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税收科研工作的思考

税收科研工作的思考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3 15:39: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税收科研工作的思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税收科研工作的思考

篇1

1.“推广”和“应用”概念模糊。将“推广”和“应用”混为一谈,认为召开了成果交流会就叫开展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其实“推广”只是前提,“应用”才是归属。“推广”是应用的条件,“应用”是“推广”的落实,是“推广”的结果,是“推广”的深化。召开了成果交流会仅仅是开展了成果推广工作,至于推广的效果如何,还得看应用的情况,所以一定程度上,开展成果应用工作难度大多了。任何成果都可以推广,但不一定所有的成果都可以应用。

2.推广和应用情况形成强烈反差。开展了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工作的税务机关占**%,而多数税务机关在成果的涉及领域应用面仅占**-**%,应用效果好的全区仅有*%。这说明多数税务机关仅仅是组织了交流学习就算了事,而不追究学习的效果。

教育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差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

二、成果应用的反思分析

综合问卷反馈的信息,有以下六条:

1.政策上对税收学术研究成果鼓励不够,导致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因为没有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方面的管理制度和奖励政策,推不推广一个样,推广效果好不好一个样,税务机关自然缺少积极性。政策和制度既是一种规范,更是一种导向,它引领着我们的工作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税务机关积极性不高,从另一种角度看,正是对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政策的召唤。税收科研成果推而不广,应用效果不好,这一条是至关重要的原因。

2.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

我区税收科研名列全市前茅,但成果推广应用却是薄弱环节,这跟缺少指导、监督、检查、考核机制不无关系。长期以来我们只重视课题研究,却忽略了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大量的优秀科研成果遭到闲置,得不到继承,后来的研究者又重复前者的老路,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这样不断地重复研究,前进的步伐自然不会加快。税收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既需要政策制度的规范和导向,更需要过程性的指导和督评,这是工作落实的保障。

3.税收机关观念转变不到位,自发参与度不高。

认为课题研究已经是额外的负担了,还加上成果推广应用,税收机关就更没有多少时间开展本职工作了。

这种观点把税收科研与科研成果应用对立起来,把税收科研成果推广视为占用时间,干扰工作的因素。其实,从新的科研观来看,推广税收科研,在这样的过程中税务工作质量得以提高。因此,可以说推广税收科研成果是对自身工作的一次提升。

4.成果在推广运用中效果不明显,税务机关体会不到推广应用带来的好处。

在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我觉得最不可忽视的一条便是———所谓的“科研成果”不具备推广的价值

①科研成果的价值追问

我们就来反弹琵琶,从科研成果的应用难去反观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去追问科研成果的应用价值。

有一个案例:某税务机关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是先进单位,可科研室主任调离以后,该税务机关科研工作急剧滑坡,滑到了零,一个课题也没有。这说明什么问题?说明A该税务机关以前的税收科研不是群体科研,而是个体科研;B该税务机关的课题研究不是根植于实践,而是脱离实践,不是“做课题”,而是“写课题”。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课题研究必然会造就一批研究型税务人员,也就不会出现这样的断层现象。

有的课题研究是脱离税收实践需求和税务人员能力实际的“找课题”,在课题的“标新立异”、“人无我有”上大做文章。“做课题”成为“写课题”,总结经验“笔下生花”,有的干脆请高手包装研究成果。这种不是在实践中生成的课题断然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生态化”,实践改进的有效性,这种课题所谓的成果不是研究出来的,而是凭空写出来的,必然是推而不广,无法应用,要么操作性不强,要么效果不佳。不是从实践中来,必然无法到实践中去。这样带来的结果是税务机关敬畏、疏远甚至厌恶税收科研。

这样我们必然要追问税收科研的价值取向,是解决税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是追求什么功利目的?过强的功利目的,造成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只追求结果,不考虑过程,至于后续的推广应用,更不在关注之列。而税收科研价值取向的迷失,又导致科研成果缺少应用的价值。

②成果形态的误区分析

多年以来,税收科研的成果形态以研究报告、论文论著居多。这是因为在研究过程中重实证、重思辨而轻人文、轻多元造成的。从研究报告的结构、阐述的内容看,多半是工整的结构性的“理论阐述”,或者是抽象、晦涩,或者是没有个性特色的一般化道理的演绎,或者是文献资料的摘抄或转摘,如果挤去这些严肃、严谨、刻板的理论“水分”,余下的属于个人参与研究的描述实践的鲜活的话语就少得可怜。这样的成果让税务机关怎样去应用?税务人员还要费劲九牛二虎之力去寻找这个抽象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自然导致成果应用的效果甚微,税务机关的积极性不高。

5.部分税务人员已经形成固定的工作模式,在进行成果推广运用时效果不理想。

这部分税务人员一般是年龄比较大、工龄比较长的人员。这要分两种情况:一是主观上不愿意接受新经验、新成果,认为自己工龄长,经验丰富。闭关自守,乐于重复自己的过去。殊不知工龄长不等于经验丰富,不是在研究和反思过程中形成的所谓“经验”不叫经验,不过是经历而已,是低层次的循环往复,原地踏步。当然,不可否认,这当中也有堪称为“经验”的东西,但这也不能成为拒绝接受新经验、新成果的理由。

二是主观上愿意接受新东西,但碍于年龄偏大、能力有限,接受起来很困难,甚至效果适得其反。

6.没有结合自身情况推广应用。

不切实际地机械模仿,自然不会有好的效果。实践提示我们,任何经验不可复制,不同地区,不同校园文化背景,不同研究主体,不同研究水平,不同研究课题,其研究策略决不会相同。因此,对于别人的研究成果,必须进行“本土化”改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的有效性策略构建,应基于两个基本原则,即“适应性”和“生成性”。“适应”自身的实践改进与发展的策略就是最好的策略。科研成果推广应用也是创造性劳动,也是研究活动,研究的过程是动态发展的,必然面临诸多可变因素,需要研究者不断分析,不断思考,不断调整操作策略,切忌照抄照搬。研究策略既要科学预设,又要随机生存,才能达到真正的应用效果。

三、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

1.立足实际,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在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基础上,我区已经出台《**区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奖励办法》,区税务工作评估已经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工作列入评估内容,并且对科研成果推广应用有专门的过程督评指标。对该项工作,区****还将给予税务部门以技术支持和各方面的服务。

2.转变观念,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科研理念。

让税务科研根植于实践的土壤,让科研成果具有鲜活的生命,让税务人员们便于应用,乐于借鉴,使税务人员们工作着,也学习着,思索着,研究着,收获着,快乐着,共享着;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使我们的工作与生活能有全新的意义。

基于问题解决的税务科研不追求寻找规律,用以推而广之,而主张研究过程中的自我批判、学习、修正、补充、换位、分享、提升。而这个过程就是最好的科研成果,是税务人员乐于学习,便于学习,并且学有成效的最好成果。

3.找准位置,反对两种不良倾向。

篇2

一、高等学校纳税筹划的意义

高等学校是给社会培养大量专业人才的重要场所,属于非营利性部门,纳税工作长期没有得到税务部门及学校领导的高度关注,具体展现在学校领导受到税收不进校等思想影响,对纳税筹划的关注力度不高;学校财人员对税务了解不全面,学校缺少专业人才支持,纳税筹划水平相对偏低;学校属于事业单位对在校职工奖罚不明确,无法调动学校职工工作积极性,制约学校更好发展。只有通过合理编制纳税筹划方案,做好纳税筹划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缓解学校税务压力,提高学校资金应用率,对学校未来发展十分有利。

二、高等学校涉及的主要税务

(一)增值税在高等学校中,增值税包含以下几方面:首先,在开展科研活动中,其中涉及的部分横向课题收入,也就是学校科研工作人员在给企业或者事业单位提供有偿技术服务过程中,收入相关费用,这些费用应要缴纳增值税。其次,租金收入。针对学校中的公寓,可以向社会群众租赁,在租赁过程中可以收取一定收入,按照国家税法要求进行增值税缴纳。一般情况下,学校以盈利为目标进行房屋出租等收益,都要缴纳增值税。再次,培训费用。高等学校开展各种进修班、培训班而获取的收入,这些收入一般会纳入到学校统一账户中,所有费用都要接受财政部门专户管理,由学校开出具相应发票的进修或者培训费用,无需缴纳增值税。但是学校下属部门自行开户的进修或者培训收入,应该按照收入比例,做好纳税工作。最后,其他收入。对于学校内部实施的社会化管理服务,或者创建的独立核算食堂,向教师及学校提供就餐服务时收取的相关费用,无需缴纳增值税,但是在向社会群众提供就餐服务收入的费用,需要征收增值税。

(二)企业所得税在高等学校中,部分科研费用、以入学为由获取的资助费用,或者将社会群众租赁学校公寓时收取的相关费用,都要按照国家税法要求进行企业所得税缴纳。

(三)个人所得税当前,我国实施的个人所得税主要以分类所得税制为主,下属设置多个税务项目,在高等学校中,包含的税目重要有工资薪金所得税、劳务所得税等。其中,工资薪金一般采取七级超额累计税率,如学校定期给在校职工方法的基本工资、绩效等,也包含每学期收取的课时费、科研奖励等,这些费用都要按时发放,也可以年终一次性发放。学校在工资薪金方法形式上有所不同,在校职工个人所得税缴纳税额也会存在差异;劳务报酬所得也就是指,个人独立从事一些非雇佣劳务活动而获得的费用,如学校邀请专家讲座、评审等,劳务薪酬所得需要根据劳务数量进行纳税。

三、高等学校纳税筹划的相关对策

(一)缩小税基减小税基作为纳税筹划的主要方式,如在个税在收入固定的情况下增加扣除项目或者费用;或者对在校职工收入进行科学调控,并且为在校职工分担一些费用,这样可以为在校职工降低纳税税额。例如,为职工免除一些教育资料费用,或者在教师采购教育书目,在阅读后,可以将这些书目放在学校图书馆,供他人查阅,并且这些书目学校应给报销。在国家税法政策允许额情况下,可以适当调整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等费用比例。高等学校也可以对不包含在房产范畴内的出租屋独立签署租赁合同,这样可以降低税务的缴纳。如果学校在租赁房产过程中,同时向群众提供一些物业管理服务,则学校应该同时签署租赁合同及劳务合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减少纳税额。

(二)降低税率将高税率改成低税率是纳税筹划重点思考的内容。例如在增值税相关条例中,年应税服务报销数额低于500万元的纳税人,属于小规模纳税人,根据不含销售额的3%进行税务缴纳;对于年应税服务报销数额大于500万元的纳税人,属于一般纳税人,应该按照税率6%进行增值税缴纳。在税务核算中,由于根据不同科研项目来核算增值税,使得核算难度比较大,并在工作量多,税负比较重,经过和税务部门的交流,根据国家相关部门的增值税政策要求,也就是从2016年5月开始,非企业性机构中一般纳税人在提供科研、技术等等资产时,可以按照简易计税方法,也就是按照税率3%进行增值税缴纳,由于该学校属于一般纳税人资格,可以按照简易方法进行纳税,计算过程便利,学校税负也随之减少。

(三)灵活使用各种优惠政策优惠政策作为我国税制中重要内容之一,其中包含的功能在于免税、减税、税收扣除等。学校作为非营利性部门,税法给学校提供了诸多优惠政策,大部分收入类都可以根据税收优惠政策要求进行减免,例如学校内部创建进修班或者培训班获取的收入,全部归于学校,并且由学校提供的相关发票,他能够给统一管理和出具,能够实现税务免收,在此过程中,要求学校将办培训班权限上缴,各院系制定计划,由学校统一管理和收费。

(四)及时提交减免税证据材料学校应该纠正一个错误理念,也就是把减免税当做税收法律中直接要求的,满足该要求的机构都可以享受改政策,无需经过税务部门的审核。但是在实际中,除了部分法定减免税之外,不管是临时性减免,还是特案性减免,都要提前得到税务部门的审批,学校需要向税务部门提交相应的减免税材料,经过税务部门审核通过后,才能办理相应减免税手续。例如,被列入减免税范畴内的横向科研收入,学校应该向税务部门提供科研合作或者技术转让协议,在得到相关部门提供的技术合同认定报告后,才能实现税务减免。

篇3

目前,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煤炭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越来越激烈,煤炭企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很长的时期内,煤炭都将是我国的主要能源,而煤矿安全又是制约煤矿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旦出现煤矿事故,不仅威胁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还会给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在煤炭生产中,要采取科学有效的预防措施,提高煤矿开采工作的安全系数,确保我国煤炭工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1 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我国大部分的矿井开采都是井下作业,危险系数非常高,瓦斯爆炸、透水、井下塌方等煤矿事故的发生,给国家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损失。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煤矿生产的新工艺和新技术得到了应用,提高了煤矿开采的安全系数,事故的发生率有所下降,但是近几年,我国煤矿的百万吨死亡率一直处于较高状态,可以说,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目前,我国煤矿开采水平与先进采煤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煤矿的安全开采,我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煤矿事故的发生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它是人为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等一系列问题的集中暴露。据统计,我国2002年至2005年的工矿企业特大死亡事故(超过10人)中,煤矿开采事故占有很大比例(百分之八十左右)。近年来,煤矿安全事故频繁发生,2004年发生的郑州大平煤矿事故和铜川陈家山煤矿事故,以及2005年发生的的孙家湾矿事故,都造成了较大的伤亡人数,给国家财产和公民生命造成巨大的损失,我国的国际声誉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2 煤矿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我国煤矿技术水平低下

我国煤矿企业中,大部分缺乏先进的技术,安全设施不足,或者缺乏技术人才而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是引发煤矿事故的重要因素。例如,在04年的郑煤大平煤矿瓦斯爆炸事故中,多处瓦斯浓度检测仪都发出了超限报警信号,在全矿瓦斯面临爆炸的危急时刻,31分钟内电源都没有被切断,导致了148人死亡的重大事故灾难。煤矿是高危行业,具有高素质的技术人员才能及时应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复杂局面,但是由于煤矿开采工作时间长、环境恶劣、危险性高、劳动强度大等因素,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矿工大部分来自农村,受教育水平有限,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整体素质不能满足安全采矿的需要。

2.2 我国煤层自然赋存条件复杂

我国的煤层赋存条件非常复杂,具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而且瓦斯矿居多,煤矿开采工作面临许多的技术难题。我国开采的煤层大部分是石炭二迭纪煤层,煤层的透气性较差,且瓦斯含量高,由于地质构造复杂,瓦斯无法抽放,随着开采工作的不断进行,应力场、煤岩体裂隙场及瓦斯流动场会产生复杂的变化,极易产生瓦斯事故。

2.3 缺乏完善的税收制度

与机电产品不同,煤炭属于初级产品(即原料产品),无附加值,现行的税制无法与之相匹配。而且以目前的税制很难体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对公平原则,不利于保护国有资源和减少资源开采所造成的污染。对高瓦斯矿井没有采取特殊的税费政策,使得一些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矿井的安全性。

2.4 安全设施不足,缺乏安全保障

基础工作薄弱,安全技术装备不足是煤矿开采客观存在的现实,虽然我国的矿井安全设备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仍有部分矿井无力更新设备和提高矿井的安全装备水平,安全设施达不到标准要求。抗灾能力差,而且机械化程度低,井下工作人员多,使得煤矿开采工作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发生灾变时,不易撤离。而且事故发生时,没有应急措施,事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3 加强煤矿安全的有效措施

3.1 加强宣传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提高采矿人员的安全意识,通过开展培训学习,使工人掌握安全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采取持证上岗制度,生产中严格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

3.2 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安全设施

煤矿开采作为一种事故风险极大的高危行业,需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发生频率,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经济财产,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用于提高将生产技术水平,完善安全生产必要的安全设施,建立煤矿行业准入制度,最大限度保障煤矿的安全生产。

3.3 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

加强煤炭开采的科研创新力度,致力于开发和引入先进技术,研制安全装备,分析以往事故的产生原因,积极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全面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3.4 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采取特殊措施

对于高瓦斯矿井和瓦斯突出矿井,应采取特殊措施,改造通风系统和设备,安放瓦斯抽放系统以及检测、防灾救护系统等设备;成立瓦斯防治小组,测定矿井采掘范围内煤层的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等参数,突破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减免税收,进行瓦斯抽放用于发电,加强安全投入等。

此外,还要加强煤矿生产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管理,分析事故产生原因,积极采取预防事故措施,实行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4 结语

煤矿行业的安全事故是多方因素造成的,事故的预防需要企业、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通过完善税收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科研工作力度、对高瓦斯和突出矿井采取特殊措施、加强煤矿生产中的安全管理等措施,推动我国煤矿事业健康、安全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远程开放教育

        (4)远程教育学习者保持率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杨永建 刘金蕾 韩雪

        (9)社会性软件在开放教育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研究——以qq为例 邹燕

        (12)关于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董彩云 岳爱丽

        教学研究

        (15)基于人本理念的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探索 刘慧 黄宗德

        (18)可视化程序设计在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娄迎红 焦亚冰

        (21)以“翻译工作坊”为视角探究翻译教学改革的新途径 张万防

        (23)基于校企合作的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 董美华

        (26)基于网络语言交互课程的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培养研究 邢加新

        学校管理

        (29)民办高校科研工作的困境与出路探讨 王万里 娄自强

        (32)高校体育环境的创设和优化 张可斌

        (35)教育游戏面临的困难障碍与发展机遇 滕欣欣 邹建梅

        文艺园地

        (38)现实功利驱动下的物欲抑制——浅析薛宝钗的享乐观 李树志

        (41)浅谈中国音乐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刘帆

        语言研究

        (43)论通感隐喻的建构过程 苑晓鹤

        (46)商务英语语篇翻译中的信息凸显——以公司简介翻译为例 马秀兰

        (49)英国本族语者与中国英语学习者访谈中话语标记语的对比——以ithink为例 郑群 陶爽

        (52)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外宣资料变译视角探微 邓宏春

        出版研究

        (54)行业科技期刊出版现状与创新发展模式 魏梅芳

        经济与管理

        (5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研究 宫新军

        (62)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销售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刘法伦 南理勇

        (65)浅析我国税收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查政

        (68)抗战时期山东北海银行历史贡献评析 王菠 郭金鹏

篇5

二、高等院校财务票据的种类

(一)行政、事业收费专用票据

第一类:非税收入票据,适用于向学生收取的物价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学费、住宿费、培训费等。

第二类:行政事业单位资金往来结算票据,适用于高等院校与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之间发生的资金往来结算经济活动。

第三类:公益事业捐赠统一票据,用于高等院校接受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人的公益捐赠项目。

(二)税务发票

税务发票是税务部门统一印制的收费票据,高等院校税务登记证中所列经营项目可以开具税务发票,税务发票分为地税发票、增值税普通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三类,高等院校的非专业技术培训及房租业务开具地税发票,“营改增”后地税发票由国税增值税发票替代,这里不做详解。目前高等院校多为小规模纳税人,如技术咨询、技术开发转让和服务类的横向科研项目、培训费、会议费、测试费等等均可开具增值税发票,如购货单位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需要抵扣销项税,则由税务机关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用于抵扣。增值税专用发票载明商品销售额和增值税税额,购货方根据其抵扣税款,对增值税的计算起着关键性作用。

(三)校内结算收据

高等院校经过相关部门批准,自行印制的收据,用于校内部门之间资金往来结算,主要用于校内结算的水电费,网络信息费等等

三、高等院校票据管理现存的几个问题

(一)票据相关知识的培训不到位,票据使用不够规范

票据是财务收支的凭据,是会计核算的原始凭证,是财政、税务、审计等相关部门对高等院校财务工作监督检查的重要依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与外界经济业务往来增多,票据管理越来越复杂,未经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不了解票据的使用方法,对收入性质界定不准确,综合素质不过硬,并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了解不够,法律意识淡薄,票据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就更无从谈起,甚至连最起码的准确性都无法保证。

(二)票据管理未实现电算化

票据管理分为领取、使用、稽核、保存、销毁等环节,目前有些高等院校仍然使用手工方式管理票据,认为“看得见、摸得着” 的管理方式比较可靠,这种管理方式不但存在大量机械重复劳动,而且票据管理者对院系、二级单位在票据使用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即不了解领出票据的使用数量、收款金额以及开具项目是否规范,无法随时查询,使票据和资金游离在学校监管之外,容易滋生“小金库”等违纪违法行为,这与高等院校提倡的加强内控管理严重相悖。再有如后期需要查询,或者票据管理人员更换交接时,繁杂的翻阅、清点工作只能依靠手工完成,严重影响票据管理的工作效率。所以,票据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与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相距甚远,更不符合高等院校提倡的信息化发展战略,成为高等院校财务管理水平发展提高的瓶颈。

(三)基层单位票据使用管理有待规范

高等院校内部的二级单位、院系、后勤等部门因业务需要借票、开票,但是往往因开票业务的临时性或短期性,没有设置岗位编制,无法配备专职财务人员管理票据,其中有些工作人员缺乏正规的业务培训,没有充分认识到票据的重要性,使用不够规范,错开、多开、混开或丢失,书写时有字迹不清,随意变更收费项目名称,大小写金额不符等现象时有发生,给票据后续的管理工作造成困难。

(四)科研预借发票管理有待加强

近几年,随着国家对高等院校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各级部门及企业与高等院校的科研合作项目逐渐增多,为了给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环境,增加学校科研收入,有的高等院校允许科研人员先行开具全额发票,合作方将发票入账后,再拨出经费或分批拨出经费,这种情况下学校对发票的管理鞭长莫及,不能及时到款、不能足额到款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预借的发票几年得不到处理,加大了财务监管的难度,增加了学校的财务风险,但是目前有些高等院校尚未形成有效的制约机制,杜绝此类情况继续发生。

四、高等院校完善票据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大力宣传票据相关政策,定期组织学习培训

规范票据管理工作是做好高等院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高等院校票据管理工作中,人员素质是的决定因素,因此提高相关人员素质,是我们规范票据管理的关键。高等院校可利用网络宣传、专业人员办讲座、印制操作使用手册等多样化的方式,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宣传学习,向工作人员介绍票据管理模式、流程和操作规范,使实际操作有据可查,有据可依,逐步增强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自信心,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和工作应对能力,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票据相关法律法规,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让制度不再是办公室的装饰,完全渗透到实际工作中,票据管理则会持续良性发展。

(二)逐步实现票据信息化管理

国家近期出台的票据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票据管理信息化是近期票据管理的主要任务之一,高等院校要以此为契机,将票据管理信息化工作全面开展。对票据领取、发放、使用、核销、保管、检查及销毁等所有环节细化后,按工作流程设计模块,建立票据管理信息化系统,并将各类票据纳入系统内管理,实现票据管理的严密性、规范性和科学性,避免票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有效改善传统手工管理方法的不足,使工作人员逐步摆脱繁杂的手工劳动。

(三)将基层单位用票纳入学校票据信息化系统

高等院校院系等基层单位经济往来业务日渐增多,用票量逐渐加大,需设置专职或兼职票据管理员岗位。高等院校财务部门对票据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后,由其负责本单位的票据领用、开具、复核。利用校园网搭建的平台,财务处票据管理人员是票据系统的管理员,有设置院系等基层单位票据操作员的权限,基层单位用票时,从任意终端机访问到财务处的票据系统,提交手续齐全的票据申领单,管理员在系统内发放票据,同时设置开票摘要、金额上限、使用时间段等要素,从源头就杜绝了票据开具不规范的现象发生。票据管理员利用票据系统,可随时查询基层单位票据使用情况,督促其规范用票,及时交款。这样,基层单位的票据使用过程全透明,票据管理者监管全方位,真正做到了全程管理无死角。

(四)制定相关制度,有效减少和避免预借发票带来的财务风险

篇6

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技术创新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

首先,从农业科技研发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其次,从农业科技推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

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研发经费来源和投入明显不足。

首先,从农业研发经费来源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其次,从农业研发经费投入来看,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2、农业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投入不足,而且资金配置也不合理。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

3、农业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文化及市场条件约束了科技成果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虽然非正规贷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资金和人才的紧缺约束了农业科技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3、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约束了农业科技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研究和生产的脱节约束了农业科

技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抗美援朝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3、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农业科技员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

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4、加强市场管理以规范市场秩序。

篇7

一、高校财务工作的信息化对强化会计人员服务意识提出新要求

会计信息化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基础上建立技术与会计高度融合的、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与信息技术融合的过程,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远程通讯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信息进行搜集、加工、传输、存储和应用,信息化加强了会计核算灵活性,可同时采用实时核算和随机核算的双轨核算制,所有各种电子账簿都能随心所欲地加工,以满足经济管理的随机性需求,从而大大提高会计核算的活度。信息化的实时核算可保证会计数据的原则性,这就要求高校的会计人员熟练掌握各种财务规章制度、校内的各项文件规定,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等知识。信息化的随机核算又实现了会计数据的灵活性,使得会计数据的严谨性与随机性和谐共存,所以信息化提高了高校会计核算时效性,将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会计操作中解放出来。随着银行转帐POS机和无现金报账系统等的深入使用,使得高校资金的支付和结算更加快捷、便利,如某高校全年现金收支额1000多万元,使用银行转帐POS机后,全年现金收支近400万元,减少了现金流通的不安全隐患。高校信息化手段和技术的深入使用,使得高校财务工作管理和服务职能更加得到了凸显。所以高校会计工作的信息化对强化会计人员服务意识提出了新要求。高校财务部门是集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管理部门,它既要依法对学校资金的筹集、分配、使用等进行管理,又要为学校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广大师生员工服务。管理和服务是高校财务工作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高校财务工作逐渐强调以优质服务为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高校财务工作信息化对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提出了新要求,要求会计人员应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以优质服务为先导,与广大师生员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服务和管理的互动和协调,不断改善服务态度,提高工作效率。

二、强化会计人员服务意识是财务工作发展和自身建设的需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高校财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高校会计人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将会影响到高校财务工作稳定健康的发展。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人员要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综合素质运用能力、创造能力、获取信息与处理传递信息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和善于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高校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输出结果。因此,高校会计人员应具备以下素质:(1)在会计法律指导下工作,真正履行会计人员职责。(2)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信誉、遵守职业道德,是经济发展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迫切要求,它是高校会计工作本身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3)要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提高会计人员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业务素质。这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坚实基础。(4)风险管理能力,要求高校会计人员具有较强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明晰准确判断经济事项,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强化高校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也正是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这些良好的素质。只有会计人员具备良好的素质,才能将优质的服务体现在高校财务工作的服务职能上。

三、加强高校会计人员服务意识的思考

1.真诚公平地对待每位报销的师生员工

为人处事要真诚。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不外乎这几点:(1)真诚;(2)信任;(3)相互支持;(4)相互理解;(5)相互关心;(6)相互爱护。有时候人最难的是认识或认清自己。所以高校会计人员都要摆正自己的工作位置,不要认为自己管钱管账,就高人一等;不要认为高校会计职业吃香,就马马虎虎;不要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可以参与管理与决策,就自命不凡。管钱管账是高校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责,参与管理是其工作职责的一部分。高校会计人员只有在内心深处树立服务于人的意识,为管理者服务、为学校师生员工服务,服务是自己的职责,也是自己的义务。树立强烈的服务意识,才能做好会计工作,履行会计职能,为学校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师生员工来到财务部门除报销各项经费支出外,还需要得到会计人员的尊重,正向蒋永福先生所提出的“无等级差别服务、无身份界限服务、无强制服务、无歧视服务”的四无服务。在服务形式上不断创新,实现由以前提倡的文明用语、优质服务等浅层次服务向简化报账手续、提供相关业务的宣传、解释等附加的服务。

2.高校会计人员服务意识要体现方便的原则

网络化条件下“财务处离我有多远”问题已不那么重要。服务手段已由面对面服务转向网络型服务,强化服务平台建设,把师生员工报账密切相关的业务流程、工资、学费及相关税收、财政政策等都挂到网上去,使师生员工对这方面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宣传、拓展查询渠道,使查询渠道成为师生员工与会计人员沟通的桥梁,使其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自己所需的各类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为学生服务。高校会计人员服务中的方便原则,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熟练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在会计服务职能中有快速反应,正确的解决问题的答案;并结合注重礼仪形象和言语沟通,才能真正地强化高校会计人员的服务意识。

为了强化高校会计工作的服务意识,要经常向会计人员进行宣传,使会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避免高校财务部门只重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的培养,而忽略会计人员服务意识的加强。避免会计人员因服务意识浅薄,与师生员工在报销过程中发生冲突、口角,严重影响学校的形象,给创建和谐校园带来负面影响。

高校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应重视会计工作服务意识的加强,会计人员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技能和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才能不被高校的财务工作淘汰。

参考文献:

[1]杨绍先.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与现行会计工作体制状况[J].辽宁经济,2009,(11).

[2]谭益芝,熊典桦.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财务管理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8).

篇8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正大力加强科技强国、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推进,并陆续出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等政策,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企业科研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科研经费管理作为企业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对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同时经费管理也是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文结合企业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加强科研经费的管理,使科研经费能高效、有效地使用,避免科研经费的浪费和挤占,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为企业的增效、提升发挥重要作用。

一、科研经费的形成和类别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一席之地”,就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企业就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技术转让、科研人才培养的投入,这类投入就形成了企业的科研经费。

科研经费从来源区分包括两类: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国家、部委、省市(自治区)等科技计划对应的财政资金拨款,因为具有专款专用性质,故称“专项经费”;自筹经费是财政拨款以外,企业利用自有资金投入到科研项目的经费。

二、科研经费支出范围

科研经费的使用按支出范围划分一般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两类。

(一)直接费用是指在科研项目的研究开发过程中发生的与项目直接相关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和其他支出等。

(二)间接费用是指在组织实施科研项目过程中发生的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费用。主要包括为项目研究提供的现有仪器设备及房屋,水、电、气、暖消耗,有关管理费用的补助支出,以及绩效支出等。其中绩效支出是指企业为提高科研工作绩效安排的相关支出。

三、科研经费管理的现状和问题

(一)科研人员重技术、轻管理的理念

科研项目组织立项时,项目组人员的选择上主要是考虑具有较高业务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而较少选配具有一定管理能力的辅助型人员加入项目组。这样就容易出现以下弊端:

1.由于技术人员主要注重的是在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开发,对科研经费管理或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的制度和流程缺乏深入的了解,所以在科研经费的使用上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或企业的相关规定执行。如:1)科技人员采购设备或物资时未履行资产采购办法中规定的流程手续、没有集中采购;2)科研经费预算执行中,科研人员未经审批随意调整预算,在预算总额调整时没按原程序报财政部批准;在相关国家科技计划总预算不变,项目合作单位之间以及增加或减少合作单位的预算调整时未按原程序报科技部批准;3)科研人员对各类支出内容的混淆,如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发生的费用,应列入国际合作与交流费,而列入差旅费或会议费中。

2.科研项目中有的涉及与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单位的合作项目,所以项目组人员多且复杂,作为牵头单位的项目组若没有配备辅助的管理类人员,则项目交流往往就只关注技术方面,而没有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上的沟通,就极易造成平时对合作单位经费开支情况的了解和把控不严,到项目验收时出现技?g验收通过而财务验收无法合格的情况。

(二)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与执行脱节

1.在争取科研项目时,项目负责人只为了满足拿到项目的需要,不考虑项目的实际需求而编制项目预算,后期科研经费实际支出中就会出现无预算有支出、有预算无支出、超预算支出的现象。

2.项目负责人对预算编制的重视度不高,编制项目预算时对各经费支出的项目及使用量、使用标准比较随意,导致实际执行时支出和预算对应不上,造成预算与实际是“两层皮”。如劳务费预算编制时未能跟项目周期和劳务人员投入的全时工作时间保持一致性;劳务人员中包含了项目组有工资性收入的人员。

3.在编制项目预算时,一般只有项目组中成员参加,由于项目人员对项目经费支出的认识不够专业,不能很好的把握项目经费的分类和各类费用的具体内容,所以编制预算时会产生一些偏差。如:1)项目购买设备等固定资产未考虑税收等政策的影响情况,若是用国拨经费购买的则进项税不能抵扣,而若是用自筹资金购买的则进项税能抵扣,所以不同的资金购买固定资产对预算金额就产生了影响。2)项目发生的会议费应考虑会议级别、参会人员、是否有外地代表等细节来确定会议地点、会议天数和费用标准。如果参会人员以在京单位为主的会议就不得到京外召开;参会人员在50人以内且无外地代表的会议,不安排住宿;不到国家明令禁止的风景名胜区召开会议等等,这些因素就直接影响到会议费预算的金额大小。

4.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人员变动,特别是编制预算人员调离项目组,若项目预算编制人员和项目实际执行人员欠缺沟通,则后期的预算执行很容易与编制的预算出现差异。

5.预算在执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有调整的,由于项目人员对预算调整审批程序和可调整项目的不熟悉,造成预算调整未履行报批手续或不能调整的项目进行了调整等不合规想象的发生。如科研经费中的间接费用是不予调整科目;设备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的预算一般不予调增;会议费、差旅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三项支出之间可以调剂使用,但不得突破三项支出预算总额。

6.预算执行中缺少监管。项目科研人员随意调整使用的预算明细项目,如项目牵头单位和组成单位之间进行无审批的预算明细间的调整;同一项目负责人若负责一个以上的项目,而进行地项目间相互调剂支出额度。

(三)科研经费支出管控不严

1.支出经费时与预算列支范畴的核对不到位。在科研项目实际发生经费支出时,科研人员往往没有习惯对每一项费用支出检查是否属于研究项目范畴内的,容易出现不该在科研经费中列支的费用而列入的情形。如材料费虽然包括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消耗的各种辅助材料等低值易耗品的费用,但一般不包括购买的普通办公材料,确实是与项目研究相关的办公材料则要与预算说明书中的详细说明核对是否一致。

2.经费支出的财务报销审核不严。由于财务人员对科研项目内容、项目预算、项目进度的不熟悉,难以判断经费支出是否与项目关联、是否在预算范围内、是否与项目进度相符,所以审核重点主要是在票据的合法性、真实性、票面金额的准确性方面,因此会遗漏对发生费用相关的辅助证据资料的核查。如对科研项目发生的大额测试费没有取得测试化验加工合同,或没有将合同中明确的指标测试技术要求、取样要求、数量、单价与发票进行核对;没有查看测试化验的工作性结算记录或结果性报告书。

3.科研经费支出与生产经营支出划分不清。由于科研项目中的技术人员在承担科研任务的同时也有参与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所以费用发生后就很难在科研项目和生产活动间区分开。如:1)科技人员发生的差旅费、会议费、加工费、材料费就不易完全区分开;2)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相关大型仪器设备、专用科学装置等运行发生的水、电、气、燃料消耗费用等,与日常水电暖支出之间很难做到单独计量独立划分出来。

四、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思考

(一)提升科研人员综合管理能力,重视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

1.目前科研项目主要采取项目负责人制,即项目负责人从立项开始就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项目预算的编制、合同的签订、经费支出的审批、财务验收等科研工作负责。因此,项目负责人除具备技术研发、创新能力外,还需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系统认识,熟悉科研项目的协调机制、预算编制要求、企业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方面知识,这样才能在项目管理、资金管理、资产管理和财务核算等方面有良好的沟通和配合,保证科研项目的顺利组织和有效开展。

2.项目组中其他成员也需要通过宣传、培训、交流、答疑等形式了解科研项目有关的管理制度和流程,提高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加深对项目经费管理工作的重视。

(二)规范预算流程,加强预算编制的可预见性、未来适用性和准确性

1.首先是规范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科研项目人员在申请项目时要理解好项目立项的目的,本着科学合理、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预算的编制,使预算能与政策相符、与目标相关且经济合理。预算说明书的语言简洁、内容翔实,体现出项目研究任务计划与预算的关系;对于重大的,影响资金量大的支出还要做出对项目完成的必要性以及使用效率的说明。

2.其次是增加预算的审批流程。科研项目组预算编制完成后,应提交企业中相关部门如主管科研的科技部、财务部共同进行预算的评审,经项目组、科技部、财务部讨论、调整,达成一致后的项目预算才能报企?I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审查批准,批准后的预算再上报专项经费提供部门审批。项目组实施中按经过审批的预算来执行。

3.最后是 预算的调整要履行报批手续。项目组对预算实际执行过程中发生的需调整预算事项,应根据调整的内容按原审批程序进行报批,不能未经允许就进行预算的调整。

(三)完善科研管理相关制度,紧抓落实,增强经费支出的控制和监督

1.首先企业自行完善科研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如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制度等,制度的建立和健全不能流于形式应结合企业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2.其次紧抓科研管理制度的落实,再好的制度,如果不去执行,就是形同虚设。因此企业应加强对有关科研管理制度的宣贯,让科研人员了解政策、熟悉财经法规及各项科研管理制度,项目管理流程化,减少科研人员走弯路,留有主要精力专心研究工作。

篇9

 尊敬的x主任:

您好!

工作近四年来,发现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所学知识还有很多欠缺,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渴望回到校园,继续深造。经过慎重考虑之后,特此提出申请:我自愿申请辞去在XXX的一切职务,敬请批准。在XXX近四年的时间里,我有幸得到了单位历届领导及同事们的倾心指导及热情帮助。工作上,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科研经验和实践技能,对科研工作有了大致的了解。生活上,得到各级领导与同事们的关照与帮助;思想上,得到领导与同事们的指导与帮助,有了更成熟与深刻的人生观。这近四年多的工作经验将是我今后学习工作中的第一笔宝贵的财富。在这里,特别感谢YYY(XXX的上级单位) A主任、B主任、C主任在过去的工作、生活中给予的大力扶持与帮助。尤其感谢XXX Z主任在XXX近二年来的关照、指导以及对我的信任和在人生道路上对我的指引。感谢所有给予过我帮助的同事们。望领导批准我的申请,并请协助办理相关离职手续,在正式离开之前我将认真继续做好目前的每一项工作。祝您身体健康,事业顺心。并祝YYY、XXX事业蓬勃发展。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7年xx月xx日

事业单位个人辞职报告篇【二】 

 尊敬的领导:

你好!

非常感谢领导给予在工作的机会以及在这两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某些原因,今天我在这里提出辞职申请。

在两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我多次参加大小项目的实施机会,使我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的技术技能和工程经验,**也学到了**工作以外的处世为人等做人的道理。**的这些我很珍惜也很感谢公司,**这些都为我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帮助和方便。

另外,在和部各位同事的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也使我对**部门,对过去的、现在**的同事建立了由浅到深的友谊,我从内心希望这份友谊,这份感情能继续并永久保持下去。

的发展和建设在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中,真心祝愿在今后的发展旅途中步步为赢、蒸蒸日上!

再次感谢!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7年xx月xx日

事业单位个人辞职报告篇【三】 

 尊敬的领导:

经过再三思考、反复权衡我决定辞职。

我于20**年**月进入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一名普通员工,至今已经一年有余。在新和成的一年是学习的一年,是收获的一年。在新和成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下,在新和成先进的管理理念中我成功的从学生转变为一个工作者。踏踏实实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的思想早已在我的意识里形成。新和成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是一个能担当大任的企业,新和成的成长过程也是中国很多技术从无到有的过程,在新和成工作过的人无不受到她的熏陶,她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一辈子学习。在此对于公司一年多的照顾和培训表示真心的感谢,对公司多年的蓬勃发展表示衷心的敬意。在新和成的这一年将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一段时间!

在这一年中我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积极参加工资组织的各项活动使得自己除了得到应有的收入外生活也变得丰富多彩,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由于我的人生观价值取向随着年龄的增长已经改变,不在适合继续留在公司,因此向领导申请辞职希望这是一个恰当的时间。望批准!

祝新和成公司再造辉煌,祝各位领导鹏程万里!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7年xx月xx日

事业单位个人辞职报告篇【四】 

 尊敬的领导:

你好!

非常感谢领导给予在工作的机会以及在这两年里对我的帮助和关怀!**某些原因,今天我在这里提出辞职申请。在两年的时间里,公司给予我多次参加大小项目的实施机会,使我在**工作岗位上积累了**的技术技能和工程经验,**也学到了**工作以外的处世为人等做人的道理。**的这些我很珍惜也很感谢公司,**这些都为我在将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带来帮助和方便。 另外,在和部各位同事的朝夕相处的两年时间里,也使我对**部门,对过去的、现在**的同事建立了由浅到深的友谊,我从内心希望这份友谊,这份感情能继续并永久保持下去。的发展和建设在进一步的规范和完善中,真心祝愿在今后的发展旅途中步步为赢、蒸蒸日上!再次感谢!

此致

敬礼!

辞职人:

2017年xx月xx日

事业单位个人辞职报告篇【五】 

 尊敬的领导, 同事们:

今天, 是我最后一次在xx县任职工作以来, 和大家见面的机会了。借此机会, 我给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个态并说上几句话。首先, 我服从组织对我的工作安排。因为这是工作的需要, 所以作为个人也是应该服从大局的。同时, 我也非常感谢组织对我的关爱和照顾。我在xx县工作了八年零三个月20天有余, 组织上把我放在这里, 在此期间, 我作为一个班长和大家朝夕相处, 一起生活和工作。我认为跟大家已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真挚的感情, 从班子来看, 我们xx县的班子, 始终是一个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班子, 是一个能够战斗的堡垒。从xx县的干部队伍来看, 是一支素质较高, 业务较强, 步调一致, 能打善战的一支较为整齐的队伍。在我们这支队伍中, 多年来始终没有一个落伍的, 并涌现出了很多先进个人和拔尖人才。

从我们xx县国税工作来看, 多年来对上级交办和地方党委政府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税收任务, 都能够按时、按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去完成, 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我们应有的贡献。从xx县国税内部环境来看, 也得到了彻底的改观, 干部职工住房和个人待遇也得到很大改变和提高。从xx县国税外部环境来说, 通过我们多年坚持严带队, 严执法, 重服务, 善协调, 得到了纳税人的高度赞扬,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对我们xx县国税所做的工作给予了认可和肯定。以上这些成绩的取得, 是市局党组正确领导和支持的结果, 是地方党委, 政府支持和关爱的结果, 是各职能部门配合帮助的结果, 是我们xx县国税全部干部团结奋进, 其心协力, 积极努力的结果, 在此, 我忠心的感谢各级领导和大家, 谢谢你们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和帮助, 对我生活的关爱和照顾。

做为我个人, 到xx县以来得到了领导和同志的关心和帮助、配合和支持, 我深深感受到大家对我本人是信任的, 对我的能力是认可的。做好人是本份, 我深知好人不一定是好官, 但做好官必须是好人。我曾记得在我到xx县上任工作那天, 在xx县国税局会议室就面对市局领导和同志说过:我来这里工作, 就要堂堂正正做人, 清清白白任职, 扎扎实实工作, 实实在在干事。我想:领导就是责任, 领导就是服务, 官大责任大、服务面也大。工作让大家干, 心里也应时刻想着大家的事。我是这样想的, 实际也是这样做的。在工作能力上, 我个人的能力并不强, 但我靠的是集体的力量。总的讲我们班子还是能够总揽全局, 在决策议事上还没有大的失误, 在协调内外关系上, 我们xx县国税应该说基础已打好, 和谐氛围已形成。

所谓基础, 就是班子队伍团结, 整体政治、业务素质相对较强, , 管理相对规范, 税政征管相对扎实, 税源形成良性循环。所谓和谐氛围:就是内部风气正, 人心齐, 心情舒畅, 这一支队伍能拉得出, 打得胜。外部, 纳税人纳税意识强, 县城经济发展强劲, 县委政府对我们国税真是高看一眼、厚爱一层、非常支持。国税工作靠领导的支持, 靠大家的力量, 我才能在xx县工作这么多年。同时由于自己的素质还不强, 水平还不高, 在工作中也做过一些不该做的错事。因工作也伤害过个别同志的感情。特别是因工作, 自己不注意方法而批评过不该批评的同志, 再此向同志说声对不起, 请原谅。我就要走了, 到新的岗位去工作了, 但我会永远珍惜, 不断回顾, 牢记在xx县工作八年多与大家建立的友谊和感情。有机会一定会来看望大家, 也希望大家有机会去我那儿坐一坐, 喝一杯, 有事需要我办的说一声, 只要能办, 一定尽心尽力。我想信与大家建立的感情是真挚的。谢谢大家。

此致

篇10

二、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分析

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1999年,全世界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达4400多万公顷,美国3000万公顷,加拿大300万公顷,而我国只有70万公顷。我国种植面积不到世界总种植面积的1.6%。我国年畜禽饲养量约8亿头(只),死亡率是发达国家的3—5倍。据中国工程院石元春院士估计,我国畜禽饲养业因疾病死亡和不能正常生长的损失价值约1000亿元/年。如此巨大的市场容量,却未能培育出中国的畜禽疫苗产业巨人。我国的测土配肥技术早已成熟,我国的专家系统和网络技术也不落后,但我国农田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量,是世界和美国平均使用量的26.5倍,报酬严重递减。据专家估计,我国氮肥的损失率高达40%,即每年有2000万吨尿素(折合价值约380亿元人民币)白白流失,不仅造成了极大的浪费,而且严重地污染了环境。如果将治理环境和流失的价值算在一起,在这方面科技产业的价值应该500亿元/年以上,但我们还没有看到一家瞄准这个市场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牛胚胎的移植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美国的一个专业公司(格拉纳达公司)已经发展到10亿美元的规模。我国技术人员在牛胚胎移植的技术上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牛胚胎市场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出现非常强劲的需求,但全国却没有出现一个专业化从事胚胎移植的大型企业。根据我们的最近的系统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成果本身我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技术产业化创新不足。主要原因有三:1•很多研究机构科研工作的取向不对,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和上级。有些机构的科研人员在课题申报、论证、检查、验收、鉴定所花的时间和资金有时要占到课题全部的50%,真正用在课题研究上的不到50%。有的科研机构将科研课题分成两类,一类是上级部门下达的经费,另一类是企业委托的研究项目,前者称纵向课题,后者称横向课题,对前者承认工作量,成果可以报奖,后者则不算科研工作,其经费列入产业创收范畴,并加倍征收管理费。通过这样的区别对待政策,引导和鼓励科技人员向政府或上级部门争取资金,而不是市场。这样,能否向上面要到钱、成果能否通过上级验收、能否获得上级部门的奖励是重要的,成果有没有技术创新、有没有知识产权就是次要的事了。这是农业科技管理的体制缺陷所致。2•研究与开发经费总量既绝对不足也相对不足。在绝对数量上,我们全国每年在农业科研开发上的经费,比不上美国一个大公司在农业高新技术科研开发上的投入;在相对数量上,发达国家农业科研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2%—4%,发展中国家平均约为1%,而我国只有0.2%—0.5%。农业科研经费总量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几乎都来自于政府。而发达国家不是这样,如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几乎与政府拨款相等,每年约21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粮食和农业研究投入,私人农业企业的比重上升到53%。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中心的研究经费大部分来自企业,政府拨款只占20%;美国国家大豆实验室的科研经费95%来自社会。3•我国农业研究与开发力量分散和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我国的基层农业科技机构,大多数隶属于不同的或相同的上级部门,由于大家都有面向各自上级的倾向,各自通过自己的系统去争政府的科研经费,很难统一组织力量面向市场去进行产品设计和科技攻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使政府本来就很少的科研投入,变成撒胡椒面。这样,科研环节出不了过硬的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二)企业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关键是科技企业,科技企业是科技产业化的运行主体。但我国的农业科技企业规模太小,转化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经济实力不足。1•资金投入不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需要高投入。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过程所需要的费用,要比研究过程高5—10倍,产业化投入又比开发费用高5—10倍。美国先锋种子公司每年投入研究和开发的经费大约占其销售额的15%,约6亿美元,孟山都公司每年有5亿美元以上的资金投入到科研开发上,先锋公司和杜邦公司联合开发转基因作物的投资达17亿美元。这些投入对我国企业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我国的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公司大大小小有200多家,年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人民币的只有10家左右,大多数厂家的销售额只在几百万元人民币的规模。2•龙头企业规模太小。在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实践中,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一般称为“龙头企业”,通过这个企业,将分散经营和小规模生产的广大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通过农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应用,形成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在内的完整的产业系列。这种运作模式符合国情,很受欢迎,实践证明也是有效的。但由于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资金、技术和产业牵动力很弱,市场拓展能力和抵抗风险的能力也很弱,企业难以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定的产品供给与需求关系,有很多企业甚至连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合同也不能兑现,使产学研的科技合作(或产学研一体化)流于名义上的相互利用,并无实质性的结合。因此,我国农业龙头企业的规模太小,严重限制了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三)企业外部环境方面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经济政策环境和生产要素供给环境两个方面:

1•在经济政策环境方面,中央和国务院1999年作出了“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国家有关部门就创新体系的建设以及支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等作出了具体部署,从而为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宏观政策对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十分有利的。但在很多具体的优惠政策的落实配套方面,不尽人意的地方很多。例如,农副产品加工是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一个重要的领域,有资料显示,发达国家90%以上的食品都是采用高新技术的手段完成。我国这一领域的高新技术应用非常落后,迫切需要引进投资,进行高新技术的改造。但有的地方税收政策不仅不鼓励在这一领域投资,反而实行歧视性政策,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的赋税要高于其他工业。又如,有些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因为“新”,所以在政府主管部门找不到婆家,登不上产品目录,拿不到进入市场的“准生证”,产业化生产举步为艰。

2•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主要涉及资金和人才。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几乎都面临着资金和人才的短缺问题,其中人才短缺最为关键。目前最为短缺的是产业化项目运作的经营性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某高科技农业园区,以10多万元的年薪招聘总经理,却没有应聘者。原因很多,有企业规模和企业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有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农业高校虽然很多(尽管许多已经合并成综合性大学,但相关专业仍然基本保留),毕业生的就业首选还是去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没有办法才去企业。因此企业实际上得不到第一流的人才。学校的价值取向还是以官本位为主,“先做官后发财”、“做官容易发财”,这还是大多数人在心理上认同的人生轨迹和对现实的看法。学校很多教学内容也与实际严重脱节,教学过程重理论说教,轻实际操作,满足于书面上的一知半解,学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到企业,往往要经过1—3年的时间,才能胜任企业指派的工作。最糟糕的是不少学校的管理层对此熟视无睹,只管抓讲课听课,而忽略对教学内容的改造。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令人担忧。

(四)运作思路的问题我国的农业科技产业的运作思路还没有调整到以市场为导向的方向上来。这是观念和思维方法的问题。以农产品加工技术产业为例。我们的科技人员研究果树品种和栽培方法的改良,使果园有了高产技术。于是大家都生产水果。果树种多了,产品卖不出去,就来解决加工问题,将水果加工成果汁。而国外有的公司一开始就考虑开辟果汁市场,研究适宜于榨制果汁的果树品种和栽培方法,结果他生产的水果适宜于榨汁,果汁产品成本低,质量好,在市场竞争中占上风。一个是为解决水果出路问题而生产果汁,一个是为生产果汁而生产水果,二者努力的侧重点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我们往往习惯于先有科技成果,再将它应用与推广,而不是为了解决某个市场需求问题而去组织科研,这是我们多年传统的“科研———推广体制”所养成的毛病,这也是造成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不足的一个原因。

三、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本对策

通过上述对我国农业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问题的分析,我们认为,要加快实现我国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研究对策。

(一)国家要总体部署,努力实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创新的重点突破

1•从宏观上要加强总体部署,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全球化和新技术这三股力量对我国农业形成的夹击之势,全国一盘棋考虑,明确全国和各地的农业生产、传统农业技术产业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发展方向。要选择重点,以避免兵力分散和重复投入。在这方面,需要组织多方面专家协同作战,先做专门的深入的研究,然后具体地提出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

2•农业高新技术的选题,在方法上要以市场为导向选择研究方向和突破的重点,将思考问题的起点从技术上转到商品上,围绕着重点产品(或系列产品)的开发来设计研究与开发课题。例如,从各种有前途的食品和纤维产品的市场容量来虚拟产业链条,从下游向上游推算,并结合我国和国际高新技术应用的可能性,从而确定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其中所需要的技术创新关键课题。

3•要为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提供协调一致的政策环境。从中央和国务院在1999年“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颁布以来,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在基层的实践中,中央上述“决定”中提出的有些政策,仍然没有得到全面的贯彻执行,或在执行中出现偏差。如果等到面上这种状况的彻底改观,可能尚需时日。因此,解决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环境问题,除了对面上的政策配套落实继续进行努力以外,通过发展重点项目,可能比较有效。重点项目因为投资大、影响大、信息反馈的效率高,有可能较容易争取到配套的优惠政策。

(二)深化体制改革,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体系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成长,至少有三个渠道。一是高新技术研究单位转制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二是让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单位进入传统的企业,使传统企业变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三是企业吸引农业高新技术与管理人才,以科技产品或高新技术项目为核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高风险、高收益,这里的高收益主要来自于采用高新技术后,规模生产和经营的低成本和企业对技术与市场的垄断。从这个角度,企业应该垄断经营。但高度的垄断经营又容易使企业内部滋生很多毛病而使企业丧失活力,从宏观管理来看也有失公平。所以我们认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应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局面较好。就全国而言,在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每一个领域或产业链上,重点培育2—3家大型企业集团。农业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应该建立严格的现代企业制度,并且每年用于研究与开发的经费要达到销售额的5%以上,以保证技术创新的持续发展。除了重点培育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以外,也要大力鼓励涉农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中小型农业科技企业是农业企业生态中非常重要的群体,往往是大型企业的后备军,也有大企业所不具备的灵活性和应变优势。

篇11

中图分类号:F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80 -03

一、研究背景

民办高校这几年的兴起,对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民办高校教师工资水平处于中等偏下,教师福利体系不够灵活多样,教师内部薪酬水平不高,教师考核不够全面有效,教师薪酬模式缺乏弹性,民办高校的老师的收入待遇和公办院校相差较多,公办院校工资实行的是绩效考核,民办高校的工资结构由学校决定,从事相同的教育活动,但待遇不同,地位不同。民办高校的教师普遍反映平时的工作量比公办院校的教师的工作量大很多,但是实际的收入相差甚远,有的难得一个月的工资总额较高,却也缴纳了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实际所得少了很多。这个现象已经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影响,很多民办高校留不住教师,民办高校要留人,要制定适合本校的完善的有吸引力和激励性的工资体系,进而激发教师的内在潜力和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高校教师工资的组成

民办高校教师工资总的来说一般包括四种方式:基本工资、课时工资、相关津贴(包括论文指导费、实习指导、二级学院的课时费)、福利等。

(一)基本工资:是依据教师的劳动熟练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责任大小、工作环境、强度和不同工作在组织中的地位,并考虑教师的工龄、学历、资力等因素,按照实际完成的工作量、工作时间或劳动消耗而计付的劳动报酬。一般情况下,基本薪酬数额固定,收入风险较小。

(二)课时工资:是根据教师上的课时数乘以单位课时工资,单位课时工资根据教师的职称学历不同而不同,这和公办院校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民办院校的教师的人数较少,是民办院校教师的工资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相关津贴:论文指导费、实习指导、二级学院的课时费等。这部分每一个基本都不相同,有时一个月可能有几千,大大增加了教师的纳税负担,有时甚至一点都没有。

(四)福利:是为吸引教师或维持人员稳定而支付给教师的除工资之外的劳动报酬,如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带薪休假、免费午餐、交通支出、培训支出等。福利支出表面上没有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效益,所以很多民办院校就忽视这一块,只是按最低的标准发放,甚至有的福利就没有,远远低于公办院校。

三、民办高校工资结构设计

某民办院校张老师(在该校服务四年)2011年6月份基本工资1500元,课时补贴2976元,工资总额4476元,保险263元,公积金152元,应发工资4061元,扣税184.15元,实际发放工资3876.85元。2011年7月份基本工资1500元,课时补贴1278元,教学津贴1842,工资总额,4620,保险263元,公积金152元,应发工资4205元,扣税205.75元,实际发放工资3999.25元。2011年8月份基本工资1500元,课时补贴1278元,教学津贴1900,工资总额,4678,保险263元,公积金152元,应发工资4263元,扣税214.45元,实际发放工资4048.55元。

(一)基本工资:这部分是教师的每一个月稳定的收入,是维持教师基本生活的必要来源。这部分的收入必须是教师完成了基本工作量之后才有的工资,比如张老师每月必须完成12课时的工作量,既然是基本工资,建议能够取消完成12课时的工作量,这部分剩余下来老师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来完成科研工作,这不仅给老师无形中加了工资,而且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这是双赢的方法。

以张老师所在学校为例基本工资如下表所示:

(二)课时工资:上面张老师在2011年6月的课时补贴2976元占了她工资总额的70%以上,课时工资和教师的职称和学历有关。具体情况见下表:

通过前面基本工资和课时工资可以看出一名教授每月完成62个课时之后才可以获得4700元的收入。在很多公办院校一名教授只需要完成以上工作量的一半就可以获得相同的工资,所以一部分教师在获得讲师和教授的职称之后选择了离开培育他的学校。这部分有别于很多高等院校的,比如江苏某民办高校他们是把课时工资取消掉换成了超课时补贴,然后额外加了岗位津贴。他们的工资组成见下表(每月工作量12课时):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该民办高校他们的工资随着支持的提高上升的台阶也较大,无论是刚来校的青年教师助教还是要承担家庭责任的中年教师比如副教授来说在他们的这个档次工资还是拿的出去的,假如你愿意多上课的有超课时补贴一半10元一节课,大部分的老师把多余的精力花在科研上,这样对老师本人和教学水平会有很大的提升,同时老师的科研搞上去之后对民办院校的招生和提升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相关津贴:包含了指导毕业班学生的论文指导费、指导学生的实习指导、二级学院的课时费及各种培训费等。张老师在7月有教学津贴1278元的收入,在6月没有这部分收入,所以这部分是不固定的,有时一个月可能有几千,有时甚至一点都没有。无论是论文指导费还是实习指导费都是张老师通过前面半年以上的时间来进行的指导才会有这部分的收入,而且老师只要接下了指导论文的任务都是会如期完成的,假如老师没有如期完成就会影响学生的毕业,所以这部分学校不需要担心,论文指导费可以根据论文的指导的完成情况来发放。很多高校开设了各种培训,来提高学校的收入和知名度,教师也通过培训课提高和锻炼了自己,也增加了收入,张老师在2011年8月份培训课的教学津贴1900元,8月份张老师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是214.45元,这部分培训课的收入建议民办高校通过现金的方式来发放,不通过工资的形式发放。假如该校采取此种方法的话张老师2011年8月份实际的收入可以增加了200元,张老师在2011年很多月份的工资收入都包含了二级学院的课时费,这部分缴纳的税金也多,也是可以通过现金来发放,这些培训课以及二级学院的课是老师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来完成的,具体纳税应该是由学校来缴纳,老师不承担这一部分。

(四)福利: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内容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强制利,学校必须按政府规定的标准执行,比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另一类是自行设计的福利比如,旅游、健康检查、俱乐部会费、提供住房或购房支持计划、提供公车或报销一定的交通支出、免费午餐、带薪假期、培训支出等。教师有时会把这些福利折算成收入,用以比较服务的学校是否具有物质吸引力。因此完善的福利系统对吸引和保留教师为民办本科高校服务非常重要的,根据家庭经济理论,福利项目设计得好,不仅能给教师带来方便,解除后顾之忧,增强教师的忠诚度,而且可以节省在个人所得税上的支出,同时提高了民办本科高校的社会声望,如果福利项目设计的人性化,吸引公办院校的教师来任教也不是没有可能。福利支出表面上没有给学校带来一定的效益,所以很多民办院校很忽视这一块,只是按最低的标准发放,甚至有的福利就没有,远远低于公办院校。对于强制性的福利比如民办高校的养老保险等就应该与公办院校保持相同的水平,这是民办高校吸引教师或维持人员稳定而支付给教师的除工资之外的劳动报酬。民办高校办校的时间短,教师要不就是年轻教师,要不就是从公办院校退休的老教师,从民办院校的长期发展角度来看,学校是需要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的,学校应该在福利上为青年老师多做考虑,比如青年教师都存在着买房结婚的问题,学校可以提高住房公积金,可以按着校龄和职称提高住房公积金。教师既减少了税收的支出又有了买房的保障。培训支出,民办院校的教师相比较其他公办院校的教师在学历上较低,为了能够更好地教书育人,大部分青年教师都会选择学历升级,走访了江苏的四个民办高校他们的青年教师有的在继续读研究生,有的在读博士,比如某民办院校的陈老师每年研究生的支出就有15000元以上的支出,该校是根据陈老师上学的发票以及住宿的发票给予全额的现金报销,所以该校老师很愿意利用自己的时间去进修,再把进修学到的信息和知识传递给他们的学生。

(五)奖励:很多民办高校没有这部分的工资项目,这部分的收入是和教师自身努力以及工作态度挂钩的,也是拉开教师工资差距的。充分体现了多劳(脑力劳动)多得。例如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学生实践方式的改良,教学论文的发表,精品课程的推出等等。部分民办高校在这块奖励的很少,比如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很多学校就没有,民办高校的学生学习习惯是没有公办院校的学生好的,假如你的教学方法和公办的一样,估计吸引不了他们,为了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学校应该有这部分的奖励。通过奖励工资学校可以发现人力资本含量较高的关键性员工,他们能为学校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因此应该为他们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奖励。

四、结论

民办高校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健康发展,要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建设一只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而工资结构设计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对教师能力、价值和贡献的一种评价和认可,与民办高校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密切相关。教师对于民办高校特别是营利性的民办高校而言不再是地位低微的劳动力和赚钱的工具,教师是可以和学校一起承担风险,分享收益,对教师的智力投资不是浪费,可以得到很大的边际收益,教师和学校完全可以得到双赢。民办高校的所有者和领导者对教师的管理应该迅速完成从人事管理提升到人本管理的转型。本文在某些部分还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比如福利设计方案目前还是过于笼统,可以结合具体学校具体城市进一步细化,突出差异化和特(下转第83页)(上接第81页)色化,希望本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可以让更多的人来研究和重视民办高校老师的收入,真的为民办教师和民办学校的发展起到作用。

参考文献:

[1]甘维俭.民办高校教师激励要素问题研究——基于上海部分全日制民办高校的实证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 2010,(01).

[2]陈慧敏.民办本科高校教师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论文版)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