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互联网课堂教学

互联网课堂教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1 17:04:0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互联网课堂教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互联网课堂教学

篇1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2-0010-04

时至今日,互联网在微观领域已渗透到日常生活,在宏观领域,更是引发产业创新、引领新兴业态的强大引擎。借助于互联网平台和信息通信技术,近年来涌现出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育新资源、新形态、新模式,相关学术研究和教学实践持续升温。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学校教育如何理性分析和积极应对“互联网+”背景下教育生态的新变化,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值得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重要问题。

一、近几年我国教育网络化进程及其校园实践

慕课(MOOC)是最主要的网络化教育载体,它打破了教室的限制,翻越了院校的围墙,使知识成为对所有人开放的公共物品。2012年,美国Udacity、Coursera、edX相继成立,并很快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慕课平台供应商。2013年5月21日,中国北大、清华在同一天加入edX,在该平台上自己的慕课。国内高等院校迅速跟进,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985”学校,还有和香港大学等都在同年陆续加入慕课的三大平台之一。国内的慕课平台也陆续上线,如网易云课堂、清华大学(微博)学堂在线、过来人公开课、好大学在线等,2014年,“爱课程”与网易联袂打造的“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上线,目前已有39所大学的340门网络课程在线。以微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微课也是发端于美国,经由可汗学院和TED-Ed的网络推广迅速成为慕课环境下的基本学习单元。近年来,国内外众多微课网站陆续推出各种类型的微课,微课也成为我国推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抓手,仅2013年就先后举办了四个全国性微课(教学)大赛,涵盖大中小学各个教育阶段 [1]。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是信息化建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有益尝试。据了解,翻转课堂教学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学、中学、小学均有不同程度的开展,实验规模有班级、年级甚至全校参与的,实验课目有文科、理科、信息技术等,山东昌乐一中于2014年9月实现在全校、全学科范围的翻转课堂,目前属全国首例。各校总结出不少本土化教学模式,比如“二段四步十环节”模式[2]、 “在线导学”模式[3]、 “基于翻转课堂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4],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教师角色、课程模式、管理模式等一系列争议与思考。

也许可以这样说,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是由互联网催生的“教育新宠”,校园“三课”――课堂、课程、课本将实现“网络变身”,课本变身为网络资源,课程变身为慕课,校园教室变身为翻转课堂,再进一步,就是学校教育变身为“互联网+教育”。“互联网+”背景下的政策和任务驱动可能促使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偏重互联网教育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向课堂教育渗透。值得注意的是,“变身”不等于“替代”,学校和网络是差别迥异的场域,需要认真审视两个场域对教师、学生以及教学互动的影响,在对比权衡的基础上慎重取舍。本文再次将“慕课、微课、翻转课堂”这三个不同层面的论题并置,是因为它们与课堂教学发生的关联,并或多或少在改变着现有教学生态。我们试图通过对比分析的视角,对“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展开思考。

二、两个课堂:网络课堂与学校课堂

慕课的引入与本土化构建,丰富了在线教育资源。慕课平台构筑的网络课堂,其突出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开放性,体现在课程设置的开放性、学习门槛的开放性和教学师资的开放性;二是即时性,包括内容更新的即时性、学习活动的即时性、学习效果反馈的即时性以及交流互动的即时性;三是个性化,海量的课程资源以及零门槛让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课程,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或者兴趣偏好决定学习的快慢、深度。

慕课作为网络课堂,其内容生产的开放性非校园课堂所能匹敌,其内容传播的广泛性和快速性也大大超过课堂教育。教育功能的实现不仅需要内容、传播和载体的支撑,更需要教学的互动互促,即师生在智慧、情感、价值观上的成长。从“教”这一端来说,慕课充分利用视频制作的跨时空、组合性、灵活性和便捷性的特点,教学形式包括出镜讲解、幕后讲解、实景授课、专题短片和访谈式教学等,其丰富程度是课堂难以达到的。但是,从“学”这一端来说,慕课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难掩其学习过程的单一性。慕课所有教学都是以单一媒介――视频呈现,对于学习者来说,学习过程主要是被动型“观看”占主导,缺乏情境刺激,容易产生注意疲劳和注意涣散。不管是电脑固定观看还是手机移动观看,学习者和屏幕之间的学习场较弱,干扰因素较多。教学双方通过网络进行的主要是信息传递,而缺乏体验与情感的沟通,这是网络课堂的“硬伤”,基于电子载体的网络互动(人-电子媒介-人)永远无法代替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而课堂教学创设的场域有较强的凝聚力,教师可以随时采取多种措施应对注意涣散问题。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不仅传授“显性知识”,还传达“隐性知识”,因而能够承载更为宽泛的教育功能,实现教学相长[5]。另外,网络课堂的开放性在使学习者获得选学自由的同时也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学习的随意性。目前对慕课最尖锐的批评,恐怕就是说它“是最易实施的教育形式,因为它缺少‘教育原则’” [6]。

由此看来,慕课的优势是由互联网的特性(开放性、参与性、渗透性)所赋予的,慕课对课堂教育带来一定挑战,但不能取代课堂教学。就目前来看,基于学校课堂的全日制教育仍是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其课程具有较强的学科性和体系化,有一套完整的教育管理体系。但是应该看到,慕课的出现打破了教师-学生二元教育生态,以慕课为主要标志的网络教育平台已经迅速成为教育生态中新的独立主体[7]。多元的教育生态需要探索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学校教育应充分认识这一变化,开掘慕课的资源优势,适当纳入课堂教学与管理体系,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模式。比如,通过对慕课优质师资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非主干课程的慕课引入,降低教育成本;通过慕课学习资源的利用,消化与深化知识理解,提高学习效果。而对于那些没有机会或条件接受学校教育的人群,亦或缺乏师资的某些校园课程,可以通过扩大慕课传播,共享网络教育资源。

三、两种课时: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

教学单元的时间设置,其基本依据是既要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又要保证学习者的注意力维持。网络环境和课堂环境,在主观学习动机与意愿相同的情况下,对学习者的注意水平的影响有所不同。网络环境下,学习者面对的是机器(屏幕),多视窗显示以及窗口弹出模式使得学习者随时面临多种选择,频繁的注意分散和注意转移直接影响知识学习和理解,影响学习效率,尤其是较为陌生与困难的科目;另外,由于网络学习的随时随地性,人-机之外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也会成为干扰因素,网络学习者注意力的维持会受到一定减损。因此,网络课程普遍采用了微课视频教学单元。微课视频时长一般不超过20分钟,大多数则在10分钟左右,占用的贮存空间较小(一般几十兆),便于学习者在移动设备上学习。在教学内容上力求多手段、多角度、多形式的呈现,形成多维学习刺激;在教学进度上采取“小步子”原则,一个微课讲解一两个知识点,一组微课可以呈现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微课的这些设置兼顾了网络环境和网络学习者的注意力特点,成为慕课普遍采用的“默认模式”。而在课堂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调节讲课内容、改变语音语调、或是直接提示提醒等方式在相当程度上把控学生的注意力,课堂中“他人在场”的群体效应有利于学习氛围的营造与持续,更为重要的是,课堂教学互动直接、交流活跃,这些都构成围绕学习内容的良性刺激,学校课堂的环境刺激要远远高于网络课堂,因此学习者可以获得较长的注意集中时间,保证学习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40-60分钟是被经验证明和普遍认可的课堂教学时长。

以上分析表明,微课10分钟与课堂40分钟,是不同教学环境下的相应选择。由于对微课的内涵及其功能缺乏正确理解,造成在微课制作与课堂应用上的诸多误区[8]。最为突出的表现就是将微课简单理解为“10分钟课堂”,一是校园课堂“微时化”,将微课这一适合于网络的教学时长照搬到课堂,教师被要求将原来连贯的讲解机械地进行时段切割,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生硬地撕裂、拆散,人为造成“思维断点”;二是将微课制作等同于课堂教学的分段视频,直接把教师的整堂讲课录像按微课的“规定时间”进行分割。究其原因,就是对不同情境下教学方式和教学时长的机械理解,导致了“削足适履”、“东施效颦”的错位。因此,首先亟需加强对微课的内涵和功能定位的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微课制作能力,突出微课“问题聚焦”、“多维呈现”、“同步反馈”等特征。其次,准确把握微课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适恰度,微课应当是给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第三,随着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日益普及,微课建设的主战场应当在校外,使之成为共享的新型教学资源,更好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个性化需求。

四、两类教学:常规教学还是翻转课堂教学

一般认为翻转课堂“翻转”的是教学流程,即由传统的“先教后学”,改为“先学后教”。翻转课堂的基本要求,是把网络学习纳入组织化的课堂教学流程,学生必须较高质量地先行完成学习任务(视频中会设置问题、习题等跟踪学习效果并控制学习过程),以保证课堂交流的高效率。实际上,翻转课堂所依托的授课视频承担了“网络家教”的角色,教师是虚拟在场。而常规课堂教学也并非是绝对意义上的“先教后学”,老师一般都会在课前布置预习任务,不过对预习效果难作硬性要求和严格评估,默认学生对新内容的知识掌握为“零”,在实际讲课时仍然会“从头说起”。因此常规课堂与翻转课堂的主要区别不在于“教”与“学”的孰先孰后,而是孰显孰隐。常规课堂中,“教”是显性的,“学”是隐性的;翻转课堂中,“学”是显性的,“教”是隐性的。另外,交互性被认为是翻转课堂的一大特色和优势,而常规课堂教学也存在交互性,学生发言、提问、上黑板做练习、做演示等等,都是穿插于讲授之中的师生互动。相比较而言,翻转课堂的课上环节是更高层面的师生、生生互动,学生高度参与课堂讨论,教师则答疑解惑启发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翻转课堂的主要价值在于问题导向的知识生成价值,即在充分学习的基础上,经过互动探讨,加深知识理解,产生“新质”。

值得注意的是,翻转课堂将学习的掌控权交给学生的同时,对教师与学生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9],教师、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信息技能、问题意识、心理品质,才能使翻转课堂真正成为富有成效的互动教学形态,实现教与学的双赢。翻转课堂的高效能取决于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方面的高效能,缺一不可。第一是学生自学的高效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是“交流讨论”互动的前提,只有在较深入学习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较高层次的讨论,也才可能在翻转课堂促发具有生成价值的互动,否则回到课堂,即便有讨论,也只能是在低水平上重复教学内容而已。自学的学习效果除了学习者的努力程度,更多地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心理品质,这不仅需要学生对知识有较强的理解力,还需要具有较强烈的求知欲、较好的坚持力、较强的时间管理能力等。第二是教师在翻转课堂上的高效能。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导学者、助学者、促学者、评学者,要将传统的指令性教学变成生成式的教学互动,需要更为广博的知识储备、更为敏锐的信息筛选、更为灵活的现场把控,才能聚焦问题、层层推进,促进认识深化。第三是教学媒体的高效能。不管是授课教师自己制作,还是选用网络资源,教学媒体在内容上对学习重点难点的讲解、演示等必须优于现行教材,在技术上保证易操作、有反馈。如果以上条件不具备,这种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要特色的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如单纯的课堂教学,如果不顾现实条件,很容易陷入“翻转课堂”形式化的误区,徒有其名而无其实。目前一些学校进行的翻转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以短时期、单科目实验性教学为主,不能排除“实验性”给师生带来的“社会助长”效应;有的学校用“快班”学生进行翻转课堂实验,其结果不具备广泛的推论性;有的学校占用了学生在校的自习与晚自习时间进行“在校翻转”,增加了学生的时间负荷,违背翻转课堂的初衷。就我国目前的教育环境而言,教学科目多、强度大,学生自学与自控能力普遍欠缺,网络课程资源不尽人意,翻转课堂不仅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使师生应接不暇,嚼多不烂。

我国的翻转课堂是由教育信息化推动、在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这种变革的成败与否不单单由数字化技术水平决定,更多地是取决于是否尊重了基本教育教学规律,是否顺应了数字化教育环境下课堂教学“发展性、目的性、适切性、变革性”原则[10]。

应该清醒地看到,实现翻转课堂的条件目前尚未成熟,需要在充分的适应性评估和效率评估基础上,理性谨慎对待。

五、教育新生态下的课堂教学

互联网催生了“网络三课”――慕课、微课、翻转课堂,更多、更新颖的教育资源、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一定还会出现。如果把教育领域比作一个巨大的秀场,那么借力于“互联网+”,在传统教育的“校园秀场”外,“网络秀场”蓬勃发展,“校园”与“网络”教育的互动还有望形成更值得期待的“校-网创生秀场”。 因此,要使“互联网+”真正成为教育发展与创新的新引擎,必须发挥“校园秀场”和“网络秀场”的各自优势,并在融合共赢上多下功夫。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要以开放姿态面对“互联网+”,借由网络引擎注入新的生机;另一方面,要稳固价值坚守,警惕“技术至上”和“行政律令至上”,不能违背教育规律,不能无视现实条件。课堂教学的开放与坚守,都应服务于教育的根本目标――促进人的发展与成长。

参考文献:

[1]汪滢.微课的内涵 、特征与适用领域――基于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作品及其征文的分析[J].课程・ 教材・教法,2014,(7).

[2]张福涛.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4).

[3]陈凤燕.“翻转课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J].教育评论,2014,(6).

[4]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4).

[5]范蔚.课堂教学的功能定位及其有效性判定[J].今日教育,2013,(2).

[6]约翰・巴格利.反思MOOC热潮[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7]高地.“慕课”:核心理念、实践反思与文化安全[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

篇2

“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行至今已经走过了两年的历程,其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均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教育中推进互联网+计划将为我国培养综合素质全面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助力。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技能要求极高的学科,会计课堂教学深化互联网+计划是必然的。

一、传统会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模式单一

当前的会计课堂教学都是基于教材进行的。与当今知识形态与日变化的现?钅岩允视ΑS绕涫腔チ?网金融的出现,对于会计专业应当掌握的知识技能产生了极大的触动。而会计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大多数还集中在凭证、登记账簿等的学习上[1]。对于包括P2P,营改增等新兴的内容涉猎较少,教学资源饱和度低。另外,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以教师的直接讲述为主,学生直接操作或者练习的时间安排的比较少。学生在学习时被满堂灌的理论知识束缚,无法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2.课堂教学目标设置与实际需求不符

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人才向社会的输出。课堂教学是培养现代企业的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基础。然而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没有充分掌握当今企业的人才需要,忽略了学习能力和计算机系统的操作培养,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充足的实战技能,降低了企业对于学生的满意度。造成大量的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有效择业的困境。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

课堂教学学生应占主体地位。但是当前的会计课堂教学却呈现出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程序性的记忆,完全忽略了个体差异。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体现,从而造成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把握能力变弱,难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效果堪忧。

二、互联网+环境下优化会计课堂教学的策略

1.学校明确“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布局

互联网+的实现,需要学校创新教学布局观念,从课堂课时的安排,实践计划的安排,教学设备的更新以及教师队伍的培养上面下功夫。为其提供充足的环境基础。知识经济时代下,会计的职能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其在公司决策、数据分析上面的重要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因而学校需要优化教学方案,合理分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时间。并且在学校中建立起网络教室等全新的互联网实践场所。同时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养,促使其在正确理解互联网+思维的前提下进行教学。

2.利用互联网,提高教学资源饱和度

在教学资源的运用上,教师应该能够跳脱教材的限制,在海量的大数据资源中,为学生形成有技术含量、有层次的会计知识资源库。通过资源库将知识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实现资源最大化的整合和共享。

资源库的建立应按照会计知识的模块进行有效的划分和编辑,形成一套主线明晰的资源布局。在资源库中开辟学生实践操作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进行知识学习后,直接进入到实践练习之中,通过云端数据存储,记录每一次实操中存在的问题,和知识技能点学习上存在的不足。促进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和整理。例如就货币资金核算中银行支票、本票、汇票的账务处理方法、原始凭证的填制、审核等就可以让学生在资源库中进行自我模拟练习,从而掌握票据的取得、填写、应用和登账这一系列流程,并与知识点之间建立起有效联系,形成完整的框架体系。

同时,资源库将可为学生提供实时学习、训练的机会,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外,使教学形成“自主学习-重复-记忆-练习-自我考察”的良性循环。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保持实时联系,使教师可以及时就学生的困惑进行答疑和引导,提升教学效果。

3.搭建校企远程实训平台,促进知识的有效转化

上文指出,会计课堂教学的目标就是为了培养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而加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使促使这一目标实现的根本。在基于信息数据安全的基础上,与当地的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接触上真实的企业财务信息,让学生可以真实的参与到会计处理的全过程,发现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的处理,实现知识理论向实践技能的有效转化。例如学生可以就企业的季度税收进行实务体验,在讲解利润表编制的时候,报表中所得税一栏《财务会计》教材中阐述的是按利润总额的25%计算,但当学生按照真实的企业财务数据操作后往往会发现其计算结果与企业报表中实际的应交所得税金额不符,究其原因是由于应税所得和利润总额的计算基础不同,他们是分别按照税法准则和会计准则这两个不同的依据计算得出[2]。这种方式能够提高学生面对教学内容与实务差异的处置能力,以及问题的分析和应变能力。同时企业在学生进行实务实践时,实现了人才的有效储备和甄选,缩短了学生与企业磨合的时间。企业也降低了培养人才的成本输出,是一种双赢的方法。

4.实现课堂教学反馈与评价的优化

篇3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1-005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01.020

一、问题提出

从电视到互联网,再到慕课、大数据,技术不断影响甚至改变着教育。每一次与新技术相遇,学校和教师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有一条永远不会改变,那就是对学校、对教师的要求在不断提升。

利用互联网及大数据,师生、生生、师师间的交流沟通方式更加充分、多元,课堂教学反馈更加高效、快捷,电子书包所提供的教与学的海量资源,大数据支持下的学生评价和差异性发展,为教师定制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可能。

那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借助互联网技术、智能终端设备以及教育云平台的支持,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禁锢,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赢得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就成为摆在我们高中化学教师面前迫在眉捷的首要任务。

对于现代互联网技术与大数据支持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许多学校、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与探索,笔者下面就以所在学校进行的实践探索,以鲁科版“认识晶体”一节教学为例与读者共飨,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二、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环节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课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师云端协作备课、课堂讨论互动教学三个环节。

1. 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课前自主与合作学习环节

在课前学习环节,以学生的学习为根本,学生利用自带设备(BYOD)通过教育云平台1接收学习任务单,基于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基于生生互动答疑形成学习共同体,生成的学习问题为教师备课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提供参考,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与预习学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任务单中学习任务设计的精练与开放性,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基于本节教学重点、难点进行的,一般只设计三到五个问题,而不像普通预习学案是基于整节教学的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设计的诸如填空、选择类的简单问题,并且题量较大。

如“认识晶体”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如下:

1、晶体的典型特性有哪些?从晶体学的角度如何来理解?

2、金属晶体的原子堆积模型有哪些?其中A1型、A3型最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3、其他类型晶体微粒间的堆积是如何进行的?

4、什么是晶胞?如何来计算一个晶胞实际含有的微粒数?

学习任务设计完成后,教师通过云平台发送到每个学生的移动智能终端(包括PAD、平板电脑、手机等),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基于电子书包和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活动,如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百科、图片、视频等搜索相关学习内容,特别是通过互联网和电子书包内关于原子堆积模型教学微视频的学习,使原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直观、简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云平台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发起讨论,其他同学可以跟贴回复,共同讨论,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以问题为纽带形成学习共同体,使学习共同体的作用发挥到更大化。

通过课前自主和合作学习产生的新的问题又可以通过云平台发回到教师的移动终端上,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提供最重要、最具针对性的参考。

在此环节中,倡导在学生自主学习体验与反思基础上的合作探究与互动生成,重在每个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扮演与功能发挥。通过合作解决个性问题,通过互动生成新的问题与思考。这一过程更加强调思维品质的提升和领导能力的培养。

2. 基于云平台的教师云端协作备课环节

在课前备课环节,教师利用云平台接收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并利用平台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时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共性问题。

如“认识晶体”一节中学生可能遇到的共性问题是:A1型最密堆积为什么是面心立方堆积、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是如何进行的、晶体为什么大都服从最密堆积等。

教师根据这些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或调整教学,从而做到“以学定教”;教师通过云平台备课的过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电子书包资源,设计各种教学活动环节,并且通过云平台电子教案的共享功能实现教师云端协作备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和封闭性,使教师间建立了更为便捷、有效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经验、教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3. 基于课堂交互系统的讨论互动环节

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利用云平台展示学生在课前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问题,再次布置学生利用智能终端查询电子书包资源或互联网资源,共同讨论解决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将合作讨论的成果利用云平台进行实时展示、实时共享,将自己的观点展示到其他每一位同学的面前,其他学生可以对不同观点提出质疑,相互间产生思维碰撞。当遇到学生自己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教师适时点拨,达到解决问题、学习升华的目的。

为了检测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中的在线测评系统,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时课堂检测。如“认识晶体”可以设计如下在线检测题目:

1. 对于A1型密堆积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A1型密堆积晶体的晶胞也叫面心立方晶胞

B. 面心立方晶胞的每个顶点上和每个面的中心上都各有一个金属原子

C. 平均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有14个金属原子

D. 平均每个面心立方晶胞中有4个金属原子

2. 已知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晶体,其晶胞如图1所示,则下面表示该化合物的化学式正确的是( )

A. ZX2Y6 B. ZXY3 C. ZX4Y8 D. ZX8Y12

借助在线测评软件,教师可以即时而准确地获取学生答题的整体情况及不同学生个体的答题情况,方便教师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并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

在此环节中,教师已经不是神坛上的教师,教师地位来自于师生真实的交流和教学相长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卓越能力。教师的教学引导是最精彩的,最精要的,最核心的,最难解决的,最意想不到的。切中要害,带动心灵。

三、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成效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课堂组织形式和师生角色,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深化与内化,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促进了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学生问题来组织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效率显著提高,真正使“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走向现实。

1. 促使师生教与学角色的转变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使教师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使学生从传统教学中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学习积极获取者,转变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小组合作学习者,转变为课堂上基于重点问题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参与研讨者。

2. 提高教学内容的整合性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中借助互联网资源、电子书包资源提供大量的、前沿的知识和学习信息,并借助大数据实现对知识信息的加工、组合和整理,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的良好学习环境,学生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和具体需求对知识进行取舍和整合,满足发展需要。

3. 增强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突破了地域和时空界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知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并随时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教学过程中融入图形、文字、影像等多种媒体,使学习者手、脑、眼、耳并用,充分唤起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教学效果。

4. 促进教学评价的及时性

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通过云平台在线测评系统,可以随时完成教学结果的评测与反馈,及时得到有关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及有针对性的诊断,使师生能够及时准确了解整体和个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学习进程。

五、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反思

1. 加强教育与引导,促进师生、家长理念深刻转变

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冲击着传统教育方式,也带来了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但同时也面临着教师、学生、家长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阻碍,特别是家长急功近利,紧盯成绩,对互联网环境下教学改革不理解,不支持,教师对新的技术手段、教学方式的不热心、不主动,学生如何正确利用移动终端,防止沉迷游戏等,这都是我们需要教育引导的工作重点。

2. 实行弹性课时时长,以适应教学需要

在传统的高中课堂教学中,一节课的时长大都是固定的,如一节课45分钟或40分钟,但在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课前借助互联网和电子书包资源进行自主、合作学习环节所需时间大大延长,而课堂上教师只需要引导解决几个重点问题,其他基础性知识学生已经在课前学习环节掌握,所以课堂教学环节所需时间也有较大幅度的缩短。这就需要我们调整原有课时时长,实行弹性课时时长,设置长短课,如将原有40分钟一节课缩短为20分钟,用来进行独立性较强的原来教学中一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还可以设置时长60分钟的一节长课,用来学习连贯性较强的原来教学中多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如高一化学一周可以设置一个长课时、一个短课时,节省出来的时间用于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以适应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

3. 不断调适、改进云平台,为教学活动提供个性化支持

互联网环境下课堂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教学活动深度融合的过程,技术是相对固定、程式化的,而教学活动因人、因学科而异,所以在此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着种种的不适应,如化学教学中化学方程式、电子式、结构式等的编辑软件与现有大多数教育云平台的兼容性就是要不断调适、改进的重点,再如目前所有在线测评系统能够迅速反馈的测试内容还局限于选择题这类客观题的题型,而对于简答、论述等主观题的快速反馈则是需要改进的难点。这就需要软件开发人员结合教师的教学实践,在不断的努力探索中积极调适、改进、开发出更加强大、个性化的教育云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活动服务。

“互联网+”时代已经来临,信息技术革命深刻地改变着教育,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为总结出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不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肯尼思・库克耶,赵中建,张燕南译.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9

篇4

进入21世纪之后,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自然也会对高校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第三代互联网技术不仅将改变大学课堂教学的模式、环境、方法,而且还会对教学思想、观念、理论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促使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更新与发展,并对现在的教学体制改革产生积极作用。

1 互联网与大学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

目前我国正处于信息社会,电脑、手机、移动终端(MID)与无线网络、3G技术的普及,校园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速度、广度、深度比以前都要方便、快捷。很多知识甚至不需要课堂教学,学生们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不少著名的门户网站,如百度、谷歌、新浪等均有提供海量知识的板块,诸如文库、问答、百科、分享等。谷歌甚至提供免费的电子书,供访问者阅读与下载。因此,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大学课堂教学产生巨大的冲击。

尽管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会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提出挑战,但同时也会促进课堂教学进一步转型。课堂教学可以利用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改变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强化知识传授效果。一方面,互联网技术使得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辅助工具,如影视、图片、电子书籍等教学素材;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还可以为课堂讨论提供更多的案例来源。另外,互联网技术也改变了传统的作业、答疑、考试模式,如香港中文大学开发出了网上学习、考试系统,学生交作业、提问题,以及考试均在网上进行。该网络也集成了最新的反剽窃系统,从而杜绝了学生们的抄袭、作弊等行为。

2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学的积极影响

首先,对教学观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大学教学是一种“被动”学习过程,由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与信息。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现在的课堂教学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教学模式。老师的职责由传统的“灌输”知识转变成为课堂的“组织者”与知识的启发者、引导者。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用“接生婆”来比喻老师,实际上就是表明教师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使用教师的权威“强迫”学生“被动”接受。在互联网时代,教师也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对互联网技术要有充分的了解与掌握,对于海量的网络信息与网络上的流行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以“语言”传授知识的模式,改变“灌输”的教育观念,对知识的传达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使教师要掌握更先进的教学方式,要有更广阔的知识结构、深厚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扩大自己的信息面,避免与学生之间产生信息与知识的“代沟”。

其次,对教学手段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都是老师讲授,学生听课、记笔记,然后复习、考试。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在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流。科学实验表明,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且,人们一般只能记住自己所阅读内容的10%,所听到内容的20%,所看到内容的30%,所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而能记住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因此,多媒体教学主要目的是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等不同感官,从而对知识的记忆与掌握更加深入与长久。

再次,对教材的积极影响。传统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有一本教材,或者有某些指定的参考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材上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们的需求。一方面因为教材毕竟是有一定的出版年限,教材里面的知识不能随时更新;另一方面则因为教材是传统的出版物,不能满足现在多媒体的阅读模式。因此,受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现在大学课堂教学应该有随时更新、综合采取最新知识的多媒体“教材”,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四,对教学模式的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更先进的教学模式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借助互联网技术,在传统的课堂之外出现了“第二课堂”。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复习。通过互联网,教师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学习小组、讨论区、群组。甚至也可以通过微博等最新的即时通讯技术来进行知识的传授。笔者曾经通过(下转第141页)(上接第129页)谷歌所提供的免费邮件列表服务,向学生作业、集中讨论问题,在正式交作业打印稿之前,也会要求学生先提交文档,以方便进行抄袭或剽窃甄别。

3 互联网对大学课堂教育的消极影响

首先,对教师的消极影响。由于互联网上有海量信息,很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不再阅读经典教材或相关的参考著作,相反只是从互联网上下载一些内容,然后制作成课件,因而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免流于肤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会促使教师形成“网络依赖症”,不再阅读经典著作,也不再进图书馆阅读书籍。互联网虽然会让教师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对于知识的理解深度,以及对经典的把握、传统的人文修养则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同时,互联网技术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提供了诸多方便,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越来越依赖课件。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课件固然为学生所喜欢,但是,语言的表达与交流更为重要。知识需要在互动中得到传输与深化。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轻点鼠标,播放课件,课堂教学实际上就成为观看课件了,教师和学生就会成为课件的“奴隶”,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对多媒体课件的依赖,也限制了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教师的发挥,不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教师人格魅力与教学特色的形成。另外,先进的互联网技术可以提高多渠道、非现场的教学方式,但是过分依赖网络,则会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进一步拉大,不利于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

其次,对学生的消极影响。大学课堂教学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尤其是引导学者主动去阅读、思考。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导致不少学生依赖网络,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网络上,而没有去阅读教材或经典著作。而对学生作业或论文的消极影响更大,不少学生从网络上复制、粘贴,然后修修改改,变成自己的作业或论文,实际上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还会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与学生知识的获得。

4 小结

互联网技术在大学课堂教学的全面应用,对大学课堂教学的内容、手段、方法、模式、理念等产生重大影响,并会对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甚至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均会产生积极影响。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既向高等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但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机遇。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娴熟运用现代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模式,将互联网技术恰当的运用到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全面促进教学的现代化,为高等教学体制的改革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5

“互联网+”为学校课堂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1]。移动终端的普及与更新,使课堂教学活动从技术层面得以充分展示,同时也使课堂教学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2]。探索“互联网+”时代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教学论研究和关注的焦点。

一、“互联网+”对课堂教学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在追求高效教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感悟到个体生存的意义与价值,它对课堂教学带来了多方面的冲击。

1.“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文化的冲击

伴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领域中的应用,平板电脑、云储存、云移动终端等媒体与技术的落地,使课堂教学文化逐渐从封闭的课本和狭窄的教室,逐步走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3]。伴随“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教学时空、教学主客体及其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方式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教学中形成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使课堂教学文化存在、运行和发展的载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互联网+”课堂文化所具有的虚拟性、交互性、多元性、生成性、自我性、叛逆性和非理性特征,使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便捷、开放。供给学生选择学习的课程资源越来越丰富多样,共享与生成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显著特点。这种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现代教学观、教学法等一整套学习策略体系,将对当前课堂教学文化、教学理念与学生学习的方式产生根本性变革。

2.“互联网+”对课堂教学模式的冲击

传统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读、写、听、讲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活动,而“互联网+”将为课堂教学提供新的思路与模式,并为这种转变提供技术支持。从投影、PPT课件、音频视频的使用,到多功能教室、网络化学习场所,诸如以宽带网相联结的数字教室、数字图书馆等,使课堂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媒体手段。“网络学校”、“空中课堂”等现代科技,将改变当前学校传统课堂中教师讲与学生听的单一模式,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教学,甚至可以不教而达到教的目的[4]。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任意的问题到互联网上搜索可以迅速得到海量的解答,这就预示着“互联网+”的学习资源是极其丰富的,使得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突破性的变革。

3.“互联网+”对课堂师生角色的冲击

“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通过网络或者各种教育技术,获得大量的最前沿的信息。由于“互联网+”界面丰富多彩、图文声像形象直观,能够对学生眼、耳、手、身体等多种感觉器官产生综合刺激的作用。在“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中形成的“教师、教材、课堂”教学模式不再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唯一方式,基于知识的师生之间的角色差距将逐渐消失,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变为“互联网+”时代课程及学习软件开发的主要成员。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传授者变成了课堂教学实施的设计者、组织者、陪伴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教职责也由原来过度重视“教书”转变为现在更强调“育人”。学生由知识接受者变为自主探索者,由个体学习者变为学习合作者,进而成为个性化学习者。在师生关系上,师生相互尊重与赞赏,师生互动的交互性、反馈的及时性,以“互联网+”为媒体而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教学环节能够顺畅地推进。“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模糊了师生的边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在教学互动中,一方面,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知识和经验;另一方面,学生探索的问题,学习成长中的知识经验,将不断地冲击着教师作为知识拥有者的权威,促使教师重新认识自己,思考自己的专业发展。这将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互联网+”时代,“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优胜劣汰”的生态型竞争趋势。教学环境的变化,确保了优质教师的价值得以充分体现,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全体教师的专业发展,将迫使教师致力于终身学习。同时,“互联网+”时代,教师的教学已不再局限于固定的教室,也不局限于照本宣科式地系统讲授教学内容,而是趋向于一种无固定教室的,以主题为主的师生双向讨论方式。从而使师生在同等信息条件下,转换或改变着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呈现出“闻道有先后”、“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教育本质的回归与超越。

4.“互联网+”对学生学业评价的冲击

当前课堂教学对学生学业评价包括日常作业评价和期末考试评价,属于单一主体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互联网+”所提供的技术和条件,能使学生学业评价转变为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促使学生便利而自主地进行自我评价与即时评价,表现为多元化评价的主体特性。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数据采集,记录、储存、分析、反馈等的学习分析技术,营造了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体系。“互联网+”信息技术支持的分析系统可以准确地为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建模,将学生一段时间内的学业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数量化的方式清晰地说明影响因素与学业成绩间是否具有显著差异[5]。甚至可以通过常模比较,与班级、学校或者在更大范围进行对比和分析,从而为学生量身打造个性化的学习模型。

二、“互联网+”时代课堂教学创新的平台

伴随“互联网+”的便利性,信息易得性、技术便捷性、学习个性化等特征,为课堂教学化解冲突提供了基于技术应用的广阔平台[6],优选当前比较成熟的“互联网+”平台,可以列举出如下几个。

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创设

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慕课、翻转课堂、在线课程等新型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出现,开启了课程教学变革的新时代。在“互联网+”理念的强力推动下,基于“云”的教育服务和“云端”一体的教育技术,为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便捷。学校可以以“云端”做认知载体,借助BYOD(BringYourOwnDevice,自带设备),运用“云端”来共享课堂教学资源,鼓励和支持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一对一学习、游戏化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普及,O2O(Online to Offline,线上与线下)学习模式和BYOD学习方式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随时学习梦想的实现[7]。课堂教学通过创设一个快速汇聚信息资源的课堂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行为,在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里协同学习,真正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这种课堂可以实现学生自主讨论,同学间的交互学习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安全感、平等感,让困难学生敢“说”、乐“说”,在“说”的过程中,内化知识,加深记忆,不断创生,进行发展性学习。同时帮助者在“说”的过程中,因为获得同伴的认可与鼓励,获得自我满足感、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更加有动机进行深一步的学习,在这一探一寻的过程中,建构了一个高效的个性化学习课堂。

2.慕课的开发与应用

慕课(MOOC)是一种大规模在线课程,绝大多数课程是免费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慕课网(imooc)是国内的主要慕课平台,慕课网的课程包含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在慕课中,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使用者,而且是课程的参与者,它为学习者之间提供了相应的交流与互动的平台,有利于学习者共同探讨、共同成长。在慕课的背景下,教师将更加回归职业本质,更加注重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形成学生发展的良性互动。慕课具有的灵活性能够为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业水平及兴趣爱好选择学习提供便利,并且慕课将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开放,有助于优质教育资源效应最大化,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获取优质教育资源、接受优质教育活动的需要,为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平台。

3.微课与SPOC制作与实现

“微课”是应用“互联网+”围绕课程重点、难点或疑点等展开的教与学活动的精彩片段,制作成以视频为载体的表达课堂教学活动的微型课程。“微课”的基本元素是教学设计、课件资源、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业评价、教师反馈等辅课堂活动。它包含了课程的基本要素,诸如内容、互动、作业以及测试等。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自编微课供课堂教学使用,充分体现“微课”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组成“情景化”的优势,体现草根研究的趣味性,表达教师个人的课程创作与多样化的传播路径,用以激发调动学生学习动机。

4.翻转课堂构建与变革

翻转课堂是将传统的“课堂讲授、课后学习”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课外通过学习教材和在网络学习教师上传的课程讲授视频、听播客、阅读电子书等课程资源,完成知识学习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自主学习中不理解的问题,在课堂中通过师生答疑解难、生生间互动交流得以解决,具有O2O学习模式,即翻转课堂的线下学习中,师生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到课堂上,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遇到的困难,从而进行针对性辅导或让学生自己通过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翻转课堂线上学习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十分钟之内自主学习的视频资源,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而且内容是永久保存性的,可供学生随时查缺补漏,一些学习建议与提示,也为一些学生提供了个性化教育的思路[8]。

三、化解课堂教学冲击的策略

如何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构建基于“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其更好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之中,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互联网+”时代教学论关注的命题之一。

1.转换教学重心:变知识传授的“教”为知识建构的“学”

“互联网+”的信息技术变革引发了知识存在方式、传播方式和建构方式的变化。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态势,以数字信息的方式存储于互联网中,书本不再是存储知识的唯一载体,教师不再是传播知识的唯一工具。“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着眼于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教育培养目标要从知识型人才转向能力型人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搜索技术,在网络环境中随时随地获取需要的知识。教师应促进学生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完成知识获取、整理、分析、重构等多样化的知识建构过程[9],呈F出“混合式课程”的特性,使学生进行混合式学习,帮助学生以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对井喷式增长的知识,让学生在无限延展的教学时空中有效地建构知识。基于“互联网+”时代的课堂教学,教师应当由“教知识”向“教思维”转变,即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导向的发展,帮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10],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转变教学设计:以拓扑型教学设计代替线性教学设计

在“互联网+”时代,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知识建构需求,线性教学设计思路显得捉襟见肘。拓扑型教学设计是一种将课程体系中各个知识点以拓扑型结构进行相互连接,反映知识命题中各知识点的网络结构及关系的教学设计。它具有总线型拓扑、环形拓扑、星型拓扑、混合型拓扑以及网状拓扑等结构,但是无论那种类型的拓扑教学设计结构,都具有节点互通、通道多元、稳定而多变的特点。拓扑教学设计思路重视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方式的多元设计,重视各要素间的整合互通,可以满足学生知识建构方式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需求[11],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按照拓扑型教学设计思路,设计提供多条促进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学习线路。这些线路之间是相互贯通的关系,即学生可根据自身学习经验、学习方式等学习水平和学习需求,选择更符合自己当前学习条件和需求的学习线路,也可根据自己学习进展情况,及时地转换到其他学习线路上去。

3.转变认知路径:应用信息技术建构学生的高级认知

钟志贤认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应从“技术中学习”向“用技术学习”转变,“技术中学习”是客观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用技术学习”是建构主义的技术应用观。立足于建构主义“用技术学习”的立场观点,技术的真正作用在于充当学习者建构知识的工具。根据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这一定位,信息技术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传播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活动展开的凭借与支持,这既包括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知识,又包括利用信息技术完成知识的建构和促进思维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应将重点放在促进学生高级思维的认知发展上而不是低级思维的认知发展。思维认知发展的事实表明:“互联网+”信息技术在促进学生低级思维认知发展中,并不具备明显优势的教学。因此,完全依赖“互联网+”的知识自主建构,在系统性和完整性上还存在着明显的不足[12]。当前教师知识传授可以胜任学生低级思维能力培养,而“互联网+”将在学生高级思维发展方面发挥优势。所以,要建构学生的高级认知,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平台的建设成为最关键的要素。如果课堂教学理念和方式不发生根本性变革,互联网将成为学生学习的新累赘,课堂教学就会演变为用机器灌代替教师的用嘴灌,表现为用最先进的技术方式来支持最落后的教学方法。而“互联网+”为学生提供的学习平台,其功能除了推送资源以外,还可以实现学生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的交互、学习成果的展示、学生学业自我评价等。

4.转变教学氛围:构建开放互动、和谐自主的生态课堂

课堂教学的开放互动,既包括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也包括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与学生间交流合作。在“互联网+”的课堂教学中,学校可以对学生学习过程,采用形式化的数据采集和描述,并基于课堂教学,对课堂活动过程、单元学习过程及学期学习过程等大数据进行挖掘和分析。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收集及其结果的分析,教师可即时对自己的教学进行调控和反思,从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家长也可利用这些数据和分析结果,从中尽快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足,帮助孩子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高学习技能。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些大数据,构建智慧型的生态课堂和学习环境,有针对性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个性化学习指导方案。表现在“互联网+”的线下学习中,教师要采用民主对话、多元互动的教学组织方式,使师生、生生间真正发生切实互动、实现温情交往,让其获得生命本真,使师生将网络上的学习资源拓展到课堂上,通过交流了解学生学习的状况、解决学生学习困难。一方面,建立师生互助组,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提高班级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建立生生合作小组,促进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态课堂。

5.转变教学管理:让课堂管理充满人文关怀

“互联网+”时代技术的高速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面对“互联网+”需要克服的问题依然凸显。由于个体在生活、学习中越来越被数字信息所同化,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这种依赖性的发展会让人变得缺乏批判思维、不懂创新、有惰性、没有自我,同时,这种碎片化学习方式更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也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深度有所下降。同时,由于互联网对许多需要经过学生探究的学习内容已提供了答案,容易使学生不经过探究而获得答案,失去了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在探索中学习的乐趣。互联网将一些实验技能制作成动画视频,虽然使学生看起来一目了然,但却使学生失去了动手操作的乐趣。互联网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的便利性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也让学生间失去面对面思维交流碰撞,用语言表达自己思想与观点的乐趣。如此等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去对待互联网,将“互联网+”所具有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不要沉浸于网上聊天、游戏等虚拟世界,要有自己的判断力与主见,敢于质疑与反思[13]。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正向强化法,采取选择性强化策略,经常改变自己课堂中的站位,多离开讲坛到学生中间去,多用目光与学生交流,多用言语和非言语线索,应用明确指导或暗示行为,调控学生利用“互联网+”的不当行为,积极引导学生在感性与理性认识相结合中,学会拒绝网络侵害,预防在学生课堂教学中违纪行为的发生。

――――――――

参考文献

[1] 范留平.信息技术教学高效课堂的建构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4(8).

[2] 蒋朝军.借鉴杜郎口教学模式构建语文高效课堂[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3(2).

[3] 陆志平.数字化时代的课堂重建[J].基础教育课程,2014(1).

[4] ⑿巳.论课堂生态与课堂动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7).

[5] 谢浩,陈丽.现代远程教育中形成性评价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4).

[6] 李志厚.关于有效教学研究的新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14(5).

[7] 陈光锋.互联网思维:商业颠覆与重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8] 王柏玲.“翻转课堂”拒绝照本宣科[N].文汇报,2013-10-10(07).

[9] 龙宝新.论“新课堂”视野下的高效课堂改革线路图[J].江苏教育研究,2014(3).

[10] 余胜军,刘军.基于手持式移动技术的教与学[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3).

[11] 钟志贤.面向知识时代的教学设计框架――促进学习者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1概述

英语课堂的主要价值在于提供语言示范及语言交流的媒介及平台,目前英语课堂上的主要教学活动有:教师讲解学生听,一句句讲,分析意思及语法,学生先预习,教师讲学生参与,学生讲教师补充。这些活动的设计是英语教师们基于语言知识是教师讲解,学生记忆,教师示范,学生跟随的理念。英语课堂之所以存在,是因其对学习者外语学习有推动作用,然而随着“互联网+教育”潮流的到来,互联网课堂、微课、慕课、云课堂等新型授课模式的出现,结构主义模式下的传统英语课堂必将受到较大的冲击。英语教师们有必要思考,有效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一种什么样的构式。

2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传统英语课堂上做的事情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讲解语言知识、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操练。只是在操作层面略有差异,传统的英语课堂主要以教师传授讲解为主,学生是被动的语言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又以课本为主要授课材料,学生记忆单词及语法规则,同时通过做课本习题巩固强化新的知识点,考试则主要考查单词、短语搭配,及短文理解和写作,虽然有一些分级分类教学、磨课、同课异构等活动,但是课堂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上通常是以课文为单位,辅以多媒体教学,但仍然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以语言点(包括生词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文化知识点、语言操练为主要授课内容,在讲解课文意思时又以逐句分析和翻译讲解为主,课后练习也以提供标准答案为主要活动。又因为高中英语学习的高考导向,所以做模拟卷,上课老师针对易错的题目精讲,也是高中英语课堂重要的活动。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们通常遵循一定的授课流程,配合预先制作好的结构化的PPT,将课文内容讲解清楚,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这个流程一般是课文导入——单词词组释义——课文结构分析——课文语法词汇短语句型讲解——课后练习讲解,在这一流程中,课文导入部分比较多的师生互动,因为涉及到将学生的背景知识调动起来从而帮助理解课文内容。而在随后的课堂授课环节更多的则是教师的讲解,学生的记录,所以又回归到传统的讲授式课堂。

3互联网时代英语教学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徐冉冉:2016)。教育理念也随时代的改变有了变迁,从结构主义进入到了建构主义。互联网时代的英语教学也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演化为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模式,从而促进了英语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随之发生的还有教育教学研究范式及思路的转变。《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要求“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如今,“互联网+”不仅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比如消费方式、购物理念,而且也进入到了教育研究领域,从而引起了革命性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已逐渐被多媒体、多样态、多形式的教学组织与安排取代,教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学生可以在互联网世界寻找到更多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同时也可以借助网络帮助他们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提高学习的效率,这些由于互联网与教育相连接所产生的改变已经渐渐进入到了教师们及教育研究者们的视野,随之涉及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法,教师评价,学生学习评估,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等领域都引入了新元素,进而产生了新的生态。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英语学习模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网络课程的开发,基于网络的个性化的教学辅导,伴有英语培训市场的火热,适合英语语言学习者的学习软件不断被开发出来,英语教学的分层次及目标差异,导致传统英语课堂上学生学习兴趣的丢失,学习效率的降低,同时教师们在应对新的教育技术、新的教学理念,如果不能及时跟上潮流,就会导致课堂上讲的内容学生可以在课外自学完成,或者课堂教学内容失去针对性,或导致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更多的是在应付,顺利拿到学分,而教师也无力扭转这一趋势。目前我国正规的学校英语教育,从中小学到大学,虽然领导层面不断在推新的教学模式,然而广大教师们还是没能从意识上明确互联网时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互联网+英语教育体现在英语教育则是以个性化的教学为特点,以关注个人发展为焦点,以真正提高和满足个性化发展的需求为导向,英语教学的模式表现出更为多元丰富的形式.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按照自己的语言水平,掌握自己欠缺的语言知识点和文化知识,慕课又为学生提供了聆听优秀教师课程的机会,教师们只有清楚地把握住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他们所备出的课程,他们引领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们喜爱的并且从中受益的高效课堂。但是我们在肯定互联网技术为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不能将英语课堂完全娱乐化,课堂娱乐化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大敌(秦秀白:2012)。传统教育的局限性,比如教师资源的有限,学生个体发展速度的差异,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教育技术的手段去弥补,但是如果单纯为了增加课堂气氛,没有原则没有挑选的将互联网资源用于课堂教学,学生就会只凭兴趣学习,一旦碰到困难或者枯燥的学习点,就会产生放弃的念头。课堂教学就丧失了教育启智的功能,英语课件、视频等没有经过精心编辑审核设计的便充斥着课堂,表面上看英语课堂活泼生动,紧贴时事,又实际有效,然而稍加思考便发现,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技术的滥用和泛化又成了教育领域一大问题。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枯燥的文字增添了图像,对白,场景甚至剧情,同时由于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评价又增添了新的元素。但是仅以活跃的课堂气氛为目标,每次上课必用多媒体课件,上语言课变成了展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不再朗读课文,而以听录音替代;精美的课件设计,教师点击播放,教师陪学生观看视频文件成了课堂主要活动。课堂教学是有严格教学目标,而过度娱乐化的课堂则严重干扰了教学大纲和课堂教学目标的实施,妨碍了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互联网+教育”因为其个性化的指导,所以能够把有疏离感的、冷冰冰的课本知识变得立体化起来,同时又可以实现学生碎片化时间的自主学习,在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理念思路及执行方式,既有时代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4基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英语课堂的创建

要想创建高效的英语课堂,就要思考在课堂上究竟应该做什么,在互联网时代,尤其要注意课堂上的学习效率产生的机制。课堂的存在,有其区别于课外的学习方式及特点,课外的学习比较随意,更多的是需要自我的约束,而课堂学习有教师在场,周围还有其他学习者,同时学习相同的内容,学习的时间也是固定的且有限的(程晓堂:2016)。所以说,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尽量发挥教师的作用以及周围学习者的作用,互联网时代,各种技术及媒体虽然丰富多彩,但是还是不能代替人的灵活与机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所以英语课堂上要做的事情就是人与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这些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构建新的语言文化知识。英语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互动的过程中,互相合作、互相支架,从而习得语言,实现交流的过程,建构主义教学观就是如此,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学生参与交流互动,实现自我构建的过程。从建构主义视角看待学习环境也即课堂教学,是“学习者运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追求学习目标和解决问题时能够进行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的场所”(毕雪飞,2013)。从这一点上看,高效的英语课堂一定是需要充分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基于课堂互动的高效课堂理念,传统课堂上的讲授式教学可以改革为微课、慕课的形式由学生根据各自对于知识及文化的掌握情况课外学习,课堂上只需要进行核心知识点的讲授及各种互动活动的开展。比如:课堂讨论、口头表达训练,同时针对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靠个体完成不了的任务,比如英语语言语法系统认知,课文如果欠缺相应知识点较难理解的语言内涵,还有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无法达到的有关内容,比如,课文的特殊写作方式、语言的特殊意义的理解,这些都是需要在课堂上完成的活动。

5结语

要探讨互联网时代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弄清楚互联网时代英语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在教育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们既要学会顺应发展,引入新的教育理念,同时又要反思教育技术的不合理的成分,在英语课堂这一教师们的神圣舞台上,作为英语教师要弄清楚,英语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使课堂真正有助于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和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参考文献:

[1]徐冉冉.“互联网+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学刊,2016(1):99.

[2]秦秀白.警惕课堂教学娱乐化[J].当代外语研究,2012(7):1-2,79.

篇7

我们已经进入了高度信息化时代,互联网的普及给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互联网+传统教育”这种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也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互联网进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后,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显著效果。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师基本都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这让学生感觉语文课堂气氛过于沉闷,缺乏学习的热情。而借助互联网来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之后就完全不一样了,教师可以用更加生动、形象、具有趣味性的形式来给学生呈现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比如,微动画、图片展、视频音频等形式。这些呈现教学内容的方法都可以借助互联网来实现,可以把原本用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知识转化为更直观生动的知识来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改变传统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良好的活跃课堂气氛作用。

2.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外资源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给学生拓展很多的课外知识,这些课外知识的补充也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比如,对于语文教材上的文章作者生平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后人对文章的深入评析等。这些课外知识的拓展都是教师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有了互联网之后,教师的教学工作就可以简化了。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语文老师课堂上要进行拓展的课外知识也能很容易从网上获得,所以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时候自己到网上把这些知识大致了解一下,这样就能够节省很多有效的课堂教学时间。

3.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育改革之后,我国教育部门对广大教育者提出的教学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让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的“高分低能”人才成为过去式。互联网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网络也逐渐成为学生寻找问题答案和自主学习的最佳选择,学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知道的一切知识。所以,只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互联网完全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二、互联网时代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

1.借助互联网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我国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非常单一,而且教学效率比较低,对有限的教学时间利用率也不高。教师通常会感觉教学压力比较大,因为不仅仅是上课的几十分钟要全力以赴地传授知识,在上课之前教师还要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充分的备课。互联网融入教育领域后,传统教学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备课工作、部分教学工作都能够借助网络平台来完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而且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助微课来给学生讲解教学重难点,这样使教学重点更突出,学生理解起来也更容易。

2.借助情景式课堂导入吸引学生的 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课程刚开始的导入环节对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在上课的时候,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老师的教学内容上。只有在课堂一开始导入环节的内容对学生有足够吸引力,他们才能对教学内容产生学习兴趣,从而把注意力放到教学内容上来。为了使课堂导入环节具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的教学优势,设计一些比较新颖有创意的教学情景,课堂一开始就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当教师讲解《七律・》时,就可以在互联网上找一些时期的背景图片、途中的小故事、短片等信息资源,在课程的开始阶段给学生播放,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更有时代感。在播放图片的同时,老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音频文件来给学生播放标准的文章朗读。

3.借助互联网平台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接受的知识只是来源于书本和教师讲授,但是有了互联网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更丰富了。老师可以在网上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学生也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识。这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学生可以从网络上积累一些写作素材,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也可以在网络上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信息资源,借助互联网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小学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互联网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完美结合。

篇8

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4年11月,出席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时指出,互联网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工具,互联网 +的核心是创新。例如在“互联网+”与大学英语的结合中,不仅仅是“互联网 +”与大学英语的简单结合,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一、“互联网 +”对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挑战

1.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围绕教材循序渐进地讲授语言知识,开展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教学。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慕课、微课的兴起,教学内容不断拓展,丰富多样,学生随时随地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地道的语言材料和语言专家的权威讲解,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来源,语言输入突破了课本的限制,语言学习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分隔。

2.挑战传统的学习观念与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是“互联网+”时代大学英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和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源泉,课堂不再是知识传递的场所,而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答疑解惑的场所。泛在性、自主性、随时性是“互联网+”时代的大学英语学习方式的主要特征,颠覆了传统的“机械”和“被动”的学习方式。

3.挑战传统的教师教学技能

传统教学中,教师只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懂得简单的课件制作和电脑操作就可以完成授课。但是在新形势下,教师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资源提炼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还需要较好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如制作微课视频、监测学习平台、线上线下与学生互动等信息技术。

二、“互联网+”新时代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模式

翻转课堂被认为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革命,是一种新兴的模式,好多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翻转课堂可以满足学习的个性化要求,提高学习者的信息方面的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对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构建基于慕课和微课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创新模式,它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与新的教学模式的结合,是大学英语教学未来的发展的方向。

1.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以移动互联网为平台和基础,使教学活动不再受教室、师资力量、课程安排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实现了“平台、教师、学习者和学习资源”的有效融合。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充分利用慕课的优势特点推动发展,把慕课和翻转课堂相互结合,尊重学生本位,注重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值的注意的是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简单模仿国外慕课的形式,应该深刻挖掘其内涵理念,借力慕课构建适合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即慕课(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成果汇报)的教学模式。实施这种教学模式要需要注意:课前利用慕课自主学习以输入语言,课上讨论、汇报学习成果以巩固内化知识,课后教师和学生及时反馈以促进学生改进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阶段,学生反复收看、收听慕课视频完成语言的输入阶段。课堂教学是学生集中语言输出阶段,学生分组展示项目学习成果,学生按照预定的内容和要求分组以口语汇报或书面报告的形式输出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教师的职责是对学生汇报情况的阶段性评价。课后教师和学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讨论小组学习经验、总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反馈分享优秀学习成果,更好地督促和激励学生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2.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微课”( Micro Lecture)最早由美国的Dvid Penrose提出,2011年国内胡铁生将微课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的各种教学有机组合。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四个环节:制作微视频、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课堂的合作式教学和课后反思。微课所需要注意的事项有:视频不宜太长,5-8分钟精讲一个知识点就可以,不能超过10分钟;课堂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地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还需要写教案,通过相应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通过对学生的检测和在线交流,找出这次教学活动中的优点和不足,在微课和课堂教学中进行调整,完善。

基于慕课和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地弥补现行大学英语教学的种种弊端:微视频的录制使知识点更加突出,学生反复观看、思考、交流,避免了学生被动输入,机械记忆;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主学习,延展了课堂学习时间和空间,避免缺乏教师指导而收获甚微。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资源,增加了教学中的互动,让学生自主掌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适用于新时代的大学英语教学。

每一次技术的重大发明,都会给人类文明带来重大改变,给教育带来巨大影响。“互联网+”教育使教育思想、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更加先进,实现了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个性化、移动化、社会化、数据化的变革,这是大学英语课堂变革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高启荣,谢莉,龙双燕,聂元媛,张金.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课堂[J].英语广场,2016(09).

[2]胡杰辉,伍忠杰.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K].外语电化教学,2014(11).

篇9

关键词: 互联网+;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管理类

Key words: Internet+;classroom teaching;teaching quality;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258-02

0 引言

2015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中国已经大步迈进互联网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应该首当其冲走到时代前沿,那么如何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基于“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人才呢?这其中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1]。

近年来笔者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如多媒体现代教学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通过互联网查找索引有效的教学资料等等。可以说,互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为高校教师的教学手段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 “互联网+”时代对高等教育课堂教学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的高等教育主要是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它比传统教学有很多的优势,比如它能获取和储存大量的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传递信息、利用虚拟存储使信息保存实效性延长,等等。

1.1 提供大量教学资源

“互联网+”时代,学校对教学方面的投资已经由原来的物资资助转为信息资源的网络技术资助。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最短的时间内查找到自己所需的全球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相关资料,给学生获取最新的知识提供了快捷的途径和很大的帮助,方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专业领域最新的进展[2]。这个对传统课堂教学是冲击最大的。

1.2 实现教与学的转变

传统课堂教学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信息都是经过加工和筛选的,由于教师精力有限,这些信息有很大的滞后性,这些滞后的信息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实现学生与教师的课堂互动。当代大学生已经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和老师及同学进行沟通、交流和讨论,如QQ、微信等平台,发挥并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作用。

1.3 课堂教学方式增多

“互联网+”时代为高校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教学方式,如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Sakai网络教学平台等,将课堂教学由原来的三尺讲台贯穿到了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很大程度地实现了老师和学生的实时对话,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由度和选择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4 受教群体的大众化

当今社会的发展对每一位公民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各种便利,在职教育、网络教育成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最优途径。高校专业知识的互联网教育如能很好的将普通教育、特殊教育、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结合起来,将满足全民受教的社会大众化需求。

2 “互联网+”时代高校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引用,使广大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了它的便捷和高效率,但是与此同时还产生了这样那样的负面影响[3]。

2.1 粉笔黑板成了摆设

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出现,让老师更多的倾向于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更多的倾向于电子版作业。昔日课堂上工整的粉笔字、昔日讲台上整齐的作业本渐渐消失;学生记笔记的少了,拷课件的多了,考试作弊的多了;如此等等,以后的学生极有可能失去书写能力,孰不知,书写的同时也是对知识、对大脑和对身体的一种锻炼。

2.2 学生过度依靠网络

网络提供的大量的电子书和信息使学生产生的一种记忆惰性,他们认为什么都可以从网上查到,遇到不懂的直接问网络就行了,长此以往,以后的学生极有可能失去记忆能力。大学教育本来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大家什么问题都问网络,这样就失去了自我思考能力,更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2.3 过分娱乐侵蚀灵魂

现代教学技术很多的利用到了动画、音频、视频,在吸引学生直接的接受知识的同时,也娱乐了课堂气氛。但是,如果教师不负责任的利用视频迁就学生,课堂教学就成了电影时间。同时,网络在大学校园的全面覆盖,给学生手机上网提供了方便,使得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网络娱乐,给课堂教学管理带来严重影响。

3 “互联网+”时代高校管理类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对策

“互联网+”时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互联网技术,其实质就是把多项现代化教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信息化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网络在线学习、微课堂、慕课、翻转课堂等。尤其是对授课本就枯燥无味的管理类课程,它不仅能生动形象的还原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情境,还可以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情节将学生的思维带动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提高教师的教学热情,达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3.1 转变教学模式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老师在备课环节,结合传统教学的优点和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网上资料整理,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4]。比如教师可以建立一个在线聊天群,定期给学生提供一个讨论主题,让学生积极参加争论,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给出成绩,记入课程最终成绩。

3.2 完善教学设施

教学设施是保障教学质量的基础。在“互联网+”时代,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机房、图书电子阅览等硬件的配备是保证高校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的保证;微课、慕课等翻转课堂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使用,比如一些Flas、一些图文工具,也逼着教师不断通过学习来提高电脑软件水平。

3.3 建设教学团队

“互联网+”时代的教学质量要想真正提高,单凭某个教师的力量势必无法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在课堂中的完美融合更是需要通过教学团队来完成的,青年教师、老教师和优秀教师相互合作、教研互帮、资源共享,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青年教师在教学中提升自己,真正实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林菊洁,孙国忠.浅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升途径[J].才智,2015(27):49-50.

篇10

随着科技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延伸,教育改革成为新的时代要求。快捷的方式、丰富的内容、新颖的形式等都成为新的教学教育方式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改变旧的教育观念,将当今人类科技的先进成果应用于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过程,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对于翻转课堂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国内外教育界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翻转课堂的特点

1.突出课程要点的教学短视频

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一般在几分钟至十几分钟。根据课程要点的数量,制作多个要点突出的教学视频,每个教学视频突出一个教学要点,针对该要点进行详细讲解。

2.将学习过程分解为“自学习”和“互动学习”两个过程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首先为“自学习”模式,学生先根据教学视频的内容自主学习。学习过程中,将教学内容消化、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互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之间相互讨论,解决“自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检验学习效果。

3.对学习的全过程控制及效果检验机制

在“互动学习”讨论之后,学生在“自学习”阶段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再次对教学视频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翻转课堂要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

国内学者对翻转课堂进行了大量研究与实践。实践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翻转课堂必须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融入我国的教育环境。

1.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要求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要适合我国学生的学习特点翻转课堂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较高,西方的教学模式主要侧重于学生个性培养与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自我培养能力较强的学生更适合在自主学习阶段找到学习的兴趣点。在互助学习讨论阶段,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指导之下,与周围同学进行深入探讨。我国的翻转课堂教育实践必须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课程内容上的差异化观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2.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首先,翻转课堂教学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教师除了具备教学的专业素质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科学技术、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管理学的相关知识等。多媒体教学视频制作是翻转课堂教学的基础。内容丰富的高品质教学视频,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翻转课堂教学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多媒体及信息技术。其次,教师必须在思想上转变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理念。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教育方法,必须先在思想上完成翻转。教师的角色由授课转为引导,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完成由单维度向多维度转变。积极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使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总结的心得在合作探讨与交流中解决与检验。

3.翻转课堂对信息化基础条件要求较高,软硬件条件有待升级,资源有待整合

近些年,随着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样化教育平台不断建立,信息化教育环境得到大幅改善。“翻转课堂的实施要有网络化教学环境的支撑。”但适合翻转课堂教学的优质资源相对较少,教学资源碎片化问题严重。部分学生由于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或家庭原因无法通过信息化平台学习相关课程。整合优质教学资源,不断加大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度,降低分享教育资源的成本,是发展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模式的必然要求。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策略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教育模式,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教师的教学效果,建立比较完善的新型教育教学体系,是翻转课堂教育模式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翻转课堂教育模式

既要发挥翻转课堂教育模式的新特点,又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情况,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完成学习主体由被动向主动的转变。教育模式的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要根据教育的主、客体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教师的合理引导形成良性的共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利用信息化的网络平台,利用翻转课堂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进行融入式的新型课堂教育。

篇11

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逐渐拓展到了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其中教育教学领域没能逃开互联网的冲击,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更好地开展政治课堂教学,成了广大从事整治教育的工作者开始探究的重要课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给传统的政治课堂带来了很多冲击,但它同时给政治教学带来了很多革新与发展的契机。高中政治教师要懂得利用这一契机,积极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努力优化政治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有效性。

一、利用互联网激发学生的兴趣

政治学科既没有生动华丽的辞藻,又没有强大的逻辑思维,它仅仅是一门严谨而讲求实用性的学科,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难免会觉得政治学科枯燥无趣,缺乏学习兴趣。然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缺乏兴趣,就很难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教师怎样才能化解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偏见,让政治课堂变得趣味横生呢?这个时候,互联网就能派上大用场。当代高中生常常被称为“网络原住民”,他们对于网络这个新鲜的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网络环境的开放性、活跃性与当前高中生的性格心理往往十分契合,如果教师能够利用互联网工具为政治课堂教学提供服务,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笔者在讲到“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这个框题的内容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直观感受性,就从互联网上给学生下载了一些视频图片材料。首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视频,内容是古时,荆国想要攻打宋国,于是在白天派人偷偷去测量荆国的护城河的水位,测量下来发现水位很低,于是决定晚上徒步过河,偷袭荆国城池。然而,到了晚上,河水大涨,荆国士兵溺死数千人,偷袭计划宣告失败。这个有趣的动画小故事不但生动地描述了变化的客观性,这种形式也让枯燥的课堂氛围变得轻松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接下来,笔者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图,内容包括自然领域动植物的进化发展,社会领域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让学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认识到“永恒发展”的含义,从而顺利地开启了本框题知识的讲述。

二、利用互联网获取海量信息

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涉及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并且,作为一门时事性很强的学科,对于一些时事的探究讨论和分析也是政治学科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由此可见,在政治教学中,教学资源和信息是否丰富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强弱。然而,政治教材和教参上的知识和信息毕竟是很有限的,即使我们可以从其他一些纸质的书刊杂志上拓展教学资源,也会非常费时费力,且信息量不够大,很难满足教学的需求。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时,互联网的运用就显得十分有必要了。互联网是信息时代的代表产物,它的存在和发展根基就在于信息的丰富性,因此,将互联网引入政治教学中,用它丰富教学信息是最有效的手段。在网络上,我们可以简单地输入关键词就能获取大量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来源广泛,角度和层次也是多种多样,这种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可以更好地拓展学生的眼界,让政治学科学习变得前所未有的开放、新颖,这对提高政治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例如,笔者在讲到“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时,就让学生动手到电脑上查找与这四个特征有关联的案例,结果学生很轻松就在网上寻找了很多相关材料,如农业法案例、DVD大战等,有了这些丰富的信息材料作为支撑,学生再回过头来理解市场经济的四个特征就显得更加游刃有余。

三、利用互联网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是一个教与学相互统一的整体化活动,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中常常将教与学割裂开来,在政治学科教学中,重教轻学的现象更是非常普遍,这种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无法发挥学习主观能动性,主体地位得不得尊重,灌输教学的弊端非常显著。互联网进入教学领域后,这种情况有机会得到改善,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例如,在讲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个知识点时,按照以往的经验,学生对这类说教意味比较浓厚的课题往往不太感兴趣,因为当前中学生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中学生的价值观十分多元化,而一味地用教材上的价值观进行灌输,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讲到这个内容的时候,笔者决定采取网络探究的方式进行本框题教学。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课下通过互联网收集相关材料,并在小组内部进行讨论总结,形成本组成员认可的观点,最后在上课的时候与其他学习小组进行交流讨论。在此次教学活动中,教师并没有用教材中观念束缚学生的思想,而是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工具尽情地将自己认可的观念呈现出来,虽然一些学生的价值观有所偏颇,甚至与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但这种偏颇观念在最后的讨论探究和辨析中最终被改变,使得学生逐渐形成了健康科学的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比起直接的灌输,学生的认同感会更强,从而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理解更加深刻。

总之,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运用,可以让政治课堂教学在直观性、丰富性、时代性和师生互动性方面都有显著的提升,使得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知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使得学生更容易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技能,从而更有效地发挥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价值。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住互联网发展的大趋势,努力在互联网背景下恰当地运用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让政治教学活动从内容到模式都能更好地实现创新,推动政治学科素质教育目标的最终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