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9 15:22: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发展循环经济的好处

篇1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

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当今社会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

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1 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 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 “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重复利用。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畴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畴,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

三、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1、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属于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企业也不会主动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2、制度创新的作用

2.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因此,我国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2.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创新的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体制

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

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

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

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发展循环经济是全球人类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社会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措施。

[参考文献]

[1] 马凯.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

变[J].宏观经济研究,2004(3).

篇2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9-0006-02

1 循环经济的内涵

“循环经济从广义上讲,是指围绕资源充分利用所进行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从狭义上讲,就是通过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来发展的经济模式”。 它使经济活动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过程,使整个生产和消费的过程和经济系统基本上不产生或者只产生很少的废物。开展循环经济研究,对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2 循环经济的国外实践

2.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走在世界前列,早在1972年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初步确立了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基本原则;1991年通过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避免回收包装品垃圾条例》,扩大了废弃物再利用的范围;1996年颁布实施的《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确立了“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把废弃物提高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思想高度,确立了循环经济“三步走”原则:避免废物产生――废物的循环利用――废物的无害处理。

(2)中介组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德国的社会中介组织如双元回收系统(DSD)和绿点计划开展的包装废物回收行动发挥着重要作用。DSD是德国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赢利性中介组织,由产品生产厂家、包装企业和商业企业联合组成。DSD在委托回收的包装物上打上绿点标记,然后由DSD委托回收企业进行处理,由于绿点标记使用费与包装材料的用量挂钩,企业就会尽量简化产品的包装,并使包装材料方便回收和循环再生,以降低生产成本。

(3)培养社会环保意识,提倡企业与公众的积极参与。企业是废弃物产生的主要源头,德国政府明确废物处理的企业问责制,所有企业都有分离垃圾的装置,以保证废物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2.2 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体系。日本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分成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一部基本法,即《促进建设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的两部法律,分别为《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五部法律法规,分别是《促进容易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及《绿色采购法》”。 这些法律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发展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为日本社会循环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2)建立循环经济技术系统。1999年,日本通产省在题为“循环经济蓝图”的报告中提出了以零排放为目标的循环经济技术系统。它要求各相关部门、各行业的合作与协调,从而构筑了日本循环型经济社会。

(3)企业承担生产者责任。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丢弃的生产模式曾是推动日本企业发展的方式。然而,随着世界性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及资源成本的攀升,日本企业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研究开发清洁技术,并在《促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法》明确了企业责任,要求企业采取必要措施,在产品使用后成为循环资源时,自觉进行循环利用,并有义务对循环资源进行处理。

(4)公众强烈的环境理念。日本各行政部门、企业界、民间团体和个人相互合作、共同努力,综合推进各个年龄层在多种场合的环境教育和环境学习。同时,日本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以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并为国民提供绿色消费的各种信息。

2.3 美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

(1)循环经济立法。美国在1970年制定了《资源再生法》,1976年制定了《固体废弃物处置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有半数以上的州制定了不同形式的再生资源法规。

(2)循环消费是美国实施循环经济的一大特色。美国人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循环经济。由于循环消费观念的普及和循环消费社会机制的发展,循环消费已成为美国社会和经济生活中的一大现象,其社会效益和经济规模并不亚于以废品、垃圾处理和加工为中心的资源再生工作”。

(3)充分合理利用现有资源是美国政府的一贯方针。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美国实行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税收优惠措施。美国在1995年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专门支持那些有实用价值的化学工艺新方法,以减少资源消耗和增加回收利用。

3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首先,我国科技进步的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同步,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依靠能源的高消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次,由于市场开放,全球制造业不断的向我国转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对能源的需求激增,给环境的承受能力带来极大的挑战。在这种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循环经济难以获得大的发展空间。

(2)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制约了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果不能发挥法律法规对行为主体的导向作用,就会造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缺乏主体的参与和互动,而与开展循环经济背道而驰的行为也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受到应有的惩罚。尽管我国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但是系统性、统一性、协调性不足,并且缺乏可操作性。

(3)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支撑不到位。循环经济要求贯彻“3R”原则,必须要有相应的技术条件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等,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目前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高,未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使得循环经济难以实现规模效益。由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设备尚不到位,许多理念和思路都无法落到实处。

(4)相关的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环境政策、资源政策、税收政策不配套,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协调。保证循环经济这种发展模式既“循环”又“经济”是形成循环经济市场运作的内在动力。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往往出现只“循环”不“经济”的情况,原因在于我国缺乏配套的机制来保证循环经济的实施必定会获得经济效益的增加。配套机制的缺失造成了行为主体丧失了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企业缺乏参与意愿。只有行为主体能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他们才有动力去参与发展循环经济。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种政策机制的缺失或者不配套不协调,导致了“政府热,企业冷”的局面。

(5)人们的循环经济意识还不强。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主要依靠政府的倡导、政策上的强制来实行,企业和公众仅是被动参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和法律意识,另外,受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影响,不科学的消费方式在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如:大量使用一次性物品,使用塑料袋等白色污染物等,全民节约的良好风气还没有在全社会形成。

4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启示

(1)建立与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政策保障体制。通过发达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我们可以制定多个层面的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如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的法》等。

(2)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研发,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大对科技的投入,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建立”绿色支撑体系是加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从总体上来说,“绿色技术与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一是资源化技术,二是环境无害化技术,三是高附加价值,少污染排放的高新技术。 建立绿色技术支撑体系,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基础,积极采用清洁生产技术,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新技术,大力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实行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尽可能把对环境有污染的排放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3)探索建立与我国相适应的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和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区域与区域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目前还找不到一个同一层次的循环经济模式在全国推广。因此,分析区域发展状况和经济特色,因地制宜,探究适合当地的循环模式是非常必要的。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可以选择典型企业进行生态工业试点,选择一批工业园区,建立废物交换系统,企业间的闭路循环和生态链等。

(4)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体制与机制。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级政府的职责,需要经济综合部门和资源环境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能定位,从不同角度共同发挥主导作用。我国推动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建立一个协调的管理体制,科技、财政、金融、税务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其他相关部门密切配合。

发展循环经济,政府既有引导责任,又应通过制定各种经济激励措施,给予企业资金和政策支持。企业作为循环经济的实践主体,应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通过建立污染者付费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负责其产品生命周期内的生产、使用、收集、回收、再生利用和处理处置。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全民的主动和积极参与是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主要得益于长期以来政府对社会民众循环经济意识的培养和宣传。公众的积极参与对循环社会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成效显著。

我国要特别加强对循环经济的宣传与报道力度,增强国民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树立公民资源节约与环保意识,把循环经济的发展与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有机结合起来,变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为政府、企业与全民的共同行动。

参考文献

篇3

1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1突破资源约束“瓶颈”,防止经济增长大起大落

我国经济面临的资源约束“瓶颈”正日益凸显。从2003年开始,中国的煤、电、油、运全面紧张,这一现象在2004年尤为明显。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物质资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的,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2003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水泥消耗占世界总量50%、铁矿石占35%、氧化铝和铜占20%,而GDP仅占5%,说明我国资源消耗是惊人的,同时伴随高投入的是低产出。据测算,中国每创造一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是日本的11.5倍。因此,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1.2减轻环境污染压力,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我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经济增长的背后是资源耗竭、生态破坏、环境恶化,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据世界银行和国内有关机构测算,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比重已经高达6%~8%。我国环境污染已经达到十分严重的程度。2003年七大水系断面检测,达到Ⅲ类水质的仅占29.5%,而劣Ⅴ类水质高达44%;全国城市有66.7%缺水;大气中SO2排放量达

1995万t,比国家二级标准要求的1200万t容量高66.3%;农田化肥农药污染、重金属污染、土地荒漠化、各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等现象严重。淮河治污10年投入600亿,治污水质又回到“原点”。全国“两控区”(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控制区)面临巨大压力,原定目标难以完成。由于2003年全国煤炭消费量陡增,导致全国SO2排放量达到2220万t左右,比2002年增加293万t,酸雨控制区内年均pH值小于4.5的城市比例2003年达到16.5%,呈明显上升趋势,比2000年上升12.6%。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1.3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选择

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采取掠夺式资源开采方式,势必造成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注重人口质量的全面提高,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同时,发展循环经济,降低资源消耗,克服“绿色壁垒”,提高产品国际竞争能力,更有利于经济增长。一句话,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技术创新与循环经济

实现循环经济,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新型工业化道路靠的是技术创新,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仍处于追赶时期,注定要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道路,技术创新是关键。

传统经济活动是“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单程线形的物质流动模式,而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化,可以用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从表面上看,循环经济只不过是强调“三废”的回收利用,但这只是一种误解。从技术经济学角度讲,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微观技术层面上是资源(能源)消耗增长过快、资源利用效率过低、资源再生化率不高。这一点我国经济增长状况表现尤为突出。因此,从技术角度讲,循环经济要求我们经济发展必须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消耗,强调对废旧物品回收利用和废弃物的再生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保护环境同时实现经济增长。这就是循环经济的技术范式特征。

有关专家指出循环经济的支撑技术体系大体由五类构成:替代技术、减量技术、再利用技术、资源化技术、系统化技术。替代技术是旨在通过开发和使用新资源、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替代原来所用资源、材料、产品和工艺,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减量技术是用较少的物质和能源消耗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在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再利用技术是延长原料或产品的使用周期,通过多次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资源化技术是生产或消费过程产生的废弃物通过回收处理,成为有用的资源。系统化技术是指主要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考虑,通过构建合理的产品组合、产业组合、技术组合,实现的物质、能量、资金、技术的优化使用的技术,如多产品联产和产业共生技术。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要突破原有的技术范式,大力研发和应用环境友好技术,研究清洁生产管理、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排污最小化技术,开展生态工业和产品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与示范,实现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3制度创新与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需要有相应的制度规范,没有制度保障的技术是不能创造出循环经济的。如果只有技术进步,而没有良好的制度安排,再先进的技术也只能束之高阁,无法产业化,技术不能产业化也就无法对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由于环境资源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公共产品具有两个基本的特性,即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如果某人投资控制污染改善环境,那么其他没有投资的人也可以分享环境改善的好处,即所谓“免费乘车”,那么享受环境好处的人越来越多,愿意投资的人越来越少,势必出现资源耗竭、生态恶化,出现“公地的悲剧”。另一方面,如果企业投资设备控制污染、则势必增加企业成本,降低产品竞争力,企业没有激励控制污染。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一个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框架的利益分配体系。

3.1制度创新的重要性

(1)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激励机制。通过制度安排来规范企业的行为,做到“谁使用谁补偿,谁破坏谁恢复”,有奖有罚,形成良性激励机制。在美国,政府充分发挥绿色税收政策,鼓励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的应用,每购买一辆新能源的汽车可减免联邦税2000美元。每回收处理一条废旧轮胎,国家都给相应补贴,企业利用轮胎进行加工,制造成胶粉、添加剂等,获得新的收益。而在我国,如果企业自己花钱收购处理旧轮胎,这便增加企业成本,使许多企业不能盈利。因此,国家应通过减税、补贴和信贷政策,鼓励循环经济型企业的发展,使他们能获得比传统工艺更高的价格优势和效益。制度安排使经济主体的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企业所付出的成本与收益相联系,提高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保障其投资利益。

(2)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提供约束和规范标准,为循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如制定循环经济技术规范、框架以及行为准则,从而使技术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实现具有行为度量的标准,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和信息成本,减少技术创新的障碍。

(3)降低技术创新的交易费用。好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降低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抑制“经济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提供稳定的预期而降低交易费用,促进技术进步,并使技术产业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3.2制度创新重点领域

(1)创建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建立健全促进循环经济技术的政策保障体系,加强循环经济科研队伍建设,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政策体系,通过实施人才工程促进技术创新;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从根本上改变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问题。同时,通过科技制度创新鼓励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与企业实现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循环经济产业化。

(2)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重组。尽快研究制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实施强制性的耗能标准,促进产业结构重组。明确取缔对环境破坏较大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落后产品,用清洁生产技术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统产业,支持发展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展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要求在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中推行生态化理念。大力发展废旧资源回收、再生利用和安全处置产业,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延长生态工业产业链,以创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

(3)建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提高公众生态文明理念。因为环境资源的公共性,所以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大众的参与,需要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理念。可以建立国家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城市环境质量、主要河流断面水质状况以及企业环境质量。构建一个完全信息的环境质量平台,鼓励公众监督企业的环境行为,建立区域环境评估与巡查制度,促进全社会参与环境保护。

(4)加快循环经济立法,严格法律约束。我国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予以立法。德国和日本最先尝试以法律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德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颁布了《包装条例》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包装条例》要求生产商和零售商首先减少直至消除不必要的包装,其次要求对包装物回收再利用,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则系统地运用3R原则来解决废弃物问题。在日本,2000年批准了《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这部法律对推进循环经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日本还颁布了《容器包装循环法》、《家电循环法》、《废物处理法》、《资源有效利用处理法》、《绿色采购法》等法律,这些法律构建了一个资源回收与再生利用方面比较完善的法规体系。

参考文献

篇4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08-0085-04 中图分类号:F832.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循环经济,是区别于线性经济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率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特征,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引导包括资金在内的社会资源的流动和配置上具有重要作用。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有效的金融支持。但目前普遍存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乏力,主要表现为信贷资金供给不足的问题,亟待破解。

近年来,对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研究越来越引起学者的重视,庞任平(2006),杨涛(2006),王卉彤、陈保启(2006),丁玲华(2007)都从不同角度研究了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制度安排。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试图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价值激励措施及信贷均衡随之发生的变化过程予以探讨,以期为实现这样的制度安排提供政策激励方面的支撑。

为了更加清晰地描绘循环经济信贷供需中的价值激励及均衡变迁过程,本文对当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做出分析,找到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外在诱导因素,分析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价值激励及相应发生的信贷供需均衡变迁过程,最后提出价值激励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观点。

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

对于线性经济过度消费资源、引发环境灾难的批判和反思,引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热潮。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生产观念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的反馈式过程,其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循环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决定了其在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是宏观层面整个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但在微观层面上,则容易出现单个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其投资成本明显大于投资收益。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技术比传统技术更加复杂,对设备、原材料的要求更高,技术更新速度更快,企业设备更新和折旧的速度加快,所需资金也大大高于传统产业。

金融实则是通过经营资本参与到实体经济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的分配,从而为资本找出实现价值的过程。循环经济在寻求金融支持时,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长期贷款比重高、利率要求低的特点,这与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性、低风险性和快流动性的经营原则存在一定冲突,从而造成金融机构缺乏对循环经济主动支持的动力和积极性。图示信贷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见图1),横轴为信贷量Q,纵轴为利率i,曲线S为金融对循环经济的信贷供应量,曲线D为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量。如图所示,信贷支持循环经济的最低利率要求为i,而循环经济所能够承担的信贷成本最高为ia,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曲线S与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曲线D之间没有交点。这表明在当前的制度安排下,金融没有支持循环经济的价值动力,亦即信贷支持循环的市场失灵问题。

《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金融机构应当给予优先贷款等信贷支持,并积极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对生产、进口、销售或者使用列入淘汰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或者产品的企业,金融机构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授信支持。同时,在部分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鼓励”、“要求”、“建议”金融机构“应该”支持循环经济的措施,这些均建立在个体金融机构的社会公益责任和承担这样公益角色的自觉性上。即使是建议成立支持循环经济的专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或者是由特定的政策性金融机构承担支持循环经济的责任,都是建立在财政“隐性补贴”金融机构支持循环经济的基础之上。“个人并不一定是利己的,然而,只有在他的利他主义的报酬超过他作为利他主义者的费用时他才利他”,显然,这样的制度安排,忽视价值激励,无法真正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并不具有效率。

三、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外在诱导因素

当然,外部环境的变化,正在为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乏力的问题创造机会。

一是支持循环经济的意识和能力的改变。社会科学的进步,人们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得到改进。企业主动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在增强,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发现、创造、获取新的收入流的能力在提高。同时,银行家在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性方面的社会责任得到加强,并且开始了对循环经济能够产生新收入流的认识,领会和创新支持循环经济的新制度安排的能力不断提高,金融主动自觉性推动服务于支持循环经济的金融产品和手段创新成为可能。

二是技术的改变。对于环境金融的研究,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1992年联合国环境署《银行界关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声明》,构成了环境金融思想产生的背景。MarcelJunkers的《金融可持续发展与银行业》(2001)、Sonia Labeue的《环境金融》(2002)都对环境金融发展开展了学术研究。同时,金融领域为了优化其内部环境业绩,把环境风险纳入考虑范围,开始了“绿色抵押”、“生态基金”、“巨灾风险证券化”、“天气衍生品”、“排放减少信用”等环境与金融结合的探索。

三是信贷资金与环境“资源”相对价格的变动。人们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使得环境成为一种“资源”。环保评估、“碳交易”机制等,开始使得企业更加认识环境作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通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找到了应对生产要素价格持续升高和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方法,较之以往更加主动地将资金投入到了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上来,资金在与环境“资源”的配比中发生相对价格变化,改变了资金在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中的价值地位。这种变化使信贷资金投入循环经济,开始与环境的更好结合成为可能。

四是其他制度安排的改变。其中一例,1997年12月《京都议定书》成为控制CO2排放的一个全球性制度安排,同时提出了“国际排放贸易”、“联合履行”、“清洁发展机制”3种灵活的减排机制,使得环保和商业之间的关系变成合作伙伴关系,如卖碳业主既能够获得资金的支持又能获得环保的收益。“碳交易”市场的制度安排,逐渐引导

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包括直接投融资、碳指标交易、银行贷款在内的碳金融市场。相似的制度安排,开始促使金融参与到了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中来。

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外部环境开始发生变化,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不但能够获取履行社会责任上的满足,而且开始通过推动循环经济的技术变迁,参与到循环经济所创造出的新的收入流的利益分配之中,这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提供了激励作用。然而,外部环境的变化,相应的技术变迁,仅仅改变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利率敏感性,在信贷供需曲线上只是斜率的变化,对于企业的融资成本和金融覆盖风险的最低利率要求并不产生决定性影响。

四、政策激励、价值发现与信贷供需均衡

正如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指出,“为了一个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冒超一般化的风险去建立一种鼓励个人生动活泼地寻求并创造新的可获利的生产收入流的系统,和一种允许用时间、努力和金钱进行投资并让个人收获他应得好处的系统。”在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上,我们需要改变企业寻求金融支持来发展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价值偏好,提供系统性的价值激励,通过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中的价值发现和实现,调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实现对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

(一)发展循环经济,企业需要增加生产成本,但不会明显地增加其经营效益,产出的是具有保护环境和提高社会资源利用效率的正的外部效应。而这样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产出,至少需要来自政策上的激励,来降低生产的成本和风险,提高企业获取经济收益的能力,才会调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循环经济具有资金需求量大、长期贷款比重高、利率要求低的特点。如果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去改善循环经济的经营效益、资金需求结构和融资能力,从而为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提供更好的信用担保和资产匹配,就能够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融资提供便利。一是直接的财政转移支持,如提供利息补贴。对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融资活动,按照信贷规模和利率水平给予一定比例的利息补贴,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这在信贷支持少数民族生产企业的特定产品生产中已经有了金融实践,并且取得较好效果,可以借鉴。二是融资便利上的政策倾斜。利用现在政策性银行,通过安排开发性金融,通过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化贷款等方式,弥补循环经济基础项目长期建设过程中商业信贷缺位问题;在资本市场完善对循环经济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功能,发展循环经济的直接融资规模;建立和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基金,提供低成本的融资服务;等等。三是提供必要的融资配套服务。发展对循环经济的信用评级、会计辅导和担保服务,特别是地方投资融机构和信用担保组织应体现循环经济政策性要求,加大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融资担保等中介服务,帮助企业在循环经济项目上增强承担风险能力,降低融资的担保问题和财务成本。

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安排,能够激励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性,并且在此过程中增强其融资能力。从信贷需求曲线上来看(图2),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曲线会由D右移至D’,与信贷供给曲线S产生交点。这表明企业在政策激励下,能够承担更高的融资成本,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曲线S不蛮的情况下,实现信贷供需均衡。

(二)金融的价值发现和价值实现功能,决定其只以资金安全和效益为目标选择资金投向和规模。在不能保障稳定收益,并且可能的风险不能通过收益得到完全覆盖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不会主动去承担社会责任,在支持循环经济上发挥更大作用。调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同样需要政策激励,帮助金融降低融资风险,提高资金效益,从而在支持循环经济中实现资金运用的经济价值。

对金融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政策激励,应主要来源于对信贷资金的收益保障和风险分散。一是直接的财政支持。对按照市场利率投放到支持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资金,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当然,这与财政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利息补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只是补贴对象选择上的不同。同时,可以对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所获取的收益,给予税费上的减免。二是稳定资金收益的政策安排。加快推动相关金融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推动绿色配额交易等市场建设,发展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帮助金融业通过市场交易方式来获取支持循环经济的稳定的收人流。三是必要的风险分担制度。对于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的资金损失,应能够及时得到地方担保机构的风险补偿,并且在计提损失等方面给予政策安排上的支持,以降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风险水平。

无论是直接的财政补贴,还是提供可以分散信贷风险的工具安排,都会提升金融投入到循环经济项目的信贷资产的价值,或增强金融应对此类资产可能风险的能力,从而鼓励金融业增加对循环经济的信贷投放。从信贷供给曲线上来看(图2),金融对循环经济的信贷供应曲线会由S右移至S’,与循环经济的信贷需求曲线D产生交点,这表明在政策激励作用下,金融开始能够以更低的利率要求,加大对循环经济的资金支持力度。

当然,目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主要体现为向发展循环经济项目的企业投放信贷资金。信贷资金投放后,金融业并不能直接掌握资金在企业生产中的配置情况。因此,对于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政策激励,也有可能会因为企业对循环经济信贷资金的“挪用”,发生激励效果偏移。对此,有必要在金融业建立循环经济专项信贷管理体制,以保证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资金的正确运用,从而保证相应的政策激励机制的效果。

(三)通过上述两方面政策激励,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得到了正的外部效应生产成本的补贴,金融在支持循环经济中的收益和此项收益覆盖可能风险的功能得到保障,金融有了新的价值发现,信贷资金得到价值实现,循环经济的信贷供需实现均衡,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问题在“看得见的手”的作用下得到解决。从循环经济信贷供需曲线上来看(图2),信贷供给曲线S和需求曲线D共同右移至了曲线S’和D’,实现信贷供需在点a(io,QⅡ)的均衡。

当然,除了价值激励的作用外,制度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指出,偏好的变化也是导致制度变迁的一个重要诱因。人们的理想、风尚、信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会促使人们改变自己的行为模式,使之合理化。为此,通过对循环经济意识的宣传教育,能够改变银行家对于价值的综合考量,使得金融业在经济理性的同时,乐于去承担支持循环经济的更多社会责任,从而推动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信贷供给曲线的向右偏移,在利率更低的水平上,实现更大信贷供应量基础上的供需均衡。

五、结语

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市场失灵,或者称之为支持乏力,根本症结在于经济理性下的价值冲突:循环经济不能为金融支持提供覆盖风险的最低收益。有关循环经济和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变迁和环境变化,为改变这样的价值冲突提供了可能,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金融支持循环经济的成本、收益和分配问题。

作为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效应的循环经济,无论是对其本身还是对支持其的信贷活动予以必要的价值激励,补偿企业和金融业作为私人部门承担发展循环经济这一公共产品生产的成本,都会从根本上解决这样的价值冲突问题,从而用“看得见的手”来解决了市场失灵问题。为此,在认同金融业的经济理性的前提下,社会公益责任规劝的同时,更有必要通过有效的价值激励,为金融业提供价值发现并最终得到价值实现的机会,从而引导金融加大对循环经济的支持力度。

参考文献:

[1]庞任平,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6)

[2]杨涛,全面创新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6-10-13

[3]王卉彤,陈保启,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路径[J],上海金融,2006,(6)

[4]丁玲华,发展循环经济的金融支持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7,(8)

篇5

2旅游业的循环经济视角

旅游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是吸引游客最根本的力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是旅游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旅游产业需要根据循环经济的运行方式完成对旅游产业的改造,优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使旅游产业与循环经济接轨。

2.1符合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循环经济要求采用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向生态化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与以可循环利用的旅游资源为主、低资源消耗的旅游业发展模式的要求一致。在旅游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生态旅游的推广、生态景区和绿色旅游交通建设等的基本思路完全符合循环经济理论。要想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的良性循环,发展循环型旅游是最佳选择。

2.2旅游业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最佳载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经进入了大众旅游阶段,参加旅游活动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可以通过旅游业大力宣传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旅游业是一个关联性很强的行业,在系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它起着沟通、协调、支持和促进的作用。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在旅游行业内部形成循环链,改变过去过度消耗资源、恶化环境的旅游方式,不断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使旅游业及相关行业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3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3.1循环性旅游模式的优点

与传统旅游模式相比,循环型旅游模式强调环境保护,注重向资源的循环利用、旅游过程清洁化的方向发展,使旅游地居民、旅游经营管理者和政府、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到旅游决策和管理中,以提高旅游决策和管理的科学性。在此过程中,要求旅游者要承担保护旅游资源,清洁旅游过程,使旅游废弃物资源化,尊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并促进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的责任。

3.2发展循环旅游的途径

发展循环型旅游就是要将循环经济的“3R”原则贯穿于旅游业发展中,通过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实现循环型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保障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4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4.1经济利益驱动机制

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体是企业,比如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饭店等。在现代市场经济下,企业经营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所以,当循环经济能给旅游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降低成本或增加收益)时,旅游企业才有足够的动力发展循环经济。

4.2社会拉动机制

旅游循环经济的社会需求大致上可以分为政府所代表的社会总体需求和社会成员的个体需求。政府作为代表公众利益的组织,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倡导和实施节约资源、环境污染少、有益于经济和环境共赢的行为。同时,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态环境已经逐渐成为人们自发的行动。人们慢慢接受了循环经济的思想,并在逐渐改变消费习惯,越来越偏向于绿色消费。在各个地区旅游业发展循环经济时,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而非简单照搬别的行业、别的地区的发展模式。

5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

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在企业层面,旅游开发者要用循环经济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②各景区要严格控制游人数量,一切以环境资源的承载力为限,促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在环境承载力、资源承载力允许的前提下,保证环境和资源具有生息和修复的能力。③建立绿色旅游技术体系,减少旅游消费过程中的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产生、排放。④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规范旅游开发行为,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与规划相悖的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⑤制订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激励制度。比如政府应该鼓励消费者购买绿色企业的产品,在税收上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证景区大型旅游设施报废后能够返回设备回收单位加工处理、循环利用(景区不具备处理能力);扶持创建绿色饭店,减免绿色饭店的排污费;给予节能技改项目一定的补贴或贴息贷款等。⑥制订旅游景区生态规划。在旅游景区规划的过程中,旅游管理开发机构要依据法律法规引导景区进行生态规划,并制订符合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的土地利用规划、景观规划、水资源和能源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⑦以生态教育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加强教育和社会文化建设,树立旅游循环经济的理念,让公众理解和接受旅游循环经济,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篇6

[中图分类号] F069.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11-0081-03

[作者简介] 钟添生,宜春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理论。(江西 宜春 336000)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本世纪头20年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和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首先是资源约束矛盾日益突出。从资源禀赋看,我国是总量上的大国,人均上的贫国。我国耕地、淡水、能源、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均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2-1/3。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国际经验表明,这是一个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近两年,我国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又加大了国内资源的供给压力。其次是环境形势更加严峻。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水环境每况愈下,大气环境不容乐观,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二次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粪便、水产养殖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威胁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再次是提高国际竞争力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竞争将更加激烈。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高比例,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壁垒作用日渐削弱,但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在内的非关税壁垒日益凸显,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实践证明,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根本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减轻环境压力,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第一,发展循环经济是实施资源战略,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大战略措施。我国的资源状况,一方面人均资源量相对不足,另一方面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在节约资源方面是大有可为的。第二,发展循环经济是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发展循环经济要求实施清洁生产,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是保护环境的治本措施。另外,各种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地减少了固体污染物的排放。第三,发展循环经济是应对入世挑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客观要求。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转变增长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可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到增强。目前,我国工业产品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占企业生产成本的75%左右,若降低1个百分点就能取得100多亿元的效益。近几年,资源环境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绿色壁垒成为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最多也是最难突破的问题,有的已对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重要的影响。对此,我们不仅要有清醒的认识,更要及时和巧妙应对。发展循环经济在突破绿色壁垒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中能发挥重要作用。

二、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当前,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的大好形势下,社会上对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种种误区。要么不屑一顾,只把循环经济当作一个时髦的口号和环境保护的标签去给传统经济增长方式涂脂抹粉,循环随你循环,经济照旧经济。要么把循环经济单纯理解为环境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一切工艺、一切废弃物全部闭路循环、实现污染物的零排放。这些作法把经济和生态割裂开来,都不是在搞循环经济,都是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种种误区。

1.发展循环经济能够彻底解决生态环境与发展问题。发展循环经济的核心是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而循环利用技术能否在实际中应用,要受到理论、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等条件的制约,即使一项循环方案在理论上和技术上可行,在经济上不可行,即它的成本――效益指标不如非循环方案,在实际中也不能盲目采用。其次,发展循环经济的目的是实现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即使实现了废物零排放,解决了环境问题,但如果不能实现高效率,不能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进步,那将会失去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我国的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和秸秆、绿肥、沼液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猪、牛、鸡、狗、鱼、桑、蚕和菜地、农田、鱼塘、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但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环境风险虽低,但经济效益也不高。这种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的传统循环经济解决了环境问题,却遏制了经济的有效发展。

2.循环经济严禁发展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的产业。发展循环经济首先必须严禁发展那些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业的提法是值得商榷的。这个口号喊了几十年,但过街老鼠却是越打越多,这类企业并没有真正被砍掉或改掉,而只是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由城市转移到乡镇或者农村而已,那里生态脆弱,环境管理不严,治理技术落后,社会生态意识低下,其环境成本要比发达地区高,环境污染后果也要严重得多。其实,对于社会必需的高物耗、高能耗、重污染型产品,应当优先考虑布局在环境容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法规严格、社会生态意识高的地区集中发展、系统整改。发展循环经济,首先要做的不是从末端一刀切,简单地淘汰或挤走这些产业,而应从更大尺度上进行纵向、横向、区域、社会和技术的整合,从体制、机制和全过程整合方法上解决这些产业和常规技术的更新换代问题,而不要也不可能一窝蜂都去搞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中有两类主导技术:一类是纵深领域的前沿高新技术(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材料技术、电子技术等);另一类是横向组合的系统技术(如具有完整的生命周期、高效的代谢过程、和谐的服务功能、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技术)。循环经济欢迎并尽可能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但城乡循环经济建设的主流和特色却在于传统技术的系统整合,在于硬技术的软组装和软科学的硬着陆。循环经济既要阳春白雪,更要下里巴人。后一类循环经济,无论在发达地区还是落后地区,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还是传统农庄,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消费领域,都可以蓬勃发展,前提是政府、企业和社会对循环经济内涵、机理和转型方法的深入理解,要有产业催化、孵化、活化和进化的组织手段和科学方法,要有产业生态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措施。

3.循环链越长生态效益越好。丹麦著名的卡伦堡生态产业园的形成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是在商业运作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所有企业都从彼此利用废物中获得了好处。但我们在参观卡伦堡时,园区负责人就坦诚地告诉我们园区耦合链的苦恼:当市场某些产品滞销、原材料价格波动(如天然气价格低于废热供应价格)或某一工艺环节出现事故时,整个系统运行就会失调,效率和效益比单个运行时要低。实践证明,产业生态链不是越长越好,产业生态网也不是越复杂越好,一定程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导致稳定性,但过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可能导致不稳定性,通过长链将废弃物吃干榨尽和零排放,即使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由于系统可靠性差,生态上往往也是不合理的。循环经济涉及四个方面的创新:一是生态效率的创新。怎样把产品生产工艺改进得更好,以生态和经济上最合理的方式利用资源。二是生态效用的创新。怎样设计一类生态和经济上更合理的产品,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生态服务的创新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创新。变产品导向为服务导向,减少中间环节,为社会和区域自然环境提供一条龙的功能。四是生态文化的创新。企业经营目标进一步从物、事转向人,聚焦于员工、用户和周边社区居民的观念、技术、能力的培训,培育一类新型的企业和社区生态文化。国外有人统计,通过工艺革新,可以提高效率1-2倍,通过产品创新,可以提高效率4-6倍,通过服务功能的革新,可以提高效率8-10倍,通过系统重组和体制革新,可以提高效率10-20倍。

4.衡量循环经济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是第三产业的比例。从理论上讲,以任何一类产业为核心,都可以合纵连横,结链成网,发展循环经济。但单一的企业、单功能的行业很难形成规模型循环经济。三大产业的界限在未来的循环经济中将被逐步打破,单一功能的工业的涵义将转为产业。一方面,每个循环经济企业内部都将有从第一、第二到第三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循环过程,企业内部研究与开发、服务与培训的从业人员将大大超过在第一线生产工地上的从业人员。另一方面,如前所述,第一产业必须将种植业、养殖业发展为加工业、物流业和服务业;第二产业必须向一三产业的两头延伸才能融入循环经济圈;而第三产业如不和一二产业联姻也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说,衡量循环经济型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程度的指标不是第三产业比例的高低,而是企业和行业内部及相互间生态耦合程度的高低、经济规模效应的大小以及系统主导性和多样性、开放度与自主度、刚性与柔性的协调程度。

三、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探讨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有着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实践基础。广大劳动人民崇尚节俭、尽量做到物尽其用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基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是循环经济的思想基础。发展循环经济还有一个内涵不断扩大、思路逐步清晰、重点与时俱进的过程。

1.依据《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指导循环经济健康发展。乘《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制定与实施的东风,加快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采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提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路、目标、步骤和政策措施等,指导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与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依法保护和合理使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永续利用的方针,紧紧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标,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政策导向,依靠技术进步,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宏观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促进经济、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强化政策导向,坚持鼓励与限制相结合,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一是用足用好国家对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充分发挥优惠政策的鼓励、引导和扶持作用。二是以与时俱进的精神,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三是研究制定适应新形势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技术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技术政策。确保按照总理在2008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鼓励和支持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的要求全面落实,推进可持续发展。

3.提高科学转化生产力速度,依靠技术进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一要提高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二要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三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要以解决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共性和关键技术为重点,选择具有标志性目标和有广泛推广前景的先进适用技术,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四要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不要仅仅为了搞示范,还要使示范的技术开花结果,发挥效益。技术推广这个环节很重要,特别要做好推广技术的筛选、信息传播和技术服务工作,使科学技术充分发展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发展循环经济涉及面广,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抓住重点,注重实效。一是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二是要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积极建设节约型社会,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矿产资源,做好国土资源保护工作。三要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四是以推行清洁生产和发展环保产业为重点,促进工业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转变。五是以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为重点,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为新型工业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5.提高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加大示范试点和典型企业的推动和辐射作用。一是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提高公众参与水平。二是继续推进清洁生产示范试点计划的实施。三是开展清洁生产先进企业创建活动,使企业经过努力,其清洁生产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同行业的领先水平或国际先进水平,污染物达到或接近零排放,为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开展创建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工作机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四是以循环经济的要求,推进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特别是新建的经济技术开发区或工业园区,从规划、设计到整个实施过程中,都要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五是抓紧推动全国发展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王如松.循环经济:认识误区与整合途径[J].前线,2005,(7).

[2]冯之浚.循环经济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毛如柏,冯之浚.论循环经济[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7

二、积极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对策

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发展,但是发展模式不多,覆盖面积不大和普及率不高,还没有大范围推广,我们必须下大力气,不断创新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就是要让农民从中获得经济效益,让社会取得生态效益。加强宣传,就是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紧迫性,宣传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得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加强培训,就是要对农户进行培训,要让农户真正掌握那些“学得来”“用得上”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本领,进而激发农民群众推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快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任何一项工作推广都必须要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支持,要推广农业循环经济,也离不开配套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支持,要求相关部门要尽快结合实际,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证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深入、持久,比如在税收和投资等环节上给予经济奖励措施。

(三)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科技创新、科技进步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循环利用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对已经开发出来的优良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加以改进、推广。科技就是生产力,只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再生”,实现可持续发展,比如现在农村实用最多的“沼气”资源,虽然已经作为循环经济常见、有效模式被大家所接收,但还是可以继续利用科技这个工具,优化、创新相关设备,提高再生能源的利用率。

(四)加大、加强资金扶持力度。推行、推广农业循环经济,除了技术瓶颈外,关键是资金,如果能有专项资金的扶持,确保专款专用,发动和鼓励社会各界人捐资,帮扶农村贫困户进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改造,积极引导和发挥农民的主动性,充分依靠农户自主投入的主体作用,防止过分依赖政府。

(五)树典范、立标兵,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推广。虽然经过广泛深入宣传之后,农民对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已经有一定的认识了,但这还不够,只是给了大家一个美好的印象,毕竟百闻不如一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必须要选择条件较好的镇、村组织开展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试点工作,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样板示范户和生态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到循环经济所带来的好处,通过以点带面,示范辐射作用,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篇8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发展为各国都极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多种废弃物的处置以及污染、现有石化能源的大量消耗,导致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就我国来说,因为经济的走强,对自然资源特别是能源的需求量不断提升。我国能源企业在开发自然资源过程中所具有的战略性地位和当地生态环境所具有的脆弱性之间构成了尖锐的矛盾,这就导致能源开发和环境治理问题凸显出来。能源企业要想在当前中国经济的宏观发展大局中做出自身的积极贡献,就应当依据各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与能源开发特色,建立起一个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新型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人们为了对付自然资源之中的不良影响而形成的新型经济开放观念,通过各类资源的高效化、循环化运用,能够用相对较低的消耗以及排放来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的产生,对以前传统的高能耗发展方式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转变。

一、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原则

能源企业要想发展现代循环经济,就一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资源配置的优化为中心,以提升生产率与控制废弃物排放量为突出目标。要通过对能源技术加以创新,形成更加全面的应对举措,以求产生和政府部门号召开发的循环经济相互适应的,能够落实能源企业今后发展新要求的经营管理体系。笔者觉得能源企业在推进循环经济时务必要落实好以下三个原则:一是要落实经济减量化、再利用的基本原则。减量化指的是在企业生产中要切实降低资源所产生的各类消耗,尽可能地提高一次能源的开采率、利用率。再利用指的是要确保多种生产要素均能实现反复化利用,这样一来才能有效减少能耗。二是要落实企业与大自然的和谐友好相处的基本原则。能源企业应当转变自身所固有的生产方式,让自身的发展与大自然的生态循环间时刻进行互动,在和谐友好的环境下用最少的资源和环境成本以获取最大的效益。三是要落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积极作用的基本原则。要把市场视为最重要的发展导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来推动能源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与此同时,一定要坚持把企业建设和政府的宏观调控相互结合起来,依据循环经济的政策性导向加以合理把握。

二、构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具体策略

(一)发挥政府部门在加强能源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政府部门要大力号召包括能源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为此,政府部门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创建循环经济的运作体系,而且应当细化至十分具体的能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各项工艺流程以及技术环节;其次是要健全完善能源的价格控制体系。要依据市场规律和供求关系,持续增加能源企业在污染环境和耗费资源之后需要补偿的税费价格,利用加大征收污染税费力度的办法以支持能源企业应用循环经济,进而提升循环经济条件下所生产产品的价格优势;再次是应当着力提升排污费的收取标准以及企业违规排污的处罚额度,通过企业污染补偿资金的大幅提升,以促进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从而让能源企业能够更加自觉地走上清洁生产以及循环再利用道路。最后是要不断健全完善循环经济法律体系。要按照开发循环经济的实际需求,结合当前在环境保护过程之中遭遇的各类问题,有针对性地修订《环境保护法》,其别要加入开发循环经济的具体规定,对于清洁生产、资源回收利用等应当落实强制性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还应当制定出台节约能源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门法律法规,做到符合当前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实现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二)企业管理层必须深入认识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

企业管理层应当抛弃对于循环经济所持有的片面观点,也就是觉得发展循环经济只是完成上级布置的行政任务,认为开发循环经济对本企业并无实质意义上的好处,其作用仅仅是改进与提升本区域的生态环境。正是因为持有这种观点,所以一部分能源企业并未认识到循环经济旨在追求社会、经济、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自然也就没有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推进循环经济不断发展的思路。这就需要能源企业管理层以及广大职工应当切实深化对于循环经济的认识,不断提升资源意识与环境保护意识,站在全局的高度上来审视能源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开放的极端重要性,真正树立起能源企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完完全全地将自己的各项行动渗透到循环经济发展进程当中。

(三)企业要着手建立开发循环经济的长效化科学化体制机制

能源企业要在当地政府的鼎力支持下,按照能源企业开发循环经济的内、外特点,建立起推动能源企业循环经济长效化科学化发展的新型体制机制。对循环经济加以投入,能创造出相当理想的经济效益。实施此项目的能源企业效益需要要高出其所投入之成本,让能源企业能实现一定的利润,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地也就能积极参与到其中了。政府部门要通过激励、表彰和拓展市场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来开发这类项目。至于那些在循环经济投入之后依然无法创出良好业绩的项目,因为在经济效益上并不显著,企业缺少足够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还可运用命令、指令以及计划来加以监督,并且和适当地补偿以及税收优惠等各种方式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面对处于两者间的企业循环经济项目,这一项目虽然较为普遍,但是在济效益上并不够稳定,政府的补偿以及税收政策激励上的效率比较差。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强化指导,通过创建切实可行的价格体系,让能源产品和服务能够真正地体现于循环经济所投入的各项成本之中,做到提升能源企业实施这类项目的主观能动性。

(四)企业要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来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在技术上进行改造升级是推动能源企业开发循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之一。技术上的改造升级能全面打破能源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开发中在成本、价格上的限制,做到切实促进能源企业全力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实施技术升级与技术创新,不仅费用非常高,而且技术上的要求也相当高,企业要想方设法更好地投入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全面解决影响到循环经济的重要技术。能源企业推动本企业开发循环经济主要包括了尽可能地节省资源、再利用和环境无害化等相关技术,涵盖了能源开采、产品制造、流通、消费和投入利用等各个环节,而且还包括了引进技术创新和结成联盟等形式,这样即可发挥合作生产所具有的优势。

(五)立足改进管理运用集约经营以实现企业的扩能与挖潜

立足于开发循环经济,不但能推动能源企业降低不必要的消耗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而且还能够结合我国能源供给趋紧的总体状况,让能源企业能够尽可能地满足如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对能源提出的新的更大的需求。全面而又充足的能源是保障能源企业推动循环经济开发的重要内容。能源企业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双重性质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必须落实好现代企业制度的各项具体要求,用市场化手段来改进管理,来健全完善各类要素的配置体系,不断推进企业的现代化和集约化经营,深入挖掘企业内部的潜力,确保更加稳定地增产和增收,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能源需求。

(六)改进企业的产业结构以加快实现产业升级步伐

我国现有的能源企业必须切实改变以往所固有的粗放型、高能耗和低效率发展方式,积极巩固能源产业的发展。比如,通过电力能源企业为例进行说明的话,就应当努力推进高参数与大容量电力机组之建设,强化大型发电机组之建设,推动核电与风电等新能源建设,实现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之间的彼此合作,从而体现出更大更充分的协同化效应。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深入探讨当前我国能源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具备极为深刻的理论价值以及实际意义。当前,随着我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提升,要求我国各能源企业充分发掘自身潜力,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改进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从而实现我国能源企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德敏.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循环利用[J]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

篇9

“循环经济范围比较广,再利用、循环利用、减量利用都属于循环经济范畴。”国家发改委能源所能源分析和市场分析研究中心主任姜克隽告诉《英才》记者。“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被称作3R原则。那么,遵守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好处是什么?发展循环经济又存在哪些瓶颈?

难以计量

循环经济的概念听起来模糊,但循环经济却并不遥远。

湖北宜化集团于去年,在新疆进行了百亿元的投资,而此前也已经投资了几十亿元,这个项目打造的就是低碳循环经济园。“将煤化工、采矿、煤矿、尿素、水泥,循环起来,做成个循环经济园。”湖北宜化集团董事长蒋远华告诉《英才》记者,“在这个园区,二氧化碳能够变成尿素,进而达到了减碳。”

早在2008年,记者在乐山五通桥区进行多晶硅产业实地调研时,也发现为处置多晶硅的有毒附属品四氯化硅,而建设了循环经济产业园。四氯化硅是一种带有剧毒的化学物质,不便于长途运输和就地掩埋,处理不善将直接给人类和生活环境带来巨大危害。

在最古老的多晶硅生产工艺中,并没有妥善处理四氯化硅的方法,而是采取简单的酸碱中和后就地掩埋。光伏产业兴起之前,多晶硅的产量很低,只有几十吨。因为量小,其副产品就被化整为零后掩埋了。但是光伏产业的兴起,已经不能采取最古老的处理方法。当地政府就引进了新的处理技术,将四氯化硅生成白炭黑。“这些都是循环经济的一部分。”姜克隽说。

“循环经济实际有两个核心,一个是减量,减量是相对于节约、提高效率而言的;还有一个是变废为宝,也就是资源的再利用,让它循环起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告诉《英才》记者,“资源再利用里边也有交叉的,通常所说的三废,其中很多东西都能把它再变成新的资源。”

不过,循环经济对企业而言,代价颇高。

节能减排对企业亦有好处,降低消耗,就减少了能耗的支出,这是盈利。但蒋远华感叹,节能减排对很多企业也是包袱,因为技术不达标、管理不善,更重要的是投入不够,规模不够。

“刚保本的工厂,没有能力投资价格高昂的环保设备。”蒋远华表示,宜化集团的优势在于产业集群,没有集群就没有循环,集群的效益能够使不盈利的项目实现盈利。但湖北宜化并没有具体的估算过产业集群和循环经济带来的价值以及节约的成本。

“不同品种,不好算。”蒋远华举例说,“过去废渣处理每年都要花三四个亿,现在做了卖渣公司,将废渣卖掉还能变现三四个亿,大幅度降低了成本。”

李佐军与蒋远华有着相同的感受,循环经济的经济效应到底有多大,难以估算。“这是因为循环经济,既可以通过节能安排、资源节约的方式实现,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如法律、标准、行政的手段(拉闸限电、谈交易等),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以及节能减排的效果。”

单独将循环经济本身拎出来,计算它究竟能产生多少作用,确实有相当的难度。因为减量化这个概念,本身就不太好界定的。

李佐军认为,减量化涉及到资源的节约问题,节约就是体现效率,减少浪费,体现效率的手段就涉及到技术、制度变革、人力资本的增加、结构的优化等。这就不完全是循环经济本身,它还包含了其他很多相关的问题。

所以,减量化把循环经济的外延扩展的很大,使其不太好界定,模棱两可。但是如果要从减量化方面考量,将所有的节能减排都放在循环经济概念里,循环经济这个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了。

不过,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固然难以计量,但另一方面,即再利用资源化,则是相对具体的,也就是把废物、垃圾等排放的东西,再变成新的产业、新的效益。

经济瓶颈

政策支持已是百箭齐发。

日前,国家发改委环资司与国家开发银行评审二局签署了《关于支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合作框架协议》。但是,政策也并非能解百忧。

“循环经济相关政策也出台了,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那么多问题。而且循环经济本身也有天生的缺陷,如分散、规模小等。以垃圾为例,垃圾不仅很分散,规模也很小,很难实现规模经济,这些问题不是光靠政策就能解决的。”李佐军认为,即便是所有的规则都制定出来了,能真正落实到位,在当前的体制下,也还要面临很多特殊的难题。

然而,循环经济有利于减少成本、减少能耗、减少排放,增加经济竞争性。

“能够做循环经济就尽量去做,没有循环经济的社会,必然会在未来竞争中败下阵来。”姜克隽认为,目前循环经济的主要瓶颈,仍然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循环经济理念需要贯彻到所有经济发展格局中,尽力做到循环经济体系。现在,由于仍属投资驱动,有投资就去建厂,无法很好纳入一个大的循环经济体系中。

虽然是投资在拉动循环经济发展,但李佐军认为“如何实现经济效益才是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

篇10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

篇11

一、以宪法为核心理念,构建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一个国家的法是由宪法和一系列位阶不同的普通法律所组成的一个统一体系。宪法在一国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普通法律都必须以宪法为依据而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普通法律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进行具体化,成为社会实际生活的具体规范。国家立法机关在制定普通法律时,必须以宪法为依据。普通法律的规定不得同宪法相抵触,否则无效。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公民对环境权、健康权、生命权的理解与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环境权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同,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环境权写入《宪法》,国际社会以及一些国家开始用立法和法律解释的方式对环境权加以确认,立志于使环境权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如法国政府内阁会议曾于2003年6月25日通过了关于《环境》的宪法草案。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美国第九次修正案规定“不得因本宪法列举某些权利,而认为人民保有的其他权利被否定或被贬低。”“宪法第九次修正案被认为是包含公众免受不合理的环境质量降级的权利。”从上述不难看出,循环经济所体现的宗旨,在宪法中是有切实的依据的。同时,在制定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普通法律以及除普通法律以外的法的其他形式时,必须依据宪法的规定、原则及精神制定,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二、借鉴国外循环经济的立法模式,构建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匮乏、环境破坏问题严重的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起步较晚、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要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构筑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就需要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少走弯路。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进,又要循序渐进;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我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框架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一)第一层面的基本法

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管理作用极大。客观上需要从全局的高度,制定一部能够统揽全局的、带有基本法性质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明确各级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全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方向,利用政府强制管理的“有形之手”与发挥市场机制的“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从国家发展战略、规划和决策层次规范循环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一场经济、环保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权威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保护和引导。因此制定循环经济的基本法是十分必要的。从这一层面来考虑应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

(二)第二层面的综合性法律

目前,我国现有的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法规许多属于综合性质,不少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或90年代初制定的。当时的立法目的、法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还带有计划经济色彩,以环境污染防治为核心的环境法体系在环境管理机构设置、环境保护基本原则及法律责任等方面存在重污染防治规范而轻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的缺陷,因此对这些法律法规应及时修改,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

(三)第三层面的针对各种产品性质制定的具体法律法规属于第三层面的立法问题,如主要工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废包装、废塑料、废玻璃、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建筑废物、厨房垃圾、废旧汽车及其配件等大宗废物的专业性循环利用问题,既属于企业层次上的问题,又属于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的问题,现行的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零散,缺乏系统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要加快制定针对各种产品性质、操作性强的具体法律法规建设步伐。

三、通过立法,建立约束激励机制

(一)通过科技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快速发展

政府应切实发挥建立循环经济型社会的主导作用,开办各类研发机构。除了发挥政府办的研发机构“国家队”、“主力军”的作用,从事多方面的研发,特别是重点攻关项目的研发,还要鼓励、引导、支持民营机构的研发和企业的研发活动。研发机构的任务,就是从本地实际出发,研究和开发适用有效的可以替代传统做法的资源节约型的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新产品,研究和开发使各类废弃物利用更充分、质量更高、附加值更大的新技术、新工艺。

各地政府不仅要为政府办的研发机构提供资金,而且应每年拿出资金,以课题招标的方式扶持民营研发机构和企业的研发活动。要依法保护研发机构成果的知识产权,同时通过科学教育、科学知识普及,进一步传播增进大众对科技的理解和参与,形成一个政府、产业、教育、学术、金融、民间组织及个人等共同推动科技创新的局面。

(二)建造绿色财政制度

购买性支出政策。在购买性支出的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例如,大型水利工程、城市地下管道铺设、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公路修建等。在购买性支出的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实际的绿色购买行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例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通过ISO14000体系认证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用标准化配件生产的产品。通过改变政府的购买行为,可以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财政补贴政策。政府可以考虑给开展循环经济的企业以财政补贴的照顾,如采取物价补贴、企业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同时,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的无污染或减少污染的机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制度。政府对企业通过有针对性的财政补贴,可调动企业循环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从而指导整个社会资源向循环经济的方向发展。

许可证制度。政府确定某一地区排污或排污浓度的总体水平,实现污染许可证的发放量等于该总体水平。发放许可证时,可结合企业现有排污情况,成比例缩小允许的污染物排放数量,超标部门给予经济甚至是法律的惩罚。

财政信贷制度。信贷制度是环境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可以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对不同对象实行不同的信贷制度,即优惠信贷制度或严格信贷制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对实施循环型经营的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待遇,鼓励人们朝着循环型发展模式的方向去生产和消费。

完善现有税费制度。政府可以制订出特别的税、费政策。这一方面,国外同样也有先例。此外,如美国的税收减免政策、日本的特别退税政策,以及荷兰利用税法条款来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另外,发达国家还普遍采取了其它一些税收政策,如征收生态税、填埋和焚烧税、新鲜材料税。各级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通过实行“绿色税”等措施,利用政策导向和经济杠杆,促使企业、公民自觉地为建立循环型生态社会进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推动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

利用奖金等多种奖励手段。政府可以设立一些具体的奖励政策和制度,重视和支持那些具有基础性和创新性、并对企业有实用价值的资源开发利用的新工艺、新方法,通过减少资源消耗来实现对污染的防治。如美国1995年设立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英国2000年开始颁发的JerwoodSalters环境奖。日本政府在许多城市设立了资源回收奖励制度,目的是要鼓励市民回收有用资源的积极性。为促使废弃物回收再利用,日本大阪市对回收报纸、硬板纸、旧布等废弃物的社区、学校等集体发放奖金;并在全市设置了80多处牛奶纸盒回收点,以免费购买图书方式鼓励市民回收牛奶纸盒;对回收100只铅罐或600个牛奶罐的市民予以100日元的奖励。泰国曼谷市建立“垃圾银行”,鼓励少年儿童收集垃圾、分类装袋,并交由“垃圾银行”处理。“垃圾银行”每3个月计息一次,以铅笔、书本、袜子等生活必需品作为利息,予以奖励。

(三)建立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