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7 11:28:00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的产业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43-02
第三产业能够有效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在解决三农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的农村机关领导,对农村、农村的第三产业认识不足,无法认清第三产业的性质、作用以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农村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非常滞后。
一、农村第三产业的特点
1.差异性
与城市相比,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非常落后,由于农村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各地的风俗、资源、文化不尽相同,第三产业的数量、质量、内容、方式、模式上存在很大的不同;同时在加上消费市场潜在力的影响,使得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与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
2.双高一低
就目前而言,人们普遍对农村第三产业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认为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很多的劳动力,但是我国农村第三产业具有双高一低的特点,其中双高就是指劳动和技术的密集度很高,劳动密集度就是在农村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力需要比较大;技术密集度高就是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对技术要求很高;另外,为了贯彻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农村的劳动力,不仅要增加数量,还要提高质量。一低主要指农村第三产业对资源和能源要求低,以为村民提供便利服务,具有低收入和高产出的特点,同时对其他的设备和资源依赖程度较低。
二、区域内工业比重大的不利分析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看来,第二产业要建立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而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在实际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发展能够有效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而言,农村第一产业发展劳动力生产过剩,出现了大量的富裕劳动力,第二产业比重比例过大,同时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甚至有的地方根本没有第三产业。从整体的产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劳动力过多和第一产业劳动力过少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时农村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很低,不能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第二产业,传统的产业比重比较大,缺乏必要的科技创新,水平很低,只注重数量,忽视了质量,其中高新产业的发展无法有效带动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而第三产业总量偏小,占有比重很低,发展水平较低,产业潜力还未全部发挥。同时面临着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以重工业和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不断扩大消耗和排放是第二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势在必行。
三、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措施
为了有效的保护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地镇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比重,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制订发展规划。做好产业规划与有效升级,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和环节。第三产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镇委、镇政府应根据我镇的实际,制订发展规划,既要衔接平衡第三产业与第一、第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关系,又要统筹规划,总体指导第三产业发展的战略、总量、结构、布局等等,更要制订全镇第三产业发展指导目录,找准重点,分清缓急,明确重点开发区域和重点发展行业,做到科学规划、布局合理、定位准确、特色鲜明、重点突出,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地全面协调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划宜近期与中长期规划结合,近期规划以现有资源的整合开发利用为出发点,务求规划后易于落实,在短期内见到实效。近来镇主要领导提出规划建设商品专业街和小商品市场的构思,是一项激活我镇商贸业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我镇第三产业发展平台的重要一招,我们应予以配合与支持。
2.夯实发展基础。发达的工业和农业经济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前提,只有做强做大第一、第二产业,使工农业生产快速增长,才能向市场提供越来越多的物质商品,从而形成各类市场,带动农村的消费。镇政府要因地制宜,制定“主攻二产、调优一产、培育三产”发展理念,不断调整优化乡镇的整体产业结构。在农业发展方面,要保证农业“调优、增效、增收”,提高农业发展的效益,积极引导农民培育极具特色的品牌,加大对农户的扶持和技术指导,建立健康、稳定全面的农产品供销网络。在调整工业发展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发展、集聚、提升”的原则,做好农村的招商引资工作,促进产业转型,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新兴行业,从根本上改变过去传统落后的增长方式,最大限度的提升工业发展质量。
3.创新发展方式。对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镇政府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用“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镇政府要不断放宽农村经济发展政策,简化和废除以往繁琐的经济发展政策,提高办公效率,大力发展农村的生态产业,对农民积极扶持,从而促进第三产业稳步发展。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收益”的思路,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第三产业,以集体、个人、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多形式投放第三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当前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增长方式。在进行商品市场建设中,要把转移农村的富余劳动力作为出发点,不断获得较多的社会收益和经济效益,要采用灵活多样的鼓励性、扶持性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种资本加入到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体系中。在实际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过程中,镇政府要立足实际,确立良好的政府形象,要保证各项第三产业发展落实到位。同时,镇政府成立第三产业领导小组,针对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分析总结,充分发挥和协调政府在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把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工作落实经济发展中去。
4.要大力发展服务业。随着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产业调整的重点,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源泉的重要动力,要大力发展消费性和成产性的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要不断提高服务业在整体行业中的比例。第一,要根据经济实际发展情况,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因此,要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立各种物流通道和辐射全国的运输和信息平台。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要加强扶持力度,逐步使旅游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不断打造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区。要发展金融和保险事业,控制好信贷规模,保证信贷余额与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相适应,要重点以金融业发展为主,提高金融行业的产品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银行在货币流通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对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降低资金运营的风险。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进行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要因地制宜,控制好一二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元.第三产业促进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12.
[2]牛凯.中国农村三大产业均衡发展战略[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12,01:7-17.
[3]牛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偏离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01:182-188.
[4]郭坤.城镇化视角下黑龙江省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2.
[5]邵书慧.湖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研究[D].长江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 [S-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4-0002-0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与创意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而农村文化,当前的创意产业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文化创意不仅仅要局限于指定的产业门类,现实作用有效推动社会文化意识的培养与创新。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与农村生活、生产、资源的有机结合,努力创新农村发展模式,打造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农村文化发展体系。
一、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文化资源、文化资本、市场需求以及资金流动来作为支撑。文化创意产业要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基础,以及政府相关政策作为支撑,才能最终实现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可以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文化资源通过创意开发想市场价值转变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必须找到产业发展的驱动力。
1.驱动力类型
1.1政府主导型
政府主导也就是政府率先在农村见了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并且提供一定的惠民政策,再以招商的方式吸引更多的投资,将农村传统的产业体系改善,在技术上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型态,将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方式进行有效扩展。
例如:浙江省遂昌县应村乡,最近几年,当地政府对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进行了一定的改善,积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逐步形成了政府重视、部分实施、群众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并且以各种惠民政策招商投资。
1.2需求引发型
需求引发是城乡之间需求与收入水平上的差异性为诱因,在市场的需求与价格机制的相互作用下而形成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模式。当前,这类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前景并不是很可观,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太多的支持或者干预,甚至没有大量资金的注入,一般是依靠市场调节,而存在的自由发展状态。
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农家乐”乡村休闲娱乐项目。随着城市人民生活的水平的提高,加之各种压力与私家车的普及,广大人群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放松。而离市区较近的农村可以凭借交通方面的优势与自然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花圃、果园以及农家庭院等等基础设施的优势,开放了各种各样的消费项目,进行一定的农村文化创意发展项目。由于,这些项目大多数都是通过就地取材的方式来经营,能良好控制成本,有助于城市与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上的交流,推动新农村建设。
2.驱动力的选择
从上述驱动力类型的分析来看,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首先需要对当地的资源进行认真的分析与掌握,并合理规划寻找突破口。因此,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应该要立足于自身资源与优秀条件之上,并遵循相关的原则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1系统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文化资源、社会资本、资金、市场等等这些要素发挥着不用的作用,但是这些要素必须相辅相成。这个一个整体的系统,任何要素一旦脱离系统,就不会再有对应的功能。农村文化基础设置、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创意人才以及现代管理理念的缺乏,导致农村文化资源开发不够彻底,很难打造成具有特色的文化精品。农场文化创意发展主要手段是整合,即是对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寻找农村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突破口;积极争取政府政策资源,为农村文化产业化发展打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对相关发展因素进行有效的整合,才能将农村文化产业整体的价值提升起来。
2.2适宜原则
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驱动力来源于区域资源要素的支持资源转化型的重点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产业内容与文化资源内涵必须实现一脉相承。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的选择实际就是资源要素禀赋现实条件的选择。我国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差异化明显,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式和产业内容上不能生搬硬套或模仿复制,而应该以本地优势资源为依托,以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为重点,选择与区域自然和社会条件相匹配的发展路径。
二、农村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规制思路
1.优化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环境,需要建立完善的政策、资金、技术、物流、信息等支持体系。地方政府应当发挥行政管理职能,创设有利于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组织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政策、法律、市场环境和优越的投融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各级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进入产业发展领域。充分利用技术服务机构,吸引高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2.开拓思路,提升人力资源质量
文化创意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过程是农民的思想观念潜移默化的过程,也是农村社会面貌日新月异的过程。农民是农村人力资源的主要构成,也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导力量,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农民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激励农民在农村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全面更新农村社会面貌的有效手段。农村从不缺少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农民有发展文化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和受益者。政府应该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适应农村现代化需要的培训机制。
总之,文化创意产业是当前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在人的创意支撑下,结合高科技技术队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与提炼的过程,从而形成的产业形式。农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能推动新农村的建设,改变农村形象,给予农村经济社会下持续发展的动力。
一是资源环境的倒逼催动。浙江省人多地少,人均耕地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要在较少农业资源和狭小发展空间上实现农民致富,必须突破传统、单一的发展路子。
二是广大群众的自发能动。浙江人的“四千精神”,同样体现在农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上。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尊重、鼓励、维护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创业干劲,为农业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是深化改革的有力推动。浙江农村以“三权”改革为核心的制度性、体制性、机制性创新起步早、举措多、力度大、办法活、覆盖面宽,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四是整体发展的牵引带动。“四化”同步持续快速推进,既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广阔市场、先进的技术装备、管理经验,同时也为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开拓了投资新领域、发展新空间。
围绕三条主线
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推进产业链纵向延伸。围绕优势农产品深度开发,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发展。如安吉县的竹业已形成竹制品、竹建材、竹轻纺、竹化工等相关行业配套发展的产业链。2015年全县竹产业产值突破60亿元,以占全国不到2%面积的竹资源,创造了全国1/4的竹产业产值。
二是以升级打造美丽乡村为载体,推进多功能横向拓展。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特有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合力打造特色小镇。如桐庐、淳安、德清、仙居等多个地方,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发展迅速。2015年,德清县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1401.3万人次和133.0亿元,绝大部分是乡村旅游。
三是以强化科技信息应用为抓手,推进新业态蓬勃兴起。积极引入新型市场主体,推动新技术应用,培育发展新的业态。遂昌县农村电商已形成赶街、企协网、嘉言民生三骑齐驱的发展格局。嵊州、上虞等地推出的农业综合体,以科研院所为依托、工商资本为支撑、当地政府和农民群众共同参与,产业组织、科技示范、田园美化、农庄整治等集成推动,积极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坚持三大做法
一是始终坚持“大融合”理念。推进农村三次产业融合,总的就是要全面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等现代经济普遍而共性发展规律,与“三农”基本省情和特有发展规律的有机融合,通过新的理念、方式、技术,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在协调处理区域经济整体发展与“三农”工作关系中,始终坚持以融合作为促转型、补短版、解决深层次结构性体制性矛盾的有效手段,既重视农业与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同时还关注城镇与乡村的融合、农民与市民融合、村级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的融合。
二是建立两个市场化机制。一方面,建立要素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为解决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中资源要素流动性瓶颈,加快推进以“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目前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率已达90%以上,土地流转率已突破50%。全面完成了村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德清县作为国务院授权的全国15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在入市交易与抵押贷款方面已率先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方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如何有效保障农户公平分享增值收益,是关系农村产业融合有序、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践中,我省各地有 “保底收益+二次分红”、农户以土地等要素入股企业、企业以农业设施等投入入股农户、企业与农户实行反租倒包等多种不同做法,对建立切实有效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三是化三个支撑体系。第一,强化农村新型经营组织体系。农村三次产业发展体现了农业和农村的多功能性和多样化需求,客观上也要充分依靠和发挥多元化主体的积极性。我省对工商资本率先实行开放政策,不仅注入了资金,同时也将先进的管理经验、科技成果、市场机制植入了农业领域。我省还率先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规范提升合作社发展。截至2015年底,全省经工商登记的家庭农场2.1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6万家、合作社联合社151家、农业龙头企业7652家。这些新型市场主体,已经成为推动我省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力军。第二,强化农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我省采取政府引导、各方参与方式,共同推进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农业和农村信息服务方面,开发建立了“农民信箱”,这是集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技服务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目前拥有279万实名注册用户,其中农民209.5万户,各类涉农企业、合作社25.6万户,涉农科技、管理、服务人员33.2万户。积极鼓励和引导城市专业化服务机构到农村发展,全面开拓仓储物流、电子商务、金融借贷等多方面服务。第三,强化农村产业发展平台体系。我省以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为平台,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通过政策重点扶持和要素集中配置,培育多元化的产业业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合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示范样板,让农业增效、主体培育、科技投入、公共服务等在这些园区得到集中体现。
深化五项工作
一是开展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文件精神和国家七部委有关部署要求,进一步推动全省农村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加速发展,积极指导5县区做好试点方案的编制实施,共同推动创新实践。
二是强化平台建设。“十三五”期间,在继续抓好“两区”建设同时,集中培育30个左右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农业产业集聚区和100个左右主导产业强、生态环境美、农耕文化特、农旅融合深的特色农业强镇,把“一区一镇”建设成为我省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基地和窗口。
当前,实现农村经济产业化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农村人口过多与拥有资源、财富较少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1 改革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种种社会福利政策。影响农村劳动力在产业、地区和城乡之间顺畅转移的主要障碍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以及依附于户籍制度上的种种社会福利政策。有了城市户籍就象征着一种优越的社会身份,从就业工资、低保、医保、养老保险、住房租购到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都优越于农民,农民即使是进城务工,由于不是城市居民户口,根本就无法平等享受城市公共服务,工资水平低,参加社会保障难,即使能参保也远低于城镇居民水平,子女上学就业也不能享受城镇居民待遇。
从长期发展趋势看,不论是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还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彻底改革现行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及其社会福利政策,实行城乡统一的一元户籍制度,建立无差别、无歧视的社会保障体系,让进城农民能充分享受自由迁徙的权利,拥有与城镇居民一样的国民待遇。只有这样,农村劳动力才能向外顺利转移,农民转变为市民的渠道才能没有制度障碍。
2 加快转移农民工的就业和安置步伐。据测算,2007年以后,如果农业劳动力转移速度每年保持在2%,到2030年中国仍将有2亿左右的农业劳动力。可见,农业劳动力转移是个长期的过程。要把最大限度地吸纳农村人口、扩大非农就业作为实现农村产业经济的前提。
目前中国正处在第一代农民工向第二代的农民工快速转换的后期,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的农民工已经超过一亿人,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他们对土地的情结弱化,务农意愿低,向往城市文明生活,渴望成为城市“新市民”。政府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制定一系列政策。比如通过发展城镇中小企业,让新生代农民工在中小城市定居下来;大量的外来人口落户不但会带来当地的房地产等产业的迅速发展,农民工的吃苦耐劳也会为当地的再发展与繁荣做出很大的贡献。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都是依靠新移民给本国带来新的发展活力的,欧洲近年来也一直在吸收外来新移民。大量的新移民定居落户,原来的中小城镇就可以迅速发展成为一个中型城市,通过人口集聚效应而繁荣起来。
加大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力度。免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联合一些工业园区企业或培训机构对农民工进行岗位技术培训。使他们拥有一定技能,能够及时就业。
稳定就业。农民工流出地区的政府部门,主动到外地联系就业。到一些用工较多的地方,比如温州、义乌、深圳等地区联系就业岗位,与当地的劳动保障部门沟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的宣传,促进农民工的顺畅流动。
二、高度重视农村人力资本开放,解决好新型农民的培养问题
资本和技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最活跃、最具能动性和长期起作用的是人力资本。提高农民的文化知识和技能水平是现代农业的目标。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进城务工经商、部分村干部也长期在外务工,农业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因此,在注重增加物质资小投入的同时,必须下大工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引进和造就各种专门人才,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经济产业化提供强人的人才智力支持。
加快职业教育,逐步实行农村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对于广大中低收入的农村家庭来说,职业教育学杂费标准较高,预期个人收益又无优势,这必然对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产生限制。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党和国家优先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差距。加大公共投入,改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特别要大力发展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职业教育。
鼓励城市各类人才到农村服务,大力培养各种本土人才。从党政机关抽调人才到农村任教、支教、扶贫;加大对大专院校农林专业学生的助学力度,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农村去施展才能;吸引农民工回乡创业。外出农民工中蕴藏着丰富的人才资源,农民工与农村、农业有天然联系,要因势利导,吸引大批农民工中的“能人”回到农村,把资金和发达地区的市场观念、管理理念带回家乡,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带领农民搞好农产品营销,开发未利用资源,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使之成为推动农村经济产业化的中间力量。
三、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作为传统文化大省的河北省,具有丰富的农村文化资源。其中有太行山和白洋淀自然风光、西柏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承德木兰围场、沧州运河文化等一系列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兼具武强木版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以及各地传统戏曲歌舞等物质与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宝库。河北的农村文化以其丰厚的底蕴,丰富的表现力和多姿多彩的形式,千百年来滋润着一代又一代在河北大地上生活的人们,陶冶着他们的性情操行。
然而如今河北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却不容乐观,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的开展同城市相比差之甚远,更令人担忧的是许多文化遗产因为缺乏传承和保护在逐步消亡,原有农村民俗文化活动在萎缩甚至消失。究其原因一方面现有农村经济机制对农村文化发展制约,另一方面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不利于文化活动开展,加之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都给传统的乡风民俗的继承和发展造成了影响。
河北的农村文化要走出困境,就必须根据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开发途径。利用河北农村的大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创新的产业开发,可以带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河北省农业发展一个非常有潜力的经济增长点,并可为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起到助推作用。从农村的经济发展角度讲,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农村文化发展的角度讲,一方面必须认识到农村经济目前还相对落后的状况,另一方面也必须从经济高速发展的前瞻性视角规划农村文化产业的未来发展。
第一,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河北省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开展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杂技艺术、剪纸、内画的宣传,各类民俗文化的艺术展演等,都已经通过如“吴桥杂技节”这样的平台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等各种形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我省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比如井陉的“拉花”、保定地区的“旱船”、吴桥的杂技等民间表演形式,武强民间年画、蔚县民间剪纸、衡水内画等通过一定方式的产业运作,使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得到经济收益,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活跃和兴旺。
第二,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河北省的秀山秀水田园风光大都在乡间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如承德木兰围场、张家口的坝上风光旅游、邢台大峡谷、白洋淀自然风光、以及有过动人革命故事的狼牙山等等,或是峰峦叠嶂,或是深谷悠悠,处处令人叫绝。随着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将带来十分广阔的农村旅游文化前景,农家游的民宅庭院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曲径通幽,美食游的农家饭农家菜,风俗游的民风淳厚奇妙天然等等,都是大文化产业的经济增长点。旅游产业的发展是和经济发展速度密切相关的,河北省的农村文化必须紧紧依托当地的旅游文化资源,使农民的文化生活和经济收入有新的突破。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269-02
“十二五”期间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也是我国动漫产业从动漫大国向动漫强国进行跨越的攻坚时期。现阶段,我国的动漫产业虽然已经在数量上实现了大的增长,但是质量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如何从注重数量扩张的规模增长转化为更加注重质量和文化内涵提高,通过扩大内需来充分释放民众文化消费需求,这是当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超过9亿的农民,是动漫产业发展不应忽视的巨大的受众群体。现阶段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忽略了我国的文化现状和国情,大多是模仿或依照发达国家的模式进行创作和设计,从而导致动漫产业发展、动漫教育等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文化不相适应。根据中国当前的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需要,研究如何面向农村进行动漫创作、促进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一、中国动漫产业现状分析
根据2013年暑期我们在几十所高职院校学生中进行的调查问卷显示,在中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日本动漫作品占60%,欧美动漫作品占30%,中国地区原创动漫作品所占的比例仅有10%。虽然近几年我国动画商业作品的产量已经与发达国家接近,但是质量上乘且能够在国际上有较高影响力的动漫作品却屈指可数。通过对调查问卷的进一步分析,我们总结出中国动漫作品乃至动漫产业现在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对动漫作品概念认识的误区:造成中国动漫“幼稚”化的普遍认知。我国大多数人都错误的认为动漫作品的受众仅仅是少年儿童,是专门播放给儿童看的,成年人基本不会观看动漫作品。而在美、日等国,他们的动漫作品所面对的是所有观众,有各种风格、各种内容题材的作品,能适合不同年龄、性别、爱好的观众,甚至很多成年人都痴迷于动漫作品。
2、创作题材陈旧:动漫作品的题材选择是创作的核心基础,是否拥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和文化内涵是题材选择的重点。这一点,中国动漫作品就尤为缺乏。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渊源流长,历史文化题材的文学作品数不尽数,我国的动漫创作者也挖掘和创作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作品,但是一味的“深挖”限制了人们的创作空间,因为“吃老本”本身也是种惰性思维,固步自封的体现。即使中国文化再渊源流长,再具有魅力,但它终究是属于历史的,缺少时代气息,只有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做到历史与时代相结合,才能被观众们所喜爱和接受。
3、角色形象简单呆板:动漫角色设计是动漫创作的精髓。从造型上来说,国产动漫中缺少令人向往和崇拜的角色形象设计,取而代之的是简单、粗略、幼稚的角色造型,如喜羊羊、灰太狼等。而外国动画中的角色设计,大多数都是造型精美,形象生动,完全符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心理追求,并能让观众记忆深刻。如美国动画片中的猫和老鼠,米老鼠和唐老鸭等。从个性刻画上来说,中国动漫角色除了早期动画片中塑造了少数经典角色之外,大多数是缺乏个性色彩。而外国动画里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不平凡的经历,有自己的思想和闪光的一面,让我们振奋、感动、叹息。
动漫产业作为集政治、文化、教育、娱乐为一体的新兴产业,不应该忽视广阔并具有极大潜力的农村市场,应当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动漫产品城市化倾向愈来明显,体现农村生产、生活题材的动漫产品严重缺乏。因此,将农村作为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并从农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进行动漫作品的创作以及调整动漫专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能弥补动漫专业教育资源与内容枯竭、动漫产业盲目发展、动漫产品单一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寻找中国动漫发展的一种可能性,或者说是探寻中国农村与动漫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径和切入点,探讨如何实现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在本土原创动漫的内容创新中融入更多农村本土元素并体现动漫的民族性,进而形成受众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二、面向农村的动漫产业创新途径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在我国的影视业中占据了大部分的受众份额。我国早期创作的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动漫作品堪称经典,但是当代具有中国文化特别是农村题材的动漫艺术作品却寥寥无几,这并不是孤立的现象和问题,而是农村文化在整个文化市场的弱势地位的一个集中反映。当代的创作者都认为当代农村题材不时尚,卖点少,没前(钱)途,这种浮躁、短视、功利的文化心态正在将农村题材创作推向边缘。这种“文化自卑”和“文化功利”心态严重影响了农村题材动漫作品的创作与发展。优秀的动漫创作人才纷纷改拍更热门、更商业化的题材,留下的部分坚守者基本处于失语状态,艺术生产机制支离破碎。当代动漫作品要想走出困局,根本着力点是内容制作上要用力出新。进行农村题材的动漫创作,首先应该发现和挖掘农村社会的深厚内蕴,把日益变化的农村用动漫语言记录下来;收集和关注城乡交融的新气象,在角色的情感和命运上动脑子,立足农村但不囿于农村,用农村文化元素去赢得市场的尊重和接纳。其次,需要改变农村题材动漫作品的刻板印象,农村题材动漫作品要勇于尝试注入当代流行元素,探索多样化的风格表现。2009年首届全国高校原创动漫作品选拔赛中,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农村题材动画片《俺娘》获得一等奖,故事内容真挚感人,人物角色淳朴逼真,让人看完无不感动。要创作优秀的反映农村文化的动漫作品,要把握以下两点:
1、时代特色与素材收集。
农村题材的动漫作品是让人更好的了解农村文化的一个窗口,同时也反映出农村生活随时代变迁而改善的状况。动漫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会深受所涉及的时代、地域和文化的影响,真实的反映和表达当代农村的精神风貌是动漫创作的一个重要部分。我们在收集素材时,要细腻的整理出当代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现状和特点,在创作过程中要紧紧围绕新农村的时代特色,力求表达出新农村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
2、贴近生活的角色造型。
一部完整的动画作品,角色造型可谓是影片带给观众的第一印象,也是受时代影响最深刻的一部分,动画作品中角色性格鲜明且造型吸引眼球才能引领观众走进故事中。角色形象的塑造在一部优秀的动画作品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角色造型的创作中,设计者通常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现实生活,认真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衣着、体态等细节,使之具有较为真实、可信、亲切的艺术特点,带领观众进入故事情节并产生共鸣。角色造型的构成元素源于生活,所以在创作之初设计者要深入农村、体验生活、感知生活,真实的表现出农村生活的文化气息和风貌。
三、结语
中国以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为题材的动漫作品虽然在市场中还很稀少,但是却具有它赖以生存的土壤,它与我们广大农民群众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和精神需求有着密切的联系,极大地丰富着我国的农民群众的文化精神生活。在中国文化的根基上创作农村题材的动画片,其角色的造型、故事情节等设计既能体现出多元素的整合设计,同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又能适应于动漫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这样的前提和环境下创作出的动漫作品必定是符合中国观众审美情趣的,也是符合动漫产业创新发展前途的。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6043(2017)04-0014-02
Abstract: Integrat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to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could cut down the operational cost and facilitating the long term growth of the industry. There are problems for the digit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industry as the online platform basis is poor, the e-commerce market strategy is unsound and talent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re insufficient. To driv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rural areas, strategie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accelerating the completion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of tourism in rural areas, improving the e-commerce marketing strategy, building a sound and united online environment, and enhancing the training of talents in term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he rural tourism industry.
Key words: rural tourism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iz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旅游产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其中农村旅游的发展速度相对较快。农村旅游主要是以农业休闲和观光的旅游形式为主,是农业和现代旅游相结合的一种产业,这种形式充分利用了农业设施、农产品、自然和人文等资源,通过一系列的整合和规划,发挥农村休闲观光的功能,丰富了旅游形式的同时,还增加农民的经济收益,促进现代农村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当中,农村旅游产业能实现信息化的经营和管理,这对农村旅游产业长远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农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一)降低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
传统的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涉及的范围较广,在实际工作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来完成相应的工作,这无疑加重了农村旅游的投资成本。而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产业的经营和发展中,能有效地提高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提升旅游管理水平,通过利用电子信息化系统,能对不同的信息和数据进行管理,这就减轻了繁重的工作,在信息化技术的辅助下,很多的数据信息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同时还保障了一些重要的数据和信息的准确性,这对农村旅游企业制定下一步发展策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农村旅游企业的发展规避了经营中潜在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旅游经营的资金成本,并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有效地巩固了行业内的客源市场[1]。
(二)推动农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新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发展为社会各个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这就改变了以往的经营模式,为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便利。在电子商务发展下,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农村旅游中,能通过这样新型的经营模式,为广大游客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有效地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质量,改善了传统旅游行业单一的服务和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而建设后的网络平台能加快信息的传播,在网络通信技术的支持下,逐渐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这样就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农村旅游的资讯,从这一层面而言,信息化农村旅游的建设,推动了农村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
二、目前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农村旅游网络平台基础建设存在不足
伴随信息化技术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目前旅游行业经营和管理的模式逐渐呈现出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农村旅游产I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对自身的产业实施信息化的建设。但是在网络化建设的进程中存在很多的盲点。当下国内很大一部分观光旅游企业发展至今,还不具备网络正常接入的条件。在一些农村旅游的景区,虽然有很多旅游运输单位的电脑和上网设备能够正常使用,但是其中只有少数的旅游单位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网站,这些少数的网站在设计和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未能通过互联网在国内外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对众多农村旅游产业的网站进行研究得知,目前很多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基础相对薄弱,仍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3]。
(二)电子商务营销策略有待完善
农村旅游产业在经营中关于宣传方面的工作,主要是要利用传统模式来开展的。例如,通过在旅行社张贴海报、分发宣传单、通过传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宣传和开展营销活动。这样的营销方式呈现出单一和针对性不强的特征,增大了农村旅游企业投入的资金成本,而获得的经济收益状况却不佳,未充分的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的优势,制定和实施有效的营销策略。此外,一部分的农村旅游企业在利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展营销活动时,选择知名度较低的搜索引擎,虽然推广所耗费的资金较少,但是没能达到良好推广的效果,这就严重阻碍了农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4]。
(三)各个农村旅游网络平台信息很难实现共享
国内农村旅游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中,还未形成统一和完整的数据库,很多旅游方面的数据信息分散在各个地区和企业中,未能整合和集中在一起,在旅游数据信息发生变化时,一些旅游企业很难及时的掌握最新的信息和资讯,这也使旅游资源数据信息很难实现互享。在我国对经济体制进行不断改革后,国内地区之间的经济观念较突出,在对信息资源和数据库进行建设时,为了保障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未对自身掌握与旅游产业相关的数据进行互享,这样不仅对国家资源和资金产生极大的浪费,同时还降低了网络平台应有的功能。由于旅游产业在经营和发展中涉及面较广,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企业的正常运行,对数据信息的需求量较大,在组织和协调机制严重缺乏的状况下,旅游产业信息数据互享程度的问题逐渐严峻,这样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了“一级的硬件、二级的资源、三级的使用率”的现象,这不利于信息化网络的建设[5]。
(四)信息化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相对较晚,在电子商务如火如荼发展时,国内很多的电子商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处于摸索的状态,尤其是在各个市场经济各个领域中大力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模式,这样的状况使当前关于专业的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相对短缺,使信息化服务和管理力量有限,相关技术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阻碍农村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现今的信息技术人才的数量很难满足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实际的需求,这样的状况使很多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信息化人才相对短缺。因此,在最短时间内培养大量的信息化技术人才,已成为教育和经济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有效运用信息化技术推动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一)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进程
旅游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是国内旅游产业实现信息化重要的环节,这是由于提供旅游服务的主体对象是旅游企业,各个旅游企业应按照自身经营和发展的特点,逐渐加快对自身信息化的建设和完善,反之则在竞争激烈的旅游行业中处于劣势的地位。在实际建设时应实现旅游管理的智能化,对各个旅游基础设施的使用状况,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实现全自动化的管理。同时还要与各大搜索引擎和旅游网站开展合作,这样才能实现网上订票以及制定个性化的旅游计划,只有加快完善农村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进程,才能使农村旅游更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实现多元化的管理和经营[6]。
(二)完善农村旅游电子商务营销策略
电子商务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支持下,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能迅速的传播给广大的受众群体,同时具有较大的覆盖率,能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时间成本,实现旅游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润。因此,在农村旅游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应注重完善自身电子商务营销的策略。例如,创建可以搜索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图片库,并对这些图片附着相应的文本内容,充分的利用图片信息来宣传农村旅游景区。另外,还要对农村旅游网站的布局和功能进行优化,对各个模块上应有的功能进行改进,并对农村旅游企业自身网站中的新闻中心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让更多的受众群体看到景区各方面的信息[7]。
(三)建立健全农村旅游联合网络环境
农村旅游唯有将产业化为导向,才能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而产业化的发展要依靠产业的集群。农村旅游受到季节的影响较大,只有和其它农村旅游景区联合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这样的经营模式表现为网络上互为辅助,形成联合营销,并添加相应的友情链接,增设完整的旅游服务体系,进而形成产业链式的发展模式。另外,应适当的开发具有链接式结构的电子商务网站,这样能有效的提高网站搜索和使用率。为了提高对旅游资讯和信息资源的使用率,各个地区和景区所掌握的数据库应达到互享使用状态,这样不仅能便捷农村旅游行业内的各个企业制定未来发展策略,同r还能促进行业的繁荣发展[8]。
(四)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推动经济的发展,而在实际实施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今市场经济中,信息化技术型的人才短缺,严重的阻碍了农村旅游信息化的建设。因此,应大力培养农村旅游信息化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在各大高校中增设信息化技术专业,并对选择该专业的学生给予相应的补助,使更多的学生选择该专业,聘请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授课,以此来培养专业型人才。另一方面,从农村旅游企业中现有的员工中开展信息化技术的培训,做到在短期时间内使这些员工熟练的掌握操作技术,加快对农村旅游产业信息化的建设。
[参 考 文 献]
[1]赵世忠.延庆县依托农业资源发展会展旅游业的对策[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14,9(1):12-15
[2]皮晓媛.发展中国家农业生态旅游现状及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J].世界农业,2016,8(1):37-40
[3]乔洁,乐腾.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生态经济,2016,7(2):133-138
[4]刘圣欢,杨砚池.现代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机制研究――以大理市银桥镇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6(3):44-52
[5]丁雨莲,马大全.旅游业与现代农业融合路径实证研究――以芜湖大浦乡村世界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2,6(14):157-163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三、注重人才培养
1农业产业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1.1有利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形成新的生产力
农业产业化是立足当地资源,围绕支柱产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来聚集生产要素,大规模组织生产,因而能使生产要素在新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组合,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充分利用,可以加快当地资源的深度开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劳动力的转移,促进支柱产业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形成,实现原始积累和资本集中,把农村经济推向持续快速发展的轨道。
1.2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接口问题,促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
农业产业化能够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促进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龙头”公司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紧密相连的产业。它是在较大范围内组织商品流通,在较高层次上组织生产加工,减少了农业生产难以避免的波动,使生产与加工挂钩,经营与市场接轨,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由生产与市场脱节出现的买难卖难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稳定和促进作用。
1.3有利于加快科技长入经济的步伐,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
农业产业化有利于形成适度规模经济,而规模经济则为现代技术、现代设备的应用提供了用武之地,解决了小规模经营与推广科学技术的矛盾。“龙头”公司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一方面愿意引用和推广先进技术,主动向农户提供技术、信息、物资等服务,使农户在系列化服务中进行生产;另一方面,农户从事某项专业生产,不仅强化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而且也便于吸收“龙头”企业的新技术,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1.4有利于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农业产业化不仅较好地调整了生产、加工、经营环节的分配关系,通过利益驱动,增强了各个环节的市场意识和开发潜力,而且由于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大幅度地增加收入,在带领贫困户共同致富上,发挥着重要作用。“龙头”公司可以通过赊销生产资料、预付定金、进行技术培训以及包销产品等方式,扶持贫困户扩大生产能力,发展商品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2发展农村产业化的途径
2.1进一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多样化的龙头企业和产业化组织发展。鼓励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业,特别要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现代营销业,创造名牌产品。结合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优化龙头企业布局。引导促进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支持龙头企业实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实行标准化生产。推进龙头企业改革,通过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收购、租赁、转让等形式,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和后劲。引导龙头企业明确经营方向,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总之,要通过引导、扶持和支持,尽快形成一大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创出一大批农产品名牌,使其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有相当份额,并在全国形成不同层次、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2.2大力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探索组织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是增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竞争力的重要环节之一。首先要继续发展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适时引导向紧密型发展。企业需要稳定的原料供给,农户需要稳定的产品销路,这是双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客观基础。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能采取“归大堆”“大呼隆”的办法,而要以建立利益联动机制为纽带。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应允许企业和农户利益联结方式的多样化,无论哪种利益联结方式,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切不可强加干预。对于目前广泛采用的合同契约、订单农业、合同加服务、股份合作、资产入股等利益联结形式,都要注意总结经验,引导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要切实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通过各类龙头企业的带动,形成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不仅是促进农产品优质化、专业化的有力支撑,而且是提高我国农业组织化程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地建设要充分调动农户、龙头企业、社区合作组织和各方的积极性,高起点规划,多渠道筹资,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
最后还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的一个有效形式,要坚待“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断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经济实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加强对农户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项服务,在生产和经营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以及龙头带动作用。有关部门要抓紧制订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示范章程和规章条例,明确合作组织的法人地位,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2.3提升科技对农业的支撑能力,使科技全面长入经济
首先,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切入点,大力推动农业高新科技产业化。加大对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前沿高新技术领域的研发力度,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难关,加快农业产业技术升级,大幅度提升农业的国际竞争力。企业要加强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以及推广机构的合作,走农科教相结合和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部分龙头企业要组建自己的研发机构,建立新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转化、推广应用和服务体系,使其由单一技术服务转变为信息、技术、培训、购销一体化的综合服务,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商品率和贡献率,使科技进入产业化链条中的各个环节。这样使企业逐步发展成为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企业。
其次,增加投入,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中心、农业生物种质资源保存库、农业信息网络资源库等农业科学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完善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支撑基地,增强农业科技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实力。龙头企业要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发农产品加工贮运技术与设备的创新;加速农产品加工业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农产品附加值。重点龙头企业要争取通过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安全卫生认证,以取得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和国外消费者的信任。企业应不断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各环节的技术创新,主动把质量及相应的技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带动农户和基地的标准化生产,创造一大批优质农产品和名牌产品。
再次,实施农业区域发展科技行动,开发区域优势产业和发展特色农业。如东部地区要围绕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创新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企业的创新能力;中部地区要围绕农业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标准化,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粮棉油、肉蛋奶等主要农产品高产、优质、高效及加工配套技术;西部农业科技工作要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发展特色农业,开展水资源高效利用、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治理等综合技术的研究。
3参考文献
【 abstract 】 from the current rural deep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analysis of two system innovation and change reason: and from the power of the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of the induced resistance, institutional change, way, regional structure change,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mpulsory system change in six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imilar and related; Finall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both and mutual benefit, then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rural modernization thought: rural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rural synchronized advancement,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 keywords 】 rural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of agriculture; Non-independent system change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村城镇化主要是指农村县(市)城的城镇化过程,就其本质而言这是一个农业人口脱离农业,转向第二、第三产业,并向城镇集中,从而使城镇人口比重和非农产值比重逐渐增大的过程。与大中城市的发展相比,农村城镇化主要是在农村社区、乡镇企业、农民家庭等民间力量推动下、由市场力量诱导、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农村城市化的主要方面,也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方面。农业产业化,简而言之即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它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多元参与主体共同利益为基础,逐步实现农业产加销环节的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业化、流通市场化和产业一体化,最终将农业由传统产业转变为现代产业的历史进程。
从表面上看,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是两个不同的经济社会范畴的概念。然而,透过概念的表象,从制度创新和变迁的机制考察,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方向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从实施的状况看,两者在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地域结构的演变上相互影响和推动,成为继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变迁后的更加深刻的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两者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联系密切、相互推进的两个过程。
制度创新的原因:
1.1 转轨时期农村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的过程中,目前的农业经营状况和城乡结构存在着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表现为:
第一, 农业生产力仍然落后。长期以来农业的弱质产业特性表现:(1)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人为地将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环节割裂,农业留下了产中环节,局限于初级产品生产,单纯的原料生产比较效益低,而增值效益高的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环节则归于工商部门;同时给产加销各环节之间带来种种难以协调的矛盾。(2)农产品商品率不高,自给半自给经济仍占相当比重。(3)农户分散经营造成规模不经济,缺乏竞争能力;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中间环节多,交易成本高,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4)由于目前相当一部分国有工商企业和乡镇企业经济效益欠佳,对剩余劳动力吸纳能力的下降,全社会对消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支付能力的约束等状况显示:欲从外部大量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难度很大。
第二, 农村就业问题巨大,劳动力转移步履艰难。农村改革给农民带来经营自的同时,也使长期滞留在农村的隐性失业显性化。
第三, 农村城镇化滞后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从理论上讲,城镇化与乡村非农化的进程客观上应当是一个相辅相成、同步推进的过程,而实际上两者运行的状况却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其偏离程度可以用城镇化偏差系数反映:Ue=IPu/PaI-1
式中:Ue城镇化偏差系数
Pu城镇人口比重的变动额
Pa农村劳动力份额的变动额
Pu/Pa城市人口变动的弹性值
将我国的城镇化偏差系数与一些国家和地区加以比较,可以得出如下启示:(1)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在城镇化加快发展进期都表现为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超前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其数值愈逼近于0,愈说明两者处于均衡或同步状态。(2)从我国的较长时期看,Ue<0,说明人口城镇化进程滞后于农业劳动力非农化进程。(3)我国经济发达、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农业劳动力迅速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以其数值的偏离程度更显著
1.2 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转轨时期农村重大的社会经济制度创新
众所周知,实行家庭承包制使农户成为独立自主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农民有了选择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自,但是,由于个体农户的自然地位、经济地位、组织化程度、生产生活分散的状况限制了农户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农业与非农产业,农民与城市居民、农村与城市的地位比较中,农业、农民、农村仍然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这样的矛盾激发了农民改变现有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强烈愿望和创新动力。这就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自下而上地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制度创新提供了基础。
一种制度通常被定义为一套行为规则,它们被用于支配特定的行为模式及其相互关系。按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创新取决于创新主体对预期的创新收益与创新成本的比较,只有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有关的创新主体才会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创新导致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则是制度的交接、转换和更替过程。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创新和强制性制度创新两种类型。
1.3 农村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思路: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
农村猪―沼―果的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循环农业、农村清洁工程的重要技术途径,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后续措施。对能源的大量消耗迫使我们寻找到沼气这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闽北地区农业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都十分有限,需要寻找一种更高效的农业发展模式。猪―沼―果模式已成为我国南方多省农村推广的主要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之一,是促进农业节支增收的成套成熟技术。实行猪―沼―果循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挖掘各个产业发展的相通之处、节约对农产品的投入,制定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对闽北地区实现猪―沼―果开发、农民节支增收,提高循环农业的综合效益,使猪―沼―果产业化发展新模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富民工程、清洁工程和民心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闽北地区实施猪―沼―果产业化的必要性
猪―沼―果产业化发展模式,顾名思义,是将沼气业发展进行产业化整合,开辟出一条“规模养殖、集中建池、统一供气、统一供肥、集中种植,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将村民们户户的零星养殖集中起来,建立规模养殖场,统一建设综合高效节能玻璃钢沼气池设备,实行统一供气,建立沼肥灌溉区,对果树、农作物进行综合灌溉,形成物质流、能源流循环利用,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1.1 全区沼气工程建设的需要
对于闽北地区农村而言,家中圈养数量不多的畜禽,如鸡、猪、牛等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成为了农村第一大污染源,对环境造成很大压力,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大难题。同时,种植业的发展也需要有沼气工程的支持,特别是现今粮食、蔬菜价格的上涨与闽北地区几种高效轮作种植模式的引入,对肥料的需求量日益增加,用沼肥替代化学肥料成为种植业提质增效的一项有效措施。
1.2 建设新农村面貌的需要
闽北地区实施猪―沼―果产业化不仅为解决养殖业污染找到一条经济高效的途径,而且对进一步杜绝农村水污染情况,促进文明生态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民家庭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解决由于农村传统的零星养殖带来的大范围的污染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既符合科学发展观,也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1.3 改良技术的需要
猪―沼―果产业化发展将对现今小沼气那样的“百户人家百户池” 的散乱现象进行处理,针对闽北地区气候及土壤特点开展猪―沼―果产业化配套技术研究,并试图引进现代先进的综合高效节能玻璃钢沼气池设备,实现猪―沼―果一体化发展,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也有利于改善新农村的环境和更好地树立新农村的良好形象;省去了各家各户自行管理的麻烦和弊端。克服了农村因为对沼气设备的使用不当导致沼气池荒废的现象,更好地发挥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的作用。
1.4 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需要
沼渣和沼液是优质高效的有机肥料,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等,能改善微生态环境,促进土壤结构改良。猪―沼―果产业化发展对于现有沼气产业发展产生的沼渣、沼液的循环利用有利于农村发展绿色种植、无污染蔬菜、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果品种植业、健康养殖等,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5 改善沼气能源产业管理运作的需要
猪―沼―果产业化发展中实行的运作管理方式可以巧妙地运用市场作为纽带,使“各户养殖业主做好沼气日常进出料管理,专业技术人员定期对设备进行维修,统一收费标准均摊至各养殖户,沼气的使用也实行统一的收费标准,而对种植业供肥收入同样均摊入户”,这种科学的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使农民不仅可以有养殖收入、沼气收入、种植收入,而且省去了让农民头疼的管理问题,这种管理模式必定会在进一步发展猪―沼―果产业化建设中得以吸收、完善。
2 闽北地区实施猪―沼―果产业化的可行性
2.1 猪―沼―果产业化的优势分析
沼气是可再生清洁能源,既可以代替秸秆、薪柴等生物质能源,也可代替煤炭、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能源,而且燃能效率明显高于秸杆、薪柴、煤炭等。据统计,一个8m3的沼气池,每年可节省木材2000公斤,节省煤、电开支近600元,同时利用沼气渣、沼液发展养殖业和无公害果蔬等种植业,可增加支出近2000元。沼气相对其他能源的比较优势见表1。
2.2 沼气开发利用的成本―收益分析
经沼气装置发酵后排出的料液和沉渣,含有较丰富的营养物质,可用作肥料和饲料。
根据表2可以看出,农村实施沼气产业化开发,收益与时间成正比例关系,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增加,收益也不断增加。说明在闽北地区实施沼气产业化,从长远的眼光看是符合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增收的目标。
2.3生态环境效益
传统的农村环境一直给人一种苍蝇满天飞,各种家禽的粪便比比皆是等目不忍睹的场景,特别是现今荒废沼气池的增多,更使农村出现一个又一个的环境治理难题,不仅占据了农村的土地资源、农民资金,也使国家经济财产蒙受损失。猪―沼―果产业化的开发不仅可以缓解生态环境的恶化,缓解种植业因使用化学肥料所带来的土地肥力的下降,缓解因家庭用材对林木的过度砍伐,还可以循环利用沼液与沼气渣种植蔬菜、水果,减少土地水土污染和流失、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提高当地居民的健康水平,给新农村带来一个崭新的面貌。
2.4理论分析可行性
猪―沼―果产业化的发展实现了对养殖业废弃物的再次加工利用与沼气工程废弃物的再次利用,将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应用于农业系统中,形成了“养殖业―沼气池―绿色蔬菜种植业”循环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充分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多种生物互利共生的原理,实现 “投入品 ――产出物――废弃物――投入品”循环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减少化肥的资金投入与农村日常用煤、材、电的投入,最终实现农业清洁生产、经济生产的目标。
2.5技术支撑可行性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国家对新能源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资助,现今高等农业院校已有专门的重点实验室,各地也有相应的研究所进行科技研究,都将给猪―沼―果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使得科技成果可以更好地投入使用,为猪―沼―果产业化提供更有效的技术、设备支持。
3 闽北地区猪―沼―果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农村沼气产业化开发意识不强
由于受认识与文化的局限性,闽北地区农民对沼气的更深层次的开发利用缺乏动力,目前的沼气池绝大部分是由国家补贴建造而成,农民对建设沼气池的作用大都理解为“点灯、做饭”这样的日常用途上,经济效益还不是很明显,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沼气池建成的前2~3年使用率较高,但之后由于重视度不高,出现一部分沼气池已不能正常使用的现象,导致沼气池闲置,与沼气池建设初衷相背离,从而影响了沼气实现循环经济模式、促进沼气产业化开发的积极性。
3.2 资金投入不足
限制农村沼气产业化发展的瓶颈主要是资金短缺问题。根据目前的趋势,农村能源工作确实面广量大,推广经费不足,推广进度直接受到限制。地方政府的资金扶持正常化以及农村能源的专项工作经费等,尚未得到完善,单靠国债资金远不够,需要政府配套一些,对外融资一些,农民再自筹一些。但由于现今农村电、煤、天然气的普及不力,导致农民们对使用沼气的热情度不够高,不想把有限的存款投资到长远利益项目上,对沼气产业化的开发还存在诸多思想顾虑。
3.3 现有技术已不能满足
要保证沼气池能正常使用,沼气池的设计、施工都要达到一定的要求,由于早先的一些用户使用过的沼气出现过跑、冒、滴、漏等现象,而且先前的沼气池所用的设备材料和技术相对落后,管道爆裂、冻裂等现象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农民使用沼气的成本,还导致维修过的沼气池存在新的隐患,这也是许多沼气池建成一两年后却荒废的重要原因。正因如此,农户对沼气池产业化开发利用的技术与使用效率心存疑虑,因此要使猪―沼―果产业化开发运作在闽北农村得以更好的推广与发展,就必须改良旧技术,运用最新科技成果,保证在技术创新和投入成本方面有较大突破,这是推广猪―沼―果产业化开发建设和发展的主要保证。
3.4 沼气池缺乏日常管理
沼气池的快速增长给沼气管理部门和技术队伍带来了近于超负荷的工作,难以有足够的精力处理好沼气池的后续管理工作。科学合理的使用是一个长期且连续的过程,反之,操作使用不当,池子建好之后,由于农民整体知识水平较低,对沼气池操作技能、管理知识等的缺乏,没有及时投料而导致冻裂;投料工序、比例、操作不合理,在沼气池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生酸化、不能正常运行等一系列后续使用与管理问题同样制约了沼气工程的发展。闽北地区猪―沼―果产业化发展迫切需要引进一种新的“统一管理”模式来取代现今户户自行管理的传统管理模式。猪―沼―果产业化循环经济模式应运而生。
4 闽北地区猪―沼―果产业化的发展策略
4.1 闽北地区农村小企业带头发展沼气产业化
沼气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农业产业化基本思路相似: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集约型沼气产业化发展模式。村干部应鼓励农村小企业起好带头作用,号召农民在沼气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上实现强农惠农,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4.2 实行沼气资源产业物业化管理模式
闽北地区沼气产业化发展要克服后期日常管理问题,可以采取沼气资源产业物业化管理模式,聘请专业管理人员,以现代化的经营手段对沼气及其系统实施多功能、全方位的统一管理,维护沼气的日常运作工作,解决沼气系统出现的各种问题,为沼气用户提供高效、周到的服务,使沼气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同步增长。
4.3 制定猪―沼―果的区域规划策略
结合区域农业环境、经济环境、人口素质环境等因素,合理整合资源,协调养殖业、种植业的合作,规划猪―沼―果发展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因地制宜地对猪―沼―果产业化发展进行区域规划,制定合理可行的策略,为发展绿色清洁养殖、无污染蔬菜、绿色果品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果品种植业、健康养殖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 万明长, 班小重. 加快贵州猪―沼―果产业化发展的条件与措施[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 (10):230-232.
[2] 刘德江, 邱桃玉, 等.浅谈南疆农村沼气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未来发展的建议[J].中国沼气, 2010, (4):53-55.
[3] 廖柳英,庄靓靓,魏玉英,王娟,汪业雄. 广西新农村能源建设中沼气资源的产业化开发研究 ――基于“恭城模式”的调查及经验思考[J].城市与区域发展通讯,2008,(4).
[4] 庞云芝,李秀金.中国沼气产业化途径与关键技术[J].农业工程学报,2006, 22(增1):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