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科学教育的含义

科学教育的含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2 15:01: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科学教育的含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科学教育的含义

篇1

而教学活动是系统工程,涉及教学双方、内在和 外在条件,提高中国医学史的教学质量,需要这些因 素的密切配合。为此,上海中医药大学为挖掘中国 医学史课程人文内涵,实施相应的策略,从设计思 想、改革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1 课程设计思想

医学史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对中医药学 习和研究的兴趣,增进对医学发展历史的了解,提高 学生的人文素养。不在于为学生将来从事某种具体 的职业做准备,而是要将学生培养成为不但具有专 业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和崇高的敬业精神,以及与这些知识相对应的正确 的思维方式、基本能力的合格人才。而这就要求中 国医学史的教学要解决其他课程所未涉及的重要内 容。要揭示中医学术体系及特点的形成过程的原 因,介绍中医学在其形成、发展、演进的过程中,所包 涵的哲学体系、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让学生在学 习中深刻了解到中医学是一门与中国传统文化一脉 相承的,跨越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

为了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 教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对现有教学模 式进行了改革。

1.1推行自主讨论式教学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强师生互动, 教学中大量采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讨论式教学 模式。在实践中学生通过查阅、访谈、实地参观、调 研、小组讨论等形式,研究相关热点和感兴趣的人文 问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得到了进一步强 化,增加了课程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 同时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学能力、获 取信息等多种综合能力,效果显著。

1.2增设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适应、参与社会活动;更好地发挥和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 服务,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科素养和 人文社会实践经历的、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专业人才。 此外,还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对发挥博物馆 的教育功能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使博物馆更好地为 社会服务,为教育服务,为学校的教科研活动服务。 同时在为社区建设服务中,提高了我校在社区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2 改革措施

2. 1建立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系列课程模块

为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解决教学中的难点, 拓展知识面,改变中国医学史原先单一的课程,我们 先后分化开设了《中国医学史》、《中国药学史》和《西 方医学史简介》,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系列 课程模块。

(1) 核心模块:以中国医学史为主线,针对一年 级专业学生,以医学历史为基础,课程中强化人文素 质(如哲学、历史学以及医德等)的教育。

(2) 拓展模块^①率先增设中国药学史教学模 块,补充完善医学史教学内容体系,让学生了解药学 专门史的内容,提高学习的系统性。②以西方医学 史简介为切入,让中医学生在提高中医人文素养的 同时,还能了解西方的医学历史和文化,使学生能了 解东西方文化交融中的中西医学关系。

(3) 人文实践模块:充分利用学校所属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和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结合学生自 身专业特点,独立增设与医学史教学内容关联的人 文实践教学模块。以通过有目标的实践体验,提高 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深入体验史学中蕴含的社会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 人本精神,为以后职业素养的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

2. 2以博物馆实物为依托提高学生历史感性认识

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集中展示的场 所,同时作为教学科研的基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 直观教学的环境。[1 ]以具体的文物史料、标本来再现 历史,使医史教学更加直观具体,真实生动,使医史 课程变得更加有说服力,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比如进入医史综合馆时“中医药千年回响”铜浮雕, 表示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从远古走向未来。如北 宋铜串铃是中国古代民问医生行医的工具,民问医 生也被称为“铃医”。在介绍专业知识同时,还可穿 插串铃的典故——“虎撑”的故事,以增加趣味性。 在介绍宋针灸铜人复制品时可以和清乾隆御制针灸 小铜人串讲,回顾针灸发展的历史以及针灸铜人的 历史渊源。又如“预防为主”是中医学一个基本观 点,数千年来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该馆就收藏有 各个历史阶段造型别致的预防器械。如在博物馆内 陈列着多种薰香器,有汉代的鎏金铜熏炉,明代室内 大型烟熏消毒器。尤其难得的是明代烟熏消毒被褥 用器,是古代预防保健的文物,熏香可以避秽杀菌, 防病治病,还可提神醒脑,愉悦身心。现代实验证 明,熏香气体可抑制细菌,还能提高人体的抵抗力。 还有晋代瓷唾盂,清代灭蚊铜灯等预防器械,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人预防思想的理解。在讨论唐代医学教 育时,除论述唐代太医署教育模式外,还涉及到师 承、家传、自学、私塾等历代中医教育殊而有效 的方法和手段,对目前中医教育的优势和不足有一 定的认识和启迪。展馆中还陈列了老子、庄子、孔子 的画像和理论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中 医的渗透和影响,同时还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的哲 学。通过青铜酒器可以介绍中国的酒文化。

在每一次的博物馆教学中,都使学生认识到这 些历史遗存的文物,是先贤们从事医疗活动的见证, 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影。使学 生们深切感受医学发展的脉搏,了解中医药学从起 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轨迹,探索古代医家成功 的秘诀,这是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

2.3以自主学习为主线改革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改革方面,我们注重学生参与,强调自 主学习和自我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教师为 中心、以黑板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的“三中 心”教学模式。[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了学 生的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 受知识逐渐转变为主动接受知识,由“要我学”逐渐 转变为“我要学”。起到了同学所归纳的“中国医学 史课程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更有着它特殊作用”,也反 映了教师和同学的共识。课堂教改形式发生的这种 极大变化,真正体现了教改的含义,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增加 了课程的趣味度。

中国医学史在近几年的课堂教改中采取以教师 重点讲解,参观医史博物馆,并结合博物馆和医学史 内容,进行讨论。专题讨论内容由学生自我选择,然 后分组准备,集体讨论;并通过观看医史教学录像, 以及闭、开卷考试的模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开拓学 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学与教师共同 参与教学过程,极大地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性和课 程的趣味性。

在这个基础上,还借助上海中医药博物馆的文 物优势,采取以博物馆实物为研究对象为学生自主 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实物例证和资料。该博物馆收藏 有民国以来各种期刊杂志,以及书籍1万多册,可供 查阅,有电脑可以上网。在整个过程中,同学们查阅 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 设计,自我提高,互相切磋,然后到讲台上畅所欲言。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查阅资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加 深其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组织能力 和口头表达能力,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 可使学生了解文物、文史各方面的知识。

2.4深入社区实践加强素质教育

人文社会学实践活动,是在中医药专业学生早 期教学环节中,利用中医药社区教学基地资源,在教 师指导下有目标的学生自我实践体验,引入人文社 会学理论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在 实践中,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实践教学相结合,充 分利用网络以及社区功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 动性。

社区是中医药传统文化重要的实践基地。 针对 目前高校素质教育与社区文化素质教育作用日益突 出的趋势,我们率先在全国中医院校中开设中医药 学生人文社会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利用中医药社区 教学基地资源,在教师指导下,引入人文社会学理论 和方法,开展人文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以提高中医 药专业学生的人文社会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教学 中结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通过教师授课 和指导,学生自主选题,利用一定时间考察和研究社 区内相关问题。培养学生走出课堂,用人文社会的 视角深入社会,观察社会,运用所学,切入社会一定 层面,独立分析研究问题,归纳认识,积累社会实践 经验,为步入社会打下基础。同时对探索高校和社 区资源共享互补、共谋发展有积极意义,对提升并扩 大高校在社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影响力、树立品牌 高校形象有积极意义。

通过这样的人文社会实践,使学生充分体悟到 学好专业知识同时,还需提高自身的各种文化知识, 加强人文素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中医 药专业人才,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从而激发了 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5 依托校史资源了解海派名医的成材经历

我们以“海上传名方,沪滨育大医”为主题,开设 了《上海地区学术流派特色研究》等教学内容,让学 生通过参观、访谈、调研、交流讨论等环节,自主整理 相关医家的医德风尚、社会责任、学术思想、治疗特 色和有名的方药,撰写相关学习心得。领略海派名 医成材的轨迹、中医药在国家卫生战略中的地位和 社区人群中的影响力,加深对海派中医特色形成规 律的理解,[4]并尝试解读社会历史环境与中医药发 展的相关性,深刻地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为 今后中医药职业生涯应具备的职业精神打下一定的基础。

同时,还充分利用校史馆发挥了解海派名医的 作用,因其既是学校发展史,也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和成长史。博物馆三层校史陈列馆于2004年12月 成立,陈列校史图片、实物700多件。通过参观“杏 林绿叶、五十春秋;创业岁月、辛勤耕耘;非常时期、 风雨历程;走进春天、改革发展;弘扬中医、与时俱 进”等展版,以及解读学校的校训、校标、校歌,浏览 校门变迁、杏苑耆英、春华秋实、群贤剪影、励精图 治、播扬国粹等等图片和展品,学生可以充分了解新 中国第一批创办的、创建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 学成为我国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一个重要基地的 发展历程,从一个侧面浏览我国中医药教育正式纳 入现代高等教育轨道的历史。同时领略了海派名医 成材的轨迹,并通过查阅资料,进一步加深对海派中 医特色的了解,深刻感受这些名医的大家风范和高 尚的医德,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以后进入临床 打下一定的基础。

在实践中学生还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历史 学、中医文献学、博物馆学、考古学和社会学领域的 研究进展,将传统医学史教学内容与现代研究进行 有机整合,开拓视野,增长知识。

2.6 依托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研究与 传播中心的优势拓宽学生视野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国内中医专家的学术思 想、研究方法、临床经验,医史文献学科和中医药文 化研究与传播中心还组织专家进行哲学、历史学、博 物馆学等方面的学术讲座,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中 医学特色与成就以及与古代文化的关系;同时,加强 科学研究,充分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研成果,拓展知 识面。

2.7 重视教学实践基地——中医药博物馆建设

上海中医药博物馆(SHANGHAI MUSEUM OF TCM)由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华医学会医史 博物馆、中药标本陈列馆、校史陈列馆三部分组成, 于2004年12月建成开放,建筑面积为6413平方米, 陈列展出面积约4000平方米,年开放日超过300天。 博物馆弘扬中医药和中医药文化,普及中医药科学 知识,反映中医药学从形成到繁荣、从继承到创新的 轨迹,是博大精深的中医药学和中医药文化的缩 影。[5 ]博物馆是全国、上海市、浦东新区科普教育基 地,上海市科普旅游示范基地,上海高校及浦东新区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雅致、新颖、大气,向世人展示 中医药文化的风采。

其中的医史博物馆成立于1938年7月,是中国 最早建立和目前具有相当规模的中医史专业博物 馆,馆藏从新石器时代以来的中医药文物14 000多 件,《黄帝内经》、《伤寒论》和《本草纲目》等古今医籍 6000多册,医药报刊3000多册/种,其中不少是20 世纪20、0年代稀见中医药刊物。医史馆分综合馆 和养生康复、针灸推拿、中药方剂、中医文化、中医科 教5个专题馆,展示的实物史料反映五千年来中医 药学发展的重要史实和主要成就,在中医史教学、普 及中医科学知识、促进中外医学交流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中药标本陈列馆有近50年历史,现为上海市教 委重点学科点,是中药学教学、科研、对外交流与展 示、开展中药科普宣传教育的平台,是收集、制作、鉴 定、保存各类中药标本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机构。 收藏中药标本和中成药3000多件,介绍中药形态、 功效,传播中药科学知识。陈列麝香、野山人参、冬 虫夏草等名贵珍稀标本,有150多种动植物中药液 浸标本,传统精制中药饮片,名特优新中成药,名贵 中药腊叶标本。还有一个科普活动室,学生可以与 中药“互动”,开展中药标本趣味习作。

占地16亩的“百草园杏林苑”于2006年6月 23曰建成开园,将景观、科普和教学融为一体,与中 药标本陈列馆相辅相成,对公众免费开放。“百草园 杏林苑”是学校中医中药教学与研究的资源和社 会科普教育的资源,在积极为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 作服务的同时,也全方位为社会的科普教育活动 服务。

2.8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医学史课程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以充满 知性、个性、创造性和富有幽默的教学方法,将几千 年中医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学经典具体内容的理解 与诠释,通俗易懂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逐步完成对 精深博大的中医学知识体系的理解和再内化,并注 重加强学生探究与发现能力、疾病诊疗意识和思维 方法的培养和提高。这就对教师本身素养和知识结 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才 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教学的需要。

(1) 进行学历培养和短期进修,提高教师的学 历。目前教研室中青年教师皆已获得硕博士学位, 同时还加强教师的短期培训,并选送教师参加全国 医史文献培训班,以及赴综合性大学访学进修。

(2) 加强集体备课和听课制度。坚持青年教师 听课制度,要求做好听课笔记,并坚持集体备课。参 与全国、上海市和学校的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3) 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全国学术会议。通 过不断“走出去”,一方面能开拓教师视野,使青年教 师充分了解最新学术研究动态;同时能够促进自身 的教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

(4)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学术水平,积极鼓 励中青年教师参与名师传承研究工程项目。名师与 传承人定期学术交流,每周有临床专家门诊,要在名 师的指导下阅读中医经典著作,发表高质量的学术 论文,申报课题,撰写专著。在名师的言传身教下, 迅速提高教师的中医理论素养和教学、科研水平。

(5) 积极参与医史文献重点学科和中医药文化 研究与传播中心的平台建设工作。进行科学研究, 积极鼓励负责申报和承担各级科研项目,提高中医 医史文献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在科研探索和创新 中提高学术素养,使科学研究成果向教学转化,以科 研促进教学。

(6) 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要求中青年 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全面参与科研和教学研究项 目,使其迅速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力量。

2.9 建设立体化的系列教材

随着教研室教学力量的加强,教材建设也取得 了新成果。主编、副主编《中国医学史》、《中药学 史》、《针灸推拿史》、《中医方药学史》、《中外医学史 纲要》等教材,以及《中国医学通史图谱卷》、《中医 护理学历史与中医护理学临床应用》等书籍和中医 院校教学参考书《中国医学史》(任副主编)。另外, 还有《中华医学文物图集》、《海派中医学术流派精 粹》被用于人文实践课程——海派中医特色。这些 专科史教材和著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资 料,在通史学习之外,可以进一步了解某医学专科发 展的进程和历史,点面结合。[3一4]

教研室和博物馆还制作了《中国医学史》教学电 影,《中国医学史》、《中国针灸史》幻灯片。上海中医 药博物馆宣传片、医学名家动漫、煎膏制作等影片。 使教学过程更具动感,教学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大大 提高学生学习医学史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学习和 探索中医学的欲望。

2.10改革考核方式

学习方法的转变要求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机 制,于是我们建立起一整套全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注 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 力的考核。 实行笔试与撰写论文相结合的考核模 式,使学生能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某些问题,比 较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成果。

3达到的效果

3.1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通过以上的改革措施,使整个学习过程围绕着 学生挑选的问题进行,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生为解决问题需要归纳、整理所学知识,还可促使 同学从图书馆查阅资料,从网上获取信息,然后到讲 台上畅所欲言。比纯粹的背书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且很难遗忘。也为以后中医专业课的学习打下 基础。

3.2通过观看医史录像和参观博物馆的文物实体 加深了对整个医学发展过程的了解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对外经济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来华就读的留学生人数逐年攀升。2001年来华留学生总人数为52,150人,到2011年增长为292,611人。①其中很多自费生中选择了西医专业。重庆作为新兴的直辖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特别是自费生)来渝就读。从2001年重庆开始大批招收自费留学生,到2011年全市留学生人数达到了4033人,其中以汉语和西医专业的留学生为主。②

包括重庆医科大学在内的国内各医学院校,从2001年起开始招收英语授课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因为留学生没有统一的入学考试,与中国的医学生相比,生源质量参差不齐。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医学留学生在中国的医院见习和实习,并且要求汉语作为必修课要贯穿教学全过程。③从2008级本科留学生开始,各医学院校对留学生采用了新的培养计划,学制从五年改为六年,汉语总学时也从200多增加到500多。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重新编写和制订医学本科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大纲非常必要。

1 医学本科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根据留学生汉语课程的设置,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可分为两个部分:《基础汉语教学大纲》和《医学汉语教学大纲》。

1.1 《基础汉语教学大纲》

《基础汉语》是为零起点的六年制(全英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而开设的一门基础语言课程。《基础汉语》共开设四学期,目的是培养留学生汉语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达到重庆医科大学汉语水平测试1、2、3、4级水平,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完成在中国西医类本科院校的学习,并为第五学期进入医学汉语学习打好基础。

《基础汉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参考了国家汉办2008年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④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需要,经过四年(2009-2012)的选材、讨论、实践和修订,于2012年底完成。

由于本科留学生在第一、二学年分四个学期,分别学习汉语听说汉语读写课,因此将基础汉语教学大纲分为四个阶段,即汉语1,汉语2,汉语3和汉语4。每级目标包括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策略三项内容,由听说和读写两个课型共同完成。

一级:学习者能理解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语言材料,可以较准确地进行词句复述、背诵及抄写。开始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和学习习惯。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和尝试简单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级:学习者能理解有关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语言材料,掌握基本句型,可以造一些简单的句子,对事物作简单的描述,以比较简单的方式进行简单的语言交流。开始培养学习汉语的兴趣和信心。学习简单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三级:学习者能理解并学习与生活相关的语言材料,可以运用较为复杂的句型,就熟悉的话题进行沟通、交流与描述,可以组织简单的语段。掌握常用的、比较有效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四级:学习者能理解并学习与生活相关的语言材料,可以运用较为复杂的句型,就熟悉的话题进行沟通、交流与描述,可以组织比较复杂的语段。掌握有一定难度的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下面就以《汉语1》为例,来介绍《基础汉语教学大纲》的目标和内容。

1.1.1 语言知识

每级的目标均包括语音,字词,语法,功能,话题和语篇等内容,此处细节略。

1.1.2 语言技能的要求

听:能听懂个人和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简短的、发音准确清晰的基本词句和简单的课堂指令,可以借助说话者的肢体语言或语言环境猜出其意,并能做出相应的反应。

说:能跟读、复述或背诵课堂上所学的词句,声调基本正确;能说出本人的基本信息;能主动问候他人或对他人的问候做出回应; 能用简单的词语表达最基本的需求或指令;能表达最基本的请求或寻求帮助。

读:能识别拼音,并借助词典使用拼音查找汉字;能大体识别与个人及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简短信息类材料定信息;能基本看懂一般社交场合中最常用的问候语和感谢语;能大体理解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字词和数字;能借助图片等大体理解最常见的、明显的指示语或标志。

写:能用正确的笔顺抄写汉字;能填写最基本的个人信息,如姓名、国籍等;能书写学过的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用语和日期、时间、数字等;能正确书写社交场合中的简单用语,如写贺卡。

1.1.3 策略

包括情感策略、学习策略,交际策略。

情感策略: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汉语的自信心,使学习者主动使用汉语;帮助其克服犯错误时的沮丧情绪。

学习策略:掌握简单的项目分类法;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学会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能将孤立的字词组成简单的句子;学会听取他人的意见,以改进自己的不足;学会制订简单的学习计划;学习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方法。

交际策略:运用简单的情感策略,提高学习效率,观察他人的动作并会模仿;在课内外与他人进行简单的交流,了解并遵守汉语交际的基本礼仪;借助手势、表情、实物、绘图等非语言手段,逐步提高语言交际的能力。

1.2 《医学汉语教学大纲》

《医学汉语》是为六年制(全英文授课)临床医学专业的外国留学生而开设的一门专业汉语课程。本课程共开设三学期,主要介绍临床医学课常用基本的术语和专业词汇,模拟不同医学场景下的临床用语,使学生了解临床问诊、查体、诊断等完整过程,同时以医学为背景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为留学生在中国的医学见习和实习打好语言基础。

进入《医学汉语》学习的留学生已完成基础汉语课程和医学基础专业学习,已掌握现代汉语基本句型及大约1300~1500个常用词,听、说、读、写能力达到《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⑤(长期进修)初等3级和重庆医科大学汉语水平考试4级目标。

《医学汉语》主要涉及临床内科,以对话和短文等形式展现内科主要场景和典型病例,让学生熟悉内科各主要病种,帮助学生积累专业词汇,培养学生临床实习听说读写的能力。其教学目的如下:

听:能听懂基本的医学词汇、专业术语;听懂医务活动对话。

说:用所学的医学词汇、专业术语及功能句来回答问题、完成会话;通过模拟特定情境进行交际练习;根据关键词、功能句进行成段表达。

读:在掌握基本医学专业词汇和功能句的基础上,主要对病历和简单医学资料进行阅读。

写:简单书写检查结果和内科病历等。

该课程目前使用教材为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汉语实习篇I》⑥和《医学汉语实习篇II》。⑦

2 结语

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实施来华留学预备教育,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⑧

随着我国的医疗条件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医学院校作为来华自费留学生(除汉语专业外)选择最多的专业,将会迎来新的挑战,即: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我们的学生毕业后将飞往世界各地,他们行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医学教育和医疗水平的国际形象,也是各医学院校最好的代言人。因此,只有打好语言基础,才能保证留学生们更好地完成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的学习。

注释

① 中国教育年鉴编辑部.中国教育年鉴[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03,2004, 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

② 刘枫.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高等院校留学生教育的发展[J].重庆高教,2009(3):12-15.

③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暂行规定[Z].2007.

④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⑤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S].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篇3

在做课程大纲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课程大纲的适用范围,即针对的学生。如学生所在班级是初级、中级、还是高级,是学历班还是非学历班、是综合授课还是分技能授课、是读写课还是听说课等等。只有明确这个课程所面向的学生级别及班级性质和类型,我们在以后制作教学目标、课程要求时,才会有针对性,不失偏颇。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的年龄,学生的国别,学生的教育水平,学生的汉语水平以及班级的整体情况,如年龄比重、性别比重、国别比重、汉语水平分布情况等。再次,明确课程的课时数量,这里包括总课时数及周课时数。只有对课程整体时间明晰,我们在排课时,选教材选课文,平时安排和考试安排上以及在做课程安排时间表时才能更科学、更合理、更平均,最后才开始构思该课程具体大纲。

其次,要明确该课的课程目标,即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之后可以达到的效果。课程目标的制定一定要与学生水平,课程类别密切相关。如我们要做的高级班课程的大纲,自然要有别于其他级别,考虑到学生基本具备汉语表达能力,但在词语的选用上、适用语境的选择、成段表达的方面仍存在问题,制定课程目标就是制定学生在学习之后可以达到的目标,这也隐含着教师对学生汉语学习成果的一种承诺。在制定目标时,切记一定要具体、量化,勿空、勿大。同等级课程大纲也会因课型不同而各有所侧重。读写课侧重学习语言形式、词汇用法、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旨在全面的提高学生汉语水平。而听说课侧重提高学生对实况谈话的听力理解和成段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旨在让学生的汉语表达更流利、准确、得体。课程大纲的制定必须以汉办颁布的各项语言大纲为依据,如《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汉语水平等级标准语语法大纲》、《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等,参考语言大纲制定符合学生级别的、符合课程特点的、符合总的语言大纲要求的单个课程的大纲目标名录。

再次,为保证教学活动顺利展开,在教学计划中要明确列出课程要求。该课程要求既包括学校学院层面的大要求,也包括具体课堂要求。如,要求一般会涉及学校教学规定,考勤要求,预习复习要求,作业上交及时限要求,课堂纪律等。如个别课程有特殊要求也要写出(操练课座位摆放必须成马蹄形,同国别的同学不可坐在一起等)。在要求中最好不单单指出学生不要做什么,也要指出学生应该做什么,把这个写入课程要求不仅是对学生要求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一种保护。如有些要求没有在课程要求中体现,那么在上第一节课的时候,一定要和学生讲清规则并在接下来的几次课中使之成为习惯。课程要求设计一定要简练、清楚、明确,如初级级别可以附上外文翻译。

篇4

引言:汉语教学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其关键在于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语言是内心想法和知识的传播体,我们运用它去向大众呈现出自己不一样的智慧,那么在汉语教学过程里面,将语言变成一种艺术就显得非常重要。下面笔者基于运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提升学生汉语能力的方法浅述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

在教学语言应用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的习惯与专业能力发挥的差异,总是会存在一些语言应用的问题,也导致了课堂效率的降低,下面对于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应用的存在问题表达一下笔者的想法。

(一)课堂语言运用单一、缺乏专业性

在课堂教学中,汉语文学非常注重课堂气氛的熏陶与老师语言的融合,但是语言运用较为单一,在教学里面缺乏专业性的表达也是必须要注重的问题。这其中主要表现在,老师运用的教学语言过于口语化、专业基本功还不够扎实,进而导致课堂缺乏一定的趣味,学生的学习态度仅仅停留在如何上课中,而不是真正的投入到自己的课堂里面。或者已经习惯了这类教学模式,把语言的学习当成任务,从而忽略的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二)教学语言过于直接、不能具备引导作用

我们要充分的体会到这一点,那就是汉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本质区别,对于其他类学科来说,有些知识的讲解必须要直接到位。可是汉语的魅力之处在于:一方面我们要懂得知识的应用,而另一方面却要具备语言艺术,将学生的情怀与热情带入到学习里面。因此教学语言太过于直接,而且不能够具备一定的引导作用是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所在。

(三)教学语言缺乏魅力色彩

有些时候,一节课堂是否有趣很大程度在于语言的魅力应用。在学生的眼中,如果老师的语言缺乏一定的魅力色彩,总是以学术的角度去讲解,那么也就失去的兴趣的。因此可以看出,对于不少老师来说,语言魅力的缺乏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而如何运用语言的色彩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是值得思考的重点。在这其中一定要保持长期学习的态度,因为教学语言魅力的缺乏往往由于教学当中的惯性问题,进而导致了内容的平淡。

二、汉语课堂中教学语言艺术的应用策略

对于汉语言专业来说,虽然它与其他学科拥有相似之处,但是究其本质来说又有很大的差别。比如对于高等数学应用和一些理科专业,语言成为润色的部分,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增加。但是汉语则不同,它是一种欣赏的角度和艺术氛围的创造,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潜在兴趣,让他们热爱其中,真正的感受汉语所带来的力量与美好。因此我认为注重语言教学的应用应当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保持课堂语言教学的精准性。

对于汉语教学来说,我们一定要做到先去规范课堂语言,在去进行知识的灌输。比如老师在对汉语中语法、词汇、古文、文体、写作等进行辅导时,切不可随意乱用语言,同时也要坚决排除目的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的语句。其实语言艺术并不是形式上的组织,它是以深入教材为前提的。因此我们在保持汉语教学的准确性时,要经常的分析教材上面的应用知识,准确的把握其中的含义与教学技巧,然后通过严格的耐心去解读知识,通过逻辑性和容易被接受的模式传达给我们的学生。所以在这方面,笔者认为一定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功底,如果对于本身的专业掌控能力还不够,那么做不到将知识真正的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提升精准性的另一面就是扩大知识面,然后再用充满魅力色彩的教学语言表达出来。

(二)把握趣味,深入教学。

我们在教学里面,最重要的是大脑,可是知识是通过嘴来传达给大家的,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是否生动有趣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部分。巴尔扎克曾经说过,“言谈是衣着的精神部分,用上它、撇开它,就和戴上或摘下装饰着羽毛的女帽一样。”如果说语言是一把钥匙,那么它所打来的就是师生之间的沟通之门。比如在汉语文学的学习中,我们会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课文,可是不一样的文体、模式、题材,它所表达的情感主题有很大的不同,有的课文赏析很活泼生动,有的却十分充满悲伤情怀,或者是一些写实题材的课文,都存在本质的区别。教师的教学想法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些内容生动有趣的表达,既能够抒发作品的情怀,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其中,体会文学语言的幽默及标准。

(三)通过语言锻炼学生自身能力。

在一节课堂当中,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在专业水平与生活语言之间,因此不少老师容易在课堂当中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通过语言魅力去感染学生。但是与此同时也要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通过自己的语言锻炼学生对于汉语文学学习的自能力。其实在教学里面,总是容易犯下这样的错误,那就是一问一答,诸如老师提问“这倒问题的答案是A”,然后学生接下来回应“对”“是”“我明白了”,我认为这是语文教学存在的很大问题,因为语文更加需要引导,通过充满渗透性的语言去让学生自己明白这其中道理,而是放大老师的位置,让老师变成演讲者。所以很多时候,教师并不是课堂当中主导地位,而是能够辅助学生走向学的参与者,语言表达的最后目的就是教学生,让他们真正的学习到汉语文化的重要之处。

结语:在教学中,想要真正的提升课堂语言艺术能力,需要的不仅仅是把自己变成一名演说家,更多时候,我们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意义。当教育者把课本当成一部作品去完成时,他也就懂得了语言应用的真正价值,那就是让语言充满艺术的灵动和魅力。

参考文献:

[1]肖慧.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探微[J].教育教学论坛.2013(37)

篇5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为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和钻研精神提供了重要条件。学生一旦对汉语产生了兴趣,就会自觉主动的参与参与各种汉语学习,并从中获得乐趣。教师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扩大知识面,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并精心设计导入语和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自信的性格,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营造汉语学习氛围

文化交流、生活需要、生存状况、学习发展需要汉语,社会进步一千里,经济往来也成为各国人民日常生活需要,文化交流、政治、生活接触已成为必需,把学习汉语的重要性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未来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不学好汉语,无法面向未来,无法适应社会需要,无法满足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变重要性为学生的需要性,是生存环境的需要,由为升学学,为家长学汉语变为为生活工作学,为自己的发展需要学汉语。

3在实践中学习汉语

在生活实践中使用汉语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更重要的学习。不使用,不和生活结合,所学汉语知识的实践风马牛不相及,这种学习难获成功。学习汉语,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使用汉语以外,还要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汉语和生活、学习、娱乐密切结合,让汉语成为一种经常使用的工具,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汉语,使之有交际、应用能力。切实将汉语的重要性变为生活的一部分,为将来奠定良好的可塑基础。除此之外,在汉语课堂教学环境中创造全汉语的教学环境,努力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听”“说”环境的汉语言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全汉语的环境。在教学和日常生活中,鼓励和要求学生直接用汉语思考,用汉语交流,逐渐使汉语成为他们的交际工具。过去,汉语教学存在着双语思维,一般依赖母语,用母语组织、思考,然后译成汉语师生都对母语思维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思维习惯,对汉语学习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汉语教师应该鼓励和支持学生直接用汉语思考,用汉语表达所见所闻,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汉语思维,提高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

4运用多媒体辅助汉语教学

篇6

一次函数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它是建立在学生对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关系、函数的认识基础上的,同时也为学习一次函数的性质、反比例函数及二次函数奠定了基础。根据学习目标,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概念,难点是根据题意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由于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概念是陌生的,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两个情境,其中教科书上安排的情境2――关于汽车的耗油量问题由于难度较大,我将它后移至本节课的后期处理。

教学情境1: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并填入下表:

(2)你能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吗?

通过创设这个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一次函数;然后我自主创设了有关宜万铁路的第2个情境:

教学情境2:背景资料:宜万铁路全长377公里,总投资近290亿元人民币,每公里造价已超7000万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铁路平均造价之最。宜(昌)万(州)铁路全长377公里,2010年11月19日宜万铁路迎来了首趟试运行客运列车。列车从宜昌出发,以108千米/时的平均速度驶向万州。设x(时)表示火车行驶的时间。若y(千米)表示火车与万州的距离,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

情境2的创设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好地了解宜昌,热爱宜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两个情境,得出两个关系式,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式子的共同点,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得出y=kx+b,进而概括出一次函数的概念。然后把情境2变形:在前面的情境2中:如果题目的条件不变,把问题改为:(1)若y(千米)表示火车与宜昌的距离,写出y与x之间的关系式;(2)y=108x是一次函数吗?它与前面的一次函数有什么不同?

通过上面的变式题得出一个正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学生自己归纳正比例函数的概念。由于正比例函数是特殊的一次函数,因此在得出一次函数概念的基础上,再通过一个特例,当b=0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将正比例函数纳入到一次函数的研究中去。这样,打破了传统教材先研究正比例函数,再研究一次函数的顺序,让学生从整体上认知一次函数。

在例题教学中,由于例1比较基础,采用学生先独立思考,再通过集体评价的方式完成,并引导学生归纳列函数关系式的一般步骤。在此基础上展示例2,由于例2难度较大,主要由教师引导完成。通过例2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方法。

在最后的当堂检测中,我设计了两道题,其中第二道题是书本上的引例,此题由于难度较大,我增设了一个过渡性问题“汽车行x千米,它的耗油量y的关系式怎样表示?”,再解决教材上的问题“油箱中的剩余油量z的关系式怎样表示?”,问题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对本节课的反思及教学体会

1.要明确“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相结合,兼顾统一,形成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落实“四基”的过程中,应打破传统的“满堂灌”和死记硬背的传授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方式,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和主动参与、体验、实践活动中逐步落实“四基”。

2.要正确处理“继承”与“扬弃”的关系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不能过于形式化、机械化。新课改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教学的讲解,而是更强调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活动的目的,使课堂活动有层次,并因势利导。

3.要处理好教科书与其他教学资源的关系

教科书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至高无上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灵活调整教学顺序和整合教学资源,采用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去探索、体验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方法与过程,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过程中受到情感和态度方面的陶冶。

篇7

一、引言

1.经济学术语的概念界定。随着世界不断向前发展,关于经济学的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就当前来看,大多数国家普遍对经济学的理解主要是基于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1948年在《经济学》一书中所给的定义,即经济学是一种用来研究人和社会选择的科学,并在将来把商品分配给各类成员的一种科学。根据该定义,我们发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进行利用,同时研究分配和消费的科学。

2. 经济学术语的主要特点。 经济学术语除有专业性、单义性这些术语通性之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专名命名。经济学首先是源自于西方,然后从西方引入我国的,所以大多数经济学的教科书采用的仍然是西方经济学教材汉译本。而中国的大多数译本仍然是以西方作品中国化为根本的发展途径,所以作品大多数是改编而成的。考虑到很多经济学概念都是通过西方学者提出的,所以相关术语在进行翻译时,很可能就是直接使用提出者的名字进行命名。

(2)对义性。词语的对义性主要是指词语的意义的互相矛盾、互相对立,也就是在词语的表达概念在逻辑上具有一种矛盾或对立的关系。”在经济学中,经常会使用一组矛盾、对立的事物或对立的行为来表达相应的经济关系,所以术语往往是成对出现的。比如:law of demand(需求定理)与law of supply(供给定理)、explicit cost(显性成本)与implicit cost(隐性成本)、loses of exporting countries(出口国损失)与loses of importing countries(进口国损失),这些术语意思都相反或相对。

(3)系列性。一个新词进入经济学术语之后,发生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些列与该中心词相关的词。如marginal(边际)一产生,带出了一系列经济学术语,Marginal benefit(边际利益)、marginal changes(边际变动)、marginal cost curve(边际成本曲线)、marginal product(边际产量)。

二、不规范现象归类分析

1.字面翻译。经济学术语不同于普通的词语的翻译,它们总是经济学领域中的许多概念的称谓。译者在翻译时,如果不考虑到词语的真正含义,而是根据词典的表面意思来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就会出现错译。如lump-sum tax,曼昆中译本译为“定额税”,萨缪尔斯中译本译为“一次性总付税收”。 income distribution,曼昆中译本译为“收入分配”、而萨缪尔斯中译本译为“收入分布”。而具体地,可以根据文本来定,例如下面的实例:

Suppose the government imposes a tax of $4,000 on everyone. That is, everyone owes the same amount, regardless of earnings or any actions that a person might take. Such a tax is called a lump-sum tax.

可以翻译成:假如政府向每个人征收4 000美元税。这也就意味着无论收入多少,也无论每个人将要采取怎样的行为,每个人都要交纳等量的税。所以把这种税称为定额税(lump-sum tax)。

2.选词不严谨。术语和概念唇齿相依,在科学研究中很多术语都是由概念而来,反过来术语又用在传播科学。有时,译者理解原文意思,但在选择译词时,没有斟酌词语的细微差别,从而导致译名不准确。如:rent control, 分别翻译成“租金控制”与“租金管制”;medicaid分别翻译成“医疗援助”与“医疗补助”。

3.语言欠简练。翻译科学术语,不仅要从科学概念体系出发,又要采用精炼的语言来描述,达到简单明了的目的。术语翻译时,要对语言进行锤炼,从而保证术语译名简洁。然而在经典教科书汉译本中还是会出现不简洁现象。

三、经济学术语汉译名不规范的原因

1.译者缺乏术语意识。术语意识是以对术语的性质与功能的认识而形成的严谨、科学地对待本专业术语,小心慎重地对待其他专业术语的自觉性。如果术语对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作用而不够了解,就很难可能会对术语产生一种严谨甚至敬畏的科学态度,而取而代之的是草率、随意。具备术语意识,才有可能去遵守术语翻译的相关规范,再依据术语定名规则翻译。

2.译者缺乏经济学知识。每一次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就要定义一个新术语来表达这一概念,经济学是一门有较强的专业性的学科,如果只是知道语言知识,而缺乏经济学知识,往往很难准确地进行翻译。例如:business cycle有些经济学教科书译成“商业循环”,这是根据普通词语字面意思来翻译的,在微观经济学著作中显然是不准确的。在经济学中,business cycle应该译为“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的波动,而不是指商业活动的循环进行,要准确翻译该词,就要全面了解经济学的概念。

3.译者缺乏严谨态度。经济学家考虑到教科书的特殊性,通常会通过例子、定义、图标等各种方式来说明术语的含义。译者翻译时,结合上下文通常可以理解术语含义,但在选择词义时,没有区分词语的细微差别,而造成选词不当的问题。

四、经济学术语的汉译有效性策略

1.专名命名法。经济学中很多术语的译名直接以概念创造者的名字命名。在翻译时,笔者也直接使用经济学家姓名作为术语译名的一部分。举例如下:

Pigouvian subsidy 庇古补贴

1a. A Pigouvian subsidy is a payment designed to encourage activities that yield external benefits. (Krugman 2010)

1b. 庇古补贴是用来鼓励产出外部效益行为的支付补偿。

分析:庇古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词典中收录的以庇古命名的术语分别有“庇古税”、“庇古均衡”、“庇古效应”。在翻译此新术语时,也以该经济学家名字命名,翻译成“庇古行为”。

2.习惯表达法。术语翻译过程中,词语表达尽量选择符合交际语言习惯的词。举例如下:

depository bank 储蓄银行

2a. The Glass-Steagall Act of 1933 separated banks into two categories, commercial banks, depository banks that accepted deposits and were covered by deposit insurance. (Krugman 2010)

2b.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将银行分成两类:商业银行和储蓄银行。储蓄银行接收存款,并购买储蓄保险。

分析:翻译成“存款银行”,意思也清楚,但不符合日常语言表达习惯,所以译成储蓄银行。

3.逆序翻译法。中文与英文尽管在语序上有所不同,中文通常将修饰语置于中心词前面。而英文,当修饰语较长时,就会把一部分修饰语变成介词短语、不定式置于中心词后面。就算英语修饰语全部前置,有时还要对其进行重新排列,符合中文的习惯。

4.类比借用法。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大量新概念通常使用日常词语表达,且部分词语在其它的领域还有类似的意义。这时,可以采用类比借用的方法来命名,由此得出的术语易于传播,且不失专业性的特点。

5.信息补偿法。“翻译是指在接受语再现原语信息并实现最近似的自然等值”, 所以翻译主要作用就是传递信息,实现源语功能。术语翻译的信息补偿是指术语翻译过程中,译者有意识的运用某些译语手段或符合译语规范或规约的其他语言手段补偿损失信息,将信息的损失最小化。在简短的术语中,尽量地把术语的含义表达出来。举例如下:

the arc method 弧段正切法

3a. The Arc Method of Calculating the Slope An arc of a curve is some piece or segment of that curve. For example, panel (a) of Figure 2A-4 shows an arc consisting of the segment of the curve between points A and B. To calculate the slope along a nonlinear curve using the arc method, you draw a straight line between the two end-points of the arc. The slope of that straight line is a measure of the average slope of the curve between those two end-points.

3b. 弧段正切法测斜率 弧段就是曲线上一部分或一段。比如:图2A-4中(a)板块显示的弧段是由曲线A点与B点之间的部分组成。沿着曲线使用弧段正切法测量斜率,可以在弧段的端点画一条直线。直线的斜率是就是两端点之间曲线的平均斜率。

五、结束语

关于经济类术语的翻译,我们仅仅要掌握好翻译的通用原则,更为重要的是对储备大量的经济学术语和尽可能地学习一些基本的经济学知识。只有了解了经济学知识以后,我们才能够根据自身已有的英文知识,翻译出更加精准的译文,从而达到不仅准确,而且流畅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近些年来我们注意到,面向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正在发生着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1999年出台的《中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2002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大纲》和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中,“汉语文”这一称谓已经不复存在,而以“汉语”代之。其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帮助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了从小学至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和相应的教师教学用书,并正在着手开发相应教学资源。那么,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沿用已久的汉语文课程的称谓,为什么要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这个转变又意味着什么呢?

一、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及其意味

从学科论角度来讲,“汉语文”,按叶圣陶先生的说法,可以理解为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合称,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一门中小学课程。在这个意蕴层面,用它指称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也未尝不可。不过,为了把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和教学,与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和教学区别开来,把“汉语文”改称为“汉语”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在课程与教学论层面有着更加深刻的意蕴。从现有研究来看,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课程的称谓,发生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首先,主要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性质的认识和确定,即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文课的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次,是基于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文教学现状的认识,这就是,在以往的汉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具体的教学,还是考试都笼罩在以汉语为母语的全国普通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很多时候是按照把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路子走的,并没有从第二语言教学这一根本点出发,真正体现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特点。”[1]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总的来说是基于第二语言教学观的确定。用“汉语”这个称谓取代沿用已久的“汉语文”称谓,进一步确认和巩固了汉语是我国西藏等地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第二语言,对他们的汉语教学,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第二语言教学观。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在第二语言教学论的视野中有着深刻的意蕴。如果将其放在现代课程论的视野中,结合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和现状,对其予以审视和解读,则其意义更加深远。“汉语文”与“汉语”,虽然其基本的内容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别,但是它们是属于同一语言的不同教学门类,正如吕必松先生在给王魁京先生的《第二语言学习理论研究》一书所做的《序言》中说:“汉语作为第一语言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汉语和其它语言的双语教学,基本的教学内容都是汉语,它们之所以属于不同的教学门类,就是因为教学对象不同。这些不同的对象对同一种语言的学习和习得规律不同。”[2]再者,把“语文”进行多义解读,例如,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语言文化,虽然在本质上它们仍然是汉民族的语言,但是它们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既然如此,那么把它作为一门中小学课程,面向汉语为母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不同教学对象,就应该在课程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策略的选择等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长期以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对这一点把握得不是很好。例如,许多教师在少数民族高年级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这一问题上见仁见智。在母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学对学生汉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十分有意义,但是,由于文言文的时代性特点,如果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少数民族学生对现代汉语还掌握得不够好的情况下,就对学生进行文言文教学,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少数民族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文,如果要学,什么时候学,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就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也只有经过研究,才能明确,而不能凭借某一方面的原因而作出臆断。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层面上的教学意识的确立,更是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在课程层面上的课程意识的要求。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所谓课程意识,通俗地讲就是 “为什么教学”和“教学什么”的意识,而教学意识是“怎样教学”的意识。可以说,从“汉语文”到“汉语”强调的是“什么知识”或者说“哪些知识”,对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生的汉语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最有价值的一种课程意识。现代课程和教学的实践,也早已证明没有课程意识要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变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对“为什么教”和“教什么”的理解不同,对“怎么教”自然也就不同。林林总总的知识浩如烟海,什么知识最要紧?什么最有价值?这是课程理论中最基本,也是最深刻的一个问题。2006年教育部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可以说较好地回答了上述问题,并为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科学的依据和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从小学到高中全段的《汉语》教材,也为西藏等藏族地区汉语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科学的平台。

二、课程称谓之变的外部原因及其意味

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系统自身完善和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发展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发展的一个启示。

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历史,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代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关心和反思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提出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问题。结合西藏地区中小学校汉语教学的实践来说,我们认为如果处理不好课程层面的问题,教学层面的问题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例如,在西藏地区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藏族班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有的学校使用区编的《汉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语文》教材,有的学校也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近编写的专供藏区学生使用的《汉语》教材。这一现象说明,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的汉语教学,还缺乏规范,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性质特点,还缺乏科学的认识和把握。所以,如果能够着手系统解决课程层面的这样一些问题,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将更加规范和科学,汉语教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并能够为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改革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过去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都笼罩在全国普通汉语文教学的阴影之中,从教材选用或编写到教学模式,都是沿着汉语作为母语教学的思路走的,忽略了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这一客观事实。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汉语文课程的特点。而对少数民族学生而言,如果不把汉语这一最基本的语言工具掌握好,那么汉语的人文性这一特点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从“汉语文”到“汉语”,与其说是“转变”,不如说是对汉语是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语言,汉语课程的工具性,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首要的、根本的属性这一特点的坚持。可见,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的转变,也是全国普通汉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促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必须保持自身特点和属性的结果。这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必须树立课程意识,进行汉语课程改革,才能使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走向规范化与科学化之路,最终走出具有一定特色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之路。

经过上述从“汉语文”到“汉语”的课程称谓之变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的分析与解读,可以看出课程意识的树立,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的重要意义。当然,课程意识有更深刻的内涵和更广泛的外延,而不仅仅是一个知识体系的问题,这里不准备进一步论述。借用“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树立课程意识,在当前的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总的来说,就是要树立课程建构意识,在汉语教学中根据实际状况,把握和落实2006年出台的《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出发,根据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汉语学科的特点,准确把握学习者特征,进行汉语教学设计,开展汉语教学。

三、几点建议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语室王本华老师说,从“汉语文”到“汉语”,是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但是,观察目前个别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实践,可以发现,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未普遍发生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线的汉语教师和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当中,可见这种理念的“更新与发展”并不是结果,而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为了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之路,加快从“汉语文”到“汉语”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与发展,促进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提几点相关建议。

(一)统一认识,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的理念

目前在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对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课程和教学的认识还未完全到位,甚至还存在较大的分歧。虽然,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确,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或许是受多年的汉语文教学的思维定势的作用,许多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仍然存在这样那样的困惑。这就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和汉语教师必须统一认识,尽快更新汉语课程和教学理念。

(二)统一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

目前,虽然在教育部出台的有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相关文件中,开始以“汉语”这一称谓取代了沿用已久的“汉语文”,但是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具有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试卷中,我们却发现仍然保留着“汉语文”这一称谓。而且,在少数民族中小学校中,“语文”“汉语文”“汉语”本来就因为教学对象的多样化,可能具有不同的指向和意义,但是这些词语的使用,却并没有被严格区分开来。在实际工作中,用语上的模糊往往容易导致人们认识上的混乱,所以我们希望尽快统一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称谓用语,使我国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尽快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之路。

(三)大力推行和学习《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

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中课程意识的树立,应该以执行《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为切入点。《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对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进行了全面科学地把握,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依据和目标。那种脱离课程标准,用什么教材,就教什么教材,以“教教材”为目标的汉语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和教学发展的需要了。

(四)选用合适的汉语教材

就西藏地区来说,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为西藏等藏族地区编写的《汉语》教材,应该是依据《全日制民族中小学汉语课程标准》编写,体现汉语课程最新理念,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状况,最具针对性,最适合这些地区汉语教学的汉语教材。实践证明,如果教材选用不当,不仅会增加师生的教学负担,而且会挫伤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后果是十分有害的。

(五)坚持“文质兼朴”的教材选文标准

“文质兼美”一直是汉语文教材强调的选文标准,但是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材的选文标准,我们认为应该坚持“文质兼朴”。一段时间,一些少数民族中小学校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全国统编教材,结果教材中大量的文学作品类选文,不仅增加了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少数民族中小学生汉语教学的难度和负担,而且极容易使语言课变成文学课,进而偏离了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目的。为了能使教材通过选文起到扩展学生汉语积累,进而让少数民族学生学会听说读写,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我们认为,汉语教材的选文应该以“文质兼朴”为标准,多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实用文,尽量少选一些思想内涵过于深刻的文学类作品比较合适,这也应该是汉语教材的特点之一。

(六)对汉语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以西藏昌都地区为例,我们选择了西藏昌都地区二所高中和二所初中进行调查,发现其汉语教师几乎都是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虽然都接受过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但是都未曾系统地学习过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这样教师在汉语教学中,极容易以母语教学的思路来理解和实施原本是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课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一方面相关的少数民族师范类院校,应该及时调整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师资的课程计划,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对从事少数民族中小学汉语教学的教师进行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技能培训。

篇9

数学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数学教育在素质教育甚至整个人类发展中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使命,数学教育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教育所无法比拟的. 但是新课程改革以前,接受式学习处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与21世纪所需求的开拓创新型人才大相径庭. 为了顺应国际数学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中,我国原有的教学大纲正在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数学课程标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因此,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客体”为“主体”,探究式教学为这一变革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数学课堂上运用“实验—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数学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之一. 在新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探究式教学模式,这有助于帮助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以及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发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在我国,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已经深刻认识到探究学习的价值:只有通过积极思考领悟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 教学中除了需要教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必须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探究知识产生的背景,发现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 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四基”的背景.

对于数学探究教学的含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关于探究教学的界定,本文把“数学探究性学习”定义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过程. ”它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再现的过程中进行学习,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它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的综合实践活动,也可表现为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组织数学课堂教学,兼顾了两种不同的学习形式. 从定义中还可以看到,这种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表明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将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创设学习情境和学习途径.

对中学数学探究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经济发达地区,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程度较好,但是在调查中发现数学探究式教学在实际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比例仍不够高,数学成功感受不强. 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数学学习的认同,需要调动包括探究式教学在内的各种数学学习方法,继续加大研究和实施力度.

第二:二、三线城市数学探究式教学实施情况较差,访谈中发现和领导的工作理念有一定的联系,而校领导的工作理念又受到行政干预的制约,这就需要加大改革力度,只有对校领导的考核制度进行一定的改变,才能对其行政理念进行干预,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第三:一线城市学校的教育资源丰富,学校班级较多,每班人数平均比二、三线城市的班级少5~10人左右,班级人数少,教师的工作量就少,这样更加有利于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加大二、三线城市教育资源投入,降低班级平均人数应有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展开.

第四:提高教师培训质量. 不同城市随经济发达程度递增,教师培训质量递增,教师对新的教育理念接受更快,理解更深,使用更加熟练. 而经济不发达的地区由于培训质量不够,基层教研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教师培训力度不够,知识与技能更新较慢. 因此,应加大基层教师培训力度,省直力量多进基层,让二、三线城市拥有和一线城市一样的和专家交流的机会.

篇10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6-047-01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工具,也是学生汉语言素养形成的一部分,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汉语言素养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转变观念

长期以来,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许多彝族聚居区的教师都认为“汉语言的教学是语文老师的工作,学生的汉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其它科的老师的教学工作没有关系。”其实不然,学生汉语言素养的形成是多学科共同教学的结果,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学生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在数学课上,数学有自己特有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汉语言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汉语言素养形成的一部分。这在语文课上无法解决的,这需要科任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解决。所以,任何一个老师都要为学生汉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负责。

二、数学中的语言

1、学会阅读数学

在彝族聚居区,学生从小接触的是他们的母语,以至有的学生到了学校以后有的还不会说一句汉语,这就为学生的学习和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读”。

“读书白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意义就要从读题开始。数学语言具有高度抽象性,因此数学阅读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会有关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正确依据数学原理分析逻辑关系,才能达到对书本的本真理解。同时数学有它的精确性,每个数学概念、符号、术语都有其精确的含义,没有含糊不清或易产生歧义的词汇,结论对错分明,因此数学阅读要求认真细致,同时必须勤思多想。要想真正的学好数学,使数学素质教育的目标得到落实,使数学不再感到难学,我觉得必须重视数学阅读,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书看得多的人,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作文水平相对比看得少的要好。

2、利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利用教材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刚入学的儿童,说话常常不完整,不规范。在数学教材上有许多的情景导入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情景进行描述。刚开始的时候,可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对情景进行描述,老师问学生答,然后老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综合描述,最后再让学生复述老师的描述。这样除了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情景所表达的意思以外,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能里力。

篇11

1.理念与实施原则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串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2.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以传统文化达立德树人为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教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典型的传统文化,是打上民族深刻烙印的存在,我们应该也必须引领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浸润在民族文化的记忆里。怀特海把儿童学习的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他把0到12岁划为第一个阶段,他认为这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要用德育来统领课程的整合和结构的优化。这种统领的基础就是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并且真正贯彻和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学原则。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目标和智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和矛盾甚至成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找到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将两者关系处理好的抓手,显得异常重要。小学汉语文意象主题学习依托经典古诗词和优秀的现代作品,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濡染德行,成长品质,是知识、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的统整课程,是化育,是德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之路。

3.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如果"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说的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微型课程的缘起和目的,说的是这一微型课程的文本选择意义和原则乃至核心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儿童主体、审美特质"则是这一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3.1首先是"儿童主体"。汉语文意象主}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儿童,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对于不同学段的儿童,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不一样的。大学,注重的是人文情怀;中学则是让学生明白意象中所含有的意蕴所指,因为中学生已经进入理性抽象思维的"科学阶段";小学高年段的教学则必须向中学接近,这是一个小初的衔接过渡期;而对于小学低中年段的儿童,我们展开意象主题教学时,则必须具有儿童视野。对于理性相对薄弱而感性特别活跃的小学段儿童,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不适宜挖掘得过深,不应当以传统语言美学为经纬,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心思为依据来发现传统意象中的童话般的浪漫想象。

3.2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时的重要原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践行儿童主体。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因为"儿童文化是梦想的,是童话的,是诗性的,是游戏的,是好奇的,是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走向有意识的。""儿童的学习生活是史诗般的生活。儿童在自己的生命里使文化史(神话、诗歌、思想史)得到整合,使逝去的精神情怀再次复活。"所以,教师作为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游戏精神"。游戏是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游戏让儿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游戏中,儿童大胆地想象,充分地体验,尽情地享受。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存在着表达、沟通、体验、成长等重要价值。由于承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的教材是由优秀古诗词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组合而成的,给予学科特点,我们选择的教学策略就是以"涵咏诵读""入境欣赏"和"情境演绎"为主。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课程,所以课堂的呈现方式是多元的,是带有情境――游戏性质的,有欣赏课、唱游课和活动课。

4.结语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小小的孩子完全掌握汉语文意象的全部真谛,所以,不要把教学的设计填得太满,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汉语文意象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