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0 14:42:49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物化学的重点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首先要引导学生发掘“空白点”。空白点是别人没有找到的,找到并填补空白就是巨大的创新。中学化学教学中寻找空白点是指寻找新的解题方法、新的观点等。如在学习了物质结构知识后有同学提出:“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的差异为什么不能用相似相溶原理来解释?元素周期率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有什么样的联系?”我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公布给全班同学让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加以解决,其中有很多同学借助网络信息的帮助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和讨论。这样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种激励,班级逐渐形成一种善于质疑的积极向上的学风。
其次是引导学生寻求“缺点”、改善“缺点”。这也是一种创新,让学生在批判过程中成为一个建设者。我们要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创新意义的学习,有了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5-0249-02
一、初中生物教学现状分析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许多生物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老师将生物知识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使得初中生物的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开始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产生厌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绪,这不仅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初中生物的教学水平有所降低。虽然有部分生物老师开始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在教学中尽可能地结合现实生活,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明显。究其原因是老师过于追求生活化的教学,他们只是生硬地将生物知识和实际生活“捏”在一起,缺乏可行性和适用性,使得生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课前导入过于生硬
在传统的生物教学模式下,老师大多数是采取开门见山的方式,直接引入课堂主题,这种课前导入的方式非常生硬。本来生物学科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就有难度,加上老师这种枯燥、生硬的引入方式,只会让学生在开课之前就对学习生物失去了兴趣,更不用谈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了。因此老师务必要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使课堂变得有趣生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较单一
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生物老师更多地是以课本为主要教学内容,给学生讲解课本中的知识,但是这种单一的教学内容只会让学生容易在课堂上走神,甚至不愿意听老师的课,他们认为老师讲的内容是课本上的,自己课后也能自学,因此不重视课上的学习。为了改变这种教学现状,老师要在立足于生物教材的基础上,开拓教学内容,积极引入与教学内容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保证生物教学的有趣性和开放性。
(三)教学形式落后
生物老师采取的教学形式一般是“我讲你听”的方式,老师直接在课堂上讲授生物知识,学生被动地接收知识,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得到提高。虽然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适当地提问学生,但是提问的内容大多数是课本的课后习题,提问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到紧张和恐惧,不主动地回答问题,最终导致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
(四)课后作业方式死板
课后作业是用来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通过课后作业,学生能够将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并且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巩固和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学生之间相互抄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的情况比较严重,这不仅影响了生物的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学业成长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二、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原则
所谓生物生活化教学指的是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背景,立足于生物教材,在教材中挖掘各种各样的生活因子,真正地联系生活,将生活问题生物化,生物问题生活化,充分体现“生物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教学思想,从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生物就在身边,感受到生物带来的作用,更加懂得如何运用生物知识和生物思维来观察生活、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保证初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
三、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现途径分析
(一)巧用社会热点,引出新课内容
生活中的各种热点问题是学生们非常关注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适当地结合当前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教学。具体来说,老师在开始讲新课之前可以跟学生讲述当前的热点新闻,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便得到了集中,然后老师便可以顺势将新课内容引出来,让学生能够最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举个例子,老师在教“空气质量与健康”这节内容之前,可以提问学生“大家有没有听说最近的‘雾霾事件’呢?有谁能够给大家讲讲呢?”学生们听到了最近的热点问题――“雾霾”,便激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说“雾霾是由工业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还有其他灰尘等有毒物质引起的,如果人体长期吸入这些物质,会对呼吸道产生感染的”。这时老师便可以顺势说:“那么你们知道呼吸道是怎样对吸入的空气进行处理的吗?”学生们都将目光集聚到老师身上,急切地希望老师能够继续讲下去,老师便可以说“答案可以从我们这节课中找到”。通过巧用社会热点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快地进入课堂学习状态,提高生物教学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伴随着多媒体技术在教学领域的不断运用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多媒体技术来展示教学课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实际的教学效果却不明显。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老师没有合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画面下,更加深入地学习生物知识,巩固生物知识。举个例子,老师在教“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这节内容时,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知识后,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冰箱放久的蔬菜,拿出来浸泡在水中一会,蔬菜叶子就会变得新鲜呢?”这时学生们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答案,老师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水分进入蔬菜体内的动态图,在这种有趣的展示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不仅得到了提高,而且生物知识的教学变得高效、有趣,从而保证了初中生物的教学质量。
(三)教学方式生活化
1.设疑法。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师能够通过提问来考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避免学生课堂上走神。因此,老师应当巧妙地使用提问手段,设计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生物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人体中的营养”这节内容时,可以先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天三餐主要吃的是什么呢?”这时有同学说“米饭和鱼”,有的说“我们午餐吃面条”,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便可以继续问:“你们知道你们所摄入的物质中含有那些营养物质吗?”学生们摇了摇头,老师继续说:“其实每一天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是一定的,但是具体的比例你们是否知道呢?”学生们陷入了沉思,这时老师便可以给学生讲解这节课的主要内容。通过这种设疑法,将学生生活中常见、熟悉的事物与课本知识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得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得到提升,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生物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2.情境法。老师可以将生活搬进生物课堂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感受生物所带来的魅力,同时也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增加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老师应当在课前做好备课准备,根据所教的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场景,并且从中选取学生熟悉的、息息相关的生活现象,然后在课堂上创设这种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沉浸于生活化的生物课堂中,更加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举个例子,老师在教“青春期”这部分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处于青春期的自己到底有什么特征,并且让学生上台通过肢体语言来表现处于青春期时会是怎么样的。学生看到这种场景演绎的教学,便心情激动,有的学生从生理的角度来表现青春期,比如他们用红笔在自己脸上画了好几个红点,这表明“青春痘”出现了;有的学生从心理的角度来表现青春期,他们演绎了一个遇到一点烦心事就乱发脾气的场景,从而体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容易心情烦躁,很难静下心。通过这种情境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完全融入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演绎的过程中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
(四)课后作业生活化
前面提到,老师只是将课后作业当作是学生的日常任务,没有充分地发挥课后作业的效用,使得学生对完成课后作业产生了厌倦感,也影响了生物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老师务必要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当适当地结合生活实践,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举个例子,生物老师在教“爱护植被,绿化祖国”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后参加植树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双手来感受爱护植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意义,深刻地理解课文中绿色植被在生物圈氧碳平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且认识到绿色家园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另外,老师也可以将课后作业变成一项长期的任务,让学生在长期的观察和学习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教“被子植物的一生”这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每个人都种一颗被子植物,例如桑树、牡丹、玫瑰等,然后观察被子植物从一颗种子到一株植物的生长过程,并且要对这个生长过程进行记录,最后形成一份被子植物的生长报告。学生在这个生活实践的过程中能够自主地学习和思考,并且在观察和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也能够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命的力量,而不再是课本中枯燥知识的展现,从而提高了初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实现有多种多样的途径,但是需要老师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充分地挖掘生物教材中的生活因子,并且科学、合理地将其结合起来,实现生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作业的生活化,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保证了初中生物的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09-02
一、前言
物理学科知识内容,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且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对此是一门综合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而生活化教学方式的应用,也能有效的避免以往灌输式教学的枯燥无味,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生活实用的物理知识,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
二、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教育是一个的生长过程,对此也可以说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同时教育过程,与生活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生活为物理教学提供动力以及是其归宿。正如我国《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规范中规定的,课堂教学来源于生活,更要回到实际生活中去;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的采取生活素材,积极的运用到物理教学中,在学生个体差异、意识水平的基础上,坚持生活化原则、主体性原则、体验性原则等,创建出指定的物理情境,使其生活化的教学,真正的实现物理教学生活化;使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益于生活的知识,为日后的工作生活等,奠定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
三、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兴趣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以及坚持学习的主要因素,对此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尤为关键的;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生活题材,学生因为知识内容在生活中常接触,自然而然的集中注意力,并提升一定探索、一探究竟的欲望,从而更好的跟住教师教学的思维,使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讲解压强物理知识时,因为压强相关知识内容,是初中物理学习的重点,是中考的主要范围之一,对此教师要加强此知识内容的详细讲解;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以高压锅为例,并结合中考相关的高压锅大题进行分析,像问题“设锅内气压每增加3.6×103 Pa,水的沸点相应增加1℃。锅内水的初始温度为20℃。限压阀被冲开前,锅内水在升温阶段单位时间内升高的温度相同,求出锅内温度升高到110℃时,锅内的气压是多大?”让同学处理好压力锅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压力阀产生压强的关系等重点知识,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包括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等。除此之外,教师更要不断的转换问题、考察角度,有效的培养学生物理知识创新能力。
2.教学方式生活化
首先教师要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完全掌握物理知识产生的背景,并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开展生活化的活动,教师活动主题的展开,要做到因地制宜,保证其合理性,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价值观、人生观等。然后提出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生活一些日常的现象。最后做到教学语言的生活化,使其教学氛围更加的活跃、生动,使一些难懂的知识更加明确的掌握,从而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解电压电阻知识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电荷的大小,可以将其比喻成人,在不同阻碍程度道路上的行走;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生活操作,像将两个金属片,插入到柠檬中,再用电压表进行电压的测量,让同学更好的了解能量转换相关的内容知识。
3.实验设计生活化
物理实验基础性较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能够让学生更好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使其物理知识概念变得更加的直观;同时学生在实验出观察或是操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发现不同的现象,从而更好的学习到课外知识内容;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其是生活化的物理实验操作,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更加的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教师在讲解浮力知识时,教师可以将桌面上,放置一个空杯子;倒入适量的水,放入指定体积的冰块,学生会明显的看到水在上升;然后教师提问学生“当冰块彻底融化后,杯子中的水是否会溢出?”学生们纷纷表示疑惑,并将其让认为会溢出和不会溢出观点的学生分成两队,并分别说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由教师进行讲解,当冰块彻底融化后,水不会溢出的原因,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浮力知识;由此可见,通过书本规定的实验方式,以及生活化趣味物理实验的操作演示,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物理知识,使其知识掌握的更加全面、实用,对此积极的推广生活化的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对于初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分析法,发现采取生活化的教学方式,能使难点、抽象的物理知识,变的更加直观,从而更好的保证物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并不是完全适用于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要看所讲知识内容,采取该种方式的必要程度,以及教师对于生活化教学方式的理解性、掌握性以及应用的经验等;一旦运用不合理,反倒耽误课堂宝贵时间,使其学生知识掌握混淆。目前我国初中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且效果明显,像双师教学、案例教学、实践活动教学、传授教学方式,对此灵活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尤为重要的。
参考文献:
[1]谢国梁.初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点思考[J].数理化学习,2016,03:11+13.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128-01
1 利用电教手段,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一般说来学生成绩的好坏,原则上取决于其智力水平,科学、全面:深入地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单纯取决于其智力水平,也和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如:注意力、动机、兴趣、情感、理想、意志力等各项心理品质以及气质、性格等。
实践证明,一个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如果非智力品质较差,学习成绩并不一定突出,即使一时突出,也难以稳定持久;相反,一个智力水平一般的学生,非智力因素品质优良,通过锲而不舍地刻苦努力,一样可以取得优异成绩,所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呢?我认为,电化教学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最佳手段。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家也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兴趣成正比:兴趣依赖于成功带来的愉快。持久的兴趣又反过来促进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学生学习能力和技能的掌握,只有和兴趣结合,才能学得积极主动,记得牢固,甚至终生难忘。电教手段的应用,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会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同时也会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校教学工作稳步发展。
2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指导生物课堂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点内容内隐的课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利用多种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的探索、敏锐地观察、丰富的想象,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例如:在讲授《消化系统》一节课时小肠绒毛的结构、作用。在讲授时比较困难。由于挂图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制约,所以学生学起来难度很大,不容易理解。通过制作课件的展示,将小肠绒毛的立体结构充分表现出来。再利用Flash软件将其演示出来,效果好直观、生动便于学生学习、记忆,并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开发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3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使感官移觉
在文学修辞手法中有一种手法叫移觉,即叙事状物时,用形象的词语使感觉转移。我们在生物课教学过程中就利用感官移觉的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使难点转移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学生在深入研究激素对人体生理生化反应的过程中,由于激素分泌量少直接作用于靶细胞引起人体生理生化反应。这种现象很不明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困难很大。这时我们利用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媒体机利用大屏幕将激素分泌部位以及作用部位用不同颜色表示出来,这样就能够转移学生的视觉感受,使学生对于理论上的讲解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强化了概念、分散了难点便于学习记忆。在植物课程教学中,关于根的作用以及根系的分类和根吸水原理等,在讲解概念时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所以利用电教媒体配合教学。采用Flash软件制作的植物根系介绍根的结构及根的固着、吸收作用以及细胞内容物的浓度和植物根部周围液体之间的浓度比导致相互渗透推进植物的吸水和失水作用等。使学生的感官移觉,从理论感应过度到实践认识上来。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好本章内容。为以后学习植物生理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4 利用电教手段,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到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学生无法看到或感知到,问题难以得到满意的解决成为教学的难点。在课堂上,当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启而不发”时,当教材的重点、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而学生难以掌握时,教师利用电教手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授《眼球的折光装置》一节课时,首先利用多媒体介绍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的结构是无色透明,没有血管,具有折光作用。重点讲授光在眼内的传导途径,利用媒体机把光线通过眼球的折光装置,穿过不能感光的节细胞和双极细胞,然后才到达感光的视细胞层。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发生光化学反应,并产生神经冲动,而后再沿相反的方向传递给双极细胞、节细胞,最后由节细胞的轴突穿过巩膜筛板组成视神经,传至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把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简单的图像传播就很容易突破了这节课的重、难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电教媒体可以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1
物理学是服务于科学技术发展而生的学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及物理教师不仅仅要变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还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初中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理论加以生活化、创新化,使物理学的发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而服务。
一、准备掌握生活化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识,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实验这个课堂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学好”转变,课堂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具有生命力。
二、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景,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可以带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由课堂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要提高生物教学成效,重点在于提高生物课堂的效率。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综合自己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下面谈谈我对生物教学课堂优化和改善师生关系的一些看法。
一、我对教学优化的理解
苏联教育家尤・康・巴班斯基在1977年出版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中全面论述了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条件下寻求合理的教学方案,使教师和学生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减负增效”,要求在一定的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途径,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优化的探究很大程度是课堂教学的优化的探究。而师生关系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故如何改变旧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具有很好的研究意义。
二、生物课堂优化的实施
1.传统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缺点
过去,生物课堂教学大多以“课堂导入―新课讲解―总结归纳―布置作业”的结构来进行,这样就形成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教师演示得多、学生操作得少的状况,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况,没有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只是作为一个看客、听客,参与甚少,所以课堂上学生容易疲惫、昏昏欲睡;过去的生物课堂教学只侧重知识的讲授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却无动于衷,这些都是在传授式课堂中突显的普遍缺点。
2.高中生物课堂的优化
曾在杂志上看到一个案例:某教学能手上了一节公开课,博得了满堂喝彩,然而,却遭到课程专家的种种质疑和尖锐的批评。为何呢?因为该课堂貌似气氛热烈,教师用煽情的语言把在场的人情绪都调动起来,学生积极地回答问题,教师问的每一个问题,学生都能正确回答。我们以为是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都懂了,这节课是高效率的课堂,可专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学生都懂的内容为何还要花一节课讲呢?”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该课堂精彩表面下隐藏的弊端。该教师依然离不开满堂灌的理念,没有真正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教师将所有的内容一一讲解,学生仍然是看客和听客,并没有真正地参与。
(1)优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教师转变观念,转换角色
过去,“应试教育”的思想深深影响着教师和学生,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为考试服务。受这样的思想影响,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教师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守护者。由于生物这门学科,专业性强、术语多、概念多,所以教师的传授特征更强,生物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今,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模块设置、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教材的组织和呈现方式、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等方面,与以往的大纲相比有了巨大的变化,生物课程改革需要生物教师有新发展。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引导、辅助作用,成为课堂的“导演”,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研,真正地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变教学方式,让传授式课堂向参与式课堂转变
参与式课堂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又动脑,亲身参与课堂。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心灵去领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要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表述。
在课堂教学中,化以往的“课堂导入―新课讲解―总结归纳―布置作业”课堂结构为“个人自学―小组讨论―全班展示―质疑问难―教师精讲―自我总结”课堂结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在学生个人自学前,教师可设置问题“你觉得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自学过程中发现的疑问有哪些?”来引导学生学习,又或者可借助学案的形式。由于每个学生的现有生物知识基础及认知能力不同,所以在把握难点时有所不同。如,在“蛋白质”一节中,有学生觉得氨基酸通式很难掌握,而另一些学生觉得氨基酸通式很简单;有些学生觉得脱水缩合过程很难,而有些学生觉得不难。故教师在学生自学时不设定重难点,既尊重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训练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把握能力。学生通过自学,掌握部分内容,同时发现一些疑问,这些问题可以在小组讨论里解决,也可以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在课堂教学里增加学生的学习展示,创造一个给学生锻炼、展现自我的平台,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让学生亲自思考,亲自体验,提高了学习效率,实现了课堂教学的优化。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渐渐淡化了教师的讲授,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自学思考、实验操作等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转变旧观念,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课余时间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优化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这两个优化提高高中生物的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的优化。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生物化学是基于分子微观水平上的一门生物学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科研融合与理论交叉。当今的生物化学又被成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而且生物学中的生物化学已成为当今研究的前言课题[1_2]。生物化学主要研究生物体内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及其机理,因此其理论性较强,不好理解。又因为生物化学这门学科是有机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融合,就更加使生物化学的学习和研究变得复杂多变。对于一般的理工院校学生而言,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相对容易些,因为他们在高中时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有机化学基础,能够较好地与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基础知识相衔接[3]。但是,对于有机化学理论功底十分薄弱的体育院校的同学来说,生物化学的教学就产生了很大的难度。近些年,在体育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同学反映这门课程听不懂,专业属于拗口,应用性不强,等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进而影响了运动员在训练和竞赛过程中的科学性。因此,高等体育院校的生物化学教学阻力重重,如何才能使这门课程的教学突破上述的瓶颈,成为许多体育院校生理教研室的研究重点。本文在基于对高等体育院校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生物化学的教学提出以下问题和建议。
二、高等体育院校生物化学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第一,教学对象——学生情况的分析。
对于高等体育院校而言,生物化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是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学生,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运动技能很好,但是文化课基础较差。特别是对于理论性较强的化学方面的基础更是很薄弱。而且,在这些专业的学生当中,注重体育训练,轻视理论课程的心理。因此,他们在课堂学习和课下学习的时候,对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缺乏兴趣,没有主动学习的愿望和动机[4]。
第二,授课教师教学水平的因素。
高等体育院校生物化学教师大多是理工院校或医学院校毕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在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方面十分精通。如果单纯从理论教学方面看,这些教师的理论功底都很强,但是,对于高等体育院校,如前所述的教学对象,仅仅具备理论的教学功底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积极性[5]。体育院校生物化学教师普遍缺乏对运动项目特点的了解,在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注重对知识本身的传授,而缺少对理论联系运动项目实际的经验。
第三,解决的目前生物化学教学现状的几点建议和措施。
其一,设置适宜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对于每一门课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纲规定了课程需要讲解的内容、重点都有哪些,包括学时的设立和所占比例。对于高等体育院校而言,学生都是运动员出身,因此,生物化学的教学大纲一定要紧贴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一些理论性较强、难于理解的内容,如果有必要学习,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运动实践来讲解。而且教学大纲中也应该添加适当的运动项目实际测试的课程,针对特定项目来运用生物化学的手段来解决。其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物化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高等体育院校的学生觉得学习起来很难、应用性差[6]。但是,做过运动队科研教练的人很清楚,生物化学方面的研究对运动成绩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大多数同学并没有跟队服务的经验,没有见过在运动训练当中运动生物化学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动机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学习生物化学这门课程之前或者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根据章节的安排适度的增加跟队实践的次数和时间,保障学生吸收消化、应用所学内容。其三,针对学生编写特定的教材。目前,大部分高等体育院校的生物化学教材都使用医学院校的教材,里面的大部分内容对于运动员或运动队应用意义并不大,而且化学式和拗口的专业词汇偏多,是学生学习起来十分的不方便。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应该拿出一定的时间来编写适合自己学校学生使用的专用教材。这样更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是课程的实用性更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浓。
第四,将大众健身、全民健身引入课堂。
目前,中国正在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大力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而且计划加大对体育健康事业的经费投入。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将大众科学健身理念介绍给同学,使他们指导大众健身已经上升到了科学层面上,如何利用生物化学的知识来解决大众健身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参考文献:
[1]古练权.生物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张兰杰,辛广,邹德生.《生物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2,10(6):50-53.
[3]李丽.高等院校运动生物化学教学探讨.当代体育科技,2014,4(40):13-14.
[4]王晓霞,牛勃,解军,张悦红.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9(2):140-143.
生物化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由于生物化学的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微观领域,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而且由于不十分清楚生物化学在整个医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加之高职高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探索精神缺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形成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如何使医学生对生物化学课产生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绪论课起着开宗明义和引领全局的作用,上好绪论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坚定学生学好课程的信心,提高教学效果。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高职高专相关医学专业生物化学绪论课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密切联系临床及生活现象,认识生物化学的重要性
在介绍绪论部分时,首先,教师要高瞻远瞩地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本质的学科,这是与其他医学学科的根本不同之处。而其他很多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的。目前许多疾病的病因不完全明确,治疗以控制和缓解症状为主,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其中肿瘤最为典型,外科手术治疗或药物保守治疗,对绝大多数肿瘤疾病来说只能暂时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蚀,很难从根本上进行根治。这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类对调控肿瘤细胞的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还不很清楚。人类的很多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治疗大多是缓解症状,要达到彻底治疗需要从分子水平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制。因此,要消除人类之病痛、延长人类之生命,根本出发点还是在于了解生命的本质。如果物质代谢发生紊乱导致细胞中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功能的改变,出现相应的病理状态,通过临床生化指标的测定帮助疾病诊断。生物化学理论和方法在生物药物方面占有重要的地位,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合成或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生物药物,具有药效高、副作用小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生活中的现象原理也是与生物化学密切相关,如“三鹿奶粉”事件;节食减肥可能会造成头晕、出冷汗甚至休克;糖尿病人呈现的三多一少症状,都有待我们通过生物化学的学习来解释这些现象。绪论课讲解中通过相关临床知识的导入和对生活中可感知的现象探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
二、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史中的科学家事迹,激发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激情
讲述生物化学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的主要研究内容:从以物质组成结构为主的描述生物化学,到以物质代谢与调节为主的动态生物化学,再到以功能与应用为主的机能生物化学。生物化学发展的三阶段同时也是人类思维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介绍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历史人物的工作和事迹。介绍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提出的历史背景与实验依据,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重要性。伟大的科学发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人。好奇心是科学发现重要的动力之一,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Osamu Shimomura)于1962年在水母中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而分享了2008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而他在少年时由于原子弹在他故乡爆炸,他曾数周失明。他不追逐功名利禄,低调而勤奋,直到80岁仍坚持科学研究。教师通过讲述科学家的典型事例,可以激励学生奋发图强,激发他们对生物化学的浓厚兴趣。
三、勾勒生物化学研究内容,引领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绪论课是建立新课程整体观念的起步,在教学内容上起着统领全书的作用。因此,绪论课要为学生建构生物化学课程知识框架,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课程的整体轮廓,明确课程的研究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医学高职高专生物化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有四个模块:生物体物质组成、性质、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专题生物化学(肝脏生物化学)。参照教材目录给学生分析四部分内容,生物分子的组成、性质、结构与功能(核酸和蛋白质)是理解的难点;物质代谢及其调控是学习的重点;遗传信息的传递表达以自学为主;以肝脏生物化学为代表理解特殊器官的代谢特点。同时结合专业特点,分析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与专业技能关系。通过勾勒课程的研究内容脉络,使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既有系统性和完整性,又有专业针对性。有了课程内容的明晰框架,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消除了学生对课程的陌生感和恐惧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介绍生物化学的学习方法,坚定学生学好生物化学的信心
对绪论课而言,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正是其教学要求之所在。生物化学本身是一门具有系统性的学科,是从有机化学和生理学发展起来的,内容抽象、复杂,所以在学习生物化学时,必须了解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并将它们结合起来学习。而高职高专相关医学专业大多在大一开始,有的专业与解剖生理学同时开设,护理专业在第一学期就已开始,这些课程背景的缺失,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尤其文科背景的学生常会感到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因此,教师在讲授过程中适当穿插相关课程内容,让学生能融会贯通。生物化学是一门记忆与理解并重的学科,更强调理解性记忆。学习时以生理功能为主线,侧重生物分子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的关系,代谢过程与功能的关系,无需过多纠结于物质的具体结构与反应式,要学会抓住要点,归纳总结。另外要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即及时复习巩固。由于课时较少,课堂内容容量大,需要学生及时复习,才能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总之,要将绪论课讲好了,教师必须对整本教材进行宏观把握和微观调控,这样讲起来才能得心应手,收放自如;采取多种讲课技巧,才能更加吸引学生,打动学生,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绪论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确生物化学“是什么”“学什么”“为什么学”和“怎么学”。精彩的绪论讲解可以引导学生消除顾虑,激发学习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讥讽中有爱迪生”。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要多给“学困生”一些理解和支持,多给“学困生”一些鼓励和温馨,要善于发现“学困生”的进步和闪光点。常采用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发掘优点的方式进行,只要“学困生”有点滴进步,教师都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激励“学困生”增强内动力和自信心。
二、切实帮助“学困生”树立上进心
可以这样说,没有一个“学困生”是心甘情愿地落后的。因此,教师对“学困生”要寄于信赖和期望,使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积极向上、不能辜负教师希望的回报效应。在语言上给予更多的信任和鼓励,尽量保护他们的自尊。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普遍心理,拨动家长对子女重新认识的心弦,让他们主动配合学校,以身示范,丢掉简单粗暴的家教,变“放弃”“失望”的念头为“愿管”“成才”的希望曙光。
三、大力激发“学困生”的学习热情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较为稳定的学习情感。学生学习差,除了习惯差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该学科没有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学困生”转化中,尤其要注意课堂教学中的兴趣培养。常采用“新”“奇”“悬”“趣”“迷”的典型实验、电脑片断或画龙点睛的触发诱导等。使学生见之生趣、动之生乐、听之有理、思之有味。
四、优先辅导“学困生”的课堂作业
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原则。教师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采取目标分层,分层教学、分类提高。即教师在备课、讲课、练习题中要专门为“学困生”设置较为合适的学习目标,可明确指示某些同学在上课(或课后)只完成A组题就算达标。在分层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要做到“五跟踪”“四优先”。“五跟踪”即课余爱好跟踪,听课体态跟踪,课堂提问跟踪,作业练习跟踪,单元检查跟踪。“四优先”,即课前谈心优先,课堂发言优先,作业面批优先,课间个别辅导优先。
五、悉心指导“学困生”的学习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绝大多数“学困生”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恰当的问题。教师要给予耐心的教育与指导,给钥匙、教学法。在学法上,教师要根据后进生的年龄特征、智力水平和原有知识的掌握程度,采取切合实际的学法指导,帮助他们弥补原来的知识缺陷,教会他们如何看书、听课、做笔记、完成作业和课前、课后预习与复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常指导学生掌握“四先四后”的学法模式。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听懂,后笔记;先理解,后记忆;先复习,后作业。”为克服后进生知识易忘、易错的弱点,常教学生随身携带《改错本》,让学生在进步中尝到“勤奋+正确方法=成功”的甜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会学”。
六、积极鼓励“学困生”参与学习竞争
例1 质量为1 kg的物体静止在水平面上,物体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0.2.对物体施加一个大小变化、方向不变的水平拉力F,使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了3t0的时间.为使物体在3t0时间内发生的位移最大,力F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应该为下面(图1)四个图中的
分析 将F-t图转化为v-t图,“面积”最大即位移最大,答案为D.本题的结果耐人寻味,引发学生思考,学生顿悟:高中三年,高一阶段学习应该尽最大努力,从而打消了到高三再努力的偏见.还能联想,人生亦是如此,难怪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寻找不变量的思想
例2 如图2所示,物重30 N,用OC绳悬挂在O点,OC绳能承受最大拉力为20[KF(]3[KF)] N,再用一绳系OC绳的A点,BA绳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为30 N,现用水平力拉BA,可以把OA绳拉到与竖直方向成多大角度?
分析 本题常见错误是:直接用OA绳和BA绳的最大拉力算角度得到θ=60°的结果.[LL]错误根源是:没有注意AC绳的拉力等于物体重力,是个不变量.物理过程常常伴随多个物理量,有些是部分物理量不变,有些是总量不变,寻找不变量或者守恒量应该成为学生的思想.建立这种思想,学生终生受益.
[TP5GW303A.TIF,Y#]
例3 如图3所示,物体A与斜面体B始终保持相对静止并一起沿水平面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加速度a从零逐渐增大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对A的弹力不变,B对A的摩擦力一直减小
B.B对A的弹力增大,B对A的摩擦力先减小后增大
C.B对A的弹力增大,B对A的摩擦力一直增大
D.B对A的弹力增大,B对A的摩擦力一直减小
分析 加速度增大,N1增大N增大N2增大;由竖直方向的平衡条件得,f2减小f减小直到零后反向.
本题有三方面的感悟:(1)求变量要先找不变量(重力不变);(2)如何应用力与加速度的对应关系将力正交分解;(3)弹力主动变化,静摩擦力被动变化(相当于“替补队员”).
统揽全局的思想
例4 如图5所示,一轻质弹簧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弹簧上端放着质量为2 kg的物体A,处于静止状态.现将一个质量为3 kg的物体B轻放在A上,释放瞬间,B对A的压力大小为(取g=10 m/s2)
A.0 N B.12 N C.20 N D.30 N
初中生处在青春期的开始,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年龄段,同时也是最为敏感、最具可塑性的阶段.从物理学习的角度来看,这一阶段的孩子首先是充满好奇,物理本身就是一门与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学科,学生身边很多生活现象都与物理相关.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成功引起学生好奇心理的共鸣,就能有效地强化他们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其次是好动,学生小学毕业没多久,正是爱玩好动的时候,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会导致学生感到学习枯燥而乏味,因此物理教学要充分发掘其学科优势,让学生在活动中融入课堂,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最后是畏难心理,因为初中物理很多章节的内容还是较难掌握的,特别是女学生,她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要稍微弱一点,再加上平常学习遇到难点羞于开口提问,实验过程不愿动手,考试时畏首畏尾,最终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那么,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影响学生物理学习心理么?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习物理情感的最活跃的因素,有感染力的物理教师,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学习物理,而且会使学生在无意中接受教师个性的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时,其语调、表情和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都在向学生传达自己学习物理的情感或暗含对学生的期待,产生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一般说来,在物理教学中,教师满腔的热情、对物理学的热爱、对学生的责任感,这些都会激发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物理的情感,有助于物理知识的传授.教师的激情可以感染整个课堂的气氛,丰富学生的情绪和情感.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究竟这是怎么回事”中开始学习;又让学生在一个又一个“原来是这么回事”中掌握知识.笔者还组织每周一次总结课,这节课让学生事先准备,在课堂上就这一周所学的内容中感到疑难、困惑的地方在课上提出,然后让其他同学解答,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2基于学生心理的教学策略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从学生好奇、好动、畏难等心理特点出发,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进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
2.1结合学生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导入环节
每一堂课的导入环节是最能给学生带来新鲜感的时候.在这一环节,教师用心组织语言、进行创设情境,勾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整节课的状态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导入环节的设计方法很多,常见的手段有实验导入、故事导入,亦或直接开门见山地进行问题导入,这些方法只要设计到位就能成功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引起他们探究规律的欲望,提升他们思维的节奏.
例如“浮力”这一课的导入,教师可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同学们,有这样一道微软公司的面试题,请设计一个测量波音747飞机质量的方案(图1).在不进飞机拆解的前提下,你能设计出方案吗?”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学生思维是激发起来了,可能一时半会还摸不着边际.教师继续提示:“这个问题美国很多大学生都答不出,但是中国学生回答起来其实很轻松,以前有个还没上幼儿园的小朋友都能回答出类似的问题.”很多同学想不到,还有点不服气,好奇的念头已经彻底被调动起来.教师再次提醒:“那个小孩儿姓曹,他五六岁的时候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学生恍然大悟:“曹冲称象(图2).把飞机弄上航母,再按类似的方法操作就行了.”后续的讨论就逐渐延伸到有关水对船的浮力的研究.
又例如,在介绍大气压强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来设计实验引入新课:将一只易拉罐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片刻(如图3),然后将其快速倒扣在放有冷水的盆中.只听嘎哒一声,易拉罐被压瘪了(如图4),学生的好奇心理被成功激起:是什么力压瘪了易拉罐呢?有关大气压力的讨论就此展开.
2.2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心理,引导学生实验探究
物理的根基是实验,物理教学最有效的形式是让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中构建认知.另一方面,长时间坐在教室的学生被带进实验室,会有一种新鲜感,他们爱动的天性被彻底唤醒.当然,此刻的教师要注意引导,让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和分析,从而进一步对本质规律进行总结.
例如,学习“摩擦力和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就要将滑块、平板、弹簧秤等器材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实验中进行探究(如图5).然而学生实验所带动的不仅是课堂气氛的活跃,更带动起他们的思维,产生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探究结果:静摩擦力大小、最大静摩擦力大于滑动摩擦力、拖动平板来测量滑动摩擦力更加精确的结论都被学生在实验一一得出.
2.3有效疏导和开解,消减学生的畏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