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咨询电话:400-838-9661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4 14:45: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建议

篇1

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快速持续增长的趋势,进而我国国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但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各地区间的经济水平极其不平衡,从整体分布情况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中部次之,而西部的发展水平较低和经济增长速度较为缓慢。

(二)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

首先,我国能源消耗的整体情况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能源消耗速度更快,然而我国一次能源数量有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其能源消耗会越来越多,不利于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其次,我国地区的能源分布不均衡,致使各个地区间的能源消耗水平有所差异,为此,我国应该根据地区能源消耗程度的不同而制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措施。最后,我国地域辽阔,能源较为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致使人均能源量较少,因而我国亟需对能源消耗进行合理分配。

(三)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一些一次能源,从而导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这对生态环境有着较大的影响,更不符合我国低碳经济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和人均量都相对较大,并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甚至增长速度超出预料。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同,能源储存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地区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有所不同。但从总体来看,我国东部地区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明显比西部地区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高出许多。

二、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原则和目标

(一)优化原则

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进行优化时主要遵循五个原则。第一,节能减排原则,减少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程度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第二,维护能源安全的原则,能源的供求和需求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正常使用和合理使用能源的需要。第三,能源低碳多元化的原则,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对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这些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第四,注重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原则。第五,因需制宜原则,根据能源需求而积极开发新能源。

(二)优化目标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关于经济的发展目标。目前,我国经济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加快,进一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间的差距,但是我国仍然需要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增长。其次,关于能源消费的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越来越多。因而在低碳经济视角下,我国应该制定有效的能源消费战略,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关于二氧化碳排放的目标,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在逐年增长,因而我国应该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为发展目标。

三、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优化的建议

(一)管理制度方面的建议

在低碳经济视角下,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需要加强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加强我国能源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我国的能源管理水平;其次,完善我国能源储备制度,加强我国能源的储备量,为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利支持;最后,改进我国的能源投资方式和加强对其管理力度。

(二)技术方面的建议

对于优化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一定要加强技术支持,进而为促进能源消费结构更加优化提供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能源的勘探和开采技术,促进我国发掘新能源和提高有效开采能力。其次,加强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能力。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对一次能源的依赖程度较大,而一次能源的过度消耗不利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方面的建议

我国相关部门完善关于一次能源方面的法律法规,既有利于加强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又有利于加强对我国一次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管理。

篇2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因素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大幅度增加,引起温室效应。如何减少碳排放量成为当今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碳捕集和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以下简称CCS)就是基于目前的时代背景产生的,用来解决碳排放量问题的一项技术。尽管CCS技术能有效地封存过多的二氧化碳,对于缓解温室效应具有很好的前景,但是由于各种经济、政策以及其他的一些原因,CCS技术目前乃至将来几十年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1 推广CCS技术的必要性

二氧化碳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至关重要。它能够阻挡太阳的热量逸散进太空,使地球温度基本恒定,让动植物得以生存。然而近几年来,人类的工业化进程显著地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中的含量。从碳排放的角度来看,工业生产如炼油、制钢、发电等,每天都向大气层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碳排量也是罪魁祸首之一。小汽车、船舶、航天飞机以及家用设备等排放出的二氧化碳也显著增加。从碳吸收的角度来看,全球植被面积有减无增,地球吸收和调节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能力也有所下降。种种因素都导致全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持续攀升,从而引发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将使大气升温,大气和海洋循环发生改变,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1]。

据统计,在2010年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性的最高值。国际能源机构IEA(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最近报告说按照这种趋势下去,到2100年的时候全球温度将升高超过3.5℃[2]。解决或者说缓和这个问题的方法大概可以分为两种:一是找到清洁的能源,二是让生产出的二氧化碳更少地进入大气层中。

对于前者,相比于目前大量、廉价而且易于获得的化石燃料,清洁能源的市场占有率仍旧十分有限,化石燃料的主导地位在未来几十年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按照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所(Global CCS Institute)提供的数据,全球能源需求在未来20年将增长40%,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将继续向大气排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愈发严重。

对于后者,许多地区和国家已经采取了一些地方政策来减少工业中的碳排放,有的是自愿性、义务性的,也有的是通过商业贸易的形式来执行。近年来人们推出了新的思路,那就是CCS技术。它是一种将工业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捕获、集中起来,再通过管道或者其他设备运移到一个适合封存的地质场所,把二氧化碳长期储存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尽管二氧化碳早在几十年前就因为各种原因被注入地下(如石油工业中通过向储层注入二氧化碳来提高原油的采收率等),长期地将二氧化碳封存起来还是一个新概念。据估计,到2050年,在工业生产中CCS每年可以减少40亿吨的二氧化碳,约为2050年所需减少的二氧化碳的9%,数量相当可观。但是为实现这个目标,20%到40%的生产设备需要配有CCS技术[3]。由此我们可以预见CCS技术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推广。

2 CCS技术的基本原理

一般来说,CCS技术主要包括三个环节:捕集,运输和储存。具体来说,首先是将动力工厂或者各种来源的二氧化碳通过某种方法捕获起来,然后将其压缩、运输到某个地点,注入地下,利于该处的上覆岩层来封隔二氧化碳,阻止二氧化碳向上逸散。随后,再利用一些监测设备以确保二氧化碳被安全、永久地封存起来。在一个适宜的地质场所,如较深的咸水层、报废的油气藏或者是不再开采的煤层等,二氧化碳可以被安全封存达百万年之久[4]。据美国能源部估计,大概有36000亿吨的二氧化碳可以被储存在地下(指美国和加拿大境内)。相比于世界上每年排放大约130亿吨的二氧化碳,CCS技术对于减少二氧化碳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捕集二氧化碳的环节中,常用的三种方式有燃烧后捕集、燃烧前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捕集方式的选择按照不同的生产过程而定。例如对于水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常采用燃烧后捕集,而对于钢铁生产过程排放的二氧化碳则采用富氧燃烧捕集。由于实际操作中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往往不纯,其中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气体,所以捕集二氧化碳之后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分离处理。可采用某些溶剂来吸收杂质或者是用半透膜等方法进行气体的分离。

在二氧化碳运输环节,首先将二氧化碳压缩成液态,然后通过卡车或者火车来将其运输到目的地。由于二氧化碳的运输量巨大,考虑到运输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现在普遍采用管道来运输。

最后一个环节是将二氧化碳注入到一个多孔的地下岩层中,深度往往在800米甚至更深。在这个深度,二氧化碳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以浓稠状的液态形式存在,密度相当于水的50%到80%之间。在这种较低的密度条件下,由于浮力的作用二氧化碳将向上运移,驱替地层原始孔隙中的液体。这也就是注入二氧化碳以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本原理。

3 推广CCS技术的挑战

CCS技术能否实施很大程度上基于整个项目周期的风险评估,包括从选址、设计、建造,到监测、报告、报废等。风险评估时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解决法律和经济上的责任,解决这些责任如何被合理地分配给各个群体。这种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包括商业层面、法律层面、以及技术层面等。理解这些风险是制定决策的前提条件。

商业层面上,一个企业或者说国家在推广CCS技术时,如果能有效地发挥市场运行的机制,把二氧化碳作为一种商品来进行销售和购买,吸引投资和回馈收益,则可以激活和调动人们科学研发的积极性,提高CCS技术在人们心中的认可程度等。如果一种商品只有买进,而不见具体的产出,或者产出极小,那么它也就失去了作为一种商品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勉强推广CCS技术的企业也会面临很大的风险。

法律层面上,合理和具体的法律法规是规避高风险(如推广CCS技术)的基础。模棱两可的建议和号召无法吸引投资者真正行动起来自主研发CCS技术,而只有明文条款如国家支持、政府补贴等,才能给有心运行CCS技术的企业以物质和精神上的保障。

技术层面上,由于二氧化碳大部分是从工厂的废气中收集来的,各种杂质掺混,使得分离和捕集二氧化碳的成本十分高昂。而且由于捕集来的二氧化碳需要长期地封存在地下,它的安全性也需要技术上的保障。

所以现有的挑战是严峻的。我国CCS科技研发方面,“十一五”期间在973、863、支撑计划的部署以及相关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的支持下,国内有关高校、研究院所、企业围绕CCUS开展了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一些中小规模工程示范[5]。但在目前的条件下,较高的成本使其在国内外的应用受到了限制[6]。就现有碳捕获技术而言,捕获一吨二氧化碳最高成本400英镑(642.4美元),成本过高,不适用于大规模商业生产。据路透社报道,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所在其本年度关于全球碳捕集与封存部署情况的报告中警告说,根据目前的投资水平和监管不确定性来看,从现有的16个项目激增至130个项目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该研究所预计,其年度报告中确定的59个项目中,届时可能只有51个能投入运行,而有些项目则不太可能实施[7]。推广CCS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 推广CCS技术的一些建议

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到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将翻倍甚至更多。即使CCS技术对于减少碳排放具有极大的潜力,但如果没有政府和相关机构对CCS技术的认可和支持,CCS技术也不可能得到充分发展[8]。目前我国科技部了CCS发展技术路线图,但主要还是从技术研发角度,还没有考虑到政策支持、资金支持、公众参与等措施。

所以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现有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等手段确保应用CCS的工程项目有足够的资金。许多生产单元如生物工程、炼油厂、水泥厂等在采用CCS 技术之前,往往综合考虑各种经济因素,如果资金不足,就算这种技术如何减排、如何保护环境,也不可能付诸于生产实践中。

其二,政府应鼓励科研人员更加重视CCS技术的研发,使这项技术更加成熟可行。技术的成熟一方面可以捕获更多的二氧化碳,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约成本,是CCS长足发展的基础。同时,如果将天然气加工厂、煤气厂等捕获的二氧化碳用于油藏之中的话,还可以作为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原料之一,实现废物的二次利用。

其三,政府对于CCS技术的宣传还应加大。目前CCS的应用所引起的重视还不够,尽管CCS的应用前景已经得到了广泛认证,人们对CCS技术的研究仍集中于动力单元。如果人们想达到预期的减排目标,CCS应当被用于更多的领域、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应当让更多的人意识到CCS技术的广阔前景,使得有关企业更快地掌握和实施CCS技术,推动CCS的广泛发展。许多示范工程已经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并开始执行HSE标准(Health, Safety and Environment)。这些示范工程可能对建立合理的节能标准以及增加社会的认可度有一定的帮助。

5 结语

总的来说,CCS技术的发展有赖于各项技术的协同进步,有赖于企业和政府对其的肯定和支持。在技术方面,通过改进技术从而降低捕集、运输和封存的费用,例如深入研究各种物理、化学的吸附效率,减少捕集成本。在政策和环境方面,用支持性的法律法规吸引更多的企业来研发和运用CCS技术。只有这样,已推行CCS技术的企业才能获得充足的资金来长期投资、不断研究,未推行的企业也会逐渐投身于CCS技术的推广中来,从而有效地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遏制温室效应的加剧。

参考文献

[1] IPCC, 2005: IPCC Special Report on Carbon Dioxide Capture and Storage. Prepared by Working Group III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etz, B., O. Davidson, H. C. de Coninck, M. Loos, and L. A. Meyer (e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United Kingdom and New York, NY, USA, 442 pp

[2]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Bring 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to Market. SBC Energy Institute, 2012: http:/// sbcinstitute.aspx

[3] Technology roadmap-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 in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OECD/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and United Natio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2011.

[4] Global CCS Institute website: http://

篇3

一、企业现状

我公司以XXXX为主营业务,公司碳排放主要由XXXX运营、企业供暖及职工生活所产生。近年来,我公司紧抓国家环保政策落实和XXX市铁腕治污机遇期,积极推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一是公司按股比累计投资2.17亿元,分批次完成了控股或参股的6家XXX的环保扩能升级改造,实现了封闭式环保型储煤,除XXX站使用装载机装车以外,其它站均实现了快速装车系统装车,有效降低了粉尘污染和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的碳排放。二是公司所属各公司积极践行蓝天计划,均将燃煤锅炉、燃煤灶具改为空气能供暖或者天然气锅炉和灶具,减少环境污染,降低了碳排放。

虽然近年来我们在节能减排、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仍然存在企业生产耗电量大、耗油量大,下属个别单位对“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理解和重视不够等问题。

二、工作计划

“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正在逐渐掀起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公司要想在新形势下谋生存求发展,就必须深刻认识“碳达峰”“碳中和”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厘清思路,明确方向,把握机遇,积极寻求低碳发展之路,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加快制定公司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为公司“碳达峰”工作提供根本遵循;二是积极推进公司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远景战略研究,把降碳作为优化公司产业结构,推动生产模式低碳化转型的总抓手;三是要持续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从源头上减少污染排放,加强集装站绿色化改造,着力构建绿色集运体系;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加大企业植绿造林力度,全面推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持续开展大气排放、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实现减污降碳目标。

三、对集团公司开展此项工作的几点建议

1.研究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源和垃圾焚烧发电。太阳能、风能是目前陆地上分布最广泛、利用最普遍的可再生绿色能源。从利用方式上看,生物质能源(薪柴、秸杆、农产品加工业下脚料、禽畜类粪便等)与煤炭、石油的内部结构和特性相似,可以采用相同或相近的技术进行处理和利用。建议集团公司结合区域、企业实际,因地制宜,加大太阳能光伏、风能、生物质能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研究及投资,扩大产业规模。

2.改造老旧发电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议集团将本系统有关单位设备工艺落后、生产效率低的老旧发电机组更新改造,降低运维成本、安全隐患和碳排放。

3.整合铁运资源,加大“公转铁”力度。我市煤炭年产量超过4.5亿吨,除小部分以发电等方式就地转化以外,大多数都以公路运输方式销往全国各地,铁路运输量不到2亿吨。针对公路运输煤炭单车运量小、能耗大、污染大的实际,建议集团公司将系统内煤炭外运工作交由我公司统一以铁路集运方式销售,这样不仅能极大地降低运输成本、增加效益,并且能够有效减少碳排放。

篇4

全民参与

阿什顿海斯村约有1000名居民。也许是出于好奇,也许是出于热情,或是受到免费美酒的诱惑,大批村民加入了环保行动。

英国《卫报》报道说,为了达到二氧化碳“零排放”的目的,村民们首先计划从减少该村二氧化碳排放量做起,包括在家中或者驾驶汽车过程中使用可再生能源、提高做事的工作效率。

然后,村民们打算在村里种植大批树木,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通过这种手段“冲销”该村剩余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活动发起者加里・查诺克说,“每个人都在谈论,看老天的份上,我们应该为环保做点什么。我们不是这方面的专家,只是试着采取行动,看看可以达到什么效果。”

环保行动一开始,就得到了村民的大力支持:他们换上节能灯泡,减少家用电器使用,降低供暖设施温度,相互搭车去电影院,有6户家庭甚至还安装上太阳电池板加热做饭。

节能还成为村民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热点话题,村民们边喝啤酒,边交流节能技巧。当地学校也在考虑指派教室管理员负责在无人时及时关闭电灯和电脑。

艾莉森・安布罗斯说:“我已经做了一切能够做的,比如不再使用转筒式干燥机,关闭守夜灯和充电器,甚至在让孩子关灯时都大吼大叫。”

竞相效仿

尽管阿什顿海斯村正在朝着英国首个“二氧化碳零排放村”努力,但它不是惟一倡导环保措施的村子。

《卫报》说,小至单个街道,大至部分城市,英国许多社区都在制定环保计划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防止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加剧出自己的一份力。

报道说,当英国政界人士还在为规定使用节能灯泡、制定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和批准使用可再生能源而犹豫不决时,民众已经开始安装太阳能和风能装置、共用汽车、关闭电暖炉和咖啡机。

除此以外,各地一些环保组织还参与其中,就如何开展“绿色”生活为居民提供建议。其中较有影响力的地区组织是“二氧化碳定量排放行动小组”,小组成员分布于伦敦西部的奇西克市、约克市、利兹市和格拉斯哥市。他们认为,应该对二氧化碳排放量设定限额,并对过量排放者罚款,所得款项用于建立节能基金。

东英吉利亚大学还发起“社区减排计划”,旨在到2025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60%。

星星之火

未来几周,来自切斯特大学学院的学生将收集有关信息,分析阿什顿海斯村环保行动取得的成效。活动另一发起人、大学讲师罗伊・亚历山大博士说,现在评价环保活动是否取得成效还为时过早。

尽管阿什顿海斯村等地区大力采取环保措施,削减碳排放量,但这种小规模行动能够产生的总体效果不能让人感到乐观。仅仅依靠1000人的努力,或者说几个城市的努力,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全国相比不过是沧海一粟。

不过,人们希望通过这种行动能够促使英国政府在减排问题上作出更加果敢的决定,比如完全禁止使用高耗能灯泡、对高耗能汽车收税和新建输电线路等。

篇5

作者简介:顾佰和(1987-),男(满族),辽宁丹东市人,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绿色低碳发展战略与政策分析.

1引言

化工行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耗能和温室气体排放大户。国际石油和化工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世界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460亿吨,其中化学工业的二氧化碳排放为33亿吨,约占7.1%[1]。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化工制品国之一。其中合成氨、电石、硫酸、氮肥和磷肥的产量均排名世界第一[2]。2000年到2010年,中国的化工行业工业产值增长迅速,其中几种主要化工制品例如:乙烯、电石、烧碱、硫酸、甲醇、硝酸等产品的产量在此期间增长了50%以上。2000-2010年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能源消费量逐年上升,年均增长8.86%[3],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基本保持在10%左右。

我国化工行业产品结构不合理,高消耗、粗加工、低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偏高,精细化率偏低。美国、西欧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化工行业精细化率已经达到60%~70%,而目前我国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不到40%。且我国化工行业工艺技术落后,高耗能基础原材料产品的平均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要高20%左右,因此我国化工行业存在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4]。那么我国化工行业到底有多大的减排潜力,如何预测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成为决策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之一。

国内外学者围绕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评估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研究集中于钢铁行业[5-6]、电力行业[7-8]、交通行业[9-10]、水泥行业[11-12]等产品结构较为单一的行业。而由于化工行业的产品种类繁多,且工艺流程各不相同,目前对于化工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研究,从研究对象上主要集中于少数几种产品和部分工艺流程。Zhou[13]等全面细致的核算了中国合成氨生产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未来的减排潜力,并据此提出了促进减排的政策措施。Neelis[14]等学者从能量守恒的角度研究了西欧和新西兰化工行业的68种主要工艺流程理论上的节能潜力。IEA[15-16]在八国集团的工作框架下,评估了化学和石油工业中49个工艺流程应用最佳实践技术(BestPracticeTechnology)短期内所带来的能效改善潜力。Patel[17]针对化学中间体和塑料等有机化学品给出了累积能源需求和累积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核算流程和核算结果。

就关注的减排影响要素而言,主要涉及技术和成本两方面。技术层面上,Park[18]等通过调查五种节能减排的新技术,使用混合的SD-LEAP模型评估了韩国石油炼制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Zhu[19]从技术进步的视角采用情景分析方法从整个行业的层面研究了中国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并提出一系列促进化工行业碳减排的措施;卢春喜[20]重点概述了气-固环流技术在石油炼制领域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王文堂[21]分析了目前化工企业节能技术进步所遇到的障碍,并对促进企业采取节能减排技术提出建议。成本方面,Ren[22]等对蒸汽裂解制烯烃和甲烷制烯烃两种方式的节能和碳减排成本进行了对比;戴文智等[23]将环境成本作为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运行总成本的一部分,构建了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MINLP)模型,优化了多周期运行的石油化工企业蒸汽动力系统;高重密等[24]从综合效益角度出发提出了化工行业实施碳减排的相关建议以及化工园区实施碳减排的管理模式;何伟等[25]设计了节能绩效-减排绩效关系图及节能绩效、减排绩效与经济效益协调关系三角图。

在研究方法上,通过对以上文献的归纳,不难发现情景分析已成为行业温室气体减排潜力的主流分析框架。已有的国内外大部分相关研究都采用情景分析方法[5-12,13,18,19]。情景分析方法是在对经济、产业或技术的重大演变提出各种关键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详细地、严密地推理和描述来构想未来各种可能的方案[26]。相比弹性系数法、趋势外推法、灰色预测法等传统的定量预测方法,情景分析法以多种假定情景为基础,强调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情景分析法在进行预测时,不仅可根据预测对象的内在产生机理从定量方法上进行推理与归纳,还可对各不确定因素(自变量)的几种典型的可能情况采取人为决策,从而更为合理地模拟现实。因此,情景分析法更加适用于影响因素众多、未来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问题的分析。此外,情景分析法与传统预测法还有一点显著不同。传统预测法试图勾绘被预测对象未来的最可能发生状况,以及这种可能程度的大小。而情景分析法采取的是一种多路径式的预测方式,研究各种假设条件下的被预测对象未来可能出现何种情况。在情景分析中,各种假设条件不一定会自然出现,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帮助人们了解若要被研究对象出现某种结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以及需要何种外部环境。

综观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有以下特点:从研究对象上来说,更多侧重于化工行业产品层面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研究,而鲜有从行业整体层面的研究;从研究要素上来说,一般只考虑单一要素对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鲜有综合考虑化工行业内部结构调整、技术进步、政策变动等多因素的研究。鉴于此,本文结合化工行业的产品结构特点构建了一套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综合分析模型:首先结合化工行业产品种类繁多的特点,分别从行业和产品视角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化工行业的发展规模、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等因素,建立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的情景分析方法,探索不同情景下化工行业的减排潜力和路径。最后运用该方法以中国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重庆市的化工行业为例进行应用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化工行业低碳转型的对策建议。

2模型与分析方法

2.1核算边界

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另外一部分是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产生的排放。其中燃料燃烧产生的排放又分为化石燃料产生的直接排放以及电力、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为了体现化工行业对区域二氧化碳减排的贡献,本文将电力和热力消耗产生的间接排放也计算在内。此外,一些化工产品在生产活动中是吸碳的,例如尿素的生产,这部分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需要在计算中扣除。

2.2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两阶段核算模型

为了能够得到化工行业全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能够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探索其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本文针对化工行业特点构建了一种两阶段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模型。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见表1。

2.2.1基于全行业视角的核算方法

行业视角核算方法主要针对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历史和现状。本文所研究的化工行业包括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和橡胶制品业。化工行业是终端能源消费部门,通过能源平衡表,可以得到化工行业分能源品种的能源消耗量,根据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推荐的方法二,化工行业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部分产品在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中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部分排放量为:

此外,一些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会吸收二氧化碳,被吸收的二氧化碳量为:

因此,基于行业视角核算的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

表1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下载原表

表1主要参数名称及其含义

2.2.2基于产品视角的核算方法

化工行业产品种类虽多,但能耗相对集中在少数几种高耗能产品上,2007年,合成氨、乙烯、烧碱、纯碱、电石、甲醇这6种高耗能产品的能源消耗量占中国化工行业的54%[19]。现有的化工行业节能减排政策大部分集中在几种主要的高耗能产品上,因此从产品层面探讨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建立一种基于产品视角的核算方法来预测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首先将化工行业由燃料燃烧引起的二氧化碳排放分为高耗能产品和其他产品两部分。某种高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其中EMi为第i种高耗能产品单位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计算方法见式(6):

由于除主要耗能产品外的其他产品种类多,单个产品的能源消耗量不大,能源利用效率数据难以获得,所以难以从单位产品能耗的角度对这部分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核算,本文将这部分产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入单位产值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解决这一问题。其他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

工业过程和产品使用排放以及产品对二氧化碳的吸收同基于行业视角的核算方法。

因此,基于产品视角核算的化工行业温室气体排放量为:

2.3减排潜力情景分析模型

2.3.1减排潜力的定义

潜力就是存在于事物内部尚未显露出来的能力和力量。而减排潜力即存在于某一温室气体排放主体内尚未发掘的减排能力。为了能够量化表达,本文将减排潜力进一步定义为某一温室气体排放主体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减排量。

本文所关注的是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这里为化工行业设置多种不同的发展情景。不同情景下的行业内部结构、技术水平、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政策各不相同,相应的会得到不同的二氧化碳排放路径。其中一种情景称之为BAU(BusinessAsUsual)情景,也叫照常发展情景,该情景下化工行业现有的能源消费和经济发展趋势与当前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沿用既有的节能减排政策和措施,不特别采取针对气候变化的对策。其他情景中化工行业分别针对气候变化做不同程度的努力。所谓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潜力,针对关注的指标不同,有两类不同的含义。一是绝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即目标年份中其他各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BAU情景的减少量;二是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即目标年份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基准年份降低的百分比。

通过同一年份各情景与BAU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横向比较,以及同一情景不同年份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纵向比较,便可分别得到化工行业的绝对和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

2.3.2情景分析模型

根据减排潜力的定义,y年份化工行业的绝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其中CEyBAU为y年份化工行业BAU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CEly为y年份化工行业情景l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是针对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设置的指标,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

,其中V为化工行业的工业增加值。由此可以得到,y年份化工行业的相对二氧化碳减排潜力为:

其中,为基准年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CEIly为y年份化工行业在情景l下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3案例分析

3.1对象描述

本文应用上述模型方法以重庆市化工行业为例展开分析。化工行业是重庆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2011年重庆市化工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902亿元,占重庆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6%。重庆市缺煤少油,但天然气资源丰富,重庆市是国内门类最齐全、产品最多,综合技术水平最高的天然气化工生产基地。但重庆市化工行业部分产品的工艺技术路线落后,产品结构有待调整优化。2009年重庆市化工行业的精细化率仅约20%,低于全国的30%-40%的平均水平,更低于发达国家的60%-70%的水平。

根据重庆市化工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本文选取了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石油加工、乙烯和钛白粉这七种产品作为重庆市化工行业的主要耗能产品。其中,2005年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和钛白粉这五种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排放的46.5%,而石油加工、乙烯将是重庆市化工行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上游产品。本文利用前文所述的化工行业二氧化碳减排潜力分析模型,分析了重庆市化工行业分别到2015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变化情况,并通过不同情景间的比较得到其减排潜力。

3.2情景设置

化工行业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因素决定:产业发展规模,产业内部结构,高耗能产品的产量,技术结构的调整,产品的技术进步率等。本文根据以上这些因素为重庆市化工行业设计了三个发展情景。

在这三种情景中,重庆化工行业未来经济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保持一致。2005—2011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9.5%,未来重庆化工行业将继续保持比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根据《重庆市化工行业三年振兴规划》,到2015年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由此本文设定2011-2015年重庆市化学工业总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为23.0%,2015-2020年年均增长率降低到20.0%。与此不同的是,为了支持这种经济的发展需求,三种情景分别设定了不同的能源消费增长和利用模式,具体描述如下。

表2情景定性描述表下载原表

表2情景定性描述表

3.3数据来源及处理过程

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产值和增加值现状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2),化工行业未来总产值数据来自《重庆市化工行业三年振兴规划》;行业内部结构现状数据来自《重庆市化工行业统计公报》(2005-2010);化工行业分能源品种能源消耗量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2);各主要耗能产品产量数据来自《重庆市统计年鉴》(2005-2012);各主要高耗能产品综合能耗参照《中国化学工业年鉴》、《中国低碳发展报告2011~2012》、高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标准(由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和颁布)和《能效及可再生能源项目融资指导手册(2008)》,各主要高耗能产品未来所采用的工艺比例和能源消耗参考《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中的设置,不同的情景将设置不同的技术参数;各种一次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以及各主要耗能产品工业过程与产品使用的排放因子均来自《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电力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参考中国国家发改委每年公布的“中国区域电网基准线排放因子的公告”,蒸汽的二氧化碳排放因子通过重庆市的能源平衡表间接计算得到,单位尿素吸收的二氧化碳量用尿素的碳含量(12/60)乘以二氧化碳与碳的转换因子(44/12)得到。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价参照中国化工产品网的报价。

3.4结果分析

3.4.1绝对减排潜力

(1)行业总体排放情况

通过模拟计算,重庆市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1所示。

图1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

图1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下载原图

随着石油化工的引进,未来重庆化工行业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三个情景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都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由于所采取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措施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上升的幅度有所不同。

BAU情景中,由于精细化工比例不高,到2020年只为45%,技术进步率有限,二氧化碳排放上升幅度最大。2015年和202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2005年的7.5和13.3倍。

节能情景中,化工行业的精细化工比例相比BAU情景有所提高,到2020年达到50%,工艺设备的技术进步也更显著。2015和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BAU情景分别低492万吨和1338万吨。

低碳情景中,化工行业的精细化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达到55%左右,主要耗能产品的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2015年和2020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BAU情景分别低985万吨和2644万吨。

(2)主要耗能产品排放情况

2005年,合成氨、烧碱、纯碱、甲醇和钛白粉这五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重庆市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46.5%。未来由于化工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高能耗产品产出占化工行业的比例越来越低,加上化工行业工艺技术的改善,尤其对主要耗能产品进行的技术改造,使得主要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重庆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见下图2:

图2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比重

图2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合计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比重下载原图

BAU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29.7%,到2020年降低到18.4%。

节能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降至26.2%,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6.7%。

低碳情景中,2015年八种主要耗能产品占化工行业总体二氧化碳排放的比重为22.0%,到2020年进一步降低到15.2%。

虽然未来各情景主要耗能产品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化工行业总体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在化工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未来在进行产品结构调整的同时,主要耗能产品的节能减排仍将是化工行业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的重要方面。

3.4.2相对减排潜力

(1)行业总体相对减排潜力

重庆市化工行业未来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如下图3所示。

图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图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载原图

与排放总量显著上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重庆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明显。原因在于重庆化工行业在未来十年将进入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2020年重庆化工行业的增加值相比2005年将增加30倍。而由于对高耗能产品规模的控制,精细化工比例的大幅提高,化工行业内部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同时由于化工行业的能效水平不断提高,到2020年逐步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使得三个情景中,2020年重庆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相比2005年分别只增加了13.3、11.6和9.9倍。从而导致三个情景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幅度见下表3。

表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百分比下载原表

表3重庆化工行业各情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比2005年降低百分比

(2)主要耗能产品相对减排潜力

随着节能减排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未来重庆市化工行业各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将不断降低,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以合成氨为例进行分析。

重庆市合成氨均以天然气为原料,2005年重庆市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仅为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3.0吨。若扣除末端尿素固碳量,则2005年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为2.7吨。未来由于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所占比重越来越高,使得重庆市未来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显著降低,见下图4和图5。

图4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

图4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载原图

图5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去除尿素固碳)

图5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净排放量(去除尿素固碳)下载原图

BAU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5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6.7%,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2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8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只占化工行业总排放量的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8吨。

节能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6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5.3%,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2.0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9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2.9%,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6吨。若扣除末端尿素固碳量,2015年和2020年重庆市合成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可减少117.3万吨和146.7万吨,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到1.1吨和0.7吨。

低碳情景中,2015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达到7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3.8%,单位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到1.8吨;2020年大型天然气制合成氨的比重将达到100%,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仅占化工行业总排放的2.3%,吨合成氨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到1.5吨。

篇6

节能灯是现在节能减排形势下普通白炽灯泡的理想替代品,不但节省电费,而且使用寿命更是白炽灯的好几倍。紧凑型荧光灯(CFL)非常节能。和白炽灯相比,紧凑型荧光灯(CFL)能在同样的照明效果下节省75%到80%的电力,而且使用寿命是白炽灯的10倍。紧凑型荧光灯的成本是白炽灯的三到五倍,但电力使用是白炽灯的四分之一,而且使用寿命会更长。如果在2030年之前把所有旧白炽灯泡都换成紧凑型荧光灯,那么全世界每年能节省的电力相当于650座发电站,而且还能将释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减少7亿吨。

将衣服拧干晾晒

衣服也与二氧化碳排放有关?当然,衣服的清洗方式决定了它是否环保。有关数据显示,一件衣服76%的碳排放来自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不使用洗衣机将衣服拧干晾晒,也不使用烘干机,这样洗衣可以减少90%的二氧化碳排放。

重织旧毛衣

将旧毛衣收集起来加工成新毛线和毛衣,这样比使用新毛线加工要减少76%的能耗,并减少71%的温室气体。

多穿旧衣服

你的衣服都对环境有影响。制造和加工新衣服要消耗很多能源,排出二氧化碳,因为衣服的一些化纤是由石油产品制成的,棉制品也消耗部分杀虫剂。旧衣比新衣更加环保。目前,旧衣翻新不仅是一种环保行为,也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趋势。旧衣服还有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即旧物利用。旧衣通过一定的处理,比如剪裁、缝纫等,变成生活中所需的其他物品,包括抹布、墩布、口袋等,既可以避免旧衣被当做垃圾扔掉,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又可以开发出新的用途。

乘公交车出行

以美国为例,美国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量的30%多,减少排放的最好办法之一是乘公交车。公交车每年节省14亿加仑的气体排放,相当于150吨二氧化碳。我国各级政府正在大力发展公交运输,让人们出行更加快捷,为了减排,选择公交出行吧。

适时开窗和关窗

多开窗,不用空气净化器,就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夏天将空调温度调高2度,冬天则将暖气调低2度,密封好你所有的门窗。墙和屋顶做好隔热,安装低流速的沐浴喷头,这样做,一年可减少4000磅二氧化碳的排放。

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少用1个塑料袋节能约0.04克标准煤,相应减排二氧化碳0.1千克。塑料袋多是由聚乙烯制成,有数据显示,每年有5千亿塑料袋流入市场,只有不到3%的塑料袋被回收,绝大多数当成垃圾被掩埋,而掩埋后得要1000年才能被生物降解,并发出有毒的温室气体。所以减少白色污染的简单办法就是用环保袋代替塑料袋。

支持本地农民

买本地农民的蔬菜、水果、牛奶,这些农产品的生产离家越近,运输距离和时间就越短,花费的汽油就越少。离产地近,因此本地蔬菜就更加新鲜,味道也更好。

举行绿色婚礼

如果你要到外地举行婚礼,同时邀请你的朋友参加,坐飞机或坐火车就会产生碳排放,必然会增加碳排放量。基于此,专家建议取消新婚旅行,婚礼在当地举行,以减少因婚礼而引起的二氧化碳的大量产生。

不系领带好散热

日本为节能,将夏天的办公室温度调到22摄氏度,让员工不系领带,打开领口,穿蓝色工作服上班。此政策虽然让裁缝乱了阵脚,但日本的碳排放减少了。一个夏天,日本减少79000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关掉电脑

据美国能源部数据显示,家里75%的电消耗在待机状态的电器上,包括电视、DVD、电脑、显示器和音箱。电脑比其它电器更耗电,屏幕保护并不能节能,一台台式机(不包括显示器)平均一天耗电250瓦。相对一天24小时持续使用的电器,电脑一天用4小时,其余时间关掉,一年可以省70美元左右。关掉电脑一年可减少83%的排放,相当于63公斤二氧化碳。

人走关电源

走出房间时看一下电脑、显示器、台灯、打印机和其它电器是否关了。并给空调和顶灯设定每天的关闭时间,这不是什么大事,但能省电,减少碳排放,更可以延长产品使用寿命和降低维护费。

节约用纸

纸是由树制成的,每年有9亿吨树木变成了纸。我们可以用再生纸代替白纸,这样可节省60%的能源。每一吨再生纸可节省4000度电、7000加仑水和17颗树。每一颗树还能过滤空气中60磅的污染物质。节约用纸,减少碳排放,过绿色环保的生活。

使轮胎饱满

篇7

中图分类号 S969.3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21-0195-02

2001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首次提出并评估了不同升温情况下气候变化“五个关切理由(综合影响指标)”的风险水平,证明了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1]。2012年我国CO2排放总量为89.5亿t,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8.3%[2]。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占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3],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的统计数据[4],2012年我国渔业经济总产值达17 321.88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GDP)的3.3%,可想而知其产生的CO2排放量是不可忽视的。

我国每年渔业生产领域总能源消耗为1 754万t标准煤,其中水产捕捞、养殖和加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66%、21%和13%[5]。淡水和海水池塘增氧设备耗电量在养殖中所占比率高达53.7%[6]。2009年国家正式出台增氧机列入农机补贴系列,加速了增氧机的推广与使用。

增氧设备的合理利用和正确配置可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但一直以来没有对使用增氧设备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进行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渔业节能管理、技术推广和科学研究的有效进行。评估我国水产养殖中增氧设备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正确使用和合理配置增氧设备,可以为渔业节能工作提供数据支持,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为行业管理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基本思路

随着我国渔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中养殖设备的利用越来越多,渔业生产的能源消耗主要来自捕捞和养殖行业,徐 皓等[6]对渔业能耗的分类测算表明,我国渔业生产能源消耗折合标准煤1 935.2万t,其中养殖占到近20%。

本文对2012年增氧设备排放的CO2量进行估算,然后结合相关研究结果对合理利用增氧设备进行分析,探讨增氧设备合理利用与配置对节能所做出的贡献,利用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ORNL)[7]提出的CO2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对CO2减排量进行估算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增氧设备的CO2排放强度进行计算,从而评估目前我国增氧设备的能效。

1.2 计算方法

1.2.1 CO2排放量的计算公式:

QC=QE×FC×C×ξ(1)

公式(1)中[7]:QC为碳量(t);QE为有效氧化分数,为0.982;FC为每吨标煤含碳量,为0.732 57;C为耗煤量;ξ为1 kW・h电折算为0.356 kg标煤[8]。

Q■=QC×ω(2)

式(2)中:Q■为CO2释放量;ω为碳换算CO2常数,为3.67(以CO2的碳含量为27.27%计算)。

1.2.2 CO2排放强度的计算公式。CO2排放强度指的是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该指标反映的是能源利用效率,可以很好地引导各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向低碳经济转型。其计算公式如下[9]: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3)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2年我国增氧设备CO2排放总量

根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3》提供的数据:2012年池塘养殖面积为809万hm2,其中淡水及海水池塘养殖面积分别为591万hm2和218万hm2,单位面积年耗电量分别为9 837.66(kW・h)/hm2和46 875.00(kW・h)/hm2[10]。淡水和海水池塘养殖中增氧设备耗电占总耗电比分别为53.7%和63.2%[6],由此推算出我国淡水和海水池塘养殖中增氧设备的单位面积年耗电分别为5 282.82(kW・h)/hm2和29 625.00(kW・h)/hm2。由此可见,池塘养殖增氧设备效能的提高对池塘养殖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由公式(1)、(2)计算可以得到2012年我国水产养殖增氧设备的单位面积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表1)。

我国2012年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CO2排放总量为10 461.83万t,我国2012年全国CO2排放总量为89.5亿t。可计算得到,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CO2排放量占我国CO2排放总量的1.17%。

2.2 增氧设备合理选用与配置的节能效益

2.2.1 增氧设备的正确选用的CO2减排估算。叶轮增氧机具有增氧、曝气和搅拌水体等功能,也是水产养殖取得高产高效的必备装备之一,它能将整池水体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溶氧浓度和温度[11]。叶轮式增氧机的市场占有率为65%[12],那么保守估计叶轮增氧机占所有增氧设备所带来的CO2排放量的65%,那么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使用叶轮式增氧机产生的CO2排放量为6 800.19万t。

前期研究通过对3 kW叶轮式增氧机、1.5 kW水车式增氧机、1.1 kW射流式增氧机及2.2 kW曝气式增氧机在自然状态下的增氧能力及效果进行研究比较。由研究结果可知,3 kW叶轮式增氧机可使距增氧机10.0、1.5 m深处水体溶解氧增速约0.86 mg/(L・h),单位功率增氧值0.287 mg/(L・h)。而在相同试验条件下,1.1 kW射流式增氧机的单位功率增氧值为0.436 mg/(L・h),是叶轮式增氧机的1.5倍之多。利用公式(1)、(2)计算可知在达到相同的增氧量的条件下,若用射流式增氧机取代叶轮式增氧机,2012年叶轮式增氧机产生的二氧化碳可以减少2 323.92万t,相当于当年增氧设备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由此看来,叶轮式增氧机的增氧能效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用射流式增氧机来取代或部分取代叶轮式增氧机,可以有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

2.2.2 增氧设备的合理配置的CO2减排估算。顾兆俊等[13]通过研究在日照条件下养殖池塘表层水和底层水溶氧量的变化差异,分别使用叶轮式增氧机和耕水机进行了水体溶解氧的调控试验,并对这2种养殖机械的调控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白天日照条件下,在0.46 hm2的养殖池塘中,3 kW叶轮式增氧机开启2.0~2.5 h与开启60 W耕水机8~9 h后效果相当。

为使水环境保持理想的状态,完成晴朗白天(6:00―18:00)池塘增氧目的,3 kW的叶轮式增氧机需要工作6 h。而达到同等增氧量可以用60 W的耕水机工作替代,即将耕水机与增氧机结合使用,在白天开启耕水机,晚间使用增氧机。以每年池塘有200 d需要增氧,其中140 d为晴天来计算,用该方法结合增氧,达到相同的增氧效果,池塘年节约的电量达2 419.2(kW・h)/hm2,利用公式(1)、(2)计算可知该电量相当于4.5 t二氧化碳排放量。

按目前叶轮式增氧机使用率占总的增设备65%计算,设使用增氧机的养殖面积为80%,若将耕水机与叶轮式增氧机结合使用替代叶轮增氧机的单独使用,2012年池塘养殖增氧设备排放的二氧化碳可减少2 061.17万t。占我国2012年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9.70%。

由此看来,根据各类养殖机械的功能特点,适时、合理、经济地使用养殖机械进行水体环境的调控,不仅能促进各类鱼类生长,提高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而且能显示出明显的环境优越性。

2.3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

从排放量来看,虽然水产养殖增氧设备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例仅为1.17%,但排放总量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情况,更加合理的指标是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2012年美国的全国GDP为15 6760亿美元,全年二氧化碳排放量为52.7亿 t,利用公式(3)可知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0.34 kg/美元。

根据《中国渔业年鉴2013》提供的数据,我国2012年海水和淡水养殖生产总产值(GDP)为17 321.88亿元,淡水养殖产值为4 194.82亿元。

由公式(3)可得,2012年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10 461.83×10 000×1 000/4 194.82×108÷6.285 5=1.57 kg/美元(以2012年1美元=6.285 5元人民币计算),为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4.62倍。

从排放强度来看,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由于技术和设备的能源消费强度大,致使我国水产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据相关数据显示,2010年在全国池塘养殖中增氧机械的总配套功率达18亿 kW之多,且由于养殖控制技术落后,导致能耗损失达40%,是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的原因之一。这也说明,我国水产养殖业产值的增加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能源的消耗,而不是技术的进步。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1)仅从达到相同增氧效果方面考虑,若用射流式增氧机取代叶轮式增氧机,那么2012年叶轮式增氧机产生的6 800.19万t二氧化碳可以减少为4 476.27万t,减排量为2 323.92万t,相当于当年增氧设备排放二氧化碳的22.21%。

(2)若要达到相同的增氧效果,将耕水机与叶轮式增氧机结合使用,即在白天开启耕水机,晚间使用增氧机,相比单独使用叶轮式增氧机,2012年池塘养殖增氧设备排放的(下转第199页)

(上接第196页)

二氧化碳可减少2 061.17万t。占我国2012年水产养殖中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19.70%。

(3)我国池塘养殖增氧设备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为1.57 kg/美元,是美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4.62倍。

3.2 本研究不足之处

(1)造成增氧设备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高的主要原因包括:渔民对增氧机的合理使用和正确配置认识不够。

(2)目前对增氧机合理配置的研究不多,在养殖过程中为减少排放,多种增氧机结合使用的情况并不多见。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仅仅从理论上得出不同增氧机结合使用达到相同增氧效果达到减排目的,而增氧设备的实际使用要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养殖对象、场所,以及增氧量、时间等。为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目的,针对不同养殖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多种增氧设备结合使用应提上日程[13]。

4 参考文献

[1] 徐文彬.了解气候变化风险 推动灾害风险管理――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第二工作组报告[N].中国气象报,2014-5-22(3).

[2] 中国碳排放交易网.2012年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创历史新高[EB/OL].[2013-07-03].http:///.

[3] 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69-273.

[4] 农业部渔业局.中国渔业年鉴2013[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3.

[5] 徐皓,张祝利,张建华,等.我国渔业节能减排研究与发展建议[J].水产学报,2011(3):472-480.

[6] 徐皓,刘晃,张建华,等.我国渔业能源消耗测算[J].中国水产,2007(11):75-76.

[7] MARLAND G,BODEN T A,GRIFFIN R C,et al.Estimates of CO2 emissions from fossil fuel burning and cement manufacturing:Based on the United Nationals energy statistics and the U.S.bureau of mines cement manufacturing data[M].Oak Ridge,Tennessee:Carbon Dioxide Information Analysis Center,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1989.

[8] 赵翰森,李慧.高价能源促进电力行业高效节能[C]//2009中国能源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23-161.

[9] 何建坤,张希良.与限控CO2排放有关的若干指标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14(1):23-26.

[10] 车轩,刘晃,吴娟,等.我国主要水产养殖模式能耗调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0,37(2):9-13.

篇8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3)07-0064-09

引言

旅游业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产业,每年国际旅游的人数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6,如此庞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对气候、环境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引起相关国际机构和学界的广泛关注。第一届全球气候变化与旅游国际会议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世界气象组织(uNwM0)、世界旅游组织(uNwTO)等国际组织及其他研究机构达成共识:旅游业是能源消费的主要领域之一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旅游业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成为近5年来旅游研究的热点。我国该方面研究起步较晚,2008年“旅游业节能减排”字样首次出现在政府文件中,目前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本文系统地对国内外旅游业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行了回顾,以期通过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对比分析,为下一阶段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和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提供思路,为我国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提供科学借鉴与参考。

1、国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的实质是旅游环境影响以及气候变化与旅游相互影响问题的延伸,国外该方面研究开展得很早,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通过对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整理与分析,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量测算、预测及旅游业节能减排措施等4个方面。其中,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是研究的重点。

1.1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与结构

厘清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途径是旅游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首要前提。由于旅游业产业关联性高、产业链长,旅游活动灵活多样,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途径复杂且多元。尽管如此,国外相关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集中在旅游交通(特别是国际长途旅游飞行)和在目的地为游客提供舒适的设施等。由于国家发展水平和旅游业发展阶段不同,各国旅游业能耗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和比例结构有所差异,但旅游交通始终是各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重头(表1)。旅游业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中的石油。2006年,石油提供了全球40%的能源需求和90%的交通需求;未来15年,因交通和旅游业发展,石油占全球能源的比例将达60%。约曼等(Yeoman,et al.)在分析了全球经济、石油替代能源生产及全球可持续发展需求等形势后,认为随着石油供应量的衰减及价格上涨,长期来看,将对苏格兰旅游业产生颠覆式的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的乡村地区,生物质特别是木材是主要的能源来源。尼泊尔安那波那保护区的住宿业每年要消耗掉3600吨薪材和近47.5万升煤油。联合国环境署和经合组织共同推出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在旅游业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中,航空占40%,汽车占32%,住宿占21%,剩下的7%分别被旅游活动(4%)和其他交通方式(3%)所排放。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旅游交通和住宿业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分别为1192百万吨和284百万吨,占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比重分别约为63%和15%;其中,航空二氧化碳排放量为640百万吨,占旅游交通排放的53.69%。高斯林(Gtissling)从能源需求、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物种多样性等5个方面研究了全球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2001年全球旅游业因交通产生的耗能约为13223皮焦,占总能耗的94%;排放二氧化碳当量为1263百万吨,占总排放的90.28%。住宿业能耗为508皮焦,占总能耗的3.5%;排放二氧化碳当量80.5百万吨,占总排放的5.75%。剩下的为旅游活动所消耗和排放。贝肯等(Becken,et al.)用实证研究法对新西兰旅游吸引物和旅游活动的能源消耗模式进行研究,发现旅游交通能耗占总能耗的65%~73%。

1.2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测算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量测算是最基础但又最核心的研究内容,是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制定节能减排措施的科学基础与前提。旅游业的能源需求与排放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包含直接和间接的能耗与排放,加上旅游业统计数据缺乏这一现实,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测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是该领域研究的重点。

1.2.1 测算方法

从全球来看,目前尚没有系统的关于旅游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估算的方法。文献研究显示,目前最常用测算方法主要有两种(表2),一种是借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域常用的碳足迹法(carbonfootprint approach)和生态足迹法(ecological footprint approach);另一种是“自下而上法(bottom-up approach)”,即直接计算旅游业各环节的能耗与排放,最终求得整个产业的能耗与排放数据。

(1)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从其定义不难看出,碳足迹法是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直接和间接排放碳当量的追踪,甚至不考虑碳发生的区域。澳大利亚资源能源旅游部从生产和消费两个方面,运用碳足迹法估算了澳大利亚旅游业的温室气体排放。结果表明,2003~2004年间,澳大利亚旅游业碳足迹为1.15亿吨。洛克等(Loke,et al.)利用碳足迹法研究了夏威夷能源需求与旅客数量急剧增加以及旅游者国别多样化的关系,发现旅游者能耗占夏威夷总能耗的比重平均为60%;且国外游客比例越大,能耗需求也越大。

(2)生态足迹是指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旅游生态足迹即指维持旅游活动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因旅游而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其实质是一定区域内旅游活动对生态影响的一种定量测度。亨特(Hunter)认为,生态足迹法对理解旅游的环境影响具有实际意义,并且将被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指标广泛采用。罗伯特等(Roberto,et al.)采用生态足迹法,结合兰萨罗特岛旅行推断模型,计算兰萨罗特岛公路旅游交通使用量及其对未来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兰萨罗特岛上的旅游交通主要是依赖于私家车,在接下来的10年里,公路旅游交通量还将持续增长,并达到饱和,兰萨罗特岛旅游交通在旅游生态足迹中所占的比重将会增大。

(3)“自下而上”法是从到达目的地游客的数据分析人手,向上逐级统计能耗与排放量。这种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逻辑算法简单,但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既要求研究区域旅游业统计资料完备,同时还需要海量的实地调研数据;二是遗漏大部分旅游业间接的能耗与排放,导致估算结果总体偏小。但尽管如此,在实际研究工作中,自下而上法被采用得最多。前述的几项关于全球旅游业能耗与排放的估算研究,其思路都暗含着自下而上法的运算逻辑。贝肯等采用“自下而上”法分析新西兰南岛西部海岸旅游者不同行为引致的能源消耗。研究结果表明,国际游客的能源消费总量是新西兰国内游客的4倍。霍伊特等(Howitt,et al.)采用“自下而上”法发现2007年单次往返于新西兰的国际邮轮游客碳排放量范围为250~2200克/人·公里,每位旅客在邮轮上的住宿所需的平均能耗约为1600百万焦/晚,比陆地上的一般酒店能耗要高出12倍。

1.2.2 测算内容

据文献整理研究,当前国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测算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总量的定量测算。高斯林估算2001年全球旅游业共消耗能源14080皮焦,排放二氧化碳当量1399百万吨。皮特尔斯等(Peeters,et al.)的测算表明旅游业导致了全球4.4%的二氧化碳排放。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相关机构的一份联合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旅游业排放的二氧化碳约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5%,该排放量所造成的影响,大约可以达到全球温室效应的14%。江南等(Konan,et al.)的测算显示,夏威夷旅游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州总能耗的60%。澳大利亚资源能源旅游部估算2004年澳大利亚旅游温室气体直接排放为470万吨,间接排放为2810万吨。尼泊尔(Nepal)测算了尼泊尔安那波那保护区乡村旅游的能源消耗,结果表明住宿业每年约消耗3600吨薪材和47.5万升煤油。二是对一些关键参数的定量测算,如交通工具、住宿方式、旅游活动的单位旅游能耗和排放强度。相关研究较多,并注意到了国别之间的差异。比如乘飞机旅行单位能耗为2.0百万焦/人·公里,排放二氧化碳396克/人·公里;乘汽车旅行单位能耗为1.8百万焦/人·公里,排放二氧化碳132克/人·公里;新西兰酒店单位能耗为155百万焦/床·晚,马略卡岛为51百万焦/床·晚,桑给巴尔为256百万焦/床·晚;新西兰直升机滑雪单位能耗1300百万焦/游客,潜水800百万焦/游客,博物馆参观10百万焦/游客;往返于新西兰国际邮轮旅游者平均碳排放为390克/人·公里等。

1.3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及情景分析

研究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是为了把握未来的趋势与动态,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对其预测及情景分析作了研究,以期能够为有针对性的节能减排措施提供具体可靠的科学依据。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预测,以2005年为基准,在2035年以前,来自旅游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将以2.5%的年均速度增长;其中住宿业二氧化碳排放的年均增速为3.2%。而皮特尔斯等的预计比世界旅游组织的预计高0.7个百分点,即2035年之前全球旅游业二氧化碳排放将以每年3.2%的增长率增加。杜波依斯等(Dubois,et al.)用敏感度分析法,以2000年为基准,预计按照当前旅游业增长趋势,到2050年法国旅游休闲业温室气体排放将增加90%。

1.4 旅游业节能减排的措施研究

节能减排措施是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最终落脚点。从国外研究进展看,目前已基本形成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措施。世界旅游组织从旅游行业角度分别就政府、旅游企业及旅游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同时还对交通、建筑、装备制造等相关领域的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对策及技术途径。理查德(Richard)利用仿真模型分析碳税对国际旅游的影响,指出如果全球按1000美元/吨征收碳税,则乘飞机的国际旅游将减少0.8%,相对应可减排二氧化碳0.9%。贝肯等研究表明,坐落在世界遗产拉明顿国家公园的生态客栈采取绿色全球21环境认证计划,成功认证后,每年能耗大幅减低,二氧化碳排放每年减少189吨,节约15000澳元。除了政策或有关技术手段外,旅游者行为方式的选择也是旅游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方面。贝肯等研究发现,无论在国际旅游者还是国内旅游者能耗账单中,交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改变旅行方式能够有效影响旅游者的能源需求。巴克利(Buckley)认为,“慢旅游”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碳排放的旅游方式,它是指反对乘坐飞机等快速交通工具的旅游,更重视游的过程,强调旅游的过程和目的地同样重要。“慢旅游”必将发展成为一种未来旅游的流行方式。

2、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进展

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探索性研究阶段。文献资料研究表明,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测算和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方面。

2.1 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研究

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测算研究涉及全国、省域/地区及产品层面。全国层面,石培华等首次系统地估算了全国旅游业的能耗与排放,结果表明,2008年我国旅游业消耗能源为428.3皮焦,排放二氧化碳51.34百万吨L25 2。省域/地区层面,陶玉国等估算了2009年江苏省旅游业直接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为32.56皮焦和3.7百万吨,占江苏能源总消耗量和碳排放总量的比例分别为0.53%和0.56%,旅游交通、住宿业和旅游活动占旅游能耗的比例分别为70.91%、17.32%和11.76%。章锦河等分别对四川省九寨沟、鄂西、湖南和江西等地旅游生态足迹、碳足迹进行了测算。另外,郭等(Kuo,et al.)对我国台湾地区澎湖列岛旅游业能耗与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每年澎湖列岛旅游业消耗能源795.96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5.05千克;其中,旅游交通能耗4.95×108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3.38×108克,住宿业能耗为1.17×108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8.56×108克,旅游活动耗能1.24×108百万焦,排放二氧化碳7.71×108克。林(Lin)对台湾地区垦丁等5个国家公园旅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近8年旅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增加,5个国家公园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16.1万吨。产品层面,等以云南旅游市场最具代表性的香格里拉“八日游”系列产品为例,从生态足迹角度对该线路产品的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

2.2 旅游业节能减排的对策与措施

国内旅游业节能减排工作实践最早从要素部门开始,从生态景区、循环景区到绿色饭店、绿色交通。对策与措施的研究紧跟实践步伐,并最终拓展至旅游城市(圈)、全行业。章锦河以九寨沟和黄山两个国内知名的生态型景区为例,以旅游废弃物为手段定量测度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对生态的影响,认为合理控制游客规模、缩短旅行距离、减少乘飞机出游等是旅游业节能减排和建设生态型景区的有效举措。王辉等提出要借鉴台湾坪林地区的措施,给每个海岛型景区设置一个“碳减量计数器”,以此增强游客节能降耗意识并约束自身的旅游行为方式,从而有效降低旅游活动的能耗与排放。李萍就酒店行业的节能减排,从发展理念、能源管理、引导消费观到政策和制度保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对策与建议。林研究了1999~2006年台湾地区5个国家公园旅游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提出政府可以通过提升管理效率,运用价格杠杆等降低碳排放,同时通过就近旅游、提高交通荷载、使用清洁能源及其他技术措施来降低旅游二氧化碳排放。蔡萌等从低碳旅游发展导则、低碳旅游设施、低碳旅游吸引物、低碳旅游体验环境和低碳旅游消费方式等5个方面构建了低碳旅游城市模型,提出规范发展、互动发展、示范发展等城市旅游低碳发展的战略举措。万幼清认为武汉城市圈旅游业节能减排需要提升绿化措施、优化绿地布局、加强水域生态保护。石培华等系统整理了旅游业各要素、各领域节能减排的技术手段、运行模式和制度安排。

近3年来,作为旅游业节能减排实现方式的低碳旅游,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中国知网,以“低碳旅游”为主题或关键词检索,共得到有效文献297篇。文献数量统计表明,2011年共发表137篇,占全部文献的46.13%;2010年和2012年各79篇,各占26.60%;2009年仅有2篇,占0.67%。而近300篇文献中,仅有17篇(5.72%)发表在核心期刊,一定程度上表明研究的深度有限。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概念、内涵及特征研究,低碳旅游发展案例介绍,发展模式及实现的路径、建议等。

3、国内外研究总结与对比

3.1 总结

整体而言,国外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主要在3个方面取得了进展:1)识别了旅游业能耗、排放的重点领域及结构;在旅游业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的定量估算研究与情景分析方面形成初步结论。2)对各类型交通方式、住宿方式及旅游活动的单位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等关键性参数有了一般性的认识,并识别了明显的国别、地区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差异。3)基本形成体系化的节能减排政策措施。但是,国外研究同时存在3个方面不足之处:1)虽然形成一些标志性成果,但总量不多,还没有系统化和规模化的研究积淀;对旅游交通、住宿及旅游活动方式等单个领域和环节的实证研究多,地区性、全行业的系统研究较少。2)多是基于部分国家/地区的调查数据和经验数据进行估算,尚没有系统的估算方法和情景分析法。3)多以旅游发达国家或经济发达国家为对象,针对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

而从国内研究进展来看,主要有4个特征:1)起步晚,绝大多数研究是2009年之后开展的,且研究总量有限。2)现有的旅游业能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估算研究更多地是参照国外已有研究的架构及经验数据进行的,其中涉及的关键性数据如不同交通方式的能耗及排放参数等都是通过文献研究得到的经验数据,对我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足。3)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预测和情景分析至今仍是空白。4)旅游业节能减排对策与措施研究的科学支撑不足,宏观对策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举措少。

3.2 对比分析

主要从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定量测算、预测及旅游业节能减排措施等4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见表3)。

在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的结构与途径研究上,国内外总体上是一致的,即重点都在旅游交通和住宿两方面,但总量和结构有区别。总量上,从全球来看,旅游业能耗及排放占全球的比重在5%左右,而我国则不到1%,无论是全国层面还是省域层面。结构上,国外旅游交通能耗及排放明显高于国内,旅游活动则相反,国内要高于国外,住宿业能耗及排放水平比较接近,可能和我国住宿业从学习国外而开端有关。定量测算方法上,国内几乎完全借鉴国外研究方法,没有开发出适合我国旅游业特色的方法;定量测算的广度国内外比较接近,但深度上国外明显深于国内。预测方面国内目前仍是空白。对策与措施方面,国外已基本形成体系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对策措施,国内对策体系尚未形成,以宏观对策居多。

4、研究启示与展望

结合国外研究进展,针对国内研究现状,未来国内旅游业能源需求与二氧化碳排放研究应重点关注以下3个方面内容:

4.1 加强旅游交通和住宿等重点领域能源需求与排放的定量实证研究

总体来看,我国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研究存在现状不清、总量不明的问题;旅游交通能耗与排放情况完全空白,住宿业仅粗线条掌握全国四星级以上酒店的水电气等能源消耗数据。因此,要加强旅游业特别是交通和住宿重点领域能耗与排放的定量测算;根据我国旅游业实际,对不同类型旅游交通方式、住宿业态、旅游活动单位能耗/排放强度等关键参数开展针对性定量实证研究;开展各种工程技术手段方面的节能降耗效率与能力的实证研究。

4.2 加强旅游业能源需求与排放的预测分析和情景研究

篇9

1引言

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碳排放”问题也随之成为了最引人注目的焦点。我国在会议上宣布,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据海外研究机构估计,中国目前二氧化碳的排放量2007年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而且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可能在二十年内翻番甚至更多,因此中国在兑现二氧化碳减排诺言的实践中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国际贸易是影响一国温室气体排放量的重要因素。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由于各国国际分工、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技术条件以及贸易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出现碳排放转移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我国的贸易碳污染。因此从外贸结构角度来探讨我国节能减排的新途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客观评估和定量分析进出口贸易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

本文在目前国内外关于能源消耗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上,将通过分析外贸商品在本国经济运行中所起的作用,定量测算外贸商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分析外贸商品结构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找到对外贸易中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途径。

2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由于投入产出表明确直观的从产业角度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各种分配和消耗关系,因此要全面评价一个部门基于国际贸易的完全碳排放量,本文采用了投入产出方法。

根据国家统计局已经公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本文将采用2007年42×42部门的全国投入产出表。从总体上来看,我国能源消耗重点集中在第二产业的工业部门,而第三产业各产品部门能源消费量少,污染排放小。因此为了便于计算和讨论,本文把投入产出表中第三产业的16个部门合并成能源平衡表中第三产业的3个行业部门。合并后的投入产出表是29×29个部门。[1]

我国贸易出口中的内涵二氧化碳量是别国综合评估在享用我国出口商品时而避免在本国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由于在一般的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产品的生产不仅会直接导致最终生产部门的能源消耗,还会通过消费各种原材料及辅助材料进而间接引起其他部门的生产与能源消耗,而能源的消耗量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换算即得到二氧化碳排放量。因此严格意义上讲,我国贸易出口中内涵的二氧化碳量是不同的贸易商品从生产到出口形成最终产品等环节累计二氧化碳量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之和。即完全排放。同样,进口产品隐含别国为了出口而在其国内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口产品也包含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但值得注意的是,进口产品是在国外生产,由于国内外在生产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其产品生产所消耗能源量也会出现不同。因此不能把在国外生产的进口产品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作为国内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必须从进口产品在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角度来考虑,即假定在本国生产条件下,这些进口产品作为国内最终产品生产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完全排放量。

3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排放实证

分析根据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和各部门2CO排放数据,计算得出各部门产品的2CO直接和完全排放系数,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直接排放系数大的部门其完全排放系数也相对较大,如部门2“煤炭开采和细选业”、部门12“化学工业”、部门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以及部门14“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等,其2CO直接排放和完全排放系数都位于29部门的前列,值得重点关注。由于它们的进出口比重也比较大,会对出口排放强度和进口减排强度产生较大影响。此外有些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较小的部门,其完全排放系数可以扩大很多。如第18个部门“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直接排放系数仅为0.14,完全排放系数则扩大了近17倍,达到2.37,充分说明了产品生产过程中2CO间接排放的重要影响。

各部门产品2CO直接排放系数和完全排放系数(吨/万元)部门编号部门直接排放系数完全排放系数kf出口比重进口比重列出了根据2007年投入产出表以及进出口额计算所得结果。由表可见,2CO出口排放强度小于2CO进口减排强度,这就意味着,单位出口产品内含的能源消耗低于单位进口产品带来的能源节省,也即对外贸易有助于节约能源消费,有助于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但是从我国对外贸易的二氧化碳转移总量上看,由于进出口贸易量之间的差异,出口规模的迅速增长导致我国2007年对外贸易2CO排放量大于2CO减排量,分别为192401.01万吨和149177.35万吨。处于2CO净进口状态,为贸易碳污染转入国。

4结论和政策

建议总体上看,由于在国际产业分工中,我国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生产和出口了大量的高耗能和高排放产品,承担了大量本应在进口国排放的二氧化碳。导致对外进出口贸易中出口二氧化碳耗能高于进口二氧化碳省能。由于国家贸易碳排放的变化,不仅受进出口规模、进出口结构的影响,更受部门能源利用结构和能源强度等生产技术因素的影响,考虑到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及能源结构特点,中国在未来的对外贸易中,不仅适当控制高能耗、高碳排的部门出口规模,鼓励低耗能产品的出口;更要降低高耗能产品进口门槛。同时应积极引进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部门能耗强度。优化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新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中国投入产出表(2007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魏本勇,方修琦,王媛,杨会民,张迪.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国际贸易碳排放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413-419.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篇10

生活在发达国家以及一些快速发展的城市里的人们可以马上“消除碳依赖”。实际上,这并不难。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指出,只要采取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可以减少一个人每天一半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如果像电力公司、汽车制造商、以及航空设备制造商这样的企业也努力实现绿色经济,那么我们可以削减更多的温室气体排放。

研究表明,如果每个飞机旅客将携带的行李减少到低于20公斤,就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每年削减200万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其他在家里或在旅行中可以采用的低碳生活方式包括:

1.鼓励航空公司提供免费公交车或铁路奖励里程,而不是免费的飞行里程,以便促进旅客采用更环保的交通工具;

2.使用传统的发条闹钟,取代电子闹钟,每人每天可以节省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

3.选择晾晒衣物,避免使用滚筒式干衣机,每天可以减少2.3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

4.用在附近公园中的慢跑取代在跑步机上的45分钟锻炼,这样可以节省近1公斤的温室气体排放。

开始你的“低碳的一天”:将碳足迹减半

《改变生活方式:气候中和联合国指南》中有很多小的“不后悔的选择”,可以帮助减少每天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这些方法的使用者可能来自澳大利西亚、欧洲或北美洲――这是历史上造成全球变暖的几个主要地区,采取以上方法有可能将人均排放量从38公斤减至14公斤。

这些建议对人们生活舒适造成的影响很小甚至没有,同时也可能部分地与一些发展中国家、城市、部门和人有关,因为他们的碳足迹正在急剧升高。

造成温室气体排放的一半是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的,例如我们的驾车方式、航空旅行方式、房屋的能源以及取暖方式。

在余下的个人难以控制的50%中,有大约一半间接来源于为我们的工作提供能源,有10%以上来源于对基础设施和政府部门的维护,剩下的大约20%来自于商品的生产。

应怎样开始“低碳的一天”呢?在你关掉发条闹钟后,穿上日晒干燥的衣服,接下来的刷牙和早餐应该怎么做呢?请考虑以下几方面:

1.选择非电动牙刷将避免近48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2.用烤面包机烤面包,而不是用15分钟的烤箱,这样可以少排放近170克的二氧化碳;

3.用节能灯替换60瓦的灯泡,可以将产生的温室气体减少4倍;

4.在午休和下班后关掉你的电脑和显示器,将使这些设备造成的排放减少1/3;

5.购买使用节水型淋浴头,不但每分钟会节省10公升的水,而且也将洗3分钟热水澡造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幅削减到一半。

如何尽力减少航空旅游排放量

不论你是成功人士还是普通游客,乘飞机是目前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长途公交车可能是城际旅行的很好选择。

除了削减手提行李、削减飞机上的免税额等措施外,专家们还提出了其他建议:

篇11

许多学者对碳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进行了详细研究。高鹏飞等(2004)对2010-2050年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进行了研究,指出中国的碳边际减排成本是相当高的且越早开始实施碳减排约束越有利。王灿等(2005)分析了部门碳减排边际成本曲线,发现重工业、电力、煤炭部门是减排成本相对较低的行业。随着减排率的提高,所有部门成本急剧上升,重工业削减二氧化碳排放的弹性相对较大。韩一杰等(2010)在不同的减排目标和GDP增长率的假设下,测算了中国实现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所需的增量成本,发现GDP增长速度越快或减排目标越高,减排增量成本也越高;但由GDP变化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远小于由减排目标调整所引起的增量成本变化。巴曙松等(2010)发现各种主要能源消费的碳减排成本之间存在差异性,提出施行燃料转换政策是一个很好的减排政策选择。也有一些文献研究了省区减排成本和配额分配问题。褚景春等(2009)以综合能源成本为准则,对省区内外的各种资源进行筛选,得出总成本最小的电力资源组,然后将减排成本计入综合资源规划,使系统排放量达到最优水平。Klepper, G. 等(2006)研究了不同地区的减排成本、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李陶等(2010)基于碳排放强度构建了省级减排成本模型,在全国减排成本最小的目标下,得到了各省减排配额分配方案,但其各省减排成本曲线与全国类似的假设,与现实情况有些差距。以上文献均是基于碳排放强度的单约束,通过估计碳边际减排成本曲线来分析减排配额的。但“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双重约束目标,为完成此双重强度约束目标,国务院《“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下文简称《节能减排方案》)对各省设定了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各省也相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年度规划目标。如何在双重强度约束下,实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最优分配,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本文基于以上想法,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在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目标约束下的省际经济增长优化模型,考察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碳排放强度及省际经济增长扩张约束对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找到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比较各种情景下的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析全国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全国生产总值的脱钩状态,并对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最大降低幅度进行了预测。

二、优化问题及模型

我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阶段,发展经济是当今及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的首要任务。因此,本模型的目标函数为最大化各省区生产总值总和,约束条件为全国及各省的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目标约束,以及经济增长扩张约束。根据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可建立如下两个优化模型。

(一)如果2010-2015年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至少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变化幅度相同,各省经济增长遵循历史发展趋势并兼顾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并且各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等措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各省区能耗强度的降低目标,那么就有关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应该如何优化分配问题,可建立如下模型来考察。

利用模型Ⅰ可分析以下两种情景:

情景1:2015年全国能够完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标,各省能够完成《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以各省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2011年各省经济增长速度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约束上限;“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010-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的预期目标,本情景以7%作为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

情景2:为适当减缓因经济发展过快而造成能源的过度消耗,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情景中各省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其他假设与情景1相同: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分别降低16%和17%;各省能耗强度能够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各省2010-2015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率与2005-2010年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年均增长扩张下限为7%。

(二)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共同决定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最大降低幅度是多少,以及全国能耗强度降度最大时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又是怎样的?此问题可转化为情景3。

情景3: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相同,全国能耗强度降低率为可变参数。其他假设与情景2相同:2015年各省能耗强度能实现《节能减排方案》中的下降目标,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2010-2015年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下限为7%,上限在情景1基础上 同比例缩小。可利用以下模型分析。

三、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数据来源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样本期为2005-2010年,基期和分析期分别为2010年和2015年。因西藏能源消耗数据缺失,模型中暂不考虑。由于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耗,本文主要计算了各省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主要化石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排放系数分别为2.69kg/kg、2.67kg/L、2.09kg/kg(采用IPCC推荐值)。由于统计口径不同,所有省区生产总值总和与国内生产总值数据不等,本文所说全国生产总值为所有省区(除西藏外)生产总值总和,所说全国能耗强度为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碳排放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全国生产总值之比,所说全国能源碳强度为所有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与所有省区能源消耗总量之比。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可得2005-2010年各省区生产总值(2005年不变价)。从历年《能源统计年鉴》可得各省各种能源消耗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耗量与它们相应的排放系数相乘,可分别得到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而可得样本期每年全国及各省区能耗强度和能源碳强度,可得样本期内各省及全国能源碳强度的变化率。能耗强度的降低率来源于《节能减排方案》。由于2010年各省区各种化石能源消耗量数据目前没有公布,无法算出2010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在此假设2010年各省化石能源消费结构与2009年相当,则各省2010年能源碳强度与2009年能源碳强度相同。情景1中参数标定见表1,其他情景中参数的具体变化见本文分析过程。

四、情景优化结果分析

下面利用所建模型来分析三种情景中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分配。

(一)地区GDP优化分析

优化结果显示三种情景下模型均有最优解,说明从全局最优角度看,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能够找到各省区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进而可分析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最优分配值的异同(见表2)。

情景1优化结果显示,2010-2015年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10.2%,经济区域中,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各省经济年均增长率均大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京津、北部沿海、华东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均低于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但均在9%以上。说明若各省能够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经济区域就能够协调发展,尤其是东北、中部和西南地区经济能够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从省区看,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增长速度较慢,其中山西年均增长率为8.5%,没有达到本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贵州、青海和宁夏的年均增长率为7%,取值为经济增长扩张下限,经济增长速度最慢。其他省区经济年均增长率取值为各省经济增长扩张上限,经济发展较快。说明如果经济发展保持目前势头,现行的全国及各省能耗强度约束对山西、贵州、青海和宁夏的经济发展较为不利,对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较为有利。

为了维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避免能源过度消耗,需要适度放慢经济发展速度。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为保证2010-2015年间各省年均增长率不低于8%,各省经济发展水平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不超过4.504%。优化结果显示,同比例缩小上限约束对各省及全国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全方位的。当各省经济扩张上限缩小比例为4.504%时,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下降了1.2个百分点。从经济区域看,京津、华东沿海、南部沿海、中部、西南、东北、北部沿海和西北地区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程度依次增大。从省区来看,河北、内蒙古、云南、甘肃和新疆经济增长率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为9.1%,没有达到经济扩张上限。除此之外,其他省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4.504%,最优值为经济扩张上限。

情景3优化结果显示,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为17.27%,与此同时全国碳排放强度降低了21.07%。与情景2对比,全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8%,下降了一个百分点。从经济区域看,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分别下降了2.9、1.7、1.2和2.8个百分点;其他区域没有改变。从省区来看,河北、山西、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仍然是经济扩张下限;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和陕西的经济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最优值从经济扩张上限降低到经济扩张下限;辽宁年均增长率从9.1%下降到7%;广西年均增长率从扩张约束上限下降到7.3%,接近经济增长扩张下限。说明进一步降低全国能耗强度对东北、中部、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经济增长有较强的阻碍作用。

(二)地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优化分析

各省GDP优化值乘以相应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可分别得到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值。图1和图2分别为三种情景下各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加量的变化情况。

图1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能源消耗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ce

从图1中可见三种情景下,山东、广东、江苏、河北、河南、辽宁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大,北京、上海、江西、海南、贵州、青海、宁夏等省区能源消耗较少。情景2与情景1相比,北京、上海、贵州、青海和宁夏能源消耗量没有改变;其他省区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其中能源消耗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河北、辽宁、山东、甘肃、新疆、云南、江苏、广东、河南和山西。情景3与情景2相比,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区能源消耗进一步减少,其中河南、四川、重庆、黑龙江和辽宁的能源消耗减少幅度较大;其他省区的能源消耗没有改变。同理可分析各省区二氧化碳排放情况。三种情景中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均较大的省区有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山东、河南、广东、云南、陕西、甘肃、新疆等。从图2中可看出,情景2与情景1中各省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减情况与能源消耗的增减情况一致。二氧化碳排放变动幅度排在前十一位的省区依次是内蒙古、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新疆、甘肃、河南、云南、江苏和广东。但其省 区排序与能源消耗变动大小的省区排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二氧化碳排放量不仅受能源消耗量的影响,而且还受能源碳强度的影响,即各省能源碳强度不同导致二氧化碳排放的变化与能源消耗的变化不一致。情景3与情景2相比,二氧化碳排放没有变化的省区和能源消耗没有变化的省区相同;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的省区与能源消耗减少的省区也相同,但省区排序有所不同。

图2 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二氧化碳排放的增加量 单位:10000 t

结合情景2与情景1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经济扩张约束上限变化的影响。缩小经济扩张上限,虽然放慢了全国及一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结合情景3与情景2中的经济增长优化结果可知,当2010-2015年各省能源碳强度与2005-2010年的能源碳强度变化相同时,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变动较大的省区比较容易受全国能耗强度变化的影响。为了实现全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配置,各省区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本省区的具体情况,制定出适合本省低碳发展的路径。

(三)三种情景下全国节能减排成本与脱钩状态分析

我们把各种情景下全国总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当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能耗改变量比值为节能成本;当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为负值时,令GDP改变量与二氧化碳排放改变量比值为减排成本。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看出,情景2在情景1基础上同比例缩小了经济扩张上限,减慢了某些省区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利于节约能源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其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0.963万元/吨标准煤和0.310万元/吨。情景3在情景2基础上考察了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在此种情况下,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分别为1.010万元/吨标准煤和0.339万元/吨。两种对比结果显示节能成本和减排成本均较低,说明适度放慢经济发展过快省区的经济发展和进一步加快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降低,虽然对全国及个别省区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但对全国总体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起着较强的抑制作用。

本文采用Tapio脱钩指标,将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分解如下:

其中分别称为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和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采用2010-2015年年均增长率。由三种情景的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化分配,可计算出三种情景下2010-2015年年均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能源消耗弹性脱钩指标、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见表3)。结果显示,能源消耗在情景1中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在情景2和情景3中处于弱脱钩状态,且能源消耗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能源消耗和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能源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虽均处于增长连接状态,但能源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趋于0.8(增长连接与弱脱钩状态的临界值),说明虽然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消耗之间还处于增长连接阶段,但越来越趋于弱脱钩状态。二氧化碳排放在三种情景中均处于弱脱钩状态,而且碳排放弹性脱钩指标值越来越小,说明二氧化碳排放与全国生产总值的弱脱钩程度越来越强。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根据所分析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从全局最优的角度,建立了两个在全国及省际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下省区经济增长优化模型。分析了三种情景下各省区经济增长的优化问题,比较了各省经济增长、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最优分配路径的异同。发现三种情景下均能实现“十二五”规划中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预期目标、单位GDP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约束目标。若2010-2015年全国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与2005-2010年能源碳强度降低程度相同,则全国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最大降低幅度约分别为17.27%和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