2.3构建覆盖网络操作系统生命周期实验体系。正如上文所述,当前社会所要求的网络操作系统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广泛的知识体系,并且要兼具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广泛的知识体系,高职院校就必须要构建与之配套的试验体系。鉴于此,高职院校不仅要从整体层面来构建网络操作系统开发实验体系,同时还必须要保障整个网络操作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完善性。即应当采用平台到应用、底层到高层以及硬件到软件的理念来构建网络操作系统的实验体系,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细分体系:①构建良好的网络操作系统开发环境;②移植网络操作系统;③开发网络操作系统处理器;④开发网络操作系统的中间件;⑤基于网络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内容(核心编程与应用开发)。

篇4

职业教育肩负着向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高技能人才的职责,人才培养质量可以直接衡量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以及教学成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引导当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网络技术充分应用的大背景下,构建切实可行的高效协同育人模式,对育人模式进一步完善,是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着规范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的重要方式[2]。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受到传统职业育人模式的局限传统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占据主导地位,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发挥其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互联网多媒体融合大背景下,如果一直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当前学生的成长需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另外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是00后,大部分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而成长起来,他们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强,整个群体带有互联网基因,不管是知识结构、思想认知,还是社会角色方面都有着显著特点,呈现显著的时代特征。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大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网络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具有思想活跃、对新鲜事物好奇心强、乐于追求新鲜事物的特点。他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善于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同时网络中的各种不良信息,也很容易对当代高职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一定影响,学生的思想很容易受到煽动。针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思想认识,将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有利于保持线上线下的沟通交流,同时还能够转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达到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作用,提高育人效果。

二、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教师协同育人观念有待进一步加强很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夸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认为只要掌握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一统天下,完全掌握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因而在日常教学工作过程中将主要精力放在了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环节,忽视了线上和线下的有效结合。还有一部分高职思想政治教师正好相反,他们固守己见,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不愿意学习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更不愿意用这些技术来提升教学效果。

(二)协同育人教育机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要想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和线下思想政治有效结合,更好地推动其工作向纵深化发展,就需要相应的工作机制作为后续支撑。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内部,关于线上和线下教学之间的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完善性。这就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不能很好地开展。不管是网络教育还是线下教育各自为政,无法发挥协调带动作用。有些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仍然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来管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三)各项资源缺乏协调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就是指协调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不同个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此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不仅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也包括了不同教学资源、不同系统、不同数据资源、不同终端之间的协作。只有确保各个领域的有效协作,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十分系统且复杂的工作,需要各个教育主体、教育资源之间的有效配合。但现阶段在很多教育群体当中并没有形成网络教育和线下教育有效结合的教学意识,或者在操作过程中由于缺乏信息化操作意识或者相应的政策引导,造成协同育人模式在高职院校中不能很好地开展。

三、网络思想政治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途径

篇5

网络多媒体教学是一个由教学内容、软件、硬件组成的一体化系统,要对整个系统做一个完整的认识,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欲了解学生如何进行学习,需要看它的教学系统的组织结构;欲了解教学系统支撑平台,需要看它的软件结构;欲了解系统实施的物质基础,可以看它的硬件结构。本文从这几个角度来介绍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结构。

一、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硬件基础

支撑网络教学系统的硬件基础就是一个实际的计算机网络,根据支持的学生人数、范围、学生访问网络的方式等诸多因素的不同,变化很大,组织结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都具有如下几个部分:主讲教室;教学服务器系统;多媒体制作中心;分校教室及网络PC学生;因特网等这几个部分。

主讲教室由一台接入网络的多媒体电脑,教学用的投影仪,智能黑板,摄像机等组成,根据实际条件可多可少,只要能将教学内容录制下来就可以。

教学服务器系统是一个提供各种服务的系统,有WWW、FTP、多媒体服务器,存储,管理服务器等。可以有多台服务器组成。根据规模大小决定服务器的多少和档次。

多媒体制作中心可以用来制作课间。对录像格式进行转换。

分校和网络PC学生只要能通过宽带接入因特网就可以,分校可以根据情况对教学录像再修改。

二、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软件结构

一个完整的网络教学系统,不仅需要系统软件的支持,如网络操作系统、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等,还需要一些专门支持教学的应用软件。

1.超媒体学习系统的特点

由于参与远程学习的学员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没有一个统一的起点,能力参差不齐,因此,远程教学系统必须能够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供不同形式的教学。

超媒体教学指根据学生的个别能力特征,动态呈现与学习者当前学习能力最相关的超媒体教学内容。它有两个含义,首先是学习内容的选择上,系统根据学习历史记录和能力估计,选择学生没有掌握或是没有学习过的教学内容,这些学习内容是与当前学生能力最接近的。其次,是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系统将根据对学生估测的能力和学生的认知风格,选择最适合学习者的内容呈现方式,在适应性学习系统中,每个任知单元的教学展开都有好几种形式,有一些详细、有一些简略;有一些具体形象、有一些抽象;另外提供给学生的相关辅助材料,联系试题等等,都各有不同。

2.师生如何交流

多媒体授课系统从功能上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课件点播系统,一个是同步广播授课系统。为了有效地支持分布在异地的师生间交流,还应提供图形、语音、视频等多媒体的支持。

视频共享:视频共享是指一个为在Internet环境进行教学的教师和学生提供文本以及图形共享的区域。教师端在此区域中输入的图形和文字可以通过网络同步传递到交流环境中的其他学生端视线中。学生可以同步的查看教师的板书内容,这样,共享区域实现了传统教师中黑板的功能。

语音交流:语音交流是异地师生之间一种有效的交流方式。

视频交流:为了模拟现实的教学情景,便需要师生双方均能看到对方的视频形象。教师可以任意选择特定的学生端视频,也可以同时看到多个学生端的视频图像。学生端可以选择观看教师端视频。

3.题库管理系统

题库系统主要用于支持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各种类型的测试。题目内容主要是各级各类学科内容的测试题、达标题等,支持各种类型的测试,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提供相应的组卷策略,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测试目的,通过网络自动组卷后,下载到本地进行使用。

4.考试与评价系统

考试以及对考试结果的分析与评价,在远程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借助了计算机和国际互联网,使得远程考试在许多方面优越于传统考试。

5.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

资源库系统主要功能是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采集、管理、检索和利用。它由两部分组成:CAI软件库和学习资源库。CAI软件库包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到的国内外继续教育优秀课件,可能是一门完整的课程,也可能是一节课或一个知识点。CAI软件库中的CAI软件应满足学科齐全、内容丰富和形式多样等要求,以适合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的继续教育培训的需要或个别化培训的需要。

6.网络课件写作系统

开发网络课件写作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方便不具有专业编程经验的各站点教师编制网络教学软件。该系统应该具备基本的多媒体的集成功能,并能制作基本的HTML网页,也就是首先要具备一些通过用软件的基本功能。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用于向教学单位或教师提供各类素材,构建新的网络课程或新教学模块平台。教学单位或教师可以通过该软件抓取素材库中的素材来构建网络课程或网络教学模块。在该平台上构建的网络课程,就能直接在网络上运行。

7.教学管理系统

远程教学管理系统将基本覆盖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如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的各项活动,其管理的范围不仅仅是管理机构和行政部门,而且包括教学涉及的所有对象和资源,如学生、教师、课件等。同时,它将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创造一个个性化、智能化的远程学习环境,其具体功能有:学生注册;学生学籍管理;专业课程的管理;教师管理;数据统计分析;信息查询功能;计费;行政公文管理;系统设置维护。

三、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的信息如何组织

1.办公室完成对用户的登记和管理工作,用户首先要通过WWW到虚拟行政办公室进行登记,填写一份电子登记表,包括用户的名字、身份证号、帐号、Email地址、所在的地区等。其次,用户要设置一个用户密码,在确认无误后发送给虚拟行政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在收到用户的登记信息后就会反馈给用户一个登记号。这样“入学手续”就完成了,用户正式成为该校的一名学生。另外,所要的一些公告信息,都存放在这里,比如招生简章,课程设置等等。办公室还负责定期向注册学生发送一些重要的教学研究信息,比如学习方法、考试趋势、重要时事、专家论谈等等。

2.同步教学实际上是一个课件库。已经开发出来的课件和其他学习材料以文档的形式存放在网络的服务器上,用户通过WWW浏览器选择自己需要的课件或材料。在中心服务器上的这些课件与用户平台无关,用户无需对课件进行安装和设置,只要用户机器上有WWW浏览器,就可以进行学习。为充分利用网络传输反馈信息快捷的优势,每一门课程都有一个学科的教学专家主持这门课程的教学,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有两种方法获得教学专家的帮助,一种方法是通过发送E-mail的方式向老师请教,老师通过E-mail解答;另一种方式是以线交谈的方式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可以实时地进行辅导。

3.答疑室是一个集中解答学生在学习中各种疑难问题的地方,它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是解答布告栏,它公布学生问过的典型问题以及学科教学专家对问题详细的解答,在这里的解答都是正式的解答,是经过学科教学专家直接回答或审查过的;第二部分问题征集布告栏,学生可以通过填写布告栏中的各项表单,按提交按钮后,问题便显示在布告栏上,它可以由老师或其他学生进行解答,这些解答经过学科专家审查合格后,将放在问题解答布告栏中,若没有人进行解答,则由学科教学专家直接解答。

4.虚拟图书馆存放着各类电子杂志和电子报纸以及其他相关的学习资源,如:部分课件的文档资料、学术性文章、会议报告、影像资料、音频资料等。此外,虚拟图书馆还提供了其他一些大学图书馆的图书目录以及其他大学的网址等。在虚拟图书馆里,学生还可以学习使用查找信息的方法和技巧。网络教学系统的管理者们鼓励学术机构和个人把他们的研究成果或学术论文放到虚拟图书馆发表,以便有更多的资料供学生查找和使用。

四、结束语

在网络上实现远距离教育,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教师通过网络把教学信息传给每个学员,学生通过联网的计算机来进行学习和接受信息。利用Internet来进行远程教学,与传统远距离教育模式相比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积极性,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所以是一种全新的网络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完全按照个人的需要进行,不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甚至指导教师都可以按照学习者自己的意愿或需要进行选择。

参考文献:

[1]苏春景:关于Internet对教育负责影响的思考聊城师范学院教科所[M].电化教育研究,2000.3

篇6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06-0012-02

Construction of Teacher Community under the Network:from Theory to Practice//Hong Wei, Ye Sainan

Abstract In current worl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becomes a hot topic of education reform. Teacher community is the driving force and trends of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We draw up taking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s the example to modify and redesign the teacher community under the network. It will present good maneuverability and deserves to popularization.

Key words teacher community;network;knowledge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1 Communication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2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7

现代社会已经逐步转型为知识社会,学习型社会是未来社会的必然走向,教育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关键。而教师共同体又是学习型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1],是判定一个学校“学习型”程度的重要指标。

1 教师共同体的定义与特征

学界没有教师共同体的确切定义,就我国来说,可指以高水平师范大学和其他举办、支持教师教育的大学(机构)为主体,各类教师教育机构、专业机构共同参与,以区域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为服务支持,教师教育系统和卫星电视网、Internet(人网、天网、地网)相互融通,系统集成,形成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协作体[2]。

综上所述,教师共同体可从3方面进行界定:1)教师共同体是一种具有共同目标、共同行为准则的教师学习型组织协作体;2)教师共同体通过团队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交流、集体教研、知识管理等手段实现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3)教师共同体的发展表现为教师共同体的素质提高(教育合力),以及共同体成员心理压力的减缓和教育潜能的发挥,教师自身能力的提高。

2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的建构模式与反思

2.1 现有模式建构选择构建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共同体的策略时,应当抓住2个关键点――网络、学习共同体。华南师范大学的徐晓东总结其对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构建图1所示[2]教师网络学习平台。

2.2 个案现状反思借鉴图1,笔者结合对江西师范大学有关教师共同体的观察、调研,对现状进行总结。

1)资源共享方面。

①虚拟图书馆。目前,虚拟图书馆能够满足图书文献的管理、读者查询和浏览网上信息资源等需要。图书馆自主开发和购买23个数据库,补充和丰富馆藏资源,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3]。不足之处:第一,由于校园网络建设的局限以及教师住宅分布的不集中性,教师无法在住宅里通过虚拟图书馆获取资源;第二,虚拟图书馆的主要功能在于其电子资源,图书馆藏资源无法通过网络获得,许多校本资源难以在网络共享。

②多功能教室。在江西师大其名称为多媒体教室,该教室的主要功能是帮助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目前,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66个,能够通过教师用户登录网络(校园网以及 Internet)。主要不足:多媒体教室只是作为网络单向客户端,不向信息中心发送任何反馈信息,信息中心缺乏对其必要的监控、分析评价。

③计算机网络教室。目前,江西师大拥有26个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包括学院机房),主要功能在于承担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不足之处在于缺少必要的绩效评估软件对其进行监测,不能实现对网络、计算机相关课程的绩效评价。

2)教学交流方面。目前,学校办公网依然是教学交流依托的平台。该平台能够基本实现网上收发文件,传递批示,公文分发,公告、通知,法律法规查询,各类行政管理,工作交流论坛,各种表格下载等。在教师交流方面虽然有员工之家,却只局限在工作论坛、下载专区、意见与建议,并没有真正起到教师交流的作用。

3)在知识管理方面,只是少数教师的个别行为,整体未涉及。

4)在团队学习、虚拟教研上以及教学评价上整体未涉及。

3 网络环境下教师共同体模式改进与重构

总结江西师大的教师共同体现状,笔者认为,一个真正的教师共同体还没有建立,许多理念性的项目仍被束之高阁,即使作为硬件设施的网络设备已经能够实现教师共同体的构建。教师共同体的重构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3.1 资源共享方面第一,网内扩容。在有条件的教师比较集中的住宅区,教师家庭可接入校园网,如青春家园、万科、师大南区等。第二,网外融合,对比较零散的教师共同体用户采用校园网OA办公系统的相似技术,无须映像IP地址,即可获取校园网内各种信息资源;并且可以结合现代通信技术融合视、音频技术等,进行“专家在线帮助”“专家讲座”“在线讨论”。

3.2 教学交流方面结合Webquest的特点,并考虑学校全体教师共同体成员的有效交互,拟改进“学校办公网”板块,构建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Webquest)平台。以该板块中的“工作论坛”为平台,探究主题,举办学术沙龙,整合虚拟图书馆、计算机网络教室、Internet等板块资源,充分保障教师共同体成员探究学习的信息畅通和资料完备。

3.3 知识管理方面办法一,充分利用电子备课室系统,鼓励教师网上集体备课。教师集体备课系统具有信息传递的即时性、快捷性,能够形成实现教师交互式教学、教法研讨的新型备课模式,极大地推动教师共同体的建立。办法二,鼓励教师通过Wiki、Blog等方式,进行知识分类管理并共享,作为教师共同体的其他成员即可按照需求获得资源。

3.4 团队学习方面在校园网基础上开设一块团队学习的平台,比如互动学习室之类,由专家、各课程教师、网络课程开发技术人员组成团队,积极营造知识共享、相互学习的氛围,相互切磋,形成虚拟的网上学习团队。同时建立奖励机制,对团队取得的学习成绩予以奖励,并要求及时总结汇报学习经验。

3.5 虚拟教研方面构建教师共同体反思平台。办法一,将江西师大教育学院的微格教育培训系统接入校园网,成为对教师专业培训的一个专门机构,并通过微格教育系统的处理,反馈给教师共同体成员讨论分析,构建综合反思平台。办法二,教师专业网志的建立,促成教师撰写专业笔记,并通过网志的形式共享,形成个体与群体的交互反思。

3.6 在教学评价方面搭建两级评价系统

1)绩效考评系统。绩效考评的流程如图2所示[4]。作为网络环境下具有共同愿景的教师共同体的考评系统,流程图的前5步可以由系统统一设定,变量产生于后3步。绩效考评适用于就事论事,对教师共同体成员进行的某个项目的活动进行有效测评。

2)电子档案袋系统。它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教师教学成果、教学经验、教学计划等,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教学档案就不仅仅是一种用于组织评估和个人收藏的文档,而是易于收集,能够方便地用于公开展示、交流,使教师(共同体成员)能够从随时的相互学习中了解他人的教学理念、教学经验,并从中得到启发。这样,在促进教师个人成长的同时,也促进教师群体的成熟[5]。

根据以上改进和新增内容,修改后的教师网络平台如图3所示。

教师共同体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需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通过对教师共同体概念的理解和建构中的问题的分析,不难发现知识管理与协作学习是贯穿教师共同体发展的关键性理念。从个案走向整体,从现状走向未来,教师共同体的构建还需要进一步深入地调研和跟进新技术、新理论。

参考文献

[1]牛慧,石瑞芹,梁慧娟.现代教育技术用于“教师网上集体备课”的实践探索――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为案例[J].全球教育展望,2005(8):73-76

[2]徐晓东.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13,311-313

篇7

2009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中有关于留守与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指出:0~5岁流动儿童约有341.42万。据《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分析,在流动人口子女中, 0~5岁学龄前儿童占流动儿童的比例为75.7%。在“流动儿童”中,低年龄儿童随父母流动比例高于高年龄儿童,由此可见,流动学前儿童无疑是流动儿童的主力军。

一、流动学前儿童的公办优质幼儿园入园率低

据段成荣等对我国人口抽样统计显示,当前我国流动儿童中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仅为61%,仍有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邹泓等在《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要调查》中也提到学前流动儿童的入园比例仅为60%,远远低于城市儿童。

诸多专家也对各地区的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进行了调查,上海市卢湾区的0~6岁流动儿童的入园率为81.3%,且入托年龄偏低,甚至有未满1足岁的学前儿童。

鞍山市的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为76%,但绝大多数选择的是条件较差的私立园或“黑园”。而私立幼儿园中95%的儿童为外来农民工学龄前子女。

只有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积极响应国家普及学前教育的号召,采取增加公办、民办幼儿园和加强管理等措施,促使学前教育毛入园率高达97.8%,其中学前三年入园率为89.2%,实现了包括流动儿童在内的普及性学前教育。

二、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儿童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对于学龄前儿童而言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流动家庭的经济较为拮据,承受不起昂贵的幼儿园教育费用,所以流动学前儿童只能呆在家中,由父母或其他人看守,又因家长工作繁忙、教育意识淡薄和文化水平偏低等原因,导致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1.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偏低。对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的研究数据较多,黎婉勤的调查数据显示,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家长占调查总体的26.9%,初中文化水平的家长占调查总体的39%。徐微对25户流动家庭进行访谈调查,家长的学历水平总体不高,66%的家长只有初中学历,16%的家长只有小学学历,高中及以上的只占18%。由此可见,流动学前儿童父母文化程度普遍偏低。

2.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有多个专家学者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进行过研究分析,庄甜甜、王奕君对上海的流动学前儿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70%被调查的流动家庭每月工资在500~2000元之间,绝大部分流动儿童家长认为“幼儿园费用太高”。收入在1500~2000元之间的流动人口,若有时间照顾孩子的话,一般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很多流动家庭的父亲是整个家庭的经济来源者,而母亲主要承担起抚养幼孩的责任,因此,相对于流入地家庭的经济收入而言,流动家庭的经济收入还是偏低的,有些甚至是非常低。

3.流动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方式单一,行为较粗暴。在家长教育方式与行为方面,流动儿童父母普遍缺乏加强情感交流的教育方式,有空闲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时,彼此交流的方式比较单一,不会经常指导孩子学习。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曾委托上海市卢湾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9.45%的流动儿童家长会将“打骂惩罚”作为一种主要教育方法。他们还认为流动儿童家长工作忙,缺失教育方法。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的教育方式与行为较为相似,状况不容乐观。

4.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物资条件不足。普通家庭拥有丰富的学前教育物资,这在流动家庭中却是比较少见的。有调查研究表明,家里很少有孩子成长所需的书籍、音像资料和益智类玩具,家中有较多藏书的只有19.23%,很少或没有藏书的有81.72%。而且流动学前儿童很少参加各种兴趣班或特长班的学习,娱乐活动主要在家里,有些甚至无娱乐活动。

从教育者、教育方式和手段、教育物资条件等方面揭示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较少甚至缺失。

三、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迫切需要社区的帮助

面对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现状,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也意识到在流动家庭中家庭教育的迫切性,表示急需社区帮助。上海市卢湾区的调查结果显示,80.6%的流动儿童家长“迫切需要”或“比较需要”得到社会对其教育子女的指导。程福财认为73%的家长认为有必要、甚至是非常必要接受由专业早教机构或早教工作者提供的有关于育儿的成长指导。

四、构建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

由于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有很多流动学前儿童家长则把责任及工作交给政府,要求政府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建设低学费的幼儿园或要求放宽入学门槛来提高入园率,专家对此方面的研究也较多,但从社区的角度提出系统解决对策的研究较少。徐微提出了社区参与教育的模式,即社区主动服务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便利资源。有些专家认为应以社区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关爱农民工子女及其家庭的活动,促进流动幼儿及其家庭的社会融入。徐微还提出幼儿园可以专门为流动儿童家长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或组织流动学前儿童家长讨论遇到的共性问题,为家庭提供及时的家庭教育帮助。同时,社区应该为流动儿童家长开办家长学校,如设置咨询机构、举办讲座,举行亲自互动活动等。

徐微的研究认为社区参与流动学前儿童教育的内容单一,且社区没有提供过有关家庭教育的讲座或活动指导,而且还认为社区对外来流动儿童有强烈的排斥性。

鉴于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高入园率的成功经验,可建立教育局主管,民政、财政、发改、卫生等部门及镇(街道)上下衔接、相互配合的管理网络,同时配备专职幼教管理干部,负责学前教育管理和业务指导。上海市的做法也小有成绩,将0-3岁流动儿童工作纳入散居儿童工作体系,2004年上海市教委等六部门共同颁发了《关于推进0-3岁散居儿童早教教养工作的意见》,建立家长学校,为其提供教育技能培训,系统协助0-3岁儿童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工作。

因此,除增设幼儿园以提高流动学前儿童入园率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建立以社区为单位,面向流动学前儿童家庭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点,为流动学前儿童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知识,树立其家庭教育意识,提高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并着力构建完善的流动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服务网络体系,对流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进行有效管理,从社区的角度为流动儿童的学前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伯华,宋月萍,齐嘉楠等.中国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报告——基于重点地区流动人口监测试点调查[J].人口研究,2010(1):6-18.

[2]赵华琼.流动儿童教育引人忧——访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段成荣[N].人民代表报,2010-07-06.

[3]邹泓,屈智勇,张秋凌.中国九城市流动儿童发展与需求调查[J].青年研究,2005(2):1-7.

[4]上海市卢湾区妇女儿童委员会办公室.让每一个学前儿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上海市卢湾区0~6岁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的报告[J].上海教育科研,2003(10):29-32.

[5]马国才,王留柯.农民工子女入园现状及其存在问题与解决——以鞍山市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1(3):21-24.

[6]王涛,冯文全.解决流动儿童入园难问题的对策探讨[J].基础教育研究,2011,A:55-56.

[7]谢宝琴,吴思妮,陈俊英.促进流动儿童学前教育发展的实践探索——以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11(4):44-47.

篇8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4-8129-02

1 简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学校越来越重视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和利用,并将其视为信息化教学的重要部分。但在教学网络的系统的构建过程中,事实证明投入最多的是硬件设备的置办,而不是后期教学资源的搜集、管理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学校把大部分的经费投入到置办硬件设备上,到了后期设备维护时就没有了足够的经费。这直接导致很多学校的教学网络系统使用率降低:硬件设备购买回来,学校没有专业人才操作;或者后期设备出现问题没有足够经费保养和维修。

目前,云计算的发明和广泛利用可以很好的网络教学系统构建过程中的上述问题。

2 云计算概述

2.1云的概念

所谓“云计算”,即运用Internet服务模式,来实现动态、虚拟资源的计算方式。与其说云技术按是一种先进的计算技术,不如说它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来计算信息资源的模式。

目前常见的云的类型主要有两种:私有云和公共云。私有云是有某个大型数据中心或数据公司运用云计算的相关技术自发研制的软件和硬件的信息平台。私有云一般不提供向外服务,而仅供研发公司内部使用;相反,公共云是一种向外界开发、使用的云,这种云所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用软件来服务外界,这种云服务是通过为用户提供某一特定软件来实现,用户不用本地安装,只需通过相关模式来使用软件;二是用平台服务外界,这种云服务是越过了硬件的安装细节,直接向用户提供已经构建好的平台,为用户实现自我服务拓展提供便利。该文所讲的Windows Azure就是这个类型。三是用基础设施来服务外界,这是一种自由度比较高的云服务,它是通过向用户提供硬件平台,用户自行在已有的硬件平台上安装相应的软件。

云计算之所以被广泛使用,是因为其存在很多优势,主要归纳有以下几点:1、减少投资,云计算的置办主要是用户根据需要租用,这就减少了设备前期置办和后期保养、维修的资金。2、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传统的信息平台构建一般都是在计算最大使用量的基础上来决定的,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而云平台可以依据当前的访问量,有效安排软件和硬件的投入量,从而能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

2.2 Windows Azure

Windows Azure是由微软公司针对开发者所开发的云计算平台,开发者可以通过在云服务器和其他数据中心来按需开发相应的程序,以实现对全球数据信息的计算、存贮和网络服务。

在Windows Azure中运行的程序可以设计不同的Role来处理信息。其中,每个不同的Role都可以被放置到云端。Role的类型主要分为两种:Woker Role 和Web Role。Woker Role是服务于后台的,而Web Role主要是提供Web 服务。Windows Azure存储数据的形式有三类:Blob存储、Table存储以及Queues存储。

3 基于Windows Azure的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

3.1 需求分析

学校构建网络教学系统的需求主要表现在对以下功能的要求:注册用户、用户及下载资料、视频,管理人员管理用户账户和平台上的信息、信息等。根据构建网络教学系统的上上述需求,对不同类型的用户权限做如下区分:

教师用户:教学视频、文件以及课程通知,浏览留言、管理公告等;

学生用户:浏览公告、下载文件及视频资料、留言等;

管理员用户:通知公告、维护用户权限、资源数据及日志等。

3.2 划分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模块

根据对上述不同用户的权限需求的分析,网络教学系统的功能模块分为管理模块和用户模块,具体入图1所示:

对于上图中的子模块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中管理模块中的用户管理和资源管理功能是管理员所特有的功能,用户管理模块主要是用于用户信息的修改和删减,并根据不同用户的身份来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资源管理模块主要用于管理员对平台上的公告、留言及视频等文件进行编辑、审核及删减的工作,以确保平台安全得为用户提供信息。

用户模块中公告模块是用于管理员和教师来和浏览留言、公告的,学生在这一功能模块中只有浏览和留言、浏览公告的权限,而没有公告的权限;留言模块是管理员、教师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视频、文件模块是用于教师视频、文件,以及学生下载相关资料的平台。

3.3 存储数据

基于Windows Azure的网络教学系统的前台与传统的平台在制作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基于Windows Azure拥有Blob存储、Table存储以及Queues存储三种存储方式的独特性,网络教学系统数据的存储方式可以有以下几种:

Blob的主要功能表现在存储视频和文件等大型资源。假设把我们所使用的云平台看做为一个大的硬盘存储空间,那么Blob就可以被视为其中的一个文件,用户只许通过REST的形式来访问这个文件的地址,就可以实现对这个存储空间中任意一个文件的访问。这种形式的存储模式的主要优点在于其可以存储很多大型的文件。

相比较而言,Table则主要用来存储一些用户的留言、公告等信息。这主要是基于Table和相关数据库中的表在结构上存在相似性,因此它可以用于存储实体类对象。

3.4 基于Windows Azure的网络教学系统的构建

这个网络教学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其基于Windows Azure而构建的,通过云端来实现数据信息的存储,具体构建图见如图1所示:

4 总结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快速发展,云计算技术也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和使用。特别是我们可以通过Windows Azure来实现更强大、更多的功能。该文笔者虽然仅仅介绍了基于Windows Azure的网络教学系统构建,但是云计算的功能不仅仅局限于此,它甚至还可以实现智慧课堂、智慧校园等项目。相信通过对云计算的大量研究和运用,一个开放的、丰富多彩的、方便的科研、工作、学习平台就在不远的将来。

参考文献:

[1] 张京彬,余胜泉.E-Learning在中国企业发展趋势[J].中国远程教育,2003(24).

[2] 刘枫.基于Google云计算的Web应用与开发[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5).

篇9

生态学(Ecology),是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6年提出的概念。后来,生态学的研究视角被引入教育学,强调学习者的发展与其生存的教学环境密切相连。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角色是构成小系统的基本特征,人总是在多元化的角色承担及角色活动践履中得到发展。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生态环境的两大主角,在“以人为本”的社会,“师生对话”已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状态,但是远程教育中的时空差无疑对师生交流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创设远程教育环境下的的“对话”机制意义重大,而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就是一种有效策略。

一、学习共同体概述

“共同体”是来自社会学的概念,它表示:(1)有共同目标和目的的人组成的社会群体;(2)在一个地区内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20世纪80年代,这一概念被引入教育领域。博耶尔在《基础学校:学习的共同体》中指出“学习的共同体”是一个“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以及其他人员组成的组织,成员有清晰的奋斗目标,共同的学习愿景”。巴斯(Barth)将学习共同体描述为这样一个地方,在那里学生和成人能根据各自特性和目的积极主动地学习,还能相互监督学习。迈尔斯(Myers)和希姆普森(Simpson)则认为学习共同体是一种学习氛围,每个人都是其中一个完整而独立的个体,每个参与者都必须为共同学习负责[1]。

由上可知,究竟什么是“学习共同体”,还没有统一的认识。目前有以上三类定义: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组织;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环境;学习共同体指的是学习的动态结构。但无论哪类定义,都包含以下学习观:①学习是指参与社会系统;②学习是合作者集体建构表征的过程;③学习要浸润到一种“社会文化”中;④学习是指参与实践的行为本身;⑤学习不仅是脑的活动,也是利用工具、身体的活动;⑥学习是各个水平的学习者的异质交互过程,学习不仅发生在同辈群体中,更应该发生在代际交往中(赵健,2008)。无论哪类定义,学习共同体都强调两种功能,即社会强化功能及信息交流功能。

二、构建外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教育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更需要学习伙伴的支持,也更能体现教育是社会实践活动的论述。

(一)远程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与班级面授课制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师生交流环境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中的师生交流主要是非实时和非面对面的的,网络虚拟社区是交流的主环境。在这个交流环境中,教师失去了通过行为展示和言语交流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情感交流途径;学生间失去了通过在共同学习中的交流来增进友谊、交流经验的途径。相比传统教育而言,远程教育情感交流模式因为失去了现实的积极因素,而导致师生之间在很大程度上是彼此孤立的,学生的学习主要依赖学生者的自觉性、积极性。

2. 师生角色的特殊性

远程教育的学生是来自各行业的成人,由于工作所需,很多学生往往有着比教师更为丰富的实践经验。教师的权威性,尤其是实践权威更易受到挑战。因此,在远程教育中,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突破了传统教育的界限,师生的界限由此变得模糊。“能者为师”下的师生交流、生生共商成为远程教育中的亮丽风景。

(二)外语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目前英语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课堂教学。作为整个教育过程的终端,课堂承载了过多的希望和压力。而外语教学中,学习者除了在课堂上的充分投入外,还必须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操练。学习共同体超越了班级课堂的限制,为学习方式和学习资源的灵活运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教学活动能够延伸至课堂以外[2]。从而在充分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能够围绕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复杂性和默会性,重构学习者之间的社会结构和对话机制,重新思考课堂和学校中学习的组织(赵健,2004)。

三、外语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条件

构建外语学习共同体,需要具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的条件:

(一)从外部原因看,创造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的共同愿望是两个促进:促进学生学习、促进教师自我专业发展。为此,首先,学生应积极参与共同体的对话与合作,与教师一起实现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其次,共同体成员对这一目标的集体认同才能确保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可以在组建共同体时由每个人签订《学习共同体规章》来约束每个成员[3]。

(二)从内部原因看,促进对话合作。

师生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是共同体存在并得以发展的主要运行方式。首先,应确定时间、

地点、成员、交流机制等环境条件和教师角色、教师应对的态度等,才能真正实现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其次,知识有很大一部分以隐性的形式存在,例如个体经验等。在学习共同体这个组织里,应鼓励师生分享自己的个人实践、心得等隐性知识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发展,这是构建真正意义上合作性学习组织的基本要求。

四、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发展模式。它不仅是学习者发展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策略。

(一)创建和谐向上的协作氛围。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中教师彼此孤立,缺乏应有的协作机制。因此建立学习共同体的核心策略是要构建一种支持性、协作性的人文环境,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师间、师生间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学习。通过加强教师们在工作中、和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协作关系,确保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在学校内部顺畅流通,通过交流和沟通,互相对话,分享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及教学任务,真正形成普遍的协作性学习文化和氛围。

(二)依托网络载体构建学习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学习共同体顺势而生。它为组织比较松散、见面机会不

多的成人远程外语学习者和教师提供了一个便捷的交流协作平台,对学习共同话题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加强师生、生生协作。网络所提供的时空上及信息化数字环境所具有的高度弹性,极易适合师生、生生之间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在互助合作中交流沟通,实现共同发展。

第二,有助于促进学科知识的积累与传播。师生通过共同体平台提供的资源,可以撰写反思日志、分享经验资料,将大量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最终实现知识的传播、交流、分享、吸收和创新。

第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沟通氛围。通过在线聊天、博客互访等方式可以帮助师生们建立相互尊重和信任的人际关系和沟通氛围,使学习共同体内部关系更加和谐,运行更加顺畅。

(三)重视团队目标,兼顾个体需求。

在学习过程中,由于一些共同体成员基础知识好、学习积极性高、学习能力强,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完成任务,通过考核。而一些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所以在任务分配时,辅导教师要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评价时也应该在横向和纵向比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控制班级学习的整体进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给完成者追加难度较高的练习来巩固知识;另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对未完成知识内容学生的单独辅导[4]。

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课堂上精讲精练,而单词听写、扩展阅读、课文背诵等内容可以交由学习共同体在课后共同完成并计入小组平时成绩,以巩固所学。对于外语专业学生,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布置专题任务。如学习了备忘录写作后,让学生以学习共同体为单位召开模拟部门会议,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为每个成员确定角色,撰写会议备忘。

五、结束语

师生关系是远程教育生态系统下的具有共生性的一对双主体,良性师生关系的构建有利于远程教育质量的提高。积极、认真地开展各种活动,利用多种途径增进师生的实际交流,是在不见面的远程教育中兼顾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有效手段。构建远程外语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在于改变以往以课本为主、课堂为主、个体为主的学习模式,凝聚集体力量,从而获取更多学习资源,创造更多的练习实践和检验效果的机会,最终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淑华,伍思静.论大学外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卢丽虹.学习共同体理论及外语教学的新视角―――以国家精品课程“企业文秘英语”为例[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4期.

篇10

一、引言

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有别于传统教学辅助平台,是应用网络技术对传统教学进行辅助,是数字化整合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先进手段[1,2]。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途径。由于这类平台可展示作业、单元自测、模拟考试、答疑以及讨论等内容,确保了交互性,进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学习内容和进度,从而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有效地管理教学资源。该平台的优点之一是资源共享,高校可利用这一特点,通过资源交换、协作开发和该买等方式从国际著名高等教育机构院校获得基础课、专业课的课件、试题等,从而让学生享受到国内外一流高校、一流教授的教育。另一方面,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可整合课程。通过该平台,可将学科内相关的课程有效地融合成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网络技术为高校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方式[3]。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构建高校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辅助,提高教学效率,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普通高校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包含的模块,实现的技术以及平台使用方法的培训,目的是促进网络技术在高校课程建设中的运用。

二、规划

(一)教学

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交互式教学,其发展方向是个性化教学[3],即针对不同的学习个体,通过互动来获取其个性认知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认知结构,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通过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分析,个性化策略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用户界面的个性化,针对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类型的用户,其界面应呈现不同的界面信息,突出个性化,便于操作。同时,指导的个性化,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完整的学习日志,经系统分析评价,给出针对性的指导和学习建议。另一方面,学习活动的个性化,由于学习状态,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过程、问题和进度,在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构件时应充分体现学习活动的个性化。

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中教学模块应具备授课、实训、个性化自测和答疑模块[3]。在讲授环节中,由授课教师在教室里和学生面对面地完成,而后采用视频录制技术,将课堂讲述保存于服务器,学生可反复观看,进而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难点。实验环节强调的是动手能力的培训。学生进入该页面后,选择并完成实训题目,以文本的形式录入作业内容并提交,同时,还可以查看经过教师批阅以后的反馈信息。学生进入自测平台后,可以自我测试相关知识,而且学生还可在反馈信息看到分数,以及教师根据所得分数给出的相关学习建议,使学生明白其薄弱环节以及弥补的方法。答疑平台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利用知识库的自动答疑、利用留言板等待教师在线答疑是两种主要方式。

(二)考试

高校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考试系统,可使题目的生成、试卷的提交、成绩的批阅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自动完成,因而不仅需要成熟的题库,还需要完成用户注册、用户信息的修改、用户信息的管理、试卷模型设置、试题库管理、试卷生成、在线考试、计算机自动阅卷以及成绩查阅等功能[4,5]。

为了满足在线考试的上述需求,首先考试模块要登录界面,用户从该界面登录参加考试,同时管理员也可进入管理[5]。考生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进入新的页面后可进行个人信息修改,也可以选择参加考试。如考生确定考试,进入考试界面,由计算机随机提取试题,显示试卷,开始计时。考生提交答卷后,由计算机进行判卷,得出分数并显示,同时把考试记录存入数据库。管理员可对系统进行管理。他们登录进入管理项目选择界面,需包括用户信息、试题库选项、试卷信息以及管理考试纪录。用户的界面应可实现用户的增加、删除和修改的功能;试卷信息的界面应包括考试的时间,题型等;考试记录界面应可记录和删除考生的成绩、时间及考试各相关信息;试题库管理界面应可修改题库中的试题、答题等[5]。

(三)心理

情绪和情感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们与认知过程和注意联系密切[6]。这就要求教育实现人性化交互教学,个性化因材施教;同时,还要针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的不同进行智能化调整。因而,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需要包含情感模块。

情感系统可通过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面部表情识别和姿态识别方法来识别表情信息,实时地向教师反映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状态评价值以及状态不佳的原因,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改进学习效果的建议,有助于提高电子教学或网络教学的教学效率,有利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个性化、人性化计算机教学系统[6]。

(四)资源管理

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管理模块,开发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学科信息资源库,是实施学科信息化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教学资源包括课件、试题、案例与其它素材等,因而需建立对应的数据库。课件库不仅要收集各门课程的辅助教学软件,还应建立知识点的网络图,以便于学生整体性的掌握所学知识。题库是由承担教学任务的教研室、系提供的试题在计算机系统中实现的集合,是教育测量的新工具,便于随机的挑选试题,进行公平测试。案例库则强调收集教学中有现实指导意义和教学意义的代表性事件或现象,更多的应用于对教师的培训。其它素材库应注重对教学中图像、音频以及视频的收集[7-9]。

教学信息资源的获得有以下几种方式。传统资源的数字化。学校已有的录像资料可以利用相关的数字信息采集技术转成网络教学辅助平台中的资源。例如,扫描或用数码相机拍摄学校图书馆、档案室及教研室书籍、照片以及教案等,进而获得丰富的图形/图像素材。购买和交流资源。通过专业公司购买,或与兄弟院校交流音频、视频以及图像资料,以便资源交流与共享。数字媒体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多种手段改进已有的教学信息资料,从这些旧素材中提取、捕捉有效资料,从而降低资源的获取成本。

三、实现

高校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越来越多,所展现的功能越来越丰富。Claroline平台具有超前的教学理念、在操作上简单易用、在功能上完全按照需要开发、管理人员可以按需定制、系统具有广泛的兼容性(可运行于Windows、Linux等操作平台上)、低成本、广泛的国际性协作、多途径的技术支持。EduTools是由美国西部教育远程通信合作组织的平台,为广大高等教育机构提供课程管理系统、学生服务和网络学习策略选择的决策支持。总之,规范化与标准化是构建网络教学辅助平台管理模块的基本要求。

四、培训

目前国内应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活动还处于初级阶段,高校在应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两类不足,包括:对应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持否认的态度,另一类是对应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缺少了解或信心不足。前者具体表现为教师往往因为没有充分认识网络的优点,因而对于应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的必要性持怀疑态度;后者则是教师对应用网络技术组织教学认同和接受,但对计算机的专业知识、网络技术组织教学等相关知识掌握不足,导致缺乏掌控计算机的信心,对运用计算机制作电子讲稿和课件怀有畏惧心理。因此,对开展深入的教师培训,才能使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应用到实际授课当中。

对教师的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培训可为职前和任职两个阶段[7]。培训的主要目的相同,均是让教师们认识到传统的挂图、模型以及实物是可以用数字化的多媒体文件代替,同时,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更为形象,快速、方便、实时的特点。值的强调是两个阶段的培训内容应各有所重。职前阶段的培训需使教师认识到在网络辅助平台上与学生互动的重要性,培训新老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技能,才能使其在今后的教学中取得实际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已任职的教师则强调对他们的计算机技能的培训。这些老师由于多年使用传统教学及其管理平台,对于计算机的使用技能缺乏,因而,通过弥补操作技能的不足,才能使已任职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辅助平台。

五、结语

我国普通高校多功能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已经上了一个新台阶,从信息和共享到利用网络辅助教学,一些学院已经开始进入了基于网络的学习实践。为了进一步加快这一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步伐,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带领专家通过深入研讨和交流,完善现有的平台;真正发挥网络教学辅助平台在促进教学效率、学习质量以及降低办学成本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晓燕.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策略研究[J].电子世界,2011(9):47-48.

[2]王珠珠,张伟远.我国普通高校网上教学平台及网站建设的现状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2):40-47.

[3]杨潞霞.个性化网络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开发与应用,2011(1):41-52.

[4]曲宏毅,韩锡斌,张明,武祥村.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进展[J].中国远程教育,2006(5):55-59.

[5]丁永尚,孙伟.教学辅助考试系统的研究和设计[J].内江科技,2011(12):15-106.

[6]孟秀艳,王志良,王丽娟.基于情感建模的教学辅助系统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7(4):74-76.

[7]孙中华,沈慧娟.高校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辅助的优势及途径[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8):56-57.

篇11

《学记》有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保证“传道、授业、解惑”等教育基本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师生关系关系的融洽又必须以有效的沟通为前提。所谓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师生之间的沟通,就是要达到专业知识的有效传播,以及思想交流的目的。除正确地言语表达方式外,沟通渠道的畅通也是沟通是否能有效开展的前提。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完整便捷的师生沟通渠道,先使学生能亲其师、便于亲其师、好亲其师,然后方能信其道。

1.构建师生之间网络沟通渠道的必要性

1.1传统师生沟通渠道的弊端与不足

传统意义上的师生沟通渠道大致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以声音、体态为主要信息载体的课堂、课后面谈式沟通渠道;第二类是以声音为主要信息载体并借助通讯工具来实现交流的手机式沟通渠道;第三类是以文字为主要信息载体的作业式沟通渠道。这三类沟通渠道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常见、使用频率最高和最容易操作的,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显而易见不足之处。一是沟通受到时空限制。一堂课一般是45分钟,一门专业课程一星期常规设置是4节,除去知识的传授与讲解,剩下师生之间交流的时间有限,且要求师生同时共存与某一空间地点。对于实习期或一些常旷课的学生来说是无法操作的。二是沟通信息的即时性,难以存储。除短信沟通外,传统意义上的沟通渠道自身并不具有信息储存的功能,不便于教师事后总结分析、发现问题、改进沟通。三是信息量不足,利用率不高。教师能从学生课堂沟通、作业上能获得的信息量有限,常是与课本知识相关的信息,往往缺乏学生实际内心想法、意愿等信息。电话沟通又常被当做通知的渠道,无法深入交流。四是沟通通道狭窄,呈现单向性特征。课堂沟通多数时候是教师一对多的单向信息传播,作业沟通和电话沟通往往只有一次双向交流。

1.2网络沟通的比较优势

网络沟通是指通过基于信息技术(IT)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信息沟通活动。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正在进入一个网络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腾讯QQ、邮箱、微博、人人网、飞信等网络沟通工具的使用人群不断增加,逐渐改变着人们日常交流方式,成为商务信息公开、人际沟通的主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正在引起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些网络沟通渠道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沟通渠道有以下几点比较优势:(1)及时。及时性是有效沟通的重要特征,网络沟通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聊天等形式保证交流的及时性。(2)廉价。飞信、腾讯QQ文字、语音聊天可以网络流量形式计费,沟通成本大大低于电信通讯费和面谈式沟通的费用。(3)信息含量大,网络存储空间大,可以上传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各种信息形式。(4)不受时间、地域等自然因素影响。网络沟通是一种24小时的虚拟空间交流,信息还可储存。

1.3高职学生群体的网民化

2011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二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达到29.9%,共将近1.45亿学生网民。除去部分中小学生,高职学生几乎百分百网民化了。他们更熟悉和习惯网络沟通渠道的使用。

2.高职学生常用的网络沟通工具及普及率

根据本人对广州涉外经济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学院3个班级的抽样调查统计,在高职学生常用的几种网络沟通工具有:腾讯QQ及其相关产品、微博、邮箱、人人网。其中,腾讯QQ及其相关产品(如微信、空间)的使用率达到100%;微博的使用率达90%以上,其中新浪微博使用者最多,腾讯微博其次,再次是网易微博;邮箱的使用率也达到100%,其中QQ邮箱使用率高达95%以上,其次是网易邮箱,也有少数同学通过MSN发送邮件;人人网的使用率在80%上下,并成增长的趋势。

3.高职教育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网络沟通范式思考

3.1树立网络沟通的意识,主动适应学生的交流习惯

要构建一个合理有效的网络沟通渠道,首先就是要树立网络沟通的意识,承认网络沟通的相关优点及便利性,并熟练掌握各类网络沟通工具的使用方法。此外还应该习得相关网络流行语言(如“亲”、“高富帅”等)的使用情境,遵循主流网络交流礼仪,在时间上、语言形式上主动适应学生的交流习惯。

3.2正确认识各类网络沟通工具的功用

网络沟通工具类别众多,形式多样,但不管哪类工具都有其特性,只有将各种网络沟通工具的特性组合起来,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沟通渠道。(1)利用腾讯QQ进行一对多沟通、信息。腾讯QQ最大优势在于即时通信,大部分高职学生将其作为网络实时交谈的工具。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可以申请加入所教班级的QQ群,每周选定一在线人数高峰日,最好是周日20点到22点,与学生畅通学习、生活、人生价值等相关话题,先做到学生愿意“亲其师”。(2)利用微博传播教学理念、人生感悟。微博的优势在于移动网络化、简便性与生活化。微博和腾讯QQ都可以以手机为载体运行,不一定在电脑上运行,现在越来越多的高职学生使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可以登陆微博进行交流,教师利用微博,与学生互为粉丝,通过发微博、转发、评论、私信等新式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3)利用网络邮箱收取课后作业、毕业论文、实习报告等电子材料。由于现在高职教育强调实践教学,学生有相当的时间是在实习单位工作,每到毕业论文写作时期,学生往返于学校及实习单位之间有诸多不便,这是可以通过网络邮箱来收取相关电子材料,指导论文修改,突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4)利用人人网共享教学资料、扩大学生人际关系范围。人人网将网民现实生活的社会关系搬到网络上,不仅摆脱了以往网络交往匿名、虚无的恶名,并成为了用户扩大现实人际关系的希望所在。作为接受网络新生事物最快的大学生,是人人网的唯一用户群体。人人网用户专一性决定了其信息交流的内容和层次。教师可以将人人网上一些名校的公开课视频、经典电影、经典音乐以及经典文章共享,形成一个全国化的、从学生视角出发来构建教学资源库,以便学生查阅共享其他大学生普遍认可的教学资源及新鲜事物。

3.3正视网络沟通的缺点,将其与传统沟通方式的结合

网络沟通虽然有诸多便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1)沟通信息呈超负荷。(2)口头沟通受到极大的限制。(3)纵向沟通弱化,横向沟通扩张。在构建全方位立体式的网络沟通渠道的同时,要正视网络沟通普遍存在的上述缺点,借助传统的沟通渠道的优势来弥补这些缺陷。将网络沟通渠道与传统沟通渠道相结合,真正实现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