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1 15:36:1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060-02

2007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持续攀升。稳定物价、防止通货膨胀成了政府重点关注和调控的对象。在200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文中尝试着对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的程度进行判断,分析了其成因和影响,并提出了多管齐下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建议。

一、目前我国通货膨胀的现状

通货膨胀在现代经济学中指“货币总量“相对“物品总量“不断增大而导致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即CPI指标长期的、持续的超过3%的警戒水平。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最新数据,2007年我国的CPI上涨4.8%,这样的数据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目前中国已全面进入通货膨胀呢?目前学术界占主流派别的观点认为:这种结构性的物价上涨,是经济效率急剧提升的后工业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中国目前投资与消费同步增长、消费增幅大于投资增幅的背景下,食品价格上涨有利于缩小日益扩大的城乡利益格局;目前较高的CPI指数对于中国目前经济形势是有利的。但是笔者不认同这种观点,而是认为目前通货膨胀率已经很高、全面通货膨胀苗头已经显现,而不是有人所说的中国物价的结构性上涨。

1.从已的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来看,这种持续的普遍的物价上涨已经形成。从2007年9月以来我国CPI指数已经连续几个月达6%以上。无论是从国内的情况来说,还是从全球市场的情况来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以上都是很高的。而且,2007年全年的CPI指数也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水平。这都说明以物价的持续普遍上涨为特征的通货膨胀已经出现。

2.这一轮中国式的价格上涨是从房价开始的,也就是说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的。但是我国住房投资不计入CPI体系,所以在开始阶段这种价格上涨并未反映在CPI上。当这类上游产品价格的上涨最后传到食品类消费品时,这种市场最为弱势的产品的价格上涨就意味着我国的全面通货膨胀已经开始了。因为消费价格上涨刚性较强,在价格高位运行的情况下,各行业要求加价的氛围将越来越浓,这将推动各类商品价格陆续上涨,将会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二、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原因

通货膨胀表面上是种货币现象,其实际上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具体来说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通货膨胀是实体经济中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在货币层面的表现

根据国民经济核算恒等式GDP=C+I+C+NX,其中政府采购G比例较小可以忽略,那么影响总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消费C投资V和贸易顺差NX。首先,从消费角度看,随着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和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消费需求也逐步增长。2007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 786元,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 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而且从消费结构看,高档化妆品、金银珠宝和汽车等奢侈品称为消费增长的主力军,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了结构升级阶段。其次,从投资角度看,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同时受2008年奥运会的影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稳定态势?熏且远高于以前年度的水平。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最后,从对外贸易的角度看?熏中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使得我国出口制造业具有价格优势,出口贸易额不断增长。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为2 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847亿美元。从2004年开始我国宏观经济就进入正产出缺口阶段,即实际总需求大于潜在产出,随着去年我国实际总需求的大幅增加,这种缺口逐步变大,导致了总需求拉动型的通货膨胀。

2.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货币的流动性过剩

货币的过剩在宏观经济层面表现为货币供给超过经济增长,具体表现为货币发行过多,供应量过大,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充沛。当前中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过分依赖外需和投资,使得不断增长的对外贸易顺差在我国现行外汇政策下最终以人民币的形式进入国内流通领域,不断加剧的对外贸易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我国货币供应过剩。二是货币供给超常增长,2001年以来,我国M2增速一直远远高于GDP增长速度,2005年、2006年M2分别达到17.6%和16.9%,2007年增长16.7%,达到40.3万亿元。三是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更多热钱流入中国市场。在这种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当大量资金流入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时,就会产生过多的货币追逐较少资产的现象?熏必然形成资产价格的迅速上涨,从而价格上涨由上游产品传到下游产品,形成全面通货膨胀。

3.社会公众对物价上涨的心理预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通货膨胀的全面形成

在货币存量已过量累积的背景下,由外生性冲击造成的轻微通胀是否会一发不可收,这关键取决于人们对物价前景的预期。人们对于未来物价将上涨的预期将增加人们的当期需求,从而成为不断推动实际物价水平螺旋式攀升的内在动力。

4.通货膨胀的形成受国际市场上某些主要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影响最大的就是国际原油价格,国际原油价格不仅由供求关系决定,很大程度上高油价是一个金融问题。因为原油交易以美元结算,这几年美元持续贬值,油价中虚胖的成分很大。对中国而言,本来可以通过本币升值来对冲损失,比如油价从60美元一桶涨到90美元一桶,涨幅50%,但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如果从8∶1升值到6∶1,那对中国而言油价就只涨了12.5%。问题在于,中国经济要靠出口拉动,本币弱势有利于出口,因此人民币不能升值过快,升值不到位,就得承担美元贬值所带来的损失,比如高油价。高油价向下游传导,农机柴油、化肥、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也随之上涨,增加了粮食的生产成本。

三、通货膨胀的潜在危害

1.通货膨胀“劫贫济富“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比较明显,低收入家庭是通货膨胀的最大受害者。一方面是因为食品类价格上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力军,而收入越低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食品价格上涨对其福利损害程度就越深。另外一方面是因为低收入者的消费在收入中占据较大比重,边际消费倾向较大?熏消费品以必需品为主?穴这部分消费品往往缺乏价格弹性?雪,低收入者往往不能像高收入者那样通过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来抵御通货膨胀。

2.此轮通货膨胀伴随的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例如股市和楼市)迅速扩大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进而扩大收入分配差距,加剧了低收入群体的不公平感;同时也刺激了居民对各类资产追逐的热情,这种投资热情进一步推动着资产价格的上涨,使得资本市场系统性风险正在聚集,如果任由资产价格泡沫风险发展成为系统性风险,必将危及社会稳定。

3.通货膨胀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四、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解决通货膨胀问题,要从体制、机制入手,综合运用财政、货币、产业和贸易等政策,标本兼治。

1.调整我国的需求结构,将以投资和出口为主转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

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抑制那些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盲目扩张,把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速度控制在合理区间;进一步调整出口导向政策,优化出口结构、有效管理出口增长,坚决限制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低成本出口;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减弱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动机,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

2.切实加强粮食生产,确保粮食供应,稳定粮食价格

要认真落实中央关于鼓励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确保对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资价格管理、农业税减免等政策措施真正到位。加强防汛抗旱和农作物田间管理,在做好夏粮秋粮的收购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粮源组织和调运,确保市场粮食供应,保持粮价基本稳定。

3.解决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

首先,要对结售汇制度进行改革,抑制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其次,要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调整,并稳定汇率预期;最后,要改革利率形成机制,逐步放松对存贷款基准利率的管理。

4.维护物价稳定的预期

政府首先应该在舆论上引导人们形成物价稳定的预期, 使人们对未来物价环境充满信心;另一方面,政府应动用储备予以遏制,并协调相关物资的生产和进口计划,缩小未来的供求缺口,特别是对于粮价等牵涉城乡平衡发展大计、应该合理回升的因素,应通过库存储备和产量计划的调节,使其价格保持每年稳中略升的态势,避免因供求缺口过大以致价格突然暴涨的现象,进而对物价预期造成冲击。

5.对房地产市场和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

动用各种金融与税收手段抑制房地产市场过度投机行为,扩大普通住房及保障性住房的供给;规范和发展证券市场,积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永祥.流动性过剩的特征、成因及调控[J].经济学动态,2007,(5).

篇2

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持续上涨的现象。衡量通货膨胀的常用指标有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和GDP折算数,其中最为常用的是消费者价格指数。

一、浅析我国新一轮通胀的原因及走势分析

(一)全球主流货币的超发

次贷危机爆发后以欧美为主导的全球主流货币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印钞,特别是美联储,美元占世界储备货币总量的差不多七成以上,美元在零利率和不断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大规模泛滥因而给全世界的经济带来大量资本流动性泛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美元泛滥对中国经济的一个后果是,导致汇率机制没有完全市场化的中国,被动的增加货币供给,造成流动性过剩。这种流动性过剩,引起物价上涨。

(二)对资源的大量需求导致的输入型通胀

近几年来中国对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大豆等大宗商品的大量进口对外依存度极高,同时在美联储大规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下美元的持续贬值,导致了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国际大宗商品涨价。另一方面大量热钱进入国际商品期货市场,对现货市场又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攀升,成为中国物价上涨的重要外部输入因素。

(三)经济结构不合理

拉动一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消费和投资,俗称"三驾马车"。中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消费占的比重很小,呈现哑铃型。政府要保持经济良好的增长势头,立竿见影的办法就是进行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如房地产,铁路,水利等等。而通过这种方式来保证经济增长需要大量货币投入才行,所以就有了四万亿和央行极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可以说通过大规模投资建设这剂猛药挽救了中国经济出现严重下滑的风险,但因此带来的货币的超发所导致的后遗症通货膨胀也是明显的。

(四)民众对通胀预期的加剧

民众对通胀的预期是加剧通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现在社会公众已经普遍形成"外推的"通货膨胀预期。"钱不值钱"的概念越发明显,公众对货币信任下降,开始从银行提款扩大当前的支出,货币的流通速度加快,使正常情况下存在银行中的货币存量的部分就会转变为当前的需求支出,由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就会发生,使得潜在的通货膨胀将转化为现实的通货膨胀。

(五) 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劳动力供求出现结构性趋紧和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工资上涨压力增大。我国职工工资总额和职工平均工资已连续4年实现两位数增长,超过同期GDP增长率,全国平均劳动报酬增长率已连续7个季度超过GDP增长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有可能进一步推高物价总水平。

当前的中国已经告别了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发展期。由于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我国的通货膨胀程度已经稍有减缓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以及中央银行的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建议

(一) 实行合理的货币政策

面对通货膨胀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几乎是各国政府首选的教科书式的做法。但是在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美元泛滥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货币政策既不能过于宽松更不能过于紧缩,应保持在稳健合理的水平。因为在这一国际大背景下采取严厉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对经济发展产生"次生灾害"。一方面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就会让人民币的升值预期越发强烈,就会吸引更多的国际热钱涌入,就这样越加息,升值压力越大,升值压力越大资本流人越多,资本流入越多升值压力越大,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其所增加的购买力预期就会形成一种对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原油的推动力,输入型通胀会越来越严重。最后连续加息,人民币不断升值就会导致大量中小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因为资金使用成本大幅增加而出现倒闭潮中小企业的倒闭,会直接导致大量失业,大量失业又会导致大量民生问题。所以中国的货币政策应该使利率保持在合理水平,大力提高存款准备金以对冲热钱的影响。同时加强商业银行贷款的窗口指导,使得贷款流向继续向新兴产业和中小企业流动。

(二) 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

一方面对产业结构进行改革减少和淘汰或者升级和整合掉那些科技含量低经济产能效益低下且高耗能高污染对外部资源依赖性极强的产业,如遍布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钢铁企业就是这一类产业的典型代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的高端产业,如国家最近提出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以往的经济增长中主要有三部分:外贸出口、投资及内需。这三部分外贸出口与投资明显占比比内需大得多,这也决定了这种哑铃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比较容易受经济周期以及市场的影响。而且,无论投资还是外贸都发展到了一定规模,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方式最终会造成经济内分泌失调使得经济发展不再健康并最终无以为继。那么,为了能够继续保持高活力、健康的发展,战略经济转型必须将内需调动起来,使得哑铃型经济变成均衡的柱子型。客观上,也只有这三方平衡了才能保证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发展,降低经济周期及市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安全性。

(三)加大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干预

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临时价格干预,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保障整个市场有序的发展。动用国家物资储备,平抑价格上涨,对生活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

中央银行是国家赋予其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对金融机构乃至金融业进行监督管理的特殊的金融机构。要化解这次通货膨胀的危机,就需要我们的中央银行制定出合理有效的货币政策,维护适度的货币供给,为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一个稳定的、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从而尽可能地减少通胀给民众带来的经济损失,减轻他们生活的压力。

因此,要想控制通货膨胀,根本之计在于减少货币供应量。换句话说就是政府必须停止"疯狂地印钞",民生远远比经济发展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而人民的购买力持续下降,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人民始终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对民众的剥削上!如此大规模地投资只会使中国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表面的繁华都是假象,要想经济稳定发展,首先要解决的是民众的购买力问题,没有消费哪来的发展?更大的问题是,中国超发的货币,基本上被用于规模大得惊人的投资,这些项目一旦铺开,又需要更多货币来维持,否则,就将产生烂尾工程。于是,纸币越来越多,物价越来越高。民众财富被悄悄的持续的转移、稀释,购买力进一步降低,而物价的快速上扬,进一步抑制了民众的消费能力。这样的恶性循环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万丈深渊。

物价飞涨,将严重影响到人民的生活质量。加息、提高准备金率,都仅仅是一种补偿性的政策,从根本上来看,要想治理通货膨胀,就必须减少货币的供应量,同时,必须加强对民生的投入,我们的政府应该在作风上更加节约,同时收缩投资,改变经济发展方式,转而去建立民生的社会保障制度,唯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这次的通胀危机。

篇3

1. 美国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美国政府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元贬值,引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全面上涨。我国对原油、有色金属和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国际价格的攀升必然会引发我国国内同类产品及下游产品的价格随之提高。2010年11月3日,美联储宣布进一步收购6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并将在较长时间内将利率维持在0~0.25%这一区间内,这标志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经拉开序幕。欧洲央行、英国央行、日本央行等发达国家也紧跟其后,普遍采用的印钞策略营造了全球性的宽松货币环境。由此看来这种输入性通胀因素在短期内难以消失。

2. 游资涌入的影响。在经济自由化与金融一体化的环境下,一个国家增加的流动性供应,会在利差机制的作用下向他国转移,形成国际游资。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然而,它的低利率政策和复苏乏力的经济都影响了对如此大量流动性的吸收能力,从而使游资大量涌入我国,加剧了通货膨胀。经测算,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非正常增加(即游资流入)所释放的货币量达到人民币7.4万亿元,占当年M2增量的56%;2010年,游资流入所释放的货币量接近人民币3万亿元,超过同期M2增量的1/3。

3. 生产成本提高的影响。一是工资成本上升。2010年以来,各地频频出现“民工荒”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这一现象更为严峻。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提高工资。同时为减少物价上涨对职工生活的影响,2010年以来各省大都提高了职工的最低工资标准。工资成本最终是由消费者承担的,工资成本的上升会推升物价。二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原材料的需求急剧上升,导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也随之上升。

4. 信贷规模扩张的影响。2009年以来,为配合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我国货币信贷投放量急剧扩张。2010年GDP比上年增长10.3%,M2则增长18.94%。 货币增速超经济增速必然推动物价上涨。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为抑制通货膨胀和防止经济过热,我国于2010年1月8日至2011年6月20日连续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对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收到了明显效果。但由于此轮通货膨胀具有明显的输入性特点,且这些外部因素在短期内还很难消除,因此,我国近期的货币政策应在维护经济增长的同时,把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继续作为当前的主要目标。

1. 继续执行物价控制政策。特别是应严格控制基本生活必需品和住房价格,以及教育、医疗收费和药品价格,确保市场价格基本稳定,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2. 密切关注大宗商品的国际价格变化。应调整进出口政策、财税政策,采取企业内部消化等措施,尽可能减小国外涨价因素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冲击。

3. 加强对国际热钱的管控和疏导。一是加强对直接投资和贸易项交易的监管,防止热钱通过虚假直接投资和高报出口低报进口的途径流入;二是应严厉打击地下钱庄,对那些为热钱流动提供非法汇路的地下钱庄,应严肃查处,“杀一儆百”;三是应设法将“热钱”变成长期投资,如将其引入风险投资基金领域,进而培育新兴技术产业和支持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

参考文献:

[1]姜小柯. 浅析中国2010年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对策[J]. 时代金融,2011(2).

[2]王丛连. 浅析当前通货膨胀的原因及对策[J]. 法制与经济,2011(3).

[3]尹晶洁. 当前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和治理研究[J]. 经济论坛,2011(4).

篇4

一、引语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随通货膨胀本身的发生类型、程度以及人们预期的不同而不同。通货膨胀一旦发生,在社会的产量、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会产生复杂的影响。尤其是通货膨胀在社会财富和收入分配方面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政治后果,是每一个国家的政府必须认真对待、审慎处理的问题。

二、当前国内通货膨胀的原因

一是输入性通胀,全球货币未能协调,宽货币与高通胀成为常态,目前包括欧美等地,刨除房价因素外其他消费品价格并不低。从按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计算,我国进口大豆的均价自今年7月以来已经连续三个月上涨,今年9月中国进口大豆均价比7月份上涨了5.3%,与此同时,食糖现货价格指数历史性地突破6000元/吨大关,食糖批发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达70%。基本生活用品以及石油等资源品价格处于大幅上涨阶段。

二是内源性通胀。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还上以往社会保障体制不足、收入分配失衡的欠账。新华社报道,展望“十二五”,中国经济总量将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将超过5000美元。社会保障与提高最低工资需要有人买单,当社会财富不足以支撑时,惟一的办法就是通胀。未来中国CPI有可能维持在4%以上的高位。经济学家厉以宁10月16日表示,如果国际油价、铁矿石价格和粮食价格继续上涨,输入型通货膨胀将不可避免。3%的通货膨胀率警戒线是适用于西方的,而中国近期来看,维持9%的经济增长率是可能的。如果9%的经济增长率还把3%的通货膨胀率作为一个警戒线,会给经济带来很多问题。4.5%的通货膨胀率作为警戒线是可以的,是社会可以承受的。考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办法,目前3.5%的CPI加入房产等因素,可能已经在4%以上。

三、宏观政策的经济调整

从当前的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增速过快问题已经在政策的影响下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大体上实现了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发展。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加强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因为从当前的不稳定形势来看,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下行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大,与此同时通胀压力仍高位存在,因此,宏观调控需要在“保增长”和“反通胀”之间把握好平衡。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1、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从需求角度看,中国经济长期依靠出口和投资拉动,作为最终需求的消费动力不足。这种发展方式缺乏稳定性,国际市场上一旦有风吹草动,中国经济会立刻出现波动。应当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使得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拉动。从生产角度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支撑增长。第三产业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近年来徘徊在40%左右,而美国的水平是80%。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必然加重资源环境压力,是不可持续的,应当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

从投入方式看,中国经济过于依赖靠物资消耗推动经济增长,自主创新能力偏弱。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国内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这种方式难以为继。应当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

2、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

货币政策结合财政政策才会发挥宏观政策的潜力。优化信贷结构,调整信贷方向,防止产能过剩加剧和通货膨胀的抬头。截止2009年5月,信贷迅速扩张,规模已达5.18万亿元。虽然,信贷规模高速扩张在短期内能刺激国内经济实现较快增长,但是存在着扩大资产泡沫、影响银行体系稳定、引致通货膨胀、推高产能过剩等多方面隐患。目前,信贷高速增长主要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项目建设有关。除对拉动GDP有短期效果外,对切实提高居民购买力,扩大社会消费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经济结构与分配体制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长期不能改善是有效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对信贷规模和方向的控制,对私人投资部门的信贷进行引导,在信贷方面进行必要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

结语

    当前我国的通胀压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价格不断上涨,另一个就是房地产市场的供求不平衡导致的房价持续高攀,因此,我国应切实从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和水平这一根本决策入手,从根本上抑制通货膨胀的势头。

参考文献:

[1]李长密. 通货膨胀风险预期分析及宏观经济调整对策[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04) .

[2]方平. 后危机时代宏观经济调控策略研究[J]. 西部金融, 2010, (07) .

[3]丁茂战. 宏观经济要迈四道“坎”[J]. 上海经济, 2010, (07) .

[4]刘琛君. 开放经济下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与搭配——基于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0, (03) .

[5]刘伟.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J]. 理论学刊, 2010, (07) .

[6]薛俊波,孙翊,吴静,王铮.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模拟系统的开发及其应用[J].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0, (04) .

[7]胡艳妮.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存在[J]. 金融博览(银行客户), 2010, (07) .

篇5

一、我国产生通货膨胀的危害

1.造成货币购买力的下降

通货膨胀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下降,造成百姓的财富严重缩水,严重的通货膨胀甚至可将百姓辛苦的劳动积累一洗而空。如以津巴布韦在08年的通货膨胀为例,其通胀率达100500%,人们一拿到钱就要赶快去买东西,否则晚一点金钱就会贬值。疯狂增长的物价造成央行发行的货币面值以“亿”作为单位来计量,所以那里的亿万富翁生活也很艰难。

2.物价不断上涨

通货膨胀带来的物价持续上涨,尤其是PPI不断上升,造成企业的成本压力增加,一些中小型企业甚至不堪重负而面临倒闭。我国由于物价上升而人民币升值的双重挤压下,很多沿海的中小型企业陷入严重的经济困境。

3.银行存款负利率扩大

随着物价的上涨,银行存款的负利率也会不断扩大,老百姓对通胀的预期会趋向一致,存在银行中的存款就会有所动摇,一旦银行中的巨额资金被撬动,必然会造成后果严重的流动性资金泛滥,造成更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我国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按照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通货膨胀是由于流通中货币供应量远远大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实际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是引起物价水平发生变动的根本性原因。现阶段物价水平的快速上升是由于流动性过多造成,而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外汇占款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际收支连年顺差,特别是近十年以来我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度上升,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中央银行不得不干预外汇市场,买进美元,投放人民币。这样一来在外汇管制条件下,贸易顺差带来的净利润变成了人民币发行量的增加。央行为了稳定币值同时在公开市场上发行票据进行对冲,希望通过这种办法对冲掉经济体系中增加的货币量。但在实施过程中多发行的货币很难完全被完全收回。2007年由于外汇占款发行的货币为30807.9亿元,而同期央行票据发行和兑付本息的数额分别为40721.28亿元、36922.87亿元,对冲掉的货币为3798.41亿元,2007年央行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约2万亿元,于是因外汇占款而放出的货币为7009.49亿元①。 这样一个巨大的差额就是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在经济体系中,这部分增加的基础货币才是造成长期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原因。

货币需求的变化也成为流动性过剩的一个新源头。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增长速度大大高于GDP的增长速度。按照货币数量理论,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其差额将转化为通货膨胀。我国近年来货币供应速度远远大于GDP增长速度而没有引起恶性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由于多余的货币执行了贮藏功能,新增的货币供应由于没有找到有效的投资渠道,也没有形成有效的消费而被居民作为储蓄存款沉淀下来。仅今年1至4月居民储蓄存款就增加了4万亿。公众这种被动增加的储蓄存款被经济学家们形象地比喻为“笼中老虎”。这只“虎”实际上就是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随时等待释放。现阶段,我国银行存款利率长期处于负数的情况下居民持有储蓄存款的意愿会下降,一旦有更好的投资场所很容易出现“存款搬家”的现象。但是43万亿元存款的闸门一旦打开,资金洪水会奔流而下,在各种资本工具供应不足的情况下,资产价格就会疯长,泡沫膨胀在所难免,这无疑是给已经过热的经济雪上加霜

我国经济经济结构的失衡则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原因。具体地说,就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长期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一方面,投资的高速增长形成过剩产品和产能;另一方面,消费的持续萎缩导致内需不足。过剩产品和产能在国内找不到出路,就必须在国外寻找出口,于是,也就形成了经济中另一个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外贸失衡,出口大于进口。此外,我国的出口生产部门竞争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大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领域。为了保护众多企业的利益,维持汇率稳定、坚持结售汇制度就成为我们相当一段时间内的选择。与此相适应,央行不得不采用银行票据、利率、准备金等政策工具来调整流动性。出口部门的顺差额减去当日央行票据对冲量就是一天流动性新增量。但是除了发行央行票据可以对增量流动性进行对冲外,其他的货币工具只对存量流动性有效。在其他货币工具无效的情况下,单靠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无法完全对冲新增的流动性。这样就形成了一方面央行不断使用政策工具造成工具成本不断提高;另一方面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我国的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不仅仅是一个货币问题,而且是更深层次的经济结构问题。

2.全球资源性商品价格上涨形成了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

2007年底以来,国际油价一路飙升不断创下历史新高,至2008年7月已经突破140美元大关。油价上涨推动了生产领域的成本上升,企业在正常情况下会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出去,这将直接导致通货膨胀的上升。2007年我国原油消费量为3.46亿吨,其中净进口原油15928万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高达46.05%。因此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对我国商品价格的变化有着直接的输入影响。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已经上调成品油的出厂价格,但是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倒置的局面没有根本的改变,国内油价还有上升的空间,由此可见国际油价的高涨无疑会增加国内通胀的压力。其次是全球范围内大宗农产品价格上扬对我国食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由于全球市场对乙醇和生物柴油的需求旺盛,而玉米、棕榈油、食糖和其他谷物都是生产这两种产品的原料,新需求改变了大宗农产品市场原有的均衡,使这些原料性商品的价格上扬,并通过饲料的传导作用推动肉类和奶类等食品价格上扬,甚至进一步影响到软饮料等产品生产成本的一再被推高。世界各国的食品价格均出现了迅速上涨的态势,我国的农产品价格在此刺激下也大幅攀升。

3.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

房产市场的价格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是否过热、通胀是否存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房地产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它既是消费品又是资本品。由于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不断攀升,房地产市场已经成为除了资本市场以外大宗资金投资和炒作的场所。这更助长了房价的攀升。房价的攀升带动了资本的进入,资本的进入又推高了房价,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就是工资的涨幅远远低于房价的涨幅和资本的获利。作为资本产品房价的上升,直接带动了作为消费品的房价上涨,同时还挤占了作为消费品房产的供给。可以说,房地产增长过快得不到调整,特别是一些城市的地产泡沫不能挤出的话,国内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银行信贷增长过快,居民消费价格攀升是不可避免的。

三、有效避免通货膨胀的策略探讨

1.拓宽央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

近年来,随着我国外汇储备的日趋增加,央行只有通过被动地增加投放基础货币的方式来对冲外汇占款,只有这样才能影响抑制通货膨胀。所以,我国应积极培育并发展货币的多方市场,拓宽中央银行基础货币的投放渠道,改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才能以此不断完善高效的货币市场,并以此作为央行对冲操作及市场化的宏观调控手段。

2.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在我国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应主导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东部地区由于其产业基础较扎实,可注重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提高生产率的方式来抵消由于生产成本过高而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形成全新的竞争优势。另外,还要激励、倡导消费型服务业的发展,并确定中长期的资源利用战略,增加节能、降低消耗的力度,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在此基础上,竭力新能源的开发,及时改善能源结构。

3.加强市场流动化管理

虽然从前面的实证分析图表来看,由于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状况,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但是从长期来看不容忽视。对于加强市场流动化的管理,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加以协调,例如央行截止到2010年11月底上调了5次人民币的存款准备金率,最终执行以19%为标准的存款准备金。随着存款准备金率每提高0.5%,可冻结银行体系中流动资金约1500至3000亿元左右。这也是央行在致力于管理银行体系流动性、强化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趋势及资产泡沫的有力手段。

4.有效防控固定资产投资过热

为了避免投资过热,最有效的手段即通过货币政策在总量上对投资需求进行压缩,以此有效防控固定资产的投资规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严格控制投资资金的来源,加强对银行贷款额度、股票债权等发行的额度;另一方面,为了加强控制银行信贷体系,央行可将全部金融机构统一归入信贷规模管理体系中。

5.重视长效机制的建立

由于当前我国粮食价格与肉禽价格对于通货膨胀的影响是长期的,所以应该统筹兼顾到短期政策和长期机制建立之间的关系,做好中长期措施的准备。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攀升的原因主要为两方面:一是农产品的成本增加;二是部分农产品生产周期发生波动。从稳定农产品价格与生产的角度出发,应集中完善农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农产品比价关系的平稳过渡;推动农畜牧产品生产的产业化与专业化,极力倡导行业的中介组织;建立农业保险及疫情疫病防控体系等。同时要注意短期政策和长效机制的密切配合,着力发展长效体制,稳定农产品生产与价格的波动。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分析小组. 二七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R].2008-02-22.

[2]顾红侠:中国通货膨胀成因的实证分析――基于2003年至2008年的数据分析[J].辽宁大学:金融学.2009

篇6

中图分类号:F82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0-0108-02

一、通货膨胀的界定

经济学上的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

我国目前的CPI已达到4.9%。我们知道,CPI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Inflation,就是通货膨胀;而当CPI>5%的增幅时,我们把它称为Serious Inflation,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可以看出,国内经济有从一般通货膨胀向严重通货膨胀发展的趋势。

二、通货膨胀的现状

2011年4月6日,黄金的价格首次冲上1 460美元/盎司,距离1 500美元/盎司仅一步之遥。石油方面,伦敦和纽约市场原油价格则是早早地站稳了100美元/桶,已接近110美元/桶。有色金属、农产品、粮食价格亦都是纷纷创出新高。很多商品和服务的消费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玉米价格在过去一年内价格涨幅高达20%)。由此,民众通胀预期迅速加强,囤积、抢购等行为大量出现(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糖高宗等现象屡见不鲜),加上新兴市场国家行政干预过强,部分商品价格长期被压制,进一步造成供求关系失衡。

较为严重的通胀造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 扰乱经济秩序,误导资源合理配置

在市场经济中,价格是重要的信息源,发挥着配置资源的关键作用。凡价格上涨,必然是供不应求,看到价格上涨的企业,察觉到有利可图,在价格的指导下增加供应。这样做的结果是缓解短缺,自动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如果政府管制,价格不能反映社会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企业不知道应该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就会造成资源的错配。以我国房地产为例,地产价格的非理性上涨,导致货币大量流入地产行业,导致地产价格泡沫严重。2011年1月25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北京地价能换美国一年的GDP,北京地王最高单价达35万/平米。看一下我们的近邻日本,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就是资产价格泡沫严重,在泡沫化的高峰时期,仅首都东京的土地总市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现在的中国正在经历同样的危局。

2.导致社会财富分配失衡

一方面,通胀意味着工资、储蓄、养老保险的缩水,它使穷人更穷,生活更加困难,对于即将退休的人员来说也是一个灾难,几十年的积蓄本来可以使用二三十年,但通胀一来,积蓄缩水,也许只能用个五六年;另一方面,通胀对于富人来说(富人有更大的几率从银行借更多的钱),通胀变相地减轻了他们的债务,使得富人更富,严重的通胀加剧了社会财富分配的不均。

3.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

中国1983年、1989年和1996年的严打就和通胀有莫大的关系,进入21世纪,在中国面临财富分配不均进一步严重的情况下,当通胀进一步抬升和囤积成为普遍现象时,就很可能爆发社会危机。

三、 我国目前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就我国目前的通胀而言,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国内方面

1.货币超发

从通胀的定义出发(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不难得出,我国目前的通货膨胀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货币超发(流动性泛滥)。2008年,为应对美国引起的金融危机,我国央行超发了43万亿的货币。这大大的超出了实体经济的需要。目前我国的M2(广义货币)的发行量约为实体经济的需要的货币量的2倍。而且,2011年央行的货币增幅依然维持在16%左右。由此可以断言,通胀会成为我国最近一段时间内经济面的一种常态。

2.成本推进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教授统计,2003―2008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量以每年13.6%的速度减少,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劳动力供给结构的变化,劳动力收入水平也必然发生变化。据统计,农民工实际工资每年增长率达10.2%。最近一段时间出现的全国范围内的民工荒就是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的表现,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开始上涨。工资上涨之后,劳动力成本提高了,产品的成本也提高了,产品价格的提高随即传递到CPI上。

(二)国际方面

全球四大央行(美联储、日本央行、英国央行、欧洲央行)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性充裕。美国走出金融危机靠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日本应对泡沫崩溃用的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付强震用的依然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宗商品是用美元来计价的,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使得大宗商品的价格不断上升,最明显的例子是石油。原油价格的上涨与CPI之间有明确的正相关关系,而原油价格上升已经推动全球相关产品价格上升,如日化品等相关原材料价格大幅跳升,从去年底至今上升50%左右。

四、解决通货膨胀的对策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通货膨胀都是货币政策的结果。”这句名言出自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经济理论和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已证明了弗翁的观点。要想治理通胀,必须果断而坚决地紧缩银根。

在缩减银根(回收流动性)方面,我国央行现在主要采取了数量型工具(存款准备金率)和价格型工具(利率)并用的方法。

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到2011年3月,央行共进行了9次调整,每次调整的幅度为50个基点,可见央行运用数量型工具运用得更频繁、力度更大。今年,央行提出了“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区别于过去一刀切的调控。“动态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更能增加调控的时效性和效率。例如,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冻结部分流动货币,反之则增加流动货币的数量。据测算,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50个基点可以收回3 500亿的货币量。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已达到20%的高位。

在价格工具方面,为应对通货膨胀的影响,2010到现在,央行对利率进行了4次上调(今年2次),每次上调幅度25个基点。最新调整后的利率是3.25%,仍然低于4.9%的通胀率,可见老百姓的存款依然处于负利率的状态。因此,今年的2次加息是不够的,应该是加息、加息、再加息。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的利率至少应该提高3个百分点才能消除人们对于政府制造通胀的恐惧,而通胀是会耗散货币价值的。目前加息的幅度太小了,不足以平息这种恐惧。”

另外,反对通过行政权力来治愈通胀。通胀本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胀的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要遏制通胀,就要保证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供应该与生产力相适应。但是,政府干预市场的非理却屡见不鲜。比如,目前发改委对部分预涨价的日化企业、白酒企业、食品企业的约谈,就给出了生动的案例。随着原材料成本的上涨,终端产品的价格也会发生变化,企图通过约谈暂缓企业对产品的涨价,虽然取信了一部分人,但对企业来讲,会降低企业的利润,进一步打击实体经济。从我国的经济的长远发展来讲,通过行政干预来治愈通胀的行为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叶檀.人民币:被美元牵住牛鼻子可能恶化中国通胀预期[J].中国制衣,2010,(12).

[2] 柳博隽.通胀凶猛[J]. 浙江经济,2010,(23).

[3] 萧剑锋. CPI上涨谁之过[J].西部大开发,2010,(12).

Analysis of the cause of infl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ZHANG Zheng-jia

篇7

一、基于微观经济角度

(一)通货膨胀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和机制。

基于微观层面论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我将从货币量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正如大众所感知的,通货膨胀表现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伴随而至的是相同的社会财富量,由于其价格的不断上涨需要更多的货币去代表它。可见,在通货膨胀程度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货币量必定越来越短缺。随着货币量的短缺,一般价格水平便会停止上涨,价格将见顶,此时社会财富所包含的的货币量达到峰值,而这笔最大的财富却因之后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而无法兑现,俗称被套住了,无法再实现它所包含的谋利目的。因此伴随一般价格水平的下降,投机于价格上涨预期的投机资本便会抽离市场,于是一般价格水平呈现出更快的下降趋势。并且,一般价格水平下降的越快,投机资金逃离市场的速度越快;反过来,投机资金逃离的越快,一般价格水平下降的越快,最终将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通货紧缩便无法避免的出现并快速蔓延开来。这便是通货膨胀导致通货紧缩的根本原因,也是市场经济必然呈现周期性的根本原因。

正如上文分析的,伴随通货紧缩的是社会财富被套住,无法兑现。那么,通货膨胀时期的物价水平越高,之后面临的通货紧缩局面便越严重。所谓通货紧缩,并不是单纯说货币量多少的问题,而是指货币量难以实现,即难以解套在通货膨胀时期已购买的商品。因此,伴随愈加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出现的是愈加严重的通货紧缩状况。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建议和对策。

通货膨胀必然导致通货紧缩,通货膨胀对于一国的经济发展最大的危险并不在于一般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而是在于价格上涨后的下跌。当一般价格水平从高位下跌,将会使社会财富面临严重贬值,许多人将面临资产严重缩水,甚至负资产化,社会财富被通货紧缩的蔓延而套住,经济开始出现严重泡沫。此时,经历过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过程,银行体系将面临危机,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的惨境。此次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海啸”便是这一过程的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要避免通货紧缩与经济衰退,就必须控制通货膨胀的产生及扩散,而不像非经济学者所幻想的那样,为了避免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便容许通货膨胀的任意存在及深化。容许通货膨胀的存在,本身将导致更加具有危害性的通货紧缩的产生和肆虐。此外,当通货紧缩已经存在并已对经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时,扩张的货币政策已无计可施,取而代之的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政府当局可以采取一系列刺激总需求的财政政策,比如增加政府购买、降低税率水平和增发出口补贴。此外,作为“政府的银行”的中央银行可以逆市场而行,调节市场的平衡。

二、基于国际经济角度

(一)通货膨胀导致通货紧缩的原因和机制。

基于国际经济层面论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我将从国际贸易和资本流动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国出现了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的转换,究其原因在于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国际市场通过国际贸易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愈加重要的作用。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过后,日本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2007年席卷美国的次贷危机过后,为减轻美元债务压力,美元也大幅贬值。近年来,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绝于耳,即使我国一直坚持人民币币值稳定,由于外币的相继贬值,人民币实际上不可避免的还是升值了。随之而来的是中国的出口商品和劳务相对价格上升,其国际竞争力大幅降低,这便导致我国商品和劳务的出口阻力增大。在中国开放经济的国情下,我国出口量在总需求中的比重逐年提高,出口受阻将直接导致我国总需求的不足,通货紧缩压力随之增大。与此同时,出口需求的减少使得国内本已不平衡的供求关系愈加偏离平衡点,供大于求的状况更加严重,引起一般物价水平的进一步下跌,加上国内的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造成我国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化。

其次,国际资本的流动通过影响国内的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及通货紧缩产生作用。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人民币贬值预期的作用下,资本外流严重,这便导致国内基础货币的投放量大为缩水,进而导致通货紧缩的产生。可以这样说,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的通货膨胀与资本流入有关,而20世纪中后期的通货紧缩和资本流出有关。

(二)我国应对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转换的建议和对策。

我国的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有着自身发展的特殊性,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因此,预防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以下问题不容小觑:

首先,应大力完善我国的外资外贸政策。既然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受国际贸易量和资本流动情况的影响,而二者均与我国实行的外资外贸政策密切相关,那么,外资外贸政策的完善便迫在眉睫。

其次,应着力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我国对外开放的水平逐年提高,出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现象。现如今,人民币不仅作用于商品市场和服务市场: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量;还会活跃于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的高低决定国际资本的流向。而贸易量和国际资本的流向将会影响通货膨胀向通货紧缩的转换。故而,只有人民币汇率维持在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水平上,才可以真正的避免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

参考文献:

篇8

一、引言

2008年下半年后,全球金融危机开始爆发,为此世界各国的经济都陷入了低迷状态。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外汇储备及外商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为了保持我国的经济稳健、激励经济增长,我国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些政策帮助我国抵御了金融危机、从而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经济逐渐改善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物价却不断上涨,诱发通货膨胀的相干因素不断积聚,并最终致使了最近一轮传播范围广且延续时间长的通货膨胀,如图1所示我国2007年-2013年3月的通货膨胀率,这就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发展是具有破坏性的。为了使经济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我国要在温和通货膨胀时期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通货膨胀进一步恶化,从而防范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当前我国通货膨胀率在3%左右,正处于温和通货膨胀时期,因此深入研究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特殊成因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必须采取一定措施来解决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物价上涨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

1.通货膨胀定义查阅文献发现,关于通货膨胀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的定义主要有三点:物价总水平的持续上涨、货币量的过度增长、生产成本增加;国内经济学家普遍认为通货膨胀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过程。2.通货膨胀度量一般来说,通货膨胀可以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国内生产总值GDP平减指数、原材料、燃料和动力购进价格指数来度量。3.通货膨胀成因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一般包括:货币因素型;需求因素型;成本因素型;混合因素型;结构因素型;输入因素型;预期因素型。4.通货膨胀程度划分通货膨胀按照程度可以划分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奔腾的通货膨胀、恶性的通货膨胀。其中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年通货膨胀率在3%~6%之间,普遍认为温和通货膨胀是经济允许的、合理的通货膨胀;奔腾通货膨胀指在较长时期内,物价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持续上升,年通货膨胀率一般在两位数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几十,一般认为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指月通货膨胀率在50%以上的通货膨胀,表现为货币购买力急剧下降,物价水平的上涨以加速度增长,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稳定是破坏性的,甚至还会现社会动荡。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状况及特征

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传导效应增强国际农产品价格主要通过对期货市场和一些贸易依存度高的农产品的价格影响来影响我国国内的价格。例如,在2010年7月后,国内大连、郑州的商品交易所的粮食期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而这一定程度上是受芝加哥的商品交易所粮食期货价格上涨影响,这又带动了国内相关商品现货的价格上涨。并且,国际原材料价格的迅速上涨对国内农产品的成本有不利影响,进而导致了国内农产品的价格上涨。2.商品价格上涨为主由图2可知,CPI与PPI变动基本趋于一致,说明以生产资料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是引发近期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现实生活中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发生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食品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我国通货膨胀经历了四个时期,1994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08年、2009年至今,而期间食品价格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1%、88.5%、85%和70.2%。所以可以看出,近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食品价格上涨推动,而最早时期的通货膨胀是由食品与非食品价格上涨推动。食品价格一直以来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而不同时期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因素也是不同的:前期的推动因素主要是量时价格上涨,而2009年至今的推动因素主要是猪肉、肉禽的价格上涨。3.外汇储备过度增加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额与日俱增,贸易顺差总额曾一度达到前所未有的巨额数字。在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额位居世界首位,超过3万多亿美元。而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维护我国的固定汇率制度,我国需要增加货币供给量。而如果中央银行没有实现有效的应对措施,就会引起我国货币供给量过度扩张从而增加我国通货膨胀压力。4.虚拟经济的膨胀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胀率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当前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在最近一轮通货膨胀中,我国证券资产价格和房价的涨幅,远远大于其真实商品价格的涨幅。随着国内资金不断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等虚拟经济的流向,直接导致实体经济发展受阻,引发了社会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生产受阻碍等一系列问题,从而不能达到有效供给。而资产价格和房地产价格不断的升高,使人们产生财富效应,同时增加消费需求,从而导致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抬高了消费品价格总水平,最终发生通货膨胀。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

1.流动性过剩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来达到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使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增加信贷投放力度这一举措放松了贷款要求,让以前一些达不到贷款要求的企业如今很容易可以获得贷款审批。然而在实体经济不景气情况下,一些企业把贷款的钱用来投机房地产业并从中获取利润。这样就导致了在在增加社会流动性的同时,房地产市场迅速发展,房价节节升高,直接导致货币释放途径可能发生变异。一些资金被用来进行期货投机,对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后果。2.低端劳动力工资上涨后金融危机时代成本推动是我国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由于在外生活成本的不断上升,城市吸引力降低,人们素质不断提升等因素,导致在外务工人员数量相比以前数量有大量减少,一度出现劳动力空缺现象。因此企业要想招募劳动力必须提高个人工资水平,引起生产成本上升,再把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水平上升必然引起生活水平上升,人们又会要求提高工资水平来应对生活负担,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导致通货膨胀的不断发生。3.通货膨胀国际联动性增强我国初期的通货膨胀发生都是由国内因素引发的,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近几年发生的通货膨胀除了国内自身因素还需要考虑国际市场价格及主要贸易伙伴国国内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即国内外综合作用。2009年以来,通货膨胀也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生。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发展中国家的月平均通胀率达到4.45%,其中,巴西、印度和俄罗斯、中国“金砖四国”的通货膨胀特别严重,分别为5%、12%和6%、5%。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新兴市场国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相关系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由0.38上升到0.59,这充分表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通货膨胀的联动性不断增强,如今我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是由国内外因素共同推动。

五、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反通货膨胀的对策

1.化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影响首先,采取“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不是完全竞争的市场,而是寡头垄断的市场。我国资源储备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具有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实施“引进来”战略,可以利用拿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较低的有利机会来扩大国内资源战略储备;实施“走出去”战略,可以具有国际眼光,通过收购境外资源类公司等形式在海外建立国际大宗商品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其次,增强国内厂商在国际贸易中的谈判能力,在国际贸易中努力获取国际大宗商品的定价权。2.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健全房地产金融市场是预防通货膨胀,保证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措施。首先要建立多元化房地产融资体系,除了目前房地产金融市场资金主要来源房地产开发企业融资、个人住房贷款以及部分企业自有资金、银行贷款以外,还可以通过信托公司、发行企业中短期票据、私募基金甚至委托贷款等多渠道为房地产企业融资。其次,提高房地产税,如增值税、所得税等。人们之所以进行房地产投机,是由于通过房地产产权的买卖活动从而获取的高额利润,因此提高房地产增值税,可以有效的管制房地产投机活动。3.加强外汇储备的调控首先,政府应选择合适的货币对冲政策,其中包括对冲工具和对冲数量的选择。当前我国只通过发行中国人民银行票据的方法来对冲外汇储备上升造成的流动性增加,对冲工具过于单一而使调控效果不佳,因此可以通过扩大冲销工具的范围来解决这一问题。其次,利用外汇储备对国内外进行投资来提高外汇储备的使用效率,鼓励企业“走出去”,增加对海外的战略投资,加强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减小了外汇储备的冲销压力,解决了外汇储备过度增加的弊端,使得外汇储备量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参考文献:

[1]吴迪.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通货膨胀的成因[D].吉林财经大学,2014.

[2]孙志军.通货膨胀成因再探讨[J].管理工程师,2013,(03):8-11.

[3]肖文兴,陶盈,彭应兵.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及对策[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5):491-495+505.

[4]陈雅琳.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通货膨胀成因与治理机制[D].云南财经大学,2013.

[5]李晓俐.国际热钱的进入影响中国房地产价格[J].经济研究导刊,2012,(24):144-145.

[6]潘健平.我国近期通货膨胀的形成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2,(08):3-6.

篇9

通货膨胀是当前研究的热门话题,说明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任务。理论界对通货膨胀的原因以及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本文试图对这一研究进行综述。

一、关于通货膨胀的原因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

5.第五种观点是通过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提出当前形势除了密切注视外部冲击对国内通胀的影响,但控制国内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膨胀仍是抑制通胀的关键。其提出对物价上涨影响最大的是GDP,因此利用如何各类政策工具控制总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的上升,防止经济增长过快,仍将是抑制通胀的根本途径。

同样尚长风、许煜、王成思从另外一方面说明了要控制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并提出要改变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抑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降低总需求[13]。

6.第六种观点是通过改变公众的心理预期来抑制通货膨胀。张晓晶在《五大因素决定不会爆发全面通胀》中提出要治理通货膨胀,要从心理方面着手,影响公众的价格预期,从而达到通货膨胀的效果[14]。

参考文献:

[1]张五常.中国的通货膨胀[N].经济学消息报,2008-02-01.

[2]吴敬琏,等.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J].新华文摘,2008,(10):42.

[3]张平,王宏淼.“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J].2008,(6):44.

[4]大中华经济.郎咸平:二元经济是通胀根源[EB/OL].星岛环球网,2008-05-13.

[5]/Articledetail.asp?ArticleID=3294.

[6]周其仁.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N].经济学消息报,2008-05-16.

[7]易宪容.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J].国民经济管理,2008,(4):101.

[8]负责人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张平,刘霞辉,张晓晶.

[9]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J].经济研究,2008,(5):4.

[10]蔡昉.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J].宏观经济研究,2008,(5):3.

[11]林毅夫,等.2008:高速增长下的调控之道[J].新华文摘,2008,(10):46.

篇10

1.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述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答:通货膨胀是指商品和劳务一般价格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严重的通货膨胀会给经济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必须加以控制。治理通货膨胀,应该从多方面综合进行:

(1)控制货币供应量。(紧缩的货币政策)

由于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是货币供应过多,因此,治理通货膨胀的一个最基本的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稳定币值以稳定物价。而要控制货币供应量,必须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控制货币投放,保持适度的信贷规模,由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灵活有效地调控货币信用总量,将货币供应量控制在与客观需求量相适应的水平上。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需求管理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仅仅控制货币供应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根据各次通货膨胀的深层次原因对症下药。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关键。各国对于社会总需求的调节和控制,主要是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主要是大力压缩财政支出,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收支平衡,不搞赤字财政。在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采取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总量的措施。采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两条很重要的途径是: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过快增长,以此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必须从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控制总需求;另一方面增加总供给。二者不可偏废。若一味控制总需求而不着力于增加总供给,将影响经济增长,只能在低水平上实现均衡,最终可能因加大了治理通货膨胀代价而前功尽弃。因此,在控制需求的同时,还必须增加商品的有效供给。一般来说,增加有效供给的主要手段是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除了控制需求,增加供给、调整结构之外,还有一些诸如限价、减税、指数化等其他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

当前,我国存在的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型和结构型通货膨胀。主要源于两方面:一是基础工业和加工工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基础工业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二是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不相适应,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价格总水平上涨。

总之,通货膨胀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我们有针对性地根据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理对策,对症下药。这种对症下药,并不是简单地根据原因分析一一对应,也不能机械僵化地照搬别人或自己以往的经验。而且对症下药也要以某一方为主或优先,同时结合其他治理方案综合进行。也就是说,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各治理方案相互配合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2.加入WTO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挑战:(1)面临银行管理体制的挑战;(是否受政府干预,管理上的差距)

(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

(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

(4)面临技术手段和金融产品的挑战;

(5)面临融资风险的挑战;

(6)面临人才竞争的挑战;

(7)面临金融安全的挑战;

(8)面临不良资产的挑战;

(9)面临金融宏观调控的挑战;

对策:(1)尽快处理不良债权,化解金融风险,轻装上阵。

(2)完善中资银行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国有商业银行法人治理结构。

(3)尽快实现业务经营的多元化、国际化和资产证券化。

篇11

1.“流动性过剩说”。在宏观经济运行中,流动性过剩通常被理解为货币发行过多,也就是“钱多”。长期以来,不少经济学家一直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更严格的说是纸币现象,即当纸币发行超过流通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购买力将会下降,纸币购买力下降推动货币加速流通,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王海峰在《规避通胀风险须准确把握宏观调控的着力点》中提出中国通胀压力与国内流动性过剩有一定关系。他在文章中说,货币供给大于实体经济需求是通货膨胀压力剧增的根本原因。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一文提出,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是由货币发行过快,导致市场上通胀反应过快[1]。

2.“成本推动说”。当前许多经济学家把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归于生产要素成本的上涨。刘世锦在《通货膨胀与发展转型——宏观经济三人谈》提出,从整个宏观面上,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生产要素成本周期性上升的阶段,成本推动的压力趋于加大。具体地看有以下三方面:第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第二,部分生产要素价格体系离市场化的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由于政府管制造成的价格扭曲的状况还普遍存在;第三,全球初级产品价格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日益增大。基于以上三方面原因,中国未来将在较长时期面临着要素成本持续的上升的压力,这是推动中国目前通货膨胀最重要的也是最难对付的要素[2]。

前任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同样提出中国当前面临的通货膨胀主要是成本推动型的,这个成本推动包括了劳动力的成本必须上升以及中国现在资源的价格是世界的“洼地”,必须对其价格进行适当的调整[2]。

张平和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资产重估引致的资产价格膨胀传导到了实体部门,推高了可贸易工业部门的成本。其次,农业部门的成本也不断提高,导致一些农产品价格走高。再次,第三产业也积累了大量的“价格压抑”。这一潜在的压力是未来价格上涨的主要推动力[3]。

3.“需求拉动说”。面对物价的上涨,许多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的原因归于对有限资源的需求量增大,从而促使了物价的上涨。王建在《通胀是长期的,反通胀要触及深层次矛盾》一文中,提出在中国人口与土地的矛盾自新世纪以来进入到拐点,单产增长率呈停滞状态,但工业化与城市化占地仍在持续,人均收入的增长也不断提升着人均食品消费水平,由此导致了食品供求缺口被拉开与拉大。这样食品的需求带动的物价压力在长期内就不是趋于缓和,而是趋于严重,通胀也就会长期化。

4.“二元结构说”。当前中国部分行业比较热,产品供不应求,部分行业却比较冷,产能过剩,过冷过热同时并存,过冷行业由于发展困难,大量资金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导致过冷部门的生产减少、供给失衡,过热部门出现泡沫。

著名经济学家郎咸平提出,目前中国正处于一个二元经济环境,过热和过冷部门同时存在。过冷部门主要是制造业,也包括猪肉生产、矿泉水生产等部门。由于大量资源从过冷部门转移到过热部门,由此造成通货膨胀[4]。

5.“混合因素说”。面对中国目前发生的通货膨胀,有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其原因是来自多方面,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方面的原因。经济学家刘伟在《供求失衡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的治理》一文中提出影响当前通货膨胀的两大因素,具体来讲,需求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过快、银行流动性过多和国际收支失衡等,供给方面因素主要表现在市场化进程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增长因素对生产成本的影响、看发展要素对于生产成本的影响。

光在《中国进入中度通货膨胀时期》一文中指出,通货膨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输入性通货膨胀,即中国经济和国际接轨,国际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从而导致一些进口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又有需求方面、供给方面、结构性通货膨胀方面[5]。

6.“价格管制说”。当前物价上涨,中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既有间接的货币政策,也有直接的价格管制,从而来控制价格上涨,然而,在大家都肯定这些政策的正面效应,中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正是政府采取的价格管制政策,才促使治理通货膨胀的效果打折。周其仁在《通货膨胀与价格管制》提出,实行价格管制会产生一个打击生产的效果,而这对于治理通货膨胀是不利的[6]。

同样易宪容在《通货膨胀:2008中国经济第一关》中也提出:“从中国式的通货膨胀来看,价格上涨往往与权力远近有关,越是靠近权利的产品,其上涨时间就越早,上涨的速度也就越快。比如,这一轮的价格上涨就是从房价开始,就是从政府完全垄断的产品开始。”[7]

7.“GDP增长说”。最近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8]在《外部冲击与中国的通货膨胀》中提出GDP的增长是决定通胀的最主要因素计量结果表明:短期内,国际食品价格是导致国内物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国际原油价格对国内物价的影响在中长期逐步上升;人民币升值抑制通胀的效果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国际利率变化对国内物价有影响;全球流动性的转化因央行的有效对冲对物价的直接影响并不明显。综合而言,外部冲击只是导致通胀的因素之一,而GDP增长率仍是影响物价的主要因素[9]。

蔡昉在《如何取得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胀之间的平衡》一文中提出当前通货膨胀形成的直接原因,即“伴随着高速经济增长,城乡就业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城乡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增长显著增加……而中低收入家庭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和较高的恩格尔系数,……导致了食品价格上涨的需求因素”[10]。

8.“财政分权说”。尚长风、许煜、王成思在《中国式财政分权与通货膨胀:机制和影响》一文提出,中国政府的财政分权导致了中国当前的通货膨胀,他们说中国政府对中国国有企业补贴,有三条路,其一是财政补贴,其二是国有银行低成本贷款,其三是直接发行货币,在实践过程中,第

一、二条路走不通,只能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来补贴国有经济,导致通货膨胀。

二、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

1.第一种观点是通过增加商品供应来缓解当前通货膨胀。张平、王宏淼在《“双膨胀”的挑战与宏观政策选择》中提出,面对双膨胀的挑战(资产膨胀、通货膨胀),必须进一步作出恰当和配套的宏观选择,既要抑制资产部门的膨胀,又要激励实体部门投资的欲望,从而供给增加,抑制通货膨胀[3]。

2.第二种观点是通过回收市场多余的流动性来缓解通货膨胀。张五常在《中国的通货膨胀》里提出,要回收1500亿的钞票,并提出回收的具体建议。林毅夫在《2008:高速增长的调控之道》一文中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问题,必须要“货币紧一点,物价要松一点”,“货币供应一定要控制住”[11],可见作者是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流动性,从而抑制通货膨胀。

3.第三种观点是通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来抵御通货膨胀。刘世锦提出要解决通货膨胀的最根本出路,就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抵御成本上升的最重要手段,而现阶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来源就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依靠要素低成本投入推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来促进经济发展[12]。

4.第四种观点是通过多种手段来遏制通货膨胀。许善达在《本轮通货的特点及应对之策》中提出,应对通货膨胀的对策很多,但重点是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货币政策,通过包括提高利率,提高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发行票据等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第二是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减少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品供给,从而控制通货膨胀。第三是调控物价,通过行政手段控制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