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1 17:0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合同风险管理案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合同风险管理案例

篇1

引言

煤矿开采最重要的就是安全,矿井通风是煤矿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矿井虹作,用井下通风点对井下的空气进行更换,改善安全与卫生条件,才能减少事故发生率。矿井通风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着矿井工作的安全与健康,更影响着矿井的生产安全与经济利益。目前,许多矿井的安全管理工作并不到位,影响着矿山安全生产。重视矿山安全生产,是矿井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 矿井通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与其它的行业相比,煤炭矿井工作的环境较为恶劣,矿井通风管理工作面对的阻碍仍然很多。越来越多的矿井安全事故被曝光出来,使更多矿井管理者开始重视矿井通风管理工作。通风管理工作不足,会加大矿井煤炭生产的安全隐患。目前,矿井通风管理工作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 矿井通风管理工作力度不足

矿井通风管理工作不到位,极大地影响了矿山安全生产。在社会经济竞争不断加剧的今天,许多矿井的管理工作者只重视自身的经济利益目标实现,忽视了矿井开采环境的打造,不重视矿井安全问题。矿井开采的地点繁多,管理工作不到位,会让开采点变得混乱,影响有序安全生成。另外,煤炭开采工作的战线很长,开采人员的工作量很大,管理人员对通风管理工作的忽视,影响了通风管理工作质量。

(二) 矿井通风管理设备有限

通风管理工作一直是矿井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矿井管理工作的大难题。矿井通风工作不只由管理者的重视力度影响,还受到其它条件的限制。矿井内的设备,对于通风管理工作有着较大的影响。许多矿井管理者为了节约成本,很少对煤炭开采设备进行更新。设备的陈旧,必然会影响通风管理工作的质量,不利于通风安全,加大了矿井下的通风安全管理隐患。出于成本控制考试,多数矿井单位很少在安全管理工作上投入大量的资金,资金不足,影响了通风系统的建立与通风设备的更新,抵制了通风管理工作的升级。

(三) 矿井下结构设计不科学

矿井的地下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矿井的安全程度。不同的矿井设计,对应着不同的通风管理方案。大多数矿井单位为了加强矿井内的通风工作,会增加通风设施的数量。然而矿井下通风设备数量过多,必然会提高矿井的通风门数量。通风门数量过多,会加大矿井的安全隐患。在采矿工作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很少考虑通风管理工作。在煤炭采集过程中发现通风管理工作不足,会让通风管理工作显得十分仓促。煤矿采集工作的设计不合理,会改变矿井内风的流向,影响通风管理工作的最终效果。

二、 加强矿井通风管理的对策

考虑到矿井通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好通风管理工作,已经成为煤矿开采单位的必然选择。要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新形势,矿井开采单位要实施有效的策略,优化矿井通风管理工作,具体策略如下:

(一) 重视矿井通风管理工作,安排安全专门人员

重视矿井通风管理工作,安排专业人员落实通风管理工作,才能保障矿井通风管理工作的质量。矿井通风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对于矿井通风管理工作有直接影响,当前,大多数矿井的通风管理工作效率有限,矿井管理者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矿井开采过程中,意外情况的出现,如果通风管理者无法及时处理问题,很容易引发大的安全事故。作为矿井通风管理者,应当主动安排专业的通风安全管理人员,并在上岗之前做好专业培训,定期进行通风安全工作考核。在通风管理者上岗之后,采矿单位要重视通风安全管理工作者的培训,利用培训活动去丰富执行者的通风管理知识,提高其业务能力。如果资金允许,采矿单位还可以邀请一些通风管理方面的专家,到矿区内为通风管理者进行实践讲解,有针对性地提供通风管理的对策。丰富的经验,对于矿井通风管理工作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 重视风量调节工作,重视安全隐患检测

矿井下的工作环境复杂,生产过程中有许多安全隐患。通风管理工作不足,会加大矿井事故发生的机率。重视煤炭采集工作者的安全意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安全隐患。做好安全管理人员的隐患检测工作,加大矿井生产工作中的安全隐患消除,才能让矿井通风管理工作的效率得以提升。重视风量调节工作,能够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通风管理工作者要积极去发现采矿工作者的违规操作行为,应当在第一时间改正。风量调节,是通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对总体风量进行调节。在控制矿下总风量调整中,要最大程度上降低矿井风阻,让总风量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其次,要对矿井内各个区域的风量进行合理调节。在对各个区域的风量进行调节前,将每一个区域的风量进行有效设计。最后,对分支风量进行控制,利用的减阻的原理对矿井内的风量进行控制,才能保障矿井内的通风安全,给井下工作者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

(三) 重视通风管理系统,做好系统设计工作

通风系统的建设,对于矿井通风安全管理工作的影响很大。矿井的通风系统建设不合理,会加大矿井的安全管理隐患,影响矿井内的煤炭采集效率与质量。因此,矿井单位管理者要重视安全、合理通风系统的建立,利用通风系统建立,明确通风管理所用的基础设施,设计好进下的通风路。充足基础设施与井下风路的配合,能够加强进下安全控制工作。要做好矿井内的火灾预防与通风工作,必须要做好通风管理系统的建设。在建立通风系统前,矿井单位要建立一个专业的小组,专门负责通风管理工作,对矿井内的每一个安全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在这个专业小组中,需要具备矿井结构专业设计人员,坚持安全原则进行通风路的设计。在矿井通风安全工作中,预防瓦斯爆炸是通风管理工作的重点。瓦斯爆炸需要极为严格的管理标准,保障施工现场的通风条件,才能杜绝瓦斯气体的聚焦。在对巷道进行布置与设计时,要多考虑通风的阻碍性。在通风路选址上,要尽量选择宽度较大的地址,在不影响矿井生产的情况下最大程度地做好通风工作。选择温度与风量都合理的地址,让通风系统的作用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出来。

结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煤矿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矿井采掘的技术不断更新,矿井通风系统的完善,是矿井安全生产的重要前提。在矿井的实际生产过程中,只有抓好通风管理工作,减小通风的阻力,才能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以安全为天,技术为地,重视预防,才能抵制矿井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景金,方焕明. 加强矿井通风管理,实现矿山安全生产[J]. 西部探矿工程,2005,08:222-223.

[2]袁志安,刘晓培,张柬,柳静献. 季节变化对矿井通风影响的分析[J]. 有色矿冶,2014,06:7-9.

[3]张飞,范文胜,祁昊. 矿井通风安全现代化管理[J]. 煤炭工程,2010,05:124-126.

篇2

当前,全国大多数供电企业在劳动用工方面日趋规范,但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劳动合同法》要求企业从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直至解除、终止都采用书面化管理,否则将面临巨大用工风险。新形势下,企业如何在劳动合同管理环节重新构造一个全新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以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要求,降低用工风险,这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1、企业用工风险

1.1 用工机制风险

《劳动合同法》规定,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等条件的,便可与该用人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企业将面临“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工比例的逐年上升,固定期劳动合同的期限从过去的短期化调整为中长期,劳动合同长期化趋势不可逆转的局面。由此,用人单位长期习惯于用劳动合同终止来调整劳动关系的方式已不适用。稳定就业的确对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有益,但会减弱企业用工机制的活力,使企业竞争力减弱。

1.2 用工成本风险

这里指的用工成本风险是企业因劳动合同终止需支付的经济补偿金和新增的企业违规成本风险。

1)劳动合同终止成本风险

由于新法规定,企业终止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并且补偿金基数由原来的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实得收入(扣除个人税与费)调整为终止前12个月的平均收入(含税与费),而这个经济补偿金总是隐性存在,企业始终存在风险。

可能会有人认为,既然合同终止会产生经济补偿,那么企业不终止合同不是就可免除补偿了。这是一个误解,企业不终止合同,经济补偿只是暂缓发生而已。另外,大量的劳务派遣员工通过劳务派遣单位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也不能忽视,因为劳务派遣人员的劳动合同终止补偿金是同样适用法律规定的。

2)新增的企业违规成本风险

以下五项内容,都是新增的企业违规的成本风险。

(1)自用工之日起满一个月未满一年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2)用人单位违反规定不与劳动者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自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之日起向劳动者每月支付2倍工资。

(3)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可能向劳动者支付双倍补偿金。

(4)用人单位不按法律规定支付劳动报酬、加班工资或经济补偿金,要按50%以上100%以下加付赔偿金。

(5)用人单位有违法行为,导致劳动者解除合同,用人单位要支付经济补偿。

1.3 用工管理风险

用工管理风险是指用人单位用工管理不到位或用工管理不严造成的风险。

1)用工管理不到位产生风险

(1)不签劳动合同就用工;(2)本企业工龄未连续计算;(3)非全日制用工不签劳动合同;(4)合同到期不续签。

2)用工管理制度不严产生风险

(1)规章制度不健全;(2)内容不合法;(3)缺少民主程序;(4)制度未使劳动者知晓;(5)制度缺乏操作性。

2、化解企业用工风险措施

2.1 化解用工机制风险

用人单位必须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为本,处理好灵活的用工机制与控制好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增长的关系。

1)严格把好招聘关

把好招聘关是劳动合同管理的开始,企业一定要树立“招聘合适的人到合适的岗位”的理念,特别是在招聘录用前书面告知员工录用条件和做好考核录用工作,绝对不能只看履历,或让应聘者经受心理测试等,忽视了招聘管理,放松了用工第一关,使企业丧失了试用期内单方解除权。

2)采用形式多样的灵活用工

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可能保持用工机制的灵活性。进行岗位分析,有的岗位可以订立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有的岗位可以采用非全日制形式、外包形式、劳务派遣形式等形式多样的灵活用工。

3)根据岗位性质和企业不同实际需求签订劳动合同

在企业发展不同阶段,劳动合同管理有不同的侧重点。企业可根据岗位性质和企业实际需求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再者,企业的性质也有不同,有劳动密集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其岗位不同,对人员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不可能都与劳动者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建议可对专业性较强的骨干岗位签订3至5年甚至更长期劳动合同,对替代性较强的熟练岗位也要按企业实际需求签订,期限也可3至5年或较长一点,合同期满后,除少数人员留用外可终止合同。

4)控制好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企业为了灵活用工,形成员工“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必须控制增长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根据上述某上市公司测算,管理、技术岗位、班组长和技术工种岗位的可替代性较弱,无固定期合同可适当控制在70%以内;可替代性较强熟练岗位,无固定期限合同可控制在30%以内。企业总计无固定期合同比例一般控制在50%左右为好,以保持用人机制的相对灵活性。

2.2 化解用工成本风险

1)计提“终止准备金”,消化“终止”成本

劳动合同终止补偿是在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发生,是潜在的用工成本。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置劳动合同“终止准备金”来合理消化“终止”成本。企业可根据当年的平均工资计提1个月工资作终止准备金。如2008年1月1日之前订立的劳动合同,企业终止补偿2008年1月1日之后的年限。2008年1月1日之后订立的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企业终止补偿该员工在本企业全部工作年限。计提“终止准备金”将劳动合同期满终止时发生的一次性补偿成本合理地分摊至每年用工成本,客观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

2)杜绝违规成本发生

企业应依法规范用工,建立先订劳动合同后用工和续签合同领导审核制度,防止用工超过1个月未订立劳动合同和违反规定不与员工订立无固定期合同情况发生;按劳动合同或集体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加班工资;依法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企业依法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利,杜绝违规成本发生。

2.3 化解用工管理风险

1)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

企业应结合实际,建立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健全劳动合同管理、考勤管理、招聘、年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定额、岗位标准与考核、奖惩等规章制度,不仅保障员工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同时也保障企业依法行使管理权。企业在建立或修订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时应当依法经过民主程序和告知义务,保护好企业的合法权益。

2)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企业必须建立劳动管理台帐,劳动合同签订、变更、终止、解除台帐;员工培训记录台帐;员工考勤统计台帐;员工医疗期管理台帐;员工年休假台帐;人事管理台帐等,提高劳动合同管理水平,杜绝用工管理不到位和用工管理制度不严等弊病,化解用工风险。

3)加大劳动用工自查自纠

篇3

我代表风险管理部汇报年第3季度工作总结。报告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部门职责与目标,第二部分汇报第二季度工作总结,第三部分分享经验教训,第四部分提出下季度工作计划。

一、风险管理部主要职责是推行制度、提供法务支持、开展内部审计审查。目标是及时完成重点工作计划和日常合同审核任务,保证公司顺利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监督审核,尽量为公司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等。

二、年3季度,风险管理部重点工作和日常合同审核均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

三、工作总结

1、质量管理体系推行方面:风险管理部对A分公司开展了合同管理培训,对B分公司开展了制度管理、风险管理、反腐倡廉、合同管理、档案管理培训,对总部档案管理培训。对A分公司进行了合同管理、档案管理检查,对总部职能部门和项目部进行了档案管理检查。

2、合同审核方面:风险管理部审核各部门初次送审的合同共232份,其中总部78份,A子公司89份,B子公司25份,C分公司14份,物业公司共25份。

3、法律咨询和风险防范方面:

1)风险管理部拟制并了《对经济类文件授权审批和签字盖章事宜的特别要求》,要求各部门与对方签订经济合同时,应同时向对方书面明确仅有指定的授权人才是代表本公司对外签署经济文件的合法有效人,合作方与其他人员签署的经济文件对本公司不产生任何法律效力。

2)针对商铺带租约销售的策略,风险管理部建议公司设立运营公司以规避《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对返租销售的禁止性规定,在托管合同中设计对租回商铺经营管理的基本思路,界定管理内容与责权利等,并协调解决运营公司与客户的租期和与租赁户租期不一致的问题。

3)商务宿舍蓄客阶段,所有资料是按超高一层销售。办预售证时,因房管局限价,只能由一层改为两层卖。风险管理出具法律意见书和相关文书,指导营销策划部公告取消前期宣传广告内容,并进行公证。请认购客户签订知悉取消前期宣传广告内容的确认书,并出具不修二层楼板的申请。

4)风险管理部根据C公司咨询,向其提供意外伤害赔偿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惯例,指导其完成赔偿并防范负面影响。

4、诉讼仲裁方面:年第3季度风险管理部顺利推进奥的斯电梯仲裁案,圆满完成园林仲裁案,受理并有序推进商铺客户要求双倍返还定金50万元的诉讼案等。对A子公司与总包单位的经济纠纷进行了全面、深入地调查,秉承尊重客观事实、诚实守信、合情合理、平等互利的原则,向公司提交专题报告,并强烈建议A子公司与对方协商解决,避免给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专项调查和危机应对方面:针对物业公司匿名举报信进行专项调查,发现举报内容均与被举报人无直接关系,但同时发现被举报人存在其他不当行为。公司其后对被举报人换岗处理。参与广告公司举报事宜调查,发现举报事宜的确存在,但当事人之间存在较大误解。协助公司处理总部总包单位工人闹事危机事件,并准备相关往来函件和公关报告。

6、员工培训方面:根据师徒协议,指导新员工学习公司制度和文化、风险管理部职责和法律专员岗位职责,带领两人前往各子公司开展审计审查等,在日常工作实践中开展培训。带领新入职风险管理部的资深专家学习风险管理部职责和内审专员岗位职责,带领她开展档案管理培训和检查,在工作中学习审核技能技巧。

二、分享经验

篇4

买卖合同是出卖人转移标的物的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我国电力系统近年来已发生合同纠纷多起,发案环节多发生于电力企业在实施农网改造、房地产开发联合建设、建设工程施工转包分包等非主营业务和多经辅业单位购买或者供应材料设备、商品房买卖的过程中。从案件标的额看,最低近万元,最高达7000多万元,案件平均标的额约为65万元。争议标的额高,会对电力企业的案件管理和经营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在买卖合同纠纷中,电力企业多以被告身份出现,并且,电力企业多承担败诉结果。一旦被列为被告,最终败诉承担全部或者大部分责任的为60%。因此,加强电力企业的买卖合同风险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的迫切需要。

一、电力企业买卖合同风险的表现形式

电力企业买卖合同风险通常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合同主体问题。在买卖合同中,由于行为人没有权以被人名义订立的合同,未经被人追认,对被人不发生效力,由行为人承担责任。

第二,合同条款问题。这是决定买卖合同目的实现的最主要的合同条款。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买卖标的物执行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条款。如果双方约定不明确,将会导致严重后果。

第三,合同履行问题。买卖合同当事人如果没有按要求履行合同义务,必然会带来履行风险。

第四,合同争议解决问题。买卖合同当事人如果忽视管辖法院的选择,一旦发生诉讼将会给企业造成维权困难。

第五,合同管理问题。做好合同管理工作可以为纠纷的处理做好证据收集等基础工作。假若丢失书面合同这―重要证据,就会导致维权不能。

第六,诉讼时效保全问题。超过诉讼时效将导致实体权利的丧失。

第七,以物抵债问题。当事人一定要严格控制以物抵债的履行方式。

第八,代为履行和债务转移问题。《合同法》第六十五条对代履行作出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合同法》第八十四条对债务转移作出规定:债务人将合同的义务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二、电力企业买卖合同风险产生的原因

1.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规范管理程度不高

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企业合同管理工作无“章”可寻。首先,买卖合同签订的规范性不够。这一方面体现在合同文字不严谨,容易发生歧义、误解和争议。另一方面是合同条款不全面、不完整,有缺陷、有漏洞。其次,合同审批过程缺乏管理。同时,缺乏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导致合同只能在各部门流转审核,由于缺乏专人自始至终的跟踪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的审批效率。

2.合同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

合同管理具有风险控制环节多,参与人员广泛等特点,需要建立起一个全面、完善、严谨的合同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对合同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而目前电力企业风险控制体系不够健全,造成了买卖合同案件此起彼伏。

3.企业对合同管理关注度不够,风险意识不强

首先,企业对合同管理不够关注,致使承办人员起草的合同文本质量不高且没有被管理层审查发现,导致合同内容存在漏洞。其次,企业重视证据的程度不够,导致在出现买卖合同风险的时候,案件的败诉率较高。再次,对买卖合同中的各类风险缺乏合理的评估,在合同执行中,缺乏风险预案与对策。最后,企业对合同风险的岗位培训往往只进行业务培训,没有进行岗位职责教育,致使合同承办人员和合同审查人员对合同风险意识不强,不能对订立合同引起足够的重视。

4.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建立完善的内控制度,对于合同风险的防范是十分重要。首先,合同签订过程的监控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合同履行中也需要监控。合同履行是当事人执行合同规定义务的行为。为保证合同的顺利履行,实施履行监控,建立相应合同执行的调整和控制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构建电力企业买卖合同风险的管理体系

1.完善合同风险管理的流程

风险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了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处理、风险监控,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因此,电力企业应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风险管理系统,从而能够及时地对买卖合同中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价,运用合理的风险管理手段进行风险处理,并进行实时监控已识别和未识别的风险。

(1)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在整个风险管理中占有重要位置,只有全面、准确地发现和识别风险,才能衡量风险和选择管理技术。进行风险识别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核对表、问卷调查、德尔菲方法、头脑风暴法等。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风险识别:第一,合同主体风险要素。主要包括主体资格、无权、资信情况和履约能力。第二,条款风险要素。主要包括质量和质量标准、标的物的检验标准和检验条款、价款的结算、违约责任。第三,履行风险因素。第四,争议解决风险因素。第五,诉讼时效风险因素。

(2)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是风险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的重要性在于使风险分析定量化。主要是采取科学的方法将识别出的风险进行分类,同时根据其权重大小予以排列,为有针对性、有重点地管理好风险提供科学依据。

(3)风险处理

风险处理是指电力企业在充分认识到所面临风险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手段对风险进行处理的过程。风险处理包括风险回避、风险自留、风险控制、风险转移四种方式。

(4)风险监控

风险监控是对风险处理行为的系统化的追踪和评估过程,跟踪已经识别的风险,监测剩余风险并不断识别新的风险,通过对监控信息的反馈,不断修订风险管理计划,使其适应合同的发展,并评估这些计划对降低合同风险的效果。

例如,某供电公司与某化工企业签订供用电合同。化工企业因经营原因,长期拖欠供电公司巨额电费,于是,供电公司考虑要采取停止供电的措施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但是,因为该化工企业系当地引进的重点项目,因此政府一直协调供电公司继续供电,希望该企业经营能好转,再偿还电费,哪知拖欠电费越来越多,长期以来陷入恶性循环的矛盾之中。

对于这个供用电买卖合同引发的风险及对风险的管理,见图3-1电力企业买卖合同案例风险管理图所示。通过运用这套风险管理流程体系,能够使电力企业及时发现、处理已存在的风险,实时监控、预测潜在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买卖合同风险对企业所带来的损失。

2.建立健全合同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设立企管法规部,作为合同管理的综合职能部门。企管法规部的职能有:日常合同及合同风险管理、商务事务咨询、法律事务咨询。在企管法规部设立法律顾问和合同管理岗,法律顾问、合同管理岗的人员要取得《企业法律顾问执业资格证》或《律师资格证》。这样由专业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工作,有利于防范合同风险的产生。其次,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同管理机构与职责、合同订立审批制度、合同履行付款审批制度、合同专用章使用制度、合同档案制度,以及合同签约率和履行率考核制度等。

3.建立健全电力企业的合同教育与培训体系

合同教育与培训是合同管理中一项基础的工作,具体的培训工作应考虑:首先,培训内容方面。《合同法》是培训的主要内容,但绝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分析纠纷产生的原因,对照合同法的相关条款找出答案。其次,培训对象方面。培训对象包括合同审批层、合同审查层和合同承办层,即所有与合同订立、履行相关的人员均应接受培训。再次,教员选择方面。对常规性培训,可以聘请高等院校的教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律师及本企业内部的法律顾问进行与《合同法》有关的合同知识培训工作。最后,培训方式方面。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最终培训的效果还取决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并且培训要制度化、经常化。

(四)实施防范合同风险的内部控制

有效进行合同管理内部控制,应做好签约前、签约时、签约后的控制。首先,签约前详细了解对方当事人的履约信息应重点了解对方的企业性质、经营范围、资信状况以及近期的经营业绩、商业信誉等。其次,审查合作方签约资格和人权限。我国法律对某些特定行业的从业资格做了限制性规定,千万不能与没有资格的主体签订合同。再次,合同标的符合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买卖合同必须确保标的是法律允许的转让物,或者是对方当事人经营或业务范围内的有权处分物。最后,合同条款应完备规范。企业应做好合同文本起草。合同文稿应当准确表达双方谈判的真实意思。同时,加强过程管理,及时化解履行过程中的风险。第六,将仲裁作为解决买卖合同争议的首要方法,明确在合同争议解决条款中进行约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0版.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黄贤东,陆毅.浅谈企业合同管理审计[J].财会通讯•综合(上),2009,(l).

篇5

在“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统计,自2002年以来,我国对外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及新签合同额一直以15%以上的速度增长。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海外业务发展迅猛,承揽的项目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工程业务市场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近年来,骄人业绩的背后,我国企业在海外承包的工程同时也不断暴露出不足,特别是风险管理中的不足,其影子存在于沙特麦加萨法至穆戈达莎轻轨项目产生的巨额亏损、利比亚战乱可能引发的超千亿损失、中铁波兰高速公路项目被迫中止等项目中。这些典型的案例,为众多正在"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也凸显了国际工程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2 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

国际工程项目不仅具有一次性、唯一性、目标明确性、实施条件的约束性、活动的整体性、组织的临时性和开放性等基本特点;还具有投资巨大、复杂程度高、整体性强、技术水平要求高、建设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生产要素的流动性、当地政府的管理和干预等特点。这直接导致了国际工程项目的特点较国内工程更复杂,更多变,更难预测和控制。

2.1 合同参与主体的多国性

国际工程项目一般采用全球招标模式,国际工程签约的各方主体通常属于不同的国家,项目不仅受所在国法律约束,同时也受国内法律约束,涉及的法律范围极广。一个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建设可能涉及多个国家,在涉及到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政治和经济背景、不同参与单位的经济利益时,各相关方之间,很容易就合同要求不容易相互理解,对合同条款的理解也易于产生歧义,导致在出现争端时,对问题的处理往往较为复杂和困难。

2.2 合同条件严谨,要求符合国际惯例

国际工程已经有超过一百年的历史,因国际工程不能单纯按照某国法律进行管理,导致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不断对国际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和改进,形成并出版了一批比较完善严谨的合同范本,同时也在实施中也养成了一些工程管理的国际惯例,这些范本和国际惯例基本囊括了当今各种类型的合同形态和管理惯例,是国际工程项目实施和合同管理的实践基础。

2.3 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庞杂

国际工程合同文件中需要详尽的规定材料、设备、工艺等各种技术要求,通常采用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标准、规范和规程。如 ANSI(美国国家标准协会标准)、BS(英国国家标准)等等,但有些涉及工程所在国使用的标准、规范和规程。还有些发展中国家经常使用自己尚待完善的“暂行规定”。这些技术要求准则的庞杂性无疑会给工程的实施造成一定事实上的困难。

2.4 建设周期长,工程项目环境较复杂

国际工程工期少则一两年,长则二十至三十年,对于如此长的履约期限,国际工程承包商从要整体长期角度全面考虑国际工程项目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因素,尤其要对项目风险进行充分的调查和分析;如资金紧张、材料供应脱节、清关手续繁琐等等风险呢,工程项目环境复杂,就要求对工程项目实施全过程的项目管理。

3 全面风险管理理念

全面风险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现代国际项目管理活动中,全面风险管理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全面风险管理有四个方面的涵义:一是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从项目机会阶段到项目的结束后评估,都必须进行风险的研究与预测、过程控制以及风险评价,实行全过程的有效控制以及积累经验和教训;二是对全部风险的管理;三是全方位的管理;四是全面的组织措施。

4 国际工程项目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在深刻剖析国际项目的特点、积极应对负面影响的同时,国际工程项目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运用最新风险理论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是大势所趋。这对于目前风险治理环境不完善、L险集中管理能力欠缺、风险作业效率不高、风险量化管理和风险内控基础薄弱的从事国际业务的中国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

4.1 培育全面风险管理环境,夯实体系风险管理的基础

全面风险管理环境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平台,全面风险管理的其他模块都是在风险管理环境这一的平台上运行的。具体内容包括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风险管理人员的培训、管理等。

从全面风险管理文化来看,要营造国际工程项目全员风险管理文化,使风险管理目标、理念和习惯渗透于每个业务环节,内化为每位员工的自觉行为。从全面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来看,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应实现从单纯后台监管的角色转换,风险管理的触角应全面延伸到项目各职能部门和过程控制。从纵向来看,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部门应实现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企业级风险管理部门直接负责项目级风险管理部门的考核、指导和管理;从横向来看,项目级风险管理部门在项目各业务部门设立风险管理窗口,各业务部门的风险管理窗口人员直接接受其考核、指导与管理,通过有效的组织机构对各方面的风险管理资源进行整合和利用。从风险管理培训来看,除了对项目管理人员和专门的风险业务人员通过专业培训、专题研讨、外出调研等形式进行培训,提高其在风险管理上的专业和综合素质;同时要发挥项目管理人员和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作用,不仅仅要让全员知道本岗位的风险还要认识到本岗位的风险会造成怎样的连锁反应,可能对项目造成的危害和损失。通过上述措施,为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进行全过程、全部、全方位管理打下坚实基础。

4.2 规范全面风险管理流程,确保体系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国际工程项目的经营特征决定了每项业务、每个环节都面临现实或潜在的风险,任何忽视流程的思想和行为都可能导致局部或全面的经营失败。因此,实施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要任务就是统一操作环节、规范管理流程。

国际工程项目中的各项风险管理工作开展应该严格按照流程运作,即:风险管理目标与政策设定、风险监测与识别、风险估计与评价、风险处置、风险管理评价与持续改进、信息交流与反馈。整个管理流程可以简单表述为:首先,项目风险管理部门根据风险管理环境结合企业制定的风险战略、风险政策及对部门的职责分配来确定本部门的风险管理目标,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政策;然后,从产品和服务提供的运作全过程中进行风险识别,并运用风险估计与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并将结果与风险容忍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风险处置方案;最后,对整个风险管理的效果进行评价,并把信息反馈给上级风险管理部门。通过严格的流程循环管控,进而不断健全风险管理制度、及时改进执行程度、各环节的衔接性、流程的合理性、管理体系的环境适应性等方面的缺陷。

4.3 加大风险量化技术应用程度,提升体系风险管理准确性

国际工程项目要结合自身企业战略导向、市场定位、内部资源以及风险管理现状等因素,加大风险量化技术的研究、推广和应用工作,提高风险管理中定量技术的占比。量化技术的应用要以暴露风险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为核心目标,通过模拟或实践获得反馈信息,用以验证量化技术的效果,使之得到动态地校正和优化。同时要建立完整统一的数据库,并将数据维护工作常态化,不断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尽快建立起符合国际工程项目要求的,完整、严格、一致的数据标准和相应的数据处理平台,从而保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所有量化管理的数据需要。

另外,全面性的企业风险管理很重要的东西就是要把风险和风险之间的互相影响,是否有正相关是否有负相关,或者说这个风险产生之后,我们如何和其他风险放在一起之后再一起考量要如何做风险决策。风险管理要倾向于建立按照逻辑顺序组织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比如,何时最有可能发生风险),并将具有相同性质的风险或相关的风险结合在一起的功能性风险矩阵。而风险矩阵对于较为复杂的国际工程项目来说必不可少,因为项目团队更能理解整体风险,风险矩阵使得向高级管理层汇报主要风险更为容易,并确保风险对策能够及时实施。最重要的是,风险矩阵减少了向其他各方分配风险的方式中的不一致性或缺陷,有助于向合作方和分包商转移风险,保证谈判按部就班地进行,并促使风险计划和现场方案早日制定以处理特定的风险。

只有能够在国际工程项目中灵活运用风险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摸清风险联系,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风险在可控范围内,风险管理的准确性才能得到提升。

4.4 强化重点业务的专业化风险管理,提高体系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

对于我国大部分建筑企业来说,国际工程的合同、咨询、设计、采购、法律、金融、税收等领域的专业化风险管理,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承揽如EPC、BOT、PPP等模式的大型际工程项目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和考验。

实现国际工程项目专业化风险管理,不仅要积极依靠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专业化风险信息的收集、评估、制定应对信息等,通过信息系统的自动化、网络化,尽量避免人为控制,确保专业风险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同时,还应该加强对于具备商务、法律、外语、合同等专业领域及知晓化风险管理过程的复合型人才的招聘、培养与储备。对于专业化风险管理要把人脑和机脑结合起来,把数学模型的结果和专业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和知觉结合起来,以提升项目对于重点业务专业化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尔烈.国际工程管理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

篇6

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走出去”已有三十余年,根据多年的经验,特别是深刻反思某些项目的教训,当前国际工程承包企业在管理工作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形成了影响企业海外经营的重大风险,即经营开发风险、境外项目管理风险、政治风险、合同管理风险、总部管控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

一、海外经营风险研究

(一)经营开发管理风险

在海外经营中,项目的投标价格及投标方案直接决定了项目中标的可能性,如果项目价格较高,所有的投标工作都可能白费,如果低价中标,轻则没收投标保函,重则给公司造成严重亏损。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与各二级单位的经营开发职能和权责,建立全公司清晰明确的经营开发体系;二是明确现汇、运作、援外等各类项目经营开发程序,明确各类项目评审程序、范围和内容;三是总部预算管理部门要及时对项目成本进行测算,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项目方案及成本进行考核评估,落实奖惩;四是本方人员参与项目的投标,重点是组价、施组安排,主导项目的经营开发工作,有效控制投标风险。

(二)境外项目管理风险

境外项目管理风险导致该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施工,致使工程拖期、人员窝工现象严重、质量不合格、资源浪费、项目严重亏损、面临业主巨额索赔及罚款,带来企业信誉上的负面影响,丧失企业在项目所在国的市场地位和发展机会。

应对措施:一是优化项目管理模式,根据境外项目规模、实施难度和自身情况,妥善考虑以何种方式进行项目管理;二是通过推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明确总部及子分公司的风险管理权责,强化二级单位人员配备、机构建设,完善二级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强化总部对二级单位及项目的支持和考核;三是切实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明确项目成本目标,强化过程监督,加大项目考核力度;四是加强对项目国内合作队伍的选择、考核和评估,选择实施能力强,信誉好的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协议,稳步推进市场开拓。

(三)政治风险

政治风险主要是项目所在国政治动荡等因素导致项目成本大幅上升,预期收益降低或无法实现,驻外人员安全受到极大威胁。

应对措施:一是编制大型项目追踪情况数据库,对拟开发项目进行国别风险调查,从项目开发阶段起制定相应的风险预警措施和解决方案;二是加强与商务部、商会、口行、中信保、各使领馆经商机构等的密切联系,及时了解项目所在国政治变化;三是强化风险意识,严格执行评审管理相关规定,提高项目决策的科学性;四是针对存在政治风险的项目,可考虑引入保险机制,转移风险。

(四)合同管理风险

合同管理失误将直接影响合同的正常履行,影响合同项目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甚至造成企业巨额亏损与市场占有率的降低,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市场竞争力与长远的市场布局等战略目标实现均产生重要影响。

应对措施:一是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二是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三是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五)总部管控风险

总部管理工作的薄弱甚至缺失将影响信息的传递的真实和效率,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二级单位执行力不强将影响公司领导决策的执行,使二级单位经营管理方向出现偏差。

应对措施:一是明确总部对二级单位指导、监督、服务、考核的职能定位;二是以项目型管理公司作为发展方向,总部各部门围绕上述职能,重点是围绕如何有效及时的进行监督监督建立健全总部财务、工程、人事、法律、审计等各项管理制度,发挥总部的管理作用;三是加强执行力文化建设,营造反应迅速的企业执行力氛围,努力把公司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六)人力资源风险

人力资源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人员的无效引入影响企业的经营生产;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企业职工队伍的不稳定,影响职工的士气,使企业缺乏凝聚力。

应对措施:一是企业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和择优的原则开展人才引进工作,以产业结构和企业需求为导向,重点吸纳培养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二是完善薪酬、休假、职评等和员工个人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类制度,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和关爱机制;三是加强青年员工职业规划工作,充分培养锻炼青年人,尤其是加强对工程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四是积极推进人才属地化方式,大胆启用当地人才;五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对境外员工的关心和爱护,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二、进一步提高海外风险防范能力的对策研究

风险管理是海外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海外经营是利润和风险相伴的事业,国际承包市场环境错综复杂,全面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严格规章制度、优化工程管理、严密施工组织,做到事前有防范,事中有控制,事后有补救,是避免和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赢得生存和发展的可行之路。

(一)完善内控制度,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

进一步建立完善海外风险管理内控制度,加强项目监控,大于5000万美元的海外项目,强化评审和阶段性的风险管控。结合海外业务实际,不断丰富和完善风险管控制度,设立风险管控的专门人员,认真组织实施海外项目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使各项具体措施求真务实地落实到位;对于重大风险工程项目,实行紧急状态,直至风险有效化解后解除。

建立全面风险管理资料库。包括:国内外的风险管理知识、工程风险状态报告、工程风险案例、风险管理汇总数据、各个不同阶段风险检查表、风险应对方案、风险管理工具及模板、项目风险归纳总结、大型项目风险管理协同过程模型(雇主、承包商、咨询公司等)及全面风险管理综合模型等。

(二)增强风险研判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一是开展风险识别工作。要对项目所在地区的政治形势、经济形势、业主资信、物资供应、交通运输、自然条件、治安状况、工人来源和技术素质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聘请有经验的专家对投标文件、有关法律法规、金融保险、贸易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收集与项目风险有关的各类信息,编制项目风险识别报告,对风险进行多维度分析,按照统一制定的标准和指标,对影响力较大的重要风险进行可量化的综合评估和评价工作,评估、评价尽量做到分析精辟、充类至尽。二是进行风险评估工作。要对风险识别报告中列出的各类风险逐一进行分析研究,根据每一个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量确定风险等级,为选择风险防范措施和风险管理提供依据。三是采取合理的风险防范措施。要学会风险回避,在投标阶段及时发现招标文件中可能导致风险的问题,争取在合同谈判阶段通过修改、补充合同来回避风险;要学会风险转移,将总承包合同中风险较大的部分及时转移到分包合同中,或通过向社会保险机构投保等方式进行风险转移;要控制风险损失,对一些不可回避又无法转移的自留风险,在报价中要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费用,作为潜在风险的处理预备金。

(三)提升项目管理模式,推进“属地化”经营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不同条件下精细严格的合同管理,资金风险与结算赢余机率并存的财务管理,型号与标准不一的设备物资和施工技术管理,文化背景和行为方式相异的劳务管理为重点的项目精细化管理。稳步开展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定符合公司实际的境外资金集中管理制度、方案,加强国际利率、汇率及金融产品研究,保障境外资产安全。加强境外应急管理,加大防疾病、防恐怖袭击、防自然灾害等工作力度,健全完善境外突发事件预警和处理机制,保障境外人员和机构的安全。

继续推进属地化经营,一方面积极吸收当地高水平人才充实我方管理队伍,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减少境外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非技术性困难,尽早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准确把握当地市场动态;另一方面在项目投标及实施过程中,注重与当地优势企业的合作,提高项目中标率、有效防范项目风险、控制项目成本。同时,加强与当地政府、商贸机构的沟通和了解,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推广企业属地化文化,加大企业影响,提升企业形象。

(四)强化合同管理,大力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

工程合同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一是要强化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项目管理各阶段评审管理制度,实现合同管理规范化,在合同中限制风险和转移风险;二是要将合同管理的重点前移至项目承揽的前期,注重标前评审及评审意见的落实,对重大的合同项目,法律人员须赴业务一线参与商签合同,随时把控合同谈判、签订中的法律风险;三是要加强项目管理人员尤其是境外一线合同管理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加大合同管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打造各地区、各国家合同管理专才,有效控制项目的合同管理风险;四是要加强对合同履行的后续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状况的信息反馈制度,及时掌握合同实施、运行情况。

海外经营不仅要求经营者通晓国际投资、金融、贸易等必要的专业知识,熟悉国际惯例环境和国际市场,还要求对东道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环境、法律制度、经济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并具备较强的管理技能。在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尽快从企业内部培养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同时,实施人才全球化和本土化策略,在人才的招聘和使用上,大胆使用国外优秀人才。

篇7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一、简介公路工程合同风险

风险是指在从事某项特定活动中因不确定性而产生的经济损失、自然破坏或损伤的可能性。合同的签订、变更、转移、履行和终止都存在合同管理的风险,产生合同管理风险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客观因素是包含由国家法律政策的调整、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和自然灾害等外界环境因素,风险防范和控制意识薄弱是产生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观因素。此外,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以及合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是产生合同管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按合同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产生原因,可将其分成技术风险、经济风险、自然风险、业主资信风险、合同条款风险、工程管理风险。

二、公路工程合同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1.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预测和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今的工程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工程投资额较大、施工时间较长、项目实施内容细致且繁杂、项目涉及范围广、市场竞争惨烈。简单的说,工程项目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从而决定了,在项目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政治、经济、技术、市场等因素的改变,工程项目将出现不同种类和程度的风险。这需要工作人员对风险进行正确的预测和分析,从而合理的管理风险,规避风险。风险的预测和分析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根据过往的项目实施中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应急发生的时间、阶段来分析风险发生的规律;分析风险发生对项目施工、工程成本及施工时间等方面造成的影响;依据以往的工程项目风险的案例,分析并找出各类风险间的内部关系和发生条件。

2.有效预防和控制风险

风险具有不确定性,这也是它的本质属性,但是人们可以采取有效地措施来管理风险。风险的管理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风险未发生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有效预防,包括采取正确、合理的防范措施防止风险的出现,利用有效的方法降低风险对建设项目造成的不利影响,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做预防和准备工作。第二阶段,对已经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如果只由一方来承担损失,这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快速的解决风险。如果运用合理的方法对风险进行有效地转移,让专门机构或造成风险产生的多方(发包人、承包商等)来共同承担损失,这将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的危害,减轻自身的损失。尽管工程施工已经发生风险,但是施工人员仍需采取措施来控制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地进行工程建设。

3.化风险为机遇,创造更高的盈利

风险离不开盈利,承包商是因为想要获得更高的利润,才会承担风险;盈利也离不开风险,风险越大,盈利越高。运用哲学的观点来说,风险和盈利是矛盾和对立的统一体。如果承包商能在项目招投标以及施工过程中,勤于分析风险因素,合理分析可能出现风险的大小和危害,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学会化风险为机遇,将获得更高的盈利。

三、当前我国公路合同管理存在哪些风险

目前,公路工程合同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合同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合同风险管理信息漏缺、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合同风险管理的体制不健全四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1.合同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

公路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之一就是风险管理的意识淡薄。有始以来,我国的合同管理受到了传统管理模式的束缚,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忽视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仅仅局限于质量的控制与施工进度等方面,没有系统的、明确的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案。

2.合同风险管理信息漏缺

合同风险管理信息漏洞是合同管理的瓶颈。由于公路合同管理的漏洞引起的纠纷,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比比皆是。而合同风险管理更是合同管理的薄弱环节,公路企业没有给予合同管理足够的重视,对于对方的违约行为后知后觉,缺乏索赔意识,从客观上增加了公路企业自身的经营风险,有充分发挥合同在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

3.合同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不高

在进行合同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自身职业素质是否良好是影响工作的基础因素,所以强化合同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是当前的首要的问题。从事合同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是督察合同履行行为的主体,而现实工作过程中从建设单位到作业人员的风险意识都不高,没有办法及时地认识到合同管理内容的变化和新要求,从而很难及时的察觉到风险并给予足够的重视。

4.合同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

合同管理体制不健全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合同管理。公路工程管理过程中,很多企业的风险管理并没有建立系统化、制度化的风险管理体系。公路企业没有重视风险管理,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主要依据少数有经验的人员的个人经验,具有盲目性,不能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

四、如何降低风险

为了提高合同风险的整体管理水平,针对上述当前我国公路合同管理存在的风险问题,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具体的降低风险的方法:

1.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意识

加强合同风险管理意识是防范合同管理风险的关键。在合同订立的过程中,系统的、明确的指明风险管理的目标,施工之前针对风险管理的目标制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方案;在合同管理的过程中,防范合同风险,首先应树立良好的转移风险和再分配风险的意识。对于行政部门应当加大对合同风险管理的宣传力度;对于企业来说,不仅提高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进度意识,更应该在强化人员的安全等方面的意识。

2.完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信息时代不断深入,公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进程也在不断深入,迫切地完善风险信息系统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合同管理而言,在投标决策的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完善风险信息系统,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预测和调查,通过调查找出对工程项目影响较大、引发较大损失的主要风险因素,针对每一类因素制定相应地措施和策略来应对。在项目建设的初期,通过合同以规范化的文字和条例的形式约束下来,达到风险转移和风险再分配的目的,并建立系统的、明确的风险管理方案,降低风险。

3.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

当前的市场经济是以人为本的市场经济,我们应当清楚的认识到合同管理人员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首先,作为企业管理人员应当严格的把握人才招聘第一关;其次,在后期在职人员的培训过程中,根据个人的能力,挑选出具备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管理人员进行合同管理工作;最后,在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为了顺应潮流发展,应当定期的组织合同管理人员进行学习,加强道德建设。

4.健全合同管理机制

公路风险管理机制是降低风险的重要环节,做好监督和完善制度是风险管理的。监督易出现风险的施工环节:劳务使用管理、资金使用管理、材料设备采购管理,对着三大环节进行重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仲裁制度,它是适合解决争议的唯一方法;建立完整的公路索赔制度,学会科学的索赔,达到转移风险和风险再分配的动态管理目的。

五、结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单位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可持续发展、实现科学管理不断被热化,建设单位要想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得以生存下去,必须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来控制每个环节的收入和支出,从而降低风险,确保公路项目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刘毅盼.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单位合同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

[2]曾.公路工程项目分包合同管理研究[D].长安大学,2013.

篇8

一、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现状

1.缺乏标准化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建筑施工企业的大多数未能创建一个用于投标综合风险管理的信息系统,建筑施工企业对投标目标的预可行性分析不够的,对潜在的投标对象估计不足,投标比较盲目,因此导致中标成功率很低。此外,由于缺乏全面和可靠的数据支持,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许多意料不到的事件预料不足,没有建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机制,因此导致风险来临时难以作出有效的应对,而凭感觉和直觉应对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效率很低。

2.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不强。在经济至上的社会形势下,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往往只重视企业业务收益和经营效益,而对施工技术的提高与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建筑工程施工中的风险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更是缺乏。施工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意识较弱,许多大型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也只有一些有限的风险管理措施,包括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施工安全管理、工程进度管理等,而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没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预防制度,更少有专门的风险管理目标和管理文本。

3.建筑工程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对风险管理的定位不明确,在组建项目部时没有考虑风险管理的专职人员,很多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让安全员兼职风险管理。甚至许多施工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就是安全管理,将二者混为一谈。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直接导致了施工企业抵御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能力较差,一旦在施工过程中出现施工技术风险或材料风险等就会导致整个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的失败。

二、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方法

1.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了解工程项目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根据风险类型制定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规划,通过制定项目目标、工期、项目资源目标,控制风险可能导致的财产损失和导致严重的后果。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的风险主要有施工技术风险、自然环境风险、社会环境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安全风险、政策法规风险等。对风险进行控制就要实现对可能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并针对各种风险类型制定相应的对策和预案。

2.风险保留

风险自留,指风险发生时,若不能寻找到应对风险的对策时,用积极的方式自行承担工程事故后果的风险应对方式。风险保留原则一般用于已经知道风险的状况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且可获利益大于风险损失的情况,和风险损失较小,风险频率高的风险,一般由企业自行承担损失。目前工程项目中,较常见的风险自留的应用一般由项目管理者判断如果项目的总风险量大于工程的不可预见费,所有的工程预备费用还不足以弥补这个风险,则应当采用风险转移的原则,如购买保险,但如果项目的总风险量比工程的可预见费小,说明所有后备完全可以弥补这个风险,则可以采用风险自留的办法。

3.风险转移

风险转移是工程项目中风险管理的主要原则也是最常见的原则。风险转移一般由一方将不可预知的风险通过双方协商同意并签订的合同转移给另一方,如业主方发包合同时通常将人力资源成本上涨、原材料价格上涨、施工设备价格上涨等风险因素转移给承包方,但是风险转移作为规避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的一种方式必须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另一种风险转移的方式是通过缴纳一定的保险费用,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等保险机构身上,这是一种成熟的、市场化的风险转移方法,是目前比较普遍使用的风险管理方法。

三、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1.提高风险管理意识

针对建筑施工企业风险管理意识薄弱的现状,要求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经营管理者提高风险管理意识,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风险意识的教育,加强风险管理技能的培训,提高工程项目管理人员的风险管理能力。定期对项目管理人员开展法律法规、风险管理理论方面的培训是案例学习,学习合同法、工程建设相关法规,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减少风险因素。进行风险管理理论和案例的培训学习,使项目管理人员熟悉工程项目中的风险类型,在项目管理过程中预防风险因素,学习风险控制的原理、原则,使项目管理人员在面对风险时,能够采用积极有效的手段控制、转移、和减少风险损失。

2.建立科学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鉴于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风险因素较多,要对施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高效管理就必须增强企业的整体风险意识,构建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制度,通过制度将风险因素层层控制。具体说企业应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风险管理责任制、定期进行风险评估和危险源排查,落实工程保险制度,依法转移工程风险。

三、结论

总之,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对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合理规避风险,减少企业损失,增强建筑施工企业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建忠. 建筑工程项目风险分析与防范[J]. 山西建筑. 2011(07).

篇9

风险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管理活动,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美国COSO委员会在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一整合框架》中指出,全面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它由一个主体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施,应用于战略制订并贯穿于企业之中,用于识别那些可能影响主体的潜在事件,管理风险以使其在该主体的风险偏好之内,并为主体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

我国从2004年颁发《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风险管理指引》以来,先后在保险公司、网上银行、商业银行、中央企业等不同领域的风险管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其中,2006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下发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在央企和上市公司中影响深远。《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在央企及所属上市公司内全面推进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工作,并将风险管理工作的成效和央企负责人年度考核挂钩,进一步增强企业实施ERM体系建设的力度。在《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实施一年多后,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联合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四部委共同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所提及的企业包括上市公司在内,于2009年7月1日前构建自己的内部控制体系,该《规范》被称为中国的“萨班斯法案”,此举旨在通过法律形式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内部防范风险事件的发生。

一 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概述

根据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结合美国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建筑企业的风险一般包括战略风险、法律风险、运营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五部分内容,每一部分风险又可进一步的细分,并且可按其风险大小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和一般风险。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境外公司经营风险、投资风险、竞争对手风险等属于重大风险。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可以说是排在所有风险中是排在第一位的,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是指企业安全质量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措施落实与检查、事故处理等方面缺乏有效管理而导致的企业存在安全质量隐患和施工人员违规违章操作或忽视劳动保护要求,导致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伤亡、企业财务损失,影响企业声誉的风险。企业未制定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相关政策和程序,或政策与程序不符合实际,未得到有效执行,可能导致安全事故、质量事故发生或质量不符合要求,造成人员伤亡、企业财务损失,影响企业声誉。

境外公司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境外设立机构和经营时,由于受宏观经济、国际政治形势、外交政策变化、政府行政干预、社会文化差异、法律法规、汇率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存在影响境外公司持续经营的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文化风险、合法合规风险、市场风险、税务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因为境外复杂的政治、文化形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容易与当地发生冲突,导致企业无法正常经营,资金回收困难。

工程项目管理风险是指企业在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由于对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等缺乏必要的、合适的监控,导致工程项目无法按照计划正常开展的风险。企业缺乏对工程项目的有效组织和控制,可能造成无序施工、资源浪费或工程延期,甚至出现重大安全质量事故,导致项目失败。同这一风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竞争对手风险,竞争对手风险是指市场无序或竞争对手恶性竞争,采取合同低价中标,竞争对手采用行业领先技术或工艺,公司现有产品、服务竞争力下降,导致公司收益下降的风险。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行业蓬勃发展,导致各类建筑企业大量涌现,市场上充斥着许多施工质量低下的企业,企业间竞争加剧,有些企业为争取项目在压低价格报价,从而引发工程项目管理风险等各类风险事故。

投资风险是指企业投资信息收集不完整,未能充分考虑投资对象的潜在风险,或从事不擅长领域的投资,造成难以承受的投资损失,或投资退出方案不合理、不完善,导致企业不能及时止损的风险。企业投资立项错误的风险,可能造成投资方向不正确,降低投资效率;企业投资信息收集不完整或从事不擅长领域的投资,可能导致企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企业投资的合同风险,可能造成投资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合同条款不完善或者不具有法律效力,使企业的利益得不到法律保障。

二 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案例分析

2000年8月,中铁大桥局中标成为帕克西桥项目施工的总承包商,由于对菲迪克条款和施工技术方案研究不够,加之所在国政治、法律的波动、罢工和第三方干扰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致使投标报价与项目实际造价相比偏低许多,项目实际造价大大超出合同价格,项目前期亏损较大。虽然中标企业最终通过各种索赔挽回了损失,但透过这一事件,可以发现在境外公司经营风险这一大风险下,还包括了投标报价风险,政治、法律、社会风险,汇率和物价波动风险,等。

2008年6月21日9时5分,瓯江特大桥移动模架在施工纵移过程中,后支承门架右侧主拉杆突然断裂,主梁拉动桥面上后支承门架向左侧横移约60cm,左拉杆断裂,主梁坠落,砸垮桥下部分房屋,造成7人死亡、19人受伤、移动模架损坏。本次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移动模架在拉杆构造设计上欠合理,安全富余度偏低,局部应力超过钢材屈服强度,制造拉杆的材料性能不完全符合相关标准,焊接质量未达到要求,致使拉杆断裂截面在正应力作用下达到屈服极限,从而发生严重的塑性变形直至拉杆断裂,导致移动模架整体垮塌。虽然该事件是由于移动模架垮塌系质量问题所引发,施工方未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但是,透过该事故可以发现,施工企业在防范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时,不仅要严把自身生产安全与质量,在选购重大特种施工设备时也要严把质量关,进行检查、验收、签证等。

2009年,中国中铁下属的两家全资子公司及波兰德科玛有限公司(简称中海外联合体)中标波兰A2高速公路最长的两个标段,总里程49公里,总报价约4.72亿美元,这一报价低于政府波兰政府预算一半以上。2011年6月,工期过去一大半,而工程量只完成不到20%,中海外联合体最终于决定放弃该工程,因为如果坚持做完,可能因此亏损3.94亿美元。这一事件的产生是由于中海外联合体太急于拿下项目,在没有事先仔细勘探地形及研究当地法律、经济、政治环境的情况下,就与波兰公路管理局签下总价锁死合约,这一合约是标准菲迪克合同的删减版,波兰公路管理局删除了很多对承包商有利的条款,以致成本上升、工程变更及工期延误都无法从业主方获得补偿。这一事件充分暴露了央企在进行海外投资时的种种缺陷,成为央企海外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

三 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产生的原因

建筑施工企业各类重大风险的产生原因都是复杂的,单纯从某一风险产生的角度来分析,各类重大风险都是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的,下面对各类风险的产生原因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未制定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的相关管理制度与办法,或制度办法不符合实际,造成施工安全与质量管理制度的风险;由于危险源识别不细致、不全面,存有遗漏,危险源评价方式不正确,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未及时对危险源重新补充识别和评价,未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有效控制措施或控制措施未得到有效执行,造成重大危险源管控风险。

第二,工程项目管理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对项目现场的调查和分析不够仔细,对环境影响和施工难度的估计不足,导致工程项目预算和计划制定不合理;由于工程项目管理缺乏完善的施工技术检查和质量监管工作,导致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由于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混乱,施工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导致工程项目存在较大安全风险。

第三,境外公司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公司对境外环境的影响估计不足,没有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导致缺乏足够的应对措施;由于公司没有建立对境外经营的信息收集、沟通和检查机制,导致缺乏对境外经营的监管。

第四,投资风险产生的原因。由于公司投资前未充分收集投资信息,对信息的分析不够深入,未能事前充分考虑投资对象的潜在风险,可行性报告未经过充分论证、评价,导致投资项目可能出现决策失败;由于项目招标、合同签订不符合程序,合同条款不完善,可能导致投资的合同风险。

综上所述,引发各类风险产生的原因之间都是纵横交错的。而依据前文中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案例的分析,任一风险事故的出现都不是单纯的由一种风险所引发的,各类风险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针对建筑施工企业常见的几类重大风险,可将引发这些重大风险的原因归纳如下。

首先,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健全、效力低下。在企业因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工程分包风险等风险出现事故时,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都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有些制度流于形式,有些风险还尚未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来进行防范。

其次,对潜在风险的认识不足、评估不准确。建筑施工企业存在建设周期长、施工条件复杂、原材料价格波动大等特点,但无论企业在出现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市场变化风险、工程分包风险还是投资风险时,都存在对潜在风险认识不足、评估不准确的现象,在招投标时、在设备采购时、在签订合同时都没有深入了解相关信息,没有深入认识潜在风险,并进行准确的风险评估。

四 防范建筑施工企业重大风险的应对策略

1.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进行风险防范的重要前提,企业必须有一整套完善、有效的制度来控制风险、降低风险。例如,可通过健全检查监督机制来防范施工安全与质量风险,确保各项安全措施落实到位,不得随意降低保障标准和要求;可通过制定完善的境外经营管理制度来防范境外公司经营风险,建立境外项目信息收集决策机制,规范境外项目从办理招投标许可、项目报价评审和项目合同评审到取得中标通知书为止的经营开发的全过程;可通过建立工程项目管理的分级管理组织体系来防范工程项目管理风险,对于规模较大的工程,由总公司成立项目部或者由具备较强实力的子分公司成立项目部进行管理,对于规模较小的工程项目,由各子分公司成立项目部进行管理。

2.夯实项目基础管理

风险在没有转化为事故之前都是可以有效管理的。例如,可采用各种形式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重视岗位培训,对于特殊岗位实行资格认证制度;在施工过程中加大对项目的监控力度,确保及时发现和排除安全质量隐患;加强施工和投资管理,规范资本经营,不断增加企业投资收益的比重;加强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完整收集资料加以分析,对可行性报告进行充分论证和评价,充分考虑投资对象的潜在风险;积极组织进度、安全、成本、质量等各方面的检查,及时排查工程隐患,及时解决实际问题。

3.强化责任追究机制

严格执行事故情况快报制度、事故调查处理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各级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对发现的问题出具书面整改通知并进行跟踪验证,确保不留隐患;每年定期对工程质量风险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性地部署质量控制工作要点;对于施工过程、日常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违反内部控制制度的事件,对当事人和相关责任人要进行责任追究;对导致某类风险级别提高的相关操作和活动要加强培训交底;对已发生的安全质量事故要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对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参考文献

篇10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015-02

2004年7月16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工程项目管理“代建制”。代建制是政府主管部门对其基本建设项目,采用委托的合同设计方式,将工程组织与建设的全部或部分职能交由通过公开招标选定或直接指定的具有相关资质的专业项目管理公司,由后者完成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或两阶段的管理制度。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实行代建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源于厦门,然后在宁波、北京、深圳等城市开始实行。与传统建设工程的运作模式相比,代建制在形式上的变化是由过去的建设、管理、营运三合为一变为投资、建设、使用相分离的全新运作模式,它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方式进行体制创新和流程再造。我国代建制还属于发展初期,其机制和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风险。因此对代建制风险进行分析研究就显得有必要了。国内学术界针对代建制的风险管理进行了细致的研究。

一、对代建制模式本身的风险进行分类,并对分类风险逐一提出防范措施

朱桂荣、邹德欣(2006)指出代建管理费过低、履约保证金与约束机制、建设资金划拨管理方式都可能使代建人在代建项目中面临经济风险。应通过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机制、加强合同管理、提前制定项目风险应对策略加以应对。宋兵臣(2008)在分析了一般工程项目风险的基础上,提出委托风险、项目前期风险、合同履约风险和人力资源风险是代建制项目的特有风险。何琴(2006)指出要充分发挥代建制的优势,委托人还必须高度重视委托一带来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惠国辉、王学东(2008),肖天明(2006)等人提出在代建制模式下对招标风险的防范是关键,对招标风险的表现形式以及规避形式进行了分析。

这类研究一般认为代建制管理模式本身存在风险因素,因而通过研究这些风险因素并对其进行分类,然后依据分类逐一提出风险管理的措施。此种视角对代建制模式本身存在的风险分析较透彻,但是对代建制风险的分析往往更集中于代建制内部风险因素,而忽略了外部风险因素。同时可能会出现将外部风险因素强行归结于内部因素的情况,没有找到风险出现的症结之所在,从而使提出来的风险防范措施失效。

二、从外部制度或机制层面探讨代建制推行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向强,杜蕾(2005)认为如果制度不配套,则代建单位可能与施工、监理、材料供应等单位串通,将本该由纳税人获得的工程节约非法据为己有。分析代建制配套制度的具体作用、现状以及我国实行代建制可能产生的风险,并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邓中美(2007)认为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推行的关键环节在于通过招标选择较好的代建单位,因而通过对政府主管部门招标阶段的风险进行细致的分析,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招标制度设计和风险防范的合同条件设计。

申月红(2005)认为代建制是一种关系,存在风险,在相关配套政策和配套制度的共同作用下,代建制的风险有可能降到最低。为代建制风险降到最低,应该做到:发挥竞争机制确定代建单位、让代建单位成为法人主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发挥使用单位监督作用、明确代建制各方的责权利、明确代建费收取标准等。蒋川(2006)分析了各地推行代建制实践中所出现的垄断风险、责权风险、履约风险等。并提出通过建立企业准入机制、完善法规、建立执业保险制度等方法一一加以应对。

一般认为代建制风险的产生与我国相关配套制度和机制不完善密切相关,或者认为代建制本身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配套制度和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来规避,因而主张完善制度体制以防范风险。这类研究的主张毋庸置疑,但是一味依赖制度体制,可能会忽略代建制本身管理模式、操作过程中的很多问题。

三、通过内外部机制结合进行风险管理

翁谦(2005)指出代建制将项目实施风险转移到了代建单位,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代建单位来进行项目管理,可以降低风险。但又出现新的风险因素,包括技术风险、经济风险、外部监督风险等。实施代建制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切实保证法律的落实、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整合咨询业等问题。潘俊文(2006)提出目前代建制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代建制的风险主要为来自代建制自身机制的风险(道德风险)和制度不完善带来的风险。从代建人招标的评价体系,合同的激励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信息沟通和风险监督及建立合理的风险分配和转移对策四个方面提出风险管理对策;并提出了代建制制度建设的相关建议。张超(2010)将代建项目的风险分为实施前的风险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代建项目实施前的风险主要指选择代建人的风险,建立了灰色多层次综合评价模型,依据代建人的评判因素进行关联度计算,关联度最高者确定为最优代建人。对于实施过程中的风险,建立了风险指标模型,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个风险指标的系数,最终求得代建双方的风险分配比例。同时还提出了强化监督的措施。

内外部结合机制研究一般对代建制风险不进行严格的内外部因素分类,只指出整体存在哪些风险,并通过完善内外部机制来进行风险管理。这类研究将代建制的内外部风险因素的防范都进行了考虑,较为全面,但缺乏针对性。

四、对代建项目风险进行分类识别、构建量化模型进行风险评价、探讨风险管理策略及其控制方法和工具

黄永光(2007)深入分析代建制项目的风险因素构建代建制风险指标体系;建立代建制项目的风险评价模型以确定代建制项目各风险指标的权重;运用考虑专家信任度的德尔菲法确定风险指标的风险度;由风险指标的权重与其风险度得到项目各风险指标的综合风险度;最后根据风险指标等级标准,评定项目风险的等级。戴大双、李铮等(2010)通过对国内15个典型代建制项目案例的汇总分析,提炼出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实施障碍因素,运用跨案例分析方法,识别出代建制项目的8个关键风险因素。

刘俊、方俊(2007)运用前馈神经网络模型,根据BP算法调整其权值和阈值,进行系统训练并结合输入数据,最终得到风险估计系数作为风险管理决策依据,为政府投资工程的风险分析提供一种现代算法的新思路。王雪青、刘珊珊等(2008)采用AHP法与三角模糊数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进行风险量化和分析,认为代建单位的财务风险和项目风险是诸类风险中最为显著的,其次是经营管理风险,而自然风险、政策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的风险程度较低。南天星(2009)论述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风险来源,并从阶段性、系统性、目标性等多个角度对风险因素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的结果提出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下的风险控制和防范措施,其中代建制综合评标体系就是风险源头控制的重要措施。

这一视角的研究一方面着重于从代建制的实践出发识别代建制风险;另一方面研究风险评价体系,以确定代建制项目的风险水平,通过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再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风险管理措施。研究更重视实证研究,利用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利用案例验证识别体系和风险评价体系,更为具体、贴近实际。

五、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代建制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也越来越深入。很多学者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看法、意见,但是缺乏系统性的分析和论证;多数研究是定性分析,少有定量分析;提出的风险管理措施偏向理论化,实际运作中可能存在问题。因而关于代建制风险管理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陈志华,成虎,周红.代建制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策略.经济问题,2006第4期.

篇1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第七条规定要为操作风险管理配备适当的资源。对城商行来讲,应根据各分支机构面临操作风险的实际程度来分配资源。一些业务量不大、管理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够齐全的分支机构,往往是操作风险最易发生的机构。因此,城商行在加强操作风险管理时,应在对各分支机构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按需分配”资源,避免传统的资源分配方式,造成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的“马太效应”,而一旦因资源不足的分支机构发生操作风险,后果可能会非常严重,也最终给城商行造成巨大损失。

制度设计的羊群效应

目前,监管部门对城商行操作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未作统一规定和要求,这既为各城商行制定操作风险管理体系留下较大的发挥空间,同时也会出现一些力量薄弱的城商行模仿大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现象。尽管银行之间业务种类的差异性较小,但城商行与大银行之间毕竟在内控制度、发展基础、人员素质、企业文化及资金力量等方面存在区别,部分要素的差别甚至相当大,这就要求各城商行必须在借鉴国内外先进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一定要通过认真学习和消化吸收,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避免直接照搬大银行做法的“羊群效应”,既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才力,实际效果却不理想。

风险扩散的蝴蝶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