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思想政治教案

思想政治教案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8 14:4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思想政治教案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思想政治教案

篇1

高中新课改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将在我省全面铺开,特别是高中思想政治的新课改,无论是新课标的理念、还是具体的课程模块上都有较大的新意,真正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化、生活化,也必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结合建构主义理论浅谈新时期案例教学存在的必然性和相关原则及应用,以求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高成效,真正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人格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一、在新课改背景下,强化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案例教学法是指通过典型的事件和教材中关键性问题的教授、探索来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评价、寻找对策,启发思想,达到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爱好、真正理解教材内容,并运用知识分析当今社会问题的一种颇为有效的策略。

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十分注重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在对人的情感道德普遍关注的基础上重视教学过程和方法,而案例教学充分体现这点,把过程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突出过程方法的地位。wWw.133229.coM

新课改的前景是美好,也是异常艰巨的。我们常常会发现(1)在应试教育的引导下,凭课本的知识,一二三四,甲乙丙丁地重复介绍,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2)部分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对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很不到位,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采取“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听了似在云中雾里,久而久之,加重了对学习的厌烦感,以致出现了那种“讲条条,记条条,考条条,忘条条”的恶性循环,使政治课的知识认识,能力培养,觉悟性提高的目标难以得到实现。

总之,新课改的要求与现状形成强烈的反差之时,做为一线的政治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仅在课程与教学理念上应加以更新,更应该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特别在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进一步创新。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认为案例教学的原则作用与新课改的核心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有众多的吻合之处,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的弊端,真正实践新课程的理念。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案例教学的原则及应用

(一)典型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情景下,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对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最终形成特定的认知图式和认知结构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综观高中政治教材,存在许多抽象的原理、概念,使学生不易理解,鉴于此,通过典型的案例教学,把问题具体化,并将问题置于一定的实际情景之中,使学生从案例中领悟到原理、概念、以及在现实中的用处,从而增进学习的兴趣、动力。当学生在参与案例的讨论时,进一步促进言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避免了那种“为教而教”,使学生觉得枯燥乏味的说教式教育的局面。如为了说明科学的发展观,特用以下案例。

新闻调查《淮河流域污染》

1994年到2004年—10年601)亿换来历史污染之最

2004年7月20日至27日,淮河突然爆发有史以来最大的污染团,如同巨大的黑蘑菇,从上游奔腾而下,横扫千里淮河,充斥河面的黑色污染水团全长133公里,总量超过5亿吨,一路浩浩荡荡杀奔洪泽湖,满河黑暗,浮尸(鱼虾蟹)千里。

新闻追踪《黄孟营村—癌症村》

河南省沈丘县周营乡黄孟营村坐落于淮河最大的支流黄孟营村十几年来发生的癌症、残疾,甚至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都与水污染有着密切的关联。

提问:

1、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的弊端?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基本要求?

(二)应用性和情境性

高中政治新课改从经济生活、理论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大块,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必修课课程模块。新课标强调“引起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人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因此案例教学中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单纯地获取知识,让学生通过案例逐渐领悟,并内化为自身的知识,避免了传统讲授法的固有弱点,化解了灌输式教学使学生所产生的厌恶感,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当然,应用的过程离不开情境的设置,根据建构主义的情境性或情境化认知观点,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相互作用而生长信息的意义的过程。“抛锚式教学”强调“条件知识”的重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性,界定了知识应用范围的问题情境,来发展学习者灵活的可应用的知识,如在上《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课中设置三个情景。

1、情境内容(一)

2001年,顾孝亮在高考中以麟6分的好成绩成为盐城市的高考文科状元,被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录取,可是读大学的费用成了顾家人的一大心病,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差,而且顾孝亮弟弟还在读书,怎么办呢?是去读北大还是放弃呢?

2、情境内容(二)

2004年秋,他被法学院列人保送攻读硕士研究生名单,消息传到村里,整个村子都沸腾了。然而不幸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顾孝亮患恶性肿瘤,要治疗此病至少需要50多万元,如果你是顾孝亮,你会:

a、接受治疗b、放弃治疗

3、情境内容(三)

为挽救年轻生命,顾孝亮患病后,故乡通阳村先后有2000多村民外出打工,就在农民工纷纷返家时,顾孝亮由于病情严重恶化,抢救无效而去世。村民们的行为有没有价值?

a、有价值b、没价值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新颖性

建构主义认为,“建构过程包含两方面的建构,即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和对原有经验的改造重组”,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建构对事物的理解。因此,政治课的案例选择要做到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总体认知水平,能凸显时代感,使学生乐于接受。据笔者调查,学生普遍对时事感兴趣,这也是政治课教学的优势所在,在教学案例中,根据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认知状况,恰当地引用最新,有重大意义的时政案例,如东南亚海啸,神舟六号发射成功,连战大陆行等。

当然,要从学生的自身角度出发,联系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引到教学中,也能成为较好的案例,如讲授哲学中矛盾是对立统一时,举一个14岁的学生案例,分析青春期的矛盾心理。

(1)老师心目中:“不合群、孤僻、喜欢邪恶,自以为是,目中无人,不服管教”

(2)父母眼中:“爱学习,有个人爱好,聪明能干,能尊重他人,但对父母亲有反抗心理”。

(3)本人的日记(摘录部分)“我并不奇怪,我就是我,只是和别人不同,为什么要自卑,为什么不敢自信、生活这样美,我当然不甘居他人之下,我从来都很自信,也不认输,把回想留给未来,就像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

当此案例在讲授时由于反映青春期的学生特点,引起了班上同学们的共鸣,在此基础上,教师顺势引导到人生中存在的矛盾问题,以及哲学的矛盾内涵。

(四)时机性和趣味性

案例的选择应把握时机,如刚上课时,学生一般还未进人上课状态,这时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案例,常常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产生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最短时间内产生寻找答案的动机,较顺利地导人课文的正题,同样的,在一节课中涉及到重、难点时,借助好的趣味性案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还能较短地解决重难点,如在哲学的价值观问题上列举以下的例子。

1、指导者告诉成员:地球上发生了核战争,人类将灭亡。但是,一位科学家发明了一个特别的核保护装置。如果谁能进人其中,谁就能生存下去。

2、现在有10个人,但是核保护装置里的条件只能让人类7个人生存下去,请您决定谁应该活下去,为什么?

①老师;②怀孕着的妇女;③运动员;④少女;⑤外国的游客;⑥警官;⑦僧侣;⑧流行的男歌手;⑨小说家;⑩慢性病住院患者。

3、每位成员将自己的选择及理由写下来并在小组内交流。

讨论要点:

篇2

(一)学生性格特点鲜明、文化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有待坚定

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性格特点十分鲜明。他们大多是90后独生子女,性格特点独特,缺乏人际交往的训练和艰苦环境的磨练,以自我为中心。文化基础薄弱,生源参差不齐。有的来自普通应届高中毕业生,有的来自职业高中,还有的来自中专毕业生,总体成绩处于中下等水平,一部分人学习能力偏低,学习困难,知识面较为狭窄、单一。受各种因素的不良影响,理想信念不够坚定。自身道德修养较差,缺乏公德意识,功利性强,精神动力不足。很多学生认为高职教育就是职业教育,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就好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不学无所谓。面对“就业难”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目光短浅、心灰意冷、缺乏自信心,有的学生虚度光阴、心理空虚、理想丧失、信念动摇。

(二)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如何,关键在教师。目前,在教学中仍然是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主体,课上没有学生的能力训练。加之部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有限,教学手段单一,上课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教学缺乏创新性、互动性和吸引力,不能及时答疑解惑造成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少兴趣,教学效果较差。

(三)实践教学薄弱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从实践环节去寻找出路,实践教学具有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作用,但实践教学操作难度大、投入经费多,而有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经费又较少,这就造成了实践教学薄弱的局面。即使开展实践教学也只是注重调查,忽视学生的认识水平、认识方法,缺乏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理想、信念、智慧、能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二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就是用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案例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培养和渗透高职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的“核心能力”的任务。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和高职高专学生学情的现实制约,高职高专思想政治课教学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强调理论、轻视实践,强调灌输、轻视研讨着重接受、忽视发现,重视教师、忽视学生的倾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不强。从总体上看,课堂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不强,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的仍是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因此,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诉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增强学生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发挥着积极作用。所以,探讨和研究思想政治课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按照教育部提出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在商业、管理和医学领域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基于此,在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案例贴近大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够进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渗透,易于被大学生接受。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积极而不断建构的活动;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也正是对当代认知心理学这些基本观点的一种应用。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案例的基本情况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案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欲和探索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学生才会乐意学习、自主学习,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得到关注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高。

(三)案例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特点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教学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的组织设计、呈现介绍、分析点评都离不开教师精心的准备,妥善的协调,及时的归纳总结。这就要求教师掌握大量的相关信息,对教学案例有透彻的理解、精辟的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也促进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变革和教学方法、手段的更新,促使教师自身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应高职学生的思想和认识水平。结合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意义,教师应该努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同时也存在着案理分离、讨论实效性不高,设置问题不够合理等现象,教师必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选择、充分利用。

(一)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精心选择编写案例

案例教学法的运用,要求教师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第一,教师要系统学习和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和理念。要深刻领会“主体性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通晓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第二,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本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要密切关注时事动态,及时准确地了解相关知识,把握时事的发展趋势,并能够灵活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第三,教师要具备熟练的教学本领。它表现在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应变能力和理论水平等方面。案例教学法要想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求教师必须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第四,教师要精心选择、编写典型案例。案例教学中潜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是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精心选择适合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决定着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比如教学团队、教学网络和音像等,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精心组织。

(二)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教师或学生口述有关事实,既花费大量的课堂时间,又不够直观生动,难以将案例描述清楚,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充分利用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能够使案例教学具有趣味性,内容不单调、空洞,使理论课教学由简单片面走向丰富全面,由被动机械走向主动选择,由呆板抽象走向形象直观,能够极大地激发大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获取本节教学相关内容信息的主动性、参与性。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

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它不仅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性的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尤其是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从课前案例的收集、组织、编写、采用到课堂教师的展现、学生的阅读、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这些环节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和配合。在这样一个信息海量、信息对等的社会,教师掌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也是有限的。要想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教学案例,需要学生的动态支持。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学生可以从各种媒体中和生活的亲历中提炼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关的社会热点案例素材。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走向社会的热情,又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教师要让学生提前了解案例、熟悉相关背景和知识,认真阅读、独立分析、做好课堂发言的准备。课堂中,可以采用学生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在共识中得到启发。通过引经据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交流和讨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应变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还是一个有待完善的过程。科学地选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实效性和学生的创新性。同时,教师要根据高职教育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真正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魅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高职学生愿意上、喜欢上、听得懂、听进去,真学、真用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慧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篇3

一、用音乐开场

音乐是美育的主要内容之一,若把音乐引进,用来导入新课,对于创造心情舒畅的环境,完成教学任务有较大的帮助。例如:《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可引用孙悦的《祝你平安》导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可以引用那英的《雾里看花》来引入,《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这一课可用韦唯的《爱的奉献》导入等等,这样不仅可以做到激活课堂教学,而且能够在优美的旋律中把学生带到具体的学习情景中,变“厌学”为“乐学”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用传说、典故、名言名句等开始

目前,思想政治课教学由于理论性较强,如再加上呆板的教学模式,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传说、典故、名言警句等开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理论的抽象难度,起到“剂”的作用。

例如:我用杞人忧天这一成语来导入《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用“精卫填海”“夸父追日”传说“对牛弹琴”新说,导入《按客观规律办事》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用毛驴驮盐和棉花两次过河的传说导入《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用我国历史上四大美人的缺陷导入《矛盾是变遍存在的》

三、用时事开场

我们都知道政治本身的特点离不开时事,一般情况下,学生对风云变幻,纷繁复杂的世界情圾独钟。我们教师可利用一这情趣,做好引导工作,即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引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日美为何紧逼人民币什值”这一时事为背景,讲述有关的外汇知识,课后练习证明这一“时事开讲”,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有利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认识到朴素的真理,不仅仅要华丽的词藻,而且还是我们行动的指南。

篇4

    一、暗示教育法的基本内涵

    暗示教育法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影响,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暗示者即教育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进行活动。暗示教育法要求受暗示者在接受现成信息时无需要逻辑论证,并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基础。在许多情况下,暗示实际上就是一种心理引导方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暗示,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主要靠提示、引导,而不是靠论证来影响学生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教育行为学理论指出:人们,尤其是受教育者,有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思维的自主地位,不愿意受到别人的干涉、控制,而当对象如学生觉察到外界是有意要说服自己时,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准备,甚至警觉起来,从而对外界的引导如教师的讲授进行挑剔或产生逆反心理;而当对象没有感觉到外界要有意说服自己时,则容易接受影响[1]。比如,无意中听到的话往往更能促使其形成或改变一定的态度。

    同时心理学研究发现,个体心理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当一个人认识到了某种事物的存在时,尽管这样的认识没有充分依据,甚至只是一种被主观肯定了的假设时,也倾向于对此事物作出反映,尤其当我们是在无对抗的自然的条件下产生这种认识,且当这种认识又与心理定向相符时,其心理反应就更为明显。我国历史上的许多成语,如“望梅止渴"、“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都表现了暗示的作用。

    美国教育家卡耐基认为:不论意见观点多么中肯正确,被别人强迫接受的,总不如自己想出的可靠——所以,懂得这层道理后,硬要别人接受你的观点,将是很不聪明的做法。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他一点暗示,由他自己去思考或作结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他从来没有教给别人要干什么,他只不过是像一个思想的接生婆一样,帮助人们产生正确的思想。在引导教育活动中,当引导者或教育者提出材料而不作出结论时,就是希望对象或受教育者自己作出结论,这种教育方法称之为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在中国教育史上,暗示教育法早就为许多教育家所运用。孔子就是一位善用暗示的高手。孔子教育弟子做人,很多时候并不是直接进行说教,而是或用打比方或言他物,巧妙地暗示弟子做人的原则。《论语》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P56)”;“或问礻二、暗示教育法在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特殊意义大学生正值17~20岁,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反应敏捷,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善于独立思考,也更乐于自我选择和判断,在这种情况下,暗示的作用往往比直接说理或指示的作用更加显着。教育者如果仍然停留在不厌其烦的理论说教之中,其教育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不断随着教育对象的变化作出内容和方法的调整。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中学要求不同,中学政治课以教授学生的知识点为基本任务,其政治教育的功能基本上靠灌输来实现,教学方法就必然以肯定型为主,即告诉学生“是什么”的问题,可以使其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以培育思想、通过理性的选择产生的认同感为主要任务,所以大学阶段在重述中学某些理论观点时,应重点告诉他们“为什么”的问题。在这个解释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只从正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作出结论,而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够深入到学生思想的深处。这就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在教师的疏导中,通过自己认真的思索而形成正确的观点,进而转化为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学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大多是以一种观点、一个思路为基本的方法,这既是应试教育的需要,也是灌输政治理念的需要。在大学阶段,这种办法显然是不合适的,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应在基本的立场、观点不变的前提下,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让学生在开放的视野中获得大量的信息,然后通过比较、分析得出正确结论,以坚定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基于此,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官腔十足地板着面孔训斥人,拿“大道理"压服人,用“大帽子"吓唬人,强迫学生接受你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而应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适时暗示、潜移默化,依靠理论的科学性和内在的逻辑力量去感化学生,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大学生心理、生理特点以及大学思想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仅靠喋喋不休的理论说教,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恰如其分的暗示与引导却经常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

    作为一种教学实际中常用的引导方法,暗示主要是采取直接或间接的语言提示,使学生明白一定的内涵,并感到有关结论是自己认识到的。暗示在一定程度上是与明晰的说理相对应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但暗示并非完全排斥思想的明晰,相反是在学生具备明晰的认知的基础上适时地转换说理的施教方法。说理教育不是单纯呈现理论概念和专有名词,也不是为了证明某一理论的正确性而控制性地呈现片面信息,它要求教育者最充分地呈现相关信息和知识,在一个开放、真实的背景下,帮助教育对象理顺逻辑、明白道理、提升情感。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际中,除了口头语言暗示外,行为(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暗示的符号,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行为,其暗示的作用更为突出。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可以由施授人的语言和行为制造一定教学情境来施授。行为学家早就注意到,在肮脏的环境里提示人们注意清洁、保持秩序总不见效,相反在严肃、整洁的环境中,人们自然而然地要自我检点,有谁好意思往红地毯上吐痰呢?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教学行为,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地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在学生的自我教育行为训练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引导方法之一,暗示也有其局限性。如:由于暗示常常采取含蓄、间接的方式,一般不付诸压力,因而容易使对象误解或者忽略。此外,暗示也只涉及简单的态度和行为,而对复杂的深刻的需要系统论证的道理则可能无法触及;同时,由于暗示的作用总是带有随机性,因而教育对象的态度形成和改变,很难深入到同化和内化阶段。

    三、暗示教育法的具体实施

    1.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有的放矢地运用暗示

    思想政治教育最忌讳的是无的放矢。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在充分把握教学目的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的情况下,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首先,要熟练掌握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引导涉及的内容比较简单,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学生完全可以自己作出结论,提炼观点。当然,为了强调某种结论和观点,也可适当地阐述和延伸,给予恰当的点拨。如一些“大众口号"式的政治观点和结论,就没有必要大论特论,不厌其烦,此时,适当暗示即可。但是如果讲课涉及的内容较多,其论据和论证较为复杂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明确地亮出结论和观点,然后再去详细论述,这样就比学生自己去做效果要好得多。

    其次,要了解学生认知心理特征。如果学生具有所期望的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或对问题有相当熟悉程度,则可考虑含蓄地暗示,让他们自己做出结论,得出观点,反之则采取直陈结论的观点。如:笔者在讲“道德及其历史发展"一节时,对有的课堂采取的直陈结论的讲法,因为根据课前调查,他们对道德的理性认识并不深,但后来笔者为另一课堂的学生讲这一节时,我采取的是暗示的方法,收到了较好效果。

    再次,要把握学生思维热点。一般理论课、知识课和技能课的教学,都是在学生对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基本“不知"、“不会"的基础上进行的,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学生是一张白纸,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接受心理一般来说比较单纯,直接影响塑造意图的因素主要是一个没有求知欲的问题,全靠教师来讲解和描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则不同,该课程所讲授的许多内容都不是学生在课前一无所知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在思想品德、法律修养方面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渠道的教育和影响。这种教育和影响既包括积极方面,也包括消极方面,都会在学生头脑中积淀下来,形成各种各样具有先入为主的“意识框架",并且这种"意识框架"的强弱也因人而异。因此需要教师事先掌握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和立场。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讲述的立场、观点与学生原有的态度差距过大,又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则可考虑使用含蓄、间接的暗示方式;如果差距不大则应明确说出结论,以免学生因为同化评定效应而感觉不到两者的差距,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所谓同化评定效应指的是,人们会把和自己的态度相距较近的立场、观点,视为相距更近的观点。试图引导学生改变一定态度时,一般说来,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总是与学生对象原有的态度存在着一定差距,否则,就谈不上教师的引导了。问题在于,这种差距如何把握引导才更为顺利有效。

    2.通过行为训练,让学生自我暗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各种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课堂讨论、辩论、课堂作业、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等等。笔者在讲授“增强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前,先在课堂上就“法律和生活的关系"进行讨论,学生结合身边的事畅所欲言,事后他们谈体会:不讨论还不大清楚,讨论后才知道,在当今社会不学法还真不行。通过这些教学形式的不断变化,在学生不知不觉、不断进行的积极的自我暗示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得到了巩固,深深地在学生的头脑中扎下根来。

    3.营造好的教学情境,用环境来暗示

    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善于在课堂内外营造一种气氛,充分利用情境的暗示作用去引导和教育学生。比如,他们善于利用当地的各种革命历史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以及各种文化教学手段。在这些特定的情境暗示之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思想震撼,其教育的作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如果时间、场合以及学生兴趣、动机等都不适合于含蓄、间接暗示的方式,教师就应该直接、明确地亮明结论和观点,反之亦然。如,在当今社会,一些人荣辱不分,甚至荣辱颠倒,所以我们在讲荣辱观的时候,一定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敢于直陈正确的观点和结论,引导学生的思想走上正确的轨道。此时的沉默、模棱两可,或者哪怕就是暗示都会起到消极的作用,留下遗憾。

    4.提升教师修养,用人格来暗示

    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方面,行为的暗示往往比语言更为有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笔者曾在大学生中调查:“什么时候你的心灵受到强烈震动?"学生的答案有“到建筑工地实习、老师和我们同睡一个窝棚地铺时,我们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当老教授带病坚持上课在讲台上昏倒时,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震动"。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仅要精通理论和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而且要注重在教学和日常行为中,以榜样的力量与行动楷模去影响感化学生,不仅做“思想的巨人",而且还要做“行动的巨人",要通过强有力的行为暗示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作为教学引导者的教师,如果在学生的心目中确实具有权威性的可信性,直截了当地、不容置疑地提出结论和观点,效果往往会更好。对于学生不太熟悉或者刚上讲台的年轻教师,则应考虑使用系统的逻辑论据和论证,在讲解中让学生自己明确应有的结论和观点。

    正确运用暗示还要避免暗示带来的消极影响。暗示的作用是两方面的,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的作用,其性质主要受提示方向的影响。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也不能忽视暗示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有时候提示者的主观愿望并非如此,然而提示本身却造成接受者产生错觉,作出与暗示相反的反应。无论暗示者是有意或无意地发出某种信息,作为对象的学生总是有着自己的见解并把它们视为某种提示,从而作出带倾向性的相应反应。当我们评价某一事物并从正面提出一定的立场、观点时,也会有意无意地产生暗示作用。因为,评价本身就肯定了某类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在这种情况下,当有关的立场、观点不能充分说服对象时,就会起到消极的暗示作用,将对象引导到事物和现象的消极方面,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比如,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介绍资产阶级的各种思想理论流派,不厌其详,又过多地暴露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和腐败现象,缺乏分析地述说资本主义制度如何繁荣、如何富裕,而对此的批判和抨击又不全面深刻、充分有力,这就可能使学生对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制度的正确性和科学性产生怀疑,所以,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一方面应有目的地发出积极的暗示,另一方面也应避免引导本身所产生的消极暗示,尽管这种暗示并不是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的初衷。在教学中注重暗示原则的同时,我们也不应忽视“直陈”原则的重要性,暗示与直陈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参考文献]

    [1]刘宗粤.论社会结构的引导模式[J].浙江社会科学,2000,(4):67-68.

篇5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1-0063-03

作为一种有效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具有“以案论理、活化教学内容,讨论为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分析、提高学生掌握并应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良好教学效果。[1]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在运用案例教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与此同时,由于缺乏对案例教学的深刻认识,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甚或形成了一些不良倾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与实践要求。

一、案例教学的学科源流

案例教学有着特定的学科渊源。①案例一词大约已有100年的历史,作为判例法国家,美国将普通法视为法律原则和规则的渊源,把案例作为归纳法律原则的原始材料。1870年,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兰德尔运用案例对学生进行职业训练。他认为,改变忙于个案跟踪学习的现状,引导受教育者摆脱从案件到案件的经验式思维,法学教学应通过研读具体案例、推广个别决策来归纳与总结法学的理论逻辑,通过对法律规则的一般化理解进一步把握美国法律和法律背后的精神实质。1910年,美国所有居于领衔地位的法学院都开始使用“案例教学”。

继法学院之后,哈佛商业管理研究生院开始采用案例方法,一些工商管理行业人员走进课堂展示管理问题,并提供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最初,案例教学在法学与商业教学的应用上进展较为缓慢。1919年,受过正规案例方法训练的德汉姆担任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他认为,商业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案例教学在管理情境中有被加以运用的重要性和可能性。在德汉姆的努力推动下,案例教学在哈佛商业教育中不仅占据了重要地位,还建立了具有规模的案例教学管理系统。20世纪30年代,案例教学从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逐步运用到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传入我国,成为各门学科广泛运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并形成了一股案例开发的热潮。

二、案例教学的方法特性

现代教育学认为,案例教学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开展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传授教育对象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并由此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根本的要求在于通过案例资源的开发应用,设定、模拟、重现、复制现存的生活场景,引导、激励、帮助学生介入案例场景并积极参与讨论或研究,在发现学习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并实现教学目标。

案例组织的情境性。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在案例教学中,案例通常以叙事的形式呈现,它基于真实的生活情境或事件。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在案例描述中一般都不加入编写者的评论和分析,编写者仅仅原原本本地描述事实发生的情节和过程。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应能够比较客观而多维地承载事件发生的背景、参与者和大量的细节等信息,力求情境的真实性,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对案例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教学的实际效果直接取决于教育对象能否在教育者指导下介入案例教学,依托案例探究建构学习共同体,并达成获得新知、自觉学习的美好愿景。

教学目标的内隐性。在案例教学中,教育者不能简单而直接地向教育对象说明教学目标,而应在营造教学情境的基础上塑造教育对象的案例角色,使之充分运用已有的知识与方法分析、思考案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案例教学既包括以教育者、教育对象互动为特征的外显学习,更包括大量的以不知不觉接受为特征的内隐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充当了教育主客体理解教育环境和分析教学内容的触媒,案例在经过教育者精心选择、设计并呈现之后,案例教学将可能由有意识的教学设计转化为无目的的、自然发生的教学事件。教育者能否有效主导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分析案例,通过案例研讨不断丰富对知识与学习本身的理解,成为拓展与深化案例教学的行动指向。

教学效果的生成性。由于案例是作为教学媒介为学生提供借鉴和引申的范例,面对同一个案例,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察视角和分析方法,案例教学的效果不是预定的,而是生成的;案例教学的结论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在本质上,案例教学不只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的单向讲授不同,案例教学不在于刻意寻求唯一不变的答案,而在于以案例为教学载体创生一种丰富的教学情境,促进教育和学习过程的持续发展。案例教学体现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动态过程,其要旨在于通过启发式、亲验式学习分享案例分析的信息和结果,分析和解决案例情境所包含的矛盾,在教与学的矛盾生成转化中实现思想认识的同化与顺应、跃迁和提升。

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现状

在学科的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分析讨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具体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某一基本原理或思想观点。“05方案”实施以来,各地高校广泛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教学成效。[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如何编写案例、开展案例教学、建设网络案例平台以及开发多媒体教学案例取得了丰硕成果。案例教学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成为大多数学生喜欢的授课方式。案例教学的开展培养了一支擅长案例教学的教学团队,形成了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基本原则、操作模式、教学评价的基本认识,积累了案例媒介的多样化、案例效果评价的多元化、案例资源开发的课程化等基本经验,为进一步推广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成果和经验奠定了基础。

然而,综观现状,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在有力改善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存在着被简化为事例论证,泛化为生活碎片,固化为教育程式,异化为灌输教育的突出问题。

正如列宁曾经指出的,“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3]。由于在案例教学中缺乏方法论意识,一些教师将案例教学机械地理解为举例说明,案例教学被简化为事实和材料的堆砌。作为案例教学被简化的表征,许多无丰厚思想理论内蕴的日常生活事件被泛化为教学案例。由于案例不具备现实性、典型性、思想性、教育性、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失去了学科个性,不能发挥主导课堂生活和引领课程文化的作用,案例教学甚或变身故事沙龙、小品欣赏,游离了服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视域。

在案例教学的简化和泛化中,思想政治教育固化出一套刻板的原理加事例的教育程式。一些教师缺乏敏锐的理论洞察力和全面的思维应变力,不能充分考虑和处理思想理论与案例的合宜性与复杂性,使得案例教学成为万能的例证教学。长期的程式化案例教学排斥了思考、交流、碰撞,不仅带来了教育者的审美疲劳,使他们无从获得课程生活与专业成长的情感体验,也因其忽视了案例教学的深度开发而产生了受教育者的接受疲劳。在传统的思维惯性支配下,一些教师仍然将受教育者当作知识接受的“容器”,只关注教育的结果而忽视教育的过程,常常将结论作为教条和约定,用灌输和辩驳取代沟通和对话。或陷入狭隘经验主义,就案例谈案例,忽视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内在逻辑;或随意拔高与任意夸大案例的教育功能,将牵强附会当作理论注释,使案例蜕变为艳丽而浅薄的课堂花絮。

四、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深化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没有固定的教育程式,只有通过创建流动的课程生活,引导受教育者体验和感悟教学案例中隐含的深层意蕴,才能不断提升教育者的教育智慧,促进受教育者关于课程知识的内化。案例的精心选取、多维应用、立体呈现及其过程评价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主要环节,案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反馈成为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

努力把握案例折射理论逻辑并反映思想理论内涵的总体性。“案例”不是“事例”,而是具有一定情节和理论逻辑的事实与知识,包含着具有真实性、问题性、目的性、典型性、陈述性等诸多要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案例的表达、阐释、追问,分析思想与行为中存在的各种困惑,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这些案例应当是“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到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的例子”[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案例“作为矛盾聚焦点的事实”有着较为完整的理论内涵和理论逻辑,它可能是反映社会基本属性和根本矛盾的“最简单、最普通、最基本、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也可能是反映社会矛盾尖锐化和对抗程度及其病根和问题所在的“最反常、最病态、最不尽情理和最不可理喻的事实”,还可能是预示着社会矛盾发展趋势的“大量出现、且不断增长并具有普遍化趋势的事实”。[5]

充分实现案例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思想教育过程的动态性。案例教学是师生围绕某个特定的案例展开相互作用,共同对案例情境中包含的疑难问题进行研讨与分析,以求解决疑难问题,做出相应决策的过程。因此,一个案例要成为有效的教学触媒,必须能够创造教学情境并贯穿整个教学流程,“将读者带到一个充满目的性、不确定性、偶然性、随时要作出决定的熟悉环境中”[6]。在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过程中,为了使案例在充分利用中活化为丰富的教育生活并物化出崭新的思想观念,教育者必须培养案例选择、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方面的教育智慧,精心构筑以教学案例为基本元素的课堂生活。尤其是,在案例的表达上,不能平铺直叙,枯燥乏味,要引人入胜、跌宕起伏;在案例的呈现上,要采用精品课件、教学故事、大众传媒、网络媒介等多样化的载体,使案例真正成为“教学心灵的故乡”。

深度开发案例创造教育生命的生产性。案例教学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和认知失衡理论。作为师生共同的课程体验,案例教学不仅要激活概念与理论,还要在交流研讨中增添新的理论内涵,使最初的理论得以深化、延伸。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认知结构发生改造和重组,并各自从案例方法的运用中获益。[7]案例的深度开发反映了案例教学的生产性特征,为了创建教学相长的学习共同体,教育者在案例教学中将面临着理论争鸣、思想交锋、社会矫正等复杂的教育冲突。随着案例教学的发生发展,教育者必然要总结和反思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评价情况。这些反思和总结促进了现存案例的分蘖再生,形成了以既有案例教学为支持的新的教学案例。一个作为“教学问题源泉”的案例经历着案例设计—案例教学—教学案例的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深度开发中转化为“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故事”[8]。同样,正是这些被深度开发的案例,催生着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专业意识,丰富着受教育者发现学习的情感体验。而这一切,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的生命力和有效性所系。

注 释

①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可以溯源到古代的教育实践。如,祖嘉合认为,“孟母三迁”、“孔融让梨”、“车胤萤囊”;邹文认为,庄子是案例教学的鼻祖(参见:祖嘉合.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若干问题探讨[J].教学与研究,2002(11);邹文.简析庄子的案例教学[J].当代教育科学,2005(9).)。而从学科和有效教学模式的视角进行溯源,教育学是案例教学的理论原点,现代法律和工商管理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学科渊源。

参考文献

[1] 戴艳军,等.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15.

[2] 戴艳军,杨正德.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的经验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3):49-52.

[3] 列宁全集(第二十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364.

[4] 姚洪越.关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64-66,73.

篇6

一、当代大学生在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财产的安全保护、保管意识非常淡薄。现阶段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手机、电脑如影随行,已经是非常常见的物品了,家境比较好,什么生活条件优越的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会携带很多的现金,用于日常生活的开支和消费。在住宿方面,现阶段多数大学生都住在集体宿舍,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女生宿舍楼就号称亚洲最大的宿舍楼,此楼为虹源楼,其中单体宿舍楼中学生公寓的数量就达到了两千多间,同时在宿舍楼中还拥有超市及各种各样类型的商店,好比一座配置丰富的小型城镇。在类似这样的集中宿舍中人员非常的混杂,很容易使不法分子找到可乘之机混入其中,大学阶段的学生社会经验比较匮乏,对不法分子的辨别能力非常有限,无法准确的分辨出来,再加上大学生的个人财产的安全保护、保管意识非常淡薄,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下手的目标,导致财务丢失,成为受害者。(二)辨别诈骗能力比较差。在现今社会中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的现象非常多,诈骗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其次就是大学生。这主要是因为大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文化素质比较高,但是社会经验严重不足,很多大学生为人善良,喜欢帮助其他人,自我保护意识非常淡薄,在加上自认为有很高的文化素质,进而导致轻易相信电信和网络诈骗,进而导致自己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的受害者。(三)盲目心理强。当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但是很多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致使他们从小就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高学历并不代表他们有很强的克制能力。在受到不良诱惑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盲目心理,走入歧途。(四)心理承受能力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自杀事件层数不穷。其中可能是由于与同学之前发生了矛盾,也可能是因为恋爱情感出现了问题等等诸多原因,导致大学生产生过激行为、自暴自弃,甚至情形严重时可能导致自杀。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备受家长的关注,在家人的呵护下长大,自我优越感非常强烈,进入大学之后接触社会机会增多,由于环境的突然变化,很可能在交际的过程中因为某件事情导致其产生过激的行为,情况严重者可能产生自暴自弃的现象。(五)身体状况堪忧。现阶段的大学生活条件好,很容易忽视了自己的身体状况,甚至将年轻的身体身为资本,进行无节制的挥霍。对网络游戏过渡的迷恋,不注重自己的生活规律,或者是为了方便,长期食用垃圾食品。甚至存在很多的大学生认为,到了大学就可以尽情的放松,自己的学习生涯已经结束了,于是在业余生活方面过多的放纵自己,甚至接触社发中诸多的不良风气,这样过渡的放纵行为对自己的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甚至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

二、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安全管理的内在联系

(一)双方拥有共同的工作理念。“以人为本”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理念,同时也是安全管理的工作理念,双方都是为大学校园中的老师和学生提供保障的。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统一大学思想且非常有效的教育手段,同时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管理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外在保障措施,双方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二)双方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在本质上是引导大学生作出正确的行为判断以及实施正确行为选择的工作。但是双方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有存在差异,其中思想政治教育采取的是柔和多样化的教育感化手段,而安全教育管理工作采用的是相对直接单一的管理手段,但是最终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都是为了帮助大学取得明显进步和实现其追求。(三)双方拥有共同的育人目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安全教育管理在学科方面、内容方面以及实施方法方面都有不同,但是在院校范围内开展教育活动及管理活动的教学目标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保障大学生的安全,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并及时对其进行督促,让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符合学校要求,最终从思想方面彻底改变自己,让自己日常的大学生活中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安全教育管理的作用

(一)具有的教育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安全教育管理的作用十分显著,其具备着基础的教育功能,通过适当的解读不同的功能,分析出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们接触到的安全教育知识,明确安全教育成果。1、引领。对于大学生们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引领功能,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待定型的阶段,因此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体现出较多的不可确定性。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出的引领功能,让大学生们明确正确的思想起点,这迎合国家的基本需求,同时也是社会的具体需要。2、调节。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调节的功能,重点是指的对大学生所处人际关系的调节。通过及时的发挥出调节的功能,让大学生们可以逐步的强化自身的心理素质,从而稳步的适应社会环境发生的改变,保证能够更好的学会友好的相处,构建起融洽关系,促使社会更加稳定、安逸。3、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让学生们的言行举止得以规范,迎合社会总体发展趋势的需求,鼓励学生们在严格的遵循着相关规章制度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过激的行为,保证更好的适应校园生活,从而实现个性化的发展。4、激励。大学生处于特殊时期,因此需要不断的被激励,才能逐步的释放出自身的潜力,从而更好的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激励功能可以让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体现,由此更好的配合校园工作,真正的发挥出学习上主人公的作用,保证校园安全工作的开展可以事半功倍。(二)基本的教育作用。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大学校园就是成长和获取知识的地方,但是因为其本身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很容易在接触新鲜事物的过程中误入歧途。因此通过叙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安全教育管理起到的作用,为众多高校培养社会人才时提供可靠的借鉴,督促着学生们养成正确的行为意识,真正的学会保护自己,努力的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优质人才。1、保护大学生的生命安全。大学校园就是学生们成长的摇篮,但是很多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并未重视学校宣传的安全教育,以至于在踏入社会后无法保护自己。作为高校中的重要一员,大学生们需要接受正确的安全教育,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可以在学习安全知识的时候,提升自己的保护能力。在进行安全教育的时候,需要适当的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于综合指导方式,让学生们真正的认识到自己一言一行的实践成果,关注自身的生命安全,学会掌握扎实的自我保护技巧,从而更好的提升安全防范意识。2、保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针对于涉世未深的大学生群体来说,因为其本身的涉世经验较少,参与的社会实践有限,所以其分辨能力较差,加之心智并不成熟,在一踏入社会之后,会成为不法分子的首选目标。某些行为意识较强的学生,通过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可以告诫自己及时的提升警惕性,远离不良诱惑,在充分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在思想上格外重视自身权益的维护,这就为安全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维护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候,重视高校教育主阵地的影响力,作为迎接新事物和新思潮的前沿阵地,高校应该积极的发挥出带头作用,保证引领着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安全防范意识。通过科学的借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所在,坚持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督促着学生们逐步的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由此主动的抵制不良思潮,确保大学生意识形态更加安全。

篇7

一、案例教学法是通过对一个案例的描述和介绍,引导学生对这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论证、讨论,进而得出结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运用前人或学生身边发生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来阐释理论,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增强知识、提高能力和水平的方法。由于案例教学法引用的是发生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所以,要求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情景,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以锻炼、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常情况下,案例教学法要经过事先周密的策划和准备,使用有针对性的案例并指导学生提前阅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并且案例教学法一般要结合一定理论,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因此,是中学生较好掌握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由于教师准备不充分,案例的代表性不强,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时有发生。采用案例法教学应紧紧抓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与主要原则,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法的实效性。

二、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第一、直观性。直观性是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特点,要求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即以发生在学校里、同学旁、师生间的生动形象的事例为题材,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教师的讲解、分析,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过电影的场景,让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化繁为简,让深奥的道理通俗化,帮助学生更容易地领会知识,克服思想政治课在同学中的抽象、枯燥和理论灌输的印象,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第二、辅。案例教学法中,引用案例的目的是为了阐释理论,生动形象地说明问题,不是为了案例而用案例,而是使学生易于理解理论,自觉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案例是理论知识的导入,通过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引发学生主动探索理论知识,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借助案例深入分析理论,使得教学更有深度和厚度,不是停留于案例的表面,而是深层挖掘案例背后的理论逻辑,这也要求所选取的案例必须是典型的、与特定理论密切结合的。第三、双向互动性。案例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互相讨论,转变了传统的教师单向讲授的教学方法,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也有学生对教师的提问,这要求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并且善于与学生之间公开、民主地交流。案例式教学创造了师生平等民主的关系、课堂和谐而热烈的气氛,促使“教”与“学”相长。

三、案例教学法的原则

首先:主体性原则。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理论对案例材料进行分析;学生从充分分析案例中得到启发,引出新的知识点。案例教学法中教师是“导演”,而学生是“主演”,要求学生充分投入,自觉思考、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变被动的学习为富有积极性的主动学习。其次:平等化原则。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民主讨论而达成共识的过程。平等化的核心是案例教学过程中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首先要摆正自身在课堂中的位置,既不失教师的尊严与威信,也要平等地对待学生,包括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所有学生公平的机会,也包括在自身与学生之间树立平等的关系,与学生平等交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融洽的课题气氛,因此案例法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快乐的教学方式,是一个通过民主讨论而达成共识的过程。再次:创造性原则。案例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只做指引,由学生直接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和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相互回应,充分开动脑筋,这为学生搭建了创造的平台,有效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案例教学法是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其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功能,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首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把抽象、枯燥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事例,能有效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通过学生所熟悉的案例,把理论和实际密切地结合起来,拉近了理论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改变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抽象,远离实际生活的想法,改变思想政治课“无用论”的看法,使思想政治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从而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法中要求学生充分投入教学中,参与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各个环节,需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交换思想,自问自答。学生在与同学的讨论中发现问题,撞击出思想的火花,正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在充分的讨论中,学生自觉意识到与别人交流的乐趣和重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且,在交流过程中,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的自觉发言,培养学生在公众场合善于表现自我的胆量和习惯。总而言之,案例教学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篇8

我们现在研究的“案例教学法”主要指由哈佛大学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兰代尔(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最早应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被广泛用于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中,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深受学生的欢迎。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学者使用案例,以团体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进成员间的交流,引发学习者思考,并给予成员真实状况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1]。

何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曹炳志、高丽娴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案例教学法,就是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把真实事例或虚拟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可供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使学生通过自我研究和探讨的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一种反映,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式[2]。戴艳军、杨正德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就是运用基本立场和观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和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案例进行分析,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学方法[3]。张德航、王国良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是根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通过案例及案例分析,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要点,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实践活动[4]。

综合而看,学者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的定义比较趋同,都着重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法要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否则就顾此失彼。其次,学者们都意识到案例教学法的重要载体是案例,适合案例的选取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先决条件。同时,指出案例教学法的终极价值目标指向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意义

曹炳志、高丽娴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所学理论知识。案例教学法将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把握抽象的概念和原理;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案例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情景设置,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从而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5]。

肖建杰认为,首先,案例教学能够很好地满足和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案例教学法正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这一教学目的和宗旨。其次,案例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目标的重要措施。应用案例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争辩,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再次,案例教学能有效激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活力,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

刘惠、王安平认为,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理论知识由“虚”变“实”。案例教学法采用的案例大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过程中将“虚”的理论通过“实”的案例变得明确、具体,变得容易理解和接受。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学习内容由“死”变“活”。案例就是将“死”的知识与“活”的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此外,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将学生地位由“客”变“主”。案例教学法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影响的客体变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7]。

张德航、王国良认为,首先,案例教学法增加实践性环节,体现素质教育。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较好地弥补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之间的沟壑,它借助案例,以理论的观点方法为指南,在实践中求得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大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其次,案例教学法增强了教与学的自主性,推进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讲,案例教学法能使教育者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促使自己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价值观等一系列教学论思想发生显著的变化。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是一种从他人实践中获得认识,即接受学习的方式。但同时它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式学习、发现式学习、探索式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再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增进自觉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认知和发展思维的能力,而且好的案例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包含潜在的教育因素。案例教学既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机会,又为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提供条件[8]。

可见,学者们都充分认识到把案例教学法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势所趋。首先,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模式僵化等问题,使教学陷入困境,学生不愿学也不重视,无法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其次,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在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此外,案例教学法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即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变成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学者们都认识到案例教学法的意义所在,但是在具体的运用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杨惠民认为,一是精当教学案例相对匮乏。精当的教学案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而典型性、规范性、思想性、教育性俱佳的教学案例仍然比较缺乏,远远满足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多样化教学需求。二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资源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必须及时充实、更新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变化和社会向前发展的内容和素材,但目前更新速度较慢。三是教学案例呈现方式单一,案例教学互动性优势发挥不足。由于教师和学生对案例教学这一教学组织形式不够熟悉,其结果是案例教学互动性优势发挥不足。四是尚未形成完整的案例教学理论体系和培训体系[9]。曹炳志、高丽娴认为,首先,案例选择不当。在实际案例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对基本理论把握不准,选择的案例与教学内容脱节,影响教学效果。其次,案例内容和呈现形式较单一呆板。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不下工夫搜集和挑选案例,反反复复就是雷锋、焦裕禄等几个人的案例。这些事例虽然很典型,但学生会产生重复、老套的感觉,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再次,案例使用过多。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讲课为了渲染案例的效果,过多地使用案例,顾此失彼。最后,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不够,达不到通过案例促进、深化理论学习的目的[10]。

戴艳军、杨正德认为,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普遍采用案例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和困难。第一,案例编写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前提,教学案例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案例教学效果的强弱。但收集、编写高质量的教学案例,批改学生的案例分析报告,可能大大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让教师不堪重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教师进行案例点评,增加了教学难度,对现有教师素质是一个比较严峻的挑战。第三,投入不足的问题不容忽视。案例教学要求人数规模适中,为保证学生充分交换意见,班级规模以40人以下为宜。班级规模的缩小要求有更多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投入。第四,不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特点不同,对案例教学模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11]。

季士强、肖鹏英认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对案例教学法的误区,需要我们及时辨明并加以改正。误区一: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误区二:案例教学就是案例的教与学。误区三:案例教学就是学生的案例学习[12]。

可见,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困境,在于缺少合适的案例。合适的案例是进行案例教学的前提条件,因此案例的开发显得迫在眉睫。同时,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认识存在误区,如把案例教学法等同于举例子,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对案例教学法的探索。此外,缺少投入。如在案例的开发上,在教师的培训上,以及教室的硬件方面,等等。

四、案例教学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戴艳军、杨正德认为,第一,各级各类学校领导应该更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增加投入。第二,建立专业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资源开发中心和数据库,以及采编、投稿、使用和管理办法,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配套的案例资源管理机构和机制。第三,加强师资培训,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师资队伍,不断提高教师对案例教学重要性的认识,组织案例教学能力,以及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责任感。第四,注重学理支撑,提升研究水准。进一步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方法的研究,及时总结、积累、交流案例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和水平。赵平认为,处理好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其次,处理好案例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之间的关系[13]。

张翠云认为,首先要选取有价值的案例。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首先要吃准吃透思想政治课教材内容,深刻领会教学内容的实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案例。其次要处理好案例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切不可把案例教学等同于案例讲述,沉醉于单纯的情节叙述,使课堂教学有故事会之嫌,案例只是手段,最终目的仍是理论知识的渗透。再次注意引导学生从案例中得到启发。教师在呈现案例后,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和讨论时间提出启示性较强的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14]。

曹炳志、高丽娴认为,首先,应恰当选择案例。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着重把握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注重典型性和正面性。第二,注重真实性和时效性。第三,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和地方性。其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有对案例教学实施过程的掌控能力,对案例教学的实施效果进行追踪和整理,对案例讨论的点评总结方面。再次,合理运用案例教学法。一方面,我们要避免案例使用越多越好的思想。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运用案例教学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但其不是万能的,在实际教学中要与其他教学方法搭配着使用[15]。

篇9

实施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当前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所以,在高中政治课堂实施案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也指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通过启发学生勇于提问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讨论、辩论等方式,给予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学习见解的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精心选择案例,并将其融入教学内容当中,使学生在不断分析的过程中提高政治课堂的效率,活跃课堂氛围。

下面以教学《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等等。所以,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在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分析了下面的案例。

案例:明末清初时期,西方的耶稣会士带来了欧洲的古典哲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等。固然有一大批士大夫知识分子关注西方耶稣会士带来的西方文明,但同时亦不乏严拒者。拒绝者的理由,就是“中国之教,自伏羲以迄周孔,传心有要,阐道有宗,天人之理,发泄尽矣,无容以异说参之。”也就是认为儒家文化已尽善尽美,反对吸纳西方文化。

请结合本节课的知识点,评析上述拒绝者的文化态度。

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既不能原封不动地全面照搬传统文化,也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同时,案例教学法结果的多元化还给学生营造了开放的环境,对发散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总之,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将适合的案例引入课堂供学生分析,这样可以在不断练习中掌握案例分析试题的解题技巧,最终为高考作出贡献。

篇10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堂教学的形式、空间、时间等存在的局限性影响了思政课案例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只实现了案例的展现,却无法真正实现对案例的分析,无法实现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目的。

(一)案例教学资源不足

目前所有的思政课教材均为统编教材,在教材中主要是理论知识,对于案例的设置并不多。而教师参考书中虽然设计了较多的案例,但案例内容往往比较陈旧,不能贴合新时代的发展实际与学生的现实要求,没有很好地找到学生的关注点,导致案例缺乏吸引力。思政课案例的选择则需要真实性、情感性和政治性并存。这些都给思政课教师在案例选择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应用不当

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较多使用列举式、模拟式、讨论式等案例教学方式,但在教学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弊端。举例式的应用往往只是案例内容的讲授,缺少对案例的分析。模拟式的应用由于课时的限制教师往往较少使用此类案例教学方式。讨论式是教师最经常使用的案例教学方式,教师一旦放任学生充分讨论,往往会出现课堂胡乱的失控局面。

(三)案例教学认识偏差

案例教学作为思政课课堂理论讲授的辅助方式,必须占用一定的课堂学时,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为了强调案例教学而忽视课堂理论的讲授,仅仅是为了实现案例教学方式而使用案例教学,并没有真正实现其辅助理论教学的目标。因此,案例教学方式只能是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辅助形式,而不能喧宾夺主。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教学的优势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制作要求突出主题、内容短小精干,针对教学内容的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主题,长度一般在10-15分钟左右,具有直观、方便、快捷等优势。例如校史档案资源,“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和光辉历史,这些真实的轨迹和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和生动教材。而高校校史档案资源是记录一所高校奋斗征程的具有高度保存价值的文字、照片、录像等档案资料,展现了一所高校创建、发展、壮大的真实历程,承载了一所高校的精神传统与历史风貌,最能够代表一所高校的深层精神追求和独特精神标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1]通过微课这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能够更加充分发挥校史档案资源的教育意义。

(一)实现教师教学的自主

微课的实施能够充分实现教师教学的自主,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充分选择微课视频的教学内容以及选择教学方式,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结合最新的教学理论程度,灵活安排教学内容。[2]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学生兴趣特点,选择不同的手段将微课传递给学生。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是95后,是网络生活的原驻民,他们对于新鲜的事物具有高度的敏锐性和关注度。一方面微课注重真实情境的再现,能够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选择微课这种新鲜的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微课视频资源往往是共享的,学生既可以通过教学客户端浏览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进行互动讨论,实现知识的共享与互动,促进学习效果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

(三)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每门思政课都有着自己固定的教学学时,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教师必须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不但繁杂而且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想要在规定内的教学学时内完成必需的教学内容,对于思政课教学来讲并不容易,因此利用微课教学手段,可以充分利用起学生的课余时间,进行微课视频内容的学习与分析讨论,既不受教学学时的限制也不受教学地点的限制,能够拓展思政课的教学空间。

(四)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

微课视频教学的开展,需要充分实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学生通过微课视频一方面能够预习即将学习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复习已经学过的教学内容,还能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料与案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认知,同时学生还可以根据微课视频的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其他同学或者教师进行深入的交流与研究,这种自主性的交流能够扩发学生的四维空间,也能激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火花,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

三微课与案例教学的结合模式

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微课与案例教学协同应用,将案例教学中无法在课堂实现的内容与环节以微课的形式加以实施完成,使案例教学的内容与微课教学的形式充分结合,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微课与一般案例的结合模式

一般案例指的是篇幅较小的案例,只提供少量的核心关键资料,仅涉及教学内容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通过案例的展示能够很容易根据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总结,得到问题的结论。此类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已经有明确结果的案例内容,具体结合模式如下。

(二)微课与综合案例的结合模式

综合案例指的是篇幅较长的案例,提供大量的丰富负责资料信息,但有些资料信息是有效的,有些则是具有干扰性的,并且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教学内容捋顺资料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关键点,进而分析案例内容,总结出自己的观点。此类结合模式主要适用于当前出现的并无明确结果的热点事件或典型问题,需要教师自己编辑视频内容,需要学生做好充足的理论准备。

四微课与案例教学结合模式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案例教学、微课教学还是微课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都只是思政课的教学方法,永远都不能替代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思政课教学目标的辅助教学手段。既然是教学手段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一)微课与案例的准备

教师在课前必须精神收集整理最符合教学内容的案例,既要注重实效性、典型性,同时也要注重案例的可讨论性。选择到适合的案例后制作微课视频,对案例内容进行呈现,并根据案例内容提出适当的讨论问题,从而启发学生的思考。

(二)微课与案例的展示

案例与微课结合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完成对案例内容的了解与分析,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教学客户端上上传课外学习资料,方便学生的自主探究效率。

(三)微课与案例的讨论

篇11

所谓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取、运用符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典型事例作为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对案例的具体情况和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道德认同的一种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具有启发性、实践性,能开发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型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贴近生活,教师必须适时适度地将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把握住“用活教材内容与活用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以教材的需要为立足点,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落脚点,做到尊重教材而不仅是“教教材”。

案例教学可以弥补教材编写的不足,缩短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加强师生与生生的互动,缩短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距离。

二、如何选取案例

(1)时代性。选择案例需要教师把握时代的发展特征,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背景,选择的案例要具有时代性。因此,选择的案例最好是新近发生的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新闻事件、社会热点、社会疑点、统计数据等。一方面,学生对新近发生的事情会有较高的关注度,课堂上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的情境中来;另一方面,具有时代性的案例符合思想政治课程的要求。

(2)思想性。案例要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时代的主旋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教师选用案例时不能以猎奇为标准,不能以学生的兴趣为唯一标准。教师无论是对正面案例的分析与赞扬,还是对负面案例的反思与批判,体现学科特点的“思想导向性”都是必不可少的。

(3)典型性。典型性是指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虽然选择的案例是个别的,却能够通过个别反映某类人或事的共性,案例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最大限度地蕴含相关的知识内容,能够通过对该案例的分析,把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典型案例虽然不具有现实性,但却是经典案例,能够很好地体现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对它的进一步挖掘,让经典案例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比如,在讲授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时,教材选用了的案例。教材对的分析,更多的是强调为什么先攻打锦州,以突出教材中所要阐述的“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观点。教师通过三大战役和决战形势图、影像资料让学生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然后设问:我军为何首攻锦州?攻打锦州时为何要阻击、监控、围困其余敌军?攻克锦州后主力为何回师沈阳?让学生进行讨论,并将对这一案例的分析贯穿到“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关系”的始终,从而让学生能够通过相对完整的案例理解这一理论。

(4)贴近学生。案例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案例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愿望,进而能够主动地分析、研究蕴含在案例中的理论观点,对所学习的理论内容具有认同感。

三、案例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要有掌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案例选择与使用的能力。案例的选择需要教师日常教学案例的积累和对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此前提下,可供教师选择的教学案例才能够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对案例的使用则需要教师理解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熟悉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才能够深入挖掘蕴含在案例中的丰富内容,让案例与教学内容很好地融为一体。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案例的选择、问题的设置要贴近学生,使其能够充分地发表见解。教师要创设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才能够真正地活跃起来;在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使之不偏离主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