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环境检测

生态环境检测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4 14:45:5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环境检测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环境检测

篇1

中图分类号: X83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4.082

1 对重金属汞离子和过渡金属铁离子检测的重要性

目前,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重金属和过渡金属离子的检测,其原因在于它们在自然界和人体中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铁离子和汞离子就是其中两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金属离子。

铁离子的重要作用在于承载着亚铁血红素的运输,同时参与线粒体酶的重要反应过程。铁离子的浓度在人体内存在着一个平衡,如果人体中铁离子浓度过低,容易导致缺铁性贫血和免疫力下降等病症。反之,人体中铁离子浓度过高,则会因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沉积于肝脏、胰脏、心脏和皮肤,肝功能异常、心肌损伤和糖尿病等。

重金属汞在自然界的各部分均有最低含量,如果它的含量超过标准,就会对水体、土壤、大气、人体造成不可估量的破坏,所以汞是毒性较强的重金属。正因为重金属汞的巨毒性,用适当的方法检测它是我们需要完成的刻不容缓的任务。

1.1 重金属汞对水体造成污染和危害

在水体中汞主要以各种络合离子状态存在,金属汞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毒性更强的金属汞,水生物通过食物链把汞在较高生物体内成千万倍富集,毒性高出几万倍。

1.2 重金属汞对土壤造成污染与危害

土壤中重金属汞的含量增加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由于汞是农作物生产的非必需元素,但易被农作物所吸收。

1.3 重金属汞对大气的污染与危害

人为污染是大气中重金属汞的主要污染源。由于汞在常温下易挥发,人们在工业生产中产生的汞及易挥发到空气中,汞通过大气进入人体中,直接危害人的身体健康。

1.4 重金属汞对人体造成的污染与危害

汞的危害主要通过食物链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重金属汞它不仅不能被土壤微生物所降解,还可以通过食物链不断的在生物体内富集。严重损害人的大脑和肾脏等器官。

2 荧光分子探针介绍

目前,带有荧光团分子探针的相关报道越来越多。化学传感器作为金属离子的检测手段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和亲睐。利用荧光分子探针作为金属离子检测器有很多的优点,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操作简单、检测限低、响应时间迅速、实时检测等优点,所以荧光分子探针被人们广泛利用。荧光分子探针是指荧光分子经过一系列的特殊设计,能够选择性的识别待测物,再将这种识别信息转换成荧光信号传输出来,具有这种功能的分子就是荧光分子探针。通过分析荧光分子探针的定义,得出荧光分子探针是在荧光技术及识别信息的基础上,完成对目标物的专一性选择识别,它是通过分子探针中有机化合物的光物理特性实现的。例如,不同的荧光量子产率、不同的吸收和发射波长、荧光寿命,或者在不同的体系下显示出不同的光谱特性。

3 利用荧光分子探针检测重金属汞离子和过渡金属铁离子

通过化学手段研发一种高效、快速的检测方法,用来检测铁离子和汞离子。荧光分子传感器已经成为一种重要、高效的手段用来实时的检测自然界和人体中的金属离子。铁离子最大的特性就是其顺磁性,所以很多报道关于铁离子的都是荧光猝灭,这样就限制了探针的性质以及发展。我们通过荧光光谱检测金属离子时最大障碍的就是其他基团的干扰,例如汞离子探针大部分都是亲硫的,在做荧光光谱检测时避免不了含巯基化合物的干扰。因此,同时克服以上困难,研发铁离子和汞离子的荧光分子传感器是一项非常有意义和挑战性的工作。

由于罗丹明的特殊化学结构,决定了它是一个理想的化学传感器。大部分罗丹明衍生物中都有特殊的螺内酰胺结构。其结构的特别之处在于,当它闭环时直观看无色并伴有荧光猝灭,但在开环条件下,当遇到金属离子或者被质子化时,感官上颜色变成了粉红色,同时它的荧光也由无色变成了红色。但罗丹明的特殊化学结构也有很多优点,美中不足就是它的斯托克斯位移特别的小,这样就会产生荧光猝灭和锐利散射,从而带来测试误差。为了避其短处,发挥它结构的长处。作者设计合成产物中含有两个荧光团,让它们通过FRET即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传递两个荧光团之间的能量,从而改变罗丹明的激发波长,达到预期的目的。

设计合成的荧光探针,即希望应用到检测土壤中的汞离子是否超标,同时还希望应用到生物中检测铁离子。

参考文献

[1] 宋伟.中国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概况[J].水土保持研究,2013(04):293-298.

[2] 范拴喜.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7):310-315.

篇2

中图分类号:TD35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4-0340-01

我国是一个环境优美的国家,生物物种丰富多样,如此一个大型的生态博物馆古今中外吸引了许多世界各地的研究者来到我国观光考察。但是随着世界科技超速发展,很多地区不惜牺牲环境资源作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我们国家也是在近几年来才开始注重环境保护这一块,那么我们国家现在的环境状况到底是怎样的呢

一、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伴随而来,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近年来,环境问题在得到极大改善的同时,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转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再局限于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层面,而是扩充到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

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是指通过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各种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上的时空格局进行度量,并通过监测生态条件和变化因素,从而获得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变化趋势。从监测对象上来说,生态环境监测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有所不同,与工业污染监测也有所不同。目前我们所说的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在于宏观的、大范围的生态破坏问题,主要用来反映人类活动对人类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机综合影响的优势。因此,生态环境监测的对象大致可以分为:草原、湿地、湖泊、海洋、森林、农田以及物候、气候和动植物等。在研究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时,生态监测是在环境监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环境监测的理论和实践是发展生态监测的基础条件。充分理解生态环境环境监测的概念,能更好的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环境监测技术的分析。

二、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1.生态环境监测主要原理

生态环境监测衍生出了以下3个基本原理。

(1)代表性原理 即监测是以有限的点位、断面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整体,以有限的采样频率代表时刻变化着的生态环境变化信息,以有限的数据信息量代表“无限”的生态环境内部信息。

(2)完整性原理 监测通过采用环境“要素”和“相素”、环境“压力”组合监测模式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完整性、复杂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系统性。

(3)规范性原理 监测通过实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化、技术标准化和技术规范化来反映环境及其内涵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同时体现了生态环境监测的可溯源性、精密性。

2.监测对象

生态环境监测的范围和对象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环境监测范围 包括区域的、流域的、全国的。按照不同的需要和目的,能够组合成不同的监测范围。

(2)生态环境“要素”监测 包括各种环境要素、生态系统中的各环境介质、环保部门主管、监测对象(如各种排气、排水、固体废物等)。

(3)生态环境“相素”监测 包括同一环境要素或同一环境介质中的多相监测,水环境监测中的水相、生物相、沉积物相监测,环境空气监测中的气液相、固相等。

(4)生态环境“压力”监测 广义为“源解析”监测,通过广义的“源解析”监测,可以解答环境变化与污染源排放之间的关系,找出环境管理的主要对象和目标等。

3.生态环境监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的本质是环境“要素”和环境“相素”中目标污染物各类信息的生产过程,即环境信息的生产过程。现阶段的环境监测内容包括综合性指标、物理学指标、化学指标、生物学指标、生态学指标、毒理学指标等,或者分为环境质量指标、自然生态指标、环境保护建设指标等。

三、生态环境监测的方法

生态环境监测是非常困难的,它需要受到气候变化、动植物生存规律、环境周期性变化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早期的环境监测人为完成,监测人员手工到监测地监测,定期地检查环境变化情况。因为检测者除了运用一些比较简单的监测工具之外最重要的还是用肉眼来观察,这种方法非常不科学,效果也很差。我们只能够在问题出现是,甚至是愈演愈烈之后采取相应方式补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今的生态环境检测依靠科技手段,采用先进的仪器进行监测工作。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检测技术也越来越成熟,现在比较成熟的是3S技术。

所谓的3S技术是遥感RS技术(Remote Sensing);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下面,就这三项技术进行详细介绍:

1.遥感RS技术介绍(Remote Sensing)

最新消息,2011年12月2日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在西宁正式揭牌启运。我国环境部门又一新生力量的诞生,标志着我国生态环境监测走向又一新的台阶。遥感RS技术就是通过卫星或者其他远距离的监测,监测被监测范围内物体的电磁波信息变化,分析得出此物体现在处于的状态和发展趋势,并将这些信息加以整理、反馈。技术可以高空对物体进行扫描、拍摄。对信息的采集相当快速、准确。可以被遥感的对象有很多,森林覆盖面积、植被生长的状况、空际环境污染指数、气温闭环等等。遥感技术的应用大大减少来人力资源的投入,市一中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手段。

2.全球定位系统GRS技术介绍(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全球定位系统大家比较熟悉,说到GPS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汽车上GPS的应用,其实那只是全球定位系统的一小部分应用。GPS是美国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就开始研究的课题,在1994年研发成功。GPS全国定位系统在陆、海、空三大领域都有着很广泛的应用,它的三维导航能力和定位能力非常强大,是全新一代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GPS全球定位系统区别于RS遥感技术之处在于,GPS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动态地跟踪被监测物体的状况。这一技术在监测动物及海洋生物生活习性中有着很大的作用。有了这个百倍的GPS全球定位系统,我们就可以了解不同生物的内心世界,甚至能够看见另外一个神奇的世界。

3.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介绍(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大型的地理信息数据库。它通过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后方数据库和管理员四部分组成,GIS地理信息系统中包含每一种地形、地理环境所存在的性质(这些性质由先关地理研究人员提供),管理员将搜集到的地理信息输入计算机数据库内,GIS地理信息系统阮将能够将这些信息与原有的地理信息相比对,分析总结出所需要研究的这一地区的地理信息特点。

结语:

为了治理环境污染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加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提高大气环境监测质量。各地区和各部门要注意提高监测意识、培养监测人才、建立和完善大气环境监测机制、推动并完善实验室认可制度、加强同国外地区的交流合作等,切实为人民谋福利,早日实现“同一个世界,同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薄晓放 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探析【期刊论文】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

篇3

    LandsatTM专题绘图仪是美国陆地卫星携带的一种改进型多光谱扫描仪,因TM影像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极为丰富的信息量和较高的定位精度,能满足有关农、林、水、土、地质、地理、测绘、区域规划、环境监测等专题图,修测中小比例尺地图的要求.TM遥感影像的价格与其它同等分辨率的资源卫星数据产品相比,价位最低,而且在有效面积、波谱范围、信息量、地学综合信息提取能力、分类精度、几何精度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考虑研究区域的地类特点,在充分比较各种遥感数据性价比的基础上,选择TM影像作为主要数据源,同时还利用了分辨率较好的中巴陆地资源卫星影像.本次土地覆盖变化检测主要采用了1980,1993,2000,2006年卫星遥感数据.

    1.2数据处理

    数据配准遥感影像的配准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遥感影像与地形图之间的配准、遥感影像全色波段和多光谱波段的配准、两期遥感影像之间的配准、规划图与遥感图的配准.遥感影像的全色波段数据和多光谱数据影像之间以及前后两期比对遥感影像之间的配准误差要求一般在0.5个像元之内。数据融合遥感影像融合是指将不同遥感传感器的图像在进行去噪、校正、空间配准和重采样后,再运用某种融合技术得到一幅融合图像的处理过程.目的是克服单一图像在空间、光谱方面的局限性,提高对地物进行定位、识别、解译的精确度.本次对2000年Landsat7的全色数据(空间分辨率为15m)和多光谱数据(ETM+,分辨率为30m)利用PCA法进行了融合.数据镶嵌遥感影像的镶嵌指将被镶嵌图像之间的几何位置对准,使其成为完整的一幅图,去掉按边部分多余的行(列)像元的过程.2.2.4四期数据的土地覆盖分类生态环境遥感监测分析的监测技术实施流程见图1.由于1980,1993,2000,2006年4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以及时相不尽相同(见图2),故采用先对4期影像进行土地覆盖分类,然后进行变化检测(见图3).4期影像的分类是基于面向对象分类软件eCognitionprofessional5.0进行的,以尺度15根据影像的光谱特征和形状特征对影像进行分割,然后根据计算各个对象的植被指数、方差而得到监测结果.

    2变化监测结果

    根据1980-2006年的土地覆盖变化图,提取各县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从而得到临汾市土地覆盖变化状况(见表1).在宏观上,汾西县、临汾市从有植被覆盖的土地变化为裸露土地的面积比较大,沿着汾河流域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26年来生态环境恶化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1)大量的土地变为建设用地;(2)汾河两岸植被覆盖土地增加,汾河的河道变得较窄;(3)有植被土地退化为裸露土地;(4)水体面积变化较大.

    3生态环境恶

    化原因分析临汾市地形复杂,土壤类型多样,受季风影响强烈,各地气候差异较大.这些自然条件决定了临汾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地区的差异性.临汾生态环境恶化,有历史原因,也受到地理、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而对生态规律认识不足导致经济活动决策失误和管理混乱,则是几十年来临汾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

    3.1生产技术落后,环境资源过度消耗与浪费

    临汾至今存在不少部门和地区沿用陈旧技术,原料消耗高,成品产出少,不适应人口增加和资源减少的客观现实.临汾生态环境破坏与这种状况有直接关系.2001年以来,焦碳国际市场价格由67美元/t涨到400美元/t以上,刺激临汾小机焦、土焦、改良焦纷纷上马.2002年,临汾焦碳产量为7×106t,2003年猛增到1.7×107t,其中相当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巴西和欧洲.经济得到飞速发展,但污染也趋于鼎盛.

    3.2开发历史,生态环境基础薄弱

    目前临汾一些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如森林覆盖率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北方大面积的沙化土地等,都是在长期的历史开发过程中形成的.森林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从历史上看,沙漠化土地的扩大也和森林砍伐密切相关.然而,几十年开发所造成的森林覆盖率低、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大片的沙漠化土地,则是临汾市生态环境基础薄弱的所在.也正是今后的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的客观现实.

    3.3人口增长快,生态环境压力大

    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中,人口是第一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都与人口紧密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口问题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源.人和自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一方面,人要改造自然,为自己创造适宜的生存条件,并不断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满足自己的需要,同时也排放废物污染环境.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反作用于人类,限制其无节制的开发活动,以各种灾害施加报复.人口增长快,地区分布不均,人口素质差,对临汾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3.4对生态规律缺乏认识,经济活动决策失误

篇4

引言

生态环境监测是对生态环境领域突出的问题进行解决的基础技术支撑。对生态环境监测体制进行改革,也是生态环境体制改革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对生态环境的监测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加快建立天地一体、陆海统筹、信息共享、上下协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使监测信息的利用效率等于增强,最终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水平。

1新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发展

1.1“互联网+”

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和互联网正在融合发展中,国务院在相关的文件中指出“互联网+”的绿色生态发展,要积极的开展主要生态要素资源环境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实现你生态环境数据的开放共享[1]。新形势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规模要足够大,能尽量的覆盖各要素、各地区和各时段;而且还要保证监测数据具备准确性、科学性和可比性,质量足够高;保证监测信息能共享、能联网和能应用。国务院的相关文件指出,用大数据改进生态环境的监管势在必行。

1.2重大生态文明制度的建设

必须建立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体系,比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等,制定这些重大制度和执行这些重大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网络体系,只有充分的利用高质量的检测数据,才能够构建过程严管、源头严防、后果严惩的约束机制,促进生态环境循环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生态环境的风险呈高发趋势,必须进行有效的监测预警,综合提高生态环境的风险防范能力,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

1.3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发展

在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应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坚持生态环境共同体的概念,不能对生态系统进行人为的割裂。这也是我国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时的理念,同时也是生态环境检测改革的基本原则。为了对生态环境比如森林、大气、海洋、土壤、草原等要素进行统筹监测,需要对位于上游和下游、陆地和海洋等各个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一的规划和整体的布局。目前已经有一些地方和部门正在开展相关的示范工作。

2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

2.1监测网络分割

目前,我国主要是由不同的部门来对同一生态环境要素进行监测,造成了监测部门的重叠交叉。我国生态环境的监测职能一般分散在国土、林业、水利等部门,监测网络也是由这些部门与不同的法律问题进行管理,具体见图1。比如气象、环保、交通三个部门对大气监测网络的监测就存在着部分的交叉,类似水监测就设计了八个部门。同一生态环境要素由不同的部门来进行监测,其布网密度、覆盖范围、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等方面比较不同,以至于最后的监测结果并没有可比性,也常出现监测结果差异较大甚至是矛盾的情况,这对于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生态环境的质量来说非常不利。另外,各部门会单独的不相同的结果,影响政府公信力。

2.2中央和地区的监测网络分离

目前我国的监测网络是多张国控网同时运行,运行的费用是由地方来承担。根据行政层级将不同部门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为地方网和国控网。再往下细分就是县级网、地级网、省级网,每个网络都是由政府来建立并负责运行的[2]。另外,中央的财政配套存在一定的问题,对国控网的高效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主要是中央将大部分的国控监测任务委托给地方监测机构,但是财政保障不足,地方监测机构承担了和能力不相符的任务,难以保证监测质量。除此之外,国控网的独立运行受到了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其中环保部门的国控网受到影响最大,中央对地方的政府环境绩效进行考核时,需要相应的监测数据,而这些监测数据由地方机构提供,而地方机构的编制又是有地方的政府负责,在这种体制下,监测数据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预在所难免。

2.3政府的监管能力落后

政府的监管能力较为落后,主要体现在监测服务市场的监管能力落后。由于环境监测机构的计量认证主要是由质检部门来进行监管,在进行专业化监测服务时,又受到水利、环保等部门的监管。这里存在三个问题:①部门直接行使管理权时,出现不协调的状况;②相应的监管权力法律依据缺乏;③相应的管理体系并不健全。

2.4监测技术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水平比较低,主要体现在仪器不够先进,进口仪器的操作应用水平不高、监测过程受到遥感数据源(见图2)的制约、大数据分析受到体制制约等方面。

3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措施

3.1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的统筹布局

由上文所述的相关问题可知,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网络体系进行统筹布局。比如,要对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网进行有机整合,将分散在各部门的生态环境要素监测网络纳入到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中,而且相应的地方网络也一并纳入,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信息,进一步扩大网络的覆盖范围;又比如,由中央主导国控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体系,国控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运行等方面的事权属中央,国家提供人力、资金等保障;再比如,建立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由独立的机构来管理,这个部门要独立于各部门之外,不受地方政府约束,由国务院直接负责,改变传统的体制弊端,将执行权和监督权分离,保证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的公正权威。

3.2多张生态环境检测网并存发展

将生态环境的质量监测职能进行分离,按对应的部门、地方政府的职能进行划分,和相应的特定管理需求对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3]。①需要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职能进行优化调整,比如按照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进行调整;②对地方和中央在专门监测职能网络体系方面的事权进行划分,比如在现有监测体制的基础上,根据专门监测领域的专业要求,进行相应的事权划分,对地方和中央的权责进行明确,建立执行性很强的问责机制。

3.3政府应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市场的监管

首先要对政府的监管手段和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可以将政府对环境监测服务的购买力度,加强,积极的鼓励社会检测机构参与环境监测。另外,增强质检总局对各监管部门的监管,比如从国家的层面要求专业监管部门对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进行管理和进行资质设定。除此之外,可对环境监测市场进行分类管理,比如加快西部地区的市场培育,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提升东部地区的政府监管能力,借国家的一些事业单位来进行改革,促进环境监测机构的转型发展。

3.4加大大数据体系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的支撑

①必须要尽快的对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体系进行构建。比如制定相应的“互联网+”专项规划;②进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管理云平台的搭建,对生态环境监测进行大数据分析,为相应的决策提供信息化支撑。除此之外,还要提高相关设备和监测技术的应用水平。③促进云计算在环境监测方面的应用,加大监测设备的研发力度,建立健全的生产数据信息技术标准,实现仪器和设备的互联互通。

4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发展新形势作出了分析,并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进建议,仅供相关人士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海芹,程会强,高世楫.统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的思考与建议[J].环境保护,2015(10).

篇5

上世纪60年代后,随着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生态环境检测从一般意义上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开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人类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共同关注的问题,随着臭氧层被破坏、酸雨的形成、龙卷风的越来越频繁等问题,使人们对待它十分重视,并使其不断的拓宽。在现在生活环境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通过生态化环境检测来更好的保护我们的家园。

 

1、生态化环境检测概述

 

1.1环境检测与环境科学

 

环境科学为跨学科领域专业,不但包含了像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资源技术和工程等的物理科学,而且也含有了像资源管理和保护学、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是一种包含了影响人类和其他有机体的周边环境的学科。自然与人类资源是相互依赖的,其中一方所作出的任何动作,正确或错误,都会对另外一方产生影响。而环境检测便是环境科学的一种表现方式,环境检测过程中运用了环境科学所涉及的学科,而环境科学也因为环境检测而得到更好的保护。环境检测具体上来说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是通过对人类和环境有影响的各种物质的含量、排放量的检测,跟踪环境质量的变化,确定环境质量水平,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等工作提供基础和保证。简单地说,了解环境水平,进行环境检测,是开展一切环境工作的前提。只有更好的将环境科学和环境检测技术有效地结合起来,通过环境检测工作,才能能够很好地为环境科学指明其研究方向,从而为人们科学地评估环境质量的状况、更好的为解决措施提供地坚实的依据。

 

1.2生态环境检测在环境科学中的重要意义

 

环境检测技术是环境科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武器,环境监测技术的使用必将成为我国建设乃至所有工程项目建设的首选技术。环境检测技术能够改善人们的工作、生活的环境,避免人员因为工作强度过大、室外生活时间过多,而有可能遭受到恶劣环境的危害。就目前的环境科学来说,在生态管理上使用环境检测技术是历史进程的必然选择。建立并且完善环境检测技术体系需要广大的环境监测工作者不断地开发研究,推进环境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环境检测技术对生态环境的监控,具体检测过程中通过对不同的污染点进行检测,及时的发现污染的原因、污染的源头以及污染排放。除此之外,在环境监测技术体系的完善过程中,要不断的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将计算机智能技术、电子沟通技术、网络自动化技术运用到环境监测技术体系中,满足生态可持续发展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时代要求,更好的贯彻落实环境科学对环境检测所起作用。

 

2、 生态化环境检测与环境科学

 

2.1生态环境检测的主要特点

 

因为环境检测的对象,手段,时间和空间的多变性。污染组分十分复杂等,其特点可归纳为:综合性、连续性、追踪性等方面。对于综合性来说:检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其检测对象是大自然中各种将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可能因素。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情况,必须综合考虑;另外,对于连续性来说,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所以我们必须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对于追踪性来说:为保证检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要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而环境检测便很好的完成了这一任务,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需要每一个地球人的帮助,共建健康美好家园;

 

2.2生态环境检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接受的任务有:现场环境的调查和收集环境污染资料,环境检测的计划设计,更好的优化环境布点,进行该地样品采集工作并可以完成样品的运输和全程保存,另外,取样样品的预处理和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工作都靠环境检测来完成。在工作时我们也要明白其对象为: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污染组分。并包括:化学监测,物理监测,生物监测测,生态监测。

 

2.3生态环境检测的关键问题

 

环境检测技术属于现代化的一种技术手段,受到社会局势的影响,我国环境检测技术的研发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晚了 97 年,由于环境检测工作在我国的起步发展较晚,便会存在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人们的环境保护思想意识不够成熟环境保护是贯彻于整个经济建设当中的头等大事,关乎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其二环保工作在资金方面缺乏足够的支持国家或地方政府对环境检测技术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所给予的财政资金数目也非常有限,环保工作难以形成完善系统的检测、分析、反馈机制,因此直接导致了环境检测部门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表现在技术人员在检测工作中不按照检测规章制度来办事,检测工作做得极不严谨,甚至将检测数据故意造假,给环境保护决策者带来很大的误导;其三,环境检测制度自身的发展不完善环境检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在人才资源、检测设备、检测技术上都需要得到统一的管理和调配,而环境检测部门实际的情况却是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素质不够扎实,不能独立制定出完整可行的检测计划,检测仪器的使用上也显得非常笨拙。最重要的是,其在检测仪器的购买配置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仪器出现闲置和损坏的现象也时常发生。

 

3、生态化检测的发展趋势和建议

 

随着人们对于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生态化环境检测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好,更多的科学家愿意投身于环境检测的行业来,对于其事业的发展有了极大的帮助,从而我们环境检测事业的仪器由经典的化学分析向仪器分析发展,在手工操作方面也向连续自动化迈进,并使微量分析(0.01%~1%)向痕量(<0.01%)、超痕量发展,其工艺已经由污染物成分分析发展到化学形态分析,并会将仪器进行联合使用和电子计算机化。综上所述,因为我们技术的不断提高,我们为了进一步改善和保护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促进我国可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战略的发展,就必须加快社会环境保护的意识,增加政府对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确保环境检测技术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更好地为环境保护工作服务。

 

4、结语

 

篇6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及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健康问题,而且包括自然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问题。根据中国环保总局对环境监测定义,环境监测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做出正确的环境质量评价。传统的环境监测,如水环境,土壤环境等污染监测,仅仅局限于对单因子的测定与评价,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 因此,我们首先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力度。

1.基本概念

1.1生态环境

已故中科院院士黄秉维先生对于生态环境一词的解释于文章中明确指出:生态环境就是环境,应包含污染以及其他各种环境问题,而不应将生态与环境二词分开解释。刘昌明和沈国舫等院士对生态环境一词作如下解释:所谓生态就是与生物关联的关系总称,以群体的形式存在,而环境则属于客体。生态环境诠释的自然环境并不包括所有的环境问题,所以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环境就是环境。

1.2环境监测

所谓环境监测就是指正确使用生物、化学和物理等系列现代科技手段,持续性地或者是间断地对三者污染因素实施现场勘测,进而准确判断环境质量问题。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环境监测的范围呈多方面发展,其中还包括对工业污染源的检测以及生态环境的检测,进而使检测对象由狭隘的污染环境的因子扩展到生态变化和生物的监测,其目的主要是及时、确切、全方位的展现环境质量状况,从而为污染源控制、环境管理和规划等提供科学、合理依据。

1.3生态环境监测

由于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概念存在较多异议,所以本文选取一种观点加以论述。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生态系统各个层次的生物监测,其主要功能就是监测与评判大自然和人类变化在生态系统里的相关反应,主要包括地球物理化学监测以及生态监测。具体说来生态环境监测指运用生命系统和与生命系统存在关联的系统变化作用于监测环境质量和变化的工作中。

1.4生态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的联系

环境监测作为研究以及检测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是科学研究环境的必备手段。生态环境监测则使用各项技术检测手段以及生命系统对自然与人为举止的评判,进而将二者对环境的危害、影响和对应变化规律加以分析总结,从而为环境质量的控制、评估与管理提供科学理据。

2.发展历程

2.1国外

环境监测一词首先是由欧美发达国家于十九世纪末提出的,在美国主要是由卫生部门带领、指导全国范围内的空气、土质、水质、污染物的监测工作。随着国家逐步发展壮大成立了国家环保局并由其统一指挥监测工作,从七十年代末开始,国家环保局有力落实其环境监测的主导功能。上世纪初马森等人提出的污水生态系统标志着生态监测的发展;克列门茨将研究指标定位于植物个体和群落作用于农、林、牧业中,积极倡导将高效率检测仪器视为植物这一观点。

2.2国内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有所发展并且于省市之间创建了环境监测站点,提出了生态环境监测应以“五化”为目标、数据以“五性”为标准、质量以“五报”为反应形态的具体要求。直至目前,我国已推出四百多项环境准则,包含了土质、水质、大气、噪声、废物等各个领域。

3.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内容

3.1检测的基本原理

3.1.1代表性原理

即将有限的断面和点位代替无限的整体环境情况,其主要反映空间状况;运用有限的采样频率代替可变动的整体环境情况,主要反映时间状况;运用有限的数据量反映整体环境信息。

3.1.2规范性原理

将环境信息的可比性、可靠性与检测的精准性、可溯源性以环境监测的技术规范化(标准化)、监测制度化的形式加以体现。

3.1.3完整性原理

检测过程运用要素与相素以及压力三者混合监测程序达到反映环境内涵的复合性和完整性的目的,并将环境监测的系统性展现的淋漓尽致。

3.2检测指标

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①化学指标;②生态学指标;③环境质量指标;④生物学指标;⑤环境建设指标等。

4.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现状

缘于本国生态环境监测的起步落后于发达国家,所以容易缺乏统一有序的监测标准且对于技术规范的制定尚未落实,只是在海洋和农业方面推出了较为具体的技术章程制度。制约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主要因素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监测地位、作用、性质均无规范性法律法规;②运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与各项机制不符合监测需求;③无有力财政措施作为平台;④监测队伍缺乏规范性且资质与机制尚处于青涩阶段;⑤监测体系不完善缺乏连贯性,监测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有待提升。

5.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趋势

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3S技术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是其发展的主要技术基础,在今后较长的一个时期内,遥感手段将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地理信息系统作为“3S”技术的核心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美国、欧洲、日本和我国都在制定新的观测计划,国内北京、上海、重庆、厦门等地都在推进基础数字化工作,推广GPS定位观测,这些计划的实施将为区域环境监测提供重要的数据。传统监测手段,只能解决局部监测问题,而综合整体且准确完全的监测结果必须依赖三S技术。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网络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科]

【参考文献】

篇7

2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环境监测问题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以往的监测方法都存在监测范围非常小等缺点,很难客观的反映实时的监测情况。3S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具体的操作过程是运用GPS和RS获取监测区的位置和地貌数据,运用GIS将检测区域数字化,规划和评价评价区的环境生态问题。下面介绍3S技术对环境监测的具体方面。2.1运用3S技术的城市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城市的生态监测的过程中运用比较早,很多城市如北京、天津等都建立了完善的3S数据库监测系统。建立监测数据库可以很大程度上使环境污染的防治数据库系统更加的完善。GPS和RS可以获得城市的植被绿化的分布情况,再运用GIS软件分析数据,从整体把握城市的绿化情况。2.2运用3S技术的林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近几年也广泛使用在林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监测之中,还包括监测森林生态、荒漠化等方面。RS技术可以动态的监测林业环境的生态情况,可以绘出详细的林业分布图和植被的覆被图,可以评价林业的生态环境。3S技术也可以用于实时监控森林火灾情况和灾后的损失评估等问题。2.3运用3S技术的水资源环境监测3S技术应用在水质监测,不仅可以准确的掌握监测区域的水环境的情况,还可以预测出水质将来的变化情况。可以推断出污染源、排出口等环境因子的空间分布情况。3S技术在水文模拟和水环境调查等方面也广泛运用,3S技术也可以运用在监测水质的富营养化等污染问题。2.4运用3S技术的海洋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广泛运用在海洋生态监测的问题,3S技术的运用可以得到海洋污染物的一系列的情况,如可溶性的有机物、非可溶性的污染物等,可以用于检测石油污染的问题。现在我们对海洋的了解非常有限,海洋中还有很多未开发的能源,若我们运用3S技术实时的监测海洋的生态情况,人类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海洋的生态情况,为以后人类更近一步的开发海洋能源提供科学的依据。2.5运用3S技术的农业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在农业的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也很多,主要应用在评价土地的连续使用的能力、评价土地的生产能力、土地沙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污染情况等方面的监测。3S技术可以叠加和对比不同时期的农业的生态环境,分析农业生态的变化问题,寻找出农业产业最大化的方法,最终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2.6运用3S技术的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监测3S技术也运用在矿产资源的开发中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运用3S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矿产的开发程度,减少矿产开发对环境造成的不可逆的破坏,使矿产开发的利益最大。2.7运用3S技术的生态环境灾害监测我国的各个省份的自然灾害都频频发生,我国的自然灾害的种类有台风、龙卷风、冰雹、暴雨、暴雪、泥石流、旱灾、水灾、虫灾等。运用3S技术可以监测各类环境灾害等问题,RS将泥石流的影响因素和获得的信息相结合,分析出泥石流产生的因素,也可以监测其他灾害的发生。运用3S技术监测生态环境的问题,建立3S数据库,结合以往的数据库可以分析灾害的规律。

3结束语

3S技术在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3S技术获得信息并处理和分析信息,可以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实时的监测。虽然3S在生态环境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还有很多细节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研究人员应该从生态环境的实际出发,结合3S技术解决更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为我国的生态环境有序良好的发展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作者:魏杰 王伟 刘丽娜 马云霞 王振峰 单位:河南省环境监测中心

篇8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 制度 应对策略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当前形势下,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值得大家关注的问题就是生态环境的问题,这个问题受到了全世界的共同的关注,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是我们不能忽视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的监测是我们警醒生态环境保护和对生态环境执法的很重要的依据,我们想要保护生态环境,那么就需要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换言之,生态环境监测就是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如果我们不对生态环境进行检测,那么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就是没有条理的,就是不清晰的,可以很明确的说,如果没有提前的生态环境监测,那么下面的一切工作都是寸步难行的。因此,生态环境监测在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式不可缺少的一步。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知识性的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下面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存在着哪些问题?

一、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当前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还不是很成熟,但已经初步取得了不少的成绩,就拿现在说吧,我国已经在一定的范围内建立了以常规监测、自动监测为主要的监测技术的监测系统,还拥有2300多个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将近50万人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大队伍,但是因为还不成熟,所以依然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1.我国没有制定专门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法规

我国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颁布了不少,但是却没有一部法律法规是专门规定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的,现在唯一执行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就是国家环保局颁布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方法》,但是这部管理法的内容太概括,没有具体的管理事项,这部法律是在2007年9月1日实施的,这部法律对当前的生态环境形势已经没有太大的实用性了,它已经跟不上生态环境监测的发展了。因为只有这一部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现在来说还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所以在当前没有一部相对统一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法律地位很不明确,使得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来作为保障,这样就造成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钻了不少法律不完善的空子。

2.我国没有统一的、完整的可操作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方法

现在,我国建立了不少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管理部门和相关的工作单位,例如,除了国家的检测局外,还有农业部、水利部、科技部、环保局等以及一些地方的相关的管理部门都已经对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作为重点之中的重点,这些部门都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调查以及研究一个合理的方案,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现在处于一个多管理,无法律,多部门的不同的管理规范之中,最终导致了国家检测局得到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也不统一。

3.生态环境监测的硬件的设备不够先进、活动的经费不充足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进行是要依靠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的仪器,如果没有先进的仪器和先进的设备的投入使用,那么就不能够顺利的进行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使得上级分配的任务一直无法进行,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即使我们有先进的技术人才,也没有办法顺利的完成上级分配的任务。上面说到的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还不够强烈,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还不成熟,所以,我国境内普遍存在生态环境监测的设备不充足,技术人员的技术不够先进等问题,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设备的造价是非常高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本来就经费不充足,所以造成一些老化的设备没有资金改善,先进的设备没有资金购买的状态,这就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的发展。

4.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中的监测数据的不真实、没有纪律性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机构主要是政府部门,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的结果有很浓重的行政色彩,一些地方的环保部门为了地方的政绩而谎报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和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这样就直接影响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监测数据的真实性。

二、对于这些问题相关的应对策略

1.我国应该加强立法,提高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地位

生态环境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所以我们应该从实质上解决,首先我们应该尽快的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法律上严格的要求。我们还应该高度的重视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在大的前提下,颁布一些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保护法》为依据的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专门的法律,完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制度的建设,让生态环境监测涉及的相关部门和从业人员都有法可依,法律人员都有法可执。

2.快速制定相对统一的,完善的可操作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和方式

我国的相关的对生态环境监测的部门应该积极的参考国际的统一标准,加快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规范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的工作,提高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可执行性。现在,我国还在使用旧的标准,没有和国际达到一个统一,这样就影响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先进性,不得达到与世界接轨。

3.大量的投入资金,重点放在生态环境监测的建设上

各个地方的生态环境监测站是监测工作最实质的地方,这里所得到的生态环境监测的数据是最真实的、可靠的。所以对于生态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是必须走的一步。所以我们应该加大资金的投入,这样就需要得到各个部门的认可和支持,然后我们还要换取先进的思想,在思想上做调整,多方面的引进资金来强化生态环境监测的各个方面。还要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引进市场体制,增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的积极性。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破坏越来越严重,人们对环境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水土流失是环境问题中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监测已经成为环境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1]。现以山西和河南两地为例,对水土保持中的生态监测工作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措施。

1水土保持的生态监测种类

(1)进行区域检测,实施重点监测

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山西省和河南省两省的地质地貌分布有很大的不同。山西省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汾河上游附近,而河南省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河的下游地区。在开展水土保持工作之前,山西省对汾河上游流域进行了现场勘察,对流域的基本情况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对当地的土壤、植被、水文气象、森林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普查,并建立了详细的数据资料信息。近年来,山西省开展了多项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完成了不同领域的水资源监测和不同类型的水土流失的动态监测。河南省在黄河的上游和下游地区进行了的普查和数据的抽样调查,并通过省县合作的方式,把沿黄河生态涵养带的原阳林场林区和位于南水北调中线生态走廊的长葛市河镇确定为河南省首批监测基地试点。目前,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实施方案,开展监测基地选址和设计的工作,并组织协调相关部门依法展开林地保护管护和各项监测工作。

(2)进行小流域监测,实施动态监测

小流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动态的流域系统,它可以作为水土保持的生态监测对象。采用全方位的监测手段,可以用跟踪监测、抽样检测、特征时段监测和典型样点检测等多种类型的检测方法[2]。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是改善流域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采用动态的监测手段,对小流域的土壤侵蚀情况、地表植被类型、水土流失程度等进行综合的动态监测,确保生态监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水土保持中的生态监测改善意见

(1)注重技术和监测方法的应用

正确的监测方法和熟练的技术是进行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的基础,是获取监测数据和资料的保障。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应该注重各个方面的标准化操作,实现检测的统一、简化和协调。对于不同的监测内容确定不同的监测手段和方法,例如对于水土流失面积较为严重的地区采用3S技术手段,根据监测对象的年际变化应用GIS与GPS进行现场调查、跟踪监测[3]。

(2)注意加强监测人员的专业素养,提高监测的质量

组建专业的水土保持生态监测队伍,让这一部分人员不仅懂得水土保持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对于监测仪器的使用熟练、有技巧,并且掌握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GPS应用方面的多项技能。改善在职监测人员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聘用具有现代信息应用技术的专业人员,强化监测队伍的建设。

(3)确保水土保持监测部门的主体地位,增强监测的重要性意识

受固有的思维模式和陈旧观念的影响,对于水土保持的生态监测没有被人们高度重视起来,致使监测工作安排不到位。由于监测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监测工作得不到保障、监测工作受阻,致使水土流失问题得不到改善,从而加剧了水土流失的进程。应该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机构的建立,并明确监测机构的合法地位,为水土保持生态监测部门提供专门的技术支持机构和单位[4]。在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的过程中,应该加快推进生态监测部门的建立,创造软硬兼施的工作环境,使水土保持的生态监测人员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有关监测的法规,为水土保持的合理化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服务保障。受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水土保持监测意识还没有被人们广泛接受,因而应该加大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的宣传力度,让全社会认识到水土保持的重要性,真正发挥水土保持生态监测的作用。

3结语

随着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推进,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水土保持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水土保持工作中生态环境的监测是水土保持工作发展的重要保障,对水土保持工作顺利执行起着重要的技术和资料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建民,沈其明.凉山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的构建[J].中国水土保持,2009(4):37-38.

[2]郭索彦,李智广.我国水土保持监测的发展历程与成就[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5):19-24.

篇10

某水域是国内著名的淡水湖,也是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随着国内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环湖人口的密度也不断增加,尤其是沿湖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入,使氮磷等元素迅速增加,这片水域富营养化的现象不断加剧,特别是在夏季,大量浮游藻类植物大量生长,如果天气加剧变化,就可能导致大量藻类的死亡和腐烂,使水体环境不断恶化,部分水域内的鱼虾等会直接死亡。所以需要加强对这一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监测,以便为治理和缓解这一水域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1渔业生态环节监测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和要求,监测的项目主要有以下方面:环境、气象和水文等自然条件简况;航道的疏浚、采砂和筑坝等工程对生物和栖息地以及产卵场的影响;水质的监测;生物环境的监测;生物性残毒的监测。

2结果和分析

2.1水域基本情况

这一水域是淡水湖,面积为750km2,整体地貌为北高南低,平均水深是2.89m,最大水深是6.8m,湖岸长为155.7km。这片水域借助湖面的降水和地表的径流进行补给,整体流向是由西向东。

2.22007—2010年水质的变化情况

在2007年,这一水域内主要鱼类的产卵场各项水质的指标都符合相关标准,但是氮、磷、铜和高锰酸盐等指数超标,湖泊有强度的富营养化。近些年,经过综合化治理,这水质情况有了很大改善,因为周围人口的不断增长,生活污水已成为主要的污染源。2008年,主要鱼类产卵场各项水质都符合标准,但是氮、磷、铜超标,湖泊呈现轻中度的富营养化。2010年,对这一水域的13个指标进行监测,大部分都符合相关标准,但是氮、磷、高锰酸盐还是超标。其中,总氮在5月份各个监测点全部超标,8月份则是部分超标;总磷5月和8月都超标,8月更严重;铜在5月和8月也都超标。虽然这一水域的水质情况有很大改善,但还是呈现出轻中度的污染。

2.3水域

2007—2010年水产品的产量出现的变动这一水域内有94种鱼类,主要有银鱼,白虾,青虾,鲤鱼,刀鱼,青鱼,鲶鱼等。产量变动如下表。

2.4这一水域水产品的质量

2007年,水产品的检测状况如下:氯霉素,没有检查出氯霉素。汞0.015~0.057mg/kg,平均值为0.043mg/kg,优于国家标准。砷0.051~0.12mg/kg,平均值是0.084mg/kg,优于国家标准。到了2010年,这一水域内各生物残留指标经过检测,重金属的残留都低于国家规定。

3结论

2007年,这一水域内主要鱼类产卵场总氮有明显下降,2008—2010年基本保持平稳,原因是水域管理部门每年都投放了超过50t的鲢鳙鱼种,借助积贮渔产品的方法从水体内移出大量氮与磷。2007年5月—2008年5月,这一水域内总磷有明显的下降,2008年5月—2010年5月总磷基本保持平稳。第2年8月水中的磷含量明显比5月高,原因为:5月是水生生物生长的旺盛期,都需要吸收磷,所以5月磷元素比较少。整体来看,这一水域经过治理后,虽然水质有很大改善,但还存在严重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加强监测,切实保护渔业生产。

参考文献

篇11

(1)对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的监测;

(2)监测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状况及其在治理过程中的恢复状况的监测;

(3)对环境污染物(包括农药、化肥、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等)在生态链中的迁移和转化的监测;

(4)监测评估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5)水土流失的面积监测及其分布和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监测;

(6)监测分析水污染及其对水中生态系统的结构的影响;

(7)监测生态平衡;

(8)濒危物种的分布及其栖息地的监测;

(9)监测生态系统中微量气体的释放量与吸收量。

2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意义

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生态环境关乎社会的和谐,而生态文明建设也对生态环境的状况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需要不断向深处广处发展。但是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的开展常常遭遇一些影响,如天气的干扰等,所以生态环境的监测需要一些先进设备和技术的辅助,目前生态环境监测的技术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三种。以下主要从这三种技术入手,分析他们的应用及其应用意义。

2.1遥感技术的应用

RS技术是利用卫星作业,卫星运作中对物体本身发出的电磁波十分敏感,而物体发出的电磁波能够反映物体本身的位置及表层等的变化,遥感技术便是借用卫星的这一特点,利用卫星进行远程监控。所以说遥感技术主要关注远程的生态状况及其变化趋势。遥感技术在监测的时候会实时的将远程信息记录下来,并形成数据库反馈回地面的信息收集站,这整个过程周期非常短暂,但是内容却很丰富,如海洋、森林、草原等都会覆盖其中。其工作原理以草原植被的遥感监测为例大体解释为:草原植被现在面临着严重的荒漠化威胁,良好状态下的草原在卫星感测图上基本呈现一种颜色,如果部分草原出现了荒漠化,也就是说草原植被区域减少,从而地表发射的电磁波就会区别于植被完整状态下的草原电磁波,不同的电磁波被卫星感应后草原植被荒漠化的区域在感测图上就会呈现另一种颜色。遥感卫星的检测数据主要是以卫星图的形式,其中有颜色及颜色深浅的变化,颜色深浅主要是指地表、水域等的变化程度,非常的直观简易。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生态环境领域的生态破坏监测,通过卫星监测生态是否被破坏及其受破坏的程度,根据遥感技术的监测结果启示我们某些局域的生态状况及该采取什么措施处理和预防,此外遥感技术应为结合卫星监测所以还可以从气象云图的变化预测局域气象灾害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从而为请专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措施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在生态环境检测中RS遥感技术的应用十分广泛,它监测与预测于一体,能有效的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是环境监测方面的不可或缺的实用技术,大大提高了生态环境的监测水平。

2.2GPS技术的应用

GPS是一种定位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能够适时地对遥感技术提供的信息变化区域进行定位导航,具有精确、客观的特性。GPS技术主要是对遥感技术提供的实况数据感测图等加以分析提供地理坐标,其的应用原理是:遥感技术将实况数据传输予GPS仪器,GPS仪器进行定位导航后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同步对实况变化坐标进行动态观测。GPS技术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在遥感技术的基础上的一大创新,它能够应用与实时动态的监测目标的状况,这也是比遥感技术进步的一大特点。此外这一技术还能应用于某一时段的事物数量监测,从而对相关方面进行推测,比如监测某一区域的树木数量从而监测出树木某一时段的二氧化碳吸收量。这一技术应用也是十分广泛,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可以与遥感技术相互辅助,适时监测出动态数据,并能对一些措施的有效性进行适时关注,还能监测生态链的平衡程度,这样能够减少物力、人力的投入,而且宏观、便利。

2.3GIS技术的应用

GIS技术一种地理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输入、储存、管理、分析处理、应用等。其内部储存大量的信息,并且能够分析数据,从而对措施的采取起到辅助决策的作用,GIS技术联合遥感、GPS技术能够形成数据监测和处理的系统,对生态环境某段时期内的变化还能提供原始数据,对生态变化的分析提供参考。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作用非常突出,该技术具有丰富的地理数据,可辅助宏观决策。GIS技术在生态发展的规划方面作用突出,此外还能分析地理资源的开发状况,参与地理资源的管理,从而极大地辅助生态平衡的监测。该技术还能联合GPS的气象预测功能,在生态环境的灾害预测方面起到十足轻重的作用,因此GIS技术在生态环境的监测方面具有准确性、真实性、辅、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