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产统计分析

生产统计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4 15:0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产统计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产统计分析

篇1

一、引言

随着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不断完善,企业管理要求的不断加强,企业信息的不断增多,需要进行综合统计分析的信息不断增多,所以现代企业对生产统计分析的需求越来越高,通过对企业进行生产统计分析,不但可以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走向,及时了解到企业生产过程中函待解决的问题,同时还可以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指引企业前进的道路。

二、对生产统计分析的若干认识

1、生产统计分析的基本内涵

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统计信息进行处理和后续的分析就是生产统计分析的概念,通常情况下,生产统计分析一般包含企业对产前调度、原辅料配置、生产信息及时反馈、效益分析等方面。

2、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职能

生产统计分析主要是运用各种生产统计分析方法,主要职能包括其信息职能、咨询职能、监督职能等功能,它的主要目标是为企业生产提供所需的信息,并监督其生产环节对生产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并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参考意见。

3、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特点

科学性与实证性是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特点,这也揭示着生产统计分析需要利用科学手段对采集的大量信息进行从旁辅助分析,这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臂膀。因此,若要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进行生产统计分析就必须对企业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的调查与了解,全盘掌控企业的经营状态,从而做出最实际有效的统计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最真实有效的信息。

4、生产统计分析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生产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经济运行的重要衡量标准,也是企业生产投资分析的重要数据支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企业规范化进程的不断持续,时代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趋势的影响下,生产统计分析在企业的科学化生产管理中也就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作用

(1)生产统计分析具有统计监督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服务对象是企业整个的生产经营流程,生产统计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对企业进行统计监督,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信息进行及时有效的反馈,并根据分析结果对其提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对策。生产统计的主要分析对象包括企业生产的产能产量分析,原材料调度安排,工作人员调配安排,并依据分析结果对生产经营环节作出合理的反馈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问题风险的规避的作用。

(2)生产统计分析能够起到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生产规律的作用

生产统计分析与传统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的是,能够更加直白的体现出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和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实现企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分析,通过数字与文字相结合,对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处理,进而得出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方针战略。

三、生产统计分析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

根据大量调查显示,生产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分别是:普遍分析与特殊分析的结合、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的结合、其他生产统计方法。

1、普遍分析与特殊分析的结合

这种分析方式的特点是能够将不同性质的生产统计对象采用不同的生产统计方法,基本能够实现在企业生产经营流程中的使用,因此这种分析方法被广泛使用。

2、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的结合

简单来讲,定期与不定期分析就类似于检查和抽查,是在时间上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的一种统计,能够及时了解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失误,是企业取得长足的发展的重要保证。

3、其他生产统计方法

主要包含对产品数量的分析产品进度的统计等,运用这些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弥补上述两种方法的不足,使生产统计分析更加有说服力。

四、结束语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生产统计分析在企业经营活动中是十分有必要占有重要地位的,应该对其大力弘扬,使其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最有效可靠的数据保障。

参考文献:

[1]范晓锋.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14(27):141-143.

[2]刘丽娟.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运用[J].商场现代化,2010(33):20.

篇2

一、在经营活动中加强企业生产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统计工作是我国企业进行有效管理、掌握整个企业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工具,是企业管理者进行重大决策的基本依据。伴随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企业的发展速度与规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的统计工作所处的环境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的发展环境对我国企业统计工作的有效展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这一现状,积极探索一条更加科学有效的企业统计发展之路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说,在经营活动中加强企业生产统计分析工作也就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运用方法

笔者结合所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实际,对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运用作以下分析:

1.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

定期分析就是定期的对企业生产各个车间与部门上一期间的生产经营状况,按照日常的生产统计台账以及相关统计资料,对所存在的统计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上一期间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力求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不稳定因素,并积极采取相应措施予以完善。不定期分析大多在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市场淡季或者需求量非常大的旺季)、相关政策出台等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的时期。在这些时期进行不定期的生产统计分析能够及时有效的掌握企业现行的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领导者进行科学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在不同的时期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所以应当采取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

2.普遍分析与特殊分析相结合

普遍分析就是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进行普遍性的分析,便于掌握企业生产进度以及材料耗用等方面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对企业生产有重大影响的要素,比如某一重要流水线、大修后的机器设备等就要进行特殊的统计分析,及时掌握被统计对象的工作状况。针对不同的对象,应当采取不同的统计分析,所以说在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统计时要坚持普遍分析与特殊分析相结合。

3.其他生产统计方式的运用

对于企业主要产品的生产数量与进度的统计可以采用完成程度比较法与企业生产进度计划相比较,从而形成综合性评价,在此基础上确定需要进行统计分析的生产影响因素。在对众多生产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表述准确,保证数理统计的正确性,探求企业生产经营发展规律,为企业长远发展规划奠定良好基础。

三、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常见问题

伴随着当前企业生产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工艺的不断更新,一些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因素很难凸显出来,通过生产统计分析发现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问题,也相应地增加了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量不足,尤其是反映设备运转状况的信息量。如:停机原因、作业时间等信息的积累。因此,只有确保原始数据来源的准确无误,才能保证生产统计分析不失真。二是各生产环节协调方面的问题不足,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许多车间都是独立工作的,在车间内部进行相关事务的调节相对容易一些,而科室与车间、科室与科室之间在某些环节上的协调一致,相对困难一些。三是生产统计分析本身在内容、分析方法上存在格式固定、灵活不够的问题,在正常生产组织过程中,能够发挥其分析系统,前后联贯的作用,但在特殊时期,如年修前后或新品种试生产等时期,固定格式的分析方法显然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

四、结束语

根据上述部分阐述的生产统计分析在经营活动中的常见问题,笔者认为生产统计分析在今后要注意下列几个问题,首先要拓宽信息渠道,在现有统计数据和资料的基础上,注重对设备运行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其次是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方法,要采用多种形式的分析方法,多侧面集中反映问题;第三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时期的特点,加强对特殊时期的专项分析,以便更好地服务领导决策。

参考文献:

[1]许 敏:现代统计工作发展趋势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7)

篇3

2煤田勘探钻机事故类型分析

2.1事故类型

煤田地质勘探钻机是专门从事煤田地质钻探活动的群体,勘探行业属于非煤矿山高危行业。煤田地质钻探存在的事故类型主要有:机械打击、烫灼伤、自然灾害、病亡、摔伤、溺水、(物探)爆炸、起重吊装、触电、交通、火灾、自然灾害等。

2.2安全事故排列图及分析

首先以某勘探单位2001~2012年间发生的安全事故为分析的对象,收集与整理上述事故类型中钻机发生的事故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绘制排列图。排列图由二个纵坐标(分别表示频数和累积频率),一个横坐标(表示发生过的事故类型),几个顺序排列的矩形和一条累计频率折线组成。(1)确定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2)抓主要因素解决生产安全问题。将安全事故影响因素分类之后,重点针对一二项主要因素进行改进提高,以解决主要困扰生产安全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集中精力将主要因素的影响减少比消灭次要因素更加有效。机械打击和机械伤害仍然是钻探生产中最主要的伤害形式,也是安全防范的重点。

2.3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多发原因分析

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在煤田地质钻探生产安全事故中呈现多发、频发的态势,为常见安全事故———机械打击(机械伤害)之外的主要事故类型。数据统计显示,几起自然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近几年我国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事故频发。钻机平台遭遇大风袭击、崩落和滑坡、山洪暴发、泥石流等,而钻机地基处理不符合规定、没有落实防洪措施、没有按规定做绷绳或绷绳安装不符合规定或在风力较大时没有按规定卸下塔衣等所致。因此,要合理地设计和安排钻探施工。雨季来临之前,必须挖好排水沟和防洪堤坝,陡坡处挖台阶,注意收听天气预报,检查道路和钻探机场状况。大风到来之前,及时拆除塔衣、检查加固地锚,做好充分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加强应急预案的演练和运用其它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另一项病亡事故多发的表现主要为钻工年龄偏大、有先天性疾病、酗酒及其他非因工伤亡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人工资大幅上涨,单位招工压力越来越大,钻工非年轻力壮的人员,自身素质较差,安全防范意识淡薄,加上未能及时进行身体体检、未能及时进行安全知识技能培训,从而为事故发生埋下了祸根。这就要求钻机管理人员一定要把好用工关,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增强处置突发事故能力。

3煤田地质钻探安全检查中“三违”行为影响因素

统计分析按照本文中排列图法的绘制步骤,对13个煤田地质钻探机台历次安全检查发现的279项“三违”行为进行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安全隐患发现频数fi、该项安全隐患占所有隐患的频率Pi和按频数发生的数量大小由大到小排列后的累计频率Fi,绘制排列图。排列图的2个纵坐标分别表示隐患发现频数和累积频率,一个横坐标表示“三违”行为影响因素。

3.1确定安全隐患排查影响主要因素。

后车(中间车、发电机)防护不全或无防护、照明线路或设施不合要求、配电柜无门或放置杂物、拉力表无保险绳或设置不当、无天轮锁、龙门架设置不当,爬梯无扶手或角度太大、绷绳及地锚设置不当、泥浆池周围及现场警示标识不足、现场凌乱,机台板不全或缺失、无灭火器或灭火器过期、坠砣地锚设置不当无围挡及警示,坠砣外挂物、现场无责任制标牌及各种警示标志、避雷针设置不当、安全帽佩戴不规范等为主要影响因素。

3.2找出引发事故的主要、有关、次要因素,抓主要因素提升安全管理水平。

将安全隐患排查影响因素分类之后,可以对这些因素进行归纳总结,不难看出,大多主要因素多属于安全防护方面不足或缺失,引发的安全生产事故类型主要为机械打击、机械伤害、自然灾害等。我们在日常的安全生产防范措施的指表3钻机事故致因的次要因素次要因素(累积比例95%~100%)可能引发事故类型塔衣不全,机台板湿滑自然灾害、摔伤塔衣腰带不均匀,起不到固定作用自然灾害柴油机排气筒无弯头盖火灾无证驾驶车辆交通泥浆使用不当孔内事故水枪无固定装置机械打击五行台板放杂物机械打击塔上人员未系安全带高处坠落现场管理混乱其他现场排水不畅沟其他氧气乙炔的间距小于5m爆炸液压油泵皮带无防护机械打击钻塔多处缺螺丝固定机械打击导和制定、安装检查及隐患排查、“三违”行为整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等方面的主要着眼点、重点就非常明了了。抓主要问题,有助于安全生产管理的成效明显地提升。

3.3抓主要影响因素,但也不可忽视次要因素的影响。

尽管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对引发事故的贡献不像主要因素那么大,其累计频率Fi在80%~95%和95%~100%,由于安全事故具有一定突发性,虽然群死群伤事故不多,但零星事故不断发生,一旦发生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其危害和损失都很大。次要因素有时也会转化为有影响因素或主要因素,成为相关事故影响的主要致因。比如钻机塔衣不全、水枪无固定装置是偶发行为,为次要因素,但遭遇恶劣天气或固定装置失效而引发的自然灾害或机械伤害就成为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致因。

4统计分析外协钻机事故多发原因

通过统计分析单位勘探钻机归属及所隐患排查发生的频数及累计频率资料。可以看出,目前外协钻机隐患比例占所有钻机的48%,或者更大。究其原因,民营及个体勘探单位发展迅猛是助推剂,钻机追求利益最大化,追求短期效益,安全生产投入不足,安全设施“欠账较多”;临时用工多,聘用的农民工文化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差,管理难度大;安全管理缺陷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施工环境存在物的危险状态,使生产过程存在隐患,由事故风险转化为事故的基本条件。为此,从严加强外协队伍和临时工用工管理是煤田地质钻探防范事故多发的重要环节。单位应制定《企业外协用工的安全管理规定》,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外协工安全培训,从严加强事故隐患管理,把外协钻机等同于本单位钻机一样管理和使用,同时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制裁,加大事前问责和事故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约束机制。

5结语

(1)我们可以确定影响煤田勘探钻机事故类型、安全检查“三违”行为及外协钻机事故多发影响因素的主要因素、有影响因素和次要因素。

(2)机械打击和机械伤害仍然是钻机最主要的伤害形式,自然灾害和病亡事故也是钻机安全防范的重点。

(3)抓主要影响因素,但也不可忽视次要因素的作用,主要次要因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篇4

 

【关键词】GDP;统计检验;回归模型

一、引言

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的影响因素一直是人们讨论和研究的话题。通过对相关的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许多研究都是一个角度如财政收入和能源消耗总量等,很少从多角度,多因素来分析和探究GDP的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中国这一大宏观环境入手,采用多角度,多因素的方法来探究GDP的因素,来添补国内对此研究的空位,并建立回归方程,为我国GDP的增长提供建议和指导。

 

根据西方经济中关于国民收入核算的经典理论,我们建立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因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引入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作为自变量,对GDP的影响作实证分析,试图揭示这几个变量对GDP的影响程度。

 

二、数据来源、变量及原始数据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提供的1995-2009年的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自变量包括财政支出(X1),进出口总额(X2),固定资产投资(X3)和能源消耗总量(X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5),就业人数(X6)和居民消费水平(X7)。其中,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水平都是按当年计算出来的。在财政支出中,2000年以前不包括国内外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和利用国外借款收入安排的基本建设支出。从2000年起财政支出中包括国内外债务付息支出。

 

三、模型构建及分析

线性回归分析是研究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问变动比例关系的一种方法,一般数学模型为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X6+β7X7+ε (1)

 

其中,β0、β1、β2、β3、β4、β5、β6和β7为待定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数据的分析处理使用SPSS16.0统计分析软件。

1.模型的构建

GDP与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系数都大于0.9.双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值均为p=0.000<α=0.01,说明GDP与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之间呈正线性相关关系,且相关性特别显著。

 

判决系数和修正判决系数都为1,说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在对回归方程的显著性检验中,F检验的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值p=0.000<α=0.01,说明七元线性回归方程高度显著;但在对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中,居民消费水平回归系数的t检验的统计量的显著性概率值分别为0.011小于α=0.05,说明居民消费水平对GDP的影响特别显著;但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对GDP的影响不显著。

 

由计算所得的判决系数及检验结果可以看出,GDP与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建立在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仅居民消费水平与GDP间存在着较显著的线性关系,GDP与其他的影响因素的线性关系部显著。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七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来描述GDP与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关系是合适的。由此得出的七元线性回归方程为为Y=89085.443+0.465X1+0.428X2+0.491X3-.308X4-.436X5-1.066X6+30.405X7+ε (2)

 

2.对建立方程模型系数的进行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的解释

回归系数表示当其他自变量不变的条件下,其对应的自变量的单位变动对因变量平均值的影响。

如X7的统计意义;在X1,X2,X3,X4,X5,和X6保持不变的的情况下,X7每增加一个单位,Y平均增加30.405个单位经济意义;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保持不变的的情况下,居民消费水平每增加1亿元,GDP平均增加30.405亿元。

 

四、结论

1. 模型结果分析

(1)通过上述分析,我们选取了7个因素作为分析,但最终只有1个因素进入模型,从模型上看出来,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GDP最显著的因素。

(2)根据先验信息,财政支出,进出口总额,固定资产投资,能源消耗总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数和居民消费水平都与GDP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我们从得出的模型来看,仅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GDP最显著的因素。但该统计和模型结果并不是说这些因素对GDP没有影响,只是因为在理论上这些因素在模型中没有通过模型检验,对GDP影响是那么显著。

 

2.建议

通过该模型的研究,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影响GDP的因素,以此来为我国GDP的增长提供了参考的模型。并对相应的问题提供了解决办法。

(1)我们知道消费,出口和投资是拉动我国GDP的三架马车。通过该模型的研究,居民消费水平是影响GDP最显著的因素,我们从理论上验证了这一观点。因此,为了拉动GDP的增长,政府应该鼓励和刺激居民消费。如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降低储存利率,提高居民收入和工资等的措施来提高居民购买力和刺激居民消费。

 

(2)通过该模型的研究,我们发现GDP的增长和能源消耗总量呈负相关的关系。在经济发展和创造国民财富时,能源的消耗是必不可少的,但不合理的,过度的消耗则会损失国民财富。这与我国现在能源大量消耗,资源不合理的利用的事实相符合。因此,为了避免国民财富的损失,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我们应该合理和循环利用资源并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开发新能源,制定节约措施。改变传统的能源和资源利用开发方式,从而减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对能源消耗的压力。

 

(3)而其他因素在理论上与GDP联系密切,这表明我国经济体扩制还有待于完善。

参考文献

[1]荆长春.2009年各省市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支出回归分析[J].北方经济,2010(4):16-17.

[2]刘桂芳.北京市的国内生产总值分析及其预测[J].中国高教论丛.2003(3):8-9.

[3]鲁兴华.我国能源消耗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经济研究,2011(6):15-17.

[4]邵莉莉.环保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回归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北方经济,2011(3):69-70.

篇5

中图分类号:S8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9-1686-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9.021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ericulture Production in Lengquan Sericulture Area of Yunnan During 2010 to 2015

ZHANG Yi-chuan, SHAO Yu-lan, LUO Zheng-hong, LU Peng-fei, LIAO Peng-fei, YANG Hai

(Sericultural and Ap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e,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Mengzi 661100,Yunnan, China)

Abstract: Collecting the sericulture production data of 309 households farmers from 2010 to 2015 in Lengquan silkworm area of Yunnan province,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and questionnaire, the change of sericulturist households, newly planted mulberry, the output value of main agricultural and sideline products were coun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uctuation of sericulture in 2013 was most obvious,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sericulture level of all district in the same year; In 2013, the sericulturist number plummeted, however the price of pseudo-ginseng and fresh ginger rose violently. So it was concluded that, in 2010 to 2015, the fluctuations in sericulture, silkworm raiser plummeting were closely correlative with high value economic crop of pseudo-ginseng and fresh ginger rose violently, and the regions with poor economic conditions are the key regions developing mulberry planting.

Key words: the level of sericulture; the enthusiasm of silkworm rearing; high value crops; Lengquan sericulture area

云南冷泉地处滇南,位于红河州蒙自市西南地区,2002年发展蚕桑至今,桑树种植面积已从最初的11.3 hm2发展到最高峰的870余公顷,养蚕户发展到1 000余户,覆盖6个村委会35个自然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冷泉基地已经建成为滇南地区最大的丝茧基地。但近年桑园种植面积萎缩,养蚕农户骤减,各年度各片区养蚕水平波动明显,蚕农养蚕积极性不高。由于冷泉同云南大部分山区情况类似,以冷泉基地发展现状可以纵观整个云南蚕桑产业的发展方向[1]。为此,对冷泉蚕区养蚕水平波动进行统计分析,以期为云南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调查方法

收集2010-2015年6年间云南冷泉蚕区309户农户的蚕茧生产数据,分别按照每年所有农户生产数据、每一片区6年间所有生产数据为组别,运用Excel做不重复随机抽样统计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或问卷形式,针对冷泉蚕区11个主要片区(竹木孔、山咀、冯家寨、城子上、田房坡、嘎机租、补机白、腊卡、大箐、布鲁奇、落迷)2010-2015年6年间蚕茧生产数据、养蚕户数变化、新栽桑面积变化、当地主要农副产品效益进行统计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年度间冷泉蚕区养蚕水平分析

汇总冷泉蚕区2010-2015年6年间各年的生产数据,按年度为标签将各年度样本分成6组,从各年生产数据中随机抽取40家农户作为调查的样本。通过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6组间的整体差异。样本通过方差齐性检验,说明各样本可以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各组的差异。从表1可以看出,组间平方和的F值为6.190,相应概率值为0.000,小于显著水平0.05,因此认为冷泉蚕区的养蚕水平在2010-2015年间的差异是显著的。

为了看出各年度间的水平差异,进行各年度间的Bonferroni多重检验,以0.05为显著水平,从表2可以看出,各组间的均值差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2010年同2013年、2015年养蚕水平有明显区别;2012年、2014年同2015年也有明显区别。由此就可以通过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值判定各年度养蚕水平的高低。

由图1可以看出,2010年冷泉蚕区单张蚕种产茧量的平均值最低,平均单产只有41.5 kg。2015年的最高,达53.4 kg。养蚕水平在2012年和2014年有一定的下滑,但整体呈上升趋势,这也符合养蚕水平发展的一般规律。导致养蚕水平波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2.2 不同片区间养蚕水平分析

将各片区2010-2015年6年间所有养蚕数据分别汇总,以片区为标签分成11组,从每组中随机抽取40个样本,通过方差齐性检验,求得P值为0.323,显著大于0.05,说明样本整体方差齐性。将这11组数据用SPSS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组间差异,结果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组间平方和F值为9.046,相应概率为0.000,故可认为各片区间的养蚕水平差异显著。

为了看出哪些片区之间养蚕水平存在差异,通过对各片区间进行两两比较的多重检验,以0.05为显著水平,从表4可以看出,所列各组间的均值差显著性均小于0.05。说明各片区单张蚕种产茧量平均值差异明显,所以可以通过单张蚕种产茧量的平均值对各片区进行水平划分。

由图2可见,单张蚕种产茧量均值处于最低水平的两个片区是冯家寨和城子上,处于较高水平的片区是竹木孔、补机白、布鲁奇。中等水平的嘎机租、腊卡、大箐在养蚕水平上看不出明显区别,山咀和田房坡也没有明显的差异。通过对各个片区的养蚕水平整体评估后,在以后对片区的技术服务和扶持中,重点对养蚕水平不高的地区进行专门培训,以提高整体养蚕水平。同时,某一片区整体养蚕水平的高低,是否同片区整体养蚕积极性有关,这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2.3 冷泉蚕区2010-2015年养蚕户数变化

从图3可以看出,2010年冷泉蚕区发展到17个片区,养蚕户数279户;到2012年,达到18个片区,养蚕户数为309户。从2013年开始,养蚕户数骤减1/3,到2015年只有156户。主要养蚕片区减少到11个。从近几年各片区养蚕户数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各个片区2010-2015年间几乎每年养蚕户数都在减少。竹木孔从2010年40家养蚕到2015年只有22家。山咀、城子上、田房坡、嘎机租、腊卡、大箐、布鲁奇等地减少户数都在50%以上。冯家寨、所本底、黑沙吉、头塘、邑乌等地养蚕户数到2015年几乎消失。但与此同时,远离城镇中心的落迷、补机白、查拉卡等地养蚕户数不减反增。

2.4 冷泉蚕区近年新栽桑情况分析

由图4可以看出,从2014年开始,部分片区有新栽桑树的农户,主要集中在落迷和查拉卡两个新区。2015年开始新栽桑面积开始增大,主要集中在竹木孔、布鲁奇、嘎机租等片区,同时也是养蚕户数减少最多的片区。到2016年初的栽桑面积主要集中在查拉卡和落迷两个地区,这两个片区都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区,远离城镇中心,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2.5 2010-2015年间蚕桑效益同其他农副产品产值的对比分析

篇6

一、企业统计分析的重要性

统计分析指的是一种研究活动,研究方法是统计方法,采用的是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对所要研究对象的实际特征进行分析。统计分析是整个统计过程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他的几个环节分别为统计设计、统计调查与统计整理,同时统计分析在统计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对已经获得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的重要工作。统计方法的运用,制定出相应的生产统计表,这些生产统计表反应了生产内容的数据,将这些数据联系起来,从而为整个企业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分析。在对过去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目前工作进行指导,同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划。在进行统计分析过程中,也是进行统计监督工作。因此,对企业及时进行统计分析,能够更快的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改正的措施。统计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在千变万化的市场站稳,就需要全面、真实的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信息,以及与本企业相关的行业、地区、国家、乃至国际相关的市场信息,这些信息加工成统计资料,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二、统计分析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作用

首先,统计分析在生产中的作用。生产统计分析是进行统计数据处理之后的主要步骤。在统计数据处理的过程中,其主要提供的产品是统计工作的半成品,在统计分析过程中,能够为统计工作提供一种最终产品。生产统计分析和统计表之间的作用是相互进行补充,首先,统计表能够反应生产过程中存在量的关系,该过程反应的只是一种独立的量。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所反应的也只是量上的独立。在生产统计分析的过程,可以联系生产中的各个过程,通过动态的方式对生产的量以及过程进行总结。

其次,统计分析为经营指引方向。通过这种生产统计分析,决策者需要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经营的关键问题进行把握,寻找到经营发展的方向。随后,将该生产统计表中的生产内容量进行对比,生产统计分析可以深入到经营的每个环节,而不像统计指标一样,只是反应特定的对象。

最后,统计分析工作,能够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生产客观规律。统计表在该过程中,可以对生产现象的结果进行反应。根据对现实生活的反应,从而得出生产客观规律的选择,通过一种论证,使得统计数据与文字论证能够实现结合。

三、企业如何在生产经营中做好统计分析

(一)提高统计员的综合素质

统计工作者是从事统计工作的主体,统计员的素质高,其统计分析工作完成的也会比较出色。统计员的素质低,其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也一般。因此,企业要积极对统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进行培训,提高其素质与提高其工作质量息息相关。要做到这点,需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为专业知识方面,积极组织统计人员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不断组织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统计人员的理论知识,还能使他们强化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为要不断加强统计人员思想道德素质,以统计法为准绳,实事求实,以真实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二)企业生产管理的统计分析

企业成本与效益是企业经营的重点,分析成本水平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先决条件。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变动的总量、结构、单价进行因素分析,并与目标指标比较,找出差异,评价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提出改进措施,进行技改挖掘,促进成本费用的降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统计分析

企业经营成果的分析是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经营策略的重要依据,主要从企业的盈亏分析入手,采用因素分析法通过对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等因素与目标利润的差异,如通过产品销售收入的单价、产品销售的数量等因素对收入的变动影响。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的同时还要考虑许多指标如利润、产品产值、产品质量、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等,这些变量对企业的表现也是有升有降,无法从单一的统计指标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因此可用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用少量的几个综合变量代替原来许多变量,得出一个总的指标,按总指标排序、分类,由此得出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通过分析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减少产成品库存,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盈利水平。

(四)搜集市场信息,提高信息质量

对统计数据来说,真实性、客观性是其最为基本的要求。要做出较为正确的决策,就需要对市场发展的方向与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在这过程中,需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及时收集,同时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并根据企业实际运行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运行过程中的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从而找到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企业能够进行良性发展。

(五)提高统计分析在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产品质量的保证需要多方面的配合,比如质检工作的配合、产品质量的评估,在二者工作的基础上,为产品质量的改正提供重要参考。经济的发展,要求企业需要不断改良产品质量。要对质量进行改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如全因子试验、部分因子试验以及田口方法等等。随后通过一系列的试验以及统计,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确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加速试验,一是老化分析。

(六)建立统计信息网络,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企业应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建立统计信息网络,使生产、供应、销售、库存、财务信息及相应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利用数据库技术、web技术、java技术、PHP编程技术、数据集成技术以及统计技术建立以数据库为核心的信息化平台,形成生产数据与分析,消耗数据与分析,成本数据与分析、原材料库存与分析、成品库存与分等大模块组成,通过该系统实现生产、消耗、成本、销售数据的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可靠的及时、准确的统计分析。

四、结束语

由上可知,统计分析工作能够为企业决策提供数据,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为企业今后的发展提供重要指导。还能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提供充分的监督与指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统计分析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不断提高统计分析的质量,收集到更多的统计信息。同时还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能够对现在以为未来的工作都进行指导,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为未来的发展做出较为合理的规划,同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之上,进行统计监督工作。所以,企业要进行及时统计,在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要不断及时改正这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不断提出对策。此外,还应当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对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完善。笔者在本文中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企业在统计专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黄历山.第二部分 方针目标管理――煤矿计划.统计工作标准化.现代化管理知识问答[J]. 煤炭经济研究, 2011(04).

[2] 孙梅侠.发挥统计分析职能. 促进企业生产经营管理[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06).

[3] 潘俊霞.“双压”下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对策[J]. 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05).

篇7

统计分析以统计资料为依据,运用科学的统计方法,掌握对象的特征,对其研究,统计分析是一项重要工作,是统计设计、调查、整理之后的出来的,通过把得到的信息进行研究、论证,发现企业发展的特征和规律,预测企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从根本上解决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以后的工作做好指导,并能为企业发展指明方向、做好规划。

一、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发挥

统计分析人员通过对企业统计资料的掌握,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分析和研究,明确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找出形成的原因,分析探究原因,根据原因提出解决的办法和方针,提高企业经济发展能力,同时分析企业发展的趋势,研究企业管理工作,为其改进提高有力根据,因此可以看出统计分析职能在企业经营管理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现代化信息的发展,统计分析工作不只是把独立的数据进行统计、排列、汇总、做报表等,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和信息的应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统计工作者对信息数据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分析,探究数据里隐含的问题、规律、对企业发展的认识等,发挥了统计工作的作用和职能。

二、统计分析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统计分析工作始终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同步,它是企业数据的来源,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很少企业注重统计分析工作在生存经营管理中所起的分量,再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有些问题依然存在统计分析工作当中。

1、没有认识到统计工作的作用

企业的生存发展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目前很多企业出现资金周转困难、亏损的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没能正确掌握企业发展规律,没有认清统计分析工作的实质,没有意识到统计分析工作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

2、工作人员素质的局限性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要有专业的统计理论知识,具备分析数据的能力,因为它决定着统计分析工作的质量。企业认识不到统计分析工作的重要性,对岗位设置不够重视,有专职统计人员的企业很少,一般企业都是由兼职人员完成工作,没有系统全面的统计知识,更不能做出科学的数据。

3、统计工作质量较低

企业没有专业的统计工作人员,将会导致统计数据不实、指标不准确、记录不完整、台账不完善,没有真实及时的信息数据,不能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失去统计的价值,严重的情况将使领导的决策出现失误,给企业生产运营造成损失。

4、统计方法落后

影响企业统计数据质量不高的另一原因是统计方法不科学,有的甚至是比较传统的统计方法,没有利用信息化的统计方法,目前很多企业数据来自财务,没有采用专业的统计人员统计,很少采用网络技术和数据分析的专业软件。统计工作人员采用传统的、简单的统计方法,得到的数据质量不高,因此数据很难反映企业运营的规律,反映企业存在问题,统计工作将失去本身的意义。

三、如何企业提高统计分析职能

1、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重视

统计分析工作人员做出的统计分析报告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是企业掌握自身发展规律的重要依据,是企业决策者为企业拟定决策的根据,决策者要想为企业发展作出正确的决策,必须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监督和重视,只有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有效的数据和正确的市场信息,才能确保决策者能正确掌握市场发展,做好企业发展计划。

2、加强对统计工作者的培训

首先加强对统计人员的岗位知识培训,提高业务能力,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为统计工作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培训指导,定期考核,打造一支专业性更强的统计分析队伍。其次是提高统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多方面的学习,培养积极的心态和较高的素养,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3、加强统计工作质量的提升

加强统计分析的基础工作,掌握统计工作的方法,推进基础设施改革,采用现代化的技术,建立数据信息资源平台,实现统计数据的真实、全面、系统,同时加快对统计工具的开发和研制,彻底对统计工作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统计分析工作。

4、加强对统计信息库的建设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把企业统计分析工作带上了信息化的道路上,实现企业统计分析工作的信息化,必定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因此,抓住信息化的机会,利用信息化的优势,加强信息库的建设,确保信息的实时准确,确保数据科学系统,为企业提供高效的服务。

结论:

统计分析职能的发挥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要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职能,为企业发展和重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监督和指导企业日常生产经营的运作,对企业的管理发挥重大作用。企业重视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提高统计人员能力,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态,把握企业发展规律,在实践的同时不断完善统计工作,加强统计工作的创新,为企业生产运营管理发挥更的作用,提高企业效益,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霞.充分发挥统计分析作用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浅谈企业统计分析[J].管理观察,2010(21).

篇8

据统计,2008年贵州以中药、苗药为主体的工业实现总产值98.34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34.58亿元,销售收入为61.5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2.46万人。医药工业以高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快速发展。2007年,贵州同济堂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说明贵州药业正在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二)贵州制药业存在的问题

贵州位于偏远的西部地区,交通极度不便,信息传递不及时,经济起点低,资金匮乏,高科技人才极端缺乏,导致其制药业技术水平差,劳动生产率低下。药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在2006年中国大型工业企业排名中,贵州益佰制药有限责任公司仅居于第1809位,可见贵州药业与全国企业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

二、贵州制药业劳动生产率的计量经济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劳动生产率是一项综合性的经济指标,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创造使用价值的能力。而全员劳动生产率是考核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指标之一。目前我国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将工业企业的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的。计算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

从而,在我们知道工业增加值及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情况下,就可以计算出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值。

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基本建设投资作为解释变量。现设定Y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X2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合(二)数据的收集

从贵州统计年鉴,可获取贵州省1998年至2008年关于制药业发展的各个变量的统计数据。

(三)参数的估计

根据1998―2008年的数据,用最小二乘法得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四)模型的检验

1、经济意义检验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贵州医药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每增加1亿元,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1171.759元/人;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贵州医药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增加1个,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减少658.0262元/人;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贵州医药行业基本建设投资每增加1万元,其全员劳动生产率增加0.504690元/人。这与理论分析和经验判断基本一致。企业的资产越多,则相对而言规模越大,从而员工的生产效率越高。而若企业个数越多,从而导致从业人员越多,必然造成人力资源浪费,因此全员劳动生产率就越低。行业的基本建设投资越多,则使得企业的硬件设施更先进,从而员工生产效率也会提高。

2、统计检验

2)F检验:由F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017100,说明回归方程显著,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基本建设投资”等变量联合起来确实对“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

3)t检验: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计” 变量,其t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0248,说明对被解释变量“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其t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1217,说明对被解释变量“全员劳动生产率”有显著影响。在其他解释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对于“基本建设投资”,其t统计量的概率值为0.2311,虽然对被解释变量“全员劳动生产率”没有十分明显的显著影响,但在剔除掉数据的误差因素,及其他客观因素以后,本文仍然认为该变量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影响。

3、经济计量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

利用EViews软件,获得各个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可知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

用逐步回归法,解决多重共线性的问题。

最后修正严重多重共线性影响的回归结果为:

3)自相关性检验:

0.467,du=1.896.从而有4-du

接下来,我们利用图示检验法,做出残差et的散点图,可知模型存在正相关性。

利用科克伦-奥克特迭代法来解决自相关问题。使用et进行滞后一期的自回归(参见附录五中的表12)。可得回对原模型进行广义差分,得到广义差分方程:

因此,此模型即为最终得到的模型。

三、关于贵州药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定量研究所得到的结论

我们可以了解到贵州药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其资产成正相关,与企业单位数负相关。

由此可见,贵州药业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资源潜力,这与其一直以来存在的许多问题有关,如企业规模小,但数量过多,同时在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方面跟不上步伐,许多中医药行业甚至以手工作坊为主等等,都造成了劳动生产率的低下。

(二)对策与建议

第一, 扩大企业规模。许多大中型的制药公司拥有先进的核心技术,但是与国内外一些大型药业公司相比,其规模明显过小。

第二, 增加基本建设投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认为,生产工具在生产资料中起最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许多工作可以通过机器来进行,以减少人力资源。

篇9

1 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属于数理统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进行多个分析指标的统计时,往往需要用到数理统计分析来进行多个统计指标之间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多元统计分析有多种分析方法,比如说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等。在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时,往往需要结合多个统计指标来进行,将多元统计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条件中,可以充分掌握气候、农药、化肥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寻找各个指标之间的联系性,再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农业经济发展有清晰的了解,再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制度,合理地对现有农业资源进行分配,最终实现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目的。

2 多元统计分析的应用和实践

在探究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时,选择多元统计分析的方式,可以最大化运用农业生产条件,科学的分配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在实际的分析时,可以先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进行统计,比如说劳动力情况、机械化水平、气候条件、耕地面积等。因为每个地区的实际农业生产条件都不相同,比如说西南地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最主要的因素是农村劳动力,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等远没有劳动力重要。其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西南地区的地形情况比较复杂,没有大面积的耕地,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的应用,往往需要采取人工的方式来完成耕种,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运用关联分析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分析时,绝大多数地区的耕地面积与农村劳动力关联不是很紧密,与物质生产条件的关联程度在逐年加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对传统的种植方式带来了很大的改变,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进而耕地面积以及农村劳动力的重要性已经没有之前那么重要。对于农业生产工具、化肥农药等的使用不断加大,再加上各个地区的实际生产条件有所不同,导致了农业生产条件重要性的改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农业生产条件进行调整,最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条件直接影响到农业经济的发展,一定要做好农业生产条件的利用工作,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际的生产过程中,随着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在生产条件中的地位逐渐降低,但是耕地面积以及劳动力又是农业生产中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时,要加大对种植技术的研究力度,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产量;要增强农村劳动力对科技的运用能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开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产值,促进经济发展。

篇10

本文研究的背景:我国企业由于对信息化建设重视不足,导致企业员工工作量大、工作的时间也比较长、财力与物力耗费比较厉害,所以非常需要一个信息化的生产管理系统。对于大部分中国企业,在竞争激烈、核心技术含量较低、依靠大批量生产降低运作成本才能够盈利的行业中,提高供应链协作水平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一般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在供应链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为:

(1)供应链对企业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影响和要求研究

(2)基于供应链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网络结构设计与系统模块方案设计

(3)从供应链协作角度,分析设计的供应链模式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方法,为实际应用提供解决方法。

本文研究的意义:是近些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及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各个产业面临的市场环境变化相当大,这其中包括:贸易壁垒的降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流通的进步、金融市场的自由化等。企业为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优化调整所在的区域经济结构,加快进入国际市场,提高自身的市场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应用供应链模式下的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变得尤为重要。

在供应链生产管理信息系统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我们需要用到很多概念,如: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概念,虚拟企业的概念等。首先我们需要对这些系统和概念的发展和现状进行了解。

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它是一个整合企业的内部信息的管理系统。此系统是一个面向财务和会计的信息系统,其主要职能是资源的整合和规划,包括采购,生产,配送,管理和降低业务成本,后来又增加了人力资源的管理。它利用计算机技术,集中管理企业的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企业自身的生产经营需要和客户需求有效整合在一起,并且利用供应链资源,帮助企业管理层解决产品成本问题,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合理分配企业资金,这使它成为一种可以按用户需求进行生产管理的新的管理方法。

篇11

(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文章从近年浙江省科技投入产出现状出发,结合文献研究和统计数据确定出科技投入和产出的两组指

标,通过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合访谈和科研工作实际,对提升其科技产出能力提出对策

建议。

【关键词】统计分析;浙江;科技;产出

一、研究背景及现状分析

据国家统计局2012 年8 月的《新世纪实现新跨越新

征程谱写新篇章》报告,我国2011 年的人均GDP 达5 432 美

元,已接近6 000 美元的大关,[1]经济发展即将进入以科技创新

为驱动的后工业化发展阶段,也即俗称的发达经济初级阶段。

党的十强调,要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把全社会的智慧

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2]浙江的人均GDP 早在2008 年

就已超6 000 美元大关,加之经济发展中存在着结构性矛盾突

出和市场资源两头在外等矛盾,进一步提升科技产出能力,实

现创新驱动刻不容缓。

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科研投入的产出效

率以及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两方面。一般在文献浏览或实证调研

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之后对相应的研究

对象进行对比分析,从理论上提出对策。这其中,更侧重对科研

投入因素的分类及其对产出的影响,尤以对经费投入的关注最

多,进而对如何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出建议。而目前的文献中,

科研投入(产出)中的科技投入(产出)为研究对象,较少将科研

投入(产出)与科技投入(产出)进一步细分。通过定量分析手段

将科技投入的各要素整合后作为系统指标来研究其产出的影

响及程度的还较少。

二、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在一定量文献研究及政府正式文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相

关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献,本研究将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研

究与试验发展支出、科技人员数、R&D 人员数、研究机构数、立

项课题数等6 项指标作为反映科技投入的指标;将专利申请

数、专利授权数、数、著作出版数、技术市场成交额等5

项指标作为反映科技产出的指标。从《中国统计年鉴》、《浙江省

统计年鉴》、《浙江省科技统计数据库》、《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统

计公报》等统计文本中摘录出2005—2011 年的相关数据。通过

因子分析和相关性分析,运用SPSS16.0 统计软件,对原始数据

进行处理,将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因子分析

后提取出各自的主要影响因子,将提取出的主要因子的因子值

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得出具体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

就如何提升浙江省科技产出能力提出对策建议。

三、定量分析

(一)因子分析方法的运用

1.对基础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可行性判断。首先求得相关系

数矩阵,从输出结果看,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超过0.3,表明指

标变量呈较高的线性关系。同时,进行KMO 和Barlett 球形检

验,输出结果如表1 所示。KMO 系数为0.674,显著性水平为

0.000,远小于0.05,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表1 KMO and Bartlett's 检验结果

2.求出累计方差贡献率,确定公因子个数。通过SPSS,求出

变量共同度结果。从结果可见,共同度结果均达到了1.0,这表

示所提取的因子能非常好地解释各变量。根据方差分析结果

(见表2),累计方差贡献率高达98.048%,说明它们包含了原6

个指标的全部信息。

表2 累计方差贡献率

3.因子旋转及分析。在提取了2 个公因子之后,进一步进行

方差极大正交旋转,建立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结果如表3

所示。由此对2 个因子作出解释和命名:因子一由于包含了科

技人员数、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R&D 人员数、研究与试验发

展支出等四项指标,可概括为“人力与经费投入”因素。因子二

包含了研究机构数、立项课题数等两项指标,可概括为“机构和

课题”因素。

同样的方法,在反映科技产出的5 个指标中提取出包含了

数和著作出版数等两项指标的因子三,将其命名为

“理论成果产出”因素。提取包含专利申请数、专利授权数、技术

市场成交额三项指标的因子四,将其命名为“专利及技术转化”

因素。

表3 旋转后的因子负荷矩阵

(二)相关性分析方法的运用

将以上4 个因子值进一步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分别进行

的两个变量间的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因子一(人力与

经费投入)与因子三(理论性成果)的相关性系数(0.999)最高且

显著性水平(0.00)符合要求,因子二(课题研究)与因子四(专

利及技术转化)也呈现高相关性并通过显著性检验。

表4 相关性分析结果

四、结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科技投入及产出中各指标相关性分析,表明各类科技

投入因素中,人力和经费投入、机构和课题孵化对与理论性成

果、专利及技术转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根据定量分析,结合前期进行的相关访谈调研以及科研工

作实践,对提升科技投入产出比的对策作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1.加强科技队伍建设,提高R&D 人员比重。在产业结构升

级背景下,政府应根据建设创新型省份的目标和科技强省的具

体步骤,结合产业结构分布及区域经济特色,通过产业规划布

局调整的具体实施及科技创新多元平台的建设,科技制度建

设、体制完善等环节,加强科技软硬条件对人才的集聚作用,打

造一支适合浙江区域经济特色的科技人员队伍,并使其成为空

间分布合理的积极的区域创新要素。[3]与此同时,稳步提高科技

队伍建设中R&D 人员比重,该部分人员直接从事科技活动核

心内容的研究与发展活动,其数量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科技

实力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普遍高于60%以上。[4]而

2009 年浙江省工业企业R&D 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仅为

2.3%。[5]可见,浙江亟需壮大该人员队伍。

2.增强教育对科技人才培养支撑。首先,作为顶层设计的行

政主管部门要在教育发展规划和目标设计上积极引导教育职

能的优化,积极鼓励构建适合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教育体制与

机制,强化高层次人才的科技创新素养。其次,高校尤其是非研

究型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要积极调整和突破传统应试

教育的固有框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中注重学生

科技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和课程设置需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及

产业结构转型方向,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通过内培外引等方式

增强教师的科技创新实践和培养能力。

(二)加强经费监管力度,优化科技投入经费结构

1.设计和落实科研经费监管工程。政府对科研经费的监管

不能作为短期任务来完成,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经费

使用、监管的机构和体系并形成相对刚性的监督和纠偏体系,

完善科研经费的阳光工程,避免因职能或制度的缺失而造成对

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的打击及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的降低。

2.发挥好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的效能。该部分经费是反

映科技投入实际完成情况的经费。政府层面要协同好财政、科

技、审计等部门的职能,自上而下设计一套较为统一的管理体

系及配套的财务管理系统,课题承担单位要加大对其预算和执

行情况的管理,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大前提下,加大对各类

科技人才的激励力度,规范好科研业务费的开支,也要切实发

挥好科研管理费的“蓄电池”作用,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作出贡献

的科技人才的收入激励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科技人

才的保护和支持力度,并督促各项目负责人积极发挥好人员劳

务费、科研激励费等内部支出经费的使用,做好对骨干科研人

员的激励。

(三)提高课题研究质量,注重科研成果转化

1.鼓励学科方向的凝炼和团队协作研究。不可否认,无论是

企业、科研院所还是高校,在科研课题的立项过程中存在着一

定的功利及寻租行为,对课题立项数量及经费的追求远大于研

究过程的关注。以高校为例,纵向课题的立项层次和横向课题

的到款额是教师晋升和日常考核中的重要内容。在此制度激励

下,课题承担数呈逐年攀升之势,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顾

学科背景,但有课题便积极争取的现象,而对这些课题稍加整

理便不难发现两种较为极端的现象:一种是针对某一研究内

容,在同一研究层次上和范围内,变换课题名称反复立项;另一

种则是“大而全”,跨专业、跨学科、跨门类的承担各种层次和内

容的课题,但很难分析出其主攻的学术领域,更难分析出其系

统性的研究方向和相对固定的研究团队。在这样的情况下,课

题(或项目)的学术意义和价值越来越被偏离。为此,相关教育

职能部门应完善和调整相关的考核或激励制度,鼓励潜心研

究,并整合优势资源,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合理定位于相对稳

定的学科领域及具体的研究方向,并以此为标杆引导科研团队

的形成,鼓励致力于实践应用环节的基础性研究,为持续系统

推进专项领域的研究和高层次成果的产生打好基础。

2.鼓励科技成果产出与转化。上述分析已证明,专利和技术

的产出及市场化与研究机构和课题的孵化呈高相关。结合科研

工作实践,科研平台的有效运行对课题立项成功率、课题研究

工作的深入开展起着积极的作用,进而直接体现在科技含量

高、契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或技术的产出上。为此,企业尤其

是高新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应转变对科研成果的传统评价标

准,摒弃单纯追求课题立项数、论文著作、专利或获奖数量的科

研激励制度和考核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发展定位,对科技含量

高、市场化基础好、科技创新性强的成果的产出激励。如在专利

鼓励政策中,相对加大对成功专利转化的奖励及个人收益等分

配办法。

3.积极发展产学研用结合。产学研合作是有效整合研发、生

产、信息资源,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的新兴社会生产方式,其战略

联盟的形成可以较好地实现合作成果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为

此,地方政府应牢固依托地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特色,加快

建立和完善与产学研合作及成果转化相适应的内部科技管理

和激励制度,政府应加强对产学研用结合的引导和激励并积极

有序开展第三方服务系统建设,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主体以此

更好地成为产学研用结合的主体,高校可将其与科技服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