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村教学环境

农村教学环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1 14:39: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村教学环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村教学环境

篇1

教学内容

农村虽远离都市,没有了城市的喧嚣与繁华,但农村的孩子天天与鸟兽虫鱼为伍,日日与山川草木相伴,生活的内涵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孩子逊色。这就需要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学生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定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的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将“各种各样的花”和“花、果实和种子”的教学调整到花开的时节,教师带领学生到农村的大自然中,放飞在花的海洋里,观察各种各样植物的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就可以掌握花的共性,了解到花和果实的构造,进而认识到完全花与不完全花的特征及其区别。而“豌豆荚里的豌豆”则选择在金秋收获季节进行教学,发动学生到家里的菜地中广泛收集各类植物的果实,然后带到课堂中观察,采用浸泡、解剖、尝味等多种实验方法来丰富、增进、完整学生对果实的认识。

2 自制教具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目前,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创造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

比如教学“各种各样的岩石”“岩石的组成”等,让学生到河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他的岩石,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学生的拿手好戏。这些自制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充实了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

3 选择适应教学需要的替代材料

科学课中的观察、实验材料虽有一定的普遍性,但不可能覆盖所有地区和学校,对于那些当地缺乏的材料怎么办?采取的办法是:对教材中与自然条件结合较紧的课文进行系列梳理,列出不易得到的教学材料,选择可以达到的教学目的要求、当地易得的材料替代和补充,如酒精灯用蜡烛代替,烧杯用玻璃瓶代替,滴管用废弃的注射器代替,水槽用盆代替,集气瓶用饮料瓶(玻璃类)代替,菜青虫替代蚕学习“养蚕”……要求学生自带材料,从而使所有学生都能亲自参加观察、实验活动,直接感知各种自然事物。只要广大教师换个想法,实验仪器可谓丰富多彩,一点儿也不比城里的学校逊色。

4 采用电教媒体进行辅助教学

篇2

随着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城镇化的加快,农村外流人员增多,农村小学生源逐年减少,特别是农村教学点的学生人数就更少,我任教的学校,班级人数最少的有4人,最多的有20人。因此,完全可以采用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小班化教学是学校进行小班化教育的基本途径,农村小学的这种特殊情况为小班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并且适应了当前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的个性化需求。小班化教学是在先进教育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不同于小班教学,也与大班教学有所区别,而是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教育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教学过程等将发生新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激发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活动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不会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以自己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对事物的理解。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这种建构他人是无法代替的,教师只是扮演帮助者和促进者的角色。教师备课时应能够在充分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本班学情做到心中有数,并且教师的引导要以学生愿意接受的方式呈现,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自主学习,快乐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咏柳》一诗中,指导学习第一、二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片断:

柳树从远处看去像什么呢?柳枝倒垂下来又像什么呢?(学生自由发挥)

生1:从远处看柳树就像是站着的一位仙女,仙女的头发很长,而且是绿色的,非常漂亮。

生2:像披头散发的疯女人。

生3:也像是妈妈细长的头发在随风飘扬,非常的美丽迷人。

教师主动让学生接触文本,体验文本,用学生个体的生活经验与阅读文本相互作用来建构文本的意义,获得对文本深刻的理解和情感的提升。

二、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特征、知识积累和思想基础。正如每个人都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物质营养一样,每个学生也只能用自己的器官吸收精神营养。学生与阅读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最亲密的接触。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领悟,鼓励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敢于超越文本,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颖作品或提出创新见解。如学完《小鹿的减法》后,师问:“学完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小鹿是一只怎样的小鹿,獐子又是一只怎样的獐子呢?”让学生口头回答,各抒己见。

小学生在学习上容易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难于形成创新思维。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独立感知文本时作必要的批注,根据自己的见解对课文的人物语言、精彩句段、思想内容等自主进行批注,对学生的阅读不作要求,不设标准,让学生思维自由驰骋,有感而发,所写既所想,既满足个性需求,又促进个性品质的发展。虽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想法不能替代学生的想法,但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不能完全脱离教师的作用,还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多角度、灵活地感悟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从而获得更好的情感体验。设置开放性问题检验学生阅读情况,切忌答案的唯一性,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和个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前,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本单元、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情来确定学习目标,防止无目的自由活动。在小组合作交流阶段,教师参与小组讨论,并对小组讨论的过程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头脑风暴激发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先小组内进行自由合作交流,再进行全班性地交流。这样做能很好地实现全体学生都参与合作交流,相互分享各自的探究成果。教师及时对表现积极的学生进行表扬奖励,特别是对性格内向,平时少发言的学生的表扬,增强其自信心。根据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提出的“学习金字塔”学习方式理论,通过阅读、声音、图片、示范的传统方式学习,学习效果在30%以下。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完成小组合作交流后,派代表在全班进行汇报,再对照学习目标进行复习巩固和自测,以检验对学习目标的掌握。

四、全面关注,因材施教

小班化教育提倡“阳光普照”“均等教育”的教育理念,“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根本宗旨,同时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等的变化,教师都能全面关注,一一掌握,并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做到有针对性地教学和辅导。每一堂课,每一个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环节中,全体学生皆能参与学习互动,每个学生的思想成果都能得到认可和展示,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可以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丰富情感态度;在作业布置方面,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的不同,分层次布置作业,使作业的难度适合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全面兼顾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和作文的评改,可以采取一对一地面批,当面指出其亮点和错误,现场订正错误,学生往往印象深刻,很难再犯,知识也掌握得更加扎实。对于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特别倡导面批这种方法,他认为:“当面批改可以提起笔来就改,也可以跟学生同念文稿,遇到要改的地方就停住,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通过参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生平时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可以把写好的作业,写好的字,搜集的资料、画好的画等自由贴在教室的墙壁上,让“露一手”展区成为小班教室最亮丽的风景,每个学生的才华都能得到展示。同时不定时开展各种小班主题活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做到人人有参与,人人有展示。

根据农村小学具体情况进行语文小班化教学,体现了生本教育的理念,既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又能使每个学生都自由全面的发展。激活每个学生的成长潜能,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等都能得到显著提高,适应了当前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章林.小班化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语文天地,2011.

篇3

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并根据农村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农村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与发展。搞好小学科学课教学可有效地辅助其它学科的教学,弥补单一学科培养目标的不足。因此,搞好科学课教学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农村小学和城里的学校相比就会显得设备简陋、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欠佳,这些因素时时困扰着科学课教学的高效开展。但农村小学也有自身的优势,如何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农村的优势,优化科学课的教学呢?

 

一、提高对农村课程资源的认识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里,自然、科学是副科,没有考试,没有评估,上与不上反正都是一样。学生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没有积极参与科学教学活动中。而自然、科学教师在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只是凭着课本,讲些字面知识;有些科学老师也认为没有教具、没有实物,课本也只有几个字,于是,有些兼科学课的老师干脆把科学课改上自己的科目;有些科学老师也把科学课改成了自习课。其实这些现象的原因在于科学老师没有充分认识科学教学的意义,没有认识到农村课程资源的潜在丰富。我们都知道,在农村小学,许多学生从小和各种花草树木打交道,也与许许多多的小动物为伴,对各种花草树木和各种小动物都有着感性的认识。他们看到了自然界的花开花落,看到了暴雨时河水的涨落、冬季里河面的结冰,因此,他们与大自然的关系十分密切,对大自然有着很深的认识。

 

二、有力的农村课程资源,充实科学课教学内容

 

科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联系他们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发挥孩子们丰厚的感性认识的优势来服务教学,自觉充实教学内容,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中有关教学内容的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自然界的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对人类来说是再寻常不过了,人们常常视之为平淡无华,进而有人漠视它的价值。但是它们却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十分重要的环境资源。小学《科学》课程的教材作为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自然资源的知识载体,对上述资源的生成与演化作出了一些定性研究的内容编排,如认识土壤、岩石、水、空气等内容。教学中应充分发挥教材的载体功能,在依托教材实施课程教学,引领小学生们学习、认识上述自然资源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自然资源的形成与演绎变化过程,推断这些自然资源都是自然界各种能量长时间运动变化的历史结果,并揭示其特定的规律性,从而帮助学生懂得自然资源的生成需要长时期的历史和特定的变化条件,它们形成至今一样很不容易。所以今天我们在利用这些自然资源的同时,万不可滥采乱挖、恣意破坏,应当正视它们的珍贵性,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

 

三、就地取材,丰富科学课教学资源

 

虽然在创建教育强镇中农村小学新增了很多实验教学器具,但农村小学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现象仍然时时制约着实验教学的有序开展。如何立足于现实,在进一步加大力度装配、建设实验室和仪器室的同时走自我创新之路,探索出一条既适合于现代实验教学的需求又富有个性特色的地方实验教学的新路子呢?我们在用足用活现有教学仪器、设施的前提下,深入挖掘地方的物产资源,就地取材,配合相关教学内容开展教师自制教具、发动学生制作学具活动。这样不但解决了科学课教学资源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校充实了大量的教具、学具,也推动了科学课教学器具的更新换代,极大地提升了实验教学的开设率。比如《岩石的组成》、《岩石会改变模样吗》等,让学生到沙堆中捡鹅卵石、到石子中捡有植物及小动物化石的石片和其它的岩石也是为学生津津乐道的趣事,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更是同学们的拿手好戏,这些带“土”气的教学具和现代科学课教学具相结合,确保了科学课教学规范化、现代化、一体化的优化运行。

 

同时,注意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就应注意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气氛,启发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讲出来,即使是猜想或者是不合理的解释,甚至是笑话,也要鼓励,积极引导,使学生勇于思考。如在上“雾和云”一课时,揭开蒸锅的盖时眼前出现一片“白气”,就让学生猜想:这些“白气”是水蒸气吗?它是怎样形成的?学生纷纷作出回答:有说是水蒸气,有说是“热气”……

 

篇4

随着科技的进步,时尚美成了信息技术的必然产物。信息技术也同样融入了美术课的教学中,让美术课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不再辅助于美术课堂,而将真正主宰美术课堂教学。

我校地处农村,虽是农村,但我校的信息技术软硬件设施配置还是比较到位的。近几年来,我就信息环境下农村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下面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体会和思考。

一、美术与信息技术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整合具有必然性

美术这门艺术能给人视觉上的盛宴,信息技术同样是通过图文声茂来展示自己,二者在表达是形式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信息技术完全可以成为美术创作和呈现的载体。而在省编小学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材中,有很多学习内容是相互关联的。所以,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具有必然性。

二、美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整合具有可行性

1.资源浩如烟海,查找随心所欲

目前,小学美术教学所涉及的范围极广,包括儿童美术、绘画、卡通设计、民间艺术、雕塑等,由于教师和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手段下难以获取丰富的资源,让美术赏析课变得索然无味。

通过美术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带来了海量的资源,教师有了可供参照的样本和资源,学生的眼界也得到了扩展,学习兴趣得以激发。例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资源制作一个美术海报作为作业。

2.强大的软件供你用,轻轻松松搞设计

由于手工绘制的设计方式受设计者自身技术水平的影响比较大,也比较费时间,所以学生往往难以实现预想的构思,设计会以失败告终。信息技术中有很多软件可以帮助美术课开展设计,让美术设计变得效果生动,内容丰富,如,字体的改变、图案的设计等等。这样可以让学生开展设计变得轻松,学习信心也得到增强。

3.突破难点,电子白板课件很管用

电子白板课件大多以操作互动为主,是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整合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教师可运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多媒体课件,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形象地演示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用于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教学中电子白板主要应用于以下几种情形:

(1)分析解释

电子白板课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启发他们发现美术规律。比如,《千变万化的线》一课,制作一个可供教师演示和学生学习的课件。课件首先展示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线,并用闪烁的效果将这些线条突出来,然后概括出线的种类,接着通过说说、画画让学生体会线条的千变万化,最后再让他们欣赏美术作品中的线条的美。

(2)提供素材

充分发挥SMART课件的优势,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录像等直观信息,可以帮助学生接近生活,了解实际,解决困难,提高学习的质量。如,《欢乐的元宵节》,我们当地的风俗不太重视元宵节,学生对这一节日知之甚少,就可以通过白板展示。

(3)对比实验

通过直观的对比实验能够很好地展示不同美术作品之间的差异,进而揭示其规律。比如,认识冷色和暖色,可通过观看大量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受色彩的冷暖差异,这比光凭教师的讲解来得直观、简单得多。

三、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改变了学习方式,整合具有多样性

1.改变了学习的方式,引起了教学结构的改变

小学教育中存在普遍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学习的需要,利用网络可以让学生自主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力,自主收集资料、处理信息、构建知识,引起了整个教学结构的变化。

2.改变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信息技术让学生在收集处理信息过程强化了归纳、概括能力,让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当同时面对海量资源的冲击,自身的判断能力也在变化。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些信息中寻找对自身有用的、正确的信息和资源。

3.整合可能会导致传统美术技法的弱化

由于美术中的某些课程的作业可以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来完成,如“封面设计”,学生可通过Word或画图等软件制作出漂亮的作品,不需要使用传统的颜料、画笔等工具,也不需要进行传统意义上的调色,那么他们对颜料的属性可能就不太了解,对颜料调配的方法和技术可能就不熟练,同样在运用时也不能弱化传统美术技法。

4.网络管理的不完善和信息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带来某些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信息来源广泛,这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学习的资源,但其中也充斥着许多错误的、消极的、不健康的信息,这会给判断能力还不强的儿童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坚持正面教育,还要强化网络管理措施。

总之,小学美术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教学发展的必然,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让美术课教学变得有效、高效。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采取更好的方式让学生学好美术。

参考文献:

篇5

G633.41引言

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发展使得相关的多媒体技术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被广泛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相关的信息技术,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能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使得教师不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板书,而是将更多的时间利用到知识的讲解中,加强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应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这些价值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拟就其进行了以下的分析。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

1.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

信息技术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新型的事物,所以,农村生活的初中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好奇心是十分强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利用这一点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与教材内容相符的情景画面,这样就能使教学的内容变得更加的形象、具体,通过这种带有感染力的画面带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带动教学课堂的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例如,教师在进行仁爱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 6 Topic 3《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一幅街区的图片,然后对其进行适当的设计,当鼠标放在建筑物图片的时候,建筑物图片上就会显现出相应的英语单词。这样,学生就很直观的把实物和英语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制作出相应的路线图,确定一个点作为出发点,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Which is the way to the post office/bank…?”,然后做出所经过路线的图,要求学生用英语表达出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直观的感受其情境,还能掌握到相应的句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心这一点对学生进行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1]。

2.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英语教学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今后能够用英语和人交流,因此,教师在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初中英语教材中会提供大量的语言训练句型或者是对话,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语言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景交流的过程中提高自身口语表达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仁爱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1 Topic 3《Which sport will you take put in?》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内容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出相应的情景对话,让学生进行观看,在观看完成后,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训练刚刚所看到的情景对话[2]。这样就能将书本上的对话内容变得更加的生动形象化,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积极的参与到相关的情景训练中,在训练的过程中也会降低口语训练教学的难度,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3.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

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其最大的缺陷就是缺乏学习英语的空间和环境,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若想获取相关的知识,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堂上的讲解或者是教材的阅读,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是极其狭隘的,而且,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只局限于教材,那么就很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教师在进行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去拓展学生学习英语的空间,利用互联网数据资源共享性这一特征对教学的内容进行延伸和拓展,丰富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容,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Do you want to go to a movie?》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相关课程的人机对话,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学生在人机对话的过程中,还能改善自己发音[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加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拓展学生W习英语的空间,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英语的环境,通过在网上阅读英语新闻、看英语电影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信息技术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其价值虽然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应用的时候也要适度。在应用的时候,信息技术只是作为一种教学的手段,在教学中只是起着辅助的作用,因此,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保证其运用的合理、正确性,在英语教学的时候如果过度的应用信息技术就会使得学生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影响到英语教学,这种本末倒置的情况对于教学而言是极其不利的。所以,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时候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实际的情况,对其进行适度的应用,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对于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是对以往传统模式的一种改革,在这种模式下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但是,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不能过度的使用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因此,教师在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的合理、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新建. 如何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J]. 课程教育研究, 2014,25(12):109-110.

篇6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a)-0104-01

我校是一所地处偏远的农村小学,学校教育长期受观念、师资、设备等因素影响,自然课不仅时有时无,而且自然教学一直沿袭“结论式的教学内容、注入式的教学方法、高分数的教学目的”的传统模式,学生越学越呆,学非所用,学校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越离越远。

小学生好奇心强,渴望了解大自然的种种秘密。在小学自然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课堂上知识内容的传授,而应让学生深入到大自然中,参加自然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学会主动观察、主动思考、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活用教材,丰富自然课教学内容

小学自然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自然界,初步了解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利用、改造和保护,从而使他们获得基本的自然科学常识,发展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多爱社会主义祖国等思想的熏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小学阶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每期一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物体(水、空气、金属、土壤、岩石、宇宙、动植物等),学习生理卫生、力学、声学、光学(热)、能源等知识。在常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按部就班,根据每课时的教材内容进行教学,缺乏相关知识的联系。而自然知识在各册中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活用教材相当重要。

例如,根据时令季节的不同,可以改变教科书的有关教学内容顺序,力求做到因时而教、源趣而授,使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的更为紧密。将《植物的生长变化》和《动物的生命周期》交叉教学,根据农村养蚕调整教学进度,让学生有了直观感受在进行教学,促进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又如我们在教学《动物怎样生活》一课时,预先布置学生们亲自喂养家里的小鸡、小兔、小狗等家禽家畜,并仔细观察它们吃东西时的样子,以及食物的类别、生活习性等,这些要求,对于身处农村的学生来说,非常容易。教学时,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互启迪、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加深了学生对动物的全面了解,丰富了知识内容。

2.激活课堂,生动自然课教学场景

有些自然教师,往往要到上自然课时,才带着准备好的教具、材料走进教室,上完课就又带着教具、材料离开了。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就不能进行观察,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为了解决这方面的矛盾,我们开辟了“自然角”把大自然“搬上”课堂,供学生观察学习。

“自然角”可以分为“室内自然角”和“室外自然角”两类。在室内“自然角”主要是放置动物、植物或它们的标本。如饲养小鱼、小蝌蚪,蚂蚁等,也可以种植一些小型的花草,让学生能经常观察、了解动物的外形以及飞、走、爬、游的动态等生活习性;“室外自然角”是把课堂搬到室外,引导学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获取知识。如在上《影子》一课时,让学生捉影子,踩影,学生高兴得欢叫起来。“玩”后,学生积极发言,纷纷讲述自己在“玩”中观察到的现象。从而认识到影子产生的条件:一是有光;二是有遮光物体。在玩的过程中,学生还会感知到许多东西,如《磁铁游戏》一课时,我放手让他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玩”后,我问他们看到了什么,有的说,磁铁能吸铁;有的说,磁铁隔着物体也能吸铁;还有的说,磁铁两端的磁性最强,吸的铁最多,而中间最弱,基本不吸铁。通过“玩”还可以发展学生分析、综合、想象、创造等能力。如在一只装满了水的烧杯里,放进一只图钉,要求学生在不倒掉水,不准用任何东西伸进水里去取的条件下,想办法把图钉取出来。几十个学生瞪大眼睛望着烧杯里的图钉,努力思考着,很快就有学生想出了用磁铁隔着杯子吸图钉的办法。这样的“玩”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发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为培养创造能力奠定了基础。

篇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学生如果对其所学内容有兴趣,学起来就会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成绩自然而然也就提高了。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让学生听一句名言、或一句彦语、或一段幽默小故事、或一段生动的报告、或一段有趣味的自由谈话、甚至是一首英文歌曲,都能营造学习英语的良好气氛,激发学生开口讲英语的兴趣,为活跃课堂气氛做好铺垫。如圣诞节来临一首“Jingel Bells”,新年来临之际一曲“Happy New Year”都能振奋学生的学习情绪。又如在教“Which animal do you like best?”这个情景前,一首简单的英文歌曲“The Zoo”欢快活泼,其歌词是这样的:You can see all kinds of animals in the Zoo,the lion,the tiger,the elephant and the goose…针对教材内容,教师可故意编改歌词,把教材中即将出现的snake、monkey、duck、deer、bear、dolphin、panda…等新单词替换入歌词中,这样学生便可在歌声中轻松地掌握了有关动物方面的生词,同时又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二、模仿――建立自信

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初中生年龄小、记忆力好、模仿性强的特点,针对教材内容,组织学生“Read after the tape”。这个环节虽然有点简单机械,但它不仅能够满足初中生活泼、好奇和善于模仿的心理,同时又可以让学生掌握地道的语音和语调,适应英语听、说教学的需要。再者若能模拟出优美而标准的语音语调,便可大大增强学生的信心,消除某些学生心理上的“笨拙”“英语难学”“我不是学英语的料”等消极、畏难情绪。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得到进一步深入,为学生上台表演做好准备。

三、表演――寓教于乐

在新课程标准教学中,教师还应根据初中生表现欲强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某个情景、某个故事、或某个短剧,组织学生上台表演,角色安排可由教师指定,也可让学生自行组合,但必须自始至终遵循“同组异质”“以优带差”的原则。上台后学生一般都能配合默契、积极投入、生动活泼地演好各自的角色,教师再从旁边加以适当指导。表演过程中,有时一个惟妙惟肖的动作,一个幽默的语句常使大家开怀大笑。真正收到了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的效果,同时又能让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学习的乐趣,切实做到让学生“在乐中学、在乐中思、在乐中用”。

四、练习――检测反馈

课内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必要环节,也是检测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在组际交流之后,教师应及时用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让学生练习测试。在学生自练的基础上,让其互评、互议、互批、互改,对于其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教师不必急于讲解,可采用全班讲座的形式通过学生互评或是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切实做到存在问题当堂解决,达到及时消化的效果。例如在进行ProjectEnglish七年级下册Is thereacomputerinyour study?教学之后,笔者根据本Topic 教学重点内容之一“There be”结构设置了以下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1.There____a lamp on the desk.(is、are)

2.There____somebirds on the tree. (is、are)

3.There____some milk in the bottle.(is、are)

4.There____a pen、two pencils and some books on the desk.(is、are)

5.There____two chairs、a desk and a bed in roon.(is、are)

6.There____no buses here at night.(is、are)

7.There____lots of sheep on the hill.(is、are)

8.There____nobody in the house.(is、are)

9.There____any money in the purse.(is、are、isn’t、aren’t)

10.There____any shoes under the bed.(is、are、isn’t、aren’t)

学生若能迅速而准确地填出上述句子,那就说明他们对本节课内容掌握得扎实,理解得透彻。

五、评价――总结、鼓励

篇8

1.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近些年来,随着我省对农村环境整治力度的加大,农村环境面貌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山区总体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农村山区初中学生的环境保护知识极度匮乏,对于自己生活的环境漠不关心,不能主动通过自己的双手保护身边环境。我们对贵州省正安县农村山区的某两间中学的学生和物理老师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对A学校的学生发放了178份问卷,老师发放了22份问卷,收回学生问卷168份,回收率为94.38%,收回老师问卷21份,回收率为95.45%,对B学校的学生发放了152份问卷,老师发放了18份问卷,收回学生问卷148份,回收率为97.36%,收回老师问卷16份,回收率为88.88%。

1.1农村山区初中物理教师问卷统计与分析。

表一 农村山区初中物理老师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统计(单位:人)

从上表可以看出:

(1)从两所学校的学生的信息反馈来看,老师在课堂上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所占百分率分别是20%和16%,所占百分率极低。

(2)从两所学校的老师的信息反馈来看,老师在课堂上主动渗透环境保护知识所占百分率为47.6%和50%。

(3)可见在农村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并没有做环境知识的渗透。现在国家大力提倡新农村建设,但是农村山区的教育依然极其落后,环境保护意识极弱,农村山区孩子在接受环境保护知识的渠道很窄,在仅有的学校学习机会里并没有很好地学习到环境保护的知识,老师在课堂上也没有有效地灌输这方面的知识,因此农村山区的初中生对于环境保护知识的学习是很少的,农村山区的这部分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很难做到保护身边的环境卫生。

1.2农村山区初中学生问卷统计与分析。

表二 农村山区学生环境保护作为方面统计

从上表五项指标中我们可以看出:

(1)农村山区的初中学生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对环境保护的百分率很低,并没有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到保护环境。

(2)农村山区的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环境保护的知识并没有获取多少,更没有将其付诸行动。

(3)农村山区的孩子在家里日常生活当中没有注意到节约用水用电,并不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物品和资源的联系,造成了农村地区资源的严重浪费。

2.农村山区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渗透环境知识的必要性

2.1从农村山区教师情况来看。

通过调查分析,发现农村山区中学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动渗透环境教育的意识较差,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建议学校通过培训教师,增强教师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农村山区的物理老师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渗透环境教育。物理学科本身是一门应用广泛的自然学科,应该把它和学生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教学。这样不仅可教会学生认识身边的事物,还可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身边的事物和如何保护身边的环境。

2.2从学生的角度来看。

从收集的信息可以了解到,农村山区的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很弱。然而初中的学习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极其巨大的,在初中学习到的知识会让一个人一辈子难以忘却。在初中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及养成的习惯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因此在初中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农村地区的孩子在家庭教育这方面一般很欠缺,家长没有把很多的心思放在孩子身上,正是因为这样,在学校老师承担了更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地区的物理教学过程之中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会让这些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养成保护身边环境的好行为。让这些学生在以后的人生当中不忘把自己和身边的环境相互联系在一起。

2.3从农村地区的发展角度来看。

现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在新农村的整个推进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地区的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在农村地区更需要人们做好保护环境,保护好环境是农村地区的人们有个美好的生活环境的前提,然而农村地区现在人们的整体保护环境的意识很弱,加强这一地区的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大势所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加强环境保护教育能更好地在家庭中收到显著的教育效果。所以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的环境保护意识非常重要。

2.4从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来看。

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今天教育的好坏决定了明天我们世界的好坏,今天孩子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决定了未来世界生活环境的美好程度的高低。在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大环境下,农村地区的环境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农村地区的孩子的环境保护知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明天农村地区人们生活环境的好坏。然而在如今农村地区的初中生的环境保护的知识匮乏的现状下,在农村地区的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3.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环境教育

3.1吃透教材内容,找到与环境教育的切入点。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熟悉教材内容,找准教材内容与环境教育的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之中渗透环境保护的知识。例如:在讲解“电”这章知识的时候,老师可以通过课堂上对电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联想到我们的实际生活,告诉学生电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电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每个人都要节约用电。在讲解“功与能”这章节时,老师可以通过课本内容的知识,告诉学生能量是不可以创造的,能源是有限的,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要做到保护能源,等等。

3.2从实验当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实验教学。实验是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往往把实验课不当回事,在实验课上随意性较强,常常会破坏实验室里的器材,浪费实验室里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告诉他们实验是物理学科的基础,我们要注意保护实验室里的设施,在实验过程中,要做到不损坏器材,不浪费资源。例如:在做“电”这章实验的时候,告诉学生要节约用电,等到做实验的时候再打开开关,不要还没有做好准备就把开关合上。在实验室里学生也好节约用水,不要把水龙头一直开着洗手,这样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3.3在课外实践当中渗透环境教育。

学生除了在学校课堂上学习知识以外,还可以通过参加课外实践接受环境保护知识。例如:在商场购买电器产品时,商家在宣传电器产品的时候会讲解一些与环保有关的知识,在家里洗衣服的过程之中,学会合理利用生活用水,尽可能地节约用水。物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十分密切,我们要学会在学习物理知识之后,用知识指导我们的生活,更要在生活中学习物理知识,做到从实践中学到保护环境的知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篇9

21世纪是信息技术的世纪,信息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指出的那样:“新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使人类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它们消除了距离的障碍,正十分有效地参与塑造明日的社会。这些新技术正在我们眼前引起一场真正的革命,这场革命既影响着与生产和工作有关的活动,又影响着与教学和培训有关的活动。”的确,现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带来了空前的挑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进行改革创新,这是大势所趋。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校园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农村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网络作文教学也应运而生。我校的省级研究课题――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在2010年7月年顺利结题。2011年4月,该课题荣获湖南省“十一五”现代教育技术科研成果一等奖,并且在成果总结推广会上展出。我们研究探索出的“两读、两发、两评”的网络作文教学模式,其程序就是通过网页制作在互联网上完成作文教学的读、写、评的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把电、光、形、声多种媒体组合起来,创造有利于学习的情境,它不仅能延伸学生的眼,还能延伸学生的耳,甚至能延伸学生的脑,优化了我们的作文教学。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且推广该教学模式,其优势凸显。

一、大信息量为教师“精讲”提供了现代科技的保障

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提出:“重视研究在减轻学生负担的情况下,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基础语文教育都不能摆脱“苦学”“多练”的束缚和影响,他提出精讲精练的教学思想。做到“精讲”,有教学观念的问题,有教学方法的问题,而多媒体大信息量的优势则为“精讲”提供了现代化的保障,多媒体信息量大,省时高效,借助多媒体计算机信息大的特点,能增加课堂密度,缩短教学时间,或者说在相同的时间里传送更多的信息,同时,网络设置的多维作文环境,通过听、说、视等各种感官的刺激,再现生活场景,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学生作文的兴趣,为教师“精讲”增色。

二、巨大的网上资源,超文本辐射,为学生进行网络创作提供了快捷的服务

我们曾对七年级388位学生进行过作文现状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26%的学生觉得作文没东西可写,词汇方面,能恰当使用成语、歇后语、俗语、名言警句的微乎其微,仅占总数的6.25%。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周围的事和国际国内的大事表现出不关心和不太关心(此类学生占70.2%)。加之学生课外阅读时间少,阅读量不够,而阅读习惯与方法又不佳,很少做摘记等,造成知识积累严重“贫血”。学生每天面对“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生活,写作素材的匮乏是学生写作水平难以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加强学生生活实践,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源泉,显得尤为重要,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网络的强大信息量为学生展现了大量的信息素材,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学生学得更多、更快,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鼠标轻点,大千世界尽在眼前。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叙事可点击“时事新闻”,写人物可点击“人物画廊”,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尝试写作。这样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情感和写作的能力。

三、多媒体网络作文的交互性,为师生提供了互动平台

传统的作文评改,教师在学生习作本上圈圈点点、修修改改一大片,或者教师台上读,学生台下听,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听得支离破碎,不以为然,评改效果不明显。利用网络评改作文,使学生“眼见为实,动手为真”。课堂评议,小组讨论,协作学习,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表现,学生学得兴趣高、收效大。新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可见,学生能评价和修改习作也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依托网络引导学生评改作文,习作互赏,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网络作文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2011年上学期,我们在成果推广班与普通班都随机抽样出30本学生习作,对网络作文与传统作文教学效果进行了对照比较,其统计结果如下:

从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看出,通过网络作文教学的班级,学生在主题的提炼、题材的选择、语言的运用、结构的安排、表达方式的合理运用等方面均优于普通班级的学生,特别是中下水平的学生,写作水平显著提高。

不过,在尽情享受网络教学带来的愉悦的同时,我们也对网络教学中的一些不良现状产生了深深的困惑,网络作文教学如何实现其可操作性,真正发挥其高效能作用,许多问题还需深入地研究,以待解决。

1.学生电脑操作技术水平良莠不齐。特别是在农村,其中有20%的学生并不具备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能力,或者对信息加工的能力不足,只好袖手旁观,成了观众。

2.教师难以驾驭课堂。网络作文教学必须在电脑教室进行,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操作。这样,有的学生在网络教室搜索资料时心不在焉,对教师设置的问题或小组研究的问题不是很感兴趣。而互联网站点繁多,良莠不齐,与课堂无关的东西反而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思维“活”不到正点上。这给教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如何智慧驾驭课堂提出了挑战。

篇10

根据我的教学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提出造成环境污染的根源以及保护环境的建议,以和同行交流,达到互勉互助的目的。

一是农业面源污染日益突出。目前化肥、农药的施用成为提高土地产出水平的重要途径。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地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导致土壤大幅度板结,肥力下降。特别是化肥流失后破坏水资源,形成硝酸盐污染,威胁饮水安全。农药污染的突出问题是农药的残留问题,进而又导致畜禽产品的污染,最终使人类健康遭受危害。另外,塑料农膜因其具有增温、保墒、保肥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作用,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农用薄膜的主要成分是聚烯烃类,强度低,易破碎,难回收,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在土壤中残存数十年甚至数百年。这些废膜的存在必然会影响土壤的通透性,影响土壤水分、养分运移,从而阻碍作物根系生物对水分的吸收。

二是畜禽粪便污染呈加剧趋势。由于过去的畜牧业是以农村副业的形式出现,种植、养殖一条龙,畜禽粪便作为农家肥料,直接施入农田,对环境污染较轻。而现在规模化的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排放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不仅会带来地表水的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污染以及大气的恶臭污染甚至地下水污染,畜禽粪便中所含病原体也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极大威胁。

三是秸杆焚烧危害深远。随着农村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作物秸秆大部分弃之不用,或一烧了之,或抛弃于河湖沟渠、道路两侧,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能源,而且污染大气,污染水体,影响农村生态环境。秸秆燃烧过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急剧升高,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另外,烟雾还严重刺激人们的眼睛和喉咙,甚至会导致呼吸道疾病,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并严重影响到交通、输电线路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城镇化带来新的环境问题。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集镇转移,但居民的环保意识仍然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地方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强,财力有限,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而已建的污染治理设施面临着运营成本过高、管理人员有限的困难,造成集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绝大部分集镇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放,生活垃圾随意抛弃,大量的废塑料、金属、玻璃、电池等固体废弃物,几乎到处都是,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而且造成二次污染。

五是农村生态破坏严重。目前农村还存在大量掠夺式的石开矿、挖河取沙、毁田取土等行为,很多生态系统功能遭到严重损害。

教学中加入围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业污染综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外,重点抓好环境治理工作。为此,在教学中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管理和干部考核机制。各级党政部门要清醒认识、认真分析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增强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自觉性,真正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履行好职责,确保乡镇、村环保到边到底,形成反应敏捷、管理高效的运行体制和机制。

二要加快完善农村环境法规政策。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起草土壤污染防治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条例、农村环境保护条例,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信息统计、质量评价等标准、方法体系,尽快完善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规范。各地也可结合实际,制订实施适合本地区的农村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

三要加大政策扶持,保证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坚持“谁污染、谁付费;谁受益、谁负担;谁开发、谁保护”的原则,不断拓宽投资渠道,保证稳定有效的环保资金投入。

四要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突出水污染治理、饮用水源保护、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人畜粪便污染治理和综合利用为重点,结合村庄建设规划编制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计划,明确综合整治任务。

五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倡导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农村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建设生态化”为原则,全面推进农村生态建设。

篇11

对于很多农村学校的老师来说,前些年还显得有点陌生和神秘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这两年突然爆炸式地涌到大家面前,无动于衷已是不可能的了,但是面对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少有些手足无措,而对于那些年纪偏大又没有电脑基础的老师来说,更是有点无可奈何。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我根据从事农村教育的实际,以所任教的历史学科为例谈谈在农村学校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

一、面对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发展要有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

从第一台个人电脑的诞生到现在才二十几年,而多媒体教室进入城市中小学也不过十年。可现在中东部的广大农村中小学普遍建立起了多媒体教室,宽带、光纤直达其中,发展速度是飞快的,且还将以我们看得见或看不见的速度向前发展。以我为例,网络进校已经基本实现,下一步的目标就是网络进教室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农村也已经提上日程,固守“一支粉笔,两片嘴唇,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已是螳臂当车,漠视甚至排斥网络技术更是于事无补。教育部颁布的现行《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努力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网络组织教学,开发和制作历史课件,开展历史学科的计算机辅助教学。”[1]这绝对不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一厢情愿或行政命令,而是时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

二、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历史课堂教学的作用

多媒体网络技术对于教学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有关这方面的论述不胜枚举。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看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有利于学生智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等等。这些都是大家容易理解的,我就不再一一赘述,只想特别强调一下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教育功能的全面展开,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明显优势。还是以历史学科为例,历史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过去对这方面的教育往往注重于说教,且内容陈旧,缺乏情景渲染,常常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而多媒体教学却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例如:在讲授《血肉筑长城》时,教师可以多媒体课件形式播放《》、《血战台儿庄》等有关内容,使活生生的民族英雄形象瞬间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与民族英雄同喜共悲,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与历史脉搏一同跳动,在激昂的气氛中受到情感的强烈感染,在残酷的战争中思考人类的命运,从而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

三、克服畏难情绪,加强多媒体网络技术培训

很多农村老师也许会说:“道理我也清楚,可我为什么怕进多媒体教室呢?”广大中青年教师是有学习计算机技术的愿望的,但就是缺乏学习的机会和动力。因为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现代应用技术,专业技术性很强,必须多加操作训练,而且需要他人不断指点。往往学习者遇到一个拦路虎,如没人指点,就会茫然无措,一头雾水。因此,常常听到一些老师感叹:使用多媒体上课,好是好,可就是费时费神。不错,课前要有充分准备,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但是也要知道万事开头难,当你对一些技术掌握熟练后,就不会有费时费神的感觉了,尤其是当你看到教学效率大为提高时,就会油然欣慰,会觉得前面的付出是值得的,会因为自己的进步而获到莫大的成就感。因此,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四、先易后难,逐步掌握多媒体网络技术

农村教师不能畏惧多媒体教室,应该不断尝试着进入,试着在多媒体教室给学生上课,哪怕开始只是播放一段历史录音或是一段历史录像。记得我第一次带学生走进多媒体教室是上有关希特勒上台的内容,只是把从网上寻找并下载来的一段希特勒的演讲片段放给学生听和看。虽然只有两三分钟,虽然学生听不懂德语,但我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是高涨的,似乎突破时空的限制回到了当时的现场,感受到了当时德国人的狂热和希特勒的蛊惑力,接下来引导学生对二战的欧洲策源地为什么会这么快地在当时的德国出现进行分析,那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从这节课后,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多掌握一些多媒体网络技术,让课堂活起来。那节课后不久,我就在多媒体教室上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这一课,这一次我的感受更加深刻。往年在上这一课时,我总是在黑板上画很多圈圈,分别代表英国、法国、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前苏联等,显得十分凌乱,世界地理知识欠缺一些的学生看起来眼花缭乱,听起来懵懵懂懂、稀里糊涂,我所用的讲解时间过多,因此,一节课时间只能讲解慕尼黑阴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和西线的形势这些内容,而苏德战争、太平洋战争的内容只能留待下节课了。而这一次我在多媒体教室里,把这些地图以大屏幕的形式呈现,既节省了时间又清晰可辨。我还在彩色历史地图上稍做了一些处理,做成动画,如箭头的闪烁、自动延伸、颜色的变化等,通过这种表象的动态效果,让整个地图活动起来,让学生对行军线路、地理位置、经历的战役等有了系统而深刻的认识,进而尽快地融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之中,而我准备的一节课内容也能悉数完成。在这学期重新教授这一课时,我又更进一步,所有的板书都采用图表演示法,抛弃了传统的板书提纲形式,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纲要式的归纳,将知识串成线连成网,使之系统化、网络化。在用结构图示演示板书的同时,穿插讲解、影视资料、地图和其它材料,使整个课堂教学有起有伏、有涨有落,既节省了时间,又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参与度,教学效果又明显进了一步。

从以上的例子来看,多媒体教学过程是一个摸索学习的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勤学多问,不断进取。

五、走出误区,迎接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挑战

多媒体网络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但是,也不能让多媒体教学走入误区,不能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中心。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喧宾夺主只能适得其反,不管将来的多媒体科技繁荣到何种地步,教师的光芒在三尺讲台上应该永远不会被淹没。”[2]这句话非常辩证而中肯地道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多媒体网络的辅助作用关系。可是在现实中,有些老师却把多媒体计算机当成课堂的主角。在多次外出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使得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像一台容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输”。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

历史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时最应注意的就是如何实现教学中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地位的转变。我们运用多媒体,不仅是满足教师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满足学生,并刻意追求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任何教学手段的使用都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3]而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依赖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那就是如何合理安排多媒体的使用时间和使用频率,以有利于学生有时间思考,以有利于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多媒体是现代教育的一条新路子。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经悄然来临,有关这方面的探索讨论方兴未艾。置身这样的浪潮中,是“坐以待毙”抑或“随波逐流”还是做“冲浪高手”就要看我们的选择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