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管理学的建议

管理学的建议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07 14:43:4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管理学的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管理学的建议

篇1

野生动物管理利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方法尝试平衡野生动物的需求和人对野生动物资源的需求。野生动物管理可以包括运动狩猎、野生动物保护和疾病防治。同时,野生动物管理已成为一个包括数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气候学和地理的综合性的学科,以期获得最佳的管理效果[1]。目前,野生动物管理学已经是是我国高校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生物学、林学、环境科学、自然资源管理等学科培养方案中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主旨在于探索如何将国际野生动物管理学领域的科学积累和学术成果适时融合于相关教学实践,有效地将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培养未来领军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优秀人才。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活跃的组成元素,发挥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野生动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Chapman J I, and Reiss M J.),是维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管理是野生动物发挥服务功能的根本保证措施(蒋志刚,2001)。

野生动物管理是应用生态学知识,控制野生动物种群及其生境,以协调动物和人类需求,永续利用野生动物资源的一门科学和技术;是应用现代的知识和技术,保护发展和合理开发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全面增加野生动物及其生境的价值,使人类获得最大效益的理论与技术(马建章,2004);是为达到人类所需要的特定目的,利用野生动物资源,通过精心调节种群、生境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做出决策并采取行动的科学和艺术( Stanley H. Anderson,2002)。

鉴于野生动物管理学在我国的教学历程相对较短,应用范围和实践过程有所局限,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加深理解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野生动物管理学理念的形成和演变

在远古时代很长一个时期里,人类对于野生动物的一个根深蒂固的主流认识是 “野生无主,谁猎谁有”。产生和维系这样的理念当然与当时的社会基础密不可分,狩猎工具简陋,方法原始,步行使移动能力受限,生产力低下,无法获取更多的猎物;同时,由于人口规模小,自给自足并无资源竞争导致的生存压力,加之储存能力低微,因此避免了大量狩猎的发生。但这种原始却合理的生活理念很快便受到了社会变革的冲击和挑战,随即形成了野生动物资源管理诞生的土壤。

早在黄帝时期中国就已经萌发了野生动物管理的理念,这在世界上应当是比较早的。当时由于不断增减的人口以及生产工具的进步,作为重要生产资料的野生动物在一定程度存在过度猎捕的现象。据《商子画策》记述:“昔者昊英之世,以伐木杀兽,人民少而木兽多。黄帝之世,不不卵”,黄帝要求百姓不得猎取幼兽,不捡鸟卵,以保障野生动物种群的生息繁衍。即便是现在看来,这种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依然足够先进,是人类顺应自然万物生长规律和谋求共存的和谐发展理念。

我国历代遗留的典籍中不泛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文献记载。至尧舜之世,《尚书尧典》记述舜帝任命伯益为虞官,即当今自然保护机构任职的过程;《国语》、《吕氏春秋》、《管子》、《孟子》、《苟子》等书中均涉及“野生动物关系国计民生”的论述,西周时期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涉及建立保护制度、田猎制度和行政管理制度(杨林元,2010)。

此后,早期的欧洲也逐步形成了禁猎和野生动物管理的理念,古雅典曾颁布禁止百姓狩猎的法规,英王朝对于狩猎方法、季节、动物性别和年龄以及栖息地都实行了不同形式和不同的控制。

现代野生动物管理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在美国。追溯到1839年,罗得岛(Rhode Island)规定了从五月到十一月禁止狩猎白尾鹿,这应当美国最早的关于限定狩猎季节的狩猎法规。在此期间,管理主要集中在限制狩猎的相关法规。当时立法者还没有考虑人口规模或需要保存和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8]。

Aldo Leopold于1933年出版了他的专著《狩猎管理》, 这是该领域的第一本教科书,他还成立了野生动物学会,从而奠定了野生动物管理学科的基础,并将野生动物管理学定义为“使土地生长可以每年收获野生猎物并实现可持续土地利用的艺术”。Leopard认为现代科学和技术可用于恢复和改善野生动物栖息地,从而产生丰富的“作物”- 野鸭、鹿和其他有价值的野生动物。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野生动物管理学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开始受到动物权利活动家和环保主义者的挑战,同时保护生物学的上升也使其独立存在的地位有所动摇。尽管野生动物管理依然保持着实施“濒危物种法”和其他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核心地位,生物学家已经把野生动物管理的重心从关注单一物种的保护和恢复转向了维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近代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发展迅速,开展野生动物资源分布调查的研究,建立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的相关法令。尤其建国以后,国家对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重视度提高,通过颁布野生动物保护法,建立野生动物重点保护名录和自然保护区,加大科研力度等措施,促进野生动物保护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世界各国的野生动物管理逐步实现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依法而治和科学管理,野生动物管理与保护在平衡野生动物需求和人类需求和新理念上实现了高度一致和融合。

二、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的时代特征

野生动物管理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把理论知识灵活应用到保护实践中。野外实习主要是要掌握适宜的野外研究技术,培养学生野外科研素质,全面、规范地掌握保护区建设、科研管理、生态旅游管理、社区管理等方面内容。本课程在教授的过程中将穿插多次课堂情境模拟实践和外业实习,深入保护区了解当地保护管理部门的组织结构,管理方法和模式,根据已学内容,对保护区管理方式和技巧提出科学、有效和可行的管理建议,在实践过程中加强理论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首选方式,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日趋多样的媒体为教学媒体的多元化和优化带来了新的契机。若把网络的优势作用扩展到野生动物管理中,将为保护行动的强化,信息及时有效的交流和信息覆盖面的拓展发挥积极地推动作用。网络教育克服了课堂教育地点条件的限制,满足更广泛受教育者的需求和便利进行知识传递的需要,也为其他形式的教育模式如能力培训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在不同情况下和一定范围内制定适宜的规范,加强网络信息管理,约束信息传播范围,避免造成重要信息泄漏和共享信息的非合理利用也至关重要。

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可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信息传播优势,在课程结束后将课件等教学资源共享于班内每个同学可以登录的网络信息平台,以帮助学生复习准备考试内容,巩固和强化学习内容的吸收,提升教学效果。

同时我们不可忽略教育受体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教学的影响。众所周知,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中,而是多角度、多领域发展,针对教育受体的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模式,提高受教育者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实践中的积极性,使教育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需要,教育面广泛,手段鲜活,效果更加突出。

三、解决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问题的综合对策

笔者认为应把全面提升“野生动物管理学”教学水平,有效地将研究前沿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优势,显著提高“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学科本科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契合造就未来领军于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领域的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和长于实践的优秀人才作为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

因此课程建设可分为不同层次,多样化,包括教学大纲、课件制作、教材建设、试卷习题、授课过程、教学录像,教学评价等。采用丰富多样的多维教育模式,包括课程教育和远程教育,能力培训,不同媒介如在动物园、自然保护区等地野生动物管理的知识教授和技能培训,公共媒体的介入,网络建设,以及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应运而生的各种全新的模式。不同的模式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形式灵活多样。不同的模式之间可以相互结合,优势互补,共同提升野生动物管理教育的效率,实现教育效果的优化。不同层次的实施模式将分别阐述。

(1)教学大纲: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现有相关课程教学理念、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野生动物管理领域前沿动态和发展现状,充分考察我国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的实际需求研究制定教学大纲。

(2)课件制作:遵循教学大纲确定的基本原则和内容,体现野生动物管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等原则,运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制作精品课件。

(3)试卷习题:逐步充实完善本课程习题和试卷库,充分体现教学知识点和热点问题,采取点面结合、难易结合等题型配置,在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兴趣,使考试成为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关键环节。

(4)授课过程:根据学生的专业结构和知识需求,灵活运用课件等教学资源,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充分互动,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5)教学录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程录像,以便于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逐步调整完善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高质量教学影像资料,提供优质教学信息服务。

(6)教学评价:对教学过程实行全程跟踪,建立科学适用的教学评价体系,采取教研组内讨论、组外专家评审以及学生评价等方法,及时总结教学经验,改进不足,推进精品课程建设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Chapman J I, and Reiss M 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 Potter, Dale R.; Kathryn M. Sharpe, John C. Hendee (1973) Human Behavior Aspects Of Fish And Wildlife Conservation - An Annotated Bibliography. U.S. Dept. of Agriculture. p. 290.

[3] Bolen, Eric G., Robinson, William. (1999). Wildlife Ecology and Management. Prentice Hall.

Stanley H. Anderson,(2002) the art and science of manipulating populations and habitats for the animals and for human benefit.

[4] Eric G. Bolen, William L. Robinson, 2003,the application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to population of vertebrate animals and their plant and animal associates in a manner that strikes a balance between the needs of population and the needs of people

[5] Wildlife Ecology,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2006, A. Sinclair et al. Blackwell.

[6] 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1984, James A. Bailey,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Clark E Adams,Kieran J Lindsay,Sara J Ash. Urban wildlife management:Human dimensions of wildlife management in North America:Daniel J Decker,Tommy L Brown,William F Siemer,Wildlife Society.

[7] 《Principles of Wildlife Management》J. Bailey, 1984,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篇2

一、引言

管理学是高校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教学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了解管理学原理普遍适用于各类不同组织的前提下,掌握管理基本职能及其内在联系,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专业基础。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管理理论、知识和技能,并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经验和技能,达到学生对所学知识体系意义建构的目的。传统教育论下,课堂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呈现方式,培养出的被动接受型学生不再符合社会发展对能力、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二、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内涵

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Piaget),柯尔伯格、斯腾伯格和卡茨、维果斯基等学者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变“教师中心”说为“学生中心”说,提倡学生以协作、深入情境等方式实现既学习知识点,又培养起分析、沟通、协作、创新等综合能力。强调由学生自身主动构建知识体系,教师为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提供组织、指导和帮助。教学成为一种不断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运用以及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品质的过程。建构主义为进行传统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重要理论及实践支撑。

三、建构主义导向下管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第一,团队式“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均以团队方式进行。Schmucks(1997)曾指出,建构主义学习设计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分组、如何帮助学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尝试让学生在完成指定的学习任务时,将其分成若干学习团队,采取多种可行性、操作性强的协作方式,将单独学习个体以共同合作的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以8-10人为一组,明确每个成员在团队管理中的分工、任务,制定团队规则和制度,确保团队学习、讨论、协作过程有序开展。引导一个成员主动参与解释知识、建构知识;引导学习团队完成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六个环节:观察、体验情境、自主提出问题、为自己新旧知识结合搭建桥梁、组织协作、展示学习成果、反思过程,以展示阶段性学习成果来对学生思维能力、知识建构能力进行检验。因此,学习团队不仅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平台,更是一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来建构或认识管理学知识,并据此基础,主动对新知识、新信息协作学习,最终形成自己知识结构体系的平台。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团队合作、沟通交流、协调平衡的能力。对教师团队式“教”授的设想:考虑不同教师在《管理学》各章知识的专业所长,以3-4人组成教学团队,进行团队教学,以团队专业化分工教学弥补单一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不足。录制团队管理学教学慕课,将慕课平台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第二,情景模拟教学。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教师需在课前设计出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符合的情境剧,剧情只限于背景、角色、面临的问题等要素,不作任何分析、不下任何结论,课堂上让学生扮演情景角色,模拟情景过程,面对情境难题,在仿真模拟中积极挖掘所储备的经验、知识,在情景体验中独立探究、协作沟通,培养对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脱离学习只为应试的陈旧方式。如在“决策”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采集了一个“野外求生”的模拟情景,要求让学生们以团队为单位,分角色扮演人物。利用提供的十余种工具,在规定时间内,先由个人独立思考,进行“个体决策”制定求生方案,并依次根据自己对各种工具发挥作用大小的认识进行排序编号;然后再以团队为单位相互沟通、交流、讨论,得出求生的“群体决策”,依据群体达成的共识再对各种工具发挥作用大小的认识进行排序编号。这一情景模拟设计的目的并非考察学生求生技能,而是要考察个人、团队的决策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沟通能力等。个人、团队两组编号总和后的差值大小表示个人对团队决策影响力的大小,以此说明个人沟通能力的强弱,差值大则表示个人沟通能力弱;反之则沟通能力强。最后抛出专家对求生工具的排序编号作检验决策正确性的参考,个人编号之和、团队编号之和分别计算与专家编号之和的差值,说明个人或团队决策正确性的大小,差值大则决策正确性低,反之则正确性高。通过场景模拟教学,学生们感叹亲身体验才深刻理解了“决策者知识的有限性决定了对信息利用能力的有限”、“决策者为什么只能做出满意决策,而非最优决策”,明白了”个体决策”、“群体决策”的内涵,并纷纷表示要通过进一步深入学习管理学知识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技巧”、“领导能力”等。贯穿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类似的情境模拟教学设计,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这种积极活泼、生动直观的学习场景中,有效增强了师生间、同学间的感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潜能也得到了创造性的发挥。第三,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提供案例,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利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对案例中的特殊情境和疑难问题进行合作式探讨的一种学习方法。本质上是提供一种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教师在教学中仅充当设计者和激励着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通过面对复杂的管理情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摘要: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导向,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校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人才的需要。本文秉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探索建构主义导向教学方法在管理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着决定性的影响,而教育就是学校的最高利益,所以与其利益相关的人员,也就是师生、家长都应该参与到管理当中。对此,学校应构建多元化的监督机构,并积极借鉴日本、英国等国家在校级教育行政层次上的安排,科学设置董事会、家长会等机构,并将其纳入学校事务管理监督当中。因此,中国中小学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鼓励家长、社会参与到学校教育管理当中,并以此来避免行政化问题的产生。第五,社会、家长参与教育管理。学校可以让社会贤达、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等参与到学校的决策中,组建上文所提到的董事会,他们可以通过学校董事会会议来了解学校最近运营情况,并且了解学校的招生、基础建设、财务和人事等情况,进而发表他们独特的看法。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家长开展家长沟通大会,让家长参与到家校互动和学校建设中。学校的一些选修课程可以聘用一些社会专业人士来进行教学。进而实现社会和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学校的校服可以交由家长来设计选择,教学评价也可以参考家长的建议。

四、结束语

总之,虽然现在很多中小学都存在较为严重的行政化问题,但是学校教育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摆脱行政管理,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对中小学教育管理现状进行深入、全面分析,引导行政部门正确认识到,其主要职能是要为师生提供相应服务的,而非相反情况。同时,在实施行政化管理措施中,应对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做出综合考虑,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出更科学有效的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

[1]远小红.谈中小学教育管理行政化问题[J].赤子,2014(6):195-195.

[2]山东省事业单位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育专家办学,潍坊中小学校去行政化改革探索[J].中国机构改.革与管理,2014(7):38-39.

[3]刘月兰,刘雅.对中小学管理行政化问题的反思[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6(3):48-50.

篇3

实践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大致包含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预备性实践教学,即物流认知实习,可安排在专业技术课程的开始阶段,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专业的基础理论、作业环节、业务流程、管理方法等,主要采用现场调研、专家访问、企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物流管理专业和物流行业的现状,感知其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第二层次是阶段性实践教学,属于单项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课程内实训和物流项目设计等,可安排在专业主干课程学习阶段,目的是使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加深学生对相应理论的理解,初步了解物流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第三层次是综合性实践教学,属于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角色虚拟、角色实训、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一般安排在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学完以后。综合性实践教学建立在阶段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每个综合性实验课程应涵盖若干理论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经过综合性实验课程的训练,尤其是顶岗实习这种综合实训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实现零距离上岗,提高从事物流管理职业的适应能力。

二、实施案例教学

物流课程教学与一般的管理类科目的教学一样,需要结合大量的案例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结合教学上的讨论法进行。比如,在讲物流中心的选址与规划时,我先把物流中心选址应该考虑的因素一一列给学生,并详细地讲解每个因素的内涵,然后提供一个有关物流中心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内容,结合学过的知识,思考案例中物流中心的选址如何进行,最后分组讨论和发言,由我进一步总结。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开展积极的讨论,发扬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第二种是结合教学上的发现法开展。比如讲物流配送路线的选择时,我先举出一个有关配送路线选择的案例,让学生阅读案例,问他们会选择案例中的哪个路线作为他们心目中合适的路线。这样,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机,提高探索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不断启迪学生,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且做最终的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巩固知识,整个过程真正体现“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的理念。

三、建立考核制度

要改革传统的、单一的笔试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笔试和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试制度。对实践性较强的基础课和专业课,采用实际操作、技术比武、口试、上机考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上机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合理性确定成绩。对于采用项目学习法教学的课程,可以按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和项目实施的结果评分。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对物流管理人才的要求,适时调整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能力培养,把实践环节的训练与国家职业证书制度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取得劳动部门或其他认证机构颁发的上岗职业资格证书然后才能取得毕业资格。如物流员证书、报检员证书、国际货代证书、单证员证书等物流行业相关职业证书。这样既可以检验和考核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操作能力,又可以与社会接轨,走开放式教学的道路,真正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提高学生的一次就业率。

四、创新教学模式

按教育部《关于加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的要求,针对中职教育学生生源多样化的趋势,研究制订适应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培养方案,或在同一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生源的实际需要。因材施教,实行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有些课程应该变传统的试卷考核与评价方式为针对企业的具体问题进行调研,然后提出解决方案的大作业建议。但是,这类大作业的完成,对于学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师生共同设计、完成。

篇4

1、各校要使用专用计算机进行学籍管理,指定专人管理学籍,专橱分类保管书面学籍管理资料。对新担任学籍管理工作的人员要进行业务培训,使学籍管理人员能够准确掌握学籍管理政策和熟练使用学籍管理软件。

2、各学校要严格执行《江苏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籍管理规定》\等省、市、县有关学籍电子化管理的文件精神,认真、规范办理学生的学籍手续。学籍变动必须经过教育局教育股审批,有关书面材料要立卷存档,作为学籍审核中确认学生学籍变动情况的依据。对发生学籍变动的学生一定要及时变更其学籍信息,对确定已经辍学的学生,在变更其学籍信息的同时上报教育局教育股。

3、根据各地在前一阶段使用中提出的建议,省厅修改了学籍管理软件,增加了管理功能。学校版软件可在“江苏基础教育网”专题栏目的“学籍管理”中下载或到教育局教育股复制。

4、学校学籍软件的升级操作:学籍管理员在升级学生信息前请先备份数据,备份数据要异机保存,以免发生错误以后无法恢复数据。学生信息升级操作在每年6月1日--7月31日进行,其它月份不可升级,升级前做好学籍变动情况统计并上报,升级之后本学年学籍操作结束。

二、建立学籍审核制度

1、各学校都要建立学籍审核制度。学校每学期审核一次学生学籍,县教育局每年对各学校的学籍管理情况审核一次。审核工作要严格按照学籍管理规定的要求进行,确保学籍管理工作的规范、学籍变动手续的完备、学生基本信息和学籍变动信息的准确。

2、学籍审核要保证学校名称、代码、年级和班级设置等学校基本信息的准确、学生基本信息和其他信息中各字段的规范和完整;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招生数、学籍变动情况等各种学籍数据要保持一致。

3、学籍审核中要特别关注:招生和毕业学生情况,上学年休学与本学年复学情况,辍学情况,转学和借读学生情况。防止辍学不登记、休学和复学的学生不吻合,转学和借读无手续,流动人口子女不标注的情况发生。

三、建立定期上报制度

1、每年学校招生后,建立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新生电子档案,要认真填写学校信息和学生信息,一定要收取学生户口本认真核对,确保数据准确无误,必填字段务必不留空白,一定要按照统一要求填写电子表格(见附件)。经审核无误后导入管理软件。省厅统一规定小学和初中的学籍录入工作必须在每年的9月15日之前完成。9月16日学校管理软件自动导出上报数据。请各学校将放在“C:/ProgramFiles/xjgl/上报数据”文件夹下面的名称为“**学校**年上报数据.STF”的文件进行拷贝,于9月20日之前报教育局教育股,同时上报手工导出的**学校**年.bak备份文件。

今年的上报数据手工导出。和备份文件一起于4月30日前报教育局教育股,教育局汇总后上报到市教育局。

四、建立学籍管理数据保密制度,确保学籍数据准确、安全。

1、由于学籍管理信息涉及到学生及家庭的情况,必须予以保密。各学校都要建立学籍管理数据保密制度并严格执行,确保学生基本信息不公开、不扩散。学籍管理用微机应尽量不上网,要加强技术安全工作,保证学籍管理在相对封闭的系统内正常运行。

篇5

一、技工学校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技工学校档案工作内容和特点

我国技工教育承担着培养和造就一支专业技能强、技术过硬的工人队伍的光荣使命,它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技工学校的教育不同于大学、中专的教育,更不同于普通中学的教育,技工学校的学生在学校学习过程中,既要学会一定的技术理论知识,又要掌握一定的实际操作技术,这是技工学校区别于其他类型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因此,我们要不断总结经验,从工作实践中探索适合技工学校的档案管理模式,科学有效地管理学校档案资料,为日后查考、借鉴和充分利用档案做好基础工作。学校档案工作是指学校档案室从事的一项档案专业的业务管理工作,即用档案管理的原则和科学方法管理学校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档案,为党和国家及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作用的专业性工作。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对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与检索、保管、统计、编研和利用工作。档案工作是由相对稳定的各个环节工作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环节工作之间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应该严格遵循各个环节之间相互关系的规律性,科学规范地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不能以人的主观意识随意破坏或改变各个环节的程序。从其工作特点说:档案管理与其他文献及图书管理有相同和近似的特点,都具有对信息的储蓄、加工、输入、输出的传输信息的控制系统。但是档案工作又有独有的特点:(1)档案资源形成和积累过程的缓慢性。(2)档案管理活动过程的阶段性。(3)档案管理对档案形成部门的依附性。(4)档案的保密性、对社会的相对封闭性。

2.档案的定义及技工学校档案的内容

档案是机关、组织和个人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作为历史记录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文字、图像、声音及其他各种方式和载体的文件。

技工学校档案是学校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实践活动中的原始记录。它客观地反映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又是学校广大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智慧结晶,它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的文件资料管理、校园文化教育建设、教学科研成果、技能实训考核、招生入学和学籍管理、毕业就业管理、财务账目管理、国资财产管理、教学设备管理及职业技能培训、技能等级鉴定、特种作业安全培训和测评考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大量档案资料。

二、学校档案以教学、教务档案为重点管理

1.学校教学档案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学校工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同时又是教学工作的信息库。做好这项工作,便于学校领导了解学校面貌,了解各届、各班的教学质量,掌握学校历史发展进程中各种重大措施及其落实情况,掌握教师和学生学习情况的各种数据。这些原始档案材料是学校做出决策,制定规划,科学管理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进行教学研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重要基础材料。

2.教学档案的基本内容。包括国家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条例、法令、文件,各项教学计划,各种教学大纲,以及本校历年的教学进程计划、总课表、学期授课计划、教师进修计划、教学质量提高计划、课外活动计划、各种教务行政统计资料、教学工作总结、各班成绩统计汇编、试卷分析报告、试题汇编、学校考勤材料、升级、留级、试读情况记载、教师逐年工作量汇总表等。

3.学校教务档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学生名册。其中包括学生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家庭出身、政治面貌、家庭地址、入学成绩、毕业分配情况等内容。必须每班一册,每册第一页要有综合性材料。(2)学生学籍档案。每个学生应有户头,记载该生基本情况,其中包括学习情况、奖惩情况、学籍登记情况以及毕业生登记表等。(3)教师业务档案。包括教师基本情况、来校时间、历年任课情况、教学效果、科研及科研成果、历年进修计划考核情况、技术职称的晋升记录,及编写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记录等。(4)教学改革方面的有关资料。包括学校各种教学改革方案、改革经验及教育教学科研工作总结等。

三、计算机的应用对学校档案工作的影响

1.加强技工学校档案现代化基础建设,我校近年来在信息化技术普及中,计算机应用到各部门的日常工作中。政府加大对技工学校教育、教学基础建设的投入力度,分别新建并投入使用多媒体教学、数控车床实训、数控机电实训及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等教学设备。学校财务管理、技能创业培训、职业鉴定、特种作业安全培训等部门先后与上级业务部门建立互联网络办公系统,使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工作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有很多部门的文件在计算机上产生,在网络上进行处理,因此,产生大量电子文件。经过档案人员的收集、整理、鉴定、著录等归档的各环节工作,形成日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凭证作用的电子信息档案。

2.提高学校档案管理工作效率,进行现代化管理的不断改进和创新,使档案工作的效率得到全面提高。在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中,先进的档案管理技术模式与传统的手工管理技术模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被充分体现出来,如检索目录迅速、查找档案便捷、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强、档案寿命长、成本低廉等。这些优势能极大地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及档案利用工作的水平,也是档案专业部门科学化、正规化管理,与世界先进的档案科学管理技术接轨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摆在我们新时期档案工作者面前新的研究课题。我们要不断充实专业知识,用积极的工作态度满足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的新要求。

四、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工作和加强学校档案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电子文件作为未来社会现行文件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今后档案部门接收的主要文件类型。做好电子文件的保管工作,对其长期保存和充分利用、延续数字时代人类的记忆有着重要的作用。下面谈几点做好学校档案工作的建议想法及对策:

篇6

【中图分类号】G620

目前我区小学管理在教育教学的全部管理中,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在教育改革中,如何与时俱进、全方位的实施对学校的管理,也正成为一个热门话题。那么,如何落实学校的管理?小学是否需要管理?怎样进行管理?对于广大学校管理者来说,似乎还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或理解存在于简单等的话题。本文就这一内容提出几点思考与认识,与大家交流。

一、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管理意识

一提到教学质量,有些人往往认为这只是校长或教导主任或教研组长的事,与其他的教学人员毫无关系。其实,从现代教学管理来看,教师不仅是教授者,又是一个管理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管理学生、教学设备等管理工作,直接参与教学的管理;另一方面,每一位教师在讲课、检查学生作业、测验等教学活动中,也要真正意识到自己不只是教授者,而且也是教育教学过程的管理者,这对提高教学管理的有效性和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的提高,要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才能卓有成效地实现。要使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根据国外现代教学管理的成功经验,必须动员、组织学校的全体成员直至家长及社会其它有关成员参与教学管理。外国一些国家,不仅在校内建立师生员工及家长参加的管理、监督机构,而且在校外还设有教师、家长及社会有关成员的联合组织,共同为学生的教育教学负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的学校,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校内的教学管理只是校长领导下的教导主任主管各科教研组管理系统,很少甚至没有师生及家长对教学施以监督的组织。家长及社会有关人士也很少有机会过问学校的教学工作、影响了教学管理,从而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要使教学管理充分发挥作用,动员有关方面人员参与教学管理是势在必行的。做好这方面工作,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学校领导必须对此给以充分重视,调动校内的方方面面参与管理,同时要力争与家长及校外有关人员取得联系,吸收他们参与学校教学的管理工作;第二,建立健全各方面的教学监督组织,对学校的教学施以必要的监督,为教学改革提供改进意见与建议。

三、加大力度搞好教学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是教出来的,而不是考出来的。这个过程是一个分为若干环节的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完整过程。这个过程的每一环节都对质量的产生和形成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教学质量的管理必须抓质量形成的全过程,也就是抓教学质量形成每一环节。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质量管理只注意质量检查(考试)的管理,而忽视创造教学质量的全过程的管理。既然教学质量不是检查出来的,而是在教学全过程教出来的,那么,我们就应当把管理工作的重点从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上转移到对教学全过程整个环节的管理上来。也就是要加强对教师备课、上课、辅导、布置和批改作业、课外活动、知识环节的管理。目前,在我国学校教学管理中,对学生家庭作业和课外活动管理不够。学生家庭作业时间没有统一规定,各科教师布置家庭作业缺乏协调,学生家庭作业负担沉重,一些学校的课外活动开展不起来,或流于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家庭作业实行宏观控制,协调各科家庭作业,帮助教师提高布置家庭作业的质量。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组织指导与检查,使课外活动落到实处。

四、加强对教师队伍的管理

学校的一切工作以教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质量的高低归根到底取决于他们,因此,教学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教师的管理。而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与评价又是教师管理的重要方面。在对教师的培训与进修的管理方面,我们应注意把教师的长期脱产校外进修与校内进修提高结合起来。国家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多种多样的培训、进修机构,并从制度上予以保证。

在目前,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对一些学校的一些教师来说,脱产校外进修存在着不少困难,因此,我们应加强校内进修。学校要有专人负责教师培训、进修、提高,并要形成制度。要充分利用校内在职进修的多种形式,如新任教师进修、以老带新、个别指导、举办讲座、观摩教学、组织教学研究会等等。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要建立评价的组织机构,包括校外的教师评价机构和校内的教师评价机构;要制定各种评价标准,使教师评价科学化;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使评价真正起到发现问题和提高教师水平的作用。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办好学校的主要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素质教育质量。因此,教学管理要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学校管理应树立管理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的思想,根据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从事教学管理,特别是从事教育教学行政管理,就更要注意这一点。

五、尽力创造美好的教学环境

美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教学环境包括教师的工作条件、教学设备、班级风貌等因素。要使上述各因素都处于良好状态,根据现代外国一些比较成熟的做法,针对我国的实际,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集中精力,吸收多方面的力量,争取资金,为教学人员整建一个舒适的环境,使从教人员不致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教学水平的发挥;其次,教学设备是增强教学效果不可缺少的条件,应不失时机地根据学科的教学需要,增设教学设施,改善设备条件,充分发挥其教学的辅助作用;第三,班级环境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学校领导、教师应注意教室的布置、课堂纪律的保持、班级优良风气的形成等方面的管理,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气氛和环境。

六、结语

成功的管理,除了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之外,更需要从人的情感需要和发展的角度来思考管理的方法。我们的管理在追求"工作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同时、更追求"工作创新有效,和谐共处"的境界,以给我们工作的环境空间营造一种舒缓、宽松、和谐的氛围。在管理中,我们积极营造一个尊重人、信任人的环境。学校领导与教师交往,做教师的知心朋友;关心教师的生活,尽力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学校领导给予教师充分信任,放手让教师发挥创新才能,让教师愉快地工作、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了教师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领导的信任感,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更高管理境界。

篇7

(1)“90后、00后”群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更多的关爱,每个都是父母心肝宝贝,与此同时他们也就在成长的路上遇到更多地挫折和困难,也受到更多地禁锢。同时,他们由于被呵护的太好,也变得更加被动,总是被更多地约束着,每一个决定都得收到更多地争议与约束也就让他们变得愈加“叛逆”。并且他们的适应应变能力也不够,这就容易让他们因为恐惧和不安而走向极端。

(2)“90后、00后”群体成长在一个科技、经济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也是社会转型和信息化时代。这个群体越来越喜欢网络这种封闭与虚拟世界中的沟通交流,而在现实生活中变得越加沉默。这代人的思想情感流露大多呈封闭式,与同学之间也缺少足够的沟通交流,也越来越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中,这种现象久而久之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就会使其心理压力愈来愈大,各种心理问题突发。然而在认知方面,他们敢爱敢恨,善恶分明,可是有时却无法真正的辩是非。

(3)“90后、00后”群体受到了更多更完善的教育,其家庭教育水平也较之更为高一些,这就让这个群体有了更多自己独特的见解认识和对事情独特的分析方式。伴随而来的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冲突,这就更大增加了学校教育管理的难度,也就需要更加科学、完善的教育管理。

2大?W生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书本教育往往只能获得理论性的教育,它只能告诉大学生理论上是怎样的。有时候,书本教育往往阻碍了学生的思考,阻碍个人的实际能力和心智的发展。有一位名人也曾经说过“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一种超乎书本之外的只有通过细心观察才能获得的处世智慧。”而全面的大学教育可以使人更富有方向感,全面的教育不仅仅包括书本教育,还包括了实践教育,通过多种活动实践来让大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而更加科学全面的管理则可以培养大学生更严于律己,更加自立自律。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现状,其“90后”群体容易剑走偏锋,就需要更多地心理疏导,更完整的教育管理。

3大学教育管理的新方式

3.1阶段式的教育管理

大学生从步入校园的那一刹到离开的一瞬间,从懵懵懂懂的青涩少年到成熟稳重的大学毕业生,他们要走过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遇到不同的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对他们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教育管理方式。

第一阶段即入学教育阶段,大学生刚刚进入大学校园,一个新的环境需要去适应,大学生也开始独自生活,这就需要教育者开展各种讲座,举行各种活动来帮助新生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更好地成长。

第二阶段即确立目标阶段,当大学生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生活之后,他们适应了新的生活,这时候他们就会觉得稀松平常,就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来告诉他们,他们该有新的学习生涯规划了,确立学习目标;也该开展更为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阶段即提升能力阶段,有了之前两个阶段知识的总结,经验的积累,大学生也开始出现了分层,这就需要对不同层次的同学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辅导员找其谈话,学生干部树立榜样,学生之间相互帮助来实施教育管理工作。

第四阶段即就业阶段,大学生涯步入了晚期,开始为前程各自担忧,这就需要教育管理者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压力的疏导,进行就业前指导和当前的就业前景分析和建议,通过请专家开讲座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教育。

第五阶段即实习毕业阶段,到了这个阶段就意味着大学生要在实习之后迈出自己母校,结束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时候就需要教育者为其提供更多地实习机会,帮其做好毕业离校工作,文明离校,在离校前给其多灌输一些社会的生活方式,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3.2科学的教育管理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管理要采取更加科学的方式。大学生无论文化素质还是思维方式都具有更高的水平,对他们的管理方式就应该更加科学。教育管理的中心在于以理服人,尤其是对于高素质和高教育的当代大学生,大学生的教育管理要有导向性、普遍性、预防性和针对性。要在工作中给他们传输正确的政治观、价值观。做到以务实为主,防患于未然。确定教育管理贯彻到每一位大学生身上,做到尽可能的平等。

3.3民主的教育管理

篇8

大学属于高等教育阶段,其职能是培养专业人才、发展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在加强通识教育的同时更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大学班级是学生经常学习与生活且具有一定目的性、组织性和心理相容性的集合体。班级管理是大学生管理的重要一个环节,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现在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班级主体的大学生,身心发展更为成熟,追求独立、平等和自我表达,而且不同学生在生活背景、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思想观念等方面差异显著。这些差异使得大学的班级管理更加困难,因而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1、班级缺乏凝聚力。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可见,集体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作为一个优良的班集体,成员之间应该有较高的心理互依性,但是现在大学生的班级集体归属感普遍不高,缺乏较强的班级凝聚力。

2、班主任作用不明显。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就使得学生不能及时地获取学校学院所要传达的信息,老师也不能够及时地为学生提供建议和帮助。从另一方面来说,大多数的同学没有跟老师主动沟通和交谈的习惯,除非必要都避免跟老师有过多的交集,老师跟学生的交流仅限于在学习上和课堂上。

3、没有规范的班级管理制度。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在我们的班级管理中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现在大学的班级一般都没有由大家讨论而产生的共同遵守的班规。多数学生只求成绩合格,没有触犯校规,不受学校处罚,顺利毕业就好了,这些想法导致一些自制力差的学生自由散漫,容易造成一些思想上的偏差,这也不利于班级的建设。即使有些班级有自己的管理制度,但并没有做到有效全面的推广实行,甚至可能有很多同学根本不知道有这些制度,加上制度的实行力度不够,这些管理制度对于学生来说只是形同虚设而已。

4、不积极参加班级活动。班级作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是否能够为学生提供有趣、有意义的经历对学生的成长也很重要。学生对大学里的各类社团活动往往寄予厚望,但往往也得不到满足,学生的怨气也就非常大。大部分学生表示对目前的班级生活不满意,其原因就在于班级开展的活动太少,活动形式不够多样,不具有吸引力和创新性,大学生活没有想象中的有趣、丰富多彩。

5、班级精气神不足。班集体是一种教育力量,但是并非所有班集体都能发挥教育作用,只有具有班级精神的班集体才能发挥教育作用。班级精神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它通过情绪感染、价值导向、行为制约和信息筛选来统一行动。但是,就现在大学班级来说,大多数的班级都没有精神。就拿上课来说,现在的大学课堂俨然已经不再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相长的活动,而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爱听不听的状况。目前大学生玩游戏,上网,逃课,做作业敷衍了事的已经成为大学班级中最突出的问题。

二、改进班级管理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所谓学生观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认识学生和对待学生所秉持的观念。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工作者的一切的教育行为都是为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需要服务的。所以,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创造相互探讨的学习氛围,培养互动的学习习惯。

2、加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培养。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逐渐加强引导学生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大学生已是成人,他们自知自觉,在一定程度上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但在日常工作中应通过各种途径来强化他们这种自我责任意识。让他们明白自己需对自己负责,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负责,对自己在家庭中或班级中所承担的角色负责,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意识的话,对班级建设也大有益处。

3、建立好的班委会。班级工作是学校工作的基础,而一个奋发向上、团结和谐而有凝聚力的班委会是做好班级工作的先决条件,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窗口,是沟通老师与学生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建立班委会容易,但是运作起来是否有战斗力就不一定了,时间长了也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建立起一个高效、有序的班委会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班委会组建过程中,要尽量让班上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去,让他们知道班级建设并不只是班委们的事,也是班上每一个人的事。

4、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实施制度化管理,不仅是班集体建设水平的标志,而且是班集体得以形成并向优秀班集体发展的有力保障。在用制度管理学生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管理制度的制定要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合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做到有章可循,有约可依,借助于规章制度的约束力,使班级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二是制度要有可操作性。班级制度要精练、具体、可行,便于操作。班级制度要在全班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权衡利弊的基础上并结合年级的量化管理条例来制定。三是在执行过程中还应不断搜集反馈信息,并不断修改和补充,使之更加完善。

5、构建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所谓“三位一体”的管理模式,即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和学生干部共同进行班级管理的模式。系级管理者是系属各班级的总负责人,负责掌握全系班级管理建设的方向、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和检查以及建立和完善班级管理目标的评价机制等;班级辅导员是班级的指导者、管理者和组织者,也是完成班级管理工作目标的责任者;学生干部是联系班级辅导员的桥梁,是协助辅导员对班级实施管理的助手。因此,要不断提高系级管理者、班级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管理素质,完善班级辅导员的工作考核机制,建立学生干部自我评价和学生评价机制,加强三者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实现“系级管理者、班级辅导员、学生干部”三位一体的班级管理模式,有利于以生为本的良好的学风和班风的建设,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系统化。

班级管理实质上是一个复杂而又漫长的过程,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绝离不开好的班级管理,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班委们的认真负责,更需要全班同学的共同努力。每个班级都是独特,班级管理不可能存在固定模式,只有根据自身班级的情况,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可能形成更适宜本班级的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杨芝,黄明山.大学班级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09(4):76-77.

篇9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至今我国企业仍在沿用古代经典管理哲学。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我国与西方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迎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挑战。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为了应对更加激烈市场环境,我们应适当借鉴西方管理理论中的精华,结合我国古代管理哲学,优势互补,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成果。

1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

1.1 中西方文化差异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基础是“人本观”,把人放在高于事物的位置,人是管理工作的核心,强调主观能动性,最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而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则是以物为核心,偏重人与物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工人当成机器一样并实行标准化管理。我国传统文化倡导群体力量,群体利益高于个人,而西方国家则更看重个人主义,崇尚自由,人权高于一切,主张个人英雄主义。我国古代哲学讲求仁郏以道德标准规范人的行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仁义品德高于利益,坚决反对为了钱财不择手段的行为;而西方的管理理论更加重视利益,追求更高的效率,即尽少的投入成本收获尽可能多的利益,西方历代管理大师诸如亚当・斯密、泰勒乃至各大管理学派无不遵循此道[1]。

1.2 中西方管理体系差异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管理方针是全面、辩证,开展系统、完整的管理,看待事物更加直观、感性,用心和直觉去感知,怀着中庸的态度权衡利弊,保持事物和谐发展。西方管理理论看待、处理事物则更加理性,乐于用逻辑思维思考问题,崇尚科学技术的力量,大量运用论证、实践去解决问题。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在管理主张方面,讲求以修身为起点,先完善自身,然后再由内而外循序渐进,由小及大,从管理个人发展为管理一个整体。西方管理理论将所有员工整齐划一,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人,以确保集体管理得以机械化的持续运转。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特别重视和气生财,认为“和”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础,人们和谐相处才能确保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西方管理理论则是以各种明文规定、制度条款来明确管理,以效益为核心开展管理活动[2]。

2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优势

中国古代哲学最根本的展现出了管理的本质,具备极强的包容性,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以人文为本,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倡导利民惠民,具备深厚的群众基础。辩证思维能够从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解决方案,更加灵活地应对各种问题,管理团队可以更加持续稳定的发展。推己及人的传统品质能够有效加强管理者的自我约束力,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仁爱的思想有利于和谐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3]。

西方管理理论的优势则在于:科学、严谨的态度,客观理性的实践精神,避免了人情世故的干扰,可以直接的作出决策。严守规章制度,倡导企业思想和创新意识,善于找抓住机遇和创造商机。能够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解决问题,显著提升了管理技术。提倡法治、人权,完善的规章制度,对于每个人都有明确的任务划分,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讲求实用精神,创立了丰富的管理手段如战略模型研究法、针对性管理法和控制方法等。

3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互鉴

3.1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借鉴

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可以向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借鉴的有:明确的个体利益意识,,加强对于竞争公平性的重视,构建科学、标准的管理体系,强调民主加强法制建设,鼓励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及个人加强创新意识、维护创新成果,向西方管理理论学习工商管理领域的先进理念,丰富管理对象并采用层次管理,管理者针对不同的管理对象,采取不同的管理途径,优化管理模式,显著提高管理成果。但是在借鉴过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将西方的管理理论和体系照搬全抄、对传统文化全然不顾,也没有切合考虑本土实际情况,必然难以取得成效。正确做法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以优势互补,完善我国企业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促进我国企业经济不断发展[4]。

3.2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向中国古代管理哲学借鉴

从管理的价值观来看,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学习中国的人文主义思想,以人的需求为发展核心。要理解中国的辩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更全面透彻的看待问题,要领悟中国的中庸思想,要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使矛盾能够更加合理有效的化解,学会“修身”,注重管理者自我素质的不断提升,能够促进管理效果的提升。借鉴中国的文化核心“仁爱”思想,加强道德品质的提升可以丰富管理途经,以德服人往往比以法治人更有效果,这种道德层面的管理在追求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方面具有积极意义[5]。

4 结语

我国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适当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我国本土实际情况,加以优势互补,完善我国企业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体系,确保我国企业经济持续平稳增长。西方也应合理地学习我国经典管理哲学,促进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房敏,傅树京.西方现代教育管理理论演变的本体论差异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3(02):25-27.

[2]唐建荣,李华.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差异及互鉴[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29):46-53.

篇10

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存在着大量的无关于甚至不利于教学和科研健康发展的“行政工作”。比如,某些形式主义化的考核和评估活动,不仅增加了大量的行政工作负担,也耗费教师和研究人员的时间与精力。现代国家的所有机构,包括大学在内,都需要合理的管理与考核评估。但是在大学,由谁、根据什么原则与标准、以什么方式开展考核与评估,这是一个治校理念的问题。目前,高校的教师与研究人员普遍感到,我们的治校理念仍然是“行政主导”。有关教学和研究的所有重要标准和原则几乎都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下达”的。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大多数高校基本还是属于一种传统的组织类型,在这样的组织中,信息以命令或指示的方式,从上层传递到下层。作为行政人员往往是起着传递这些信息的作用,如国家最新的政策,科研项目工程的开启或评估考核的指标等,而教师往往是接收信息的一方,这样就很容易造成行政人员被认为是学校的管理者,而教师是被管理者。事实也是如此,许多行政人员往往认为自己是教师的领导上司,有指挥和管理教师的权利,而教师是学校较为底层的员工,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任务。这种认知是导致教师与行政人员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之一。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组织,应该采用一种扁平化的形式,即信息应该水平传递,组织成员间均可平等地共享知识与技能。其结果,将使组织从上意下达型转变为网络沟通型。企业与高校同为组织,虽然价值与目的有所不同,但从组织的角度来看,不乏存在共性。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在传统企业中较为常见,担负起传递信息的任务,在企业中是一群中层管理者来完成,而在高校中就由中层处级,以及院系中的科级行政人员来完成。那么根据新型组织的观点,企业中的中间管理者是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在大学中,也不禁得到这样的疑问:大量的行政人员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彼得•德鲁克的观点是,事实正好相反,这些管理者在信息传递方面,要从传播器转为所谓的沟通者。谁拥有哪些信息,谁合适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取得,通过何种方式传达最为有效?将信息用活,适时地运用和提供,以此促进组织内部的沟通,让组织的资源更有效地利用,才是中间管理者所应该发挥的最大功能。组织成员所要做的工作比以往更多,责任也更重。从这个角度来看,高校的行政人员并非盲目控制和减少其数量,行政人员与教师的数量比例只是一个参考数据,是一种现象,更多的是起到一种警示的作用,从这个角度入手只是浮于表面,并未触及到问题的实质。因此不应该在看到夸张一点的数据就直接采取打压的手段,而应该视具体情况而做出适当的决定。

2、定义事业

事业对于组织来说至关重要,但有很多组织(企业)往往对事业的定义不明确,而高等院校作为一个组织在谈及事业的时候,似乎认为有些多余。因为很多人认为,高校的事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并促使社会科技进步,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然而这只是高校的性质,是一个根本属性,而并非事业。论本质,所有的高校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即服务社会。而论事业,每所高校就应该各有不同。在这里,事业,亦可理解为战略,是一个组织健康发展赖以依靠的信仰,事业是指挥组织这艘大船朝一定方向行驶的灯塔。大多数高校在定义自身事业的时候并未经过深思熟虑,这其实是缺乏新型的管理意识所造成的。一个成功的战略,是能够为组织发展带来巨大动力的。国家对高校寄予期望,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目标,高校似乎只要遵循即可,但其实在国家的方针政策下,高校仍然十分有必要为自己量身定做一个目标,使自身在这个环境下能够获得最有利的资源,以增强各方面的竞争力。定义事业取决于三个要素:环境、目的与使命、优势(图1)。作为制定一所高校的发展战略来说,认清当前的环境将十分重要,这不仅仅包括国家教育部门的各项政策,甚至国家的经济状况,社会现状等都应该加以充分考虑。基于这项分析进而研究自身当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能够举足轻重的问题,通过解决它,使今后三年到五年,甚至十年都能够获益。最后需要对自身进行非常深入且客观的分析,以此判断究竟有什么样的优势能够完成这个目标与使命。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对于高等教育只能做到政策的制定,而不能为每个高校去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因此高校制定战略其实与企业一样都是一项重要的决定,对于企业来说甚至是致命的,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如今的高等院校之所以在行政与教学之间产生如此大的矛盾,正是缺乏合适的战略事业所暴露出来的一个方面。很多院校只是在国家政策的条框下机械地执行着为社会服务的任务,因此整个高校组织失去了发展的活力与主动性,尽管教师、学生与行政人员被十分有序地“管理着”。要使上述三要素有效发挥,即有效制定高校发展战略事业,应当符合四个条件,而其中最为基础的则是“必须让组织全体成员清楚了解该事业的定义”(图2)。从根本上来讲,大学教师和行政人员之间冲突起源于教师和行政人员在对高校认知的不同上,且不谈高校事业的认同程度,甚至对高校性质的认知都是不一致的。大学教师将行政人员定位为为己服务,认为大学的基本使命是发展学术,追求学术自由,排斥权威;行政人员则把大学组织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作为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以提高大学组织的绩效作为直接目标。在对大学性质和使命不同认识的前提下,尤其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不断商业化的时代,管理超越学术称为应对激烈竞争性市场挑战的主要管理模式背景下,教师们强烈地感受到学术权利受到了行政权力的侵蚀。因此大学组织必须明确自己的价值和使命,从环境、自身的角度去全面而谨慎地定义事业,将学术自由和大学秩序,组织绩效和追求真理,个人成就和组织发展等有机结合起来,将教师和行政人员对大学价值和使命的不同理解交汇起来,突出教师所追求的学术事业价值和行政人员所追求的公共价值的一致性。

二、案例分析

论述到这里,再回到设计这一特殊的学科领域来看教学管理模式。设计本身是一门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学科,Design虽说是外来词汇,但是从目前所使用的“设计”这一翻译来看,还是非常贴切的,并且,设计一词在中文中的意义与英语中“Design”的意义都是非常接近的,均指计划、谋划。从字面的意义来看,就已经为设计赋予了一个意义:即-对某一件事物或是事件的完成的一个规划、计划的过程。这个意义决定了设计应该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过程,无论这件事或事物是什么。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决定了设计的广泛性。从天文、地理到机械工程,毫不夸张地说,可以是涵盖了几乎人类目前所涉及到所有学科。目前存在的所有学科体制都是基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的,而根据设计的最本质的属性来看,设计正是将所有这些学科的成果最终应用在人们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因此设计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连接各种学科与人类生活的一种媒介,正是设计让所有的自然发现,技术被不断地用于生活。正是设计的这种广泛的关联性,使这个领域变得如此特殊,无论在教学上和管理上时刻都需要创新的精神。随着大学的发展,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的确需要一个好的管理体系来维系大学组织的发展。然而传统的管理模式却使大学正在日渐失去往日活力,成为一种机械的运作。这对于设计学科来说是相当不利的状况,这也是设计专业在综合性院校中始终得不到良好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设计的特殊性,综合性院校本应该能为设计提供更多的学科支持,为它的成长提供更营养的土壤,然而传统的教学管理系统却对这门学科的发展造成了阻滞。相比之下,设计在专门性院校的发展仍然是成功的,这里以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在教学管理模式中如何处理教师与行政人员之间的关系为例,阐述在设计学科领域中,一种理想的人员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并归纳提取其成功的原因,以为新型管理模式的形成提供启发。南京艺术学院是一所百年老校,其设计学院的科研水平在国内设计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其学科建制、科研能力在国内都是首屈一指,超越多所综合性院校。南艺是纯艺术类院校,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向的集中性,它的成功可以很好地解释一种好的,合适的教学管理制度对高校科研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与行政办公人员: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是南京艺术学院最大的一个院系,学院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科研能力强、设计业绩优异的师资队伍,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30余人次获国家级与省级表彰及多种荣誉称号。现有教师85余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22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0人。教师中拥有博士学位者22人,在国内外30多所知名学府获得不同学历。同时聘请10余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南艺设计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价值取向与荣誉感,在“闳约深美”理念的感召下与长期的实践中,以对学理的追寻与实验的精神进行教育科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活动,以反思的态度与批判的意识进行理论研究,以艺术的态度对待设计,以求异的精神展开创意,以诗化的手法处理形式。这正是上文所述的“事业”,南艺设计学院定义的事业随着时间的累积深深根植于每一位成员的内心,并形成一种学院特有的文化。行政人员在设计学院教职工人员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却是一个效率极高的群体。该学院的行政人员多数由本专业毕业或受过专业训练、或继续在本院深造,对学科行业非常熟悉了解,因此与教师之间容易沟通。除此之外,行政业务熟练,效率颇高,为教师进行科研创造了充分的条件。教学管理系统,成绩登入、选课等事务均由行政人员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大大缩减了教师在这方面所需花费的时间,而行政人员由于对这些业务有很高的熟练度,往往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不难看出,设计学院的教师与行政人员之所以相处融洽根本原因在于,双方对学院的发展有共同的认知,因此能够各尽其职,在沟通上没有障碍,建立起彼此之间的信任。而正是这种融洽和谐的关系使设计学院的发展蒸蒸日上,无论在教学和科研上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教师与督导:教学督导人员是教职工人员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一般有两种构成形式:一是由在职在岗的教授、专家及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二是由具有一定学识和教学经验的离退休教师组成。另外,还可在教师、学生中聘用教学信息员。教学督导与高校内已有的教学评估、教务管理工作既有相关性又有差异性。其差异性是教学督导职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首先,教学督导和教学评估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前者侧重于对教学工作的运行状况进行检查指导,以促使其向预期的目标前进;而后者则主要对某一时段教学工作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以观察成效、发现问题。一方面,教学督导有利于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情况,可以为教学评估提供丰富的参考信息,使评估结果更为客观。另一方面,教学督导同时也是教学评估的继续。在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中,只有加强动态管理,才能有效地实现整改目标,而教学督导工作正好满足这种客观要求。其次,教学督导也不等同于日常教务管理。日常教务管理是教务部门运用行政手段督促教学单位与个人执行规定、完成任务的行为,具有行政性、强制性、单向性等特点;而教学督导本身却不具备行政管理功能,它讲究商讨性、指导性、交流性。很多院校的督导一职通常由退休教师来担任,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于教学有着几十年的丰富经验,但是对于时代的变更,教学方法的更新,有些督导教师无法及时把握,因此在监督的过程中常常与年轻教师产生意见分歧。在综合性院校中,督导教师通常来自不同专业,在进行监督之前对新专业并非十分了解,而一味按照自身专业的教学与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来要求任课教师,督导工作的商讨性与交流性越发倾向于日常教务管理的强制性与单向性。南艺设计学院在督导工作方面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学院非常重视督导教师与任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并组织安排学期末督导教师与任课教师进行座谈,在会议上一起讨论,将发现的问题呈现出来,同时也欢迎教师提出个人意见及建议。如在本学期才结束的座谈会中(图3),吕文强教授提出了许多在教学督导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一一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不忘征得各位老师的意见甚至反驳。令人印像最深的是,在座谈会伊始他便强调:“我喜欢作督导的工作,因为每一次听课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宝贵的学习经历。年轻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新开的课程都让我耳目一新。”因此他尊重并接受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方式,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宝贵建议,尤其是在教学的有效性上,教授的过程上等进行指导,而在会议之后,教师也都非常积极主动地询问各自课堂状况,期望能够得到宝贵的反馈意见和指导。督导就是教师上课的一面镜子,将教师上课的方方面面反映出来,而督导工作的有效性建立在督导人员与教师间彼图3座谈会现场此相互尊重的基础上。

篇11

关键词:参考咨询;学科馆员;民办院校

摘 要:民办院校图书馆建立参考咨询学科馆员制度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文章以广东培正学院为例论述其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052- 02

学科馆员制度是大学图书馆的一项综合性、系统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工程,是大学图书馆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加强学科馆员制度建设,是当前民办院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的意义

在传统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中,学科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速度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建设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大大加快了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速度,真正体现了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学科馆员是由图书馆挑选出来为读者主动提供服务的专业人员。他们具有相关的学科背景,能够通过多途径了解相关学科的最新动态,能够及时准确地为读者提供最新的文献信息。在保证信息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基础上,学科馆员制度使得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利用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基于学科馆员与信息用户的紧密联系,能够使图书馆更多了解用户信息需求及其变化,从而建立一个提供最佳学科文献资源的服务平台。

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使得图书馆的发展模式由传统的文献管理模式转变为知识管理模式,摒弃了当初那种“坐等”用户上门的被动服务形式。由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主动与学校相关学科老师联系,针对其对信息的需求开展与其专科对口的学科信息咨询服务。及时了解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与整个图书馆能够获取的信息资源进行匹配,以更快速直接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所需的信息及协调图书馆各个部门为读者解答问题。这种主动的较为深层次的服务,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能量。学科馆员制度建设使得图书馆提供的服务由以前的单一、简单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综合、系统的服务模式。提供服务的不再是单个的图书馆员个体,在学科馆员制度背后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是作为一个整体的图书馆。

图书馆为了获得信息资源,必定会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有所消耗。如果这种消耗带来的信息资源不能及时有效地传递到需求用户手中,那么这种消耗的价值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越来越小。学科馆员作为图书馆和信息用户的联系人,能及时了解信息用户的情况,在为用户提供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根据用户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变化,对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学科馆员制度使得图书馆的服务不再是单向的,信息用户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在学科馆员的纽带作用下,成为一种互动关系,最终这种互动关系必将变成相互依存的关系,这种良性循环必然会给图书馆的发展带来莫大的益处。

2 民办院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必要性

民办高校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在不断地壮大。学院的办学层次在逐步得到提高,相应学科的科研能力的提高也是势在必行的。学院通过学科调研和比较,确定了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这对相关学科及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为学院科研提供保障和服务的图书馆,面临的既是压力也是发展的契机。在教师承担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重的时候,图书馆为更好地服务教学、科研,为用户提供准确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服务,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就显示出了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对图书馆来说也是提升自身地位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一方面,虽然图书馆一直被称为高校信息中心,是学校教学、科研的保障。但是在普通老师眼里能够看到的仅仅只是藏书的多少以及图书管理员借借还还等一些非常简单的服务工作。图书馆的工作甚至被认为是没有任何专业知识的人也可以胜任。另一方面,教师承担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越来越重又苦于找不到获得相关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每年的毕业生当中就有很多同学对图书馆能提供的文献资源和帮助了解甚少,在撰写毕业论文时无从下手。这些现象都说明了图书馆应主动将服务融入学校发展中去,使图书馆员不再是坐在图书馆里被动等待服务。建立学科馆员制度,让图书馆的资源和读者的需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匹配,满足读者需求的同时谋求图书馆的服务向纵深方向发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校长期的发展,同时也必将提升图书馆自身的地位。

3 学科馆员制度建设现状

虽然民办院校图书馆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作为私立学院,在人力、物力方面还有很多受局限的地方,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也比较落后,要跟上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发展形势谈何容易,但是国内外图书馆员制度的发展方向对民办院校很有借鉴价值。民办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来逐步完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

目前,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学科馆员由4~5名图书馆工作人员兼任,他们本身还要完成其他岗位的工作,且现在只能提供初级的服务。具体服务内容:①通过一些常用的网络工具形成较简单的图书馆与学科信息用户的交流机制。②能根据与读者交流的信息和用户的需求提出增加和丰富相应馆藏的建议。③宣传图书馆的各种文献资源、学科信息资源、服务内容与方式。④收集与解答学科信息用户在资源使用方面的问题,对用户开展适当的培训活动。总体来说,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的学科馆员制度的建设是较为初级的,对更深层次的服务现在尚无法开展,这也是大多数民办高校馆员制度建设的普遍现象。

4 发展学科馆员制度面临的问题

4.1 人员短缺问题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的学生读者有约万人、教师读者有近千人,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只有二十多人,维持一般日常工作尚需招聘勤工俭学的学生,设立学科馆员的人数就更是少之又少了。因此,目前提供的学科服务仍主要在学科信息导航层面,无法深入到知识服务层面。图书馆提供服务的对象大多是主动来咨询相关科研信息及检索方法和途径的读者。民办高校图书馆必须加大学科馆员人力投入的力度,学科馆员可以在图书馆现有人员基础上进行选拔、培养,也可以引进专业人才。

4.2 文献资源相对匮乏

广东培正学院图书馆有纸制图书160万余册,电子图书30万余册,电子数据库也逐步购买了一些。无论是纸制文献还是电子文献,资源的质量都直接决定着学科服务的质量,增加相关文献资源的投入是必要的。购买电子图书、期刊都是必需的,但是不能全部依靠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付费的电子资源,那样必然会耗费图书馆大量的经费,必须提高学科馆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科馆员信息检索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免费资源获得与学科研究相关的更多和更新的信息资源。

4.3 学科知识服务深度不够

一方面,有些学科馆员自身专业知识素养不够;另一方面,大多数学科馆员在馆内还兼任其他工作,只能对读者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指导服务?无法提供个性化?深层次学科专业知识服务,这就造成了用户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偏低?

提升学科馆员的专业技能以及服务能力成了当务之急。这个过程不是短时间能够完成的,必须通过长时间的培训来提升学科馆员自身的综合能力。能力培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掌握图书馆软硬件及网络的能力。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以及对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源的熟练掌握?其次,能单独为读者提供服务的能力?主要的内容为信息资源获取能力、信息资源的筛选能力,对读者信息需求的分析和正确解读能力。最后,能够提供系统的信息服务,主要表现为能够协同图书馆其他馆员为读者提供服务和问题解答,能够协调信息需求者之间的矛盾,做到信息资源服务最大限度的优化匹配。

要想进一步拓展图书馆学科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人群,必须提高学科馆员服务的质量。除了对学科馆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之外,还必须在服务意识上转变思想;需要学科馆员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学科馆员要有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水平的意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对学院重点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情况,要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实时跟踪掌握学科发展,了解学科的文献信息需求变化,了解国内外学术前沿动态,分析研究学科用户潜在的信息需求。学科馆员只有不停地对相关学科进行关注、跟踪和学习,才能为信息用户提供优质的科研信息资源,才能真正地履行好学科馆员的职能。

5 结语

民办高校图书馆要建立学科馆员服务虽然面临不少的问题,但是学科馆员服务的建设却是图书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如果回避这些问题,民办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将会裹足不前。学科馆员服务的发展需要高校、图书馆以及学科馆员自身共同努力,齐心协力才能把学科馆员服务建立并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申荣.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探微[ J ]. 菏泽学院学报,2008(10):140-142.

[2] 赵晶.民办本科院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建设初探[ 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2):269.

[3] 黄义文.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能力及职业素养的提高[ J ].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3): 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