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食物链的方向

食物链的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4 14:45: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食物链的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食物链的方向

篇1

2、财务各岗位人员上岗前必须经过职业道德操守的培训学习,考查合格方可担任财务岗位。

3、建立健全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结合公司实际,建立责权分明、平衡制约、规章健全、运作有序的财务内控制度,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严密的划分,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业务范围和权限、责任,从而形成财务岗位职责分明、环环相扣的内控管理运行模式。

4、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健全的财务内控制度如果得不到有效执行,也只能流于形式,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开展经常性日常检查,制度的保障作用才能得以发挥。这种检查,从时间上,可以是定期检查,也可以是不定期抽查;从内容上,可以全面检查,也可重点检查;从范围上,可以是针对所有财务人员,也可以是针对某一个财务人员。实践证明,通过开展制度执行情况多种方式的检查,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也能够得到及时纠正。开展经常性的日常检查是预防财务人员职务犯罪的有力保证。

5、每年开展“小金库”治理活动。阶段“督导抽查阶段”“针对发现问题的整改阶段”最后是推动完善和建立健全防治“小金库”长效机制。

篇2

物流普遍被认为是“第三利润源泉”,各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物流专业,但大学的物流管理教育不应是复制舶来品,而是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反思、驯化和完善科学理论,以期培养适合中国之国情的物流专业人才。

1物流管理成为一个行业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

众多大学开设物流专业,是因为物流拥有美好的前景,这样可以广泛的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众所周知,就业是专业存废的一票否决关键,没有专业哪有学生,没有学生哪有经费,没有经费哪有学校,但其实没有几所大学会认真思考物流这个行业本身的。结果就业率是100%,但毕业生多数从事的是一些初中生都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只要会玩微信就可以了。当然不是说大学生就不能从事只需初中生水平的工作,即使美国这样发达的国家也有很多大学生乐于从事蓝领的工作,大学生涯是培养现代公民所必须的一个阶段而已。但一所大学如果培养的毕业生,除了多一张文凭之外,和初中生没有区别的话,这所大学也就没有什么存在的价值了。特别是在招生逐步取消本科录取批次的大趋势下,这种大学肯定会被市场所淘汰的。所以,为了行业的发展,也为了学校本身的发展,热门的物流管理必须要对自身的专业建设有一个理性的反思。物流管理作为一个行业不是中国原创而是从欧美复制过来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那么发达的阶段。物流作为一个行业是市场经济体系内部为追求利润而自发产生出来的。以美国为例,在美国这样成熟的市场经济,企业追求的是法律范围内的利润,如果没有利润,企业就会被市场无情地淘汰掉。在二战之后的50年代美国,由于世界大战摧毁了其它国家的经济,故而美国的商品供不应求,企业的经营思想以生产制造为中心,所以,降低生产成本成为第一利润源泉,物流的问题无暇顾及。在60年代的美国是大变革的时代,尤其年轻人追求个性,多样化才是商品的出路。因此,第一利润源泉达到极限,转为扩大销售才能增加利润。所以,营销成为第二利润源泉。70年代之后世界发生两次石油危机,企业意识到物流对企业降低成本的巨大作用。80年代之后,美国经济向全球化转型,但西欧的复兴成为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营销作为第二利润源泉已经达到极限,因为很多利润的手段是可以复制和仿效的。90年代以来,当销售手段发挥到极致,美国企业发现物流不仅能够帮助扩大销售,提高国际竞争力,而且也是一个很好的新利润增长点。物流单独分化出来,自成系统,通过提供有效的流通后勤服务,改进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优化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从而降低社会整体运行成本,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提高国家的国际竞争力。此时,物流已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在拥有发达市场经济的美国,第一利润源泉即降低生产成本,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经十分成熟了,尤其是利用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方面;第二利润源泉即营销手段和技术,也已经很专业化了,人们都熟视无睹;但第三利润源泉也就是大家都在提升的物流管理,随着智能化手段的日新月异,开始成为增加利润的宝藏之地。对于市场经济基本建成的中国,第一利润源泉没有利用到极限,人力成本还是要低于机器的价格;第二利润源泉更是还有很多余地可以挖掘,廉价还是商家主打的销售策略,尤其中国海外市场,恶性价格战争是永远的痛。故而,我国物流能够起作用的效果,在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上,在提高国际竞争力方面,没有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总的说来,物流管理在中国叫好不叫座,要真正起到第三利润源泉的作用,还要与第一与第二源泉共同协调发展。物流作为一个行业,在我国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面对的问题和困难都要比欧美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这需要广大的物流从业人员长期艰苦的努力,不是把欧美的做法简单复制过来就可以的。

2供应链精益物流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的理论立足点

首先是我国的第三方物流服务规模很小,这和中国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有密切关系,央企是不会和山寨小厂共用同一物流的;其次是大多物流基础能力很弱,信息化的水平很低;再就是有关物流方面的法规和技术标准不一致,航运、铁路、飞机、公路、海关等部门分割管理,政出多门。总的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很高,根本起不来“第三利润源泉”的强大经济推动力。物流是社会运行的剂才是中国物流管理教育核心的概念。欧美物流理论在我国水土不服,不是意味着物流在我国没有前途,如物流就是京东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前端给客户提供最佳体验,后端打造物流系统降低成本。物流虽然在中国由于第一、第二利润源泉没有达到极限而成为第三利润源泉,但其确实能有效地降低社会运行和经济运作的成本,起着经济社会运动剂的作用。大学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不要夸大自己的作用,导致内容过多地侧重于把欧美情况公式化之后的所谓科学先进性。而是要立足于中国物流各部门与各环节分割管理之现实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大数据等手段,使得经济社会运行流畅一点,降低其摩擦力,减少运作成本。这需要有供应链精益物流的理论立足点。供应链的方法[1]。福特开创了流水线的方式,但仅限于组装。如果把商品从原料采购到送达消费者看作完整的链条,那么就会发现很多可以改进及完善的地方,这就是供应链方法。物流的供应链分析,其实就是商品流通过程中所有链条企业的物流整合。当然,这在中国目前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可以通过了解航运、铁路、航空、公路、海关等部门的运作规则,从而减少交接中的摩擦力,进而提升总体效率。精益的方法[2]。精益的分析有很多,但无非就是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如汽车的一颗螺丝钉,怎样可以在全球供应链中以最小的成本最大的效用生产出来,我们可以不要批量生产的备件,而用公差代替。精益其实是供应链的微观层面,而供应链则是精益的宏观层面。综上所述,供应链精益物流是从经济社会运行的整个过程考察,以消费者为价值终点,通过降低流通费用等物流手段,达至减少运作过程中的摩擦力,最终实现提升国民经济总体效益,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核心竞争力。这是贯穿整个社会发展的常态,是物流发展的主线。

3结束语

物流业的出现是成熟竞争性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结果,随着我国世界开放与市场经济体系转型,也开始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但物流业在我国还处在一个发展期,物流人才相对缺乏,所以,作为一个物流管理的教育者,应该要从物流行业的根源思考中国的物流管理逻辑,从供应链精益物流的角度进行物流管理课程建设,而不要仅仅培训学生通过物流师考试。

[参考文献]

篇3

1. 前言

体育中考作为无锡市体育中考的一部分,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变化,现在已经基本定型,考试项目分为速度耐力类、力量类及球类3项目。力量类的考试项目为:跳绳、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或掷实心球。教师要安排好学生做好力量类项目的训练,以取得满意的中考成绩。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体育中考力量类项目的训练方法,进行提炼和总结。

2. 立定跳远

2.1 动作要求

2.1.1 两脚平行站位。

2.1.2 两臂摆动与呼吸的协调配合。

2.1.3 身体重心前移。

2.1.4 跳高式摆臂技术。

2.2 肌肉力量

主要包括下肢力量和腰腹力量,其中,下肢力量对立定跳远的起跳速度和起跳高度起决定作用;而腰腹力量对提高身体重心,维持空中身体平衡,完成落地动作起主要作用。

2.3 练习的具体内容

蛙跳;行进间单腿跳;原地单、双腿轻跳;台阶;各种跳绳练习;跳起空中分腿两手触脚;跳起屈膝抱腿;肋木悬垂收腹举腿。

3. 男生引体向上和女生仰卧起坐项目

3.1 技术分析

此项考核内容,考核标准较低,女生的仰卧起坐项目,大部分女生不需要专门练习;男生的引体向上稍有难度,但只要练习方法得当,完成十个的目标也很容易。由于这两项内容的技术性不强,在此不作细致的分析。

3.2 引体向上的练习方法

3.2.1 同学帮助法。

3.2.2 振杠法。

3.2.3 负重练习法。

3.2.4 要安排好练习的周期性。

3.3 仰卧起坐的练习方法

3.3.1 外力帮助法。当练习者完成一定数量的仰卧起坐,再无法继续下去时,帮助者两手托其肩,帮助完成动作,具体的用力方法同引体向上的“同学帮助法”。

3.3.2 限时快起法。即在一时间内(30秒或40秒),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以增加速度耐力。

3.3.3 计数法。即没有时间限制,练习者尽量多地完成练习的个数,以增加腹部力量。仰卧起坐练习的周期性安排原理同引体向上。

4. 30秒跳绳

4.1 动作要领

两手上臂贴近身体,手腕用力。脚尖和前脚掌起跳落地,起跳高度不能太高,以刚能过绳子最好,落地时膝盖微屈缓冲。

4.2 跳绳的方法

快速跳绳一般有2种:连续并腿跳绳和连续交换腿跨跳绳。

4.2.1 连续并脚跳。两手握绳的两端,两臂自然屈曲,将绳置于体后,两手腕、手臂协调一致用力,将绳向上、向前抡起,当绳抡至头以上位置时,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下、向后抡绳,当绳即将落地前的一瞬间双脚随即跳起,绳从两脚下抡转过去,两手臂不停顿继续向后、向上、向前抡绳,绳接近地面的瞬间双脚继续跳起,连续做数次。

4.2.2 连续单换跨绳跳。两手握绳的两端,向前摇1次绳,两脚分前后依次跨绳;连续单换跳短绳。当绳摆至前下方时,一脚前摆越绳,绳击地时摆动腿落地、踏跳,另一腿后举。当绳摆至前方时,后退再前摆、踏跳,如此交替进行。

4.3 练习方法

4.3.1 限时快速跳法。即在一时间内(30秒或40秒),用最快的速度进行练习,以提高跳绳的速度。

4.3.2 计数法。即没有时间限制,练习者连续不断地完成练习的个数,以增加跳绳的稳定性。

4.3.3 2分钟计时跳。在2分钟内连续跳绳,练习者尽量多地完成练习的个数,提高耐力。

5. 掷实心球

对于少数经过专项训练或身材高大强壮的学生而言,实心球项目达到满分也很容易。但考虑到该项目技术性强,临场发挥有不稳定的可能,而可供选择的另外一项考核标准较低,一般没有绝对实力不建议学生选择此项。

5.1 动作要领

双腿自然分开于肩同宽,双腿弯曲半蹲,双臂拿球自然下垂,身体微前倾。双腿用力站起,同时双手带球向头后抛球(注意手臂始终要保持伸直),同时腰发力挺起向后,将球抛出,要尽量保持出手角度在45度。

5.2 练习方法

5.2.1 快速俯卧撑25―30次×3组。

5.2.2 快速两头起:仰卧,手臂和脚同时翘起,手臂碰脚。

5.2.3 负重20千克蹲立、蹲跳,每组20―30次×5。

5.2.4 “坐姿”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限制腰部以下肌肉用力)。

5.2.5 “直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限制腿部肌肉用力)。

5.2.6 原地“开立”双手头上掷实心球。

篇4

目的: 分析连翘(FS )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体外吞噬和体外NO释放的影响。方法: 无菌收集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和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DASE)标记大肠杆菌DH5α, 短期培养3 h后流式细胞术(FCM)分析FS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吞噬的影响。用LPS体外刺激活化腹腔巨噬细胞, Griess Reagent试剂盒检测并分析FS对巨噬细胞体外释放NO的影响。结果: FCM分析显示, 终浓度为40、 80、 160 mg/L的FS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吞噬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

【关键词】 连翘提取物 腹腔巨噬细胞 吞噬 NO释放

[Abstract] AIM: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forsythia suspensa (FS) extract on phagocytosis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s and NO production in vitro. METHODS: The peritoneal macrophagess were isolated from BALB/c mice. After stained with CFDASE, the DH5α were cocultured with peritoneal macrophagess for 3 h. The effect of FS extract on cytophagocytesis in vitro was analyz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were stimulated and activated by LPS in vitro. The effect of FS extract on NO production of the peritoneal macrophages in vitro was measured by NO assay kit. RESULTS: FCM analysis showed that FS extract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phagocytosis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s at the final concentration of 40, 80, 160 mg/L, respectively (P

[Keywords]forsythia suspensa extract;peritoneal macrophages;phagocytosis; NO production

连翘(forsythia suspensa, FS)又名旱莲子、 大翘子、 落翘等, 为木犀科植物连翘的果实。它作为传统中药广泛应用于对炎症、

发热和溃疡等方面的治疗[1]。同时, FS的主要活性成分连翘苷在抗氧化、 抗菌、 抗病毒和解热抗炎等方面[2]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我们通过检测FS对小鼠腹腔内巨噬细胞体外吞噬和NO释放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其免疫学效应。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清洁级BALB/c近交系小鼠(雄性, 8~10周龄, 体质量20~22 g)购自广东省实验动物中心。FS购自四川广汗市维康植化有限公司。L谷氨酰胺、 β巯基乙醇、 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购自Sigma公司。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 ester, CFDASE)购自美国Molecular Probes 公司。RPMI1640、 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 FBS)为美国GibcoBRL公司产品。Griess Reagent试剂盒为美国Promega公司产品。流式细胞仪(FACSCalibur)为美国Becton Dickinson公司产品。

1.2 方法

1.2.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制备和细胞培养 断颈处死小鼠, 用750 mL/L乙醇消毒, 腹腔注射RPMI1640完全培养液约5 mL。用棉球轻揉腹壁1~2 min后, 收集腹腔液, 1500 r/min离心10 min, 弃上清, 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含100 mL/L的FBS)调整细胞密度为2×109/L。根据需要接种于24孔(1mL/孔) 或96孔(0.2mL/孔)细胞培养板中, 37℃、 50mL/L CO2培养箱培养3 h 。轻轻吸弃培养液后, 再用RPMI1640完全培养液洗去未贴壁细胞, 继续培养[3]。

1.2.2 对大肠杆菌DH5α的染色标记 采用CFDASE染色标记大肠杆菌DH5α。CFDASE用二甲基亚砜(DMSO)溶解成10 mmol/L的储存液, -20℃ 保存。临用前, 取适量用PBS稀释成1 mmol/L的工作液, 备用。新鲜大肠杆菌DH5α离心弃去LB培养基(4 000 g, 6 min), 冷PBS洗涤1次, 调整细菌密度为1×1010/L, 加入CFDASE工作液(终浓度为8 μmol/L), 充分混匀后在37℃摇床振荡(220 r/min, 15 min)。RPMI1640培养基静置10 min终止染色后离心, 经RPMI1640洗涤2次(4000 g, 6 min)后, 重悬。流式细胞术(FCM)检测DH5α的CFDASE染色标记率为90%。

1.2.3 巨噬细胞体外吞噬 将CFDASE标记好的大肠杆菌DH5α(1×107/孔)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细胞密度为2×109/L)一同接种到24孔板内。实验分组及处理: 设2组空白对照(RPMI1640完全培养液组和PBS组)和不同终质量浓度FS组: (RPMI1640+FS 40)、 (RPMI1640+FS 80)、 (RPMI1640+FS 160)、 (PBS+FS 40)、 (PBS+FS 80)、 (PBS+FS 160)接种于24孔培养板。每组各设6个重复孔。37℃、 50 mL/L CO2培养箱中温育3 h后, 用细胞刮轻轻刮下贴壁的巨噬细胞, 各组分别经由70 μm滤器过滤, 立即以FCM检测。

1.2.4 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 实验分组及处理, 设阴性对照组(单独RPMI1640完全培养液组)、 阳性对照组(单独LPS组)、 不同终质量浓度的单纯FS组和(FS+LPS)组, 每组设6个复孔, 接种于96孔培养板。给药组细胞与药物FS共孵育4 h后, 再加入LPS(终浓度为10 mg/L)刺激继续培养24 h。收集相应培养上清-20℃保存。采用Griess Reagent试剂盒(Promega)以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培养上清中的NO稳定氧化代谢产物亚硝酸盐(NO-2)水平, 间接反映NO的释放量。50 mL小鼠巨噬细胞培养上清加入96孔平底酶标板中, 按试剂盒操作说明加入试剂, 室温避光孵育10 min, 检测A540值。

1.2.5 FCM检测及分析 所有样品经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CELLQuest软件获取。先在前散射(FSC)对侧散射(SSC)二维散点图中, 划出巨噬细胞细胞区R1。CFDASE为荧光1(FL1)。M1表示腹腔巨噬细胞吞噬经CFDASE标记后DH5α百分率。全部数据经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和CellQuest软件获取, 每管样品检测10000个细胞, 获得的数据用CellQuest软件分析。统计学分析用统计软件包SPSS10.0进行处理, 数据以x±s表示, 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两两间比较用LSDt检验。

2 结果

2.1 FS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吞噬的影响 表1结果显示, 仅对照组RPMI1640完全培养液和PBS组之间比较, 发现RPMI1640 悬浮的巨噬细胞吞噬率比对照组PBS表现较高。对照组RPMI1640 完全培养液和(RPMI1640+FS)组比较, 各浓度FS组均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率的增加, 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BS和(PBS+FS)组比较, 相同浓度FS组也可促进巨噬细胞吞噬率的增加, 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FS间比较有一定的浓度梯度依赖性。巨噬细胞体外吞噬的一次代表性实验结果(图1)。

表1 FS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吞噬影响(略)

Tab 1 Influence of FS on the phagocytosis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 in vitro

aP

图1 腹腔巨噬细胞体外吞噬DH5α(略)

Fig 1 Phagocytosis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 on DH5α in vitro

2.2 FS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的影响 表2结果显示, 单纯RPMI1640完全培养液组为阴性对照组。不同终质量浓度的单纯FS组均可抑制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 且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其抑制NO释放的程度越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LPS组为阳性对照组, 它的NO释放结果为(0.36±0.01) μmol/L。在(LPS+FS)组中, FS也可抑制LPS诱导刺激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 不同浓度间也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其抑制NO释放的程度越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FS组作用趋势呈一致性。巨噬细胞体外吞噬的统计学实验结果见图2。

图2 FS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影响(略)

Fig 2 Influence of FS on NO production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 in vitro

aP

表2 FS对腹腔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影响(略)

Tab 2 Influence of FS on NO production of peritoneal macrophage in vitro

aP

3 讨论

腹腔中的巨噬细胞主要是通过引起和调节局部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来调节和维持腹腔环境的稳定,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免疫辅助细胞。它在细胞膜上表达MHCI/II类分子和多种黏附分子以及IgG Fc受体(FcγR)、 C3b受体(CRI)和多种细胞因子受体。在与多种病原微生物识别与结合过程中, 可以高表达IA抗原和分泌较高水平L10, 通过受体与病原体等抗原异物结合经吞噬或吞饮作用, 主动吞噬、 杀伤和消化病原微生物等抗原性物质。

本实验我们采用新的方法, 用CFDASE标记DH5α在体外被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 间接证实了FS可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体外吞噬。不同浓度的FS对其吞噬影响呈一定的梯度表现, 与对照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我们推测FS可能通过与腹腔巨噬细胞表面的受体间的特异性结合而促进了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或者也可能对作为抗原的大肠杆菌DH5α的受体Fc段存在一定的调理作用, 从而协同促进了腹腔巨噬细胞识别、 结合并吞噬的过程。

腹腔巨噬细胞的NO释放是由LPS协同INFγ、 TNFα等细胞因子作用刺激诱导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所达成的[4]。我们已知NO作为体内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 可以兼具细胞间、 细胞内信使以及神经递质作用的信号分子。它是由血管及机体许多其他组织类型的细胞合成, 以自分泌或旁分泌作用参与正常生理过程和某些疾病的发生发展, 如血管扩张、 血管通透性、 血小板黏附和聚集、 神经信号转导、 宿主防御反应等等。此外, 在免疫学上NO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作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 起着免疫效应分子和免疫调节剂的作用, 可以杀伤细菌、 病毒和肿瘤细胞。但是, NO过量可对宿主细胞产生细胞毒性作用, 损害宿主细胞活性和导致基因突变, 如NO过量可诱发肿瘤, 有研究发现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与血液NO的浓度可呈正相关[5]。此外, 临床上NO过量还常表现在的休克和哮喘等[6]。

已知LPS诱导激活巨噬细胞一般是沿2条道路进行启动信号转导途径: 一是LPS与靶细胞膜相应受体作用并启动胞内信号转导途径; 二是LPS作用细胞后, 核内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上游信号分子的确定[6]。研究表明LPS的刺激可激活或增强通路MAPK家族(ERK1/2, JNK1/2以及p38MAPK)的磷酸化, 同时还可促进巨噬细胞分泌释放PGE2使之与其细胞表面G蛋白偶联的受体结合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导致cAMP 释放增加及PKA的活化[7]。本试验结果表明FS对LPS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NO释放有抑制作用。低浓度FS(40 mg/L)即可抑制腹腔巨噬细胞NO的体外释放, 且各浓度梯度FS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由此我们推测FS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体外释放NO的原因在于FS可能参与和影响了LPS诱导的某些通路的表达。文献表明FS可以抑制cAMP磷酸二酯酶的活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胞内cAMP的含量[8]; 它还可以抑制p38MAPK的活化、 阻断NFκB途径作用以及抑制iNOS蛋白和mRNA的表达[9], 这些均为FS抑制腹腔巨噬细胞体外释放NO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Li HB, Chen F. Preparative isola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phillyrin from the medicinal plant Forsythia suspensa by 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 [J]. Chromatogram A, 2005, 1083(1-2): 102-105.

[2] Schinella GR, Tournier HA, Prieto JM,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of antiinflammatory plant extracts[J]. Life Science, 2002, 70(9): 1023-1033.

[3] 李杰萍, 梁 统, 周志元. 5脂氧合酶及其激活蛋白在大鼠腹腔巨噬细胞中的表达[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03, 19(6): 606-607.

[4] Marletta MA. Nitric oxide synthase structure and mechanism[J]. J Biol Chem, 1993, 2(68): 12231-12234.

[5] 范文韜, 刘德立. 一氧化氮代谢与细胞色素P450[J].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000, 7(2): 75-77.

[6] 金惠铭, 卢 建, 殷莲华. 细胞分子病理生理学 [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 225-235.

篇5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理论背景

最早的“逆向物流”的概念是由Stock在1992年给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上提出的:它是一种包含了产品返回、物料替代、物品再利用、废弃处置、再加工处理、维修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我国《物流术语》中将逆向物流分为回收物流和废弃物物流。回收物流是指不合格物品的返修、退货以及周转使用的包装容器,从需求方返回到供应方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是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所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逆向物流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最小化产品中所消耗的资源以及废物的排放。逆向物流是指为了重新获得产品的使用价值或正确处置废弃产品的目的,将原材料、半成品、制成品等从产品消费点一端(包括最终用户和供应链上客户)返回产品的来源点一端(生产地或供应地)的过程,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对产品和物资的完整的、有效的和高效的利用过程。连锁零售企业的逆向物流,是指废弃、损坏或者滞销的产品和包装从消费环节返还配送(逆向物流)中心的活动,贯穿商品从回收直至最终处理环节全过程。

二、连锁零售业实施逆向物流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我国于1993年公布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之后一系列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条例、规章,重要商品如家电、计算机的三包条例等。这些法规规定了消费者应具有的权利,迫使厂商必须在经营活动中遵守;而当消费者进行权益主张时,企业有多种正确的对应处理方式与具体手段,其中之一就是积极地实施逆向物流。此外,环保法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我国于1989年公布、实施了《环境保护法》以及详细的实施细则。一方面是厂商有义务进行回收处理,另一方面由于垃圾填埋和焚化的费用不断上涨,也让厂商愿意用回收利用的方式来处理旧货,这样也形成了逆向物流。

第二,可以为企业节约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无论是产品包装、瑕疵品、滞销品还是过季商品,通过逆向物流,并对产品包装、瑕品进行再加工,对滞销商品、过季商品再配送(配送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可以使产品的价值再现,为企业节约资源。

第三,外部成本内部化,节约交易成本。根据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资产专用性越高,交易双方的依赖性越大,市场交易成本也越高。当资产专用性很高时,应将其交易成本尽量内部化,消除市场机制下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交易成本。由于逆向物流的对象的不同,实施逆向物流所需要的设备和采用的回收方式也不尽相同,其资产专用性较高,因此必须避免采用市场交易。

第四,宽松的退货政策,使得逆向物流成为必然。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一些售零商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开始推行不满意就退货甚至无理由退货政策。这无疑对逆向物流提出了挑战。一方面,退货量增大,使得零售企业必须实施一系列有效的管理措施,以减少企业逆向物流成本;另一方面,这些退货有的是因为商品本身的缺陷,而有的只是因为顾客对产品的某一方面不满意,这就要求逆向物流不只是将货品“送达”目的的这么简单,而是要对货品进行甄别,无质量问题的可以立即再配送,有质量问题但可以修复的则反回供应商处进行修复,不可修复的则进行报废处理。

第五,减少零售企业的销售风险。如前所述,零售企业实行无理由退货政策,使得退货量增大,再加上产品需求的不确定性,零售企业为了规避风险便不愿大批进货,这样非常不利于产品的销售。供应商和零售企业可以通过协商制定全部或部分退货政策,可以免除或减轻零售企业的销售风险,鼓励零售企业大批量进货,增加产品扩大销售的机会,从而使生产商和零售企业达到双赢的目的。

第六,收集顾客信息,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零售企业是供应链上逆向物流最重要的一环,它直接面向顾客,可以收集到许多宝贵的信息,供应商可以根据退货分布情况和顾客反馈的信息,改善产品的外观设计、产品功能,并对市场做出准确预测,生产出更适销对路的产品。

第七,树立良好企业形象,增强客户信心。一方面,通过简单方便的退换货政策的实施,可以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心,对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忠诚度,增加顾客对企业的信任感及回头率、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将十分有利。另一方面,通过减少产品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企业可以建立符合可长期发展的、环境友好的新时代的企业形象,增加企业无形资产。

三、逆向物流的一般方法

虽然零售业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已逐步得到认可,但是由于逆向物流管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企业并未对此给予足够重视。多数企业逆向物流管理混乱,甚至没有对逆向物流进行管理,这样就造成了企业逆向物流运行不顺畅,使得逆向物流成本偏高,为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一般来说,企业实施逆向物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根据正向物流的结构建立逆向物流流程。一般的大型连锁零售企业都有自己完善的正向的物流系统,企业可以依托正向的物流系统来构建逆向物流系统,但是这样会一定程度地影响企业正常的物流活动。因此,企业可以根据正向物流的结构和经验来建立独立的逆向物流系统,既可避免盲目性,又与企业正常物流活动相辅相成。

第二,控制逆向物流的时间、频率、对象,定期实施逆向物流,定期结算,节约物流成本和人力成本。由于逆向物流发生的时间、地点、数量和质量都是不确定的,因此何时、何地、何种货品以何种频率实施逆向物流是必须明确的。频率高固然可以降低库存成本,但逆向物流的固定成本增加;对于一些数量较少或者金额很小的商品,如果进行二次运输返仓.费用过高.可不作返仓处理。

第三,建立返品信息库,对返品信息收集、存储、分析、预测,指导生产。对于连锁企业来说,要使逆向物流运作更加效,就要建立返品信息库,必须加强对返品信息的搜集和存储,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对逆流商品进行时间、数量、消费者情况等数据搜集并据此原因分析后,为正向物流供货商提供商品的生命周期、产品品质和性能改进方案等参考资料,为供应厂商和连锁企业总部提供包括质量评价、产品生命周期、销售评价在内的各类营销信息,及时调整连锁企业的商品结构,减少逆向物流。

第四,利用第三方物流协助企业逆向物流管理。与正向物流类似,第三方逆向物流将成为逆向物流发展的趋势。一般来说,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专业技术、综合管理和信息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通过把逆向物流外包给第三方企业,能够实现专业分工、提高运作效率,降低逆向物流成本。

四、结论

总之,无论基于法律因素、环境因素还是经济因素,逆向物流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的,它带来的是企业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增加,达到企业效益和自然环境的双赢。因此,我国越来越多连锁零售企业已经认识到价值链中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并且将对逆向物流管理的重视和创新看成企业新的竞争优势。逆向物流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多数企业并未认识到它的重要性,但毫无疑问,只有那些最先认识并重视逆向物流的连锁零售企业,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因此,连锁零售企业学习逆向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提高逆向物流管理水平,并建立一个快速、高效和低成本的逆向物流系统是势在必行的。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刚.供应链管理交易费用与决策优化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2]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5.

篇6

[8] 马梅,朱晓明,周金黄,等. 支付革命:互联网时代的第三方支付[M]. 北京: 中信出版社, 2014.

[9] 王淼. NFC技术原理与应用[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4.

[10] YD/T2772-2014. 手机支付基于2.45GHz RCC(限域通信)技术的非接触射频接口技术要求[S]. 2014.

[11] YD/T 2774-2014. 手机支付基于2.45GHz RCC(限域通信)技术的智能卡技术要求[S]. 2014.

工信部:运营商给虚商的批发价至少每年调整一次

日前,工信部面向三大运营商及全体虚拟运营商试点企业了关于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又称虚拟运营商业务)批发价格调整的指导意见。

篇7

一是揭示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同一栖息地内,生物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从而初步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二是说明食物链的构成。教材首先解释了什么是生产者,什么是消费者,说明食物链的始端和末端在哪里。然后从处于始端的植物的营养从哪里来的角度,介绍分解者及其作用,将整个营养转换连成一个循环回路。

三是建立食物网的概念。学生会发现,在交错的多条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都在自然界中担任着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每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的级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许多交叉的食物链构成复杂的食物网。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如果遭到人为破坏,将会影响整个食物联系,造成连锁反应。

本课的难点有两个:一是真正认识食物网;二是理解食物网中动植物的食物能量交换。

在教学本课时我发现,在课堂上仅仅引导出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对学生而言是很简单的事情,甚至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一个形态上复杂的食物网也不困难。但如果让学生说一说食物网中的某一个环节发生变化是如何影响整个食物网的,很多学生都是盲目推测,很难发现这种变化对食物网中的生物带来的影响,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在市教研室举办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中,有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环节上采取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动手、思考、分析、判断,从而自主地形成概念、发现规律。学生在认识和理解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也出现了不同。

A教学

片段一:成语故事引入,认识食物链

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包含了哪些生物?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螳螂、蝉、黄雀。)

师:如果说黄雀吃蝉,谁在后呢?

(学生继续补充,一直说到老鹰。)

师:往下说,蝉吃什么?(树的汁液)植物吃什么?我们找到的这些,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认识到是吃与被吃的关系。)

师: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如果我们用箭头表示的话,那么箭头的方向应该指向谁?

(学生说理由。)

师:在科学上,表示吃与被吃关系,定义为箭头指向吃的一方。我们一般这样说:树被蝉吃,谁接着往下说?

以往教学,学生在食物链的书写中常存在写反箭头的情况,教师在学生刚开始接触食物链的书写时就强调了食物链的书写规定。按照语言——文字——箭头顺序,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食物链的认识。

学生第一次说食物链时,往往会出现食物链不完整的情况,教师这时要强调食物链的完整性,帮助学生认识到,一个完整的食物链是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点出发,列举这些不同的动植物、不同的食物链之间的新的食物链,最后形成物种丰富、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结构。这种问题引领的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片段二:认识食物网

师:食物链之间会不会发生食物联系?鹰之后呢?

(学生认识到,鹰之后化为“土灰”,细菌将它分解。)

师:黑板上这张图纵横交错,像一张网,我们称食物网。请小组讨论,食物链、食物网有什么特点?

(学生小组交流发现一些特点:越往下,越弱小,越往上,关系越紧密,越高级,越强大;最下面的都是植物;最上面的都是凶猛的动物;凶猛的肉食动物被细菌分解了,进入土壤,然后为植物提供营养;植物数量最多,越往上数量越少。)

老师的板书设计值得关注。教师在黑板一侧板书了一些食物链和自然形成的食物网,形象直观地体现了食物之间纵横交错的交织网络,同时上下结构明显,越往下,越弱小,越往上,越强大,体现了食物的高低层次分布。

B教学

片段一:谜语引入

教师出示谜语让学生猜:1.出示一片草地(打一种植物)——没花(梅花)。2.草地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名称)——草莓(草没)。3.然后来了一群狼(再打一水果名称)——杨梅(羊没)、杨桃(羊逃)。

老师采用了幽默风趣的三个谜语“一片草地,来了一群羊,又来了几只狼”,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思维。看到这些谜语,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狼吃羊,羊吃草,它们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很自然地就会建立起“食物链”的概念。通过“狼来了,羊可能逃没了”,渗透了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论的道理。教师在引导学生建立基本概念时,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这样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师:这里出现了三种生物,你能发现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吗?

(学生回答。)

师:我们该怎样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科学家是用一个单向箭头表示的。

(教师出示:草羊,羊狼。)

师:自然界中的动物吃食物是为了摄取营养、获得能量。所以生物学家采用了可以更好地表示出一种生物把能量传递给另一种生物的表达方式。这里箭头表示的是食物流动的方向,能量传递的方向。

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这里,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记住了箭头的指向,帮助学生理解了“食物链”的实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片段二:认识食物链

师:有树的地方常有鸟,有花草的地方常有昆虫。植物、昆虫、鸟和其他生物联系在一起,相互依赖。(教师依次出示图片:树林、校园、菜园中、海洋)这儿有食物链吗?

(学生回答不同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

师:我们现在可以到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去找,只要找到一种动物或一种植物,那个地方就有可能有食物链。尤其是那个地方有动物存在,它一定会有食物链。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动物需要食物。)

在这里,老师点出了食物链中动植物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谁吃谁的关系,还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片段三:认识食物网

师:在这片草地上除了牧草、羊、狼,还生活着哪些生物?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食物链呢?

(学生说到:牧草、稻谷、蝗虫、兔子、狐狸、羊、田鼠、鹰、狼、马、蛇、鸟。)

师:请把它们之间的食物链画出来?看看你们能找出多少。

(学生练习画食物链,最后教师出示相互交叉的食物链形成的食物网。)

师:一种生物可能被多种生物吃,同时也可以吃很多其他的生物。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层级关系,都是从植物开始到弱小的动物再到凶猛的动物。从植物到凶猛动物的数量是从多到少。

老师通过形象、直观的食物网模型,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规律表示出来。学生在建模过程中,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食物的层级关系和食物的数量关系,以及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会对食物网中的所有物种产生影响,甚至数量的变化都会影响食物网结构的稳定。

片段四:认识分解者和能量环

师:还有一个分解者,我们一起来看。

(学生看视频:分解者及其功能。)

师:实际上,当我们了解到分解者的时候,就不再是食物链了。自养生物把阳光、水、空气吸收过来,使自己变成食物;自养生物作为食物被一级消费者吃了,一级消费者又被二级消费者吃了,这些二级消费者又被更高级直到顶级消费者吃了,那些顶级消费者死了以后,又会被分解者还原,一还原,又变成了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有机物。实际上就形成了营养环,或者说把营养换成能量,叫做能量环。

教师通过视频引入分解者,引导学生理解“分解者”留下的物质被处于食物链始端的植物吸收。当食物在食物链中流动时,便实现了能量在不同生物间的传递。这就保证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可以无限地循环,使得整个营养转换成一个循环回路。

两位教师处理食物链知识点的教学思路是不同的。

A教师侧重于强调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B教师点出了食物链中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后面的食物网学习作了一些铺垫。

在引导学生形成食物网概念时,A教师要求全班同学一起补充“蝉一螳螂一黄雀”这条食物链,从三个代表生物出发,找出与之相关的生物,然后对出现的物种中存在的其他食物链进行补充,最后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复杂的食物网的图形印象。B教师通过共同生活在草原上的“草、羊、狼”的食物关系,引出自然界中的这几种生物并不是独立生存着的,还有很多其他生物和它们共同生活,引导学生分析动植物之间的关系,认识物种之间复杂的、交织在一起的食物关系。

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是将许多食物链合并成一个物种丰富、箭头纵横交错的食物网。这样,学生在看食物网的时候,会将食物网中的每条食物链单独拿出来分析。所以,当食物网中的某一生物出现变化时,他们会认为只有和变化生物在一条食物链上的生物才会受到影响。可见,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只是形成了一个形态上的食物网,并没有真正理解食物网中复杂食物关系的真正含义。两位老师都是以点带面,联系到食物网中的所有生物,形成一种纵横交错的形态,凸显了这种以食物关系联系起来的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为后面学生理解生态平衡打下了基础。

从课堂效果来看,A教师的方法更容易让学生找到完整的食物链进而形成复杂、完整的食物网的形态,学生印象深刻。对小学生而言,直观的印象更容易帮助他们记忆和理解。B教师的方法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食物网中一种生物被多种生物吃,也能吃多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让学生理解食物网中任何一种生物的变化都会引起食物网中更多生物的数量变化。在教学中,如果既能完成一个清晰、完整、复杂的食物网,在学生脑海中留下一个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的图形印象,又使学生真正理解食物网图形所隐含的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才算真正达到教学目标。

在处理如何让学生理解食物网中反映出来的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这个难点时,两位老师都选择了利用食物网模型,引导学生去发现食物的营养结构以及数量结构的特点。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食物链和食物网,很快就能找出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存在的层次关系和数量关系及其规律,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等概念。在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学习了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了思维能力,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

篇8

摘要:将植物源药剂作为增效剂,与噻菌铜等化学制剂联合施用,考察该方法对烤烟大田青枯病的发生情况、烟叶产质量的综合影响。其防治方法为:将植物源药剂600 kg/hm2、奇农素600 g/hm2和噻菌铜3 种药剂混配,于青枯病高发期前进行3~4次灌根。结果表明,将植物源药剂与噻菌铜联合施用,单一防治防治青枯病时,相对防效为83.1%,产量比对照增加12.72%,产值增加16.93%。

关键词 :植物源药剂;噻菌铜;青枯病

中图分类号:S432.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846

基金项目:贵州省烟草公司黔南州公司科研项目“植物源与化学方法联合免疫诱导技术对烤烟病害防治及品质的影响”[黔南科发(2013)34 号];贵州省黔南州科技局科研项目。

第一作者简介:罗倩茜,女,1986 年出生,贵州惠水人,助理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烟草栽培研究。通信地址:558000 贵州省都匀市河滨路8 号贵州省烟草公司黔南州烟草公司,Tel:0855-9227127,E-mail:87933433@qq.com。

通讯作者:王若焱,女,1971 年出生,贵州遵义人,农艺师,在读博士,从事植物免疫诱导及抗逆生理研究。通信地址:563000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天利广场25层A4,Tel:0852-3155988,E-mail:654432048@qq.com。

收稿日期:2014-08-26,修回日期:2014-12-15。

0 引言

烟草青枯病在南方烟区,尤其是连作障碍严重发生地区常年发生,不仅降低烤烟种植效益,且极大影响烤烟产质量,降低了烟草品质[1]。当前,青枯病防治研究上尚未有有效的化学防治手段,但在利用拮抗菌、内生菌、诱导剂、植物源活性物质上取得了一些进展。

在生物防治上,拮抗生物菌研究主要集中在芽孢杆菌、假单胞菌、链霉菌等。与生防细菌相比,目前用于防治植物青枯病的生防真菌的报道较少[2]。为提高生防菌在土壤中定殖能力,吕建林[3]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B001 和侧孢芽孢杆菌Bacilluslaterosporus 2-Q-9 等3 种菌种混合接种,发现特定生防菌混合接种可增强生防菌定殖能力,对烟草青枯病具有协同增效的作用。李红丽[4] 以硫酸庆大霉素为诱变剂,筛选出抑制烟草青枯病效果较好的拮抗菌T5,并制作成拮抗菌堆肥,第2 年施用后,青枯病的发病率较对照降低了50.65%,病情指数降低了71.09%。周岗泉[5] 用拮抗内生细菌菌液淋烟苗根部,在移栽30 天后部分处理显示对烟草青枯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前期防病效果高达95%以上。在化学诱导剂上,目前已经报道的化学诱导剂有壳聚糖、水杨酸、2,6-二氯异烟酸、苯并噻二唑(BTH)、茉莉酸等。已有报道,壳聚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抗性[6]、壳聚糖对番茄灰霉病抗性[7]、水杨酸对稻瘟病菌抗性[8]、水杨酸对小白菜霜霉病的抗性[9]、茉莉酸甲酯对小麦白粉病抗性[10]、苯并噻二唑(BTH)和INA对小麦条锈病抗性[11]、苯并噻二唑(BTH)对苹果斑点落叶病抗性[12]有较好诱导作用。王涛[13]对已经商品化的BTH诱导烟草抗青枯病活性与抗病机理作了阐述。

在利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尤其是药用植物活性物质上,目前已经逐渐成为新兴研究热点。主要有直接抑菌以及诱导植物抗性产生协同增效作用等2 种运用途径。

研究结果显示,全世界抑菌杀菌植物资源极其丰富,大部分集中在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百合科(Lili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唇形科(Labiatae)、芸香科(Rut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禾本科(Poaceae) 和樟科(Lauraceae)等植物中[14]。直接利用抑菌植物的方式需要抑菌植物活性成分具有广谱、高效、高含量、高稳定性、低毒、生态安全及易提取等优点,否则缺乏开发应用价值[15]。骆焱平[16]发现有36 种植物提取物对水稻稻瘟病菌、香蕉枯萎病病菌丝生长抑制率在60%。李玉平[17]研究结果表明大花金挖耳等16 种植物样品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菌作用(抑制浸染率)达到60%以上,大花金挖耳等5 种南药植物值得进一步研究开发。胡飞[18]发现柑桔园中引种杂草胜红蓟,豆科作物中种植伴生植物天芥菜,均可明显减轻田间作物病害的发生。

近年来植物源诱导剂对植株抗病能力的效果及其机理的研究成为研究热点[14]。乃小英[19]发现,侧柏叶提取液和中草药可诱导植物对甜瓜白粉病、霜霉病抗性。赵杰等[20]研究发现,多种植物提取液可诱导植物对甜瓜霜霉病的抗性。植物活性物质作为诱导剂与化学药剂混合使用。王玉全[21]发现,3 种植物源诱导剂均能有效降低黄瓜染病植株叶片中MDA含量,其中ZY和BTH的混合施用能显著提高黄瓜植株体内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吴传万等[22]的研究表明,施用植物源药肥,可显著提高温室黄瓜株高等农艺性状,改善土壤酶活,促进作物生长,改善品质和提高产量。史桂芳[23]利用植物源实物及提取物与有机无机营养成分合理组配研制成的植物源药肥,研制具有营养、植保双重功效的环境友好型肥料——植物源药肥。毕均等[24-25]就植物源药肥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对花生作用效果等作了相关报道。

此外,郑世燕[26]的室内试验结果表明,在保证烟株正常生长营养的基础上增施Ca、B、Mg、Mo 4 种矿质元素可增强烟草对青枯病的防御能力并提高其抗青枯病的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推迟、延缓青枯病发病。

在利用药用植物活性物质作为植物抗性诱导剂,以增强化学药剂防效上,王若焱用植物源药剂、奇农素(螯合态化学增效剂)与噻菌铜进行了烟草青枯病防治田间试验[27]。并采用同样联合施用的方法,以青蒿、艾草组配成复合植物源药剂,将复合植物源药剂作为免疫增效剂,与氟吗啉·三乙膦铝组成复合联合保健药剂,形成烟草黑胫病多元防治技术[28]。笔者所在地区为烟草黑胫病,尤其是青枯病高发地区,且2 种病害混合发生,严重降低了烤烟产量,影响了优质烟叶品质的形成。2013 年,笔者在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平塘县进行了1 年2 点的青枯病单一防治试验及青枯病、黑胫病混合防治试验。考察将青枯病作为单一靶标防治,不进行黑胫病防治,对青枯病防效和产质量的综合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田间试验于2013 年在黔南州平塘县白龙乡兔场村及翁安县珠藏镇进行。

1.2 试验材料

平塘县试验品种采用‘云烟97’,瓮安县品种为‘贵烟2 号’。参试药剂为纯植物源药剂、奇农素、噻菌铜、农用链霉素。

1.3 试验方法

共设6 个处理,随机区组设计,3 次重复。处理1(PP+CH)为纯植物源药剂、纯植物源药剂加奇农素及噻菌铜,处理2(PP only)为纯植物源药剂,处理3(CHonly)为单一化学药剂噻菌铜,处理4(CH combined)为奇农素加噻菌铜,处理5(Local treatment)为当地常规药剂农用链霉素,处理6(CK water)为清水对照。小区株数30 株,第1 次施药在移栽时进行,第2 次施药在移栽20 天进行,第3 次施药在第2 次施药后5~7 天进行,其余2 次施药视发病情况,每次间隔7 天进行。

于2013年8 月中旬进行青枯病发病情况调查。调查时每个处理每个重复调查5 株,分别观测烟株发病程度及发病率。病情分级标准,以整株为单位:按照GB/T 23222—2008进行计算。

0 级—全株无病。1 级—茎部偶有褪绿斑,或病侧1/2 以下叶片凋萎。3 级—茎部有黑色条斑,但不超过茎高1/2,或病侧1/2~2/3 叶片凋萎。5 级—茎部黑色条斑超过茎高1/2,但未达到茎顶部,或病侧2/3 叶片凋萎。7 级—茎部黑色条斑到达茎顶部,或病株叶片全部凋萎。9 级—病株基本枯死。

发病率=(发病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病情指数=[Σ(各级病株×该病级值)(/ 调查总株数×最高级值)]×100

将所得病害发生情况、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结果采用spss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发生情况

如表1,在瓮安试验中,除当地药剂防治处理和对照的发病程度较重、病指较高(24.44 和35)外,其余处理的病情均较轻,病指小于10,防效77.77%~90.49%。其中以PP+CH最高。平塘试验中,当地常规药剂处理和对照的病指水平接近(18 左右),均高于其余4 种药剂处理(低于10),差异极显著;而且PP+CH处理的病指最低(4.72),防效最高(75.72%)。平均来看,使用防治青枯病的噻菌铜杀菌剂,再加入植物增效剂的PP+CH 处理,其青枯病病指最低,为4.025,防效为83.105%,病指比对照低85%;PP only 居第2 位,病指为6.525,防效为71.83%,病指比对照降低76%。相对防效综合排名为:PP + CH(83.105% ) >PP only(71.83%)>CH only (69.53%)>CH combined(65.3%)>Local treatment(20.795%)。该数据仅限于调查之日的病害发生情况。

2.2 农艺性状

如表2 可见,有PP 参与的处理具有普遍的促生作用。瓮安点的株高、茎围、叶片数以PP only(88.8 cm、10.53 cm、22 片)、PP+CH(86.67 cm、10.43 cm、22 片)较高,Local treatment(63.93 cm、8.33 cm、17.2 片)和CKwater(63.13 cm、8.55 cm、17 片)较低。平塘试验中,PP+CH 的各项指标位列第1,CH combined 的各项指标位列第2,与当地常规药剂处理和对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P处理各项指标位居第3,与当地常规药剂处理和对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而CH only 各项指标位居第4(在目标药剂处理中居末位),仅茎围与当地常规药剂处理有显著差异。根据农艺性状对产质量的影响程度,设株高权重值为0.1,茎围为0.1,叶片数为0.3,最大叶长为0.3,最大叶宽为0.3,以2 地农艺性状平均值计算农艺性状综合排名。农艺性状综合排名得分由高到低为:PP+CH(42.83)>PP only(41.65)>CH only(40.64) >CH combined(38.71) >Localtreatment(37.1)>CK water(36.63)。

2.3 经济性状

瓮安县结果如表3。烟叶产量PP+CH处理最佳,为1263.79 kg/hm2,比对照增加12.58%;CH combined次之,增加9.23%;CH only 仅略高于对照,当地药剂处理甚至不如对照。烟叶产值仍以PP+CH 的最高,为25698.04 元/hm2,比对照增加16.93%,CH combined 次之,增加8.56%;均价总体比对照增幅不大,其中PP+CH增加3.83%,CH only增加2.04%。

平塘县结果如表4。烟叶产量PP+CH 最好,为1328.10 kg/hm2,产值为25946.88 元/hm2。CHcombined 次之,CH only 和Local treatment 较差,对照最差;处理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差异。加入PP 的处理,上等烟率、均价都位于第1(PP +CH,42.53% ,19.54 元/kg)、第2 位(PP only,40.82%,19.20 元/kg);且PP+CH均价(19.54 元/kg)与其他处理达到1%显著水平,可见植物增效剂可极显著提高上等烟率和均价。

综合(表5)来看,PP+CH处理经济性状最好,产量平均为1295.9 kg/hm2,比对照增加了10.53%,产值为25822元/ hm2,比对照增加了16.23%,均价为20.34元/hm2,比对照增加了7.2%。产量、产值由高到低顺序为:PP+CH>CH combined>PP only>CH only>Localtreatment>CK water。

3 结论

3.1 药剂防效

药剂相对防效结果在瓮安表现好于平塘。在瓮安试验的PP+CH的处理发病较轻,病指为3.33,与CK病指相比达到1%显著水平。相对防效位于第2 位的为PP only(86.51%)。平塘相对防效仍然以PP+CH最高,为75.52% 。相对防效综合排名为:PP + CH(83.105%)> PP only(71.83%)> CH only (69.53%)>CH combined(65.3%)> Local treatment(20.795%)。

3.2 农艺性状

从株高来看,2 地株高最高的处理为PP+CH,平均为88.33 cm,2 地株高均分布与对照达到1%显著水平。其次为PP only,平均为86.235 cm,分别与2 地CK达到1%显著水平。PP+CH与PP only 2 地株高均达到5%显著水平,说明加入PP 后,对于烟株的株高提高均有显著作用;从最大叶长来看,PP+CH处理的叶片最长,平均为68 cm,2 地最大叶长与CK相比达到1%显著水平差异;从最大叶宽来看,2 地仍以PP+CH处理的叶片最宽,平均为28.47 cm,分别与2 地CK达到1%显著水平差异。2 地农艺性状综合排名为PP+CH> PPonly> CH only> CH combined> Local treatment>CK water。

3.3 经济性状

瓮安产量以PP+CH(1263.79 kg/hm2)最高,与CK相比达到5%显著差异水平,比对照增加12.58%,产值为25698.04 元/hm2,比CK 提高16.93%,达到1%显著水平。CH combined 尽管在产量、产值上略高于PPonly,但PP only 的均价(19.8 元/kg)高于CH combined;平塘产量仍然以PP+CH 最高,为1328.10 kg/hm2,比CK 提高8.5% ,产值(25946.88 元/hm2)比CK 提高15.54%,上等烟率(42.53%)比CK 提高16.33%。综合来看,产量、产值由高到低的排名顺序均为:PP+CH>CH combined> PP only> CH only> Localtreatment>CK water。

4 讨论

李慧[29]总结了艾叶杀菌、促进生长的研究进展。刘立新[30]提出了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及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以上研究表明,青蒿、艾草等多种植物本身即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同时可诱导增强植物的免疫能力。农艺性状调查发现,植物源药剂与化学药剂联合处理对烟株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经济性状调查发现,该方法对烟叶经济性状也有明显提高。(1)这种处理在田间抑制了病害,保障烟株健康;(2)促进生物量累积,产量同步提高;(3)提高烟叶的田间素质,因此改善了烟叶的易烤性,烟叶等级结构得到提高(上等烟率增加,中等烟率降低,下等烟率降低)。

由于笔者调查病害日期为8 月中旬,且不考虑其他根茎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地下害虫对烟株生长和要积极防效的影响,在大田试验后期,防效有所下降,需要增施1~2 次药剂,增加了人工。周岗泉[5]的烟草青枯病拮抗菌试验也表明,部分拮抗菌处理前期防病效果高达95%以上,但生长后期防治效果有所下降。其中混合内生细菌处理的防效更差,低于对照。本研究中单一化学药剂处理和单一植物源药剂处理的防效接近,说明单独使用笔者所述纯植物源药剂配方,其防效接近单一使用化学药剂噻菌铜的结果,因此植物源药剂配方仍然具有较好的利用前景。采用笔者所述植物源配方,对大田进行病毒、真菌、细菌综合预防,其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的防效和经济产值得到显著提高,且防效稳定,烟叶品质得到较大改善。

试验表明,使用植物源药剂,结合防治细菌性病害的噻菌铜等化学药剂,单一防治烤烟青枯病时,能提高噻菌铜防效,植物源药剂对于噻菌铜有协同增效效应。采用本研究所述植物源药剂与防治真菌性病害的氟吗啉·三乙膦铝结合使用,进行的烤烟黑胫病田间防效试验[29],也表现出相对防效得到提高的结果。由于大田土壤情况复杂,病害多为混合发生。应考虑强化植物源药剂对烟株的免疫、促生作用,将黑胫病、青枯病等病害在大田进行统一防治,以预防为主,同时开展室内检测,分析植物源药剂功能组分,进行植物源对化学药剂协同增效途径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晋艳,杨宇虹.烤烟轮作、连作对烟叶产量质量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04,17:267-271.

[2] 周岗泉,张建华.烟草内生细菌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8,4(14):31-35.

[3] 吕建林,刘二明.烟草青枯病生防菌混合接种对其定殖及防效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10,26(2)200-205.

[4] 李红丽,郭夏丽,李清飞,等.抑制烟草青枯病生物有机肥的研制及其生防效果研究[J].土壤学报,2010,47(4):798-801.

[5] 周岗泉,张建华.烟草内生细菌及其对烟草青枯病的生物防治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8,4(14):31-35.

[6] 白春微,蒋选利.壳寡糖对水稻抗纹枯病抗性诱导的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0,38(8):103-106.

[7] Gu Li- qiang. Tomato Resistance to Botrytis cinerea Induced byChitosan[J]. Agricultural science& Technology,2011,12(4):537-540.

[8] 王瑞霞,王振中,水杨酸诱导水稻抗菌物质对稻瘟病菌的抑制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1,30(2):193-196.

[9] 徐芬芬,王爱斌.水杨酸诱导小白菜抗霜霉病的作用研究[J].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11,30(4):38-40.

[10] 牛吉山,倪永静.茉莉酸甲酯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254-257.

[11] 王阳,王大浩.BTH 和INA 诱导小麦抗条锈病性的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04,24(8):5-7.

[12] 王文娟,赵建庄.苯并噻二唑(BTH)对苹果抗斑点落叶病的诱导[J].果树学报,2008,25(3):362-366.

[13] 王涛,陈泽鹏.苯并噻二唑(BTH)诱导烟草抗青枯病活性与抗病机理研究[J].中国烟草学报,2008,14(增刊):29-32.

[14] 袁高庆,黎起秦,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Ⅰ:抑菌植物资源[J].广西农业科学,2010,41(1):30-34.

[15] 段琼芬,陈思多,王有琼,安鑫南.印楝的开发价值与问题述评[J].农药,2008,47(12):859-862.

[16] 骆焱平,郑服丛.128 种南药植物提取物对6 种病原菌的生长抑制作用[J].热带作物学报,2004,12:106-112.

[17] 李玉平,冯俊涛.25 种菊科植物提取物对3 种植物病原菌的药效试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8:123-127.

[18] 胡飞,孔垂华,徐效华,等.胜红蓟黄酮类物质对柑桔园主要病原菌的抑制作用[J].生态学报,2002,13(9):1166-1168.

[19] 乃小英,陈年来,乔昌萍,等.诱抗剂处理对甜瓜叶部病害和果实品质的影响[J].果树学报,2010,27(1):99-104.

[20] 赵杰,赵爱华,胡育海,等.室内测定30 种植物提取液对甜瓜霜霉病的防效[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25(2):161-164.

[21] 王玉全,植物源诱导剂对黄瓜霜霉病菌的抑制作用及对酶活性的影响[J].园艺与种苗,2012(2):43-46.

[22] 吴传万,杜小凤,顾大路,等,植物源药肥对温室黄瓜生长发育和土壤环境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4,30(1):92-99.

[23] 史桂芳.毕军.植物源药肥对马铃薯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15-120.

[24] 毕军,夏光利,毕研文,等.植物源药肥的研究及开发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05,5:111-113.

[25] 毕军,夏光利,朱国梁,等.植物源药肥对花生生长、害虫防效及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8,39(5):1097-1101.

[26] 郑世燕,丁伟.增施矿质营养对烟草青枯病的控病效果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农业科学,2014,47(6):1099-1110.

[27] 王若焱,吴志高.施用奇农素和纯植物源药剂对烤烟青枯病的综合防治效果[J].中国烟草科学,2011,32(6):85-89.

篇9

1 “物”信息纳入管理对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影响 

信息管理专业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环境下催生的管理学、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和传授“如何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系统,以进行信息管理”。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信息技术是基础,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是信息管理专业研究和传授的知识核心;在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类课程是“把信息科学应用于管理科学”的桥梁,是“管理信息化、系统化”的关键。当前,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以计算机软硬件课程为主,主要涵盖计算机学科基础课程群和信息系统开发课程群。 

随着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感知扩展到“物”端,“物”的信息开始纳入管理,而且所感知的“物”不再局限于该类“物品”某个批次的整体信息,还可以具体化到某一实际的“个体物品”上,也就是说,所感知到的信息粒度变细。相应的,要识别的管理信息粒度变细,信息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大数据时代应运而来,另外,信息传输也不再完全依托有线传输,无线传输使信息感知的物理空间范围扩大,即时通信使得信息感知的时间间隔缩小到时刻点,而信息存储和处理也不再是单一模式,有分布式信息存储和分布式信息处理。这样一来,可管理的信息变多,物与物、人与物以及人与人互联成网,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的实时性加强,信息利用的数据范围扩充到“大数据”空间,信息管理的模式发生新的变化,管理的模式也随之变化,管理将变得更加敏捷化、智能化、柔性化、一体化和社会化,管理过程和管理环节势必做出适应性调整和改造。把细粒度的“物”信息纳入管理触发一系列新的信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且,这些新技术所涵盖的知识内容并不是以点状离散分布于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中,而是全方位涌现在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知识体系的各个层面,呈现系统化的特点。无论在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与利用等信息处理层面,还是在管理层面,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内容都发生较大范围的扩容。这样一来,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就需要在信息处理的各个层面进行系统化调整,并需要根据知识内容之间的紧密程度和衔接关系,进行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也就是基于此,才提出在信息管理专业建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办学思路[1]。 

2 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新知识集合的系统化切入不能是简单的“打补丁”,更不能“喧宾夺主”,而且,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也不能完全照搬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的课程体系。为此,在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厘清物联网学科方向课程群的建设思路和建设原则。 

2.1 建设思路 

课程群的建设涉及知识空间的组织,也涉及知识内容讲授的时间安排。 

首先,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明确物联网学科方向毕业生未来所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其次,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为突破口,以智慧物流等应用领域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需求为导向,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给出的物联网三层架构,识别并收集智慧物流等应用需要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之外的物联网新技术的知识内容,以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 

为了让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内容与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知识体系相契合,从信息管理的角度出发,以信息处理的各个阶段为框架,对收集到的物联网知识内容在“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5个阶段上进行再组织:划分“物”信息在这五个阶段所涉及的物联网新技术,通过知识领域分析其中存在的知识单元以及各知识单元中存在的知识点,最后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构建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参照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所制定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2-3],辅助参考文献[4]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在基础知识、核心知识和应用知识三个层次上,梳理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并依托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框架,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构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课程群。 

最后,分析不同知识单元、知识点的重要程度,在兼顾信息管理专业已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时间安排情况的基础上,确定物联网方向课程群各个教学环节的学时数和建议修读学期,以规划课程群的时间安排。

     2.2 建设原则 

(1)不同的培养目标决定知识内容的空间范围和重点,也决定不同知识内容的授课学时。“构建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规划学科方向的课程群”首先需要解读该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 

(2)识别学科方向上的知识内容需要有一个提纲挈领的突破口,以突破口对知识内容的需求及紧密程度为依据,将识别出的知识内容引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则需要依据现有知识体系的脉络进行系统融合。 

(3)课程是知识单元的聚合,课程体系是对知识体系中知识内容的粗粒度覆盖。识别知识内容,梳理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建立知识体系,才能进行课程体系建设;知识体系可以由不同的课程体系覆盖,不同学校的相同专业可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和课程体系。 

(4)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要注重基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以及基础课程群。 

(5)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既要推陈出新,也不能“忘本”,不能丢掉专业固有的知识内容和特色。 

(6)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改革既要变革知识点的结构等空间因素,也要调整知识点传授和课程讲授的时间(学时)安排。 

(7)专业尤其是应用型本科专业,在进行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变革时,还要同时调整课程内外的实验、实践和实习环节。 

(8)承认不断改进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必要性。社会在进步,技术在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在变化,应用型专业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应该与时俱进。 

3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 

根据上文论述,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已经基本覆盖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所以,笔者把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限定在物联网的核心知识领域进行探讨。 

3.1 培养目标的解读 

培养目标描述毕业生未来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和所具备的职业能力,解读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知识体系的知识范围和重点。 

物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从上游“产品制造”、中游“系统集成与软件开发”到下游的“应用服务”的完整产业链[5]。笔者认为,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学科方向所培养毕业生可能的工作环境在物联网产业链的中下游,即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为物联网產业链中下游培养既懂管理理论又懂新一代信息技术,并且能应用物联网知识在智慧物流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进行信息管理的集成应用型人才。具体而言,信息管理专业物联网方向的培养目标是:掌握现代管理学基础知识、信息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学科基础知识以及物联网基础知识,掌握系统思想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备物联网信息系统集成、开发、应用与维护等职业能力,能在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旅游等物联网应用领域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集成和评价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撇除信息管理专业与物联网知识体系共有、重叠的基础知识,通过解读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培养目标,可以初步确定,需进一步引入物联网核心知识在物联网技术方面的集成与应用。在知识传授时,尤其是在学时总数受限的情况下,不要在原理上“劳师动众”,而要在集成、应用上“浓墨重彩”。这意味着,物联网学科方向的知识体系需要基于物联网工程等物联网专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级别,进行知识内容的“缩放”:缩小那些原理类知识的范围,缩减它们的授课时间;增大那些集成和应用知识的范围,加长它们的授课时间。 

3.2 按照信息处理脉络梳理物联网核心知识领域 

依据“物”信息的采集、传输、存储、处理和利用等五个阶段所构成的信息处理脉络,把物联网体系结构识别、收集到的物联网技术知识进行再组织,围绕技术的应用与集成,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的核心知识领域,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表1中并未罗列信息管理专业中已有的、与物联网工程专业重叠的且没有变化的知识领域,如计算机网络技术,另外,“AR物联网技术体系”描述“物”信息处理各阶段的技术框架,把它归属到“物”信息利用阶段。 

3.3 知识体系 

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2]31-42,82-114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4]22-56,针对表1中梳理的知识领域,围绕集成和应用,确定知识领域内知识内容的最小闭包,并按照“知识领域—知识单元—知识点”的三层结构,细分知识领域中涉及的知识内容:把一个知识领域细分为多个知识单元,再把一个知识单元细分为若干个知识点。细分后物联网方向的知识内容见表2。 

在表2中,不同于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知识体系以及物联网知识体系,笔者缩减信息采集、传输和存储部分的知识内容,把标识与感知、物联网通信以及物联网控制等知识领域的知识内容浓缩在“AR物联网技术体系”知识领域中;放大信息加工和利用上的知识细节,把物联网处理层的“MW中间件技术”“CC云计算与服务计算”“DM物联网数据挖掘”“ID智能决策”以及应用层的“IL智慧物流”等知识领域单独列出进行知识强化。 

4 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 

根据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脉络,参考物联网工程专业试行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及王志良罗列的二十余所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依据知识单元、知识点之间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嫁接和自我凝结,笔者确定覆盖知识内容的物联网课程及其授课时间和修读学期,得到物联网知识体系的一个课程覆盖——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见表3。 

在表3中,物联网学科方向的课程群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和专业实践三个层次共12门课程组成,其中,物联网数据挖掘并不单独成一门课程,其知识内容将嫁接到信息管理专业已有的数据挖掘课程中。 

实践环节,除了在相关课程安排有课程内的实验箱实验和上机实验外,还安排物联网应用综合实训和物联网系统开发课程设计两个综合实践环节:前者,主要在认知层面上进行物联网新技术实践(如RFID认知训练、传感器认知训练、无线传感网认知训练等)和物联网应用系统(如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监控系统、基于云计算的应用处理中心等)认知训练;后者,则是物联网系统设计与实施课程的课程设计,让学生进行物联网系统(尤其是软件部分)开发的综合设计。

      在时间维度上,表3罗列每一门课程的总学时、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而且还对每一门课程所含的知识单元需要的授课学时和实验/上机学时进行细化。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课程的修读学期为主线,确定物联网学科方向12门课程的修读学期。 

在课程群实施初期,笔者把物联网工程概论作为唯一的一门必修课程加入到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其他课程打包成选修课程群供学生整体选修,既保证信息管理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到物联网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也能淡化物联网学科方向对现有课程体系的冲击。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和验证后,笔者将逐步进行知识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配置优化,进行更细粒度的知识内容黏合,缩减一些原有课程体系中陈旧或重复的课程及课程内容,加大物联网课程的必修范围,争取早日把物联网学科方向固化在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中。 

5 结 语 

受物联网技术所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冲击,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面临新一轮的调整。笔者以智慧物流对物联网技术的需求为“领”,以信息处理过程为脉络,梳理物联网知识内容;并以信息管理专业现有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为骨架,调配知识内容的组织结构,规划物联网课程群,从而为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充实血肉,重塑身型。笔者提出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在信息管理专业开辟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操作性,有助于其他高校的信息管理专业根据所处的区域环境和学科基础开辟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联网学科方向,有助于其他专业根据自身特色构建新的课程群,还为其他专业开辟新的学科方向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学思路。 

下一步,笔者将进入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实操和验证阶段,在信息管理专业真正“开出” 新的物联网课程群,检验物联网课程群的可行性和完整性,调整、完善知识内容及其组织形式,以期早日在信息管理专业固化物联网学科方向。 

参考文献: 

[1] 杨健.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开设物联网学科方向的可行性研究[J]. 计算机教育, 2016(1): 26-29. 

[2] 教育部高等學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31-48, 82-114, 124-134. 

[3] 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高等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规范(试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2: 60-89. 

篇10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必修3)第5章第2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从考试的角度看,本节内容常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本节内容分为2课时,本教案为第1课时。

1.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1.3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

(2)学会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3)理解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1.4教学方法:

注重“学案导学”,贯彻“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引导数据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法;采用多媒体的直观教学法。

1.5重难点突破策略:

(1)复习巩固生态系统的结构,为学习能量流动做好准备。

(2)教师通过实物投影的方式展现,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

(3)联系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的实例,分析能量流动的传递效率,再去分析教材图5-7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

1.6教学工具:

导学案,多媒体课件,模型图。

2.教学流程

2.1复习回顾:

设计思路:

生态系统的结构:用PPT逐层推进,将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地复习一遍。

老师: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哪两部分?

学生:生态系统的成分和食物链(网)。

画面退出后,突出:生态系统的成分。

老师: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哪些?

学生回答推出四种成分。

老师:食物链(网)构成了生态系统的什么结构?功能是什么?

学生:营养结构,它又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渠道。

2.2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设问:在市场上,为什么相同重量的肉(羊肉)比蔬菜(青菜)贵?

设问:为什么说“一山不容二虎”?

学生思考后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小组交流,代表回答。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稍作点评,不给出正面回答,为下面的教学设下悬念。

3.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1生态系统的概念:

设计思路:生态系统的概念如果只是念一遍则学生无法理解,应该等到完整讲述完能量流动过程后,回过头来一起理解能量流动的概念,让学生解释,则比较容易理解。

要讲述能量流动过程,必须知道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要求学生学会书写食物链:

PPT:展示草原生态系统的图片:(兔子、狮、狐、豹、斑马、狼……)

设问:这片草原上的主角是谁?

设问:按所给的生态系统成分,写出可能构成的食物链(网)。(兔、草、阳光、细菌、狐)

完成学案内容,将食物链模型图黏贴在黑板上。

学生回答上述两个问题后,注意:食物链中不能将阳光、细菌都写上去。

以上述食物链为例,介绍草原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各营养级的变化过程。

3.2能量流动的过程:

设计思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是本节的重难点,先安排学生阅读教材后归纳总结:

(1)生产者(第一营养级):草

设问:①小草的能量来自哪里?

②照射在草地上的太阳能都被草吸收了吗?

③小草吸收了太阳能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讨论后要求学生在学案上完成:草的能量来源和去路。

将模型图黏贴在黑板上,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能量流经第一营养级的过程。

(2)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兔

设问:兔子吸收了能量后,这些能量有哪些去向?

将模型图黏贴在黑板上,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流经第二营养级变化过程。

设问:能量流经第三营养级(狐)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学生总结:和兔子的能量流动变化过程是一样的。

设问:如果是最高营养级动物呢?

学生总结:没有被下一营养级利用这一去向。

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流经第二营养级变化过程。

由于三个营养级的能量变化过程示意图已经完成,通过整合三个营养级能量变化过程,完成了能量在“草兔狐”这条食物链上的流动示意图。

将模型图贴在黑板上:

以上只是对能量流动做了定性分析,科学实验必须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

4.能量流动的特点

设计思路:

4.1多媒体展示: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图解。要求学生思考:

设问: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多少?

设问:能量流动起点是什么?

设问:图中方框大小、图中箭头方向、图中箭头粗细代表的意义分别是什么?

设问: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多少?(介绍能量传递效率的计算),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呢?

上述内容可以由学生讨论归纳完成,教师再作点评。

4.2能量流动的特点:

方向上:能量流动是单向的。

数值上:能量流动是逐级递减的,传递效率为:10%~20%。

原因:一部分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一部分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4.3了解了能量流动特点后,要求学生对黑板上的模型图(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能量流动示意图做修改,表示出能量流动的方向和特点:

将修改后的模型图贴在黑板上,教师再展示制作好的PPT。

设问:如果把赛达伯格湖的各个营养级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则会是怎样的呢?

4.4能量金字塔:

设计思路: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后思考

设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般不超过4―5个营养级?

设问:由草、兔、狐构成的食物链各营养级生物在单位时间内所得到的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成图会是怎样的呢?

设问:若把各个营养级生物在单位时间内的个体数量由低到高绘制成图会是怎样的呢?

学生进行思考回答,动手完成绘制能量金字塔、数量金字塔图示。

设问:数量金字塔有无例外?树昆虫小鸟。

数量金字塔应该是怎样的图形?能量金字塔呢?

展示课件PPT:总结能量金字塔是一样的,而数量金字塔则不同,非常直观,使学生易于理解。

5.归纳总结:由学生归纳

设计思路:利用概念图将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由学生归纳总结,同时通过学生的总结发现问题能够及时纠正,最终达到全面理解掌握。

6.教学反思

6.1反思成功之处:

(1)本节增加了比较贴近生活的两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大讨论,而面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并没有直接给出合理的答案和解释,从而充分激发学主动生学习的兴趣。

(2)本节课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较多的学生活动,例如,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过程时,以草原生态系统中常见的草兔子狐为例,学生开展讨论每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结束后利用投影,将讨论得出的一部分归纳结果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其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由学生自己互相取长补短,从中体会分析的方法。在学生明确了每个营养级的能量流动的三条去向后,让学生用模型图构建能量流动的模式图。

(3)在学习“赛达伯格湖”能量流动定量分析后,要求学生总结能量流动特点,并且对自己完成的模型图进行修改,使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6.2反思不足之处:

篇11

关键词 食物网 能量流动 营养级 简易材料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B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到:“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单方向流动,从绿色植物经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再到分解者”,从而解释了生命科学中“生物间的相互依存”。然而,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对食物网的概念存在诸多误解,例如,不能正确地理解能量流动的方向,不能够明确地区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等。

针对于上述问题,笔者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该活动呈现了一个使用简易操作材料的例子,可将材料组装成模型,代表抽象的生物学概念,从而向学生们展示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的相关知识,以期评价和加强学生对食物网和能量流动等重要概念的理解。关于能量流动和营养级的重要概念和术语,教师要事先进行介绍;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建构对食物网和能量流动等概念理解的具体模型;最后,参照教师提供的指南,学生之间对作品质量进行相互评价。

1 活动目的

通过学生主动构建食物网模型,教师评价和加强学生对食物网等相关概念,如能量流动、能量散失、营养级等的理解。

2 活动材料

至少4张木盘,4根黄色木棒,1根绿色木棒,2根蓝色木棒,黄色彩泥,如图1所示。

3 活动流程

3.1 活动准备

学生2人一组,每组利用一套材料,活动时间约30 min。以下信息借助于投影机投射在大屏幕上:

木盘=生物体;黄色棒子=化学能;绿色棒子=光能;蓝色棒子=热能;黄色彩泥=太阳。

3.2 活动步骤

(1) 教师事先介绍关于能量流动和营养级等重要概念和术语,之后学生进行活动。

(2) 从太阳开始,学生将材料进行连接,制作食物链模型,使其终止于次级消费者,如图2所示。

(3) 可增加一个三级消费者。

(4) 可在食物链上增加一条代表能量散失的路径。

(5) 组与组之间进行合作,连接原材料,调整食物链的结构使它成为食物网,最多有三个营养级,如图3所示。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最大限度地使用所提供的材料。

(6) 学生可选择的挑战:增加三级消费者和热量散失的路径。

当小组完成步骤2~4的时候,提醒学生检查他们的模型,并让学生使用一些相关的术语,如营养级的概念、能量流动和散失的种类等来解释他们的模型。当学生制作完成步骤5中的食物网模型后,让他们交换模型,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以下指导性的问题可作为评价的重点(投影到大屏幕上):

(1) 食物网模型符合设定的标准吗?如果不符合,那么存在什么具体的问题?

(2) 能量流动的方向都是正确的吗?

(3) 在食物网模型中,每一个营养级有多少种代表性的生物?

评价完成之后,小组之间共同交流各自的反馈信息。

4 评价与建议

该活动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对于食物网中相关内容的理解程度。对于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通过构建适当的模型来体现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搭建一座更好的表达桥梁;对于具有较强语言能力的学生来说,能够有机会通过相互交流展示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力。当然,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对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进一步给予一个肯定性的评价。

建议教师在该活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拓展活动,如建议学生把分解者添加到食物网模型中,因为分解者在食物网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去研究食物网模型中代表营养级的真实生物体,可将生物体的照片贴在食物网模型中的木盘上;考虑使用同样的材料,来做养分循环的模型,例如碳循环和氮循环,木盘将会代表循环中的营养物质,木棒代表成分之间营养物质的流动路径,但必须强调食物网中营养物质是循环流动的而能量是单向流动的。最后,该活动若能结合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将会起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