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区域医疗信息化

区域医疗信息化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3 16:56: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区域医疗信息化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区域医疗信息化

篇1

中图分类号:F763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医疗信息化最核心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医疗差错、以及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医疗质量并满足社会预防保健的需求。在全数字化医疗的设想中,不仅病人可以最少的流程完成就诊,医生也可以大大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同时,医疗信息档案记录着所有当前和历史的健康信息,可以大大方便医生诊断和病人自查、同时为公共卫生与远程治疗提供数据支持并提供相应有效快速服务,还可为医学统计提供资源调配进行有效参考。

一、系统概念性认识医院信息化建设

医疗信息化即医疗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是指通过计算机科学和现代网络通信技术及数据库技术,为各医院之间以及医院所属各部门之间提供病人信息和管理信息的收集、存储、处理、提取和数据交换,并满足所有授权用户的功能需求。根据国际统一的医疗系统信息化水平划分,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临床信息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信息化。

目前我国大部分医院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建设阶段,即以划价/收费系统、财务系统为中心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二、三级医院已基本普及了医院信息管理系统。此外,我国临床信息管理系统普及率较低,公共卫生信息还处于试验阶段。

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1、加强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首先,应加强卫生系统上下工作人员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认识,更新工作人员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只有抓好医疗卫生的信息化建设,才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好地服务。政府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普及上应及时给予跟进,建立自上而下的普及概念,加速医疗卫生信息化意识的形成,将医疗信息化建设当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来抓,争取争取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上的支持,充分协调网络建设步伐,促进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作为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主体,工作人员应当充分适应现代计算机软件及网络的发展,自身要有信息分辨和处理的素质,需要专业而持续的学习和培训,确保在医疗卫生信息化的应用中发挥实效。

2、实施组织结构

医疗信息化建设是省政府“六大体系”建设中基本医疗体系的重点工作,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医疗工作基础在基层,医疗信息数据也大多数来源于基层,为认真贯彻落实深化医改“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确保宿迁市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建设任务,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各业务处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研究确定项目建设的重大决策和指导意见;批准项目建设方案的实施;协调市卫生局相关处室共同做好建设工作;指导县区的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要职责是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管理工作;开展项目需求分析,拟定项目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培训、验收、资料归档等工作;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布置的工作事项完成情况;收集、汇总、上报项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各县区相应成立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明确专人负责项目推进工作。

3、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

加快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管理与监督、参保单位和个人管理服务等具有复合功能的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信息系统建设,实现与医疗机构信息系统的对接,积极推广“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合)人员就医,增加医疗服务的透明度。

4、数据中心管理

数据中心管理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非常重要的部分,是提供区域业务协同和共享服务的保障。建设目标将是完成数据采集、数据标准化、数据标准符合性校验、诊疗数据与健康档案数据的匹配、未匹配数据处理、数据组织与存贮管理、数据实时更新、数据质量报告、异常数据的反馈、用户注册管理、业务协同申请、协同响应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协同工作量、数据共享申请、共享申请、共享成功和失败管理、分类(业务类别、机构、时间等)统计共享数据量、业务子系统协同信息采集和推送。

5、优化就医环境,提高了工作效率

医院信息系统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节约了患者的看病时间,进一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医疗照顾和交流,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排队等候时间及排队次数,从根本上改变了“三长一短”的现象,而且还提高了医院收费工作的效率。此外,医生通过自己的用户名和口令可以调阅病人病历资料,使病人及时得到合理的诊治。门诊、住院大厅设有触摸查询系统,病人随时可以查询各种项目的价格,收费时实行计算机自控管理,通过电脑系统实时划价收费,做到了对患者医疗收费的公开透明。

6、规范体制,统一标准

标准是信息共享的前提,它关系到档案工作能否良性、持续地发展。没有标准的档案管理系统是难以与其它管理信息系统相衔接并共享信息。因此,要做好医疗机构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首先必须规范文档管理体制;电子文件的管理由档案部门负责,电子文件形成部门要提供协助和支持。目前我院档案如文书档案、人事档案、财务档案、设备档案、科技档案等前期管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档案室对文件的前期控制往往难以开展。我院传统的档案接收方式是逐年接收,很多合同、协议在形成文件的部门分散保管时往往容易遗忘丢失。而在办公自动化的文档管理系统,电子文件向档案部门移交以逻辑归档形式,在网络上实时进行,有效地保证了电子文件的及时归档。其次要制定业务流程标准。建立健全电子档案管理制度,明确文件处理、归档管理流程和著录要求,统一电子文件格式,确保电子文件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三是统一技术操作标准。在进行系统设计时,应使用兼容性强、应用性能好的软件系统,并对相关技术参数、技术标准进行规范。

7、无胶片化管理

以胶片作为影像的载体媒介来存储大量影像资料,至少存在下列缺陷:(1)随着时间增长,各医院所存胶片日益增多,其保存、管理、查找都要花去大量人力与物力。据统计,即使是管理完善的医院,经多次查找、借出、会诊等,其丢失率也会在10%左右;(2)保存日久的胶片会逐渐变质,使影像质量下降;(3)每张胶片的单价虽然不高,但每年龙南医院用于X射线胶片的费用有200多万元,洗片机的购买维护,胶片药水等器材消耗十分巨大;(4)胶片使用中需要医院很多空间来存储未用的和拍好的胶片,来洗片和定影,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来进行存片、洗片和防止胶片变质的定期维护。

8、合理用药系统——安全可靠是医生的好帮手

该系统以控件形式嵌入医院信息管理系统中,在电子处方这个环节上,对存在超量用药、禁忌症、配伍禁忌等可能对患者形成药害的多种情况处方,建立起一套用药安全监测系统,实时警告、提示、显示,避免药害事故发生。发现疑问立即报警提示医务人员注意,并可以进行安全日志记载,以供日后总结分析。

结束语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使其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同时规划并建设医院数据的集中存储,不仅能为医疗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积累经验,还能保障医院的数据安全,以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简介]万晓文,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41,江西中医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江西南昌330004;石应康,四川大学临床医学院、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成都610041

[中图分类号]G35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2)01-0097-06

近几十年来,区域医疗信息化在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我国自2003年卫生部颁布《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以来,以信息技术带动医疗改革的区域医疗项目开始在全国各地试点,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资金、技术、信息标准、建设及运营模式等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如何构建和推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何种模式来构建和推广区域医疗信息化?成为当前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对经济基础和信息化应用水平都较低的西部地区而言。由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成败得失经验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理论基础,在理论基础指导下结合西部特征,提出了基于共享医疗信息平台的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

一、区域医疗信息化概念

到目前为止,区域医疗信息化还没有全球公认的定义来界定它的范畴。相对而言,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与埃森哲的描述较为完整地表达和阐述了区域卫生(医疗)信息化的特征,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和认可。它们认为:区域医疗信息化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在标准化建设成果和互通共享基础上,为医疗服务提供者、卫生管理机构、患者、医疗支付方以及医药产品供应商等机构提供以数字化形式存储、传递卫生行业数据的业务和技术平台,以支持医疗服务、公共卫生以及卫生行政管理的工作过程。

二、国内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国外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4年美国提出国家健康信息网络(Nat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NHIN)以后,作为基本组成单元的区域健康信息组织(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organizations,RHIOs)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到2008年全美已建立了约150多个州、区域或地方的RHIos,其中有20多个RHIO初具规模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临床数据共享。

当前美国RHIOs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会员会费/订购付款、信息交易费、销售收益(出售商品、信息或服务给用户的收益)、临床业务咨询/指导附属收益和广告收益等五种。对于这些模式的有效性还有待检验,HIT Transition Group在2006年和2007年对RHIO经营情况调研显示:大多数(80%~90%)RHIO仍依赖于政府基金资助。

欧洲和亚洲部分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近年也对区域卫生信息化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与美国所不同的是,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医疗信息化一开始就由国家主导进行,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系统平台技术开发和设计等均由国家统一实施,如:英国拟投入55亿英镑,发展一个基于信息交流和标准化的全国卫生信息网络架构体系,为每一个公民建立终生电子健康记录。众所周知,区域医疗信息化是一个需要持续大量投入、技术复杂、长期循序渐进不断建设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如何提供庞大的持续资金投入是其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二)国内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3年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2003-2010)》,明确提出了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工作目标。2006年,经国家卫生部、科技部组织论证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技术支撑体系与应用示范工程”的重大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课题正式立项。研究目标: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医疗资源和信息共享为目标,集成共性技术及医疗服务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协同医疗公共服务平台,使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最大化。

目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已初步形成了:横向整合模式、纵向整合模式、由单一行政部门发起建设的垂直信息管理系统等几种模式。通过这些模式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面临诸多问题。从建设和运营方式来看,国外发达国家基层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普遍较高,且卫生标准体系相对完备。推动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着重解决临床医疗信息的共享问题,具有较好的信息化基础。而我国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无论信息化应用水平、操作人员素质和信息化理念均处于较低的水平,照搬发达国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对经济基础、信息化应用水平远落后于全国的西部地区而言,更难以借鉴。

三、理论基础

(一)免费理论

从吉列剃须刀以廉价或免费的方式出售刀架开创免费商业模式以来,至今已存在了近110年,但系统阐述“免费理论”的则是美国“长尾理论”之父克里斯・安德森。克里斯・安德森在提出“长尾理论”之后,通过对互联网的持续观察和思考,于2009年底提出了“免费”这个新概念,并出版了《免费:商业的未来》一书,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免费理论。在《长尾理论》一书中克里斯・安德森给出了“免费经济学”的定义,他认为:“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服务或商品的提供商可以触及大量甚至是海量的用户,提供商品的成本被摊得很薄,每增加一个客户或者给每个用户新增一项服务的边际成本正迅速趋近于零。”《长尾理论》关注到了网络时代诞生了一种新的市场型态,这种新的市场型态基于互联网上的虚拟货架(或店铺),原先无法上架展示的商品在互联网上得以展示,并被分散在全球的客户看到并购买,产品和需求有了生存和满足的空间,顾客个性化需求在长尾市场中得到了满足。

如果说基于互联网经济的发展,《长尾理论》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揭示了提供和增加商品品种的新的途径和渠道。那么《免费:商业的未来》则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或经济模式)――免费模式。美国风险投资家蒂姆・德雷珀曾说过:如果你想更快地推广一样东西,就不要拿它来收费。所谓免费,安德森给它的定义是:这种新型的“免费”并不是一种左口袋出、右口袋进的伎俩,而是一种把货物和服务的成本压低到零的新型的卓越能力。这种模式是建立在以互联网、电脑字节、数字销售近乎为零的“边界成本”基础上的经济学,而不是物理原子基础上的经济学。安德森认为,一

旦某样东西成了以电脑字节为基础的软件,它的成本和价格将会逐渐趋向零化。而这种趋势正在催生一个新经济,在这种新经济中基本的定价就是“零”。

传统经济学的两大稀缺函数生产与分配的边际成本在互联网络经济中正飞速下滑,在互联网的今天,免费模式已经成为现实。首先,基于三方市场模式的免费格局已经形成,免费并不意味着白白送掉,或原始的交叉补贴,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创造的新价值足以抵消免费产生的成本。其次,数字时代,根据摩尔定律信息经济的主要要素如存储、计算和带宽单位成本将趋近于零,其复制的追加成本即边际成本几近接于零。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过:“今天企业间的竞争已经不是产品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免费模式始于网络产业,但其影响已经深入到众多行业,免费商业模式将为现代商业社会创造了崭新的未来。

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新的医疗服务形态,从技术角度来说,区域医疗信息化符合免费理论的基本特质,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和传播医疗信息,医疗机构、患者、卫生管理部门、医保机构通过网络交纳费用获取信息;从服务模式来说,医疗机构、患者基于这种共享信息获得互惠利益,如医疗机构医疗差错的减少、医疗质量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患者医疗费用的降低,享受连续的高质量的医疗照顾等。因此,免费理论为以低成本甚至免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升级服务等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运营模式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

(二)云计算理论

1、云计算的概念及内涵

云计算的概念最早由Google提出,在2006年,Google启动了“Googel01”计划,引导大学生进行“云”系统的编辑开发。此后,IBM、微软、雅虎和亚马逊等纷纷开发和应用云计算平台。

当前,关于云计算还没有一个公认和统一的定义。Google认为:云计算就是用户将数据全部存在网上远程数据中心。需要时通过互联网连接至数据中心获取即可,需要对数据进行计算处理同样可以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数据中心进行计算。Raikumar Buyya等人认为云计算提供的是一种与交互式和虚拟计算构成的分布式系统相同的并行服务。Oracle在其技术白皮书中给出的定义:云计算是由虚拟的分布式应用设计和网格计算发展演化而来的㈣。GTSI在其报告中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创新性的计算工具,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信息技术服务的传输和管理方式。综上所述,目前较一致的观点:云计算利用互联网强大的互联性,将各种共享资源、软件和信息像公共服务一样按需提供给各种终端设备。

2、云计算的特点

(1)超强的计算能力,“无限”的存储容量。“云”具有相当的规模,通常每个集群包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台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无限”的数据存储和超强的计算(处理)服务,用户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从云计算平台计算机群中调用服务器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总体使用效率。

(2)虚拟、便捷化的服务。云计算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很低,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浏览器从虚拟远端数据库提取数据(或文档)进行编辑和存储以应用,用户无需了解这个资源位于哪台服务器上,只需知道它有什么样的计算能力以及它何时能帮助你就可以了。用户也不需要关心使用的软件是否兼容、是否需要升级或杀毒、维护,这些都由集群服务器提供商进行专业的维护和管理。

(3)高可靠性。“云”服务端有最专业的团队来维护和管理数据中心,“云”使用冗余、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多种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此外,严格的权限管理策略,只有你指定的人才可以共享数据,不用担心数据的丢失或损坏。

(4)通用性。云计算平台面对所有的用户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不针对特定的应用,同一个平台支持不同的应用需求;也不针对特定的用户,对用户没有特定的要求,对用户端的设备要求低,只需有基本的输入输出设备即可。

(5)高可扩展性和灵活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伸缩,通过动态的扩展虚拟化的层次来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能够兼容不同硬件厂商的产品,兼容低配置机器和外设,并获得高性能计算。

(6)按需服务。“云”拥有一个强大的资源集群,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购买相关的服务,按需付费。

(7)极其廉价。对用户而言,不用考虑购买存储资源服务器和计算机等硬件设备,不用考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维护,无需管理人员和能源消耗支出,用户只需支付相关购买带宽和应用服务租金费用;对于云计算提供商来说,云的自动化集中式管理减低数据中心管理成本,平台面向不特定的众多用户提供存储和计算服务,使资源利用率大幅提升,可以以极低的价格向用户提供优质价廉的专业化、规模化的信息服务。

3、云计算应用模式

(1)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S)。云计算通过WEB浏览器向用户提供某种软件使用权,用户无需事先购买服务器设备或是软件授权吲,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Web的软件。从厂商来说,由出售软件转变为提供服务,通过收取使用费获取收益。对终端用户,可节省一次性购置费用。节省日常维护和使用管理费用,避免随时更新的麻烦,有效降低软件使用成本,按需付费。

(2)基础设施即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IaaS)。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从“云”处获取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性的计算资源,用户可以利用这个基础设施平台部署或运行自己的应用服务。

(3)效/实用计算(Utility Computing)。这种云计算帮助企业创建虚拟的数据中心,把内存、I/O、存储和计算容量等通过网络集成为一个虚拟的资源池来为整个网络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存储资源的使用效率。

(4)云计算领域的Web服务。WEB服务提供商通过提供API让开发人员能够开发出基于互联网的更多应用。而不是由网络服务供应商自己来提供所有的单机应用软件。

(5)平台即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PaaS)。平台即服务是软件即服务(SaaS)的变种阎,以软件研发的平台作为一种服务,用SaaS的模式来运营,即提供商开发、提供一个基础公共软件服务平台,用户在这个基础平台架构上创建自己的应用软件来运行,然后通过网络直接从供应商的服务器上传递给其他用户使用。目前,这类平台服务使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基于平台的二次开发也受到平台厂商的设计规定与容量限制。

(6)管理服务供应商(MSP)。最古老的云计算形式之一,它通常面向的是IT管理人员而不是终端用户,为IT行业提供服务。常见于邮件病毒扫

描、程序监控等。

(7)服务商业平台。是SaaS和MSP的混合应用,它为用户和供应商间提供了一种交互平台。在商业贸易领域应用比较广泛。

云计算不仅是一种超级计算模式,更是一个新兴的商业模式,云服务的规模化、专业化改变了信息资源的分布格局,显示了信息产业由硬件转向软件、软件转向服务、分散服务转向集中服务的发展趋势,基于互联网的云计算以高性价比、高可靠性和灵活性已成为未来IT的发展方向。这为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提供了技术理论基础和工具。

四、西部地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设计

综合前述我们可以看出,如果按照传统依靠政府投入、采用异构系统接口的方式进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的缺陷,无论是从政府,还是从医疗机构和软件供应商而言都存在许多问题,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基于此,在理论基础的指导下,结合西部特征,我们提出了西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

(一)方案基本思路

1、整合政府、卫生机构、软件供应商和其他社会资源,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整合、研发一个能满足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业务需求、卫生行政部门监管需求、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医疗保险机构业务需求的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

2、以共享软硬件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的方式,由服务(运营)商投资在区域内集中建设、统一部署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和数据存储中心。集中存储和维护区域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数据。

3、区域内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不需建设本机构业务系统,以交服务费的方式,使用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所有软件和硬件服务、数据存储服务,系统运行维护由服务(运营)商负责;

4、以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政府机关、医保机构、居民和患者、公共卫生以及其它机构提供统一格式和制式的软、硬件服务,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和资源共享,促进分层次城乡一体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形成。

(二)方案特点

1、建立了新的模式,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投资研发、建设和管理,解决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人才难题,共享医疗信息平台产生的规模效应可以降低建设和管理成本,使维护和升级更方便、更专业。

2、参与医疗机构不需建设本机构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和数据存储数据库,采用云计算模式由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统一提供,从而节省了大笔的建设费用,以及降低了投资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完成了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

3、医疗机构由购买软件变为交纳服务费的方式,获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应用软件服务、数据存储与管理服务、系统运行维护和系统升级服务。软件是服务,医疗机构是购买共享医疗信息平台提供的服务,而不是购买软件产品,投资低。大家都用得起。

4、由市场推进而非政府推进的方式开展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以医疗机构交纳的服务费作为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运营和维护费用。平台运营资金具有可靠的来源。

5、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统一的数据结构,能实现完整的数据交换、整合,数据稳定性高;统一的操作界面和存储模式,使操作更便捷,便于医疗机构间开展协同医疗服务。

6、共享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包括医疗机构业务系统、医疗机构间信息交互与协同服务应用系统、医疗机构一政务信息交互系统、医疗机构一公共卫生信息交互系统、医疗机构一医疗保险信息交互系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公众信息服务系统等。实现了一个平台支持临床医疗服务、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公共卫生服务等多项应用。

(三)方案的可行性

1、医疗机构信息化基础

通常而言,区域医疗信息化是建立在参与医疗机构具有较高信息化基础之上的。而我国西部地区医疗机构信息化应用水平普遍较低,大多数还停留在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第一个阶段,即满足以财务收费为中心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阶段。真正的临床业务信息系统运用还比较少,而要完成临床信息系统建设需耗费巨额资金、且过程漫长,这是大多数医疗机构难以承受的。另外,西部地区大多数医疗机构缺乏信息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决策者对医疗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和选择缺乏深刻理解和相关专业知识,建设风险大。

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投资建立统一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来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规避单个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风险,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地完成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和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

2、IT、网络技术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集中建设,统一部署在技术上已成为现实,如:云技术为集中建设区域性数据中心提供了技术支持;基于SOA的系统应用软件技术架构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使用Portal技术可以为用户提供一个方便、可定制化、安全和以工作流为中心的可移动的使用环境;HL7、ICD-10、DICOM、IHE、XML、WEB-SERVICES等医疗行业信息标准的运用使系统具有良好的开放性和可集成性;使用Internet加VPN技术为较低费用下获得安全数据传输提供了网络支持,等等。

3、建设投入与运维成本优势

在分析、梳理医疗机构现有业务流程的基础上,由第三方医疗信息服务(运营)商集中建设、统一部署一套区域医疗信息平台,所有参与医疗机构使用信息平台提供的统一的软、硬件服务和集中的数据存储服务,多机构共用一个系统平台软硬件资源和技术支持服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统一维护和升级等,将极大地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4、商业运营模式清晰

篇3

信息化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逐渐深入各个领域,当然,医院也不例外。信息化应用在区域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促进了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确保了医疗的安全性,逐渐成为医疗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从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概括着手,进而分析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阐述解决问题的方法,希望可以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一些借鉴经验,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发展。

1区域医疗信息化

1.1概念 区域医疗信息化是一项比较复杂且系统的工程,是集信息网络、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和支付等为一体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突破了传统医疗模式的限制,并结合区域医疗卫生资源,建立的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可以对区域内的各种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和卫生信息进行集中的存储和管理,并能够达到共享的目的。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部门、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需经过识别、规划、实施及试运行多个阶段。

1.2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包括管理机构、协同服务提供模式、商业模式、居民诊疗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等内容。

2存在的问题

2.1认识不足,资金不足 现阶段,医院的部分领导对医疗信息化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他们比较重视的是将资金投入到很快就见效益的医疗设备上,而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不能直接产生效益的信息系统建设上去,不重视对高质量软件的购买,只重视购买大量的硬件,使得医院的投入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不健全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及资金不足等都是限制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三级甲等的医院要想建设整个信息化系统,大概需要投资几千万资金,但这些资金又不可能仅仅依靠政府拨款,主要依靠医院自己的收入进行解决,但实际上,大部分的三甲医院都无法胜任这项工作,这也造成了信息化建设存在很大的阻碍,因为资金的问题,导致项目不能正常展开,甚至已经开始建设的项目也因此而停止建设。

2.2信息技术与医学结合具有困难性 由于医疗本身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医学相结合的难度,对医疗信息化建设难度估计不够,导致很多信息系统建设失败。医疗的复杂性非一般行业能够体会到的,加上业务流程的繁琐,专业度高,使得信息化建设更具困难,可以说全世界没有哪一家可以称得上切实实现信息化的医院。

2.3多方管理协调难 在我国,对于医疗卫生部门实行条块化管理,跨部门进行协调,难度增大,区域信息化涉及到多个系统部门,每个系统都具有自己集团的利益,所以,管理协调存在很大的困难;各个部门间对于书管理和信息系统的管理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存在很多异构的、来自多个开发商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等,成为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阻碍。

2.4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具有灵活性和扩展性,对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使用的很多平台和技术都来自国外,因此需要大量的管理和技术人人才,但实际上,我国的IT供应商不具备医疗的经验,对医疗行业的特性没有掌握,缺乏具有高技术的人才,对于掌握一定临床知识、又具备先进管理方法的管理人才也有待引进,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势必会给信息化建设造成极大的阻碍。

2.5信息标准体系有待健全 我国虽然加强了对医疗卫生信息建设的筹划,但是并没有建立和完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对于国家层面的技术架构设计严重缺乏;区域医疗的信息共享是建设医疗信息化的核心,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建设标准,造成信息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对于架构设计的接口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规定,加上软件开发企业较多,对现行的国家性标准执行力不够,使得接口多且杂,数据类型复杂,造成集成难度大。

2.6基础薄弱 在我国,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了几十年,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县级医院都建立了管理系统,但是只是停留在财务管理上面,临床信息系统真正实现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和电子病历的三甲医院并不多,都只是集中在比较简单的层面,基层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时实现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重要条件,但是现阶段基层医疗信息化的基础薄弱是阻碍我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建档率不高,也是影响区域医疗信息化发展的因素。

2.7平台建设问题 对于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而言,信息系统平台的建设至关重要,因为凭借信息系统平台才能实现数据的交换,它主要包括应用服务系统和数据库存储系统。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这无形中增加了建设的难度。

3解决措施

3.1发挥政府的作用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的投资,资金问题成为各个医院面临的共同问题,成为阻碍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政府要重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资助力度,政府要建立一个长期的、稳定的资金投入渠道,并进行成本效益的合理分析;但信息化的建设单单依靠政府的力量不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拓宽筹资的渠道,因此,政府要发挥重要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并充分调动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投资,要发挥医院集团、医疗、商业保险机构、软件服务商及银行等的作用,例如:中国电信在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中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规定要从医院年收入中占用多少比例用于信息化建设,按照收益份额的多少进行合理的投资,也可以尝试成本分摊的方法,以缓解信息化建设资金的紧张问题。

3.2统筹规划,协调部门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其过程复杂而艰巨,因此,整体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立足区域医疗全局,要对医院的现状进行综合的评价,对于基础模式和协调架构要进行整体规划,分阶段进行;协调各个部门,要求部门之间步调一致,将总体规划工作贯穿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整合卫生资源,真正做到解决实际的问题,确保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政府要高度重视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委托专业咨询机构对系统建设进行可行性分析,并综合衡量区域经济水平、技术能力,技术和经济都是制约区域医疗建设的关键因素,进行科学的论证是必要的,可以避免盲目的建设。

3.3确立信息化建设标准体系 为了保证各个应用系统在数据交换和集成的过程中,遵循统一的信息化建设标准,就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建立相关的信息标准和规范,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一部分,像《电子病历基本规范》等,但这些标准、规范的建设离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政府要加快这方面的标准的制定,进而为区域信息化建设提供重要的保障。

3.4加强人才的引进工作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离不开人才的支持,因此,必须建立技术过硬的专业化队伍和具有先进管理理念的管理人才。首先,要引进优秀的卫生信息专业的学生和优秀的人才,然后对他们加强培训,培养信息化人才,普及信息化的知识,促使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提高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3.5探索一个可靠的医疗信息化运营模式 对于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模式,国内外都展开了研究,虽然形成了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商业模式,但还有待检测;政府应积极研究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可靠模式,并为开展此项研究的医院提供物质和政策上的支持,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各个区域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和运营模式,以促进医疗事业的发展。

3.6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医疗信息化的开展必然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因此,国家的立法部门要发挥职能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医疗保险支付制度和医疗政策,使得医疗信息化建设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规范、引导信息系统建设的相关法律,为患者的隐私安全及系统的网络安全提供保障。

3.7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根据行政区域的划分来建立多个区域的医疗机构,每个区域医疗机构的下面都拥有很多个院级平台,各个医疗交换平台之间是平等的,院级要将每天的患者电子病历上传到区域平台上,建立与区域平台互通的统一接口标准,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性。

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对于实现居民电子病历为主体的信息采集、存储更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还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向其他医疗机构推送电子数据病历,为各类区域医疗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有利于实现区域医疗单位之间病例数据的交换,对居民电子档案的管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3.8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评价是区域医疗信息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建立医疗评价体系势在必行,要定期实施评估,通过科学的评估来表现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社会效益、医疗的质量和效率,分析项目的成本,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必要的依据;现阶段,我国还没建立成熟的评价指标,因此,要加大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进行实时的评估,进而有利于促进区域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4结论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对于医疗事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未来医疗行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文对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可以看出,只有在国家、政策、医院及社会资源等综合作用下,才能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华.当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通信,2014(03).

[2]言卓.我国医院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与应对策略的探讨[J].实用预防医学,2011(10).

篇4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045-02

10多年来,国家电网一直致力于电能质量的提高和主配网的改造升级。为了提高投资有效性,优化电网拓扑,不同类型和区域的电网负荷研究就成为其中的关键问题。根据《浙江省产业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浙江省将集中力量推进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而在衢州市“十三五”规划中,衢州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因此,有必要对其负荷特性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对地区网进行优化研究,为地区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保障。

1 典型化工生产企业负荷特性分析

1.1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用于企业负荷分类

将衢州市本级20家规模以上化工企业2014年的负荷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格式为每日24点采样,作归一化处理后,得到20条曲线。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当将负荷曲线分为两类时,类内部的负荷曲线隶属度较高,而类间的隶属度较低。模糊C均值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

由图1可知,两类企业负荷曲线整体均较为平稳。第一类曲线在的负荷从早晨8点开始上升,至11时左右达到早高峰,随后在15点左右负荷率略有下降,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直至晚19时左右,随后呈下降趋势,但整体负荷曲线变化幅度不大;第二类曲线从早晨8点左右开始突然下降,在9点左右开始缓慢上升,高峰在下午13点左右,然后略有下降,从晚上19点左右又开始下降。

通过分析这两类化工企业,发现是由于企业的生产周期不同导致的差异。第一类企业包括浙江中硝康鹏化学有限公司和浙江蓝苏氟化有限公司,他们的生产工艺决定了他们往往不间断生产,生产周期较长,往往只有停机检修时负荷才会变化较大。第二类企业包括浙江中天氟硅材料有限公司和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企业仍然是流水线生产,但生产过程划分为不同工序,包括石头加工、酸洗、切方等,具有明显的短周期特征。

通过用模糊聚类方法,原本不同企业的用户在负荷特性上会有较大的相似性,也就是可能会属于一个类,使得不同企业的用户之间本来潜在的一些共性和联系可以被发掘。

1.2 化工企业负荷特性分析

根据模糊C均值聚类的结果,将衢州化工企业按照生产工艺划分长周期和短周期为两类。以蓝苏氟化有限公司和中宁硅业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负荷特性进行对比分析。

浙江蓝苏氟化有限公司现有2万吨/年无水氢氟酸生产线和国内规格的5 000吨/年电子级氢氟酸生产线,是一家典型的长周期化工生产企业。浙江中宁硅业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单晶硅生产企业,生产过程具有短周期的特征。上述两家化工企业规模较大,企业订单稳定,生产过程具有典型性,适合作为研究对象。

(1)当前衢州化工企业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一般在5 700小时左右,而工业的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往往在6 000小时左右;年负荷率基本稳定在65%左右;这表明衢州化工企业的产能并没有完全释放。

(2)中宁硅业用电2015年与2014年相比,虽然最大负荷差异不大,但总用电量出现下滑,2015年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在5 000以下,年负荷率也有所下降。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单晶硅行业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影响较大,在“十三五”期间,应该不会增加该类型企业。

(3)由于化工企业生产工艺的原因,自动化程度高,往往是连续生产。项目投产后,除非停机检修,否则整条生产线都必须持续运行,因此,即便未来产值下降,最大负荷也不会有明显变化。

(4)无论哪种类型的化工企业,其季不均衡系数较高,表明化工企业受季节变化的影响较小。

1.3 新投产化工企业负荷特性分析

在“十三五”期间,衢州将以巨化为龙头引进并建立一批化工新材料生产企业,这些企业规模普遍较大,了解新投产化工企业的负荷特性和用电规律,对合理预测“十三五”期间负荷变化具有借鉴作用。

以衢州华友钴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对象,对其负荷特性进行了研究。该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钴化学品生产商,是一家钴新材料产品深加工的高新技术企业。

2 结论

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可以通过选择分类数,将负荷特性接近的企业放置在同一类别中,有助于发现这些企业间的共性和联系。

对衢州一些规模上化工企业进行分析,根据生产的周期性,划分为长周期和短周期两类。其中长周期以化工原料生产企业为代表,而短周期以单晶硅生产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其负荷特性,得到以下结论。

(1)就负荷曲线而言,衢州化工企业的负荷曲线较平稳,最大负荷利用小时在5 700左右,负荷率在0.6~0.8之间,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

(2)就最大负荷利用小时而言,单晶硅行业因受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家去产能政策的影响较大,故最大负荷利用小时有所下降;其他化工原料生产企业则较为稳定。

(3)就年负荷率而言,已有化工企业年负荷率基本稳定;新建化工企业从投产到正式运行,调试周期较长,所以投产当年的负荷率较低,投产当年的负荷率在0.3~0.6之间。

(4)单晶硅受国家政策影响,在“十三五”期间,新建同类企业的可能性不大。

(5)化工企业受季节影响较小。

3 结语

针对产业集聚区域电力负荷特性研究问题,该文提出了通过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对企业负荷曲线进行分析,自动将负荷特性接近的企业放置在同一类别中进行分析的方法。分析的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分析结果能够基本吻合近年实际的发展情况,具有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 杜建明.大数据技术在负荷预测和负荷特性分析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15.

篇5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科技含量高的医疗设备被引进到各个医院,相关高科技医疗设备的配置和数量也成为医院水平和规模的重要标志。医疗设备种类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来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医疗设备的管理。在如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1.医疗设备管理的现状

现如今很多医院的医疗设备管理还是使用传统的库存管理模式,以人工记账方式来记录仪器的购置、入库、出库、报废等相关情况。这样管理不仅工作量大、效率低,而且不利于相关数据的统计处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

1.1 医疗设备购置管理问题突出

一些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时不做相关的调查研究,盲目的跟进其他医院购置一些大型设备,甚至有些医院没有相关医务和技术人员。一旦设备购置后患者人数有限,这将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此外,有的医院单单认为国外的就是好的,结果引进的却是国外的淘汰设备,这种事例已不少见,值得我们重视。

1.2 医疗设备后期缺乏有效管理

有些医院虽然在医疗设备购置前严格把关、细致分析,但在购置投入使用后,如何最大程度的利用这些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等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特别是在医疗设备的维护和维修方面,很多医院都存在着诸多的问题,缺乏专业的医疗器械人员,很多只是经过一些简单的培训就上岗工作,技术水平有限,严重依赖于厂家的维护和维修,这大大增加了医院的运营成本,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院的效益。

2.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

2.1 医疗设备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随着医院医疗水平的不断增强,众多高科技含量的医疗设备的广泛使用,医疗设备的管理成为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医院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益,降低医疗设备的维护费用和使用消耗,最大限度的保证医疗设备的充分使用和有效维护。

2.2 医疗设备的使用信息化

对医疗设备的购置、使用、维护、修理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信息录入和管理。这些录入信息不但可以反馈给生产厂家,而且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使用情况和进行后期排查,为设备后期的有效经济运行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这都将提高设备使用的经济性、可靠性,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

2.3 医疗设备管理、维修的专业化、网络化

对医疗设备管理实行专业化、网络化是适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现今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国内外大型先进医疗设备不断引进,对医疗设备的可靠性、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维修保养体系不断健全,为保证设备可靠、有效、安全的运行,传统的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所以,必须建立一套专业化、网络化的设备管理和维修保养体制。

很多医院都建立了医疗设备维修部门,但缺乏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这和一些医院的投入不足有一定的关系,所以这一问题应引起重视,加大相关投入,进行专业化、网络化建设,这将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率。

3.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趋势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将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以医疗设备的维修为例,要坚持定期对医疗设备的安全情况、设备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预测,对相关情况进行仔细的信息化录入工作,便于后面的分析和管理,增强维修保障工作上的有效性、针对性。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改善信息化工作手段,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管理的实时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将大大提高信息管理和相关应用能力。此外,构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信息共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保证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安全性。展望未来,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必将不断深入,快速发展。

4.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科技含量高的医疗设备被引进到各个医院,医疗设备管理日益被人们重视起来。医疗设备管理和其他设备管理有一些不同,必须要高标准的进行相关管理工作。在当今的信息化条件下,对医疗设备进行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医院自行建立医疗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将大大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率和效率,最大限度的减少浪费和节约相关管理成本,大大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亢德洪,朱华,刘伟,吴书平.医院设备科信息化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11,32(1):120-121.

[2]黄炳梅.浅谈医院医疗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疗卫生装备,2005,26(5):36-37.

[3]张昆峰,王忠明,宋万黎.医疗设备信息的科学化管理初探[J].中国医疗设备,2010,25(10):60-62.

篇6

长久以来,中国条块分割的医疗服务体系,造成区域医疗信息建设举步维艰。由于责任主体不清,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一直缺乏强劲的建设动力。

不过,在近期医联体建设的热潮下,以资源整合为目标的医联体,对区域内医疗信息共享提出了新要求,从而为区域医疗信息化的建设提供了新动力。

因此,除了传统的行政手段推动外,随着医联体的建设和医保支付改革的深入,中国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或将迎来一轮新。

探寻动力源泉

自2009年新医改启动以来,作为“四梁八柱”之一的医疗信息化,便被各方寄予推动医改的厚望。不过,在院内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之际,院外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却仍未见突破式发展。对于其中原因,某媒体曾对全国31家医院的信息中心主任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其首要原因在于医院缺乏动力。

由于中国医疗服务机构分属不同机构和管理条块,要做到相互间的信息共享,难度非常大。

而在江苏省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朱夫看来,作为医疗费用的支付方,医保是推动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动力之一。“1992年两江试点后,医保对医院信息化提出了很多要求。医院内部开始启动大规模信息化建设,从最初的财务会计、绩效考核起步,到病区管理、物资管理,最后逐步深入到医院管理。”

镇江市卫生局局长林枫认为,医保不仅可以推动院内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区域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镇江在做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其动力来自改革需求。”林枫告诉《中国医院院长》记者,镇江的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起于医保改革,然后逐渐推向医疗费用与医疗服务质量的控制。

“当费用控制到一定程度,我们发现,区域服务体系的合理性可能会影响医疗费用的控制效果。例如,如何让部分患者转移到社区康复?为此,我们在2010年开始做区域健康服务联合体、社区康复联合病房等举措。”林枫介绍,这些举措的核心,是希望通过医院与社区间的联动,实现管理市民健康的目标。“信息化是开展这项工作的基础性条件。若没有信息化,寸步难行。”

事实上,不仅在镇江,在世界范围内而言,医保部门都是推动医疗机构间信息共享的主要动力之一。

美国凯撒医疗集团为近30%的美国人提供保险与医疗服务。借助信息化系统,患者能够在线预约就诊、付费,并获得健康教育信息等服务;医生则可实时查询病历及治疗方法指南等。凯撒医疗集团以健康管理为中心,实现医保与医疗的良性协作。

而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信息科主任沈韬看来,中国医疗信息化与国外路径基本一致,但发展程度却有显著差别。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政府在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上,缺乏足够动力。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舒婷表示,大部分美国医疗机构没有独立的病理、检验和影像部门,大多需要向第三方机构购买服务。在此背景下,医疗机构间的医疗信息共享需求非常迫切。而美国政府在推动国家卫生信息网建设上,也是不遗余力。

相比之下,“中国的医疗机构大而全。不仅大医院,就连小医院也都有检验科。政府和医院在信息共享上的需求到底有多大?”舒婷如此反问。

视线从国外转到国内,在福建省厦门市,却从另一个侧面证实,政府在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上,足以取得良好效果。

在政府的强力推动下,厦门卫生部门不仅建立了覆盖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平台,还借助实施“医疗重组计划”,拆除掉阻碍医疗机构共享的医院围墙,实现了医疗机构间的信息共享。

截至目前,厦门市的个人健康档案管理人群覆盖面,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5%以上,全市90%的医疗机构都连通了健康信息系统。厦门也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在同一城市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市民的居民健康信息系统的城市。

不过,尽管厦门以行政主导的建设模式成效显著,但在部分专家看来,各地政府财政水平不一,不能完全依赖政府出资建设。且除去行政主导,倡导协作分工的医联体,亦将成为推动区域医疗信息建设的动力之一。

对此,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总院长何少锋深有体会。他表示,在2008年马鞍山市市立医疗集团成立前,各家医疗机构林立的业务系统,不仅造成了重复检查,还加重患者负担。而在医疗集团统一各检验项目及收费标准编码后,各医院实现了检验结果系统内共享,不仅方便了患者就医,还降低了检验成本,提高了检验质量。

“只有解决了为什么共享信息、谁能在共享中获益的问题,才能让信息共享真正发挥作用。”何少锋表示,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集团化都是医院的发展方向,也只有医院集团才有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内在动力。

逐项深入开展

“中国对区域医疗网络的希望和要求太高,这是一个很大问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北京协和医院信息中心原主任李包罗,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中国区域医疗信息化的问题。他认为,区域医疗网络应用要逐个系统建设,而非在区域医疗信息系统上一下建立起这么多应用。“如果我们希求过高,可能反而无视现在应该和只能做到的事情。”

“中国现在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还停留在买设备、建档案、建数据中心等层面。但为何要建?想达到何种目标?实现何种功能?却没有任何概念。”北京西城区卫生局信息中心主任朱树宏表示,大家只知道信息化能有所帮助,但唯有明确建设目标,才能形成规划,并最终在管理效果上得到体现。

为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效能尽快最大化,福建省厦门市卫生局副局长孙卫,在研究国内外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及管理进展的基础上,结合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运行六年多的实践经验,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的功能进行分级评审的建议。

按照区域医疗信息平台的主要功能,孙卫将目前中国的区域信息化平台从低至高依次区分为从0到Ⅵ的7个等级。在他看来,简单的数据互联互通,仅仅处于Ⅰ级、Ⅱ级水平。即使厦门、上海等地的信息化先走一步,也只是在某些方面达到了Ⅲ级、Ⅳ级的水平。

孙卫表示,提出对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研究的初衷在于,各地在今后的建设中,可在项目设计阶段就确定系统功能定位,分别对方案设计、施工、入网医疗卫生单位及卫生行政管理部门都提出明确要求,以期项目功能设计至少在Ⅳ级以上,使各种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避免设计缺陷,尽快进入高级应用阶段。

在此方面,镇江的做法值得借鉴。据林枫介绍,镇江在建设全市健康信息系统之初,便设定了逐项开展、按步实施的原则。首先卫生部门统一规划,建设了一个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数据库,并将数据库通过局域网,与社区内所有医疗卫生机构联网。

随后,镇江按照基层医疗机构、大型医疗机构、公卫系统的顺序,逐个进行信息整合接入。在此基础上,再做业务系统的应用模块,比如卫生管理模块、社区考核模块、12320挂号平台等。“在健康信息系统建设推进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总体规划、资金安排和资金奖补方案。一边建设,一边逐项增加业务系统。”林枫表示。

以需求为导向

在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卫生服务事业部副总经理冯东雷看来,国内区域卫生信息化发展前期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部分地区在新一轮医改启动前的自发探索。科技部、原卫生部等相关部委也抛出了一些与信息化相关的课题和经费,正好与地方自发探索同步。

当时,国内不少地区几乎同时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探索,但是只有上海、厦门等少数地区笑到了最后。一些行业专家认为,这与上述地区同步进行的医疗资源整合有关。

2005年前后,上海整合了30余家市属三级医院,成立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下称“申康”),探索管办分开。为了进一步整合申康体系内的医疗资源,上海启动了实现临床信息共享的“医联工程”,建立庞大的中心数据库和信息化网络。申康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最终成为整个上海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坚实基础。

林枫对此颇为赞赏:“上海随后的卫生信息化没有搭建新的数据平台,而是选择在申康基础上进行扩容。申康的信息系统逐步吸纳更多的医疗机构,并增加各种管理模块,不断更新,最终发展出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体系。”

厦门市在卫生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也同步进行了区域医疗资源的整合。2007年,厦门市委市政府推行三级医院直管社区,厦门岛内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3家三级医院接管;市属医院和区属医院同步合并,并入大医院,实际上形成了3个医疗集团。孙卫表示,“为了统一管理,医疗集团客观上需要统一系统。医疗资源的优化重组配置,有力促进了区域医疗信息化工作。”

2009年,新医改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化进入第二个阶段。为解决“看病难”与“看病贵”的双重交逼,信息化被寄予极大期望。决策者和行业专家都希望,以区域卫生信息化,优化区域内医疗资源整合和业务流程重构,提升服务效率和质量,降低服务成本。

区域卫生信息化被提升到“四梁八柱”的高度,“3521工程”随之启动;原卫生部牵头制定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区域平台建设标准;中央财政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支付了100亿元资金,推进信息化建设。

在冯东雷看来,区域卫生信息化从纸面上和政策上,都变成地方政府必须执行的一项政策。

由于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几乎全面开花。不过,冯东雷也认为,上海、厦门等一些地区最早探索信息化,确实是有需求动力的;但是现在从国家层面推动,许多地区反而面临着需求和动力缺乏的问题,出现了不少问题。

他不客气地指出:“一部分地区可能在追求政绩与亮点。区域医疗与其他的信息化一样,需要一定的积累。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推进到更深入的层面。因此,与前一阶段相比,现在亮点反而不容易出来。”

而那些真正立足于本地医改实际需求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反而更有动力。

何少锋和他的信息化团队,并不急于渲染集团数据平台集成的多种管理软件和海量医疗信息。在管办分开的总目标下,他们更愿意强调信息化在检验资源整合、药品供应链管理、区域学科资源整合、集团运营管理中的作用。

在谈到镇江市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需求与动力时,林枫引入了一个链式反应来说明:医保控费走到一定程度,需要引入健康管理,实现社区与医院的联动;为了更好实现医疗服务体系的上下联动,健康服务联合体探索应运而生;构建区域健康管理体系,必须有健康信息化的支撑。

为管理而服务

截至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仍然被视为“花钱的事情”,主要依赖政府的高投入。

展望未来,冯东雷认为,政府投入可能并不具有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本身能否创造价值,更值得期待。在他看来,信息化的价值还是要回归到为医疗资源的区域协同服务中去。

孙卫曾参加中部某省地方政府组织的一次信息化招标评审,国内有10家企业都提交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与厦门起步阶段相比,每个方案都很专业,似乎都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互联互通;但是,如果考虑到数据利用挖掘,每个方案都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区域卫生信息化绝对不是简单的信息工程学问题,而是信息技术与卫生管理、医疗技术、临床管理的深层次融合。”孙卫不无忧虑地指出。

作为厦门模式的主要决策者之一,孙卫表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责不只是制定规划和筹集资金,更重要的工作是负责协调组织,甚至重构卫生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提升区域卫生管理效率。“即使是看似简单的预约挂号,做好也并不简单。由于区域内全体医务人员都要跟着预约挂号系统运转,因此需要就诊流程再造的配合。”

朱树宏同样认为:“卫生行政部门不能只关注区域数据共享的规模,而应该真正地将数据和管理结合在一起,将数据变成管理的常规需求,为管理服务。这才是信息化的真正动力。”

篇7

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面,厦门市的探索较早。目前厦门已经在区域内建立了信息中心,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不过,这实际上也只是信息工程施工的阶段性成果,并不等于完整的区域信息化平台,无法产生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完整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质上要求整个区域医疗卫生管理及业务体系,在管理理念、组织结构、行为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基于此,厦门提出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功能分级的七级标准。

其中,0级是没有任何形式的跨机构网络,或连接属于同一机构但位于不同区域的医疗卫生专用网络;Ⅰ级是有简单连接同一地区的不同机构,或属于同一机构但位于不同区域的分支机构的医疗专用网络;Ⅱ级是实现工程标准的统一,即遵循信息工程、平台建设和数据交换等基本标准,可用于患者信息共享和简单统计分析,有覆盖区域内的主要医疗卫生机构专用网络,实现信息技术与实施工程的结合;Ⅲ级是实现业务编码的统一,可用于患者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同时有能力提供初步的咨询服务,初步实现医疗卫生保健业务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

Ⅳ级是实现业务术语的统一,用于患者信息共享和较细致的统计分析,同时有能力提供咨询服务,和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实现业务和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Ⅴ级是全面实现区域内标准、编码、术语统一,全面实现患者信息共享,和统计分析的区域医疗卫生平台,同时有能力提供咨询服务和个性化健康信息服务,实现业务和管理与信息系统建设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科学而客观的区域疗效、满意度、费用等综合评价及排序。

篇8

建设背景

按照《新津县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方案》,新津县要在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开发建设集城乡卫生管理、医疗管理、卫生应急指挥、社区卫生服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远程会诊、网络教育、医保互通、电子政务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卫生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全县范围内卫生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逐步建成覆盖全县城乡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卫生局、县内相关部门互联互通、适应卫生改革与发展要求的县域卫生信息体系,并开展以县为单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和研究工作,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化示范县。

创新之处

该项目建设的创新之处体现在“区域”概念上,通过对各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整合,实现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的共享和交换,辅助检查结果的共享,从而为市民节约了诊疗费用,缓解了市民“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

以实现“信息互通和资源共享”为宗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健康“一卡通”的实施,是以城乡居民“医保卡”为载体,将居民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的就诊、体检等信息和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关联。实现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流程的重组与优化,跨越不同的机构和系统、在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纵向和横向的整合,充分利用资源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作。

以“人”为中心实施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宗旨是将以“收费”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居民通过刷卡记录每次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的信息,不断增添、更新和完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内容。

篇9

中图分类号:TP30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5.022

Optimization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HeN Li

(Information centerthe 3rd People’s Hospital chongqing,chongqing 40006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oblems occurred in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ome optimization of current medical information system schemas which focused on network devices and database storage equipments optimization was suggested in this paper. These schemas could improve system performance and enhanced security and scalability.

【Key words】Information System; Optimization; Suggestions; Scalability

0 引 言

医院信息化是将网络、存储、数据中心、电子商务等技术应用到医疗企业的市场调研、技术改造、业务流程控制、资金运作管理、医疗器械供应等过程,从而实现医院管理现代化。医疗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成本、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和提升医院的综合竞争力。其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网络、数据和应用系统的信息化建设[1]。而应用系统(如ERP、CRM等)全都构建在网络平台之上,因此基础网络平台建设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网络平台应该能同时满足企业应用系统对实现话音、视频、电子商务等多种业务的需求。

1 医疗信息化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医院的信息化建设时间较早,采用的网络设备大多为低端无管理交换机,随着应用系统的增多,网络规模不断的扩大,原有的网络设备无法满足与日剧增的网络吞吐量,主要暴露出以下几点问题:

1)功能性差,主要体现在无法有效的隔离网络风暴,当网络出现故障时不能快速的找到发生故障的节点;

2)网络主干线路部分多为百兆,在数据传输高峰期易成为传输瓶颈;冗余技术陈旧以致关键节点可能存在单点故障;

3)数据之间联系不大,缺乏有效的整合;

4)采用的信息技术落后导致办公效率低下;

5)缺乏较可靠的安全管理手段,时常发生信息化事故,如计算机病毒攻击、软件漏洞、重要数据的泄密等。

为解决上述问题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化竞争,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需要在现有的医院信息化基础平台架构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及改造。

2 总体设计规划

为快速改造现有基础架构且保证投入的改造成本较低,设计采用总体统一规划,局部分期实施的模式[2],结合医院目前的运作管理模式,充分考虑各应用系统的需求,应用成熟的网络技术,同时兼顾信息系统的先进性、可扩展性、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的原则来建设。

2.1 基础平台建设内容

医院基础平台建设包含以下几大系统:

2.1.1 网络系统

优化改造现有网络系统架构,优化核心数据中心网络,实现数据中心网络与现网无缝融合;改建医院园区网络交换系统,部署全覆盖的无线网络系统。

2.1.2 数据中心机房系统

数据中心机房系统包括两方面,一方面为应用系统以及相应的数据存储设备,包括应用架构平台、数据存储、备份系统。另一方面为机房配套设施[3],如机房综合布线系统、消防系统、空调、防尘系统、KVM、UPS等。

2.1.3 网络安全系统

优化改造现有网络安全系统,数据中心网络、数据安全系统,流量管理系统,入侵检测、审计系统、准入控制系统。

2.1.4 存储/备份/容灾系统

部署完善的存储基础平台,实现数据平滑迁移到新数据中心,医院两地实现同城应用级容灾。

2.2 基础平台设计原则

为使系统既能满足当前性能需求又具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基础平台设计必须既能适应当前应用系统的需求又可满足未来信息化发展的需要,须按照以下原则进行设计:

2.2.1 先进性

采用成熟的技术,在兼顾成本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使整个系统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在同行业之间保持技术的先进性,使语音、视频等对网络带宽要求比较高的多媒体数据能够传输顺畅,

2.2.2 安全可靠性

高可靠性,即保证各项业务应用系统不因硬件故障无法开展业务,具体实施方法有:在关键业务点采用冗余、热备等方法尽量避免系统的单点故障,制定较强的软件操作规范,以及建立事故监控网络技术措施等。

2.2.3 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医疗信息化基础平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系统,因此必须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应用系统的发展,当医院业务量增大时,能比较容易的扩大平台承载容量和提高各节点的性能。具备支持多种物理接口、通信媒体类型的扩展能力。

2.2.4 开放性

基础平台应具备与多种通信协议相互通信的特点,确保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的作用。遵循开放式标准,坚持采用统一规范的原则(如国家标准,ISO标准等)。

2.2.5 经济性

基础平台应使资金的投入产出比达到最小值以获得较高的性价比。通过以较少的人员投入支撑系统运行,使用较低的成本,在不影响系统整体安全性的前提下尽可能保留已有系统,充分利用原有的资金投入。

2.2.6 可管理性

当业务系统的不断扩大时,基础平台管理任务会越来越重。因此在设计时须建立比较全面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先进的管理软件,实时监控平台的运行情况并快速确定网络故障、动态平衡网络负载等。通过采用先进的管理策略和工具提高网络可靠性[4],为业务运行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3 基础平台优化方案

3.1 方案思路

针对目前医院的现状,医院现有基础平台从技术层面上可分为两大基础平台:网络基础平台和数据中心基础平台。第一步:重点优化现有网络基础平台,第二步:重点优化数据中心存储。

3.2 网络基础平台优化方案

网络基础平台规划设计图如图1,结合第三人民医院现有的信息化应用系统的需求,全面优化、改造现有的基础平台。使该平台成为先进、高可靠、高效的基础支撑平台。同时具备良好的扩展性、兼容性、能适应医院未来5年的信息化发展,最大程度的保护投资。

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网络系统架构采用区域模块化架构,各区域模块根据其承担的功能分别设计,模块间相互独立并通过核心交换设备进行数据的传输与交换。当增加或优化业务系统时[5],只需增加或改动相关区域,避免了修改整体架构,最大限度的保护医院的投资。结合医院当前实际运行情况,我们设计了一个核心交换区域和五个功能区域(数据中心区域、楼层汇聚区域、网管区域、外联出口区域、安全隔离区域),如图3所示。

核心交换区担任各功能区域间的数据交换,其重要性非常明显,因此改区域应具备高可靠、高性能、高冗余等特点,建议该区域采用两台万兆交换机交换机采用热备方式与各功能区域互联[6]。各功能区域互联的骨干链路全部采用千兆ETH线路(6类双绞线),利用区域模块架构设计,使各个区域的核心设备来分担现有核心交换机的负载,延长核心交换机的利用年限,在应用系统发展到需要万兆数据交换时,直接更换为万兆核心交换机。并且在核心区域部署IC4500担任全院安全准入控制系统,与各交换机和防火墙联动。

数据中心区域是数据存储核心区域,为各应用系统提供用户信息、医疗信息等基础数据。该区域应采用两台千兆交换机热备方式,为各服务器提供高速稳定的交换平台。区域出口采用两台冗余防火墙控制访问权限,为数据中心区域提供安全防护。每台防火墙两条上行千兆光链路分别与核心交换区域的两台核心交换机互联,形成骨干千兆冗余链路。

楼层汇聚区域担医院各大楼各楼层的接入交换机汇聚功能。结合目前医院的布线情况和楼层信息点分布情况,建议行政楼、老年科大楼、内科楼、综合楼4栋楼的汇聚功能由核心交换机担任,各楼各楼层的接入层交换机直接汇聚到核心交换机上。门诊楼采用1台EX3200-48T交换机担任汇聚交换机各楼层的接入层交换机先汇聚到EX3200-48T上,再通过汇聚交换机EX3200-48T与核心交换机连接。核心的Juniper EX4200千兆全线速集换机,部署为集群模式,实现各楼层交换机到EX4200汇聚交换机冗余链路且 2G上线干线。利用集群堆叠技术屏蔽了2层STP的问题,彻底解决2层冗余链路成环的问题,所有干线运用channel技术,不仅实现了链路冗余[7],还实现了冗余链路扩充干线链路带宽。港天门诊楼的汇聚交换机EX3200采用2层trunk channel链路与核心交换机互联,链路带宽为20G ETH 链路。根据原有各大楼间的光纤链路资源,建议采用单芯千兆光收发器为各大楼到中心机房的核心交换机提供链路。

网管区域担任医院信息化运维系统的重要区域,采用1台防火墙及单台千兆交换机组成,与核心交换机互联。网管区域是部署信息化运维系统服务器及设备的独立区域。

外联出口区域担任与医院相关联的所有其他企业、机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同时确保医院内网网络的安全。(如:与医保的互联互通)外联出口区域采用1台Juniper SSG350防火墙担任与外联单位的专线互联,同时采用冗余链路分别连接到核心交换区域的两台核心交换机上,实现外联单位与医院内网各功能区域的互联互通;该防火墙还担任各外联单位的相互隔离及访问安全控制功能。

安全隔离区域是一个公共区域。是为未通过安全认证和安全检查的用户提供的可访问的信息区域。安全隔离区域是部署、防病毒服务器、补丁分布服务器、低安全度的公共信息资源等。

3.3 数据存储中心优化

数据中心是整个医疗信息系统信息存储仓库,保存着所有医务人员以及病人的相关资料,其重要性尤为突出。随着数据中心技术的日益发展,传统的数据中心架构将逐渐退出舞台。从数据中心的高扩展性、高效性、节能性、资源合理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考虑,同时结合负载均衡系统、存储共享系统、服务器虚拟化系统、备份系统等,应实现数据、应用分离。如图4所示:

图4 数据中心架构

数据中心将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库文件分离存放,数据库文件存放到比较稳定的存储设备上,并作相应备份,数据库服务器则采用双机或者等技术以保障数据库7*24小时运行,为应用级容灾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通过Vmware虚拟化系统将所有硬件设备进行整合,再根据具体需求分配相应的资源给相关应用,合理的利用了计算资源,节约了成本,同时也增强了系统的可扩展性。

4 结 语

本文分析了现有医疗信息系统存在的不足。针对当前医疗信息系统网络设备陈旧、可扩展性差、数据存储不集中等不足,提出了优化当前医疗信息系统应重点优化两个部分,即优化当前信息系统的网络设备和数据存储中心。并根据该指导思想制定了改良医疗信息系统的方案。

参考文献

[1] 杨迎镭.论重庆卷烟厂的网络改造优化[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2.01.15.

[2] 周建大,黄志平,姚宁宁,等.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平台[J].管理观察,2012(4):221-224.

[3] 孙中海,孙卫,王继伟.基于云计算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模式思考[J].中国数字医学,2011,6(12):47-50.

[4] 王琳华.关于远程医疗如何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重庆医学,2011,40(35):3574-3575.

篇10

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健康档案与区域卫生信息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华平在致辞时首先代表专委会感谢各地领导、专家们的到来,他说:“我谨代表专委会对各位代表的出席表示热烈的欢迎,也借此机会对为这次大会顺利召开做出努力的东道主云南省的各位同志、领导,各位同行、企业表示衷心的感谢。”甘华平在发言中表示,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智慧医疗区域共享”,“我想,这既是当前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交流重点,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数字变信心,信心变知识,知识变智慧,智慧是最高的层次,因此智慧医疗应该是卫生信息化发展的方向,我们的憧憬。”

甘华平还表示,区域共享是指市县区域医疗卫生和相关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区域共享是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目标,是实现智慧医疗的前提。没有互联互通,没有信息共享就谈不上卫生计生行业的社会医疗。“因此,我们要为这一目标而努力。”

篇1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4-8103-02

以病人医疗信息为核心构建数字化医院,在医院“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现在:以病人为中心。未来:以健康为中心”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医院改进业务流程、合理配置资源、降低管理成本、提升服务质量的神经中枢,带给医院“全方位质量管理、立体化成本控制、数字化医疗服务”的全新体验与收获。因此,医院也应该以此为动力,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制定好自己的对策,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不断创新。

1 医院信息化的总体目标

医院管理信息化建设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医院内人财物管理和医疗技术的计算机化和网络化进程, 从而实现日常医务工作、管理工作、质量监控、数据采集等方面的信息化, 为医院进行医疗改革、信息管理、科学决策提供基本支持。 医院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医院管理水平上层次, 运营成本更低廉, 医护工作高效率, 病人方便更满意。

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进行“整体规划”,每个医院必须要规划未来几年的长期目标,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建设的效益。系统在进行局部实施的时候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要能够服从整体的需要。同时,进行了整体规划以后,才能避免各部门出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另外,进行整体规划还可以降低整个信息化建设的投资,避免资源浪费。

但是,“整体规划”并不是意味着一定要整体实施,而应该进行“分步实施”。 分步实施,可以随时发现设计的问题并将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小,同时还可以避免医院初期混乱,以免影响到医院的正常运行。期间,我们应该要注重软件的实用性和可行性,要符合我们医院自身的特点。可靠性与稳定性、可管理性、可扩充性、易维护、可操作齐全,系统数据维护方便,备份及数据恢复快速简单。

2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成热点

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是指在传统数字化医院基础上,多家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通过宽带网络和标准协议相连接,而形成的具有高度区域整合、资源整合特征的数字医疗社会服务体系。

区域卫生信息化是目前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领域之一。构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有助于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信息的高度共享与交换,有利于规范医疗卫生行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电子病历和个人健康档案的社会化,形成一个统一的健康服务信息平台、卫生信息平台以及卫生宏观管理支撑平台。应该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互连互通、资源共享”的建设方针,构建一个综合的、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体系。该网络体系包括与各相关业务单位的横向网络建设和与省卫生平台的纵向网络建设。

具有统一控制的安全机制,保证医疗卫生信息系统网络平台与相关业务部门业务网络各自的安全要求;医疗卫生核心业务部门与相关业务部门的连接通过统一的交换节点,防止分散连接,造成安全上的隐患、资源的浪费以及管理的不便。促进区域医疗信息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当前区域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社区医疗机构医疗水平落后,且难以获得上级医院的支持。建设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旨在充分挖掘大医院的优势资源,有效支援社区医疗和农村医疗,增强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的实力,使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医疗服务,缓解 “看病难、看病贵、看不好病”的社会问题。

建成包含上级医院和多家社区医院及农村医疗机构在内的一套合作医疗区域数字医疗信息化医院系统,实现区域内的资源高度共享。开展社区和农村基础医疗保健、网络转诊、居民健康档案、远程医疗、网络健康教育与咨询等一体化的合作医疗服务。从技术层和管理层,建立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体系和机制,保证此类事件的及时上报、统计、控制和处理。

使社区医院和农村医疗机构也能融入社会信息化体系,以获得上级医院全方位的支持。通过开展数据异地交换、远程会诊和教学等项目,改变当前其医疗硬件设施、工作模式落后和医学人才短缺的现状。

3 医院信息化的解决方案和对策

现代化医院的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表现在拥有网络通讯技术的平台;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采用最优化的工作流程,对医院及其所属各部门的人流、物流、财流进行综合管理;对在医疗活动各阶段中产生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提取、传输、汇总、加工、监控,实现包括医院临床和管理在内的全部信息的数字化;同时还要进行与政府机关、社会相关行业的信息传递。实现数字化医院目标,在医院迈向“以病人为中心”的现代化服务型、经营型历程中提供解决新流程、新目标的应用。业内普遍认为"三无"即“无纸、无片和无线网络”是实现数字化医院建设的标志。确实,医院要能实现“三无”,应该说其信息化建设已达到相当的高度。但应该说,“三无”只是数字化医院浅层次的目标,它不能涵盖数字化医院的全部内容,还具有以下特征:

1) 医院信息数字化、标准化,信息高度共享:以患者为中心、流程优化、 医疗质量控制、无线终端的充分应用.

2) 核心价值:优化了业务流程,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了医护人员工作效率,降低了医疗差错,提高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

4 当前医院信息化的一些措施

1) 医院需制定一个短期和一个中长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2) 加强职工信息化知识技术培训。

3) 改变医院的管理模式: 以数字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为核心,形成先进的医院管理理论和医院管理模式,建立医院内部完善的医院信息处理系统。

4) 切实加强计算机网络及数据安全保护措施、设备安全系统、防火墙系统、防病毒系统、数据备份和恢复系统的建设。同时严格控制各类操作人员的访问权限,完善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

5) 医院制定出基本的信息化规范和标准。

5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从事医院信息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同时也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与支持。该文主要对于医院信息化的进程和发展进行了阐述,也研究和分析了目前国内乡镇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希望能抛砖引玉,启发人们将医院的信息化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