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盈利能力的概述

盈利能力的概述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6 14:51:5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盈利能力的概述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盈利能力的概述

篇1

1专业教育教学和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成为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的第一大工科专业,“人才”几乎是按相同或相近的模式进行培养。各个院校非均衡发展,每年几十万毕业生的求职历程、竞争的激烈程度便可想而知。就学生的应用能力而言,“眼高手低”的现象普遍存在。从数据库课程教学来看,数据库的设计原理和方法、数据操作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机制讲解较多,但却没有设置与数据库设计、开发、系统运维相关的实训环节,也没有现成的设计规范可循,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开发和运维是数据库工作者主要工作之一。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进行总结和提升。

2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2.1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体系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同时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教学质量控制过程,以达到课内课外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将专业课程分群组、能力培养分方向来优化课程体系。

2.1.1构建模块化的知识体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程序设计课程群、计算机硬件课程群、操作系统课程群、数据库应用技术课程群、网络技术模块、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模块等。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应强化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英语能力;专业基础课程中,离散数学、数据结构是重点建设课程;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以C/C++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以C语言程序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为必修课程,以Java语言程序开发和.Net程序开发为两个选修方向。计算机硬件技术模块以数字逻辑、汇编语言与计算机组成原理为核心,接口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系统等为选修并以嵌入式程序开发为方向。操作系统课程群重点讲解操作系统原理,并以Linux/Unix操作系统为选修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模块以数据库原理为主体,以提升主流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管理与应用能力为具体实践训练目标,并与相关课程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应用系统开发的能力。网络技术模块除网络原理外,实践操作内容以华为网络体系和思科网络体系为主。软件工程与开发技术模块以软件工程为核心,综合所学的计算机软硬件理论,利用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技术、网络原理、程序设计语言及方法等计算机专业知识开发某一领域的应用系统软件。

2.1.2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以上课程群除课程包含的实验/上机之外,至少都单独设置一门相关的实践环节,详见表1。

表1 课程独立设置实践环节

2.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数据库课程教学改革应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严格质量控制过程管理,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实现专业化的技能培养,以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2.2.1明确课程教学目标。数据库应用技术是软件开发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设计一个数据库容易,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难。数据库原理课程以当前主流数据库技术和应用为背景,以数据库管理系统为核心,以数据模型为线索,重点讲授关系数据库的理论与应用,使学生了解数据库领域的知识体系,熟悉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原理,掌握数据库系统的设计步骤和常用方法,能熟练地运用数据库SQL语言进行数据操纵,有效地维护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行,保证数据的正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和安全性,具有开发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2.2.2理论实践相结合,注重实际需求。数据库技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技术。数据库原理课程必须以关系数据模型及其理论为重点,以数据库设计、数据操纵语言及数据库程序设计为难点,同时应注意分析实际应用系统设计、开发、运维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如数据库设计常用的规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各项指标的设定、数据库备份的常规策略、数据库监控的主要对象等。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很难见到,但实际工作中却极为常见,因此教师必须做必要的讲解。

2.2.3案例教学,强化实践能力。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既有数据库结构设计,又有应用系统程序设计,一个好的数据库结构是应用系统的基础。为了强化学生设计、开发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我增加了数据库课程设计实践课。课程以实际应用系统需求为案例,运用常用的CASE工具(如PowerDesigner),从系统需求分析的数据流图、业务流图、数据字典的绘制,到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的建立,严格按照给定的数据库设计规范进行数据库设计,并撰写系统需求分析和系统设计文档。同时以某种程序设计语言为工具进行系统功能开发,实现一个实用的应用系统。

2.2.4优秀的师资队伍。数据库类课程由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中的开发人员讲授,提倡校企合作。在系统的设计、开发过程中,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据库结构设计的重要性,能更深入地理解数据库设计理论、方法和经验,同时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也进一步提升,这门课程是保证学生在校四年程序设计不断线的重要环节。

3结束语

针对目前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多、就业难的现状,作者分析了实践工作中数据库人员的技能需求,结合多年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的经验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提出改革教学体系与课程教学模式、提倡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篇2

一、综合管理能力

从教学秘书的职业角色来看,虽然更多是服务性的,但是其实综合管理能力也是其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实践中教学秘书也确实承担着大量系部教学管理事务性。并且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学体制改革和学分制的实施,教学秘书的日常管理工作也日趋繁重、复杂,标准也越来越高,因此,相应的对系部教学秘书工作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在高校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中,教学秘书不仅要应对繁多、复杂和琐碎的教学常规管理,而且还要时刻高度警惕并杜绝教学突发事件。因此,工作性质决定了教学秘书必须积极主动地思考每一项工作,并且具有综合管理的能力,明确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方法,尝试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处理、解决工作中所碰到的问题,同时对传统的教学管理理念、模式、方法和手段进行客观分析取舍,去粗取精,为自己所用。并且能够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树立起科学的管理理念

二、现代化的信息处理能力

教学秘书在高校的日常教学管理中,经常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信息太多,处理起来劳心费神,经常导致劳动时间增加,加班加点的现象。但其实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现代的信息处理工具不断的更新换代,教学秘书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经常对其进行关注。目前,很多高校都在实行信息化教务管理,将教学计划管理、学籍管理、课程管理、排课调课管理、学生网上选课、网上评教、教室管理、成绩查询、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毕业资格审查等纳入教务管理系统。信息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管理的整个过程。因此,教学管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对教学秘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不再是只是一般的文件管理能力,还必须具备熟练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技巧。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有机融合,最大限度的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对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评价。校方应该分阶段分层次的对教学秘书进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强化培训。起码掌握Windows基本操作和用Word进行文字处理。进而熟练应用Excel管理学生学籍和成绩,掌握互联网上的常用操作技能。而教学秘书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信息技能之后,要时常关注IT行业的最新成果,掌握计算机市场的行情信息,超前1―2步掌握目前最先进的各种制作平台工具。在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务管理的环境下,形成没有“栅栏”的管理模式,会有利于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民主的学校管理,开放的信息信道,同时教学秘书的工作也会因此而少了些琐碎,多了些大气,并一次次的实现自我超越。

三、专业的档案管理能力。

篇3

[作者简介]王文发(1968-),男,陕西延安人,延安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数学及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陕西 延安 71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陕西省重点教改项目“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BZ2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06-0115-01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科学技术的发明与创造无不与数学紧密相关,正如伽利略所说:自然这本大书,是用数学来写的。数学作为人类理性思维的高度结晶,在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所提供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渗透到了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是21世纪每一个社会成员必备的素养,它成为当今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数学作为本科生极其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数学能力培养,尤其是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本科教育最根本目的之一。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学者十分关注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研究和论述,对促进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1)针对于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较少,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的现象,轻视数学知识的背景分析,没有很好地将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结合起来;(2)注重数学实践,但针对性不强,许多实验仅在研究者自己所关注的小范围进行,缺乏大型的、开放性和研究性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和改革方法可推广性不强;(3)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忽视了对数学教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只是理论性、原则性的,不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5)对于数学建模竞赛研究很多,但针对第二课堂的研究很少,受益的只是少数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来说意义不太。

二、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改革与实践

我们在近几年按照面向21世纪人才培养要求并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第一,转变教育理念,提高两个认识,从教的环节下工夫,改变传统太学数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数学教学不能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向21世纪,数学作为一门技术,现已成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与实践过程中,转变传统数学教育理念,在保证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力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使广大教师充分认识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能力是人的各种能力的综合和最高形式”,并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实施。

第二,调整课程结构,注重大学数学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大学数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演算能力,而今天的数学教育是把数学作为一门普遍实施的技术,要求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对原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注重数学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基础性实验,使学生掌握基本实验环境、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开拓学生思路,巩固所学数学知识;通过综合性实验,使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设计完成具有一定数学背景的实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通过研究性和探索性实验,使学生在学校就能够接触到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施方案、组织实验、撰写总结报告等环节,获取新知识和新经验,进一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创新能力。

第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注重数学竞赛,从学的环节下工夫,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意识,提高数学能力。在教学时数少、内容多、信息量大,学生思考、消化、吸收时间匮乏的情况下,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他们周围时刻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养成自觉地用数学的思想、观点和方法去观察事物、解释现象、分析问题的习惯,通过大作业、小论文、科技创新项目、横向项目等多种形式,培养他们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创新和自我表现的创新素质,形成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通过竞赛实战,学生可以充分发现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四,针对大学数学教学中重理论、轻应用,轻知识、轻能力,忽略数学知识的背景分析,没有很好地将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结合起来的问题,分析、整理大学数学中典型问题,收集、整理相关问题的知识背景,深刻提示知识背后的精神世界,构建大学数学知识背景数据库,使实证研究和思辨方法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不仅来源于生活,而且应用于生活,并在应用中得到进一步升华。例如17世纪牛顿、莱布尼茨创立了微积分,许多数学家在微积分所提供的思维方法和工具的基础上阔步前进,迅速创立许多数学分支,诸如微分方程、无穷级数、变分法等,以及与之相关数学分支,如复变函数、微分几何、数论、概率论等,同时有了微积分,使得整个力学、物理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都必须和微积分打交道。通过知识背景分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索精神。

第五,针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的研究只是理论性、原则性的,不具备可操作性,实践性较差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模型,实现对大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进行科学、规范评价。

篇4

中图分类号:TM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9-0120-02

随着我国以及世界各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环境资源压力不断的增大与国家节约能源政策的出台,电力系统中的网络跟电力市场以及电力用户之间协调和交换越来越紧密,电力的需求愈大愈大,许多地方都在建设智能断电以使其适当采取限电、停电等措施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现时电力网络的利用系数很低(据我国统计约为52%),浪费了大量的能源。因此智能断电在电力系统智能电网中显得至关重要。

一、智能断电的概念及其特点和作用

目前为止,智能断电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它是指利用传感器以及控制器对输电、配电、供电等关键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全面的实时监控,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最后实现整个电力系统运行的优化管理。

智能断电的特点与作用:

(1)安全性。当任务或自然发生的扰动时能进行辨识和反应。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2)经济性。智能断电不但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的传输容量和利用率;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从而实现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提高了经济性。

(3)自适应性。智能断电能实时监控电网运行的状态,能及时发现并在短时间内诊断和排除隐患与故障,迅速排除故障,自我恢复,减少了大面积停电发生的可能性。

二、智能断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

1.概述

建设智能断电在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应用对于促进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拉动内需、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民生、保障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能断电为相关的作业提高了运行效率及可靠性,降低了用电成本。通过对电力生产、输送、零售各个环节的优化管理,可以节省电费、实现智能管理、具有更强的可靠性和使用效率。智能断电的建设不但可以促进优化企业管理,也可以促进全面节能减碳的实行。[1,2]

2.智能断电在国内的发展状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从国家的层面上制订智能断电的发展战略,但在很多方面也有一定研究成果。

南网电网已推行智能断电实验区,例如已完成整合提升调度系统、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完善电网规划体系、建设企业统一信息平台等方面的基础建设,使电网的智能断电得到有效、全面的管理控制。又如华北电网公司已建设成一套稳态、动态、暂态三位一体的智能断电系统。该智能断电系统使得对电网运行情况得到全面监控并获取辅助决策支持,还通过利用先进电子电表所提供的实时用电信息来改变用户的用电行为模式,引导用户节约用电。另外,也进一步降低尖峰用电,避免增建电厂的庞大投资。

因为我国能源分布比较集中,从短期以及长期来看要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的需求必须有一套良好的智能断电控制系统对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进行优化配置。

3.智能断电在国外的发展状况

就目前而言,欧洲仍在电网系统实行智能断电实际部署的初级阶段。但欧盟家庭已有超过15%的家庭安装了智能电表。因此,欧盟委员会认为智能断电系统的建设是今后欧洲电网系统最大的基础建设之一。

欧盟各国智能断电的建设标准不一致,使得欧盟面临着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在电网系统中实行智能断电技术标准制订过程中欧盟启动了强大的行政指令,并推出了两项基本措施:一是设置监督接入体系,确保期限内完成任务;二是以信息通信技术标准推动电网智能断电标准,借此希望保证相关标准可以如期确定。

4.智能断电的发展趋势

目前的电力系统网络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对电力能源和供电可靠性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具有经济、环保、可靠、自愈等优点的智能断电成为电网发展的一个趋势。

智能断电在数字技术上包含了自愈性、信息化、智能化等基本特征。其中信息化是指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高度集成、共享和利用;智能化是指通过先进的传感和测量技术、先进的设备技术、先进的控制方法以及先进的决策支持系统技术的应用实现智能断电。[3,4]

2008年底,中国第一条特高压输电线路投入了商业化使用,而且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还将建设更多的特高压输电线路,形成含油特高压输电线路的互联网络。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网络的安全经济运行,因此在电力系统网络中建立智能断电技术控制中心显得尤为重要。电力系统网络中建立智能断电技术控制中心可以在空间维度上协调,在时间维度上协调,在目标维度上协调。

三、智能断电控制的建设

1.构建智能断电控制在电力系统中的基本观点

由于现在我国的电力系统网络规划不全面、不到位等原因,甚至有些新电网建设在运行中就出现超负荷、长期负荷等问题。总而言之,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电力系统网络的工程质量存在安全隐患。另外,我国存在着电力系统网络供配电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等问题。由于上述原因,想要具有“更可靠、安全经济、高效、更环境友好”的特点,构建智能断电控制在电力系统网络中显得很重要。

智能断电控制在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应用实现智能化、优化调度,进行有效管理,用最低的成本提供符合期望的功能,其中智能断电控制的最大优点就是实时监控与数据整合、及时调度、智能化资源配置等等。智能断电控制使得供电的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改善,实现电网商业化、减少资源消耗有着一定的意义。

2.智能断电控制在电力系统的探索与实践

对于电力系统来说,智能断电则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先是利用传感器对供配电等关键设备的实时运行进行监控,然后把获得的数据通过网络反馈到终端进行整合,再通过分析并发出操作指令,最后达到对整个电力系统的优化管理。

南方电网已经在智能断电控制方面作了一些创新。例如特高压变电站维护都是相对独立了,一台机器检修所引起区域供电网络将由其他机器进行调度,而相应的变电站信息都在掌握之中。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国家电网以及南方电网启动了有关智能断电控制在电力系统运行的可行性研究项目。2008年,确定该项目是智能电网系统建设蓝图“三步走”的第一阶段“巩固提升”的重点内容。2009年初,国家电网通过积极探索国内外智能断电控制技术发展动态,分析中国电力网络建设的需要,调研中国智能断电技术建设已有技术基础,揭示智能断电技术控制的内涵与特征,制订了智能断电技术控制总目标、技术框架体系域实施计划等。

3.智能断电控制技术的相关制度

制订统一的智能断电的控制技术标准是国内电力系统网络的一项“迫切需求”。在国家的行政指令,推出了两项基本措施:一是保护用户信息,为智能断电技术控制信息排除隐患;二是建立监督框架,为智能断电技术控制建设提供激励机制。

基于对智能断电技术控制安全性的重视,我国将解决信息隐私和安全问题也纳入到电力系统网络建设的部署当中考虑;为了加快推进目标,我国还考虑调整现有智能断电技术控制监管框架,引入更为严格的监管激励机制,并进行新的政策部署,包括对已有能源服务指令进行修改。通过发挥自身在地区性行动计划中的作用,促进我国智能断电技术控制在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协调发展。

四、结论

未来电力系统与现有电网比较,从实体到外观皆不会有很大的差别,但其中传递的信息和控制的方法将差别很大。主要差别是电力系统网络的“自愈”和“智能断电”能力。发展智能断电控制技术在电力系统网络中的应用已经是我国电力工业大战的重要部分,我国建设智能断电控制必须遵循中国特色进行规划,使之能大大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具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林宇峰,钟金,吴福立.智能电网技术体系探讨[J].电网技术,

2009,(12).

篇5

一、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知识的广泛迁移

诚然,以往的应试教育,目的只在于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只注重学生的笔试能力,不在乎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老师传授新知识的过程,缩短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只能机械地认知,对一些生硬的公式、法则等的实际应用能力无从谈起。这种方法很少产生知识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我力争克服这种陋习,如:在讲解圆的有关性质时,不要很快抛出概念,而是要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概念,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实际问题时,能够应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达到预期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努力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在传统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只能在课堂内上。其实不然,有很多数学课也可以到教室外来上。如:三年几何中的解直角三角形实际应用,先领学生自制测倾器,然后到操场上亲自测旗杆的高度。各小组进行比较,看哪一组的成绩误差最小。再如:垂径定理的应用,可以找一个有桥拱的桥,然后带领学生实际测量,再计算求知的数据,这样不但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更使学生深刻认识数学的重要性,既掌握了必备的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

篇6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1 概述

在机械化施工背景下,一个合理而完善的路面机械施工设备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施工效率,直接关系到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及建设单位的施工成本。因此,在机械化的公路路面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公路机械化路面施工的各个环节,合理配置公路路面的施工机械型号、数量以及布局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2 机械化施工的主要特点

公路的机械化施工是综合性较强的施工组织科学,是综合了路面机械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的施工方式。在机械化施工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机械化施工的“化”。在施工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将针对机械管理的管、用、养、修都纳入到施工管理工作中,通过与施工技术的紧密配合,将机械施工作为主要管理手段,充分发挥出机械在施工中的应有作用。在机械化道路施工的过程中,凡是能够采用机械设备,且满足经济性要求的,都应该尽量采用施工机械。在施工机械的配置过程中,应该根据施工对象的不同采取最合适的配套机械施工设备;以施工机械设备为主,合理而紧凑的安排施工,尽量保证每一台机械设备都能够参与到施工工作中,尽量减少由于施工设备闲置带来的机械设备效能损失,提高工程机械的应用效益。

专业施工队伍的组织,使用流水式的作业方法作为道路机械化施工的重要条件。通过实现道路的机械化施工,可以实现:提高工程施工进度、保证工程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提高施工经济效益等目的。在施工组织的过程中,通过采用流水作业方法,在专业化的施工队伍施工之下以协调的速度进行不同程序的施工,能够有效的提高道路的修筑速度和修筑质量。

3 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

3.1 拌和设备的合理配置

在对拌和设备进行配置时,应该参考项目工程量以及预设工期等合理选择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与移动方式,保证施工拌和设备的生产能力与沥青摊铺设备的生产能力相一致。尤其是在高等级公路的施工过程中,应该尽量采用拌和能力强的搅拌设备。

(1) 拌和设备场地的合理布置。

在设置拌和设备场地时,应该尽量选择矩形的场地,且将拌和设备置于整个场地的中央,而将其他的辅助设施及设备布置在拌和设备的四周。其中,场地中的堆料场地应该进行硬化处理,通过设置硬质的地面铺面,达到有效减少原材料损失、提高拌和设备生产效率的目的。与此同时,各种规格的堆料之间应该合理的设置挡墙进行分隔,而对于一些较难组织和收纳的原材料应该尽量多存放一些于备料场中。另外,在原材料的进场路线当中还应该合理设置地磅,以保证材料的拌和精度、提高拌和效率。根据项目中对混凝土生产能力要求的不同,不同的拌和设备场地面积应该根据产量设置不同的拌和场地。

(2) 拌和设备的合理选型。

公路路面所摊铺的沥青材料拌和设备应该根据项目的实际生产情况进行合理选型。拌和设备每小时的生产量=工程项目的规划用量/(拌和设备工作效率×影响系数×计划工作小时数)。其中,影响系数是指设备在正常生产过程中,由于设备维护以及其他不可预测因素导致的拌和设备生产量降低(通常,新设备一般取为0.8~0.85;而旧设备一般取为0.75~0.8);而项目工程计划用量则应该根据实际的施工工艺及施工水平、公路路面接缝数量再适当增加0.1%~0.5%;而工程的计划工作小时数则应该与施工作业制度相关,通常所设置的8 h 实际作业时间一般只有6 h,而16 h 的作业时间实际上只有13 h 的作业时间,24 h 的工作设置时间实际只有20 h 左右;拌和设备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应该考虑所采用的原材料情况、拌和设备的实际工作效率等因素,通常可以在0.85~0.95 之间合理进行选择。

3.2 摊铺设备的合理配置

作为公路机械化施工的重要机械设备之一,摊铺机的选择过程中应该根据公路施工作业路面的具体标准进行选择。我国当前高等级公路路面通常单幅路面的宽度在10~14 m 之间,部分加宽的路面宽度将达到17~20 m。对于等级较高、城市交通主干道,则应该采用2 台及其以上的摊铺机械形成梯队作业的施工模式。因此,在摊铺机械的选择过程中,应该满足下列要求:摊铺机械的总实际生产力(Q)应该大于拌和设备的实际总生产率;摊铺机械应该设置有自动、半自动摊铺调节摊铺厚度的找平装置;施工过程中应该有足够容量的受料斗,且在自卸车换车的间歇期能保证连续摊铺;确保摊铺机械有可加热的振动夯实板及同步压实装置,确保摊铺机械的摊铺宽度可调。

3.3 碾压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

在选择碾压机械设备型号时,确定摊铺机械的实际生产能力之后,即摊铺机械的型号确定之后,就可以根据相关参数确定对应的碾压设备型号。碾压作业是公路路面施工的重要程序之一,对路面强度、稳定性、疲劳寿命等直接相关。碾压作业工作的主要内容为:碾压设备的型号选择、相配套设备的组合、碾压温度的控制、碾压速度的控制、碾压方式的选择等。

在选择碾压机械型号时,主要考虑如下两个因素:其一,保证摊铺机械与碾压设备之间生产能力的相配套;其二,保证公路路面碾压的压实度达到要求的同时,确保路面结构不被破坏。在确定路面压实度时,可以根据路面结构层的厚度、宽度等来确定。对于混凝土路面的施工,可以采用配置四台压路机(两台钢轮压路机,两台轮胎式压路机)的配置方式。而对于高等级的混凝土公路施工,则主要采用双轴的双轮式碾压机械。该设备压实宽度、压实致密性以及压实平整度等效果较佳。

3.4 混合料运输车的合理配置

一个完整高效的运输系统是保证摊铺机械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机械施工设备。在公路的机械化施工过程中,以沥青混合料运输车辆为例,应该根据沥青搅拌设备的位置、施工环境、摊铺机械能力、混合料运输线路、运输距离以及沥青料的主要类型与性能等,尽量采用吨位较大的自卸汽车运输。为了保证路面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转,在配置运输设备的运输能力时,应该保证运输能力比摊铺、搅拌设备的能力有所富于。在选择自卸车型号及数量时,应该对相关技术参数进行确认:道路的阻尼系数λ =1.2 , 空车运行速度Vk =50 km/h , 载运速度Vz =40 km/h ,车辆掉头换挡时间Td =6 min ,每车载重量M =20 t ,其最远的运输距离Ly =13 km ,拌和设备实际利用率η =90% 。那么,应该配置的自卸运输车辆数目: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利用式(1)进行计算得到准确的机械设备数量。在公路的实际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着运输车辆机械故障的问题,影响拌和机摊铺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一般应该适当增加5 台左右的自卸运输车辆。

3.5 洒布车的合理配置

假设一辆洒布车的生产率为: QL =qVBL ,设单位面积路面的洒布量q =1.1 L/m2 ,摊铺机的洒布宽度为BL ,洒布速度为V,那么洒布车的生产率可以利用公式QL =qVBL 计算得到。因此,每天能够满足施工的洒布量为:W =8qQL /(ph)完成车辆的洒布量W 所需要的施工时间为:t =W/QL 。从具体的工程实践计算来看,车辆完成洒布的时间远远小于每天的8 h 工作时间。

3.6 装载设备的合理配置

装载设备是保证混合料供应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重要设备。在拌和设备系统正常工作的过程中,只有保证装载设备及时的给拌和设备送入足够的料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持续稳定运行。

3.7 其他机械设备的配置

除了上文中论述的相关机械设备之外,路面施工机械还需要其他的相关配套设备予以配合,诸如:洒水车、路面切缝机械、小型振动压路机等路面机械设备。在机械化的公路路面施工设备当中,由于洒水车、路面切缝机械以及小型振动压路机械等设备的工作负担并不大。其中,洒水车主要担负给其他的施工机械设备加水以及公路路面的清洗、洒水工作;路面切缝机械主要负责对已施工的路面进行分割与切缝,合理设置路面伸缩缝;而小型振动压路机主要担负其其他附属工程的压实工作,其压实工作量通常较小,配置的数量并不要求很多。通常而言,在每个机械化的公路施工项目中,只需要配置1 台洒水车、1 台路面切缝机械以及1 台小型振动压路机即可。

4 结语

公路的机械化施工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而机械施工设备是整个施工项目机械设备的主力,且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在施工过程中,只有保证各种类型的机械设备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才能保证整个机械化设备得以顺利运转。

参考文献:

[1] 程劲光. 公路施工中机械合理配置的探究[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5):62-66.

[2] 刘大鹏,刘晶. 浅析公路施工机械的合理配置[J]. 工程机械,2009,40(10):67-69.

[3] 张彩红. 高速公路施工机械化合理配置及方法[J]. 山西建筑,2012,38(10):265-266.

篇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4(c)-0000-00

微生物应用技术是生命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生命、环境、农业、工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微生物应用技术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1-2]。

《微生物应用技术》现有的课程体系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1)讲解理论知识过多。微生物应用技术虽然以微生物学为基础的,但是过多的讲述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和原有的微生物学课程存在大量重复内容,学生上课不爱听。(2)配套的实验课程没有很好的与理论课程结合起来,所设的实验有些脱离实际,不能使学生很好的理解。微生物应用技术的教学体系的创新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讲授内容、考试制度等几方面进行创新,本文将对其进行详细探索。

1. 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微生物应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实验实践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微生物应用技术的发展迅速、 日新月异,没有创新思维的学生很难适应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要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实验项目[3]。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使其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入身边的科研成果,让学生深度全程参与。

2. 采取新颖、多样的教学形式

运用多媒体式、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1)课件采用多种形式的素材如视频、图形等[4],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讲解变得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兴趣[5]。比如讲解病毒繁殖过程时,用短片的形式展示病毒感染过程,对抽象化,不可见得微生物活动变得可见的、具体的,提高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兴趣。(2)在接受理论教学后,我们将开设微生物应用技术实验和课堂开放性实验设计,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深入其中。例如,在实验课后,学生掌握了无菌操作、制片、分离纯化等基本技术后,分组对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在各组设计的实验过程中,学生中学会了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理论知识有更加深刻地体会。课堂上分组布置不同的题目,让学生学会主动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制作课件参加答辩,并感觉到科研的乐趣。(3)发挥手机课堂交互系统的优势,我们自己设计了一个课堂交互系统的手机APP,在课堂和课后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手机APP相互交流学习。

3. 讲授内容突出新进展与实用性

微生物应用技术由于其目前发展的速度十分迅速,而且,社会上应用性十分强,因此,在教学创新的过程中,应对授课内容新进展以及实用性加以重视。(1)理论课程每年都要根据学科最新研究进展更新,使学生学到最新的技术,在上课的同时向学生讲一些新兴的微生物技术以及微生物学成果。(2)增加实验课程,微生物技术需要大量的实验过程,在学生学会理论课之后对知识的理解不是十分透彻,实验过程能使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加深刻,并且给了学生自主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3)根据课程自身的应用性特点,组织学生到本科教学实践基地如丹东中心医院、雪花啤酒厂、辉山乳业等参观学习。例如:在实验室中学习微生物无菌操作,再到工厂看看专业人员如何操作。这更能拉近学生在实验室学习的技术与实际工作的距离。

4. 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现有单一的考试考核方式,变成综合考核方式。考试内容将不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也不会只有笔试,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占40%,其中课堂作业与课件演示占10%,实验操作考核占20%,课堂表现10%;期末考试占60%。实验操作考试由实验课成绩为主,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以及实验结果进行打分。不仅考察了学生实践与理论结合的程度,同时开发了学生的开创性思维。这种考试模式可以显著的提高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5. 结语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实际上就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的过程。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学校应当转型为应用技术型高校,我们的教学改革必须与之相适应。因此,我们必须改变原有教学制度,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运用多种教学形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最终目的。将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新时期变化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龙中儿, 黄运红, 付学琴. 高校微生物学实验课考核内容和方法的创新研究[J]. 微生物学通报, 2007, 34(3):595-597.

[2] 王伟霞,李福后,王淑军. 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教文汇, 2007, 7: 91-93.

篇8

一、教师应该积极参与各项专业的培训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家庭环境与社会环境也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教育理念,教育思想都在悄然不觉得发生一些深层次的变革,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老师,一定要努力适应这种变化,同时针对这些变化,对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做出一定的调整。这就需要小学老师必须要积极参与学校或者社会组织的各种专业性的培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模式中一个最大的变革就是,逐渐把课堂的主体由教师转移向学生,既让学生真正作为一个参与者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而不是像之前一样,老师单纯得教,学生被动的学。教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是为了保证学生更好得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二、教师应该真正吃透教材,确保学生学有所得

教育是面向学生,面向社会的公开社会活动,而且教学内容是由教学部针对每个年级孩子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循序渐进得编排部署的,适合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也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作为老师,一定要真正吃透教材,了解这些知识点安排顺序,顺应学生的学习特点去授课。那么要想真正科学有效得授课,教应该怎么才能做到吃透教材呢?

吃透教材,说的是吃透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例题,每一个情景思考等等。在大多数人看来,小学数学难度较低,谁都能上手来教,其实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因为小学生受自身的性格和年龄的局限,接受和理解知识和我们成人并不相同,我们是站在已经理解和掌握了那些知识的前提上,才会去说那些知识很简单。作为教师一定要合理引导,如一个合适的导入,一个直观形象的例子都可以让孩子们理解起来更加简单。重难点部分要进行适当的强调和习题练习,避免孩子们过于死板得学习知识点。

最后,作为老师一定要掌握所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自身一定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无论所在年级是几年级,至少要了解小学一至六年级左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组织时更加游刃有余,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时也会更加从容应对。

三、教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特点

都说性格决定命运,从根本来说是因为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了这个人的学习方式,也决定了他与这个社会沟通和交流的方式。这种现象在小学课堂上反映得更加明显,很多孩子看起来很聪明,但学习成绩就是特别差,数学练习册上漏洞百出,其实是跟这个孩子的性格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小学生们大都性格比较活泼,也很好动。但处理起事情来就可以看出他们的差异来:有的学生思维比较严谨,思考问题非常全面,所以做起应用题来审题方面、题意的把握做得非常好;有的学生思维跳跃很快,知识点理解得也很快,但做起题目来总会出现这儿或者那儿的问题,而且因自觉比较聪明,做事不爱深入思考,数学的学习上也会出现浅尝辄止的毛病;而有的学生非常认真踏实,但因低年级时的部分学习漏洞的存在,如两位数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的不熟悉,在进行一些计算的时候非常吃力,想弥补又不知如何下手。

所以,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多多观察自己的学生,认真思考造成他们目前这种现状的深层次的原因,注意个体差异和普遍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普遍性的,那就从个人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上去做一个整体的调整,逐渐改善整个班级的这些问题;如果这个问题是某个学生个体所特有的,如因为低年级时基础打得不牢固,导致现在学习跟不上进度等问题,教师可以考虑适当得开展家长会,和学生家长沟通这些问题,更多得让学生课下去下功夫,同时教师也要发挥自己得作用,适当得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合他成长的作业,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给孩子适当进行补课,尽快得使这个孩子的学习节奏符合大家的步伐。

篇9

关键词 舒适护理 腹部手术患者 胃肠功能

Curative effect analysis of comfortable nursing apply to impro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abdominal operation

Huang Xiaozhe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in Zhanjiang City,Guangdong Province,524003

Abstract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recovery of comfortable nursing apply to improve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after stomach surgery.Methods:From June 2012 to June 2013,15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oper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nurs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ith routine nursing,while the nursing group with humanistic nursing,given comfortable nursing.Respectively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nursing effect and patients feeling of the two groups.Results:The adverse reactions and hospital stay of the nursing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Conclusion:Comfortable nursing can have a good improvement on the recovery of 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abdominal operation.

Key words Comfortable nursing;Patients with abdominal operation;Gastrointestinal function

腹部手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手术,主要包括阑尾切除手术、剖腹检查术和腹腔镜3种基本类型[1]。一般而言,做完此类手术的患者通常都需要卧床静养,但是这导致患者胃肠蠕动次数减少,从而延长了恢复时间。舒适护理是一整套比较人性化、个性化的行之有效的护理方式,在各类病症的护理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研究旨在观察采用舒适化护理时,患者手术后胃肠的恢复情况和护理结果,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2012年6月-2013年6月收治腹部手术患者150例,男82例,女68例。年龄29~77岁,平均年龄(46.8±5.4)岁。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护理组各75例。对照组和护理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皆自愿接受本次研究,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适合做此类手术;②已进行该手术;③手术后没有发生特别严重的并发症以及其他的意外情况。

护 理

常规护理:对照组患者接受的是常规护理,护理工作人员主要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在患者有突发状况时予以对应办法解决即可,定期汇报给相关医生说明患者的病情。

舒适护理:护理组患者接受的是人性化护理,护理工作人员不仅实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也关注患者的精神状态、心理需求等。主要方法如下几个方面:①恶心、呕吐护理:在做完此类手术后,患者容易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所以护士应该告诉患者让其放轻松,指导其正确的舒适的坐卧姿势,减少恶心呕吐的感觉。在患者呕吐后,要及时清除掉呕吐物,并及时漱口,以防出现口腔感染。情况严重时,可以对症采用相关药物止吐。并及时疏导患者进食一些可口、清淡的食物,注意患者的面色以及血压等指征[2]。②加强护患沟通:工作人员护理时,不只关注患者病情变化,还与患者多作沟通,排除其心中的烦闷与焦虑,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在沟通时护理人员会注重技巧,对不同症状、不同性格的患者应有不同的沟通方式。使患者尽量放轻松,降低注意力。③卫生护理:由于患者会出现呕吐等情况,所以要注意保持病室以及患者的身体卫生,定期进行清扫和消毒,提醒患者勤洗澡、勤剪指甲、勤换衣服,注重个人卫生[3]。注意病室的温度,避免过冷和过热,维持合适的湿度,尽量减少探望者,加强病室内的空气流通。④疼痛护理:手术后患者可能由于一些动作会导致手术部位疼痛,所以手术之后的疼痛护理十分必要,护士应该让患者保持最舒适的姿势,尽可能缓解疼痛。同时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保持平稳匀速的呼吸对于缓解疼痛有很好的效果,也可以让患者看看电视,杂志或者其他感兴趣的书来分散注意力,稳定患者的情绪。

护理效果判定方法:本次研究通过测量各项相关指标来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7.0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和分析,P

结 果

和对照组相比,护理组患者的各项胃肠指标改善更加明显,各项指标结果更好。护理组患者的精神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相应病情恢复的情况也十分乐观。两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对比两组最后的胃肠功能的综合评价发现,护理组的总恢复率为94.6%,显然高于对照组的8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腹部手术患者在手术后容易出现疼痛、恶心、便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会患胃瘫综合征,这些症状不仅会会影响患者手术后的康复,对于患者的心理也造成较大的影响[4]。因此对于此类患者的护理尤其重要。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近年来舒适护理成为目前护理疗效较好的一全套护理方式。舒适护理不仅在生理上对患者进行舒适地护理,也对患者的心理进行对应的疏导。在这次研究中,我院采用舒适护理,注重以人为本的思想,在护理工作中,将护士置身于患者的角度来处理问题,当患者身体不舒服时应予以专业的护理服务;当患者情绪低落或者手术前太紧张时,护士温柔地开导,引导患者积极面对自己的病情,拿出信心和勇气来战胜疾病。同时护士也要更加注意患者的要求和满意度,实施更加专业和人性的护理,护理干预患者恶心呕吐、卫生环境以及心理护理等多方面[5]。

本研究结果发现,护理组的疗效整体好于对照组。因此,舒适护理在胃肠手术患者的护理中效果较好,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这种护理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赵希转.舒适护理在手术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2):106-107.

2 Parker R K,Holtmann B,White P F.Effects of a nighttime opioid infusion with PCA therapy on patient comfort and analgesic requirements:after abdominal hysterectomy[J].Anesthesiology,2009,76(3):362-367.

篇10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同国外的联系日益密切,英语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地位日趋重要,国家对于大学英语教学也给予不断重视。但是,目前大学英语教学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和缺陷,尤其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问题更多。因此,提高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必须提上日程。

二、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学英语成绩太低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对参加高考的艺术类考生的文化课的考试水平要求不高,学生入学英语成绩都不高。在总分150分的情况下,专科和三本院校招收的艺术类学生的入学成绩平均分都在四五十分左右,有的还存在二三十分的现象,这给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带来很大困难。

(2)学生学习缺乏热情和动力

艺术类专业学生本身缺少对文化课学习动力和积极性,缺乏学习兴趣和热情,无紧迫感,逃避学习,懈怠心理强,对学习成绩好坏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具体表现为:上课迟到早退现象严重,有的同学上课不带课本或者课上睡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前不作预习,课堂上不主动积极思考只被动接受知识,课下不自主摸索学习,处于老师不教就不知道去学的状态。上课出勤率低,老师上课“费时低效”就是目前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3)公共课成绩差不影响专业学习的发展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或者学习音乐或者学习美术。学生专业专长的提高和长进,比如弹得一手好钢琴和画好画作和英语学习没有必然的关系,加之艺考本身对考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也不高,所以大多学生英语水平不高。

2.艺术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英语学习对比

(1)水平较低,层次较差

因为艺术类学生高考时文化课成绩要求偏低,所以考生英语偏差,底子薄,基础较弱。其他专业考生文化课要求高,英语基础较好,学习比较积极。

(2)学习态度欠端正

因为基础差,学习缺乏兴趣,大多数艺术类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高。而其他专业的学生,尤其文科类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要自觉和积极得多,且成绩也相对较好。

3.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优点

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学音乐,弹奏乐器、唱歌、跳舞、绘画,锻炼开发的是右半球大脑,学生通常思维活跃,擅长口头表达,具有语言优势。

三、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与措施

1.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

Holec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其中包括确立学习目标、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等。”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才会越高,学习效果也会越好。

2.更新大学英语教材

针对目前艺术类专业学生层次低、水平差的现状,从2010级开始,艺术类专业学生由使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换成使用北京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英语基础教程》及配套的《大学英语实用视听说教程》,都包括书面教材和网略教学光盘。教材中增加了听力练习和情景对话的分量和内容。

3.调整大学英语课程设置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所提出的“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要求,需要对艺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和调整。例如,艺术类专业学生新的教材强调听力和口语的练习,有利于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

4.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方式要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具体可采用两人互问互答(pair work)、小组讨论(group discussion)、角色表演(role play)、辩论式(debate)、案例研究式(casestudy)等等,来加强学生的英语口语的练习。

5.充分利用语音室和多媒体

促使大学英语教学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和语音室等先进高科技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授课时能充分利用音频资料,视频资料和网络资源等多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听力练习,提高听力能力,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学习渠道,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6.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大学英语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方向,有利于改变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在基础英语课程基础上开设的选修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为学生提高英语水平提供机会,可以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比如开设《英语交际口语》《经典英文电影欣赏》和《英语原版电影配音》等选修课,或者聘请外教开设英语视听说等选修课程。

四、结束语

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指标。《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把原大纲提出的“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为主”改为“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艺术类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改为以职场交际为目标,以应用为目的,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

参考文献:

[1]束定苏.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桂诗春.我国外语教学的新思考[J].外国语,2004,(14).

篇11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高职院校如何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自身实际情况,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2][3]。本文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学院“335”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从顶岗实习、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学模式三个方面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与实践。教学实践表明,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为主动适应中山市火炬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2008年9月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工程系把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方向调整为光电源及开关电源技术。经过校企双方人员多次调研和讨论,确定本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为:面向光电源、开关电源和电力电子行业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光电源和开关电源应用技术岗位(群)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技能,能够独立完成职业典型工作任务,具备从事产品辅助研发、产品测试维修、PCB绘制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创新、团队合作精神和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以我院“335”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表现在实施“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产品导向、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和“五步教学法”等。在“335”人才培养模式中,第一个“3”指“1+1+1”的人才培养机制,其涵义是:学生累计1年在校学习文化基础知识及专业通用技能;累计1年在校内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主要对应着专业学习领域的项目化实训(含部分实验类)类课程;累计1年参与在企业的岗位实习(含部份实训),对应着专业拓展领域(含部分专业学习领域)的实习实训类课程。第二个“3”指推行“三证书”(“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的毕业机制,毕业证的获取要通过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课程考核,修完相应的学分;技能证书的获取要通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类的课程(本专业是电子CAD高级工)的考核,素质拓展证的获取要通过相关人文以及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考核。第三个“5”是指“五段式”岗位实习,对应着课程体系的实习类课程,将实习分为5段,分散在4或5个学期之中进行渐进式实施。

(一)积极实施并完善“五段式”岗位实习模式,切实提高实习质量

依托我院生产性实训校区及中国电子(中山)基地的相关合作企业,根据人的认知规律及职业成长规律,将岗位实习分为五段贯穿在三个学年中,其具体内容是:认知性实习(2周)、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实习(6周)、适应性岗位实习(4周)、生产性岗位实习(8周)、就业性岗位实习(12周)。“五段式岗位实习”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为满足企业不同时期的用工需求和学生职业能力逐渐提高的培养要求,“五段式”岗位实习采用了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生产性实训校区,使专业学习以真实工作实践为起点,教学过程按照“认知性实习(工作)学习高级职业资格考证和适应性岗位实习(工作)学习生产性岗位实习(工作)学习就业性岗位实习(工作)”工学交替的形式进行。通过“五段式”岗位实习,经历了由“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几次飞跃,符合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就业岗位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另外,把企业的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术员等岗位的相关标准转换为“五段式”岗位实习考核标准,在积分法评价的基础上,将积分转换为学分。在对学生的考核中,企业的兼职老师将与学校老师共同考核评价学生的实习情况,在评价中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共同评价和监测教学质量。

图1 “五段式”实习培养模式示意

(二)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本专业立足于中山市火炬开发区、中山市及周边的开关电源及光电源企业,面向维修和功能测试、辅助开发、QA和QC品质检验及生产工艺与管理等四个典型工作岗位(群),通过分析岗位群对应的工作任务,从中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对岗位能力进行归纳和分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如图2所示),有效促进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产品导向、能力递进”的新型教学模式及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