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产业论文

生态产业论文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2-06-12 09:24: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产业论文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产业论文

篇1

度。涉农企业应把科技人才培养放在重点位置上,提高科技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为文水县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打造绿色、生态品牌

品牌是生态农业价值的体现,创造成功的生态农业品牌能够提高知名度,进一步扩宽销售渠道,促进文水县农业经济发展。文水县的生态农业产业化要依靠品牌优势,加大特色生态农业的支持,深化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建立生态品牌的示范基地。目前,文水县已经完成了22个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有出口西兰花标准化基地、葡萄温室试验示范基地、设施蔬菜示范园区、肉鸡养殖示范园区、貉子养殖基地等等。其中瑞驰景田3000亩西兰花种植基地成为全省最大保鲜蔬菜出口备案基地,产品远销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西兰花种植每亩销售收入13000元,利润5000元,直接带动农户2000余户,间接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500余人。北国风特种养殖第一期工程已竣工投入使用,第二期工程正加紧建设,已饲养貉子1.2万只。

3.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产业化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生态主导产业的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当地优势农产品。例如以凤城、开栅、孝义和西槽头为中心,发展无公害蔬菜,突出精细菜。结合文水县的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无公害优质“女皇贡梨”、葡萄、干果等种植,更新品种,对水果进行深加工,苗木进行优化生产,促进新产业的发展。还可以指导农民养牛、养猪、养鸡等,实现优质牧草以及饲料的种植,形成牧草种植基地。加强畜牧产品的深加工,使文水县发展成为畜牧生产加工基地。截止目前,文水县的农业产业已基本形成十大产业链条。以大象农牧、森源饲料为龙头的40万吨饲料加工产业,以仙塔食品为龙头企业的红枣、核桃、果脯、长山药、绿色蔬菜生产加工产业,以诚信种业为龙头的制种、售种技术一条龙服务的玉米、小麦培种种植产业,以长青农牧、瑞驰景田为龙头的蔬菜种销产业,以贤美食业、胡兰食品、汇丰源为龙头的生熟肉制品产、加、销一条龙加工产业,以胡兰食品等养殖企业及合作社为龙头的10万头肉牛育肥产业,以龙泉农牧为龙头的种猪繁育、生猪饲养产业,以海华酒厂等40余户白酒生产企业为龙头的酿造产业,以野山坡为龙头的沙棘、梨业生产加工产业,以雪恩农牧为龙头的生态种植、生态旅游产业。

篇2

古树:吕塘村多种植松树、榕树,位于村口的古松林已有600年的历史,占地近50亩,现存260多棵参差不齐的古松柏,是闽南地区松龄最长、树径最大、分布最集中、占地最广的古老小林区,与之相连的是古榕树群。蓊蓊郁郁、四季常青的古树俨然成了吕塘村亮丽的风景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水前自然村有一颗“大榕王”,据传是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郑成功义军二进同安时,从石井移植栽种的,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群众出于对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崇拜和爱戴,称榕树为“树王”“神树”,并四时加以祭祀。4水域风光:享有“母亲河”之称的九溪,由内田溪、美山溪、马池溪、店头溪、新安溪、沙溪、莲溪、内头溪、后房溪九条支干流组成的树状水系,贯穿翔安全境,汇流后经吕塘村入海,流经吕塘村的那一段最能体现九溪风光的美。除此以外,吕塘村优美的田园风光也是极为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文化资源。

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吕塘村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古迹,尤以古建筑(古厝、宗祠、庙宇)、古乐(南音、歌仔戏、高甲戏)闻名。古厝:明清时期,吕塘村的进士、举人、祖辈先贤修建的精美的闽南红砖大厝,现存的这种大厝还有三十来幢,集中分布于吕塘村的中心地带。宗祠:吕塘村各氏村民于每年春秋之际祭祀列祖列宗,所修葺的祠堂大都美轮美奂,古色古香,金碧辉煌,分别有洪氏宗祠、西林柳氏宗祠、董水董氏宗祠、后树柳氏宗祠等。庙宇:全村现有寺庙9座,如西林清溪宫、吕塘九溪宫、吕塘青龙宫、董水清溪堂等,供奉各种“神明”,每座寺庙都有“佛生日”,每个自然村每年有一次“民俗日”。吕塘村灿烂的宗祠文化是福建省仅有的,也体现了吕塘村深厚的民俗文化信仰。古戏:梨园世家创办的福建省唯一一所民办民间的戏曲艺术学校——吕塘戏校,以高甲戏、歌仔戏、南音为特色,形成吕塘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致。此外,吕塘村还有“金门名贤蔡贵易墓”“望洋阡墓道石坊”“明太监柳智太监碑”“清时期镇守海疆的胡提督衙府”等大批明、清文物古迹以及“九溪神奇传说”“陈县令墓葬的传说”“牛心石的传说”等历史、神话传说。

二、吕塘生态旅游文化市场定位

吕塘村处于厦、漳、泉、金“闽南金四角”的核心位置,随着翔安隧道的开通,将承接来自泉州、福州等福建其它地方东部方向的交通量,未来厦门岛约有1/4的车流将通过翔安隧道进出,翔安将成为进出岛重要的门户。加之,拥有5A级旅游景区的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每年接待游客量达千万次。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较复杂,旅游者的行为和对旅游活动的要求不一样,大致分为低、中、高三个层次:低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观光为主;中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增长知识为主;高层次客源的旅游活动以科学考察和科学教育为主。根据世界旅游发展的趋势和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市场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目标市场层次应定为大力吸引素质高、生态文化保护意识强的中、高层次生态旅游者群体。根据吕塘村的地理位置,从空间上看,吕塘村生态旅游的目标市场应该是以市内及省内其它周边城市居民为一级市场,以除省内的国内外游客为二级市场。

三、吕塘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

目前,旅游市场正呈现由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度假旅游转变,休闲度假旅游逐渐成为世界旅游消费的趋势和潮流。通过前面对吕塘生态旅游文化资源的分析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市场的定位,吕塘村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应以打造生态旅游产品为主,观光旅游产品、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为辅。紧紧围绕“最美乡村,生态吕塘”的整体形象理念,按照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其旅游文化产品设计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打造良好的休闲旅游环境,设计旅游项目。吕塘村生态旅游消费群体不是单一的,每个旅游者所青睐的旅游产品有所不同,这就导致在生态旅游产品生产过程中,防止其单一性,应采取合适的产品组合策略并使其达到最优。由此,笔者对吕塘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提出了组合策略的设想,如下:产品名称:自然观光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吕塘村亚热带自然风光,田园风光,古松、古榕树林森林公园,九溪文化川河流湿地公园,戏曲文化主题公园等;农业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农业观光,农产品出售,农家乐等;人文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古建筑群,民俗信仰文化,戏曲文化等;休闲度假生态旅游文化产品,古屋旅居,戏曲赏析,九溪垂钓,水上竹筏漂流,休闲街区等。

篇3

1基本思路

贵州山地面积大,山地资源丰富,森林植被覆盖度大,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气候温和,无霜期长,雨量充沛,且农业劳动力充裕、劳动力成本低廉,适于发展山区型立体生态农业。全省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已进行了几年,在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生态农业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如:人地矛盾突出,资源利用率低,农产品加工层次低,农业整体效益还较低;资金、人才、技术紧缺,严重制约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市场服务体系亟待健全,利益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贵州山区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应按照生态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三大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中心,以企业公司为龙头,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名牌产品为重点,最大限度地转化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健全、运行机制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经济体系。

2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重点

2.1农田生态工程

即按照推广农田优化模式,适应市场变化需求,积极调整结构,稳定粮田面积,强化用养轮作,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增加物质投入,努力提高单产,扩大复种面积,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适当增加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生态、经济系统的动态平衡。具体来看,其一,调整作物布局。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形成作物种植区域化、专业化、商品化;在经济作物的集中产区和城镇郊区适当调减粮食面积,增加蔬菜、瓜果生产面积;逐步将不宜种粮或经济作物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渔,对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坚决停止耕作。其二,调整作物结构。在稳定粮产前提下,扩大适销对路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改变单一、僵化的种植模式,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提高经济作物和饲料粮面积在种植业面积中的比重,使种植业与养殖业、加工业衔接配套,协调发展。其三,调整品种结构。推广优良品种,提高种植业作物单产和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农田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中低产田良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

2.2林果生态工程

这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点工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长期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结合。实施林果生态工程,其一要完善山林承包责任制,加强技术服务,提高林农生产积极性。其二要调整林业布局,根据适地适树的原则,大力发展以集体林场为主的商品林生产基地。其三是在林果生态系统中,除抓好林果的品种改良和标准化栽培外,还要搞好畜禽养殖配套,形成林果立体种养生态系统,以增加效益,改善环境,提高品质。林果生态工程的重点是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等四大建设项目。

2.3养殖生态工程

养殖生态工程就是要突破原有的单一养殖传统模式,将畜、禽、渔等养殖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物种搭配,连接种植业,配套沼气,巧用食物链,循环利用,提高能量利用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并且,通过调整优化草山草坡草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创立名牌,经过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经转变,逐步建设区域性重要畜产品生产基地。根据“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副则副、宜工则工”的原则,适合山区型养殖生态工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种养加”、“共生型”、“立体型”、“庭院型”、“节能型”、“微生物再生模式”等几种类型。

2.4生态能源建设工程

在农村能源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和“节约与开发并重”的方针,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和保护生态平衡,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是一项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的建设工程。在贵州山区,生态能源建设工程主要是普及沼气池。应以点带面的形式,以沼气为纽带,与种养相结合,抓规模化推广与抓综合利用技术推广相结合,工程技术实施与组织管理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建立多种模式,推广扩大示范成果,寓生态环境建设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之中,推动山区农村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另外,科学利用秸秆,也是山区型生态能源利用的有效方式。

2.5环境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天然资源优势,大力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突出生态特色。在山区,重点实施四大环境生态建设项目。一是城市生态形象塑造工程。运用现代园艺技术对城镇进行规划实施,重点突出“特色”与“园林”,绿化率达到人居环境指标,改变脏、乱、差现象,对街道、楼群院落、屋顶、墙面等城市绿化体系进行生态建设。二是生态家园建设工程。每个县重点抓好几个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每个乡镇分别抓好一个村的生态家园示范点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村要实现农田林网化、水渠洁净化、村庄花园化、庭院立体化的目标。三是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发展带状生态经济,沿主要公路、主要河流建设生态经济走廊。四是生态观光农业工程。广泛利用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现代科学为支撑,金融资本为基础,通过合理规划、设计、施工,建立具有农业生产、生态、生活合一的区域,在实现高科技、高效益、集约化、市场化的现代经营活动的同时,达到美化景观,保护环境,提供观光旅游。

3保障措施

3.1建立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

成立生态农业发展的领导机构,制定实施详规,办好试点,强化目标责任制,全面促进生态农业建设。

3.2建立多渠道的融资体系

一是山区农业县应立足优势,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农业县、农业综合开发县,争取专项资金、技术支持及政策保证。二是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村能源开发、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形成投入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非耕地拍卖和招商引资,集中拍卖资金投入生态农业建设。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引进、联营、集资入股、盘活存量资产等多种途径解决资金短缺问题。

3.3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即生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农业技术培训体系、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关键技术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利用水平。三是加强队伍建设,引进和培养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形成一批懂得贸易知识、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的干部职工队伍。超级秘书网

3.4建立高效有序的营销网络

建立畅通的信息体系,通过抓营销、造舆论、做广告等方式,将农副产品推向全国,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

3.5形成生态治理机制

其一,明确生态环境治理目标,进一步建立和规范管理森林、湿地、农田和自然野生动物保护区,严格执法,依法治山治林、治水治田,形成有利于区域生态农业建设的行为规范、经营约束、成果保护机制。其二,建立制度,防治土壤和水源污染,保护森林资源和草场、渔业生态,关停、禁办和严禁引进严重污染环境、破坏资源的“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其三,严格农副加工产品的清洁管理,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农产品进出口、农产品销售等环节的监督检查,确保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安全。

3.6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

建立以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等为主要形式的合理的利益机制,切实维护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篇4

二、循环式的效能观

“任弱水三千,我一瓢饮之”是传统哲学的辩证法表述,“一滴水反射太阳的光芒”是现代科学的形象性说法。这就是“以少总多”观念,它们共同说明的既是一个艺术创作的典型理论,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理想状况。即是说,一次性投入的资源不会随着使用的完毕而成为废物,而是将剩余的物质,或者投入本身产生的成果,再一次作为新的资源继续发挥作用,如此不断地使用,在循环生产的概念中没有传统意义的废物,而是变废为宝。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循环经济”,就是指我们在生产系统过程中,用最新的循环模式来替代传统的线形模式。这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核心,促进资源利用由“资源———产品———废物”的线性模式向循环模式转变,并以尽量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相互和谐。文化产业由于几乎不耗费自然资源,不但可以重复生产,如现代出版印刷、风情歌舞表演、影视艺术播放等,还可以带动其他产业或行业的发展,如广播电视、网络通讯和旅游观光等,因此,它比工业生产更具有循环式的效能观。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应该从传统的一次性的单一资源的开发,如历史文物和遗址、自然风光和景色、民间习俗和工艺等,转向多次向和多元化的复合利用,由一种资源衍生出相关的资源,由一种产品演化为更多的产品,形成所谓的有机产业链。在目前的现代服务业中,文化产业是其中的核心产业,起着引领市场的带动作用。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文化产业服务领域,如数字媒体、手机视频等,加上三网融合,对经济的贡献率大幅提高。目前,在国内著名旅游景区兴起的大型实景歌舞表演,就较好地做到了资源———开发———效益———新的资源的循环式效能。如由杨丽萍任总编导、阿宝任艺术总监的《云南映象》,给我们呈现了生动而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风情。我们知道,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这些民族能歌善舞,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情,将原生态的民族风情搬上舞台,给我们以艺术享受,不仅带来了审美体验,更带来了巨大的震撼,其效果是非常好的:一是实现了杨丽萍个人艺术生命的循环延续———完成了由舞蹈到编导的转变,从而使她的艺术生命得以青春永驻;二是实现了民族风情向艺术表演的循环延续。随着云南旅游的日益火爆,原生态的少数民族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改变,而这台常年演出的节目,促使这些年轻的民族后生更好地延续自己的传统。这方面,张艺谋策划导演的《印象•刘三姐》,还带来了当地农民产业的转型,其意义已经超出了狭义的文化产业而扩大至广义的文化经济。

三、和谐性的价值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其乐融融的图景,名之曰“天人合一”;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是一幅人与社会其乐融融的图景,名之曰“四海之内皆兄弟”;身泰心宁,顺其自然,这是一幅人与自我其乐融融的图景,名之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就是和谐———人与自然及其环境的和谐,人与社会及其他人的和谐,人与自我及其内心的和谐。赫拉克利特说:“和谐产生于对立的东西。”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和谐中的对立不是势不两立的冲突,而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相同相成。和谐性是在和谐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辩证性、转化性和恒久性。可以说,和谐与和谐性都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概念。生态学视域下文化产业和谐性发展的价值观,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优化”:一是资源的优化利用。从和谐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源情况、生产要素、资金流动和生产主体产品的完成,再进入流通的环节,最后被消费,其间从决策者的顶层设计到管理者的实施运作,都必须根据市场的需求和生产的需要,进行恰到好处的资源调配,做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和谐性的文化产业经济学在财富增长的基础上把蛋糕做大,必然是和谐经济、双赢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型经济。企业内外荣辱与共,人与自然互相依赖,人与人互相信任,从而实现各方利益的共生共荣,和谐统一。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名人故里之争”,就充分反映出一些地方政府对文化资源的高度重视和片面理解。很多地方在争夺名人故里,就是经济利益在作怪。其实,名人的出生地只能有一个,而这样无休止地争吵的结果,已失去了对名人的应有尊重,纯粹沦为提高地方知名度的一种炒作。二是市场的优化配置。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有效形式。其中,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方面有着独到的魔力。但在一些领域和方面,这只“看不见的手”也有调节的盲点,如对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看不见的手”是一根失灵的杠杆,需要运用“看得见的手”来调节。因此,市场不是万能的,这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中观调整和微观调配。我们要吸取过去发挥的行政干预文化市场的优势长处,又要避免纯粹的市场经济对文化资源和产品的自然配置,研究与探索实现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相结合的政府主导型文化市场体制,做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比翼齐飞。还是以“名人故里之争”为例来说明市场的优化配置。关于“夜郎古国”究竟在哪里,先后有湖南、贵州、云南在争夺。其实,古夜郎的核心虽在今贵州黔西南一带,但它东至湖广,西及黔滇,北抵川鄂,南达东南亚各国,地广数千里。与其争夺这么一个子虚乌有的地方,不如好好开发本地更好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系统性强、特色鲜明的地方旅游文化市场。三是效益的优化实现。文化经济学的资源优化利用,不仅要看到交易,更要看到效益,不能“只赚吆喝不卖钱”,这个效益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更是所有参与文化产业活动的人的归属感、成就感、荣耀感。生态学视域下的文化产业经济要着眼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文化企业,不能只看见眼前利益,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建设的今天。因此,文化企业和从事文化产业的人员应该具有全局观念,不能为了部门利益牺牲整体利益;要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出发,既不能竭泽而渔,更不能拔苗助长,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可行规划,合理开发,精心布局,给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定的发展空间。

篇5

1.2区域生态效率评价的SFA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

1.2.1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生态效率要求系统用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其核心思想是“少投入多产出”。本文采用2002~2011年的各省域资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投入产出数据来分析同期的生态效率,其中产出指标用各省域的经济发展总量-GDP表征;投入指标包括资源消耗和环境投入(污染物排放量),分别以全社会平均从业人数、耕地面积、能源消费总量、全社会用水总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七个指标衡量。本文研究指标的选取参考了邱寿丰的生态效率指标设计体系,根据指标的科学性,劳动力、资本和原材料投入未记入研究范畴。生态效率评价投入产出指标选取见表1。基础数据主要来源于2002~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及中部六省省级统计年鉴;2003年以前的用水总量来源于各省的《水资源公报》;部分缺失数据系折算所得,对结果影响不大。

1.2.2基本模型投入产出函数的形式一般有柯布-道格拉斯和超越对数两种。前者容易计算,但会受到要素间替代弹性不变假定的限制;后者放宽了上述假定,但会产生多重共线性问题。根据以往研究结果,柯布-道格拉斯投入产出函数(C-D函数)能够较好地描述与经济总量有关的投入产出问题。因此本文以Battese和Coelli[11]在1992年提出的模型为基础,选取对数形式的C-D函数,建立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

1.2.3模型检验结果分析运用Frontier4.1软件,得到模型(3)的估计结果(见表2和表3)。由表2可以看出,LR=59.6131,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模型的误差显著受到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使用SFA模型;模型(3)中的σ2和γ的检验显著性水平均高于1%,γ=0.7793,说明在随机误差项中有77.9%来自技术非效率的影响,只有22.1%的影响来自系统误差等外部影响因素,进一步说明了使用SFA方法分析区域生态效率是十分必要的。

1.3评价结果分析由表3可以看出:(1)从总体来看,中部六省这10年的平均生态效率水平偏低,仅为0.6128,说明中部六省实际产出与前沿生产面的差距较大,资源环境利用效率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中部六省应着力转变生产方式,在“节约资源,控制污染”上下功夫,有效提高资源环境的利用效率。(2)从各年度来看,无论是中部各个省域的生态效率水平还是六省的平均值都呈现出逐年稳步上升的趋势。中部六省平均生态效率从2002年的0.5503增加到2011年的0.6719,涨幅为22.1%;生态效率涨幅最大的是湖北省,十年间增加了35.2%。这说明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各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在逐年提高,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距离不断缩小。(3)从各省域来看,中部六省域间生态效率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在逐年缩小。生态效率水平最高的是江西省,2011年达到0.898;河南、安徽、湖南三省居中,2011年生态效率水平在0.6-0.7之间;而生态效率水平较低的是湖北和山西两省,2011年湖北省的评价值仅为0.5657,江西省几乎是它的1.6倍。省域间生态效率的差异呈逐年递减的趋势,2001年中部六省生态效率评价值最高者与最低者相差0.43,到2010年这一数据缩小为0.33。

2中部六省三次产业与生态效率的关联度分析

以往对系统关联因素的分析主要采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如主成分分析、方差分析等,但这些方法要求数据量大,样本要通过某种统计检验,往往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等现象。尤其我国现有统计数据十分有限,灰度大,许多数据无法通过特定统计检验,因此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往往难以凑效。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可以弥补上述方法的缺陷。

篇6

一、经济全球化与产业生态化

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局一份报告(2003年),在现代经济史上,全球化浪潮出现过三次。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始于1980年,这次浪潮完全不同于以前两次:多数发展中国家进入全球化市场,另一些发展中国家却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脱离世界经济逐步边缘化,导致收入下降和贫困增加;国际移民和资本转移在前两次全球化浪潮中微不足道,如今变得非常突出。货物运输、旅游和通讯速度明显加快;一些亚洲国家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世界经济由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其突出特点为:

(1)经济活动的中心由物质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知识本身成为生产中的首要因素,知识、能力等无形资产的投入对经济活动日益起着决定性作用。(2)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明显的变化是:20世纪60年代早期,全球贸易大多数来自发达国家;如今在142个WTO成员国中,70%是发展中国家,商品贸易占全球贸易的三分之一以上。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其中,全球化进程较快的国家有巴西、中国、墨西哥、菲律宾、泰国和印度等。(3)贸易、资本、金融和人员流动越来越突出,呈现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贸易自由化使全球经济逐步融合,以跨国公司为主要载体推动了产业结构全球化调整,人员跨国流动和国际旅游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全球化服务市场。(4)新的国际规则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WTO自1995年成立以来,对引导国际贸易发挥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此外,还有其它一些组织如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则,若干国际标准系列(如国际标准化组织,即ISO),以及地区性或双边性贸易协议等,对促进经济全球化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值得指出的是,在工业革命中,制造业是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而以全球一体化经营的跨国企业,引领着全球化的进程。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将传统产业和非核心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国际产业发展呈现出如下特征:

(1)信息化、网络化:新技术改变了企业与其它社会实体之间的关系,影响着产业的结构和组织,影响着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根据各个生产环节的不同功能和阶段,整个工业活动正在世界各国分散开来;同时,为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有效性,各生产环节依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2)产业集聚化:工业企业在地理分布上的集聚越来越重要,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国际上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成为当代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但是,在新的竞争环境压力下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重挑战,需要进行以下转变:从追求大规模的静态外部经济效益,转移到培养基于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网络的动态创新能力上来。

(3)产业生态化:以往的经济发展模式(包括发达国家的历史发展和目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状)为实现工业化和GDP增长,以大量资源消耗、大量废物排放和低利用效率,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形成人类活动与自然系统的对立与冲突(AudraJ.PottsCart,1998;LloydConnellyetal,2001)。这种线形物质能量流动的经济系统已经导致资源消耗和超出自然消化吸收入类垃圾的能力(J.Korhonenetal;2003)。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将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整合为一体的生态系统,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二、产业生态——国际产业转型与世界发展潮流

1990年代以来,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正在把发展产业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型社会看作是深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德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国家,早在1972年德国就制定了废弃物处理法。在英国,1999年专门成立区域发展局,研究经济发展与改造,负责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整体协调和长期的全面规划(ChrisShearlocketal,2000);芬兰是世界上已经进入产业生态良好循环的国家之一。芬兰2/3的土地为森林覆盖,但森林年砍伐低于年生长量(2001年增长724万m3,年砍伐只有448万m3);芬兰林业70%的燃料来源于废料如纸浆和锯渣废料的黑酒精(J.Korhonenet81,2003)。

产业生态(1ndustrialEcology,又称循环经济)依据自然生态有机循环机理,在自然系统承载能力内,对特定地域空间内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达到充分利用资源,消除环境破坏,协调自然、社会与经济的持续发展。作为199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应用科学,产业生态学是研究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Al-lenbvandRichards,1994;AudraJPottsCart,1998;Allenby,1999a,xi;MichaelHHuesemann,2001;T·P.Seageretal,2002;Raftlsenmann,2003)o国际电力与电子工程研究所(1EEE)在“持续发展与产业生态学白皮书”报告中指出:产业生态学是一门探讨产业系统与经济系统以及它们同自然系统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是研究可持续能力的科学。

产业生态是一种新形态经济或生态型循环经济,这就需要改变现有土地利用的思维模式,改变产业流程减少废物排放,使产业适应环境而不是改变环境来适应产业(AudraJ·PottsCart,1998)。目前不可持续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以不同的系统发展原理运作而导致的结果(J·Korhonenetal,2003)。因此必须把人类活动、土地利用、自然循环和功能协调为统一的生态系统,通过改变新的组织形式、调整政策来恢复和保持各种形式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的调节能力。未来可持续能力决定于调节社会、经济与生态系统功能延续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资源管理系统(DavidJ·Brunckhorst,2002)。产业生态将不可持续变为可持续发展,是通过经济与社会的转型进化到一个新系统的状态而不是依赖效率提高的发展模式来保留现有系统结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生态原理应用到经济系统,不能直接将生态原理照搬到经济系统上。因为自然演化毕竟不同于经济系统演变,自然系统没有人类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文化,自然也不能象人类经济系统那样有意识地进行规划;信息流动和反馈也不尽相同。因此,采用新陈代谢方法并不意味着自然生态系统原理搬到经济系统就可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中国产业生态经济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经济史上前所未有的工业革命。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中最有影响和最不可预知的力量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对各种原材料—从花生到生铁的巨大需求,使世界初级产品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1)重化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资源供给严重不足,对外依存度严重,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2003年中国消耗了世界钢铁总量的40%,消耗了水泥世界总量的50%,石油进口80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35%,粮食缺口1100亿斤,大量进口造成国际粮食价格上涨;而巨大的资源消耗所创造的GDP仅占世界总量的4%。种种迹象表明,要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必须转变目前的经济增长方式,改变资源消耗过快、资源利用率过低、资源再生使用率过低的粗放经济。

(2)生态环境严重透支。随着经济以每年8%、9%、甚至10%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生态环境正面临着迅速退化的灾难:270万平方公里耕地被沙漠吞噬、70%以上水系被污染、400座城市缺水等等。大量数据显示,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最大问题不是电力、钢材供求紧张,以及投资增长过快等可能引起的传统性产业结构失衡和金融风险,而是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忽视生态所出现的生态环境危机。目前,中国发生的环境危机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环境问题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它大多数地方退化只是程度大小而已,而在中国则是无可挽回的:中国北部几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已经干涸,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每年大多数时间河水也开始断流。华北许多城市地下裂开了巨大的地洞。沙漠覆盖了中国18%的土地面积,并以每年几十万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张。全国30%以上的地方遭受酸雨侵害。除非中国对目前的发展方式做出彻底改变,不然的话,大片区域的生态崩溃似乎是确定无疑的。有关专家断言:如果中国不迅速转变生产方式,人类历史上突发性环境危机对经济、社会体系的最大摧毁将出现在中国。

(3)社会文化出现了毁灭性破坏。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占用大量耕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而过去一味建造高楼大厦和基础设施的种种弊端,已经在很多地方显现出来:美丽的风景、庙宇楼台、圣水神山、精雕细刻的传统手工艺和城市景观被清一色的混凝土建筑、沥青马路所取代,古老的运河、城墙被铁轨、环城公路截断,庞大的城市吞噬了大片农田,许多城市无可挽回的被开发成清一色的灰色城镇,失去了往日的魅力。那些最具民族文化和传统特色、外国游客一心想看的东西被胡乱建造的新式楼房无休止的吞噬,居住环境日益恶化。

四、产业生态与绿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无数事实证明,传统的分散型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产生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影响可持续发展的投资环境和人文居住环境。我国越来越多的学者和政府决策者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认识到这一点。国家环保局副局长潘岳在《中国需要绿色革命》中指出:中国的工业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容量已到支撑的极限,西方的“资源饥渴”发展模式并不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使用成为我们唯一的可行之路。2004年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到最有效利用。

在我国,产业生态与循环经济方兴未艾。值得关注的是,在珠江流域,分布着两个非常典型的产业生态模式,为中国未来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提供了启示。

(1)中国农业生态模式的典范——桑基鱼塘

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是闻名中外的典型农业生态模式,具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发展而来的科学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也是我国农业生态的典范。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把基塘系统列为研究项目之一,并在全球推广应用于低洼地改良,开创了改造低洼积水地的新途经。

珠江三角洲的桑基鱼塘成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把种桑、养蚕、养猪和养鱼有机结合起来,是按一定面积比例建成的基面与鱼塘相结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基面种桑、桑叶养蚕、蚕沙养鱼、塘泥肥桑,充分显示出水陆相互交换、植物和动物相互交换的高效能量转化过程,具有较高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率,氮磷钾三要素的循环效率分别为0.43、0.46、0.96,循环效益综合指数达1.85。并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稳定性,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达到系统的最大产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产业生态工业模式的典范——贵港生态工业园

篇7

(二)规范农产品生产技术措施

促进农业生产科学化管理公司注重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成立技术研发中心,推行院企合作,加快农业生产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近年来引进推广甜糯玉米、芦笋、辣椒、洋葱等作物新品种12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膜下节水滴灌、玉米精量播种、“干播湿出”、水肥一体化、物理(生物)防虫等先进农业技术。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经营模式,实现了农产品统一品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以及肥料等农资投入品的统一购入、统一管理、统一发放,使农业新技术得到了快速、高效推广和应用,同时杜绝了不合格农资产品乱购乱投现象,确保了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安全。

(三)培植壮大龙头企业

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走农业产业化道路,重点做大做强食品公司、种业公司、蔬菜公司、果品公司和肉羊养殖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带动农业生产发展。食品公司主要从事甜糯玉米、芦笋的种植、加工和销售,现有标准化甜糯玉米种植基地2万亩、芦笋基地3000亩,已建成3000万穗真空保鲜甜糯玉米生产线、4000吨速冻玉米(蔬菜)生产线、2000吨玉米干籽加工线各一条,年产值1亿元。公司先后通过了ISO9001、HACCP、ISO22000、GAP及出口食品种植基地备案认证,是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种业公司主要从事玉米杂交种繁育、油葵制种,每年落实制种面积3万-5万亩。投资3000万元建成现代化良种加工中心,拥有一套700吨/批玉米果穗干燥系统,一套10吨/小时籽粒干燥系统,一套10吨/小时精选分装加工流水线。实现销售收入1.4亿元、利税2000万元。蔬菜公司年生产销售脱水蔬菜1000吨、辣椒酱1.2万吨、鲜洋葱1万吨;果品公司建有标准果园1万亩、建成1万吨恒温气调保鲜库,生产的金冠苹果、皇冠梨、早酥梨销往全国各地;养殖合作社已建成8个规模养殖小区,养殖户160户,年出栏肉羊6000只,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各产业均形成了规范的基地栽培技术、生产管理规程、产品销售渠道,实现了主导产品的科学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

(四)探索节约生产模式

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公司探索发展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体系。一是引进大型饲草收获机、柔丝机、打包机,开发便捷式塑料包装青贮饲料等,在收获农产品的同时,对玉米秸秆等产品辅料进行收割青储,成为肉羊养殖优质饲料的主要来源。二是充分利用甜糯玉米秸秆以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玉米果穗苞叶、玉米芯、穂柄、穗尖、花丝、不合格玉米果穗、麸皮等副产品,经再回收青储或粉碎风干后,成为养殖业的辅助饲料。农产品的循环再利用带动了养殖业的发展,养殖业的发展又能为种植业提供优质的有机肥,形成“玉米种植(加工)秸秆等副产品加工饲料畜牧养殖有机肥玉米种植”的循环再利用模式。

篇8

生态农业发展的直接主体是农业生产经营者。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市场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是否选择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式,其决定因素仍然是市场,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资源配置也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基于这一点,发展生态农业要顺“市”而为。当前发展生态农业的需求已初现端倪。生态农业经营者在面临传统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和一般市场风险外,也会面临环境污染的生态风险,特别是他们精心营造生态产品的异质化、策划生态产品的市场细分时,还会面临其他不法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影响。为维护统一的生态环境和市场环境,需要政府发挥相应作用。首先政府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环境污染实行零容忍,对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公共治理服务。其次制定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切实加强农业产品质量监管,完善从田间到餐桌的监督链条,破解市场主体因“囚徒困境”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三是通过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生态产品的标识认证,保护不同级次生态农业品牌,让农业生产通过更加生态的方式而有利可图。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要让市场与政府各司其职,互补而不跨界。从这方面看,生态农业发展应该是多元主体共建的过程。

篇9

1.2泡沫分离技术泡沫分离技术主要将大量空气注入污水,在微小气泡上附着水的表面活性物,在气泡上升至水面时形成泡沫,在这种情况下采用分离水面泡沫的方法就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态污染物,这种技术能够将溶解氧提供给养殖水,避免有毒物质的积累,但是因为生态农业园中的淡水养殖缺乏足够的电解质,不能形成较多的泡沫,所以会导致其应用效果不佳。

1.3其他处理技术其他水产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还包括机械增氧技术与排换水技术两种,此外,反渗透技术、高分子重金属吸附技术以及活性炭吸附技术也是有效改善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技术与手段。

2化学处理技术

2.1混凝沉淀技术混凝沉淀技术就是利用化学原理,将混凝剂加入水中,对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石灰铁盐与有机絮凝剂等常用的混凝剂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直接在养殖用水中应用,而是用在水产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上。

2.2臭氧氧化技术臭氧如果具有强氧化性,就能在水中迅速自行分解,避免造成二次污染,具有除臭、杀菌、脱色以及去除有机物的作用,是一种比较有效的绿色氧化药剂,这种技术主要运用于海水工厂养殖排水水质的处理中,具有较强的氧化作用,能够有效分解、溶解以及降解水中的有机物。

2.3紫外辐射技术紫外辐射技术利用紫外辐射对水体进行消毒,不仅能够破坏水中残留的臭氧,还能将大量的病菌杀死,具有无毒、高效以及低成本的特征,紫外辐射技术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养殖排水水质改善技术,主要应用于水产生殖排水的循环过程中。

3生物处理技术

3.1人工浮床净化技术人工浮床净化技术通过模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规律,利用高分子材料和混凝土等载体,对水生植物进行种植,使其发挥清除水体污染物的作用,这种技术能够净化水质、美化水体景观,为生物创造生存空间的功能,促进周围生物的多样性发展,加强其生态系统的完善,能够很好地适用于生态农业园区的水产养殖排水中。

3.2人工湿地净化技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能够按照水体的具置和实际情况,模拟湿地的结构与功能,综合净化与处理污水,构成水体、基层、微生物以及水生植物等人工湿地的主要元素,对铵、氮、硝酸盐以及亚硝酸盐等化学物质进行有效清除。

篇10

 

农村循环型城镇,是在农村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原理以及自然生态规律的循环经济方法所建立的具有非线性生产模式的产业循环系统、基础设施系统以及生态保障系统,通过生态规划、生态工程和生态管理,建立起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生态良性循环体系,形成生态高效的产业、科学协调的管理体制与人文景观有机融合的现代城镇。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如果以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的方式进行只能加深其不可持续的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城镇要取得更大的、更稳定的发展就要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倡导绿色生产技术、绿色食品、绿色消费等形式引导小城镇向着环境友好型模式发展,并通过产业之间及内部关联性的增强,从而推进小城镇中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产业协作与和谐发展,使小城镇向着高效性、资源节约型的方向发展。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循环型城镇是实现农村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首先,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的步伐必然加快。城镇化对于各类要素和需求的聚集、生产要素的集中、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人们生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其次,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进行了生态城市的建设实践,但多数还是按传统观念从过程末端入手,停留在绿化、环境保护、环保产业等措施上,并没有探及城市系统的内核。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有效解决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协调好城镇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促进城镇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地发展的关键。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要走以往城市建设中出现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老路,提高小城镇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课题;第三,农村循环型城镇的核心是发展循环经济。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循环经济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的经济运行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以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废物排放最小化和经济活动生态化它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内生变量,兼顾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型经济增长模式。

二、建设农村循环型城镇符合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革新的方向。

循环经济型城镇建设,要以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为核心进行经济战略性调整,关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企业;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最大限度的减少污染排放量;防止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提倡绿色消费,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农业污染问题;加强环境规划,维护生态平衡,建设优美的生态环境等。生活品质是发展农村城镇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生活品质的高低取决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城市基础环境的质量,涉及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文化体系等。而生态城市建设作为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它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为基本出发点,与人民群众的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直接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我国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人们都向往能在优美的环境中安居乐业、因此对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三、发展农村循环型城镇是优化城镇产业结构的重要方略。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在资源存量和环境承载两个方面都经不起传统经济下高强度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必须要根据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促进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实现废弃物再利用,从而达到减少废气物排放、节约利用资源的目的。我国在现阶段推行循环经济城镇建设,并以此为目标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可以很大程度上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保护的弯路,以较少的代价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当前正面临调整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从发达国家发展的情况来看,人均GDP达到一定程度都将面临产业结构的巨大调整。在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的消费需求开始多样化,对教育、卫生、娱乐、休闲、旅游等方面的需求都大大增加。另外,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强大的劳动力和自然成本地量的竞争优势。随着环境资源大量消耗和劳动力工资的提高,这一竞争优势将在未来10―20年内逐渐丧失。因而必须进行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保证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利用消费需求不断增长来带动经济增长不失为一个普遍的做法。发达国家多数是在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无法继续承受工业化的后果而发展循环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论文格式,农村循环型城镇。我们必须摒弃传统粗放的城市经济发展方式,坚定不移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当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把城市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环境改善结合起来,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经济社会发展迈向良性循环之路。

篇11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论文格式是论文写作时的写作标准和样式要求。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