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2-27 16:08:2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会计信息质量谨慎性要求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联系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是会计信息所需要达到的质量要求。它主要回答:使用者需要具有什么质量的信息,或者说什么样的信息才算有用或有助于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比会计目标更具体地指导财务会计的确认、计量和信息传递。正如FASB认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或质量的确定构成信息有用性的成分。因此,它们是在进行会计选择时所应追求的质量标志。” 会计信息质量是连接财务报告目标和其他概念公告之间的“桥梁”,而且同会计目标一起,对一系列其他基本概念,如要素的确认、计量,起着指导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在概念框架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西方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观点
(一)美国的观点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0年5月了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第2号公告中,会计信息质量第一次被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项目加以系统论述。它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出发,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具有指导作用的系统体系。2号公告指出,财务信息在不同程度上都与决策有关,并在决策有用性的指导目标下列举和解释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层次。
(二)IASC的观点
1989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将质量特征定义为“是使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对信息使用者有用的那些性质。给出了主要的四项质量特征,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其中,相关性的内涵包括重要性的特征,可靠性的内涵包括如实表述、中立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和完整性五个特征。在这四项特征之外,还提出了效益大于成本、及时性和各质量特征之间的衡量这三项有关可靠和相关的约束条件。
(三)英国的观点
1999年2月,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发表了一份完整的公告,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P)。SP公告虽然借鉴了各国和IASC概念框架中已包括的内容,但有其自己独特的见解,较全面阐述了财务报表的概念框架。
二、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研究
我国目前没有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系统的明确论述,仅在《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体现了相关的一些表述。2001年版的《企业会计制度》将会计基本假设作为逻辑起点,给出了十三项金额能会对会计准则和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的“一般性原则”。但是《企业会计制度》中的一般性原则并不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这些原则有的是属于会计基本假设,基本的会计知识,会计的计量属性等的内容;从语言表述上来看,这些原则都是针对我国企业核算提出来的一般要求,但是它们在实质上也是对企业财务报表所提出的一般要求。2006年2月财政部又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以前的一般准则进行了修订,在企业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中对会计信息质量提出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这几个特征。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必须以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作为依据,如实的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必须以可靠为基础才能达到有用性,如果财务报告提供了不可靠的会计信息,那么就会对投资者决策产生误导作用。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与各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须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合理的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具有有用性和使用价值的关键,就是要看其是否与使用者的决策需求相关,是否有助于使用者提高决策的水平。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中提出相关性应具有反馈价值,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清晰明了的会计信息,以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财务信息。
要实现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必须保证会计信息对于使用者是可理解的,当然,这里的使用者应该具有一定的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知识,并且有意愿去理解这些信息。会计信息质量的可理解性要求对于目前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素质不均衡的现象具有特殊的意义。
(四)可比性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是相互可比的,这是可比性的要求。这里的可比主要包括:(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使用者能够比较企业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从而做出合理决策;(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不同企业应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从而使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将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交易或事项进行比较,从而作出合理决策。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不仅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而且应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在实务中,大多数情况下,企业发生的交易和事项的形式符合其实质,但在有些情况下也会出现不一致。融资租赁就是一个典型的形式与实质不一致的例子。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在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重大方面反映所有重要的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是说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使用者做出合理决策产生影响,那么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使用主要依赖于会计人员的经验运用,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各项交易或者事项时,应当保持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谨慎性的特征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要在保持应有的谨慎性的前提下做出合理的职业判断,对各种风险和损失做出充分估计,既不能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信息使用者做出合理经济决策是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因而会计信息一定的实效性。即便提供的信息是可靠、相关的,如果不能够及时提供,也会失去实效性,那么其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会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
三、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西方的简单比较
通过对西方各国及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表述,我们可以作出以下的比较:
(一)描述会计信息质量所用的表述不同,FASB使用的是“会计信息质量特征”;IASC使用的是“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ASB使用的是“财务信息质量特征”;我国使用的表述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这些表述中,现在使用频率最高的是FASB的提法“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FASB和IASC都服从决策有用性的基本目标,为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ASB和中国则同时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基本目标,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三)FASB把可靠性和相关性视为首要的质量特征,而且其更强调相关性;IASC则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平铺作为主要质量特征;从ASB的会计信息质量体系图示中可以看出ASB同IASC一样将上述四项质量特征共同放在主要质量特征位置上,但是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取舍中,英国更注重可靠性;我国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层次,但从其表述中,可以看出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及可比性处于主要质量要求的地位,且重要性依次减弱,即我国在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选择中更倾向于可靠性。
(四)主要质量特征包括的内涵不一致。就可靠性来说,FASB的可靠性质量特征下面包涵可核性、真实性和中立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中立性和完整性五个约束条件;ASB在“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给出的可靠性包涵了如实反映、中立性、无重大误述、完整性和谨慎性五个约束条件;我国在可靠性的解释中则提到了如实反映和完整性这两个可靠性的约束条件。
(五)对于相关性,FASB提出了预测价值、反馈价值和及时性三个约束条件;IASC给出的相关性的约束条件则是重大性,这是一个IASC与其他会计质量特征体系差别较大之处;ASB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验证价值两个约束条件;我国的相关性包涵了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两个约束条件,与FASB给出的相关性相比少一个及时性,我国将及时性单独列为一个质量要求。
(六)除了FASB没有在其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中涉及到谨慎性 ,IASC,ASB和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的表述中均涉及到了谨慎性。
(七)FASB,IASC,ASB均在其信息质量表述中涉及到了中立性,我国在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没有给出中立性的明确表述。
(八)实质重于形式是IASC和我国在表述中提出的质量特征,FASB和ASB没有给出明确的表述。
总体看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已经实现了与西方较为成熟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内容的“大同”,仍然存在的是一些个别问题的“小异”。
四、对于改进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的思考
首先,我国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应符合我国具体需要,建立在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的指导目标之下,为使用者提供反映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的信息。
其次,重要性标准应作为衡量会计信息有用性的最低标准,不符合重要性标准的会计信息不再考虑其他的信息质量。
再次,效益成本原则应作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体系中的一条普遍约束原则。任何一项经济活动,只有在其收益大于成本的时候才是可行的。只有当提供和使用会计信息所能带来的效益大于其成本时,这项信息才是值得提供的。如果提供和使用某会计信息所花费的成本大于其所能带来的收益时,即使该信息是有用的,这种信息也是不值得提供的。
最后,会计信息的主要质量特征包括可靠性和相关性。可靠性和相关性这两项质量特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最本质的要求,而且这两项特征也最能体现会计目标的要求。但是可靠性和相关性可能在某些情况下发生冲突,这时就有必要做出权衡,根据实际情况有所取舍。历史和现实的教训都告诉我们:可靠性是财务会计的本质,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未来的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不论怎样改变,都不应偏离这个基本方向:可靠性、相关性和可比性缺一不可。其中,可靠性是基础,是核心。”
参考文献:
[1]陈少华.《财务会计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7,3
[2]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 中国人民出版社 2007,4
[3]陈国辉.《会计理论研究》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9
[4]吴水澎.《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9
[5]葛家澍,杜兴强.《会计理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1
[6]彭丁. 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财会月刊 2008,11
[7]付磊. 会计史研究三十年.会计研究 2008,12
(1)资产减值。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谨慎性要求作为会计的一个重要要求,要求会计报告者向信息使用者尽可能提供出可能发生的风险损失信息,而资产减值信息是这些风险损失信息的主要构成,所以,资产减值是谨慎性要求的基本体现。资产减值的范围包括存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金融资产、消耗性生物资产等,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是根据资产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和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孰高来确定的。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价值,则不做任何会计处理,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则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一是存货跌价准备。企业的存货是按照历史成本计价的,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货存在着被更新、市价下跌、陈旧、毁损发霉等原因,会导致存货可变净值发生减少,此时,若仍以历史成本计价,会虚夸资产,不符合谨慎性要求,此时则应该提取存货跌价准备,使存货的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是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等资产的减值。企业在资产负债日应当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如果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应当进行减值测试,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照可以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计提减值准备。除因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外,本部分其他资产是否需要进行减值测试的必要前提是资产存在减值迹象。对于商誉和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都应当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进行减值测试。减值迹象主要从外部信息来源和内部信息来源来加以判断。按照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可收回金额是由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资产减值损失确认后,减值资产的折旧或者摊销费用应当在未来期间作相应调整,以使该资产在剩余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调整后的资产账面价值,为避免企业利用这些资产的减值损失调节利润,新准则还规定这些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
三是金融资产的减值。在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应当确认减值损失,计提减值准备。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其发生减值时,应当将该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预计未来现金流量,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对于存在大量性质类且以摊余成本后续计量金融资产的企业,在考虑金融资产减值测试时,应当先将单项金融重大的金融资产区分开来,单独进行减值测试,此处理更突显谨慎性要求,单独测试未发生减值的金融资产,应当包括在具有类似信用风险特征的金融资产中组合中再进行减值测试。在金融资产中,特殊的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通过损益转回。但是,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且其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工具投资,或与该权益工具挂钩必须通过交付该权益工具结算的衍生金融资产发生的减值损失,不得转回。
四是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减值。资产负债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取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利用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以后,继后期间根据新的环境和情况判断产生足够的应纳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所得额,使得递延所得税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能够实现的,应相应恢复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五是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减值。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度终了对消耗性生物资产进行检查,有确凿证据表明由于遭受自然灾害、病虫害、动物疫病侵袭或市场需求变化等原因,使消耗性生物资产的可变现净值的可回收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或可回收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消耗性生物资产跌价准备或减值准备,并计入当期损益。等减值因素消失后,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进入当期损益。
(2)对或有事项的处理。或有事项是指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其结果须由某些未来事项的发展或不发生才能决定的不确定事项。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不应当确认或有负债和或有资产。但当或有事项相关的义务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应当确认为预计负债:该义务是企业承担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就形成企业的或有资产,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入企业,一般不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披露,对或有资产,企业不应加以确认。如果或有事项的结果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同时满足负债确认条件,企业需要将其确认为负债,在会计核算中作为预计负债核算。如果不满足确认条件,企业不需要加以确认,但是需要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显然,企业对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处理是不同的,这种不同的处理遵循的就是谨慎性要求。
(3)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谨慎性要求在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的具体运用是双倍余额低减法和年数总和法。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的大氛围内,在越来越多的技术行业领域里,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引起的价值损失在不断增加,此时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相符合的固定资产折旧方法也就越来越偏向加速折旧方法。若企业选择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可以使固定资产使用的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从而使固定资产在有效使用年限中加快得到补偿,从而促使企业取得缓交所得税的财务利益,这就相当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使企业有能力加快技术设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增加企业的竞争力,由此可见采用加速折旧法是十分有益的。特别是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条件下,可提前收回部分投资,减少因物价上涨而发生的货币时间价值损失,实现固定资产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统一。而且从长远来看,加速折旧法不会影响企业应纳的所得税总额,企业可以迅速地对固定资产进行技术改造而提高劳动生存率和盈利能力,进而提高国家的财政收入。
(4)收入的确认。企业的收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等,此处谨慎性要求主要在销售商品收入和劳务收入上体现。新《企业会计准则》中,销售商品收入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贷方;企业既没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只有这些条件同时满足,才能确认为收入。否则即使货物已经发出或即使已经收到价款,也不能确认为收入。售后回购时,销售方应根据合同或协议的条款判断企业是否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重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贷方,如果没有,此售后回购交易属于融资交易,企业不应确认销售商品收入,收到的款项应确认为负债,售后租回也是如此,大多数情况下,属于融资交易。再如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提供劳务服务的收入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对于劳务收入确认和计量应分不同的情况: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如果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应该按能够得到补偿的劳务成本确认收入,并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 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全部不能得到补偿, 应按已发生的劳务成本作为当期费用。
谨慎性要求的局限性
虽然运用谨慎性要求有诸多的有利面,但由于相关法规的约束以及运用谨慎性要求如何掌握尺寸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谨慎性要求在我国运用中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比如在旧会计准则中允许使用的存货发出计价中后进先出法,就经常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和手段。
(1)谨慎性要求与其他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矛盾。具体而言:一是与可靠性要求的矛盾。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以及其他相关信息。要求会计信息准确、合理,对于资产负债既不高估也不低估,而且要求在选择会计方法,加工和生成会计信息时,不考虑对特定利益集团的影响,而谨慎性要求在会计实务中确认可能发生但尚未发生的损失与费用,这明显与可靠性要求客观反应相矛盾,在计提资产减值损失时,采用账面价值与可收回金额孰低法,可收回金额的确定就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谨慎性要求在选择会计方法时,都是采用有益于投资者和债权者的会计方法,这与客观性要求的中立性立场也是相违背的。二是与可比性要求的矛盾。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要求是同一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不同企业发生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但是谨慎性允许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的变化改变会计核算的口径和方法,于是就会与可比性要求发生矛盾。比如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对存货进行计价时,不同企业的存货,同一企业不同品种的存货,有的用成本计价,有的用市价计价,而当市价变动时,价值的计价又会在成本与市价间不停变换。再如对于同一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时,有的企业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而有的企业采用年数总和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导致可比性要求的失效。三是与重要性要求的矛盾。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企业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来判断其重要性。而谨慎性要求充分披露企业的不利信息,这就与重要性要求相冲突了。四是与相关性要求的矛盾。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而谨慎性要求的宗旨是不抬高资产或收益,也不压低负债和费用,其结果容易使一些可能性程度较高的收益无法在会计信息中反映出来,从而使一些可能性程度较低的负债和费用加以确认,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如会计报表附注中要披露除极小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外的或有负债,而与之相关的或有资产却只有在很可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才予以披露,而通常情况下不予披露,这就降低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2)谨慎性要求在实务操作中带有主观性。这致使会计信息要更多受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职业判断能力的影响,而导致会计信息的不可验证性。我国企业在运用谨慎性要求时,经常会出现过度谨慎性和谨慎性不足的问题,到现在这些问题仍然存在着,比如,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而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三个“估计”,任何一个脱离实际较大,可变现净值就难以计算正确。又如,新准则要求“投资者投入固定资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这里的“不公允”也要会计人员进行判断,由于谨慎性要求具有主观随意性和不可验证性,致使该要求容易被滥用,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使会计信息质量失去可靠性,而为不同企业、不同经营者用于不同目的,使企业经营者更加容易地调节年度损益、均衡股利分配甚至逃避税款,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谨慎性要求调节利润避免停牌的情况就时有出现。
(3)税法对谨慎性要求的制约。税法与会计制度对于谨慎性要求理解的不一致致使应税所得与会计利润之间差异的不可避免。税法要确保国家税收及时征缴和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时间上,税法提前确认收入、资产,推迟确认费用、负债,金额上,多计收入、资产,少计负债和费用,而且确认不确定事项时,只有对增加国家财政有利的情况下才予以认可。而会计制度的谨慎性要求是提前确认费用和负债,推迟确认收入或资产,少计收入,多计费用,而且会计上谨慎性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确认的损失往往没有交易凭证,缺乏可靠的证据,难以取信于税务部门,因此,税法对于资产减值损失及预计负债都会不予认可,这就使应税所得往往大于会计利润,从而致使谨慎性要求的运用受到制约。
谨慎性要求的改进建议
(1)合理确定各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优先使用顺序,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在众多条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中,真实可靠性应居于首要位置。谨慎性要求必须在维护真实可靠性的基础上加以贯彻和运用,当谨慎性要求与相关性、可比性要求及其它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相冲突时,应根据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程度而考虑这些要求的优先使用状况,当不确定性程度较高时,优先使用谨慎性要求,当不确定程度较低时,则相反。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是有所不同,谨慎性要求的应用范围和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会计信息披露中充分说明谨慎性要求的应用时间、范围和程序,揭示与其他会计要求冲突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报表的影响,防止冲突进一步恶化而误导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
(2)通过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制定,增加谨慎性要求的可操作性。在适度谨慎的会计实务中,可以对谨慎性要求的应用前提和应用条件进行必要的约束,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会计人员的主观性。从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中看,像加速折旧法这样体现谨慎性要求的具体方法的操作性是比较强的,这样也就有效预防了谨慎性要求与其他要求的冲突。而在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进行计提减值准备时,可变现净值难已确定,所以在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时,准则上还应该多加些限制条件,这个方面可以借鉴国外会计理论上的方法,例如美国对存货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时要有两个前提:预期销售价格将下降;制成和销售存货的成本将增加,并且规定了存货市价只能在一个有上下限度范围内运用。这些都限制了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增强了可操作性。
(3)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为较好地解决企业实施谨慎性要求的后顾之忧,在国家财政所能承受的范围内,财政部门与税务部门应该进行必要充分的讨论和协商,适当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上的差异。税法规定的缴税口径应充分考虑会计法律法规的谨慎性会计处理所涉及的收入、成本和损失,进行一个通盘考虑后,确认一个认可的范围和要求具备的条件,并且这些条件要报税务部门备案,经注册会计师确定后允许在税前列支,并适当增加财务报表附注,添加一些不依创附于财务报表而存在的信息,这些都是解决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差异的一些可行性方法。通过缩小税收政策与会计政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促进谨慎性要求的正确运用,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谨慎适度地引入公允价值是会计计量新的发展趋势
一、煤炭企业概况
(一)煤炭企业会计的概念
煤炭企业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按照现行会计法规体系要求,运用一套专门核算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核算和监督,以真实、准确、及时地提供会计信息。煤炭企业会计是加强企业管理,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经济管理活动。企业通过会计计量、计算和登记,能及时地取得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须的各种信息和数据。
(二)阳煤集团概述
阳煤集团以盛产“阳优”牌无烟煤驰名中外,矿区井田规划总面积1322.28平方公里,地质储量120.44509亿吨,可采储量63.35921万吨,是我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企业。主要产品有块炭、末煤、冶金用末精煤等5大品种、20多个产品,其中多个荣获国家、省优质产品称号,是电力、冶金、化工、建材和民用的上好燃料和原料,在全国设有便捷高效的销售网络,产品主要行销国内的大钢厂、大电厂以及化工、建材、化肥企业,并部分出口国外。
二、结合实际说明谨慎性要求在煤炭企业的应用
(一)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阳煤集团在每期期末,会对各项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并根据谨慎性要求,合理的预计各项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对可能发生的各项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
在企业中对其所拥有的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一方面可以改善资产质量,避免企业虚列资产,使资产负债表如实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资产状况;另一方面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可以防止企业虚盈实亏,实现资本保全。
在阳煤企业中,由于其生产的特殊性,所以对于一些重要的大型机械的减值准备的计提十分关键。在现代煤炭采掘过程中,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为目标,使煤炭企业从落后的人工挖掘变成了管理严谨、设施完备的机械挖掘。使大型设备在挖掘中所占比重越来越重要。对这些资产进行减值准备的计提可以优化管理,对于安全生产、制度化的管理提供了保障。
(二)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
本企业在处理固定资产方面会按照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合理地确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和净残值,并根据科技发展、环境及其他因素,选择固定资产折旧采用直线法平均计算,并按固定资产类别的原价、估计经济使用年限和估计残值(原价的3%),这样做使煤炭企业有了更大的自,使企业在确定折旧政策时,既可考虑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也要考虑无形损耗。这样可以缩短固定资产的摊销期限,加速企业用于购建固定资产资金的回笼。
由于煤炭企业自身的特点,大型固定资产价值大,使用周期较长,且磨损耗费十分大,所以采用合适的折旧率十分重要。煤炭企业的年折旧额是相当大的,所以企业应本着谨慎性要求,对大型运输设备、矿井建筑物进行折旧。
(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确定
在阳煤集团中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尽管从法律形式上资产的所有权在租赁期间仍属于出租方,但由于与资产有关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已转归承租人。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要作为企业的固定资产入账,并计提折旧。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资产的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作为入账价值。以较低的金额入账。这样的做法充分体现了对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谨慎性。
煤炭企业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并不多,但对于其正确的管理也应遵守谨慎性要求,这样可以使管理更加规范,更加方便管理、核算。
三、在煤炭企业中谨慎性要求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会计信息失真是我国经济生活中有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企业存在严重的资产不实、利润虚增等现象。例如:由于坏账准备计提比例较低,导致大量呆账、坏账长期挂账,妨碍企业的资金周转;存货(主要是产成品)严重积压,变现能力差,市价已低于账面价值,但仍以历史成本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因而,贯彻实施谨慎性要求,在解决企业的虚盈实亏、短期行为和会计信息失真等方面,更具有实际意义。谨慎项要求在煤炭企业的应用过程中,还注意下列问题。
(一)谨慎性要求在利用中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
利用谨慎性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它的运用程度,过度谨慎或不够谨慎都会降低其优点、扩大其缺点,使企业财务状态得不到正确反应,从而使企业会计信息的应用者在决策方面受到误导。可行的方案是寻找一个利用谨慎性要求的平衡点,以使谨慎性要求的优点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适度地把握有赖于会计人员正确的职业断定,因而进步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确保谨慎性要求适度运用的关键所在。
(二)对冲突情况予以充分披露
由于每个企业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时间、不同经营环境下有所不同,谨慎性要求的利用时间、领域和程序也有所不同,其他会计要求的冲突对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在信息披露中充分辨明谨慎性要求的利用领域、时间和程序,揭示与其他会计要求的冲突和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程度及其变更情况。
(三)强化内部管理体制
会计美学是一门研究会计美的现象及其内在规律和会计审美规律的科学。它通过激发会计人员的审美感受力,挖掘他们对会计美的创造力。探索创造会计美的规律性,进而用会计美的独特标尺去评价、验证、促进会计规律在会计活动中的运用。会计美学是研究会计工作者和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会计活动或获得会计信息时所产生的审美意识和美感经验的一门学科。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即会计信息为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而应具备的质量要求。笔者以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讲解2008》中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定义为例进行如下阐述。
(一)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二)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四)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包括两次含义,一是指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二是指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六)重要性
重要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八)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从会计美学的视角审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赵丽生教授在“关于我国会计美学研究的若干思考”一文中将会计中的美归纳为八种,分别为会计的真实美、平衡美、对称美、秩序美、结构美、简约美、统一美、和谐美。笔者认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也表现出了会计中的美。可靠性和实质重于形式体现了会计的真实美。相关性体现了会计的和谐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的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如企业的股东需要反映企业资本保值增值的信息,债权人需要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信息,企业经营管理者需要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政府部门需要反映企业缴纳税款方面的信息,社会公众需要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而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各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即会计信息基本上可以满足不同信息使用者的需求。因此,相关性体现了会计的和谐美。可理解性体现了会计的简约美。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可比性体现了会计的统一美。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只有按统一的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和反映,才能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可比性体现了会计的统一美。重要性体现了会计的秩序美。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省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关于重要性的判断标准有两项,一项是交易或事项金额的大小,另一项是交易或事项性质。谨慎性体现了会计的严谨美。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入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体现了会计的严谨美。及时性体现了会计的时效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会失去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因此,及时性体现了会计的时效美。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就是优美的、崇高的、富有喜剧性的,会计信息的虚假、造假,由此造成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失误以及种种社会损失和经济损失,就是丑陋的、卑鄙的、富有悲剧性的。
三、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美倡导会计人员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
世界上从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美由心生。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会计工作逐渐演变为一种为满足不同会计信息需求者的专项服务。会计信息作为会计人员工作的最终产品,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需求者的抉择。优质、高效是衡量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志。优质是对会计产品而言,高效是对会计工作的过程而言。每一项会计信息都是人所赋予的一个特定专业概念,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会计要素及其内在关系,以及由此构成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均包含着社会美、科技美、形式美,建立这些美学观念并自觉运用到工作中去,对于规范会计工作,增强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无疑具有积极的指导、促进作用。会计美学不仅能激发会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同时也在利用美学原理,依靠各种先进的科技力量,提升与完善会计信息的提供形式和手段。
作者简介
蔚思远,1986年8月生,山西财经大学会计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会计理论。
参考文献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会计活动为达到既定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吴水澎,2000)。FASB、IASC和ASB等都是以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形式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规范的,而我国尚未建立清晰的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目前,会计理论界已认识到组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和继续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葛家澍教授于2003年对国外及AICS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进行了比较与评述,并建立了相应质量特征结构。针对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建设,相关学者均采用了层次明晰的结构图,但在结合哲学思想解释质量特征体系方面的研究较少。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质量特征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哲学分析
(一)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特征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物质的共同本性,从哲学上进行了最高的概括,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的物质观在会计中体现为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所反映和控制的对象是企业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具体包括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这些对象是物质的,是客观存在的,这就要求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客观事实。因此,可靠性必然成为会计信息质量的首要特征。在会计实务中,可靠性要求企业应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如实地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条件的各项会计要素和其他有关的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
(二)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目的不仅在于认识活动本身,更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会计中的体现是相关性和可理解性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信息是会计活动对经济交易或事项的反映,应当为信息使用者的实践活动服务即应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只有与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相关且能被信息使用者所理解的会计信息才能满足其需要。因此,相关性和可理解性应当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务中,相关性要求企业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未来的情况进行评价或预测;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即不显著的运动。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静止的意义在于,它是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运用形式逻辑的基础。在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根据形式逻辑的要求,人们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不能既肯定某一事物是这个的同时又肯定它是那个,思想必须保持前后一致。因此,对本质相同的经济业务应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是运用辩证逻辑的基础。根据辩证逻辑的要求,一切应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此,满足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可以变更会计政策。在会计实务中,可比性要求企业向信息使用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满足以下两个要求:一是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二是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
(四)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实质重于形式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是解释事物内在要素和这些要素的结构表现方式之间关系的范畴。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二者的统一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魏晓卓、吴君民(2010)指出“内容”居于主要的、决定的地位,一个事物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形式”,归根到底只能由“内容”来说明,即“内容重于形式”。“实质”与“内容”并无多大差别,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均反映了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根本属性。因此,会计信息应具有实质重于形式的特征。在会计实务中,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应当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进行会计核算。
(五)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复杂事物自身包含的多种矛盾中,各个矛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在构成同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每一方面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不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主导作用。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所以人们在看待事物时,必须优先抓住它们。因此,会计信息质量应具备重要性特征,即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会计实务中,重要性要求企业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六)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现实性与可能性是揭示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相互关系的范畴,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潜在趋势。由于可能性具体分为可能性和不可能性、现实可能性和抽象可能性、好的可能性和坏的可能性。所以,人们应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在实践中注意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争取实现好的可能。这就要求企业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或低估负债或费用。因此谨慎性应当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务中,谨慎性要求企业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核算活动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能高估资产或收益,也不能低估负债或者费用。当然,谨慎性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即企业不得故意低估资产或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
(七)辩证唯物主义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是一维的,即一去不复返,它总是朝着由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个方向流逝。时间具有客观性,即时间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时间的客观性,要求做任何工作,都不能不考虑时间问题。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是在时空中不断变化的。所以,只有及时才能把握机会,满足相关需要。因此,及时性应当作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在会计实务中,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会计核算活动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哲学分析
(一)联系规律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具有普遍性。其含义有三层:第一,内部联系,即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外部联系,即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第三,整体联系,即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整体就是所谓的系统,即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和开放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个质量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应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也不是孤立存在的,是同会计目标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的。
(二)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具体联系
会计的首要目标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具备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特征;新会计准则结合目前的市场需求,对“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兼收并用,强调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是可靠性与相关性。次级质量特征对主要质量特征起着补充和完善的作用,尤其是处理某些特殊的经济业务时,可能会根据次级质量要求来把握会计处理原则。
具体而言,谨慎性不是简单机械的保守而是科学的中庸之道,它综合考虑了各种可能性,从而使会计反映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更加客观真实,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现象的本质最能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在会计实务中坚持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可以使会计反映的经济交易或事项更加客观真实,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会计信息的纵向可比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根据过去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即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决策需要;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通过将本企业与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比较,判断企业的行业地位和评价企业的现有决策,即提高会计信息的反馈价值,从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控制决策需要。因此,可比性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此外,可比性原则不是简单机械的、静止的而是唯物辩证的,是运动的可比。可比性并不要求各企业均采用相同的会计方法,而应该按各企业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会计方法,以反映真实性为依据;可比性并不意味着所选择的会计核算方法不能作任何变更,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核算方法,并在企业财务会计报告中作相应披露。可比性原则可以使会计更加准确、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从而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提供坚实的保障。
及时性本身并不能使会计信息达到相关,但若信息不及时,则会计信息便与决策无关了。即使是客观、可比、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也没有任何意义,甚至可能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重要性要求反映所有足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的会计信息,对次要的业务可以简单反映,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清晰明了,从而加强所提供信息的相关性。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可理解性是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其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等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满足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实现会计的目标。
三、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一)正确认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统一性和对立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或两个方面。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对立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相关性和可靠性的统一性具体表现在:如果相关性失去可靠性,会对信息使用者起到误导作用;如果信息可靠,却不能满足使用者制订经济决策的需要,也会因不具备相关性而失去可靠性存在的意义,两者相互依存,共同影响。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对立性具体表现在:首先,片面的提高相关性,必然降低信息的可靠性。因为相关性必须得非常及时,而过度强调及时性有时会使企业在尚未取得充分的可靠数据之前就进行了有关的会计处理,这样会计核算的可靠性必然受到影响。此外,为提高信息的相关性而更换会计方法时,也会削弱信息的可靠性。其次,过分强调可靠性,可能会削弱相关性。大量可靠的数据信息的获取可能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就有可能导致信息过时,而过时的信息是不能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即这种信息缺乏相关性。
(二)正确处理可靠性与相关性的对立统一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关系。这个原理要求我们看待问题必须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力求全面,避免片面。所以会计信息应兼顾可靠性和相关性两个主要质量特征。由于每个矛盾都具有不同于其他矛盾的特殊性,所以把握事物,就是要如实地分析、把握其特殊性,对症下药、区别对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该原理的运用,因此,应当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考虑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即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综合考虑具体的环境、经济业务的性质以及相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做出判断。此外,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度是保持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实践活动中、在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因此,应把握住相关性和可靠性两者涵义的“相对性”,即应当清楚信息使用者对二者所要求的“度”。在适度的范围内“厚此薄彼”,即:提高某一质量的同时保证被削弱的另一质量在信息使用者可接受的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遍渗透着哲学思想。本文认为,《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提出的八个质量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体系中各特征处于不同的地位,具有不同的作用,并且具有主次逻辑关系。
具体而言,可靠性与相关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是会计信息的次级质量特征,是对主要质量特征的补充和完善,尤其是在对某些特殊交易或者事项进行处理时,需要根据这些质量要求来把握其会计处理原则;可理解性是会计信息的基础质量特征,是对所有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可理解性是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看,其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债权人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可靠性与相关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首先,应当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考虑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问题,即针对具体的经济业务,综合考虑具体的环境、经济业务的性质以及相应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从而对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权衡做出判断。其次,应理解二者涵义的“相对性”,明确信息使用者所要求的“度”,在适度的范围内“厚此薄彼”。X
参考文献:
资本市场环境下的信息披露,不仅有助于公司的管理者向股东报告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而且为资本市场中的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是利益相关者顺利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基础,也是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石。什么才是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呢?回答这个问题,必须明确哪些因素会影响信息披露的质量,哪些方面是信息披露的质量特征,然后确定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角度。
一、评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先导因素
在会计信息披露的过程中会涉及3个主要方面,信息披露的制度、行为和结果。信息披露制度会对其结果进行约束,信息披露行为直接导致不同的披露结果。由此,信息披露在制度和行为上的质量高低会影响信息披露结果的质量。所以,对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应以对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为的质量考察为先导。
信息披露制度的质量特征应包括前沿度和适用度。前沿度,是指与信息披露制度相关的金融和会计等理论的发展程度,表现为相关理论研究是否能够预见可能的实务状况,并及时满足实务需要。适用度,是指信息披露制度与实务的匹配程度和对实务的包容程度,表现为信息披露制度是否能够在实务发生重大变化时做出及时更新,并在一定期间内保持稳定。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越强,信息披露制度的质量就会越高。
信息披露行为的质量主要取决于会计信息提供者的职业素养和能力,其质量特征包括遵循度、灵活度和知识度。遵循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信息披露制度的遵循和符合程度。灵活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披露要求之外的有价值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处理能力等。知识度,是指会计信息提供者对信息披露知识的储备程度,表现为相关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经验积累等。在信息披露过程中,会计信息提供者的知识度、遵循度和灵活度越高,信息披露行为的质量就会越高。
信息披露制度和行为的质量状况会被传导并转化为信息披露结果的质量。信息披露的结果,即公开的会计信息。这些会计信息的质量是会计信息披露质量水平的综合反映。只有完成对会计信息披露结果――会计信息的质量考察,才能获得对信息披露质量总水平的最终评价。
二、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
如果信息披露的结果让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目标的实现成为可能,它们就应具备某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很多会计文献和相关法律对这些质量特征进行了明确的规范和充分的表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1980年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会计信息质量层次展开说明,列示了许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及其关系。其中包括一般约束条件(信息的成本效益)、信息使用者层面的质量(可理解性)、决策层面的首要质量(相关性:由预测价值或反馈价值、及时性构成,以及可靠性:由可验证性、中立性和如实表述构成)、决策层面的次级质量(可比性,包含一致性)以及会计确认的底线(重要性)。该文献认为会计质量无论如何分层,信息的决策有用性最为重要;在不降低信息有用性的前提下,各质量特征的相对权重以及相互权衡产生的调节变化,都需要具体情境具体分析。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1989年了《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该文献在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部分阐述了四个会计信息有用的特征: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可理解程度受到会计信息列报的方式和信息使用者理解能力的影响。相关性要求会计信息具有预测或者证实价值。可靠性要求会计信息如实表述(包含实质重于形式)、中立、准确完整且体现出不确定环境下应有的谨慎。可比性要求不同会计期间和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信息可比,强调会计政策的披露。该文献还认为考虑其他质量特征之前应评判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及时性是获取相关信息的前提,但是可能损害可靠性;成本效益权衡是一般约束条件而不是质量特征;各质量特征之间应保持适当的平衡。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1999年了《财务报告原则说明》,其中第三章阐述了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表述是相似的。
我国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二章提出了会信息质量要求,第12条至第19条分别阐述的质量特征包括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该文献没有进一步说明各质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但是从阐述的次序中可以感受到各质量特征的相对重要性。
会计信息披露还会受到证券法规的制约。我国证券法对披露的信息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发行人、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须真实、准确、完整,不得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证券市场的虚假陈述包括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重大遗漏和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证券法律界定的虚假陈述行为会导致信息的不真实,其对信息披露真实性的界定范围比会计文献阐述的真实性宽泛。其中,误导性陈述的类型包括语义多解型、语言难解型和半真半假型,与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有关;重大遗漏的类型包括故意遗漏(隐瞒)和过失遗漏(疏漏),而疏漏与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有关;不正当披露信息的行为中未在适当期限内公开披露应当披露的信息行为,与会计信息的及时性有关。
综合上述文献的观点,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可理解性。美国、英国和国际会计准则更强调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我国基本准则更重视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内容完整。其中,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可靠性内涵的诠释有些差别,涉及的主要特征为真实(如实表述、实质重于形式、可验证)、正确、完整、中立和谨慎。
三、会计信息质量主要特征的评价角度
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为多角度评价信息披露质量提供了依据。然而,实施评价前,需要确定主要质量特征的评价可行性,并细化每一种质量特征的评价角度。
(一)可理解性的评价
可理解性的考察以信息使用者具备基本的信息解读能力为前提,需要从制度和行为的角度,对信息披露结果的形式和语言进行比较。同时,可理解性是偏重于信息接收层面的质量,信息的可理解程度离不开信息使用者的认可,所以在考察可理解性时不能忽视对决策者的调研,但是合理界定基本的信息解读能力和选取具备此种能力的决策者群体是调研成功的关键。
(二)相关性的评价
相关性表现为决策者可以利用信息披露的结果,预测公司某财务指标或某方面能力的变动趋势,
证实或更IEP,经过去的判断。一方面,信息的相关程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有很高的关联,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进行规范分析。另一方面,每类决策者,甚至同类决策者中的每一位,都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和独立的思维判断。在这一点上,相关性类似于可理解性,可以被视作信息接收层面的质量特征。作为研究者,可以从决策者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查问卷,选择恰当的决策者群体,统计分析信息的相关程度。此外,及时性有助于确定信息的相关程度,可以分析信息披露结果中的披露频次等指标并进行直接评价。
(三)可靠性的评价
可靠性的表现具有多面性,包括真实性,正确性,完整性,中立性和谨慎性。可靠性被视作偏于信息提供层面的质量特征。研究者能够独立于信息使用者,就信息披露结果本身展开分析,对信息的可靠程度做出判断。
信息的可靠程度与信息披露制度的前沿度和适用度有很高的关联,需要讨论理论和制度发展的影响。比如,真实性会涉及对某类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正确认识的程度;谨慎性和中立性会涉及是否存在足够的会计政策选择空间,带来披露结果上的差异。
在现行制度之下,评判正确性需要分析非故意的重大错误信息发生的程度;评判完整性需要分析非故意的重要信息的缺失程度;评判真实性需要分析重大信息被主观造假的程度,其中包含了对重要信息的故意漏报。这三个特征都是以信息披露制度为准绳,考察会计信息披露对现行制度的遵循度。
谨慎性和中立性不适合直接以信息披露制度作为标杆来判断。在现行制度之下,评判谨慎性需要分析不确定条件下谨慎披露信息的合理程度,单一公司的谨慎程度需要在同类公司间定位,某段期间信息披露整体上的谨慎程度需要在不同时间段落间定位。会计信息的中立性要求公司避免仅仅为达到某个预定的结果来选择某种会计政策或做出某种对应的披露。尽管很难依据某些指标判断信息的中立性程度,但是会计信息不具备了真实性或谨慎性特征,其中立性也会被破坏,也就是说,可以依据会计信息在真实和谨慎方面的表现,推断会计信息的中立程度。当然,研究者也可从信息使用者的调查中获取支持其判断的证据。
(四)可比性的评价
可比性也可被视作偏于信息提供层面的质量,可以独立于信息使用者,就信息披露结果本身判断信息的可比程度。评价可比性的基本方法,是比较不同公司之间或同一公司前后各期之间对同类业务的会计处理和披露状况,考察会计政策的变化情况及其披露。当然,研究者也可从信息使用者的调查中,获取支持其判断的证据。
四、建立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空间
如果会计信息主要质量特征被视为评价平面的纬度,我们可以刻画出评价平面的经度,将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归总为一个基本点和四个方面。
一个基本点是指在现行制度下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评价,就是对重大信息被主观造假程度的评价。真实性代表着信息披露质量的底线,因为对不真实信息再做进一步的质量评价毫无意义。
四个方面是对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广度、速度和表达方面的评价。会计信息披露的深度评价,主要探讨会计理论现状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包括会计确认、会计计量和会计职业判断对信息披露的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广度评价,主要分析信息披露行为之下信息披露范围的状态,包括对信息披露范围的确定以及遵循度的考察,还有法定范围之外的披露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速度评价,是从会计理论到现行实务角度来考察信息披露的时间间隔长短对信息披露质量的作用。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达评价,专注于从会计理论到现行实务角度验证和讨论信息披露中的术语使用和语言表达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
在评价平面确立的基础上,树立标杆来明确研究的对象,如针对具体的会计项目信息或总体的会计信息,在披露质量方面的总水平或某一方面质量水平,由此建立起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空间,拓展和深化会计信息披露质量的评价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一)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内部制度公司治理制度作为协调公司不同参与者之间利益和行为的机制,它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已有的研究表明,公司治理制度越完善,管理者进行财务报告欺诈或舞弊的可能性就越小,会计信息质量就越高。在内部控制与会计信息质量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一般的观点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是保证公司资产免受管理层、员工或其他人的违法行为和类似错误引起不利后果的最后屏障。此外,会计人员素质对会计信息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会计工作中,会计信息的制造者是会计人员,那么会计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如果会计人员对会计核算制度的理解和把握不准确,就有可能导致不能恰当地核算该项经济业务,披露不充分或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还有的会计人员在计量、确认、记录、报告等方面故意违反国家现行法律法规、会计准则和核算制度等规定,进行会计舞弊,这也是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环境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外部因素包括会计准则和其他制度环境两个方面。会计准则是从会计信息生成的技术过程和相应的标准来改进或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从1992年“企业会计准则”起,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应的会计制度在不断变革,各种旨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准则、制度和补充规定陆续出台。特别是1997―2002年间相应的具体准则不断颁布和修订,直到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和实施。这些变化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了一定影响,在会计信息产生的过程中为提高信息质量起到了强制驱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中所起的拉动财务报告编制者向会计信息需求者靠拢的作用,使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拉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会计准则质量的高低,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拉动力大,而低质量的会计准则拉动力小,甚至产生一种逆向的作用力。可见,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一个重要保证。而其他制度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法律环境、监督环境,尤其是对企业管理层为了自我利益而刻意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机会行为的法律风险,为会计信息质量维持在给定水准之上提供了必要。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市场混乱、缺乏公平竞争的现象i处于成长初期的注册会计师行业还属于弱势群体,往往难以独立、公允地做出专业判断;同时执法力度的强弱更影响着会计信息提供者的机会主义心理。
二、上市公司新准则会计信息质量标准的实施效果
(一)会计信息质量体系调查分析会计信息的八项质量要求构成了会计信息的基本质量特征体系: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上市公司一般能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没有虚构没有发生或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披露的会计信息能基本保证其完整性、中立性,不随意遗漏或减少应予披露的内容和信息;但对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进行完整、充分的披露状况稍有欠缺。
(2)相关陛。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上市公司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的会计信息均能较好的披露;会计信息能较好的帮助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具有较好的反馈价值。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上市公司一方面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做到清晰明了,有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另一方面,对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的决策相关信息,也能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但该项要求在不同企业的执行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上市公司在同―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不同企业均能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但同一企业内部在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一致会计政策的情况未达到较好程度,执行的平均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上市公司发展能力的数据可比性。
(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上市公司本项要求的执行情况较好。
(6)重要性。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具体要从提供的信息以及判断的标准两方面进行识别,上市公司中大部分企业提供的信息均能较好的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而重要性的判断要求根据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分析,更多的取决于财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职业判断。
(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本项要求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调查数据显示。大部分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均能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高估资产或收益,保持应有的谨慎;有的企业能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不低估负债或费用;有的企业从不设置秘密准备,主要原因是由于新准则的业务处理更强化了质量要求。
(8)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主要包括及时收集整理、及时确认计量和及时编制传递三个过程。上市公司大部分的企业均能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并能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有的企业能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的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
通过以上分析显示,公司八项信息质量要求总体执行情况较好,能按基本准则的要求报送和披露相关信息,能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基本满足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求。
(二)新准则执行后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影响对于实施新准则后,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整体水平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据有关调查数据还显示,为确保新旧准则的平稳过渡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对新准则执行的监管力度也得到了被调查企业的认可,42%的企业认为较好的执行了对新准则的监管,这也是新疆上市
公司新准则能平稳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各项信息质量要求执行现状良好的情况下,调查数据也显示出执行新准则体系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从执行新准则的角度分析,认为各项信息质量要求执行情况较好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新准则对业务处理的规范提高了会计信息可靠性,另一方面是业务处理技术更强化了质量要求的占60%,还有32%的比例认为是新准则信息披露的要求提高了: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差的原因中,新准则的业务处理规范与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的脱节,以及对新准则执行的监管缺乏独立性和公正性分别占30%的比例,还有13%的比例认为企业管理当局的态度、领导意志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也是影响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的主要原因之一。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一)会计信息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新疆地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调查情况分析,目前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披露点不够充分。新疆上市公司均能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对重大交易或事项、重要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进行披露,但调查数据也显示出部分上市公司出于公司利益,披露的信息尽量点到为止。不完整、不详细,要么不披露交易的具体内容、过程以及相关金额的确定方法,要么不披露可能存在的风险,影响了信息的有用性和可理解性。
(2)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稍有欠缺。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新疆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能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能有助于投资者等报告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但其披露信息的预测价值稍有欠缺,约30%的企业认为所披露信息不能满足预测要求,其中4%的企业认为信息的预测价值很差,不能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求,从而影响了信息使用者决策水平的提高。
(3)对新准则不熟悉影响了职业判断的准确性。新准则坚持原则导向,需要会计人员根据准则规定做出职业判断。问卷的调查数据显示在新疆上市公司中40%的企业一年进行一次相关业务培训。32%的企业两年一次培训,20%的企业能根据需要安排。这些数据说明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程度略显迟缓,时间较短,导致对新准则不够熟练。在实际执行中,由于对新准则的相关要求不熟悉,职业判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从而导致会计信息不够客观公允,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同时,在会计政策的选择中人为因素较多,随意性大,也影响了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4)对准则理解的偏差以及新准则与相关政策法规的衔接影响了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新准则实施后,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以解释公告的形式加以明确,与新税法的衔接需要细化,由于目前还缺乏对个别问题的解释和详细规定,从而存在不同会计人员理解的偏差而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这部分原因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比例占30%。
(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政策建议针对上述问题,为及时纠正和完善笔者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加强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的完整、充分披露。调查中发现,影响信息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部分公司没有严格按照新准则的要求在附注中全面、完整、详细的披露有关重要信息,影响了信息的有用性。因而,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相关管理和规定,对信息披露状况从使用者角度进行核实和评价,引导金融媒体充分发挥对企业财务报告的舆论监督作用,发挥证券分析机构、资信评级机构等证券市场中介组织在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和解释方面的作用。确保决策有用信息的完整、充分披露。
(2)提高信息的预测价值。财务报告要保护投资者利益、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就要增强信息的预测价值,提供企业发展前景和能力、经营效率和效益等方面的信息,谨慎的估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适应快速发展的资本市场。同时,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内容不仅应报告财务信息,还应重视对衍生金融工具所生的收益和风险信息、人力资源信息、企业全面收益信息、公司未来价值趋势预测信息、知识资本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的披露,以适应市场对各种信息的需求。
关键词:诚信原则;会计信息质量;关系
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1.1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会计信息质量是指会计信息应该满足的最基本的要求,是企业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会计信息应该具备的基本特点。2001年葛家澍撰写的《财务会计的目的与信息质量》中阐述道“会计信息质量是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最低要求,如果不能满足会计信息的最低要求,企业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不合格的”。前文已经指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其关系到众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不合格的会计信息会干扰监管层对企业日常经营的合法及合规性监管,会误导使用会计信息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增加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同时也会不利于企业自身的发展。
1.2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
本文主要介绍会计信息几个不宜理解的特征:
第一,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企业在披露会计信息时应该考虑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使会计信息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充分诠释了会计信息质量预测价值、反馈价值的职能。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以便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通过现有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反馈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可以帮助会计信息的使用者通过会计信息了解企业过去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现金流量状况。
第二,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是会计记账规则中重要的原则,同样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特征。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的会计处理必须以业务的经济实质为依据,而不局限在法律依。虽然企业的大多数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一致,但是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在发生的过程中会出现两者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企业发行永续债,从法律形式上来看其应当作为负债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由于其经济实质满足所有者权益的确认条件。此时,当法律形式与经济实质不一致时,应该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要求将企业发行永续债作为所有者权益科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第三,谨慎性。谨慎性是指企业的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应该保持谨慎的态度,应当考虑企业可能面对的潜在的经营风险。在进行资产科目及收益类的科目处理时,不能过高估值;在进行负债类及费用类科目时,不能过低估值。例如,企业的应收账款出现明显的坏账时,应当及时计提坏账准备,对于固定资产项,应该严格按照折旧规则进行折旧。如果在此类项目的会计处理中没有遵循谨慎性要求就会导致资产高估,这会降低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的参考价值。因此,谨慎性要求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或者内部环境时,应作出相应的职业判断,进行会计处理时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2诚信原则对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诚信作为会计所必需的重要品质,在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会计缺乏诚信原则,对于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都会产生很大的消极作用。企业缺乏诚信原则,不仅会影响到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会对自身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例如缺乏诚信原则的企业由于披露的信息质量缺乏保障,企业难以获得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的信任,对于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需求,也难以顺利解决。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发展履行的是“ 公开、公平、公正” 原则,而诚信原则与上述的“三公” 原则的内在要求是一致的, 然而由于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很多企业都未能很好的履行这些原则,会计诚信原则缺失的现象较为严重,而会计诚信原则缺失会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会计信息失真是指在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情况下,形成与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地反映会计主体真实可靠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这样可能导致信息使用者的错误决策而造成经济损失。因此,如果会计从业环境较差、会计行为人道德品质不高,缺乏会计诚信原则,必然会导致不道德的会计行为发生。而与会计诚信原则缺失密切相关的不道德会计行为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失真的会计信息不仅使会计行业陷入严重的诚信危机,而且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3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从所执行的准则制度和程序方法而言,在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结合程度的影响。从会计从业人员的角度分析,由于不同的会计从业人员有不同的技术水平和道德水准,这就决定了其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做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与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真实性,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危害社会和广大公众,侵蚀广大投资者的相关利益。
3.1诚信原则匮乏,由利益驱动诱发造假行为
由于上市公司的会计失真行为影响较大,所以本文所分析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行为主要以上市公司为主。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如果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成本小于收益,那么上市公司将进行会计造假,而上市公司因会计造假而承担的风险成本取决于市场环境,假如没有相关的会计信息监管者,并且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不能识别出会计信息的真伪,那么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将陷入类似于“囚徒困境”,会做出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决定,只有作为会计信息质检员的审计师和作为会计准则制造者的政府部门的介入才能打破上述的平衡。事实证明,市场环境给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弄虚作假方面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比如有的上市公司为了逃避被特别处理(ST)的命运,会不择手段地粉饰业绩,进行利润操纵,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
3.2会计事务所缺乏诚信原则,未能对企业会计信息严格审查
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主要通过审计鉴证来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督。他们可以服务于市场中的任何机构,他们可以站在政府部门这边,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严格的审查鉴定并出具公正的审计报告,他们也可能站在上市公司这边,为了谋求长期合作与高额的审计服务费,审计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最终为哪一方服务取决于其获得的审计舞弊的相关收益和被监管部门惩罚的成本之间权衡的结果。显然,如果舞弊的收益大于惩罚的成本,注册会计师将会选择同上市公司一起造假。通常为了节约成本,保持充分的利润空间,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很容易就简化程序,甚至放弃‘谨慎性’这一会计师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在东方电子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中,其外部审计机构――乾聚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一大帮凶。据了解,乾聚事务所通过连续四五年为东方电子审计财务报告,仅审计费用就获得240万元,在这个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注册会计师很轻易地就将独立性抛在脑后了――这也正是东方电子公司一系列虚假财务报告能够出笼的根本原因。
3.3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就我国目前企业会计的整体水平而言,企业会计的综合素质不高。部分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不能坚持诚信原则和会计职业道德,为了自身利益,进行会计信息作假。除此之外,还存在一些会计人员在面对领导伪造企业会计数据的指令时,不敢进行反抗,最后成为会计信息作假的帮凶。上述的这些行为都会带来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后果。可见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是会计信息失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4塑造会计诚信原则,保障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4.1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
加强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力度。信息披露的监管不力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不规范的一个重要原因。鉴于此,证券监管机构应设立专门委员会,对于某些典型行业的关键的财务数据要与同行业进行分析对比,具体的做法是借鉴当前流行的绩效评估的做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对一些典型的行业建立一套可行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对财务指标异常的上市公司要求相关方面做出合理的解释并进行重点抽查,不要过分依赖于注册会计师审计,除对有迹象显示存在信息披露违规情况的上市公司进行针对性的查处以外,还应就上市公司年报设立正常的抽查复审制度,保证每年一定比例的抽查面。不能完全依靠注册会计师行业内的质量抽查,证监会还应及时修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中的处罚条例,加大处罚力度。
4.2加强会计事务所执业人员执业道德的培训
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加强对执业人员职业道德的培训。会计师事务所应积极主动地组织执业人员参与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的讲座,向其宣传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尤其是诚信原则的重要性,以及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后果,将职业道德意识传达给所有执业人员,并且促使他们将这种意识贯穿于自己的审计工作之中。职业道德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很衡量的,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将职业道德与审计质量挂钩,这样能够促使员工自觉的遵守职业道德,达到提高审计质量的目的。
4.3提高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
诚信原则指引人们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的重要道德准则。会计人员保障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必须通过培训,来提高会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企业可以建立会计诚信教育机制, 培育会计人员“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的道德观念。在具体的会计工作中,要强化他们对会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他们在工作中能自觉的以“ 不作假账”为道德准绳, 以《会计法》为行为准则, 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杨瑞龙.关于诚信的制度经济学思考[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5):76-78.
[2]杨兴全.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J].上海会计,2001,(9):132-134.
[3]应松年.政府应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J].法制日报,2003,(3):156-158.
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是指财务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需求特征的总和,而据以判断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高低的标准则称之为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提高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合理、不受错误或偏见的影响,能够真实地反映它意欲反映的内容。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要求企业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财务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提高信息的可靠想通常要着重于三个因素,即提高会计信自,的真实性、可核性和保持会计信息的中立性。
1.提高真实性。提高真实性就是如实反映,要求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必须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2.提高可核性。提高可核性是要信息能够经得住复核和验证,保证做到同一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独立的计量人员采用相同的计量方法,会得出高度一致的会计计量结果。
3,保持中立性。保持中立性是指在企业或单位在生成财务会计信息的过程中,会计人员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不抱偏见,不追求预定的计量结果。
二、提高相关性
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取决于两个因素,即正确预测价值和反馈价值。
1.正确预测价值。正确预测价值是指会计信息能帮助使用者正确且准确的预测未来事项的可能结果,提高决策者对决策的把握性。因此财务会计信息必须是决策者关注的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与未来事项的发展有密切的必然联系。正确预测价值是提高相关性的重要因素,它具有影响决策者决策的作用。
2.正确反馈价值。正确反馈价值就是要会计信息必须能够使决策者正确验证或修正过去的决策和实施方案。能够把过去决策所产生的实际结果准确的反馈给决策者,使之与当初的预测结果相比较,验证过去的决策是否正确,总结经验与教训,防止今后决策时再犯同样的错误。正确的反馈价值与预测价值必须要同时并存。验证过去才有助于预测未来,不明白过去,预测就缺乏基础。
三、提高可理解性
提高可理解性是指会计信息必须能够被使用者所充分理解,提高其理解程度。企业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使用者要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就必须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由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而相当一部分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并不具备专业的会计知识,所以提高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清晰明了、易于理解,
四、提高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能够相互可比,提高可比性不仅包括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提高,而且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也要提高两个方面。
1.提高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的可比性。为了便于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要求不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提高。提高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可比,就必须要提高统一的会计规范要求(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来保证不同企业的信息共性。只有不同企业的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采用相同的规则处理交易或事项,才能提高不同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可比性。
2.提高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可比性。为了便于使用者能够清晰的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就要求提高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的可比性。要提高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可比,就是要求企业在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的交易或事项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五、做到实质重于形式
做到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会计处理是重经济实质还是重法律形式,企业必须作出选择。这时会计就应该选择重经济实质而不是法律形式,因为这样做才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在会计实务中,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不一致的交易或事项比较多,如售后回购、售后回租、融资租赁等。财务会计在处理这些交易或事项时,就是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
六、加强重要性意识
加强重要性意识是指企业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要区别其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凡是对使用者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单独确认,并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相对来说,不重要的交易或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与其他交易或事项合并反映,采取简便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在会计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据此作出的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生成这些信息的交易或事项也就是重要的交易或事项。
七、提高谨慎性
中图分类号:F235.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98-02
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及现状
1.1会计信息质量的内涵
在定义会计信息质量之前,需要先确定一下质量的定义。长久以来,“质量”一直难以定义,学术界也一直在探讨。目前为止,主要存在着如下几种定义:第一种定义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对质量的暂拟定义:“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所具有的、能用以鉴别其是否合乎规定要求的一切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第二种定义是美国质量管理协会和欧洲质量管理组织所认可的定义:“质量是指产品或服务内在特性和外部特征的总和,以此构成其满足给定需求的能力”。第三种定义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格罗科克的定义,他认为质量是指产品所有相关的特性以及特性符合用户所有方面需求的程度。第四种定义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博士提出的:“质量是表征实体满足规定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的总和。”
因此,根据这四个定义可以把质量的定义归纳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而会计信息是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的,所以,可以把会计信息质量的定义归纳为:“会计信息应具备的固有特性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要求的程度。”
1.2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现状及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个世界性的问题,在西方国家中发生的会计舞弊案就层出不穷。同样,在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近十年来,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一直针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对不同行业进行抽查,从抽查结果中会计信息失真的比例来看,有超过50%的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虽然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不断的采用各种方法进行监管和整治,总体趋势有所好转,但会计信息质量较差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因此,对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找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尽快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就成为当务之急。
针对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甚至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进行了研究以及分析。在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之前,先要分析一下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再根据每一种类型查找产生的原因。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分类,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由吴联生提出的三分法。吴联生认为,高质量会计规则是产生高质量会计信息的基础,所以,会计信息失真首先与会计规则的质量相关,此外,会计信息失真还与会计规则的执行紧密相关。据此,将会计信息失真区分为规则性失真(会计规则制定者将自生自发的会计域秩序转变为会计规则的过程中存在偏差)、违规性失真(经营者违背已有的会计规则而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和行为性失真(会计规则执行人未透彻理解会计规则)。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不同,产生的原因不同,其治理方法自然也就不同。对于后两种类型的会计信息失真现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而对于规则性失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会计信息质量的评价标准
由于会计信息质量与一般产品的质量是有区别的,一般产品的质量通常可以采用一定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而会计信息的质量是无法采用一般的技术方法进行测量的。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通用的做法是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2.1国外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0年的第2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主要是: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价值预测、反馈价值、及时性)、可靠性(包括真实性、可检验性、中立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另外,把重要性、成本和效益作为信息处理要服从的两个约束条件。这份公告对其他国家和国际会计组织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构建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1989年7月公布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提出了会计信息的10个质量特征,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重要性、如实反映、中立性、审慎性、完整性、实质重于形式。其中,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作为4个主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2.2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我国财政部1992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列示了十二项会计核算一般原则,按照其在会计核算中的作用大体划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包括客观性、可比性、一致性、相关性、及时性和明晰性。二是会计要素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包括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配比原则以及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三是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包括谨慎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进行了重大的修改,在基本准则第二章中规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
3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不仅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八个原则,而且在具体准则的规定中也处处体现着这八个原则。
3.1会计信息可靠性和相关性得到提高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是各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普遍认可的基本特征。所谓可靠性,是指会计信息应能如实表述所要反映的对象,做到不偏不倚地表述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所谓相关性,是指会计信息要与使用者的使用目的相关,一般认为会计信息应具有与决策相关联、能够影响决策的能力。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在新会计准则中多项规定都体现了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的提高。如会计计量中广泛采用“公允价值”。在旧会计准则中仅在个别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而在新会计准则中则在多个具体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与历史成本相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方式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资产、负债现状,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更可靠、更相关。
3.2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得到提高
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核算与信息披露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在新会计准则中对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进行了修订,使得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充分。而会计信息披露的越充分,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过程中可利用的信息就越多,越有助于他们对不同企业进行比较,作出正确的决策。
3.3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得到提高
实质重于形式是指企业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而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在新会计准则中合并财务报表具体准则的一些修订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如对合并报表范围的重新界定,与旧会计准则相比,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合并报表的范围。新会计准则规定母公司应当将其全部子公司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充分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3.4会计信息的谨慎性得到提高
谨慎性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新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具体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资产减值具体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一方面杜绝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的计提及转回来调节不同年度的利润,另一方面,能使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更加稳健、更加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参考文献:
[1]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1).
现代企业制度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以公司企业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条件的新型企业制度。为了更好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又与国际惯例趋同的,涵盖各类企业(小企业除外)各项经济业务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自2007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三个部分。在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对基本准则和16项原有具体准则进行了修订,新增了22项具体准则。
(一)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使用者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如果国家是投资者,债权人,那么国家也和其他投资者,债权人一样,从企业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了解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会计信息,并作为决策的基础。
(二)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1、可靠性。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2、相关性。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
3、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鉴于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因此,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核算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
4、可比性。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具体包括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和.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5、实质重于形式。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重要性。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如果将企业会计信息中的某一项内容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经济决策,则该项内容就具有重要性。
7、谨慎性。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8、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
(三)会计计量要求
现在企业会计制度有5种会计计量方法,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量的净现值,由于篇幅有限,不在一一细述。
(四)会计报告
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包括会计报表及其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
二、现代企业会计管理模式
会计管理模式从一定程度上讲是会计模式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
(一)建立适应现代企业会计制度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
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1、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务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比如当前集团企业实施的“收支两条线”资金集中管理模式,极大地推动了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特别是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贯彻落实。
2、集中财权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务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比如富士康集团分别设立事业部经管部门和全球账务处理中心,事业部经管部门负责各项会计业务的审核,而全球账务中心直接向集团总部回报,负责各项会计业务的账务处理,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两大功能有效的进行拆分,加强了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减少了人为因素影响,提高了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
(二)会计管理模式探析
建立和完善企业会计管理体制,必须体现出先进、合理、高效的原则,使会计管理职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综观企业现行会计管理大致有三种模式。
1、分散型管理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由各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人员在核算第一线。其优点是有利于会计人员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状况,对责任单位的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坚持会计核算的相关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缺点是容易口径不一、重复遗漏,需要着力协调。
2、交叉型管理
会计人员由责任单位领导与管理,会计业务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类似于矩阵型管理。其优点是有利于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与管理,了解企业最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有利于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严格执行公司的财务制度和相关政策。缺点是管理体制上的这种交叉模式,容易造成既管又不管的局面,往往出现对已有利的就管,有矛盾和困难时就互相推诿,易造成工作混乱。
3、统一型管理
会计人员和会计业务统一由企业会计部门领导与管理。其优点是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发挥会计职能和作用。它的特点是各责任单位核算机构是企业会计部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会计部门的派出机构,为各责任单位服务,同时执行好会计职能。缺点是不利于全面掌握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不利于会计人员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被责任单位排除在企业经营管理之外。
(三)会计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会计模式是一种以决策有用与经营责任为会计目标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多种确认制度同时存在的会计模式;知识经济会计模式的实现策略主要是充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并对现有的会计模式进行改造。
1、会计管理重视人本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竞争是经济实力、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之间的竞争,而这些竞争最终又是人才的竞争。重视对人的管理,是管理之根本。会计管理一方面要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竞争性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还要重视会计人才的管理,培养竞争性的会计人才,提高会计人员专业能力,并创造条件调动这些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比如会计人员的年度继续教育,企业应积极给与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组织会计人员参加。
2、会计管理重视内部管理
企业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需要重视内部管理,要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建立企业会计管理系统,满足企业内部经济机制的需要。企业会计管理系统,包括开展会计预测、会计决策、财务计划、会计控制、会计检查、会计考核和会计分析等工作,以便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过程的管理,比如会计部门组织架构的设置,应结合企业经济业务特点,使会计人员能够全面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会计部门能够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完整信息。
3、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