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2 14:45:38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小班幼儿语言教育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小班幼儿语言教育

篇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对幼儿语言领域的教育制定了以下目标: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②注意倾听对方的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③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④喜欢听故事、看图书;⑤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在内容与要求中又强调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实际表明了对幼儿语言交际功能的重视,要求让幼儿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幼儿园实际语言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我们要努力为幼儿的发言创造良好的机会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以简单为主,他们不会把话语说得很完整,很规范。但他们又有个很大的特点,善于模仿。因此在平日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鼓励孩子多模仿,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在生活中,我鼓励孩子们多与成人交流,大胆表达,说出自己的想法,在大人的纠错中孩子们会明白自己表达的错误,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是接受普通话等语言能力教育培养的重要阶段。该年龄段是幼儿发展最迅速、最关键的时期,语言的发展总是和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的。儿童在发展认知能力、获得关于世界的知识过程中,语言发展才具有了动力和原由。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幼儿园氛围,让他们爱说话,会说话,培养他们敢说、会表达的能力,为他们乐于发言创造良好的机会,为他们今后的语言表达打好基础。

依据小班幼儿喜欢被表扬,喜欢小礼物的特点,我用鼓励的方式、互相激励的办法让幼儿想说,敢说。如,对于能积极发言的幼儿及时地以贴小红花、鼓掌等方式给予肯定,同时也鼓励其他幼儿积极发言;针对个别性格内向的孩子,不急于要求他能同其他孩子一样一开始就能站出来说,而是需要一步一步地去引导,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从能站出来到能和老师或其他小朋友一起说,进而能独立说甚至大声地说,最后大方地与人交谈。只有有了说的欲望,孩子才会忘却害怕,勇敢地把自己想说的话、想表达的意思大胆地说出来。有了交流,孩子之间、孩子与成人之间的沟通也就多了,语言也就在这种自然的交流、沟通里得到了发展。

二、我们要为幼儿学习语言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在进行小班幼儿语言教育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幼儿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因此我除了通过为幼儿提供多种表现自我的机会、说的机会,还要及时与家长沟通,来逐步消除幼儿独立表现的恐惧,增强幼儿大胆表现的欲望。尤其是不善于表达的幼儿,提醒家长注意日常生活用语的规范,他们是孩子的第一导师,要学会在生活中引导幼儿使用语言对话,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孩子想说、敢说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孩子说好话,也就是把要说的话讲清楚、讲完整。宽松、民主的家庭生活环境,自由、轻松,充满着爱和温馨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充分发挥。尊重孩子的人格,给孩子发言权。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尊重父母、尊重他人的同时,父母也要尊重孩子,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在与孩子交谈时,语言要平和、亲切,不要粗暴地训斥孩子,即使在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也要晓之以理,循循善诱,维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平等地参与家庭事务及活动,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意见,对孩子的正确想法和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长为了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就经常给幼儿讲故事,可往往是成人讲述、幼儿倾听,幼儿以被动的旁听者身份接受故事。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用情境参与的方式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能使幼儿兴趣浓厚,注意力集中,很快地进入角色之中,自发地来表达,同时成了亲子之间的角色游戏。此外,还可以采取拟题目编故事的形式,这样就脱离了现有故事内容的束缚,任由孩子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地表达,激发幼儿继续想象创编的欲望,在创编的过程中极大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父母既是孩子的教养者,又是孩子的朋友。与孩子能做到情感上交融,使孩子乐于亲近,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一名成员,受到家人的爱和重视。这种宽松、和睦的家庭环境能使孩子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所以,幼儿园和家长都要尽量为孩子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积极主动的氛围中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我们要尽量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环境

上小班的幼儿因为刚入园,进入陌生的环境,看不到熟悉的家人和朋友,表现的异常焦虑,不爱说话,或者只会哭,来表达自己的无助和反抗。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把环境看作一种教育的资源,就要求我们对环境进行设计,最大限度地发挥环境应有的教育功能来激发幼儿的兴趣,更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有使用语言表达自己感受的机会。

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的乐园,他们生活学习的环境,是孩子们语言表达的最好素材。上课时我们可开展小游戏, 如搭积木、猜数字等等,结合主题活动与小朋友展开口语交际的学习。走出课堂,户外更是幼儿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良好机会。例如带小朋友游览公园的时候,一边走一边引导孩子们观察周围事物,随意问到”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这些话题贴近幼儿生活,让他们更容易表达,更容易激发幼儿想说的欲望。久而久之,幼儿们就学会了怎么观察身边的事物,如何开口表达。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他们会想说,敢说,喜欢说,形成了发展语言能力的大环境。教职员工也要为幼儿树立榜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幼儿之间用普通话交流,教职员工间交流也不例外。同时各班设置图书角和语言区,不断增加和丰富图书角内图书的数量和种类,使幼儿对阅读图书产生兴趣,并乐意讲述图书的内容,从而发展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了解幼儿语言学习的进程,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绝不能以自己的主观臆断、知识水平来设计教学课程。我们的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创设尽量真实的环境,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中,最大限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更好地综合运用他们所学的语言,相互交流中提高自己,学会正确使用语言。

篇2

1、要有完整的语言教育目标。

对于托小班幼儿来说,教育内容应是全面的、启蒙性的。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目标应包括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2、教育内容要全面。

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引导幼儿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既要理解运用日常交往用语,也要学习文学语言,特别是一些精彩的词句。教师要运用幼儿能懂的语言、动作,引导幼儿去体会、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3、设计的教育活动过程要真实、形式多样。

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要着重创设真实的双向交流情境,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能积极互动。针对托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多以游戏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的生活经验。形式要灵活多样,让幼儿感到新奇有趣,乐于参与。避免呆板说教和硬性灌输。比如:托小班幼儿以儿歌、故事的教学为主。在学习儿歌《小兔子开铺子》时,教师创设了商店的陈列情境,以各种水果、玩具及日常用品实物做教具,充分调动起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特别感兴趣。再由幼儿扮演小兔子售货员和顾客,在游戏的同时,不但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经验,而且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乐意去说,乐意去互相交流。在学习故事时,选择适合托小班幼儿年龄的、较短小、易理解的故事。教师适当的提问、分角色扮演、复述故事内容、尝试创编故事,再配合符合故事情节的情景布置,不仅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培养了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及思维的敏捷性。

二、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中

1、晨间接待。

充分利用晨间接待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通过一声声问候:“宝贝,你今天真漂亮,我数数扎了几个小辫?”“你的衣服真漂亮,谁给你买的?”“你昨天去哪里了?和谁去的?有什么好玩的?”拉近和幼儿的距离。幼儿在回答中会延伸出许多话题,无形中锻炼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中开始美好的一天。

2、午休前。

故事永远是孩子的最爱。午餐后至午睡有近半小时的时间,利用这段时间为托班幼儿讲故事,既稳定了幼儿情绪,又学习了文学作品。开始是我为幼儿讲,为了培养幼儿认真倾听,积极参与,有时我也会把幼儿的名字编入故事中,或适时提问几个问题引导幼儿回答。托班下学期至小班,我又尝试让幼儿复述故事。一开始,幼儿很不自信,不能连贯讲述,我就利用填空或重点提醒的方式,来引导幼儿讲述,并表扬鼓励积极参与的幼儿,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慢慢地,积极参与的幼儿越来越多,爱说话的幼儿也越来越多。

3、自由活动。

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安全员。但是教师要不断巡视,以便对需要帮助的幼儿及时帮助。图书角的幼儿拿着书在乱翻,教师要适当的提问引导:“这本书的图画好漂亮,上面有些什么?”“你能给我讲讲他在做什么吗?”“他会怎么说呢?”插塑区的幼儿拼插了一个变形金刚,吸引了几个小朋友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请他为小朋友讲解示范。娃娃家的“爸爸”、“妈妈”、“孩子”都忙得不亦乐乎。玩滑梯的孩子,有卖票的,有卖食品的。还有活动间隙、幼儿如厕、喝水时的等待时间,教师和个别幼儿的谈话等。期间教师的提问、幼儿的讲述、幼儿间的自主交流,既蕴含着孩子们展开丰富联想、思维锻炼的机会,又是培养孩子们语言运用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重视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的语言发展能力是不同的,对那些不爱讲话,不会讲普通话,语言有障碍的幼儿要特别关注,不能急于求成,要通过不断的鼓励引导:“没关系,请继续说。”“别害怕,你能行。”“你的声音再大点会更好听。”“我喜欢听你甜甜的声音”等,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四、与其他领域相互渗透

篇3

语言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它能够调节人的行为、促进交流、传播知识。作为思维的载体和物质的外壳,它以符号的形式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儿童语言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他们的认知、社会性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培养儿童语言能力是幼儿教育阶段儿童各方面能力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标准

儿童语言能力可分为倾听能力、表达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幼儿的语言能力的标准和入学儿童的语言能力标准有所不同。对于小班幼儿,在听力方面则要求能够听懂简单无逻辑的日常用语,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在表达能力方面,要求幼儿能够愿意用语言进行交往,能够清楚恰当地表达语言,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在阅读和书写方面则要求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具有初步的阅读能力,并且拥有初步的书写技巧。

二、从家庭角度分析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影响要素

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词汇数量增加最快的时期,而3~4岁时语音发展的最迅速阶段。家庭是我们接受最初教育的环境,同时也是我们一生中生活时间最长久的环境,因此家庭教育又是一种终身教育。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尤其是学龄前的幼儿,他们最熟悉、依赖的地方就是家,家中有他们的所爱所期盼的全部,所以说家庭环境是他第一所学习成长的课堂也不为过。并且家庭也是学前儿童最早获得早期语言经验的地方,在幼儿今后的语言发展中,家庭中的各种内部及外部因素会共同作用于幼儿,从而影响其语言发展水平。

有研究显示,家庭文化环境与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成显著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职业也与小班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成显著相关。根据???(2006)研究表明,母亲的养育行为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显著效果,其中包括母亲的对幼儿语言学习的关注度,母亲在平时生活对幼儿各个方面的合理指导也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显著影响;母亲在平时在幼儿生活方面积极参与并给幼儿做反馈,都对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有一定的作用;母亲在平时孩子生活的各方面的行动给予反应,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起到显著作用,带孩子做家务也会开发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发展,家庭中的各个方面多多少少都会影响到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三、从家庭角度浅谈发展幼儿语言能力的建议

为了科学的发展幼儿语言能力,家长要从幼儿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引导和教育。家长在加强孩子倾听能力培养时,建议要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懂得去听,才能更快的达到让孩子“会听”的效果。那么家长平时多与孩子对话,并且学会尊重孩子,语气平稳、温柔,并且吩咐孩子做某件事情要反复重复,直到孩子听懂为止,在这过程中,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力要清楚的呼叫孩子的名字,并用眼神进行交流。

在说能力培养时,家长应多给孩子创设一些情境,锻炼孩子会说、敢说的能力。例如,可以创设问路的情景,让小孩子扮演问路者,通过生动的场景,锻炼孩子在不知道路的情况下也敢向身边的人进行求助。当然,在进行孩子说能力培养时,还要强调礼貌用语,让孩子在刚开始会说话的阶段,就应该以文明用语进行引导。

在阅读能力培养时,家长首先应该选择适合小班幼儿阅读的图书,有的家长在选择图书的时候,没有选择适合孩子的,盲目的选择会不符合小班幼儿阶段孩子的认知和理解,那么就不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从而导致孩子不愿意阅读。在选择图书内容时,一定要选择一些正面积极的内容,还可以将图书放在孩子随手可以拿到的地方,例如床头和书桌上, 从小让孩子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为了让孩子能够在阅读上提高语言能力,家长可以引导孩子通过图书所选择的图画进行模拟场景会话,还可以让孩子看图将故事重新复述的形式来提高孩子的阅读和语言表达能力。

小班幼儿阶段孩子活泼好动,喜欢在家里乱涂乱画,家长为了让孩子喜欢写字、涂鸦,可以在家里创设一个“绘画区”,让孩子可以照着符号进行描摹,从而锻炼书写能力。

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进行语言教育不能马虎,也不能单方面进行培养,而是从孩子的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认真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使孩子愿意说话、敢于说话,热爱学习、敢于学习,让孩子能更轻松、健康地走向儿童期!

参考文献:

篇4

在幼儿园小班教学中,不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经历的教学环境不同,所以在教育教学经验方向存在一定的差别。笔者主要结合自身的认识,提出音乐游戏教学方式促进教学成效提升的见解。

1.小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的必要性

在小班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不仅与音乐和舞蹈相互融合,还与知识和活动及身体的协调等方面有着较大的关系。在整游戏中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和锻炼,促进其形成健康而又向上的人格。幼儿园小班内的幼儿大都在4岁左右,且进入幼儿园的时间最短,教师不能像对待大班和中班幼儿那样,应采取音乐游戏引导幼儿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音乐游戏主要是幼儿教师将具有较强律动性的儿歌播放出来,引导幼儿在儿歌的带动下简单地进行游戏活动和学习。游戏是一种快速引导幼儿进入课堂状态的重要方式,在小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就显得尤为必要[1]。

2.关于幼儿园小班教育教学中采用音乐游戏教学方式的几点经验

一是在幼儿园小班实施音乐游戏教学时,首先就应具有一定游戏的规则。在小班幼儿学习中,加强音乐游戏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游戏掌握一定的规则。音乐游戏只是一种游戏,其必定需要一定的规则,与非音乐游戏相同。在音乐游戏中,其规则主要是按照音乐节拍实施,否则就会导致其成为背景音乐,最终导致其失去应有的意义。教师在进行音乐游戏教学时应尽可能地选择小班幼儿所熟悉和喜欢的音乐进行游戏,若幼儿不熟悉游戏中所采取的音乐,那么首先应引导幼儿进行欣赏和简单的学唱,待其在熟悉歌曲之后进行游戏活动。所采用的游戏规则应越简单越好,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这些规则,并在设计中做到循序渐进,从而促进音乐游戏教学成效的提升。二是尽可能将音乐游戏与歌曲个舞蹈及知识的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因为在幼儿学习中,不仅有音乐的欣赏,还有唱歌和跳舞及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应确保所选音乐具有较强的节奏性,但是歌词内容应尽可能地简洁,教师同时应配备一定的动作,才能更好地加深小班幼儿对其的理解[2]。三是利用音乐游戏加强音乐和舞蹈艺术的学习,小班幼儿若采取课堂进行音乐和舞蹈的教学则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主要是由于其自律性较差,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难以集中精力进行学习,因此教师不能生硬地要求学生学习这些东西,而应采取音乐游戏的方式加强对其的教学,在音乐游戏中加强幼儿对其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在游戏和娱乐中促进其在玩中乐和乐中学。四是利用音乐游戏加强知识的学习。在注重上述应用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利用音乐游戏引导幼儿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一般而言,大班幼儿可以采取音乐游戏进行诗词学习,但是小班幼儿应以数字学习作为重点进行游戏教学。例如引导幼儿形成一定的数学意识,可以引导幼儿做《找朋友》的音乐游戏,一边唱《找朋友》,一边丢手绢,在这一游戏过程中就可以引导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学生,这样在音乐游戏中就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此外,还能促进幼儿身体的锻炼,提高幼儿的协调能力,在这一游戏中,幼儿还能随着游戏的进行而拍手和点头及摆手和摇头等,从而促进其对知识的学习。五是在音乐游戏中缩小幼儿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尤其是在情感方面的距离,在进行音乐游戏的过程中,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拉近双方的距离,从而更好地引导幼儿参与到音乐游戏之中,最终促进幼儿对学习的热爱。例如以音乐游戏“小火车”为例,教师可以播放儿歌《小火车》,教师作为火车头,后面的幼儿一个接一个抓住前面幼儿的衣襟,根据音乐的节奏在教室内行进。为了让游戏更加有趣,教师可以在教室内提前做好情境设置,如小桥、拱形的隧道门等,提高幼儿的参与度,最大限度地促进教学成效的提升[3]。

3.结语

在小班幼儿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分析,紧密结合当代幼儿的特点,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采取诸多音乐游戏等方式激发小班幼儿的学习兴趣,还应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加强小班幼儿教学,从而更好地加强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快乐地渡过幼儿学习时段,成为幼儿的启蒙导师,并为此而不懈努力。

作者:江吉平 单位: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幼儿园

参考文献:

篇5

幼儿的分离焦虑问题的研究有助于丰富儿童心理问题的研究。随着幼儿分离焦虑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相关的研究渐次增多。本研究希望通过对相关分离焦虑的研究进行梳理,结合实地调查分析,对小班幼儿新入园的分离焦虑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关于幼儿分离焦虑的研究分析

焦虑属于情绪反应中一种正常的情态,其存在于大多数人的生活中,分离焦虑(Dissociative anxiety),也可以称作离别焦虑,属于学前儿童情绪障碍比较普遍的一种,是近年来学前教育及心理学研究的课题之一,受到研究学者的关注。从亲子依恋、父母教养方式及教师敏感性三方面对儿童入园分离焦虑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指出常用的儿童入园分离焦虑干预措施及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领域。

二、新入园小班幼儿常见分离焦虑表现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以某幼儿园新生班47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新入园小班幼儿分离焦虑表现进行调查,对其表现进行分析,找到分离焦虑的原因。这些幼儿均是2014年9月入学,首次接受幼儿园小班的教育。此次发放问卷47份,回收45份,有效回收率为95.74%,与此同时,作者还针对入园分离焦虑的对象与家长进行了访谈,以加深了解。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新生入园与家长分离时,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分离焦虑状态,如分离时哭闹,请求父母不要离开的占的比例非常高,达到95%以上,而提到去幼儿园会显的心事重重和特别依恋父母不相信其它人的比例也占到84.44%,这三项表现是存在的普遍现象。

三、缓解小班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策略建议

1.针对家长的策略建议

(1)提前帮助幼儿做好入园的准备。这里提到的准备包括心理准备和孩子的能力准备。心理准备主要是帮幼儿消除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孩子的能力准备主要是训练孩子的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上厕所、穿脱衣服等。

(2)创建一个放松和愉快的气氛。营造放松和愉快的氛围主要建议年轻父母尽量避免问他们在幼儿园的表现,如教师在幼儿园是否批评等一些负面问题,而要和孩子多谈快乐的事,如和小朋友的游戏,或者教师又交了哪些新奇的知识等以此来增强和提高孩子们在幼儿园的生活兴趣。

(3)父母自身的分离焦虑情绪。对于幼儿园的生活,家长要给幼儿一个适应的时期,在孩子哭闹的时候,父母不要过于担心,相信孩子,鼓励他们,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坚持每天送孩子到幼儿园。不要因为自己的不忍心而不舍得送孩子去幼儿园。

2.针对教师的策略建议

(1)创建安全而温馨的环境。从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方面,要尽量营造出家庭的氛围,以降低幼儿的分离焦虑,无论是户外还是室内的环境创设,不仅要考虑实际的教育需要,更要考虑家的元素。例如,可以在墙上贴上幼儿的全家福,让幼儿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教室里等,以降低幼儿园环境的陌生感,使之对新环境有认同和归属感。

(2)组织有趣的游戏。游戏是最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的,也可以分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就是说,对于年幼的孩子,教师应多组织一些室外活动,让孩子对游戏感兴趣,吸引幼儿,让他们的注意力从焦虑的情绪中分散出来,投入到有趣的游戏里,以减少儿童的分离焦虑。

(3)鼓励幼儿相互帮助。生活自理能力不足也是一个儿童分离焦虑的主要原因,所以通过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树立自信,也会减少孩子的焦虑。同时教师要鼓励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去帮助其它小朋友,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让孩子慢慢爱上幼儿园。

篇6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149-02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与他人交往,才能促进其自身语言能力的发展。我们要积极创设一种宽松丰富的语言环境,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丰富幼儿词汇,帮助他们积累运用语言的技能,从而使他们乐意与他人交往,并在不断交往中促进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一、学会认真地倾听――学习与他人交往的前提

小班幼儿兴趣不稳定,注意力容易转移也容易分散,能做到安静倾听的时间太短。所以我们要利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故事和儿歌,帮助幼儿集中精神倾听,并力求做到三个“恰到好处”。

第一,选材“恰到好处”。对于小班幼儿来说,选择的内容一定要生动的且多重复的语言,长短适宜,接受的信息量不宜超过孩子的承受力。

第二,教师自身语言“恰到好处”。在为幼儿讲述的过程中,不需要我们讲得多么精彩纷呈,而只要让语言简单、明了,富有童趣。

第三,数量“恰到好处”。故事儿歌毋需太多,而要“恰到好处”,一天一个故事或是两三天讲同一个故事,念同一首儿歌。这样,幼儿不但兴趣不会减少,而且还会加深对新词的记忆。

运用这些方式帮助幼儿集中精神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能丰富幼儿词汇量。比如,初春时节,我带幼儿去户外观察,我问幼儿:“你们看小草有什么变化?幼儿回答:“绿油油的。”我又问:“那冬天又是什么样呢?”幼儿答:“光秃秃的。”这是故事《小柳树和小枣树》中多次重复的词语,幼儿记住了,而且自然地把它们运用到了语言交流当中。可见,倾听是小班幼儿与他人交往的重要前提,对幼儿语言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二、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产生与他人交往的动机

我们要从创设宽松的语言环境,激发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入手,调动幼儿的内在动因,让幼儿敢说、想说、爱说,乐于与他人交往。

1、切准学与用的结合点,让幼儿敢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愿望

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缺少与同伴交往的能力,而且不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交往时总是不欢而散。通过故事《熊猫的客人》等活动,使幼儿对如何使用“您好、请进、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组织一次《我们大家一起玩》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鼓励幼儿说出自己的愿望:“我和你一起玩好吗?”“谢谢你!”“没关系。”“我玩一会儿就给你。”在学习交往语言的同时,还学会了交换,轮流玩玩具的方法。并且在以后的游戏中,这种“协商”得到了巩固,语言表达方式更多,语言已逐步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一致起来。

2、创设鼓励性评价的氛围,克服幼儿怕“说”的情绪

要对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和鼓励,尤其是对那些胆小、性格内向但好动、精神不集中的孩子。我们班的果果小朋友,爸爸妈妈都是外地人,他由于语言不通,造成了在交往上的心理障碍,我则从克服他心理上的自卑感入手,鼓励他用特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愿望,老师先猜懂他的意思,然后再教他说两遍,同时鼓励其他孩子主动与他交往,在他身边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这样,他很快克服了自卑感,变得合群和开朗了。不到一个学期,虽然他在许多字的发音上还有困难,但他基本上能听懂老师的话,能大胆地用语言加手势与同伴交往,并敢在上课时主动举手回答问题,进步非常大。

3、创设轻松的谈话氛围,引导幼儿表达自己的想法

可利用晨间谈话等时机鼓励幼儿把自己的见闻讲给大家听。但有些幼儿怕自己讲错或在众人面前感到不好意思,有点害羞和胆怯,不敢发言。这时我们没有着急,更没有强迫他们,而是接纳幼儿说的每一句话,哪怕是他们在重复别人说过的,也给予鼓励和赞美,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能在众人面前大胆地表达、交往。渐渐地,我发现,孩子们的话多了,相互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还可以在户外活动时,抓住机会利用宽松的环境丰富幼儿的词汇。如散步时,我主动向幼儿介绍看到的自然景象:“看这花,多鲜艳。”孩子们马上围着花朵兴奋地讨论开了:“哇,这花真鲜艳!”就这样,“鲜艳”这个新词立刻鲜明、形象地呈现在了幼儿心中。

三、学会与他人交往――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必要途径

小班幼儿不善于主动与人交谈并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态度,也不善于根据不同情景运用恰当的词、句向对方作出应答,解决矛盾,如不会用语言向同伴发出邀请等。为了进一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多种与他人交往的机会。

1、开展跨年龄段相互交往活动

例如:开展每周一次的“大带小”手拉手活动。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说,这种交往方式是一种模仿学习的过程,他们可以向“哥哥姐姐”们提出自己的问题、请求或帮助,学习别人的交往方式,模仿“哥哥姐姐”的语言和行为,使孩子的语言交往能力在无形中提高。

2、自由交谈

自由交谈令幼儿讲话无拘无束、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而且不受空间、时间、人物的限制,所以小班幼儿特别适合这种谈话方法。在课间,我经常向幼儿提出话题,让幼儿自由交谈。如笑着问孩子:你最喜欢看什么动画片?你的好朋友是谁?双休日爸爸妈妈带你到哪里去玩了?这时,孩子们的话匣子好像一下子被打开了,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正是在这种无拘无束地自由交谈中得到不断提高与发展的。

3、游戏中自由交流

自主游戏中的自由交流和游戏结束阶段的讲述互评是幼儿传递分享快乐、提高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经历,游戏和讲述中他们会展开想象、大胆开口说话提要求。通过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也可以培养幼儿认真倾听他人讲话的良好习惯。

实践证明:语言在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交往,让幼儿在不断交往中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篇7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强调 “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师幼言语交往存在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领域,是师幼之间的叙述、倾听和情感交流的途径,对幼儿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目前对于师生言语交往的研究大多专注在中小学阶段,且内容上对于交往情况研究甚少。本文采用文献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的方式,通过对师幼言语交往现状研究和实证,不仅能够更好的探究师幼言语交往的特点和全貌,找出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教师在实践方面提供一些建议,也将有助于充实理论、推进实践的发展。

二、相关研究

(一)国外相关研究

1.关于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不同的师幼互动,对幼儿一生的发展起重大的预示和组织作用,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其各方面在现在和将来的发展(Sroufe,1989)。有研究者认为,师幼关系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因素,对幼儿的发展和适应,特别是情感适应、学习适应、行为发展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直接作用(Pianta,1997)。

2.关于幼儿园师幼关系的研究

有研究者把幼儿园师幼关系划为六种类型,分别为:独立、相对涉及(参与)、机能失调、机能正常、愤怒、非参与。不同类型幼儿在其后小学一年级的生活适应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Pianta,1992)。

(二)国内相关研究

1.关于师生交往的角色关系

刘云杉的研究表明,在课堂上教师多扮演工具性角色,而学生则是情感性角色。与此相反,教师希望学生的角色是工具性角色,而学生则希望教师以更多的情感性角色的面貌出现。程晓樵界定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为:示范者、模仿者、评价者、被评价者、参与者、旁观者,学生在课堂中最基本的角色是参与者和陪伴者,另外还有依靠者、检查者和衬托者。

2.关于师生言语交往

罗润生将幼儿园教学活动中教师指向幼儿的言语分为七个类型:发指令、提供信息、提问、表扬、批评、示范、传达性语言等类型。以提问型的语言最多,其次是指令性语言。最少的是批评性语言,次少的是表扬性语言。

目前国内外关于师生(幼)互动的研究已涉及多个方面,为后继的研究提供了充分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但以往研究有普遍性缺陷,如在研究内容上缺少微观角度的关注、对交往的过程关注较少、研究对象多集中在中小学等。

三、特点归纳

(一)教师言语多为积极性言语

小班教师言语使用依次为:以维持秩序和表达情感为目的的言语、评价言语、讲授(如讲述、提问、应答)言语。这些言语多是积极性质的,如表扬、鼓励、安慰等。但小班幼儿独立性和自理能力较差,教师需使用强调、批评、警告等中性、消极性语言进行管教。中班教师使用以讲授、维序为目的的言语数量多于小班。大班教师使用讲授言语、消极言语所占比例最多。

(二)不同活动中交往的数量不同

各年龄班在教学活动与生活活动中,教师言语总量要多于游戏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言语频率由多到少依次为讲授、维序、评价、情感言语。在游戏活动和生活活动中,教师维序言语的使用所占比例最高,在生活活动中教师消极性质的言语使用最多。

(三)教师占据主要的引导地位

交往多由教师发起,教师言语数量多于幼儿。小班幼儿主动发起的交往频次低于其他两个年龄班。各年龄班在由教师发起的师往中,教师言语的主要类型依次为讲述、提问、命令、批评、警告、表扬、鼓励、安慰、讽刺。在幼儿主动发起的交往中,教师多为命令言语,对幼儿直接予以指导。

(四)不同发起者的师往结果不尽相同

不论教师或幼儿作为交往的开启者还是受动者,受动者的行为取向总特征为接受多于拒绝。但教师选择拒绝取向的比例高于幼儿。小班教师对幼儿的接受取向多于大班教师,对幼儿的拒绝取向少于大班教师。

四、教师存在的问题

(一)话语霸权

教师在师幼言语交往中扮演着控制者的角色,对话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都掌握在教师手中,幼儿缺少和教师平等交流、表达自我的机会。这让幼儿逐渐减少独立思考和提出见解的机会,缺少了自主能动性,成为教师话语的附庸。

(二)忽视情感交流

幼儿园时间环环相扣,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拖延,教师按照一日生活安排和日常工作流程,为班级中幼儿提供的照顾、教养或基础性工作,而忽视了在这些交往过程中与幼儿的情感交流。

例:在午休前,王坤请张老师帮忙叠外套,张老师一边叠衣服一边教他说:“你先让袖子抱在一起,再把帽子放下来……”王:“这好像上午叠的小青蛙”师:“对啊,你看着,再这样一翻我们就叠好了吧?”王:“老师,我爸爸带我捞到过小青蛙,还有小蝌蚪呢,小青蛙是小蝌蚪长大之后变的……”师:“行了王坤,把衣服放好然后快点上床睡觉。”王坤想继续和张老师讲小青蛙的事情,可是张老师已经走开了,他只好默默的去放衣服。

这则案例是由幼儿发起的寻求帮助的交往行为,从结果来看幼儿的交往目的已达到,但教师打断了幼儿发起的另一个言语交往事件,幼儿的兴奋感大大降低。

(三)绝对权威

教师和幼儿的经验差距使得教师和幼儿在交往过程中处于领导者的权威地位,幼儿在行为处事方面完全服从教师要求,缺少了自主性的发挥。在小班这种例子很常见,如幼儿在教师没有组织小便的时候想去小便,要去征求教师同意,教师没有允许玩的东西幼儿坚决不碰等。规则的约束会让幼儿懂事有规矩,但过多的约束会让幼儿缺少自己的判断,过分依赖教师的指令行事。

(四)对待的差异性

教师在言语交往中对不同的幼儿也有着不同的言语交往的态度和类型,例如在维持秩序时教师会使用 “再不好好吃饭给你爸爸打电话”、“再说话把你送到小四班”等恐吓、威胁的消极性言语或“看看哪个小朋友乖乖坐在椅子上,我就给表现最好的小朋友奖励”等鼓励、引导的积极性语言。在同一情境下,教师针对不同幼儿来沟通,说明教师了解幼儿,能够快速解决问题,但幼儿能够从教师语言、语气中分辨教师的态度,对于那些经常接收消极性言语信息的幼儿来说,会造成心理上的落差。

(五)少数的言语“失范”

例:在一节主班教师的公开课上,李昕突然说“老师该喝奶了”,配班老师走到她身边轻声说“下课就喝,现在咱们上课呢。”过了一会李昕再次喊道“到点了,该喝奶了!”这时候看课的教师中发出了窃窃私语声,配班老师说:“知道了你别说话,再说话一口都不给你喝。”李昕乖乖站好跟着主班老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师做动作。公开课结束后主班老师集合全班小朋友,对李昕说:“你说我怎么那么倒霉摊上你这个学生,上课尽添乱,别人都看着呢你喊什么呀,没喝过奶啊,多丢人啊,你以后在家喝奶别来上幼儿园了。”别的小朋友说“就你添乱”“你都把老师弄生气了”等等,李昕直到放学前都很沮丧。

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言语交往过程,一个是幼儿发起的和配班老师之间以发表见解为目的的行为,教师给予其警告的回应,后一个是主班教师发起的言语交往,其消极性的言语和态度影响到了其他幼儿的态度,使李昕被班级幼儿排斥、孤立,导致她的情绪变得十分消极。

五、对教师的建议

教师作为成人和师幼言语交往的一方,其关注点、言语策略和情绪情感都会影响着师往的数量和质量,因此教师要在师往中注意以下几点,从而使师幼言语交往的积极意义最大化。

(一)加强对话

教师应把言语交往的重心和主动权交给幼儿,尊重幼儿的独立性和自主言说权。教师要在与幼儿交谈时能够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对话关系,适当的做幼儿的倾听者,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关注幼儿的需要、把握与幼儿交往的机会。

(二)把控情绪

教师应重视言语的情感性问题,提高情绪调控力,耐心的对待幼儿,教师在与幼儿的交往中应多以积极性言语、中性言语为主,避免出现命令、警告、恐吓等消极性言语。在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的同时关爱每一位幼儿的心灵。

(三)提高言语策略

教师不但要注重言语的情感色彩,还要注意言语是否有意义,能够让幼儿正确的理解和接受。同时要掌握言语的艺术性问题。

正如金生所说,只有饱含尊重、信任、理解、宽容、聆听的言说,才能建立“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的师幼关系,师幼双方才能“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的、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情感体验”。而这,才是师幼言语交往乃至师幼关系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

[2]左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3]程晓樵.课堂互动中的机会均等[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4]覃江梅.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4

[5]李娜.幼儿园师幼互动中教师言语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08

[6]蒋美霞.指向幼儿的教师言语类型及水平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7]罗润生.幼儿教师课堂言语类型的观察研究[N].西安师专学报,1993(5)

篇8

第一,随音乐《我上幼儿园》走进场,幼儿坐到座位上。教师:“今天天气真好,我们一起唱着歌去幼儿园吧!”(音乐起,师带领幼儿走进场,让幼儿自己挑座位坐好。)

第二,导入。教师:“我们已经来到幼儿园了,你们爱干什么呢?”(教师要引导幼儿把话说完整。)幼儿1说:“我爱玩积木。”幼儿2说:“我爱玩滑滑梯。”幼儿3说:“我爱唱歌。”

第三,观看课件学习儿歌。①教师:“刚才有的小朋友说爱玩积木,有的小朋友说爱玩滑滑梯,还有的小朋友爱唱歌。那今天老师请来了很多的小动物还有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爱做什么呢?”②播放课件。(过程中请幼儿用自己的眼睛仔细观察。)③教师:“刚才你们看到了谁呀?他们爱做什么呀?”幼儿1说:“我看到了小鱼,在游泳。”(根据幼儿讲述,老师播放小鱼那部分的课件,引导幼儿正确讲述画面的内容:小鱼爱在水里游。)教师:“小鱼在水里是怎么游的啊?”(请个别幼儿表演。其余幼儿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把这句话说完整。)幼儿2说:“我看到了小鸟,在飞。”(相同方法学习“小鸟爱在树上跳,小羊爱在地上跑,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唱歌跳舞真热闹。”)④教师:“你们看儿歌里的小朋友爱上幼儿园,那你们爱上幼儿园吗?你们来幼儿园会干什么呢?”幼儿1说:“我会搭积木。”幼儿2说:“我会画画。”幼儿3说:“我会唱歌。”⑤教师:“幼儿园里真好玩,小朋友都爱来我们幼儿园。老师就帮这首好听的儿歌取了一个名字叫‘小朋友爱上幼儿园’。”(幼儿跟着老师把名字说两遍。)

第四,师幼共同看课件朗诵儿歌。

第五,幼儿集体看课件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第六,请个别幼儿上台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

第七,活动小结。①教师:“我看见小朋友们今天玩得真开心,看来你们是越来越爱我们的幼儿园了。那我们一起来唱《我爱我的幼儿园》吧!”(师幼一起随音乐唱一遍。)②教师:“你们唱得真好!我们一起来边唱边回自己的教室去吧!”(随着音乐,师幼一起排队离场。)

案例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确定为:①激发对幼儿园的情感,使他们爱来幼儿园。②观察画面理解儿歌内容,较流利地念这首儿歌,并在动作表演中初步记住儿歌内容。③能发准“树”(shù)“跑”(pǎo)等音。活动中,活动的实施能够与教学设计内容相符合。

活动实施完之后,我发现本次活动的效果非常好,超出我的预想,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锻炼了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以及对幼儿园、对语言活动的喜爱,同时也使我受到启发:如何使刚入学的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中。

1 活动内容要符合幼儿的兴趣、现有经验和发展水平

本次活动目标之一是激发幼儿对于幼儿园的兴趣,而我班幼儿正好是处于刚上幼儿园的时段,正好符合这个特殊的时段。活动目标之二是让幼儿在动作表演中初步记住儿歌内容,这是符合幼儿还没有完全适应幼儿园的活动,还没有什么上课下课的概念,在这种前提下让幼儿去学会一首简单的儿歌的特殊情况。目标之三是发准个别字的音,这也符合刚入园的幼儿还没有学会标准普通话的情况。因此可以说本次活动内容围绕这三个目标而展开,正好是符合我班幼儿刚入园的各种情况。

2 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

刚入园的幼儿有的较文静内向、有的活泼好动,要让这些性格差异很大的幼儿共同完成本次活动内容,就需要活动过程能够时刻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开始,我以音乐烘托气氛,让幼儿在欢快的气氛中使自己的心情愉快起来,能够以最好的状态来准备以后的环节。通过和幼儿谈话的形式让幼儿对话题感兴趣,在此基础上,我以课件形式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课件播放对于幼儿来说就像在观看动画片,而动画片正是幼儿最喜欢的内容之一,因此,在观看的过程中,幼儿是全神贯注的,这样就能够更好的去初步理解课件内容(即儿歌内容)。接着我还是以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去理解儿歌内容。但是一味的谈话形式时间一长也会导致幼儿的兴趣减少、注意力分散,因此在这个较长的谈话过程中,我还穿插了表演形式。如,“小鱼爱在水里游”,我问到:“小鱼在水里是怎样游的?谁来做动作呢?”幼儿表演了起来,有用两只手合在一起表示小鱼在水里游;“小鸟爱在树上跳”,幼儿就双手张开、跳来跳去……有了表演形式的加入,幼儿不仅兴趣更加提高了,注意力也更加集中了,尤其是帮助了幼儿更好地记忆儿歌。在后来的环节中,我以朗诵形式、边表演边朗诵形式等带领幼儿巩固了对儿歌的记忆。

3 活动中要多给予幼儿鼓励和表扬

篇9

1.欣赏故事,了解故事的内容和情节。

2.知道遇到危险不惊慌,只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化解危险。

活动准备:

配套磁带,挂图,《幼儿画册》(第一册第10页)

活动过程:

一、引出故事。

1.提问:裁缝是做什么的?

2.出示挂图:认识小裁缝,提出问题:你见过小裁缝吗?我们一起来听听小裁缝的故事吧!

二、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教师出示图片,幼儿完整地欣赏故事。

2.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教案来.自:屈;老师教.案网,为什么大家说小裁缝是个勇敢的人?

三、围绕故事内容进行讨论,理解故事内容。

1.再次欣赏故事。

2.提问:小裁缝为什么想出去闯闯?

他和巨人比试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巨人为什么害怕地逃走了?

谁又来了?小裁缝又是怎么做的?

3.讨论:这样对付野猪有什么好处?

四、引导幼儿看图书阅读故事,感受小裁缝的聪明和勇敢。

教师带领幼儿边翻阅《幼儿画册》边讲述故事。

五、迁移经验,乐意做一个勇敢的小朋友。

1.如果你是小裁缝,你会怎么做?

2.你有没有遇到既要你动脑筋,有需要勇敢才能做的事情?

活动反思:

对于镜头一中存在的问题是与幼儿的前期经验有很大的关系,裁缝在幼儿的生活中不是经常能接触到的,所以显得有些陌生。镜头二中的我的提问不够明确、目的性不强。一节有质量的课,幼儿的前期经验与教师的提问有很大的关系。

(1)充分前期经验,以便教学活动有效的开展。

本次语言活动的主人公是小裁缝,在导入活动中孩子们的回答是我始料不及的,我原以为孩子们能知道裁缝师做什么的,但与本次活动的开展也没有那么的重要,我提这个问题的用意是在裁缝的强项是做衣服,他一下子打死了七只苍蝇觉得非常的了解,很得意,为下面的教学活动做好铺垫。既然出现了问题,我也没有过分解释、讲解,就采用了《幼儿画册》上的图片。最后我只能口头为幼儿讲解,这样的讲解并不能让幼儿真正理解小裁缝。在活动开始前,我觉得应该要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适当的给予幼儿前期经验或者不给幼儿这样的经验,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活动。

篇10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幼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运用丰富的表情和形象生动的手势等肢体语言来辅助教学,既可以帮助小班幼儿理解和记忆活动中所讲的内容,提高教学活动效果,又可以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现在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认识。

1用肢体语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小班幼儿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开展教学活动中,我们有意识地创设一种符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游戏情境,使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得知识。如:小班语言活动“捉迷藏”,活动一开始就以配班老师躲起来,带班老师组织幼儿蒙眼,并用情境性语言数“一、二、三、四、五,找一找老师在哪里?”通过让幼儿找一找来激发幼儿的兴趣,同时由教师的暗示动作初步引领幼儿理解藏着头、露着脚,加深幼儿的理解。 由于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对儿歌中的某些词不能正确理解,如:“藏”、“露”、“飘”、“眨”和“逗”等,这些动词用语言很难讲清楚,有时讲清楚了,但幼儿不一定能正确理解。这时教师运用肢体语言来表示就能让幼儿理解,并且让幼儿自己也来学一学、做一做,就能很快理解了。又如:“眨眼笑”的含义,单靠表情和语气是不够的,只有加上肢体语言,幼儿才能很快地理解具体的内容。小班幼儿的年龄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运用有效的肢体语言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才能使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开心。

2 用肢体语言优化组织教学,提高注意力

小班幼儿的年龄小,集中注意力时间短,容易分散。教学过程是幼儿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交替运用、共同发挥作用的认识过程,单靠有意注意支撑学习会使小班幼儿产生疲倦,难以持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肢体语言,如富于变化的表情、抑扬顿挫的语调、变换的节奏,配以指引性手势,并自觉地变换身体姿态、视线和幼儿的空间距离,可以悄悄地把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起到组织优化教学的作用。

如小班幼儿初入幼儿园,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规则,培养习惯相对容易。在组织教学活动前,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二三、静下来,小眼睛,看老师,小小手,放放好。”等之类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儿歌。刚开始,幼儿会根据师问幼答来控制自己的动作,但时间久了就没效果了。于是我们加入一些肢体语言来集中幼儿注意力,那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比如游戏《静静听》,让幼儿边说边做动作:“拍拍手,静静听,叫你叫我还是叫他。”教师用眼神和口型来“叫”幼儿的名字,被“叫”到的幼儿用手指指着自己说“我在这里”。这样,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都被老师给吸引了。可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如果采用平淡乏味的语言,幼儿的注意力就极易分散,而如果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加上不断变换的肢体语言来吸引幼儿,幼儿的眼睛就会随你而动,把注意力集中到你的身上,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用肢体语言营造良好氛围,提升活动效果

3.1运用丰富的面部表情,调动幼儿的学习情绪

面部表情是反映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面镜子,运用面部表情可以进行情感的交流,如给幼儿讲故事,讲到开心快乐的时候,会眉开眼笑,容光焕发;表达气愤时,会面色铁青,横眉瞪眼。马卡连柯曾经指出:“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对幼儿都有着深刻的感染力。特别是对小班幼儿来说,教师的一个笑脸,一个拥抱可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和不安的心理得到莫大的安慰,使他们觉得在幼儿园像在家中一样温馨,在老师身边像在亲人身边一样安全。曾有人形象地描述道:组织教学活动,一流的教师用眼神,二流的教师用语言,三流的教师用惩罚。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来调节幼儿的学习活动。眼神的运用是上好一节课的遥控器,教师可以由此调动小班幼儿的一言一行,告诉幼儿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教学时要善于用眼神巡视活动室,以免漏掉哪个角落里的幼儿,当教师的目光与幼儿对视时,可以给幼儿一种“老师就在你身边”的感觉,使之精神振奋;当幼儿回答对了一个问题时,一个赞许的眼神会给他莫大的鼓励,更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一些能力较弱、较胆怯的幼儿回答问题时,要给他期待鼓励的微笑给予帮助和提醒,使他不感到灰心丧气。 一名教师,只要能做到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融入自身丰富的情感,爱学生之所好,乐学生之所兴,适时适地地进行角色交换,就能营造出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

3.2借助肢体动作,让幼儿轻松地表达想法

小班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中提到:他们习惯借助游戏动作作为自己的行动补充说明或作为解决问题的答案。在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缺乏的阶段,借助肢体语言来帮助他们表达想法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例如:音乐活动时,老师问幼儿“你知道蝴蝶是怎么飞的吗?”小班幼儿难以用完整的语言来描述蝴蝶飞翔的各种姿态。于是,老师就让幼儿边做动作边解释。有了肢体语言的帮助,幼儿显得轻松多了。有的幼儿双手自然在体侧上下起伏,并做自转,老师就说“蝴蝶在转”;有的幼儿半蹲,手臂上下自由抖动,老师就说“蝴蝶站到花上了”;有的幼儿两手叉腰,双臂前后打开、收拢,老师就说“这是蝴蝶停在花上休息”;有的幼儿双手举到头顶,一边(下转第39页)(上接第34页)小跑,一边左右摆动,老师就说“蝴蝶飞走了”。这种借助肢体语言的表达可以省略孩子一部分口语的描述,对于小班的孩子来讲,比较形象自然。。

篇11

二、实施策略

(一)创设具有美术氛围的活动环境和活动区域,引起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首先要为幼儿创设有良好的美术氛围和活动区域。在美工区里投放一些小班幼儿熟悉而且感兴趣的材料,幼儿会被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如:夏季幼儿对冷饮比较感兴趣,那么我们在美工区里投放关于冷饮的材料,如创设冷饮专柜,主题墙上粘贴幼儿熟悉的冷饮图片,区角里投放有关冷饮的半成品作品,投放雪糕棍、雪糕盒子,冷饮瓶子等冷饮的废旧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需求,借助于涂画、剪纸、撕纸、喷画、布贴等多种表现手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主完成,这样既能使小班幼儿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幼儿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二)提供小班幼儿感兴趣的绘画操作材料,多元发展。

在小班幼儿绘画中,认识绘画工具及材料,不能单一只用一种绘画工具来做画,这样容易导致幼儿没有新鲜感,因此每次作画我尽量让幼儿感到绘画课的新鲜和好奇。刚开始我让幼儿先用油画棒、水彩笔学画画,当孩子对它们有一定的了解,使用时幼儿便会感到不新鲜,这时我便要换其他的绘画工具,如:排笔、棉签、瓶盖、扣子、布条、毛线、印章等等,使幼儿感觉到绘画工具的多种多样性,使小班幼儿对绘画兴趣进一步提高。

(三)找出适合小班幼儿园年龄特点的多种绘画形式。

提到美术活动,一般人都会认为就是用油画棒、水彩笔绘画涂色完成的绘画作品,其实美术活动活动还有其他的多种绘画形式,现根据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特点,现重点对小班幼儿多种绘画形式和方法做一下探究。

1.撕贴法

撕贴法就是让孩子们把不同材质的纸撕成小块或条形或大块等形状进行粘贴。经过观察发现小班幼儿很喜欢撕东西,撕报纸、撕餐巾纸、撕信纸……凡是拿到的可以撕的东西,他们都喜欢拿来撕扯,这时的他们,显得大胆又自信。因此,撕贴法也是我用的比较多的一种方法。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撕纸比较感兴趣,入学初期第一节美术课是撕纸画《纸条变变变》我给孩子们准备了好多不同颜色的纸、记号笔和胶棒,让小朋友们进行随意撕纸,然后粘贴在一张素描纸上,最后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幼儿根据自己粘贴的内容进行想象,添画鼻子、眼睛等线条,最终完成《小鱼》《老人》《大树》等各不相同的作品。

接着我会在后面的美术教育活动中,撕贴难度逐渐增加,让幼儿完成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的物品,但对撕纸的形状、颜色有所要求,如《我的荷包蛋》、《我的圣诞帽》等,要求幼儿根据实物,找出相同颜色的纸撕出鸡蛋、帽子的形状,并进行添画完成作品。

2.拓印法

拓印法就是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体或自己身上的东西蘸上水粉颜料在纸上留下印记。这是我在小班美术活动中用得最为多的一种方法。

刚开始时的美术活动《可爱的毛毛虫》,我给幼儿准备了各种水粉颜料、胡萝卜段、棉棒和卡纸,让幼儿用胡萝卜蘸上颜料拓印,拓印时要一个接着就一个,摆成在爬的毛毛虫,最后用棉棒画出毛毛虫的脚和触角,孩子非常感兴趣。《美丽的热带鱼》是让幼儿用手掌进行拓印,根据老师提供的热带鱼图片,让幼儿进行手掌拓印,最后进行添画完成作品。《美丽的荷叶》是将报纸团成大圆,蘸绿色颜料拓印成荷叶,再用手指点画小蝌蚪的身体,最后用棉签拖画出蝌蚪的尾巴。

其实进行拓印的物品有很多,可以让幼儿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根据主题活动需求进行拓印活动,如用一次性杯子的口进行拓印,让孩子们圆的周围画长长的头发,一个太阳就出现了;用纸团进行拓印,就出现了美丽的小花、秋天的果林;还可以用鞋底进行拓印,用自己的小脚蘸上水粉颜料在纸上走一走,让孩子们感受鞋底花纹的不同,会变成一幅意想不到的图画……拓印,让孩子感受到无穷的惊奇和对美术的好奇。

3.点画法

点画法就是孩子们利用各种材料,如棉签、手指等在纸上运用点、涂、画的技能来表现。

如在《樱桃熟了》这节美术活动中,孩子们用手指蘸上红色颜料,在纸上引出一个个小指印,最后用棉棒画出樱桃把。《小蝌蚪》让幼儿用手指蘸上黑色颜料,在纸上点画,最后用棉棒托画出蝌蚪的尾巴。《小雪花》孩子们用手指蘸上白色颜料在黑色卡张上点画出飘落的雪花,一副冬天的景色犹然出现在我的眼前。孩子们完全沉浸在绘画中,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适合小班幼儿的绘画方式还有有很多,如在滚画活动“小猫咪”中,我为幼儿提供了玻璃弹珠、皮鞋盒子,幼儿只需将弹珠滚上颜料放到盒子里滚几下,小猫咪的身上就穿上了漂亮的彩条服。 又如在印章画“水果”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各种水果的印章(香蕉、苹果、桔子)等等,幼儿用这些印章蘸上各种颜色的颜料印在“果树”上,不一会儿,“果树”上就结满了各种五颜六色的水果,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他们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四)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来评价绘画作品。

对小班幼儿来讲,绘画作品的完不完整像不像,其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幼儿通过美术活动,表现自己的意愿,说出自己的想法,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感兴趣,激发幼儿愉悦的情绪。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去评价,注意发现幼儿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提供机会与它们分享、交流,去了解孩子,让他们在有趣的艺术活动中张开想象的翅膀,快乐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