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4:40: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浅谈初中生物教学策略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由于当前的课堂改革都在不断明确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因此在课堂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同时明确教师的指引与辅助作用.在教学的实际应用中,教师应当不断地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们将生物知识带入到生活的情景当中去,联系日常的生活现象与生活经验,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进而更加深刻地去理解所学知识.比如在进行遗传这一章节的课程的时候,我会在教授课程之前,先从一些俗语进行切入,比如说龙生生九子各不同,或者让大家一起进行卷舌,有些同学而可以做得到而有些同学却不能,通过类似的话题作为铺垫,进而引出遗传以及基因的话题.在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使得学生进行放松的学习,进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有利于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
二、使得教学的内容更加生活化
将教学的内容与实际相结合,更加的生活化,有利于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进行实践与应用.但是首先,教师们要先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生物问题并且积极进行解决的习惯.在课堂上通过将生活中的案例进行设计,作为课堂中的素材进行展示,进而使得相对抽象的生物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起来了.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感受从而进行感性的体验.比如在进行“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教学的时候,我向大家介绍了如何利用乳酸菌的特点制作酸奶与泡菜.学生们利用我进行介绍的方法进行了制作周期相对较短的酸奶的做法.并且基本上都制作成功了.学生们利用已学的生物知识在生活中进行应用与实践,从而建立了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学生们今后的学习与发展.
三、布置的作业与任务更加的生活化
将作业的布置向生活化与实践化靠拢,有利于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能力去对于一些生物现象进行自主的探索.从而使得生物在学生们的眼里变得更加的妙趣横生.然而在当前的教学策略中,教师们为了学生能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往往会采用高强度的做题方法.在强度的做题过程中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逐渐的被消磨殆尽.学习的效率自然十分的低下.通过教师进行生活化的作业与任务,使得学生们意识到习题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对于课堂知识的总结与延伸拓展.
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采取分组学习的方式,令学生在课下完成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物作业,进而达到掌握课堂知识的目的.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所学.学生们通过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了学生们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团队合作意识.同时也使得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了培养.与此同时,教师们也应当让学生们去在日常的生活中利用自己已有的生物知识进行实践,进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使得学生们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更加的强烈.进而让学生们更加的热爱生活、热爱生物,同时不断地培养学生从生物的视角去看待问题,认识生活.比如说,在学习到污染对于生物环境的影响的时候,我会让学生们自己在课余时间去调查周边的环境状况,了解附近是否有较大的环境污染状况?如果有的话,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具体的状况是怎样的?针对此类的状况,又有什么有效的解决策略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们在分组的学习探索之间能够完成的.通过分组来完成生物作业,也使得学生们在实践、探究、合作、设计等多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小组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最终实现了共同的进步,学习效果也远远地高于以往单调的做题.在发现与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的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学得积极主动,品尝到探求知识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多个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学习兴趣,获取知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功能以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演示或操作实际问题,使学生既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无限的热爱,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尤其初中生更需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们的教学应该重视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启迪思维,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力地激发学习兴趣,使思维在操作中得到发展。初中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贫乏,再加上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如果在教学中进行动手操作,则学生的理解能力就会得到促进、提高。根据教学中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设计问题情景与操作内容,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与教师提供的指导中,动手操作探究生物问题,获得生物结论,理解生物知识,从而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发展思维,提高实践能力。
二
教师首先要明确操作目的,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指导语。在操作中加强巡回指导,使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而动手操作恰恰能很好地引发学生思考,促进学生思考能力的形成。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学生多动手操作能使发散思维得到培养,达到创新目的。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在生物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并亲身实践,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愿望和表现欲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使操作活动落到实处,还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开发智力。让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大胆思索、探讨、创新,引导学生将观察和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目的。如下面这道选择题:血液中含水量最多并且与体内的物质运输有关的成分是( )a.红细胞 b.白细胞 c.血小板 d.血浆。我先引导学生对题干内容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血液的组成成分,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浆中含水量约占91%~92%,血浆的主要作用是运载血细胞,运送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物质和体内废物等,红细胞能运输氧气,但含水少,白细胞的作用是防御疾病,血小板有止血和凝血的作用,最后得出答案选d。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认识过程的探索者,学习活动的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通过语言对表象进行整理、加工、归纳和综合,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认识过程。
三
生物学科属于自然学科中十分基础的学科之一,具有基础性、特殊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初中学习生物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生物原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怎样提高初中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为现阶段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难题。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需要初中生物教师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对策,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对策积极建设高效生物教学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内涵分析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基于有效教学理论的课堂教学形式,即追求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和效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教师在正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应用一系列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全面调动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注意力,保证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生物知识,对生物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评价生物课堂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基本原则并不是看教师是否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而是要看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学习到生物知识的多少,以及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提升,是否有利于学生综合问题分析能力的提升。从教师角度分析,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之后,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性:首先,教师结合课堂教学标准和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对课程目标进行合理规划。在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如果教学标准达不到既定的要求,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则教师需要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学对策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整个教学过程;其次,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进来,学生参与是否积极,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否灵活多样。学生对课堂教学评价结果是体现教学是否具有有效性的关键;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跟踪、监测、反馈和消化等多种途径不断巩固教学成果,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结构,保证从多个方面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初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
1.科学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应该采用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致沿用灌输式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原理,学生在课堂下被动的听讲,学生对生现象和生物原理的认识和理解都依赖于课堂学习的知识,在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倒致课堂教学效果一直比较差。由于对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理解不全面,对所学的知识一直停留在描述表面,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学习性完全体现不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问题教学和情境教学,将有效加强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教师设置科学的教学情境,保证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全面应用到实践操作环节,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生物知识进行理解。例如在进行骨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生物课堂转变为实践探究实验室,以人类骨骼模型作为基本教学素材,带领学生认识人类骨骼知识,通过真实的观察和辨别,保证学生掌握骨骼的具置,从而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人体骨骼基本轮廓和概念。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模式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进行细胞相关知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需要先向学生讲解基本知识原理,而是通过科学设置情境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日常生活中,嗑瓜子一段时间后,都会觉得嘴唇发干,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学生并不是十分清楚。再如,为了保持青菜良好的商品性能,商贩会在青菜上洒水,这个原理又是什么,通过这些生活化场景,可以拉近学生和生物学科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入合适的教学情境,并展示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对促进学生学习将会有很大帮助。
2.利用生物实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初中阶段学生对实践操作课程很感兴趣,在教学中,积极应用实践教学,能够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涉及到很多生物的演变、发展,而这些内容多数以文字进行描述,形象性较差。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但是不同生物在发展过程中又具备其自身特点,要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物发展和演变,就需要利用实验和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动手操作,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实实在在的操作过程。例如在学习细胞分化过程中,课本上静态的图画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细胞结构切片,让学生观察细胞在不同时期分列的过程,以及分裂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形态,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总结细胞分裂过程中的规律。初中生物和学生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要启发学生深入观察周围的现象,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周围生物知识和规律,将生物和生活有效结合起来,不断拓宽学生知识范围,开阔学生视野。
3.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到信息社会,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多媒体技术逐渐在教育领域应用。在初中生物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有着多方面的好处。为了更好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和效率,打造有效课堂,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初中生物教学中势在必行。通过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枯燥的生物知识形象化,通过综合应用图像、文字、视频、动画、音频等手段,将生物知识变得简洁,生动,形象。例如在进行细胞有丝分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动态的观察整个细胞分裂的过程,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直观、生动,通过视频演示,再加上教师进行生动的讲解,能够显著吸引学生注意力,并及时和教师以及周围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学生学习兴趣提升之后路,就能够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孙武俊.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提高[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2]何华.浅谈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3]林潇潇.浅谈启发式教学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实践[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2)
1.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这样的动词。
2.有效备课要求把握好学生的学情,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保持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3.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内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也就是说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
二、有效讲授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是创设情境。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学生。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
3.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
4.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有效提问
1.保持大众性提问。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引导。
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当前的生物教学体现了基础性,但忽略了对内容的更新以及对学生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动手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脱节。现在有些生物教学仍然是一支粉笔和一块黑板,生物界是丰富多彩的,这就决定了生物的教学形式应该多样化。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紧扣课程,有效备课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有效备课要求对学生学情的把握,考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并不只是一张白纸。现代社会中,孩子在信息渠道中已有了一定的积淀,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有效备课更要强调“如何让学生对学习这些知识充满热情”。因为学生的学习状态并不限于知识水平,而在于求知热情。 有效备课要求对教材有效利用,并“再度开发” 教材是众多学者、专家心血的结晶,是经过精挑细选、反复洗练的。教师必须给予重视,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教学设计。但传统备教材中,教师一般主要是分析本节内容在本章中的地位,教材重难点,与前后知识的联系等。而有效备课应更强调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情绪状态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即对教材的容重新选择、组织和排序。
二、以生为本, 有效讲授
有效教学要求根据具体学情和教材,实施有效教学,主要是指:
1、有效讲授要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讲授首先要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方法一是利用教具或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情境。方法二是把教学目标告诉学生,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一般不会将教学目标告诉学生,而有效讲授要求教师告诉学生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2、有效讲授要求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在传统的讲授中,教师只有讲到重难点内容时,才会提醒一下。但由于目前的课堂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可能会造成学生只关注形式的热闹和参与的开心,却抓不住核心内容,所以有必要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时,进行中和结束时给学生指明学习的重难点。3、有效讲授要求保持一定的节奏好的讲授总是保持一定的节奏,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这种节奏既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到记住,理解某些知识并形成相应的价值观。例如: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故意稍作停顿,可以引起学生注意或使学生有时间进行思考,但教师必须尽量避免在不重要的地方作长时间的停留,还要避免离题太远,与教学主题无关的叙述。4、有效讲授要求控制教学过渡当教师在改变话题,活动时出现的教学过渡,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课程的顺利进行,不好的过渡会极大地妨碍教学时间的有效使用。因此,教师应保证过渡有条理、简洁,并且要预先准备好与过渡有关的材料。
三、创设情境,有效提问
新课程强调,创设情境,建立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以自己的真诚去唤起学生的自尊心,让他们体验到,教师是尊重他们的,并对他们的潜能、他们解决间题的能力充满信心,于是学生就会去掉畏怯之心,作出积极的反应,尽力不辜负老师对他们的信任,主动积极地回答问题。师生之间这种彼此信赖、彼此尊重的情感很自然就会使课堂气氛宽松和谐,为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树立了信心,创造了条件。
1、有效提问要求问题保持大众性提问能引起大多数同学的思维共鸣,学生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要求回答,课堂气氛可立即活跃,提问要向全体学生发问,抽答面要广,这就必须要求所提问题必须具有大众性。提问之后要留有时间给学生思考,在适当的时候(如课堂气氛活跃时),可以适当增加提问的难度,但难度不可过高。教师可以相应到引导。2、有效提问要求问题有一定的价值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材中找出标准答案的问题是常见的。有效提问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问题提有所用,有学习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3、有效提问要求避免“满堂问”曾经的教学是“满堂灌”,新课程下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于是“满堂灌”的现象少了,但我们的课堂又遭遇到了“满堂问”的尴尬。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等低级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9
引言
生物学科是九年制义务教学的重要学科,生物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对于自然的了解,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教学方法的陈旧使得农村的生物教学还停留在一个为学而学的状态上,不利于农村生物人才的培养。
一、农村生物教学的优势所在
1.学生的生活知识更丰富
相对于城市学生而言,农村学生对于一些生物种、生物现象接触的更多,感性的知识也就更丰富,这些都是学习的重要资源。有一次,一位学生问我,“家里腌制咸菜的时候并没有放水,为什么过几天水缸里会有很多水出来呢?”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用水分代谢以及浓度的相关知识给他进行了解释,腌制咸菜的时候由于放了很多盐使得菜细胞外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细胞由于渗透的作用失水,所以虽然没放水但是菜缸中也会出现很多水。这样感性的小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却包含着很多大知识,这些小现象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观察这些生活中的小现象,积极思考,自己去探索答案,比如公鸡打鸣是不是声带的作用,狗夏天为什么会把舌头伸长,鱼可以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为什么要浮出水面去喝水。
2.农村的学习条件得天独厚
在农村,将生物知识的学习与农业的生产相结合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生物的教学中有很多小实验,特别是涉及一些动植物标本的采集与制作的内容,都需要学生去亲自体验才能获得更深刻的领会。而在农村就可以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将这些知识的教学搬到实验场地上去,在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掌握,在讲解员的讲解和示范中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如初中教材上有杂交水稻的相关内容,老师就可以在杂交水稻的育种季节讲解育壮秧、抛秧等相关知识,并且可以让他们跟随自家的家长下地去进行实际的操作,全班再在课堂上交流实践的收获。
3.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很多生物学的知识技能不是靠吃透教材就能掌握的,而是要演示观察甚至亲自动手,如学习叶片的形态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去采集一些植物的叶片,上课时一边讲解相关知识一边对照观察。又如在做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实验时,不仅可以使用洋葱的表皮还可以使用生姜的表皮做临时装片。在农村这些实验材料都很容易找到,只要稍加整理就可以制成实验道具,这些材料都是教学的好帮手。
二、提高农村生物教学的策略
1.因地制宜,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生物教学
生物教学不仅是学习相关的知识,还涵盖着与周围环境和谐共生的原则,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生物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利用丰富的农村资源还能够为农村的经济发展储备充足的人才。如珠海市斗门镇地处南方湿润地区,在珠江与大海的交汇处,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资源与农业资源,教师可以安排一定的课程时间带领同学生去参观海产养殖厂、农业园区,如斗门生态农业园,可以给同学们介绍这些生态植物的种植方法、种植技巧,采用什么样的肥料。学习杂交水稻的相关知识时可以带领他们去参观珠海市的水稻科学技术推广站,系统地介绍杂交水稻的知识、历史背景,以及现行种植的杂交水稻品种、特征等。我们还可以利用斗门镇丰富的渔业资源,让同学们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进行活鱼解剖,让学生亲眼观察鱼的身体结构。这些知识的学习不仅对于以后的生物学习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还能够学以致用,让学生应用于自家的种植以及养殖业中。与此同时,我们还可以进行一些专题的学习,如植物链、我们身边的植物、树木如何开花结果等,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在学习动物的生殖、繁衍以及遗传等相关知识时,也可以让同学们对自己周围的家禽、陆地动物、水生动物进行观察。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学生怎么能对生物世界无动于衷,不被生物的魅力折服呢。
2.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农村的初中生占据了我国初中生的绝大多数,由于生活环境、教学条件、思想观念等原因,学困生问题一直是农村教育的难点问题,解决了农村的学困生问题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的生物学困生问题。解决学困生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培养他们对于生物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重点就在于老师,在对学困生进行批评教育的同时也要注意给他们一些正向性的评价,努力做到不讽刺不惩罚,可以让同学之间进行互帮互助,根据他们学习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要求,让他们阶段性地去完成目标,通过每一次的成功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同时还要增强生物对于学困生的吸引力,克服他们对于生物的厌学情绪,让他们从心底接受生物,学习生物。例如我上生物体的组成时,我让班里的一位学困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他将细胞组织的分类、功能、结构讲解的很全面很到位,我及时给了他表扬,并将他的进步打电话告诉了他的父母,他的父母听闻这个消息后也在第一时间对他进行了表扬。多方面的鼓励以及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对生物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利用课余的时间给他补差,他的生物成绩很快赶上了班级的平均水平,还成为生物学科的尖子生。
3.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了生物课堂成为中学教学的重要辅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将传统教学中无法表现的事物直观地展现出来,提高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增加他们的理解力。如在学习生命的起源相关知识时,可以通过一些纪录片将地球的原始状态展现出来,原始大气是如何在火山、闪电、紫外线释放出的能量中形成有机化合物最终形成人类的。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的、想象的世界变成直观的世界,使得知识的学习能够由难变简,更容易理解。
总之,知识的时代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与社会相衔接的人才,我们要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农村的教学资源,将生产生活渗透到生物教学中去,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学理念,提高农村教学的效果。
一、剖析模型,构建概念
初中生物教学中,通过剖析模型,可以展示概念的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如在学习“肾单位”概念时,可以展示肾单位模型,在模型上剖析肾单位的结构,再进行以下讨论:①肾单位与肾脏间的关系?②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③肾小囊和什么相连?④肾小管和什么相连?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又汇集到哪里?⑤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中分别流的是什么血?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对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理解。
二、剖析内涵与外延,理解概念
概念的内涵是概念所反应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该本质属性的应用范围条件。通过剖析和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理解和应用概念。如对呼吸作用概念的剖析,其内涵是:在生物体内,细胞能通过分解糖类等获得能量,同时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外延是:①呼吸作用的实质就是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②释放出来的能量供生命活动的需要;③呼吸作用是在线粒体中进行的;④呼吸作用的适用对象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当学生掌握了呼吸作用的概念后,就会知道:萝卜放久了会空心;如何去让摘下的水果、蔬菜保鲜;如何去让粮食合理贮存……能正确解释身边发生的生物学现象,表现出学生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解析关键字词,精准概念
内涵与外延是概念的灵魂和躯壳,关键词和关键语则是支撑概念的骨架,提示了概念的本质特征。如:细胞能进行分裂、分化,以生成更多的不同种类的细胞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这一概念中关键词是细胞的分裂、细胞的分化。什么是分化?—就是细胞的分别变化。细胞为什么会出现变化?—分裂出来的一群细胞,因为有了功能上的差异,所以在形态、结构上也出现了一些变化。通过层层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分化并构建了生物学的基本观点: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四、列举事例,深化概念
长期的教学实践体会,概念的形成往往需要大量丰富而有代表性的事例来支撑,由大量事例支撑的概念才能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和应用。在教学中,如果能合理运用例证来说明概念,支撑概念,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概念的准确认识和灵活应用,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显著的。例如,学习“反射”概念时,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正反口令。让学生感受人的每一个活动,无论是简单的活动还是复杂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协调完成的,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生命活动的基本方式。接着,向学生呈现反射的科学表述:人体或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然后,让学生根据概念判断下列哪些属于反射?①草履虫趋利避害;②含羞草遇到振动时叶片会合拢;③皮肤流血后血液会自动凝固;④鸟听到枪声会飞走;⑤听到上课铃声走近教室;⑥婴儿有了尿意就排尿。通过对①②③的反例分析,说明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通过对④⑤⑥的正例分析,说明引起反射的刺激有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且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这些事例,突出强调了反射的三个构成要素:①反射必须通过神经系统完成、②反射需要有各种刺激、③发生的反应是有规律的,反射这个概念得到了深化。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一定要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与思想水平,符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条件。这样设计出的教学方案才切合实际,才具有可操作性。“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实现课堂高效,必须下足课前准备功夫,备课不是单纯地写教案,而必须备教材、备学生,不仅要花功夫钻研教材、理解教材,仔细琢磨教学的重难点,更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要设计高质量的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根据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的实际需要制作好教学所必须的教具或课件、学生操作的学具等。仔细考虑课堂教学中的细节问题,对于课堂上学生可能出现的认知偏差要有充分的考虑,针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设计应急方案,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感兴趣的问题切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热情。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优秀的课,必须重视导引的设计。探究性教学的导引设计,必须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探究兴趣,同时符合学科的特点及教材自身的性质。
如在学习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时,可以这样设计导课:①出示制作好的酸奶、泡菜、米酒等发酵食品,让学生品尝并思考问题:这些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和需要的微生物是什么?②出示“爱滋病症”、“痢疾病症”等与微生物有关的病例图片,提出问题致病原因是什么?③课前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医院去向专家、教授或医生咨询有关问题,让他们向全班同学介绍按计划所作的调查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活动,促使学生在好奇与思考中获得知识,并发现新的问题。又如:在讲环境污染危害的这一节,教师先用投影的方式列举了二十世纪的污染事件,如北京的沙尘暴事件,长江的水华事件等,用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教育学生,让他们意识到环境重要性。从而也愿意去探究自己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以致于努力去改变和保护环境。
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把生物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去实现从生物学到生活,从生活到社会的跨越。学生们会把在生物课中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也会用生物学知识参与社会活动。
三、优化“学、讲、练”时间安排,促进课堂学习的实效性。
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要树立责任感,摒弃我的课堂可以随意支配的观念。
一堂课一般由学习、讲解和练习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15分钟。这里的练包括教学过程中的训练。课堂上要精讲多学多练,教师要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练习到位、当堂检测、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就要求教师还必须在课堂练习题的设计和灵活使用上下功夫。生物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练习的时间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灵活掌握,可以安排在刚上课的复习巩固时,可以穿插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教学内容完成后。及时反馈是高效课堂必须要考虑的一个策略,作为高效课堂教学,尝试、探索、自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完全可以对学生进行当堂的面批面改,反馈当堂化能够迅速检测效果,通过反馈的作用又可及时看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及时纠正并激发上进心。教师可以据此调整教学节奏,及时进行矫正教学等。这对确保生物课堂教学优质、高效十分必要。
四、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上出生物课堂教学的学科特色。
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以实物、挂图、模型、多媒体、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工具以及结合教师的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在生物课堂上,合理地选择、组合和使用挂图、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手段,展示或再现不同的生物及其生命活动的情况,不仅可以形象、直观地向学生传授生物学知识,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增加课堂信息容量。这些都有利于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如,我在讲八年级生物学上册《青蛙的生殖和发育》一课时,我只使用了挂图展示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并强调幼虫期和成虫期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有明显差别,它是一个变态发育过程,可是同学们学习、听课热情不高,未能很好掌握教学内容。我改进方法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一个课件,把青蛙的生殖发育过程有机的排列起来,并以动画形式自动、醒目的显示其发育状态和过程,并配以形象的蛙叫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当看见反复闪现的幼虫期(蝌蚪)、成虫期(青蛙)的明显差异时,一下子明白了变态发育的概念,学生们看了演示后,余兴未尽,对所学习的内容也记忆犹新,久久不忘。
教师在安排观察、实验内容的教学时要重视和设法克服教学内容、时间与自然季节不相符的困难。必须有计划地做好观察和实验材料的采集、培植、饲养和保存等工作,否则过了适宜的季节,也就错过了最佳的教学时机。比如,七年级学生在11月份学习桃花的结构时,就需要在春天采集和制作桃花标本。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因此要求教师在生物教学中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培养多种能力的主渠道。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如何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课前的有效备课准备
有效备课要求教学目标明晰、具体、精确传统备课中常用了解、掌握、理解等动词描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太抽象而不知所措。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标已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三维目标”应达到怎样的“度”,需要准确了解。备课时应尽量用知道、说出这样的动词。生物学科注重实验和实践,因此课前的准备更应该充分、有效。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标本,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的学案。如:在讲《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课时,我准备好了两个学生共用一台显微镜。由于学生对显微镜非常感兴趣,因此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对于刚接触生物的初一学生来说,无形中提高了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2.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教师要立足于改进课堂教学行为,精心上好每一节课――实现有效教学。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从学生学习、成长的角度出发,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环境,设计并实施教学,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上好第一节课是开启学生学习兴趣的大门,成功有效的第一堂课,决定了以后学生对生物这门学科的兴趣取向。如何使学生了解生物学及生物与生活、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应用呢?首先要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展示这方面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角色扮演、演讲(我曾养过的……动物)等形式来使学生体会到丰富多彩的生物学知识,了解到更多生物的奥秘。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特别是理化知识的匮乏,一些教学的难点学生更是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初中进行生物课堂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这些内容要做必要的讲解,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时间都来探究,因此教师的精心设问、精讲点拨不可缺少。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教材中设置的一些资料分析、实验探究等,没有固定的答案,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了也可能不会回答,所以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实验探究,从现象探究事物的本质。
重视做好演示实验;上好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三是引领、指导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交流合作的意识;四是重视课外实验,使实验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五是教师要善于用小实验、小制作等方式为学生解惑释疑,最终引导学生养成用实验解惑释疑的习惯;六是教师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以及现代应用技术紧密联系,突出知识的应用。
课程资源――不仅来自教材,也来自教师和同学的交往、各种媒体、网络及日常生活,即凡是能让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经验、感受等的载体与渠道,都是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学校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兰文化,学生通过亲手种兰、养兰等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培育了兰之精神,又丰富了生物的知识,更加深了学习生物的兴趣。
3.有效设计练习题
练习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利用空余时间,网上寻找习题,经过筛选,自己编辑了一课一练,重在基础知识的训练。课前准备好预习的学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本,解决一些基础知识。练习题设计要有层次性,关注测查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作业布置分层结合,视学生实际及时调整各层次学生的作业数量及难度,具体包括巩固性作业和提高性作业。例如:在设计《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这课练习时,整体水平较弱的学生,主要完成血液、心脏、血管的结构功能特点,血液循环的组成等基础题,这样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信心;整体水平较好的学生完成提高题,如:静脉输液时,舌尖为什么感觉甜的,葡萄糖是经过怎样的途径到达舌尖的?以加强对知识的强化,少做一些重复性机械题,同时要多布置一些拓展性、发散性题目。练习题设计要有联系实际问题突出知识的应用。生物学科本身就和实际问题息息相关,在生物练习中设置一些资料分析题目,对于学生各方面知识拓宽非常有效。例如:在讲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时,通过对温室效应、酸雨等一些当今突出问题进行考查,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学习生物的重要性。
4.注重对课堂的自我评价和课后的反思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注重学生课堂的动态表现和分析评价课堂教学活动,能够促使教学的有效改进,使学生成为有效教学的“主体”;而课后思考与教学后记是有效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能持续有效教学的保证,也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成长的有效手段。如果教学准备和教学实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益的因素,教学反思和评价则是通过对上一阶段的教学进行总结,为提高下一阶段教学效果打基础。所以说教师的反思和孜孜不倦的治学态度能够给有效教学注入“活性酶”。这就是教学思考和评价行为应该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始终,包括教学活动之前、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教学活动之后的原因。
情感具有感染性特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情感共鸣。教师的教学情感对学生有着直接的感染作用,它能引起学生愉快的肯定的情绪体验,而这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又是学生进行良好的学习的情绪背景,能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师的情感在教学中发生共鸣,从而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建立深厚的师生情谊,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带来生动、活泼、愉快、乐观的课堂气氛。教师积极的教学情感往往具有激发学生的斗志,扣住学生的心弦,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的激励作用,使他们产生一种不断追求、探索和进取的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一、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
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是对于老师而言的,主要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从情感维度出发,对教学内容进行相关的“装饰”,在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全面的“吸收”教学内容发挥其所有情感作用。当然这个策略也包括在人们心中久住的认知策略,但与它不同的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含有较为理想的状况,那就是初中生物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可以在建立在认知维度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进行“装饰”后,再从自身的角度进行优化处理,两者相互联系的同时,还可以分开运用。
对于情感维度教学内容的“装饰”,其主要有两个目的。其一是在情感为基础来发挥教学内容的主要作用,也就是运用情感来处理教学内容,它不仅可以带动情感因素内在的特有功能的同时,对教学的作用也可以充分发挥出来,这对于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其二是情感性处理所发挥的作用,不仅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情感知识,还全面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从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的角度分析,它不仅仅把知识和技能以及智力和创新能力传授给学生,还对学生的情操进行了培养,全面体现了教学育人的作用。
二、教学组织的表情处理策略
教学组织的表情处理策略是对老师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进行沟通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表情以及肢体语言表情。运用所有的语言表情交流方式,对学生的心理以及情绪进行调动,从而创设出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以达到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和学生全身心投入活动并获得所要传授的内容的目的。这个策略主要是对老师在与学生进行肢体语言以及眼神语言时,为了促进彼此间的交流,要充分发挥出这两者所潜在的鼓励、提示以及赞许等间接作用。让学生内心感到自己一直是在老师的关注以及重视下进行学习的。所以,老师在进行这一策略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身处教师的中心,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教师的表情信息向学生传递。2、注意用肢体语言和目光接触促进师生交流,发挥目光和手势的期待、鼓励、赞许、提示等的作用,使其成为与学生交流的“无声的语言”。3、在问答、表情交流对象的选择上,要做到全面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特点,既要面向学生全体,与全班学生进行普遍交流,又要特别照顾到性格内向、学习后进学生,调动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教学评价的情感中积极性评价策略
一、上好课堂“引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良好的印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呢?为了上好第一节课,我首先精心设计,认真准备,设置许多问题促使他们去思考,去探索,让他们主动地学习。例如,引言课一开始向学生介绍,从今天起我们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接着提问:“什么是物理?”学生面面相觑,不能回答。老师再问:“氢气球为什么能飞?”“如果改用口吹的气球,它能不能飞呢?”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用口吹的气球不能飞。对于这些疑问,老师可不作答,接着在课堂上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1、用园珠笔在自己的头发上摩擦几下,就能吸引一些纸屑。2、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我在教学除了课本上的例子外,还给学生提出了与他们生活直接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汽车刹车后还要行驶一段路程才停下来?为什么竖直跳起以后要落回原地?为什么手电筒内装上电池就可使小电珠发光?为什么太阳会发光?演示实验:“烧不死的金鱼”,“点不着的纸盒”等等。最后指出,这些问题要得到答案就需要学习好这物理,从而使学生产生一个想法:一定争取学好物理!
二、注重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手实践是物理科目的一个主要特色,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途径。如在讲“照像机”时,我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拿出实物照像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像机的镜头,使学生对照像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并讲明照像机的构造及原理,又出示模拟照像机,让学生观看其结构,并演示所成像的大小、倒正等。看到同学们渴望学习的神态时我及时诱导说:你们是否也想做一个模拟照相机?同学们个个兴趣高涨,纷纷要求制作。说干就干,我拿出放大镜,硬纸板,半透明的塑料纸、胶水等器材,四个学生一组,不一会儿就做好了模拟照相机。虽然模拟照相机的制作非常简单,但他却能够通过操作和观察,学习照相机的基本原理,体验操作照相机的过程,观察像的大小、像的倒正等。看到学生们个个兴奋的劲头儿,我顺势利导又让学生们结合照相机的原理探讨望远镜的构造及作用。用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就可以构成一个望远镜。学生用两只手各持一个放大镜,调整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就像用望远镜那样看清楚了远处的物体。课堂上通过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制作的成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验室物理教学的一个基本载体,青少年的好奇心强,好奇心能促使对某一事物产生特殊的认识倾向,也就是产生兴趣,所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使揭示物理信息的手段趋向新奇,而物理课堂中的演示实验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手段。比如讲大气压强时,教师拿出马德堡半球的模型,开始用双手可以轻松地将它拉开,然后合拢两个半球,用抽气机抽出里面的空气,让四位同学在讲台上对拉,使尽力气也拉不开,学生们马上就被紧张有趣的情景所感染,几乎全班学生都站起来了,新奇的实验像磁铁一样吸引着他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其中的道理。又如:低温下的沸腾停止对沸腾的烧瓶中的水加热,浇上冷水会怎么样?(浇水时,用塞子塞紧瓶口,并倒置浇)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当把正在沸腾的水拿离炉火时,沸腾就会停止;如果给停止沸腾的水壶浇冷水,壶里的水温一定会降低。演示实验时,学生观察到的现象却是:给烧瓶中停止沸腾的水浇上冷水后,水却沸腾了!通过这个实验现象学生真真切切的观察到了,它与日常现象完全不同。由于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悖,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强烈的认知冲突,也很好的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寻求问题答案的兴趣。
四、创造良好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良好的教学环境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教学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社会精神生活过程,所以生物学教师要彻底摒弃传统的“惟师是从”的专制师生观,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思想、情感、意志,建立一种科学、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和宽松、和谐、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一种灵活的、自主的、探索的、实践性强的、安全的学习环境,营造学生自行建构知识主动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生物学领域的学习研究兴趣。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心情舒畅地接受知识。宽松的教学环境、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状态。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学生就会有一种无形的压抑感,这将严重制约学生智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扼杀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所以就需要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便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物理教学的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