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2 15:01:2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构建智慧供应链的意义

篇1

产业、消费双升级与技术互动的内在逻辑

数智化转型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内在逻辑上取决于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与技术支持三方互动的影响。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精准响应、产业供给体系变化及数字技术支持的背景,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见图1)。表现为需求端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我国社会消费体量巨大,本身就具有拉动产业、行业发展的原动力,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新一轮消费升级正在展开,新的消费场景和内容应运而生。消费升级不仅带来消费者需求个性化、品质化、体验化的变化,而且赋能企业创新,从引导企业加大在产品、技术、品牌等方面的投入,到倒逼企业改变产品结构、服务质量,相应的推动产业升级。对零售业的影响是在全面数字化服务方面早已超越零售的范畴,正是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个性化的预期以及崇尚快捷、便宜、贴身化服务的要求,催发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变革,并在数字化基础上实现更高的数智化诉求。这种诉求表现在为零售业创新迭代指明了方向,由重视产品、质量和效率,到关注全流程的消费者体验,成为提升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互动、连接、体验来提高品牌粘性,创造新客群、新需求和新服务,未来企业竞争力在于数据赋能的消费者洞察和触达能力,转型的基本思路都是围绕消费者需求,再到消费者供给的过程。为了实现成本、效率和收益的最优平衡,零售业将通过场景化、实时化和互动化覆盖尽可能多的渠道和目标客户,而数智化转型将作为行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手段。在数智化背景下,零售业可以利用数据智慧化管理时时洞察消费者内在需求,依托全渠道零售优势为自身发展服务。表现为供给端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以消费引领带来产业升级,同时产业升级作用于生产要素的改进、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的提高,也会助推消费升级。从商品供给看,产业升级表现在产品生产的能力将具有极强的柔性和智慧性,企业必须确定关键业务,并将数字技术与需求相融合,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新品设计,并制定线上线下融合的销售策略以及智能化渠道终端运营,进而打造真正符合消费升级的场景化解决方案,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由此演进为消费升级与产业升级的“共振效应”,数字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渗透,释放产业外部推力,促进消费升级,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产业升级。从当前三次产业的数字经济渗透率也可以看出(见图2),渗透率在三类产业的逐年上升,以数字技术为驱动的数字经济在新经济业态下创造更多产能。事实上,数字技术的作用在改造产业结构上正逐步形成新的数字产业,虽然在第一产业的产业增加值效应不明显,但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业优化方面作用明显。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的作用表现为智慧化供应链打造,从计划到产能管理、生产控制、订单执行,支撑整个供应链实现全方位融合。数据应用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形态,由数据管理进化到使数据增值,在供给端的智慧化打造筑就现代产业体系,促进零售业新需求、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数智化转型更是带来新产品开发、新品牌吸引力和新物流效率,进而带来零售业运营结构的重新布局,推动新零售业转型。表现为技术价值赋能的第三方助力。消费与产业双升级的互动效应,推动零售业模式变革,而数字化为其变革注入新能量,反过来带动消费和产业的进一步升级。在由数字化转型数智化进程中,传统零售业演变为新零售,零售业面临营销、服务、组织管理、技术支撑的全方位改造。数字技术对市场需求的影响,不仅引领消费者行为,更是放大了消费者的购买力,进而促使整个消费市场结构发生裂变。数智化带来的大链接实际上变成消费升级的直接催化剂,而消费升级同时反作用于零售业,促成需求的“质变”,进而改变产业形态,带来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革。从此意义上理解,数智化转型既是消费和产业双升级的结果,同时也不是被动承受,其技术创新的能量又形成对传统生产方式、产业组织方式的深刻影响,进而改变传统零售业模式。显然,在推动零售业数智化转型上,消费升级的内部拉力和产业升级的外部推力发挥了关键性作用,然而也不可忽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赋能,技术架构的背后是系统开发流程以及商业模式的重构。从技术核心诉求看,由提升运营效率转向支撑产品、业务、组织和管理的创新,一套基于云计算、数据和移动端的新特性解决方案,能够实现供应商、商以及客户的数据集成,构建起全局优化的支持体系。零售数智化不再是单纯的信息化升级或增加电商渠道,而是零售企业数字技术、业务和经营管理的深度融合。以数据智能创造端到端商业价值,通过全域会员运营、全域获客、全域洞察,促进企业品牌建设、产品创新以及渠道管理。由此,技术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通过数智化赋能,打通零售业人货场新链接,以及提高内外部生态组织协同能力,最优化资源配置和创造最大化价值。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方向

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持续交互成为服务常态。从价值分析,随着消费升级和数智化进程,消费者并不限于对商品本身的重视,而是更关心商品中附加的文化、情感价值;从关系分析,消费者将更加注重与品牌之间的关系,产品越能贴近消费者,越能扩大市场影响度。因此,企业应从维护消费者关系出发,积极适应消费升级的要求,借助数智化转型,重构涵盖战略、组织、业务运营的新型能力体系。以战略布局看待这种能力,需要企业对顾客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交付产品只是服务的开始,持续交互才是服务的常态,如何通过产品、体验、服务延伸场景需求,是企业增加消费粘性的关键。构建以用户运营为核心的能力体系,数智化转型就是在培养企业能力上对每个阶段的有效性需求进行追踪和优化,提高转化率,在顾客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中帮助企业找到产品、服务、体验与末端需求的契合点。确立转型新战略是建立这种能力体系的基本前提,而精准响应用户需求的新品开发是实施转型战略的第一步。在新消费时代,以顾客全生命周期管理为主导,对消费场景数据进行分析,零售业数智化被赋予更多企业能力,“人”的因素获得更多重视,用户数据化价值将反哺到生产、渠道、销售、运营全场景,更有利于企业抓住用户全生命周期价值,形成产品与顾客持续交互、顾客全生命周期对品牌的忠诚,并且对消费和产业领域产生影响。智慧供应链打造:人货场价值被重新定义。一个服务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供应链形态至关重要,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供应链结构正趋向扁平化发展,基于响应速度、服务质量、成本效率的供应链重构应能为客户、行业、社会提供一体化解决方案。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成熟和应用,为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创造了条件,更加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数智化供应链体系,能高效打通国内大循环中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在更大范围内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样的,对零售业的影响不仅仅是在销售这一环节,而表现为对整个零售业全产业链的价值重构与资源整合,从预测、采购、生产、物流、交付的全链条优化,零售业也需要打造现代智能供应链体系作为支撑。人货场价值将会被重新定义,基于强化的数据分析驱动,实现人货场价值各要素的高效组合,在智能配补货、生产采购协同、智慧物流等业务环节直接进行链接,构建灵活且具有弹性的数字化供应链网络。智慧化营销渠道打造:有效“触达”用户。通过全面、客观的数据分析,企业更容易把握好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并能够精准触达目标人群,而营销渠道越来越被赋能智慧化。消费升级带来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特别是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消费者有了更多的渠道选择,数字化赋能营销渠道智慧化,便利各渠道贯通,逐渐形成了全渠道营销。而互联网重塑了消费链,改变消费习惯,数字化场景的广泛应用,为新消费搭建了高效的体验场景,数字体验普及,前端需更强触达力和感知力。营销数智化转型构建了一个全触点、全内容、全营销的体系,从营销渠道上不再是以现实卖货为目的的促销,而是以提高品牌知名度、精准获客、爆款试推和互动活跃率等功能为主导,企业将围绕着消费触点和内容而展开一系列营销活动。而线上线下融合及新社交媒体为了解消费者提供了更广泛、更丰富的数字触点,全方位采集数据,就能够精准顾客画像,有效“触达”用户,更智能化的满足消费者购物体验。智慧化组织打造:可动态响应的开放组织至关重要。数智化零售业的重要特征,强调的不仅仅是增加企业经营过程中各环节的数字化触点,而是数据赋能于价值链各端,进行实时的智能化运营,并最终固化成企业价值增长的数字模型和数智化能力。因此,数智化转型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组织管理来保障。从消费升级看,基于突出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要求,零售业的工作流程和目标设施,应能灵活应用和积极响应于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零售企业部门职责范围要随之调整,核心职能将由管理向赋能转变。与传统组织变革、流程重组不同,数智化转型的组织优化在于将人的作用回归到主观性、创造性与决策性判断上,并建立组织的自我驱动和自我优化能力。而传统零售业组织功能无法匹配智能时代需要,只有依靠数智化转型将企业塑造成一个无边界的组织,才可打造无限拓展的商业模式。但在数智化转型中,如何实现组织敏捷性工作机制,企业需要建立全新型组织方式和新型生产关系,一种数智化组织将成为未来争夺的焦点。数智化组织将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获得加强,包括员工数智化素养以及组织运行方式的数智化程度,使组织更具有开放性和可动态响应性。

产业与消费“双升级”下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思路

构建产业与消费双轮驱动的动力推进机制。一是从供给端强调产业升级的驱动力,构建更加敏捷的业务运行系统;二是强调消费端的数智化,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特别需要创新数字化渠道和营销方式。基于人和货的精准匹配,持续优化新的消费场景,拓展消费空间,在消费端利用数据技术的力量运营消费者,在供给端通过数据技术进行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全方位、立体化感知消费者需求,构建更加完善的数智化零售机制。基于产业升级的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设。消费升级依托的是产业供应链能力建设,实现供应链数智化,基础能力的升级改造非常重要,云化和建设是支撑数智化供应链网络建立的基础。基于云化和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其目的是强化数据功能,建立起端到端营销密切联动、集成状的供应链系统。为此,企业需要一个全局优化解决方案,首先从规划上要围绕顾客导向进行技术架构,建立技术与业务双向驱动的完全融合的数智化架构。其次以服务化、藕合、共享化方式建设零售业务的数据,使前台系统和触点更加贴合内部使用和外部顾客的需求,支持顾客、商品、营销、物流、库存、支付等运营一体化和能力聚集,构建人货场全要素运营体系。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当前,组织模式正在快速演进与迭代中,打造未来组织的方向就在于从管理型组织演进为赋能型组织。组织转型是从根本上解决零售业数智化转型的结构性问题,而这种转型的价值,对于原有管理和业务效率的优化与提升是显而易见的。领导者是推动数智化组织建设的主要影响力量,需要具备数据化、全渠道的思维。另外,培养新数据的技术人才刻不容缓,包括每一个员工都应该掌握适当的数字技能,通过加强数智化组织建设,持续提高运营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慧,隋钰冰.产业升级视野下实体零售流量价值释放和转型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

2.季凌昊.商业生态全链路数智化转型的价值重构[J].商业经济研究,2020(16)

3.杨成延.“数智化”助力精益供应链构建与运营[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11)

篇2

城市配送作为物流链条中的“最后一公里”,在整个供应链环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家在政策层面上也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扶持,城市配送被提至优先重点发展的高度。

宁波市的配送体系正处在初步发展的阶段,不但缺乏大型的正规的配送中心,更缺乏合理的配送路线和配送布局。宁波市的配送工程不仅对城市的交通产生了压力,而且配送体系效率低下。随着宁波“智慧物流”的提出,城市物流配送业也日益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并出现新的发展曙光。

一、宁波城市配送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适应宁波城市发展、人口规模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宁波积极发展城市配送物流,并取得一定成效。

(一)城市配送物流的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梅山保税港区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宁波现代国际物流园等区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海陆空”立体综合物流网络。

(二)城市配送物流运作能力显著提高

如今全市实际从事物流相关业务的企业超过5000家,注册资本600万元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超过100家,国家A级及以上的物流企业70多家,FedEx、UPS、DHL等国际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宁波,形成了一批物流企业总部和跨国公司的职能型分支机构。

(三)现代装备和先进技术应用加快

标准化立体仓库、自动拣选设备、电子标签、管理信息系统等物流信息系统和技术装备在物流企业和业务流程不断普及推广。新增集装箱车辆GPS安装率达100%,RFID技术在宁波港集装箱码头、集卡运输和后方物流中心得到良好应用。

从总体来看,宁波城市配送市场主体尚未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城市配送物流体系尚未成熟,面向社区和商业中心的城市末端配送物流设施缺乏,城市配送运力未得到有效地利用和整合,城市“最后一公里”物流成本高、中转难、配送车辆通行难等问题较为突出。

2010年9月,宁波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建设智慧城市的决定》,“智慧物流”成为宁波智慧城市建设的重点示范试点项目之一。然而,“智慧物流”不仅仅是解决城市的配送问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2030年的“城市病”而提供的一个城市物流解决方案。“智慧物流”将重新定义城市物流的基础设施,重新定义传统的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在这个方面,德国邮政DHL、西门子公司联合课题组已为宁波市制定了一个定制化的城市物流解决方案。2013年1月出炉的《宁波城市物流规划研究》提出了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电子商务自提等新物流模式。可以说,“智慧物流”的先行先试,适逢其时,对宁波城市物流的规划及启动城市物流项目运作实施具有现实意义,因为“智慧物流”使得充分利用物流存量资源成为可能,使所谓“虚拟物流园”、“网上停车场”成为现实,使得物流模式创新成为可能,使“不让物流断在最后一公里”不成为一句口号。

二、以智慧物流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新思路

构建宁波城市配送网络体系的目标是以实现物流资源利用的社会化、物流资源信息共享、提高重点商品共同配送率为出发点,以重点商贸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点等物流节点为支撑,做到布局合理、运行高效、通行有序、绿色环保。为实现该目标,宁波应该以智慧物流为抓手,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智慧物流新技术应用的步伐

要支持企业积极改造升级现有物流信息系统,实现物流企业、贸易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及相关部门之间资源和信息的充分共享。推广自动识别、标识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在共同配送中的应用水平,建立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

(二)加大智慧物流示范企业培育力度

要培育一批智能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专业化城市配送市场主体,鼓励企业通过整合仓储和商场售货资源,建立相对较大规模的仓储设施和统一的配送系统,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存货数量和资金占用率,通过集中配送,提高车辆使用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加快仓储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仓储企业由功能单一的仓储中心向功能完善的各类物流配送中心转变,优化商贸配送物流功能,提高城市配送服务水平。

(三)构筑智慧物流协同平台,整合信息资源

信息化不仅是现代物流行业的重要特征,也是完善城市物流配送网络的重要环节。物流信息系统好比是城市物流供应链中的神经中枢,对提高城市配送的效率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平台资源,建立以宁波智慧物流统一门户为核心的智慧物流协同平台,以整合物流各个环节和从事单一环节物流中小企业为突破口,推动网络市场从信息交换向市场服务交易的转变,积极引导城区配送企业和合作伙伴供应链的上线整合,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快速实现信息的采集和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最优的城市配送方案。

参考文献:

[1]鲁晓春,詹荷生.关于配送中心重心法选址的研究,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2]邓爱民.城市配送系统优化,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第11期

[3]徐根强.城市配送体系优化研究以青岛市为例,长安大学,2009年第3期

篇3

一、引言

继IBM2008年提出“智慧的地球”后,2009年奥巴马提出将“智慧的地球”作为美国国家战略。同年8月总理在无锡提出“感知中国”,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目前,美国、欧盟等都在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考虑到物流业是最早接触物联网的行业,也是最早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物流作业智能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行业。在2009年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信息中心、华夏物联网、《物流技术与应用》编辑部率先在行业提出“智慧物流”概念。

智慧物流概念的提出,顺应历史潮流,也符合现代物流业自动化、网络化、可视化、实时化、跟踪与智能控制的发展新趋势,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风险,节能环保,改善服务。

自概念提出以来,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智慧物流也入选2010年物流十大关键词。但目前对智慧物流的研究仍处在起步阶段,企业界与学术界对智慧物流的概念、体系结构、实施框架的研究尚不成熟,未达成共识。

二、智慧物流的基本内涵

1.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

基于现有研究及IBM公司对智慧物流的理解,智慧物流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物流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实现系统感知,全面分析,及时处理及自我调整功能,实现物流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的现代综合性物流系统。

2.智慧物流的基本功能

(1)感知功能。运用各种先进技术能够获取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大量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使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初步实现感知智慧。

(2)规整功能。既感知之后把采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用于数据归档,建立强大的数据库。分门别类后加入新数据,使各类数据按要求规整,实现数据的联系性,开放性及动态性。并通过对数据和流程的标准化,推进跨网络的系统整合,实现规整智慧。

(3)智能分析功能。运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分析物流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假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验证问题,发现新问题。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在运行中系统会自行调用原有经验数据,随时发现物流作业活动中的漏洞或者薄弱环节。从而实现发现智慧。

(4)优化决策功能。结合特定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协同制订决策,提出最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使做出的决策更加的准确,科学。从而实现创新智慧。

(5)系统支持功能。系统智慧集中表现于智慧物流并不是各个环节各自独立,毫不相关的物流系统,而是每个环节都能相互联系,互通有无,共享数据,优化资源配置的系统,从而为物流各个环节提供最强大的系统支持,使得各环节协作,协调,协同。

(6)自动修正功能。在前面各个功能的基础上,按照最有效的解决方案,系统自动遵循最快捷有效的路线运行,并在发现问题后自动修正,并且备用在案,方便日后查询。

(7)及时反馈功能。物流系统是一个实时更新的系统。反馈是实现系统修正,系统完善必不可少的环节。反馈贯穿于智慧物流系统的每一个环节,为物流相关作业者了解物流运行情况,及时解决系统问题提供强大的保障。

3.智慧物流的体系结构

按照服务对象和服务范围划分,智慧物流体系可以分为企业智慧物流,行业智慧物流,区域或国家的智慧物流三个层次。

(1) 企业智慧物流层面。用推广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应用、集中表现在应用新的传感技术、实现智慧仓储,智慧运输,智慧装卸、搬运、包装,智慧配送,智慧供应链,等各个环节。从而培育一批信息化水平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智慧物流示范企业。

(2) 行业智慧物流层面。建设主要包括智慧区域物流中心,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及预警和协调机制的建设三个方面。

①智慧区域物流中心。智慧区域物流中心的建立关键要搭建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这是区域物流活动的神经中枢,联接着物流系统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其次,要建设若干智慧物流园区。智慧物流园区指加入了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的物流园区,基本特征是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满足企业信息系统对相关信息的需求,通过共享信息支撑政府部门监督行业管理与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协同工作机制的建立,确保物流信息正确、及时、高效、通畅。智慧技术的运用使得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

② 区域智慧物流行业(以快递为例)。在快递行业中加强先进技术的应用。重视新技术的开发与利用,通过自动报单、自动分拣、自动跟踪等系统,信息主干网的建设、PC 机和手提电脑、无线通讯和移动数据交换系统的建设等。这些投资不仅使运件的实时跟踪变得轻而易举,而且还大大降低了服务的成本。

③预警机制。最后深入研究,加强监测,对一些基础数据进行开拓和挖掘,做好统计数据和相关信息的收集,及时反映相关问题,建立相应的协调和预警机制。

(3)国家智慧物流层面。旨在打造一体化的交通同制、规划同网、铁路同轨、乘车同卡的现代物流支持平台,以制度协调、资源互补和需求放大效应为目标,以物流一体化推动整个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着眼于实现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着力构建运输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以国际物流网、区域物流网和城市配送网为主体的快速公路货运网络,“水陆配套、多式联运”的港口集疏运网络,“客货并举、以货为主”的航空运输网,“干支直达、通江达海”的内河货运网络。同时打造若干物流节点智慧物流网络中的物流结点对优化整个物流网络起着重要作用,从发展来看,它不仅执行一般的物流职能,而且越来越多地执行指挥调度、信息等神经中枢的职能。

4.智慧物流的价值体现

智慧物流的建设顺应历史潮流,符合物联网发展的趋势,对企业,整个物流行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智慧物流对企业的贡献。①集中体现在其物流供应链管理方面,借助智慧供应链管理帮助企业增加利润源。② 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对风险的预测能力及掌控能力,降低各环节的不必要成本。③智慧物流系统帮助企业提高服务客户的能力。

(2)智慧物流对国家的贡献。①智慧物流的发展有利于降低物流成本在GDP的比重,从而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②智慧物流符合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战略,节能环保,减轻环境污染。

三、智慧物流的实施框架

1.智慧物流的实施基础

(1)信息网络是智慧物流系统的基础。智慧物流系统的信息收集,交换共享,指令的下达都要依靠一个发达的信息网络。没有准确的、实时的需求信息、供应信息、控制信息做基础,智慧物流系统也就无法对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也就无法发现物流作业中有待优化的问题,更无法创造性的作出优化决策,整个智慧系统也就无法实现。

(2)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则是实现智慧系统的关键。如何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规整,分析处理,提取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实现规整智慧,发现智慧,从而为系统的智慧决策提供支持,必须依靠网络数据挖掘和商业智能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自动生成解决方案,拱决策者参考,实现技术智慧与人的智慧的结合。

(3)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是实现智慧物流系统的保障。智慧物流的实现需要配套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如果没有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盲目发展信息系统,不仅不能改善业绩,反而会适得其反。智慧物流系统的实现也离不开良好的物流运作和管理水平,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系统智慧,发挥协同,协作,协调效应。

(4)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业是一个专业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没有人才,大量信息的筛选、分析、乃至应用将无从入手,智慧技术的应用与技术之间的结合也无从进行。

(5)智慧物流的建成必须实现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的转换。智慧物流所要实现的产品的智能可追溯网络系统、物流过程的可视化智能管理网络体系、智能化的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和企业的智慧供应链必须建立在“综合物流”之上,如果传统物流业不像现代物流业转变,智慧物流只是局部智能而不是系统的智慧。

(6)物流系统只有在物流技术、智慧技术与相关技术有机结合的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只有应用这些技术,才能实现智慧物流的感知智慧,规整智慧,发现智慧,创新智慧,系统智慧。这些技术主要包括新的传感技术、EDI、GPS、RFID、条形码技术、视频监控技术、移动计算技术、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基础通信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技术。

2.智慧物流的实施模式

(1)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第三方智慧物流不同于传统的第三方物流系统,顾客可以在网上直接下单,然后系统将对订单进行标准化,并通过EDI传给第三方物流企业,第三方企业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准确掌握货物、天气、车辆和仓库等信息;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碳排放和其他标准,将商品安全、及时、准确无误地送达客户。

(2)物流园区模式。在智慧物流园区的建设中要考虑信息平台的先进性,供应链管理的完整性,电子商务的安全性,以确保物流园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快速安全运转。智慧园区要有良好的通信基础设施,共用信息平台系统,提供行业管理的信息支撑手段来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建立智慧配送中心使用户订货适时、准确, 尽可能不使用户所需的订货断档,保证订货、出货、配送信息畅通无阻。

(3)大型制造企业模式 。大型制造企业模式要求制造企业里的每个物件都能够提供关于自身或者与其相关联的对象的数据,并且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通信。这样一来每一个物件都具备了数据获取、数据处理以及数据通信能力,从而构建由大量的智慧物件组成的网络,在智慧物件网络基础上,所有的物品信息均可连通,组成物联网,企业就有了感知智慧,能够及时、准确、详细地获取关于库存、生产、市场等的所有相关信息,然后通过规整智慧,发现智慧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再由创新智慧及时地做出正确的决策,尽快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从而实现企业的最大效益。

3.智慧物流的实施步骤

第一步:完善基础功能。提高既有资源的整合和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在规划上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使物流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更合理,功能更完善、逐步提高各种运输服务方式对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持能力,物流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网络化服务能力以及物流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

第二步:开发物流模块的智慧。智慧物流系统设计可以采取模块设计方法,即先将系统分解成多个部分,逐一设计,最后再根据最优化原则组合成为一个满意的系统。在智慧物流感知记忆功能方面包括基本信息维护模块、订单接收模块、运输跟踪模块、库存管理模块;在智慧物流的规整发现功能方面主要是调度模块。这是业务流程的核心模块。通过向用户提供订单按关键项排序、归类和汇总,详细的运输工具状态查询等智能支持,帮助完成订单的分理和调度单的制作;智慧物流的创新智慧主要表现在分析决策模块。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报表分析功能,各级决策者可以看到他们各自关心的分析结果;而系统智慧体现在技术工具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管理层次上的集成,在供应链管理的层次上的集成,物流系统同其他系统集成,共同构成供应链级的管理信息平台。

第三步:目标和方案的确立。智慧物流的建设目标包括构建多层次慧物流网络体系,建设若干个智慧物流示范园区,示范工程、产业基地,引进一批智慧企业。智慧物流系统的建设步骤:搭建物流基础设施平台,加强物流基础功能建设,开发一些最主要的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完成服务共享的管理功能和辅助决策的增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物流信息平台的网上交易功能。

第四步:发现、规整智慧的实施 创新、和系统的实现。在利用传感器、RFID和智能设备来自动处理货物信息,实现实时数据收集和透明度,各方能准确掌握货物、车辆和仓库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对数据的挖掘和商业智能对信息进行筛选,提取信息的价值,找出其中的问题、机会和风险,从而实现系统的规整发现智慧;然后利用智能的模拟器模型等手段,评估成本、时间、质量、服务、碳排放和其他标准,评估基于概率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并实现具有优化预测及决策支持的网络化规划、执行。从而实现系统的创新智慧和系统智慧。

4.智慧物流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制约

(1)基础信息缺乏的制约。物流信息是物流系统的整体中枢神经,是物流系统变革的决定力量。在智慧物流系统中,必须对海量、多样、更新快速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才能成为系统决策的依据。如果物流基础信息缺乏,智慧系统也就无从谈起。

(2)对智慧物流功能需求、市场需求不明确的制约。一个系统能否运行成功,就要看它所提供的功能是否能被系统参与使用者接受。因此,进行智慧物流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就成为构建智慧物流系统的首要任务。

(3)传统物流企业发展现状层次较低的制约。首先传统物流发展整体规划不足,基础平台相对薄弱,难以发挥物流资源的整合效应。其次,物流企业专业化、信息化程度较低,缺乏参与国际竞争的物流企业。再次,第三方物流功能较为单一,物流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

(4)缺少人才的制约。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智慧物流的实现更是需要专业的IT人才与熟知物流活动规律的经营人才的共同努力,物流人才的欠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势必会阻碍智慧物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园园.物流信息化对区域物流中心的作用研究[J].工业控制计算机,2004 年,17卷第8期

[2]龚志锋,范守文,李刚.现代物流园区的信息系统建设[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年,5月号

[3]周立新, 刘琨.智能物流运输系统[J].同济大学学报,2002 年,第30 卷第7 期

篇4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intelligent logistics, related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the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are systematacially presented. The motivation of developing intelligent logistics is analyzed from the aspects of consciousness, social needs, economic interests, government polici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so on. Three operating modes are analyzed which are government leading, market leading and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Th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posed which include tax preferential policies, loans preferential policies, standards and specifications, relevant laws and regulations, capital investment, talents training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 words: intelligent logistics; motivation; countermeasures

1 智慧物流的内涵

智慧物流是物流发展的高级阶段,物流的发展经历了粗放型物流――系统化物流――电子化物流――智能物流――智慧物流五个阶段。其中,粗放型物流属于现代物流的雏形,系统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发展阶段,电子化物流是现代物流的成熟阶段,而现代物流的未来和希望则是由智能物流向智慧物流发展。智慧物流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借助于物联网、传感网与互联网,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及动态管理与控制,通过物流系统的“智慧”决策,实现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从而达到系统资源的合理配置。智慧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1)实时动态性。物流系统所处环境是动态的,其构成要素也是动态的。其它物流形式都是基于静态或周期性动态变化假设,无法实现实时动态决策。而“智慧物流”与其他物流形式相比,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它没有不变的模式。

(2)综合系统性。其它物流形式也提及“系统”概念,但这是一种狭义的“系统”,仅考虑物流系统中的物品等核心要素,未考虑人员、设备、基础设施等支持要素。智慧物流将实现物流系统中的物品、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的协同,强调的是广义的“系统”。

(3)大众普世性。物流涵盖的领域非常广泛,涉及众多行业,与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智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技术、体制机制、组织管理、系统运行等多个方面,不能一蹴而就。选择那些具有实现“智慧物流”条件,并且能够起带头、示范作用的行业率先进行探索性发展,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具有普世价值的“智慧物流”。

(4)多领域协作性。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以云计算、物联网、传感器、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为前提,并有赖于相关领域的发展和水平提升;其次,智慧物流需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精细管理是“智慧物流”的管理核心,需要用“智慧”来武装物流管理。

2 研究现状

“智慧物流”的概念于2009年提出,已有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等(2011)首先阐释了“智慧物流”的基本概念及其功能,然后分析了宁波智慧物流的现状,最后从切入模式、基本目标、建设内容等方面提出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建议。杨健、焦勇兵、刘伟(2012)在智慧城市概念的基础上对智慧物流进行了界定,并对波市建设智慧物流的动因进行探讨,并利用价值链理论、技术采纳理论、当代组织理论对智慧物流进行理论解释。党建民(2012)阐述了智慧物流的概念以及发展智慧物流的重要性,对徐州智慧物流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并在推广步骤和主体方面提出具体操作建议。张春霞(2013)指出智慧物流的发展需要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物流标准、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平台、物流人才等方面提供保障。丁俊发(2014)提出发展智慧物流要有全球与公共视野,要融入“智慧城市”,要夯实技术基础,离不开大数据,要向“智慧供应链”延伸。王之泰(2014)重新提出智慧物流的定义,探讨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意义、城镇化与发展智慧物流的关系、“智慧物流”的抓手与切入点等问题。

综上所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是对智慧物流的概念、意义,以及实现智慧物流的对策建议进行初步探讨。但“智慧物流”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综合的概念,它还涉及政府、行业、企业、消费者等多个主体,受政策、技术、经济、社会需求、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亟待研究。

3 发展智慧物流的动因

3.1 意识自发力

(1)拥有“智慧物流”的全球与公共视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采购、生产、流通、消费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整合也成为新的挑战。首先,智慧物流的发展要有全球视野,要把智慧物流放到全世界范围去观察、去研究,通过智慧物流的发展来推动智慧国家、智慧地球的实现;其次,智慧物流不是单个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实施的,其目的是为了实现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优化配置,最终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拥有着眼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视野。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不可能靠企业单打独斗,要打破企业、行业、地区间的隔阂,放眼全球、着眼全局,促进企业智慧物流、区域智慧物流、国家智慧物流、全球智慧物流间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

(2)认识到“智慧物流”对“智慧城市”及“智慧国家”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在经济总量、城市规模、城市面貌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在国内、国际上的地位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但民众幸福感不高、要素集约程度低、公共服务增长缓慢、生态文明建设有待改进等问题日益显现。“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的改变,由“重数量、轻质量”向“重人文、宜居住”转变。物流是城市发展的关键要素,“智慧物流”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子系统之一。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社会物流体系瘫痪、食品药品安全无法溯源跟踪、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困境、物流成本高、物流能耗高等问题,有些甚至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活。发展智慧物流是满足百姓民生需求、实现社会公共服务良好运行的可靠保障,智慧物流重点关注“民生”领域,现代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也会最先体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3.2 社会需求拉动力

(1)产业结构变化。随着经济发展和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社会产业结构已经从农、工、服务业向信息业及知识产业方面变动,特别是与物流活动很少直接联系的服务业、信息业和知识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物流总需求量的增长也将越来越困难,物流企业、行业必须转变传统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物流发展要更加具有“智慧”。

(2)贸易结构变化。随着贸易结构从“以进出口原材料及初级加工产品为主”转向“以高度加工的精密机械、海外高级食品等为主”,对物流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智慧物流的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3)需求结构变化。需求结构特征的变化首先体现为“节约消费”,企业对原材料需求计划更科学,对加工过程中的损耗控制更严格,对半成品和产成品库存控制更精确;其次体现为“个性化消费”导致产品种类很多,最终形成小批量、多批次的物流需求。

(4)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往往导致χ腔畚锪鞯男枨蟛煌,人口总量、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均可支配收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产业规模和比重、物流需求系数等参数是主要指标。

3.3 经济利益驱动力

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标准化程度越来越高,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客户的物流需求由量变向质变转变。由于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较大,随着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地位的确立,很多企业开始把降低物流成本做为公司战略,对物流合理化提出了新要求,催生了智慧物流的需求。相对于其它物流形式,智慧物流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动、快速识别,提升物流效率。传统物流中涉及的物流单元、物流工具、物流环境多种多样,对“物”的识别与控制往往受制于工具和流程。智慧物流利用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只需要0.1秒就可以自动完成物品的识别,而机器读取条形码花费2秒;没有条形码易污损破损、单件操作的缺点,电子标签和射频技术可以对“物品识别”进行批量操作。

(2)全程跟踪与追溯,确保物流安全。智慧物流借助于物联网技术,不仅关注流通环节的“结果”,同样关注“过程”的质量。从原材料采购,半成品、产成品的加工,到商品配送、废品回收的整个闭环供应链环节,每一个环节都被记录在案,以备跟踪和追溯。

(3)实时动态处理,提高物流服务的反应速度。传统物流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环境,天气情况、交通状态、特殊运输要求、各类突发事件无一不在考验着物流产业的智慧。通过实时监控技术、图像处理技术、数据采集与分析技术,实现供应链的动态控制与处理,可以提升物流服务应变能力和反应速度。

(4)智能决策与优化,管理更科学。一般情况下,物流服务水平与物流成本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的关系,很难二者兼顾;且服务水平和成本影响因素多,并随环境动态变化,难以完全量化,给决策带来了很大难度。智慧物流可以做到信息高度集成、数据实时更新,运用优化决策理论与方法,使服务水平和服务成本达到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管理更科学。

3.4 政府政策引导力

政府政策影响着智慧物流未来的发展方向、基础设施配置、结构调整与升级、智慧物流产业的空间布局。基于以下三点共识,多地政府出台了发展智慧物流的战略规划和相关政策:

(1)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提升国际竞争优势。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物流产业规模急剧增加,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依然高居不下,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生产要素的全球性采购、生产、销售成为常态,物流成本的降低成为提升竞争力的新途径,对我国现代物流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发展智慧物流,优化资源配置,实现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水平的协调发展,不仅能够帮助我国相关产业适应复杂多变的国际市场环境,并且能够增加国际竞争优势,提高产业集中度和抗风险能力,保持相关产业的平稳发展。

(2)发展智慧有利于适应贸易结构和销售模式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导,能源、原材料、商品的进出口贸易额显著增加;与之相配套的物流活动组织与管理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向传统物流提出了挑战。制造行业的物流外包比例进一步增大,对第三方物流的需求规模不断增加,同时对物流服务的时效性、反应速度、成本控制要求也更高。“互联网+”战略的提出,为传统行业的发展迸发出新的生机,商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处理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但是物流依然是“互联网+”的瓶颈,需要推动智慧物流的发展来配合“互联网+”行动计划。

(3)发展智慧物流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智慧物流体现信息化、系统化、集成化、实时性、动态性的特征,强调供应链伙伴间的信息共享、资源集成,注重供应链的动态过程控制,追求供应链的系统整体优化。智慧物流以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发展为前提,以信息系统、信息平台的建设为基础,以数据集成与挖掘为手段。因此,智慧物流的发展必将带动一批与智慧物流产业配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自动感知、识别、可视化、卫星导航等关键技术的研发、试验、集成与产业化;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信息系统构建技术;大数据环境下的物流决策与优化、基于云计算的物流技术应用等方面。

3.5 环保强制力

(1)资源节约要求。①优化配送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和社会环境下,市场需求呈现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特征,企业分散经营的配送模式受成本的约束,很难满足此种市场需求特征的配送要求。智慧物流配送模式可以优化配送网络,合理布局配送节点,降低配送系统的总库存量,提高车辆的满载率和使用率、减少车辆出行量,从而降低企业和社会物流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集约化水平。②创新库存控制机制。传统的库存机制是假设供应链各企业间在资源的调度管理上是没有任何联系、完全独立的,无法实现资源的整合与协同;智慧物流模式下,将供应链各企业虚拟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和一体化调度,实现“分散资源集中管理”和“集中资源分散服务”。

(2)环境保护要求。①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减少运输工具使用量。物流服务带来的噪音、震动、大气污染、海洋污染等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智慧物流可以提高物流组织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通^运输路线优化、运输方案优化等措施提升运输工具满载率,从而减少车辆等运输工具的出行量,对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和水污染、噪音等社会问题都将起到明显作用。②减少土地占用。智慧物流通过资源整合和系统优化,提升供应链系统服务能力,在保证服务水平的前提下,可以减少仓库、配送中心等建设数量,从而减少土地占用面积。

3.6 技术进步促进力

信息技术的先进程度是现代物流发展水平的标志,借助手机、视频电话、呼叫中心、PC、摄像头、RFID、传感器、智能卡、GPS等感知技术;通过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传感网等网络技术为智慧物流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存储提供支持。云计算数据中心、智慧物流信息中心、专业信息平台、物流专业服务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政务系统等信息平台也为智慧物流提供资源集成与优化平台。技术革新改变了物流服务原有的技术路线和技术特征,实现了信息快速、真实的传递,资源的高度集成和共享,既降低了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又提高了物流服务水平,让物流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从而促进了物流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4 发展智慧物流的对策

4.1 选择合适的运营模式

智慧物流的建设运营总体上有三种模式可供选择:

(1)政府主导型。政府是建设和运营的主体,一是以项目为载体,通过课题申报或招标方式推动智慧物流技术创新和研究,并推动成果转化;二是以公共信息系统建设为纽带,带动信息和资源的集成;三是以行业或区域智慧物流项目建设试点为手段,注重经验、模式的总结和归纳,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

(2)市场主导型。以企业为主导,利用市场供求机制、价格机制和激励机制吸引企业参与并积极推动智慧物流建设,最终实现社会物流的智慧化。主要包括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大型制造企业模式、物流园区模式等。

(3)共同推进型。政府和企业共同建设、共同管理,政府侧重于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制度建设和资源保障,企业侧重于运营与管理;注重彼此之间的分工和合作,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促进智慧物流的良性发展。

4.2 完善相关制度

第一,做好顶层设计,政府出台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规划,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制订智慧物流发展路线图,做好智慧物流发展的整体布局。第二,成立专门的项目工作小组,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运用宏观协调能力和政策手段,协调政府各部门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制定监督制度、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等管理制度。第三,在财政税收政策、贷款政策、土地征用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提高企业参与发展智慧物流的积极性。第四,尽早开展智慧物流标准和规范的研制,做到有章可循,为智慧物流发展提供行动指南。第五,政府应该抓紧制定与智慧物流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

4.3 提供资源保障

第一,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动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专业信息平台、专业服务平台、政务系统、公共信息平台建设,为智慧物流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第二,成立智慧物流发展专项基金,鼓励企业进行智慧物流设施设备与信息系统建设,推动企业智慧物流系统和社会智慧物流系统的融合,对积极推进智慧物流发展的企业或单位给予税收或贷款优惠。第三,积极推动智慧物流项目、智慧物流中心、智慧物流园区建设,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第四,加强智慧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各院校以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专业为基础和平台,把握智慧物流人才的技能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完备的课程体系,注重对智慧物流技术、智慧物流运营与管理方面人才的培养,推动智慧物流专业建设;企业通过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加盟,或者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方式参与智慧物流人才培养。

5 结束语

发展智慧物流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是创新社会管理、提升社会公共服务的基础动力,是提升企业及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科技水平、推动自主创新的有效手段。但智慧物流是跨企业、跨行业、跨区域的新兴产业,涉及交通、商贸、环境、经济等众多领域和管理部门的系统对接、信息整合、数据处理和政策协调,需要企业间、行业间、政企间、区域间的协同与联动。因此,提升政府、企业参与智慧物流建设的积极性,提供可靠的组织、制度和资源保障对发展智慧物流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王之泰. 城镇化需要“智慧物流”[J]. 中国流通经济,2014(3):4-8.

[2] 应琳芝,俞海宏,章合杰. 宁波市智慧物流建设策略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11(17):94-96.

[3] 杨健,焦勇兵,刘伟. 宁波智慧物流建设的机理分析――基于管理学理论视角[J]. 物流技术,2012,31(7):377-379.

篇5

[中图分类号]F25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62-02

作者简介:任珺(1988-),女,江苏南京人,上海海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运经济金融与物流。

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奥巴马政府将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重点之一。在我国,总理也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国”,对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随后,物联网被正式列为我国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而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物联网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物流领域是物联网相关技术最有现实意义的应用领域之一,本文针对物联网对供应链发展的影响做以研究。

一、物联网概述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英文名为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物联网就是指传感器网。而广义物联网按照《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的定义则是在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领域加入了新的维度;在过去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之间的信息交换中,现在又加入了任何物体。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动态网络——物联网。其本质就是通过传感和传输手段,将实物的信息进行自动、实时、大范围、全天候地标记、采集、传输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搭建信息运营平台,构建应用体系,从而增强社会生产生活中信息互通性和决策智能化的综合性网络系统。从技术层面上说物联网=云计算+泛在网络+智能传感器。

物联网在原有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技术、产品电子代码技术(EPC技术)传感器技术、模式识别和RFID识别技术等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共享,进而对物品实现“透明管理”。

二、物联网对供应链各环节的影响

在供应链各环节中应用物联网技术,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信息互通和决策智能,也就是说会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透明,无论物品处于供应链的哪个环节都能被实时追踪监管,消除了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损失。下面就从供应链的各个过程来具体分析物联网给供应链带来的发展:

1.生产环节(制造商)

在生产环节,制造商应用RFID技术和EPC技术,即在产品上添加电子标签,其后用射频识别技术扫描标签,这样就不仅可以制定高效的生产计划,提高对需求的响应速度,而且可以建立起完成自动化的生产线,实现在整个生产线上对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产成品的识别与跟踪,减少人工识别的成本和出错率,提高效率和效益。

在产品售出后还可以跟踪产品,及时召回问题产品,获得消费者的反馈信息,以改进产品及服务,增加厂商信誉并且可以提升在消费者群体中的口碑,这样就有利于发展和维护客户群。

2.仓储环节

在仓储过程中应用的物联网技术主要为智能货架技术,所谓智能货架就是包括吧台传感器、数据采集处理、安装于货架上的传感器,具有自动化、智能化等特点。不仅可以有助于实现自动化的存取货、盘点货物等操作,保证发货退货的正确性和补货的及时性,降低库存,增加作业的准确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储存成本,节省劳动力和库存控件,同时减少了整个物流中由于商品误置、错送、偷窃、损毁和库存、出货等造成的损耗,甚至还可以帮助企业达到零库存(JIT)的状态,使得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具体来说,应用物联网技术后的仓储有两个优点,一是优化了库存结构,确定了库存中货物的合理比例。这样既保证企业的生产与销售,又不会占用仓储,合理配置了存储空间。二是减少了重复劳动。在传统仓储过程中,人工对货物的盘点既费时又费力,在盘点过程中还会出现错误,然而在运用了物联网技术后,这一环节便不再是企业的烦恼,只需要利用射频识别技术将货物信息扫描进电脑,利用计算机就可以轻易了解货物的数量、所处位置等各项信息。一旦原材料等到达补货点,电脑会自动发出通知来进行原材料采购。总的来说,在仓储过程中运用物联网可以降低运输及仓储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3.配送、分销环节(分销商)

从物流角度来说,配送和分销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个缩影,但是配送又是一个特殊的环节,在配送和分销中运用物联网技术将大大加快配送速度,提高拣选与分发过程的效率和准确率,并能减少人工数量,降低配送成本。

具体来说就是运用RFID技术等,首先规划配送路径,按照配送先后顺序装载上车,后配送的先装载。在配送过程中准确识别出货物应该配送的销售点和客户,减少人工识别的过程,加快了配送的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提高了服务质量。目前许多快递公司在货物的流转上通过运单的扫描,在网页上可以显示货物目前所处的位置,方便货主查询,这是目前物联网在配送方面的一个应用。

4.运输环节

运输在物流环节中耗时较长,但当在运输过程中货物和车辆都被贴上了EPC标签,运输线路中安装RFID接收转发装置,就可以了解货物所处位置以及预计到达时间(ETA)。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货物流通费用,提高周转速度,优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国内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并且还可以实现低碳运输绿色物流,顺应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射频识别技术在货物装运上货车后实现货物自动识别,自动分类处理,自动通关等,使智慧物流成为现实。全程运输路线中货车可以被追踪到,可视化管理既提高了运输安全性又提高送货可靠性和送货效率,从而提高了服务水平。

5.零售环节(零售商)

当货物到达零售商处,零售商就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完成适时补货,有效跟踪运输与库存等工作,提高效率,减少出错。

具体来说运用物联网技术在零售环节可以降低库存水平,减少存货,降低安全库存量,一旦有补货的需求计算机会自动提示,类似于看板管理,但又更为智能。零售商还可以追踪产品,保证产品质量,减少货物损坏、错送和丢失等,提高了各项工作的效率。

6.消费者

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产品智能可追溯系统可以保证消费者对消费品进行溯源,更便于了解自己所购买到的物品从而安心消费。在食品药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智能可追溯系统将会打消人们的担忧。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在消费时会花上许多时间搜寻和等待,而物联网则可以减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搜寻时间,使消费者迅捷获取产品以及厂商的相关信息,选择自己更为满意的产品,达到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

三、物联网在供应链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人们对物联网技术抱有期待与憧憬,目前为止物联网技术还不是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运用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问题有两点。

1.成本问题

射频识别技术的关键在于电子信息标签与终端也就是射频识别器,目前国内厂商生产与销售的标签和终端仍然价格不菲,大量运用不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会成为拖累,因此物联网应用的领域首先是高附加值产品的产业链中。惟有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有技术专利的我国物联网技术,降低物联网应用的成本,推广物联网的应用,才能促进我国产业链升级。

2.信息隐私问题

在信息标签的识别过程中,信息可以被射频识别器所读取,然而读取的数据信息的隐私安全成为困扰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对信息加密,发展我国物联网的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形成统一的标准对物联网进行管理,通过发展物联网产业带动供应链的发展。

四、结论

应用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形成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智慧物流服务体,并且可以将各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避免了传统物流各个环节彼此孤立缺乏协作的状态,充分发挥出了供应链的优势,提高了供应链各环节中的服务质量和运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随着国家政策上的支持,我国物联网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发展,如各地建立的云计算中心等,充分显示了智联中国的广阔前景,物联网技术运用于供应链中也是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继祥.物联网发展推动中国智慧物流变革[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0(6):30-35.

[2]孙克武.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产业发展研究[J].运营指南,2011(11):44-45.

[3]周敏.浅谈基于物联网的物流管理[J].现代物流,2010(10):54-55.

篇6

中图分类号:F713.365.1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ed growth of people using he network and the improving reliability of the network, e-commerce turnover continues to rise. As e-commerce is demanded for the“right time”, especially in the supply chain“last mile”, the system deficiencies of e-commerce terminal distribution hampered its development seriousl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mmerc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its problems in distribution chain by describing its status quo. In addition, this paper proposes to establish distribution network relies on distribution points combined with national trends, general economic trends and operational experience in overseas development.

Key words: e-commerce; appropriate time; distribution system; cloud storage; adaptive distribution model

传统意义上的供应链是从原材料采购到最终产品配送的整个过程中各个环节所组成的链形结构,包括将产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活动中的上下游企业所形成的网络结构。伴随国家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电子商务的兴起,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供应链优化在企业管理中日益重要,而配送系统作为“最后一公里”,在供应链优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是目前我国专门从事物流配送的企业各方面建设尚不完善,掉包、损货、时间延误等问题频繁发生。因此,探究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配送系统优化成为各大电商企业关注的焦点。

1 配送的相关概念

配送是指在合理的经济活动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通过筛选、加工、制造、组装等环节,在一定时间要求的基础上送达指定的空间范围内的物流活动。配送是一种综合活动,包含商流、信息流、物流等。

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系统指通过电子商务新兴商业模式,依客户要求,配送环节的各参与者将原材料采购、零售等相关环节高效集成于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按要求送达目的地的商业活动。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配送,电子商务体系下的配送讲究高效性、集成化,它能够将产品配送的位移情况,顾客资金流动情况等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成化于平台上。

2 优化配送环节的意义

配送是组成供应链的重要环节,是实现产品位移的重要途径,优化的配送系统能够使顾客体验得到提升。面对信息化,智能化供应链建设的要求,我国配送环节的建设始终步伐缓慢,“最后一公里”成为制约电子商务企业发展的“瓶颈”。优化配送的重要意义主要为:

2.1 完善运输环节和整体供应链系统

配送作为运输与供应链的重要环节,优化的配送能够为供应链整体效应的发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它能为未来企业建设信息化、智能化供应链提供保证,结合电子商务企业未来发展的要求,能够为企业的整体竞争优势提供保证。

2.2 减少了库存风险,优化了资金流

库存风险是指经营过程中出现的由于库存原材料、产成品等价格和汇率的不稳定,造成供大于求,产品积压,企业库存较高,它是一种非系统风险,可以避免。

优化的配送系统能够加快产品周转,特别是产品自身对于时间要求较高的电商企业,如服装、食品企业。对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只有更加高效的产品配送,才能加快企业资金流,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2.3 提高顾客体验,提升消费者对产品的“感知性价比”

影响顾客体验的因素较多,但配送系统,特别是“最后一公里”直接影响顾客消费体验。如京东商城建造包括数个区域配送中心的“亚洲一号”工程,保证了现阶段的“211限时达”战略的执行。

优化的配送系统能够使消费者在恰当的时间、地点收取产品,保证产品及时送达的同时,确保其完整性。伴随个性化消费的诉求,消费者未来更多关注的是消费体验中的认知能力,即“感知性价比”,因此,优化配送环节能保证未来个性化消费的诉求,完善了顾客体验,提升了消费认知度。

综上,本节分别从供应链的整体性,配送对供应链的支撑性,顾客体验方面分析了优化配送的意义,既保证了分析的完整性,又为分析现阶段配送环节的问题与后续提出的系统优化策略提供了依据,保证了策略的可行性。

3 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系统现状分析

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系统构建是社会需求和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企业产品配送至消费者。它是围绕核心企业,将供应商、承运商、零售商和消费者紧密结合的网状组织结构。现阶段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系统按照核心企业掌控配送业务的多少,可以分为三类:配送服务完全外包、部分外包、完全独自掌控。

现阶段,各电子商务企业对三种配送模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借鉴。如当当网对自产自销产品“当当优品”采取的是完全独自运营配送环节;在当当网上的大卖家则运用的是当当网自身的配送系统;而对于天猫平台的大多数卖家而言,采取完全外包的业务模式较为合理,但电子商务企业需严格掌控产品配送信息。

总体而言,在企业发展初期,受企业资本、信息化建设等因素影响,企业都会采取配送完全外包、部分外包的策略;至企业营业额、市场份额达到规模化效应后,企业通常会采取自建配送体系完成配送活动。由于我国高速光纤民用化不足,企业产品特性不一,专业化人才不足等因素,配送系统整体处于初级阶段,尚未达到完善的阶段。

4 配送系统特点及问题阐述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配送系统指经过分析组合,在经济合理的区域范围内,根据消费者需求,通过对产品拣选、加工、组配等作业,将其及时高效地送达顾客的商业活动。相对于传统意义的配送系统,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系统更加强调送达的准确性,同时整体环节包含信息流、资金流。

企业不同的配送系统最终产生的影响主要涉及企业商品位移信息的掌控、货损率、顾客信任度、顾客下单率、退换货便捷性、企业资金运转周期等。通过以上分析,本文按不同配送模式的影响结果,将现阶段电子商务企业的配送系统特点归为以下三类(如表1所示):

通过对基于电子商务企业三种配送模式特性分析不难理解现阶段我国电子商务企业配送系统出现的问题主要包括:

(1)配送信息化不足,终端配送最终送达时间过长

无论是电子商务企业独自配送,还是采取外包,现阶段配送体系信息化都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商品来源的前端信息化与终端配送不够完善。

(2)网络化不足,特别是在自营网点的网络化方面

企业配送网点的构建对其扩大经营范围,增加销售额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开始进入电子商务的企业而言,通常是首先构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一线城市配送网点,后续发展较好的情况下,企业需按照自身发展需求,通过合作、入股等方式增加二三线城市自营配送网点建设,保证消费人群的适度覆盖,但网点规模与企业发展往往相互制约。

(3)自动化程度较低

当前我国在自动识别技术上虽卓有成效,但现阶段自动化应用仍待完善,特别是电子商务将配送外包的快递企业。现阶段各快递公司虽不断增加网点,但仍不能满足需求,特别是在双十一期间各电商集中做活动,外加很多环节都采用人工手动分拣,爆仓现象时常发生。

(4)经营理念有待转变,企业间相互合作需加强

合作共赢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经营方针,虽然独资经营配送体系会增加电商企业竞争力,但同时会间接增加企业负担,使盈利水平堪忧。

综上所述,现阶段基于电子商务的配送系统问题主要集中于设备自动化不足,信息化水平低,配送系统网点布局不足等,伴随优化电子商务配送系统不断得到认可,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制定了基于配送特点与上述问题的优化策略。

5 配送系统优化策略

通过分析不同电商企业差异化配送的特点,结合现阶段配送系统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电子商务发展方向等,本文构建了基于此的配送优化系统及优化策略。

(1)加大信息化投入,完善配送系统前端与终端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是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美国、韩国等通过政府层面的IT融合,促进了本国产业升级,特别是企业供应链完善。亚马逊通过“云存储”使企业净利润倍增,德邦物流、凡客旗下如风达等推出的“短信通知,电话告知”等都是尝试性的建设了“最后一公里的”信息化终端,下一步如果各企业能做到“适当性地”将配送涉及的具体信息,如与估计多长时间到达,路途是否有突变事件等及时告知,便会赢得顾客好评。

(2)通过增加自有品牌占比等多种途径,逐步消除配送环节涉及的假货、货损等

电商企业由于进货渠道限制,经常被假货充斥;而终端配送中贵重物品的丢包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电商企业通过推出自有品牌,在配送终端设立专业的退换货基金等措施,既能确保顾客在几乎成本不变的情况下,真正实现放心购物;更能保证企业效益不受影响。

(3)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针对企业内部与外部做针对性管理工作

通过组建专业化管理团队,对内加强企业员工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对外分析整体经济形势与整体消费趋势的变化,加强合作伙伴关系,努力将企业涉及的外部风险最小化。

(4)加大移动互联技术投入,积极使用新技术进行营销、售后等服务

伴随微信、人人网、新浪微博等新兴社交网络平台化,越来越多的人采用此类平成新型供应链的建设。利用新平台不仅能使配送信息的获得更加便捷,更为企业后续发展创造了战略制高点。

综上所述,本文分别从配送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分析了企业涉及的配送环节存在问题,结合现代管理理念和社会、企业发展趋势,针对性的提出企业加强信息化建设,创建自我品牌以及对外组建专业性管理团队,加强企业间互补性,利用新兴网络化平台等措施,保证企业未来占据制高点外,更保证了其整体效率。

参考文献:

[1] 唐纳德・沃特斯,等. 供应链管理概论[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大卫・辛齐-利维,等. 供应链设计与管理[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3] 陈磊,史霖,张作博. 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供应链增值策略探讨[J]. 商业时代,2012(3):34-35.

篇7

生产过程与信息化融合: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将智能制造应用于农产品加工领域,推动农产品加工制造过程实现自动化和智能化,进而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的智能化,是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数字化、智能工厂方面的建设和革新一直走在行业前端,其位于呼和浩特的乳品生产工厂已基本实现智能制造,今后将进一步推广到旗下全部乳品生产工厂,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

该公司负责人介绍,伊利建设乳制品流程型智能制造力图实现五种功能:一是构建乳制品制造管理平台,提供实时的可视化数据管理与分析;二是建立质量追溯平台,实现产品端到端的全过程信息可视化、可追溯;三是支持集团层面战略决策平台,完善企业资源管理、客户管理、仓储管理等系统;四是建立生产管控平台,对现场生产、质量、设备运行等进行管控,实现数据统一规范的管理;五是建立制造现场的数采平台,实现对现场数据的实施采集和归类。

该负责人指出,伊利集团的智能制造以生产管控系统为核心,包含了设备控制、过程控制、生产集中管控和决策支持等功能,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智能制造建设树立了行业“标杆”。

产品销售与信息化融合:电子商务

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电子商务交易主要目的是拓展渠道,提高销售额。另一方面,通过网络销售和宣传提高企业知名度、培育产品品牌也是重要目的之一。

在互联网环境下,当传统企业把网络销售作为一种新的销售渠道引入已有的分销体系时,也就是构成“鼠标加水泥”的模式时,必然会面临新的渠道冲突问题,即网络分销和传统分销渠道之间会产生新的冲突。

随着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的开发应用,电子商务对于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精准营销能力,发展“以销定产”及“个性化定制”等生产方式,建立网络化制造管理系统和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O2O为例,在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副教授葛建华看来,O2O为企业获取销售数据,提高营销效果,实现精准营销提供了可能。

葛建华认为,“O2O 把企业变成了一个全员贯通的营销综合体,用围绕客户的多种社会化营销手段为其服务, 用数据细分挖掘更大的转化率。”

蒙羊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极富互联网思维的理念构建了“四位一体”(产品、运营、供应链、客服和大数据分析)的羊肉生鲜电商发展模式。

该公司副总裁武斌介绍,无体系化的农产品电商终究是昙花一现,“体系是决定农牧企业电商升级能否持续的关键。”武斌的话振聋发聩。

2015年6月15日,蒙羊开启了“四位一体”的创新电商全体系运营模式。“‘四位一体’电商模式包括了产品、运营、供应链、客服和大数据分析。”武斌说。

在产品体系层面,蒙羊强调产品的差异化,即线上产品与线下产品在种类、包装、重量等方面需要有区别,贴合线上和线下消费者的购买特点,引领生鲜电商羊肉消费文化。在运营体系层面,与天猫、京东、顺丰优选、一号店等知名第三方电商平台合作,实现了多平台运营全面升级。在供应链体系层面,蒙羊通过搭建基地、工厂、全国分仓、第三方物流、消费者的电商全产业链运营,确保全国消费者第一时间品尝到绿色新鲜的蒙羊羊肉。在客服体系层面,牢牢树立“用户”核心意识,建立起标准化的客户服务体系,实现可持续的产品升级和物流改善。

质量管理与信息化融合:追溯体系

建设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抓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是采集记录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信息,实现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强化全过程质量安全管理与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需要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广泛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现代信息技术。

为了让消费者可以全面、直观地了解苹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过程,让消费者吃到更安全、更放心的产品,山东泉源农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泉源苹果物联网安全追溯服务平台”。

该公司董事长姜延泉说,平台通过对苹果各阶段进行管理和分析,结合传感设备和视频监控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体系。

设置传感设备。通过设置在果园、车间、仓库、运输车辆上的传感器对苹果种植、加工、存储、运输和销售过程各项参数进行收集和分析,保障苹果及加工品的品质。

布设视频监控系统。通过果园内360度无死角全高清视频监控探头全方位监控果园情况,观察果树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发生情况,实现公司对果园的远程控制。

建立泉源追溯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企业进行质量控制的核心,管理者可从平台查询种植、生产、存储、运输、销售各阶段的实时情况及历史记录。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社会化追溯平台。消费者购买产品后,通过扫描果品上的二维码,可以查询果树修建、施肥、浇水、授粉、除草、病虫害防治、疏花疏果、采摘、仓储、运输等各环节信息。

供应链建设与信息化融合:产业互联网

互联网应用正在从面向个人用户、消费层面的消费互联网逐步向面向企业用户、产业层面的产业互联网渗透和迈进。产业互联网以平台化为基础,通过信息化手段将产业链上下游各企业和经营主体进行有效联结,推动信息技术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形成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新模式。

华都峪口禽业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智慧蛋鸡”APP系统,力图打造蛋鸡产业互联网平台,并在养殖户中推广。

“‘智慧蛋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功能。”峪口禽业副总裁刘爱巧介绍。

篇8

一、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叫好不叫座,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信息平台提供的综合服务能力不够。通过分析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我们发现大部分平台只是一个具备会员系统的提供车找货、货找车的信息门户网站,对物流服务的撮合与优化功能较弱;同时,信息质量不能得到保证,鱼龙混珠,物流交易量较少。因此,用户对平台的黏度较小,平台对用户发挥的效力也很有限。所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规划上,一定要抓住用户“痛点”,解决用户问题,提高服务强度和服务能力。

其次,平台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服务能力不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作为连接政府、企业及客户的桥梁,不但要实现信息整合、信息共享的基本作用,更要实现信息反馈、信息解读、信息挖掘等功能,满足用户的专业化、个性化需求。比如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物流方案设计、优化,物流政策解读、技术咨询,信息处理与挖掘等个性化、专业化服务,进一步提高平台价值。

第三,平台运营无法实现可持续性。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平台在运营时,其盈利点的定位不够长远,很多平台将运营的盈利点定位于会员费、信息费、广告费等等。另外,诚信问题是平台运营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尽管很多物流信息平台都采取了一定的监管措施以服务于客户,比如实名会员等,但是,惩罚和约束措施比较欠缺,造成了用户对平台交易的信任感不足。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必须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利用移动互联和云计算的优势,构建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紧扣“多样化服务”、“智能分析”及“持续运营”3个关键点,提高物流信息服务综合能力和用户黏度。

二、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框架

1.平台定位

湖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也是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对冷链物流服务表现出巨大的市场需求。然而,与巨大的冷链需求相比,武汉市冷链物流发展总体来说相对落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信息资源严重不对称,“有冷无链”和“冷链断链”现象时有发生。为打破这一僵局,构建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被提上日程。

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致力于实现农产品供应链上下游各级用户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因此,其直接用户包括湖北省各种生鲜农产品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的冷链物流部门或子公司以及中小型农产品销售企业;间接用户包含了通过平台获取服务的各类社会用户、政府管理人员、系统的运维和管理人员等。平台建设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信息平台提升生鲜农产品经营企业采购、加工、生产和流通效率,优化物流成本,实现物流资源的高效配置,促进物流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和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生鲜农产品流通体系现代化,最终成为助力食品安全这一全社会最关注的民生工程重要环节。

2.平台总体功能

从总体上看,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在规划时,主要体现了3个方面的功能:第一,资源整合与信息共享功能。该功能是物流信息平台的必备的基础。通过充分整合各企业的内外部资源,加快物流速度,避免不必要的库存成本及车辆空载的浪费;第二,物流服务的监控与预警功能。通过对冷藏车及冷库等物流设施设备温度、湿度等基本信息的实时监控、跟踪和预警,保证农产品在储藏、加工、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第三,深度服务与智能决策。为了满足平台服务大众的基本目标,同时兼顾不同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该平台在具体功能设计时,既体现了公共性,又要体现其专业性和个性化。为客户提供网络谈判、物流方案自动匹配与推荐、物流信息深度分析与挖掘以及与平台智库专家进行咨询与交流等服务。该平台功能模块的组成既包含了面向普通用户的基本功能,也包含体现平台智能性的特色模块。

(1)平台基本功能模块

平台的基本功能模块主要为供应链上下游普通用户服务,支撑一般物流业务需求。大体分为仓储服务、货运在线和公共信息服务三大部分。

仓储服务的基本功能模块有仓储基本信息、信息、租赁交易、业务查询。仓储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了解仓库基本信息,比如仓库类型,大小。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仓库的供给和需求信息。租赁交易实现供需双方在资源匹配的时进行的一种物流服务的电商行为过程。订单管理模块可用来实现仓储客户出入库订单的对接。

货运在线的基本功能模块有冷藏车基本信息、信息、在线交易、在途跟踪。冷藏车基本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了解冷藏车的基本信息,比如冷藏车类型、载重、车牌、车龄、油耗、定价等,是用户选择冷藏车需要了解的最基础性的信息。信息模块主要供用户冷藏车的供给和需求信息。在线交易实现冷藏车的预订与运费的支付功能。在途跟踪模块主要用来实现用户对货物在途环节的监控功能,防止中途“断链”现象,同时为在途车辆提供温度、油耗、湿度等参数的预警功能。

公共信息服务的基本功能模块有用户管理、系统管理、专家知识库、政策解读与技术推广。用户管理主要是用户进行自我信息维护的模块;系统管理主要由管理员进行系统信息维护;专家知识库里提供了在冷链设计、冷链规划、冷链系统优化、农产品加工和研发等方面的企业、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包括了其个人特长和成功案例的介绍,用户如果有需求,专家作为平台专家团队成员可以与其进行深入交流与服务。政策解读和技术推广主要是发挥平台的媒介功能,引导冷链行业的健康发展。

(2)“智慧物流”的特色功能模块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趋势下,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通过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手段,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挖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更好的为用户服务。基于此,该平台功能在设计的时候,还设计了一些较为深入的专业化的特色模块,包括仓储服务中的仓储方案推荐、库存优化,货运在线中的零担整合、路线优化,公共信息分析中的专家智库、信息挖掘、统计分析等。

通过调研,笔者发现在仓储服务中,用户的需求千差万别,不同的仓储方案具有很大的差异性,用户为了找到合适的仓库往往通过大量的实地考察和谈判,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因此,为了使用户可以更高效的选择合适的仓储,该平台设计了仓储方案推荐模块。该模块可以根据用户提出的需求条件进行组合,比如配送需求,冷库需求、分拣需求等。仓储方案的推荐通过平台积累的数据,对需求条件和和相关资源信息进行自动的匹配,计算出符合条件的仓库详细信息以及对应的价格成本,为用户选择仓库提供参考。同时,该功能还可以增加客户双方的在线电子谈判功能,为供需双方的进一步了解提供服务。库存控制与优化是影响仓库成本的另外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系统对用户租赁仓库的利用率和出入库流水信息,结合数学模型和算法,可以为用户提供可行的优化方案,以提升用户的仓储效率。

由于湖北省是重要的冷链产品消费地,所以冷链产品“进多出少”,所以,冷链货运中常见的一个尴尬问题就是“有冷无链”现象。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一问题,然而,如果需要最大化的发挥冷藏车的运力,就需要零担整合的能力,这对于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冷链物流市场上具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零担整合功能,将为客户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货源数量与冷藏要求进行匹配,生成最优化的零担运输方案。而路线优化,可以通过长时间对车辆的油耗、车况和性能的分析,为冷藏车规划最优线路,使冷藏车在运输途中的动力成本最小化。

平台上日常运营累积的数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对这些大数据分析,可以分析客户偏好,整合社会资源,提前备货,避免迂回运输,过远运输,从而提升客户满意度,降低运输成本。这些信息分析的结果还可以辅助政府科学的制定物流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进一步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引导冷链物流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实施

“平台”是指基础平台,主要表现形式是传统的门户网站。除了作为平台供求信息和政策信息以及物流前沿技术和动态等,还主要承担通过信息网络、EDI等信息化手段,实现企业内部物流信息处理系统和平台的对接,在线业务的跟踪与处理,实现与专家智库的交流与咨询等功能。

“微信公众号”,是当前平台信息推送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与用户互动交流、进行信息反馈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微信公众号可以推送平台相关技术、信息到用户终端,保证用户对平台最新动态(包括门户网站和应用两个载体)和行业前沿的实时跟踪;另一方面,通过微信号,还方便用户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价和交流。

“应用”,即APP软件,是平台处理实际业务的主要载体,也是构建整个服务平台成败的关键。武汉市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在建设中,在第一期已开发了基于安卓系统的“智冷汇”APP应用软件,实现物流服务供求信息的、检索、自动匹配,跟踪及预警等基本功能。后期将进一步扩展其功能,并开发基于IOS系统的版本。

四、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营方式

1.目标客户

目前,很多的平台在推广时,一味的以发展客户为主,而不关注发展后的客户是否是活跃用户。但平台的持续运营,主要依靠的是长期具有一定物流需求,并在平台上稳定交易的、对平台具有一定黏性的活跃用户。为了降低平台在运营中的推广难度和客户管理的复杂度,保证客户具有一定的活跃性,平台在服务对象上可以借鉴当前北美规模最大的物流平台服务商Nestivo的成功经验,将平台的目标客户定位于武汉市具有冷链需求的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因为在物流业的生态链中,货主企业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处于链条上游,具有较强的主导作用,它们关联着大量的中小物流企业和服务商为其服务,抓住上游的大型货主和第三方物流公司,就可以顺带聚集起下游大量冷链物流需求客户。

2.收费模式

会员费对于早期建设的很多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来说,是其主要收入方式之一。但是,平台的持续运营主要应该依靠其提供的优质服务和增值服务。因此,对于系统的公共,可以对所有用户免费开放,以增加客户对平台的了解和黏性,体现平台的公共性和公益性。但对于系统的增值,所有客户均需按照定价进行费用的支付。由于对于物流服务需求的大型货主和第三方物流企业,需要将其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与平台对接,因此,要收取一定的对接和维护费用。

3.盈利模式

一般来说,信息平台在建设初期需要依靠政府引导资金进行搭建,后期运营授权企业或专业公司管理,实行自负盈亏、政府监督的方式。在武汉市农产品智慧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中,充分利用大数据手段和专家智库提供给平台会员各种增值服务,公共信息服务模块中详细信息获取的服务费以及“智慧”服务模块中的大数据分析、零担整合、仓储方案推荐等功能都将成为其盈利点,保障平台的持续发展。另外,平台还可以通过网络广告费、专家线下指导咨询等方式盈利。

4.监管机制

诚信问题是平台运营的核心问题,因此,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一套系统的监管机制,不但要有审核和评价机制,还应该有配套的考核、约束、惩罚等处理制度,有信用预警及交易风险评估等保障机制。不但需要线上服务,而且需要有线下服务点,来处理平台中的各种问题、申述、数据维护等。完善的制度和措施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平台用户信息的真实性和物流交易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本文对当前互联网+的环境下,如何发挥大数据与移动互联、云计算的优势,建设智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充分挖掘平台的智能分析与智能决策的作用,挖掘用户的潜在需求,并从供应链优化的角度更好的提升物流效率,优化物流成本,增加平台客户的黏性和忠诚度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本文认为,平台的可持续化的运营,还需要从标准的建立、制度的补充以及信用考核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完善。总体来说,只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能够为各类用户提供更深入、更全面、更安全、更准确及时的物流服务,才能保证平台的可持续的运营和发展,最大化的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古贞,高兆亚.构建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探讨研究――以扬州市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4(3).

[2]朱韵.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问题探析[J].时代金融, 2014(7).

[3] 阎永哲,陈钧浩. 构建宁波港口物流业大数据服务平台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2).

[4] 朱艳.物流信息平台商业模式的国外经验借鉴[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

篇9

1.概述

供应链知识管理一般认为是供应链企业间的知识管理过程,是供应链节点企业运用集体智慧,通过获取、共享和运用存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显性和隐形知识,使其产生协同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知识创新与运用效率,增强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过程。

现阶段,供应链做为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创造价值的一个重要源泉。通过协调与整合不同企业的互补资源,可以使成员企业学习和掌握企业外部的先进知识,从而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的创新能力。因此,对于供应链中的任何企业来说,解决好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

图1-1.1 供应链知识管理架构

2.供应链管理中的知识管理

供应链中的知识除了企业内部知识以外还包括存在于供应链中的企业外部知识,供应链知识管理的范围也从单个企业扩展到企业之间,增加了企业边界、文化冲突、激励手段等影响知识管理水平的因素.因此,需要认识和了解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内涵。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对整个供应链中各参与组织与部门之间的物流、信息流与资金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最大化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效益。进入21世纪以后,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日渐成为竞争力的一大关键要素,知识的更新和传播速度加快,产生的作用也日益明显,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知识管理的成败,影响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高低。从供应链的角度来说,知识已经成为继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以外的重要因素。在供应链上实施知识管理,指的是将知识作为一种资产来进行管理,结合供应链所有参与企业的智慧,通过对供应链中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开发、整合和利用,来改善和提高整个供应链的创新能力、反应能力和运作效率,以加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

供应链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使知识在各成员之间进行知识的协调与共享,达到最优状态。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有助于企业与合作伙伴共同创建良好的知识运作环境,通过鼓励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实现延伸的知识管理。在此基础上创建一个知识管理网络,涵盖供应链上的供应商、顾客及其他合作伙伴,借助网络实施知识信息共享交流,帮助企业在产品研发、市场交易等活动中获得先机。

2.1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内容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内容包括三方面:从供应链企业内部来看,知识管理包括对知识的获取、加工、传播与运用的管理。具体包括构建企业内部知识库,促进员工的知识交流,营造尊重知识并学习知识的内部环境,把知识作为企业的资产来管理;从供应链中的各企业之间来看,知识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以帮助整个供应链知识水平形成良好的协调和提高,从而加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建立有利于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环境。具体包括:在供应链各成员间建立友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构建支持知识交流共享的企业联盟,在成员间进行知识交流和文化沟通,开展系统的知识教育与培训等。其中,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交流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内容,知识的共享与交流有利于知识在整个供应链中运用的效率,同时知识在成员间的共享与传播由于成员间在业务上的互补性,有利于知识的创新效率的提高。

2.2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点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特点包括:知识来源广泛性,知识主体多元化。

单个企业进行的知识管理对象是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所拥有的知识,而供应链上的知识则是来源于链上所有相关企业的所有部门,可能还包括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机构和技术咨询机构。知识主体从一个企业内所有员工,扩展到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的所有员工及其客户,和技术支持中心的相关人员。知识管理中涉及人员的多元性和知识源的广泛性,导致供应链中的知识规模巨大。

2.3 知识管理的复杂性

在实行单个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时,管理者能够借助企业制度及企业文化来保证管理的有效性,但是在进行供应链知识管理时,由于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具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企业文化,给知识管理增加了难度。要实现供应链的知识共享,就要在保证成员企业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供应链知识的无缝连接。既要维护成员企业各自的企业文化,又要在供应链上形成具有共同基础的文化联盟,并鼓励各成员企业的员工贡献自己的知识,参与到供应链的知识流动中来。这些具体的管理手段,都比单个企业的知识管理难度明显增大。

2.4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策略

(1)建立信息系统

支持知识管理知识的共享与传播是供应链中知识管理的核心,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的方式是在供应链内建立知识交流的信息网络,将各成员的知识源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信息系统作为知识管理的物质技术基础,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整个系统应当涵盖供应链中常用的知识和技术,并介绍相关成员企业和专家的情况,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沟通工具如电子邮件、实时通讯、电话会议等,来实现链上知识的交流共享。完善的设施,能保证企业实现知识获取,有助于推动链中的企业迅速、准确地收集和传递有关商业数据。这样成员企业能够迅速地调整和组织自己的生产,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来满足合作伙伴的生产需要,最终以最快的速度适应消费者的需要。建设信息系统还使得供应链中所有企业的员工,可以跨越时空和组织界限的限制,进行学习和交流,进而提高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供应链中的企业可随时同其他企业、有关专家及相关人员进行讨论,以获取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企业间则可进行共享知识,并实现企业间知识的整合和相互利用。

(2)建设共享知识库

知识库的作用主要是供应链的成员将各自现有的知识识别、分类,进行加工和提炼,形成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由于隐形知识往往涉及到企业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难以实现共享,因此在知识库中存储的主要是显形知识。通过对显性知识的有序整理、统一编码,在知识库中形成有效的检索查找功能,促进知识的交流使用。

企业学习和掌握外部知供应链中的知识共享与转移就是各节点企业传播和交换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并相互转化和反复提炼,以增强各企业知识的相容性。

3.结论

供应链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供应链企业知识创新和运用的效率,协调和优化成员间的知识水平,扩大供应链的知识容量,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实现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必须有实施的理论框架和基于信息技术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保障。

供应链中的知识管理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设计院应对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学习、知识共享与转移、知识吸收能力等进行研讨,并进行知识储备,为客户将来的要求提供更好地服务。

参考文献

[1][美]Ronald.Ballou著.王晓东,胡瑞娟等译.企业物流管理-供应链的规划、组织和控制(第2版)[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篇10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绝不是单纯依靠技术产品创新或是完善服务就能形成的。企业信息化的实质是增强企业竞争力,企业对信息资源进行高效的管理则离不开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也是企业新经济增长的源泉,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许多企业认识到信息化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升创新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重要作用,加大了信息技术的投入,不断的对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掘并加以积累,在挑战中不断发现并创造机遇,以本企业的能力、特长及发展为中心来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一、组织结构改造信息化

企业信息化要求企业在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加以改变,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手段,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上的改变变为了可能。企业在引入信息技术之前首先对现有的组织构架的优缺点有个合理的认识,将企业业务流程理顺,颠覆传统的单一管理模式。信息技术使信息的处理量和处理速度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不同时也极大的提高了信息的准确度。互联网技术也让信息的传输能力大为提高,通过e-mail、视频会议等手段,实现了同一时间在整个组织范围中信息进行实时沟通。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集权式管理是最为常见的管理模式,领导者就是企业的权威,涉及企业的内外大小事务的决策都由领导者“拍板”,而且都必须经过领导者的批准才能加以执行。这种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里最大的弊病在于,企业的领导者不可能精通各种知识,面面俱到,他所作出的决策经常是主观而片面的,这种集权化管理无法产生最优决策。而信息技术可以使得企业在管理者在全面充分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作出最优决策,无形中传统管理模式中的领导者也逐步转变为教练的角色。

二、竞争情报收集信息化

为应对各种新的市场需求,企业竞争战略已经渐渐转变为以提高市场反应速度为重点的战略上来。企业竞争情报系统是信息交互的基础。它将原始信息层和企业决策层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跨越了情报的数据层、知识层和决策层将无序的各类信息转化为竞争情报并指导企业决策。

不少学者都提议把竞争情报当作一种企业行为或企业进程。竞争情报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企业谋利益,因此情报的应用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通过收集到的情报可以对顾客需求与行业特性可以做到完全预测,而对于国内外竞争对手的情况、技术、分销商、供应商以及政策法规等方面的预测能力还有所欠缺,说明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情报还有所缺乏或是在这方面没有有效的信息预测手段。通过合法手段搜集竞争情报,并对所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并得出自身的优势、劣势。对于企业竞争情报工作而言,其工作的好坏情况直接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执行这一职能不仅仅是靠简单的计算机软件或系统就能够起到作用的,也不是仅仅建立一个部门机构,设立一个岗位,就可以取得效果的。企业竞争情报系统包括的是一种处理机制,一种传递系统,类似于高度智能化的神经系统,紧密的将企业决策结构和机制集成在一起。所以,不能简单的把企业竞争情报系统与设立竞争情报相关部门和建立数字化网络系统划上等号。

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是一个全方位复杂的工程,从建立起企业竞争情报意识、情报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到建立起相应的沟通观念和规范、情报收集处理工具、信息处理平台等,因此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凭借一套计算机网络或者一套所谓的竞争情报软件系统就能带来什么。企业竞争情报系统的建立需要组织制度的保证,需要智慧和技能的配合,更需要支持其运作的企业文化环境。企业通过与客户、供应商、合作伙伴及行业专家等进行访谈,获取相关信息,接下来将信息加以整理,使其变得有条理有针对性从而根据这些信息以预测竞争对手的状态进而预测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方向。

三、供应链管理信息化

篇11

因特网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网络技术的空前发展,21世纪的今天,“网络就是一切”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以自身的优势拥有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至2014年6月底,互联网的普及率到达46.9%,手机使用率达83.4%,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越整体PC。这些新的技术与各种移动智能终端相结合,将人们带进了以PB为单位的结构与非结构数据信息时代,以云计算为基础的信息存储、分享和和挖掘手段,可以有效地将这些大量的、多变化的终端数据存储下来,并随时进行分析和计算,释放出更多数据的隐藏价值。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智慧旅游的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各大旅游网站的发展如火如荼,旅游大数据在旅游网站、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站中诞生。挖掘旅游大数据中的隐藏价值并应用于智慧旅游是我国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大数据概述

1、大数据的内涵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大数据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热点。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比喻成是“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2008年美国《自然》推出的名为“大数据”的专刊,创造了“大数据”的概念。2009年大数据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受到广大学者和专家的关注。最初的概念认为大数据是指需要的信息量过大,已经超出一电脑在处理数据时所能使用的内存量。一般的概念认为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传统的技术无法取得、管理、处理的数据集的总称。Reilly Media公司对大数据的定义则更注重大数据在管理和分析系统起到的关键作用,认为当数据的数据量和性能大到足够能成为实施数据管理及分析系统的设计和决定因素时,可称之为大数据。目前大数据并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不同的企业、机构、专家对大数据的定义各不相同。总的来看,对于各不相同的定义中也存在着共性,即大数据不仅数量大,而且形式多样化、结构复杂,传统的技术难以满足实时处理数据的要求。

2、大数据的特征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开拓了IT行业发展的新局面,对社会的方方面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时也增加了社会各行业对大数据的理解。2013年IBM公司在《分析:大数据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时,将大数据的特征解析为“4V”即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和Veracity(真实性)。目前也有学者认为价值密度低(Value)也是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而且国内一些媒体提出大数据除了具备“4V”以外,还呈现出结构复杂的特点。综上所述,大数据的特征可解析为“5V+1C”,即Volume(容量大)、Variety(种类多)、Velocity(速度快)和Veracity(真实性)、Value(价值密度低)、Complexity(复杂性)。其中,Volume不但指数据的数量巨大,而且当数字转换为信号时能够完整的被保存。Variety为我们在海量数据中把看似无用的信息转变为有用的信息提供可能。Velocity能够加速数据交换,更快地满足客户实时性需求。Veracity是大数据应用的重要前提,数据分析应该基于准确的基础数据才能做出有意义的决定。Value是指在海量的数据中只有极少量的数据的有价值,我们所做的是利用云计算、智能化等技术平台挖掘有价值的信息,促成正确的决策和行动。Complexity指的是数据结构的复杂,大数据中有95%的数据属于非结构化数据,实时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是大数据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大数据的容量大和复杂性的特征使传统的数据管理技术面临严峻的挑战,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势在必行。

二、旅游大数据

旅游大数据是智慧旅游的“智慧之源”,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大数据的方法和技术,有效收集整合旅游监管数据、移动运营商数据、旅游行业数据,实现对游客信息进行多维度的精准分析和有效预测,让数据自己“说话”。目前信息孤岛问题制约着旅游大数据的应用,我国具有大量的旅游网站,由于体制和利益因素的影响,这些数据之间缺乏统一的标准,难以共享和应用,信息孤岛导致数据利用效率抵下、信息资源大量冗余等问题。

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旅游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研究制定旅游行业数据库和元数据库的内容标准,制定旅游行业数据分级规范和旅游数据分类规范,进行数据采集、编目、分级,实现旅游数据分类归档、授权应用;建立数据共享机制,解决信息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利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构建科学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数据分析系统,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提升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依托“网站集群”,形成“省―市(州)―县(区)”多级一体的旅游电子政务体系,实现信息的逐级报送、审核和,实现资源共享,解决信息孤岛。

三、旅游大数据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

1、面向企业的应用

在旅游供应链中涉及到食、住、行、游、购、娱六类供应商,在智慧旅游中能够充分运用大数据的主要有酒店、航空公司、旅行社和景区等住、行、游三类供应商。对于这些企业而言,大数据的应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实现企业管理信息化和内部的运营监管;另一方面是面向游客进行营销宣传,企业与主要的搜索引擎和旅游电子运营商合作,对游客大数据进行充分的分析挖掘,掌握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信息,为制定旅游营销策略提供依据。目前很多平台型旅游企业(携程、艺龙、去哪儿、蚂蜂窝等)已经开始应用大数据,开发自己的产品体系,为更好地实现与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产品供应商服务的拼配与对接。他们具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提取旅游攻略引擎中的用户信息,提取酒店、购物、拍照、点评等关键信息后,进行系统化的分类整理,经过人工分析和编辑后形成旅游攻略和调查报告,为旅游产品供应商提供更加精准的产品研发和营销策略。例如,国内知名自助游网站蚂蜂窝与酒店合作开启反向预订模式,大大提高了酒店的销售量;Hopper旅游网站利用大数据为旅游者提供旅游景点推荐。因此,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使企业向旅游企业以全新的方式销售旅游产品。

2、面向政府的应用

在大数据当道的时代,数据就是资本,政府运用大数据不仅能够实现旅游行业管理的宏观调控,而且能够掌握公共服务的主动权。对于政府自身而言,要全面提高电子政务水平,构建电子政务集群体系;加强与交通、气象、海关、公安等部门的横向合作,同时将互联网旅游企业、典型的旅游投资、散客消费等纳入到统计系统中,实现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源共享;建立旅游大数据交换平台,形成数据互换和共享机制。对于企业而言,政府要提高宏观引导能力,依据大数据监测平台及时准确有关旅游经济运行的数据信息,提高信息引导能力;依据大数据技术提高舆情监测和动态分析能力,创造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舆论环境。对于游客而言,政府要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例如,开发旅游公共服务应用APP,向游客及时推送交通、天气、签证等信息,为旅游提供指引;加强对旅游景区等场所的公共WIFI服务设施的建设,通过免费WIFI可以获取游客的相关信息,推送旅游APP;依据大数据技术提高旅游呼叫中心的工作效率,不仅能够高效处理游客投诉,抚慰游客情绪,而且能够实现事故预警,应急处置,有利于保留景区口碑和景区的长远发展。

3、面向游客的应用

游客是旅游产品的消费者,是实现智慧旅游的核心价值。广大游客在智慧旅游中的消费信息是在旅游大数据中需要挖掘的重要内容,依托大数据技术对其进行分析,制定出更加适合游客的旅游产品,因此,旅游大数据产生于游客,又服务于游客。当我们想到一个陌生的景区旅游时,在出游前,第一,在搜索引擎收集出行的信息,体验虚拟旅游;第二,确定旅游目的地,下载APP;第三,下单订购门票或实时支付。出游中,第一,手机接收二维码;第二,利用智能交通规划路线;第三,刷二维码进入景区;第四,APP增强现实,语音导览;第五,遭遇紧急突发事件求助;第六,查周边吃住行购,刷二维码完成消费。出游后,第一,景区游玩,分享心情;第二,点评分享旅游经验。在整个游客自助智慧旅游流程中,给游客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为了满足广大游客的消费需求,刺激旅游消费,智慧旅游系统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深化,做到旅游景区立体化和形象化,游客在手机上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景区的真实特征,提高游客的出游欲望;依据大数据技术,为游客制定出行路线的同时能够评估出行费用,方便游客出行;完善景区APP终端,除了为游客提供景区信息外,还要提供一键呼救、游客位置信息、轨迹信息等多种服务,充分保证游客的安全利益。

四、结语

目前大数据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多体现在在线旅游企业对大数据的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数据和信息资源的依赖程度也日益增加,旅游行业对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方面关注度日益提升,本文阐述了大数据发展的背景、大数据特征以及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并结合旅游业的特点,阐明了旅游大数据的内涵、旅游大数据的主要任务,重点从旅游供应链的视角分析了大数据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目前,对于大数据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融合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促进智慧旅游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大数据,为大数据的应用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