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水土工程概论

农业水土工程概论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2 15:01:2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水土工程概论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水土工程概论

篇1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港口建设陆域征地也会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类型,进而使陆域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对工程建设引起的生物资源经济价值进行定量计算,可以为建设单位对其实施的港口、码头等建设项目 (甚至是区域开发活动) 所造成的生态影响进行补偿与修复提供重要依据。本文以位于长江口地区的上海外高桥港区某期工程为例,阐述港口建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主要生态影响,着重定量计算潜在的渔业资源和底栖生物损失,并提出相应的影响缓解措施。

1 港口施工的生态影响

1.1 对潮间带与近岸水域生态环境及渔业资源的影响

1.1.1 悬浮物浓度增加的影响

施工期对水生生态环境的影响源于港池挖泥、码头工程、引桥工程、引堤工程、闸门墩及防汛钢闸门建设等过程。工程施工有相当一部分内容需要在水体中完成,尤其是在港池疏浚挖泥 (包括疏浚物倾倒至指定海域时)、码头与引桥桩基等工程施工、闸门墩及防汛钢闸门建设以及沟口清淤过程中,会使河床受到扰动、泥沙上浮,令施工范围内的局部水域悬浮物浓度增大,水体浑浊,从而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1.2对潮下带及潮间带底栖生物的影响

港池疏浚挖泥 (包括疏浚物倾倒至指定海域时)、码头与引桥桩基等工程施工、闸门墩及防汛钢闸门建设等均将破坏底栖生物生境,使局部海域底栖生物生物量有所降低。其中,港池疏浚时底泥将受到扰动,底栖生物在疏浚和抛泥过程中可能受到物理损伤,甚至物理性窒息死亡;而疏浚物倾倒区的底栖生物可能因疏浚弃土堆积而被掩埋,导致某些生物生存条件的突然变化而迁移甚至死亡。打桩和闸门墩施工过程中,将造成桩基和墩桩位置底栖生物的直接死亡,且桩基和墩桩周围的底栖生物也可能因打桩活动受到损伤。

1.1.3 含油废污水的影响

施工过程中,船舶等水上设备的含油废水、码头梁板现浇养护废水、船舶上和陆上职工生活污水等若处置不当,易造成废水溢流,污染水体,影响水生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有:对水生生物如鱼、虾等的运动造成直接影响,降低其生长速度和降低对疫病的抵抗力;妨碍水生生物卵和幼体的正常发育;限制水生生物的正常的活动路线;使水生生物得不到充足的食物等。因而必须加强管理,防止废水溢流现象发生。

1.2 对陆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工程建设前,陆域征地范围内涉及的现状土地利用类型为住宅用地、农业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绿化用地、水域和其他土地等。陆域清基过程中需要清除耕植土、建、构筑物 (含建筑垃圾)、废弃泥浆、基坑弃土、鱼塘淤泥、河浜淤泥、沟口淤泥、树根等,从而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和生态环境将被彻底改变。另外,施工料场、施工营地等占地将控制在工程征地范围内,但施工过程中可能会占用部分现有绿化等用地,由于运输车辆的碾压、建筑材料散落后的不及时清理,可能会导致施工期结束后,植物在短期内无法正常生长。因此,施工料场、施工营地、施工便道等的设置应合理选址;同时应当注意对原有表层耕植土的收集、对绿化的保护和对弃土(淤泥、建筑垃圾等) 的处置问题。

1.3取弃土及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取弃土活动在施工过程所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有:破坏临时堆场占地区域的植被,增大水土流失强度;临时堆放弃土将使堆置弃方地块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地表植被消失以及新堆放的弃土如若不做好防护措施,在暴雨时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破坏景观等。

2 生态影响缓解措施建议

由上述分析可见,在施工过程中,水域疏浚挖泥、打桩等行为,陆域施工场地等的设置,以及取砂抛泥等活动,均可能会给区域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必须积极采取相应的生态影响缓解措施,努力将生态影响减至最小,具体建议如下。

2.1 妥善安排施工时间

尽可能避开渔汛、产卵期与高峰洄游时期,以及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在长江河口出现的高峰时期;建议将疏浚与水工建筑作业时间安排在 9—12 月进行。若发现施工水体内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活动,应立即避让,并上报当地渔政主管部门和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发现受伤或死亡的野生保护动物,也应立即上报以便及时救治和妥善处理。

2.2 合理选址施工场地

将施工场地、施工营地等选址于工程征地范围内的荒地或劣质土地,远离住宅区与河道等环境敏感目标。施工便道尽量利用现有道路。

2.3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抓好施工组织和现场管理,做到文明施工;加强人员的环保教育,提高其野生动物保护意识。增强对施工船只与施工机械的检查,以减少油污水的跑冒滴漏。对溢油事故应有防范措施,并建立事故报警、应急处理程序。

2.4 注重绿化保护与建设

妥善保护和移植施工中涉及的树木;通过绿化来对被永久性占用土地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损失进行补偿,从而也使对植被和土地结构的影响范围得到控制。

2.5 落实好水土保持工作

委托具备资质的专业疏浚公司进行疏浚,并在获得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将疏浚所产生的弃土按规定倒入指定的、具备许可证的水域,不得随意弃置。做好综合排水设计;挖方立即运走或回填使用。临时堆放场采取挡护设施。较大土石方工程施工尽量避开雨季;备

有土工布覆盖。尽快落实好植被恢复措施。建立防治水土流失的预案。

2.6积极实施生态补偿与修复

建设单位应划拨经费用于生态补偿与修复。例如,于工程附近水域投放适量当地物种以弥补损失,建议将生态修复人工放流计划与当地渔业部门密切结合,统一实施;或对有关长江口生态系统修复或其他环境保护科研项目给予适当的经济资助。

2.7 持续开展跟踪监测

建立水环境和生态系统保护管理制度和监测体系,定期对工程周边区域进行生态监测 (包括潮间带生物、前沿水域水生生物及渔业资源、鸟类资源、水质等),这同时也是对放流的效果进行跟踪监测。若发现水域或陆域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明显降低,或出现渔业、鸟类资源明显减少的现象,应及时对污染进行治理,并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恢复和补偿措施,保护生态系统健康。

3 结语

港口建设活动在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一系列环境问题也将接踵而至。而在施工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生态影响缓解措施,对于实现环境、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补偿与修复是多年来部分国家与地区为了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的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而采用的一种环境经济手段,在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方面发

挥了较大作用。

[1] 沈国英,施并章. 海洋生态学[M]. 2 版.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421.

[2] 毛文永.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概论[M]. 修订版.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312-313.

篇2

一 、中低产田土现状

1.中低产田土比重大

我区人多耕地少,耕地资源严重不足,全区现有耕地面积33.7万亩(统计习惯面积下同),人均耕地0.86万亩。并且,中低产田土分布广、面积大,全区尚有中低产田土21.91万亩,占耕地面积65%。其中中低产稻田 17.04 亩,占稻田面积的 64%;中低产旱地 4.87 亩,占旱地 68.6 %。

2.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不足

川府发(1995)175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下达“九五”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四五一化”任务的通知》,要求到“九五”期末全省人均占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0.5亩。通过十多年的改造,经上级主管部门确认,我区截止二00九年全区共有高产稳产基本农田18.5万亩,人均0.38亩,低于四川省人均0.48亩的水平。要实现“四五一化”人均建成0.5亩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基本农田目标,我区二0一0年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土5.6万亩,任务十分艰巨。

3.中低产田土制约粮食生产的发展

我区中低产田土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到二00九年止,全区中低产田17.04万亩,占总面积的64%,低产原因主要是下湿冷烂、干旱缺水、毒质、沙瘦、粘瘦和酸化六种类型。这些中低产田种植单一,常年只种一季水稻,水稻产量比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低20~30%,比如护国镇高桥村由于下湿冷浸田水稻单产低,经开沟排湿改造下湿田,当年水稻亩产 500 公斤,比未改造前亩产 350 公斤,亩增加150公斤。中低产土4.87万亩,占土面积68.6%。主要是坡薄土多,土层薄,漏水跑肥严重,抗旱减灾能力弱,产量不稳不高,小麦一般亩产 200公斤左右,比高产土产量一般低40~50%。这些中低产田土严重地制约了我区粮食生产发展。

4.中低产田土限制了优质农业的的发展

由于中低产田土面积大、土层薄、土质差,干旱重、择作物、单产低,影响作物布局,耕作制度改革和种植结构的调整。高产、优质、高效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无法在中低产田土上种植,既使种植了,也是产量低,品质不优,严重影响我区农产品生产的优质化、规范化、标准化、品牌化,也难于满足我区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

5.水利设施差,保灌面积少

据土壤普查资料表明,全区水利工程4330处,蓄、提、引总水量为7577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16.47万亩。占耕地面积48.87%,保灌面积14.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1.99%,而实际灌溉面积10.86万亩,占32.23%,由此可见,水利基础设施脆弱,不能保证农业用水,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威胁大,粮食生产丰年高产,灾年减产,稳定性极差。

二 、中低产田造对策

1.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业生产御灾能力

认真贯彻“治水兴泸”的战略方针,大搞以水利为重点,以“治水、改土、兴林、修路、办电、建网”为主要内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二00九年全区修复水毁工程65处,其中除险加固水库2座,修复水毁山坪塘53口,修复水毁渠道5处,20公里,修复水毁电力提灌站8处,修复水毁防汛、管理设施5处,新建配套水利工程灌溉渠道8公里,维修、养护各类水利工程灌溉渠道100公里,新建坑、涵、池、窖等微型水利工程58处,解决农村2万人,1.2万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改善恢复灌面0.8万亩,新增有效灌面0.3万亩。极大地增强了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2.狠抓中低产田土工程改造,增强生产后劲

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和自立自办项目资金,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逐年实施,将我区中低产田土比重降低50%,为农作物生长创造很好土壤基础。

3.新建排灌沟,改造下湿田

二00九年我区利用项目资金,采用工程措施改造冬水田和下湿田,全区新建排灌沟渠2条,长达5.4公里,改造面积1.2万亩。这些中低产田土通过工程措施改造后,达到排灌渠系布局合理,沟渠衬砌质量规范,沟渠符合要求,桥、闸、池、路配套齐全,基本做到能排能灌,能水能旱,排灌自如。既提高了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例,又为其它类似低产田改造积累了经验。

4.改造坡薄土,建设高产地

中低产造的重点是改造坡薄土,因坡薄土坡度大、土层薄、地力瘦、单产低、跑土、跑水、跑肥严重,低产矛盾突出。我区利用项目资金对坡薄土采取爆破工程改造。二0一0年全区共耗用炸药90余吨,电雷管29.8万发,移动土石方量45万立方米。全部进行砌坎平台,建立等高梯台。中低产土通过改造后,做到了土地平整,坡度降低(5度左右),土层深厚(60厘米以上),矮坎窄梯,台位清晰,地坎牢固。沟、凼、池、路配套齐全。变改前的“三跑土”为“三保土”。并强化培肥,熟化土壤,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建立了旱劳保收,高产稳产1.5万亩。

5.搞好退耕还林还草,控制水土流失

据土壤普查资料表明,我区尚有2.7万亩耕地的坡度大于25度。按照治水兴蜀,绿化全川的会议精神,逐步将大于25度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从二00八年开始,利用八年的时间,基本解决我区的坡度大于25度的坡薄土的退耕还林问题。从而防止雨水冲刷,控制水土流失。

6.培肥土壤,提高地力

土壤肥瘦与产量高低直接相关。农作物产量有56~68%靠土壤地力提供。由此说明土壤肥力的重要性,土壤肥力是土壤以其具有自动调节功能的胶体为基础。在太阳辐射热周期性变化的影响下,稳、匀、足、适的供应植物养分、水分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实质是土壤的生命力,是土壤持续稳定的主动满足植物水分、养分要求的能力。土壤具有自动调节机能抗拒外界不良环境的能力。侯光炯教授的土壤肥力生物—热力学理论认为,土壤能力之所以不衰,主要在于土壤具有代谢和可塑性,是一种“类生物体”,土壤的肥瘦主要取决于代谢性和可塑性强弱,土壤胶体(无机—有机—微生物复合胶体),随太阳辐射热的时间变化,起着相应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提高土壤生产力关键在于增强土壤“体质”,控制和稳定地面上下水热状态,使土壤周期性变化适应于植物要求的最佳的生长环境及水分、养分供需间的生理协调。改造的主要方向:

6.1种植绿肥,培肥地力

我区冬水田面积大,重点种植紫云英、水厢胡豆和细绿红萍。绿肥在盛花期收青,留一部分压青还田,大部分割来喂牲畜,通过牲畜“过腹”还田作肥料,既培肥土壤又促进畜牧业的发展。

6.2大搞秸杆利用,增加有机肥

我区秸杆种类多,数量大,资源相当丰富。并且,秸杆氯化钾含量较高,如稻草含3.08%,玉米杆含1.03%,麦杆含2.46%,油菜杆含4.12%。据统计,全区有秸秆16万吨,这些秸杆均要采用各种方式还田再利用,补足土壤钾素营养,增加土壤有机质,使土壤“小三化”(既腐殖化、细菌化、结构化)形成,我们要认真贯彻实施农业部“沃土计划”大搞秸杆还田,大力推广秸杆覆盖,从而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温度,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微生物活跃,提高土壤肥力,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

6.3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增加有机质施用量

人畜粪便是我区最大的有机肥源,也是最好的有机肥料。据有机肥料资源调查统计,二0一0年,全区人畜粪尿总量为14.1万吨。其中利用的仅8.31万吨,占59.4%,尚有5.79万吨未利用,城市粪便排入江河,集镇粪便利用不充分,牲畜散放难回收,既浪费有机肥资源,又污染江河破坏环境。要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应组织城粪下乡,圈养牲畜,推广沼气池,减少养分损失,提高肥效。增加有机肥施用量,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平衡,使土壤形成“小三化”。

三、利用对策探讨

改造是手段,利用才是目的。近几年来我区中低产田造12万余亩,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但经济效益不高,未达到“一改”带“五改”的目的,为与世贸农业接轨,适应我国农业战略性的结构调整,适应我省促进农业的三个优化(即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实现农业价值生产,而不是生产价值,适应市场的需求。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发展。

1.发展高产优质粮经作物

粮食作物上,发展以优质、高产杂交稻、常规稻、玉米、黄豆等为主,小春以小麦、杂豆为主,提高产量和产品质量,确保人均占有400公斤的前提下,抽出土地发展其他经济作物。

2.发展名优水果

以市场经济需求为导向,发展名优、特优的优质水果,如我区的沙田柚子、枇杷、甜橙、藤犁等。

3.发展早茶

充分利用我区早春气温回升快的特点,目前已有凤羽茶、瀚源有机茶,在四川省内有一定知名度。要利用大力发展优质无性系列良种为契机,合理布局,扩大规模。技术上在突出早字的同时,推行规范化与标准化。品牌上以现有的凤羽茶为主,并逐步开发系列产品,同时加强宣传,把凤羽茶打造成知名品牌。在经营模式上,实行公司+专合组织+农户,将公司农民农业社的利益捆在一起,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4.发展中药材

抓住我区中药材基地的优势,大力发展以黄栀子为主的药材生产优势,带动适宜药材种植区域的广大农户利用田边地角或成片种植,增加经济收入。

5.发挥蚕桑优势

抓住我区蚕桑优势,栽桑养蚕,发展蚕桑生产。

四、结束语

改造中低产田土,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比重,是我区解决中低产田土问题的必然。只要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认真规划,加大投入,逐年实施,必将促进我区田土“小三化”的形成,从而增强农业生产后劲,达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纳溪土壤》. 纳溪县农牧局,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