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加强审计沟通

加强审计沟通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3 15:39: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加强审计沟通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加强审计沟通

篇1

Abstract: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is filled with wall seepage water leakage problem has long plague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quality problems become. Over the years, I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work in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ite, discuss repeatedly from which to explore, and accumulated some experience, and find out root cause water leakage and the causes. 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quality supervision of construction for a long time, water leakage defects due to various reason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ntrol measures. On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and techniques necessary to eradicate, water leakage defects,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project.

Keywords: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filled wall; leakage; reason analysis; prevention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398+.2

目前,大部分建筑物均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而为了减轻钢筋砼框架、框剪结构楼体的荷载,填充围护墙多采用轻质砌块等材料。这些材料具有容重轻、隔热保温性能好、施工方便,且能降低工程造价等优点。因此,在框架、框剪结构填充墙中得到广泛应用。就我省而言,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常出现外墙渗漏造成质量通病。每当大雨过后,外墙面上出现一片片的湿印迹,使外墙面层脱落开列、空鼓,室内墙面变色、发霉、涂料起皮,面层起粉,严重地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功能,造成了业主对开发商和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给业主生活带来了烦恼与不便。

一、原材料质量方面造成渗漏水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外墙选材不当,采用了吸水率大的轻质砌块,砌块几何尺寸不标准,砌筑不挂线的一侧凹凸不平,有的块体之间平整度差20-40mm。这样,极易造成抹灰砂浆厚度不一。如厚度大于25mm,则会形成自坠裂缝,墙体底层灰便会造成漏水隐患。

(2)砂浆强度如达不到设计要求,密实度就差,容易渗水。砂浆质量控制不严,用泥砂及细砂代替中砂拌制砂浆,粘性大、和易性差、收缩大、强度低,砂浆的密实度更差。

(3)饰面砖质量达不到使用要求,存在外形歪斜、掉棱缺角、脱边、翘曲和裂缝现象,有的吸水率和干缩变形大,遇到风吹雨打日晒,容易开裂。

2、防治措施

(1)设计时外墙填充墙应优先考虑采用低吸水率的轻质砌块材料,如粘土多孔砖。

(2)轻质砌块的几何尺寸和质量等级,应符合现行规范要求。外填充墙应采用标准的规格砌块,砌筑前先清除砌块表面污物。

(3)砌筑砂浆应选用洁净的中砂,严格按配合比配制砂浆,严禁用泥砂、细砂砌墙。有条件的宜采用防水砂浆,确保砂浆强度,提高砂浆的抗渗性能。

(4)饰面砖应向有资质厂家采购,要等级高、质量优的产品,保证表面光洁,四角方正,厚度一致,颜色均匀,边缘整齐,低吸水率,干缩变形小的面料。

二、砌筑质量方面造成渗水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I)施工时贪方便,砌块未经挑选,将缺凌掉角、翘曲变形的砌块用于外填充墙,而且反手砌筑,使外墙平整度差,造成表面凹凸不平,使外粉刷厚薄不匀,产生干缩应力,使外粉刷面开裂,有的起壳,雨水极易渗入砌体。

(2)干砖砌墙,砌体质量较差。由于干砖易吸水,砂浆标号降低,造成砂浆与砖体粘结性差,从而在灰缝与砖之间有渗水缝隙,且肉眼看不到,不易修复,造成长期渗水。

(3)砌体组砌方法不当,形成通缝。砌体的水平缝,头缝及竖缝中的砂浆不饱满,在砌体中形成许多空隙,渗水机会多,流向复杂,难以查找。

(4)抹灰前基层处理不当,砌墙脚手洞、穿管洞等未按规定嵌补密实;砼墙体与砌块搭接处没有处理好,造成外墙渗水。

2、防治措施

(1)应提前做好砌筑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材,喷水湿润,砌块表面清污、盘角挂线工作,砌块应提前浇水,水应浸入块体内10-15mm。

(2)应重视砌体质量,把干砖浸水、砂浆强度及砌体灰缝饱满度作为重点来抓。墙体砌好后,应经施工员及质检员检查,发现通缝亮点,应修补后,再进行外墙抹底灰。

(3)正确掌握组砌方法,注意砌筑的块型排列,不得产生通缝,以增强砌体的整体性和强度。砌体的灰缝砂浆饱满度应达到90%。有条件的可在砂浆中掺入一定的外加剂,以增加砂浆的保水性和和易性,提高抗渗性能。

(4)除不允许留有脚手洞等的砌体外,原则上尺量少留洞。抹灰前提前检查外墙面的空头缝和孔、洞并做好记录,要专人负责清除缝、孔、洞的杂物和灰浆,并冲洗干净,然后按要求嵌缝、补洞、检查,把好外墙防水的第一关。

三、外粉刷处理不当造成渗水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砌体浮灰清理不干净,没有浇水湿润,砌块界面没有“毛化处理”,造成粉刷层空鼓、裂缝、脱落。

(2)突出墙面的腰线、门窗、阳台的滴水线处理不当;外墙饰面分格条采用木制分格条,宽厚不一或分格条变形。起条时间不当,起条方法不对,使分格条边棱受损,缝底没有用水泥砂浆勾平抹光,造成渗水。

(3)穿外墙管道周围砂浆堵塞不严,造成渗水。

(4)外墙抹灰时,两步脚手架接搓处处理不当,擀压不实,也会留下渗漏隐患。

(5)外墙打底砂浆无论厚薄,均为一遍成活,造成开裂,砂浆标号太低,施工马虎。

2、防治措施

(1)在粉刷前应将砌体表面浮灰清理干净,提前浇水湿润,并做好砌块界面的“毛化处理”,有条件的可在抹灰前用胶质水泥浆向砌体上刷工1-2mm厚,以增强砌体表面与外粉刷的粘结性,随即开始抹灰。

(2)突出墙面的窗台,腰线应预留足够的高度,使流水线的坡度正常;滴水槽嵌条必须拉通施工,深度,宽度不小于10mm,距外墙面不小于20mm。外饰面分格条的规格应为宽度20 mm左右,厚度12mm左右,最好采用铝合金或塑料制品。采用木条时,要保持不变形、干净、湿润。掌握好起条时间,刮清分格条面的多余砂浆,用小锤轻打分格条,使其与抹灰层分离后取出,注意不要损坏缝口。清除缝内灰浆,清扫干净,及时处理,防止沿缝渗水。

(3)穿外墙管道周边宜用干硬性砂浆分层堵实,外饰面钦完后沿管周边注上玻璃胶或密封胶。

(4)外墙抹灰到一步脚手架甩搓时,应在搓端抹实压平,定浆后,可用尺板压逼再用铁抹子切成反搓。当下层接搓抹灰前,应向搓口充分洒水浸润,然亏再刷一道素水泥浆,待浆液吸入墙体后再抹灰接搓。这样便于衔接,不易出现斑痕,且接搓处密实,不会有缝隙。当墙体平整度差≥30mm,应分两次或几次预先进行补抹,达到与墙面基不相平后再统一抹灰。

(5)外墙抹灰较厚部位应分2-3层施工,抹灰砂浆严格按照设计配合比调配成浆,不得偷工减料。

四、温度裂缝和不均匀沉降造成渗水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框架、框剪结构与填充墙交接处受温度影响收缩不匀,产生开裂而渗漏。

(2)外墙门窗框受温度变化而产生翘曲变形,使窗框与墙体间产生缝隙,造成渗水。

(3)框架、框剪结构产生不均匀沉降或应力变化,在填充墙阴阳角或门窗洞口、窗下墙体及一些薄弱部位,产生水平或45°方向裂缝而渗漏。

(4)伸缩缝沉降缝未按要求处理,特别是水平缝和竖向缝交接处最易渗水。

2、防治措施

(1)砼框架、框剪结构与填充外墙交接处,沿高度方向每500高设2Φ6拉结筋,伸入砌体内不小于700mm,当砌块砌至最后一层时,在抹灰前可用砌块斜砌塞紧。有条件的可在交接处及一些薄弱部位贴一层≥300mm宽的铁丝网片,以避免受温度影响收缩不均而产生开裂。

(2)外门窗框的安装尽量采用先立框,后砌墙的方法,砌块与门窗框之间的间隙应保持在10-16mm之间,并用干硬性砂浆填实。如采用先砌墙后塞框的方法,则其缝隙应用掺入胶粘剂的水泥砂浆分层嵌实。

(3)伸缩缝、沉降缝应认真处理,做到既能伸缩、沉降自由,又能防水。

五、建筑构造不当造成的渗水原因分析和防治措施

1、原因分析

(1)框架或框剪屋面板与女儿墙交接处防水未处理好,屋面积水从墙板交接处渗入。

(2)有些框架、框剪结构主裙楼交接处,裙房屋面防水处理不当,裙房屋面积水渗入主楼内。

(3)外墙立面装饰构件,如铝合金幕墙,大锈钢饰件等,与外墙面、女儿墙接触封闭不严造成渗水。

(4)隐框玻璃幕墙玻璃之间打胶不严密,打得太薄,有气泡、针眼或胶老化失去防水性能万一渗漏。

2、防治措施

(1)屋面女儿墙采用砖混结构时,女儿墙与屋面板连接处宜做60°斜嵌砼;屋面防水卷材至挑沿下,做滴水槽;屋面女儿墙,当采用现浇硅时,施工缝宜留在屋面板向上300mm,做屋面防水时,防水卷材应卷上女儿墙250-300mm处,使屋面积水渗不出女儿墙。

(2)施工裙房屋面时,防水卷材应卷上主楼外墙外皮300-500mm,不让裙楼屋面积水渗入主楼室内。

(3)铝合金幕墙、不锈钢饰件等一些装饰构件,与外墙面、女儿墙压顶部位的连接,应充分考虑到变形的影响,凡接头及螺栓周边均应打上优质玻璃胶或密封胶,确保接缝的密封。

(4)隐框玻璃幕墙玻璃之间打胶应确保厚度,打胶要严密、顺直,并应选用优质胶,确保使用年限。

六、其它方面因素造成的渗水原因分析及防水措施

1、原因分析

(1)室内靠外墙的厨房,卫生间地面未作防水或防水不严,室内积水沿楼面与外墙交接处渗出。

(2)外墙脚手架连墙杆,悬挑脚手架拆架时只用氧乙炔割除,有一截留在墙内形成渗水通道。

(3)现浇砼外墙,固定模板用的螺杆孔未作处理,或处理不当。

(4)外挑预制空调器洞与墙交接处处理不好及空调洞内泛水不明显。

(5)铝合金门窗框后塞口、窗洞留得太大,窗框四周塞缝不严,或塞缝时窗台清理不干净甚至未作塞缝处理,窗台未作泛水,窗顶滴水线不明显。

(6)铝合金推拉窗下滑出水口太小,遇到大雨时,形成积水渗入室内。

(7)建筑施工井架口,上人电梯口,塔吊附墙处预留施工洞封闭不严,留下渗水隐患。

(8)住户进行室内装饰时破坏了外墙面,形成渗漏。

2、防治措施

(1)室内厨房、卫生间应做好防水处理,室内地面防水应卷至四周墙面300-500mm。

(2)外墙脚手架连墙杆、悬挑脚手架拆除时,将墙内钢管全部割除再按要求堵洞。

(3)现浇砼外墙拆模后,立即将固定模板用的螺栓孔凿成喇叭口用掺入膨胀剂的砂浆堵好。

(4)挑出外墙的空调器洞应在抹灰前安装好,与墙交接处蒙上一层300宽铁丝网与墙面同步抹灰,空调洞内按要求做好泛水。

(5)外门窗洞口位置留置应正确,大小适中,一般每边大20mm,窗框塞缝要求定人位,塞缝前应将杂物、浮灰清理干净,窗顶滴水、窗台泛水应明显。

(6)铝合金窗宜优先采用下滑挡水较高的70系列推扛窗或平开窗,推拉窗出水孔间距宜≤300mm。

(7)建筑施工井架口,上人电梯口等施工洞口处理应严格按程序施工,不留施工隐患。

篇2

一、加强和规范总机构管理费的审批管理?

各级税务机关要认真落实好两个文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提取总机构管理费税前扣除的审批管理。?

(一)严格按照总局两个文件关于提取管理费的总机构条件进行管理,对不符合条件的总机构,不得审批同意其提取的总机构管理费在税前扣除。?

(二)凡符合提取管理费条件的总机构,在规定时间内向负责审批的税务机关提出税前扣除申请时,须报送如下资料:?

1、提取总机构管理费的申请报告;?

2、总机构和下属所有企业、分支机构(以下简称企业)的税务登记证(复印件);第二年申请时可只提供新增企业的税务登记证(复印件);?

3、总机构上年度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管理费收入支出明细表;?

4、总机构本年度上半年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管理费支出明细表、下半年管理费预计支出明细表;?

5、分摊管理费的所有企业的名单、本年度上半年纳税申报表、上半年销售收入、预计全年销售收入、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和利润的增长幅度、管理费分摊方式和数额;?

6、本年度管理费各项支出(包括上半年实际支出和下半年计划支出)的计算依据和方法;?

7、本年度管理费用增减情况和原因说明。?

凡由省级以下税务机关审批的,企业不必向税务机关报送已掌握的资料。?

(三)总机构提取并在税前扣除的管理费,应向所有全资的下属企业(包括微利企业、亏损企业和享受减免税企业)按其总收入的同一比例进行分摊,不得在各企业间调剂税前扣除的分摊比例和数额。?

(四)总机构的各项经营性和非经营性收入,包括房屋出租收入、国债利息和存款利息收入、对外投资(包括对下属企业投资)分回的投资收益等收入,应从总机构提取税前扣除管理费数额中扣减。?

(五)总机构管理费的支出范围和标准,应严格按照企业所得税和两个文件的有关规定执行,总机构代下属企业支付的人员工资、奖金等各项费用,应按规定在下属企业列支,不得计入总机构的管理费。税务机关应据此确定总机构的管理费支出需要。

(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控制管理费数额的增长幅度,促使总机构努力增收节支减少管理费支出。?

(七)主管税务机关应严格审核总机构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应要求申请人予以说明、补充资料,仍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审批。审核的重点是:?

1、总机构是否符合提取管理费的条件;?

2、是否提供了所有下属企业(包括微利企业、亏损企业和享受减免税企业)的名单和有关资料;?

3、分摊管理费的企业是否符合全资条件;?

4、管理费的支出范围和标准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5、管理费支出数额较大和变动较大的项目及其原因;?

6、总机构管理费的提取比例、分摊数额、增长幅度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7、上年度纳税申报表中是否单独反映了管理费的收入情况。

二、加强和规范总机构管理费的税收管理?

总机构提取的管理费,应纳入正常税收管理。?

(一)总机构应按照企业所得税的有关规定进行纳税申报,正确计算各项收入、成本和费用,以及应纳税所得额和应纳税额。经税务机关批准提取的总机构管理费,不得直接抵扣总机构的各项支出,应全额填入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的“其它收入”栏中,并在明细表中注明“提取管理费收入”的数额。?

(二)主管税务机关应对总机构提取管理费的收支核算、申报纳税情况进行认真审核和检查,凡违反税收有关规定的,应责令其纠正,并按照税收征管法和其他税收规定进行处理。 ?

(三)主管税务机关应加强对分摊总机构管理费的下属企业的管理和检查。分摊总机构管理费的下属企业在纳税申报时,应附送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审批管理费的批复文件(复印件),未经税务机关审批同意,或者不能提供有权审批的税务机关审批管理费的批复文件(复印件)的,其分摊的总机构管理费不得在税前扣除。?

三、合理调整审批权限?

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总机构管理费的审批管理,对总机构管理费税前扣除的审批权限做适当调整。?

(一)总机构和分摊管理费的所属企业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且总机构申请提取管理费金额达到2000万元的,由国家税务总局审批。?

篇3

一、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协调沟通的重要性

我国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在促进经济改革有序进行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两者之间的协调沟通一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两者之间的协调沟通,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

1.对国有企业审计的协调沟通符合审计的成本效益原则

中国的政府审计对象中很大一块为国有企业。要对国有企业逐个进行详细审计,政府审计已显得力不从心。按照国家改革的思路,实行抓大放小,将某些审计对象移交给社会审计执行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社会审计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中可以发挥积极的、甚至于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有几十万家。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所有制结构,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必然要求放开搞活中小企业。根据审计的成本效益性原则,授权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小型国有企业是比较合理的。

2.与社会审计的协调沟通能实现审计资源共享

在目前的中国审计组织体系中,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是截然分离的。政府审计人员属于国家公务员编制,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公务员不得在企事业单位中兼任任何职务。另外,《注册会计师法》也对社会审计人员的身份进行了严格界定,一般也不允许在政府机关兼职。但人员管理上的截然分离并不意味着审计资源不能共享。首先是审计资料的共享,主要是审计工作底稿的相互交流。在国有企业的审计上,政府审计在确认社会审计组织资质的前提下,可以直接利用社会审计结果,而对相同内容不需要再作重复审计。其次是人才共享,主要是有些审计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委托社会审计人员进行审计。由于政府审计人员数量的限制,在抓大放小的指导原则下,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委托社会审计机构代为审计中小国有企业,并将其审计结果直接作为政府审计意见。另外,由于社会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其在审计技术和方法上具有多样性,特别是在很多新问题上,社会审计具有自己的优势。政府审计在这方面可以加强与社会审计的联系,共享有关技术与方法。

3.与社会审计的协调沟通能促进独立与权威的结合

传统的社会审计管理之所以强调行业自律,关键是保证社会审计的独立性。而政府审计是以权威性作为其主要特点。我国在《审计法》中以法律责任的形式对政府审计的权威性作了最明确的规定。政府审计通过对社会审计的监督与协调,可纠正社会审计工作中的失误,提高工作质量,更能增强社会公众对社会审计的信心,使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最佳结合。

二、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沟通的重要性

《审计法》) 第二十九条规定:“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人民政府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各部门、国有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应当接受审计机关的指导和监督。”这条规定从法律上明确了我国的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关系。从 20__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的《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 也确定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二者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 20__ 年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十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 则更为详尽地阐述了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协调的意义、协调的相关内容、协调的目的、协调的组织、协调的时间、协调的方法、协调的中心议题等。有这些法律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充分说明了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二者协调沟通的可能性。

1.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沟通可以产生相互影响的作用力

内部审计是基于企业科学管理的需要产生的,是企业内部多层次经营管理分权制度的产物。其内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无法代替政府审计,也说明了内部审计是政府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可以利用其开展工作经常性、及时性的优势,将日常审计工作中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提供给政府审计人员,配合政府审计更好地完成审计工作。强有力的政府审计也可以促使企业健全内部审计机构,使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从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2.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沟通可以完善审计监督体系

政府审计监督的对象包罗万象,包括国家财政部门、金融部门、基本建设投资、国有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等。政府审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制约,常常无力顾及,特别是一些中央垂直管理的部门、单位和企业,地方审计部门由于无权审计,因而形成了审计监督中的“真空地带”,从而使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大力加强内部审计的业务基础地位,为外部审计(包括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 提供可靠的审计信息,既树立了内部审计的权威,也节约了外部审计的时间和费用;大力加强政府审计的主导地位,认真从业务上指导、监督内部审计,既维护了政府审计的权威,也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

3.与内部审计的协调沟通可以促进审计不断创新

通过政府审计与内部审计的协调,可以加快“金审工程”的建设步伐,准确地为决策部门提供信息,从而提高审计质量,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金审工程”是审计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简称。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政府审计机关与被审计单位开展联网审计。联网审计就是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定期利用扫描、拍摄等方法,对账目数据进行采集,政府审计人员如要进行事前审计或事中审计,可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内部审计部门协作、配合,用网络视频等方式,远程查阅被审计单位电子账册,实现对被审计单位的远程审计。

三、政府审计与外部单位协调沟通的重要性

审计部门有效地与外部单位进行沟通交流,可化解误会、消除矛盾和解决问题。反之,则影响审计工作开展。注重与外部单位的沟通交流,既是审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做好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

1.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协调沟通能保持现场审计环节的清洁

审计人员的身份和职责决定了与被审计对象存在 某种对立状态,但这种对立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动态的、可改变的。如果我们在工作中只扮演“黑脸”角色,简单的套用政策法规,并不能让被审对象真正心服口服,而且会无形中拉大审计与被单位之间的距离。而审计人员若能采取有效沟通的行为方式,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说有效沟通的行为方式是提高审计质量的金钥匙,将直接决定和影响被审计单位对审计行为的认可程度,影响审计作用的发挥。首先,审计人员有效沟通的行为方式, 有助于消除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存在的疑虑和误解。审计工作最忌被审对象不配合,一旦出现被审对象不配合现象,审计环境就将受到污染,审计人员的压力和审计难度会陡然上升,既耽误时间,又耗费精力。而出现不配合的原因往往与审计对象存在不必要的疑虑和误解有关,如果审计人员能及时的运用有效沟通方式,与被审对象交流思想,清除双方之间不必要的疑虑和误解,建立双方的和谐关系,保持审计现场环境的清洁,审计人员就能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集中思想工作。二是有效沟通的行为方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了解审计事项的真实性。审计查帐不是仅仅查帐面,更多的时候需要审计人员去了解事物存在的背景和演变过程,审计人员通过有效沟通的行为方式,能了解被审对象账面之外的许多相关信息,会对审计工作的突破起到关键性作用。

2.与纪检监察工作的协调配合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纪检监察工作具有较强的政治优势,在当前纪检监察合署办公的条件下,纪检监察在协调能力和协调力度上是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其他政府部门所不可比拟的。但纪检监察机关也有其自身的业务劣势,对承载了大量行政行为的经济活动不熟悉,尤其是对会计、金融、证券、资本运作、资产管理等业务较为生疏,对与这些经济行为相联系的行政行为就不可能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仅靠纪检监察机关来对这类行政行为实施监察,就显得软弱无力。在工作中,纪检监察部门经常接到有关投资项目、资产评估、产权交易等方面的投诉,也采取了一些手段对这些问题实施检查监督,但大都是无功而返。这里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纪检监察人员对经济业务不熟悉已成为主要的因素。而对审计机关来讲,尽管具备精通经济知识、熟悉经济行为、富有查账经验、能够洞悉行政行为中的经济关系的优势,但往往又因为部门特点,协调力度不大,部门配合较差,检查手段单一而使得审计监督的作用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一些存在较为严重问题的单位,尽管年年审计,年年都能蒙混过关,这往往不是审计部门审不出问题,而是由于各种人为障碍使得审计部门无法审出问题,或者审出问题得不到及时处理。纪检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的联合可以发挥优势互补的效果,不但可以解决纪检监察的不会为、为不好和审计的不敢为、为不了的问题,还可在共同协作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从而收到同出成效、共同提高的作用。

3.与地方政府的协调沟通有利于保证审计结论的具体落实

根据《审计法》规定,政府审计是在行政首长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因此,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需要地方政府和行政首长的支持,为此,必须与地方政府和行政首长加强沟通。审计人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向地方政府行政首长递交各种建议书、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等,并就工作进展和有关问题及时进行请示、汇报、交流,通过这种审计沟通,获得上级领导的理解、肯定或是及时纠正工作中的偏差、提出更高的要求等,协调审计工作,保证审计结论的落实和审计意见的具体实施。

四、政府审计系统内部自身协调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就是信息的交流。没有良好的信息交流,就会对审计工作的开展形成制约作用。审计系统内部的一些障碍往往也存在于沟通之中,沟通不力同样是影响审计工作的大局观念和发挥重要建设性的一个原因。

1.审计机关之间的沟通能增强审计工作的宏观意识和大局观念

审计机关之间也需要协调沟通,因为审计事业的全面均衡发展, 无论是纵向的上下级审计机关、还是横向的各地市县级 审 计 机 关之间, 都有一个协调发展的要求。审计要有所作为,审计的职能作用要得到充分发挥,需要全国八万审计生力军和审计直属机关一样具有战斗力,这就要求各级审计机关能够信息共享,认真总 结交流经验。当前,由于上下级审计机关之间并没有建立起确确实实畅通无阻的沟通的有效机制,在基层审计人员当中,确实存在一些对上级审计机关特别是审计署的不理解甚至较为激烈的言论和看法。从双重领导体制带来审计环境的无奈、社会审计机构的脱钩改制政策的失衡到从上到下审计项目委托授权的由有到无、金审工程分级各行其事地实施;从“审计八不准”的推行公开、地方人员素质、经费保障到绩效审计公告的推行,地方审计机关都有一些困难和要求。只有营造一种全系统沟通交流的氛围,才会改变基层审计机关的一些不成熟、不全面的观点和看法,更清楚地明确“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真谛,培育出因地制宜的有效机制。

篇4

作为美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框架的参照性标准,COSO内控体系是由五个职业会计师团队共同研究四年的成果,其中蕴含许多创新的理念和思维,对企业的管理、审计、决策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对于内部审计管理而言,为了适应当前发展形势的需要,应当借鉴COSO的内控管理框架,全面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不断提升内部审计的价值。

COSO框架中将内部控制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有效监控五个构成要素,这五个要素之间并不存在顺序上的先后,而是相互交叉影响、反复加强的一个过程,共同形成一个有机的多维联系系统。

(一)控制环境。对企业控制的建立以及实施有重大影响的一系列因素的总称。是企业的一种基调、氛围,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也是其他一切要素的基础和核心。它包括管理层的经营理念和经营风格;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的监管和指导力度;企业的权责分配方法和人力资源政策;员工的诚信、职业道德和工作胜任能力。

(二)风险评估。为了达成组织目标而对相关的风险所进行的识别和分析,是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关键。每个企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不同风险,这些风险都必须加以评估。评估风险的先决条件是制定目标。风险评估就是分析和辩认实现所定目标可能发生的风险。

(三)控制活动。为实现管理目标而采取的政策和程序,包括业绩评价、信息处理控制、职务分离,业绩复核、保障资产安全等。

(四)信息与沟通。企业在其经营、管理过程中,需按某种形式辨识、取得确切的信息并进行沟通,以使员工能够履行其责任。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及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信息。

(五)监督。内部控制系统需持续监控。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内外部因素的不断变化而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检查以及评价的过程。

二、COSO框架对现代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一些启示

立足于现代内部审计的公司管理与治理的统一,企业资源的整合体定位,为充分实现内部审计监督、确认、咨询、增值职能,借鉴COSO内部控制框架的内核,结合现阶段内部审计转型期的整体现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思路、制定措施,从而有效控制审计风险,保证审计质量,提升审计价值。

(一)营造良好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从组织结构的角度,设立高层级的内部审计部门,确保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内部审计的定位与其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和审计质量的保证不无关系。通常内部审计隶属关系层次越高,内审的权限越大、独立性越强,内审的职能作用就发挥得越好。反之,内部审计的地位和权责将无法体现,其审计的效力就会受到影响。在财务会计等其他平级部门之下设置审计组织,或者与财务部门“合署办公”或其他混岗方式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就会被减弱,很难确保内部审计质量。参考英法等国内部审计发展的经验,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向总裁或董事长负责并报告工作,这样的机构设置,内部审计组织权限就大,就能很好地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科学性、有效性。因此,单独建立审计机构,向最高管理者直接负责,保证内部审计机构地位超脱,具备较强的独立性,这是内部审计的理想定位。内部审计的地位是与其应发挥的作用相平衡的,责权利应是对应统一的。但也不应过分强调内部审计的地位,有为才有位,理想的定位应与实践现状找到一个平衡点。

(二)进一步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审计的环境控制、过程控制、风险识别和控制、信息交流反馈和内部审计程序的监督激励机制等制度,严格规范审计程序,切实将内部审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

(三)优化审计资源配置。从企业文化的角度,塑造崇尚审计氛围,激励优秀员工助力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控制注入新活力,为打造复合型审计人才提供不竭的内部资源。

1.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内部审计管理机构要定期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优化内部审计发展环境效益的人力资源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培养一批高级审计人才和高级审计管理人才,带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

2.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的审计知识培训,提高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审计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岗位制度,坚持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选拔、业绩考核、激励制度。

3.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一个单位想要在短时间内独立的培养出大批、全能的内部审计人才不太现实且成本较高,可尝试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积极引进一批固定的不同领域的专家顾问,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也可在一定系统内设置人才库,吸收本级或所属单位各专业优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在本系统进行联审联查,或者解决内部审计领域专业配套问题。

(四)确定审计目标,强化风险评估,风险导向强化管理,提高审计质量。目标是理念核心,它是整个审计思维流程的导航,导航偏离正确方向,影响整个企业管理风险增加,影响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总目标包括内部审计要审什么,怎么审和审到什么程度,公司对审计风险的容忍度等,这些目标的确定要与公司治理层充分沟通确定,这是审计质量管理的前提;在总审计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综合考虑企业最高管理层的要求、内部审计部门依据对企业面临风险及风险成因的分析结果、本企业内部审计资源的状况三大要素,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计划;在具体实施审计项目时,以风险为导向确定审计重点,将有限的审计资源投入到重点审计领域,最大限度地减少检查风险,减少审计失误,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和审计工作成效。

(五)强化审计质量的过程控制,注重责任追究环节,建立后续审计制度,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审计工作质量。

1.建立内部审计结果的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将审计责任追究制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明确质量责任,特别是重要审计项目的质量要确定专人负责检查与督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将影响质量的要素解决于萌芽之中。内部检查是自我完善和提高的校正性过程,具有针对性、及时性和效果性。

对于内部审计的结果,应当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明确、清晰的指标、标准,来判别从主审人员到审计组长再到复核部门、主管领导对内部审计结果应该承担的质量控制责任。它与审计队伍建设的动机正好相反,后者是以激励机制为主,而责任追究制度则是以惩罚机制为主。健全的追究责任制度是内部审计质量的有力保证,通过内部审计责任追究控制,正确确认审计责任,明确划分各层次的责任,做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责任追究的积极作用。

2.建立后续审计制度。通过后续审计,使内部审计机构了解审计结论和决定是否符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审计报告中所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是否切实可行,执行中暴露哪些问题,是否有漏审和错审的问题需要补审和纠正等,内审机构可获得这些审计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审计工作质量得到进一步检验和确认。同时后续审计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评价纠正措施的合理有效性,因此,后续审计能促使审计人员在审计中深入问题的实质,提出有针对性、合理有效的整改措施,从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

(六)畅通信息沟通渠道,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建立审计过程的全程反馈机制,及时调整审计思路和方案,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1.加强人际沟通与合作。人际沟通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面、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成效都具有重要意义。

⑴加强与管理层的沟通,建立与管理层沟通渠道。在沟通中能了解组织的发展目标,能针对管理层关注的问题和管理层的期望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有针对性地制订内部审计计划、实施内部审计项目并提出内部审计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加强与管理层沟通有利于取得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支持和理解,能降低审计风险,促进内部审计目标实现。

⑵加强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建立与被审计对象长期沟通协调机制。只有主动沟通,善于倾听,才能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评价功能。

⑶加强与各相关部门的沟通。建立与各机关部门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保持与各相关部门的良好沟通,建立部门间的沟通联动机制,可及时了解组织各职能部门的动态,寻求审计问题的解决办法,落实审计决定,实现内部审计结果的高效利用。

篇5

有效沟通是内部审计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审计的整个过程。这是与被审计单位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推动内部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地沟通交流,可化解误会、消除矛盾和解决问题。反之,则影响审计工作开展。要提高审计项目质量,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交流是关键。沟通既是内部审计工作者必备的素质要求,也是做好内部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方法。笔者在日常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常常遇到的情况是,内审的沟通常常不那么顺畅,尤其是针对所查出的问题取得被审计单位的认可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审计人员改变这种被动局面,消除被审计单位的消极情绪呢?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从根本上,从了解内部审计的真正意义的角度着手,使得审计的当事双方理解审计的用意以及风险防范的内涵后,这种内部审计沟通上的障碍便会迎刃而解。

首先,要在企业的组织环境中明确内部审计的职能与定位,这是加强内部审计沟通有效性的思想基础。必须在企业内部的所有层面明确,内部审计职能已经从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监督职能递进地发展到监督、评价、控制、咨询等多元方向;内部审计的定位也已经融合到企业的整体风险管理框架之中。内部审计的功能与定位体现的是企业机体的“免疫功能”,是企业抵御风险的重要参与者。内部审计是企业风险管理的组成部分,与企业的根本利益,甚至从某种层面说与经营者的利益是一致的。现代企业已经要求内部审计作为风险管理和抵御的重要参与者,内部审计部门要明确自己的职能是帮助企业管理抵御风险,保护企业的健康正常运作。将这样的理念植入日常员工及管理层的思维当中,让被审计单位从思想上接受内部审计是来提供经营上的“免疫功能”的,这样沟通的效果将会大大不同。

其次,要特别注意岗位内部审计的沟通方式的选择,这是加强内部审计沟通有效性的技术基础。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地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口头沟通,包括询问、会谈、调查、讨论、会议、征求意见等。书面沟通,包括审计通知书、问卷调查、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管理建议书等。比如,审计组的进点,我们一般会使用会谈这种口头形式,使得审计双方互相了解,便于以后审计现场的协调与配合,而此时若采取简单的文件下发,则明显会让被审计单位和人员感觉生硬和死板。再比如,在审计工作常常使用的提问环节,审计人员就要提问什么主题必须进行充分准备,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控制环节等细节,需要准备一个提问提纲以便提高沟通的效能。采用开放性的问题,引出面谈对象的谈话,探询性的提问使面谈对象明白我们作了准备并且乐于倾听。

第三,在与被审计单位沟通的过程中要讲究沟通的技巧,这是这是加强内部审计沟通有效性的情感基础。一方面,初次接触审计沟通,面对询问、会谈、调查、征求意见时,特别是被审计单位在管理中确实存在薄弱环节甚至违纪问题时,多数沟通对象心里总是不踏实的,故内审人员可以先边缘、再深入,使之适应;另一方面,内审人员的主观判断并不一定总是正确的,通过先谈个人感受来获得对方反馈或解释,进而可以调整判断。沟通中直奔主题,如果错了,会使审计专业形象受损;即使对了,也可能使对方感到突然。再者,沟通对象由于级别、岗位的限制,对深层次问题并不一定真正清楚,内审人员太快将问题实质点出来,沟通效果会大受影响。

一是充分准备明确目的。沟通需要进行的准备工作不仅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组织机构、业务环境、运营状况,还包括了解沟通对象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模式等方面。因此,内部审计人员首先明确沟通目的,第一次沟通主要目的在于与面谈对象建立关系,在今后的审计过程中通过沟通收集证据,从而较好的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二是获取面谈对象的信任。取得面谈对象的信任,使之愿意提供信息是面谈成功的关键。另外,内部审计人员如果缺乏耐心,急于得出结果,可能会让面谈对象感到不舒服,反而影响沟通效果。面谈结束后,总结所取得的信息对审计的开展将会十分有利。

篇6

沟通是人类交往的基本行为过程,任何一种信息的交换过程都可以称为沟通。延伸到内部审计领域,笔者认为,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是指在从事内部审计活动的人员与某一个体或某些群体用任何方法或形式传递、交换或分享与审计有关的任何信息的过程。它既是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工作的一种审计方法,也是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

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包括与机构内部人员的沟通、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以及与其他单位、部门人员的沟通。在审计过程中,沟通存在于审计计划阶段、审计实施阶段和审计报告阶段。

二、内部审计人员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内部审计人员的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存在于审计工作的每一个角落,并显现出巨大作用。也难怪,新出台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也就是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些公司更为严格的做法是:内部审计人员的选拔重要一条是交际能力如何,理由很简单,知识不全面,可以通过后续和培训来弥补,但如果不会与人沟通交流使审计查出的不能有效地让被审计对象接受,那就达不到审计的目的、失去审计的意义。而这种交际能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培养和提高的。可见,拥有交际能力、恰当地沟通对内部审计人员是很必要的。

通过沟通,使审计工作取得领导的支持与理解,有效发挥审计的作用,防止审计工作不能“作为”,增强审计工作主动性和建设性。通过沟通,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促进协调,减少冲突,改善与被审计单位关系。通过沟通与交流,审计成员之间信息共享,提高审计效率,避免走弯路。可见,沟通的意义非同一般。

审计工作是一项特殊的工作,是一项需要人理解的工作,正是这种特殊性,沟通显得非常重要。

三、内部审计人员沟通的现状

虽然内部审计人员沟通很重要,但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其主要原因是:

1、负责审计工作的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要性认识不够,显然,这时对内部审计人员是否具备沟通的能力,在工作中沟通手段如何听之任之。

2、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不注重沟通,对沟通重要性认识不够,进而到审计工作有效开展。

当前审计工作中普遍存在沟通难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知识不全的无能力沟通”

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岗位调入居多,有较丰富的财务会计知识,但从事审计的所需的其他能力相对就较弱,尤其是专注于核算的“会计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审查者与被查者”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内部审计人员“无心也无力”去沟通;

2、“程序不规范的未沟通”

虽然内部审计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内部审计程序也逐步趋于完善中,但在操作中,制订完善的审计程序往往不能付诸实施,尤其是人员变换、各人掌握程度不同等原因变得五花八门,结果是该沟通的未沟通;

3、“级别不对等的难沟通”

,内审机构负责人的职级与被审计单位负责人职级相对等较多,但在操作时,内审机构负责人很少实际参与现场审计,实施审计的项目负责人及审计组成员级别与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相比职级较低,级别不对等造成了审计人员就某些重要事项进行沟通很难;

4、“不了解审计的无沟通”

尽管内部审计业内不断地宣传服务的职能,但许多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查帐、找错、搞人”的错误认识上,加上整个单位对审计宣传不到位,对审计不了解。当对这些单位进行审计时,他们有抵制审计的心理,造成了根本无法沟通;

5、“领导不重视的少沟通”

一般而言,单位领导更为关注是业务部门运转得如何,内部审计作为监督部门往往会被冷落在一边,可以想像的是,如果内审机构负责人多多与单位领导沟通,事前事中介入,审计的作用不仅发挥得淋漓尽致,审计地位也会相应提高。但现实情况是,单位领导重视不够,内审机构负责人沟通得很少,审计地位不高。

四、解决内部审计人员沟通难的对策

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沟通难的呢?笔者认为内部审计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多交流、敢沟通

1、从事内部审计的每一个人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沟通,积极沟通,定期相互交流,有效运用沟通手段,实施审计程序。

2、认识到沟通的巨大作用,要与单位领导沟通,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与相关部门人员沟通,让他们了解审计,了解审计的功能、审计目的、甚至审计整个过程。

(二)掌握沟通技能,运用合适的沟通方式

1、沟通也是一门,内部审计人员要深入沟通技能,运用于审计工作。熟悉沟通基本原则,掌握不同的沟通,注意沟通技巧。

2、了解沟通常用方式,区别采用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合理运用书面沟通和口头沟通,保持良好的沟通心态。

(三)针对沟通中存在的难题,积极应对

1、内审机构负责人把握与单位领导接触的机会,宣传审计,通过单位领导扩大审计。就审计范围、审计计划、审计目标等问题与单位领导加强沟通。围绕单位工作重点、领导关心的问题开展审计,服务于大局。

2、单位应严把内部审计人员选拔关,既要注重多种知识结构的组合,又要关注语言表达、人际交往等能力,多方面、多层次充实审计队伍。同时,加强业务知识和审计技能培训。

篇7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经营和内部管理的全过程。面对审计资料无纸化、审计数据海量化的新挑战,内部审计对业务的监督逐步由现场手工查证的传统方式过渡到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与现场核实结合的新方式,内部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的沟通方式也随之发生了一些新变化。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发展情况简述 

计算机辅助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和审计管理活动中,以计算机为工具,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改进审计作业和管理手段,全面、及时、有效地检查和监督经营管理信息,维护资产安全,更经济、有效地履行审计职能的活动过程。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推广有赖于企业内部网络化和计算机软、硬件投入程度的加大。近年来,一些大型国有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税务、财政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创建完善了财务收支和各种内部管理的网络系统。这些机构的内审部门也基本实现了与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这些较大行业和系统积极推动计算机辅助审计建设,硬件投入和更新较为及时,软件开发也初见成效,使内部审计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引起沟通的主要变化 

沟通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是审计人员必备的专业技能。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 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以及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等,均给出内部审计活动如何进行沟通的指引。审计沟通的技巧对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实现有效的信息交流、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传统审计方式对比,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沟通主要有以下变化。 

(一)增加了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近十年来,各种业务电算化建设速度非常迅速,业务处理大集中模式已经成为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对着繁多的平台模块、各不相同的数据表定义,内部审计师不可能具备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人员所具有的相关系统知识和技能。为深入了解和研究各类业务系统功能模块的具体用途和数据关系,有针对性地使用审计软件创建审计模型、查找审计疑点,内部审计师必须加强与业务主管部门和一线业务人员的日常沟通。 

(二)增加了与审计软件开发人员的沟通环节。传统审计以现场作业为主,审计人员主要面向业务经办的一线业务人员及其管理者,通过审阅、核对、复算、盘点、观察、鉴定、分析性复核等方法进行取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对审计软件应用的需求逐步加大,开发适用的审计软件对提高审计效率和保证审计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参与设计审计软件的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与技术开发人员进行良好沟通,才能将成熟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融入审计软件中,建立适用的查证疑点模型,有效建立业务系统与审计系统之间的关联,提高查找疑点的准确性。 

(三)增加了远程沟通审计业务疑点的机会。受审计资源的限制,传统审计是在本系统内部选取某几个分支机构作为具体抽样对象开展现场审计,内部审计人员主要在审计对象的工作场所内进行查证。在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下,借助审计软件,运行适当的审计模型,可以广泛地发现系统内存在的重大风险以及普遍性问题,不受地理范围的限制,真正实现以风险为导向的审计模式。审计软件的运行,可以得到几十条、几百条、甚至上万条需要核实的疑点,除少数存在重大风险的疑点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到现场进行重点核实外,对中等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系统追查业务的具体流向以确定问题所在,其他大部分低风险的疑点可以通过远程沟通方式进行核实:如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询问疑点的情况,移交被审计单位的上级主管协助核实,对风险轻微的可以移交审计对象自查。由于远程沟通并非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审计对象可能会由于不了解审计工作而抗拒配合对问题的核实,又或是随便应付了事,因此,远程沟通需要审计人员更多的沟通技巧。 

三、如何实现计算机辅助审计中的有效沟通 

(一)加强与管理人员和一线业务人员沟通,加深对业务系统的熟悉程度 

在信息化时代,内部审计人员只有熟悉审计对象业务系统、了解审计客体信息的构造和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专用技术,实现应有的监督作用。首先,内部审计部门应以制度形式,制定与驻地审计对象的日常工作联系制度,要求审计对象定期将业务系统的发展状况、功能扩展、优化更新情况,以及新业务流程等文件报送审计机构。其次,日常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应关注业务系统发展的新动态,可以根据专业方向定期与业务管理人员联系讨论业务发展的新动态,参加业务主管部门的培训班,保持业务知识的更新。再次,内部审计人员可以短期跟班工作等方式加深对系统实际操作的了解,实地向一线业务人员了解具体业务流程,更好地理论联系实践。通过不断的知识更新与深入研究,内部审计人员才能尽快深入了解业务动态及相关系统功能,为有针对性地将审计技巧融入审计软件打好基础。 

(二)加强与软件开发人员沟通,实现审计技巧与审计软件开发的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组成审计专家和计算机专家结合的研发小组,开发合适的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首先,需要高级管理层重视,以内部审计章程的形式,要求所有业务系统的开发必须留有审计系统的数据接口,为获取完整的业务数据提供条件。其次,内部审计专家应从审计实务出发,将审计原理和内部审计程序转变为流程图的形式,以便开发人员理解审计作业流程,编译出符合审计规范的软件。再次,内部审计专家应针对本机构业务系统的具体特点,研发各类查证和分析技巧,并与开发人员一同选用适当的统计工具和常用的审计函数,使软件开发人员开发出简明易懂、符合审计人员工作习惯的软件。 

(三)增强远程沟通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顺利获得审计对象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帮助和支持 

在进行远程沟通时,首先要取得沟通对象的信任,内部审计人员应该注意将审计目的、测试的范围、疑点核实的反馈方法等具体事项向每个审计对象进行详细说明,并取得审计对象上级管理部门与审计对象机构负责人的配合,以消除双方的误解,提高沟通的层次。其次,必须与审计对象声明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明确核实工作中的审计联系人和提供核实材料的责任人,避免审计对象敷衍了事、避重就轻、无端否认事实等情况。再次,必须要保证远程沟通过程的信息交流通畅,内部审计应公开查证人员名单、联系方式,定期公布审计工作进度,让审计对象理解和自觉配合审计工作,及时提供完整、真实的信息。 

(四)重视内部审计软件应用的培训,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 

目前,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依然秉承传统的审计技术,只会使用审计对象的管理系统进行简单查询,对审计软件的使用也只是处于查询、编制工作底稿的初级水平,远未达到掌握数据库和灵活使用审计软件进行模型编制、多纬度分析的高级水平。内部审计机构应注重加强对审计软件的培训,使所有内部审计人员熟练掌握操作知识与技巧,培养一批既精通审计业务,又了解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内部审计人才,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工作效率和效果。一是制定经常性的培训计划,编制从基础级到提高级的各等级培训教材,鼓励员工参与培训,逐步提高应用水平;二是推行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将考核成绩纳入内部审计职业准入的条件之一,并结合激励措施引导学习和应用的自觉性;三是要注重对业务查询、模型编制、疑点核实等使用经验的总结和提升,不断提高和加深对审计软件的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篇9

为了更好地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式,国内的高职院校纷纷不断地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不断进行课程改革,以期培养出更多的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种人才。针对高职类教育的特色,专业技能的训练在各种课程设计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就高职类会计专业来说,在制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时,所面向的职业岗位群基本上都包含内部审计人员岗位和事务所助理审计员岗位。在与之相关的教学计划中,均设置了一门或几门以专业技能训练为核心的审计课程,这些课程包括审计学、审计基础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这样的课程设置,首先,是基于对传统的以理论教学为主导的本科以上层次教育的改进,增加了专业技能训练的分量,尽管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其次,是因为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顶岗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中,到各级各类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的比例较大,且本专业面向的社会工作岗位几乎都或多或少地涉及审计业务。如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近三年在会计事务所实习岗位的学生,其人数占本专业实习岗位总人数的37%。

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学生在审计沟通技能上所暴露出的问题。即使部分专业知识非常扎实的学生,同样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的问题。沟通技能方面的欠缺,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岗位应对能力。有感于此,本文通过对强化审计沟通技能训练在课程设计中的必要性论述,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以及以本校审计课程设计的改进为例,探讨了如何在专业课程设置和安排上加强沟通技能的训练。

强化沟通技能训练在审计课程中的必要性

根据我们对实习学生的问卷调查,在审计从业人员的工作时间内,有近1/2的时间是在与被审单位的往来沟通上,有1/4的时间要花在文书处理上。相关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审计相关单位(如会计事务所)辞退的审计人员中,有近1/3的工作人员是由于不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为此,我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包括外聘专家)在专业建设研讨会上多次提出,应该加强在校学生的沟通技能,特别是加强专业沟通技能的培养。另外,许多审计行业的专家也常呼吁从事审计工作的学生,应该强化专业沟通技能的训练。而据我们近几年对进入审计岗位实习学生的跟踪调查,同样也发现他们专业沟通技能的不足,而深感强化这方面训练的必要性。

应届学生由于毫无专业岗位工作经验,而社会就业的激烈竞争形势要求员工来了就能上岗,上岗能胜任。出于对新形势下的人员流动机制和人力资源成本的考量,许多专业对口单位不愿意自身成为岗前培训机构。为此,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除了讲授已有专业知识技能外,实际岗位上重要的专业沟通训练应该在校内完成。

对审计岗位沟通技能的认识

沟通技能主要包括内部沟通技能、外部沟通技能、文字沟通技能、演讲技能、面谈及会议组织技能等多个方面。如何在审计课程中培养、训练及提高学生的这些技能,是专业教学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日常工作中所需的沟通,主要体现在口头和书面方式上。比较而言,现有的审计课程设计,比较重视对审计文书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的口头表达往往显得更加普遍和重要,譬如,向被审计对象了解基本情况,询问有关事项,就审计中的相关问题适时地对管理当局的不同层次开展调查、讨论等。

审计实质上是对各种具体经济业务活动所进行的高层次的经济监督行为和风险评估监督行为。审计的对象包括财会管理、税务监督、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其他形式的基本经济监督活动。就形式而言,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及独立审计。从具体的审计业务分类来看,审计包括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法纪审计及信息系统审计等。就具体的审计工作而言,审计人员所需的沟通是指审计人员与已有客户、潜在客户以及与客户相关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主管注册会计师以及其他方方面面之间就审计范畴有关事项进行商讨、询问、交流及答复。

在上述过程中,为了使审计与接受审计双方明确任务目标,形成共识,减少误解和歧义,审计人员必须本着专业知识,利用简洁明了的、友好的以及准确的口头或书面表达,征询疑问和意见,阐述观点。口头上的沟通,如初期的审计业务接洽、意向,审计过程中的咨询、提醒、建议等;书面上的沟通包括:审计计划、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审计行政复议、审计行政诉讼、审计文告、验资与资产清查等文书、清单及表格等。

在教学中沟通技能训练的设计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在审计课程标准里,我们重新进行了目标定位。课程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某一课程或科目的学习后,应该具备的学识或技能状态及其所达相应水平的描述性指标,它直接影响和制约课程内容、教学组织与实施,直接影响教师的日常教学。我们对审计课程目标进行了调整,将沟通技能作为本课程要构建的核心能力之一,并按口头沟通能力与文书写作能力进行具体的训练分解。

转贴于

在审计实训项目设计中明确沟通技能的构建与要求我们根据审计职业岗位对学生的工作能力、沟通能力及专业能力的要求,将沟通技能的训练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内容里的教学项目、综合实践项目中,将相关的沟通技能以学习情境为载体来组织训练。在基于工作过程的审计准备、审计业务承接、审计实施、审计报告等课程项目上,针对学生沟通技能的培养,我们都设置了具体的学习情境。在审计准备项目中,我们设置了走访、开发客户子情境。要求学生模拟进行客户走访,学习事务所推介和了解客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了解客户的财务状况及存在的困难,寻找客户接受委托的切入点,学习搭建同客户情感联系渠道,保持与客户的联系、沟通。如,就审计工作中首次接受委托进行年报审计,就期初余额对本期会计报表有重大影响且上期会计报表未经独立审计的情况,要求确定期初余额是否存在错报或漏报的事项。为此就需要增加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和收费的情况与被审单位进行沟通的模拟实训,要求学生通过沟通,使被审计单位理解增加程序与费用的必要性。在审计业务承接项目中,我们设置了审计业务洽谈、撰写审计业务约定书、审计计划等子情境。学生模拟接受委托的被审计单位就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审计目的、范围、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双方的权利义务、审计收费等事项进行沟通,以明确有关各方的合法权益。审计文书行文应该遵循“依法、规范、简明、高效”的原则,培养学生严谨的行文习惯。编写审计计划时,还应当就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和最新变化,其采用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及变更,新的法规或专业准则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事项与客户沟通,以便为实施审计做好准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约谈法进行模拟。在审计实施阶段,我们设置了撰写审计日志、工作底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评价报告,还设置了现场一般性调查与了解、有关质疑点的询查与沟通等子情境。这个阶段是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水平评价的关键时刻。在沟通上我们要求学生学会紧扣实质性问题,言简意赅,表述得当,积极争取被审计单位的配合。就这个阶段的具体口头沟通教学模拟,我们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设置了对存货盘工作和索取询证对象的通信地址的口头业务交流;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的会计报表的认定的咨询;对已发现的重大错误、舞弊或可能违反法规的行为的处理以及审计工作中受到的限制与障碍等环节的沟通。组织学生针对相应的模拟实际情境进行沟通讨论,以提高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礼貌、有效及准确的表达能力。在审计调整和报告阶段,我们设置了调整事项,与管理当局沟通实训,撰写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审计意见、管理建议书进行陈述、汇报等子情境。就有关会计报表的分歧、重大审计调整事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可能危及其持续经营能力的重大风险、审计意见的类型及审计报告措辞、与已审计会计报表一同披露的其他信息等内容与客户沟通。由于这部分要敲定最后的审计结论,发表审计意见,沟通过程需要体现该职业庄重、严肃而不失友善的特点,内容上应突出重点,有根有据,既有结论的意见,又有建设性的提示。例如,我们在设计学生模拟审计人员就审计中比较重要的调整事项与被审计单位的沟通实训项目中,要求学生学习就相关的调整如何与管理当局进行沟通。学生通过沟通学会让企业管理者了解审计中实施的必要的审计程序、问题所在及其对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报表可能产生的影响,学会向企业管理者讲解调整所涉及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和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通过实训,学生意识到良好的沟通能引导客户对审计人员执业的专业判断能力的认可、接受,同时,也为出具满足真实性、合法性及公允性的恰当的审计报告提供了保障。

沟通技能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我们采用了全过程、多方位的考核模式,并将沟通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应用到考核标准的各方面。一是考核点设置中明确对沟通技能的考核点。如在考核点设计中,我们设置了小组项目,针对某一具体会计要素实施审计,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制定出审计目标,确定审计范围,选用适当的审计程序,提出审计建议,并要求分别做出陈述。二是考核方式多样化,我们采用了笔试、口试、小组讨论式、提问回答式、学生汇报式。对于小组讨论的考核点,我们设置了学生、组长、教师三方共同评分的模式。三是明确考核标准,审计文书考核标准为行文格式、内容、文字、法规的应用准确无误。口头沟通要求能用专业语言正确流利地表达项目执行和完成情况。

高职教育改革重点在于坚持高职教育特色,顺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进课程建设,突出高职课程特色。审计课程作为我校会计专业的重点课程之一,经过多年的探索,始终坚持面向职业工作岗位,不断完善以审计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递进式学习情境库的建设,不断打造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特色。将沟通技能训练融入审计工作过程的教学,融入职业标准,是我们审计岗位核心职业能力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旨在满足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对高职审计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新建高校;内部审计;专业;沟通

Key words: new college;internal audit;professional;communi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9-0185-02

0引言

随着高教宏观管理体制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异军突起。高校的财务资金周转量加大,学校建设的速度、规模进一步加快。同时高教系统也反映出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不断加大,传统的封闭型教育“清水衙门”的平静正在被打破,部分学校出现了职务犯罪数量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大,职务越来越高,手段越来越隐蔽,对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而高校内部审计模式同发展速度已不相适应,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不尽人意,还存在不少问题,急待加以研究和解决。

1问题提出:新建高校内部审计的困顿

1.1 新建高校内部审计地位的不确定性内部审计职能决定了高校内部审计的地位,所谓内部审计地位就是内部审计结果向谁报告的问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模式表现出来。

1.1.1 从机构设置来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①校长直接领导的独立审计部门;②由校长直接领导的与其他部门(如财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审计部门;③非校长直接领导的独立审计部门;④非校长直接领导的与其他部门(纪委监察部门)合署办公的审计部门。

1.1.2 从领导关系、人事任免和经费来源来看①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直接接受高校分管本部门工作的校领导的领导;②在业务上接受行业协会的指导;③大部分高校在全校范围内公开竞聘德才兼备的内部审计部门负责人,经学校校长办公会议决定任免;④经费来源主要是学校办公事业经费,尚无自筹经费,这难免会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客观、公正。

1.2 新建高校内部审计结构的复杂性结构就是指不同类别或相同类别的不同层次按程度多少的顺序进行有机排列。内部审计结构就是内部审计组织、审计行为、审计内容和审计人员等方面的有机排列。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决定了内部审计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1.2.1 内部审计事项的丰富性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资金不断的投入,需要确认和咨询的内部审计事项越来越丰富。

1.2.2 内部审计人员的精炼性内部审计事项的丰富性,决定了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具有精炼的特质,“精炼”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具有精炼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审计沟通艺术。

1.3 新建高校内部审计的外部化《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第十九条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根据工作需要,经所在部门、单位负责人批准,可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有关事项进行审计。内部审计外部化(外包),指高校管理层将本单位的内部审计职能全部或部分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实施。从实践上看,新建高校内部审计往往存在人员少、知识结构不合理和内部审计力量不足的劣势。因此,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之间必须加强必要的沟通,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通过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的解决,可以拓展高校内部审计人员的思路,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同时也体现了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组织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2原因探析:新建高校内部审计的现状

2.1 对内部审计地位认识不足目前,一些新建高校的组建与发展工作千头万绪,学校的重点和主要精力很难关注到内部审计工作,因此内部审计的开展从开始就存在先天性的不足。

2.2 内部审计队伍建设滞后

2.2.1 现代审计的高要求与审计人员素质不相适应学校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教育经费管理的不完善;工程投资难以控制;复杂经营活动中容易隐匿的问题;经济责任在形成过程中难以分清。这些都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内部审计把审计监督拓展到学校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同独立审计相比,无论是人员数量,还是人员业务素质都有较大差距,存在明显的劣势。审计部门深感人手不足,难以完成目前繁重的工作任务。

2.2.2 现代审计的高要求与审计人员工作思路不相适应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思路狭窄的弊端已多有显现,审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往往重视现场审计,忽视审计的准备阶段和后续整改工作,造成审计程序不完整,影响审计质量和效率。

2.3 内部审计技术与方法落后

2.3.1 审计方法与经济活动的繁杂性不相适应目前,高校的内部审计,大量的还是搞财务收支的合规性审计。只把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差异性作为审计的重点,忽视学校教育资金使用的合理性、效益性;忽视对学校教育经费整体运作的定性分析、未来效益的预测、偿债能力研究以及经济责任界定,造成审计的深度不够、范围狭窄、作用层次低等问题。

2.3.2 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应用滞后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大大增强了审计的及时性,事后审计将逐步被实时审计所代替。高校审计人员对对计算机审计软件开发、应用滞后,远远地落后于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内部审计人员严重制约审计质量和审计效率的提高,制约审计方式、方法的创新。

2.3.3 高校内部审计证据的较高要求增加了内审的难度由于内部审计事项与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联系密切,一些敏感事项涉及的人事关系复杂、舞弊手段隐蔽,内部审计人员取证难度较大。其复杂性和隐蔽性往往会使内审人员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审计证据的不充分或缺乏证明力,会直接影响结论的公正性。证据的较高要求也在考验审计人员的专业和沟通能力。

2.4 内部审计风险加大

2.4.1 内部审计风险与内部审计标准关系密切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的建设都不尽完善,关于内部审计的法规更是一片空白。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随意性较大,只能依据经验和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部审计结论的权威性,也加大了内部审计风险。

2.4.2 内部审计风险的内容①有关信息使用者开始要求内审部门对相关会计信息等进行审签,无疑增加了内审人员的执业风险;②自高校实施会计集中核算以来,实行全收全支的新收支管理模式,将所有来源的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大大增加了学校内审工作量,内审工作重点需要由过去的查错防弊和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的审计逐渐转变为“确认与咨询”;③高校内审部门的工作通常来自于学校组织部和分管副校(院)长的行政安排,审计人员大多数时候没有选择被审计单位的权力,因而风险高领域不能被及时发现;④随着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和应用,计算机信息系统更新、删除可以不遗留任何痕迹,会计人员舞弊行为不易被发现,审计人员的检查风险也随之加大。

3对策研究:新建高校内部审计的拓展方向

3.1 找准内部审计在高校组织中的定位要找准内部审计在高校组织中的定位,应该把握如下几个原则:

3.1.1 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新建高校的决策者们,要真正把内部审计工作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列入党委议事议程。设立独立的审计处,不能随意撤并审计机构,不能随意与其他部门(纪委、监察、财务)合署办公或挂靠,必须做到能够独立开展审计工作,从人事、经费、权限上真正实行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这是内部审计工作性质的客观要求,也是实践得出的结论。

3.1.2 提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离不开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而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视程度取决于其对审计工作的认识程度以及审计工作成绩的取得。审计部门要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3.1.3 做好内部审计的规划在以法人财产权为基础的高校法人治理结构的框架下,审计人员应该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校领导的指示意见,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年度工作的安排,精心研究制定详细而周密的年度内部审计项目和工作计划,确定年度重点审计项目。

3.1.4 根据上述标准,我们认为内部审计应该确立这样的组织定位,如图1所示:

3.2 加强内部审计专业能力建设

3.2.1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从内部审计人员设置来看,多者三人以上,少者1到2人,有的还是兼职人员,我们认为无论单位大小,都要重视人员配备,形成合理的专业、知识和年龄梯队。内部审计人员不得少于2人。

3.2.2 转变传统观念,提高审计技术手段提升内审工作的前瞻性,把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当作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和职责。围绕“增加价值、改善组织营运,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这个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可以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

3.2.3 刻苦钻研业务,提升专业能力。政治素质是高校审计人员的灵魂,专业能力就是高校审计人员的生命。审计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业务,审计人员要精通审计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审计技能,通过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方式,认真学习审计专业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分析、判断能力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①增强内部控制能力。通过对内部控制的评价,针对内部控制的薄弱点和关键控制点,加大对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措施,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维护校内经济环境,规范经济秩序,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校的改革和健康发展服务。②增强管理审计能力。强化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监督制约,以便对组织的措施表达意见,对组织经营进行更好的控制。③增强绩效审计能力。加强对内部财务、基建(修缮)、物资(设备)采购、科研经费等方面的审计。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是经济效益,即对投入与产出关系的分析,通过办学和科研为学校增加的收益,确定诸如教学课时、科研项目的完成数量,教学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等。在办学过程中为学校增加的现金流量、科研成果转化收入。以便帮助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效率、减少浪费,最大限度地增加经济效益。④增强质量审计能力。质量审计就是:“为独立地核实或评价和报告产品或服务的质量是否符合质量规定或合同要求,由人们对有关行为或决策的质量方面进行的系统检查。”⑤增强风险审计能力。“风险是指可能对目标的实现产生影响的事情发生的不确定性。风险的衡量标准是后果与可能性。

3.3 充分运用沟通艺术沟通是一门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内部审计的质量和水平。有效地沟通交流,有助于化解误会、消除矛盾和解决问题。如果沟通不当,往往会出现被审计单位“怕审计、烦审计、躲审计”的情况。

3.3.1 内部审计沟通的基础①制度基础。高校内部审计规章制度是规范内部审计的根本点和着力点,也是我们内部审计工作的难点。内部审计人员只有在建立了一整套适合本校的管理评价体系之后,才可对被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使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由此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地位、层次,用法规文件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②程序基础。内部审计应严格遵循审计工作程序,审前制订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审计方案,明确审计的内容、范围、时间、分工及责任等,针对不同的环节来设计沟通的步骤,就能够准确把握沟通的特性和技巧。

3.3.2 内部审计沟通的技巧①准确把握沟通方式。IIA的《内部审计实务标准》指出:“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进行口头和书面交流的技能,以便能清楚地和有效地传达诸如审计目的、评价、结论和建议等事项。”a)口头沟通。b)书面沟通;②学会积极倾听。倾听全部信息,不要只听自己关心和感兴趣的信息。在倾听中有针对性地采用鼓励、询问、回应、重述等手段,确保对问题的全面正确理解;③避免沟通中的禁忌。审计沟通中接触的不只是财务专业人员,避免过多使用专业术语,过多使用专业术语除了沟通的效果大打折扣外,别人会先入为主地认为无法与你沟通。

3.3.3 内部审计沟通的巧妙设计内部审计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任务,因而沟通方式也要进行巧妙的设计。①在准备阶段。a)审计人员应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b)召集相关会议。有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及审计涉及部门的负责人出席。通过审前会可以使被审计对象详细了解本次审计的目的、性质和具体安排,有利于审计实施阶段的沟通;②在实施阶段。审计人员就具体审计事项与相关人员进行交流、查询;③在报告阶段。为了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的理解,内部审计人员应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之前就报告中的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结论、审计决定等与被审计单位进行认真充分的沟通。应要求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提出书面意见,并将该材料作为审计工作底稿归档保存,避免今后出现异议;④后续审计阶段。就审计意见、建议的整改情况、存在的困难与被审计单位进行沟通,同时征求其对审计的反馈意见。

4结语

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还刚刚起步,应当明确内部审计的组织定位,认识内部审计确认与咨询的职能。内部审计人员应着力提升自己的各种专业能力,加强内部审计沟通,多角度、全方位地发挥现代高校内部审计的作用,使内部审计机构成为高校经济管理的参谋部,内审人员应成为高校领导的助手和参谋。专业浓缩精品,沟通铸就未来。

参考文献:

[1][美]劳伦斯・B・索耶.现代内部审计实务(上、下册)[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2005.

篇11

一、有效沟通在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中起重要作用

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从制度层面强调了有效沟通的重要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第九条规定,内部审计师应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11号——结果沟通》、《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人际关系》进一步提出对内部审计师沟通能力的要求。有效沟通对于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际关系,获取相关、全面、可靠的信息,确保内部审计意见得到有效落实,实现内部审计目标,具重要意义。内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内部审计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它能使内审工作赢得领导的充分支持和理解,能获得被审计单位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能使内部审计师之间信息共享,提高内部审计效率,更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二、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需要建立多层次的有效沟通

根据不同的交往对象,内部审计活动中的有效沟通主要存在与本单位领导层、上级主管部门、本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外部机构之间。

1.建立并保持与本单位领导层、上级主管部门的良好有效沟通。内部审计机构是根据本单位领导或上级主管部门的工作安排进行审计的,开展内审工作首先要取得领导的授权和支持。因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与领导层的沟通渠道,同各级领导进行及时、有效沟通,使其增加对内审工作的了解和信任,重视内部审计提供的信息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建立并保持与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和本部门之间的良好有效沟通。良好的审计环境是开展内部审计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本单位其他职能部门是内部审计的合作者,是共同的目标把双方联系在一起。开展内审工作需要其他职能部门的协调与支持,建立横向的沟通协调机制,为单位的整体利益共同配合达成共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同时,良好有效沟通能促使内部审计师之间信息共享,转变和改善思维方式,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提出有效的内部审计建议,提高内部审计效率。

3.建立并保持与外部机构的良好有效沟通。内审工作的顺利开展,也离不开外部各方的支持:审计机关、协会对内审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社会中介机构提供专业性的服务;与其他单位内部审计机构之间的交流等。因此良好有效的沟通能为内审工作搭建桥梁,起到必要的衔接作用。

三、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需要掌握有效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的通畅。沟通是信息的传递,并被充分理解。有效的沟通使双方都能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内部审计师若能全面掌握沟通技巧并运用于内审工作中,将大大提高内部审计沟通的效果、效率,提高内审工作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内部审计环境。

1.确立并坚持服务观念,提高工作效率

内部审计的工作导向是协助本单位其他部门完成任务,服务于管理层。因此,内部审计师应通过沟通及时、妥善地解决分歧和误会,化解人际冲突,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效果。良好有效的沟通应注意三个方面:一、了解管理需求,充分准备明确目的,制订妥善的交流计划,以接受者的个性特征,心理情绪、知识水平等,区别对待。二、注意选择适当的沟通时机、场所,尽量选择舒适宽松的环境,把沟通的目的和预计从受访者得到的合作水平作为考虑的重要因素,并控制沟通时间。三、坚持服务观念,强化服务意识,在沟通中扮演“参谋和师爷”的角色,避免先入为主,注意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

2.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保证审计工作的开展

领导重视是搞好内审工作的前提,为了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内部审计部门应积极开展、汇报工作,主动向领导提出规范化建设的建议和意见,赢得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并及时予以指导。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能为内审工作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逐步形成上下配合协调共同把关的好局面,使内部审计师坚定做好审计工作的决心和信念。

3.不断完善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程序

不断完善审计制度,依法审计、按规矩办事往往容易取得理解和信任。一方面,依据法律规范解释审计发现的问题,是一种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容易达成共识。另一方面,严格遵循审计行为规范、执行审计程序等,是一种间接、有效的沟通方式,容易赢得对审计结果的信任。

4.加强内部审计师自身能力要求,提高沟通能力

内部审计师应针对审计工作需求,系统地参加职业道德修养和业务培训等后续教育,能恰当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具备较强的分析、判断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足够的职业敏感性。

5.善于倾听并保持耐心,充分了解对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