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6 10:13:0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学音乐教学进度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学音乐教学进度

篇1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学生的阅读能力主要是在大量的个体阅读实践中获得的,而不是靠教师讲解阅读材料习得的。一堂阅读教学课,教师应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提出自己的困惑,树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意识,然后根据文本核心价值引导学生聚焦在需要重点探究的问题上。

如笔者在高一开展了《牛铃叮当》(2013年浙江省高考现代文阅读)阅读教学,旨在加强高一与高三阅读教学的联系,突破原本在高三时教师教会学生建立合理阅读答题程式的教学手段的束缚,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获得愉悦之感。在课前先让学生自读《牛铃叮当》,然后在发下去的表格上填写自己能读懂的内容和未能读懂的内容。以下是在课堂上通过幻灯片展示部分学生“不懂的”内容:

1为什么村里有了牛还要买拖拉机?拖拉机为何要被称为“铁牛”?

2第4段“拖拉”等词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第7段写公牛相斗与全文有何联系?

4如何理解第9段“现今的水乡,早已不用水牛精耕细作,而是直接向稻田抛撒谷种”这句话?

5文中的“黑色幽默”有何深刻内涵?

6第10段“如今,利益的驱动让这样的老规矩开始面临挑战”如何理解?

可以看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当细致,不亚于教师课堂问题的设计,而其中第1个、第2个问题属于部分学生能读懂的内容,因此可以让“已懂的”学生来解答这两个问题。接着应引导学生聚焦自己提出的这些杂乱无章的问题,整理和归纳有相同指向的问题。

二、教师引导,自主学习

自主阅读并非自由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绝不是放弃教师的指导。在课前,当学生提出“牛为什么需要带铃铛?”“牛被杀时为何会掉眼泪?”等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教师需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提问,帮助学生在课堂中理清文本内容的思路,使学习过程更清晰。

自主学习应强调师生人格平等,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自主解决了现有发展区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合作解决最近发展区的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宜过多地追求对文本主旨的理解,过多地用材料证明“我”的观点,这样急于进行问题的推进,势必会伤害一部分学生的阅读体验。其实,一定的“教学设计”是必要的,但是过于雕琢“预设”,势必阻塞学生“旁逸斜出”的思维,成为学生探究学习、张扬个性的桎梏。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中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敢问、敢想、敢做、敢争辩,让学生既参与学,也参与教,这样就能充分地展示所有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平等民主中得到发展与快乐。

三、合作探究,有效学习

《课程标准》着重要求:“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阅读教学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利用表格明确列出自己已经知道的内容,并思考自己希望进一步了解的问题;然后就近组成小组,通过小组交流探讨后,重新提出小组未能解决的共同的问题,并记录在表格上。当各小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后,教师再参与指导并适当总结。

篇2

一、研究背景与目标

随着二期课改的全面推进,音乐新课程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音乐教师认识到“教学反思”的作用和意义。音乐新课程理念倡导课堂教学的反思,其真正意义是通过反思来重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叶澜教授指出:“需要养成反思的意识与习惯,需要在反思中自我更新。而重建,是在问题发现之后的一种真实的自我提升。只有经历了‘重建’阶段,人的成长才能得到真实的提升。重建强调的更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建设性的自我更新。”

实践证明,我们除了培养音乐教师个体的教学反思能力,关注学校基层教研组的合作反思水平,更要注重在区级音乐研修活动中系统构建科学合理的“反思制度”。因为一个区域就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区域内每个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互相关联、相互促进的。只有通过不断反思、相互借鉴、共同研究才能让这一区域音乐教师不断散发出教学活力和智慧的光芒。

“反思制度”是区域教师群专业发展和音乐教师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通过构建区域“反思制度”,探索“反思制度”的实施过程,研究通过反思来促进音乐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策略。通过“实践―反思―创造与重建―再实践―再反思―再创造与重建”的不断螺旋上升的过程中提炼出有效的、富有个性的区域音乐学科研修文化内涵。

二、设计步骤与操作要点

1.聚焦主题

音乐课堂教学有效性。

2.基本意图

通过反思找出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法,指导音乐教育教学实践,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法和理念的诊断,帮助音乐教师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而提升音乐教师个体的思维品质,促进音乐教师群的专业成长,逐步形成区域音乐教学研究型特色团队。

3.实施途径

4.典型案例

案例一:

教学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及课后反思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反思目标、反思内容和反思方法都不尽相同,但它们对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教师成长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从每天都在进行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中

发现自身的教学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我们首先要求本区音乐教师以个体为单位,围绕区每学期提供的主题研讨活动方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通过区级研训活动进行“案例式”“专题式”“诊断式”等研训方式,学习理论及相关知识介绍,了解什么是“教学反思”?为什么要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讨论,让音乐教师掌握“音乐教学反思”的要点、方法和途径。

教师反思1:课前反思,贵在有备无患

(诸翟学校纪艺)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我总是认为课前的备课只是包括编写教学设计和准备课堂材料两个方面,而往往忽略课前反思。这可能也是缺乏足够教学经验的年轻教师的普遍问题。其实,课前反思不仅体现教师对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预见性,更体现教学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人本主义”理念。同时,它也能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打下良好基础,真可谓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课前反思最大的价值在于教师能充分领会课改精神和新课程理念,并吸取以往教学经验和教训,从教材整体体系的宏观角度思考,并根据实际教学进度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反

馈,有的放矢地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教学方法手段等内容,真正做到“有备无患,有备而教”,并且为课中根据实际教学情况的灵活调整埋下伏笔。

以我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的名为《我的拉丁美洲歌舞音乐》一课为例。在课前备课活动中,我在教研员的帮助下反复琢磨普通高中音乐新课标中提出的:“音乐课中,创设生动活泼的情境,能够激起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并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等相关理论要求,从“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这堂充满乐趣,师生平等学习,而又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热情,凸显个性的课。尤其在全体学生学跳桑巴舞蹈这一主要教学环节中,我充分考虑到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好奇心和愿意积极探索、表现等心理特点,特意设计了全体围成圆圈在教师引导下随音乐尽情舞动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打破座位固定的常规习惯,积极投身音乐活动的体验和表现中。课后证明,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正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和学生最尽兴的

环节。

教师反思2:课中反思,贵在灵活应变

(龙茗中学张一)有了充分的课前反思和课前准备,实际的教学活动因此变得游刃有余。但古人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每一次教学实践活动总会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因素,因为教育教学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及时而准确的课中反思就成为教学工作高质高效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技能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高度集中注意力,捕捉学生的灵感火花,激发学生的创造与探究兴趣,又要避免一味迁就学生自由发挥,被学生“牵着鼻子走”,逐渐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因此,课中反思可以说是教学反思环节中对教师素质要求最高的一个环节,而其最大价值无疑是根据教师的教学机智,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我的一堂名为《绿色的家园》的区级公开课为例,由于我没有充分了解学生过去掌握知识的情况,当我讲述一个浅显的切分节奏时,竟无人知晓。我灵机一动,拉起两个比我矮小的学生充当八分音符,而我站在他们中间充当四分音符,然后形象地讲述切分节奏的含义和拍法。这一举动瞬间打破了我和学生的尴尬,拉近了师生距离,更让学生形象地记住了切分节奏这一知识。

对于一个年轻教师来说,及时有效的课中反思确实是需要独到的智慧和极大的勇气,但无疑是教师成长道路中最难能可贵的经历。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如能时刻把目光聚焦在学生学习过程上,关注使用的方法、手段及达成效果,不断反思,捕捉教学灵感,及时调整思路,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一定能有效

提高。

教师反思3:课后反思,贵在总结提高

(信宏中学马婷婷)俗语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光鲜亮丽的成功固然值得骄傲,意想不到的失败也并不可怕。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固然值得细细回味,但积极深刻的课后反思更值得重视。

2010年5月我参加区级音乐教师教学评比。最难忘的是我在课堂教学展示后紧接着的教学答辩中,专家评委抛出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就立刻把我包围,促使我趁热打铁地进行全方位的教学反思。

无论是有关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内容的设定,还是学生的反馈情况和继续学习的可能性等问题,无一不考虑教师全面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当我事后重新整理出这些问题和解答之道后,猛然发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论又似经历一次浴火重生的洗礼,教学水平有了脱胎换骨般质的飞跃,也增强了教学自信心,在以后工作中更加有了进行有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冲动和底气。

案例二: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同课异构”应该是一种行动研究方式。它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不断的循环来实现行为的改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反思活动,来检验自己的教学行为,拷问自己的教学思想,提高教学的技艺水平。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上一堂公开课,而是要把教师的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教师的生命感、价值感从沉睡的自我意识和心灵中“唤醒”。教师不仅仅是听课的旁观者,而且也是一个参与者,这两种身份,使得在其作为旁观者时更容易与另外一位上课教师融为一体,在听课中不断调节,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领悟教学的技艺。“同课异构”还是一种“对话文化”。这种“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由此可见,“同课异构”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合作的交流。

“同课异构”为音乐教师创设了一个群体交流合作的平台,教师通过这一平台研教材、说设计、议教学、谈反思、解困惑,尝到了集中研讨的“甜头”,感受到了同伴互助的作用,提升了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以这种灵活、开放的思想参与课题研究、探索教研方式,不仅活化了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效率,还有效地提高了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

“同课异构”主要采用这样的基本过程:每学期初先分片集体讨论,提出若干课题,然后分组各自进行教学设计,接着进行行动(即上课),最后进行评课、反思。反思包含了重新设计,针对原有方案及其实施中存在的各种偏差或“失误”,进行新的认识和新的思考,从而达到自我完善。例如,2010年5月为迎接“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比”活动,我区组织音乐教师积极展开了“同课异构”教学设计比赛,其中本区的王辉、马静波、陈艾三位老师共同针对《“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展开了教学设计和反思实践活动。

思考:如何设计精巧动人的导入

方案一:

师:同学们,首先我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喜欢听古典音乐吗?

生:喜欢(占少数)。

生:不喜欢(占多数)。

师:我知道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流行歌曲,不喜欢听古典音乐。但其实古典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和身边,其实现代生活中很多流行歌曲都融入了古典音乐或引用古典音乐元素。

方案二:

师:在优美的乐曲中,我们的音乐课开始了。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听什么音乐?

生:流行音乐(占多数)、摇滚音乐……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这么广泛,是的,音乐就像空气一样,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最近电视正在热播的“中国达人秀”里那位“断臂钢琴师”是谁?

生:刘伟!(整齐、有力、积极地)

师:刘伟说过,他的生命中有三样东西不能缺少,你们知道是哪三样吗?

生:水……

师:对了,那就是水、空气、音乐(语气逐步加重)。音乐犹如王老师生命中的一位亲密挚友,一直伴随着我:当我仰望夜空,对着宁静、美好的月夜之时,我的耳边会飘起这段旋律――《月光》;当我心情非常快乐、开心的时候,我会用这首乐曲来表达我的心

声――《小奏鸣曲》;当我遇到挫折和困惑需要振奋和鼓舞时,我要从这段音乐中获得力量――《幻想即兴曲》。

教师反思:在这两种方案中,我们的设计意图是直接开门见山与学生交流“古典音乐”的话题,在方案一中我们发现教师将自我主观意识强加于学生之上,使学生感觉自己是不喜欢古典音乐的,反而造成一定误导学生的倾向。而方案二中师生间的对话交流我们就明显没有教师主观意识的痕迹,让学生自己来说喜欢听的音乐,师生在一问一答的相互交流中显得十分自然轻松,从而就能很自然地导入对古典音乐的学习。同时也体现出教师已意识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把充满生活情趣的内容(如热播“达人秀”的生活材料)充实到教学中去,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与审美愉悦。

案例三:

网络互动教研活动是一种新型的教研活动模式。在以往的教研活动中,往往是自己学校2~4位音乐教师研讨,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区教研活动,由于人多,又不能人人发表建议或想法,因此,往往呈现“学习多、讨论少、反思无”的局面,研讨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应付性。自从我们利用网络系统地进行新型的音乐教研活动后,教师积极探索、热情合作、踊跃感言,既避免了往返奔波的劳累,又能集思广益。通过合作、活动,拉近了音乐教师与研训员之间的距离,能使基层音乐教师得到研训员的悉心指导,大大提高了音乐教研活动的质量,提高了区域音乐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

对于音乐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进一步

充实自己,优化课堂教学。通过网络教研,本区音乐教师的教学反思明显多了,往往在课一结束就上网“反思”,这样的反思及时、针对性强,效果更好。

篇3

其次,定期开展学生钢琴小组活动。不管学习的进度快慢,掌握情况的好坏,都应该及时让学生有展示和交流心得的机会。因为这对学生来说既是压力又是动力,可以互相取长补短。这样,不仅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也给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机会,还可以让老师把握教学进度,及时解决学生在大课上碰到的问题和难点,这样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问题能在第一时间被发现并在第一时间就得到解决。

篇4

最佳的课堂管理诀窍是让音乐课能够真正吸引学生。要做到这点,教师课前首先要充分做好备课工作,为每一节音乐课做好教学设计,考虑教学环节中的教学任务和活动内容,是不是符合学生心理,能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要做到这一点,每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的每个步骤都是值得推敲与琢磨的。

例如导入环节,可以创设与歌曲内容相符的情境。如歌曲《过新年》,利用多媒体展示各族人民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陕北的秧歌、舞狮、舞龙,江南的灯会,带给了学生震撼的视听感受;或是在教室贴上窗花与春联,挂上两个灯笼营造过年气氛,以便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二、律动辅助唱歌,营造互动课堂

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内容,也是学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在唱歌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不同歌曲的具体情况选择最为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总是在积极的状态下进行学习,这样,在唱歌教学中学生兴致高,思想集中,注意力才不容易分散。

三、重视常规养成,建立赏罚制度

有句话叫“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音乐课也要有属于自己的课堂常规;还有句话叫“习惯成自然”,习惯具有稳定性、自动性,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自然而然的动作,不需要思考与提醒。

音乐课气氛活跃,经常会有“动”的内容,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教学组织将困难重重,甚至影响教学进度。因此,我在平时十分重视对低年级学生音乐课堂常规的培养,从小养成,点滴做起,如唱歌时背挺直,双脚平放地板;有问题、要发言就举手,别人发言或唱歌时不能插嘴;律动时不能离位;在做动作时,别人不小心碰到你,不要斤斤计较等,每堂课进行督促并不断强化,让学生渐渐养成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四、提升人格魅力,构建和谐课堂

任何有效的教学组织方法都只是教学过程的一种辅助手段,我认为,教学组织策略的最高境界应是教师凭借本身渊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个性的魅力和崇高的师德,建立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的人格修养和业务素质时刻都在对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专业的技能。音乐及其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准备一桶水”,有魅力的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专业的音乐技能,还应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和广博的学问。

(2)教师要有独特的人格和崇高的师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教师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及光明磊落的生活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对待本学科的态度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3)一个有魅力的教师一定是建立在爱学生的基础上。一个不懂得爱、没有爱的老师,他的教育是虚伪的、苍白的。教师只有以良好的感情、纯粹的心灵去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才会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力量,才能使师生的爱双向流动,才可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而营造出和谐的课堂。

以上是我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组织技巧方面的一些思考和实践。总之,组织教学是上好一堂课的先决条件,而教学组织策略又是一项多侧面的相关活动,也是一项创造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只有掌握了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及小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注重兴趣的激发与引导,运用生动多变的组织教学方法,不断总结实践,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始终精力充沛,活泼愉快地学习。

参考文献:

篇5

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生琵琶教学中的几对矛盾

(一)新生多层次性与集中授课的矛盾

1.年龄。新生大多在19岁左右,由于器乐学习有其必然的规律,即自小学起的优越,琵琶也不例外,一般而言,较佳的琵琶学习启蒙时期在八、九岁左右,对于19岁的新生而言显然错过了最佳的学习时间。

2.个体条件。琵琶学习对新生个体自身条件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新生有极好的悟性、较强的接受能力,而且要求新生掌握一定的基本乐科知识。由于新生来自全省各地,受学习经历、学习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等方面不同,个体之间差别较大。

3.掌握琵琶程度。笔者通过对2000-2007年入学的新生调查,80%的新生进校前没有接触过琵琶,对琵琶的技法、指法知之甚少。20%的新生在入学前接触过琵琶,一部分新生参加过业余乐器等级考试,获得过5-10级的合格证书;一部分新生则是在招生考试前找专业老师突击学习了一两年。但是这部分新生所获得的琵琶知识大都比较单一,没有系统性、规范性、学习进度多数是跳跃式,给教学带来一定难度。由于这些差异性的存在,给集中授课教学成功预留了障碍。

(二)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的矛盾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三学期54节课中,要求掌握二十几种指法、技巧和与之相关的练习曲,要求掌握必弹乐曲12-15首,这对于新生,尤其是未接触过琵琶的大部分新生来说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目前琵琶选修课一周一次,有时因调课、节假日休息等,课时间隔竟达2-3周,对于前几次课的教学内容几乎重新传授,难以保证教学进度的完成。由于课时短,时间间隔长,经常出现这节课内容没学会,上节课内容已忘记的尴尬局面,长此以往,就产生了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的矛盾。

(三)教学评价与实际效果的矛盾

音乐教学评价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对音乐教学所预期的一切效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目前,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成绩评价的手段与实施过程多采用传统的、封闭的、静态的方式,看重学科成绩,强调“学业及格”和横向比较,将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束缚在狭窄的课程流水线上。对于琵琶而言,评价主体是教师,评价方法是考试,往往是一首乐曲和几首练习曲,根据学生现场表现评分,其结果往往是只有极少数学生优秀,而多数学生却只是平庸者或失败者。

出现以上状况的主要原因是:(1)演奏水平之间的矛盾。有的新生是初学者,学习努力,一学期下来进步很大,但由于底子弱,基础差,无法取得高分。而一些进校时琵琶演奏水平较高的新生,即使学习不努力,也因为进校前的琵琶基础,仍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2)乐曲难度与表现力之间的矛盾,有的新生考试乐曲难度小,虽然有一定的表现力,但因无法体现一定的技术含量,无法取得高分,而有的新生考试乐曲难度比较大,虽然表现一般,仍可以获得较高的分数。这种教学评价对新生只进行“横向”比较,而不进行“纵向”比较的方式,把学生定格在僵化的毫无激励作用的档次上,显然不符合教学要求,更不利于鼓励新生努力学习。

二、解决矛盾的方法

(一)认定技术基础

对入校新生进行技术基础的认定是帮助教师摸清新生情况、选择相应教材、因材施教的一个重要措施。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新生入学后,通过调查问卷对新生学习琵琶的目的、原因、个人的基本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解,并对手指协调能力、乐感、音准等方面进行考核;对有基础的新生在基本技巧掌握的程度、演奏乐曲的表演能力以及节奏、音色等方面进行测试。根据技术基础的认定,大致可以分成三种情况:1.初学者。2.基本功不扎实,有一定音乐表现力。3.基本功扎实,音乐表现力不足。通过这层次划分,可以相对解决新生多层次性与集中授课的矛盾。如果难于操作,则要求教师对教材要钻透,对新生能熟知,能区别对待,进行个性化教学,以解决课堂中有些新生“吃不了”和有些新生“吃不饱”的问题。

(二)分层次教学

1 .初学者。针对这类新生,采用以下教学方式。(1)“小步子、快节奏”。即密切关注新生的点滴进步,在确认新生对教学进度能够胜任的情况下,并且上课质量较高,可做小幅度跳跃式的内容选择,尽可能使新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全面地掌握琵琶技能。(2)侧重琵琶基本技能的训练,讲清讲透技术原理、动作要领,使新生在理解的前提下,掌握弹奏方法,更快、更好地达到教学要求。(3)培养新生的音乐情感表现。教师首先要运用简练准确的教学语言,富有表现力的演奏示范及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激发新生的音乐情感,使新生愿意亲身尝试和体验。其次由于新生容易形成缺乏对节奏节拍感的不良演奏习惯,教师应从琵琶基础技能练习开始,注意音乐节拍的律动性、旋律进行中音与音之间的递进、乐句与乐句之间的音的连接等,把技能练习、乐曲演奏与乐句划分结合起来,为提高琵琶演奏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基本功不扎实,但有一定表现力。针对这类新生,在基本技巧方面:一要侧重于琵琶技巧的左右手配合、耐力、力度、速度等方面的训练,如:加强弹挑速度持续时间的练习是提高耐力的方法之一。二要从纵横两方面对基本功练习加以组合,并分成若干类型进行归纳训练。其中纵的方面是以训练左手把位为主,横的方面是以训练右手的基本技巧及各种技巧型手法为主,同时根据训练的手指部位有所侧重。如:活指练习、音阶换把练习、过弦练习、左右手各种技巧练习。三要分析新生学习中易犯的错误,运用正误对比示范,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帮助新生分析演奏技法中的问题,感觉体会二者的区别,纠正错误动作,为进一步巩固原有的基础和向更高程度提升作必要的铺垫。如在轮指过程中假指甲触弦时容易发出噪音这个问题,笔者要求新生进行慢轮练习,即让每一个手指打开的同时下一个手指不能提前触弦,并有意识加强无名指、小指独立性、灵活性、力度的训练,从而解决了在轮指过程中假指甲触弦时容易发出噪音的问题。在音乐表现力方面:一要培养新生内心音乐听觉。所谓内心音乐听觉是人们内心对听过音乐的回忆或想像。培养新生的内心音乐听觉,使新生在内心积累丰富的音乐音响,进而对音乐有直觉的感受和体验。二要引导新生运用琵琶演奏的表现手段。琵琶演奏是通过音乐的力度处理、速度处理、气息运用、风格把握等表现手段的变化来体现作品的情感内涵。如力度处理:一般在演奏中,力度是处于各种变化的状态中,它是跟随演奏者的情感变化而变化,通常在演奏中旋律趋高力度相应趋强,旋律趋低则力度相应趋低,这样的旋律就有一种推动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新生根据作品表达的情感内涵、作品的结构形式、艺术特点、表现手法和风格特征等方面的需要,选择相应的表现手段,准确而自然地表现作品情感的发展和变化。三要学会辨别演奏的音色。音色是影响演奏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同的乐曲对音色有不同的要求。如琵琶《十面埋伏》中(排阵)与(走队)两段旋律相似,指法一样,都是遮分,但前者在四弦与二弦上遮分,后者在一弦与三弦上遮分。造成的音色就是前者暗淡,后者明亮的差别。在教学中应让新生在演奏中逐步了解和体味音色的差别,学会辨别演奏的音色,感受琵琶的音色与乐曲所表现对象之间的比拟、象征、模仿等对应关系,领悟乐曲的内在韵律,继而在乐曲表现时学会处理不同音色变化、力度及速度的控制,从而进一步提高新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3.基本功扎实,但音乐表现力不足。针对这类新生:在基本技巧方面,应侧重于综合能力的训练。(1)提高视奏能力。一要坚持视谱训练。选择适宜的视奏教材进行专门训练,引导新生在练习中积极动脑,做到“眼看乐谱,手摸品位,耳辨音乐”。二要坚持移调训练。如一首短小的歌曲《茉莉花》,可以用d调、c调、g调、f调、a调、b调、e调等常用曲调练习。练习的步骤可从最简单的音阶开始,逐步熟练掌握常用曲调的基本把位配置,建立牢固的调性思维,削弱固定位置的弹奏概念,以适应今后各种转调乐曲的演奏。(2)多参加一些合奏、重奏的演奏活动。培养和提高新生即兴演奏和组织训练小乐队的能力。在音乐表现力方面,应着重培养新生对乐曲情感的处理能力。一是提高新生的文学素养。文学可以培养人的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想像力。二是培养新生的音乐思维能力。要真正体验不同情绪的音乐美,必须具备音乐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看到有的新生是在无视觉、无听觉、无思维的状态下演奏乐曲,根本谈不上乐曲情感的表现。如何培养新生的音乐思维能力,笔者的做法是:(1)让新生边奏边大声唱。(2)要求新生听教师范奏时,边听边唱边做技术动作想像,使新生的手、眼、脑并用,这样逐渐培养新生音乐情感的表现能力。三是提高新学乐曲的理解能力。首先了解作品的背景,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如《十面埋伏》是一手写实性的琵琶曲名作,足以代表传统琵琶演奏艺术的高峰,它采用的是我国传统戏曲及章回小说的结构,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构成全曲。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极力渲染,烘托出“得胜之师”汉军的威武雄姿,逼真地描绘了气势磅礴的大战的场面,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犹如“雄军百万,铁骑纵横,呼号震天,如雷如霆也。”其次对乐谱进行分析。(1)分析音乐结构,如乐汇、乐句、乐段等不同规模的结构形式,按照音乐语言所特有的规律加以变化使新生清晰而准确地把握音乐作品间的关系。(2)分析音乐的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力度、表情、装饰音等。如《霸王卸甲》中“楚歌”,表现手段是运用琵琶的长轮指法奏出了凄凉悲切的如歌似旋律,节奏自由,力度多变,忽隐忽现,忽远忽近的歌声,达到“怨而难明”的境界。(3)将演奏技术和乐曲表现结合在一起分析,提高新生对音乐的感受力、理解力、想像力和表现力,便于新生技术与乐曲表现相结合,达到技术与乐曲表现的统一。

(三)调整教学时间与课时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开设琵琶专业选修课的目的:(1)提高新生的音乐专业素质,掌握琵琶知识以及弹奏的基本技能与方法。(2)广泛用于歌唱、曲艺、戏曲和歌舞的伴奏,用于各种器乐的合奏、重奏和领奏等。(3)使新生具备一定的琵琶教学能力和指导课内外器乐活动的综合素质,如组织小乐队、兴趣班等。从器乐学习本身特点来看,器乐学习是时间艺术,没有速成法。针对琵琶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笔者以为一要根据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需要来修订教学大纲;二要把器乐选修课从大一下学期调整到大一上学期,教学时间三学期调整为四学期,教学课时从54节增加到72节。这样,一方面延长器乐教学的时间,解决教学进度与课时安排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打消了新生学习的顾虑,使原本只能达到初、中级琵琶演奏技能的新生可以向中、高级演奏技能方向发展,提高了音乐专业水平,为日后的就业工作开辟新的途径。

(四)改进教学评价方式

泰勒认为:“评价必须建立在清晰地陈述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来评价教育效果,促进目标的实现”。评价主要是为了促进新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极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新生学习琵琶的状况,帮助新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帮助教师发现和发展新生学习琵琶的潜能,并根据新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手段和方法,把师生共同确立的教学理想变成现实。琵琶技能学习是通过新生自己的实践练习、演奏来掌握乐器的性能、演奏技巧、表现音乐的内容和风格,以达到相应的演奏能力,是一个由量积累到质的渐变过程。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评价方式是:1.准备评价。主要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进行的评价。笔者采用的是实行技术基础定位,确立新生的教学目标和内容。2.过程评价。考察新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地完成所学技能,查找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加强新生学习过程的监控。3.结果评价。主要评价内容是:音色、节奏、音准、技术难度、音乐表现、舞台风度、完整程度和平时成绩等方面。通过“横向”与“纵向”的比较,使新生认识到学习态度、努力程度与成绩成正比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新生琵琶教学中,要考虑到教学对象之间的个性差异、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与课时进度,充分运用教学评价手段,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培养和维持新生学习琵琶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睿.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音乐成绩评价的思考.周口师范学院学报[J].2008,(1).

篇6

一、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现状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师范音乐教育呈现出的发展趋势与以往有所变化。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无论从教学硬件上还是师资软件力量上均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日趋紧张。但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却没有根据现实状况而做出调整改变,延用了几十年的教学理念并没有随着教育体制改革而更新。

在这样一个大的范围影响下,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1.一对一的器乐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专业教师一般都能考虑到学生专业技术的提高,却很少能考虑到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本专业在社会上的适应力等诸多方面的培养。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器乐教学存在问题在于照搬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片面追求 高、精、尖的专业人才,片面强调专业性。这种教学理念的误区在器乐教学中尤为突出。它表现为:首先,过于强调学生个人技巧的提高、高级演奏技术的培养,忽视了集体合奏与合作技术的训练,尤其是忽视了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研究能力等基本音乐素质和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其次,片面追求乐曲的难度和演奏技巧,忽视了学生基本功以及器乐教学法和音乐教学理论的学习,没有将舞台演奏、合奏课、配器、乐队排练等课程放在重点必修课的位置上,甚至部分院校的音乐系科将此类课程忽略了。忽视了这些课程的学习、经验的积累,仍然沿用传统的教材和教学进度,不能根据师范生的实际专业基础情况以及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形式而进行有效的调整,就会偏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2.教学大纲模糊,教学目标不明确

有些师范院校中的音乐系科所制订的教学大纲中只是模糊地列入了“器乐”选修或必修这门课程,并未详细指出学生学业结束时应该大致会演奏哪几种乐器,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往往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大学第二学期甚至第三学期才会开设器乐选修课,每周一节,每节选修课少则数人一起上课、多则十几人,40分钟一节的小组课(一人或者二人)与1小时20分钟的大课(十几人)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课程内容中的还课、指导演奏技法、学习新课这几项就填满了整个课程时间,根本没有空暇再加入掌握理论知识等内容。学生上课对于作品理解和技能学习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过于肤浅。现代社会对于中小学音乐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是使用钢琴和声乐这两种教学技术手段。对于教师能够掌握一两门甚至多门中西乐器的基本演奏技巧、小型乐队编配,都已经是势在必行的“功课”了。

3.教学手段和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方法缺少科学适应性

高师器乐教学现在基本停留在口传心授、布置乐曲―练习乐曲还课―布置新乐曲的水平上。学生大部分都是自己学自己的、自己练自己的,很少与同专业的其他同学进行沟通与交流,与其他专业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就更少了。如果不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更新改进教学方法,其结果只能使得学生机械地学习一些生硬的技术技巧、而不能将器乐教学上升到理论高度。

高师器乐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应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演奏技能,而是为了通过教学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鉴赏力,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艺术情趣与艺术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西洋或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与教学理论,并具备较好的组织中小学基础器乐教学、指导课内外器乐活动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重点应当放在培养能力上。

二、器乐教学各等方面的改革

1.提升器乐教学的品质,从技能水平提升到文化传授

这就对任课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自我完善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在技术上胜任专业教学,在本专业的理论研究上也要拥有较深的造诣。不仅仅对乐曲进行技能指导,而且要对学生进行乐曲创作背景、演奏心理、等理论知识的传授。无论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任课教师要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和知识储备,将本专业和当今音乐教育形式相结合,帮助并引导学生找到较为适当的专业“结合点”,使其在社会上不仅仅胜任技能教学,也能进行文化传承和传播。

2.改变传统的教学进度,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进度每个学期大致18到20周,除去期末考试和法定假日外,正常一个学期的教学课时仅剩下15周也就是15个课时左右。通常情况下15课时能完成3首中小型乐曲、5首小型练习曲就已经很勉强了。随着学习程度的不断深化,学生要较好的完成一首作品所需的时间也就随之增加。一个学期可以学习的作品数目会随着学习难度的提高而有所缩减。这样下去,4―5个学期能够对一种乐器的掌握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作为未来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在大学期间要对几种或者数种乐器进行了解和学习,其中对一两种乐器进行较为细致的学习和掌握,再对一两种乐器进行较为浅显的学习,尽可能达到“一专多能”。

程度较深的乐器(下面称为主修乐器)学习应当从第一学期即开始授课,并尽量保持第一学年每周两节主修专业课程。加大课时量的原因包含这些:刚入校的新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从高考延伸至大学的刻苦努力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高考前的高强度练习使专业技术短时间内保持着比较娴熟的状态,学生对专业学习和未来充满憧憬和向往。教师应当充分引导和使用学生的这一学习积极性,这样第一学年就能增加将近35课时。可以利用这些课时规范学生的演奏技法,提高学生的基本功技巧,为高年级广泛涉猎音乐作品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二年级开始,除了每周一节专业技能课以外,应加设专业合奏课或者专业集体教学课程。学期结束时应当将专业合奏课或专业集体课教学列入技能课考试科目之中重点进行考察。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学习更为细致全面,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第三学年开始应当加入器乐专业教学法课程。针对初、中、高程度的教学阶段进行分段教学法学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在理论教学上得到提升。

程度较浅的乐器(下面称为辅修乐器)的学习应当从第二学期开始学习,以每三个学期为一阶段,整个大学阶段应学习至少一门或两门辅修乐器。重点使其掌握乐器结构、基本演奏原理和初、中级的演奏技法,不应强迫学生拔高乐曲难度。应将重点放在让学生涉及该乐器各个风格的乐曲,将该乐器的各种演奏技法和技能基本掌握即可,不应像主修乐器那样对选修学生要求过高。这样三个学期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基本掌握该乐器的演奏方法并学习较多的乐曲。选修乐器课的第三个学期还应当加入简单的乐队合奏练习或重奏课,使学生在合奏和乐队课程上学习如何进行简单的乐队配器,初步掌握学校乐队的指挥和组成。

中小学音乐教师常有机会在学校排练节目,既充当技能课教师,又充当乐队指挥。因此,无论主修还是辅修学生,都应受到一样的重视,让他们在合奏课上学会用耳朵听,用眼睛看,正确地掌握一系列简单的合奏曲目。

3.器乐教学与艺术实践、实习

高师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其实较为丰富,但器乐专业学生涉及的较少,一般声乐、舞蹈专业学生实践的机会较多。针对这个问题,如果单一乐器进行艺术实践不好调动舞台积极性的话,可以组织部分乐器以合奏和小乐队的形式与声乐、键盘、舞蹈一起进行艺术实践。不一定非要在音乐厅进行演出,可以组织二年级主修学生和三四年级的主、辅修学生,深入学校的社团、社区、企事业单位进行定期演出,这样既可以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舞台经验,也丰富了周边地区的文化生活。

对于高年级学生,可以进行“师傅教徒弟”式的学习。在专业老师的主持和监督下,可以让四年级的主修学生,对一、二年级的辅修学生进行技术辅导。这样便于学生更好的发现专业学习上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严谨性。让学生在跨出校门之前就先行掌握部分专业授课的技巧。这样学生跨出校门以后可以较快的适应“学生―老师”的身份转变,用较少的时间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化、高速发展的社会,高师音教器乐专业的发展和专业教学中间所存的问题,并非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事情,也非某一因素的改变就能显现其效果,它是一个牵扯到大量因素的复杂工程。新的教学理念需要不断发展和探索,这也是作为高师器乐教师应该担负的责任。我们应当勇于创新,不断探索适合高师器乐教育、科学的教学方法,为中小学培养出更多更全面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耀华.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与高师音乐教育改革.音乐

研究[J]2002.1.

[2]贾艺.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器乐教学的思考.艺术研究

[3]程岩.师范院校器乐教学改革初探.乐府新声.2005年第2期

[4]商立君.完善器乐教学课程体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新

篇7

进行课课练内容的选择时必须充分结合所授班级学生的生理发育特征,比如,小学生年龄一般在6—12岁,在这段时期,他们的身体组织器官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突增期,骨骼坚固性差,易弯曲变形,所以在进行课课练时多选择一些以发展形体和形态为主要锻炼目的的内容,如站姿、走姿、芭蕾舞的基本功练习等。另外,还要抓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如“速度素质”的敏感期为10—13岁,在这一期间多安排一些短距离跑、爆发性项目的课课练内容。

二、与学期教学进度相结合

教学进度决定教案的设计,学期目标统领课课练的安排。课课练的内容比较繁多,主要是发展速度、力量、耐力、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方面的身体练习。科学合理选择课课练的内容时需要注意紧密联系教学进度,比如学期进度中某阶段主要进行的是以下肢力量为主的跨栏跑教学内容,应适当搭配一些上肢和腰腹力量的课课练内容,例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双杠臂屈伸等练习项目,以达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均衡发展。

三、与主教材内容相结合

体育课的核心内容还是主教材的教学,课课练仅是辅助主教材而设置的,其目的是对课堂主教材教学的一种补充、促进和丰富。课课练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为宜,千万不能占据太多时间耽误主教材的学习。例如在进行体操双杠分腿坐——前滚翻成分腿坐组合教学中,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5分钟时间进行障碍跑接力游戏,这其实就是对主教材教学的一种丰富,利用课课练的形式锻炼学生的灵敏性和速度素质,并通过游戏和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参与课课练的兴趣。

四、与地区和学校的实际相结合

对教师而言,课课练内容的选取具有一定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和实际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开发,比如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一些传统体育项目,像满族的“珍珠球”“抖空竹”、蒙古族的摔跤、黎族的“跳竹竿”等,都可以作为课课练的内容来开展,有效地解决了某些学校场地小、器材少的现实难题。

五、与背景音乐相结合

课课练相对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教师在安排练习之前,一定要向学生充分讲解练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练习的主观能动性,并谨慎选择背景音乐,通过音乐的节奏和体育运动的节奏所产生的“共振”来达到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有效消除学生参与课课练的懒惰或抵触情绪。比如在进行快速跑教学前安排课课练的练习为:1分钟原地摆臂——10米小步跑——10米高抬腿——20米跨大步走——30米中速跑。在上述练习中配以杨培安所演唱的歌曲《我相信》,充分利用欢快激昂的音乐节奏刺激学生的运动中枢,提高课课练的有效性。

六、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个体评价标准,每学年度所测结果可以为学生及其教师提供科学的身体健康诊断,教师结合所测结果,在今后的课课练中着重对学生进行弱项能力的运动素质训练,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更利于促进学生整体提高体质健康的作用。

七、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篇8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038-01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识谱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要环节。”它是打开音乐大门的钥匙。针对中小学生求知欲强,可塑性强,理解力差,坚持性差的特点, 尝试着将中小学生的识谱教学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依据新课程标准,由浅入深,由简入繁,循序渐进地制定教学计划,确定音乐教学进度中识谱的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识谱教学。

一、低年级阶段:

1、模仿动物。利用小孩子喜爱动物的天性,让他们模仿动物的叫声来初步感受节奏。例如在苏少版一年级上册《动物说话》这一课中,学生分别模仿小鸡说话“叽叽叽叽”、小鸭说话“嘎嘎嘎”、老牛说话“哞―哞―”,初步感受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的时值。

2、律动游戏。低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于是在苏少版一年级下册《粉刷匠》这一课中,我让学生上课时每人带一把小刷子,边听音乐边模仿粉刷匠刷墙,有的学生边刷边念:刷刷刷刷,有的学生边刷边念:刷―刷刷,有个调皮的学生把小刷子拖好长,念道:刷―――,我把学生念的节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各种节奏的正确写法。这一堂的学习,学生在玩中复习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时值,并认识了全音符。

通过学生熟悉的各种动作来理解节奏,进行节奏训练。又如学唱《勤快人和懒惰人》这首歌时,我让学生分别模仿擦桌子(擦擦)扫地(沙―沙―),感受各种音符的时值。

诸如这方面的训练,还可以让学生把他们跳橡皮筋、做游戏时边玩边念的儿歌,贯穿在节奏训练中,大大提高孩子们的浓厚兴趣。

二、中年级阶段:

1、设置情境。小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比较抽象的音乐事物难以接受。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相应的内容,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符合学生特点的情境,从而让他们更快地掌握音乐事物,提高他们的兴趣。如三年级教唱名5(sol)、3(mi)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在一座小楼房前面的草地上,有两个好朋友在聊天,小猫说:“公鸡大哥,你的声音真亮、真好听!”“噢!不,喔-喔-喔!你的声音细细的才好听!”出示5 (sol) 。小猫也很谦虚:“喵!我们一起唱歌更好听!咪-咪-咪!”出示3 (mi)。在讲他们的音高时我告诉学生,公鸡大哥住在五楼上,小猫妹妹住在三楼上,它们可是很要好的邻居哦。通过这样形象化的比较,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并接受。

2.快乐游戏。对于小学生来说,可采用多种形式的游戏法,把音乐教学因素和游戏紧密结合组织教学,做到分散难点,化难为易,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帮助学生认识音符,识别音符的唱名和时值。如,游戏《小鸟飞》:请几位学生分别做小鸟,手拿或头戴写有唱名的小鸟图片、头饰,边飞边听音乐。当飞到黑板前时,听到老师弹什么音,就把“小鸟”放到状似楼房的五线谱上,排完后把五线谱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节奏唱。

在训练音及音程的高低的听辨能力方面,我在课堂上设计了“高人与矮人”的常规游戏。要求学生听音乐做起立坐下等表演,如弹奏“2,5”就站起来当高人;如弹奏“5,1”就坐下做矮人;如弹奏“5,5”就在原位置上举平双臂。就这样通过一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游戏等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大大提高了学生分辨音的高、低能力。

3、“柯尔文”教学。用柯尔文手势搭桥,训练学生能迅速地唱准唱名,为视唱打下基础。到了三年级学生开始逐步认识唱名,为此,我每教一个唱名就运用柯尔文手势,帮助学生记住唱名及它们之间的音高关系。同时,还让每个学生制成“唱名”卡片,师生一起做《小音符找家》的游戏。我将画有小房子的图片摆放在黑板前,每个小房子分别标有“1、2、3”等音,学生用手中自制“唱名”卡片,按我弹奏的音能唱出某个音来准确地找到相应的小房子(即找到家),再做柯尔文手势模唱,然后可过渡到让学生听单音,迅速找到“家”,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不仅达到了预期的良好效果,还培养了学生的听音能力及注意力。

4.器乐协奏。乐器引进课堂也是识谱教学较好的实践活动,器乐演奏的过程,同时也是识谱的过程,小学三年级教材中已经出现了坚笛的学习和演奏。通过竖笛的吹奏,使学生不仅能正确地奏出乐谱中各种音符,还能通过反复的听音训练,使学生在多听中潜移默化地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有效地增强识谱能力。如在苏少版四年级下册《飞吧,飞吧》一课的教学中,学生会唱这首歌之后,我要求学生试着用坚笛把这首好听的歌曲吹奏出来,再加上一些其它的打击乐器伴奏,这样的教学不光丰富了听觉效果,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9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建设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钢琴教学法、乐谱分析、表演美学。钢琴教学法课程:在该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从最基本的对“音”的认识、坐姿、手型等初级阶段开始到高级演奏技法讲起,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要将其理论化和系统化,细致探讨不同的技术音型、音色、音响,不同的弹奏法、指触如何表现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音乐。这门课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做大量的示范,并且配合示范做系统性的讲解。使得学生们在理性与感性上认识钢琴演奏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乐谱分析:该门课程主要解决学生对乐谱的熟悉程度,要求学生不仅仅按照乐谱上的音演奏,还要求学生仔细研究乐谱中的表情记号,和声与调性,曲式结构等问题。本课程需要学生对乐谱做整体性分析,并且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谱面,能够结合音乐史相关知识,做到不仅仅是分析出和声调性以及曲式结构,还要将这些与作曲家创作风格极其历史时代相结合,将和声、调式以及曲式这些较为枯燥的音乐语言转化为丰富的历史想象,使学生的认知立体化。了解作品中各主题之间的联系和对比,调性、和声的美学基础,主声部和支声部的互相补充和衬托,掌握乐曲的内部结构,才能在演奏中突出层次感。以免平铺直叙、杂乱无章。表演美学:本课程建立在钢琴教学法和乐谱分析的基础上,主要探讨如何在表演中处理好技巧与情感的关系、传统和现代的关系、身体与音乐的关系等美学问题。本课程除了对传统作品的表演美学进行讲解,同时还要求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现代作品,通过作品诠释出不同于传统表演美学的另外一种表演美学。

篇10

独立学院作为新机制、新模式、新运营体制的本科层次二级学院,近几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到2014年6月止,全国独立学院达到300多所,其中30%以上的独立学院申办了音乐专业。钢琴学科作为音乐专业最基础、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音乐专业必不可少的学科组成部分,也是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全民音乐素质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传统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或是音乐学院钢琴专业教学模式。而独立学院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其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生源质量、教学成本等诸多条件与高师或是公办音乐学院存在较大差距,显然生搬硬套它们的钢琴教学模式并不符合独立学院的实际情况,从而将影响到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因此必须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音乐专业人才多样化的需求。

一、独立学院钢琴教学现存的弊端

目前,独立学院钢琴课程教学主要沿用高师钢琴教学模式或是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由于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有别于高师和音乐学院,因此照搬原抄它们的教学模式势必存在一定的弊端。

(一)沿用高师钢琴教学模式的弊端

高师音乐教育是以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为目标,其钢琴课程设置为两年的普修课和两年的主修课。其中钢琴普修课为二人一节课,主修课则是一人一节课,同时普修声乐、管弦乐两年,使学生到达“一专多能”的培养要求,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需要。

高师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固然对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起到良好的作用,但这种课程设置周期较长,课程频率低,教学成本高,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教师招考的报考条件不利于独立学院毕业生,使其在就业上面临很大的制约,难以与高师毕业生竞争,增加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二)照搬音乐学院钢琴教学模式的弊端

音乐学院是以培养高、深、尖的专业化音乐人才为目标的,其钢琴教学注重钢琴的演奏能力、表演能力,培养学生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在钢琴课程设置上以“一对一”教学为主,同时开设多门与钢琴演奏相关课程,如钢琴艺术史、钢琴音乐欣赏、钢琴教学法等。

这种课程模式对培养我国钢琴专业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社会对钢琴专业人才的需求十分有限,毕业生就业面临巨大压力。由于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与音乐学院存在很大差距,相当部分的学生入学时钢琴程度都比较浅,即使个别学生毕业时能够演奏几首难度较高的独奏作品或是开独奏音乐会,其演奏能力与音乐学院学生相比还是相距甚远,难以胜任与钢琴演奏相关的工作,就业形势令人担忧。

因此,独立学院的钢琴课程教学模式既不能生搬高师“一专多能”的培养模式,更不能效仿音乐学院的“精英化”培养模式,而是应该从学生的就业实际问题出发,按需所教,制定符合独立学院发展的钢琴教学模式。

二、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

福州大学至诚学院音乐系白2005年创办以来,为社会输送200多名音乐专业毕业生,仅有20%左右的毕业生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或是专业文艺团体工作。这一方面是由于福建省教育厅对中小学教师招考条件的设置不利于独立学院毕业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独立学院毕业生与高师、音乐学院毕业生在专业、综合能力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差距,难以与之竞争,因此导致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率低下。

与此同时,社会钢琴教学市场依旧火热,但合格、规范的钢琴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庞大的琴童队伍,对钢琴略知皮毛的毕业生都涌入到钢琴教学的大军之中,至诚学院音乐系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也投身其中,在各个艺术培训机构、琴行任职,从事钢琴教学T作。

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以为至诚学院的钢琴教学应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就业需求。

(一)制定务实的钢琴教学目标

至诚学院的钢琴教学应以职业需求为导向,跟市场接轨,接地气,以社会钢琴基础教学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合格、规范的钢琴基础教育入才,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推动社会钢琴教学市场规范化进程,从而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一份贡献。

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在原有的钢琴演奏、钢琴伴奏、钢琴教学法等课程基础上,还应增设教育心理学,钢琴教材分析,钢琴教学实践,少儿钢琴教育,成人钢琴教育等相关选修课程,为培养合格、规范的社会钢琴教学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综合多样的钢琴教学形式

长期以来,高校钢琴教学是以传统的个别课和数码钢琴集体课两种教学形式为主。个别课,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辅导、示范,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及时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较快地提高学生的演奏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钢琴教学形式。但对于没有钢琴基础或是钢琴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个别课无法涉及更多的音乐基础知识,教学进度慢,“重复”教学多,学生兴趣不大,同时又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数码钢琴集体课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综合教学,能够加快学习进度,提高学习效率,强调钢琴技能与乐理、视唱、和声、伴奏等音乐理论课程的有机结合。但由于集体授课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进行针对性辅导,在学生达到一定钢琴程度后,能力分化日趋明显,这种“大锅饭”式的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进步较快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只适用于钢琴初级教学。

笔者以为,至诚学院钢琴教学可以在结合个别课和数码钢琴集体课两种教学模式的同时,根据教学时期、学生程度,分成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三种授课形式。

集体课:安排在第一学年。根据新生的钢琴程度、摸底评测结果分为入门班,提高班两种不同程度的班级,10-20人为一班,每个班按照统一的教学进度授课。

小组课:安排在第二学期一第四学期。通过第一学期的钢琴学习,学生钢琴程度分化逐渐明显,将钢琴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排在一组,4-6人为一组,进行小组授课。这样,在解决同一程度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同时,又能避免重复性教学,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个别课:安排在第三一第六学期。这时期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都得到较大的提高,程度分化也更加突出,需要进行个别授课,以更好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

三种钢琴教学形式综合应用,既可以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资源,又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根据第二、第三学期末成绩进行重组,即原来上小组课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晋升”到个别课;原来上个别课的学生由于不够努力将编排到小组课,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选择实用的钢琴课程教材

以培养社会钢琴基础教育人才为主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在钢琴教材的选择上一定要注重实用性。

在钢琴集体课教学中,李和平编著的《现代钢琴集体课教程》可以说是一套使用最广、实用性强的钢琴集体课教程。这套教材在训练钢琴弹奏技巧的同时,综合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即兴伴奏等教学内容,强调学生听觉、记忆、视谱、视奏、创造力等音乐素质训练和能力的全面培养。此外,薛庆编著的《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李美格主编的《全新数码钢琴集体课教程》、唐艺主编的《钢琴集体课教程》等教材都是优秀的钢琴集体课程教材,包含基础理论知识、基本训练、练习曲、乐曲、视奏与移调、歌曲配弹、合奏练习等,程度为从入门到车尔尼599中后部,适用于独立学院非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初学者使用。

在钢琴小组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钢琴技能的同时,强调钢琴学习的综合性,可以选用高等学校音乐学本科钢琴专业教材。如李和平主编的《钢琴》,韩林申主编的《钢琴基础教程》,黄瑁莹主编的《钢琴教程》,上海音乐学院钢琴基础课教研室编纂的《新编钢琴基础教程》等。这些钢琴教材都是由浅入深,分级教学,每个级别都包含相应程度的基本练习、练习曲、复调乐曲、大型乐曲、中小型乐曲、歌曲伴奏、四手联弹等内容,都是优秀的本科钢琴教材。但这些钢琴教材初、中级程度的,不同时期风格的作品较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程度选择具有代表性、实用性的中小学中外乐曲作为补充内容。

篇11

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学现状

1.国内大多数学校对小学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

一种是音乐课程基本上停留在课程表上,甚至个别学校把音乐课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休息课”,音乐课随时会被所谓的“主科”占用;另一种是音乐授课的教学大纲也有,音乐课所需的器材也有,但是音乐教师对授课的方法不够灵活,理念没有创新,授课过程中循规蹈矩,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对音乐课没有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艺术借鉴能力。

2.音乐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不能与时俱进,积极创新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是以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为主,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毫无技巧地向学生进行“填鸭式”乐理知识传授、发音方法训练,在整个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只能被动地进行接受,教学方法相当机械,缺乏对学生的引导功能和启发功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不到拓展,丝毫没有乐趣可言,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不能达到陶冶艺术情操、提高艺术鉴赏水平的功能,失去了音乐教学的意义。

3.音乐教师缺少学习的机会,外在的职业素质和内在自身修养已经不能够满足新时期音乐教学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学手段上的不足,更多的得从个人内在修为、长年累月所培养出来的职业素质中寻找问题。一种人性化理念正悄然培植于每个人心中。而此时缺少的正是这种以人性化理念驱使的教学方式,这是对一个教育从业者的基本要求。同时,音乐教师内在的一些性格特点也将对学生学习习惯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产生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此学科的态度是直接影响学生掌握音乐技巧、提高鉴赏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4.学校对音乐器材投入不足,音乐教学器材的欠缺制约着音乐课堂教学效率

音乐器材、设施的完善是小学音乐教学能够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对音乐器材方面投入不足,采用多人共同使用一台音乐器材或者学生轮流使用音乐器材的方式,无形中制约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音乐教师为了不拖延教学进度,只能马马虎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点带面”地把乐器操作这种实践性的技能训练一笔带过,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加强

1.校方要提高认识,端正态度,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想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效率,校方对其的高度重视是关键。作为学校,要摒弃过去应试教育中不好的、落后的体制和观念,大胆改革,不断探索在素质教育中的新理念、新方法。只有在音乐教育的观念上进行非常深刻的变革,才能真正地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被动的、“填鸭式”的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做到以人为本,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2.改进音乐教学方式,创新音乐教学理念,让互动成为主要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教师要以引导为主,培养学生自我认知学习能力,逐渐将学生对音乐教学过去的、传统的认识更换为更加全面、系统性的学习理念。将课堂还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直接、快速地进入状态。作为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授业,更重要的是传道。

3.加强对音乐教具、器材的投入,保持学生数量和教具数量的平衡,切实实现以教学质量完善教具配置,以教具配置促进教学质量的目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校要提高认识,在音乐教具、乐器的投入上要舍得花钱,物质是精神的基础,要杜绝出现多人共同使用一台音乐器材或者学生轮流使用音乐器材的现象,切实利用好每节音乐课的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