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02 17:1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德育基础知识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网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一门德育课,属于必修课程,其任务是根据经济和政治学说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进行经济基础知识和政治基础知识的教育。然而,职高学生文化基础普遍偏低,整体素质不高,思想不成熟,学习积极性不高,再加上该学科的抽象性等特点,使得《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的教学“雪上加霜”。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教学手段的创新,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呢?我就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展开一系列探讨,以获得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
任课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张可君主编)便会发现,教材在全面阐述经济与政治基本常识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细致独到的育人功能。抓住这个知识点与人生价值取向的结合点,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引导,强化课程效果。
比如,对第一章第一节“商品”中“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任课教师完全可以举这样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在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挣了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1美元画圆圈,在哪里画值29999美元”。
这是一个关于“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的最好解说,既令人信服又耐人寻味。随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故事之外的人生引导,要求他们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在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还接受市场经济大潮的考验。将来若想轻松找工作,愉快地生活,就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做人,树立理想和目标,抛却中考失利的阴影,立即投入到学习的行动中去,等等。
又如,在讲到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我将价值规律比作是一根“无形的指挥棒”:价值规律指挥着全社会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竞争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有效手段,是市场经济永恒的法则。商品生产者通过物与物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
同样,在这个知识点上,也可以做一系列的人生价值取向引导: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将来社会事业的主力军和建设者,必须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主要包括人格实力、品行实力、智慧实力、知识实力等,而创新品质才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不胜的制胜法宝。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改善自我,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加强学习,并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将课本知识与人生态度、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程效果。教师永远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考虑能否找到可以接纳与释放信息的“触点”,通过事先的预设与牵连,为学生搭起紧扣学习主题、人生取向的支架,使学生放大思维空间,不断实现动态发散,转换迁移。教师的预设准备越是充分细致,越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接受与学习。
二、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极高境界,而分层次教学则是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必然举措,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要。任课教师既要有教学目标的分层次,又要有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分层次。
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其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水平层次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一方面,设置分层目标要遵循“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另一方面,要“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教学目标的分层是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使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例如,教学“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面向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把“识记当今时代的主题”作为教学目标,而面向学习较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加上“为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的教学目标,以使目标层次与各类学生现有发展水平相适应,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力所能及的目标。
分层次教学方法主要是提倡小组学习,各个学习小组的力量应保持均等,一个学习小组的人数以三到五人为宜。小组教学通常可以遵循如下操作程序:决策——导引——观察——调整——评价。
决策是指教师应当明确该小组教学的目的、任务,并预测其结果。导引是展示课程内容、激励启动、交待步骤,然后引入讨论。观察指在各小组开始活动,大部分学生开始参与教学过程时,教师根据教学决策,全神贯注地观察小组活动的现状,以便及时采取调整措施,促使小组学习活动健康开展。调整通常可采用控制进程、理顺思路、指导互助、中止讨论、组织发言等手段。评价指在各学习小组的学习结果以一定的方式得到展示后,必须及时给予评价,以使各组获得信息反馈,从而促使其强化动机、调整学习进程。
分层次教学内容主要是根据中职生个体差异,教师在课堂教学内容上有所选择。对优秀生,在教学目标明确后,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学法指导,不仅要学好课本知识,而且要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知识难度。对一般学生,要立足于弄懂课本上的内容,多看书本,然后慢慢融会贯通,不断提高要求,充分保护他们对学科学习的积极性。
如在教学《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的“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时,可以把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1.后进层:识记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解决两大主题的主要障碍及有效途径(即知其然);2.发展层:在后进层的基础上要深入理解(即还要知其所以然);3.培优层:在发展层的基础上培养学科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在分层次教学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差异,尊重主体,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尊,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分层次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的实际,挖掘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全部学生都能主动、生动、健康地得到全面发展,从而优化教学教程,形成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有效模式,真正体现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三、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由于学科自身抽象性等特点,没有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教学手段略显单调。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手段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引入为课程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是指以传统的教学媒体如黑板、挂图、实验、模型等为基础,以各种电教媒体如电脑、电视、录像、投影、幻灯等为补充的多元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选择现代化教学媒体,且使之与传统的教学媒体合理结合,就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难点在于抽象的理论知识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成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图,即化抽象为具体。它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商品和商品经济”一章“价值规律”的作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看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动态曲线图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讲“货币的形成过程”时,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可利用计算机教学把货币的形成从“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货币纸币等”以时间先后次序表现出来,使学生对贸币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既掌握重点,又突破难点。更强的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编制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注意力和兴趣。如讲解“国家”、“宗教”、“民族”、“货币”、“商品”等有历史发展背景的概念时,完全可以采用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手段,创设教学情境,使呈现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模式,甚至把知识的学习融入新颖别致的娱乐形式中,发挥寓教于乐的学习优势,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乐学”落到实处。
当然,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弥补教师授课时“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不足,只能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必要的技术辅助手段。因此,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总之,任课教师要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这样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才能更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
教学手段最终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课本知识点与价值取向的有机结合,分层次教学与素质教育的紧密衔接,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合理配合主要注重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学科内不同的知识模块间开展知识的链接与建构,道德的内省与升华。任课教师不仅仅要让学生掌握政治经济理论,更要体现政治综合性学习的德育功能,引领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勇.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政治课堂教学[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专辑)2006,(6):23.
(1)课程地位不突出,教学目标设定不明确
本课程是德育课程中的的一门,是考查科目,学生普遍不够重视。该课程课时少,有些班级由于专业实训课多,还会压缩基础课课时,导致法律体系中最基础的常识也来不及讲完,而书上教学内容却庞杂繁多,涉及各个门类多个法律部门的知识,因此,教者,只能赶进度,学生往往疲于应付,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目的显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实目的。
(2)知识更新慢,教材明显滞后
我国的法制进程很快,但教材的更新却是比较缓慢。现在所用的教材,往往是若干年前撰写的,实际上很多法律规定已经修改,学生们对社会发展中新兴领域的法律知识不能通过教材学习到,而这些法律知识往往又是非常重要的。
(3)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应用教学
在本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选择上,比较注重理论方面的教学,注重灌输理论知识,而没有把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法律操作技能作为培养的目标。法律概念和理论对培养具有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并没有多大的帮助。法学理论、法律概念、法律原则和法律条文与法律的具体适用之间还存在一个转化的环节,我们的教学在转化方面做得不够,更重要的是,还要懂得如何应用以维护权益,制止违法行为。现行很多大学生的法律知识学得很不够,这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复合性人才的要求是有很大差距的。
(4)教学方法传统,评价方式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还是比较传统式的讲授教学,缺少案例,缺乏师生互动,评价方式单一、一般以卷面成绩为主,起不到很好的检测作用,出题考试能测出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点,但不能测出他们到底提高了法律素养没有,所以通过这种简单的测验方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要提高学生学习法律基础的兴趣,提高学生法律的实际运用能力必须在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上进行改革。
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1)更新教育观念,重设教学目标
传统的法律课程教学目标主要侧重于强调帮助学生增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 而忽视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法律精神的培养教育。诚然,一定法律知识是学生确立法律观念的前提,但作为德育课的一门,单纯法律知识传授的局限性很大。法制教育不能就法讲法,而应更多关注人们活的法律行为。对学生进行法律行为教育,让学生明确各种法律行为,关键是要揭示法律条文和规范背后隐含的法律思想、法律精神和行为价值取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自觉主动调控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行为调控能力,真正达到知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结合,真正显现法律基础课的教育功效。
(2)整合教学体系,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体系上,打破原有的章节,采用专题教学和项目教学,增加法律技能项目训练。如将原来的六大章节整合为四大专题: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实用民商法专题、预防犯罪专题、维权之路专题,每个专题下设若干个任务,用职业教育的理念指导,实施任务驱动的方式展开法律知识的教学,并在每个专题下增加了若干个项目训练:如“我心中的法”主题演讲、模拟企业设立程序、草拟劳动合同、“从彭宇案看好事做得做不得”辩论赛,“我来当律师”案例分析、民事诉讼状的撰写等。体系的整合使教学目标更贴近培养学生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用法技能。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所精选,并将德育教育融合其中,如:介绍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专题时,侧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树立国家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起“宪法至上”以及“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现代法制观。预防犯罪专题,重点讲犯罪构成,解决学生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的区别,即罪与非罪的界限不清的问题,提高学生防止违法犯罪及同犯罪行为斗争观念和意识。民商专题,讲清民事法律行为、民法权利义务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诚实信用观念”、“现代所有权观念”、“劳动者维权观念”“依法纳税观念”,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行为”“民事侵权行为”等。维权之路专题主要帮助学生明确诉讼主体的权利义务,树立“依法解决纠纷”观念、“诉讼公正”观念、“诉讼平等”观念、学会一定的诉讼技能,如:书写民事状、明确法律意义上的证据有哪些,如何举证等等。
(3)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讲了,法制教育应是以培养学生法律素养为目的的,因此以往的教师在黑板上写、自己满堂讲的模式已经不适应了,那种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事实上很难奏效,较适宜的是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在生动、直观的实践活动中来学习和感受为什么要遵守及如何遵守这些法律规范。要提高法律基础课教育效果, 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如下集中教学方法效果较好:
第一,案例教学法和诊所式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方式都是在法律教育中比较适用和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这要求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投入足够精力,精心备课,选择典型性、代表性和层次性案例,最好多选取有“邻近效应”的案例,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模拟的真实的法律实施场景,引导他们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对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使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分辨是非,学法用法能力。
第二,综合应用演讲、辩论、课堂讨论、法律知识竞赛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辩论的主题围绕热点法律案件焦点问题,反正和正方可以设置为原告、被告或者公诉人、辩护人,演讲可以以一个法律案件的判决为主题,要求学生用学过的法律知识结合案件做一个判决并将判决书作为演讲稿予以交流,老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第三,开辟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活动吸引学生,使学生在理论学习、活动结合中产生对法制的浓厚情意、依赖和信仰,并将这种思想观念与党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主张和人生价值目标融为一体,逐步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的现代法制观念。如带学生走出课堂,到法院听庭审,或者与学校社团活动相结合,在校组织模拟法庭,也可以开展法制讲座,邀请公、检、法部门的法律专业人士或者律师来学校开展讲座,进行法制影片宣传放映或图片展览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法、用法的兴趣。
(4)改革评价方式,多元化、过程性考核学生法律素养
字音方面通常考的是声母、韵母、声调,还有就是音近字、多音字。这些东西看起来庞杂无序,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注意平时多积累,也就是利用平时零散的时间不断地练习,尤其是对那些平时出现的误读字(音近字、多音字)要特别地加强记忆和巩固,这一看似很难的板块很容易就能攻破。
二、字形
字形方面主要考的就是形近字。做好这类题目,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平时的零散时间经常不断地练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平时容易出现的错别字,因为它的形相似,有时音也相近,所以,我们要从它们的形入手,考虑它的含义,从它们的词义去推断其字形正确与否。还有一个捷径就是熟记《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因为这100个别字是近10年以来出错频率最高的。做到了这些,那么,解答字形一类的题目,就不容易出差错了。
三、近义词辨析
近义词的辨析在学生眼中是很难的。首先看实词,实词的辨析主要是分析词义。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一是从语素上分析。因为两个词含有的语素,有相同的,也有不相同的,我们在辨析时,一定要重点分析不相同的。二是通过组词或者找出它们的反义词来理解和分析。三是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辨析。四是注意运用排除法,将容易辨析的词语先行排除,逐渐减少选项。其次看虚词,虚词的辨析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从句子的关系入手,选择恰当的关联词。二是看句子中的关联词是否搭配。
四、成语辨析
成语辨析题就从以下八个方面着手:一是感彩。弄清成语的褒贬性质,切莫褒义贬用,也莫贬义褒用。二是成语含义。弄清成语的真正含义,切莫“望词生义”。三是词义轻重。弄清词义的轻重,切莫用词失当。四是一语多用。弄清成语的多层意思,不同语境相同运用。五是形容对象。弄清成语描述的对象,特定对象特定描述。六是语体色彩,弄清语体色彩,不同语境不同运用。七是搭配恰当。弄清短语或句子中搭配的成分,搭配应恰当,不能相互矛盾。八是合乎习惯。弄清其在实际运用的使用习惯,不能违背。总之,成语题的准确率与积累和经验分不开,甚至取决于积累和经验。只要注意在平时里用那些零散的时间多记就行。
五、病句修改
历年的高考试题,都不乏语病的检测题。《考试说明》也明确规定考生必须学会辨析和修改六种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要做好这类的题目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从考查的题目类型来看,病句修改的类型有:①对句子进行是否有语病的判断。②让考生在原来的句子上进行修改。③判断题目对病句的分析正确与否。④让考生对病句的修改正确与否进行判断。
第二,我们要具体看一下考查的知识点。①语序不当。定语和中心语倒置,定语置于状语的位置,状语置于定语的位置,多层定语语序不当,多层状语语序不当,关联词语位置不当,主语和宾语倒置,分句的顺序颠倒。②搭配不当。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定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状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主语与宾语搭配不当,关联词语搭配不当。③成分残缺。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必要的附加成分,缺少关联词语,缺介词。④赘余。主语多余,谓语多余,宾语多余,附加成分多余,关联词语多余。⑤结构混乱。句式杂糅,语句杂糅。⑥表意不明。指代不明,句子歧义。⑦不合逻辑。自相矛盾,概念交叉,强加因果,多次否定引起混乱。⑧对应不当。前面有正反两面的词语后面只有一个方面的词语。⑨偷换概念。
第三,辨析与修改病句的方法。我们不要求考生死记病句的类型,但一定要学会找出病因,并加以治疗方可。辨析病句的方法有:①语感审读法。即对句子细致审读,从感性上觉察语句的毛病。也就是说,按习惯的说法审察一下读起来是否别扭,如果别扭,那么别扭之处便是病灶。②紧缩法。即先去掉句子的枝叶部分(定、状、补),剩下句子的主干,看一下主干是否有毛病,主干若无,再行审视枝叶部分。③造句类比法。即按照原句的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然后进行比较,有无问题便能一目了然。④逻辑分析法。即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进而发现问题。这类病句往往从语法上找不到毛病,所以必须从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等方面考虑是否恰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因为病句的辨析常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所以,还要特别留意句子中的介词、程度副词、两面性的词语、指代性的词语、否定句和带有否定意义的词语、并列短语的句子、句子中的“是”字、特殊短语等等。
修改病句的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增(成分残缺的)、删(赘余的)、换(用词不当的)、移(语序不当的)。但有一点必须告诉大家:修改不是再造,修改时一定不要改变原句的本意,能调整的决不增删,能改动一处的决不改动两处,修改也需简要、高效。
六、语言连贯题
所谓的“连贯”,指的是在语言表达方面要让句子与句子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要同一,句序要合理,呼应自然。语言不连贯属于语病的一种,只是没有“病”得那样严重而已。我们只要勤于思考,并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其进行调整,语句就会变得简明、通顺。这类题型的能力层次为D级,属于较高层次的“应用”类,它的知识点较为隐蔽,因而做起来比语病修改要困难一些。
一、引言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Young Adult Literature, 简称“YAL”)泛指处于12~18岁的未成年人主动选择阅读的文学作品 [1] ,从广义上讲,甚至可以包括所有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文学作品。许多小说(如《 雾都孤儿 》 《 汤姆·索亚历险记 》 《 麦田的守望者 》 《 蝇王 》等)都因出色的青少年视角叙事而被列入经典文学,英美国家更是通过专设卡内基奖(Carnegie Medal)和纽伯瑞奖(Newbery Medal),将其颁发给出色的青少年文学作品,而突出地表现出对青少年文学及青少年教育的重视。近年英美青少年文学发展迅速,在世界文学发展方面走在前列,许多文学或影视大奖作品(如《 哈利·波特 》 《 圆屋 》 《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等)都是围绕青少年主人公的故事展开,逐渐扩散式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青少年文学教育观。对于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而言,研究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蕴含的教育理论与价值,无疑将是督促实现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走向国际化的捷径。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03年撰文《 论教育之宗旨 》,认为教育的终极价值主要表现为真、美、善三者,“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欲达此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2] 本文拟以王国维先生的观点为基本构思依据,研究总结在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方面,英美青少年文学所蕴含的、有借鉴意义的智育、德育和美育三方面教育价值。
二、趋向成熟的心智培养
古今中外皆重视受教育者的智育教育,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六艺教育、儒家文化教育,西方的古希腊雅典教育,还是近代的科学技术文化普及教育,共性都在于开发受教育者的心智和学习能力,其差别大多是开发方式和教育内容的不同。然而,从近年的中西方教育情况比较来看,国内的青少年智育教育较之西方,在传授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有余,而在培养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培养青少年成熟心智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从英美青少年文学中获取相关的借鉴经验应行之有效。
英美青少年经典文学中蕴含的关于勇敢探索的精神比比皆是,这与英、美国家热衷冒险和开拓的海洋文明起源不无关联,而且航海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强化了其继续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英伦三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发展史不仅产生了英国第一部长篇小说《 鲁滨逊漂流记 》,也开拓了凸显英国人冒险精神的荒岛文学。同为荒岛题材的青少年文学作品《 蝇王 》虽然与《 鲁滨逊漂流记 》的故事背景和结局有所不同,但是两部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是在描述一个年轻人或一群青少年在海外荒岛上的神秘离奇境遇或惊险刺激经历。而在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笔下,不过是将两位小主人公(汤姆·索亚和哈克贝利·费恩)追求自由的历险地由荒岛移到了北美密西西比河畔,甚至风靡全球的冒险小说《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亦是如是地更换了历险背景,不变的主题是小主人公在异地他乡战胜重重困难的经历及其不服输的探索精神,这才恰是青少年读者孜孜不倦渴求的精髓,能够激发其内心磅礴的想象空间和勇敢探索未知的斗志。
近年的英美青少年热点文学多为奇幻或科幻题材小说,能够大大启发青少年读者的创造性思维。J.K.罗琳的《 哈利·波特 》系列、J.R.R.托尔金的史诗奇幻小说《 霍比特人 》《 指环王 》系列、以及斯蒂芬妮·梅尔的《 暮光之城 》系列文学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扩充了读者的想象空间,J.K.罗琳在哈佛大学2008年毕业典礼上演讲时说道,她就是要向“处于现实世界入口处的”青少年“颂扬想象力的重要性”,这种“人类能够在没有自我经历的情况下学习和理解”的能力才会锻造人们“思他人所思,想他人所想”的同理心。[3] 而科幻题材则不过是“试图使其虚构的世界合情合理,明显地涉及已知或想象的科学原理,或是设计好的技术进步,或表现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4] ,玛丽·雪莱的《 弗兰肯斯坦 》即为佳例,科幻的成分不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引起阅读兴趣,更会以科幻色彩的嵌套式叙事结构丰富传统小说的单一结构模式,完备青少年阅读者的叙事学经验和审美鉴赏力。
勇于冒险和探索的精神能够加强青少年实践生活中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开发可以敦促深广而又发散地思考问题,二者的有机结合无疑会促成受教育者逐渐形成成熟的心智,这在目前国内以青少年文学促进个体教育方面将大有裨益。所以,在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实践中,不仅要重视青少年丰富的基础知识储备,而且还应有意识地注重加强其实际生存能力,才能培养出智力完备的人才。
三、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
道德教育不仅指个人品德的修为,更涵盖社会公德的培养,而且会伴随人生每一个成长阶段。青少年阶段是对个人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时期,是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培养的基本形成时期,将会影响个人未来的行为取向。与英美国家的德育教育相比,国内更倾向于形成以正面事例引导培养青少年的道德形成、以说服教育的方式培养其社会公德的教育思维定势。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则为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提供了其他可行途径和借鉴方法。
在个人品德修为方面,国内的教育一向对反面事例采取避讳态度,甚至对有反面引导倾向的文学实行全面禁止阅读。而近年的英语青少年文学出现了一种新的小说形式,着重关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遭遇的问题,称为问题小说或成长小说(problem novels or coming-of-age novels)。[5] S.E.辛顿的《 局外人 》、保罗·金代尔的《 猪人 》以及伯莉·多缇的《 亲爱的无名氏 》是该类小说的典型代表。《 局外人 》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白人少年群体遭受社会歧视、派系冲突的辛酸成长经历。《 猪人 》借两位青少年主人公约翰和罗林的视角,描写了不谙世事的问题少年遭遇的一场人生悲欢离合。《 亲爱的无名氏 》则更为地刻画出青少年主人公克里斯和海伦偷吃禁果后,所承担的怀孕、生子等一系列的心理挣扎与成长过程。塞林格的《 麦田里的守望者 》甚至在“问题小说”这一名词作为题材被提出之前就已诞生,真实再现了十几岁的青少年愤怒和焦虑的内心世界。但是,所有问题小说的青少年主人公及其读者都能从中学会成长,正如保罗·金代尔所言,遭遇问题的主人公“会学到经验教训,我也同他们一样学到了经验教训”。[6] 此类问题小说很多都“未曾提出解决方案,只是如实描写出寻找方案的青少年”[7] ,在青少年读者面前预演成长过程中将要面对的社会问题和自身问题,这更会将青少年读者及青少年教育者带入情境,引起感同身受的主动反思。
在社会公德教育方面,可以借鉴的是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以加强道德教育的神圣性和普遍性。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可以追溯至其的源头,19世纪以前,供西方青少年阅读的书目就已经限制在宗教文学范畴。“约翰·班扬的《 天路历程 》就是警示青少年,他们不过是即将必须面对上帝愤怒的准成年人。”[8] 西方的宗教道德教育与其关系密切,借鉴其宗教道德教育理念并非意指国内的青少年教育要照搬西方的。国内的青少年社会公德心培养,可以借鉴西方宗教道德教育的方法,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经典,将仁、义、礼、智、信的民族文化传统贯穿到青少年德育教育实践中,培养出兼具传统民族精神和健全人格的个性化青年。此外,英美国家的宗教道德教育理念也体现在其对社会公德实践环节的重视,小说《 百舌鸟之死 》就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原则,表现了小主人公的同情之心、理解之心和正义之心。这种为正义挺身而出、自治团体维护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主动做义工帮助弱小等情景常常不经意地再现在英美青少年文学的情节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青少年读者成长着的公德心。
四、以美育升华精神境界
德国美学家席勒这样提出美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9] 定义美育为“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10] 足以见得,美育不是以知识性内容的获取为目的,而是要通过培养对形式的感受力和对理想的追求来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而且,根据王国维的观点,“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已臻完美之域,一面又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11] ,美育既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和目的,也是促进智育和德育的有效手段。就英美青少年文学而言,国内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可借鉴的美育教育内容包括其中的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三种。
自然美和社会美分属于现实美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也通常分别与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融合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 爱丽丝梦游仙境 》虽然为梦境,但是描绘了爱丽丝从兔子洞进入了一个神奇国度,遇到了一些会讲话的生物和像人一样活动的纸牌,这自然会引导读者对神奇的自然产生无限的想象。想象力的培养也是“美育的重要功能之一,而想象力在科学研究和创造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 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扩充读者多维的联想空间,即是寓美育教育于智育教育之中,实现了二者的有效结合。
《 夏洛的网 》对生命、友谊和忠诚的赞美实则是对社会美中人性美的褒扬,《 柳林风声 》中一群个性鲜明的小动物亦是如此,明白事理的鼹鼠、聪明机灵的河鼠、睿智持重的獾和放浪不羁的癞蛤蟆,都是以动物的形象勾勒充满友谊和温情的现实社会生活,将社会美的审度与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加以关联。“王国维认为美育可为德育的手段,所谓的情感教育偏重于道德情感的教育,朱光潜的美感教育的最终指向也是德育。”[13] 这几位近代教育家都表明了美育是德育的基础、与德育密不可分的观点。
青少年文学中的艺术美综合了自然美审美的多面联想与社会美审美的稳定实在,也自然地将智育教育和德育教育结合到了一起。《 芒果街上的小屋 》既讲述了芝加哥拉美移民社区芒果街上的女孩埃斯佩朗莎眼中的现实世界与心中梦想,也借助简单清澈、美丽稚嫩的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诗化回忆,给读者以很多留白与想象的空间,将艺术美的审美感受推向了极致。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注重行文内容和语言形式的艺术美,对英语学科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丰富受教育者未来从事基础教育的教育理论和心理学常识,也能够以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真实地传递出其中蕴含的背景文化,加强其职业道德修养的同时,夯实人文素养底蕴。
五、结语
英美国家的青少年文学及其教育由来已久,在近年的世界文学文坛成果丰硕,具有明显的先锋潜质。在当前教育国际化趋向愈渐明显的现实形势下,各国青少年教育出现的问题也常呈现出一致性、规律性的特点,所以,通过阅读、研究教育国际化的先行国家(英国、美国)的青少年文学文本,结合国内教育现状和实际,以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教育三方面(智育教育、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为基本框架,为国内英语学科基础教育的师资培养总结发现,应加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精神、开发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成熟心智,多维强化个人品德与社会公德兼备,美育结合智育、德育以提升受教育者的精神境界,在不断的摸索、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出路,逐渐趋向实现民族教育的国际化走向。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编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第332号)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外语学院,吉林 通化,134002)
参考文献:
[1][8]Nilsen A P,Donelson K L. Literature for Today’s Young Adults[M].8th ed.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Inc,2009.
[2][11]郑振铎.晚清文选(卷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3][英]J. K. 罗琳.失败的额外收益与想象力的重要性[J].世界教育信息,2009(3).
[4][美]M. H. 艾布拉姆斯.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M].7版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 Lamb N. The Writer’s Guide to Crafting Stories for Children[M].Cincinnati:Writer’s Digest Books,2001.
[6] Forman J J. Presenting Paul Zindel[M].Boston:Twayne Publishers,1988.
[7] Jenkins E. Reads Like Teen Spirit[M]. New York:Village Voice, 1999.
职业素养是指社会人完成和发展职业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意识、能力和知识的集合,反映了从业者在从业过程中的精神状态和能力水平。职业素养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又称为隐性职业素养。而职业技能(又称为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
现代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具有客观要求,近年来用人单位也非常重视毕业生的职业素养。智联招聘副总裁赵鹏所言:“现在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最大困难不是成绩、知识和经验的欠缺,而是职业规范和职业意识等职业素质的缺乏。”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服务于一线生产、管理部门,要求大学生具备过硬的实践动手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和较强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高职院校在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毕业生择业就业的竞争能力、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和立业创业的创造能力。否则,不但就业理想不能实现,可能还会面临就业困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高职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要任务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教师应该把教育工作融人到学生的整个学业的指导中,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让学生树立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严谨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求索精神。基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我们基础课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贯穿职业素养教育,让学生毕业后更好地企业、社会接轨。因此,笔者挑选了文秘、会计两个专业进行专业调研,希望以此为契机,寻找基础课增强职业素养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一、高职文秘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本人针对高职文秘专业需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了综合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有文秘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文秘专业教师在谈到培养学生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时强调:我们培养的文秘学生既要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职业素养,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让企业单位放心。在制定专业培养方向和课程教学目的的时候都是以这个为指导思想。
在和企业人员进行了解的过程中,企业认为高职文秘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个性特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如自信、细心、热诚、稳重、诚信、宽容、乐观、严谨,诚实守信、严谨踏实、朴实大方、思维敏捷、应变能力强;责任意识、保密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强,主动的沟通协调、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亲和力、能与人和睦相处、合作共事。但是,他们认为最需要培养的个性特质主要是服务意识、保密意识以及灵活性。一位医药公司老总说正准备辞掉他公司的一位文员,笔者追问其原因,他的回答是:“这个文员的工作态度太不认真了,经常迟到,工作时间如果没有太多事情做的时候,没有认真的学习了解业务,而是在上淘宝网,经常会听到她接快递的电话声音,这样的员工要尽快地炒掉。”由此可知,企业需要的人员并不是说要求有多高深的知识技能,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基本的职业道德。
对已经毕业了的文秘专业的10位同学做了调查,几乎100%的学生在回答“你认为在你的工作中,什么品质是最重要的?”这个问题时,答案是“勤奋、认真”放第一位,可见,职业道德的第一条“爱岗敬业”的重要性,75%的毕业生认为职业道德中第二重要的是“诚实守信”。50%的毕业生认为在工作中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要想在工作中升职必须和领导同事搞好关系。一位同学回答问题的时候说出一定要有责任感。
二、高职会计专业需要具备的职业素养调查
11月5日至11月20之间,在开展文秘专业调研的同时,进行会计专业的调研工作。调查对象主要有会计专业的老师、公司企业的负责人、已经毕业了的文会计专业学生。调查的地点分别是学校、校外一些公共场所及网络。 转贴于 会计专业教师谈到他们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主要是向社会输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毕业生,能胜任基本会计工作岗位和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强调作为会计工作从业人员基本的诚信和需要认真仔细的从业态度。
在和一些相关企业的人员调研的过程中发现企业对于会计人才的职业素养有:诚信意识、职业技能和职业判断力、协调能力、敬业精神和对工作的责任心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持续学习能力等。尤其是内外协调能力,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对会计人员的对外协调能力方面的要求也较高。从一定角度讲,企业与工商、税务、银行以
及政府有关部门之间的关系,与供应商、经销商之间的关系,主要是财务、会计方面与他们的关系。如果会计工作者不具备这些环节的协调能力和技巧,就会影响企业发展。一个企业的老总说他公司不招应届毕业生,问其原因,他说:“应届毕业生傻乎乎的,不会和其他部门之间进行沟通交流。”由此可见,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走出误区,认为会计人员就是老老实实算好几个帐就可以了。
在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意见100%认为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诚信放在了第一位,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勤奋、认真也是必须的。在调查的过程中发现,会计专业的学生普遍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追求继续深造学习的渴望,也就是持续学习,这是和会计本专业的特点决定的,很多的同学都想拿更高一级的证书,会有更好的工作待遇,这样提醒我们在培养会计专业职业素养的时候需要有意识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这样更有益于学生职业发展。
通过开展以上两个专业的调研工作,笔者对于如何更好地把职业素养教育融入到课程教学中来也有了更深的体会,结合课程第四章的内容:加强道德修养锤炼道德品质,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一)在课前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专业背景,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如文秘和会计虽然是比较接近的专业,同属于管理类,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也有一些区别,搞清楚其中的异同,对我们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学生上课更受益。
(二)具体课程设计
导入:以两个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素养的案例入手,案例可以是从正反面反应出不同的职业素养会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思考职业道德,由此扩大到道德的含义。
1、结合课前的案例讲解道德的主要功能和社会作用。
一、坝基渗漏的处理
坝基渗漏的根本原因是设计和施工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 或坝基处理不彻底而造成的。处理坝基渗漏的基本原则是“上截下排,以排为主”。截水的具体办法,应根据不同坝型、渗漏部分、危害程度等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用。
(一)均质土坝或斜墙坝采用粘土截水墙处理渗漏方法比较简单,防渗效果也较好,在坝基不透水层埋置深度较浅, 便于和坝内防渗体结合, 一般在施工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被广泛采用。
(二)如坝基不透水层很深,处理坝基渗漏施工困难的水库, 可以在迎水面做粘土防渗铺盖。粘土防渗铺盖的作用主要是延长渗径,以减少坝基渗水量,但不能截断渗水, 设计时要求把渗水流速控制在安全允许的范围之内。因此必需有定的深度、长度和厚度。
(三)帷幕灌浆是通过钻孔用灌浆机把水泥粘土浆压入坝基砂卵层中, 将砂卵石胶结成有一定厚度的防渗墙, 它运用于透水层较深的各类坝型。坝下游的排水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多种措施, 如反滤排水沟、反滤盖重、排水暗沟与盖重结合及排水井等。
二、坝头绕渗的处理
库水绕渗途径可以沿着大坝和岸坡的结合面,也可能经过坝头山体内渗往下游,绕坝渗流会损失水量, 影响坝头山坡的稳定,造成坍破、滑坡而引起失事,因此对坝头绕渗也不能忽视。
处理前必须详细调查施工情况,检查渗漏位置,分析渗漏原因,然后做出恰当的处理方案,处理的原则和坝体坝基渗漏相似。
(一)粘土灰土铺盖防渗法
一般的渗漏可以在坝上游山坡和大坝防渗体相界的地段经过开挖和清理, 按稳定坡度用黄泥或石灰黄泥铺盖并夯实, 以延长渗径, 减少渗水。
(二)堵塞漏洞裂缝
在进口处灌注水泥砂浆或水泥粘土砂浆再将洞用混凝土堵塞。
(三)截水墙法
在坝端山坡开竖并检查漏水深度和部位,然后采取开槽做粘土截水墙、混凝土防渗墙或帷幕灌浆等防渗办法封堵, 对于心墙坝、截水墙必须和坝身心墙连接;对于斜墙坝或均质土增, 还需在上游坝坡与岸坡连接处加做粘土斜墙铺盖并适当向上游延伸扩大覆盖范围。
(四)铺设排水反滤层
在下游岸坡绕坝渗流的出口段, 铺设导渗排水反滤层,防止土粒被渗水带走,也可在坝端与山坡相接处, 结合排水做干砌石明沟,砌石下面做反滤层,以排除雨水和渗水。
三、坝体渗漏的处理
由于设计不同, 施工质量不好或管理运用不当,都会造成坝体渗漏。渗漏的表现是有的坝面上出现湿润水珠,称为散浸,有的形成集中渗漏,出现成股水流外泄。渗漏给坝体安全带来很不利的影响。坝体渗漏的处理都是围绕“堵”和“排”来进行的, 除上游的堵漏, 还要在下游做好反滤排水设施。土坝坝体渗漏常见的处理方法有抽槽填土法、粘土斜墙截漏、灌浆堵漏、开沟导渗法、导渗培厚法等。
四、土坝裂缝的处理
裂缝对土坝危害较大, 特别是贯穿坝本的横向裂缝和水平裂缝,以及滑坡裂缝。对非滑动性裂缝处理, 多采用开挖回填的办法。
(一)如裂缝宽度不大,深度在1m以内,且已稳定,一般可用于细的砂壤土,从缝口灌入,再用竹条木棍捣实,重要的和比较重要的小型水库最好挖槽到裂缝深度以下0.3m,然后回填夯实,处理工作可分段进行,同时注意新老土的结合。
(二)如裂缝较宽,裂深在5m之内,裂缝已停止发展,一般都应开挖后回填,开挖时采用梯形断面,或开挖成台阶形的坑槽,在回填时削去台阶,保持梯形断面,便于回填的土料和原坝体紧密结合。
五、土坝滑坡的处理
如坝基有软弱夹层、软粘土层或坝体填筑时选用土料不当,碾压不实,坝坡太陡或背水坡浸润线出溢点因排水失灵而提高,以及运行中的水位骤降和地震、暴雨等影响都可能引起滑坡。对已经发生滑坡的坝面, 其处理原则主要是上部减载、下部压重。
(一)坝基良好,滑坡出现在基础面以上的下游面,坡面局部坍滑,可以适当降低水库蓄水位,并采取导渗排水措施,待滑动部分的土料失水固结以后, 再清除已松动的土体, 然后用透水性强的土料自下而上修复, 必要时可适当放缓坝坡或在坝脚用透水材料做撑台。
(二)由于坝基有淤泥夹层或湿陷性黄土层而引起的滑坡, 可先在坝脚外一定距离,修筑一道抛石固脚的防滑齿墙,并适当高出地基面, 然后在坝脚与齿墙间回填透水料或堆石,做成压重平台,平台与齿墙间应做好反滤层。
六、土坝白蚁的灭治与蚁穴的处理
我国的部分省份多数水库的土坝, 不同程度地受到土栖白蚁的危害。在大坝上一旦发现白蚁时, 往往大坝已遭到破坏。因此,在蚁害严重的地区,防止白蚁应当贯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
(一)压烟灭治法
对于土栖白蚁的大型蚁巢, 常用压烟法来灭治。这种方法简单易行, 效果好。原理是利用烟剂燃烧时激剧产生的膨胀压力把药烟自动压入蚁巢毒杀蚁群。白蚁毒杀后,坝体内留有空隙和通道,还应剖巢再回填土来堵塞蚁道蚁巢的空隙,因此,压烟时要注意观察面上的冒烟情况, 在活动期的白蚁巢顶常有小通道及气孔, 烟入蚁巢经各道孔喷出地表,密集处就是巢顶。在白蚁活动期间压烟灭蚁, 应尽量在距蚁巢较近的道口压烟, 便于破巢回填。
(二)灌浆灭蚁法
把灭治白蚁和堵塞蚁道结合起来, 把带药剂的泥浆用灌浆机从钻孔中压入蚁巢,蚁道,杀死白蚁,同时也堵塞了洞穴。这一方法的优点可代替人工开挖填塞蚁道,蚁穴,避免破坏坝的原来结构,能常年施工不受季节影响,并可结合压密坝体孔隙;缺点是不易达到全歼白蚁的目的, 同时要防止污染水源, 以免对地下饮用水带来不利影响。
(三)人工开挖灭蚁
21世纪是信息与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所以培养适应现今社会的全方位人才已经是当前教育工作刻不容缓的任务。初中信息技术课是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提高初中生信息技术意识和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师应该考虑到未来社会的需要,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一、信息素质的概念
美国人波尔在1974年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词的概念,具体解释,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信息能力素质,它包括信息组织、加工、分析、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和信息搜寻、获取的能力的能力。
(2)信息道德素质,就是在整个信息活动的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
(3)信息意识素质,就是说人们面对各种信息时的心理反应。它体现在自身信息需求的自我意识和对信息的科学的认识。
二、初中生要了解信息素质的意义及重要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信息技术素质教育是重要任务。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学生能够提高获得信息、传送信息、处理信息,以及运用信息的能力。同时教师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与信息技术有关的文化等问题,从而正确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社会;教师还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将信息技术在合作学习时充分运用,为以后在信息技术发展快速的时代中能够生存下去奠定扎实的基础。因此,信息素质教育是整个初中时期的重要任务。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识到上述的教育理论的同时,我还要认真琢磨如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这些理论真正用到实处。
三、如何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认真了解教学对象。
我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年级的学生,很多学生还是处于填充教育的思维中,希望老师手把手地教学,不善于开动自己的脑筋去思考问题。这些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开设目的并不是非常了解,他们认为的信息技术课就是开来给他们玩游戏,上网聊天。其次,由于受到小学信息技术课和家庭环境影响,他们计算机能力又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实际操作熟练,有些学生甚至还不知道怎么开关机。
2.认真了解所教科目。
明确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后,还要了解的便是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和任务。信息技术课的总体目标是:
(1)掌握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采集、加工、等处理信息的基本技能;
(3)使学生明确并接受参与未来信息社会特有的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
(4)能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通过评价、应用信息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信息技术课的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这就要求教者一定要认真备课,将信息技术课本读细读透,设计好每节课的教案,难易适当,突出重点,攻克难点,稳固基本操作。同时,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3.发挥中学教育的基础作用,积极推进信息能力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有爱,我们才有耐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关心;因为有爱,我们才会贴心。培智教育更需爱心,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基础。
一、爱心是培智教育的动力
由于智力因素的影响,智障学生表面上像正常人,但得不到正常人应得的关心和照顾,还常常受人责骂、冷落、歧视。如果我们教师能真诚相待,关心、呵护他们,那么,培智教育就成功了一半。这些智障学生往往表现异常,如有的不讲卫生,有的不听话,有的表情麻木等等,这形象会给人一种不良的看法,正常人就不愿接近。我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是从心里接受,接着投给一个微笑,再和他们说一些道理。教师心中有爱,就不会嫌弃这些学生的不良表现,从而也会满怀信心从事培智教育教学工作。我班学生邢志颖,到校的第一天就是鼻涕满面,流的太多时他就用袖子擦几下。我实在不忍心看,赶紧去买了包面巾纸放在讲台上,抽出几张给他慢慢擦,可他不领情,用小手一甩,把纸甩落了。我再次去抽出纸,边告诉他要讲卫生,并教他怎样擦。他脸上慢慢地露出了笑容,我深深感知到:这是爱的作用!心中有爱,教育就有动力。爱是火,她能把生活中的坚冰融化;爱是蜜,她能使一颗苦涩的心品尝到甘甜;爱是水,她能让龌龊的灵魂得到净化。爱是培智教育的动力,是我们从事培智教育的第一步。
二、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活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智障学生由于智力发展比正常学生落后,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会经常受到一些挫折,很容易自己看不起自己,慢慢形成了孤独等不良心理。所以我们培智教师要把爱心和关怀以及激励带进课堂,把爱和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个弱智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面带微笑,积极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弱智学生的心理比较单纯、脆弱、敏感,他们也很容易得到满足,所以,培智教师的一句赞美的话语,一张微笑的面容,甚至一种说话的语气足以让他们感到高兴,因而教师在课堂上既要以一个慈母的爱心去关心、爱护和帮助弱智学生,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和赞赏,经常用:“xx同学,你真棒!”“再来一次,你能行!”“你回答得很正确,若是声音能再哄亮点,就更好了。”“你还没有想清楚,是吗?没关系,再想想!再慢慢想没关系的。”等语言来激励学生,这样一些充满爱心和充满智慧的话语,能够化解学生在课堂中的尴尬和畏怯的心理,从而使学生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去;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能够帮助学生纠正学习中的错误,便会自然而然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活力。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及时给予智障学生掌声或小红花等,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物质奖励,让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培智教育充满活力。
三、爱心是培智教育的潜力
我们培智教师要以人为本,尽管智障学生都有各自的缺陷,但也有各自的潜能。我们就应该找准每一个学生的病根,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构建潜能开发与补偿康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教师要善于捕捉、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挖掘他们潜在的能力。在广泛的生活、学习、劳动和活动中寻求他们所喜欢的、他们所需要的训练内容,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做,并适时做些指导,使每个弱智学生的优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不过,这也就需要爱心。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存在以下一些特点:
1.内容多,课时少
“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由原来的72学时减少到现在的56学时,但内容并没有减少。这就给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用最少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并能理解、掌握、应用和创新,给“电机与拖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挑战。
2.学生畏难情绪大,兴趣少
由于“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与大学物理和电路等知识紧密相关,这些课程内容的缺失会增大“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的学习难度;并且电机原理中的复杂物理知识,使得学生望而生畏,更谈不上感兴趣了。
3.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差
由于第二个特点,造成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以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
针对以上特点,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开展“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二、“电机与拖动基础”知识分类理论
信息加工心理学广义知识分类和学习阶段理论认为,[3,4]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陈述性知识是一种静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输入信息的再现;而程序性知识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它的激活是信息的变形和操作。也就是陈述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达到的目标是“应用”。
对不同类型知识的学习,其达到的目标不同,因此学习活动也会相应不同,对学生需达到的能力要求也会不同。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拟采取以知识分类为前提,教学过程为主线,教学活动为载体,师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模式包括陈述性知识的教学和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1.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四个阶段:[4]知识的选择、知识的整合、知识的组织和知识的精加工等。在每个阶段中,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
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包括三个阶段:[4]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等。在每个阶段,教学主体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其中创新是程序性知识学习过程非常重要的步骤。
我国目前普遍的大学生教学模式,对大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造成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综合应用能力差、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学生在学习程序性知识的时候,学生能基本达到知识的简单应用,但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得到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学得的知识表现为碎片化,即获得的知识单就某一知识学习效果比较好,但不够完整、系统。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面临的另一大挑战。
针对以上两个挑战,就“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初步探索。
三、“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将“电机与拖动基础”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分为两大类: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以直流电机的部分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改革措施举例。陈述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结构、磁场、运行原理等。程序性知识包括:直流电机拖动系统的运动方程、机械特性、起动、制动、调速等。
1.陈述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
在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知识的教学之前,首先选择与电机知识关系比较密切的大学物理和电路中的有关电磁概念与定律进行复习,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属于旧知识,包括磁感应强度、磁通量、磁场强度、磁通势、磁路等物理概念,安培环路定律、磁路的欧姆定律、磁路的基尔霍夫定律、电磁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等基本定律。对这些旧知识的复习,能够使学生很快产生熟悉感,消除或减弱畏难情绪,同时温故而知新,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铺垫。
接着给出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图1所示。图1(a)是直流发电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图1(b)是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直流电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就是基于电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的。在直流发电机中,运动的带电线圈切割磁力线,产生感应电动势;在直流电动机中,载流线圈在磁场中受到电磁力的作用。这些都是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将这些旧知识用于直流电机,整合得到新知识: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这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个新知识点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和记忆了。
然后对所学知识进行比较和组织。对于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比较教学。两者的相同点是主体结构基本相同;不同点是直流发电机是先有运动后有电,而直流电动机是先有电后有运动。同时引入直流电机的可逆性,也就是直流发电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统一性。这样两个知识点可以合并为一个知识点,利于学生记忆和掌握。
最后完成知识的精加工。通过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和总结,可以将其概括为三个词:电动生磁、磁动生电、电磁生力。学生只要记住这三个词,就能掌握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由此可见,通过知识选择、整合、组织和精加工,很容易就完成了对直流电机工作原理这种陈述性知识的教学。
2.程序性知识的教学改革措施
以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内容的教学为例进行说明。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知识学习、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
在直流电动机拖动系统调速知识的学习阶段,首先创设问题情境。采用实验的方法,使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 题。比如,在讲述直流他励电动机调速课程之前,安排学生做直流他励电动机实验。在该实验中,直流测功机按他励发电机连接,作为直流电动机的负载,用于测量电动机的转矩和输出功率。通过调节直流电动机励磁回路中的励磁电阻来调节直流电动机的磁场,电枢回路由可调电源供电,电枢回路中串有可调电阻。实验过程中,首先起动电动机,电动机转速平稳后,分别调节励磁电阻、电枢回路电阻及电源电压,观察在不同物理量变化时,电动机转速、感应电动势、电枢电流等的变化情况,由此使学生直观了解电动机调速方法和调速过程中电动机各物理量的变化过程和特点。接着联系前面学过的直流电动机的机械特性相关知识,在验证了所学知识的正确性的同时,理解和掌握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另外,还可以由实验室老师给大家演示了一个他励直流电机失磁出现“飞车”的现象,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失磁飞车”的危害,最后提示学生从电磁转矩的产生、转速特性等方面去思考飞车产生的原因,从而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
在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有了初步的掌握之后,教师选择一些实际应用中的相关例子,使学生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知识进一步的巩固,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的理解。比如给出某一型号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数据,让学生根据铭牌数据回答下面的问题: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的瞬间转速和电枢电流是多大?降低电动机电枢电压时电动机稳定状态的电枢电流和转速是多大?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中,使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对直流电动机的调速过程有更为具体的认识。
在学生具备使用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创新理解。由教师创设比较复杂问题的情境,并让学生划分小组进行讨论,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所学知识资源,通过分析和整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教师起引导和监督的作用。教师应在课前把要问题情境的主要内容告诉学生,以便学生在课前查阅有关资料,做好准备。通过课上讨论,既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清晰而深刻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活动。
问题情境的选择可以从实际生产或生活过程中选择,也可以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中选择。各类科技竞赛能引起学生极强的兴趣,无论是国家级诸如“飞思卡尔”杯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还是校内的“校董杯”巡线机器人大赛均在学生中有很大影响。小型直流电动机是这些竞赛中广泛应用的动力装置,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以这些竞赛题目为对象,鼓励学生参与此类竞赛,并提供指导。问题情境的创设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问题情境应源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同学们喜闻乐见的生活现象或大学生活动入手。分析生活现象,就会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而且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直流电动机调速知识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创设情境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电机与拖动基础”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讲授,学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就要面临就业的考验。所以教师可以从已就业学生的工作中遇到的有关直流电机的问题选择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开动脑筋,活跃思维,解决问题。
(3)问题情境的创设须参照学生的社会环境特征、思维活动水平和教学条件。由于不同的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尽相同,所具备的知识背景与活动经验也各异,例如统招本科学生和自考本科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学中要关注所在地区的社会环境,所教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考虑当地教学条件,创设适合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思维训练并切合实际的问题情境,搞好电机教学。
四、结束语
通过采用基于知识分类理论的教学方法,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畏难情绪,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因此,该教学改革在活跃大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迈出了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启新,张丽华,祁增慧,等.电机与拖动基础[M].第三版.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可靠性,是建设工程整体安全可靠性的前提。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可能是因勘测、设计、构造、制造、安装与使用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根据统计资料显示,其中地基和基础工程的质量问题,占总事故的21%。而这些因素中。某些因素引起突发事故。另一些因素可能导致消耗性逐渐发生的事故,从安全上讲,突发事故是危险的。所以,研究并探讨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发生的原因,更具有普遍性、地方性和经验性,对它的分析后得到的经验教训,更是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需要不断积累的知识财富。并对地基基础工程事故采取有效的防止措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一、地基基础工程质量的特点
从地基基础质量形成特性和其质量事故发生的特点分析,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特征。
1.1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例如淤泥质土、杂填土、湿陷性黄土、冻土、季节性冻土等。此外主要在西南地区有大片的溶岩,在全国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同时,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国家,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提出了各种复杂和大量的技术难题。
1.2多发性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处理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造成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因而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而巨额的浪费确实惊人。
1.3潜在性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连接来看,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检查验收,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内在根源。
1.4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建设工程一旦建设投入使用,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由它所带来的损失,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必要的投入要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设计,还是施工质量问题,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引起建设工程致命的、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不仅造成经济上的臣大损失,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其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1.5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造成的原困是和它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的:①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事故处理的地下施工操作困难极大;②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对它本身的处理,必然涉及到上部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二、地基基础工程常见质量事故类型
地基基础在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影响质量的情况,以致带来工程质量隐患,甚至造成工程质量事故,而经常性的通病有以下几种情况:
2.1因工程地质勘察中的错误而产生的事故
勘察工作是设计的重要程序,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某市修建的一座库房楼,该库房为两层楼房,中部有两个独立柱基。内外墙均为条形基础。此楼在使用一年后。库房西侧二楼墙上既发现有裂缝。此后裂缝数量增多,裂缝宽度展扩。据详细调查统计,大裂缝已有33条,有的裂缝长度超过1.80m,宽度达10~30mm。且地面多处开裂。6年之后,再度调查,发现裂缝长达3.20m,裂缝宽为8~10mm,且内外贯通。说明6年多来库房的沉降一直都在发展。
2.2地基基础缺乏保护及防水、排水措施
基坑开挖时浸水,或在地下水位下挖土,基底下的土壤经过扰动,由同体变成流塑体,既造成施工困难,也影响地基质量。在场地周围设置排水沟防止地面水流入基坑,已流入基坑的水要及时排出。如地下水位高于基坑槽底面时,亦应采取排水或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使地下水位降至基坑最低标高以下再开挖,保持基坑没有积水状态。被水浸泡的地基表层土要将其松软部分清除。基础施工完后,应分层夯实回填土。每层土厚度不得超过300mm厚,土壤湿度应控制一定要求。有的工程地基基础施工未按以上施工要求进行,致使地基遭水浸泡而发生质量事故。如某砖混结构工程未排出基坑积水,亦未将被水浸泡的松软土清除,就将干拌混凝土直接倒入基坑内,致使基础沉陷,墙体开裂,门窗开启困难,要进行加固处理。
2.3因建筑物基础底面土压力过大超过地基承载力造成的事故
地基承载力是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中的一个关键指标。各类地基承受基础传来荷载的能力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一限度,首先发生的是建筑物具有较大的不均匀沉降,引起房屋开裂;如果超越这个限度过多,则可能因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而整体滑动或急剧下沉,造成房屋的倾倒或严重受损。如某仓库的基础为整块钢筋混凝土筏板基础,仓库自重20000t,相当于装满货物后总重量的40%。后发现仓库下沉,一小时沉降达30cm,结构物向西倾斜,并在24h内,整个仓库倾倒,倾倒度达30°。
事故原因分析:经检查,仓库工程未做勘察。设计根据邻近工程基槽开挖实验结果,应用到这个仓库。仓库场地位于冰川湖的盆地中,地基表层为近代沉积层,厚度3m;表层下面为冰川沉积粘土层,厚度122m。从钻孔的粘土原状式样测的:粘土层的平均含水率随深度而增加,从40%到60%;无侧限抗压强度从118.4kPa减少到70kPa,平均为100kPa;平均液限ω1=105%,塑限ωp=35%,塑性指数高达IP=70。由试验可知这层土是高胶体、高塑性的。按太沙基公式计算地基承载力f,如采用粘土层无侧限抗压强度平均值10OkPa,则地基承载力f为278.6kPa,小于仓库地基破坏时的基础底面压力329.4kPa,若用qumin=70kPa计算,则f=193.5kPa,更远小于仓库基础滑动时的实际基底力.
2.4施工管理不善造成质量隐患
有的施工人员由于工作疏忽,基槽开挖后与设计不符,又未提出基础处理。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基础抗冲切强度不够,基础轴线偏移,个别钢筋混凝土基础或基础梁漏放钢筋。如新建的某栋二层钢筋混凝士框架结构车间,施工时将24根柱子的钢筋锥形基础自行改为阶梯形基础,基础强度满足不了设计要求,发生冲切破坏后,不得不进行加固处理。
三、地基基础工程常见质量事故处理和预防措施
3.1重视工程勘查的准确性
工程勘察报告要全面反映建筑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预防地基与基础的工程事故,首先对场地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全面正确的了解,要做到这点,关键要搞好工程勘察工作,要根据建筑物场地的特点,建筑物情况合理确定工程勘察目的和任务。勘察工作是设计的重要程序,决不能忽视而不做,也不能随便做而不考虑是否适用。特别是对复杂的、软弱的地基,更应慎重对待。
3.2提高结构设计的合理性
地基基础的设计应当根据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结构型式和工地的土质条件,并结合现场具体情况,在适用与经济的前提下,要保证建筑物的主要承重结构在正常使用过程中不发生裂缝或损坏。
设计人员应慎重对待工程勘察报告提供的地基承载力建议值,严格计算基础的交际土压力,若对勘察告的建议值有怀疑,可以在做载荷试验验证。施工人员在天然地基上建造大中型工程时,应复核设计地基承载力的合理性。一旦发生地基产生较大的沉降或倾斜,必须立即停工,会同勘察、设计和使用单位共同研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地基和建筑物发生灾难性破坏。
3.3确保处理措施的有效性
针对以上常见质量事故,地基基础处理措施有以下几个方法:
(1)通过扩大基础底面积和基础强度的办法进行补救处理。一般是在原基础的,绑扎钢筋套箍,采用高于原基础一级标号的混凝土,做成钢筋混凝土围套来达到加固的目的。施工的步骤一般为:先把基础周围的土挖到基底标高,将原有基础的混凝土表面凿毛,表面如有抹灰或缺陷部分都应一并剔除。为了加强新旧混凝土的结合,在旧混凝土的表面上每隔200~300mm。,凿出直径50mm,深200~300mm的孔,用压缩空气或其它方法吹净孔内灰屑,凿毛的表面要用金属刷子刷净浮渣,再用水冲洗,然后在所凿的孔中插入直径为Φ16,长为400mm的钢筋,并用1:2水泥砂浆填充。加固部分混凝土中的钢筋应与原基础底板钢筋采取适当的连接,一般是在原基础钻孔凿毛的同时,使原基础底钢筋露出一定的接头长度,然后用电弧焊与加固部分的钢筋焊牢。在进行加固处理时,应采取分段进行的方法加固,同时还应做好临时支撑和排水工作。地基的加固可采取类似的办法进行,也可采取其它
方法。
(2)通过改变传力途径和卸荷的办法来进行加固。卸荷法分为部分卸荷和全部卸荷两种,墙体部分的卸荷,可将作用在基础上的基础梁改为条形基础,直接使地基受力,此时独立基础不承受首层的墙重。墙体的全部卸荷,可将原承重墙基础粱改为现浇连续地基梁,并将支座移至新增的块石基础上,卸去独立基础上墙体重量。当要求卸去上部结构的荷重不大时,可采用刚性粱或析架即增设基础的办法卸荷,也可采取在基础上设置梁来抬卸的办法,然后由梁传到柱基上。此时需注意原基础小断面处的抗剪验算,抗剪强度不足时要采取必要的补强措施。如需全部卸去上部结构荷载,主要通过梁抬柱,由新梁传递荷载到新的基础上,则新梁应与柱的主筋焊接,焊接应先将柱顶荷载撑卸后进行。此法常用于基础底部有暗井、古墓而未处理或有局部淤泥层情况。
(3)通过化学方法加固增强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