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新型医学模式

新型医学模式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5 14:42: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型医学模式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新型医学模式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066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191-02

创新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人类本身通过创新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人类社会也在不断创新中取得进步与发展。随着医学科学的高速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创新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特征,因此如何改进原有的临床教学,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当今临床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将基于临床医学本身的学科特点,从教育理念的更新、创新环境的营造、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创建以及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等方面探讨如何创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1]。

1 深入审视现行教育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不足,没有开展创新活动的空间和兴趣,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在理工科及文科教育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以满足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施展[2]。

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创建一流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科学创新和人才成功的基础条件为环境,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不能忽视良好创新环境的建设,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2.1 营造良好的医院创新文化环境 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必不可缺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医学院还是其它医学人才培养机构要积极建设充满活力、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和公平诚信、包容开放的学术研究环境;坚持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积极营造严谨求实、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浓厚创新文化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3]。

2.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临床医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有的刻板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活跃的、高效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听课积极性。

2.3 创建一流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变空洞说教为亲身体验 各医学院应该利用现在实验条件、科研成果、师资、学术氛围等优势,以学校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创建一流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入基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老师一方面应该结合基地科研特色和最新进展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另一方面应该讲本基地现有科研成果的研究思路、方法、体会展现给学生。

3 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激励教师成为创新先行者,教书先生成为科技探索者

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创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点:

3.1 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结构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人才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临床教师更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因此各医学院应该积极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结合、专博结合、宽窄结合、深浅结合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3.2 激励教师成为创新先行者,教书先生成为科技探索者 创新临床教育要求临床教师积极转变角色,改变其拥有知识权威者形象,将自己定位为创新先行者,将自己科研创新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创新精神、创新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激发和诱导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作为下一步将要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医学院学生,各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4.1 培养学生高尚的创新人格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上一些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的情绪难免会对医学创新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创新能力不仅仅是由良好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健全的创新人格,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培养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严谨诚实的创新品质、不畏挫折的创新意识、敢为人先的创新勇气以及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

4.2 培养学生饱满的创新精神、活跃的创新思维以及浓厚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动力,主要包括团队精神、顽强拼搏精神、探索开拓精神以及批判精神;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智力结构关键;创新意识是创新活动的先导,创新人才需要先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具有强烈的创新目的和创新动机[4]。

4.3 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是医学创新能力的基础,要想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在临床教学中需要从以下两点着手:首先,临床医生应该让学生多接触病人,在可能的情况下,亲自动手操作;其次,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进入诊室和病房,以及治疗室和手术室,让学生多看多关注相关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增桓.构建高等医学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讨,2007,6(11):992-994.

篇2

    目前我国医学教育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和实践不足,没有开展创新活动的空间和兴趣,因此必须对现有的教学理念进行更新,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建立起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在理工科及文科教育中取得了巨大成功,该理念就是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提高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就是以满足个体的自由发展为前提,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学生充分的选择权,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最大程度施展[2]。

    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创建一流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

    科学创新和人才成功的基础条件为环境,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不能忽视良好创新环境的建设,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面:

    2.1 营造良好的医院创新文化环境 和谐的文化环境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必不可缺的条件,因此无论是医学院还是其它医学人才培养机构要积极建设充满活力、和谐共进的人际环境和公平诚信、包容开放的学术研究环境;坚持包容多样,尊重差异,在多样中求统一,在差异中求和谐,积极营造严谨求实、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浓厚创新文化氛围,最大程度地激励学生的创新主动性和积极性[3]。

    2.2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课堂环境 临床医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原有的刻板教学模式,积极营造宽松的、民主的、活跃的、高效的课堂气氛,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听课积极性。

    2.3 创建一流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变空洞说教为亲身体验 各医学院应该利用现在实验条件、科研成果、师资、学术氛围等优势,以学校实验室为依托,积极创建一流的创新教育实践基地,鼓励学生进入基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指导老师一方面应该结合基地科研特色和最新进展为学生开展系列讲座;另一方面应该讲本基地现有科研成果的研究思路、方法、体会展现给学生。

    3 构建创新型教师队伍,激励教师成为创新先行者,教书先生成为科技探索者

    高素质高水平的临床教师队伍是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要创建创新型教师队伍,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点:

    3.1 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结构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对医学人才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样临床教师更应该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因此各医学院应该积极优化临床教师队伍知识结构,通过新旧结合、专博结合、宽窄结合、深浅结合等途径,提高教师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

    3.2 激励教师成为创新先行者,教书先生成为科技探索者 创新临床教育要求临床教师积极转变角色,改变其拥有知识权威者形象,将自己定位为创新先行者,将自己科研创新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创新精神、创新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态度激发和诱导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

    4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作为下一步将要成为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医学院学生,各高校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篇3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2-0231—01

独立学院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改革的新生事物,近十年茁壮成长、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就目前国内独立学院的实际晴况来看,多数在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及部分基础设施方面依赖于母体高校而存在,导致独立学院在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发生了定位的偏差,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也与社会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适应。

在独立学院快速发展并转型定位的今天,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方式这一本源性问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独立学院的教学现状

目前,由于中国的独立学院多数采用母体大学的普通本科生标准进行规划管理和课程体系,其教学内容同普通本科生相同。教师和教材也多是来自母体大学,而校本部一般是重点大学,专业都是研究型或是按研究型设置的,社会上比较实用的专业较少。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往往为校本部的预期目标所左右,因而独立学院难以形成自主设置适合自己的、对学生有用的实用型专业。这样独立学院在培养目标上与普通本科大学的角色混淆,其结果是:教师总是感慨独立级学院的学生成绩不好、难管理,独立级学院的学生也感觉到不如普通本科生。

独立学院的发展应该是以培养应用性人才作为培养目标,但是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对此目标的理解定位都太笼统抽象,这就不能明确指导人才培养工作,需要进一步进行具体化。此外,独立学院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科研水平相对不高,实际操作技能相对较弱等问题造成学生视野狭窄、学习主动性差。

另外,实践课程在独立学院的专业教学中比重较小,大部分独立学院尚未建立稳定、长期、可靠的实践基地和完善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效果不佳。实践性课程的不足将影响学生实际技能的形成与实践能力的提高。独立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理论功底不如母体院校、实践能力不如高职高专,则在这样的一个夹缝中煮出来的很有可能是一锅“夹生饭”。

二、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建议

1 准确的办学定位

教育部《关于规范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具有快速的市场反应能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应当成为独立学院的一大办学特色。准确判断和预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优势作为生长点,更应成为独立学院生存的基本策略。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应有较系统的学科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与技术革新的理论能力,位于研发技术人员和实际操作人员之间。

2 创办特色专业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既要针对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于应用技术领域,又要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与专业优势,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和品牌。独立学院专业应与母体高校相同专业错位,在母体相同专业,尤其是优势专业上,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学生基础、市场需求等实际晴况进行改革与创新。既要依托母体相同专业的优势和品牌,充分利用其师资力量,借鉴其专业建设经验,了解其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就业市场变化晴况等;又要与母体相同专业错位发展,在与母体相同专业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和就业市场等方面进行错位,避免与母体在就业市场上的激烈竞争,使独立学院有生存的余地和发展的空间。

独立学院专业应避免与其他高校专业完全雷同,根据自身的品牌及其办学特色、专业优势、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等,创办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专业,建立“理念超前,项目实用,技术先进,设备一流”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既有较高理论水平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应用型、技术性、个性化的专门人才,适应社会不同分工的需要和就业市场多层次的需求。

3 加强实践教学

全面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高校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深化高校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就有其潜在的价值和存在的必然性。可以说,实践教学是对传统法学教学模式的挑战和创新,其关注的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应建立学校的实验实习中心、实训工程中心、创业创新中心和企业的教学、科技、生产、社会实践基地,为学生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和创业创新素质塑造等创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4 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双师型教师、青年教师培养。以教师为主导、认真执教、严谨督学,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

篇4

一、开放教学目标,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朋知己。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精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篇5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6-009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6.057

开放性教学模式近几年在中小学教学领域内比较流行,受到了中小学教师的欢迎和膜拜。开放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的创新。其核心是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获得自身全面的发展。开放式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建立起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由“学知”变为了“知学”。教师由原来的主体地位变为了现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则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开放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创新性和凝聚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放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认知能力,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开放性教学主张把学生的知识学习放在课堂以外,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只要学习资源充足、知识体系清晰、学习目标明确,就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知识结构网络一样,使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开展学习,这样传统课堂中教师“一言堂”和“一刀切”的现象便迎刃而解。开放性教学动摇了传统课堂中教师的中心地位,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再是简单给予的关系,教师也不再是对学生发号施令的权威,而是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平等、民主的交往关系和“伙伴”关系。学生则通过自主的学习活动,在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构建自身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开放性教学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开放性教学以交流和分享取代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可见,开放性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班级的凝聚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开放式教学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室,从而达到学习空间的开放。教师要积极引导、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去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在开放的活动中感受新知,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发现、思考、探索,试着解决自己所面临的各种生活和学习问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从生活和劳动中发现学习问题,并拿到课堂上来,自主解决,或与同学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互相交流。比如,开展知识竞赛、数字游戏,开展经济、文化、哲学学习研讨和交流,举办语文讲座和历史展览;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活用理论知识,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在活动的过程中体会理论问题。这些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应用、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激活他们的创造潜能,最终使他们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境界。

篇6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35-02

一、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

1.教材多媒体化。教材多媒体化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建立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它们不但包含文字和图形,还能呈现出声音、动画、录像等。既能使学生摆脱以往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调动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也能更准确、更清晰、更立体地将知识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画面,便于记忆。

2.资源全球化。利用网络使全世界的教育资源连成一个信息海洋,形成全球化的一个信息资源库,供广大教育用户共享。它有许多类型,包括教育网站、电子书刊、虚拟软件库、新闻组等。

3.教学个性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智能导师系统,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需求进行教学和提供帮助。做到每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重视,都能找到适应自己的学习方式。

4.学习自主化。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日益得到认同,利用信息技术支持自主学习成为必然发展趋向。老师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讨论群,让学生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寻找知识,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共同爱好。

5.任务合作化。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完成学习任务也是当前国际教育的发展方向,信息技术在支持合作学习方面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二、依托教育信息化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学模式,是时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

传统意义的教学模式与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教学模式又称“五段教学法”,这五段分别为:“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的)。这种模式是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的是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每位学生吸取知识的能力和途径都不相同,这样的填鸭式教学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相反可能会激起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反感。

2.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可描述为,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者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教师、教学信息、学习环境构成了教育信息化的教学模式结构(如图)。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和运用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指导者与组织者。信息所携带的知识不全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客体)。

三、我校利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环境,加强集体备课。我校是一所省级规范化学校,几年来,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强网络集体备课,教师提前一周把导学案发到email邮箱,教师进入网上论坛,对导学案进行讨论,通过反复修改与探讨研究,最终把最优、最全面的导学案发送到教委的ftp,实现了校内资源的共享。

2.利用网络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对于人数以及地域的限制,扩大了知识信息的含量,重要的是调动了学习者的多种接受感观,调动学习者学习的兴趣,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大的良好的学习情境,学习者可以根据需求对知识进行取舍和整合,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需要,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对于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加快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

3.信息化教学使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更具开放性。信息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突破了传统模式对于地域和时空的界限,学习者可以充分运用信息资源在课堂教学之外随时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把握,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信息,促进发展。我校引进“敏特记忆引擎”、100e网络英语互动平台,利用敏特英语的个性化管理平台,可以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词汇量的提高,从而最终提高全体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

4.信息化教学更加体现了教学过程的合作性和交互性。信息化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个性学习,提倡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使学生能够真正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而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来获取相关的知识信息,成为知识信息的主动获取者和建构者。我校引入交互式电子白板,实现了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的优良的数字化、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自主、互助、探究学习活动,实现合作学习。

篇7

创新教学模式就是指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教师与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的活动中,产生出新颖、独特地教学价值的创造性教育活动形式。相对于装饰艺术课程的创新模式应该注重它的产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结合,这也是作为以应用性为主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创新性教学理念。装饰艺术课程不要局限于单一的设计领域,它涉及到二维、三维、多维设计等各个不同专业学科方向。装饰艺术课程涵盖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服装设计等不同方向的设计原理、应用规律、实践课程等教学内容,我们应该对装饰艺术课程内容进行多元整合,装饰艺术课程包括造型与色彩、材料与工艺等主要知识点,以产业项目设计作为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来满足社会产业实用性人才培养的需求。

篇8

高职教育产学研结合是以产学结合共同育人为核心;以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使学生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为主要目的,同时通过教师和科技人员参加产学研结合的活动,提高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和学术水平,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以提高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政府协调、产学紧密合作和市场化运作为主要途径。

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在开展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根据自身功能的定位探索出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工学交替”产学研结合模式。这是―种学生在学校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这种办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整个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校企双方共同参与育人全过程,这种模式适用于理论技术要求比较高、实训时间要求长的专业。

“2+1”产学研结合模式。这是一种双向参与、分段培养的教育模式,即在三年教学中,两年在校内,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为主,并辅之以实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时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并在学校、企业指导老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这种模式是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合作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校企合作,通过优质课程与有效实训的整合,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重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发展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合作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这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全过程,分别在学校和企业进行教学和生产实践,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新升格公办高职产学研合作模式

新升格的公办高职院校大部分是依靠业务职能部门办的,有先天的行业特征。他们结合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根据不同的合作伙伴和合作关系,积极探索并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产学研结合模式。目前主要形成以下4种模式:

新升格农业类高职院校走“教学―科研―基层”路。农业类高职院校主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要与周边地区合作,建立教学与科研成果推广基地,为基层提供教育与科技服务。由于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农业类高职院校有较长办学历史。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农业类高职院校形成了远高于其他农业部门和农村地区的技术人才优势,并掌握有大量农业新技术成果。针对广大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缺乏技术与人才现状,农业类高职院校积极与贫困地区开展产学研合作,并在这些地区建立校外教学、科研、推广基地,将学校的教学、科研与当地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为当地培养农业科技人才,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新升格工业类高职院校走“教学―科研―企业”路。工业类高职院校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办学成本高,要利用行业优势,与地方企业广泛建立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资源相互利用。学校承担企业培训任务,提高企业员工素质,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工作,将科研成果提供给企业,为企业带来良好经济效益;企业为院校提供科研、实训基地及指导教师,选择安排学生就业,参与学校课程和专业的设置。

新升格财经类高职院校走“教学―科研―服务”路。财经类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型学生,办学成本相对要低,较容易建设校内仿真实训基地,使校内实训基地具有“实训基地+服务”双重功能。如建立校办的酒店、旅行社、会计所等,形成“以产养学、以产促研”良性互动循环发展的产学研结合模式;也可以利用产学研合作模式为学生在服务型企业中提供真实的服务环境、更好地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教学效果明显提高的同时,还能够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新升格医学类高职院校走“实训―科研―行业”路。医学类高职院校要以医院为依托,积极拓展校外临床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的临床教学和实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医学类高职院校与教学实习医院在学科带头人培养、专业学科建设、临床教学、医疗技术推广、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实行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提高办学水平与医学水平。

新升格公办高职产学研合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绝大多数仅仅停留在“产、学”层面的浅结合,流于形式;“研”与“产学”的结合不够或没有。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新升格公办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综合素质不高,科研力量薄弱,缺乏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影响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提高。由于历史原因,行业主管中专改建成的高职学院,原有师资学历偏低,有的学校甚至专科学历的教师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职称结构也不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偏低,大多数教师长期忙于教学工作,极少参与科研工作,导致教师普遍缺乏科研工作能力。

受体制和模式的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尚未形成,妨碍产学研结合。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学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的,而主动寻求与学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却较少。多数企业给予学校的资助,仅仅停留在提供实习基地、接纳学生实习等方面,有的甚至是一种协议形式,不为学校提供学生实习和就业的机会,更不愿让学校参与企业科研。

提升新升格公办高职产学研合作的对策

篇9

关键词: C语言;新型教学;模式

Key words: C language;new-type teaching;mode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259-02

0 引言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是提高计算机知识水平的重要步骤。在高校中,C课不但成为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现在也成为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做好该门课程的教学具有非常重要而深远的社会意义。近年来。由于C语言的数据类型较多、语法较复杂、应用灵活,因而逐渐成为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修的课程。所以要多通过实验与学生互动起来,让学生对C语言的学习感兴趣,主动参与C语言程序的编写。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逐步提高阅读程序和编写程序的能力,掌握调试程序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为将来自学其他计算机语言及编制大型程序打下良好基础。该门课程的机房教学现在也已全面展开。机房教学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它有别于在机房的实验课。由于学生自身基础的薄弱及课程本身的特点,C语言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要想让C语言教学成功地立于高校中,我们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传统的课堂教学。因此,探索信息技术与高校C语言教学的整合,将对我国高校C语言教学的改革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强调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1]。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和C语言课程整合,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性、交互性和网络化等特点,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和不足,不仅能解决本门课程的教学“瓶颈”问题,还能为计算机学科其他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良好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所以,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高校C语言课程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信息技术与高校C语言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

C语言是近年来各个高等院校开课率很高的一门课程,就其课程地位而言,它既是计算机类、电子类、通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又是数据结构、软件工程以及其他编程语言的先导课程,因此,学习C语言是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语言的一块敲门砖。而在高校开设C语言课程,由于面对的都是学生,所以在教学中要从非智力因素入手,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

在教学内容上,要力争突破过去那种教学项目内容枯燥的模式。可以将实用化和趣味化的项目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当中,将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模块,每个设计模块的实现必须解决多个疑点,将C语言教学的内容结合到每个疑点中,每次课内容就是由1至3个疑难点引出的C语言知识,当一个模块中所有的疑难点都解决了,相应设计模块也就实现了。在设计实现的同时可以启发学生进行多角度拓展和优化模块设计的训练,这样能让他们更多的掌握C语言编程的技能、技巧以及经验知识,如程序编写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可拓展性以及工作人员的分工协作等,这些问题在设计实现企业产品的项目中都会遇到,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职业化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亲历性强调科学理论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要求关注学生身边的生活问题和社会发展问题,要求学生在实施过程中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对于C语言课程的教学亦是如此。在开始课程的讲授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程序设计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未学之前,已经对课程趋之若鹜,向往自己能够成为一名编程高手,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 运用“故事导入提出问题探究实践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能

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就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建构起来的,因此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答疑者。①提出问题:教师先讲解C语言中库函数、主函数以及用户自定义函数的调用关系、出现的顺序关系以及执行过程,让学生明白C语言源程序与函数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理解一句话:“C语言是函数语言”函数是实现底层任务的功能模块。从而自然引出:对于较复杂问题,首先要对其进行模块分解;②自主探究: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究。教师可以先讲解模块分解原则,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模块分解。课堂小结:教师适时地归纳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同时表扬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对知识有系统性的理解和把握;③评价反馈:利用“反馈部分”提供的求阶乘之和,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在学生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地加以纠正,强化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及时反馈,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在这种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知识引导,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体现学生既是教学的对象,又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教学结果是衡量一门课教学情况与学生学习的好坏的标准,不是看学生“知不知道”,而是“会不会干”。C语言程序设计考试是一门考察学生的逻辑能力、C语言语法掌握能力、编程能力的综合考核。不能只用主观题和客观题来评价,而应当把重点放在编制程序和调试程序上。所以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采用综合考核法,将平时的实践成绩与期末卷面成绩进行综合,得出本课程综合考评分。这种教学法,不但能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单一的考核方法并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果,需要用多种方式来评价。在采用上述方法后,还可以试行反复考试法。反复考试法就是当学生对自己成绩不满意,认为没有考出自己实际水平时,可以给学生一次或多次重新考试的机会。高校教学的目的并不是考试,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通过这样多方式考核的办法可以充分评价出学习的学习能力与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4 结语

教学实践表明,与以单向灌输、被动接受为特征的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这种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教师观、学生观、学习观和评价观上都体现了独特的见解和主张,具有新颖而丰富的内涵,具有传统课堂教学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2]。尽管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但要把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引入高等院校的C语言教学还仅仅只是一种尝试,是需要花时间来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的一项复杂工作。正确认识和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目标和原则,是准确运用该方法的前提,而积极实践并及时调整整合步骤和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是将方法成功运用的关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的实施势必会成为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器。

参考文献:

[1]谭浩强.C语言程序设计(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一、《图形创意》课程教学现状

社会的发展,知识更新之快应接不暇,在此读图时代,如何使要表达的信息在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是设计工作者必须完成的难题,寻找新的创意教学模式更是摆在设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我们知道,一幅富有创意的海报招贴画面远远比优美的文案更能吸引观众(在此并非忽视文案的重要性,仅仅以视觉的先后为议论点),简洁、表意清晰、美观、有深刻内涵主题的图形将占据我们的视觉市场,图形创意是设计作品的表现形式,是设计作品中敏感和备受注目的视觉中心,是整个设计作品中的灵魂部分,由此可见图形应用之重要。

《图形创意》课程在解决造型的基本创意方法上对视觉中心的突出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对现在社会的信息传达要求远远不够,如何将作品设计得精确再精确,突出更突出?针对此要求,课程的改革应着力于培养创新意识,拓宽思维以应变社会信息传播之需。

二、研究意义

《图形创意》课程是各艺术院校设计专业必不可少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认识到图形在广告设计、包装设计、书籍装帧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等的运用的重要性。课程的设置应针对开课学生初涉设计的基本特征,侧重于图形创造思维的训练以及图形的活学活用基本技巧,而不应仅为了视觉表现效果而创意,一旦在创意上人为加上枷锁,便使图形创意课程失去了其该有的创新意义。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分为三大块,创新思维、创意图形表现方法及表达形式、创意图形的应用。在教学中,创新思维是图形创意好坏的先决,图形创意方法是图形视觉好坏的决定因素,图形创意的应用则是图形创意的进一步提升,选择适当的表现空间将会使创意的内涵加深,相同的图形在海报、包装、视觉传达运用上以不同形式出现,表现效果将会更出色。

三、研究方法

《图形创意》课程教学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历史,同济大学林家阳教授提出的创新教育课题应是《图形创意》课程的精髓,在林教授的著作《图形创意》(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设计与创新》(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年出版)中提出的训练课题,给出主题或是提出“问题”由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发散思考问题的更多的解决方法,从中选取最适合的进行创意,如此教学,能最大程度开发学生智力,端正学生勇于创新,善于挑战的学习态度,在《图形创意》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学生的学习重点。时代的进步,信息的多元化,要求好的创意图形应具有以下基本功能:

1.满足流通的需要。图形作为一种简化的符号,简洁直观的外形特征包含大量的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尤为重要,方便我们记忆、阅读,达到信息传达的便捷、快速的要求。

2.满足识别的需要。创意图形在外形上自然要求识别性强,其所承载的内涵更需要“识别”性强,生僻的造型需要再创作才可以符合大部分人的认知水平,才能完整表达意义,达到流通的目的。

3.满足审美的需要。信息量的激增,对于我们来说本来就是一种压力,创意图形除了能将信息转化被我们理解、记忆之外,其造型的美观给我们带来的感官舒适也是一种视觉的享受,理性地诠释一些沉重的话题,避免感官的不适,亦更能深入人心。

4.满足文化交流的需要。图形是简化的语言,归纳好的信息,在满足识别要求的同时更应是一位文化大使,满足不同地域文化的交流,缩短世界交流的距离,传播民族文化,真正做到民族与世界的接轨。可以说,创意图形是一种国际语言,通过视觉元素的沟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创意图形更具有国际性。

四、几个教学模式改革观点

1.调整课程轻重点。应加重开拓创新思维为主要教学,在各类教科书中,创新思维是《图形创意》课程的前章,介绍“创新”的基本方法,这一章节是创意图形创意点是否新颖的关键指导,然而,在教材提纲中并未得到体现。应适当加入研究型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意,设定主题,强化训练,使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否定自我成为一种鞭策,不断创新。

我们由需要引发思维,由思维激起创意,但是,什么才是好创意?能够震撼视听并留下深刻记忆、满足人们正面需要的就是好的创意。好的创意应该具有吸引力、有深刻的记忆点、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可以升华为有深度的文化,通过创新思维的活动才可以使理想的创意达成。

2.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图形的意义。创意图形,其本身的涵义必须表达到位,方能发挥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担任的是归纳、简化信息的重要作用。图形的涵义与我们的传统密不可分,包括图形的来源、图形的造型习惯、不同地域人们的审美习惯等。在课程中强调这些不但有利于学生认识民族文化,提升修养,更能养成注重图形涵义的好习惯,减少出现一些无内涵、无深度的贫瘠的创作,经得起时间的推敲,能沉淀下来成为文化的才是好的艺术作品。

3.加强创意图形的应用指导教学。创意图形的完成仅是信息提炼的第一步。每个物体都有自己的位置,而放在合适的地方才能发挥最大的功用,图形是二维存在的形状,运用在不同的空间、载体中,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产生不同的意义。图形存在于特定的空间位置中,在担负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的同时还要与之产生和谐的音符才可以共存,制造出闪亮点吸引大众的目光。

图形在空间的应用必须根据客观存在的空间的特征放置适合的图形,借助空间的变化组合,使图形产生运动感,增强图形的立体视觉效果。

篇11

革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突出素质教育、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是开展教学的依据,也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各门课程都应有规范化和具体的质量标准,包括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课程内容、重点与难点、基本要求、教学形式和学时分配、课程质量标准与成绩考核等[1]。特别要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要面向社会,把学校、公司或厂家、客户看成是有机的整体,结合中国设计市场的需求,将生产实际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系统规划、组织,实施学、研、产一体化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多渠道地安排其他各类学科的专业选修课程,特别是与创意设计相关的课程,并加大创新实践、专业考察学分的比例,让学生在创新知识结构上趋向完善。

(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互助的教学模式

根据中国设计市场的需要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学校与企业互助双赢的教学模式,加强高等学校与社会的有机联系,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校际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的平台,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设计理念,使设计的内容贴近市场,并通过市场检验设计的成果,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针对设计和市场密切联系的特点,全面规范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把实践课程安排在设计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体验设计实践,在教师与设计师的共同指导下参与或独立承担设计任务。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和跨学科知识,又有极强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性强的学生,全面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未来设计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设计师的生命。对于任何一个设计作品,创新意识总是第一评价指标。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成了设计教学的核心内容。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综合能力结构要求为基础,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应将教学培养的重点放在增强学生的创新实训经验、创新实战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采用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能设计出既符合社会需要,又有一定前瞻性和创新性的作品,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长期以来存在重技法轻实践、重理论轻应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划分过细,不重实际,流于形式等问题,直接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只注重设计技巧的提高,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未能得到有效开发。加强创新能力教育就必须要对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模式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将陈旧过时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更新,突破专业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依次开设、联系点松散的传统程式,把务虚讲授和务实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向度地增强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学生的视觉形象和视觉语言。[2]鼓励教师站在设计浪潮前沿,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不断地更新教材。学生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市场动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设计出极具个性、创新意识与文化内涵适应时代需要的设计作品。

二、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应用型艺术设计教育重点培养实践能力强、能够独当一面的新型设计人才。应调整专业结构,更新办学理念,倡导多层次办学方向,强化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强调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科学的教学思维方法,引导、培养和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能够不断创新、开拓进取,实现个人价值。将设计教学与市场的需求相结合,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了解市场,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感受力及对创意的表现能力。

(一)设计组的教学模式

实行导师负责制的设计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设计组团,以课题、项目为核心内容,展开对专业课的教学,教师与学生共同承担各项设计课题与业务,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积极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强调市场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设计组教学模式的应用使教学具备了灵活性、针对性、时代性及市场化等特点,既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又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并注重课题教学的实践性环节。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艺术设计的教育规律和个性化要求,能够使学生在课题的完成中逐步掌握专业知识和技巧。

设计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掌握专业技能、培养创新思维的良好平台。当然,在设计实践教学时,我们还应与当地和周边地区的设计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学校应根据本地环境和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设计组合方式。这样也促进了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促使教师更加关注研究本领域的相关课题,以科研促进教学,使学、研、产有机结合。

(二)建立“学校系部+设计公司+考察基地”的办学模式

建立“学校系部+设计公司+考察基地”的办学模式,拓宽教学渠道,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应根据系部的专业方向,与有关设计公司、考察基地取得联系,建立盟友关系。学生通过实践,对生产过程中的具体困难、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并解决,能够真正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创新能力,拓宽视野,了解我国最前沿的设计理念与设计产品,把握时代的节奏与审美动态,并进一步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进而使他们的自身素质和设计层次获得提高。

设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创新环境是大学生创新意识养成的催生剂,只有积极鼓励科学创造,并在社会上形成处处体现创造的整体氛围,才会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实现创新能力的提高。[3]校外设计公司实践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学生走出了校门,并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设计实践中去,并在实践中得以检验和提高。设计实践是培养实践者着眼于市场,根据目标客户的需求从事创造性设计思维活动的流程作业,它既是教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检验设计理论教学的手段。在相关课程中安排真实课题、公司的业务项目来进行教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和接受公司的设计业务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市场化设计思维方法和严密的专业技术操作习惯,同时也在设计实践成果中激发出专业自信心。

考察基地主要是拓展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理念,了解国内外最前沿的设计公司、设计产品、设计师及其设计作品,以发达的沿海大中城市、有设计特色的内陆城镇为主要考察对象。当然,学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选择不同的地区、设计公司作为考察基地。以考察基地为导向构建创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打破了课堂教学与公司实习教学的局限性,使设计教育从封闭的教学模式走向开放的教学模式。

三、全面实行“双师制”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职教师与外聘教师相结合。设计专业的教师不仅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还需要有相当的设计经验与社会人际关系,那些既有专业教学经验又有业务能力,并且有跨学科实践背景的教师,是设计教学最为理想的师资。目前很多教师缺乏设计实践,对设计实践问题的研究以及设计经验、专业技能的积累严重不足,缺乏对目标客户、目标市场、市场定位等全面因素的考虑和审视,对设计流行趋势、新材料的应用等方面不甚了解,在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行性及最终效果的预见上产生偏差,不适应设计市场的要求,在技术层面的教学上能力较为欠缺。

目前,我国高校艺术设计类教师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环节薄弱的现象,许多大学设计教师难以胜任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笔者认为,校方最好聘请一部分校外设计经验丰富,已承担过一百万以上的设计项目达3-5项,且有一定的社会人际关系与业务来源,其设计作品经过实践检验并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反响的设计师、项目经理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学。这样,在校教师与外聘教师形成合力,优势互补,会显著地提高教学质量。

艺术设计是一门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不断变化的应用性学科,设计作品成果会受到材料、工艺、施工、客户的要求、审美心理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如果不在设计一线,观念会比较落后,导致设计方案与设计施工显得过时。今天,设计教育正走向以课题、项目为核心的新的教学进程,它意味着只有单一知识背景的在校教师显然无法胜任综合化的设计教育。为此,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引进有经验的一线设计人才担任设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努力开展前瞻性与创新性的学术探索与业务实践,把最新的科研成果贯穿到设计教学的始终。

四、提升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实行“双评价制”模式

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与考试考核中,坚持以专业知识、专业技术、创新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重点,以培养出具有创新综合素质与艺术设计专业技能的学生为目标,全面塑造设计人才的思想和智能结构。在教学计划里综合考虑相关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要求,确定具体灵活的、独立自主的、人性化的教学质量评估模式。

对于学生成绩的评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技能制作过程与设计结果的双向评估。对于教学过程中成绩评定,主要由任课教师确定,要求在职教师与外聘教师共同参与。将产业界的专家纳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推行实习实训“双指导制”,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学生质量“双评价制”;实行试卷考核、现场考核、答辩考核、课程论文、综合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考试制度改革。[4]此方法能够较为公正、客观、全面地对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的作品进行评价,避免了评价的片面性和主观性,有利于构建相对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

五、由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维的教研方式

以往的设计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加以实施的,这种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仅仅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是不够的。在教学形式上应提倡自然、灵活的方式,减少拘束,减少形式主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都比较自由、轻松和活跃,灵活性和应变性比较强,也不乏幽默感[5]。学校要多角度、多层次地展开各种教学活动,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从传统知识型人才向科研与创新型人才发展。

强化高校的科研与创新意识,努力挖掘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潜能。系部要经常举办学术讲座与交流活动,积极聘请其他高级或同级兄弟院校的设计院教师、公司专业设计师来学校讲学。重视学生的设计作品展览,每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举办一次教学汇报展览,每年定期举办一次综合展。多组织创新计划竞赛、创意沙龙活动,既检验出学生掌握创新知识和创新技能的情况,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市级设计大赛,以赛促教。鼓励师生积极申报各级课题项目、撰写设计类学术论文,做到教学与科研双丰收。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积极编写适合学院教学的实用教材。校方要时常委派年轻教师到一流的设计院校进修与考察,加强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全面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采用先进实用、特色鲜明的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寓教于乐,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全球的设计动态与趋向。开通网上博客、设计论坛,让师生有一个畅所欲言的设计交流平台。组建数字图书馆,搜集全球顶级设计论坛视频、设计作品与设计素材数据库,并广泛地应用于设计教学实践之中。

(注:本文为湖南省普通高校教改课题,项目编号:湘教2009321。)

参考文献:

[1]刘颖悟.建立先进、适用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EB/OL].http://202.192.72.15/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

[2]师高民.高校设计艺术专业教育改革发展探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0(8):41.

[3]肖放鸣.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约束因素及国家与社会责任[J].求索, 2010(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