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命教育的特点

生命教育的特点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8 14:43:0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命教育的特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命教育的特点

篇1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172-01

目前,生命教育作为现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受到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在高中的生物教学中,充分认识生物学科这一研究生命现象和活动规律学科,发挥生物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优势,将生命教育融入到生物教学中来,为学生呈现生命的意义和特点,引导学生领悟生命内涵,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已经是高中生物教学的必然选择。

1 生命教育含义及特点

生命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含义,即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生命教育包括对一切自然生命的关注;广义的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关注生命,还包括关注人的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总的来说,生命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体现科学教育,还要体现人文教育,只有当师生在具体的生命活动中体会生命的意义,逐渐提升生命价值,培养生命意识,获得人生快乐的时候,生命教育的目标才得以实现。

生命教育包括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生命教育是智慧的教育,包含了德的智慧、理的智慧和情感智慧。德是生命教育的基本,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对于生命有一个基本的体验和感悟;理是生命教育的延伸,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生命中存在的各种冲突、矛盾和阻碍,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教育;情感是生命教育的终极体现,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生命教育,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命教育的感知的一个过程。第二,生命教育是生命成长的教育。生命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一个情境,一个过程,当学生在学习生命成长规律的时候,会对生命进行顿悟和理解,这才是生命教育。第三,生命教育是有价值的教育。生命教育是学生在原来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接受教育,会对生命经验有一个新的认知和理解的教育。

2 如何在高中生物中渗透生命教育

2.1 在教学内容中挖掘生命教育目标

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生命教育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不都是以生命教育为主线进行的,因为生物教学与生命教育的重心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时候,教师应该先熟悉生物教学内容,充分挖掘生命教育的资源,并将其整合起来。例如,生物进化论的生物教学内容可以挖掘为认识生命的神奇这一生命教育内容,细胞的分子和作用可以挖掘为掌握生命的本质,学习衰老与凋亡细胞的特点可以挖掘为感知生命的珍贵,掌握人体稳态的和谐可以挖掘为体验生命的和谐,而学习生物多样性的生物教育可以挖掘为感悟生命的价值等等。具体说来,结合高中学生的特点,高中生命教育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观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例如,在学习艾滋病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不洁传播艾滋病这一知识点,从而形成健康的性道德观念,而在学习性遗传和遗传病知识的时候,要引导学生理解《婚姻法》的相关规定,从而形成珍惜生命的良好态度等等。

2.2 在教学目标中设计好模块主题

因为高中生物新课程的生命教育并不是系统连贯的,因此需要教师结合生命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仔细规划,通过设计好的模块主题实施好生命教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具体说来,在高中生物教学的生命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生命教育主题模块化,并结合模块化主题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当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相协调之后,生命教育才水到渠成。例如,在学习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设计出五个大的模块内容,并通过具体的操作方法达到教学目的:第一个模块是让学生感知运动前后的脉搏的变化,引导学生感知生命。第二个模块是让学生用“糖卡”模拟吃饭和运动之后的身体反应,学习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具体方法是。第三个模块是让学生学习和思考脊蛙搔扒反射实验,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第四个模块是让学生学习兴奋剂等激素类药物的优缺点,引导学生形成发展生命的观点。第五个模块是让学生搜集和思考人类在发展生命方面的重大贡献,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

2.3 在生命教育中注重体验学习

生命教育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感知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体验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它指向个体对于生命的态度和价值,更有着较强的主观情感色彩,因而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体悟生命,实现情感与意志的统一。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注重体验学习,将生命教育渗透入课堂教学中来。需要注意的是,要在生物教育中注重实践体验,并不断创新教学活动,如实验探究、社会调查、辩论活动、论文撰写、课题交流等方法,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染色体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环境中化学物质对染色体变异影响”课题,通过探索蚕豆、洋葱等在废电池液体中的的染色体结构变化等,让学生更好地认知环境物质与生命健康的关系,从而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良好意识。

2.4 联系生活实例以渗透生命教育

为了帮助高中学生树立健康的生命意识,促进学生更好地生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将生命意识潜移默化地渗透入生命教育中去,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子组成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析日常食品,认识营养物质的类型和结构,并让学生讨论“糖尿病人为什么要少出甜食,要多吃米饭”这一课题,当学生利用细胞分子组成知识来分析之后,学生就会将自己的健康与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构建起关爱生命,健康饮食的良好生活态度。此外,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还可以在联系生活实例的基础上结合问题情境、开展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网上搜索等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总之,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应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出发,并注重体验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以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生命的内涵和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参考文献

篇2

高职教育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因此在高职教育中探索和实施高职学生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对生命的重要性、对生命的本质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于他们以后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培养学生完整人格有很大帮助[1]。目前,高职院校的生命教育,没有专门的组织,没有专门的师资,没有系统的内容,没有生命教育课程,也没有整合学校教学资源。有的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但课堂教学和实践时间少,造成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肤浅不够深入。因此,高职教育要进行生命教育。

(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高职教育中开展生命教育也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还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生命教育正是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了解生命,懂得生命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探索生命意义与目的,最终实现生命的可持续发展。当前,许多高职院校都是采用实用的教育体系,重视教会学生如何活下去的方法、技术和技能,却不与学生一起探索生命意义与目的。很自然地,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在生存手段上非常精明,但对于生活的意义或生命目的却懵懂无知[2]。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一种既授人以生存的手段与技能,使人把握物质世界的教育,又导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建构自己意义世界的教育。”[3]

(三)适应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的需要

如今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而且高职生的文化基础相对本科生差,对生命价值的认同也不及普通大学生,还缺乏社会经验和抗挫折的能力,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一蹶不振甚至走极端。在入校之后,有些同学总感觉所在的学校和他的理想相差太多,加上家长对高职院校的认同程度也不是很高,从而产生了自卑和抵触情绪,促使他们产生失落感。一部分学生辨别能力低、自控能力差,沉迷网络游戏;一部分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人际交往压力特别是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他们没办法很好地调节,对未来的发展倍感迷茫,压抑、失望、无助的情绪经常伴随着他们;还有的学生由于情感问题没有得到正确解决,最后导致自杀[4]。因此,在高职院校针对高职生的身心特点开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形成乐观、积极、勇敢等优良品质,形成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培养目标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同时考虑职业教育的特点,高职生命教育要有别于中小学生命教育。高职生命教育要以生命的孕育和生产过程为内容,让学生懂得自己的生命是来之不易的,从而实现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教育;以积极乐观态度去发现的生命之美为内容,使学生热爱生命,感觉到生命珍贵;以感恩与奉献为内容,让学生真正明白生命教育中的责任和担当,遵从社会生命所赋予责任与义务;以生命的曲折和艰难为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信和坚强;以理想与价值为内容,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前,许多人追求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享受知识带来的财富和便利,而不是为了增长智慧、完善生命、提升精神、创造生活意义和提升生命价值。于是,物欲横流、行尸走肉、人们的价值观在迷失[5]。因此,这方面的内容生命教育更为重要。以职业精神和成功教育为内容,从职业与人的生命价值关联性的视角出发,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拼搏精神,探讨生命“成功”的真实意义,这方面的教育更能体现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特点和本质意义[6]。

三、高职生命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一)开展生命教育大讨论,全面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深化高职教学改革

教师作为生命教育的实施者,只有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价值、生命教育的目的和意义深刻领会,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实施教育,才能以自己的生命体验努力做到为人师表,并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7]。在学校开展生命教育,必须发挥全体教师的力量,不能仅仅依靠几个教师,否则很难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气氛。为了树立教师们生命教育理念,可以通过在全校教师中开展生命教育大讨论的方式,全面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意识,主要包括自身对生命的认知、情感与技能,对生命充满热爱、尊重、关怀和热忱。这样才能将生命教育融入高职教学改革中去,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和热情。

(二)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灵活多样的生命教育

在高职院校开展生命教育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感观去认知,通过头脑去思考,通过实践去体会,全面地理解生命教育的内容,并形成自己的生命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启发式教学,而不是说教和灌输式教育。在生命的孕育和生产过程的教学中可以采用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然后再进行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归纳出生命之来之不易,最后总结出要珍惜生命和爱护生命。在生命之美的教学时,可以采用经验分享来教学,在课前让学生努力去回忆自己经历和目睹的美好事件,在课堂上讲出来一起分享,同时要引导学生用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寻找生命之美,自觉地去热爱生命。在感恩与奉献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演讲,或让学生来主持开展类似内容的班会,教师在后面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要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做一个乐于奉献的人。在生命的曲折和艰难教学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孤儿院,还可以通过观看身体残疾而自强不息的有关视频,从中体会到生命要自信和坚强。在理想与价值的教学时,通过辩论当今社会的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有关辩题和参观烈士纪念馆等方式,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职业精神和成功教育的教学时,可以请各专业业绩突出的专家、优秀职业人到校讲解本专业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感受专业与生命质量的直接关系;聘请优秀毕业生到校进行职业精神教育,现身说法,使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整体认识,明确未来发展的方向[6]。此外,还可以根据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可进行专题讲座、课堂讨论、视听教材讲解、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进行教学。

(三)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同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专业课程中去

要保证生命教育较好的开展和落实,不仅要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还应当将生命教育渗透到所有高职开设的课程中去。它可以开选修课也可以开必修课,主要是按自身的实际教学资源与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来开设。在生命教育渗透到其他课程上,一方面可以将生命教育融入技能训练的安全教育、操作流程、应急救治等专业实践课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将生命教育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责任意识教育和乐观积极的审美情趣融入到思想政治、法制教育、艺术欣赏等课程中。

(四)建立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环境,持续开展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取得成效就要建立长效机制,从学院的领导层重视开始,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保障措施,并落实到教师培养和机构建立上。如派送骨干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和交流和培训,建立“生命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咨询室、“危机干预中心”等等。学院还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校园文化,创造一个生命舒展、生命涌动的和谐校园。要将生命教育要融入到校园生活和学习中去,校园的生活就应该充满文化气息,充满人文关怀、爱和理解。只有在学校领导重视、机制健全和良好的校园环境中才能使生命教育得以持续开展,并能够取得良好效果。

篇3

G641

一、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

(一)生死一体,生命教育的认知起点

生与死是生命的起点和终点,关于生死的态度决定一个人如何对待生命。生与死,是人生命过程的两个必然阶段和环节,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故而,生命个体总是联系人的生死区间去考虑和处理问题。生命教育与个体生命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关系。作为个体的人,想要提升自己生命的精神向度,克服生命的无益感和死亡的可怖性,有赖于生命教育对人的启发和引导;而生命教育要完成自己的使命,也必须对个体的生命与死亡作出合乎情理的解读。生死一体的理念是生命个体日常行为的全部动力,也是生命教育的主旋律。

(二)向死而生,生命教育的过程规则

向死而生,意即人从出生开始即走向死亡,人都有生理上的终点。只要人活着,就不得不面临在劫难逃的死亡,而死亡也一直在我们的^脑中,这并不因年龄而有差别。这种与生俱来的基本事实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来生命教育的发展路径,即引导学生追求一种“向死而生”的人生智慧和勇气。

向死而生意味着生命的开放性、不确定性。 “人必须独自地完善他自己” ,自主地筹划、选择和确立人生道路,促进自我发展。因此,生命教育必须体现生命自主性,关注个体生命的存在,关注个体外在的显露行为和纫的情感流露。这就要求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树立明确的“本真生存”意识,自觉、主动地按照这种标准规范自己地生活。生命的紧迫性和不可逆性要求人人皆需勇敢担负面对死亡的终极责任,与死亡恐惧和解,真正获得生命的荣耀与死亡的尊严。

(三)超越生死,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

帕斯卡尔说,人只是一颗芦苇,自然界最脆弱的,但是一颗运用思想的芦苇。这段话指出人不同于自然界其他生命体的特点即在于人的思想性,也说明人具有自在的自然生命的特征,也具有自为的超生命的特性。作为有思想性这一特殊的有意识的生命存在,人会不断地寻求对于存在的无限超越,在这种追求里赋予生死以永恒的价值和无限的意义。从这个过程来看,生死是现实的,但人却要在对未来的追求中不断否定现实,从而超越生死。这种超越生死的精神境界,充分体现了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与价值追求。

二、开展生命教育课程的要求

(一)师资要求:以生命影响生命

教育是一项基于师生关系互动而成的活动,生命教育的影响必须由教育者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来完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教师的生命质量影响着生命教育活动的质量。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自爱反省的生命关怀。反省是指教师必须保持自我重新认识的意识,可以自觉地修正自己的生存状态。其次,教师必须是具有丰富的生命专业知识。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而综合的课程,它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从事生命教育活动的教师可能不会精通所有涉及到的专业,但必须在自己所擅长的专业领域内围绕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发展出自己对于生命教育的理解和观点体系。一个教师对于生命教育的专业知识水平决定了他在生命教育活动中带领学生探索自身生命的深度和广度。

(二)课堂建构:渗透教育与师生参与

生命教育的课程类型主要是采用渗透式课程,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相关学科之中,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贯穿生命教育活动。渗透式课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掌握生命教育理念,并于系统和整体中寻找差异,进而以个性化的方式思考生死问题,并且渗透式课程也为不同课程之间搭建沟通与合作的桥梁。生命教育课程的课堂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教学理论而构建,结构相对稳定且比较具体、多样,这样使得每一次生命教育课程成为师生共享的独一无二的精彩旅程。师生共同参与到课堂中,摆脱传统课程中教师单独讲课形式,可以保证课堂呈现轻松愉悦地氛围,可以促进师生关系和谐发展,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地吸收,可以有效促进生命教育效果的达成。

(三)内容编排:回归生活与促进成长

生命教育内容应回归生活,课程内容的选编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及经验中取材,突出课程的生活因素,注重体现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现实生活、理想生活以及可能生活。同时,课程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满足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兴趣是决定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需要则是产生兴趣的源泉。生命教育课程在于启发学生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提高学生生活质量,故而其内容的选编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前提下,扩展到生活的各个层面,最大化满足学生。生命教育的效果不只是着眼于当下,更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既要包括学生当下需要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要包括学生以后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技能和能力,这样才能达到促进成长的作用。

三、基于活动课开展生命教育的探索

(一)现实状况分析

1.大一学生年龄集中在17-19岁,这是青春期中期。青春期是动荡不安的年纪,学生还没有稳定的三观,对外界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显得勇敢无畏,以为自己无所不能,又会因为遭遇到的挫折,比如考试失败、恋爱失败等而不断否定自己、轻视自己,青春期学生的特点可以矛盾二字简要概括之。在以往教育的经验基础上,青年人对自身、对人际关系、对生命本身的价值开始探索。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帮助青年人从现实生活中出发,从生活体验中汲取经验,形成从自身而成、稳定的三观。

2.大一学生经历着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这种身份的转变是一种深刻而复杂的转变。大一学生面临着校园环境的变化、教育教学的变化、老师同学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这些从校园环境到人际关系、从教学方法到学习模式的变化交织在一起使得刚迈入大学的青年人背负成长的压力,需要调动自身更多能量来适应这种转变。这种适应过程在本质来说是青年人发现自我、探索外界、沟通他人的生命历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大一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发现自身的力量应对周围的变化。

3.我校学生在大一期间开设活动课,其目的在于为师生沟通提供平台,增进师生情感交流,为班级活动提供场所,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通过集体或团体活动启发个体成长意识,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目前,活动课主要形式是主题授课形式,以辅导员为单位进行授课,人数在100-150之间,少数班级人数控制50人左右,人数众多是活动课顺利进行所面临的挑战。在内容主要是完成学生事务工作,比如学生手册考试、学生档案收取、各类通知等,另外一些专题讲座比如邀请高年级同学所进行的讲座受主讲人本身的素质、讲座内容限制,活动课对于学生的吸引力不高。将生命教育课程引入活动课中,有利于丰富活动课主题和形式,以促进活动课有效开展,达到课程目的。

(二)大一学生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每一学年有三学期,每一学期安排12周时间,从第9周开始进入复习周,前8周为大一学生开设活动课,目前活动课没有学分,活动课没有固定内容或主题,主要由授课的辅导员决定活动课的内容和形式。经过对生命教育的梳理和活动课开设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可以在活动课时间内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丰富活动课内容和形式。

在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可以为活动课设置一定的学分以激励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在课程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传授与情感关怀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生命教育课程本身是开放性、互动性n程,任课老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力图将生命教育主题生动展现给学生,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达到师生灵魂相遇、相互滋养的目的。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采用课堂参与讨论、实践报告、学年结束综合心得报告相结合的考评方式。评分标准可以设置为平时课堂及实习30%;实践报告30%;学年综合心得报告40%,对学生进行综合打分。

参考文献:

[1][德]贝克勒等.誓言集:向死而生[M].张念东,裘挹红译北京:三联书店,2003.

[2][德]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张乐天,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3]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4]叶澜,郑金洲,卜玉华.教育理论玉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李高峰.生命与死亡的双重变奏:国际视野下的生命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2010.

[6]朱余杰.人本注意教育思想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D].郑州:河南理工大学,2012.

[7]程红艳.生命与教育――呼唤教育的生命意识[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1.

篇4

近年来,作为教育机构的学校,自杀他杀事件时有发生。从著名的云南大学马家爵残忍杀害4位同窗好友,到06年广东药学院大四男生跳楼自杀并砸死大二女生,再到今年雷州二中杀人事件和中山大学女生跳楼自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那一个个转瞬而逝的生命,在震惊、疑惑和痛惜之外,不能不追根溯源,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这些原本风华正茂的学生们为何如此漠视生命?是什么原因,让这些青春的生命失去了应有的鲜活和坚韧?作为传道授业、培德育才的学校,如何更好地开展生命教育,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命的意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让这些漠视与残害生命的现象不再发生?

1 中职卫校生命教育现状及意义

“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自1968年被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到21世纪的今天,生命教育已在全球迅速开展起来。台湾地区是中国生命教育的先驱,内地以上海和辽宁开展较早。近年来由于大学生自杀他杀事件的发生,生命教育在高校地区被逐渐意识并得到关注,但在中职学校的开展却鲜有所闻。据周利华的一份对学生生命教育调查结果显示:中职生生命意识态度和生命价值认识明显差于高职生。陈红建的调查结果也显示,当前职校学生的生命价值观比较淡薄,挫折承受能力较差,家庭、学校、社会的生命健康教育环节非常薄弱。那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中职生个体心理因素。众所周知,职校的学生来源多数是“差生”云集,大部分为考不上重点中学和普通高中的学生,在初中教育阶段,他们的成绩一般较差,学习行为和表现不尽如人意。到卫校后对学习不感兴趣,迷于网吧、嗜好烟酒、赌博、盗窃、逃学、早恋和打架斗殴等等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大有人在;更有甚者在面对挫折时悲观失望,缺乏正确的解决方式,错误地选择摧残生命以释放内心的压抑、寻求解脱。

其次是家庭环境因素。我们熟知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成长的主要场所,家庭环境对学生性格的形成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一方面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庭都是父母忙于工作,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问题,由于亲子沟通缺乏而导致家庭生命教育缺失;另一方面如单亲、离异家庭和弱势群体家庭等,因经济及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和而造成家庭气氛紧张,因不良刺激影响了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

最后是社会和学校因素。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如攀比风盛行,社会贫富差距的越来越大;社会媒体如影视上的脱离实际的对死亡的宣传,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心理上的冲击和刺激,造成心理扭曲,对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中职学校的教育虽不象大学重成绩轻综合素质那么严重,但侧重技能培训而忽视对学生的生命教育,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这种学校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很难懂得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 中职卫校开展生命教育的措施

中职卫校应该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关措施正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呢?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关注。

2.1 一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在学校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是老师,对学生各方面有深远影响的是教师的言行身教,生命教育同样不例外。班主任作为中职学校学生的直接管理者,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可言估。所以,建设一支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队伍,尤其是班主任队伍是生命教育的前提。

学校领导要重视加强班主任的素质培养,不断提升教师和班主任的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教师为人师表,表现出高尚的生命情怀,特别要努力创造人性化的环境氛围,采取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以高贵的思想和情怀影响和感染学生,引领学生的成长。教师首先要自己珍爱生命,先自爱后博爱并且充分体现教育的爱,有学者认为一个好教师的重要品质是心中有爱、热情和温暖。这些素质比教师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生命教育不仅是针对学生的,也是针对教师的。试想,如果老师或者班主任是无爱的、冷漠的、厌教的,那么如何作为一盏明灯去照亮学生指引学生?

2.2 结合学校特点开展有关生命教育的课程。目前无论在中职学校还是高校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都非常少,多以学生选修为主。要确保生命教育有效实施,必须重视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这是生命教育开展的根本措施。“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不保,谈何教育”。我们是医学学校,更要重视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展,让学生懂得人“从何而来,因何而去,为何而活”。

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课程过程中,要根据学校自身特点,首先确定教学目标。生命教育课程设置的目的是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生命很美丽,但也很脆弱。让学生学会在人生痛苦、低谷和惨淡时能够正确坦然面对,从而拥有科学的生命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篇5

有关生命教育的定义很多,其中较为全面的是从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的角度对其定义,即“生命教育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以学生自身潜在的生命基质为基础,通过选择优良的教育方式,唤醒生命意识,启迪精神世界,开发生命潜能,提升生命质量,关注生命的整体发展,使其成为充满生命活力,具有健全人格、鲜明个性、掌握创造智慧的活动。”

生命教育包含三个方面,第一是肉体的生命,是生命的载体。第二是在大自然环境中的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第三是在社会交往中对生命价值的认可。

二、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1.信息化社会的不良信息的冲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近十年以来,全球迈进信息化社会,信息高速流通,各种信息冲击着整个社会,给人们生活带来方面的同时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其中教育领域内出现很多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受到不良社会价值观念的冲击、有意无意地接触到不良信息等都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压力和困扰。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征

可塑性是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学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时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且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具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特点。

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有利于生命教育的开展。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好好利用好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一切与生命有关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如在中长跑练习中,在跑前向学生讲述“极点”和“第二次呼吸”的感受,鼓励学生们努力克服“极点”,挑战“生命极点”,挑战成功后感受第二次呼吸带来的生命魅力。在足球、篮球课上,需要进行激烈的身体对抗,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教育学生既要有求胜的心向,敢于挑战困难,又要尊重别人,在合理范围内对抗,在此过程中体验到尊重生命和挑战困难的感觉。

3.体育教育的本质呼唤生命教育

体育教育的终极指向是人的生命,教育世界根本上来说是“精神的世界、生命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体育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身体的教育,而应是培育和谐生命的教育,是培育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提升生命意义的个体的教育。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也应该由现在的“健康第一”向“生命教育”提升。正是由于体育教育的最本质的生命特征,要求生命教育回归体育课堂。在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下,设计体育课堂,丰富体育课堂的“生命力”。

三、中学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1.过分强调生命教育,认为生命教育就是体育课堂的全部

在中学体育课中增加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是将体育课中所有的内容都牵强附会地赋予生命的意义,都引起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而是在原有的体育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创设性地使之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或者是在生命教育理念下设计与之相通的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体育课教学中的生命教育也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即学生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真实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启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并通过多元评价方式使学生体会到生命的成长快乐。

2.偏重生命教育理论,轻视身体素质的练习

有的体育教师由于认识不足,单纯在体育课中增添生命教育的理论知识,空谈生命意义,而学生们却无法理解,不能亲身感受,同时占用过多时间,身体素质练习减少,活动时间减少,从而扭曲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在体育课中施行生命教育,并不是让教师给学生增加生命教育的说教,而是体育教师充分利用体育课中身体练习内容,结合生活常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命,珍惜生命,从而更好地享受生命。

3.体育课中生命教育内容较少且形式化严重

学校体育课中生命教育的内容较少,主要是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习惯于原有的体育教学的流程,很少主动地将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联系起来,不能站在生命教育的立场去组织体育教学,不能使体育知识生命化。体育教师缺乏将体育知识赋予生命的意识。

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有很多都是流于形式,没有真正的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内容的形式化与体育教师缺乏创造性有关,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理解不深刻,体育课还是以身体素质、运动技术的为中心,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只是教师的一语带过,学生无法深刻地体会、反思体育过程中的生命意义。

四、结论

1.我国的信息化社会过程带来的教育问题、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特点、体育教育的本质等共同呼唤生命教育回归中学生的课堂,增强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提高学生爱护生命的意识。

2.目前中学体育课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形式化严重,体育教师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不深刻,仍然继续以身体素质和技术学习为核心的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他倡导实施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和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对终极信仰的追求以及关爱情怀[1]。

1高职医学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医学生担负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神圣职责与治病救人的重大使命。开展生命教育,可以培育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敬业精神;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有利于未来医患矛盾的消解[2]。所以,针对医学生开展生命教育不仅符合其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要求,而且也是由其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特点所决定的。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高职医学生已经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我将来可以做什么?”等体现生命意义及个人价值的问题。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多样化,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难免渗入高校校园,若生命教育缺失,则会导致大学生无法应对就业困难、财富困扰、地位困惑、人情困境等难题,对生活、生命失去信心,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出现问题[3]。如今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缺少社会经验和职业岗位体验,对生命真谛的认识比较片面,考虑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意识强,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学习和生活遇到挫折时,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部分学生困惑、迷茫、悲观,甚至自暴自弃,放弃生命[4]。高职医学生是未来的“白衣天使”,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是医务工作者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高职医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充分抓住这一关键时期开展生命教育,能帮助其从生命科学和生命伦理道德角度去思考医务工作者的职业特点,增强职业责任感,积极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

2高职医学生生命教育实施对策

实施生命教育是一个多渠道并举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的密切配合[5]。

2.1卫生职业院校应重视生命教育

卫生职业院校应将生命教育纳入新生开学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生岗前培训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生命观,提高学生关爱生命、救护生命的能力。

2.2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生命对于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是可贵的,但也是脆弱的。调查显示,有26%的被调查大学生曾有过自杀想法[6]。教师自身专业知识不全面,将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7]。学校应招聘有医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职教师及心理咨询师,建立以学生为主体、辅导员为主导、专职教师为辅助的教育管理体系,结合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学业、人际关系、恋爱情感、医患关系等问题,开展思想教育,增强其生命意识。

2.3体验式生命教育

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选择适当时机融入生命教育,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尊严与职业价值。应坚持简单、易行、可操作原则,遵循间接体验(角色体验)—直接体验—反思体验—体验内化的方式。间接体验即角色体验,包括自我角色体验和他人角色体验。如在高职助产专业“自然分娩铺无菌巾”实训课上,让一名学生扮演产妇,体验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及心理变化,感受产妇及其家属的不易,并将这种同情之情渗透到临床护理行为中;让另一名学生扮演助产士,认识该角色所应有的权利和义务,并按角色规范要求行事。直接体验,在校高职二年级医学生可通过观看医学录像了解临床实际救治过程,还可以去医院临床见习,感受生命给众人带来的喜悦和医务工作者为之付出的努力。高职三年级学生通过医院实习实际参与临床工作全过程,学习正确的诊疗操作技术,培养规范诊疗操作理念,体会正确诊疗技术操作对治病救人、挽回生命的重要性。反思体验即对体验中的心理感受、活动过程及行为效果等进行深层次思考,促进自我认知与评价。体验内化则是反思体验的深化和提升。上述4种体验方式构成了体验式生命教育的核心内容。

2.4在社会活动中探索多样化的生命教育教学形式

成立医疗志愿服务队,深入社区开展测量血压、血糖、视力等体检活动,关爱智障和聋哑儿童,积极开展“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宣传无偿献血,走进敬老院、孤儿院、福利院等,将生命教育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念,培养其关爱生命意识,使其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升华生命教育效果。

2.5在医学法律教育中融入生命教育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患者法律意识逐渐增强,医疗纠纷案例也逐年增多。开展医学法律教育,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等医疗法规,有利于医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加理性地对待生命,树立生命无价意识,自觉维护患者及自身安全。

2.6积极开展生命教育研究

目前,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多,但是专门针对生命教育的研究却很少,针对医学生生命教育实践的研究更少。卫生职业院校应坚持课题先行指导的原则,大力开展医学生生命教育相关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生命教育研究,促进生命教育深入发展,尽早制定出适合高职医学生的生命教育方案。

生命教育的实施需要院校、家庭密切配合,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生命教育应始终强调生命的珍贵、对生命的敬畏,让学生的生命情感在专业学习、操作实践过程中感悟、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医学事业的职业精神,提高其从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作者:李秋玲 翁开枝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

参考文献:

[1]胡少芬,刘晓英,桑美丽,等.高等医学院校护理生命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分析[J].护理学杂志,2013,28(20):88-89.

[2]杜晓平.深化医科类大学生生命教育刍议[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9):72-73.

[3]张卓伟,曹小清,郝晓娟.护理本科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研究,2013(12):4209-4210.

[4]陈玲,孙丽芳,华危持.护理专业学生生命教育的调查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6):95-97.

篇7

一、什么是生命教育

顾名思义,生命教育即关于生命的教育。“生命教育”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的,在他的《生命教育》一书里,探讨了教育的真谛――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生命教育一经提出之后,很快就波及许多国家和地区,并逐步地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在生命教育的定义上,虽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有统一的看法,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尊重生命及其价值、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

学校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内涵就是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生命,培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学生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因此,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重视科学教育,又要重视陶冶情操,让师生在教育活动中认识世界,珍惜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实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确立生命教育意识

生命教育的内涵很广,由于既没有“生命教育”这门课,也没有一门课可以单独把生命中最重要的态度、能力和观念作完整的传授。因此,地理与语文、化学、生物等学科一起,成为学校生命教育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每一位老师,将生命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在日常的课堂上进行启发、体验、探索和陶冶。

1.地理学科特点要求教学必须关注生命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是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学科。地理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地理教学更应强化生命教育意识。

2.地理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敬畏意识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一门学科,在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每个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其内在价值,是平等而高贵的存在。不论是大马哈鱼生殖之旅还是美洲旅行鼠的死亡之旅,也不论是威风凛凛的非洲狮还是笨拙可爱的大熊猫,每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珍爱。因此,地理教学肩负培养学生对生命尊重敬畏意识的重任。

3.高中地理学科有进行生命教育的有利条件

地理学科有进行生命教育的独特的有利条件。(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是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也是地理学科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2)由于地理学科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涉及到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在地理教学中,应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高中地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保证;(3)高中地理教材为学生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如寻找地外生命、灾害的防治、可持续发展等。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的途径

1.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尊重生命

(1)运用教材,在日常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教材是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最主要的来源,也是开展生命教育最直接的资料来源。高中地理教材中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几乎贯穿每一章节。例如,宇宙中的地球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地球只有一个,爱护地球,就是珍爱生命。“农业生产”的教学可以介绍惊世骇俗的云南红河哈尼梯田(坡度大多在25度以上,甚至达到75度,层层叠叠,有的一座山上就可有3000级)就与哈尼人热爱生命,对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密切相关等等。所以,在日常教学中,如果能有意识地挖掘教材内涵,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注重教材的生活化,用生活中的案例进行生命教育

地域性是地理环境的显著特点之一,南方与北方民间活动的差异是客观存在。对于南方的学校来说,鼓励学生学会游泳是进行生命教育的合适内容之一,除了可供娱乐外,还可于紧要关头多一条生路。南方水乡多雷雨天气,湖南省的一个小山村1975年以来已有大大小小12人被雷劈死,指导学生科学避雷也就成为地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森林的开发与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少寄一张贺卡,少吃一次烧烤,积点“口福”,给子孙多留一片绿荫。

2.在实践活动中培养生存能力

(1)学习有用的地理,提高生存能力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结合学科内容,可以很轻松地培养学生野外辨别方向、寻找食物、寻找清洁水源的能力,提高生存能力。

篇8

我国的生命教育在西方国家的影响下快速发展了好多年,由最初的主要对中小学生进行安全、健康的教育逐步向更高层次追寻生命本质意义的教育探索。但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我国的生命教育依然显得很薄弱。尤其是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自杀、自残事件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便成为现代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的话题。

1 现阶段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现状分析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80年代范围逐渐扩大,到90年代在台湾深入发展,进入21世纪,生命教育已成为遍及全球各地的学科。国内外生命教育的现有研究在具体意义上有不同的侧重点: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学校教育不应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应该是促进和培养学生个体生命的精神成长和发展;二是提倡生命教育是一种包括安全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和平教育等教育实践;还有的强调生命教育是一种教育目的,最本质的意义是在教育人们重新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虽然各自强调的重点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即让人活的更自我,达到一种全面自由发展的生命终极状态。

科学技术的进步促使人类对生命物理机能研究的不断深入。而在人文领域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研究也越老越多,这些研究都为本论文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尽管如此,但是国内外多是把生命教育的研究侧重于中小学之前的安全教育。而对于大学生这样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关注的较少,大学生有着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和成长环境。在当今社会大学生校园事件频发的时期,更多的去关注大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很有实际意义。

2 高校实施生命教育的切入点

第一,生命教育缺乏一定理论体系的支撑。由于生命教育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大部分的研究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和模式。虽然有的学者对生命教育的内涵、具体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其尺度依然比较局限,没有脱离以前安全教育的影响,并且所针对的人群很狭窄,说服力不是很强。虽然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却又停留在实验报告、研讨会论文集、甚至谈话对话集的肤浅层面;虽然这些成果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生命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材料,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但由于缺乏深刻性、系统性,所以未能发挥指点迷津的作用。所以,我们应一方面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生命教育的有关研究成果,来构建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体系;另一方面可以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更形象更贴切地开展生命教育的研究,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方法、环境进行理论上的全方位探索。

第二,生命教育的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没有切实可行的实际教学模式,也没有比较有效的案例分析。不少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理论性很强,缺乏现实的操作性,指导意义不是很大。在高校大力提倡学生生命教育的同时,也没有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缺乏切身学生实际的实践操作。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也缺乏相应的课程体系和统一的教学计划,在校园文化中也难以见到对生命观有正确引导的内容和安排。在家庭、社会中更难看见生命教育的实施。

3 我国大学生生命教育实施途径分析

第一,真正认知生命,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确立生命教育理念的前提是我们要对生命有深刻认识。如何才能更真实的认识自己的生命,可以从几个方面去做: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意识,生命存在具有基础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逆性,要将保持生命的存在作为人类活动的第一原则。其次还要认识到生命的存在只是人的存在的基础,而绝非是人存在的最终目的,生命的存在还应该体现出它的社会价值,还应该以其创造性去成就生命的意义。生命作为人的存在的物质载体,是人生存和实现人生价值及意义的物质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一切有关人的论述将是空谈。所以,人不仅是生命本体的存在,更意味着生命精神意义层面的存在。这是教育工作者进行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中,树立起真正的生命教育理念,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当下生活和经验世界,不仅教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尊重生命本体所拥有的基本意义和尊严,最大意义的理解生命价值和意义以及生命精神的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第二,建设具有生命教育意识和能力的教师队伍。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具有生命意识和生命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保证。生命教育应该充分发挥思想理论课的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等的作用,使之形成一支生命教育的骨干教师队伍,并确保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之间有效的协作和配合。教师和学生是教育活动中两个互相依存又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教师和学生应该处于平等的地位,在互相的交往过程中来实现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一个自身缺乏正确生命教育观的教师不可能与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心灵上的沟通,即使在课堂上对生命知识是多么的口若悬河,而学生课下依旧我行我素,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最终使得生命教育成为一句空话。

第三,构建生命教育体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首先要加强生命教育的课程建设和理论研究。生命教育是一门课程,但又绝不仅是一门课程,它是一种“以生命为本位”的价值追求。它既是所有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所有教育的终极目标,因为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是为促进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而开展的。建设生命教育学科体系,设置生命教育课程,进行生命教育理论研究,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基础和载体。生命教育课程应该融入关于生命、生命价值的知识,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性化和多样化。应该配以专门的生命教育教材,把生命教育作为一门课程落实到大学生的日常教学中去,让大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更加科学系统地了解生命,明确生命的责任、意义和价值。当然,理论是长期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加强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推动生命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在生命教育中丰富自己的生命涵养,拥有正确的生命认识和态度。

第四,开展生命实践活动,加强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教育本身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实际行动的教育感化。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是绝大多数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语言。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多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多尝试生命的活动带来的实际感受。观看优秀的人生题材影片,关爱老年人,献血,看望生病的朋友,这些都是很简单却很实际的生命教育。把生命教育从课堂拿到生活中去感悟,在生活中去感受生命价值。在这个领域很有教育意义的临终关怀可以很好的解释生命的存在意义,人的生命在拥有时,我们很少感到珍惜,也很少感受的生命的力量,而只要在特地的情景下才能使我们感受到真实生命存在的意义,唤起我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渴望,活出有价值,有希望,有朝气的人生。

4 结束语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这一代的压力比任何时候都要大,他们承担了太多的社会压力,多关心当代大学生是每一位从事教育行业的人的职责,大学生生命教育正是基于现实的需求,结合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心理特点、性格脉络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进一步深化对生命本质意义的认识,拓展生命真正的内涵,让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努力追寻生命更高层次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40.

[2]文雪.生命教育论[J].山东教育科研,2002(9).

[3]万玉.关注生命[D].开封:河南大学,2003.

篇9

生命,万物之灵聚,宇宙间的奇迹,它是上苍馈赠给我们弥足珍贵的礼物。当它来到我们的校园,教育就是我们馈赠给它最好的礼物。《生命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中对学校教育的阐述是:学校教育是对生命的教育,旨在帮助孩子认识、珍惜、敬畏、欣赏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涵养人文素养、提升生命质量,让生命活出滋味,活出精彩,活出意义。

自古以来,音乐与生命教育有着深厚渊源。“述圣言,礼乐备”儒家先贤孔子早在3000年前就提出生命教育的两大核心是“礼”和“乐”。古人云:三籁之音,能启心智,涤灵魂,昂斗志,获新生。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之歌余音绕梁,三日不绝;小泽征尔听《二泉映月》双膝跪地,这一切都体现了音乐与生命的和谐共振。

2011版小学音乐新课标明确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建立对人类,对自然,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关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由此可见,音乐学科是滋养、丰富学生生命内涵的学科,在实施生命教育、提高人文素养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因此,音乐教育工作者,应本着对生命的敬畏和虔诚,把生命教育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课堂,让学生在音乐这块沃土上提高审美能力、提升人文素养、感悟生活、珍爱生命。近几年,笔者开始了这方面的探索,对于如何在音乐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了如下几点浅悟: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生命教育

音乐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以审美为核心。在小学音乐教材中歌曲音韵美、辞藻语言美、音乐旋律美、作者人格美的作品比比皆是,落实生命教育的的渗透点和融合点也是灵活多样。如根据歌词内容直接引导的有:一年级歌曲《多快乐呀多幸福》引导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并从中体验快乐;二年级歌曲《小乌鸦爱妈妈》让孩子感受小乌鸦对妈妈的一片孝心,让孩子学会感恩,尊敬老人,报答长辈,敬畏生命;《劳动最光荣》则让小朋友明白劳动是最美的,人的生命能创造价值等道理。……又如利用音乐旋律引导学生的有:二年级歌曲《动物说话》,不仅曲调欢快、活泼,还加入动物的叫声,让孩子们立刻有了热爱动物的情趣。五年级歌曲《美丽的草原》,舒缓、柔美的旋律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大自然的一望无际,从而爱上大自然,爱上了生命……

有的作品对生命教育的切入点是隐性的,这就需要我们吃透教材,深挖教材。如四年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国歌歌颂了我国劳动人民不畏艰险,奋勇前进的伟大精神,但那个炮火连天的时代毕竟离十来岁的孩子较久远,学生体会不深刻。因此,课上我以这首歌的词作者为切入点,讲述了他艰难险阻创作国歌的曲折事例,激励学生以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不拍挫折,奋勇前进的精神。这样教育对学生生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无论教材隐性还是显性,我们都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挖掘教材资源,并通过多元化的艺术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热爱生命的有机渗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人文素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开展生命教育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还要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在挖掘教材生命元素的同时,还要善于从现实生活中寻找教育契机,关注儿童生活本身,让音乐与儿童生活“无痕衔接”,这样的生命教育才是利于儿童成长的。

如: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是为了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养成勤劳的好习惯。在学生会唱这首歌后,我抛出发散思维的问题:想一想,勤劳人除了在厨房忙碌之外,还会在哪里忙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创编。学生经过思考、讨论,有说在客厅里的,有说在菜地里的,有说在教室里的?我再鼓励孩子当一回小小音乐家,把歌词填进去。学生兴趣盎然。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我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遴选欣赏内容,立足生命教育

欣赏课是音乐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好的音乐能对学生的生命教育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为了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到生命的美,在欣赏曲目的选择上,我总是“别有用心”,立足于生命教育:聆听班得瑞钢琴曲,感受自然的溪水潺潺,鸟啁虫鸣,体验生命的静谧温润;欣赏《黄河大合唱》感受蓬勃豪迈的生命力,体验人生的激昂澎湃;观看《千手观音》,体验残缺生命的顽强律动……从音乐活动中学生获得了审美体验,晓知了生命的真谛,珍惜生命的美好,进而更加热爱生命。

四、结合实时活动,落实生命教育

在节日、校庆日、班队日、生日等特殊的日子里,和学生一起唱“听者侧耳,唱着动容”的歌曲,能渲染情感,触动心灵,增强生命教育效果。

母亲节前夕,教孩子唱《感恩的心》,让孩子把这首歌送给自己的母亲,并告诉孩子,我们应该常怀感恩之心,感谢那些有恩与我们的人,感谢身边的一切一切。每周一次的合唱练,教孩子们唱《远方的孩子》、《生死不离》等歌曲,让孩子们通过观看“5.12”大地震视频,领悟歌曲的意境,感受爱的力量,感悟生命的宝贵。在一首首深情的歌声中,孩子们纷纷动容,明白自己健康成长,珍惜生命就是对爱自己的人的最好报答。

五、打造校本课程,升华生命教育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应该有“学中教,教中研,研中悟”的时代精神。在教学中,我尝试着结合音乐学科特点,整合地方课程,打造本学科的生命教育特色微课程,以及关于生命教育的教师小课题研究。如,在我教学的个别班级中,我尝试每一月安排1课时生命教育课程,以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寻找珍爱生命的理由。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歌曲,让学生自己收集歌曲的相关背景以及词作者、曲作者的介绍,在课堂中讨论、交流,加深对歌曲的理解,进而有激情地学唱歌曲。虽然一月只有一节针对性的生命教育课,但学生的进步是明显的。在践行生命教育的同时,审美能力与人文素养也得到有效的提升。

“学校教育,生命为本!”当我们的教育关注着学生心灵的滋养时,学生的生命体验就会变得丰盈,成为一章立体诗篇。这是教育的本真,更是教育的真谛。就让我们用丰满生命的知识做教育,用欣赏生命的眼光看教育,用成就生命的境界爱教育。让校园里的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篇10

生命教育一直是中小学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命教育不但要教育学生珍惜生命,而且还要教育学生关注明日生命的成长。相对于中小学生的管理而言,中职学生的管理具有其特殊性。由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与年龄段的特殊性,中职学生的生命教育显得更为重要。而生物学科的教师,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有其特殊优势。

一、中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中职生的复杂性、特殊性,其安全教育中的生命教育一直是中职教育最为重要的教育工作之一。受当前教育体制及相关条件的影响,生命教育课程无法成为独立的课程,往往需要融入相关的教育管理及其他的教育学科当中。当我们在互联网上输入“青少年犯罪”“青少年自杀”等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可以查询到众多这方面的新闻事件,这也折射出当前青少年生命生命观念不强的特点。中职生物课程针对生物学科特点,提出了要培养学生关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意识,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等要求。从中职生物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中需要结合本学科的优势,利用学校相关教学资源有效渗透生命教育。在实际教学行动中要注重生命教育思想的落实。从中可以看出在中职生物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显得极其重要。笔者将从中职生物学科的视角出发,结合教学案例,从挖掘生命教育素材、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今后的发展三个方面论述相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二、中职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一)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基于生物学科的优势,生命教育素材一直不难挖掘。这些直观的生命教育素材是学生掌握生命教育内容的第一手资料。教师可以从中寻找关于生命教育的知识,在教授个人发育、青春期知识时,由于之前学生在初中生物中也学习过相关的知识,一般学习起来不会太难,此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导入一些危害生命的相关教育新闻事件,考虑到青春期学生的特点,中职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可以针对相关的教育内容设置具体的教学目标。如教学目标可按如下方式设计:①知识与能力:描述个人青春期时身体形态及生理结构、功能变化和青春期心理变化特点;正确对待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特点,对自身变化进行适时调整,健康度过青春期。②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小组内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生命过程,发现青春期的重要变化,形成健康的青春期的意识,认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要打消学生的顾虑心,要从学科求知的角度给学生讲述关于生命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视频播放一些关于分娩的视频,让学生懂得生命的可贵,意识到生命的价值,了解到树立正确生命观的重要性。只有当学生都理解透了生命知识,学生才有可进一步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生物教学中涉及生命教育的内容可以拓展到生命的作用与价值,可以引导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内容结束之后,要让学生从心里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而不是停留在知识的学习上,要从行动上关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职生物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涉及生命知识,涉及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沿知识。此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以饱满的热情将知识传授于学生。作为教师需要认真讲授这些知识,从知识、能力、学科素养等方面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例如,在教“认识生物”这一课的内容时,教师主要是介绍生物学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方法等,尽管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教师不能随便应付了事。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播放相关视频播介绍生物学习的内容,介绍生物科技知识,介绍生物学习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讲述其对生物知识的认识,当然教师若能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验会更好,这更能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在关于介绍当前生物科技前沿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前言新闻。例如,一些考古界的最新发现,某种医疗疾病新的治疗方法等。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使学生在交往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还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但中职生物教学也不能急于求成,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的专业,因材施教,做好学生的生命教育工作。教师在渗透生命教育之时,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不仅要从中职生物课程本身的内容出发,更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学科所具备的科学素养、科学态度出发,有效开展生命教育。

(三)结合学生今后的发展,延伸生命教育

由于中职生物开设不是全部学生需求,只是部分专业学生需要。那么从学校角度来看,开设生物学科课程,自然与其专业有关,但从职业技术所服务的教育理念来看,中职生物教学中生命教育意识不得不在教学之中渗透。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护理行业是今后就业的新方向。而进行安全教育、生命关怀教育可帮助学生树立为老年人护理保健的服务意识。再者,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学生也能从中得到相关的实用知识,激发其学习生命教育知识的兴趣。而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专业来看,诸如学校幼儿园保育、老年公寓护理等都是热门行业,学校教师更应做好对学生的相关教育。例如,关于用药与急救方面的知识,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安全合理用药知识,要让学生学会一些相关的疾病预防方面的知识,从而保障身体健康,甚至一些紧急情况下能够实现自救,以挽救个体生命。在老年人护理工作中,下面两个工作流程图非常实用(如图1、图2所示)。当然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一些教学视频,进行示范教学,以便更好地将用药与急救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在今后生活与工作中,这些知识是非常有用的。另外,生命教育也倡导增强学生个体的学习意识。中职学生一般基础比较薄弱,进入学校后也容易受到一些外界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对自身的心理状态与学习状态进行调整,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呼唤其学习意识,激发其对个体生命学习的欲望。同时教师还要尊重个体特色,鼓励其学习探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学生关怀、对个体生命的重视的体现。

三、结语

生命教育在中职教育学科中的渗透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还要让学生学会尊重他人生命、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体谅他人。在中职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倡导班级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贯彻职业教育理念,自觉地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意识。教师要以平等的教学态度,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杨瑞荣.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6(10):53-54.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016-01

1.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1生命教育的内涵。生命教育的内涵整理归纳大致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狭义的生命教育指对生命自身的关注,包括对个人和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对生命关怀的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引导学生关注和敬畏一切生命,培养生存能力,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 。本文根据运用需要采用广义的生命教育的内涵。

结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特点,融入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教育内容要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第一,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的积极生命观。第二,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掌握生存的技能。学生逐渐学会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维护自己的权利。第三,生命教育指引学生提升生命质量。

1.2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必要性

1.2.1中学生身心特点要求进行生命教育。中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迅速而又不平衡,心理学上将其称为困难期或危机期。同时,中学生此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情绪变化以烦恼增多、孤独感和压抑感增强为主,出现了逆反心理。因此,中学生身心敏感脆弱,若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下遇到压力、挫折及心理障碍而又不能有效调节,很容易出现漠视生命的行为-自杀。

1.2.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征和任务要求进行生命教育。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人为本的课程,其内容自身就含有生命教育的内容。以《生活与哲学》为例,生命的起源、生命的独特性、个体与他人社会的联系传递出生命的不易,启示珍惜热爱生命,同时,在实践基础上树立理想,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价值的实现紧密结合,是生命质量的提升根本途径。

1.2.3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要求融入生命教育。《中学思想政治课程纲要》制定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有九条,包括要指导学生学习调节和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够承受挫折与压力,钦佩顽强的生命,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中,建构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中学课程标准落脚于学生的生命和谐全面发展,特别注重从学生生活出发,最终促进学生生命质量提升。

综上所述,从客观实际和中学生身心特点来看进行生命教育的是必须的,思想政治教育与生命教育在内容、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客观上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是必要的。

2.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策略

2.1教师素质的是将生命教育融入到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关键实施生命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影响着生命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课中的生命教育要从提升教师素质入手。

2.1.1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以自己行为为榜样影响学生。思政教师要树立生命教育的理念。观念指导实践,只有具备了以生为本、生命关怀的理念才能有效的展现在实践中。思政教师,热爱自己的生命,阳光乐观,积极乐观面对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绽放生命的活力,并将生命热情传递在课堂中,以情传情感染学生。

2.1.2教师要学习心理咨询知识。作为一名思政教师,思政教师的职责就是进行思想政治课教学传递知识,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三观。换句话说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沟通。思政教师需要学习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掌握实用的心理咨询技巧,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发现学生轻生想法及偏激思想等,并及时进行适当的疏导和排解或建议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相关机构进行治疗,有助于减少中学生伤害自身生命的行为。

2.2思想政治课授课中生命教育的融入。思想政治课是进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生命教育渗透课教学各方面对达到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

2.2.1营造以生为本,生命关怀的课堂氛围。生命关怀的政治课堂,具有温暖、和谐人文气息的氛围,教师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满足学生平等尊重的需要。

2.2.2发掘思想政治课生命教育素材。生命教育要落实到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做到具体可实践,需要发掘思想政治课中生命教育的素材。首先,着眼于思想政治课课本。思想政治课本中蕴含着生命教育、人生哲理、人文关怀的素材有很多,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挖掘。其次,放眼于社会热点。如:近几年来,我国发生了几次较大的自然灾害,在灾难降临的同时也展现了生命的力量,"可乐男孩"、"老师谭千秋"等均彰显了生命的光芒;还有残奥会上的运动员。这些素材在课堂上以不同形式开展,不仅对学生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生命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升华同时也是对生命价值生命意义的建构。最后,取材于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身边的事例更具真实性感,生命教育更具说服力。

2.2.3多样的课堂授课形式。思政课进行生命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满足学生需要,帮助其自我实现。将生命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第一,变"静"为"动"。运用符合学生心理与兴趣点的活动,变静止、严肃的课堂为活泼、动手的课堂。在亲身体验中将生命观内化。第二,变"一"为"多"。针对某些章节,课堂由学生为主,如: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可以将学生分组收集不同的消费心理案例并由小组代表分享资料及观点,学生讲,老师适时引导,既满足了学生主体需要、成就需要又加深了学生对消费观、价值观的理解进而上升到生活意义、生命价值的生命观教育。第三,变"内"而"外"。授课的地点拓展在室外;课后作业拓展到生活实践。课内课外形成合力,进一步促进教育目标的达成。

总之,生命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是必要的、可行的,但将生命教育融入中学思想政治课的策略要随时空发展、学情的变化不断的调整变化发展,进而更好的适应实际,达到生命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注释:

[1]董秋芳:《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第11页。

[2]朱雪萍:《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年第10期。

[3]潘丽萍:《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闪光》,《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年第8期。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S].2004.

[2]董秋芳.生命教育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实施[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3.

[3]朱雪萍.在思想政治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2(10).

[4]潘丽萍.让生命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闪光[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