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旅游规划分析

旅游规划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19 15:22: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旅游规划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旅游规划分析

篇1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于生态旅游的关注较少,因此也忽略了对它的研究,所以至今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还尚未有一个统一的说法,由于生态旅游的基础概念十分模糊,从而导致生态旅游的规范化研究难以进行,同时也造成其实践具有误导性,很有可能会带来严重后果。目前,对于生态旅游的定义基本有这样三种:

第一种,从旅游需求方来讲,生态旅游自然是一种旅游活动。在旅游的过程中,旅者可以游览一些自然景色优美又具有历史文化的古迹,这些地区不仅环境优美,而且尚未受到人类的干扰,依旧是最原始的状态。

第二种,从旅游供给方来讲,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销售品。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和感受特色风土人情时,当地人民可以通过向他们出售旅游纪念品来拉动经济增长。

第三种,从旅游的需求方和供给方共同来看,生态旅游则是一种旅游经典的开发方式。

从二者结合的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生态旅游的综合定义无疑是:一种体验异质生态旅游的旅游方式和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思想观念。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生态旅游的观念的理解我们必须严格,这主要可以表现在以下限定条件上:

1.关于生态旅游的定义主要从三个方面出发:保护自然景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统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对于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思想则是通过目的地来体现。因此,根据具体情况,我们对生态旅游的理解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2.关于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生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通常为天然的自然环境,尚未受到人为干扰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等。大部分生态旅游的目的地都具有人文景观与历史意义。

3.关于生态旅游的内涵意义。实际上,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的核心也是前提。人们不仅强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而且还注重对生态环境改善和保护。一方面,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们生态旅游的高品位,鼓励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生态保护是生态旅游可持续性发展重要前提与客观要求,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也体现出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一致性。

二、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基础――景观生态学

(一)景观生态学的定义

关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它与其它景观空间的研究不同。景观生态学所涵盖的内容繁多,主要包括景观异质性的生物、地理和社会的原因等等,是一门将自然科学与人类科学相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特色便是以研究空间为主,其理论核心主要通过两个方面进行表现:一是空间的异质性,二是生态的整体性。

从生态景观学的空间范围来看,其生态旅游的目的地包括自然风景区、风景名胜区等,其景观生态类型主要有山地、森林以及草地等等。就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来说,以上的旅游目的地就是构成其景观的主要内容。

从生态景观学的内涵来看,其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其原则和指导思想是在合理的情况下进行旅游开发。由此可见,景观生态学的空间范围与生态旅游的内涵具有一致性,因此,景观生态学成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重要基础理论。

(二)景观生态学的结构功能

对于景观结构,我们通常用这样几个专有名词进行描述:斑块(patch)、廊道(corridor)、基质(matrix)和缘(edge)。

1.斑块。斑块的原意是聚集地。景观生态学中,我们具体指自然景观。

2.廊道。廊道是一种线状要素类型,这里主要是指林带、交通以及两侧的带状树林、河流等。

3.基质。基质一种生态系统,它存在于斑块内,它的各种特征是对旅游整体形象的策划基础,也是划分各种功能区的前提。

4.缘。具体指边缘地带,作用是边缘效应进行集中的

表现。

景观生态学的功能主要包括廊道、基质和斑块的功能特征分析,将旅游活动解释成各种生态流。这些生态流主要来源于游客的客流、物流、货币流以及信息流等等。由于我国大部分生态旅游目的地长期发展,并通过人类的有效保护,从而形成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促使生态旅游景观表现出一定的人文性。

(三)景观生态学的整体性与异质性

在景观生态学中,主要包含着这样两种性质:一个是整体性,另一个就是异质性。下面,我们对于这两种性质进行相关解释。

整体性:景观生态学主要由景观要素组成,其结构具有等级性,功能独立且视觉特征明显,其各整体的功能大于各个部分的组成功能,这便是生态整体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最为直观的陈述。

异质性:空间的异质性主要是指各种单元变化的异常性状。通常,异质性与系统的稳定性与抗干扰能力息息相关,是景观功能的基础保障,决定着空间的多元化。

在外形结构上,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塑造和控制着生态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而在内部结构上,景观生态的整体与异质性对生态旅游目的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为我们改善生态环境的措施提供了切入点与新思路。而其可持续性发展的实质也就是不断构建起空间,维持其生态的整体性。

(四)景观的多样性与稳定性

景观的多样性主要是研究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斑块的具体情况,对其大小、数量以及形状进行描述与分类;第二个部分是景观的类型、分布;第三部分主要是研究斑块的连接性和连通性以及功能的多样性等等。经过长期的研究与观察,我们发现景观的多样性影响着景观的稳定性。

由于生态旅游中的景观生态系统具有非独立性,因此景观的异质性格局大多由多种生态系统对其进行构成,其旅游功能和旅游景观也各不一样,从而保证了旅游景观的稳定性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相反也实现了景观旅游的各种功能。生态旅游的稳定性不仅能够反映人为对于自然的干扰程度,同时也成为生态旅游目的地可持续性发展的检验标准之一。

(五)景观生态的变化

所谓景观变化主要是指随着时间的积累,景观系统在结构以及功能方面发生的变化。景观的变化通常由两方面的因素产生。一是人为因素,二是自然因素。

然而,相对于自然因素而言,人为因素对于自然景观的影响要大得多。

例如旅游开发者为了便于旅游者行走,铺设道路,又或者建设房屋,这些行为都严重破坏了自然景观的原始性,同时也导致植被稀少,使动植物的生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减少了动植物的多样性。大量的旅游者会对土壤产生影响,由于土地频繁的遭受践踏,导致土壤面积增加,加剧了水土流失,其次一些旅游者随意丢弃垃圾,让原始的自然环境正在快速地退化。加上当地居民一些不合理的开采,则更为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一旦人为因素的干扰幅度超出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则会导致生态失衡,甚至造成不可逆转的变化,严重影响了生态旅游的发展。

三、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景观化生态学应用

由于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内涵完全统一,因此,景观生态学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为了能够有效地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提供一条明晰的思路,我们将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方法运用在生态旅游的固化管理之中,希望通过长期的发展,能够有效改善生态旅游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加强旅游者的生态保护意识

由于景观生态学十分注重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的相互影响,同时强调其整体性与异质性,可以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和生态过程进行详尽的解释,同时也能够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能够促使旅游开发者和旅游者进一步、全面的认识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的要求具有双重任务,一来是实现旅游的可持续性发展,二来是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生态旅游开发者想要获得最大化的利益,而旅游者希望在花费中获得心理上的最大愉悦,而生活在当地的居民也想从中获益。而生态旅游能够完全满足这三个方面的需求。

生态旅游虽然是一种能够满足旅游者各种需求的旅游形式,但同时生态旅游业对旅游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一方面,旅游者可以充分的感知旅游目的地,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另一方面,旅游者在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认识到景观的结构和变化,受到生态旅游环境的教育。因此,生态旅游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对旅游者进行思想教育,使旅游者明白一些无意的行为有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危害性,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由于一些旅游者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会将一些不良行为展露出来,因此,旅游开发者和监管者应当加强监控力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二)合理开发,科学规划生态旅游

景观的边界都十分明显,其次视觉特征也十分显著。因此,整个生态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共性,而其稳定性是包含在稳定性之中的,这同时也是一个适宜的尺度。景观的生态学、经济学以及美学,这些多重性价值的判断不仅是景观的规划基础,同时也是生态景观的管理基础。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中,关于生态景观学的集中表现主要为两点:1.根据实践者提供的相关依据,结构与过程互为关联原理;2.规划设计者应当具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技术以及相关经验。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生态旅游规划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在生态旅游的规划过程中,人们应当遵从景观生态的整体性和空间异质性的结构与发展特征进行设计,从而达到整体优化的目的,促使景观多样性和个性化,提高综合效益。优化其结构、完善其功能,并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产品。

2.将功能与生态进行区分

为了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有序地进行旅游活动,促使旅游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与配置的优化,我们必须对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功能以及生态旅游的区域进行划分。

3.结构规划

景观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实际上是功能实现的基础和保障。在对旅游景观生态进行规划时,我们应当对其结构和功能进行了解与探究,选择和控制其利用方式和利用方向,使个体单元形成整体的景观生态系统。一方面方便了旅游者,另一方面也保留了景观的美感。

在设计廊道时,设计者应当注重其合理性。景区的廊道应当以小路为主,相互交叉,从而形成网状,网眼越大,生态效益越好;越小则异质性越大,景观的美学质量也就越高。对于廊道的设计,我们必须重视,但不能太过强调。设计者不仅要对于廊道的形状进行思考,同时还要考虑到廊道的长短,廊道太长就会降低景观的精彩程度,廊道过于短小,则会导致生态系统无法正常运行。因此,廊道的长度十分重要,对于其长短我们要进行合理的设计。除此之外,廊道还要具有送输功能,以便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达到生态旅游中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我们应当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充分认识生态旅游,并且不断探究其内部结构,从而建立合理的规划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篇2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能力是成功完成课堂学习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等活动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其中,注意力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特征,与其它心理过程难以分开。只有被注意到的信息,才可能进入信息加工系统,才可能对学习发生作用,因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优化学生注意力的品质,将会极大地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一、无意注意与课堂学习的优化

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课堂上的一些事物或现象所发生的注意,如教师富于变化的语言和肢体动作、学生对地理学科中天文部分的兴趣等。无意注意因为无需意志努力,所以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减少脑力消耗,避免身心过度疲劳。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这一优势,对于当前较重课业负担下的课堂学习有着积极的作用。

无意注意受到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主观因素来看,学生对某些学习内容感到是一种心理上的需要,或者对学习活动本身感兴趣时,往往无需意志努力就能完成;从客观因素来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风格、肢体动作、学习内容、教室布置和其它突发事件等,都可成为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

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无意注意,既能促进也能干扰课堂学习的有效进行。因而,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一方面,要尽可能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的因素,如教室布置尽可能简单明亮、教师衣着尽可能朴素大方,两者都不宜过分标新立异,颜色也不宜过分鲜艳;教室周围的环境尽可能保持相对安静,尤其是课堂内不能出现非教学声音(如教师接听手机或职工维修门窗的声音);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注意学习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使学生轻轻松松地集中注意听讲,如教学目标要具有明确性、教学内容要具有丰富性、教学过程要具有逻辑性、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具有多样性、教学语言要具有感染性等。

在当前教育实情下,随着教育管理力度的加大和教师素质的提高,实现对客观因素的有效控制和充分利用,往往不是太大的问题。但从主观因素来看,无意注意还与学生本身的特点相联系,如果仅仅考虑无意注意的客观因素,不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学习的心理状况,课堂学习充其量也只不过是技艺高超的“填鸭”罢了。因而,教师不仅要充分地备教学内容,更应该充分地“备”学生。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情绪和情感、意志和性格,以及知识经验和其它相关信息,并根据这些心理学信息,科学地组织课堂学习过程,使课堂学习的内容和学习过程都最大限度地符合学生的需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进而使学生在潜意识层次上对课堂学习产生无意注意,成为课堂学习的“乐之者”。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具备较高的教育专业素质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素质。

作为教师,我们应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课堂学习的优化(尤其是学习内容难度较低的课堂学习的优化),以使学生在付出最少的脑力和体力代价的同时,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二、有意注意与课堂学习的优化

有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对课堂上一些事物或现象所发生的注意,如教师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进行分析时,学生的有意注意就成为必需的了。

有意注意是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因而会较多地消耗学生的脑力和体力。然而,学习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诸多的困难和干扰,大部分课堂学习内容仅凭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因此必须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尽管这与学生个人的需要、兴趣、情感、知识经验等有关,但是这些个人因素都是通过课堂学习间接表现出来的,都受到课堂学习活动的影响,具体来说,要保持较好的有意注意,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篇3

一、城乡规划对土地管理的要求

(一)严格规划调整程序,提高用地标准

现阶段实施的城乡规划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的法定地位。土地使用是城乡规划中比较重视的问题,因为用地性质在城乡规划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对用地性质管理,必须提高用地弹性,规划实施中的调整频率严格控制土地的使用,避免造成浪费。

(二)对城乡用地协调管理的进一步加强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是城乡规划的立足点,打破我国传统的二元发展模式,建立全新的统一化的城乡规划体系,是实现城乡统一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样,加强对城乡用地一体化管理,要把统一的城乡用地分类作为前提,城乡规划立足于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作为主要目标。

(三)注重生态环保,加强生态性用地管理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资源节约利用,加强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点,对自然与人文历史文化资源、各种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破坏生态,盲目发展而需要土地的行为,城乡规划是不允许的。

二、旅游用地的内涵

与传统的其他用地方式不同,旅游用地是在旅游充分发展的基础所产生的一种新的方式,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提法。一般来说,旅游用地是经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所确定的各类风景名胜区说占用的土地。

目前国内对旅游用地的划分还没有没有明确统一的界定,主要是依据城乡规划来进行研究。旅游用地概念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随着旅游的不断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范围不在仅仅局限在建设用地,而是延伸到各种农用地和未利用地,总之,只要是能够满足旅游发展需要的各种地形地貌,都可以看做是旅游用地。

三、旅游用地分类研究

旅游用地按照使用情况可以划分为旅游建设用地和旅游非建设用地两种,这种划分方式是是以是否建设为划分的依据,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由于目前我国还没有对旅游用地进行统一的概念界定和专门划分,以建设标准作为一个划分的依据是一个可以采用的方式。

(一)旅游建设用地

旅游建设用地就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进行建筑物建设的土地,主要包括旅游专项用地、基础设施用地、服务设施用地、加工业用地和管理用地。

1、专项设施用地。主要是旅游过程中用于游人游览的用地,主要包括:人文景观设施用地,如历史遗迹、墓地、宫殿等;方便游客休息所占用的土地,例如游客集散中心、文艺广场用地等。

2、基础设施用地。主要有:旅游交通设施用地,例如对内交通、对外交通、停车场以及交通辅助设施用地等;其他旅游基础设施用地,例如给排水、电力通信用地等。

3、服务设施用地。主要包括各种旅游服务建设所占用的土地,例如酒店、购物商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等。

4、加工业用地。主要有在旅游过程中对各种当地农牧副渔业进行加工所要占用的土地, 例如脐橙加工场所、当地旅游纪念品加工用地等。

5、管理用地。主要是对旅游过程进行管理所要占用的一些土地,例如旅游行政办公大楼等。

(二)非建设用地。旅游非建设用地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没有进行工程建设所要占用的土地,既包括自然景观占用地,也包括人文景观占用地。

1、自然景观旅游用地。主要包括:地文景观、水文景观、生物景观等,例如山地、湖泊、树林等用地。

2、人文景观旅游用地。例如农田水利、水渠、农田等。

篇4

地处西南地区的贵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0%,自然风光美景比比皆,优良的旅游资源条件使贵州成为《纽约时报》评选的世界上52个最值得到访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但由于地理条件与历史发展的原因贵州在一直属于经济落后地区,从1978-2014年人均GDP一直在全国排倒数第一,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目标,旅游作为生态型的低碳产业,为贵州的后发赶超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秉赋贵州将旅游业摆上“战略性支柱产业”的位置而重点培育,2012年国发2号文件提出将贵州培育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从国家层面首次把旅游业发展纳入贵州省发展战略。随后贵州省进一步明确“建设旅游强省,将旅游业打造为实现贵州人民脱贫致富的现代服务业” 的旅游发展战略目标,而十三五”期间贵州更是将“推动旅游业实现井喷式增长”作为旅游经济发展的目标。而贵州旅游进一步的发展,依赖于充分了解新时期旅游者的需求,本文对贵州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新时期旅游形式的变化进行分析,以期为贵州新时期旅游发展提供基础性研究。

一、贵州旅游发展现状

(一)贵州旅游增长情况

贵州境内喀斯特地貌广布,众多原始奇秀的喀斯特山水景观、神秘古朴的民族文化是贵州旅游发展重要的资源依托,近年来随着旅游需求的快速增长,贵州旅游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贵州省从2006年--2015年旅游收入在GDP中所占百分比的情况(见表1),总的可以看出从2006年以来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持续增加,从2006年来的17%增长到2015年的33%,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据统计,2016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游客量达2.57亿人次,同比增长39.2%;实现旅游总收入2241.35亿元,同比增长41.1%。

2006年是贵州省旅游发展最明显、快速的一年,接待人数、旅游收入的增长率分别达到了51.8%和54.1%,目前,是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最为快速的一年,2007年开始,每年二者继续保持着增长的态势,除了2015的接待人数增长率为17.1%以外,其他的都保持在20%以上的逐年增长趋势,最为显眼的是2016年上半年接待人数就已达到25700万人次,增长率达到36.1%,旅游收入达到2241.35亿元,增长38%,数据显示出近十年来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之快速。

二、贵州各类旅游模式发展分析

(一)自驾游发展情况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以及居民拥有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贵州自驾车旅游呈现蓬勃的发展态势。贵州省从2008年以来民用汽车数量、私人汽车数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道路交通的改善及各种假日条件到来的综合条件下,二者也呈现出平行上升的趋势,到2014年为止,民用汽车数量达到246.36万辆,私人汽车数量达到208.95万辆,在7年时间里分别增长了169.21万辆、154.68万辆,近年每个黄金周的高速公路大拥堵,堵在路上的几乎都是蜂拥而出的自驾车旅游者。

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是自驾游的基础保障。2015年贵瓮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贵州88个县市区的高速公路全部建成通车,贵州成为西部第一个县县通高速的省份;“十三五”期间,贵州省加快形成西南地区重要交通陆路枢纽,“678”高速公路网络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超过7000公里,形成24个省级通道,基本形成以贵阳为中心的交通圈,2小时覆盖黔中经济区,4小时覆盖全省,7小时覆盖周边省会城市。贵州2016年拟启动的高速公路项目9项,交通条件的改善极大地推动了贵州自驾游的发展。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贵州自驾游的客源中本省占了50%以上,外省游客主要集中于周边省市,按所占比重依次为重庆、湖南、四川、广西、广东、云南、湖北等,客源最远来自海南、上海、北京等地。各景点又以临近省市为市场主体,如万峰林以云南游客为主,西江、梵净山以湖南游客居多,荔波漳江风景区以广西、广东游客为主,而赤水则是重庆、四川游客占绝大多数。同时调研中还显示,公路通达条件较好的地区自驾游客在游客总量中所占比重较大,除了景区要素吸引外,旅游线路沿线风光和交通便利也是吸引自驾游客的主要的因素。

(二)散客自助游

从2012年开始,黄果树景区散客量首次超过团队游客数量,2013年‘团散’游客比发展为3:7,而且这一比例还呈拉大趋势。作为全省知名的旅游景区,黄果树瀑布“团散”游客比例悬殊的现象并非孤例。西江苗寨在2009年团散比还维持在7:3,2012年这一比例开始持平,2013年之后散客趋势越来越明显。2014年国庆期间,在贵州纳入重点监测的63个旅游景区中,自驾游客占总游客量的60.2%。黄果树、西江苗寨、青岩古镇、南江大峡谷等近10家旅游景区2015以来接待的散客量超过团队游客数量,这些数据显示散客成为贵州省旅游市场的主力军。

(三)贵州“互联网+旅游”与智慧旅游

篇5

旅游发展规划是根据旅游业的历史、现状和市场要素的变化所制定的目标体系,以及为实现目标体系在特定的发展条件下对旅游发展要素所做的安排。在国家“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政策背景下,我国正在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新一轮旅游规划热潮,从旅游发展规划转为旅游产业规划是一大趋势。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是各地旅游业实现协调发展并形成竞争优势所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之一。国内第一部省级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由王兴斌教授主持完成,其成果对编制旅游产业规划特别是建设大旅游产业群,具有现实的指导作用,但在旅游规划理论研究上存在缺陷。本文结合广西桂林和湖北宜昌旅游发展实践,从“水桶效应”、产业集群和核心竞争力等三个方面,构建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以期指导新一轮旅游规划的编制。

旅游产业规划特点

旅游业是个涉及面广、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综合性产业群,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以及由六要素外延拓展形成的旅游产业链,如农业旅游、工业旅游、商务会展旅游、文娱体育旅游等。在旅游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往往成为第三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产业。可见,旅游业不仅仅是一个单一行业的产业,而是涉及众多行业的成长性产业群。旅游业这种特殊的产业群是通过产业波及线路来联系的,一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上游依赖产业”的线路产生逆向波及;二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的下游后续产业”的线路产生顺向波及;三是沿着“旅游产业——旅游业相关联的消费互补性产业”产生间接波及。

编制旅游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统筹配置旅游产业要素,旨在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健康、和谐发展。基于此的旅游产业规划,也应具有综合性、协调性、关联性的特点,也就是要把旅游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高度,综合考虑旅游业发展的上述三大波及领域,协调旅游业发展的各方面关系,发挥旅游业的关联带动优势,重点强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协调性、聚集性和竞争性。只有这样,所编制的旅游产业规划才能指导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体系

(一)“水桶效应”理论

“水桶效应”理论,是指水桶由多块木板绑成,水流的外溢取决于水桶上最短的一块木板,据此一个水桶装水的多少不取决于组成它的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也就是说任何一个组织都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决定了整个组织的水平;而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质部分往往又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旅游产业要素规划就犹如设计一个“水桶”,食、住、行、游、购、娱等六要素是组成“水桶”的木板。因此,制定旅游产业规划,研究的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短的那一块木板(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要以此为突破口,并以最长的木板(要素)来统筹安排其它组成部分(要素),使“容量”(目标)更大化。

(二)产业集群理论

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现象,被誉为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波特把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定义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质上,产业集群理论是以新贸易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为基础而提出的关于产业空间结构布局的理论,是同一地区相同或相关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聚集效应,竞争的结果是一种正和博弈。产业集群的空间集聚优势来自于外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范围经济,不同企业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专业技术劳动力资源,并在交往中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信任关系和维系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关系网络,因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降低而构成了产业集群价格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理论在旅游产业要素规划的运用主要体现在旅游产业各要素在空间布局上的聚集。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分布现状进行评估,发现产业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趋势;规划的重点就是顺应这一聚集趋势统筹安排产业要素布局,使之发挥产业聚集优势。

(三)核心竞争力理论

核心竞争力理论最早由普拉哈德和哈默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并把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心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组合多样技术流派的学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企业发展战略从多元化到归核化转变的必然结果和重要标志,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中性、文化异质性、整体完整性和模仿高成本性等特性。特色是旅游业的生命力,特色的形成源于旅游核心竞争力。所谓旅游核心竞争力,就是某一旅游目的地内部诸要素的整合,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能力。某一旅游目的地要保持竞争优势,关键就是要在旅游发展中某些“战略环节”上保持核心竞争优势,以形成和巩固这一独一无二的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旅游产业规划的研究重点是要对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进行评估,发现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要素;规划的重点就是围绕这一核心竞争力要素统筹确定发展战略重点,从而增强该地旅游竞争力。

上述旅游产业规划三个理论在实际规划的运用中各有侧重。“水桶效应”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各要素之间统筹发展,讲求的是均衡发展,即各要素之间在量上的协调;产业集群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讲求的是聚集优势,即要素在空间上的聚集;核心竞争力理论侧重于旅游产业要素内某些环节的突破,讲求的是核心竞争优势,即要素在质上的明显优势。可见,三者在旅游产业规划中的配合运用,既能促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又能形成旅游业的聚集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优势,从而实现旅游业量的增长、质的扩张。

旅游产业规划理论的实证研究

20世纪80年代末的桂林旅游业曾一度出现大滑坡,床位增长的幅度超过了客源市场的增长幅度,客源市场的不足导致桂林旅游饭店床位过剩,旅游饭店纷纷采取削价或变相削价等手段争夺客源。依据“水桶效应”理论来判识,交通瓶颈成制约桂林旅游业发展的“短板”,大量的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20世纪90时代随着桂林两江机场和火车新站的建成,交通“短板”问题得到解决,客源大幅增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桂林城市景观和公交容量变成了“短板”,这一问题又在20世纪90年代末以“两江四湖”为代表的旅游城建项目完成而得以解决,自此桂林旅游产业要素又在更高的水平上寻求新的平衡点。当前宜昌旅游产业要素的配套问题与桂林20世纪末的情况类似,游客尤其是入境游客的可进入条件和城市景观建设的滞后,成为宜昌旅游业发展的“短板”,突出表现为旺季出现“一票难求”和城区旅游“空心化”的矛盾,这是宜昌旅游产业要素协调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桂林的旅游购物聚集在瓦窑旅游商品批发市场,旅游产品聚集在漓江沿线,旅游饭店及夜间文娱活动聚集在桂林城区。相比之下,目前宜昌旅游产业各要素还没有形成有效的集群,旅游饭店尤其是高档星级饭店还没有在城区得到聚集,难以满足规模稍大的商务会议团队的同一接待规格和水平的要求;环坝(三峡大坝)旅游产品具有聚集的潜质,但聚集优势仍未形成;旅游商品、城市景观、夜间文娱活动等产业要素亟待规划和聚集开发。能否形成有效的产业要素集群是宜昌旅游产业发展的另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风光甲桂林,在山水同构产品的竞争中,阳朔旅游曾一度缺乏竞争力;自从策划并推出“印象·刘三姐”之后,阳朔一跃成为桂林旅游圈中新的旅游目的地,这是因为旅游文化产品“印象·刘三姐”成了阳朔竞争桂林山水风光的核心竞争力产品。在传统的三峡旅游产品中,葛洲坝船闸、三游洞、中华鲟、屈原祠等产品的竞争优势平平,宜昌旅游在产品上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核心竞争力,使之在与重庆竞争三峡旅游中占居下风。三峡工程建在宜昌,三峡工程实现蓄水通航发电后,三峡大坝是宜昌建设旅游目的地的核心吸引物。离开了三峡大坝,宜昌难以与重庆旅游相抗衡。为此,要举全市之力支持三峡大坝建成宜昌旅游的核心吸引物。但目前三峡大坝还是较为简单的工程观光型产品,缺乏深层次的工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游客参与性体验不够,游客实际的体验经历与其旅游期望值存在较大的反差,这是三峡大坝旅游应解决的首要问题。

结 论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规划的三大理论中,“水桶效应”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协调发展问题,产业集群理论解决旅游产业要素的空间布局问题,核心竞争力理论解决了旅游产业要素的市场吸引力问题。这三大理论配合运用于旅游产业规划,可以解决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吴议.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eb/ol].中国新闻网,2006年1月10日

3.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4.michael ·e· porter.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s,nov-dec,1998

5.西韦尔(英)著,姜法奎译.核心竞争力.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篇6

私有化概念及动因

私有化的出路总是与其选择私有化的原因一脉相承,因此厘清私有化概念并分析其后的动因,是理解与分析再度回归上市作为出路选择之一的前提。

海外上市公司的私有化(going private),其不同于国企改革中的私有化(privatization),后者指“国退民进”的过程,即国有股东或出资人将持有的国有企业的股权或出资份额转让给民营资本;而前者是指现有股东、关联方、管理层或第三方机构,以终止目标公司的上市地位为目的,以要约等方式收购一家上市公司所有的流通股,使得目标公司不再符合上市要求,由公众公司变成私人公司,并从证券交易所摘牌退市的行为。

鉴于大多数海外上市公司是在美国、香港、新加坡等较为成熟的证券交易市场挂牌上市,因此,私有化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如要约收购(Tender Offer) 、制式合并(Long Form Merger)等。

根据目前市场上操作的案例,私有化通常是以现金支付的方式收购目标公司全部或几乎全部的公开流通股,涉及纷繁复杂的审批、公告等流程。

因此,海外上市公司在私有化启动之前,通常会向投资银行家、律师、审计师等专业人士咨询专业意见,并聘任上述专业人士全程参与整个过程;同时,考虑到各交易所上市规则对私有化的要求不同,私有化需综合考虑公司业绩、公众持股量、当前市场价格、市场估值、会计处理、交易所审核重点等因素,还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保证程序合法与交易公正,否则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导致私有化失败。

即使如此,这场成本不菲、专业难度高且随时面临失败风险的“游戏”还是有众多海外上市公司参与其中。

2011年至今,单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公司就有盛大网络、傅氏科普威、康鹏化学、泰富电气、中国消防安全等众多公司完成私有化。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这些已“声名在外”的海外上市公司选择私有化呢?笔者理解,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

遭遇做空,价值难伸。以近期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最为典型。从2011年开始,美国市场如“浑水”等做空机构即以“财务造假”为由唱空众多中国概念股,导致该等公司的股价集体暴跌,且价格长期低迷,公司大股东认为公司的价值没有在市场得到真正的体现,选择私有化以期实现价值回归。

降低成本,业务整合。如百胜(YUM.NYSE)于今年2月通过收购小肥羊(00968/HK)股权,使其成功从香港联交所退市。

百胜收购小肥羊之后,一方面可以更灵活的方式经营和寻求交易机会,降低因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等带来的运营成本。

另一方面,将小肥羊纳入其直接控制之下,可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扩展市场份额,巩固其在中国餐饮界的老大地位。

A股回暖,融资诱惑。近两年境外资本市场风声鹤唳,而A股市场一直表现抢眼,2011年A股IPO发行融资总额再度冠绝全球。

再者,从海外私有化后回A股融资已有南都电源(300068/SZ)示范在先,在成功案例和融资额的诱惑下,选择私有化的中国公司已逐渐将A股作为其可能的选择之一。

私有化作为资本市场中的大手笔,除以上三种可能的原因之外,还存在其他多种可能性。但无论是做空遭遇者、业务拓展者,还是再谋融资者或是其他原因促成者,谋求公司价值的发现或提升是海外上市公司的共同心声。

再次上市,作为提升公司价值的一种途径,自然可以成为私有化后的一种出路选择。

或许有人会心存疑问,既然本已是上市公司,为何在退市之后再次走上上市的老路?

如前所述,虽然有些公司不堪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成本或认为丧失之前经营的灵活性,但很多私有化的海外上市的公司却可能因为在当地遭遇价值低估,或者因期待更多融资以求再起。

谋求二度上市的途径无非有两种:一为借已搭好的红筹架构(指境内居民在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下称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本文所指红筹架构为以民营资本为基础的小红筹架构,国资背景的大红筹架构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之内)之便,选择其他海外主要证券交易所上市,另一种则为抛弃之前的红筹架构,选择A股上市。

下面我从中国法律的角度对该两种路径逐一分析。

香港上市及其中国法律问题

海外证券交易市场颇多,但从目前中国公司选择的交易所来看,还是以香港联交所、纽约证交所、纳斯达克、新加坡交易所、法兰克福证交所以及泛欧证交所等海外主要交易所为主,而香港联交所因其与内地连接紧密、行业包容性强、融资额较大等特点而广受中国公司青睐。

因此,我将以回港上市为例,探讨私有化后在海外主要交易所再度上市的问题。

海外几家主要交易所的上市规则虽然迥异,但要求搭建的红筹架构较为接近,因此,无论是中国玉米油(01006/HK)在泛欧交易所Alternext上市后回港二度上市,还是中国休闲食品(01262/HK)在新加坡交易所完成退市后在香港联交所再次上市等案例,均基本保留原有红筹架构不变。

从海外退市的上市公司,因其已作为公众公司规范运行一段时间,所以在财务报表和规范运营等方面已比较接近香港联交所的要求,故而可以相对缩短财务审计、法律尽职调查、招股书撰写等方面的时间,从而节省二度上市的时间成本。

但这并不意味着回香港联交所上市的过程就可一帆风顺,各地交易所之间审核理念的差异和不同时点监管环境的不同,还是可能使二度上市面临一定的挑战。

审核理念差异的挑战。谈到监管理念的不同,以75号文为例。

国家外管局于2005年10月21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称75号文),要求境内居民以其持有的境内企业资产或权益在境外进行股权融资而设立或控制SPV,需做境内居民对外投资的外汇登记。

若未办理上述登记,按照目前中国法律的规定,上市公司融资所得资金调回境内使用会存在一定障碍,并可能面临外管局相应的处罚。

而国家外汇管理局于2011年5月20日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境内居民通过境外特殊目的公司融资及返程投资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19号文)首次公开规定了之前未办理75号文外汇登记的境内居民,可以按照“先处罚,后补办登记”原则办理境内居民个人特殊目的公司外汇补登记。这为海外上市公司中当时尚未办理75号文外汇登记的境内居民弥补之前瑕疵提供了公开的政策支持。

需要说明的是,75号文的外汇(补)登记是一个相当专业和复杂的过程,海外选择私有化的公司如果需要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因其对75号文外汇登记要求较美国等国家的证券交易所的态度严格,需对75号文外汇(补)登记予以高度重视。

监管环境变化的挑战。这里以协议控制为例,支付宝事件后,协议控制模式(实践中常被称为VIE模式)受到愈来愈多的质疑和挑战。

而海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对这种在外商投资限制性领域所广泛采用的方式也加大了审核力度。

根据香港联交所2011年修改的上市决策和实践中的案件经验,对协议控制方式的审核,已从之前关于协议是否对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等形式合法性的审核,逐渐向实质控制力的审核过渡,即上市公司及其直接或间接持股的境内公司对被协议控制方是否可以获得足够救济。

之前通过协议控制上市的公司,可能需要修改之前的控制协议,以加强对协议控制方的控制力,满足香港联交所的要求。

总之,尽管海外主要交易所虽然可以保持原有红筹架构基本不变,但应当及早了解不同上市交易所的监管特点及不同时期的审核要点。

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海外主要交易所上市过程相对简便,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被A股近几年发行市场的火热和高市盈率所吸引。

私有化之后选择回A股上市已成为其可能的选择之一,而相较于海外主要市场二度上市,其面临更多的法律问题亟待解决。

A股上市及其法律问题

对历史上存在红筹架构的企业,目前中国证监会持“新老划断”的态度:即历史上存在红筹架构不成为在A股上市的实质;但如该等公司决定在A股上市,则必须拆除红筹架构,将A股发行主体的控制权回归境内,搭建符合A股上市标准和中国证监会审核要求的上市架构。

红筹架构的搭建是一个纷繁复杂的过程,而红筹架构的“拆除”和境内上市架构的搭建,同样是一项集行业、法律和会计等各项专业知识并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方能完成的艰巨任务。为了满足私有化后A股上市的目标,同时又尽量减少金钱和时间成本,法律上通常需要解决税收、经营连续性、过往规范运营及外汇登记等一系列问题。

税收义务履行及优惠待遇享受的合法性证明。在协议控制型的红筹架构中,外商投资企业通过协议安排与内资公司之间发生劳务提供和技术支持等关联交易,如果实际存在利润由内资公司向外商投资企业的转移,是否可能被认定为转移定价需要特别关注。

而在股权控制型的红筹架构中,为了实现会计上的并表,产生利润的境内公司一般为外商独资企业或中外合资企业。

海外上市公司为了满足A股上市控制权“落回”境内的需要,境内公司会由一家外商投资企业变成内资企业,亦可能产生如下税收问题:

如果为一家生产型公司,在经营期未满十年的情况下,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原有若干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后有关事项处理的通知》(国税发[2008]23号)的相关规定,其需要补缴作为外商投资企业“两免三减半”期间享受的税收优惠。

如果采取股权转让的方式拆除红筹架构,为了维持控制权不变,实际控制人一般会采取由其在境内设立的公司受让境外控股公司股权的方式,其中涉及的税务成本的节省和缴税义务的履行等问题也十分复杂。

企业业务和战略规划连续的可期待性证明。为了保持发行人的业务和其商业规划的连续性,A股发行上市的相关规则要求发行人近三年(创业板为近两年)实际控制人未发生变更及发行人股份不存在重大权属纠纷。

由于在搭建红筹架构的过程中,会采取境外换股,加入新的SPV等操作,因此对比发行人回A股后的股权结构与原红筹架构往往大相径庭,证明发行人符合A股关于实际控制人及股份稳定的要求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中介机构需充分核查股权沿革过程,包括发行人股东的变更情况、取得股份的对价、是否完成相应的股份转让程序,目前是否仍存在和私募之间有关股权互换、购买或赎回等特别条款等,并结合发行人董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等参与经营的情况,层层剖析看似迥异的两种股权架构下实际控制人是否存在未发生变化、股权是否稳定。

同时,因境外重组行为可能涉及境外相关法律,还需要境外律师和其他中介机构(如需)出具相应意见,以证明该等重组行为的合法合规性。

过往规范运作及海外公司清理的合法性证明。就中国证监会的审查方式来看,其对海外上市公司之前存续及准备上市阶段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给予一定程度的关注:

(1)境外上市的经过及上市期间的规范运作、信息披露是否合法合规?

(2)境外上市公司及其他相关的海外公司的注销情况,注销程序是否合法合规?已注销或待注销企业是否存在对发行人构成重大影响的债权或债务?是否存在税收追缴风险?

(3)上述企业在存续过程中是否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

以上问题为计划回归A股的海外上市公司敲响了警钟:即初次上市时的重组方案设计、之后在当地上市规则的遵守已不仅是维持当时当地上市地位的保障,其也成为回归A股的必备条件。而其对于之前所设立的一系列海外公司,在律师(包括境内和境外)和保荐人等中介机构的指导下,除因业务需要纳入A股上市主体之中的海外公司外,需要予以合理清理。

个人对外投资及外汇资金来源的合法性证明。中国证监会对红筹架构的合法性一般从过往架构与拆除过程两个方面予以审核。这就决定了与架构相生相随的资本跨境流动――外汇问题“当仁不让”地成为中国证监会的一个审核重点。

如上文在香港上市中的分析,因75号文与19号文确立和完善了境内居民对外投资需主动向外管局“报告”的制度。只要境内居民向外管局充分披露了返程投资涉及的海外和境内公司的情况及上市意图,并被外管局认可,完成75号文登记,则海外红筹架构中境外和境内公司之间的跨境外汇流动即可合法进行。

而与海外上市略有不同的是,在海外上市公司回A股的过程中,境内居民除了需要取得上述登记之外,中国证监会对办理75号文涉及的境内居民设立SPV及返程投资的外汇资金来源也给予关注。

除上述较为普遍的问题之外,海外上市公司私有化后还可能因企业自身情况的不同,涉及其他如协议控制型的业绩连续性计算、人民币基金“受让”原美元基金持有的发行人股权的方式和税务缴纳等问题,均需妥善解决。

篇7

一、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演变轨迹

第一,萌芽阶段(20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期)。20世纪70年代我国国家旅游局成立以后,国家建设规划部门开始对城市和景区进行了相应的开发规划,出现了风景旅游城市规划和旅游风景名胜区规划等规划类型。由于当时关于旅游的研究和实践尚未真正发展,因此在规划成员中,没有专业的旅游规划学者,而是以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规划者为主。此时所编制的旅游开发规划属于城市建设规划的范畴,因而只能算作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萌芽阶段。

第二,交流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交流及发展,是从我国旅游地理学者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规划进行研究时开始。中国旅游地理学的系统化研究是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可以将这段时间内旅游规划工作者所进行的试探性、摸索性的旅游规划工作视为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经验积累过程。

第三,加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期)。1986年我国政府将旅游业确立为正式的产业部门,从此我国的旅游业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开发与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旅游规划与开发也进入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化规划阶段。旅游开发规划的内容开始注重对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并开始将旅游业作为一个产业部门,对旅游业及与其相关的各个经济部门进行系统化的规划。

第四,提升发展阶段(21世纪初期至今)。2000年国家旅游局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旅游方面的规范,使旅游规划工作有了综合性规范,对规划内容和深度要求也做了明确的规定。此外,对于从事旅游规划的单位资质给予了规范。2001年,国家旅游局按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资质认定暂行办法》在全国范围内评选了9家甲级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标志着国家管理机构已经对旅游规划提供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标准和管理方法,旅游规划开始向规范有序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政府、企业与规划编制单位和机构之间开始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与约束机制,这对于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迈向市场化和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二、我国旅游规划与开发的演变成因

第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旅游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从无到有,依次经历了性质变革、功能变革和管理变革,即由事业接待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由单一功能的观光式旅游向多功能的参与式旅游转变,由行业内部管理向全方位管理转变。我国的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旅游业以其广泛的产业关联效应和乘数效应,日益显露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因此,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已从战略上作了调整,将旅游业确定为本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1998年12月,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旅游产业被确立为应积极培育的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刺激扩大内需,还能起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交通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正加速扩大,旅游者的人数不断增加。大众化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也以其强劲的发展势头而成为我国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这个时候,客观上就需要对我国的旅游景区景点进行规划和开发,根据旅游市场上游客的需求,进行市场调研,为游客提供了满意的旅游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

第二,文化需求。旅游业是一个文化产业。不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具有地方特色和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内涵,任何旅游者通过游览,都可以得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熏陶。如人文景观中的历史遗迹,反映了历史时代、历史文化和历史事件,可以供后人凭吊。历史遗迹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战场、古墓葬、名人故居、石刻石碑、革命纪念地等。它们不仅可以满足游客探幽访古的好奇心,还可以“寓教于游、寓学于游”。根据旅游者的需求和区域旅游资源的特色,对我国的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和开发,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并促其实现旅游活动,旅游者在对旅游资源进行观赏和体验的同时,能够对旅游地的文化或旅游资源所反映的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第三,旅游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旅游业作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地位是不容质疑的。我国现在正处在旅游业大力发展的阶段,到2020年,我国预计将成为世界上第一目的地接待大国,我国的旅游业发展前景非常乐观。旅游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他第三产业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旅游市场持续增长;旅游消费多元化发展;旅游促进更大需求;旅游业对外开放加快;旅游功能进一步发挥;旅游效益不断显现;旅游产业加快升级等。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和总结借鉴国内外旅游规划与开发的理论成果和经验,对我国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地利用和开发,通过制定可行的旅游规划,将我国优秀的旅游产品推向国际市场,力争实现我国旅游品牌的进一步扩张,以提升我国旅游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发展演变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透视历史,展望未来,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的需求以及旅游业自身的发展等因素,对我们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篇8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在张五常的《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合约安排的选择》(1969)一文中,将地主与佃农间的合约分为三类,即工资合约、分成合约与定额租约(租佃合约)。一般而言,目前规划界所采用的旅游规划委托合约同样也分为以上三类。

一、合约安排的四要素

1969年张五常摈弃前人的将租佃理论建立于传统的风俗习惯之上的做法,依照产权、交易成本及风险规避三者的关系,来构筑现代租佃理论,此举创合约理论和理论之先河。后有人加入激励相容因素而使合约理论框架更加科学(胡青才,2001)。至此,产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和激励相容约束即构成了合约安排的四要素。

二、三种合约基于四要素的效率比较

本文所探讨的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是在具有公有产权属性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前提下。这与私有产权下的合约安排大相径庭,因为公有产权下的合约安排不仅要激励人行为,还要兼顾政府委托人的机会主义行为。因此,从理论上看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应不同于传统三种合约安排,并具有其特殊性。张五常在其《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1968)一文中,曾经得出“只要产权是排他的和可以转让的,这些安排就不存在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但这一结论显然对于公有产权是绝对不适用的。

(一)从产权安排角度对已有三种合约定义作简单修正。工资合约的产权安排是由政府委托方出资金,规划方出技术劳动要素而共同组建成的产权合约共同体,政府作为全体人民的人拥有资金要素的产权,规划专家拥有智力和劳动要素的产权;租佃合约则是指由规划方出租金,政府委托方作为全体人民的人,租让土地和旅游资源,由规划方单方享有剩余索取权的产权安排;分成合约是指规划方出技术劳动,但不收取规划费用,而是拥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即双方都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的产权安排。

通过对三种类型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的产权表述,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其各自的产权安排特点:总的来看,在旅游资源公有产权前提下,政府委托方产权均是不清晰的。从静态看,三种合约安排中规划方的产权都较清晰,收益比较明确;但从动态角度看,由于订立合约的一方委托方政府较规划方有更大的强权性(政府可能由于既得利益或变更官员而可能随时调整、变更合约条款使规划方收益不确定性增加)或产权收益界定困难,规划方产权清晰程度有所差异。工资合约中,规划方产权最清晰,提交文本通过评审,即可获得所有规划劳务费用;而其他两种合约动态看,产权并不清晰,其收益可能随时被政府“剥夺”,因而常造成规划方过度开发或规划方利益被“剥夺”现象。

在一个人的资源产权性质没有首先明确的情况下,我们不可能分析他使用资源的方式,或者说,我们无法对合约其他三个变量进行衡量。鉴于三种合约不同的产权安排,各方所获收益截然不同,那么政府和规划专家对不同的产权安排是如何取舍的呢?下面我们就交易成本、风险分担以及激励因素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交易双方对不同合约偏好与选择,并以经济绩效为尺度,比较三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效率。

(二)三种合约类型的交易成本分析。各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的交易成本都涉及缔约谈判成本、监督成本、协调成本、实施成本、激励成本,等等。由于政府委托人的复杂性,各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交易成本都大于私有产权下合约安排交易成本。各种类型合约其谈判缔约成本基本相同,直观看来,有可能分成合约的谈判成本会稍高于其他两种合约,因为对“成数”确定,双方不免要讨价还价一番;随着时间跨度延长往往涉及大量的不确定性,需要考虑的因素非常多,比如一些免责条款的议定、委托方的变故等等。租佃合约同样也是时间跨度较长的合约,这也增加了合约的谈判成本。工资合约下的谈判缔约成本最小,交易双方只需就规划方的劳务费以及编制规划期间的双方权利义务达成一致即可。

三种合约安排对交易双方的激励和监督成本也不同:在工资合约中,规划费多少与劳动工作量相关,现行规划工作量常用计件计量,合约中规定规划方需完成的规划文本、图件等产品数量。由于旅游规划是服务类产品,服务取决于人,服务类产品的质量的可变性由人的工作态度、工作努力决定,而努力是无形的。无形产品质量监督与激励成本高昂,或者无法监督。而在租佃合约中,规划方作为“剩余索取者”,往往会对资源进行过度开发,如果规划方能对资源价值的降低严格地给予初始委托人以补偿,则资源开发就是有效率的。事与愿违,由于规划是“自己规划,自己开发,自己受益”,单方参与旅游规划管理实施过程,旅游规划合约实质上起不到限制规划方过度利用资源属性的作用。另外,租佃合约中,极易出现规划方对政府官员的“寻租”行为,规划方与政府官员的“合谋”,弱化了政府委托人的监督行为,于是无形中增加了委托人对资源的监督成本。对于分成合约而言,在分成合约下,尽管对委托方的激励成本小于租佃合约,对规划方的监督成本小于工资合约,但是,规划方对产出的界定和监督却十分昂贵。

(三)三种合约类型的风险分析。在工资合约中,规划专家只要按合约规定提交规划文本,只要文本通过了第三方――规划评审机构评审(最终总能通过),规划专家即可获得全部规划费用。就目前来看,规划方并不承担任何风险(包括评审不合格风险和日后规划实施风险);政府官员由于无法获得剩余索取权,因而对于人提交的规划文本好坏并不在意,政府官员存在“卸责”行为,他也不承担风险。最终,所有不经济的风险都由政府承担。

而在租佃合约中,规划方拥有经营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他将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而对于政府委托人,不管规划实施成功与否,不管资源是否被过度“攫取”,委托方总要得到一笔固定的租金,或者更多寻租收入。因而,政府官员并不承担风险(收益风险或资源破坏风险)。而旅游资源过度开发的风险还是由政府来承担的。

在分成合约中,由于交易双方均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因此,从理论上看不论是委托方还是规划方都将承担一定的风险。而实际上,政府委托人作为非人格化的产权主体无法享有剩余索取权。作为政府行为代表的政府官员却是具有个人私利的自然人,那么政府官员在实施规划时可能会为己私利而采取偏离或与规划文本方向背道而驰的行为。政府官员对此并不承担风险(前文已提到),而规划方往往可能成为“替罪羊”,所以规划方也承担一定的风险。但最终资源低效利用的风险还是由政府承担。

(四)三种合约类型的激励相容约束分析。在工资合约下,规划方不享有任何剩余索取权,因而合约安排对规划方缺乏激励作用;而且工资合约下的计件工资不能解决产品件数与产品质量、精心操作与否的矛盾。规划方生产的产品质量可能与规划专家能力水平相关,但主要还是取决于工作态度、工作努力程度。委托方可能会凭借国家评定的单位资质来选择方,问题在于这些具备甲级或乙级资质的规划单位是否会努力工作,他们到底投入多少精力,对此委托方难于监督,或者说对其监督成本高昂。目前多数规划其规划劳务费多采取分期支付形式,委托方意在假此约束人行为;但事实上,规划评审的流于形式以及规划实施的时间延迟,分期支付规划费并未对专家产生多少激励作用。况且,在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中,政府委托人原本就缺乏对规划方监督与约束的动力,因此,规划方偷懒是在预料之中的。工资合约对于委托方行为没有激励作用,并不能规避委托人风险。

而在租佃合约中,由于规划方拥有剩余索取权,规划方只能得到支付租金后剩余的收益。因此,除了随机因素的干扰,规划方所得的报酬就完全是他们自身努力的函数。由于旅游规划质量是产生规划实施效益的重要因素,规划方不会再像工资合约下那样“偷懒”,拿无法实施的规划充数。所以,租佃合约实现了对规划方的激励。然而,租佃合约对于委托方行为仍无激励作用。

在分成合约中,由于交易双方均享有一定的剩余索取权,合约安排似乎应对双方都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因此,可以断定的是分成合约对方的激励将弱于租佃合约,而强于工资合约。但从委托方的角度来看,尽管政府委托人拥有剩余索取权,而同时政府作为非人格化产权所有者,并不具享有剩余索取权的能力;但是,政府官员作为公有产权剩余索取权的代表,则往往能利用权力寻求私利。因而,分成合约对政府仍缺乏激励作用。

三、结论

通过对传统三种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类型的四要素分析,我们发现,传统三种合约在四个维度上各有所长。但总的来说,由于委托风险的存在,各合约类型应用于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时效率都“大打折扣”,因为原有合约都仅力图化解风险,而现在的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中又融入了委托风险,同时由于产权、交易成本、激励和风险这四个要素的相互关联制衡,于是大大加深了规划合约安排中在类型选择上的“困境”。因此,现有政府委托旅游规划合约安排无法真正地选取某一种传统分类的合约类型,只能就现实情况,“折衷”选取某一类型或者是多种类型合约“融合”。

(作者单位:1.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2.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篇9

摘要:本文根据产业布局中应用广泛的点轴理论,结合辽宁省内现有的体育旅游资源分布现状和政策契机,创造性提出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双核、双轴、四区”的布局模式.

关键词 :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点轴理论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80-02

体育旅游作为当前理论界和实业界探讨的一个热点领域,近年来不断地拉动了地方经济与国民收入的增长,发展体育旅游已成为我国部分省区十二五规划的战略重点.目前对体育旅游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于体育旅游的资源开发、营销模式和产业现状等方面,而对于推动和解决体育旅游的关键问题——产业规划、空间布局等深层内容的理论探讨较少,总体研究不足和深度不够的状况显然不利于体育旅游相关理论研究推进,亟需更加科学、深入、规范的研究.

1 点轴理论及其概述

点轴理论是经济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是由中心地理论、空间集聚理论和增长极等理论演变而来,最早提出者是我国地理学家陆大道先生,其理论内涵是:地域空间结构的演化是由“点”到“轴”、再由“轴”到“面”的渐进式演化过程.“点轴”理论反映了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客观规律,经国内多次产业布局和国土规划的实践论证,是目前最有效的产业布局和区域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国内一些学者运用点轴理论进行旅游产业布局,如石培基,李国柱(2003)根据“点一轴”理论主要概念,在考察我国西北地区旅游资源及优势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气候特点人文特色,提出构建运用有序的旅游“点—轴”发展理论是实现西北地区旅游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汪德根和陆林等(2005)也基于点轴理论分析了点—轴—面相结合的旅游空间结构的形成过程.马勇和李玺等(2004)在此基础上提出“随着点轴空间结构的不断演化,旅游产业网将是一个更高级的形态”的观点.在体育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分布及发展程度状况上,辽宁省各主要地区尚存在发展较不均衡、布局相对分散等问题,鉴于此,“点轴”理论对于解决体育旅游产业规划布局问题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2 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布局现状分析

2.1 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优势条件

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来支撑,由于地区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体育旅游产业要从经济水平较发达,区位优势明显的“核心区域”开始发展,然后向“边缘地带”进行扩散.据辽宁省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相关调查报告统计显示,辽宁省无论是体育产业还是旅游产业的主要集中区域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省会城市沈阳和港口城市大连,从产业布局的主要格局看,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不仅拥有沈阳、大连两个发展势头强劲的体育旅游产业“增长极”,其他地域也依据当地的特色资源(例如丰富的山水资源、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资源)形成区域性的体育旅游产业中心,这些地区的发展规模能够产生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不仅能够使得不同区域各具特色的体育旅游资源沿着“梯度差”和“压力差”向周围相关地带扩散,也能形成全省综合产业规模效应.

从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规模与发展速度上看,已形成“两个核心”与“十字状”格局,分别以沈阳、大连地域为核心的南北纵轴,和以锦州、盘锦、鞍山三城市为主的东西横轴的产业格局.通过以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集团的多次覆盖与扩散,有力地推动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整体快速、非均衡协调发展.

2.2 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布局的发展困境

由于辽宁各个城市间在体育资源,经济发展程度,人口数量,交通设施等方面存在差异,辽宁的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严重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统计数据显示沈阳和大连在省内体育旅游产业规模占比较高,全省约48%的体育旅游产业集中在这两座城市.而铁岭、朝阳、阜新等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的城市,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明显薄弱,发展步伐缓慢.而核心城市,也尚未发挥出增长极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在核心区域和个节点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关联和互动.在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推广过程中,区域间统一协调的体育旅游产业规划机制尚未形成,有些区域各自为战或争相仿效,缺乏创新和特色产品.因此,为促进辽宁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加强规划,科学布局势在必行.

3 辽宁体育旅游产业优化布局的战略选择——“双核、两轴、四区”

产业规划布局应该秉承“资源互补、均衡发展”的理念,将区域内的各个城市有机的融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彼此没有联系的单体来进行规划.在体育旅游产业一体化的规划建设中,要结合产业分布理论,从省内各城市的区位优势资源出发,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本文根据产业布局的点轴理论,结合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特征,提出了辽宁体育旅游产业——“双核、两轴、四区”的产业布局模式.

3.1 “双核”——沈阳、大连两个核心增长极

就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的布局来看,以省会城市沈阳及滨海经济发达城市大连为中心的体育旅游产业布局在区域体育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典型的双核发展模式,“双核”模式的发展容易通过“轴线”向周围快速扩散,从而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在全省的发展.作为辽宁省的省会,沈阳是集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区域中心城市.沈阳不仅拥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内涵,也拥有发达的现代工业体系和快速发展的服务业部门,不断吸引东北地区优秀的人才和资源向沈阳集中.大连是位于辽东半岛南端的著名港口城市,也是我国的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在近年的发展中,大连行使着东北地区门户港口城市的功能,并逐渐成为东北亚的重要港口,成为东北地区经济增长的明星.沈阳、大连两地的经济总量占全省一半以上,而且,全省有一半左右的人口集中在这两个地区.因此,沈阳、大连符合增长极的相关条件.

3.2 两轴——沈大、京沈高速为依托的公路轴和以辽宁沿海旅游带为依托的滨海轴

有了增长极和发展节点,连接其中的轴线尤为关键.辽宁省内发达的交通条件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的推广和扩散.在沈阳、大连之间有“沈大高速”、“哈达高铁”,这两条交通线路贯穿两地,“京沈高速”也将辽西地区与辽中地域有效沟通.同时,辽宁沿海高速也将大连与沿海地区(包括辽东在内)的其他城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便利的交通网形成的轴线不仅有利于各地游客向沈阳、大连这两个增长极集中,更有利于体育旅游产业沿着交通轴线向周围地区扩散,进而带动全省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例如闻名全国的钢都鞍山、煤炭石化之城抚顺、煤铁之城本溪、化纤之城辽阳、煤粮之城铁岭均分布在沈阳附近一百公里的半径的范围之内,并与沈阳拥有便利的交通联系,因此,这些地区自然形成了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部经济圈、旅游区域和城市群落.处于增长极地位的沈阳对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吸纳力和辐射力.大连也是如此,其增长极的作用会不断向北部延伸,对大石桥、营口等地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3.3 四区模式

在“双核”“两轴”的基础上,为了促进体育旅游产业更完善、全面、均衡的发展,本文又提出了“四区模式”.“四区模式”是一种全面、互补、均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四区模式”不仅能够使辽宁省内体育旅游产业均衡发展,更能利用不同区域内的特色和功能,形成一体化的,具有综合竞争力的产业集聚.目前,辽宁的体育旅游产业已形成不同区位、不同功能、不同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地理、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辽宁体育旅游整体上可以划分为:依托当地丰富的山水资源形成的辽西休闲体育旅游产业区、利用当地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构成的辽中辽南健身体育旅游产业区、开发沿海水体资源构件滨海体育旅游产业区和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和体育场所的沈大体育赛事旅游产业区四大区域.

首先,这四大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互补作用.爬山、踏青使游客领略辽宁大好风光,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体育传统活动让有课感受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时尚、刺激的海上风光和海上体育活动更是让人感受时代的发展、生活的丰富,充满激情的大型体育赛事,让游客沉浸在欢呼雀跃之中,其乐融融.山水体育旅游、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海上体育旅游和大型赛事体育旅游属于体育旅游产业的不同产品.这四种产品都是根据各地区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开发而来,并且各具特色,能够给游客与众不同的体验,具有较强的互补性.

其次,四大区域间又便利的交通,方便游客往来,实现体育旅游产品真正的互补.在这一结构中,要使这四个区域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互补,形成一体化、具有整体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布局,需要将这四个区域有效的链接起来.在“点—轴”理论为“四区模式”提供了有效的理论支撑.即通过主要交通线路将四个区域有效连接起来,为旅游产业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便于游客、资源有效流通.辽北、辽中、辽南之间有“沈大高速”、“哈达高铁”贯穿,辽西与辽中地区也由“京沈高速”有效沟通,便利的海上交通更是将辽宁沿海地区联系起来,促进整个地区的交流.在这便利的交通轴线连接下,各地区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将更加紧密,形成辽宁体育旅游产业网.

参考文献:

〔1〕吴必虎,严琳.中国体育旅游发展的战略与政策[J].体育科研,2007(5):1-4.

篇10

文化与旅游自古相生相伴,作为独立的、商业化的旅游形式,文化旅游出现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随后迅速增长。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与预测,文化旅游现已占到所有旅游形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其市场需求以每年百分之十五的速度快速增长。文化旅游有着不同内涵,较著名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世界旅游组织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Bob Mckercher&Hilary du Cros 2005)。旅游研究学者Bachleitne则认为:文化旅游将观察者带进过去的文化之中,从而帮助他们从不同视角看待当前(彭琬琰,2011)。Reisinger认为文化旅游是指那些对体验文化经历有特殊兴趣的游客发生的旅游行为,文化旅游除了一般的遗产旅游,还包括艺术、信仰、习俗等(Reisinger 1994)。综上,不难发现,文化旅游充满了异质化,充满了体验性。本文从异质化和体验性角度谈谈岑巩文化旅游。

“岑巩”即贵州省的“岑巩县”,古称“思州”,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岑巩文化具有鲜明的苗族、侗族文化特色,特色鲜明,源远流长,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杰出地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典型标本。岑巩文化旅游可以让游客认识到岑巩地区优秀的历史文化,体验文化魅力,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一、从异质化看岑巩文化旅游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教育的飞速发展,国民素质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对于旅游过程中文化品位提升的期望越来越高。根据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者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马斯洛需要理论,人们在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之后,就会有自我需求。文化旅游则是自我体验、自我需求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化性是文化旅游公认的特性,但作为独立的商业化旅游形式,消费性是文化旅游的本质特征,即旅游者通过文化旅游消费过程满足自身对异地、异族文化的求知、放松身心的欲望(参蒋昕,2009)。人们对异地异质文化总是有所求知和憧憬的,希望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观察、感受、体验异地或异质文化,满足异质文化的介入或参与异地文化需求冲动的过程。人们对于异地文化的探寻与追求,对于异地文化的认知和享受,异质性是旅游产生的前提条件,旅游产品的独特性越强,文化内涵越丰富,就越能吸引旅游者。

相对大城市的旅游者,岑巩文化旅游是一种特殊的、异质的文化产品,是一种乡村旅游,有着特殊的文化内涵,能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的需要。因此,交通不便的岑巩保持了乡村旅游产品文化特色的浓郁性和真实性,是乡村旅游魅力持续不减的基础。岑巩文化旅游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是高层次的文化旅游产品。

岑巩文化旅游是乡村旅游,相对于城市文化来说,可以称得上一种异质文化。一般来说,城市生活是全社会生活的样板,是乡村模仿和发展的方向。城乡的差距造成城里人的优越感和乡下人的自卑感。中国几千年的乡土文化弥散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虽然可以从外表上分为若干亚文化群,其基底却近乎一致。所以当某人觉得自己已超越自己原有的文化群时,得到别人的承认成为一种心理需求。乡村旅游满足了这种需求,成为城里人向乡下人展示的平台(肖亚波,2007)。因此可以说,岑巩文化旅游是城市生活消费的新时尚,这种时尚文化的基础是对城市生活的一种行为展示。

二、从体验式旅游看岑巩文化旅游

现代市场环境中的文化旅游的经营必须立足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旅游者对旅游体验的期望为起点,以关注旅游者实际的旅游体验为落脚点和后续工作的基础(蒋昕,2009)。岑巩有非常淳朴的部落,适合发展体验式旅游,这种体验式旅游主要体现在脑力参与和体力参与两方面。

(一)脑力参与

脑力参与主要指借用当地故事或者传说促进旅游者加深对当地文化的深度体验。如在岑巩,我们可以用陈圆圆的故事促进旅游者脑力参与的深度体验。

电视剧《江山风雨情》中的“冲冠一怒为红颜”,秦淮八艳之首陈圆圆被历史推向了前台,成为改朝换代的关键人物。剧中,陈圆圆因弟弟被杀而离开吴三桂,从此下落不明,实际上是归隐思州。陈圆圆归隐古思州是吴三桂的意思,因为长子吴应熊被清军打下牢狱后又被处死,为了保住吴家的香火,遂托军师马宝掩护陈圆圆及其次子吴启华来古思州隐居,以衍后代。因为当时古思州隶属于贵州,而贵州又属于吴的势力范围,特殊的地理形势为陈氏的归隐提供了天然的屏障。

要让旅游者增加在岑巩停留的时间,增加其在岑巩的消费,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参观陈园园墓碑等遗迹,还必须在岑巩旅游过程中加入陈园园传说元素,以吸引旅游者在旅游信息的接收过程中化被动为主动,从而深化岑巩文化旅游的体验深度,使陈圆圆的历史传说鲜活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历史传说或历史故事能直接或间接地让旅游者凭脑力参与劳动,从而给人们带来愉快,给人们带来欢乐,提高游客的满意度。

(二)体力参与

“思州傩技”的声名已冲出亚洲,在国外和海峡两岸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思州傩文化是震撼灵魂的原生态艺术,思州傩文化原始古朴,内容丰富,保存完整。古思州有“傩窝”的美誉。傩戏、傩技采取边歌、边祭、边舞、边献绝技的表演形式,使演出场面环环相扣,险象迭生,令人惊心动魄(参陈昌茂,张美丽,2010)。整个活动表演分为两部分,一是法事表演,二是正戏表演。法事表演内容主要有唱、诵、舞、踏罡;特技表演有上刀山、过刀桥、下火海、捞油锅、开红山、悬梁吊斗、喊竹、手诀,等等(李继昌,1997)。可以让旅游者参与傩戏、傩舞的表演,参与傩技中的“喊竹”、“下火海”等活动,让旅游者改变原有社会角色,置身于一个具有“导泻效应”的场景中,旅游者可以无所顾忌地表演,宣泄自己平时克制的感情,进入一个带有戏剧舞台和幻想色彩的生活世界,从而让旅游者忘我,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欢愉。

三、从完形心理学看岑巩文化旅游

完形心理学认为在将刺激组织为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个人会将突出的刺激从不突出的刺激中区分出来,从而构成个人的知觉对象。完形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知觉感到的东西要多于眼睛见到的东西,有机体的心理活动是一个“自我―行为环境―地理环境”动力交互作用的场,其中地理环境是现实的环境,行为环境是自我意想中的环境(亨利・阿赛尔,2000)。岑巩文化旅游的关键在于多样化地开展傩文化活动项目,通过脑力与体力的参与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直接地感知岑巩文化旅游,主动调节、改善其文化旅游体验的过程,向旅游者传递傩戏、傩舞和傩技的真实体验,而这一体验过程以互动为基础,旅游者在傩戏、傩舞和傩技的体验过程中的心理知觉决定了其最终的自我评价,从而达到理想的体验结果。

完形心理学还告诉我们,在知觉过程中,某些距离较短或互相接近的部分,容易组成整体。鉴于此,岑巩文化旅游中凸显的“图形”――岑巩各类文化旅游活动应该统一在相互关联的岑巩文化主题领域中,通过连贯的、系列的文化主题确保旅游者感知到的“图形”是岑巩文化旅游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可以把岑巩文化旅游划分为五个主题,即岑巩文化“三特”、“八古”、“四美”、“十谜”和“十二绝”等。主题一是令人赞美的岑巩文化“三特”,即天马云门特大溶洞、水尾将军岩特大溶洞等。主题二是闻名遐迩的岑巩文化“八古”,即思州古城遗址、中木召古夜郎国都遗址、水尾隘门古建筑遗址等。主题三是人人向往的岑巩文化“四美”,即美丽的龙鳌河风光、美丽的大树林苗寨风光等。主题四是令人深思的岑巩文化“十谜”,即思阳出土铜锣之谜、思阳白崖悬棺葬之谜等。主题五为拍案称奇的“岑巩傩技十二绝”,即上刀山、过火海、捞油锅、踩红犁等。这样旅游者在岑巩文化不同主题的变换体验中感知岑巩文化的美丽与古朴,从而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

参考文献:

[1][加]Bob Mckercher,[澳]Hilary du Cros.朱路平译.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彭琬琰.长沙历史文化资源与文化旅游相关产品开发[J].长沙大学学报,2011(1)15-17.

[3]ReisingerY.Tourist-Host Contaet As Part of Cultural Tourism[J].World Leisure And Recreation,1994(36)21-28.

[4]蒋昕.基于消费视角的文化旅游经营分析――以武汉东湖为例[J].管理学研究,2009(7):106-109.

[5]肖亚波.从旅游消费文化视角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J].时代金融,2007(8)119-120.

[6]蒋昕.基于消费视角的文化旅游经营分析――以武汉东湖为例[J].管理学研究,2009(7):106-109.

[7]陈昌茂,张美丽.试论贵州傩堂戏的旅游美价值与利用方式[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28-130.

篇11

观音文化园位于张家界武陵源区,处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的结合部,以“天下第一佛洞”著称于世。1988年开发后,游者云集。后因周边天门山风景区、黄龙洞景区等逐步兴盛,本景区后续开发力度不足而游客量逐年递减。

二、观音文化园旅游开发规划的SWOT分析

(一)SWOT定性分析

1.优势(strength)

(1)资源特色鲜明。观音文化园是一处喀斯特漏斗(天坑)和溶洞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奇幻景区。拥有“世界最长的土家风情廊桥”锁心桥,有号称“喀斯特漏斗之秀”的莲花湖,尤其是观音洞内惊现历经万年自然天成的石观音菩萨像,自唐朝以来就有佛门信徒到此烧香拜佛,千百年来,香火旺盛,有“天下第一佛洞”之称……独特的自然景观、突出的人文景观是旅游区旅游发展的资源优势。

(2)地缘区位良好。观音文化园处在索溪峪自然保护区和张家界大峡谷风景区的结合部,地缘区位相对良好,距离张家界市区37公里,距离武陵区区政府7.6公里,距黄龙洞景区3公里,由省道306可到达景区。

(3)市场潜力巨大。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2011年张家界各景点接待游客总量达3041万人次,境外游客接待量达182万人次,旅游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因此观音文化园景区可以依托张家界市客源枢纽中心的优势,更好地接受张家界的辐射,从张家界分流或截流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到景区旅游。

(4)联动条件优越。观音文化园旅游发展虽然处于初级阶段,但是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与周边景区的联动,其后发优势较为明显。旅游区内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巧妙结合,丰富了武陵源景区的宗教文化资源,弥补了张家界市“自然景观秀美有余,人文景观底蕴不足”的缺陷。

2.劣势(Weakness)

(1)市场知名度不高。观音文化园在全国、甚至全区的知名度不高。根据市场调查结果显示,来武陵源地区游览的游客对观音文化园认知度较低,而且来景区旅游的游客以本地居民为主,外地游客比例较少,因此景区应当注重自身的旅游宣传,采用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

(2)可进入性有待提高。目前景区整体道路交通系统的可进入性不高,通往景区的道路主要为乡级公路或土路,整体道路等级较低,晴通雨阻和季节性通车的情况较为突出,给游客出游造成不便,景区可进入性问题成为制约景区发展的重要环节。

(3)产品结构待升级。目前观音文化园以观光游客为主,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大多仅是为参拜观音圣像,景区内缺乏体验性、参与性的项目,这一方面表明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另一方面也制约了观音文化园的知名度和旅游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4)旅游发展条件受限。观音文化园处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缓冲区,根据《武陵源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景区的开发建设将受到严格控制,目前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亟待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景区的旅游发展。

3.机遇(Opportunity)

(1)政府加快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试点实施、张家界国家旅游城市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实质阶段、张家界国际航空口岸全面开放,为武陵源区的旅游发展提供了难得的“三大国字号”发展良机,为旅游加速发展开辟了“专用通道”。同时,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的决定》将全面推进武陵源区旅游体制转型升级,这为观音文化园景区旅游业的深度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动力。

(2)旅游产品单一所蕴含的发展空间。近年武陵源风景区相继开发了天子山、宝峰湖、黄龙洞等景区。但总体来看,旅游产品较单一,仍以游览观光为主,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本旅游区将观音文化和民族为代表的地域文化融入旅游开发和运营中,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3)区域交通网络的不断改善。长张、常吉高速已成为自驾车游客快捷通道,武广高铁南延至深圳,将更大地拉动深港澳客源市场,湘渝高速明年全线贯通,重庆、成都等西南客源市场将有可能出现客流“井喷”现象。韩国和泰国直航包机的开通,香港直航包机的即将开通,使张家界的交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在区域辐射作用下观音文化园的客源市场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4 .挑战(Threats)

(1)旅游开发与资源保护问题。当前旅游区生态环境良好,尤其是喀斯特漏斗(天坑)和溶洞景观,堪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但此类景观资源较为脆弱,且一旦破坏在短时间内难以恢复。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后期经营,自然资源的保护将受到进一步威胁,如何协调开发、经营与保护工作,将影响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旅游合作与区域竞争问题。观音文化园的发展相对滞后,旅游地缘上,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经济合作关系密切,但由于旅游区的资源与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存在一定的替代性,旅游客源和促销市场也具有较大重叠性,市场竞争难以避免。区域经济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同步,如何协调将是一大挑战。

(3)旅游运营与社区发展问题。旅游区的规划范围现涉及谢家台和廖家村的二十多户居民。在旅游区开发中,社区居民与政府、开发商的关系将复杂化,各种利益矛盾将凸显,尤其是用地协调问题,如不妥善解决将影响旅游区开发建设和后期稳定的关系。

(二)SWOT定量分析

1.建立因素评价矩阵

(1)将全部内部、外部因素作为一个分析类,所有内、外部因素之权重和规定为1;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值,即对各因素两两判断:运用最大特征根法求算得到每一因素的权重值后填入表中“权重”栏。

(3)内、外部因素中每一因素的评分:根据利用和应对每一因素的表现给予分值,可以是1、2、3、4或5分。2.5分为平均数。

(4)每一因素的权重值乘以各自的评分值,得到该因素的加权分值。汇总所有因素的加权分值,就得到外部因素总分值,参见表1、表2。

2.建立四象限坐标系

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以上SWOT分析的输入信息后,借鉴SWOT定量分析研究方法,根据有关数据,通过计算得出:

总优势力度S=∑Si/n=1.958/4=0.490

总劣势力度W=∑Wi/n=―1.894/4=―0.474

总机会力度O=∑Oi/n=2.337/3=0.779

总威胁力度T=∑Ti/n=―1.455/3=―0.485

战略四边形重心坐标P(X,Y)=(∑Xi/4,∑Yi/4)=(0.016,0.221)

战略方位角θ=85.86°

战略正强度U=O×S=0.779×0.490= 0.382

战略负强度V=T×W=0.485 ×0.474=0.230,

战略强度系数ρ=U/(U+V)=0.624 。

据此,可绘制如下四象限坐标系,参见图1。

三、SWOT分析结论

(1)景区旅游开发优劣势几乎均等,机遇明显大于挑战。从上图SWOT战略四边形S1,W1,O1,T1可看出,规划区旅游发展优势略大于劣势,但其协同发展差值较小(仅0.016),其中鲜明的资源特色和良好的地缘区位是主要的优势因素,市场知名度和产品结构是主要的劣势因素;相对而言,规划区旅游发展的机遇明显大于挑战,协同差值较大(为0.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