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1 15:3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维发展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随着我国的发展,我们越来越重视对人才创造力的培养,而创造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更是受到重视。大学生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后备军和中流砥柱,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更值得我们重视。
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
创造性思维是在文艺创作、科学发现或技术革新等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又不同于一般的思维活动,区别于其它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它的能动性。首先,它往往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创造性活动是提供新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因而它是思维与想象的有机统一。其次,它往往带有突发性,常被称为“灵感”。同时它又是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因此,创造性思维是多种思维的综合表现。
二、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
培养创造性的人才是我国教育大学生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但要想掌握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规律,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点,可以结合高等教育的两个基本特点来探讨。其一,它是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这是高等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基本特点;其二,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一般是20岁左右的青年,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迅速走向成熟,但尚未完全成熟。因此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从“求学期”向“创造期”的过渡
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社会价值方面不一定很高,他们更多的是创造性的学习。从连续性的方法论上看,这种潜能一旦得到开发,并在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思维的创造性就会不断地发展,逐渐指向于有社会价值的科学发明、创造。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而有效地促使他们从“秋学期”向“创造期”过渡。
(二)有明显的阶段性
在不同学习阶段,大学生创造思维发展的过程和层次都是不同的。大一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但从发明创造的平均年龄看,他们刚刚进入“启用期”。若操之过急,则会适得其反。从大二过渡到大三,创造思维的发展产生了部分质变,发生了渐进过程的“中断”。这时,他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知识和技能,社会经验也比较丰富;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深刻性都得到了高度发展;运用辩证逻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已经有可能进入创造的“生长期”。进入到大四,特别是进入毕业论文的协作阶段,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又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创作论文的过程中,大学生得到了创造的实际锻炼,体验了创造的酸甜苦辣,不少学生在毕业论文中有所创新。总之,从心理的各方面,大学生都为自己走向职业岗位,为未来的创造发明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特别得益于想象力的推动
青年,是想象力发展的黄金时代。通过不断学习,大学生的想象力逐渐从再造想象向创造想象过渡。创造性思维必须在想象,特别是创造想象的积极参与和推动下才能顺利发展。因为创造性思维不仅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出新产品必须构思出新事物的新形象。一般而言,大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得越好,他就越有可能结合过去的经验,创造出具有个人意义或社会意义的思维产物。
三、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是人们完成创造性的基础,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培养创造意识与热情
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是发展创造力的动力。这常常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科研活动中表现出来。创造意识离不开创造者的自信心,自内心是一切创造者共有的个性品质。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意识。
(二)发展合力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不仅是指精通自己的专业,而且在其他专业有广博的知识,现代科技发展的显著特征是各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表现出总体综合的趋势。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知识结构,逐步使其发展成为最佳的知识结构。
(三)发展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人借助于丰富而熟练的知识技能体系,能够在知觉事物的过程中直接认识事物的性质、联系和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运用直觉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猜测,并引导学生去证明自己的猜想。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及根据科学知识来修正错误的勇气。
(四)磨炼创造意识
创造意识是指人们自觉地调节行动,克服创造活动中的艰难险阻以实现确定的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创造意识和创造热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志对情感和情绪起着调节作用,正是意志力使人的情绪服从与理智。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磨练学生的意志,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五)鼓励学生充分想象
想象是形象思维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活动中起着重新组合表象形成新的形象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抽象―形象的转化训练,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概况的能力,促进他们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和结构化,充分发挥右脑的优势作用。
总之,在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各种创造性思维的结构模型及其思维形式的发展,尤其是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培养大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可操作性策略与方法是很重要的,而且应该在潜意识领域作深刻的研究,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段继杨.创造力心理探索.河南大学出版社,2000.
一、汉字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的辩证关系
根据哲学普遍联系的观点,汉字教学与幼儿思维发展具有密切的联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幼儿期(三至六七岁)是思维开始发展的时期,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幼儿生理上的成熟,脑重量的增加和脑功能的日趋成熟和完善,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内因,而这里的汉字教学则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外因,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把幼儿思维的发展视为其自身的发展,那就忽视了事物发展的外因,因此我们要更好的发挥汉字教学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即使外因通过内因而发挥出积极的作用。汉字教学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外因,如果在汉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那么它就会阻碍幼儿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找出那些不利于幼儿思维发展的问题,并且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利用矛盾转化的原理,更好的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二、对在幼儿汉字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案例:一位中班教师给幼儿上了一节汉字教学课,课上要学习的是“山坡”“种子”“撒”“”等几个字词,开始上课时教师就和幼儿说:“这节课我们要学习这几个字词,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读”。老师就开始领读,并且每当讲一个字的时候,就把打印好的字卡举起来,先是领读让幼儿跟读,然后就让幼儿单独站起来读,反复的领读这几个字,让幼儿站起来读,去黑板前面读。读了一会后,教师说:“下面让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老师把这几个字放在这,当老师读到哪个字的时候,老师就让小朋友来把那个字找出来,并举起来给其他小朋友看,我们要比一比看谁找的又快又对。”教师读完某一个字,就让幼儿把相应的字找出来,可结果却不是让人满意,大多数幼儿都很难找对,总是不能区分那几个字,很容易混淆,半个多小时过去了,也只有个别幼儿能够读出找出那几个字。一节课下来,那位教师看上去很累、很费力气,可大多数幼儿还是没有学会认读和区分那几个字。
通过以上案例不难看出,这一节汉字教学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当然也很难起到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作用,究其原因,我们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师把幼儿当成了“小大人”
教师并没有把只是中班的幼儿当作是真正的幼儿,而在她的眼里幼儿是和自己一样的大人,教师认为孩子们应该只要领读、跟读就能学会那些字词。这位教师并没有站在幼儿的高度去想一想孩子是否能够学会,也就是说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没有意识到其教育对象是幼儿,而还是把成人的思维和想法强加给孩子们,没有考虑到中班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把幼儿当成了“小大人”。
(二)在进行汉字教学时,教师没有精心准备适合幼儿年龄及思维发展特点的教具
由案例可见,教师是给中班的幼儿上汉字课,而其教具就是把要学习的汉字做成卡片,整个一节课都是举着汉字卡片给幼儿看和读,当然幼儿很难学会,因为中班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三)教师缺乏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的意识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习过幼儿心理学的有关知识,也了解幼儿思维发展特点,可是并没有在实践中运用,在真正实践的时候还是不了解幼儿,因此才使得一节课后,大多数幼儿还是没有学会那几个字,而且幼儿教师从备课到上课都没有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当然更没有发挥汉字教学对幼儿思维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在汉字教学中促进幼儿思维发展的策略
(一)教师根据幼儿思维发展特点精心准备教具,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具时应依据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如果只给幼儿展示汉字,幼儿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因为汉字对于幼儿还是抽象的。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准备相应的图片、实物等教具,对于一些字词,还可以通过动作或表情等来呈现给幼儿,因为幼儿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思维,即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来进行。
(二)设置多种形式的汉字游戏活动,促进幼儿思维发展
体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设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引导学生体育运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教学突出综合性,既要考虑体育训练活动内容,更应立足学生实际,应把体育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特点有机结合,考虑学生的身体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有效体育教学,让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体育素质,为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服务。
一、针对高校学生身体特点,务实进行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是建立在身体基础之上的训练活动,高校体育课程既要考虑学生的身体发育特点和规律,又要兼顾学生的性别差异和身体发展的阶段特征,尽管大学生年龄相对中小学已经成熟,他们无论是在体重、形态还是机能等方面都还是处在相对缓慢增长阶段。高校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性别差异,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另一方面进一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1.高校学生的身体特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经历由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高校学生身体的发育也是具有突出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特征,最终才是真正成人。现在的大学生他们普遍入学较早,一般都不超过3岁就入幼儿园,6岁上小学,高中毕业一般都是18岁左右,所以大学生好多不到20岁,因此,高校学生还处于身体发育的最后的阶段。同时,身体各部分的发育成熟也是早晚不一,例如,男女生的上肢成熟断在19~24岁;足长是14~15岁,躯干的发育成熟则是20~21岁。而在青春发育期,男同学的上肢、女同学的下肢纬围度和宽度都是发展较快,因此,成年后男生就上体粗宽、下肢窄细,女生则是相反的体型,这是我国高校学生身体发育阶段体型特点。
我国高校学生身高和体重和欧美学生相比都相对低于他们,我国高校学生整体上不及欧美学生健壮,这是我国大学生身体发育的第二特点,也是亚洲青年的共性。肺活量是高校学生另一重要的指标特点,全国18~25岁的肺活量男生平均是4128毫升,女性平均为2879毫升,女生是男生的7成,这是我国高校学生男女生的身体发育的第三特点。而从学生身体发育的阶段来看,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形态和机能是协调一致的,当各项指标趋于稳定后,就是学生身体运动巅峰时刻的到来,也是学生各项运动能力训练提升的高峰时期,因此,现在的高校学生正处于自然发展的高峰期,也是最适宜运动训练的时期,更是需要加强锻炼的关键时期。
2.开展有效体育教学课程
根据学生现实的身体特点和学业特点,大学生正处于继续发育期,也是最适宜、最需要锻炼的关键时期,但是学生一般都是学业较重;同时,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未能养成,特别是许多女生体育锻炼意识不强,体制有所下降。因此,高校必须深化改革,在积极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同时,保证或者加大学生的体育运动量;并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加有关促进学生骨骼增长、肌肉发育以及发展肌力等方面的内容,在学科认识上加以认知引导。结合学生的形态和体能特点,强化学生胸廓锻炼,增加学生呼吸肌群力量的运动量,多开设耐力性项目训练,有计划有周期的开设游泳、越野、长跑等运动项目。还有我国学生一般都是去脂体重量较小,肌肉力量欠发达,女生脂肪厚较大等特点,多开设动力性项目体育课程,增强学生神经肌肉调节的协调性和肌肉力量。
二、针对高校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开展体育教学
1.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现在的高校学生年处于17~22这个阶段,既是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身体发育上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在心理发育上同样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首先,从智力上看,大学生思维活跃,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非常强,智力发展到高水平阶段。善于进行系统性和论证性思维活动,观察力和理解力进一步发展,思想开始凸显独立性和批判性特征。其次,学生的情绪和情感表现突出的两极性,情感渐趋丰富,情绪易于波动和冲动,易烦闷、易冲动,考虑问题爱走极端。第三,学生开始具有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自我认知意识增强,有较强的自我控制欲望,开始自觉并表现出一定的自主性,自信心和好胜心开始明显增强。
2.针对性的体育教学
高校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着高校体育课程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基础之上,采用适宜高校学生心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材施教,促进高校学生神仙健康和谐发展。利用学生具有的自我教育能力灌输学生的终身学习思想,增强学生“健康第一”的健身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让健身意识真正融入学生思想深处,确立高校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同时,结合高校学生的思维特点,加强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训练,开展一些象棋、围棋等体育教学课程。另外,还应加强高校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课的学习训练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心理的成熟。
三、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人的思维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为不同的特征,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结合高校学生思维特点,安排课程,进行体育训练。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重要时期,所有的学习、生活、运动都和思维密切相关,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结合学生思维特点,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1.高校学生的思维特点
高校大学生相对于中小学生更多的侧重理论思维,随着大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由中学生时期的机械模仿体育运动转向思考体育活动、运动技能和身体协调以及运动规律之间的关系,甚至开始用抽象数据和线性分析来寻找运动技能之间和身体之间的关系。比如,同样是百米短跑,中小学生只是模糊的知道自己跑不快,而大学生则尝试从腿部力量、反应灵敏度、爆发力等各个因素之间抽象考虑问题。其次,高校学生思维趋向独立,大学生喜欢争论,喜欢探本溯源,愿意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独特观点。第三,高校学生思维凸显创造性,他们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并富有想象力,常常会有创建性思考。表现为体育运动中善于变换运动方式,创造体育活动,有目的的融合各种科学进行体育运动。
2.基于高校学生思维特点安排体育内容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在做好示范讲解的同时发展学生理论思维,让学生在模仿的同时思考动作的衔接和过渡,突出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想象力。例如,可以减少示范次数,引导学生思考动作,或者引导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想象各种动作;也可以开设理论课程,讲解运动技能形成原理和训练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分层次、个性化教学,发展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实现有效体育教学。
总之,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科学施教,全面增强学生运动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绍俊,翁润洁.?论终身体育与高校体育的教学改革[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03)
[3]刘庆谊.浅谈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J].科学时代,2007(01)
1.开发测量工具,实现思维特点分析科学化
我们首先对基于问题解决的认知风格工具框架进行了构建,综合了基克的问题解决的模型以及问题解决的过程,提出了“审题―分析问题―解答反思”的问题解决模型纵向一级框架,在此基础上,细分出二级、三级框架结构内容。我们还对比分析了Riding、Milla、斯腾伯格等人对认知风格的分类,确立了“分析―整体”的横向认知思维类别。
测量工具在纵向上关注学生解决问题共性的思维过程,横向上关注个体的思维特点,将统一规律和个人特点相结合,力求在关注个性思维特点上有所突破。
2.开发资源包,实现问题设置个性化
在工具测试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资源包的开发,针对不同问题为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源包。
资源包分为教师包和学生包,教师包以教学设计的形式编制内容框架,但具体内容存在着不同:教学内容分析将知识结构图转化为思维结构图;学生认知分析更注重分析不同风格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目标制定体现了思维难点、学习过程方式分类,教学结构设计实现按不同思维过程设计,整体采用同一的线性结构,但在探究环节呈现多条并列的平行线结构,尤其注重在重点环节中根据学生不同的思维特点设计问题和支架,使探究问题与各类学生的思维路径相适配,从而促进不同思维特点的学生更有效地学习,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们计划分阶段编制各年级资源包,建立资源库,使之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种资源,让教师和学生长期使用,实现资源共享。
3.利用资源包,实现问题解决个性化
我们构建了“启动内在动机,多角度提出问题―寻找匹配策略,个性解决问题―反思思维过程,寻找深层问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按照同质分组的原则,将相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分成一组,在小组内利用资源包讨论和探究问题。探究过程呈现多条平行认知结构,实现个性化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集体分享交流研究成果,互作补充、互相学习,促进思维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弥补了自己的弱项。
当今信息的空前发达与国际一体化,使科学与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缩短着时问与空间的距离。现代服装正以其特殊的语言,呈现出以高新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新型材料为载体,各国、各民族服装融会、借鉴、推陈出新的发展趋势。
针织服装以其随意、舒适、色彩缤纷、肌理富于变化的特点在服装市场愈来愈受到推崇,同时其良好的弹性、保暖性能、柔软贴身的穿着感觉、广泛丰富的材料来源,翻改品种快、产品花色多、设计空间大、投资少、见效快、利润大、消耗低、生产占地面积小、机器噪音小、生产工艺流程短,适合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方式,使针织服装生产工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空前发展。纵观针织服装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针织服装创新性设计是市场的需要。
一、针织服装的历史与发展
针织物质地优良、实用性很强,同时手工针织的工具简单,技术也便于掌握,所以几千年来人们代代相传,流传至今仍然被广泛运用。
在历史上,针织服装大多是作为内衣出现的。这种情形直至20世纪前叶才有所改变。当时,具有叛逆精神的服装设计大师香奈尔将原本作为套在外衣里面的羊毛针织衫进行改造,推出了作为外套的羊毛针织运动装,在服装界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针织服装外衣化的观念被更多的人所接受。意大利服装设计大师安琪拉·米索尼对针织工艺的独创性开发,进一步强化了针织服装的表现力。随着技术的发展针织服装设计的创意发挥程度也越来越大。创意的图案与精湛而丰富的工艺被米索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针织服装开始被更多的服装设计师所关注。随着现代服装设计思潮的发展,针织服装的用途不断扩大,如今已发展成为服装设计各门类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
二、针织服装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一)针织服装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人们的生活和审美品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旅游业在全球兴起,人们的着装更加注重舒适合体、随意自然。而针织服装独特的柔软性、透气性、吸湿性、弹性和工艺、设计的随意性、风格的多样性,正好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求新求异的心理。同时,其制造成本低廉、组织结构独特、色彩搭配的随意丰富、款式简单大方的特点,使针织服装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在国际服装舞台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于针织服装设计师而言,只有不断深入研究针织服装的特点,及时预测其发展趋势,针对其工艺特殊性进行创新性设计,其设计产品才能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二)针织服装的发展趋势
1.风格多样化、品质时尚化、材料生态化
(1)风格多样、注重传统
如今针织服装在设计时更加注重从传统文化、少数民族服饰、大自然中寻找灵感,追求单纯和人性的本质,结合时尚理念,在自然的基础上结合科学技术,融传统经典与现代时尚产生创新的组合,表现出精致、实用、舒适、完美的多样性风格。
(2)材质更加注重功能性
①天然材质与人造纤维混合,产生结实、耐用、舒适、柔软、轻质的效果。后期织染注重产品设计和重构的创新。
②注重与质地的对比。传统的再造,强调独特组织结构和丰富肌理的效果及多种组织的复合化和综合利用。设计采用变化多样的色彩搭配,注重穿着的蓬松柔软效果。
③新型的高科技纺织技术和富创造性的后期处理,从而产生变化迷离的特殊效果。
④针织服装以其自然的外观、舒适的手感为特色,强调天然纤维、弹性纤维、功能性新型纤维的运用,赋予了织物优异的舒适性和功能性。
⑤采用超细、轻质、中空纤维,在保证织物保暖性的前提下,更加轻、薄、软、暖。
⑥纺织纱线细度更高、更细腻,注重产品的精致。
(3)生态化——未来的趋势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针织服装设计现多采用绿色材料,注重生态环保产品的开发,只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国际贸易市场对环境保护和穿着安全的高度重视,给现代针织服装设计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同时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也为针织服装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给针织服装设计师进行创新性设计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针织服装的创造性构想探索
英文Brain storming,译为“头脑风暴法”或“集体创意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指关于解决某个问题,凡是与其有联系的方面,尽可能广泛地去思考、收集。这种设计思考方法是研究每一种选择,进而推敲出一个方案,以便使每一个可能性都得到考虑,从而使设计者能够尽可能地发挥潜能。加大信息间作用概率的办法就是扩大信息间的联系,增加此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的几率,这样形成创造性构思的可能性就越大。拓展思维,不仅仅要把与主题直接关联的摆出来,就是与主体联系不大的也要考虑,尽量广泛收集。而针织服装设计构思以头脑风暴法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具体设计构思方法:
1.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
正向思维就是常规设计思维,是人们习惯的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方法是直接发现问题,根据问题的中心,从正面甚至是表面上直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常规思维对事物的认识非常直观,常规思维就是,顺应人们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正常理解和认识,自然地感受到事物的面目并且做以变化。表现在针织服装设计中,就是较直观、顺理成章地表现作品的设计内容。以设计目的和要求为出发点展开设计,这是常规设计法(图1)。
逆向思维也叫变异思维,这是把事物放在相反位置上思考的设计思维方法。反其道而行之是变异思维的典型特征,这种方式可以启发设计构思、拓展思维范畴、催生意外的设计结果,而使设计所表现出来的外观形式更加引人注目、更有新意。逆向思维转换了思维取向的角度,撇开了众所周知和司空见惯的方法或角度去思考问题,往往会获得新奇的突破性设计。
逆向思维有的是将常规变为特例,有的是将缺点变为优点。它的特点在于从事物发展的反向而行,找到设计的新方法、新思路。现代服装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造型、材料和色彩、制作等方面也经历了许多人的尝试和探索,想要有所突破并不容易;但利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可以寻求新的视觉享受,如针织服装的非对称性设计、内衣外穿、款式的前后置换、缝制时缝缝儿的外置、镂空破损设计等都是逆向思维的运作(图2)。
2.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横向思维是一种同时性的横向比较思维。它研究的是同一时间内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一事物与他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特点的思维过程。横向思维是一种多维的发散思维,系统思维也属于横向思维。在针织服装设计构思中,横向思维引导我们从其他服装设计方法、作品、其他艺术门类,如雕塑、绘画等艺术形式中寻找构思灵感,或者从与针织服装设计毫无关联的科技、生活、运动、社会事件等方面思维寻找设计构思的灵感。流行色的设计构思就是典型的横向思维构思。
纵向思维是一种以事物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的思维过程,它是一种历时性的比较思维。在针织服装设计中,基于纵向思维,我们必须了解针织服装的发展历史,从这些信息中寻找构思灵感;必须了解针织相关技术的科学发展水平,甚至想象针织设计的发展,从中寻找创意的构思。纵向思维是引导视线从过去到未来的设计构思方法。针织服装设计中的民族风格、未来主义格调都有纵向思维的构思痕迹。
3.多向思维和侧向思维
多向思维,也叫发散思维、辐射思维或扩散思维,是指在对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考过程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从扩散的思考中求得常规的和非常规的多种设想的思维。
针织服装设计构思的多向思维是从给定的信息中产生信息,它的特点一是“多端”,对一个问题可以多个起点,产生许多联想,获得各式各样的设计方案;二是“灵活”,设计时能根据客观条件变化而变化;三是“精细”,能全面细致地展开设计,对设计元素作精细的推敲;四是“新颖”,设计构思方案,各不相同、新颖不俗。
设计的多向性思维能力是可以通过锻炼而提高的,首先,设计要大胆敞开思路,不要仅仅是实用性和可行性。其次,要提高多向思维的质量,单向发散只能说是低水平的发散。再次,坚持思维的独特性是提高多向思维质量的前提,重复自己脑子里传统的或定型的东西是不会发散出独特性的思维的。只有在设计构思时尽可能多地为自己提出一些“假如”“假设”等,才能从新的角度想从未想到过的设计方法。
侧向思维就是利用其他领域里的知识和资讯,侧向、迂回地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形式。针织服装设计构思时,从别的领域寻求启发、方法,可以突破本领域常有的“思维定势”,打破“专业障碍”,从而实现设计的创造性。侧向思维的特点是思路活泼多变、善于联想推导、随机应变。
四、设计灵感——创造性构思的前提
在针织服装设计中,平时要注意针织设计的相关知识的储备与积累,寻找创作的素材,善于发现和捕捉各种灵感,善于运用创意思维对灵感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归纳、组合等艺术处理,把它们巧妙地运用到针织服装的设计中。
(1)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素材中突破
现代服饰是历史进化的产物,是传统、民族文化的延伸。传统文化是现代服装设计中的灵魂文化,是现代设计创作的灵感与根基。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继承、改良、发展并赋予其新的形式、新的变化是当代针织服装设计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各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成为设计师创作的灵感,在借鉴民族文化时不能简单照搬,而是要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在设计表现上,将针织服装的造型、色彩、织造工艺与现代时尚潮流相结合,以诠释民族性的针织设计。
(2)知名设计师作品分析
设计师成功作品的分析是积累设计经验、激发设计灵感的最直接的有效途径。在选择作品时,应扩大视角,不仅仅局限于针织设计师,所有成功设计师的作品都可以成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在分析知名设计师作品时,要注意分析的深度,首先应该分析作品或设计师的配色风格,其次深入分析配色的技巧,最后还应该分析配色效果与其品牌风格及流行色的关系,等等。
(3)从大自然中选取素材和寻找灵感
大自然中的植物、动物和生态环境在给人类生存与美感的同时,也为人类的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设计灵感。如古代服装上的图腾纹样、日、月、植物、动物等图样;对自然的表现在针织服装上有大量的应用,如图案、色彩、肌理等常采用或平面或立体的方式表现素材。
(4)姊妹艺术的影响
各艺术之间有许多触类旁通之处。不仅在题材上可以相互借鉴,在表现手法上也可以融会贯通。从姊妹艺术中寻找灵感是将这些艺术中的某个作品或元素改变成符合针织服装特点的形态。设计师伊夫·圣·洛朗曾将蒙德里安等多位绘画大师的名作稍作改变,应用到服装中。绘画、雕塑、摄影、舞蹈、戏剧、电影、文学、音乐等姊妹艺术是针织服装设计灵感的主要来源之一。绘画的线条、音乐的旋律、诗歌中的意境、雕塑的形象等都可以被针织服装设计所利用。从新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从立体主义到超现实主义,从达达主义到波谱艺术等,这些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为针织服装设计师提供了创作素材。
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始终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指导思想。我国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一定要对科学发展观中的系统哲学思维方法进行研究和把握,实现新环境中对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效应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和推进以及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沿着科学的发展轨道运转,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时代意义。
1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在新的环境中,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在不断的完善,对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应用也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环境中,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例如,在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时候,应该突出实践性,把握一定的规律性,才能实现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有效应用。
1.1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实践性。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对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具有明确的定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科学思想”。并且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强调:“只有求真务实,认识规律,把握规律,才能得其要旨。”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求真务实,突出实践性、把握规律性”中的“求是性”思维,正是科学发展观中哲学思维方法的根本特点。在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过程中,重视对“求真务实”特点的落实,需要我们从客观的实际出发,进行客观的实践,探索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所以,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无论是建设还是重大决策,都要以客观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按照一定的客观运动规律,实现社会经济的科学发展。
1.2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规律性。社会实践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的实际情况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产生一定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随着客观实际情况的变化而变化。在新的环境中,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也会随着新的客观实际情况和新的哲学理论思想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真实的实践活动作为基础,发展新的理论,为革命和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不断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因为客观世界的发展是存在一定的内在规律的。我们在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的过程中,只有充分的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规律,并且以此作为基础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才能成功。
2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性
是一种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的特点。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求人们从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出发,对问题进行全面和历史地分析,准确的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全局以及事物发展的全部过程。
2.1 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我国实施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就是“全面协调科持续”。换一种说法,就是科学观是全面的发展观,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所以,在全面实现对科学发展观的应用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运用全面性的观点,对待和处理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全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为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实施,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保证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和落实。在社会主义特色的发展过程中,全面实施科学发展观,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形成科学的发展体系,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
2.2 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在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例如,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提出,要全面落实可持续的发展观,做到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等。为了实现这些统筹观点,我们需要利用唯物辩证法的全面性要求观点,处理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发现的各种不同的具有复杂性特点的矛盾关系。系统哲学思维方法,作为系统理论中的一项重要的思想方法,在处理矛盾关系的时候,可以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保证矛盾处理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2.3 促进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应用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目标就是积极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是指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和安定有序的社会,可以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提出,反映出了我国政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是更好的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应用系统哲学思维方法,可以充分的运用系统理论,提高我国的社会主义水平,实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
3 总结
系统哲学思维方法是系统中的重要思想方法,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构建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形成了科学的发展体系,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3. 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那么,要想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主要应考虑哪几个问题呢?下面谈谈笔者一些想法。
一、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
知识和思维是互相联系的,在进行某种思维活动的教学之前,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结构。
什么是知识结构?一般人们认为:在数学中,包括定义、公理、定理、公式、方法等,它们之间存在的联系以及人们从一定角度出发,用某种观点去描述这种联系和作用,总结规律,归纳为一个系统,这就是知识结构。在教学中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才能进一步了解思维水平,考虑教新知识基础是否够用,用什么样的教法来完成数学活动的教学。
例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时,讨论它的解,须用到配方法,或因式分解法等等,那么上课前教师要清楚这些方法学生是否掌握,掌握程度如何,这样,活动教学才能顺利进行。
二、考虑学生的思维结构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进行数学教学时自然应考虑学生现有的思维活动水平。
心理学早已证明,思维能力及智力品质都随着青少年年龄的递增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上是不相同的。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中介绍了儿童在学习几何、代数时的五种不同水平,在这五个阶段上,学生掌握知识,思考方式、方法,思维水平都有明显差异。因此,要使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必须了解学生的思维水平。下面谈谈与学生思维水平有关的两个问题。
1.中学生思维能力之特点
我们知道,中学生的运算思维能力处于逻辑抽象思维阶段,尽管思维能力的几个方面的发展有所先后,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初一学生的运算能力与小学四、五年级有类似之处,处于形象抽象思维水平;初二与初三学生的运算能力是属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思维;高一与高二学生的运算能力的抽象思维,处在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的急剧转化的时期。从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命题能力和推理能力四项指标来看,初二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的新的起步,是中学阶段运算思维的质变时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时期。高一年级是逻辑抽象思维阶段中趋于初步定型的时期,高中之后,学生的运算思维走向成熟。总的来说,中学生思维有如下特点。
首先,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但初中学生的思维和高中学生的思维是不同的。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而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的,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也只有在高中学生那里,才开始有可能初步了解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
其次,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中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一、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思维趋向成熟。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他们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来进行适当的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2.学习数学的几种思维形式
(1)逆向思维。与由条件推知结论的思维过程相反,先给出某个结论或答案,要求使之成立各种条件。比如说,给一个浓度问题,我们列出一个方程来;反过来,给一个方程,就能编出一个浓度方面的题目。后者就属于逆向型思维。
(2)造例型思维。某些条件或结论常常要用例子说明它的合理性,也常常要用反例证明其不合理性。根据要求构造例子,往往是由抽象回到具体,综合运用各种知识的思考过程。例如:试求其反函数等于自身的函数。
(3)归纳型思维。通过观察,试验,在若干个例子中提出一般规律。
(4)开放型思维。即只给出研究问题的对象或某些条件,至于由此可推知的问题或结论,由学生自己去探索。比如让学生观察y=sinx的图象,说出它的主要性质,并逐一加以说明。
了解了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数学思维的几种主要形式,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的特点,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思维活动的教学定能收到良好效果。
三、考虑教材的逻辑结构
我们现有的中学数学教材内容有的是按直线式排列,有的是按螺旋式排列。
如果进行数学活动的教学,教材的逻辑结构就应有相应的变化。比方说,指数、对数、开方三种不同形式都可表示为:a、b、N之间的关系a的b次幂等于N,是否可以把它们安排在一起学习。再比方说,关于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学课本里有浓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等积问题,在讲解时,可用一个方程表示不同问题,使他们得到统一,只是问题形式不同而已,其方程形式没有什么本质差异,可一次讲完几个问题。而现有中学教材把它们分开,使学生觉得似乎几种问题毫不相干。因为这些问题具体不同的思维形式,要受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生各阶段思维发展不同特点的制约。
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就是要尽量克服这些制约,使学生在短期内高质量获取知识,大幅度提高思维能力,完成学习任务。
在考虑教材逻辑结构时,还应明确的一个问题是教材内容的特点,即初等数学有些什么特点,对它应有一个总的认识。
1.初等数学是相对于抽象程度来说的,其内容方法都比较直观具体,研究的对象大多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抽象程度不深,离开现实不远,几乎直接同人们的经验相联系。
2.初等数学是一门综合性数学,它数形并举,内容多种多样,方法应有尽有,自然分成几个部分,各部分又相互渗透,相互为用。
3.初等数学处于基础地位。因为无论数学多么高深,总离不开四则运算,总要应用等式、不等式和基本图形分析。初等数学又是整个数学的土壤和源泉,各专业数学领域几乎都是在这块土壤中发育成长起来的。
4.初等数学的普通教育价值。对中小学生来说,它的智能训练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
5.与高等数学相互渗透,相互为用。一方面,由于实践中某些问题的出现,使初等方法被深入研究和发展成专门的数学分支,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中许多专题的初等化、通俗化。
初等数学具有这样的特点,不仅为编写教材提供了依据,同时对数学活动教学的模式来说也是恰到好处的。比方说,特点1,对于经验材料的数学化有得天独厚的帮助;特点2、3,对数学标准的逻辑组织化也很适宜;特点4、5,是对理论的应用。由此看来,数学活动教学对于初等数学再合适不过了。
数学活动教学,不仅考虑初等数学之特点、教材的逻辑结构,而且具体的某段知识也要仔细研究,不同性质的内容用不同方法去处理,这就是下面要谈的积极的教学方法问题。
四、考虑积极的教学方法
目前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呈现出一派兴旺的局面,种类之多、提法之广是历史上少见的。如目前使用的自学辅导法、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六单元教学法、五课型教学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启发诱导效果回授教学法、研究法、发现法等等。可以把这些方法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积极的教学法。其宗旨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它们的特点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问题,注意能力的培养。从实践效果看,这些方法在某个阶段,对某部分学生,结合某部分内容确实有事半功倍功能,但这些方法哪个都不是万能的,不是教学通法。因为教法要受学生水平的差异,兴趣的不同,教材内容的变化,教师素质不平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
我们主张,采用积极的教学法,因课、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比方说,对于教材内容多数是逻辑上分散的数学定义和公理等采用自学辅导法较为适宜;对于教材中的一般公式、定理等采用问题探索法较好;对于教材中理论性较强的难点,一般采用讲解法较好。教师要灵活掌握。
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质上是积极性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极为重要。一般来说,教学内容的生动性,方法的直观性、趣味性,教师和家长的良好评价,学习成绩的好坏,都可以推动学生的学习,提高积极性。另外,如课外活动,参观工厂、机房,介绍数学在各行中的应用,尤其是数学应用在各领域取得重大成果时,能够促进青少年扩大视野,丰富知识,增进技能,从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也可讲一点数学史方面的知识,比如我国古代科学家的重大贡献及在世界上的影响,也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另外,从学习方法上看,随着学科多样化和深刻化,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比小学生更自觉,更具有独立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注意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究竟怎样启发学生去积极思维呢?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方说,创设问题情境,正确提供直观材料让学生从具体转到抽象,也可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还可以把语言和思维结合起来,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从上面几个方面来比较,数学活动教学的核心是教学方法,因此教学方法的采用,直接影响活动教学的效果。
为使数学活动教学收到良好效果,目前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具体做法也少见。南通市十二中李庚南在总结过去经验基础上,提出几种有效的方法。
首先,重视结论的探求过程。数学中的结论教师一般不直接给出,而是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练习、归纳等方法发现命题,尔后深入研究探求的过程和论证的方法,进而剖析结论的内容,举实例将结论内容具体化。
中图分类号:G4
一、幼儿具有创新、创造的潜能
谈及幼儿创新、创造,有些人可能不以为然,认为幼儿尚不懂事,只有玩、淘气的份。然而,你如果仔细留意观察一下孩子的言行,定会从他们那里发现一些想象力丰富,有创新的言语或行为。
⒈从人脑的生理发展来看,60%的脑细胞在3岁以前形成,到小学毕业前形成90%以上。相应的人类智力发展,5岁以前获得50%,8岁以前获得80%。因此从人脑机能的发展看,儿童时期是创新的重要准备期,也是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期,这也是与幼儿的智力,心理特点相适应的。
⒉从他们的心理特点来看:幼儿期处在创新心理觉醒时期,对一切事物充满渴望和憧憬,他们好奇好问,不受传统习惯势力束缚,敢想、敢说、敢为,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创新精神.这些都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奠定了心理基础。
二、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界说
(一)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定义、关系
创造力是创造能力的简称,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发挥思维的能动性,产生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由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能力组成。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创造性活动中所特有的思维过程,是人类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事实中进一步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这样的思维活动属于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一般称为创造性思维。
(二)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由于生理心理的特殊性,创造思维也具有自身的特点。(1)创造性活动的不稳定性。(2)创造性活动具有情境性。(3)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三、明确两个关系
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彼此交往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在幼儿阶段,幼儿的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更重要的,语言有是幼儿认识环境的工具;也是巩固知识,发展思维的工具。因此,发展幼儿语言是关系到幼儿智力发展一项很重要的课题!
2、幼儿语言教育现状与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幼儿自身潜在着创造力,三至六岁的幼儿对任何事物充满着好奇、探索的特点,他们的思维不受习惯的约束,是十分灵活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四、在语言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儿童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思维的发展,能促进语言构思能力、逻辑性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而教师在向幼儿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去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一)丰富想象,激发创新意识
创造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幼儿教师的责任是不断的开阔幼儿的思路,促进他们的思维活跃,让他们打破时空限制进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甚至幻想。创造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只有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人才可能产生创造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和创造的热情。
(二)营造氛围,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造教育的核心方面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在创新精神、创新意识状态支持下的实践活动,是发现新方式来处理某种事物或事情的思维过程。创造教育与教学必须着力培养这种可贵的思维品质。
(三)启发引导,突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的思表现了某种趋向性,这种思维定势可以产生积极作用,所谓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是指人们一旦形成某种思维定势后,在条件不变时,便可迅速地感知对象,产生联想。
(四)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思维训练
1、发散性思维训练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在对问题思考的过程中,通过对所得的若干概念的重新组合,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从一点出发向各个不同方向辐射,不拘泥于一条途径,产生大量的设想,尽可能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由一点到多点的思维形式就叫做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
2、聚合性思维训练
聚合思维又称求同思维、集中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或最好的答案的思维。
3、直觉思维训练
直觉思维是未经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作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在幼儿学习过程中,这种直觉性思维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的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解决一个问题,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等等。
4、多种思维模式灵活运用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分析式、直觉式、顿悟式、试误式。按照不同的方式,思维也分为很多类,教师在课堂中多种思维模式灵活运用,多个角度提问问题,这样才会让幼儿的智力得到最大的开发,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最大的提高。
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时捕捉教育契机,重视幼儿的创造火花,营造宽松、自由的创造氛围,鼓励幼儿敢想、敢说、敢做,成为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启蒙者、引导者。使幼儿在丰富多采的语言活动中,张扬个性,展示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智力素质和健全的身心素质,为日后成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景焕:创造教育原理,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黄人松:学前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周采杨汉林:外国学前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
[4]熊影娜:素质创新,教育艺术,2002年1月20日
近几年来,政治教学改革,主要依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需求的模式,结合基础教育的实际逐步实现考试的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地发挥其对学科教学、复习的导向作用。为了适应中考政治试题的改革,搞好初三思想政治教学,必须了解中考政治试题的导向,改进思想政治教学,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近几年中考有以下几个特点:
注意多向思维能力的考查,把能力的考核深入到深刻思维领域,提高试题的预测效度。这个特点表现在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让考生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评论某一观点,分析某一材料,并得出正确的结论。同时,在分析论述题型上,给考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政治中考既要考查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及掌握情况,又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能力考查中,注重考查考生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不能从教材中学习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只靠死记硬背就不能取得好成绩。
全面考察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政治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个特点表现在,考查内容已不局限于初三这一学年所学的内容,而是涉及中学生所应当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还表现在考查的内容力求体现知识、能力、觉悟的统一,以全面反映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为了适应中考政治试题的改革,必须改革思想政治的教学方法,逐渐摆脱思维的单一性、习惯性,培养思维的多样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具体说,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启发学生的扩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辩证思维,对于初三年学生来说,就是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政治现象,对于任何一种社会的政治现象,都应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看到其正面和反面、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对各种复杂复杂的政治现象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少年儿童的思维特点主要变现为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青年学生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逻辑思维的过渡发展,但由于青年学生年龄较小,社会阅历浅,辩证思维能力较差,因而遇事容易产生过激情绪,对问题的看法多有片面性,甚至产生误解,例如在“在承担责任中成长”这节课教学中,讲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互依存,集体应充分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个人更应当积极关心、维护集体利益,关爱集体,人人有责;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的尊严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社会需要互助、彼此关爱;信守承诺、勇担过错,自觉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时,学生表示有不同的看法。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既不能训斥学生,又不能回避问题,而应该教育和引导学生用联系、发展、辩证的观点看问题,告诉学生观察社会的政治现象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和现象,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完善的过程,这种一分为二的辩证分析法,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