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集体经济的发展

集体经济的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2 16:13:4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集体经济的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集体经济的发展

篇1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不愿搞。“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数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当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工作,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无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职数为5-7名,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级层层安排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没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没有点子,没有办法,不知何从入手。

2.是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导致集体资金使用不当。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监督,有少部分集体经济收入较高的村委会不把资金合理用在发展集体经济上,而是用在吃喝玩乐上,致使集体经济无从发展。

3.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知识还学习的不够深入,对本村的优势还把握的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二是视野不开阔。 “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带动群众闯市场的意识不强,在把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三是私心较重。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四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个别村干部目光短浅,为了自身政绩,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1.选好村级领导班子。一是通过普选的原则,选出大家认可的,有能力、有本事、会干事、肯干事、能干成事的村干部,二是注重优化班子结构,三是开展物业租赁等增加集体经济收入。按照科学利用的原则,发展物业管理等有偿服务业。针对那些集体闲置的土地、渔塘、房产等实行租赁经营,积极实施项目开发,兴办各类集体经营项目,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集体经济原来比较薄弱的村,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干部一定要千方百计想办法,切实壮大村集体经济,利用闲置的房屋、地皮,以集体所有的土地、房屋通过租赁、改造等形式,实行业主经营,集体一次性或分年度收取土地租金,找几个好项目,用土地或房屋进行入股,既盘活资产,提高利用率,又增加了集体收入。

2.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各种途径

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看,发展集体经济的途径很多,关键是要拓宽发展思路,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村制宜,走各具特色的强村富民之路。充分利用税费改革中国家赋予农村的有利政策,突出各自的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带领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就村级而言,一是远离城镇的村,可发展农业产生资料服务组织,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种子、化肥、农药等。二是沿交通要道及近城、近镇的村,可发展餐馆娱乐,建筑建材、交通运输等服务实体。三是农业有特色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村,可围绕特色产品,发展农业中介组织,实行“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把小生产与大市场连接起来。四是鼓励有一定文化的农村青年外出打工,开阔眼界,学习技术,增长知识,增加收入,动员引导这些农民回村发展,利用其所学的技术、管理经济和所获的资金来为集体经济发展作贡献。如创办或承包集体企业,承包荒山、荒地、林地、水面等。五是充分利用现有的闲置资产,采取出售、租赁、承包、开发等多种形式,使闲置资产变活产生效益。

篇2

长久以来,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据统计,2006年,霞浦县296个村中,当年有收益的村82个,当年无收益的村达214个,在有集体经营收益的48个村中,集体收益5万元以下的村27个,集体收益5~10万元的村15个,而集体收益10万元以上的村只有6个。因此,可以看出,集体经济薄弱村在霞浦县农村中占有较大比重。为了搞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必须从解决以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按照启动内部活力与优化发展环境相结合的总体思路,积极探索有效的实现形式和途径。

1建设好村党支部班子,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

首先必须把村党支部班子建设好。一是确立新的用人标准。选拔任用经济薄弱村干部,要把是否具有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强烈事业心、责任感和过硬本领作为重要标准,决不能因村的经济总量不大而降低对干部的要求。对那些创业精神强、有胆识、有魄力的人,要不拘一格,大胆选拔,放手使用,为他们施展抱负和才干提供广阔的舞台;对那些有事业心、工作勤恳,但因历史问题多、集体债务包袱重而造成信心不足的干部,要充分肯定他们的工作,重点在帮助“换脑筋、树信心、增本领”上下功夫,激励他们振作精神,轻装前进;对少数事业心差、缺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能力的村干部,要克服论资排辈、平衡照顾和姑息迁就的思想,果断地将他们调出班子。二是完善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完善农村干部考核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把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村级负债的化解等目标作为重点内容,纳入村“两委”班子及成员的任期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奖惩,与个人的政治、经济待遇挂钩,形成“发展集体经济光荣、发展集体经济有功”的良好政策和舆论导向,激励干部奋发创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干部任期制,对经济薄弱村的支部班子成员,只要基本素质好,有实干精神,在其任期内一般不要做大的调整,以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三是强化教育培训。要按照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要求,实施好农村党员干部“素质工程”,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领。

2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因地制宜选准发展路子

一是发展模式与目标要切合实际。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发展集体经济不应该、也不可能搞成一个模式,而应该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切不可急于求成,脱离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条件。在项目的选择上,做到扬长避短,只要能增加集体收入,适宜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不搞“一刀切”;在规模的确定上,不能一味地贪大,搞“大呼隆”;在发展速度上,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二是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要适应农村经济成分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情况,积极探索集体经济的实现形式。可以发展以集体资产入股、合作经营为主要特点的股份合作经济。集体可以以资源、场地、资金等方式入股,也可以对原有的集体工副业项目进行股份制改造,增强集体经济活力。三是多种形式搞好资产运营。根据不同类型资产的特点,按照“资源性资产抓开发、经营性资产抓增值、非经营性资产抓保值、福利性资产抓保护”的基本思路,搞好现有资产的运营,不断提高集体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可以通过开发“四荒”,拍卖使用权,村集体土地入股、租赁等形式,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搞以地生财、资源开发增收;通过建立集体资产有偿使用制度,对集体的厂房、仓库、房屋、小型水利设施等进行租赁或承包经营,盘活资产;通过兴办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成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办服务实体,开展中介服务,兴办科技示范园区,搞服务创收。可以围绕土地开发、农产品加工、村办企业改造等,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借外力拉动集体经济发展。四是坚持发展集体经济与民营经济相统一。民营经济的发展,可以活跃一方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民营经济提供的税收,是乡村集体收入的基本来源之一。要把民营经济视为村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坚定不移地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把富民和强村紧密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3落实配套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启动发展的活力

目前,不论从资金、技术、财政、税收、人才等具体政策的“倾斜度”看,从宏观政策的系统配套程度看,还是从落实政策的力度看,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迫切要求相比,都还有不小的差距。必须抓住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制定出一整套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的政策,为集体经济发展创造积极条件。如在资金方面,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完善贷款政策和办法,尽量满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需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利用各项扶贫资金和贴息贷款积极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税收方面,用足用活国家在农产品种、养、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区分不同情况,对村级集体项目实行税收减征、免征、缓征、抵扣、分成。在土地政策方面,鼓励村集体参与土地整理、村庄改造和整治,增加有效土地面积;允许以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使用权入股、联营,兴办合作企业。在人才技术方面,各农业科研、教学、技术推广部门和单位,要加强联合与协作,从课题研究、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技术推广、成果转让、信息中介服务等方面,优先扶持集体经济的发展;在落实鼓励和扶持政策的同时,对那些集体经济特别薄弱、尤其是集体“空壳”和债务包袱沉重的村,应根据帮扶难度大小,分别列入县、乡镇重点管理范围,落实责任单位,进行集中攻坚,分期分批改变经济薄弱的状况。一是部门单位一对一包扶,“以输血促造血”。在帮助选准路子的基础上,积极提供物资、资金、技术、信息等帮助。形成帮扶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强大合力。二是强村一对一“联姻”,以强带弱促发展。鼓励和提倡班子战斗力强、经济基础好的强村与集体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利用强村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联合兴办效益农业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来料加工,帮助弱村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4强化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主要应抓好两点:一是创新领导体制。要根据村集体经济项目发展现状和村班子素质状况,帮助村班子建立适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责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责、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一些经济强村在改革村级经济建设领导体制上进行的探索比较早,值得经济薄弱村借鉴。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农机、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还是企业实体,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集体原有的积累和新形成的生产性固定资产,应建立健全使用、租赁和折旧制度,保证不断增值。对借改革之机侵吞集体资产的,要坚决追回;对贪污、浪费、挪用集体资产的,要依法严惩,落实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对集体经营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防止集体资产流失。

篇3

信步瓜果下,芬芳沁心脾。

从贵阳市区向北驱车约30公里,来到白云区牛场乡蓬莱村。这里是现代农业的世界,迷人的香草、奇异的蔬菜、现代的无土栽培技术,深深吸引了每一位到访游客。

以现代山地农业为依托,蓬莱村近年来利用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按照“园区带动、村企联动、产业推动”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2014年初,蓬莱村采取村集体入股、党员干部带头入股、发动群众入股的方式,筹集资金116万元,注册成立蓬莱仙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后又两次发动股民增股扩资,股金最高时达到833万元。

与此同时,蓬莱村采取土地流转模式,动员群众流转土地786亩,兴建现代农业展示园区――神农庄园。后又抓住机遇发动农民土地入股,创办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集中打造了荷塘月色景区,培育形成了花卉苗木、特色水果、香草等特色产业。

沿着碧绿的瓜果长廊,记者走进位于村子中部的“蓬莱蔬菜无土立体栽培基地”。

正在基地值班的工人蒙秋燕告诉记者,基地目前采用了浅液流水培、雾培、立式管道水培、立柱栽培等多种无土栽培形式,培育有辣椒、西瓜、珍珠花菜等多个蔬菜品种,既可保证作物营养均衡,又节约了土地,提高了空间利用率,省水、省肥、省工。

在无土立体栽培基地一角,记者还看到了巨人南瓜。绿油油的瓜藤铺满地面,长势喜人。据了解,该品种由宇宙飞船带入太空育种而成,去年最大的瓜超过200公斤。

“这里不仅空气清新,还能看见很多以前只能在书本上、电视上才能见到的东西,增长了见识,给作文找到了素材。”趁着暑假来园区参观的初中生黄皓,对园区赞不绝口。

来自贵州大学、贵州农科院的技术人员,也把实习基地、试验基地搬到了蓬莱村。蓬莱村已与多家科研机构、技术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园区集中展示他们的新技术、新品种,实现了产学研的结合。

在园区的示范带动下,不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在贵州省范围内得以大面积推广。村支书何正富告诉记者,仅裸仁南瓜一个品种,就在蓬莱村发展了800多亩,年收入240多万元,还推广到了六盘水、安顺等地。

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建立,不仅让蓬莱村的风光更美了,也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蒙秋燕上班的地方尽管还在村里,但每天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中午休息2小时,月工资2200元。

在蓬莱仙界农业景区的带动下,蓬莱村已形成了以观光车、游乐场、停车场、招待所、咖啡馆、三味书屋等服务项目为主的经济实体,村集体经济突破1000万元,走出了一条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共建共享、合作共富之路。

白云区副区长张雪梅表示,蓬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经验,一是让土地流转起来,通过流转,让农民手中的土地增值;二是将村集体经济经营企业化,鼓励村民以各种生产资料入股,成为股东,调动农民的发展积极性。

高炉村:探索“三变+N”扶贫模式

梅花山,海拔2600米。六盘水市钟山区双戛社区高炉村就在梅花山上,全村206户888人,回族占86%。

高炉村过去很穷,主要因为环境恶劣。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瘠,村民主要以洋芋、荞麦为生,广种薄收产量低。2014年时全村贫困群众还有75户312人。

然而不到两年,高炉村就吃上了“旅游饭”。目前高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益已达39.5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200元,贫困群众减至133人。

这样的转变,得益于高炉村创新探索的“三变+N”模式。采取“党建引领、盘活资源、创办实体、就地服务”的方式,高炉村走旅游路、吃旅游饭、发旅游财,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依托梅花山独特的气候、地理和资源优势,钟山区按照“景城一体、城景互动”的理念,全力将梅花山景区打造集冰雪及亚高原户外运动、都市生态休闲、山地滨湖度假等功能的国际旅游度假区。

高炉村积极与梅花山滑雪场对接签订劳务派遣协议,同时依托钟山区委党校、旅游职业培训学校、贫困群众培训基地“三校合一”平台,组织村民和贫困群众进行旅游职业技能培训,培育引导村民变身导游、电瓶车驾驶员、产业工人等,参与景区环境保洁、安全保卫等服务。光这一个项目就解决了80名培训群众就业,实现人均月增收2000元以上,村集体每年可实现利润80余万元。

与此同时,高炉村探索“三变+公司+农户”的方式,成立伊梦源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接景区工程项目建设,又解决了120余人的就业问题,为村集体直接创收30余万元。

“三变+特色产业”模式也是一大亮点,高炉村流转128户、3000亩土地,成立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开展生态有机荞茶种植,发展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和土地入股农户按照5:5的分红,每家农户可获保底分红5000元。

除了利用劳务用工入股、公司合作社入股之外,高炉村还利用房屋、土地、林地等集体资源入股景区参与经营,获取收益。村集体将“回民风情园”周边100亩土地入股到梅花山旅游公司进行花卉种植,打造千亩四季花海,向游客开放后,预计年收益可达50万元以上。

此外,高炉村将梅花山景区管委会委托管理的一号观景平台停车场及经营摊位进行合理优化,提供给贫困户经营特色小吃,收取一定的服务管理费用,带动贫困户20余人实现就业增收。

预计今年底,高炉村集体经济收益将超100万元,农民人纯收入达1万元以上,实现全村脱贫。

昔日高寒地,如今聚宝盆。建好产业平台、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让高炉村变成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宝地,走出了一条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产业扶贫新路。

塘约村:“七权同确”盘活每寸土地

平坝区乐平镇塘约村李家院组的李淑琼回忆起三年前的日子,连说三次“穷怕了”:那时候儿子考上大学,家里唯一值钱的就是7头猪,每头猪500元卖掉,还借了2000元,才勉强把学费交齐。

那时候的塘约村,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挣钱养家,老人和妇女则依靠传统农业勉强度日,地碎、人少、钱散等问题严重阻碍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2014年12月,塘约村成立了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希望将村里的部分土地流转后用于农业种植。但这个产业“空壳村”找不到起步资金,没有抵押、没有担保、再加上不良的信用环境使得合作社在一开始就陷入困境。

想要有转机必须要有改变。塘约村通过村民自发组织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完成了全村60%以上土地的确权登记,村民确权土地入股合作社,有效盘活了土地资源。

随后,塘约村逐步将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含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

塘约村村支书左文学表示,“七权同确”解决了塘约村农村产权权属不清、面积不准、四至不明、登记不全等问题,实现了农村产权不交叉、不重叠,做到了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土地流转规划、掌握产业发展布局和制定产业规划等工作。

目前,塘约村已入库农村耕地确权面积4155.39亩,林地2097.92亩,房屋482宗,水利工程15宗。在完成农村产权确权的基础上,及时将15宗水利工程评估价值为800余万元,以合作社作为贷款主体向农信社贷款320余万元,发展集体经济。

此外,塘约村还以金土地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建立股份合作中心,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鼓励村民以土地和资金与村集体合股联营,按照合作社30%、村集体30%、村民40%的收益分配模式进行利润分成,促进了村集体与村民的“联产联业”“联股联心”。

“我们突破合作社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常规模式,在村级合作社下设劳务输出公司、建筑公司、运输公司等,有效解决了农村青年、妇女及贫困户就近就业问题,村民既领股金又领薪金,总收入就是股份资产分红加劳务收入。”左文学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改革红利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外出务工人员陆续返乡创业就业。

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塘约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2013年不到4000元提升到2015年的7859元,村集体经济从2013年的3.8万元发展到2015年的75.6万元。

青杠坝村:集体经济反哺民生发展

走进铜仁市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一棵棵绿树浓荫如盖,一座座小楼别致有序,一条条道路平坦干净,公共运动场、休闲长廊、游泳池等公共设施齐备。

村民朱正娥在自家屋里打扫卫生,看着宽敞的新房子,她激动地说:“房子是村里面给我修的,我们没花一分钱!”

朱正娥家是特困户,在村支书冷朝刚提议下,村里从不断壮大的村级集体经济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为朱正娥及另一户孤儿家庭各修建了一栋新房子。

村委会出钱为贫困户修房子,若是在3年前,没人敢这样想。曾经“田大丘,三年两不收”的青杠坝,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足1000元。

穷则思变。青杠坝村在有限资源上做文章:开挖荒山石山,建设集中建房点,把村民原宅基地所占较好的耕地释放出来,用于发展蔬菜等产业;用光照、灌溉等条件差的土地发展立体生态养殖;把不长庄稼的石山建成公墓区;用贫瘠的坡耕地建农产品加工厂、修建农家乐……

资源得到最大利用,为村集体经济带来源源不断的收入。冷朝刚算了一笔账:上千亩规模的蔬菜基地每年收入100多万元,5000羽蛋鸡养殖场收入40余万元,2个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收入50来万元,20余亩公墓区收入10多万元……

“但是村里就这么一点土地,再怎么有效利用,也终究有限。”冷朝刚反复思索,提出两个战略:“一是跳出青杠坝、发展青杠坝;二是用好用活人才资源。”

今年,青杠坝村从邻近的村流转近500亩土地用来发展蔬菜产业,实现了跳出青杠坝发展的第一步。

人才资源也是无形资产。去年,村里招聘了3名大学生到村委会工作,还从外地聘请了2名农产品加工人才、3名农业技术人员等。同时,青杠坝村还用好本村的人力资源,组建劳务公司,到周边乡镇承包工程。

篇4

1、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去分析。一方面是现在有些地方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得快、发展得好,原因是这些地方过去的集体经济基础好。在多年的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培养了一批能人,这些能人抓住集体企业改制和农村经济转轨的机遇,大胆地发展各类非公有制经济,促进了一方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在这些地方虽然集体企业被改制成了私营个体企业,但是,因为多年来集体经济积累的实力比较雄厚,在农村经济转轨之后,有钱办事,以集体经济为依托,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外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很强,扶植各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办法比较多,出现了集体经济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是有些地方集体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都不行,根本的原因还是集体没有财力,始终没有能力改变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内没有凝聚力,对外没有吸引力。因此,发展先进生产力,决不可忽视集体经济的基础作用。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核心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无论是在一个地区还是具体到一个村,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有先有后,富裕的标志水平有高有低,尤其在一个村内农户之间,因为存在知识、技能等差别,富裕与不富裕的差异就会更加明显。我们要在承认差别的情况下,采取有效办法促进共同富裕。现在,个别农民通过劳动可以积聚上百万上千万元财产,兴办许多企业,盖若干豪华楼房,但让他们把部分财产拿出来给全村农民享用,发展公益和福利事业,实现共同富裕,是难以做到的,也不能这么要求。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村级组织统一支配的财力雄厚,就会完全有能力为全村人办大事、办好事,就可以让家家户户过上好日子,体现共同致富原则,建设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根本保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这个大道理,在村一级的体现最直接,也最明显。村集体有钱,经济实力雄厚,什么事情都好办,党支部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村干部说话就有人听。村集体没有钱,经济实力薄弱,什么事情都难办,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在群众中就缺少威信。因此,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关键要做到两条:一条是有人办事,一条是有钱办事。“有钱办事”对于一个村来说,就是要有一定的财力。村级组织不是一级政府,办事需要的钱不在政府财政预算之内,因而没有固定的经费来源,那么办事的钱从哪里来?实践证明只有发展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得好,有钱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村兴民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就会得到村民的拥护和爱戴,党的形象和威信也会不断得到提高。

二、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村干部思想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愿搞。“这一届干满,下一届还不知道能不能选上”的心理包袱在大多数村干部心中普遍存在,再加上当前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困难,很多村干部存在畏难情绪,不愿放开手脚工作,对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不高;二是无力搞。各村村干部平均职数为5-7名,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上级层层安排的事务性工作上,对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三是没法搞。部分村干部眼界不够开阔,对于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没有思路,没有点子,没有办法,不知何从入手。

2、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导致村集体公益事业无力兴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村级组织承担起大量村级集体公益事业的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调研发现,一些村级组织没有经费来源,根本无钱进行村集体公益事业,如村内道路改善、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村级集体资源的开发等建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象较为突出,村民怨声载道,村两委干部威信难以树立;同时,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公共资金缺乏,村两委也难以有效地组织带领村民发展经济,以致村级基层组织凝聚力下降,群众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

3、村干部考评奖惩机制需要完善。在村干部的考评中,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还没有作为一项重要指标,给大部分村干部造成“发不发展集体经济都无所谓”、“集体经济发展的好不好与我没关系”的误导。此外,村干部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偏低,大部分村干部的养老保险没有解决,使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村干部在生活上没盼头,政治上没奔头,造成工作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开拓创新的意识不强。

4、村干部素质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路不清,办法不多。对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还理解的不够透彻,对市场经济知识、现代农业知识还学习的不够深入,对本村的优势还把握的不够全面,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对策;二是视野不开阔。 “等、靠、要、熬”思想严重,没有真正立足本村实际从内部挖潜,带动群众闯市场的意识不强,在把农业产品转化为商品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用心不够,用力不多;三是私心较重。少数村干部考虑自身利益的多,考虑集体利益的少,四是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长远规划。个别村干部目光短浅,为了自身政绩,为了享一时之乐,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了“前人花钱、后人还帐”的恶性循环。

三、新形势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

1、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是村干部思想解放程度不够、眼界不够宽阔、观念陈旧造成的。因此,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村干部思想认识偏差的问题,要努力使村干部牢固树立四种思想观念:一是树立村富民富、村民共富的思想观念;二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思想观念;三是走出去、引进来的市场经济观念;四是集体主义观念。要加大对村干部的宣传力度,通过会议、电视等各种渠道,提高村干部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紧迫性、重要性的认识。

2、要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在选配上一定要坚持标准,把那些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强烈意识、不怕吃苦、秉公办事的人选进班子,注意从大学生、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将那些年轻、能力强、素质高、有活力的人充实到村“两委”队伍中。村党支部书记要把三分之二的精力放在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上,多想点子,多想办法,多出思路,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学习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重点解决村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上的“畏难”“依赖”“恐慌”等片面思想的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意识,机遇意识和创新意识,掀起农村新一轮发展热潮。

3、要分析优势,选准突破口。由于各个村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不搞一个模式,要引导各村对现有资产和环境进行认真分析,找到自身可以利用和挖掘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等有利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优势,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同时,政府部门要研究制定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帮扶措施,市直部门与村级组织结对帮扶,村委会要积极主动联系,积极争取他们在人、财、物、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弥补村级发展集体经济无项目、无资金、无技术、无销路等不足,还要主动出击,与大企业、大公司协调联系合作,借助外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4、要加强村级资金管理,着力完善资产保障制度。要进一步规范村级集体经济收、管、用的制度和办法,探索有效管理、有效监督的运行管理模式,促进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规范管理。重点要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委托、现金管理、开支审批、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专项资金、收益分配和村务财务公开等制度;二是民主决策。在选择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和确定经营方

篇5

“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农村中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下的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强村级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物质基础。彝良县角奎镇21个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养殖业。随着农村税费改革,村集体经济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和基础,集体经济发展至今仍处于“空壳”状态,严重影响全镇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因此,对如何组织发展角奎镇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组织收入,解决村集体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角奎镇农村集体经济的基本现状

角奎镇是彝良县的政治文化中心,位于彝良县中部,是以种、养殖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大镇,辖3个社区,21个村委会,500个农业社,有农户26101户,农业人口103986人。耕地面积94002.1亩,2011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2510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54元。农村经济主要是以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为主,全镇无一个村有集体经济,普遍存在村级集体债务,农村集体经济一直处于“空壳村”状态,每年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2万元经费维持工作开支,无其它任何收入来源。

二、存在问题

1.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观念弱化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的意识逐渐淡薄,认为国有企业都改制了,再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走回头路,搞市场经济就是谁有本事谁致富,只要经济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有无集体经济无关紧要;在思想素质方面,由于保守和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存在严重的“等、要、靠”思想,这些错误认识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2.村集体资产和资金管理不够完善

各村按照上级要求都相应的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对资金的使用有明文规定,但部分村在管理和使用集体资金上还是不规范,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置制度于不顾,缺少民主,缺乏透明度,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3.村干部思路不清,认识不足

有的村干部只会陉没有资源、没有资金、没有好政策,怨天尤人,只抱怨工作难做,干部难当,他们对如何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思路未激活,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激励机制方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对发展集体经济束手无策,不会挖掘地方潜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4.村集体债务沉重

在取消农村税费以前,维修村委会、架电、修建校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兴办集体公益性事业的贷款、借债,累积至今造成村级大量债务。由于村集体经济发展停滞,缺乏新的收入来源和基础,无法偿还。据统计至2007年6月30日止,全镇21个农业村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债务,共有债务930428元,沉重的债务包袱严重制约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及思路

1.理清思路,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1)用好、用活、用足相关扶持政策

2005年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给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应结合角奎镇实际,积极做好扶持村集体发展项目的申报、立项,通过实施项目开发来增加集体经济。

(2)大力开发集体资源

田地资源较丰富的村,须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引导农业规模经营,推动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提高农业效益,如大河村、漆树村应大力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樱桃、李子等水果生产,花桥、河湾、马窑村应着力发展蔬菜生产供应城镇。

(3)做好“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工作

通过合法的土地流转,招商引资,建工业、农业园区,大力招商引资办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村工业化。

2.大胆创新管理机制,形成良好发展局面

在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托服务的基础上,切实加强村级事务监督管理,严格村级各项管理制度,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对一些发展项目、承包工程等重大事项,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使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篇6

1 加强集体资产管理,避免集体资产流失

农村集体资产是农村集体经济的物质基础,是农民群众多年辛勤劳动的结晶,管好用好这笔资产,事板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这对坚持农村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两个文明建设,这也是本文提出村级产权改造的一个主要初衷。通过围绕用好集体资产 “三资”管理,达到加强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构建了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长效运行机制,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2 落实政策,加大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2.1 强化项目支撑。国土、农业、财政、发改、交通、林业、水利等区直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农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

2.2 鼓励结对帮扶。加大部门帮扶力度。各市、(县)区直部门要结合“千名干部万户行”、“创先争优”活动,从班子建设、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资金支持等方面,对联系村发展集体经济进行结对帮扶,指导、扶持其盘活集体资产。深入推进村企共建。鼓励村企自愿结对、实现双赢,企业可与结对村合作开发,兴建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其他配套设施。

2.3 支持存量盘活。对因招商引资、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征用土地、山林,村集体留用部分的补偿费、协调费优先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村集体建设用地,依法办理集体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允许其依法按规划使用土地开展生产和经营,促使集体土地资产获取更大收益。村集体通过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耕地,归村集体管理使用。村庄整理、建设用地复垦节约的土地调剂为建设用地和获得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优先用于该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征用城镇规划范围内集体土地,按一定比例留村集体发展非农生产和经营。

3 严格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促进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7

图分类号:F3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017-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已成为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必须优化环境以及要纵观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这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关心,同时也需要各方面人员的共同协作努力,齐抓共管。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帮助以及扶持的力度。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要优化环境

(一)制定相关优惠政策,优化创业环境

还有就是在创业扶持上来说第一个要做到的就是创设一个专项的基金,从而来鼓励以及支持创收性的项目工程,尤其是对那些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又缺乏资金的那些项目一定要给予支持。在创业之初,要降低门槛,对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合理调整,同时也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创业发展营造一个宽松便利的环境。

(二)优待贫困村的专款专项扶贫基金

作为一个公共的财政村级集体经济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发挥其宏观的调控能力,以达到区域平衡的能力。每个行政村都有自己经济实力进行评估,要根据不同的经济状况进行不同的帮困扶持。特别是要加大力度那些投资建设的创收的项目,从而来对那些政策避免执行了无差别的辅助,以防出现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状况。

(三)利用当地闲置资源发展集体经济

对于有些部门来说在政策的实施上面应当进行放水养鱼的构想,政府部门应当尽最大可能在各个方面,对那些村级集体的经济发展上面加入更大的帮助和支持。要合理组织,合理利用当地闲置资源进行发展集体经济。

总的来说,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要围绕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制定出合理的一个优惠的政策,以及相关的配套的措施,共同创造一个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利的大好环境。根据各村特点,选择合适的项目,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村级集体在经费上的矛盾,就要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所以说应当把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因村制宜,选准路子,大力发展农村集体经济

(一)加强村级招商引资,通过借助外力以求得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现在我们想做大做强村级经济,如果单纯地依靠现有的老企业是不行的,发展的实力也是非常有限的。也有的政府想靠自身经验的积累去发展村级经济,但是面对当前的发展形势那自然发展的速度又显得太慢了。因此,相比较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大招商引资。通过招商的形势,达到借力使力,以求得更好地发展,这也是实现村级经济发展的最好的办法。各级政府一方面要加强引导村干部的意识观念,妥善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加强发展的意识,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对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达到最优化的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为了实施激励性的机制,也可以实行村级招商引资责任制,把招商引资的工作真真正正地融入到农村干部的考核中,在年度工作进行实绩考核时,直接与干部的报酬相互挂钩。切实做到把发展成为政府干部的首要任务,并且要付诸于现实,在工作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同时,对于干部的招商方法要加强引导,适时举办培训班,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招商引资的规律,掌握招商的技巧。这样,在外出招商时也就不会太盲目了,也会逐步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另外,我们还不能忽视了人才的引进,特别是本村流落在外地的人才,想办法把那些创业能手、企业老板、经营大户请回来,共同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大力发展。

(二)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有利资源

在大力村级集体经济时,要因地制宜,针对实际情况,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的各类资源,以实现村级集体的更大收入。

三、盘活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一)认真开展清查工作,盘活资源

对村集体所有的荒地、机动地、水塘等资源来水塔、库房、闲置空房及砖厂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清查依法清收拖欠的村集体承包款项,清理无效合同,通过采公开招标、拍卖、租赁、协商等方式进行发包,达到资产值、增值目的。

(二)实行承包论证、合同管理等制度

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合理清查村集体资产承包合同,手续不全的进行完善,不合法的予以废除,面向社会公开招标,村集体不再直接经营的土地、果园、农机具、水施等,要先行论证,后按合同严格管理,合理确定村集体,北高镇 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

(三)加强完善各项制度

大力推行村财政委托制度,强化财务公开;落实“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发展公益事业;落实集体财计、专项审计、村干部任期和离任审计制度,严控基建工开支和非生产性开支。

(四)改革农村资产管理制度

建立了财务“双代管”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结算资金管理制度、存货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加强了对集体资的管理,防止了集体资产的流失。

参考文献

[1]赵兴泉.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途径[J].农村工作通讯,2006,(12).

篇8

1 发展农村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1.2 意愿不强。村干部客观上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意愿不强。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鼓励农民创业创新闯市场,发展民营经济,没有必要化心思再去发展集体经济,“经营成功了――成果是集体的;经营失败了――群众要埋怨,债务难化解”,不愿意去冒风险,思想上有压力和阻力。原有村办企业都已然改制,重新强调由村班子集体经营“属于全体村民”的股份制市场主体,在机制体制上看也存在矛盾,难于有大的作为。

1.3 管理难度加大,集体资产流失严重,使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集体经济丧失了信心。由于集体经济在体制上存在先天不足,导致集体资产流失比较严重,挫伤了干部群众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对发展集体经济,部分干部怕搞砸了受埋怨,思想上有顾虑;部分群众怕搞毁了受连累,背上新的债务,思想上有阻力。

1.4 集体资产产权不明晰且管理体制不顺畅。农村集体资产形成时间长,构成复杂,目前多数没有进行确权登记,产权不明,容易造成资产流失。加之目前集体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主要还是村两委成员,多数没有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经营管理缺乏有效监督,制约了集体经济的发展。个别得益于地缘经济优势,靠土地征用积累较大集体资产的村,没有及时进行量化固化,集体资产名义上“人人有份”,实际上掌握在个别或少数人手里,有的出现决策失误,有的资产流失,审计中发现多起违规问题。

2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

2.1 增加农民收入,为集体经济补充实力

农民个体的贫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集体经济的实力,农民富裕了,反过来又能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所以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农民需求和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拓展服务范围,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引导农民在经济实体内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瞄准市场,选择适合家庭经营的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风险小的项目,使农民愿意投资经营,并且在经济上承受得起。对于有发展前景的,社区集体也可以投入启动资金、场地、房屋等参股,进一步夯实社区集体经济。

2.2 强化村级集体经济管理机制创新,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一是要创新领导机制,根据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村级班子素质,帮助村班子建设适合村实际的工作领导体制,重点解决好目前比较普遍存在的决策盲目、债权不清、缺乏约束等问题,确保集体经济项目能按市场化要求运作,实现债、权、利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二是规范财务管理机制,要针对村级财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研究制定相应的对策,规范财务管理,加强民主监督和审计监督,不断提高村级集体经济经营管理水平,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对集体资产,无论是土地、果园等资源,还是小型水利设施等固定资产,凡是不再由集体直接经营的,都要合理确定集体与承包、租赁者之间的分配关系,加强承包、租赁合同的动态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和分配过分向个人倾斜。

篇9

(二)村级收入来源变少。大部分村的稳定性收入来源已基本定格,数额较小,而且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有些企业办理了土地出让手续,可收的年租金在减少。渔塘等集体发包收入,因逐步让利于农户,收入比例逐年减少。由于综合环境整治的需要,砖瓦厂,轧石宕口逐步关闭,部分村的资源性收入大幅下降。

(三)村级负担变重。目前村级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在逐年减少,但农村公益事业和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压力仍然很大。例如河道清淤,村庄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便民惠民服务,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一是善于融入全局,拓展发展新空间。村级融入全局的水平越高、速度越快,发展空间就越大,就能开辟新的天地。要引导各村学习借鉴善卷村配套善卷景区、张阳村融入阳羡景区、万石村配套华东石材市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先进经验,确立融入全局发展村域经济的理念,放眼全局,找准定位,主动对接外部大发展,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二是善于市场运作,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村级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和载体。如金紫村经营鱼塘资源、南园村经营土地资源,都取得了可观的村级收益。要指导各村学会运作资源,进行高水平的策划、包装和营销,提升资源的价值,放大开发的效应,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更多地采用公开招标等形式,吸引有实力的内外部市场主体参与开发,实现资源价格与开发价值的最大化,加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三是善于经营资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村级经营性资产越多,长期收入就越有保障。如谢桥村利用区位优势,多年注重开发工业地产、商业地产,村级经济实力始终保持全市前列。对于土地指标紧张、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乡镇,要积极引导其允许有实力的村到工业集中区建造多层标准厂房,参与工业地产开发;区位优势明显的城郊村、镇边村,在符合规划、有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参与商业地产开发,变资金为资产,获得稳定的、不断增值的回报。四是善于统筹组织,形成村域整体发展特色。不局限于村级经济的发展,将其扩大到整个村域经济的发展。如万石镇后洪村,尽管村级经济不强,但善于统筹组织,整个村成为“水芹特色村”,同样增加了村级收入、带动了农民致富。要引导一些没有什么特殊优势的村,借鉴这样的做法,在加大组织力度上下功夫,着力打响特色品牌,形成整体优势,增添发展活力。

(二)强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一是进一步发挥农村集体“三资”的综合效用。充分挖掘存量资产、资源的增值潜力,开辟农村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使农村集体资金得到科学高效使用、资产得到保值增值、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二是进一步拓展“三资”信息平台的功能作用。按照优化功能配置、提高服务效率、方便群众的原则,适时拓展和延伸服务功能,使信息平台成为农民致富创业、释疑解惑的“百事通”,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和谐稳定的“调节器”,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惠及民生的“连心桥”。三是进一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管理。建立有效的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积极开展村级财务的抽查审计,对离任村干部在任期间财务制度的执行落实情况进行全面审计,不断规范权力运行,强化制度执行,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资金在网络上监管、资源在市场中配置。

篇10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缓慢、不平衡、模式单一、管理粗放、效益低下,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为一下几个方面:

1.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一些乡镇企业改制成为民营企业,使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出现了改变。另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的支持,因为大多年轻人和有知识的人脱离了农村,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缺乏人才,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带头人年龄较大,知识老化,缺乏创新能力和经营意识,造成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着生产缺技术,决策缺能人,产业缺项目的局面。

2.集体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农村土地是农村集体经济中的主要资源。虽然采取联产承包重新赋予了农民土地使用权,但是农民并不能以产权主体的身份行使职能,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同共有的产权关系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突出表现在为一是土地所有权现行的人权属不清,造成产权主体错位。二是土地所有权归属不清,所有权主体缺位。

3.思想落后。有的村干部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不善于因地制宜发展本村的集体经济;有的村干部忙于“中心工作”,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少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有的村干部“等、靠、要”的思想严重,对发展集体经济不热心,不主动去想点子,找路子;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容易满足于出租房屋、土地、林地等微小的租金收入,对发展集体经济缺乏长远的规划和思路。

4.缺少政策支持和扶持

集体经济发展不仅缺乏总体规划,而且有关集体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数据也模糊不清,给政策制定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比较混乱、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规范指导等问题。当前,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政府给予土地使用、启动资金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落后的,因资金短缺,普遍感到起步难;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村级集体企业,因建在集体所有土地上的房屋没有产权,面临随时拆迁的窘境,对今后的发展感到很困惑。

5.管理不规范。个别村组集体经济的合同签订不够规范,发包费、租金回收不力,造成集体虽有经济收入,但收入太低,有个别承包者长期拖欠承包费,村、组收取承包费困难。个别村委会只考虑当前,对长远发展考虑不够,土地低价出租等资源长期发包、收入提前消费等情况突出,缺乏具有“造血功能”的集体经济项目、收入,造成后来班子无可开发利用资源的被动局面。

二、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拓宽思路,积极探索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新途径

1.1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出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设立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村“一事一议”公益事业奖补和村级组织正常运转专项资金。优惠政策要体现村级集体以土地为主资产的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经营权、收益权。鼓励村集体将合法的存量非农建设用地,以使用权入股、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依法兴办二、三产业,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要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公共财政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

1.2要充分发挥各行政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一村一策;充分发挥各地的山林资源、农业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优势,发展特色经济;采取集体投资、农民入股和吸引工商资本投资等方式,科学开发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高效生态农业块状经济,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旅游,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要综合利用区位经济和产业人口集聚优势,鼓励兴建标准厂房、民工公寓、商贸、酒店、商铺等物业经济,通过物业出租等方法,获取稳定收入。结合县域产业发展,为现代服务业提供仓储场地等服务,开辟集体经济新的增收渠道。要与农业龙头企业、农技组织等合作,牵头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实现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的延伸和扩张。要盘活存量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有条件的村要实施资本经营,努力从单一资本增值转向多种资本增值,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

篇11

近年来,浙江省深入开展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实现方式,取得显著成效。

近日,浙江省财政厅总结试点经验,梳理出了浙江村级集体经济十大发展模式及经验典型案例,并对外公布,以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资源开发型

凭借土地、山水、田园等特色自然资源,开发增收项目,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典型案例】

开化县长虹乡霞川村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

霞川村由原霞坞、河滩村调整新设,地处开化县西部边陲,毗邻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东头村。由于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地寡林茂,霞川村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全村7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经济薄弱村。

为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近年来,霞川村积极探索实践多元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有效途径,将目光瞄准了村里现有资源——大石龙水电站。水电站建于上世纪70年代,前几年因机器老化故障、承包到期无人维护等原因关停,2017年大石龙水电站增效扩容技改项目列入省级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总投资近300万元。经过规范化、专业化的设计建设,大石龙水电站发电机顺利完成改造,发电能力可达320千瓦,于2018年正式投入运行并成功并网发电。

大石龙水电站通过增效扩容技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40万-60万元的稳定收入,使霞川村一举摘掉了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帽子”。同时,霞川村的水能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利用,有力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和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了农村水电持续健康发展。

物业经营型

引导、扶持村集体利用集体所有的非农建设用地或村留用地,兴建标准厂房、专业市场、仓储设施、职工生活服务设施等,通过物业租赁经营等方式,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缙云县溶江乡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

洪坑桥村位于缙云县东部,距县城16公里,是溶江乡政府所在地。按照当地习俗,每逢农历“一”“六”是溶江乡的集市,由于无固定经营场所,集市时马路沿边摆满摊位,被称为“马路市场”。至今,“马路市场”已存在30多年,交通安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每年需花费维护成本近10万元。

为彻底取缔以路代市、占道经营的“马路市场”,溶江乡政府、村两委积极谋划洪坑桥村农贸市场迁建工程,按照缙云县南乡最大农贸市场、茶叶交易中心的目标定位,安排建设用地8亩,新建一个停车场、摊位、公厕、水电设施等基础设施完备的农贸市场。项目总投资180万元,其中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资金128万元,地方财政资金10万元,村级自筹42万元。

经过溶江乡政府、村两委和当地村民的共同努力,2018年,历时5个月的新农贸市场顺利建成并投入使用,共有200余名摊位业主入驻新农贸市场,实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近28万元。此外,通过收取集市临时摊位租金、茶叶交易场地租金、夜宵摊租金等方式,新农贸市场为洪坑桥村村集体经济输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资产盘活型

对村集体闲置的会堂、厂房、祠堂和废弃学校等设施,通过公开拍卖、租赁、承包经营、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盘活,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东阳市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现有村民165户、586人,多次获得“东阳市五好(示范)农村党支部”“六石街道招商引资先进村”等荣誉称号。

六石街道张麻车小区文化创客项目总投资425万元,其中财政补助200万元,村级自筹225万元。项目利用小区及周边闲置房屋、厂房、老电影院等资源,委托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设计、统一施工,以美化提升村居环境为基础,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休闲文化旅游街区。小区按照“修旧如旧”理念对原有建筑进行修整加固,并在此基础上融入虚实互动3D视觉墙绘,将泥墙、赤膊墙和水泥墙装扮成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显著提升道路两侧及周边的村居环境和商业品位,提高街区房屋总体租金水平。同时,小区引进专业文创公司,策划打造青年创客社区,发展集娱乐、休闲、办公于一体的轻奢众创社区,助力青年创业创新,实现居民小区和创客社区辐射互动。

项目建成后,张麻车小区从一个老旧街区蜕变成为集文化、休闲、创业于一体的优选之地。通过游客观光、餐饮、商铺出租、承接影视剧拍摄等方式,实现年营业收入30多万元,有力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帮助村民就业、增收。

资本运营型

将村集体历年积累的资金、土地补偿费等货币资产,通过参股经营等方式转为经营资本,获取股金、利息和资产增值等资本运营收入。

【典型案例】

金华市婺城区:集体经济发展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

婺城区西南山区是省内典型的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导致部分村集体“返薄”。

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以“飞地”形式参与婺城区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项目,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8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000万元,村级入股6800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为降低经济薄弱村参与项目的融资成本,村级入股的资金中包含省级试点资金1350万元和区财政配套补助1350万元。同时,婺城区政府与当地农商银行联合推出金融消薄产品——“乡村振兴·富村贷”,经济薄弱村可按3.625‰的月息享受基准贷款利率,额度最高可达50万元;此外,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70%的贷款贴息。产业园重点发展汽摩配产业,委托第三方运营团队开展厂房出租、小微企业入驻、基础设施维护、消防安全等日常经营管理。

“飞地抱团”项目形式,打破了地域、资源限制,让更多行政村得以参与。园区建成后,可供10个左右汽摩配小微企业入驻,每年可产生租赁收入约1000万元,减除税费、运营成本等必要开支后,85个参股村平均每村每年可获得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

基金运作型

利用各级财政扶持资金和村级自筹资金组建发展集体经济基金池,由政府国资公司负责运作,营利收入返还给纳入扶持范围的经济薄弱村。

【典型案例】

三门县:基金式扶持为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添砖加瓦

三门县的经济薄弱村数量多、资源匮乏,主要通过异地建造或购置物业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加快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门县探索推行基金式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确保村集体获得稳定收益。

通过省以上财政补助资金1500万元、县级配套资金200万元、村集体自筹资金设立基金,由三门县农村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管理,用于扶持经相关部门确认的经济薄弱村。基金运作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对于目前无自主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经有关部门确定列入三门县村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股东的,基金暂存该公司,公司再将资金委贷给县国司,国司给付的利息收入每年以股东红利方式拔付给股东,作为经济薄弱村的经营收入;二是对于列入基金式扶持的经济薄弱村,有较为成熟的发展村集体经济项目的,经有关部门审核同意,可退回其投资款,专项用于项目建设。

基金设立6年以来,共取得利息收入近1100万元,支付扶持村分红1025万元,消除了38个无区位优势、无资源优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薄弱村,村集体每年至少有5万元的稳定收入。

村庄经营型

充分利用美丽乡村建设成果,大力发展美丽经济,拓展集体经济发展空间,打造村域景区、农家乐、民宿经济等,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典型案例】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新丰村“空心村”二次创业试点项目

桐庐县莪山畲族乡是杭州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是一个位于海拔600米高山上的偏远畲族小山村。由于地处偏远,村级集体经济薄弱,戴家山自然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务工,常住人口多为空巢老人,一度陷入“空心村”困境。

新丰村戴家山自然村环境幽静,大气负氧离子充沛,有千年古树群、万亩竹海和畲族风情,非常适合发展休闲旅游业。为盘活村集体闲置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戴家山自然村通过统一收储、统一招商的方式经营开发特色民宿,以1.5亩集体留用地入股,由企业出资新建4幢民宿,村集体固定分红30年、保底300万元,每年可直接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0万元。为增强企业投资的热情和积极性,村集体还与企业签订了500万元风险共担协议,明确对不可抗力致使企业遭受损失的,由村企共担风险。

此外,村集体还投资建成了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停车场等功能区,有偿为戴家山民宿提供配套服务,助力其可持续健康发展。

目前,除集体留用地入股每年可保底分红10万元以外,村旅游集散中心、民宿住宿服务中心、会议活动场所等每年可创收50万元左右,为戴家山自然村集体经济注入了新鲜“血液”,使这个沉寂的小山村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和朝气。

产业发展型

把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推进农业两区建设、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相结合,与块状经济发展相结合,在促进产业发展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台州市黄岩区:高桥街道下浦郑村米面产业发展项目

高桥街道下浦郑村位于高桥街道东北面,全村共有393户、1265名村民。下浦郑村制作米面已有100多年历史,米面口感爽滑、米香浓郁,销售量占台州市米面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下浦郑村的米面产业以低、小、散加工作坊为主,整体加工程度不高,生产设备及技术落后,品牌、质量效益不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助推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转型升级,高桥街道借助省级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通过资源整合、产研结合、农旅融合三股合力打造集生产加工、参观体验与三产融合于一体的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示范高地。项目按照一堂一坊一园一区一馆(文化礼堂、制作工坊、米面公园、体验区、展示馆)的规划,兴建占地1500多平方米的特色米面产业园区,内设10个生产车间,统一配置米面加工设备,建造废水处理设施,全面杜绝米面加工废水入河,保护村庄环境。

园区顺利建成后,先后有十余家米面加工作坊入驻,通过共享厂房、设备、水电等,实现米面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同时,通过塑造米面生产基地、米面文化展示馆、米面文化节等米面主题文化,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以米面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随着下浦郑村米面产业规模化进一步成型,米面文化节等活动吸引游客1.3万人次,新增经济效益400万元,实现了米面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振兴。

生产服务型

围绕村域产业化经营,创办多种形式的村级经营实体,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等服务,或开展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户的中介服务,或兴办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通过开展购销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

【典型案例】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村领办劳务专业合作社及建造配套设施项目

桐乡市梧桐街道安乐村位于城郊结合部,区域面积5.5平方公里,现有农户808户,户籍人口3000余人,新居民约2.3万人。村内房产出租现象十分普遍,大量新居民涌入村中,环境卫生脏、乱、差问题较为突出。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卫生和管理问题,安乐村以省财政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工作为契机,成立劳务专业合作社,提供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劳务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359万元,村合作社投资71.8万元,占股20%。

项目总投资702.8万元,由村合作社建造一幢8间四层楼的生产管理用房,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同时购买相应机械设备,建造配套设施。劳务专业合作社采用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路长制”与“河长制”包干,明确每位保洁员的责任区域和工作要求,实现村内自我保洁、自我管理。

自2018年起,村合作社按市场价格将建好的管理用房租赁给劳务专业合作社,累计收益116.48万元;劳务专业合作社通过承接物业管理、小区道路保洁、绿化养护等服务,实现年创收200万元。如今的安乐村,村居环境干净、整洁、优美,村级集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取得了民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村落建设型

以历史文化村落、中心村建设为载体,通过保护开发、宅基地整理复垦等途径,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典型案例】

庆元县:长砻村扶持集体经济试点项目

庆元县淤上乡长砻村,东接五里根生态自然保护区,四季分明、气候适宜,生态环境优越,入选省历史文化保护村落重点村。

为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长砻村充分利用闲置农房、闲置土地等资源,通过土地民宿入股、保底分红、集体提成等方式,引导和组织村民合理流转土地、联办产业基地。

省财政安排200万元专项补助扶持长砻村村集体经济发展,长砻村将其中的150万元用于修缮民宿,按古村落标准重新规划管理,再承租给公司经营,每年收取15万元租金;剩余的50万元用于向村民流转25亩土地,承租给长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该公司共流转全村1000多亩土地,与村集体合作发展乡村旅游、现代农业和其他产业,头三年村民按每亩300元收取土地租金,随后每年递增。此外,村民还可在该公司从事蓝莓种植、管理与采摘等工作,最多每年可获得4万余元收入。

据统计,项目实施第一年,长砻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6.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6万元,较试点前分别增长137%、8%。目前,长砻村共有3幢古村落民宿、床位15张;1个大型蓝莓基地,年产量达3万多斤,可为村里创收约15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型

通过村集体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实现土地经营收益最大化。

【典型案例】

衢州市衢江区:莲花镇扶持村级集体经济试点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