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18 14:43:0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双减政策带来的困难与建议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一、背景
我国自2012 年从上海开始,在部分行业部分地区进行“营改增”试点。具体税率为:在现行增值税17%和13%两档税率的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营改增”是结构性减税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其主要目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社会专业化分工,减轻企业税负提高企业效益。但是,在试点过程中,出现了部分企业税负增加的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对91家试点企业的抽样调查结果,有超过40%的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税负增加。这一现象引起了其他服务业企业对“营改增”推行前景的担忧。
二、“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理论模型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的影响分为两种。第一,通过实施“营改增“可以实现实现进项抵扣,减少重复征税,从而实现减税,在此称之为抵扣效应。第二,实行“营改增”的企业适用的税率也会进行调整,税率升高会增税,反之会减税,在此称之为税率增(减)效应。因此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的最终影响,取决于以上两种效应的综合结果,在此称之为减税净效应=抵扣效应-税率增(减)效应。
以下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税税率增()税效应和抵扣效应进行分析,以探究“营改增”使交通运输业企业税负增加的原因。
设某个交通运输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为R,“营改增”前适用的营业税税率为t0,则在“营改增“前,该企业应缴纳的营业税额为Rt0。“营改增”后,设该企业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1,那么企业的增值税销项税额为Rt1。设企业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第i种外购商品的价格为Pi,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为ti,则此企业的进项抵扣额为∑Piti,因此“营改增”后企业的税负为(Rt1-∑Piti),税负变化为Δt= Rt1-∑Piti-Rt0=R(t1-t0)-∑Piti ,其中R(t1-t0)就是税率增(减)效应,-∑Piti是抵扣效应。
以下着重分析抵扣效应。为了体现产业分工的专业化水平和进项税抵扣全链条的完整性,需要分析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即中间投入①占总成本的比重以及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比重,因此引入进项平均税率 ,使 ∑Pi=∑Piti,∑Pi为企业外购商品中可进行进项税抵扣的商品总价格。设企业外购商品的总价格为P,则-∑Piti=-∑Pi=-P其中,表示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①企业中间投入指企业生产经营中所消耗的外购物质产品和对外支付的服务费用之和)。因此Δt=Rt1-∑Piti-Rt0=R(t1-t0)-∑Piti=R(t1-t0)-P。
三、具体原因分析
(1)企业新适用的增值税税率t1过高。交通运输业的营业税税率为3%,但实施“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一般纳税人适用11%的税率,比较“营改增”政策实施前后,税率提高了8%,幅度过大,税率的增税效应明显。
(2)外购商品总价格中可实现进项税抵扣的比重 较小。在增值税抵扣全链条没有打通的情况下,
(3)企业中间投入P的特殊性。交通运输企业的中间投入具有特殊性,其所用的主要生产资料为汽车飞机轮船等,虽然当期购入设备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但是这些设备使用寿命较长,一般不可能每年大批量购进,日常成本主要以维修费和燃料费为主,因此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四、建议
(1)建立健全财政补贴机制。在“营改增”政策实施的过渡期,对因税改造成税负增加的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以弥补增值税全链条打通前企业的进项抵扣不足和税率提高带来的损失。但是在实际实行中一定要落实,透明化运作,简化行政手续,确保企业可以获得补贴资金。
(2)调整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但从长远来看,也应对增值税税率水平与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促进行业税负的优化。不同行业的成本结构和中间投入的比率即特点上存在差异,交通运输业的成本结构中有相当大的部分不能实现进项税抵扣,同时其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会导致实际中可抵扣的金额有限。但是,目前其适用11%的增值税,相比原来的营业税率大幅上升,为此,可以适当增加几档增值税税率,但也不能设置过多的税率档次,否则会给税收的征收征管带来困难。
(3)解决增值税发票取得困难的问题。对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进行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营改增”政策进行相应的税务筹划调整。做好企业增值税发票的归集和管理工作,尽量选择可以开具专用增值税发票的客户。另外,为了解决开票据繁琐的问题,可以采取集中采购分散适用的措施,例如企业为了取得燃油费的增值税发票,可以在一定时期内同意集中购买油卡,再发放给驾驶员使用。
全球市场变化对A股影响:由于欧美经济全线衰退,2009年将成为外需最差的一年,并且09年的订单恶化将影响2010年的出口完成情况,由于中国的出口依存度已从1998年的18%
上升到目前的37%,外需放缓对于经济的打击更加显著。大背景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将出现下滑。
中国经济下滑速度超过预期:而问题是一些重要的先行指标反映10月份以后经济下滑严重。如发电量指标:全国发电量作为重要的先行指标,历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今年以来,发电量指标呈现增速逐月下滑的特征,10月份出现负增长。如果根据GDP与发电量之间的关联性,即1:1.2的正相关比例,发电量指标无疑意味着经济增长不容乐观。另外如工业增加值:从10月份当月的数据来看,10月份,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2%,比上年同期回落9.7个百分点,首次跌入个位数,下降幅度明显快于普遍预期。创2001年11月以来我国月度工业生产增速新低,是1998年以来为数不多的工业增速低于9%的月份之一。1998-2001年通货紧缩时期,工业增加值增速低于8%的月份也不多见。预计未来12个月将是全球制造业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企业概莫能外。当前我国工业生产正处于加速下行阶段,是经济自身运行规律、世界经济衰退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先行数据急速下滑,反映经济下行的风险将会进一步放大。
11月26日央行大幅调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幅度之大远远超过市场预期。大幅降息反映了中央政府强调保增长“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此举是为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充分供应,促进货币信贷稳定增长,发挥货币政策在支持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降低了企业资金成本,平滑经济下降速度和幅度,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但是也从另一个侧面反应了经济的严峻形势。11月28日收市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提出五大举措支持经济发展。其中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同时追加部分股票投资,以稳定市场信心并追求资本市场长期发展中的稳定收益。将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支持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后续政策方面还可以继续期待,我们预期,未来类似的动作将更频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延期至12月初至12月中旬举行,因为会议后料有更多专门及紧急的进一步刺激内需的措施出台,以进一步刺激内需。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会给2008年划上最强有力的音节。
应当清醒地意识到,政府之所以在全球金融海啸尚未平息之际发生这种经济政策根本的转向,只能预示着两点:一是,“寒冬”已经来袭,要做好“过冬”准备,二是政府推出这些强力的刺激经济政策只是吹来阵阵“暖风”,但“冬天”仅仅只是刚刚来临,依然需要过冬。
12月A股走势展望:在政策利好支撑形成的底部支持下,出现有限冲高震荡局面
应该说政府对国内经济“暖风”促成了11月的反弹。但无论是中国经济还是A股市场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来看仍处于“过冬期”。实体经济下行,资本市场很难摆脱探底格局。11月的反弹反映了财政刺激方案利好影响,但由于当前市场的弱势心态很重,仍处于惊恐未定的状态,易涨也更易跌。在行情的发展初期总是存在一种复杂多变的博弈局面,这将导致大部分市场参与者犹豫和观望的态度。12月份市场将继续消化积极财政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和央行大幅调低存贷款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同时追加部分股票投资等利好影响,并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新精神和新部署等新的驱动因素影响下,预计12月将会形成很强的政策利好预期,市场可能不断反复震荡,并将依托中期均线支持,出现有限冲高格局。
4万亿财政刺激计划及央行大幅降息调低存款准备金率,社保基金理事会逐步扩大指数化投资规模同时追加部分股票投资对中国宏观经济当前的不利趋势给与了有力的对冲,缓解了证券市场对宏观经济的悲观预期,拉动了证券市场的投资信心,有力支撑了沪指1600区域。经过市场探低1802和1644,我们看到低点之间差距大大缩小,说明下跌抵抗力量已大为增强,意味下降通道的下轨倾斜度缩小。历史的统计发现,股市主要的下跌幅度集中在经济回落的时期内,进入衰退阶段后,在衰退初期,股市存在下跌趋势,但主要的下跌空间已经在前期完成;作为先行指标的股市,在经济衰退的中后期,市场的景气预期回稳,将会逐步积累上涨的能量,甚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股市会受到很多正面信息的影响,更多表现为结构性机会,结构性的方向主要是与政策对应的行业性的交易机会。绝大多数股票同时下跌的过程应该正在结束,并逐步让位于个股之间涨跌并呈的局面。市场整体在这段时间内较为宽松,风险来自于市场不景气导致的反复无常。市场策略可转为相对积极,基于对中长期中国经济仍乐观的观点,目前的危机总会度过。市场的极值落在哪里没人知道,但市场总归会回复均值。预计在年末的12月份,市场面临政策面和技术面良好支持,有望在今年的官子行情中取得积极进展,收复部分失地。
我们需要警惕的是在未来09年公布年报的时间段市场可能再度面临基本面带来的冲击。国内外经济前景依旧处于下滑趋势,企业盈利依然存在下降空间的环境下,市场依旧处于寻底过程之中。总体来看,各行业的发展周期并没有发生改变。中国还将面临着非常严峻的经济形势。目前经济急剧恶化的局面刚刚开始,外需可能在接下来的两个月内出现剧降,而投资与消费的自然增长率也会在这段时间内下降。也就是说,未来上市公司利润下降将难以避免。
大调整以来下跌呈“戴维斯双杀”效应明显,利润下降和估值水平下降“双杀”,假定利润下降一半,EPS从2元降到1元,市场预期可以迅速回归,PE从60到15,那么股东的损失会非常大,也就是股价可以跌到原先的八分之一。其中估值水平下跌过程基本完成,上市公司利润下降带来的不利效应还没有完全体现,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环比利润连续下降,但同比利润仍保持增长,利润下降影响还未真正实现。但是,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降带来的“戴维斯双杀”影响就非常大。从09年业绩预期来看,09年悲观预期整体利润下降10-15%,那么不排除相当一部份公司出现09年一到二季度出现利润下跌明显状况,那么对利润下降的相关个股而言,其股价面临的冲击仍然是巨大的。
12月份投资策略--波段操作,反弹高位适当减磅
在基本面持续向坏和政策面不断出台利好两者并存,决定12月份的市场特征就是一锅典型的"夹生饭":让市场反复振荡,让投资者左右为难--想买怕套,想空仓怕遇利好突降而踏空,想卖出却又于心不甘。展望12月走势,除了目前三大利好,后续政策方面还可以继续期待,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预计对市场有一定支撑作用,我们认为12月份的市场继续延续反弹的可能性较大,但基于09年上半年业绩趋于恶化,反弹空间及持续性较差,运行区间可能在1800-2200点。
展望后市,权重和蓝筹股是大盘突破2000并有效展开多头攻势的关键。机构仍有年前做行情的需求,例如基金处于年末排名因素导致短期拉高其重仓股。市场要成功进入预期高位,关键要看基金重仓的权重股和蓝筹股在后期走势上能否形成合力。
对于趋势投资者,在适度的乐观中,择时,控制波段操作的风险依然很重要。基于当前行情特征低位可转向积极,但高位还是考虑适当控制风险,进行波段操作。由于09年一季度,预计经济数据将连创新低,上市公司业绩会呈加速下滑,在12月份的高点采取减磅策略更为合适。
对于价值投资者,行情可能结束了08年灾难性的单边下跌,进入了一个大的震荡形态,可以考虑总体上持战略做多观点。但市场仍缺乏趋势性发展机会,买入并持有的策略仍需要耐心,寻找低点更容易取得成功。
建议关注机会:
一、城乡供水基本情况
该市的城乡供水工作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由无到有、由慢到快、由追求量到追求质、由追求质到追求优的发展过程。目前,已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比较完备的城乡供水保障体系。
(一)水资源情况。该市多年平均年降雨量601毫米。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0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73亿立方米,地下水3亿立方米,重复计算量为0.67亿立方米。
(二)供水水源地情况。该市饮用水源地共分地下饮用水源地和地表饮用水源地两部分,分别是云山丈岭井群和崮山井群。云山丈岭井群位于云山镇丈岭村东北,小沽河西岸,年供水量为1150万立方米;崮山井群位于原崔召镇沙梁、鱼脊山等村,年可供水量为580万立方米。平度市现有地表饮用水源地7处,分别是尹府水库、黄山水库、黄同水库、大泽山水库、双山水库、淄阳水库和双庙水库。其中,尹府和黄山两座水库主要为城区兴平水厂供水,年可供水量分别为7380万立方米和830万立方米;双山水库为店子镇供水水源地,年供水量为615万立方米,主要为店子镇供水。其它4座水库均为备用水源地。辖区大部分乡镇供水水源以及农村饮用水主要取自地下水。此外,该市还有为青岛提供饮用水任务的大沽河饮用水源地,通过近年来水质监测结果发现,除因农业生产面源污染造成总氮超标外,PH值等20余项指标全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标准,符合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要求。
(三)供水设施设备情况。目前,该市城乡供水主要有南村、兴平、云山、崮山等较大水厂4座和1处高位水池,日供水量为500立方米以上的集中供水工程15处,累计日供水能力达18.45万立方米;各大水厂均建有比较完备的水处理设施、水质监测设施设备和预警监控系统,为城乡集中供水提供了安全保障。
(四)镇村供水情况。目前,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8%。镇村供水工程主要分为集中供水工程和单村供水工程,其中:集中供水的1337个村庄,单村供水的441个村庄。
(五)供水体制机制情况。根据不同的供水形式,该市供水管理分为3种形式:一是市自来水公司管理,这类村庄直接使用城区自来水,其水费收取和管网(村外或小区外)维护均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二是镇水利站管理,这类村庄使用城区自来水水源或本镇集中供水站水源,其城区至本镇的城市供水主管道由市自来水公司负责维护管理,本镇内供水管网由镇水利站负责维护管理,水费收取实行保本微利、本镇定价原则,各镇水费价格不一,一般在3-5元/立方米。三是本村管理,这类村庄主要是指单村供水村庄,其水费收取和管网维护均由本村负责,各村水费价格一般为1.5元/立方米。
二、城乡供水一体化情况
近年来,该市投入了大量资金开展供水工程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西四镇供水、村村通自来水、农村除氟改水、农村规模化供水、城乡供水管网改造等一批城乡饮水安全工程,累计解决了1214个村庄、79.1万人的吃水困难问题。截止2012年底,全市城市供水管网已经覆盖了城区及蓼兰、兰底、白埠、门村等13个镇(原区划),达到了日供水量2.3万立方米的规模;全市1788个村庄累计有1781个安装了自来水。今年正在实施的总投资2915万元的农村学校饮水安全工程和古岘镇规模化供水工程,可解决96所学校、9个村庄、7.79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目前工程正在实施中。同时,总投资1.24亿元的农村规模化供水二期工程已经进入招标程序,工程竣工后可使双山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0.8万立方米,将店子镇原有集中供水管网61个村庄(3.4万人)并入规模化供水管网,并新增解决18个村庄、1.2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明村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1万立方米,将明村镇原有集中供水管网80个村庄(4.46万人)并入规模化供水管网,并新增解决35个村庄、3.94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在开展供水工程建设的同事,强化供水管理。一是抓好水源供应。坚持优先使用地表水的原则,加大了对尹府水库、黄山水库、双山水库等地表水的有效利用。二是抓好水质检测。各供水水厂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坚持定期对水源地水、进厂原水、出厂水、管网水进行规定指标检测,并随时进行水质抽检;各镇集中供水站一般每半年或每季度化验1次水质,确保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及《农村实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准则》要求。三是加强水源地保护。严格划定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明确规定禁止在生活饮用水源保护区从事开山采石、排污、集中堆放垃圾等活动。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工业项目,对饮用水源地保护范围内的污染源和企业排污口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实现了对污染隐患的动态管理。四是抓好应急管理。编制了《平度市城市供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饮用水源地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等预案,建立了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报告制度。同时,实行24小时供水应急服务制度,对城区供水发生的漏水、爆管、水质变化等事件,随报随修,最低限度地减少不利影响。
三、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在城乡供水一体化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程标准低,资金投入较少。近年来,该市通过投融资建设了一大批自来水工程,但受设计水平、建设标准等历史条件限制,再加上资金等问题制约,2004年底以前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农村自来水工程,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大多数已经达到了设计年限,部分村庄自来水已停止运行或报废,存在用水安全隐患,这类村庄全市共有259个,广大群众迫切要求进行维修改造。城市供水配水管网因老化失修等因素影响也经常出现爆管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给居民正常生活带来了不便。同时,当前国家对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还是实行补政策,有一半的建设资金需要地方和群众自筹解决,这部分资金很难筹集到位,对工程建设质量、标准和范围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二是管理难度大,制度建设滞后。自来水工程面对着成千上万的用户,历史传统遗留下来的大锅水思想,还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这就给水费收缴带来一定的困难。上万公里的自来水管网铺设在地下,生产建设活动极易造成设施的破坏和水量的流失,甚至有部分群众为了一己之私,私接乱拉供水管道,也给自来水工程的正常运行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损失。同时,由于制度建设的滞后,使得农村自来水管理缺乏法规、政策依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的正常管理。
三是水环境质量下降,影响工程正常使用寿命。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用水量的急剧增加,导致地下水超采,水源污染加重,从而降低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了农村自来水设施的正常运行,加剧了工程的报废速度。该市胶莱河、泽河两岸,如明村、同和、李园等区域,自来水工程建设起步较早,但吃水困难现象有增无减,原因多为水源地枯竭或水质变坏。采矿和生产生活污染也是近年来造成吃水困难的主要因素,其中石墨、石材开采、蔬菜淹制、化肥农药的滥用以及生活垃圾,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水资源的污染。比如该市田庄镇因石墨开采加工,造成了大面积的水源地污染,新河镇因海水入侵逐年扩大,原新河镇区域内很难找出一处合格的水源地。
四是水源供应不足,影响供水保证率。受经济发展、城镇扩张、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等因素影响,城乡供水需水量持续增加,致使水源供应与水厂净水处理能力不相适应,不能有效满足供水需要。特别是城市中心区兴平水厂,现有净水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而水源供应能力仅为4万立方米/日,远远不能满足水厂生产需求,急需增加水源输送能力。
四、意见与建议
为进一步抓好城乡饮水安全工作,确保城乡居民饮水安全,下面四项工作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进一步完善规划,提高建设质量。供水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全市小城镇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和工业园区的发展,对供水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原农村规模化供水工程规划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以满足新的供水需求。
这次走访调研的66家重点企业,共涉及纺织轻工、冶金机械、化工医药、电力器材、汽车及零配件、环保产业、电镀、锌业、电子、造船、建材、粮油食品等。66家企业中,除两家是真管中心和邵管中心外,正常生产的有诚德钢管、长青农化等23家企业,占35%,其中恒远机械、永辉汽车配件等6家企业生产势头良好;停产的有扬子木业、万顺、天一油脂等3家企业,占4.5%;而产能下降的有华伦化工、首泰矿产等38家企业,占调研企业数的58%,其中部分企业目前生产量仅是去年或上半年的三分之一左右,部分企业部分项目停产,部分企业准备年底停产躲避风险。
--从经济性质看,外向型企业首当其冲
西方经济的疲软,需求的减少,使很多出口加工型企业受到严重的打击,纷纷出现亏损,正在处于困境和停产的边缘。嘉盛鞋业、江胜包装、特种工艺等为代表的外贸轻工企业,均呈现本年度销售额比往年大幅下降、经济亏损的现象。嘉盛鞋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实行以销定产,产品主销美、日、韩。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该企业20__年产销4000多万,比上年减少500万,效益呈现下降趋势。富乐皮革,以销定产,产品100%外销,今年产销4000多万,同20__年同期相比减少20__多万,总体呈亏损。企业下岗现象较严重,现有职工600多人,不到原来的40%。特种工艺,产品全部外销,一直畅销欧美市场。受经济危机影响,今年销售7000多万、实亏350多万,与20__年销售1个多亿、效益明显呈现下滑趋势。瑞阳化工,主要生产磷酸,产品销往日、韩、东南亚。该企业于20__年8月正式投入生产。自投产以来三个月,销售额为20__多万。由于库存原料进价高、产品目前市场价格低,产品有积压,企业呈亏损状态。
--从营销策略看,原料囤积的企业遭受重创
由于原材料价格极速下滑,造成积压过多、损失惨重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江胜包装由于3000多吨原料的库存量,原料、产品市场价格的陡然下降,订单量的少而小,11月初已处停产阶段,10月20日以来仅一个月的时间就亏200多万。估计到年底亏损量高达三、四百万。华伦化工也是由于原材料高进低出,导致直接损失4500万元,目前产能只是以前的40%。首泰矿产,光积压的库存损失就高达3千多万。新建的首晶渣业尾矿回收处理项目原是磁铁矿加工的配套项目,由于回收的硫矿积压无销路,企业出现运行成本大于环境效益的现象。新马磨具从8月份下旬就开始停产,产品价格近50%的大幅下跌,使得企业不堪重负。目前仅不锈钢基料库存就达1万两千多吨。方正钢铁仅保持了半个月的原料库存,就亏损1千多万。20__年预期销售约25个亿,实际值仅15个亿左右,受经济危机影响销售额削减了约40%。而顺贸不锈钢,由于决策层及时调整,采取原料无库存策略,使其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程度降至最低。估计20__年实际产值1个亿,略低于去年同期的1.15个亿。
而内向型产业、企业受到冲击不大,影响相对较小。双汇电力、中惠医疗由于生产的b超、电力金具等内销产品所以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轻,只是影响了企业回笼资金的周转。
--从产品结构看,及早升级的企业立稳脚跟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随着国家近两年来宏观调控的力度加大,我市有许多企业高瞻远瞩,立足长远,或调转方向,或换代升级,增强了抗御风暴的能力。永安兴辉汽车附件,由于其在20__年始考虑了产品结构定位和转型,在原农机产品基础上,开发了高档次汽车座椅和工程车驾驶室产品,目前不仅受金融危机影响冲击较小外,还有受益于拉动内需的潜力。江苏晶辉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思维较为敏锐,未雨绸缪,面对企业金融危机,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在危机中,能独善其身,企业损失较少。还有一些企业,紧紧依靠大公司、大集团,努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科技水平,在金融风暴中不仅未受影响,而且正在发展壮大。
我市一些传统产业如化工、木业,有的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前景[!]暗淡,即使不存在金融风暴,市场份额也在不断缩小,在wto制度下也会被淘汰。如某油泵油嘴厂,其主产品为油泵和油嘴,主要为农机服务。由于社会发展,耕作方法改变(使用免耕法),不使用农业机械,新产品改型不成功,至今产品科技含量为欧2标准(根据wto我国承诺在20__年油泵、油嘴必须达到欧3标准,否则农用车不得上牌照),如果企业不立马新上项目,只有被市场淘汰。
化危为机 在结构调整中升级换代
困难与希望同在。经济危机在给我们带来经济创痛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个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绝好时机。不少有识之士在产能下降时逆流而上,积极抓住这个机遇,化不利为有利,变坏事为好事。海螺水泥利用行业重新洗牌的契机,加大投资,在__的新建项目资金上有保证,将一如既往地推进建设。有的企业加快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进行产品结构调整。江苏鹏宇化工调整产品结构,准备在小纪厂区新上汽车配件项目,已委托__环科所编制环评。中兴磷肥20__年准备新上生物肥料。
有的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和企业现状,从内部管理和生产工艺方面挖掘潜力,节能减排,减污增效。龙川钢管今年开始拓展内贸,生产经营略受影响,但始终保护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加强环境管理、加大环保投入的力度不减,目前已制定了固废处置计划,提炼固废中的铁离子,变废为宝,减排增效。华伦化工企业负责人表示,越是 在困难时候,越要重视节能减排工作。该公司利用产能下降的时机,在生产线轮休时进行污染防治建设,准备投入70万元,新上两台脱硫装置,进行“双碱法”脱硫,为今后发展储备后劲。江成公司拆除了四座烘房、改造了二台冲天炉、新建了煤气发生炉,告别了“黑龙”, 江淮客车还准备在集团内部开展废水循环利用。东方冶炼化工厂计划扩建节能环保型生产车间项目;华兴医药修建大型循环水池和废水处理站改造项目;兴辉汽车附件新上工程车驾驶室项目。部分企业的新、改、扩项目前期工作已经开始,待形势好转即可正式实施。
休戚与共 在服务发展中保护环境
调研中,不少企业对环保部门的行政执法、环境管理等方面工作提出了近180条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总体要求为“两多两少”,即“多扶持、多教育、少收费、少罚款”。建议和意见主要归纳为:
1、适度调整排污费征收额度
对于当前的经济困境,各个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在环境保护方面决不降低要求。但由于经营困难,生产不正常,希望环保部门能够考虑到企业的实际状况,能够对20__年度尚未缴纳的排污费实施缓缴和减免。同时,20__年度排污申报、核定、测算工作即将开始,而来年的经营形式也非常严峻,希望能够根据实际,按月或季测算和征收,同时请求给予低限收取的扶持政策。
2、适当简化建设项目审批手续
针对目前企业经营困境,企业负责人均希望环保部门能够出台具体的项目审批、验收惠企措施。对中小型企业在这次经济危机中实现转型和转产,建议在项目审批时根据建设项目相关管理要求,降低审批等级、简化审批手续。同时在项目验收时,简化验收手续,优惠各项收费,来扶持中小型企业度过难关,顺利实现转型和转产。
3、适度扩大污染防治资金支持范围
部分企业负责人反映我市这几年加大了污染防治资金投入,主要用在支持和鼓励环境污染防治工程、治污减排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和推进。但对于企业在清洁生产技术的引进和改造方面支持不足,对企业在淘汰落后产能方面支持不足。江海文化用品公司以高档次产品取代中低档产品,同时在喷漆工艺方面以净涂方式取代喷涂方式,产品升级换代,同时物耗大大降低,污染物排放也大大降低。该公司负责人希望对传统产业能够扶持,同时对采取的清洁工艺能够在资金方面作适当的支持。
4、加大环境技术咨询服务能力建设
在调研中,大多数企业对于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管理规定、管理要求比较熟悉,但由于缺乏专业环保技术人才,在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方面,很多时候投入很大,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建议环保局加大环境技术咨询方面的服务能力,成立专业环境保护技术咨询服务机构,来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环保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
环境问题是在发展中发生的,也必须在发展中解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相伴相生的。如果没有经济发展,环保工作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经济低迷之际,我局应迎难而上,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紧紧抓住金融危机冲击下市场“大洗牌”的机遇,在产业、产能调整中服务发展,在调整中加强环境管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对企业提出来的问题,能迅速办即的,我局立即组织力量开展。一是因企制宜免收、缓缴排污费。我局专题召开会议,根据企业实际排污量、排污费缴纳情况,研究适当减免、缓征排污费工作。目前,根据《排污费征收管理条例》,对停产、减少产能企业的实际排污量进行了重新核定、测算,对4家事实停产的企业予以免收排污费,对减少产能、经营状况困难的企业予以缓交。二是大力包装项目。对照中央及省级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金项目要求,我局积极帮助各镇、各企业包装项目,上争资金。目前,完成了85个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6个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3个区域性环境综合整治、2个流域性环境综合整治、工业点源治污提标项目6个。并从长计议,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服务发展、惠企惠民:
1、优化经济服务工作。在守住环保底线的前提下,以环保优化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对市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的新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点项目,排污总量在市内优先平衡,指标有困难的,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级“点供”。简化项目竣工验收程序。对位于开发区内、污染较轻的项目,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视监察、监测报告情况做出直接验收批复;对无工业废水、废气排放的小型机械加工、服装加工、房地产、餐饮等项目,以现场督查记录和监察大队日常监管信息,代替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建立企业环境信用修复机制,对因环境违法等行为受到银行信贷制约后积极整改到位的企业,及时向银行反馈信息,为其获得信贷支持创造条件。加大环保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及时治污实用技术导则,为企业治污设施操作人员提供技术培训。加强对环评机构的监管,督促其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2、规范环境执法行为。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完善环保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标准和程序,防止滥用自由裁量权。对环境违法情节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以教育为主,不予行政处罚;对存在偷排直排、未批先建等严重环境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严厉查处,同时查明原因,督促和帮助其做好整改工作;对限期治理整改到位的,要及时验收,使其尽快恢复生产;对生产经营困难的,可按规定程序办理排污费缓缴手续。
3、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内容,积极发展环保产业协会作用,引导和支持企业进入环境监测、环保咨询、污染治理设施建设运营等领域,加快培育和规范环保中介市场。
4、强化环保队伍建设。环保执法人员不仅要监督,当好监督员,更要参与,当好企业的环保管理员。为此,计划实施系列培训工程,制定中长期人员培训计划,对45周岁以 下的干部职工组织定期培训,技术练兵,要求每个执法人员对每个产品可能产生的“三废”都要心中有数,能够帮助企业找出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污染环节,并针对性的指导工作,在环境管理上帮助企业找漏子、出点子,加强对环保治理设施的技术指导。
需提请市政府解决的问题
2013年1—6月,城镇新增就业人数725万人,同比增长4.5%,完成全年900万人目标的80.6%;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8万人,同比增长1.4%,完成全年500万人目标的59.6%;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94万人,同比降低0.1%,完成全年100万人目标的94%。城镇登记失业率4.1%,与一季度和去年同期持平。
(二)人力资源市场总体求大于供格局依旧,但同时呈现供需“双降”迹象
根据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全国104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2013年二季度用人单位通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招聘各类人员约609.2万人,进入市场的求职者约569.6万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约为1.07,比上季度下降了0.03,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0.02,说明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在本季度与2012年第二季度相同的94个城市中,本季度的需求人数减少了34.8万人,下降了5.7%,求职人数减少约40.7万人,下降了7%;从分区域情况看,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均同样呈现出供需“双降”迹象。但人力资源总量求大于供的供需格局依然得以延续。“双降”现象的出现,从用人需求方面看,经济增速放缓是主要原因,传统劳动密集型制造加工业的转型减产及市场不振,以及部分服务业受政策因素影响出现下滑。与上季度相比,制造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下降了1.6个百分点;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5、0.1、0.2个百分点,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持平;与去年同期相比,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了0.2、1和0.5个百分点;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下降了0.9、0.2个百分点。而从求职人数出现下降的情况看,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中不排除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适合于生产一线的年轻劳动力供给总量开始减少的因素,加之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带来更多的当地就业机会吸引部分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使到省外求职转移就业的人数减少。
(三)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显现,制造业与非制造业就业态势反差显著
将1—6月份的中国制造业PMI与非制造业PMI及其从业人员指数对比来看,上半年中国制造业PMI尽管都在高于临界点之上,但始终在51%以下徘徊,6月份为50.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而其从业人员指数继续延续2012年6月份以来在临界点以下的走势,且低于历史同期均值,6月份为48.7%,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连续13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下。而从中国非制造业PMI来看,2013年上半年各月份均明显高于临界点,6月份为53.9%,比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同比上升3.7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指数表现良好,新兴服务业表现突出,邮政快递、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58%以上;非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均稳定在临界值以上,6月份为51.5%,比上月提高0.1个百分点,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持续3个月稳定在51%以上,其中的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总体呈缓步上升态势,6月份达到50.0%,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继续增大,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201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数量攀新高,达到699万规模,与往届积累下来的待业学生数量叠加,就业压力加大。腾讯和麦可思2012年的一项调查显示,2013届毕业生中,硕士、本科和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26%、35%和32%,与2012届同期相比,分别低11%、12%和13%。从求职人员结构看,2013年一季度,应届毕业生所占比重为10.7%,与2012年同期相比,增加了3.7个百分点。而据教育部2月初对近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2013年这些单位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15%,供需缺口加大。
二、对2013年下半年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判断
(一)对下半年就业形势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1、经济增长速度: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会有所减弱
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就业形势变动情况看,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总量有所影响,但主要比较集中在沿海对外加工制造业,影响人群更多的是出外打工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因此对城镇就业的影响表现不甚突出。由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速是呈缓慢波动式放缓,尚未出现大幅下滑迹象,并且预计下半年中央将会采取有利于促进固定资产投资、稳定经济增速的举措,因此,经济增速放缓对就业的负面影响将会继续减弱。
2、产业结构调整和既有产业格局:服务业带动就业和加工制造业“缺工”将同时显现
可以预计,未来一个时期对国内就业形成重要影响的主导因素是产业结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影响,受国际市场需求下滑、国内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波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实施、地方产业转型力度加大等多种因素影响,部分劳动密集型外向加工制造业企业向境外迁移、关闭或转产转型,信息通讯、交通运输、金融、居民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愈益显著,对就业的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作用更加显著。另一方面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几十年形成的以加工制造业为支柱的第二产业的产业特征,以及以东部经济为依托的区域经济格局在相当时间内会继续存在,由此产生的大规模一线加工生产线普工和熟练技工的用工需求、以东部地区为劳动力主要流入地的劳动力市场特征仍会继续延续一个时期。因此,总体上看,制造业就业在下半年将不会出现大幅下滑,但服务业带动的就业增速将会继续保持平稳上升势头,成为今后就业的新的增长点,同时加工制造业“缺工”现象仍将继续显现。
3、人口及人力资源构成:普工技工“缺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将持续并存
当前,受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素质构成、职业技能构成等人力资源供给结构的制约,在产业结构转型加速的情况下,一线普工和技术工人的“缺工”和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矛盾将会持续并存。与就业总量问题相比,结构性就业矛盾愈显突出,失业问题将更多地体现为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问题同样会在下半年有突出表现,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问题将会存在始终,并会对2014年产生后续影响。
(二)对下半年总体就业形势判断
根据上半年宏观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走势,以及对下半年经济运行总体态势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预计下半年就业形势将继续保持总体稳定态势,全年目标任务有望如期完成,但就业结构性矛盾会依然突出,并会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使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关系更加复杂。
三、下半年就业工作建议
(一)开展用工和失业动态监测,研判地区就业失业形势
建立健全就业监测制度,对地区用工量较大的单位,进行就业动态用工监测,掌握入职人数、入职人员结构、入职原因等信息。做好企业用工招聘服务,并通过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及时就业信息,指导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同时,建立失业预警制度,加强失业动态监测,及时、准确掌握监测企业岗位增减情况,分析、判断监测地区就业失业总体形势。以电话随访、情况报送等形式与监测单位建立用工情况监测机制,按月或分季度报送在职人数、在职人员结构、离职人数、离职人员结构、离职原因等信息。
(二)与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把对就业影响评估纳入相关工作体系
要重视各级政府决策、重要政策、重大改革措施、重大项目等的实施对就业的影响评估,制定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把对就业影响评估纳入重大决策社会稳定评估和社会效果评估体系之中,作为具有高权重的一级指标执行,并对其不同等级风险制定防范预案。尤其是要对征地拆迁造成的失业风险要慎重对待,制定合理的补偿标准和吸纳就业责任制度,避免决策失误带来的失业风险,促进社会形势稳定。
(三)把扶持中小企业政策落到实处,提高就业稳定性
要认真落实中央和国务院扶持中小企业相关政策,对高风险投资的、新兴产业的创业型中小企业和营利率较低的中小企业,应通过财政税收优惠减免、减息免息小额信贷等信贷手段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并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鉴于目前中小企业社会保险缴费负担较重的情况,可以参照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五缓四减三补”的经验,对吸纳就业较为明显的中小企业予以社保补贴或岗位补贴,减轻其社保缴费负担。
(四)切实加强重点人群就业培训,积极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要充分认识就业培训对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就业质量的积极作用。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强化实际操作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要重点开展初级技能培训,使其掌握就业的一技之长;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鼓励其参加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提升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对企业新录用的人员,要结合就业岗位的实际要求,通过师傅带徒弟、集中培训等形式开展岗前培训;对退役士兵要积极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要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使他们掌握中级以上职业技能。促进人力资源供需衔接,满足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需要,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五)进一步整合现有政策,开发扶持青年群体创业就业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40-0065-02
近年来,为使自己在下一轮竞争中争夺到有利先机,我国发达地区都在加快推动产业的升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产业。有关人士指出,未来五年,是国内产业转移进程日益加快的重要机遇期。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不仅需要顺应产业梯度转移规律,积极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以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更需要在承接产业转移时有一种从地区全局出发的长远眼光,正视在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时所付出的环境代价,找准对策,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
1产业转移对欠发达地区的双重影响
(1)产业转移的积极影响。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产业梯度转移既是转出地——发达地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经济活动,也是承接地——欠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良好途径,因为产业转移会产生“溢出效应”,发达地区对新技术的投资越多,技术溢出就越多,承接地学习的机会也越多,其吸收先进生产技术、管理和技能的能力也就越强,本地区的技术进步就越快,获得经济增长的机会也越多。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一旦接纳了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由要素注入所带来的技术溢出、关联带动,对于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就广东而言,从珠三角转移到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等欠发达地区的产业,具有较高的生产技术水平。这种先进技术会随产业转移而扩散,从而为承接地产业内其他产业所模仿、消化、吸收,进而会拉动承接地的技术进步。因此,作为产业承接地的政府,要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创造条件继承产业转移,制定有利于本地产业发展的技术扩散政策,以推动本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产业转移的局限性。必须承认,承接产业转移在带来正向效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负面影响。诸如森林被砍伐、水源遭污染、空气质量变差等环境遭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如,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基本属于山区地带,工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开发破坏及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对较低,不仅森林覆盖率高(达70%),生物呈多样性,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物种资源宝库,而且是全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和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带,生态作用和环境功能极为重要,其水质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全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如何保证这些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的头等大事,如果仍以降低环保要求当做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来接纳部发达地区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必然造成资源的大量消耗及对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使得这些地区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不可持续发展的危险境地。
近年来,广东省的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后在获得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例如,北部山区县新丰县,地处东江上游,过去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新丰江水库水质优良、无污染,是下游香港、深圳、东莞等地生产、生活用水的重要源泉。然而,2009年新丰县却规划将9000亩地建设工业园来承接污染物含量高的涂料产业,立志于打造“广东涂料基地”,结果投产不久当地村民就反映企业存在违规排放废水废气、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情况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此外,位于北江上游的清远市、曾有“广东省最干净的核心区”之称的河源市,在大量承接污染项目后,也遇到过同样的情况,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被媒体用“3年毁了清清蓝天”来描述这种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恶果。
2造成承接地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
(1)资本的趋利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资本的本质属性,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发达地区在把产业向其他地区转移的过程中,不管是出于土地、劳动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限制方面的原因,还是原材料禀赋、环境承载力方面的原因,追求利润最大化永远是其最大原因和不变法则,资本永远只会流向那些能以最少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的地区。由于支撑广东经济30多年发展的“外向型发展模式”存在着过度依赖投资拉动、过度依赖物质资源要素投入的问题,随着通货膨胀导致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土地、能源等基本要素供给趋紧,国家环保指标的约束等,它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比较优势,在本地区的利益空间越来越少,竞争力也越来越难于提高。为了摆脱这种状况,以便在新一轮的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2008年5月,广东省政府作出了《关于推进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决定》,正式开始了产业由珠三角向地区转移以及高素质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珠三角地区转移的“双转移”战略。但对照广东省经贸委2008年5月公布的《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后,我们发现:在广东省政府鼓励转移的企业列表中,有多项可能对环境与自然资源造成严重威胁的行业,例如服装、陶瓷、水泥、五金、电子、塑料制品、油漆等。如果承接这些产业转移的地区尤其是水源和生态敏感地区缺乏严格的监管,则很容易成为威胁大、隐蔽性强的潜在污染源。
(2)不正确的观念影响。表现在:①唯“GDP”至上的执政政绩观。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想尽一切办法,运用一切手段,满足一切条件,盲目引进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产业,不惜“以环境换取增长”。②企业缺乏与环境“捆绑”在一起的整体发展观。许多转移的企业往往只考虑眼前的短期利益,不注重技术创新,往往将“内部成本外部化”,为降低自身成本而任意排放废水废气废物。③民众缺乏生态观。在产业到本地落户给自己带来的就业和收入机会和环境破坏对自己的生产、生活和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之间,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往往是被动地倾向前者,没有明确的环保意识,而当环境污染问题突出时,他们的后悔已晚。
(3)制度不健全。从国家层面看,目前,我国仍没有出台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限制和禁止产业目录,对一些落后工艺和淘汰产业缺乏约束力;从欠发达地区看,各项制度尤其是环境准入标准方面的制度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滞后,针对环境问题的各种奖罚机制尚未健全,干部政绩考核体系不健全、执法方面存在缺陷,使得违规违法超标排放现象难以得到有效遏制,导致污染随产业转移的现象发生;环境管理机制不健全,造成环保部门和其他部门职责不清,环保主管部门无法对工业园区实行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以致发生环境管理失控的现象。
3避免污染随环境转移的对策建议
(1)转变观念。首先,要转变政府的观念。欠发达地区必须学会学会科学和全面地评价综合发展水平,改变把经济指标当做衡量地方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的观念,改变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效益的“先发展,后治理”的传统思维习惯和做法;学会辩证处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以GDP及取得眼前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干部的政绩观;其次,让企业学会将生态与经济“捆绑”在一起思考,认识到生态环境是潜在的资源,是未来的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再次,要转变民众观念。要让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虽然没有使自己直接获得资金,但却间接的获得了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改善了他们居住的环境,减少了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疾病等,从而把爱护环境当成一种自觉的行动。
(2)以减排为契机把好准入关。要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统筹规划,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对所承接的产业合理布局,处理好产业转移与治污减排的关系,严把项目审批关、产业引进的环境关,制定差别化的技术和市场准入标准,严禁国家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和高耗能、高排放等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目前又无有效治理措施或治理非常困难的项目进入本地区;同时,建立强有力的实施保障机制,确保既定的市场准入标准得到切实有效的贯彻执行。
(3)健全环保制度。第一,政府应当出面进行强有力的干预,从中央到省都应当尽快出台专门针对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限制和禁止产业目录,保证欠发达地区在引进产业时有法可依。第二,欠发达地区要根据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制定出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环境质量的总体规划,完善各项制度建设尤其是环境准入标准,从源头防范环境风险。第三,制定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地方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改变单纯以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定位地区发展水平的传统观念,把环境影响评价放在“一票否决”的位置上。第四,建立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激励约束机制,学习、引入欧美国家把环境和企业捆绑在一起的模式,把企业所在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作为企业考核标准,迫使企业将外部成本内部化。第五,强化环保部门统一监管和多部门分工负责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各级环保机构建设,逐步实现所有县级环保部门独立设置,减少直至避免环保部门对工业园区实行环境统一监督管理受到削弱以致环境管理失控现象的发生。
1年期央票通常被市场看作是基准利率变动的风向标。业界专家就此认为,央行及时采取的措施显示,监管层对当前的经济形势判断发生了变化,宏观调控需要转向防范外部金融危机和内部经济结构调整的冲击,防范可能会出现的通缩风险。
据了解,这是此轮经济过热以来,金融监管层首次提出要“保证市场流动性”。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受国务院委托向人大常委会报告2007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有关情况时,提出了未来的七大调控措施,其中第二条即是“保证市场流动性充分供应”。
――证券日报
中国将研究开征环保税
中国将研究开征环保税,加快推进资源税、燃油税改革步伐。同时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逐步调高税率,推动现行税制的“绿色化”改造。
在亚太财经与发展中心举办的“2008双年度论坛――清洁发展的财经政策选择”上,财政部税务司副司长王晓华表示,面对当前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今后要借鉴国际成熟经验,研究开征独立型的环境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从上个世纪70年代起,国外有一些国家陆续开征了二氧化硫税、水污染税、固体废料税、垃圾税等。不过我国目前只有排污费,而且排污费征收标准过低,还不到治污投入的20%,导致环境资源的廉价使用,环境资源要素成本的不完全,导致企业成本大量外部化、社会化,企业缺乏动力与压力实施节能减排。
不过,关于环保税何时会推出,财政部相关人士表示,现在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正在研究。目前的金融海啸中,许多企业都受到影响,如果推出相关的税收政策,是否会对企业造成更大的负担,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对记者表示,税收体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有增有减,部分税收增加的同时,就意味着部分减税有了空间,会综合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力拼“保增长”一系列政策出台“箭在弦上”
日前,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出通知,从11月1日起,适当调高部分劳动密集型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此次出口退税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
“这是一个重大利好。出口退税率上调让企业的利润空间变大,订单也会增加不少。”来自企业界的人士高兴地说。当然,也有专家分析指出,纺织业要想真正摆脱困境,更重要的是在阵痛中主动寻求自我变革。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也认为,外部形势变差必将迫使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的升级转型。如果外需一直旺盛,那么就会使很多企业进行低附加值的简单生产加工,反而很难实现企业的自我改革。
实际上,从近段时间经济政策来看,财政政策是当前的主要调控手段,呈现出“一升一降”的态势。一方面,财税部门通过提高服装、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高附加值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促进企业扩大出口;另一方面,在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政府也表示将通过降低住房交易税费,鼓励居民购房,刺激房地产市场回热。有企业界人士建议,应继续加快财税改革,根本目的是藏富于民,留富于企。通过财政退税、返税、减税,把钱留给民间社会,以此带动民间消费的增长,既刺激经济,又推动我国经济模式及时向内需转型。
――金融时报
央企优质资产将逐步注入上市公司
国资委副主任邵宁表示,下一阶段,国资委将从中央企业的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方式推进中央企业进一步重组,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的布局结构。同时,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央企业把优质主营业务资产逐步注入上市公司,做强做大上市公司。
邵宁是在“2008中国军工资本论坛”上作上述表示的。据邵宁介绍,央企下一阶段重组的方式包括:中央企业之间强强联合;一般的央企,并入优势的大型央企;科研院所与相关央企的重组;非主业资产向其他央企的主业集中等等。
邵宁重申,到2010年,将中央企业重组调整到80-100家,争取在全国形成30-50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此,国资委将进一步加大企业调整重组的力度,推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资源的合理配置。
“这与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中央企业的整体改制上市工作的方向不太一致,这需要做进一步的整合。”邵宁说,为此,还需要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一些新的突破:一要加快股份制的改革,进一步促进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二要积极推进中央企业母公司的整体改制上市和引入战略投资者工作。
――证券时报
陈道富 我国有足够空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陈道富近日在中俄金融危机对策研究论坛止表示,目前,有关部门已认识到保增长的重要性,开始采取各项措施,而对于国际金融危机我国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来应对。
陈道富表示,中国有1.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尽管出口增速在下降,但是中国的贸易顺差还是在持续增长,而且前几年中国都是采取相对保守的财政政策,因此还会有一定的放松空间。此外,中国的通胀压力现在大大减轻,可以集中精力保增长,同时,有关部门也认识到保增长的重要性,开始采取各项措施,而且政策上我们也有足够空间。
对外经贸大学投资系主任郭敏也表示,金融层面来说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较小,我国有充分的信心能够渡过这场危机。主要原因在于:第一,我们有相对稳健的金融体系,四大国有银行有比较稳健的资金收支状况;第二,我国自由化程度相对不那么大的资本市场,在这种时刻反而为躲过金融危机影响提供了避风港;第三,我们有很好的经济基本面,虽然三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经济增速有所下行,但是9%以上的经济增速,仍然是很可观的。――上海证券报
王小广 预计今年GDP仍有望增10%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经济形势研究室主任王小广近日表示,2008年经济增速有所放慢,进入周期性调整阶段,或将持续3年。但今年GDP增长仍将在10%左右,调整的影响会在2009年显现,2010年将最为严峻。
近期,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观点认为,这些因素增加了判断未来经济和物价走势、把握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难度。王小广预计,2009年GDP增长可能降到9%左右。
通胀3%左右;2010年经济增长将进入谷底,GDP增长降到8%左右,通胀1%-2%。
王小广表示,此次通货膨胀并不是真的通货膨胀,而是价格体系的合理回归。他表示,真正的通货膨胀表现应是价格全面大幅上涨、持续时间很长及货币的贬值。但从这次通胀来看,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不全面。85%的价格上涨来自于食品,没有扩散到其他产品,且本轮食品价格上涨短期内涨得太快,这种阶段性的上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
――证券日报
刘煜辉 中国经济明年将遇最大困难
金融海啸已经在全球许多国家登陆,面对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全球正在采取救市措施。在我国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的情况下,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走向如何?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国经济评价中心主任刘煜辉表示经济下行难以逆转。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百分点。以此来推算,三季度GDP增速仅为9%。因此许多人对中国经济四季度以及2009年走势表示担忧。
实际上,经济下滑已经相当严重,根据早前公布的9月份用电量增速已经滑落至3%,1-9月用电量增速滑落至9.9%。按照经验值,这个用电量水平对应的经济增速应该至少在9%以下。主要问题在于出口和投资贡献下降,其中出口贡献下降了0.9个点。
现在看来,经济下行加剧正在进行中,很难判断何时见底,因为未来中国经济有硬着陆的风险。一旦发生,底可能是一个很长时期。从金融动荡到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会存在一个滞后期,所以明年中期是一个很困难的时期。――每日经济新闻
蒋定之 美国金融危机带来9个警示
世界经济格局悄然发生变化
一是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首超发达国家。IMF最新估计,按购买力平价法计算,2013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的50.4%(汇率法为39.4%),历史上首次超过发达国家,预计2018年将提高到53.9%。二是发展中国家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2012年下半年高达91.9%,2013年上半年降至82.4%,预计2013年下半年降至74.6%。
主要经济体形势继续分化
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分化主要表现为新兴经济体和美国强、欧日弱;2013年则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内部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分化扩大:发达国家内部继续分化,美国继续温和复苏、进入持续复苏轨道,量化宽松政策(QE)迎来转折点;日本货币和财政刺激“猛药”起效,经济复苏加快;欧元区艰难摆脱衰退,但全年仍为负增长;东亚和东南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而脆弱五国(印度、印尼、巴西、土耳其、南非)受制于内、外经济失衡,加上资本外流的冲击,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贸易保护加剧
2013年,不仅诸如保障、双反、进口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措施以及政府采购、自动配额等新型贸易保护措施有增无减,主要经济体还竞相组织排它性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并力争主导权成为贸易保护的新手段。从2008年以来,美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东线”,以TTIP(Trans-Atlantic Trade and investment Partnersh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谈判为代表的“西线”和以TISA(Trade in Services Agreement,服务贸易协定)谈判为代表的“中枢”。从截至目前的进展情况来看,TPP有望于2014年上半年率先达成,TTIP和TISA谈判也在积极进行中,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的影响力已经初步形成。以GDP占全球份额衡量,TPP、TTIP和TISA分别高达40%、50%和65%,其对于全球贸易的影响巨大。
发达国家去杠杆化取得进展,发展中国家进展迟缓
“过度的杠杆化”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发达国家家庭、企业、金融业、政府部门“去杠杆化”均取得不程度的进展。其中,美国企业和家庭部门债务负担已降至长期水平之下,政府财政赤字已从2009财年10.1%的二战后峰值降至2013财年的4.1%。欧盟通过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遏止了财政赤字上升势头,通过财政联盟、银行业联盟以及欧洲稳定机制等措施打破了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的传播链条。欧元区15国财政赤字占GDP比重从2009年的6.4%降至2013年的2.9%。发展中国家在经历了前几年的杠杆刺激后,正在逐步转变宏观策略,朝着去杠杆化的方向发展,但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才刚起步。
发达国家政策动向导致世界经济波动
首先,美国政策动向牵动国际金融市场。2013年5月下旬美联储释放可能提前削减购债规模(即逐步退出量化宽松政策)信号,由此至8月份,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逐步退出QE的预期导致发达国家长期利率上升,促使国际投资者对于资产重新估价并调整资产组合,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流出。由于美国国会参众两院未能在9月30日的最后期限前就政府预算方案达成妥协,陷入国债上限僵局,美国联邦政府被迫在10月1日~16日关门16天,这是17年以来的首次停摆。10月17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提高债务上限、为政府拨款”的议案,该协议将美国举债能力延长到今年2月7日,并为政府机构提供资金到今年1月15日。12月17日,美联储决定从2014年1月起,将月度购债规模从850亿美元减少到750亿美元。
其次,美国政策动向对发展中国家外溢效应巨大。美联储提前削减QE的预期已使国际资本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脆弱五国”撤出,造成相关国家本币大幅贬值、输入型通胀压力上升,五国央行在经济疲弱的情况下被迫连续升息来加以应对。其中,巴西在5月30日起的半年内5次升息,累计升息250个基点;印度在9、10月份两次升息,累计升息50个基点。
2014:增长动力略有增强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增长动力略有增强。预计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将有所加快。
经济增速将略高于上年
按照汇率法计算,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2%,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英国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0%,比上年加快0.6个百分点;联合国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0%,比上年加快0.9个百分点。按照购买力平价法计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经济将增长3.7%,比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
全球贸易增长将有所加快
据IMF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世界贸易量将增长4.5%,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6%,比上年加快1.5个百分点;据联合国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7%,加快2.4个百分点;据OECD2013年11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量将增长4.8%,加快1.8个百分点。
全球通货膨胀水平略有上升,但初级产品价格低位徘徊
据英国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全球消费价格将上涨3.0%,比上年扩大0.3个百分点;据世界银行2014年1月份预测,2014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将下降1.1%,非能源价格将下跌2.6%。
美国和日本失业问题将继续缓解
据共识公司2013年12月份预测,2014年,美国失业率为6.9%,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日本为3.8%,降低0.2个百分点;欧元区为12.2%,上升0.1个百分点。
应对外部环境稳定我国经济
外部需求回升有利于我国出口稳定增长
随着美国引领世界经济向好,外部需求回升,给我国出口的稳定增长带来了较好的机会,有利于我国经济稳步发展。相应的政策建议是要特别注意巩固发达国家出口市场,扩大对其出口。
发达国家正在致力于营造不利于我国的全球经济新秩序
美欧日紧锣密鼓地进行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协定(TTIP)的谈判,这两个占全球GDP四成以上的协定均将中国排除在外。奥巴马总统计划在2014年完成TPP谈判。此外,日本充当了反制中国的急先锋,不仅通过我与中国大打口水仗,还试图联合越南、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孤立遏制中国,近期又试图投资非洲抗衡中国。相应的政策建议是:一方面要努力扩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ECP)、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BRICS)、上合组织的影响力,充分利用好相应平台,扩大务实合作;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
发达国家宏观政策动向对于我国的外溢效应
煤化工一直是我国的基础工业之一。煤化工产业和产品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可以说,离开了煤化工行业,我国的发展简直就无法想象,甚至会瞬间陷于停顿。在我国的发展任务中,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的指导性思想。随着新的法律法规的出台和监察力度的不断扩大,以及新经济的发展需要,传统煤化工企业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向现代化转型,降低能耗,实现循环发展。
一、我国传统煤化工企业当前存在的环保与能耗问题
1.耗能巨大,利用率低下
传统的煤化工具有典型的“三高一低”的特征,即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低效益。从列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煤化工行业在生产的过程中,耗能巨大,而且利用率不高,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属于粗放式的发展。
2.运输等非生产过程中污染和浪费严重
我国的煤炭资源地域分布不均,这也就导致了产业发展在各地的极其不均衡性。而煤化工产品作为一种基础产品,往往从原料开采到最后的使用终端需要经过多种方式的、多次的长距离运输。而在装卸等作业过程中,浪费和损耗的总量也十分让人吃惊。
3.环境污染严重
煤炭燃烧所带来的污染物排放是中国大气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些污染物,导致了诸如酸雨等等各种环境问题。燃煤导致的汞污染,也让我国成为世界上大气汞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直接威胁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煤化工行业的高排放,正是造成污染的罪魁祸首[1,4]。
二、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意义
现代煤化工企业,致力于不断减少排放,促进资源的有效和循环利用,并且积极开发产品的附加价值,争取集约式的发展。由于传统煤化工行业存在的种种问题,发展现代化工企业,对于企业本身,整个行业和整个社会都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并且刻不容缓。
1.降低企业成本,加强企业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
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能够让资源有更高的利用效率,并且减少企业因为环保问题而受到处罚。企业一旦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就不必要依赖于他人,为他人的知识产权付出高昂的成本。在开发出新产品的同时,能够实现低耗能高回报的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技术实力,做大做强,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促进产业升级,提高我国煤化工行业整体形象
由于行业中现存的企业大多数仍然属于传统的煤化工企业,这就造成了整个行业寻求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升级的困难,拖累了整个行业前进的步伐。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资源小国,煤炭原料也有相当一部分依赖进口。而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对外程度不断扩大,我国煤化工整体行业也在遭受外来挑战。
3.顺应国家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五年一度的全国环保大会召开前夕,国务院在10月20日了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研究开征环境保护税;加强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具体措施,大力发展环保行业等。其别针对煤化工行业提出要强化二氧化硫和碳氧化物的治理,发展环保节能项目,降低能耗,促进循环经济。这也是对于我国的煤化工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正是不断的顺应国家的发展政策,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努力[2,3]。
三、建议与对策
1.树立目标,明确责任
国家和企业自身要树立发展现代煤化工企业和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目标。将这一目标编制进入企业的发展计划中去,并且针对这一目标,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2.安排节能减排专项资金
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从财政上加大对于开展集约发展的现代煤化工企业的支持,并且有扶持性的政策。具体方法上可以让这些企业获得专门的优惠资金或者减免税的权利,减少其在转型的过程中资金上的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宽松政策,让他们做大做强,成为整个行业的标杆,以点带面,从而对于其他企业形成刺激和鼓励作用。
3.促进产业集群,延伸产业链
在地域上,尽量鼓励其集群化发展,以减少物流等周边费用,形成集群效应。同时,不断的开发产业链的新的延伸方向和价值。同一种资源,在煤化工行业开发完其利用价值之后,可以尽快的交付另外一种行业进行再利用,从而达到整合资源、延伸产业链的目的。其次,开发煤炭行业多种附加价值,比如将特殊功能煤炭等等,形成产品的分类式发展。
4.不断鼓励创新,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企业要积极研究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的新对策,就要不断的关注技术提高。要成立专项基金,建立行业自己的科研机构,同时以更好的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前来或者回流。在企业和行业内部为人才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宽松的、良好的条件,促进与国外先进企业之间人才的交流,以便于利用知识创造源源不断的价值,形成企业和整个行业发展的不竭动力[2,3,5]。
参考文献:
[1]王素珍 高兴宏,深吸煤炭与煤化工行业节能减排对策探讨,中国煤炭,2009(5).
[2]周 刘伟,煤化工企业新产品开发的方向和对策探讨,煤化工,2008(10).
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生源危机
1.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随着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本就逐年减少,而在这种形势下,“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的趋势。而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依然会持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2.学生状态处于弱势。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教的思想。人才价值观严重错位,使得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唯一的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缴纳高额的费用削尖了脑袋也要把孩子硬塞进高中的队伍,而丝毫不管不顾孩子是否适合普通高中的学习。这也充分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而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所谓的“二科生”(中考只用勉强考语文、数学),甚至头脑有残疾,根本不适合普通教育方式的学生等,统统都被职校“收编”;“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而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感叹。
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尚不完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够太清晰。
1.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对于大众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尽管现在有些中职学校也开办了高职,也还在探索高职教育。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一旦进入中职,基本就断了孩子们继续深造的可能性,除了成教。
2.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当然目前教育系统已经在大力推行综合高中,但其思维观念的普及尚需一段时间。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3.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
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1.办学功能单一。几乎所有的职教都离不开学历教育、正规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仅仅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2.办学体制单一。我们研究发现现有的职业教育由于走学历教育的路线,因此仅有少量是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有些民办教育不得不挂靠公办教育。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3.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近几年虽也有“校企合作”的提法,但依然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一面是高额的经费投入所引起的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一面又是依旧不足的经费投入导致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难以提高。
4.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而为了一味的满足技能高考的需求,本地教育系统近两年居然“一刀切”的将中职教育模式单方面强行制定成2.5+0.5(即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为二年半,实习时间为半年)。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
1.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同是职业教育还分普通中职,成人中职,技校等各种纷繁复杂的提法,让人眼花缭乱,却实在看不出其中有何种本质区别。
2.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种证书考试。
3.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4.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调查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尽管教育部门有指导性的比例分配,但其中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各种说法此起彼伏,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
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
第四,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可笑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第五,“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问题很多,但是不得不说,仅上述矛盾有些就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针对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本人归纳出以下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本就生源有限,一些职业学校还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学校甚至借助国家助学金直接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现有的专业进行实用性的考察,包括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不应由中等职业学校现有能力开办的专业应及时下令停止该专业的招生,避免其误导学生家长,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对相同的专业也应进行资源重组,避免学校间因利益驱使重复大量开办相同的专业。造成每个学校都有这些专业,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却都吃不饱的现象。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 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的尴尬局面。
另外要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其实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创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就是我国也自古就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提法,但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切切实实把学生培养成“手艺人”。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摘要:本文对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针对其特点、分类、表现形式等提出了加强风险管理的对策和建议,对相关企业规避经营风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石油建筑企业;企业经营;风险管理
1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重要意义
企业经营风险管理是对可以预见的风险进行分析、控制,从而降低或消除经营结果遭受损失的可能。石油建筑企业是一个受管理体制、行业特性双重约束的经营主体,经营风险呈现多样性、群发性的特点。
石油建筑企业系国有企业,但其施工行业的性质又决定了其生存状况直接受到工程项目经营效果的影响,如外部环境(如政治、经济、物价、气候等)和企业内部(技术能力、施工水平等)、企业外部(协助队伍、发包模式等)等因素,国际项目还要受语言、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石油建筑企业开展经营风险管理研究,对企业顺利转型、激活潜力、发挥规模优势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工程企业正逐渐采用国际市场上普遍采用的项目发包模式,石油建筑企业加强经营风险管理也势在必行。
2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分析
2.1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的特点
与民营建筑企业相比,石油建筑企业虽然有明显的资源和资金优势,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国家利益优先于企业利益;二是企业多承担着职工养老、医疗等社会责任,一旦出现风险将会造成严重的社会影响;三是发生廉洁从业风险的概率高;四是风险管理连续性差,基本上没有发展的风险管理体系。
2.2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
2.2.1外部风险
对石油建筑企业经营冲击最大的风险主要来自企业外部,尤其是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或“母公司”。典型形式有改制重组风险和市场壁垒风险两种。
部分可控的外部风险主要有4种:一是国际工程市场风险,如所在国政治、经济环境、项目投资主体等方面的风险;二是工程变更风险,特别是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工程设计、工程量与招标时或有较大变化;三是市场风险,如政府发展规划、市场供求关系及材料价格变动等;四是工程收款的风险,如建设单位不按规定支付进度款或异常收付款、拖延工程结算等。
2.2.2内部风险
内部的全局性风险如企业战略风险和主营业务规划风险,往往具有决定性危害。就石油建筑企业而言,工程投标时尽量不要采用低标价中标的策略,不能把获利的希望寄托在合同变更、技术改新、施工索赔等方面。
内部的可控风险主要有以下6大类:
⑴环境技术风险,自然环境方面主要有河流流量、水位的变化、地质构造和地基承载力等;技术经济方面包括当地可利用的材料、能源与交通运输、地方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等状况;
⑵投标风险,如投标前是否进行充分调研、投标中对招标文件的合同条款(设计图纸、工程量清单及质量要求)等是否进行了仔细分析以及是否了解资金能力、施工难易等;
⑶企业的法律风险,指来自企业国内外的政治、法律环境方面的风险;
⑷企业的运营风险,指生产经营、市场营销、质量安全、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风险;
⑸分包管理风险,如分包商选择不慎将导致总包单位项目延期、滞后,甚者导致群体性事件或法律纠纷;
⑹廉洁从业风险,在市场开发、物资采购、设备租赁等环节易发生腐败问题等。
2.3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存在的原因分析
石油建筑企业的管理体制行政色彩很浓,很多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和处置完全凭管理者经验,而不是建立在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或体系基础之上。很多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往往只是把它挂在口头上。同时,一些企业仍未真正摆脱行政性管理模式的习惯与束缚,没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不能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来开展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工作。
3加强石油建筑企业经营风险管理的建议
3.1强化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机制
多数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了风险管理职能,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建议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运行机构。一方面要加强企业成本核算,建立内部定额,不盲目报价;另一方面要采用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新技术,加大可降价空间。还要强化风险管理意识,以价值最大化为原则,评估成本效益的比例关系。对不能承受的风险主动回避,对可以采取措施降低、分担的风险要综合运用管理措施和保险方法管理。
3.2选择恰当的风险防范方式
建筑企业防范风险一般有控制风险、转移风险和保留风险3种:
⑴控制风险,指将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措施有:学习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签订完备的施工合同,避免合同条款约定不明造成的风险;吃透招标文件,控制盲目招投标带来的风险;尽量签订国际工程合同要符合FIDIC合同条件,避免合同签订无依据的风险;及时进行工程结(决)算,控制合同履行过程的风险;优选分包商,制定可行的分包方案,签订权责分明的分包合同,减少工程违法分包风险等。
⑵转移风险,指在风险不可避免的要发生时将风险转嫁给他人的一种方式。措施有:推行索赔制度,向合同对方转移风险;推行保险制度,向保险公司索赔;推行担保制度。担保有抵押和保证两种,是向第三方转移风险的一种作法,当前我国可逐渐推行银行保证或企业保证。
⑶自留风险,指企业自己主动承担风险。通常在风险所致损失频率和程度低、损失在短期内可以预测以及最大损失不影响企业财务稳定时采用此法。但有时会因风险单位数量或自我承受能力的限制,导致财务安排上的困难,无法实现预期效果。在建筑工程固定价格合同中考虑一定比例的风险金,一旦产生风险损失可以风险金弥补。
3.3加强全过程合同管理,优化基础资料台账
首先要建立健全合同审查机构及审查机制,发挥内外部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的作用。要制订规范的合同管理制度,实行合同签约人负责制和重大合同评审报告制度,规范签约程序,减少签约风险。
其次要防范设计变更带来的风险,如:开工前工程性质、规模的变更,应报政府相关部门重新立项;设计方案的变更,要重走规划审批的程序;施工中的变更,需经设计院审图办认可盖章、建设方签字后交监理下达施工方。施工方要求的变更,经监理确认、建设方签认,由建设方申请设计方出变更单返回建设方,交监理下达施工方。经双方协商同意的工程变更,应有双方正式委托的代表书面签字,防止“口头协议”。同时要注重工程变更带来的价款增、减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