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4 15:09:1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人体工程学的应用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舒适的居住环境和家具的安全性在当今社会中的要求越来越被人们看重。设计出更多的对人体健康和更舒适的家具,在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的以人为本,设计出了更多适应人体生理结构或者需求的家具,在日常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在注重外观设计的同时,人体和谐的方式也在不断的提高,人体工程学的设计理念也被慢慢引入进去,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和关注。从人的基本结构、心理、生物力等方面出发,做到家具之间的合理协调的运用,这是根据人体工程学从人的自身出发的概念,前提为适应人的身心需求,这样才能设计出使用效果最佳的产品。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得到高效率的支配,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
人体工程学的概况
人体工程学又被称为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者工效学等。人体工程学有人体测量学、生物力学、劳动生理学、环境生理学工程心理学、时间和工作研究六个主要部分组成。人体工程学的定义为:人在某种工作环境中对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因素方面的研究,人和机器及环境相互影响的研究,人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以及对休假时间的调整和对工作效率的研究,人体是否健康、是否安全、是否舒适等方面的科学。
家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作用
在设计家具的过程中,使家具的设计能够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及需求是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原理,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人体的测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以下两点说明了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在家具设计中的主要作用。
1.家具最佳尺度的确定
通过对大量常规使用者的测量,在目标人群中推断和统计出各个部门的基本尺寸、肢体活动的范围和生物力学等,被称为人体工程学的主要内容。数据对家具的可靠性和精确性有重要的作用,家具的最佳尺寸是通过设计人员准确性的计算而得到的,让使用者感觉到最大的舒适度和满意度的同时,我们使用的是最少的材料。家具大规模的定量生产也需要更加准确度的尺寸。
2.家具整体组合是关键
一般来说,家具的固定空间的确定是为了设计出具有美感的整套家具。在人体工程学的中获得的数据能够准确的对家具的整体设计提供了有利的数据和设计理念,设计出了更加符合环境对人和家具对人的和谐度。达到最佳的效果要将整体的设计方案得到最佳的实施。
人体工程学中的家具设计
人体工程学在家具设计中是首要的关注,对人与家具之间的关系买,人体结构和主要系统组织等生理学知识的研究,在选用材料是要根据使用者的生活习惯和对日常生活的需要而进行选择,这样不但让使用者感到满足,而且他们的舒适度也会提高。
在坐、立、卧、蹲、跳、走等方面体现出了人体基本动作的千差万别,不仅对人体身边空间产生不同的要求同时对人体的形态也有不同的要求,人体对空间和舒适度的需求最为重要,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人体整体的体力消耗,从而使疲劳程度得到减少,营造出更加舒适的环境,使得家具更加具有使用性。
美观和实用是家具设计的基本要素,和传统的设计理念相比,现在人们更加注意的是家具的舒适程度,而家具的美观显得没有那么重要,家具中看不中用,如果漂亮的家具没有实用性,它会造成人体的肌肉和脊髓的影响。想要使用者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舒适的程度,我们要对使用者平时的习惯进行统计,例如他们的各种姿势。设计出适合他们所需要的家具,并感觉到定的舒适度。
在生活中,餐桌和餐椅的不协调,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夹菜时够不到,衣服的袖口容易粘上油渍。课桌和椅子的不协调,我们会坐姿不正确,容易趴在桌子上,这样不仅对我们的视力没有定的好处,同时容易造成脊椎的弯曲,在使用家具时定要做到明确标准,在设计时要做到准确度,这样对我们的身体有定的帮助,同时从心理上我们也感觉到一定的舒适度。
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发展方向
1.设计的个性化趋势
通过人体工程学设计的家具也不能缩短人体之间存在的差异,不能考虑到所有人的需求,例如;我国对俄罗斯大巴车的引进,软座的设计理念,并不适合我们中国人做,会使我们感到不舒服,这种软座的设计高度是根据俄罗斯人的身高来设计的并不适合我们中国的人们。同样的道理,物品往往是对定区域的人就行设计的而不能满足多数人的要求,这样的设计理念在人体工程学中是不符合条件的,他不能满足具有差异性人群的使用,因此人们在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制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追求完美的高质量物品的同时,价格对人们来说就没有那么重要。
2.对试制模式研发的加强
满足人们行为活动所需的空间,一般根据人体动态尺度和行为活动的范围考虑空间。如完成炊事活动所需要的厨房空间;完成洗浴活动所需要的浴室空间。另外,满足户外生活是人们对城市空间最表象和最基本的行为心理需求。人们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投身到一系列的运动过程中去,就构成了人的活动,户外生活包含活动按性质一般分为三类,即必要性活动、随意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如小区内运动活动空间;公园内休闲平台;广场上集会表演空间等。风俗习惯是一种行为特征的群体表现,它不是因人而异,而是带有地域性特质的由当地积累的生活方式。生活中的习俗、文化的习惯、象征的意义是社会演进过程中必然传承渐变的内容,是群体积累的生活方式,透过空间使用而生成一定的空间结果。如中国传统的端午节赛龙舟和元宵节观花灯;欧美国家的万圣节化妆舞会以及圣诞节的圣诞活动等都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2生理空间
人类自身是一种动物,具有和动物所具备的基本生理要求。主要包括: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几个方面的感受。可以通过满足空间环境合理的光感,定位视觉空间的不同效果;制造合适声音效果,达到氛围的烘托;改善环境气味,制造空间效果的独特性;以及人体肌肤的感受;味蕾的感受等都是满足生理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素。设计时,要注重各个生理感受的统一与协调,不要牛头不对马嘴,忽略了空间设计的整体感。
3心理空间
心理上满足人们需要的空间,包括:个人空间与人际距离,领域性,私密性。个人空间是最小的随身体移动的区域,有的心理学家则把它称为身体缓冲区。它是每个人身体周围存在的既不可见又不可侵犯和干扰的空间,是随身体移动而移动的“气泡”。“气泡”大小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人的相互交往与活动便是人际距离。人际学家霍尔把人际距离明确概括为四种,即:亲昵距离、私交距离、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亲昵距离范围0~0.45米,主要为情人间的交往,一般不用于公共场所;私交距离范围0.45~1.2米,一般用于亲属、师生、密友之间;社交距离范围1.2~3.6米,这是在大多数商业活动和社交活动中所惯用的距离;公共距离范围3.6~7.6米,主要用于演讲、演出和各种仪式。领域是人们所占用与控制的一定空间范围,领域性是与领域有关的行为,是指个人和群体为了满足某种需求,要求占有或者控制一定特定空间范围及空间中所有物的习性。领域空间一旦形成,外来者的入侵就会令占有者感到不快,而用眼神、手势、语言以致动作来保护这一领域,外来者也会因此局促不安。另一方面,领域还使各占有成员增强了从属于同一空间范围“认同感”,进而促使他们积极参与该领域的管理和建设,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领域的完整与统一,加强了外来干涉者对该领域的尊重。私密性具有隔绝外界干扰的作用,而仍能使人在需要的时候与其他人的接触。是空间被划分成不同的领域,而不同的领域又相对独立,又具有自己空间特色的空间范围。因此,“私密———公共”互为极端,在设计中为不同活动进行领域划分的时候,必须以相应的物质手段来满足不同层次的空间环境。
4人体工程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未来50年内,预计75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数量将翻番。如果这样,专为正常人设计的设备、服务和系统就必须扩展到其他使用人群。人们需要获得整个社会群体(包括老年人和残疾人)能力的相关方面的数据资料,包括:生理学方面(譬如:肢体活动范围、力量、视觉、听觉)、心理学方面(譬如:感知、反应时间、记忆),同时需要人体测量学的数据(人的身材和外形范围)。具备了以上资料,尽职的设计师就形成了一个知识数据库,可以随时提取想要的数据。通过数据改造现有的环境,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可以获得很大提高,生活环境更加宜人可居。
研讨式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授课内容和学生知识积累为基础,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应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累积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二、人体工程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对于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人体工程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广泛,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且交叉性强,想要学好这门课程并非易事。经问卷调查,被调查人群中11%的学生认为《人体工程学》内容复杂枯燥,部分理论知识难以理解;59%的人认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与艺术类学生的知识背景存在矛盾,是导致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19%的人缺乏学习兴趣,认为《人体工程学》的理论难以联系实际,导致学习效果不佳。对教师而言,《人体工程学》属于难教的课程。我国的人体工程学较西方国家起步晚,教材多而不精,部分理论直接引入了西方国家或日本的人体工程学研究成果,研究的条件背景不明。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常照本宣科,学生觉得晦涩难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此外,《人体工程学》常采用考试作为考核方式,学生为了通过考试需要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很难培养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采用不同于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
三、研讨式教学的应用
研讨式教学主要是为了解决传统授课方式遇到的某些问题而采用的。教师是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提供学习场地和设备(教室、模型实验室、多媒体设备和实验设备等),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人体工程学》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座椅设计这一课题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较为适合作为研讨课的学习内容。下面以座椅设计研讨课为例,介绍研讨式教学在《人体工程学》课程中的实际应用。
(一)设定学习目标和任务
研讨课的开始,教师设定学习的总体目标设计适合每个学生自己的学习椅,完成座椅设计的成果图纸,并在图纸上列表说明座椅各功能尺寸数据的由来。另外,将学习任务分成了 座椅设计中人的因素、座椅设计的环境因素和座椅的尺寸、造型和材料设计三个方面。
(二)学生分组自学并展开讨论
将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每组3~4人),课下查阅相关资料,课上交流学习。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学生了解到,座椅设计中人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体基本构造、人体测量、人座椅界面的压力分布、人体疲劳等重要内容。在课上的交流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抽出一名学生向全体同学讲解某一个部分的内容(确保每个学生讲课的机会均等),教师和学生随时可以提出疑问并共同探讨解决。人体测量中百分位的概念是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由教师负责解释;座椅设计中用到的人体静态尺寸,由学生自带测量工具互相展开测量实验,并对数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人座椅界面的压力分布和人体疲劳相关知识,则采用了最直观的学习方式,将学生作为被试者进行体压分布测量实验和肌电实验,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座椅功能尺寸设计是座椅设计的重点,这一环节则在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充分了解和掌握座椅尺寸设计要素后,通过设计图纸来完成学习效果的检验。
(三)集体评议
集体评议是由师生共同检验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每名学生都需要将自己的设计图纸展示出来并讲解,老师和同学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同时完成本门课程的考核,成绩由老师和学生分别给出的成绩共同组成,也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初学生对于研讨式的方式反应淡漠,后来发现本课程的学习需要每个人的参与且参与度越来越高,从最初的被动参与到后来的主动学习,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经过逐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通过后续的反馈环节得知,调整课程的学习内容,以研讨课的形式增加课堂讨论环节、实验和设计实践环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节 人体工程学的含义和发展
人体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也称人类工程学、人间工学或工效学(Ergonomics)。工效学Ergonomis原出希腊文“Ergo”,即“工作、劳动”和“nomos”即“规律、效果”,也即探讨人们劳动、工作效果、效能的规律性。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及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把人体工程学的实践和研究成果,迅速有效地运用到空间技术、工业生产、建筑及室内设计中去,1960年创建了国际人体工程学协会。
及至当今,社会发展向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过渡,重视“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人体工程学强调从人自身出发,在以人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人们衣、食、住、行以及一切生活、生产活动中综合分析的新思路。
日本千叶大学小原教授认为:人体工程学是探知人体的工作能力及其极限,从而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趋向适应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心理学的各种特征。“
其实人—物—环境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一个系统,今后“可望运用人体工程学主动地、高效率地支配生活环境”。
人体工程学联系到室内设计,其含义为:以人为主体,运用人体计测、生理、心理计测等手段和方法,研究人体结构功能、心理、力学等方面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合理协调关系,以适合人的身心活动要求,取得最佳的使用效能,其目标应是安全、健康、高效能和舒适。人体工程学与有关学科以及人体工程学中人、室内环境和设施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人体工程学的基础数据和计测手段
一、人体基础数据
人体基础数据主要有下列三个方面,即有关人体构造、人体尺度以及人体的动作域等的有关数据。
1、人体构造
与人体工程学关系最紧密的是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和肌肉,这三部分在神经系统支配下,使人体各部分完成一系列的运动。骨骼由颅骨、躯干骨、四肢骨三部分组成,脊柱可完成多种运动,是人体的支柱,关节起骨间连接且能活动的作用,肌肉中的骨骼肌受神经系统指挥收缩或舒张,使人体各部分协调动作。
2、人体尺度
人体尺度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数据之一。
3、人体动作域
人们在室内各种工作和生活活动范围的大小,即动作域,它是确定室内空间尺度的重要依据因素之一。以各种计测方法测定的人体动作域,也是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基础数据。如果说人体尺度是静态的、相对固定的数据,人体动作域的尺度则为动态的,其动态尺度与活动情景状态有关。
室内设计时人体尺度具体数据尺寸的选用,应考虑在不同空间与围护的状态下,人们动作和活动的安全,以及对大多数人的适宜尺寸,并强调其中以安全为前提。
例如:对门洞高度、楼梯通行净高、栏杆扶手高度等,应取男性人体高度的上限,并适当加以人体动态时的余量进行设计;对踏步高度、上搁板或挂钩高度等,应按女性人体的平均高度进行设计。
二、人体生理计测
根据人体在进行各种活动时,有关生理状态变化的情况,通过计测手段,予以客观的、科学的测定,以分析人在活动时的能量和负荷大小。
人体生理计测方法主要有:
1、肌电图方法
把人体活动时肌肉张缩的状态以电流图记录,从而可以定量地确定人体该项活动强度和负荷。
2、能量代谢率方法
由于人体活动消耗能量而相应引起的耗氧量值,与其平时耗氧量相比,以此测定活动状态的强度,能量代谢率的计算式,以及不同活动的能量代谢率(RMR)。其计算式如下:
运动时氧耗量-安静时氧耗量
能量代谢率(RMR)
基础代谢率耗量
3、精神反射电流方法
对人体因活动而排出的汗液量作电流测定,从而定量地了解外界精神因素的强度,据此确定人体活动时的负荷大小。
三、人体心理计测
心理计测采用的有精神物理学测量法及尺度法等。
1、精神物理学测量法
用物理学的方法,测定人体神经的最小刺激量,以及感觉刺激量的最小差异。
2、尺度法
以顺序在心理学中划分量度,例如在一直线上划分线段,依顺序标定评语
可由专家或一般人,相应地对美丑、新旧、优劣进行评测。
第三节人体工程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
一、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
根据人体工程学中的有关计测数据,从人的尺度、动作域、心理空间以及人际交往的空间等,以确定空间范围。
二、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
家具设施为人所使用,因此它们的形体、尺度必须以人体尺度为主要依据;同时,人们为了使用这些家具和设施,其周围必须留有活动和使用的最小余地,这些要求都由人体工程科学地予以解决。室内空间越小,停留时间越长,对这方面内容测试的要求也越高,例如车厢、船舱、机舱等交通工具内部空间的设计。
三、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
室内物理环境主要有室内热环境、声环境、光环境、重力环境、辐射环境等,室内设计时有了上述要求的科学的参数后,在设计时就有可能有正确的决策。
转贴于
四、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人眼的视力、视野、光觉、色觉是视觉的要素,人体工程学通过计测得到的数据,对室内光照设计、室内色彩设计、视觉最佳区域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四节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关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
一、含义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
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
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
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
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
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
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
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物体。
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
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目前,这种现代电脑办公作业系统的迅速普及,已经悄无声息的严重威胁到办公人员的健康,就是因为人体工程学在电脑办公空间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与重视。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电脑办公系统、办公人员在使用现代电脑办公作业时,充分考虑到以下问题:(1)保持正确的姿势。电脑办公系统中主要包括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电话机等,一般操作的视距范围在380mm~760mm之间,在
560mm处最为适宜,小于380mm时会引起目眩,超过760mm时细节看不清。观察时头部转动角度,左右均不宜超过45°,上下均不宜超过30°,根据这些人体工程学数据,电脑屏幕应该放在距离560mm处最佳,位置略低于眼水平线10mm~
20mm,显示器的亮度也不要太亮,以免光线刺激眼睛,导致视力下降。显示屏、键盘和鼠标的位置也应该放置合理。首先,键盘放置的高度以手臂自然下垂时,肘关节的高度为宜,操作时使键盘稍微向工作人员的方向倾斜,这样的放置有利于减少肩周、手腕部位的损伤。再者,使用鼠标时,在手腕处放置一个增高的柔软垫,使得手臂不处于悬空状态。移动鼠标时尽量靠臂力,不要用腕力,减轻对手肌腱鞘的损害。(2)若有条件,应该使用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键盘和鼠标。现在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各种采用人体工程学原理设计的键盘和鼠标,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与喜好选择适合自己手型、臂长的键盘鼠标。使手腕、手指、臂部操作时不仅提高使用舒适度,而且提高工作效率,从而避免患上“鼠标手”、“肩周炎”等疾病。
二、现代办公座椅的人体疲劳因素研究
依据美国的人体工程学研究协会指出,单靠采用优良的座椅就能使工作人员每天增加相当于40分钟的工作时间,笔者认为,好的办公用椅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保持脊椎自然s曲线的靠背,可以防止不自然的躯体姿势。为了能够在坐着工作的时候,人体的腰椎曲线保持自然的s形状,座椅的靠背必须符合人体工学的腰椎设计,当坐下来工作时,能很贴切地保持腰椎的自然曲线,使椎间板承受压力平均,以获得更舒适与健康的姿势,来提高工作效率,保持脊椎健康。(2)符合人体臀部曲线的坐垫,减轻肌肉负担。在座椅上放置符合人体臀部曲线的坐垫,可以增加大腿底面及臀部与椅座的接触面积,降低并分散这些部位的压力。如果坐垫向座面里面的方向后倾3~5度,可以避免臀部向前滑动,增加盆骨的稳定性。(3)座椅材质的构成。一个品质好的座椅,不仅要注重正确的靠背、坐垫等,最重要的是它的舒适度,舒适度的高低与办公座椅材质的好坏密不可分。办公家具中,选择坐垫与靠背都是pu发泡的是最适合的,因为pu发泡具有弹性好、不变形、不老化和无毒等特征。如果坐垫材质过硬,无法均衡的支撑身体;若坐垫材质过于柔软,会使坐姿变化,导致肌肉疲劳。因此,办公用椅的坐垫需采用弹性优异、密度均一的材质。
三、办公室内空间设计对人体疲劳因素研究
一、人体工程学的概念
人体工程学是一门关于技术和人的协调关系的科学,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学科。它首先是一种理念,把使用产品的人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要求产品的外形、色彩、性能等,都要围绕人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设计;然后是整理形成的设计技术,包括设计准则、标准、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等;这些设计技术再和特定领域的其他设计技术及制造技术相结合,就形成符合人体工学的产品,这些产品让使用者更健康、高效、愉快地工作和生活。人体工程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不同的作业中人、机器及环境三者间的协调,研究方法和评价手段涉及心理学、生理学、医学、人体测量学、美学和工程技术的多个领域,研究的目的则是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应用,来指导工作器具、工作方式和工作环境的设计和改造,使得作业在效率、安全、健康、舒适等几个方面的特性得以提高。
二、人体工程学的起源
人体工程学起源于欧美,原先是在工业社会中,开始大量生产和使用机械设施的情况下,探求人与机械之间的协调关系,作为独立学科有40多年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科学技术,开始运用人体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在坦克、飞机的内舱设计中,如何使人在舱内有效地操作和战斗,并尽可能使人长时间地在小空间内减少疲劳,即处理好:人――机――环境的协调关系,并伴随着人类技术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完善。
三、人体工程学研究的内容
早期的人体工程学主要研究人和工程机械的关系,即人机关系。其内容有人体结构尺寸和功能尺寸,操作装置,控制盘的视觉显示,这就涉及到了心理学,人体解剖学和人体测量学等,继而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即人-环境关系,这有涉及到了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等。
四、人体工程学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体现
由于人体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人体工程学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于进一步认真开发,目前已有开展的应用方面如下:(1)确定人和人际在室内活动所需空间的主要依据;(2)确定家具、设施的形体、尺度及其使用范围的主要依据;(3)提供适应人体的室内物理环境的最佳参数;(4)对视觉要素的计测为室内视觉环境设计提供科学依据。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五、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
六、人体工程学与环境艺术设计的关系及作用
人体工程学是设计专业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专业基础必修课之一。它主要服务于实用艺术,为提高事物的使用功效和舒适度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在现代生活中,随着科技成分在社会生活中所占比重的增大,人体工程学已成为实用艺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门课程教学的成效也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是否能顺利展开,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如何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正确理解人体工程学的内涵,并将该课程的知识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设计项目当中,是一个值得所有专业教师共同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人体工程学对于设计类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头疼的课。部分院校的艺术设计由于办学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在人体工程学教学时还是采取传统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课终闭卷考试”的模式进行教学。学生普遍有厌学心理,虽然靠在考前死记硬背都能基本过关,但考过之后很快就忘记。
2.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人体工程学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在学校期间的学习往往和社会实际脱节,难以使学生从现实层面了解课程内容。
3.教学手段和方法缺乏启发性。目前的教学比较趋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理论课程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教授人体生理学、人体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等。课程中安排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简单的家具进行测绘,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仿真。这种授课方式没有跳出传统模式固有的框架,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启发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教学方法探讨
1.多元化的教学方法。(1)重视设计实践教学。在信息多元化的社会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教师要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目前的教育方法主要还是以教师单方面授课、学生个人动手实践的模式居多。根据现实需要,教师也可挑选网上设计招标项目,如家具、展厅或环境小品的设计等,让学生自组团队,设计投标,当然教师也可虚拟课题进行。在这种实战或模拟的互动教学中,学生会更加投入,互相协作并且了解哪方面欠缺,为以后自学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2)合理运用多媒体。在课件的设计上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将繁杂枯燥的理论知识化为浅显易懂的图表,灵活运用多种直观形式如文字、图形、声音、视频等,将传统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在较短时间里,让学生的各种感官并用,利用多种信息渠道,提高对信息的吸收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3)结合案例进行讲授。为了使学生在具体的设计中能更好地运用人体工程学原理,更好地理解其使用范围和应用方法,在教学中就应注重运用丰富、典型的案例进行阐释,通过对具体案例的评析、讲解和讨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体工程学和本专业的关系,学会进行相关知识和方法进行设计。例如:在“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这一章中,为了更好地理解各个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范围及应用场景,除了选择书中介绍的案例外,还参考了大量和艺术设计相关的案例,特别是大量的人体测量数据与环境设计和室内设计的关系,像室内展厅设计中的空间设计、展具设计等,就会涉及到身高、立姿双手上举高、眼高的相关尺寸等。
一、展示空间及其相关概念
空间一词,前人对它的定义颇多,而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建筑中的实体部分而言的,即“空的部分”。空间及其围护物之间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虚实关系。由此可以得知,空间的效用与建筑实体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充分实现空间的效用就必须同时考虑建筑空间的容积和建筑空间的形态。
展示空间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展示空间形态的生成与主题创意的表达也是通过空间的基本形态来反映的。展示空间不仅是个叙事的空间,还是一个人物互动和情感交流的空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流都是通过展示形态的属性和特有的功能来实现的。一个好的展示空间可以通过空间造型形式、形状、光影、色彩等创造出不同的主题概念。
二、人体工程学在展示空间中的应用
在生活与工作环境的艺术设计及展示艺术设计领域,都会提到人体工程学问题。设计师必须妥善地解决和处理人体工程学问题,才能处理好人与展示空间及展品的和谐关系,使信息得到很好的沟通,人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和心理的满足。
1.展示空间中人的观展行为习性
环境的刺激会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效应,而这种人体效应会以外在行为表现出来,我们称这种行为表现为环境行为。人类的环境行为是由于客观环境的刺激作用,或是由于自身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所产生的。人类具有许多适应环境的本能行为,它们是在长期的人类活动中,由于环境与人类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这种本能称为人的行为习性。而在展示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行为习性。
(1)求知性
求知性是观众的主要行为动机之一。展品的选择和介绍上要能给予观众知识,因此所展物品必须是观众所不熟悉的。
(2)猎奇性
猎奇性是人的行为本性,因此在该展示空间中要求展品新奇、有特色,给观众新奇感,能吸引住观众。
(3)渐进性
人对知识的追求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要求展品选择有一个完善的内容,并按一定的秩序分区展示。
(4)抄近路
为了达到预定的目的地,人们总是趋向于选择最短路径,这是因为人类具有抄近路的行为习性。因此在展示空间的规划与布局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参展观众的这一习性。
(5)向左拐和向右看
多数观众进入展厅以后,习惯向左拐,特别是人多拥挤时更加表现出这一特性。此外,人习惯从左向右,从上至下观看(文字等)。因此展览路线要从左开始,序言最好设在入口左侧,展览从左至右布置。
(6)向光性
人的向光性要求在展厅设计的时候为了避免眩光问题的出现,要提高展品的亮度,一般情况下陈列背景不能太亮。因此展厅最好采用高侧光或顶光,照度不够时可加局部照明,一定要避免展厅环境照度过高而影响展示效果,并且绝度不能在观展视野中出现炫目现象。
2.人体工程学在展示设计中的设计原则
首先,内部的展示空间必须以人的动态、静态尺寸和比例为依据,同时采用动态的、有序列的、有节奏的空间展示形式。使人在流动性很强的展示空间中参观或购物时感到舒适和安全,也使观众介入展示活动时,既满足功能的需求,又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在空间处理上做到有节奏感和流畅性,感受到空间的连续性和变化的魅力,以及设计的无限趣味。
其次,在展示设计中使空间更好地服务于人,特别是一些无障碍设计,既要考虑到健全人群的需求,更要充分考虑残疾人的这种参展需求,也是人性化因素的体现。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等等。例如对于室外各功能空间,应设置导航牌和一些易懂的标志性的设施。从情感上讲,内部空间环境设计应更注重细节,需要创造一个给人心理上亲近温暖感觉的空间,注重对人的精神层面的关怀和尊重,包括人的情感、隐私、归属感、渴望被承认等。
最后,必须将展示空间与展示的内容结合起来考虑,不同的展示内容有与之相对应的展示形式和空间划分。同时要根据展品的不同加以装饰,在展架和展柜的搭配上也给予相应系列化的设计,突出展示空间的和谐与系列化,以增强对人的视觉冲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展示空间中的展示流线与向导
(1)展示流线
展示流线包括展厅的功能流线和观众及工作人员的活动流线。展示空间按的组合根据展示的性质、内容、规模和方式的不同也有所差异,一般都包含展览区、观众服务区、库房区、办公后勤区。
展厅设计成功的关键在于对观众流向、流量、流速和行走方式的控制。
(2)展示布局
根据展厅的不同展示内容,满足不同观展路线的要求,同时保证灵活性。常见的布局方式有以下几种,各种空间因为布局形式的不同而导致其又有各自的特点。
转贴于
①串联式
特点是各陈列室相互串联,观众参观路线连贯,方向单一,但灵活性差,易堵塞。适用于中型或小型管的连续性强的展出。
②放射式
特点是各陈列是环绕放射枢纽(前厅、门厅)来布置,观众参观一个或一组陈列室后,经由放射枢纽到其他部分参观,路线灵活,适用于大、中型馆展出。
③放射串联式
特点是陈列室与交通枢纽直接相连,而各室间彼此串联。适用于中、小型馆的连续或分段式展出。
④走道式
特点是各陈列室之间用走道串联或并联,参观路线明确而灵活,但交通面积多,适宜连续或分段连续式展出。
⑤大厅式
特点是利用大厅综合展出或灵活分隔为小空间,布局紧凑、灵活,可根据要求、连续或不连续展出。
展区面积与通道面积之比根据展示内容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约为1:3。
(3)展示导向
对于一个大型的展览来说,为了让观众有一个明确的观展路线,正确把握自己所处的位置从而实现正确的观展行为,就要求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导向系统。
①按空间向导分类
水平向导系统包括出入口引导、楼层面介绍、服务设施、休息区、电话亭等。垂直向导系统:包括电梯、扶梯、楼层显示等。
②按人的感觉系统分类
视觉导向包括文字、光色、图形、影视等;听觉导向是利用声音或声音与视觉结合;特殊导向是指盲人通道、机器人导向等。
三、展厅设计
1.展厅的平面布局
展厅平面布局的类型主要有袋式陈列、通过式陈列(双线与三线)、单线连接式陈列和灵活布置的陈列等。当展览内容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时,展厅平面布局要考虑空间的相互衔接和展览秩序,一般采用单线布置方式。当展览内容不要求先后顺序时,可采用平行布置的方式或者多线展示的布置方式。
2.展厅的空间尺度
根据展示活动的特点分析,与尺度有关的行为主要是行走与观看。因此,展示环境空间和机具尺度的确定,都是以人体总高度和肢体某些局部的尺度作为依据和标准的。通道需要按可容空间来设定,一般来说通道宽度以每股60厘米计算,最窄处应能通过3~5股人流,最宽处可通行8~10股人流。环视展品的周围至少应有2米左右宽的通道,如果低于这些标准,可能会造成人流堵塞或展品损坏。
3.展品的陈列及展示环境要素的关系
展品陈列是展厅设计的核心内容。展品的陈列除了考虑到展览流线设计原则外,还要考虑人体尺度设计合理的展柜、展板、观展距离等。
展厅设计除了包括空间尺度、空间形态和陈列尺度等因素以外还包括灯光、色彩及温湿度环境和休息空间的因素也同等重要,这些因素对展览效果有重要的影响。
(1)展示空间中的色环境
第一,色彩对人心理的影响。色彩是光的反射,有光才能看到色,有色才能看到形,有形才能感觉到空间的美妙。色彩不仅能表达感情,还能影响人的情绪,依靠不同色彩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只有充分掌握各种色彩的不同属性才能更好地将其应用到展示空间中去,才能够营造更好的展示氛围。
第二,展示空间设计对采光的要求。展示空间环境对采光有一定的要求:满足照明需要,根据展示内容和展品;情况需要,区别对待不同空间和展品;引导方向位置,在大型展示场馆里,展位复杂,可以采用大量的标志物、指示灯,明示于参观者;突出展品,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因此展品陈列区的亮度要高于通道区;保护参观者的视力,在整个展厅中,参观者的视野里不允许产生眩光,便于参观和保护参观者的视力;不可滥用彩色光,要慎重和恰当地使用确保用电安全,要有安全防火通道。
(2)展示空间中的光环境
光环境展厅的光源多为人工光源,原因就在于与自然光相比更易于控制。但是要注意的就是眩光的问题,为了避免该情况的出现,在布置灯光的时候尽量用高侧光或顶光。
还应当考虑设计有足够的导轨灯。例如垂直面的照明和为防止展品正面反射的照明处理等。
(3)展示空间中的温湿环境
展示空间环境对于温度、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尤其是在博物馆、画廊等场所。如果不合要求的话,一来会损伤展品,二来会使观众无法参观,甚至危害健康。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展厅的温度标准,在国际上对博物馆和画廊的室温要求恒定在18-22度,昼夜温差不超过1度。一般展厅室温要求在16~18度之间。室内太冷,会降低参观者的兴趣:太热给人烦躁的情绪,还会使参观者的血流加快、心跳和出汗,甚至中断参观,影响展效。一般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使用空调或风机来调节控制室温。
展厅的湿度标准,博物馆和画廊的室内相对湿度一般在40%,不应超过60%。湿度小带来的干燥会引起展品崩裂、油画油彩碎脱,还会使参观者口干舌燥,妨碍参观。湿度过大,会使馆内的纸、本、和竹质展品腐烂、发霉,还会使参观者感到闷热、出汗、心烦意乱,失去参观的兴趣。经验告诉我们,湿度控制在44%左右,对参观者来说最为适用。
(4)展示空间中的安全防护与休闲设施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扎实的解剖学知识是医学生学好临床课程及掌握临床应用技能的重要基础,因此该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为主,辅以网络教学,教师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下载教学资源,网络教学平台也是学生自主学习和索取教学资源的一个重要窗口,充分发挥此窗口的作用,对拓展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我校人体解剖学在依托学校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完善教学资源、探索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了全新的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平台,并全面运用于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与改革中,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效果。现就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及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在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优势和效果、网络共享平台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及其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
当前各高校基本上有自己的校园网络,有相对局限的课程教学系统、教务管理系统和数字图书馆等平台,但要建设更加有效的网络共享平台就应该由网络专业技术人员对现有的各种网络资源和平台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共享平台内建立开放的交互系统,利于教师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和学生之间的合作,利于教学经验的共享、教学方法与教学资源的共享、学生学习方法的共享和网络课程资源的共享等。同时可联合本领域及相关各院校的知名专家、教授建立人体解剖学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借助网络信息平台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共享率。我校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于2012年8月经学校批准开始建设,并投入使用。依托校园网络,建立了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网站,网站建设成员包括人体解剖教研室专任解剖学教师、实验员和计算机教研室网络技术人员。网站主要由两个界面构成:一个是网络浏览操作界面,操作可以查看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教案、理论教学课件、习题库、参考图库、实验课件、视频动画和教学录像等内容,并设置了在线学习、学生自测和在线交流平台等。另一个界面是网络后台管理界面,教师通过密码登录,对网站进行管理,主要包括教学动态的、各种网站资源的添加、删减和修改以及解答学生提问等。网站的建立大大的方便了教与学,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全面系统和直观形象地展示了知识面;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随时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如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理论课件和教学录像等,还可以自测练习、向教师提问与教师互动。
(二) 网络共享平台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美国等一些欧美国家在二十世纪末,就将数字化图像和人体模型及网络远程教育应用于人体解剖学等各学科的教学中。而目前国内网络教育平台尚处于起步阶段,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国内在所开设的网络课程种类、课程内容的质量以及实时交互性等许多方面尚有很大的差距[4]。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开始重视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和使用,我国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的速度、规模和质量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由于教育资源和信息交流共享平台的匮乏使网络教育水平及质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医学教育网络资源中,人体解剖学的网络资源更是匮乏,并且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源是由非专业人士制作或上传,因此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不能成为良好的解剖学教学辅助资源。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异性和不均衡性,有些偏远和贫困地区缺少网络基础设施,网络教育平台的构建受到区域分布和经济的制约,而很难形成广泛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 网络共享平台在我校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所呈现的优势和效果
我校在开设人体解剖学课程之初,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理论课之外,实验课上课都是验证性地观察和辨认挂图、模型和标本,教学过程中以老师为中心,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机会较少,教学模式单调缺乏创新性。由于人体解剖学的形态学特性,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书本之外,尚需要配合使用大量的挂图、模型及标本,降低了教学效率。网络共享平台的构建弥补了解剖学传统模式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呈现出了特有的优势。
(一) 缓解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资源匮乏的压力和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
近年由于高校扩招,使学生数量增加,而教师数量没有相应增加,导致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每天都疲于应付教学,而导致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人体解剖标本的投入相对于学生数量的增加也显得相对不足;另外,医学专科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学改革中基础课学时一再压缩,也导致了课时不足,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课时(理论学时+实验学时)仅有96学时,有的医学专业甚至只有56学时,内容多、课时少也不能很好地保证教学质量。面对以上问题,网络共享平台的建立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延伸,我们将一部分教学内容放入网络课程中,视频、课件、图片等多种媒体资料的有机整合,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既拓宽了教学内容、开阔了同学的视野,使学生运用网络共享平台获取更多的信息,也培养了学生读取信息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学习的能力;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负担,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学资源匮乏的压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成绩
利用网络共享平台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在时间与空间相对自由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需要下载所需要的各种媒体资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教师交流、就共享平台的教学内容与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锻炼了学生的沟通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共享平台内丰富的教学课件、图片、动画和教学视频供学生学习,对于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抽象复杂、难懂的问题,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学习寻找答案,学生还可以对掌握的内容进行自我测试,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解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共享平台建立以来,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好评,通过对2012级和2013级学生问卷调查显示,该平台对教学效果和质量有较大帮助,学生满意率达到了91%。同学们普遍认为,共享平台辅助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给大家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的环境,满足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对提高学生成绩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三) 增加教师的知识水平及提高教学质量
人体结构复杂,人体解剖学对医学生来说是一门不易掌握和记忆的课程,老师如何让学生对人体解剖学这门课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体解剖学的老师更应该掌握一些生动、简明的教学资料从而提高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轻松并有效的学习和接受知识。针对医学专业对临床操作和技能的要求较高,如何制定教学方案和备课对老师来说也是一项基本和重要的任务。这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共享平台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媒体资料,教师可依据不同的专业,利用网络平台合理的设计教案,不断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教师在建设网站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进行相互交流和学习,在网络平台的使用过程中与学生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这些都极大地拓展了教师的知识面,提高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传统教学辅以网络辅助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教师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 促进师生互动和学术、科研交流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运用网络共享平台,可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互动空间,可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度,更好地实现师生之间学习和情感的交流。临床各种疾病与人体结构发生病变或异常息息相关,正常或有病变的人体标本可以为疾病的病因和诊断提供一定的线索,研究人体生理结构的变化和疾病的关系是医学科研中一直进行和探索的工作,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促进临床医生和解剖学教师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从而促进医学科研事业的发展。
三、 网络共享平台在教学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 具备网络建设和管理能力的解剖学教师匮乏
解剖学专任教师大多毕业于医学院校,没有专业的网络信息学教育,所以多数教师对网页编辑及网页制作是陌生的,要建设网络共享平台就得先提高任课教师的网络信息技术水平,对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希望培养出一批具备项目管理、程序设计、媒体开发及教学设计等能力的解剖学教师队伍,能熟练掌握网页制作方法和课件、视频等资源制作、上传和修改等的操作技术。
(二) 网络共享平台的使用对硬件要求较高
学生利用网络共享平台学习,必须要借助电脑和网络,而目前绝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都没有配备电脑,部分高校教室和寝室内网络也未安装到位,这导致网络共享平台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摆设。因而就需要学校投资扩建和完善网络环境(如图书馆、教室和学生寝室等),建设专门的微机室随时供学生使用,并要求网站支持各种移动终端如手机和平板电脑等,方便师生使用。
(三)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不确定性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使用网络教学平台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但网络共享平台的自由性也为教学带来一些问题,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监督,部分学生并未按照要求上网学习或者由于随意性太大达不到学习的效果;也有部分学生在遇到自己不会的问题时,第一反应就是在网络寻找答案。这都使得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很难做出准确的判断,也使学生的学习严谨性大大降低。因而网络教学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不能取代教师讲授、布置作业和课堂提问检验教学效果、不定期随堂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等传统的教学和督导模式。
随着时代进步与发展的需要,网络教育已成为现代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充分地整合了人体解剖学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这一门看似难懂、复杂的学科在教学上有了新的突破,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改善了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但网络共享平台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收到良好效果的同时,也必须认识到还有诸多需要改进之处,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推进该平台的完善,从而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必要的保证,为其它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马志健,易西南,等.人体解剖学精品资源网络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J].解剖学研究, 2012,34(5):387-390.
[2]柯荔宁,张海,黄文华.基于网络资源的现代解剖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4, (2):136-138.
[3]尹维刚,胡荫,林荣.人体解剖学网络教学系统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3):74-75.
工程图学是工科学生最早接触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是一门将知识、实践、素质和能力融为一体的综合型课程,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学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地方本科院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为前提,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工程图学课程教学内容和体系,以适应较强工程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已是当务之急。
一、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程图学教学目标
为达到“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目标,使学校所培养的学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不妨借鉴英国的机械类教育模式,即在教学中强调一个“用”字,一切以将来的实际应用为目标,对任何一门课程,都要求教师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即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某些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每门课程设定的目标较清晰,让学生了解这门课程所学习的知识和培养的技能将来在社会工作中有何用途。为此,我们设定了如下明确的课程教学目标:一是熟练运用投影理论并遵照国家标准规定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二是具有工程图学思维能力和工程图学素质,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图形表达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程素质;三是熟练运用某种cad软件进行二维绘图和三维构型设计。
二、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论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直接反映了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把基本理论、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作为教学目标,在学时少的情况下,不过于强调知识的完整与系统,对教学体系进行了重新优化和整合。
(一) 画法几何部分强调基础理论作用,淡化其难度
画法几何是满足工程设计的需要诞生的,它为工程和科学技术各个领域解决机械结构、空间几何及工程设计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可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是,长期以来画法几何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重点讲清点、线、面和立体投影的基本理论,为学生学习工程制图打下基础,不强调画法几何的深度和广度,对于图解法、在三维建模时自动生成的截交线和相贯等比较抽象、难度较大的部分适当删减,剩余内容留作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取舍,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二) 工程制图部分重在工程实践和实际应用
工程制图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二维图形表达三维形体的能力、阅读和绘制工程图样的能力。这是一个从“画法几何”理论到“工程图样”应用实践的跨越过程,而工程制图的实质内容就是零件图、装配图两大部分,教材中各章节都应该围绕这两个部分展开。授课时,首先采用现场教学的方式,在实验室和实训中心,甚至带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直接感受、观察、装拆、测绘或模拟工程安装,使学生对零件图、装配图的实用性这一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关于零件图部分,主要通过多个实例的讲解,把重点放在机件的表达方法、表面粗糙度、公差与配合等主要内容的实际应用上,对于尺寸标注和和专业课程密切相关,在此只是复习组合体尺寸标注部分,适当介绍一些常见工艺结构如铸造圆角、退刀槽等的标注方法。技术要求部分则重点介绍书写格式及其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对有关符号的含意和选用只作简介,由学生自学。
关于装配图,在图形表达部分,重点介绍装配图表达方法的特点,即规定画法和特殊表达方法。尺寸标注重点讲解装配图中必要尺寸与零件图中完整尺寸标注的不同,通过举例说明性能尺寸、安装尺寸及装配尺寸等,使学生了解其标注的重要性,在后续课程学习和应用中引起重视。技术要求中配合符号在装配图中的标注及其与零件图的关系要向学生讲清楚,其余留待学生自学和后续课程讲解。让学生明确标题栏中的名称对看装配图的重要性以及明细表中零件的名称及材料对看图和拆图的重要性。
(三) 加强利用cad软件进行三维构型的教学
在制造业中,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际是先在大脑中形成空间形体模型,然后运用投影法进行表达,画出平面图样,而生产技术人员首先阅读工程图样,然后通过空间想象,把图样中的内容转化到空间去,构建出三维形体后再按尺寸和技术要求进行加工生产,因此,在设计制造过程中,三维构形贯穿始终。但根据我国目前机械装备现状,采用三维实体建模设计的企业绝大部分还只在产品的设计、研发、分析等环节采用三维技术,而最终的生产制造环节还要将其转换为二维图样进行生产,从我国制造业发展纵向分析,工程形体的三维造型表达完全取代二维图样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制图基础与实体构形相结合,零件图绘制与零件实体造型相结合,装配图绘制与虚拟装配相结合,常用零件的画法与相应零件的实体模型相结合,三维造型设计与制造、分析相结合。
三、 构建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工程图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只有通过实践,让学生尽快将图学知识转化为图学能力,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因此,我们构筑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 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基本技能训练
在仪器测绘、讨论设计方案、技术交流、现场参观时,受现场条件或时间的限制,经常绘制草图,草图对于捕捉设计灵感,现场记录,加速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帮助技术人员组织、形成和拓展思路非常有用。仪器绘图既是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基本技能,又是学习和巩固图学理论知识不可缺少的方法,在计算机绘图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仍然必不可少。因此,在教学中,徒手绘图、仪器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一样作为基础平台,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
(二) 部件测绘动手环节
在部件测绘动手环节中,学生通过测绘方法的确定、尺寸数据的获取及处理、公差与配合、工量具的正确使用、装配图的表达方案的最优选择等内容,增强工程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提高学生的图学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打下了基础。
(三) 三维构形设计
三维构形设计就是在给出一定约束条件的前提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分析,构思三维形体,自主进行组合体、零件和装配体的设计以及计算机辅助造型等一系列设计,采取自由创作和发现、收集、分析、比较案例的实践方式,培养创新设计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图学素质和创新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应强调学用结合,在工程图学教学中应重点突出“学以致用”,而不是主要强调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笔者面向企业应用与技术创新,推动工程图学教育改革,使画法几何、工程制图、计算机绘图三部分内容融会贯通,徒手绘图、仪器绘图、计算机绘图三种绘图能力全面培养,机电产品、工程项目、软件系统三种形态对象协调应用,加强测绘和设计环节教学,并且在教学中注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图学能力的提高和胜任相关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062-02
一、目前高校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及其主要问题
(一)学习评价的定义
学习评价通常指的都是对学习者的学习成果进行评判。学习评价的主要手段是依据系统信息收集,根据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发展和结果来进行价值评价。教师在学习评价的基础上判断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得失,然后制定出促进学习者进步的方法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为完善部门管理提供具有高价值的依据。学习评价的特点包括:(1)学习评价是一个活动过程;(2)学习评价与教育目标联系紧密;(3)学习评价注重分析和诊断;(4)学习评价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大学生课程学习评价主要是以大学生传统形式中的考试和测验为依据,对教学过程进行有针对性的真实评估。
(二)目前常用的学生评价方法及其主要问题
终结性评价、绝对评价和量化评价是目前高校较为常用的学习评价方法。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它是在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之后,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定,毕业考试、一门课程结束后的结课考试和学分认定等,都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绝对评价,它是以预先设定的学习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实际达到目标的程度所做的评价。目前的学习评价方法导致以下问题:
1.评价主体单一。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以老师为唯一的评价主体,学生不曾参与或者很少参与到对自我或者他人的评价当中(评教除外)。这种现象在工科院校尤为普遍,由于文科院校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都更为灵活,因此评价方式也比较能顾忌到学生的发展。
2.评价功能失调。作为未来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学生评价的目的本应该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获得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可现行的评价体系的工程却发生了异化,高校和老师为了评价更简单更省力,挑选了最简单易行的纸质测验作为评价的唯一工具,纸质测验通常以百分制计分,学生是否学好一门课程,是否具有应用型工程人才的基本素养,靠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数。评价的功能明显失调,从全面评价学生、为了学生的发展而评价、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而评价变成了按照分数来评价。
二、发展性评价的内涵及特点
(一)发展性评价的内涵
发展性评价是针对传统的评价方法存在的弊端并为解决这些弊端而提出来的新的评价理念和方法。发展性评价主要表现出来的是以学生为本的多元化发展性价值取向,也是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最终目标。一般情况下发展性评价是教师运用多样以及全面的视角将学生的学习信息进行收集,如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学习进度等等,根据具体的信息对学生的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有效判断,然后制定恰当的管理方式来促进学生发展。
(二)发展性评价的特点
1.发展性。发展性评价与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测试方式是以学生学习成绩为最终目的,而发展性评价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发展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活动都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开展。体现在过程性评价及终结性评价中,学生的发展内涵广阔,不仅仅指知识方面的增长,更指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全面发展。
2.多元性。多元性它是对发展性评价本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长远发展方向。多元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的主体多为老师,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由老师给出测量的标准及方式,以及最后学生的测量结果的评价都是由老师一人完成。发展性评价则主张多主体共同参与到评价中来,在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性评价甚至主张家长及社区都参与到对学生的评价中来,在高等教育阶段,由于学生与家庭的联系不再像义务教育阶段那样紧密,所以发展性评价评价主体的多元性主要是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2)评价方法的多元性。传统的学习评价方式以测验为主,发展性评价的主要手段则是充分利用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将量性和质性评价、形成型评价以及终结型评价完整结合。把课堂观察、平时成绩、完成项目情况等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全面立体的评价体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3.情境性。在传统的学生评价中,将对学生的正式评价看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即使是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必须准备相应的评价工具和预案。而评价的情境性,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即兴评价,也就是说对学生的表现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境评价。在实践中,可能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评语,燃起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希望,学生会一辈子记住,也可能教师一句不负责任的评价将学生所有的激情都湮灭。
三、构建发展性评价应用型工程人才评价体系
(一)未来应用型工程人才的简单内涵
按照正常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难易程度,对应用型工程人才主要可以划分为工程型和技术性。这两种人才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来说都相当重要,是完成社会生产必不可少的环节。其中工程型人才主要作用是将自身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根据科学体系逐渐转化成为设计方案或者是图纸,而技术型人才主要作用则是在社会中发展生产,将工程型人才设计出来的方案和图纸转化为产品,实现生产管理和生产经营。目前在国内高校中所培养的工程型应用人才都有相应的侧重点,通常情况下,重点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以工程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更多的是偏向于技术型人才。
(二)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的目标
在现代化工业社会中,社会和企业对工程师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他们需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规范知识、非常良好的技术思维能力,拥有擅长应用的技术,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应用的能力、以科学技术指导达到提高生产力的能力等等。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培养目标:
1.学生在知识方面需具有良好的广度和深度,培养“基础扎实,后劲充足”的大学生群体,让学生逐渐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论知识体系,为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2.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非专业素养。未来工程型本科人才高素质的主要表现就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充分结合,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设计、开发中运用自身强大的知识理论体系,在应用和发挥中充分表现自身的责任心、道德心和意志,无论是专业或是非专业的素养都对工程质量和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基于发展性评价构建应用型人才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