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4 16:54:2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26

高效课堂不是潮流,不是形式,而是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教的使人满意,教学成果显著的实实在在的高效课堂。我们要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要成绩,就要注意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相统一。

一、什么是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简单说,“高效课堂”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它主要研讨两大方面,即教师与学生,也就是教与学,研究主导和主体二者的关系,其指导思想归纳起来就是两个减轻、两个提高,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最终达到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教学最优化的原则,保证课堂教学在耗费师生最少的时间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最大的效果”(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如何使英语高效课堂成为现实,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在课堂实践中的做法和想法。

二、高效课堂的教学要素

高效课堂教学至少包含以下三个要素,即: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

三要素的体现与衡量主要涉及三个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层面,教学效率是指在单位教学时间内,在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的前提下,教师所完成的教学任务量。学生层面,教学效率=教学对所有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学生所用的时间总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要和谐、有效。只有教师的高效或学生的高效,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只有三者的和谐统一,“高效课堂”才能形成。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如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达到高效的目的呢?笔者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谈起。

1. 教师的具体操作

(1)教师首先要与时俱进,进行自我洗脑,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角色。要确立和增强学生是“主体”而教师是“主导”的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是认识过程的主体,他们统一在教与学的两种活动方式之中,而面临的一个共同对象就是“英语”。教师虽为主体之一,在课堂上应发挥其“主导”作用,但要把学生当作中心,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并采取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教师要摆正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关系,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从“交际论”的角度讲,师生共同都是主体,即“双主体”。而“自主”是学生主体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课堂应该在此基础上,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并通过教师的主导,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独立思考,自主发展各种学习能力,以获取必要的知识、强化学科技能。教师应该亲近学生,深入地了解学生,同时,在教学环节中结合教材目录、每个单元的“目标”“复习要点”,各单元的“学习建议”(Tips)指导学生有效地采取各种策略提高学习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构建融洽、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只有在这种师生关系下,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和高效教育。

(3)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备好教材、备好学生。课堂要高效,教师就要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置性作业。无论是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基础知识的讲解,还是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的培养,乃至最终综合英语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教学活动(主要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因此,英语教学本身就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科目。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不同层次和多种形式的活动时,特别注意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尽可能提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综合地应用所学语言完成一些任务。

(4)教师熟练操作多媒体

多媒体呈现的知识内容,可以形成清晰具体的映像,把抽象的知识点通过形、声、情、意、形象化,让学生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可以优化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在打造高效课堂中,多媒体作用功不可没。

2. 学生学习热情和正能量的激发

苏霍姆林斯基说:“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这里的“发展,兴趣,爱好,倾向”都是心理健康的内容。高效课堂上,学生三种学习需要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成就的需要

成就的需要就是指对地位实力、绩效优势、声望名誉的需要。成就需要的强弱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成就需求的高低、自信心和成功体验。

(2)被赏识的需要

被赏识的需要在课堂上表现为希望获得教师的赞许、认可和赏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表扬,学生就会进一步努力学习,取得良好成绩。因此,这是一种外在动机。

(3)认知的需要

认知的需要是指向学习任务本身的需要,是属于内部动机的作用。认知需要与学习的目标有关,也与学习的兴趣有关。课堂学习成功经验可以使学生增强认知需要,使学生更加愿意学习。

三、如何实现英语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1. 学法指导

教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读书的具体要求。笔者指导学生阅读,注意提示学生从两方面去看:一是从宏观上看,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思想、内容要点、布局结构、写作方法、风格特色等,把这叫做“宏观把握”;二是从微观上看,对词、句、段中的难点、重点作深入的探讨,把这叫做“微观理解”。这种由宏观到微观、由整体到局部的阅读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的规律和方法,迅速提高阅读能力。

2. 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情感的交流。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通过观察、倾听和参与,调控教学,考虑学生的差异,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发现学生思维的“火花”,并加以鼓励,增加学生的自信。

3. 质疑设问

质疑,是学习的真正开始。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倡导“发现学习法”。这是“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方法”,即由学习者自行发现问题,自己去概括,作出结论。学生能设问,常常表明他已经进入了真正学习的角色。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水平,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需求。

4. 释难解惑

问题提出后,怎样解决,谁来解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但发挥主体作用的还是学生,提问者在继续学习、思考或受他人启发后,也可为自己“解惑”。一句话,可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的方式来取得共识、获取新知。

5. 创新与提高

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新”的课堂。课堂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获取新知的阶段,而必须进一步使学生的新知转化为智能的阶段。因此,教师应在学生掌握新知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通过发现、质疑、类比、分析、综合、联想、求异,而达到创新的过程。

6. 巩固深化

篇2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向能力型、创新型转变,对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这种需要,全国各地涌现出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山东杜郎口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等等。这些模式不但大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颇有成效,还可以避免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走弯路。教学模式的出现应当说是教学的进步。但是有些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所辖各学校必须有自己的教学模式。有些走在教学改革前列的学校确实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但也有一些学校迫于压力只在材料中对教学模式做了一些准备,以应付检查。笔者深感对于教学模式的评价非常有必要,一套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模式评价体系,不但可以指导和规范学校教学模式,还可以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甄别教学模式是否有效提供依据。

一、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最早是美国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中对教学模式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李方先生概括得较为精当,他说:“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型。”归纳起来,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目标及教学理论指导下,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手段方法、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简约概括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这一界定涉及几个要点:(1)教学模式既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行为系统,又是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不断地变革、修正和完善的;(2)教学模式会因教育目标和教学理论的不同而各具特色;(3)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和具体的操作体系是以一种简约语言和形象符号来加以概括的。所以,即便是目标迥异、结构不同的教学模式也是有一些共同的基本要素构成的,这就为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提供了可能。

二、教学模式的基本要素及评价指标

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一书中对各种教学模式都是从“结构”“社会系统”“反应原则”“支持系统”“教学效果和教育影响”等几个方面来小结各种模式。总结归纳众多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用较为容易理解的表述,教学模式应该具备这样几点要素:教学思想或理论基础、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体系等。

对于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进行。理论层面主要指该教学模式的设计者对该模式文本表述的评价,实践层面指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具体实行情况的评价。每一层面又涉及不同维度的评价。

1.教学模式理论层面的评价

根据教学模式构成的五个要素,将模式设计文本分成五个维度进行评价:理论基础、目标指向、操作流程、实现条件、教学评价。每一维度还可下分为若干指标:

理论基础维度:(1)有无明确的理论基础;(2)理论的科学性是否为科学界所公认;(3)理论基础的具体内容是否表述准确;(4)所依据的理论是否为该理论的主要论点;(5)有无比该理论更符合此种模式的其他理论。

目标指向维度:(1)有无明确的教学目标;(2)教学目标的表述是否具体;(3)教学目标的达成是否可测;(4)是否关注了知、情、意三维目标。

操作流程维度:(1)有无明确的操作流程;(2)操作流程的合理性;(3)操作流程的可行性;(4)操作流程的灵活性。

实现条件维度:(1)有无实现条件的明确说明;(2)实现条件的合理性;(3)实现条件的真实性。

教学评价维度:(1)有无教学评价;(2)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是否具体合理;(3)教学评价能否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4)教学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是否有帮助;(5)教学评价能否体现物理学科的

特点。

2.教学模式基本要素实践层面的评价

实践层面的评价较为困难,这主要是因为一堂生动的课堂不可能让我们一眼看出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目标指向是什么、实施保障有哪些以及评价体系如何等等。所以可以采取先理论后实践的方式进行评价,即先从教学模式的文本介绍中提取有关基本要素的信息,结合这些具体要素对具体的课堂教学进行课堂观察。评价教师在模式实施时,观察并评价教师对那些基本要素的理解以及践行情况,通过半定量评价量表收集第一手的材料。这时的评价主要是以教师在某种教学模式的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为评价对象,评价的客体是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评价主体是了解了本模式的基本要素并掌握一定评价技巧和工具的观课者。

由于每一种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是不一样的,所以评价工具的设计要以基本的课堂教学要素和教学过程的评价为主,重在评价该模式下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表现。评价者要通过具体的师生活动,观察活动的设计是否目标明确,是否符合该模式所依据的教学理论和教育规律,教学环节与模式操作环节的吻合性和灵活性,师生是否有能力适应该模式的要求等等。由于具体模式的操作环节差别较大,所以在操作环节和实现条件两个要素的评价上要留出自由度。

教学模式基本要素的评价目的并不是要判断哪种模式好哪种模式不好,而是为模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提供科学的指导,使模式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更适合本学校的学生和老师的实际,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篇3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12-03

[作者简介]詹慧芳(1974―),女,江西南昌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外语教学法;莫小泉(1980―),男,广西北海人,硕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教务处讲师,研究方向:教学管理,科学管理。

一、引言

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提出要“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1],因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2],所以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全面深度融合的主要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先了解原有课堂教学要素,再了解现代信息技术加入课堂教学后课堂教学要素的变化,只有这样,才可能控制教学结构的变化,优化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二、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基本要素的内容、特征和要素关系

课堂教学离不开六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教学空间。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这六个基本要素的内容具有各自的特征:1.教师和学生作为人员要素,具备各自的素质、情感和态度、知识和经验、认知方式、教或学的方法、生活环境,因而表现出各自的生理、情感和文化特征。2.教学内容作为师生间传递的信息要素,包括学科知识和人类经验,也包括教学所要实现的目标能力,而传统教学内容往往只有唯一的载体形式――教材,固定的教材使得教学内容所展示的知识呈固定封闭状态,教学目标也只是实现学科知识的机械记忆。3.教学手段通常是口头语言、黑板、粉笔、实物、挂图等,非常有限,因而也限制了教学方法。4.时间和空间属于环境要素,时间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固定安排的上课时间,即某课程每周安排在什么时间上课,另一方面是课时,1次课通常为1~4个课时不等,1课时有40分钟、45分钟、50分钟之别;空间环境局限于教室,讲台、黑板、清一色横竖排列的桌椅,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进行讲解,课堂氛围完全依赖教师口头语言的魅力、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或教室实体环境的布置(画、板报等)。

课堂教学要素按一定方式组合形成了教学结构,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整体。传统课堂中,首先,作为人员要素的教师具有对其他教学要素内容的选择权,而学生自由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和空间的权利未能实现。教师为了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形成教师讲、学生听,“以教师为中心”的结构。课堂大部分时间里教师借助口头语言、板书、教具讲解教材上的知识,补充课外内容或个人经验,学生以听、记笔记等形式接受知识,教师关注的是自己是否把教学内容讲完了、讲清楚了,而很少关注每个学生是否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虽然教师会用提问或其他方式进行师生互动,但课堂中教师仍占主导,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结构很难实现多数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其次,时空要素有限组合,即固定时间的固定教室,这种组合关系限制了教学的其他要素,例如师生的活动被限制在教室中;教学内容根据课时确定,不宜过多或过少;教学手段必须是在教室环境下可利用的设备。

三、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基本要素内容及其特征的变化

(一)教师和学生的变化

教师和学生作为人的要素,仍是教学系统中的两大主体,但已经成为深受技术影响的主体。信息技术深刻地改变了他们教和学的观念、生活和学习环境、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随着信息和技术手段的进步,他们获取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增强,他们的素质、道德品质、学识、技能提高,思想观念、情感态度、知识结构和经验进一步丰富。

(二)教学内容的变化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快速增长,作为人类宝贵经验财富的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学科知识不断增加,知识更新步伐加快。以往的教学内容仅限纸质教材这一种资源,信息技术却提供了丰富的网络资源,这些网络资源在经过选择和整理后都可以成为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可以更丰富、更全面、更系统、更前沿。资源获取渠道多样化、纸质资源数字化丰富了教学内容,各类人群提供的知识和经验、专家的讲解和分析借助网络得以即时共享,教学内容也得以即时更新。此外,负载教学内容的资源形式也不仅限于书面文字和图画,还有数字化的图文、音频和视频,视频有动画、仿真模拟、现实场景等,使教学内容更具趣味性和新颖性。

(三)教学手段的变化

教学手段的极大丰富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后教学要素最直接、最显著的变化。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的教材、粉笔、黑板、挂图等而言,信息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媒体工具:录像机、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网络、手机等,教学使用的多媒体设备、激光笔等,还有存储数字化资源的U盘、光盘、移动硬盘等。教学内容的载体形式也表现为丰富的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视频或音频教学材料、各类学习软件等,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要素内容不断增加,为探索教学方法提供了可利用的手段。

(四)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

一般认为教学的时空环境是影响教学过程外在因素的慢变量,是一种变化较小、相对稳定的外部条件因素。[3]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时间变化较小,但教学空间内媒体设备的增加使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有形环境和无形环境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多媒体设备、网络技术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环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提高,课堂学习氛围得以改善。以往,如果错过了某一次内容的课堂教学,就只能请教师重讲才能再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复制课堂教学提供了可能。在互联网的条件下,教学时间成为可有可无的要素,教学空间已不取决于实体教室,而取决于互联网。教学突破实体教室的限制,对固定时间和固定场所的依赖程度减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状态,教学移动学习、泛在学习日益普遍。

四、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课堂教学要素关系的变化

与传统条件下相同的是,师生作为人员要素,对其他四个物的要素在使用时间、使用量或使用方式上进行选择,同时,各要素之间也会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但信息条件下,由于要素内容和特征发生了变化,要素间的关系必然发生变化,这些关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呈动态发展,较为复杂。从要素性质看,要素关系分为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三类,其变化情况分析如下。

(一)物与物关系的变化

物与物的关系是指四个物的要素――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空间――之间的关系。物与物关系最突出的变化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教学手段丰富,媒体设备多样化,进而引起了其他三个要素的变化:教学内容不仅极大地丰富,而且更新加快,呈现方式变得有趣;教学时空的限制减小,任何能够登录互联网的人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快速获取更新、更系统、更全面、更广博的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般是先确定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手段,在传统条件下教学手段受时空限制较大,但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手段的功能强大到可以决定教学内容,甚至影响教学时空,例如:借助互联网这一手段可以进行任何内容的教学,其方法是采用网络教学,其时空环境只受互联网的限制,尤其是当教学内容为最新的学科知识时,教学内容只有借助网络这一手段才能获取,因为其他手段相对滞后。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虽然还是纸质教材,但教学手段使得教学内容的载体更为多样化,反之,对教学内容的高质量要求也使得教学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此外,课堂教学时间可以与任何空间无限组合,借助互联网等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能呈现。

(二)人与物关系的变化

人与物的关系即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间、教学空间的关系。无论在传统条件还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物的要素都由人的要素――教师和学生进行选择。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手段的增加拓宽了师生对其他四要素的选择,由于信息获取便捷,教师在教学内容上有了更大的选择范围,教师可以不再依赖封闭的教材,而选择优质的教学内容和最新的知识,选择自由度变大;在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更可能利用更多新的媒体设备,探索更多的教学方法,选择与以往不同的时空条件,实现虚拟课堂教学、实体课堂和虚拟课堂相结合的教学。

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对教学的认识不再只是通过教师告知而获得。借助网络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可能与教师同步,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学习媒体设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环境。由于学生的选择范围和能力范围扩大,学生与其他四要素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参与教学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教学内容的丰富、技术手段提供的良好的交互性都可能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物能否尽其用还有赖于人员要素,因此,人在这些要素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但物的要素的使用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表现。一方面,在师生所选择的时空条件下形成的学习氛围会受师生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影响,例如:选择的教学内容比较有趣,媒体手段运用恰当,这时学习氛围好,教学整体效果好。另一方面,学习氛围也会影响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情绪和积极性,甚至影响教学手段功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效果。由此,物与人的要素会相互影响,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需要师生在教学中很好地控制和利用。

(三)人与人关系的变化

人与人的关系即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基于对教学对象的分析,在教学前先行确定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师生活动营造课堂教学氛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4]在现代信息技术时代,受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教师认识到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既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主动的学习者、建构的学习者,教师认识到自己可以不再承担知识灌输者的角色,而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时空环境的选择权有意识地“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选择,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信息技术使用上和信息面前,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起跑线。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不再只有教材和教师的讲解,教师可以不再是学生求助的唯一对象,课内或课外,教师都不再是学习的唯一促进者,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寻求专家或其他个人的帮助,任何一个学生也可以把自己了解的知识告诉别人。教师在学生面前已经不再拥有绝对权威,教师在教学中不再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以谁为主体的问题,而是在什么教学活动中以谁为主体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差异更多地体现在某一学科知识系统上和人生阅历上,师生关系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接受者的关系,更是民主平等、双向互动的人际关系。

此外,由于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和技术的支持,课堂教学可以不再只是针对中等群体,学科知识在课前就能获取,这使得课堂教学面向每个学生成为可能。教学反馈和评价变得非常重要,这对教师作为导学者和评价者的要求更高。

五、结语

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虽然改变了教学要素内容和特征,但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系统结构却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教学效果也没有得到显著提升,这是因为系统借助它的自调功能维持了自身的稳定,而对传统课堂教学的改革总是停留在要素自成的内部系统的变化上或师生对物的要素选择这一层次的结构变化上,并未触及教学系统顶层的师生结构的改变。因此,当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角色地位变化、各种要素关系变化如果不能实现系统良性发展时,就必须进行人为干预,实现课堂教学结构优化,这样才能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了解传统教学要素、教学结构以及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要素和要素关系的变化,有助于把握教学改革的方向。技术的应用最终还在于人的掌握,因此,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和对技术的应用至关重要,师生如何更好地运用技术重组结构、实现结构最优化是现行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EB/OL].(2012-03-13)[2013-08-20]..

篇4

要想提升初中化学教学时效性,老师不仅会“教”,学生又要会“学”。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老师要充实挖掘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资源,和学生生活情感与经验“对接”,发挥化学实验的功能,以此来提升班级课程授教时效性。

1.充实把握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展现化学魅力

所有老师都需要仔细分析大纲、研究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不但是对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的理解领会,还包括对教材(教材是由三个基本要素,即信息、符号、媒介构成,用于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材料)的加工处理,应用可用的教学条件包括实验设备、现代化教学本领及自身的教学经验,富有创造性教授化学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尤其对化学学科来讲,要求科学、严肃、严谨和全面具体,假设只是死板地按照现文进行宣读,学生时间一长容易疲倦和厌烦。化学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所以老师在教学时要时刻抓住“生活”这条主线。比如,在学习了一氧化碳的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后,老师可以问学生:冬天用蜂窝煤时为什么容易发生煤气中毒。又如,在学习了金属的氧化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后,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自行车长时间放置屋外容易生锈等。经过这些难题的设置,可以可行地刺激引发起学生的生活情感,从而增强化学的学习兴趣。

2.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2.1 加强预习,做好笔记。预习是自学的起点,具有自主性、尝试性和创造性的特点,教会学生预习也是对学生能力的一种培养,为课堂的探究式教学奠定基础,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在化学教学上,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指导,如通过留疑、给化学题纲、做化学习题等方式进行预习指导。在预习时,教师要求学生做好化学预习笔记,记录的是学习重点、难点、知识框架、学习中的疑问及学习心得,是日后复习的依据。在预习中一旦发现问题,就有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 重视反馈,及时弥补。反馈是促进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一种重要前提,没有反馈的课堂教学是背教案,那么也就谈不上多高的效率了。反馈的方式有多种,如观察学生上课时的目光、表情、姿态,提问反馈,习题反馈等,但关键是教师有没有通过反馈来调整教学设计的意愿。反馈信息的处理要分清主次,个别问题课后个别辅导,共性问题,集中评讲。评讲的时间可采用当堂课及时处理、课后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讨论交流解决、难点问题,安排到今后新授课中穿插解决等多种方式处理。

2.3 抓好“后进生”,整体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同一条件下学习,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是正常的。教师在化学教学中要分层要求、分层辅导,甚至可以分层作业。辅导“后进生”是化学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后进生”面较大必然影响整体提高。因此,“后进生”的辅导要以攻心为主,给予信心,从态度人手,教会学习方法,寻找“最近发展区”,培养学习兴趣,加强督促检查,促进学习的自主性。

3.增强学法指导,提升学习效率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习方法上指导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老师不光要“教”的好,更要让学生“学”的好。老师应在课前预习、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结束语、学生实验、课外活动等活动中增强学法指导。

在课前预习阶段,由于学生刚刚接触化学这门学科,所以在课前预习时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确定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由于每个学生理解程度不一样,学习基础各异,所以为有充实做好课前预习,才气在听课时做到有的放矢。

在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结束语阶段,老师带领学生充足发挥“错题本”的作用,准时梳理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漏洞,尝试自行建立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网络(网络就是用物理链路将各个孤立的工作站或主机相连在一起,组成数据链路,从而达到资源共享和通信的目的),强化错题练习。

在学生实验环节,要充实发挥化学实验应有的功能,激发勉励学生勤于动手、规范操纵,认真观察(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考查或调查;清朝官员的名称)实验现象,研究实验数据,结束语实验经验和方法。尤其是相比部分失败的工作经验,老师更是要帮助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让“不测”变“精彩”,经过学生的操纵及内心的体会,增强化学实验实践本领和研究本领。

篇5

心理学表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一般凭借直觉,并非理性思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重感情的引导与调节,尽可能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造成双方情感的共鸣,最好不要“反刍”不要倒学生胃口,严防造成学生的“感情饥饿”。而注重新课的导人和情景的设计,便是教师调节学生情感使之与文本情感融合的有效途径。《人是什么》一文是赵鑫珊先生的经典论作。全文引述了中外哲学家、文学家对“人是什么”的回答,然后又转换角度,以文学的眼光看人生,根据过去、未来、现在的人生经历,做出对人生意义的解答。我首先引用希腊神话中的“斯芬克斯之谜”来导入:有一种生物,它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下午三条腿走路。接着引入课文,本着学生对于猜谜的兴趣,开始介入“人是什么”的思考。后来,我又引入希腊神话中《潘多拉的匣子》这个故事:潘多拉受命于宙斯前来惩罚人类。当其打开神秘的匣子、疾病、瘟疫、灾难、洪水、战争等一齐冲向人间,潘多拉恍恐之间,盖上匣子,却将“希望”藏在了里面。由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带着自己的遐思冥想,带着自己的好奇与兴致分析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对人的诠释,从而探索人生的意义。这时,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有机地交融在一起,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二、过程设计与文本主旨的挖掘相吻合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和谐,科学再现“生死爱”文学的三大母题。诸如罗丹雕塑中的“母与子”的老女人、、婴儿三者出现在一起,对寻求生命的真义在对比中一目了然。再如“断臂女神”、杜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袁牧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平字见奇”等,均表明奇异、独特给人以思想的触发点和灵感乍现的契机,在课堂上这便是构成教学艺术的关键。《闺塾》是汤显祖的《牡丹亭》里的名篇。在分析陈最良时,按一般分析人物的方法,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心理”来分析,也能得出较好的理解,但是本课中对杜丽娘、春香的形象分析中这种方法已经采用。如果把陈最良放在一个“教师”的位置上来分析,那便有趣了,根据其“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来对陈最良作分析,那么他的愚腐、麻木、使昭然若揭了。这样,既增加了同学们的学习情趣,而且还会引导学生对封建家庭教师特质的更深刻的思考。

篇6

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以教科书为主要蓝本展开的教与学的活动,它包括学生、教师、教材三个基本要素。只有在充分了解和运用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才能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受众,了解学生应该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学科基础、内在需要等方面展开。比如,在美术的学习上学生对哪些内容感兴趣、美术知识和技能基础如何、哪些内容很陌生、希望通过怎样的方式学习美术、学生希望如何评价等等问题,都是教师在课前应该掌握的。而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应该具备三个“力”:即亲和力、学力和驾驭力。“亲和力”主要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对话,理解与包容等;“学力”主要指教师的学科知识结构及其水平,一个美术教师的“学力”应反映在美术专业知识、人文学科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及实践习得知识等方面。“驾驭力”指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与管理能力。对教材的理解与掌握则应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包括教材的定位与编写思路、知识体系与逻辑线索、学习要点与提示、学习材料与方法、学习过程与评价、范例等等。因此,作为一个美术教师充实自己、了解学生、熟悉教材是顺利实施教学的前提和保障,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教学流程、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

二、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是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所应达成的学习任务。它区别于美术课程总目标,也区别于各学龄段的阶段目标,它更强调单位时间内的效益。同时,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因此,制订教学目标应该具体而准确,并且具有可检测性。

制订课堂教学目标应考虑三个层面: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但并非是课程总目标的三个维度,教师应在教学设计中以文字的形式把教学目标确定下来,把握“行为主体、行为条件、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四个因素。

三、课堂上要多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

在教学中,课前要让学生初步感知要教学的主题内容,让学生在精心准备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体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每一点成功与满足。

比如,在学习《实用又美观的生活用品》这节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带一件生活用品实物或图片。一上课,先请学生以一件自己最喜欢的生活用品为例说出喜欢它的理由(从功能、造型、色彩等方面),导出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接下来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图例,师生共同分析,学生发表意见,教师做提示和归纳:我们日常生活的用品应该是实用的,同时又是美观的。日用产品不仅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也使我们在使用时感到舒适和愉快,很自然地给人以美的感受,这就是设计者的目标和任务。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中观察和分析接触到的工业产品,认识设计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提高我们的审美感受能力。此外,我们还可以以引导比较促进参与,比较是指对相关的艺术作品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以便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理解、观察和剖析。在求同比较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求异比较,其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印象更为深刻、理解更为全面。当然,在进行比较时,要注意作品之间有无可比性、比较价值的大与小、比较方法的多样化等问题。要作有明确目的的比较,不作牵强附会的比较,教师不应以简单的讲解来取代学生的比较体验过程。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分析,学生基本了解了美术作品表现性创作的方法的概念,并能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加以正确的反映。这些比较方法的灵活运用。经过反复的比较,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

四、课堂上要让师生形成互动

师生互动主要是指在教师的启发、激励与引导下,学生主动与教师进行语言交流、思维碰撞,进而到达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目的。例如,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劳动——人类创造力的源泉》这节课时,教师先导课:劳动创造世界。劳动,是古今中外许多画家经常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不同时代的画家通过劳动题材所表现的主题是不一样的,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优秀的作品具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它不是简单的停留在对劳动的描绘上,而是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情节,通过精心设计的构图和人物形象的深入刻画、环境气氛的渲染等艺术手段,表达出画家对所描绘对象的独特感受,并能引发观赏者的许多联想和深深的思索,以至对其创造的艺术形象久久不能忘怀。通过这种教学形式,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锻炼了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五、有效练习策略

有效教学的显现特征主要是判断学生是否能够掌握已学的知识与技能,而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通过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应知应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设置的作业必须紧扣和服务于教学目标,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必须难易适度,让学生对课堂作业感兴趣,对学习有意义、有价值,在变化性、多样性的环境中学的更加积极,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自觉性。

六、注重有效地评价

有效地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当学生的作业完成后,他们最期待的就是教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此,利用这个有利时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评价一定要有针对性,体现本节课所要求的和新学习的要点。为了更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可将每次作业成绩及时登记到班级名单上,便于老师及时反馈。

篇7

实现高效课堂不是梦想。

尽管各地实际情况不同,文化差异较大,学科间也有差异,但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本要素是相同的。我认为基本的要素如下:

一、还课堂的舞台给学生

课堂是学生学习、实践的园地,不是教师展示个人才华的舞台,而事实却往往是教师独霸整个课堂。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却如雾里看花;教师展现得淋漓尽致,学生却是懵懵懂懂。要实现高效课堂,就必须把课堂归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上的地位,如果说课堂是舞台,那么教师应该是编剧、导演、舞台监督,要给学生剧本、要给学生说戏、指导并监督学生表演,不能越俎代庖地去代替学生表演。

二、科学合理确定课堂教学知识量

高效课堂的标准,不是教师讲了多少知识,而是学生学会了多少知识。一旦出现了认知的偏差,把高效与大容量混为一谈,那就与高效课堂南辕北辙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容量,并做到知识的前粘后连、融会贯通、拓展巩固。

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与水平,受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双重影响,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根据学生的情况,在知识整合、结构调整、教法学法上,灵活变通,不拘一格。要注意“因材施教”,要让接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吃好”,让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吃饱”。同时要注意分层教学的有效运用,这在大班组教学环境中是不容易做到的,但不能因为难做就放弃。目前很多学校进行的分层教学实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受条件和师资的限制,很多学校无法进行分层教学,但在班级内部采用分层教学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

四、实现高效课堂,教师要做到几个心中有数

1.对课堂知识要做到心中有数

教师要对学段知识了然于心,要能够娴熟驾驭知识、驾驭课堂,这是高效课堂对老师的最基本要求。教师要有丰厚的知识底蕴,己之昏昏难使学生昭昭。终身学习,时时充电对老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2.对学情、对教法学法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的能力与水平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也是千差万别的,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方法,做不同样的要求。要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方法,甚至允许学生犯错误,这是学生成长中所应该经历的,这样学生成长得才会更快更好。

3.对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要有预见,有预案

篇8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281-02

上好一堂课,需要一辈子不断努力,而且是永无止境的。有时可能还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在很多方面其实做得很出色很不错,但由于某个方面考虑不妥,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甚至导致整个一堂课都归于失败。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这样一个思考:一堂课堂是否合格,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由于这些要求的任何一个做得不好,都会导致整个一堂课变成不合格,所以,这些要求,对于一堂课来说至关重要,从而成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

由此明显看出,对一堂课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不但对于有一定经验的老教师很有必要,对于刚走上讲台不久的年轻教师,更为重要。作为年轻人,在教学手段不多经验不丰富的时候,如何不出现较大失误,保证课堂教学的基本可行,是必要的。文章的主要作用就是提出了保证课堂教学在几个方面的基本要求,避免了虽然许多部分很好却某一个部分不足导致整体教学效果严重下滑的局面,从而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哪些要求是至关重要的,必须作为课堂的基本要素呢?如何满足这些要求,有什么具体的且能普遍适用的方法?

基本要素有四个,分别是:适宜的教学内容,引入途径,知识完整性以及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等。

一、适宜的教学内容

教学的内容如果不合适,那么这一堂课必定会是失败的,道理无需多说。问题是,一堂课该讲哪些东西?很多老师在看了若干参考书和文献后,得到了很多很多相关的内容,而且还都是很有价值的。那么,到底讲授哪些部分合适?是自己熟悉什么讲什么,还是对什么有兴趣就讲什么,甚至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可以肯定,上述这些做法都是不合适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根据两个方面来进行取舍。第一,要根据学科的结构要求。学科结构的形成,有着本身的支撑系统,相互间有着必然的逻辑性和相关性。每个知识点,都会在相应学科中处于相应的位置,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学内容必须满足这个结构要求。第二,相关知识点在实际中的运用情况。一种理论,一种基本原理,在实际中是怎么应用的,具体运用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方式,有什么技巧,要注意些什么,当前的状态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应该掌握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应该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二、引入新领域的途径

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堂课,对于已经熟悉该内容的专家、内行,从内容上看,他们听了觉得很不错,无论内容的选取、布局等等各方面都很好,因而赞不绝口。可另外一方面,对于不熟悉该内容的学生,他们听了却是目瞪口呆,不知所云。这些现象,就是没有设计好引入途径所造成的。

众所周之,一个人的各种知识的集合,是在某种范围领域内的。对于这个范围和领域之外的概念,人们不但会有陌生感,而且可能无法理解,甚至无法去想象。这是因为,新知识处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范围和领域。如何让学生听懂新领域内的新知识呢?这就需要在新、老领域之间搭设一个通道,通过这个通道,把学生从原有的老领域引入到新领域中来。这个通道就是引入新领域的途径。有时候,新老领域之间是宽阔的康庄大道,可以很轻松地将学生带引过来,有时候,则可能是崎岖的陡峭山路,这个通道很不好行走。但不管怎么样,这个通道老师一定得搭建出来。那么,该怎么来搭建呢?有三个方法。

第一,逻辑推演法。这要求新老领域之间的知识本身具有逻辑上的关系,同时,学生也具有相应的推演能力,这时候,运用逻辑肯定能建立一个途径。如数学方法便是很常见的逻辑推演方法之一。

第二,生活经验法。对有些概念,由于极为抽象,仅仅依靠逻辑可能很难以让人理解,有时甚至无法使用逻辑方法来建立。如果生活经验中有相关的感性体验,借助生活经验,事情也许就变得相对简单。比如,对刚刚接触负数概念的小学生,就很难理解负数。如果只是把相关概念和运算规则讲出来,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演,学生很难真正弄懂。这时候,借助生活经验会更好。

第三,相似联系法。有些概念,不能使用逻辑,日常生活中也很少遇到。但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总有某些共性,因而有着一定程度的相似性,根据这些相似性进行联系,相应建立起引入的途径。如“建筑学”立面造型中,关于“韵律”的概念,一方面,至少在目前不能用逻辑方法来推演,另外一方面,对于工科学生,生活经验此时也难有什么帮助。那么,在新老知识中找某种相似点,如“重复,间隔,共鸣,押韵”等等,从而建立途径,把新知识运用老概念来描述:“韵律,就是把很多建筑构件如何进行排列的一种手段,每隔一定间隔的重复,构件的形态都会有某种程度的共鸣,就像诗歌隔一定的字数后会押韵一样,从而形成视觉上的节奏”。这样,学生就很快能建立起新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知识完整性

如果学生自己看书,效果和听老师授课是一样的,那么,老师的讲课就完全是多余(且自己看书用的时间肯定比讲课少得太多太多,因此学习效率还更高)。但事实上,极少有学生能完全通过自学把一本书真的学透彻。仅仅通过文字,很多东西是难以读出来和领悟到的,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大打折扣。因此,老师的授课,就是要能把学生从字面上看不到的东西讲出来,而且这种讲解,不是把与知识点相关的东西,一点点都分开来慢慢讲,而是基于老师对自身厚博知识的透彻理解,融会贯通后再删繁就简,本来复杂纷繁的内容,讲授出来却变得简单明了,这就是很多老教师说的“一桶水的内容,倒出来的只能是一杯”。反过来,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喝的是一杯,得到的却是一桶水的容量,这样就会透彻、全面和完整,学生的学习才有深度。老师授课和学生自学的区别,也就体现在这里。例如,对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是公认的核心课程,而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则是核心中的核心,于是,很多人在讲授这一部分,便详细讲解了使用环境、工程背景、试验的操作过程,仔细分析破坏形态,深入研究四个基本假定、极限状态下截面应力状态等等,这时候发现课时用掉很多很多,但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还没开始讲,这显然很不合适。有些则相反,在简要概述试验情况与破坏特征后,就用牛顿的静力平衡概念,直接得出计算方法。这样一来,知识的深度和完整性都不够。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整又不占用较多课时呢?在简要说明试验情况和破坏特征以及截面应力图以后,有两点需要学生注意:一是截面实际应力图很复杂不利于实际工程使用,二是实际材料不是牛顿力学中的假想材料,对这些都需要处理,在处理过程中相应引入四个基本假定,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推导出承载力计算公式。这样给学生的虽然只是一杯水,却有着一桶水的容量。

四、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

有些人讲课,别人一听就懂,而有些人讲课,却是谁都不明白他在讲什么,甚至连内行专家都听不明白。显然,这里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教学方法,另外一个就是表达方式。虽然本文也属于教学法研究的范畴,但此处关注的明显是第二个,即表达方式。那么,对于高等院校的理论教学,能不能找到一个简单易行、可以通用且还能易于理解的表达方式呢?与中小学学生不同,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属于成年人,有着较强的接受、理解和分析能力,表达方法只要能满足平常成年人的要求即可。基于经验的总结,本文提出的表达方法就是――“精简”。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将字数压减到最少。这就是说,无论什么具体情况,即使找不到较为合适的角度和方法来表达,那么,采取精简的手段,也一定能让听众听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重点突出,本质更容易凸显出来,也就更容易被人接受和理解。这就好像一头豹子藏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因为周围有多余的东西混在一起不容易辨别。如果一头豹子只是独立地站在地面上,便是一目了然,立马就能识别。将核心内容无遮挡地显露出来,这就是精简的作用。例如,学生问国庆期间放假上课怎么调整的,有人便复制了这样一段很多人都看到过的文字:“10月1日至7日放假调休,共7天。其中10月1日-3日为国庆节法定假日,10月4日(星期六)与10月5日(星期日)照常公休,10月6日(星期一)与9月28日(星期日)对调,10月7日(星期二)与10月11日(星期六)对调”。可学生们看完,没几个搞清楚了到底哪天该上哪天的课。精简后,变成:“1到7号放假,9月28日(星期日)上星期一的课,10月11日(星期六)上星期二的课”,大家一下就都清楚了,虽然没说,但都知道这是对调的结果。

显然,要求精简但不能少说,即使一个字少了,原意就变了。自然的,精简,就要求尽力不要多说一个字,说得越多,不但本质和重点越难以突出,越不利于理解,而且,多余的语言极大损伤了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氛围。

根据上面的论述,已经知道,以上四个方面,任意一个没做好,都将会导致整个一堂课的失败,所以,可以将其作为判断一堂课是否合格的基本要素。同时,对如何满足这些基本要求,相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念超.论精讲多练教学法[J].交通高教研究,1994,(03).

[2]陈红,龙如银,芈凌云.浅谈注重创新能力培养的开放合作式教学[J].江苏高教,2003,(02).

篇9

一、自主导学教学基本要素

在“自主导学”中教师是“导学”的主体,学生是在导学之下自主学习的主体.要导学和自主学习,就离不开介质:环境资源.“自主导学”教学基本要素应由学生、教师、师生关系和环境资源共同构成。

(一)学生

高中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九年的学校教育,积累了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思维能力更加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占了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了很大发展.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进取性,他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积极向上,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不喜欢传统的沉闷的课堂,他们渴求一种自己能够动手参与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为自主导学教学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师

教师是“自主导学”教学方法的重要因素.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开发者、创造者.教师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教学能力强、教学理念新的教师能够设计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扎实的教学基本功、丰富的学科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还要熟悉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点.教师的学识、能力是构建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必要条件。

(三)环境资源

在导学学习环境中,教学就更加注重于怎样导,学习方式就会更加自主、自由.课堂环境是教学方法选用的基础,也是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条件.“自主导学”教学方法中采用的“导学案”导学,就是从学习环境上进行改善的一个重要支撑。

教材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教材在编写时都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注重培养学习的讨论、合作和交流的意识和方法,同时还备有相当多的阅读和研究性材料,教材的结构严谨,版块清晰,趣味性大,问题贴近学生,可读性强,为自主学习提供了好的知识学习蓝本,为自主学习创造了一定的有利条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媒体资源的利用可以达到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效果,能够全方位、生动地把一些教师不易讲解、学生难理解的知识简化,使知识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的面前,这样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媒体资源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内容,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可见,环境资源是创新教学方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

二、三个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师生关系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在和谐、互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尽⒅傅己徒ㄒ椋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的基础.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方法里最重的双边关系。

(二)教师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教师是环境资源的创设者和利用者,资源是教师在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不同的资源将影响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的课堂化和网络化,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对学生能力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当前的教学,如果离开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和辅助,就很难上出一堂优质课.“主自导学”怎样导,以什么来导,都与环境资源息息相关。

(三)学生与环境资源的关系

环境资源是多样的,有时间环境、方式环境、资源环境.学生在什么时间里学、用什么方式学、利用什么资源学,都与环境资源相关,优化的环境资源可使学生学习的效果更好,同样影响到学生能学到什么和提高什么,离开了相适应的环境资源,就会改变教学特征和方式,同样,即使在一个相同的环境资源里,学生没有先进的思想和愿望学,环境资源对教学方法也不会起正作用.学生有了学习的愿望,就会要求教师创设更好的环境资源,而且学生也会自己改善学习的环境、寻找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源.环境资源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带有物化的因素,它为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篇10

一、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注意设计好体育教学任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保证体育课堂顺利高效的进行。(一)体育教学任务现代的体育教学思路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共同发展为目标,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的分析好体育教学任务。首先要分析好学生的真正需求和预测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决定了体育课堂能否顺利进行。通过分析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够制定教学的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学要将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找到最佳的方式实现教学的任务。根据教学任务制定教学内容,解决好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构建教学的重点、难点。这样的设计够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效果。(二)体育教学目标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灵魂,是体育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核心依据。在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要以学生学习目标为主体,制定符合学生学习目标的体育教学目标。体育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时候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不仅关注学生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还要关注学生的内在思维、情感与价值观。在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学生对体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制定有层次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受和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三)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需要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符合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能够适应学生的特点,解决好“如何教”的问题。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应该是多样的,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最优化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能够适应教学的任务,完成教学的目标,通过教学方法可以将教学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让学生能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发挥体育老师的优势,这样可以极大的提升教学的效果。(四)体育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进程,是教学任务、目标、对象的结合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教师的教学方式、观念和思路,将各个教学要素有效的结合起来,从而强化教学效果。(五)体育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整个教学过程中所有要素的考核,是修正教学每个环节的重要依据,在设计教学评价时候,要对教学的方案、学习课堂、学生学习的情况等进行充分的评价,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及时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二、体育课堂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一)系统性原则体育教学是将老师、学生、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等体育教学要素结合起来,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这些要素,系统的将这些要素构成一个整体,因此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始终贯穿系统性的原则,这样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每个体育要素的特点,分析出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将要素进行组合,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体育课堂教学设计缺乏系统性,就会在实际教学中产生很多问题,影响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二)趣味性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要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整个课堂充满趣味,这样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还有学生的动机、兴趣以及内在情感等,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要仔细的去了解学生的兴趣,然后根据学生兴趣设计教学,对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尽量使枯燥的内容增加趣味性。(三)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原则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分析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特征。体育教学有大量的身体活动,所以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运动量,合理安排学生的体力负荷,这样既到达了学生的锻炼效果,又保证了学生的身体安全。(四)可操作性原则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将教学的理论变成教学实践,所以在设计时要考虑可操作性。如果设计完的方案无法实施,或者太过于抽象,这无法进行教学实践,那么教学设计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时,就要充分的考虑各种实际因素带来的影响,保证设计完成的方案可进行实际操作。

三、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流程一个好的体育教学设计可以保证教学的效果,提高教学的质量。在体育课堂教学设计中,首先要设计好教学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符合学生的身心的特点进行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的核心。然后设计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利用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兴趣。第三,要设计好教学的方式,利用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掌握体育的知识和技能。第四,做好评价设计,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不仅关注学生的成绩,还要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能够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评价可以修正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还可以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解决,保证学生能够身心健康的成长。

四、结语通过体育课堂的教学设计,可以有效的提升体育的教学效果和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激发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为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林.学习型社会视野中的高校体育课程设计

[D].上海体育学院,2008.

[2]郝之.营造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的途径探究

篇11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高职英语课堂 应用

 

“合作学习”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80年代中期开始在欧美国家流行,并已在全世界广泛得以应用的一种现代教学理论和策略。所谓的“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兄弟也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以及他们的学习。”而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教学组织手段,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增强团体意识,激发个体的学习动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 

一、问题的提出 

合作学习在我国很多中小学的课堂中得以广泛地应用,并收到了可喜的效果。但是合作学习在高职院校中研究和应用还比较少。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英语课上的“哑巴”学生比比皆是。我通过对自己所任教的高职院校2010级会计专业24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显示:62%的学生对英语失去了学习兴趣,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英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会话,89%的学生在学习上不会主动向老师咨询难题。如何才能改变这样的现状,让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到英语学习中呢?我认为在高职英语课堂中,实施合作学习的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并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及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尼尔·戴维森提炼出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七个要点:学习任务由小组合作完成,通过讨论来解决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小组中有合作互助的气氛;成员的个人责任感强;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混合编组;教师直接指导合作技巧;小组成员有组织地相互依赖。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逊认为合作学习的关键因素有五个:积极互赖(positive interdependence)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face-to-face promotive interaction)、个体责任(individual accountability)、人际和小组技能(interpersonal and small group skills)、小组过程(小组自评)(group processing)。 

积极互赖指的是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积极良好的团队力量永远大于个体力量的总和。团队的利益是成员的共同利益。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指的是个体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成员为了共同的任务,分工又合作,相互间不断努力。个体责任使得每个小组成员都得承担各自的责任,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要积极地为团队的成功贡献力量,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自己的责任感。人际和小组技能在合作学习中扮演着很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成员人际技能是社交际能的重要方面,能够促进任务更好地得以完成。有效的小组技能能使各成员之间更好地合作和分工,并能建设性地解决冲突。小组过程或是小组自评指的是在合作学习中,小组内进行的一种自我反思性活动。它能使小组认识到已存在的问题,达到更好地分工,也使得小组成员更加认清个体在小组中所起的作用。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