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现代经济发展

现代经济发展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8 14:41:3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现代经济发展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现代经济发展

篇1

关键词: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 经济增长 经济政策 经济规律

虚拟经济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立的概念,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派生物。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虚拟经济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甚至整个经济的增长至关重要,但虚拟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不应忽视。虚拟经济研究可追溯到马克思对虚拟资本的研究,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时指出,股份公司一方面以厂房、机器、原材料等实物形式存在,另一方面又以股票的虚拟形式存在,股票被认为是虚拟资本。

具体来说虚拟经济就是不必经过生产领域就能够实现“钱生钱”的经济活动,例如一切与股票、证券、银行、期货等有关的经营活动或经济活动都可被称为虚拟经济,所有这些活动能够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完成单个资本难以完成的事业。例如,公司为了扩大经营就需要集中资金,公司集中资金的方式可以是贷款,也可以发行股票,入股者买入了股票是不能退的,要想抽回资金只能在股市上出售股票,这样就出现了专门经营股票的证券投资公司和股票交易所,如此就形成了虚拟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当然也就促进了实体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现代经济的发展。

古典经济时代,重商主义者认为经济增长在于货币财富的积累,他们强调生产劳动和外贸份额的重要性,重农主义者则强调农业生产对社会财富的重要性。经济自由主义者反对重商主义者所主张的对社会经济的过度干预,主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动调节作用,强调货币、资本的自由流动,认为劳动分工、生产率、技术以及资本积累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以往的经济理论之所以较多注重资本、劳动、技术等实体经济因素发展的贡献,主要原因还在于虚拟经济因素在经济增长中还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现代经济则具有发达的虚拟经济体系,银行、债券、股票、基金等虚拟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今社会的虚拟财富已超过实体性财富,虚拟资本以超过实体资本的流量运行,全世界每天的虚拟经济交易量高达98%,而实体经济交易量只占2%,仅仅依靠实体经济已不能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很大程度上依靠虚拟经济的流量,目前世界各国已经把虚拟经济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虚拟经济是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是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股票、债券等产生于企业的融资行为,其价格也取决于企业的未来收益和社会货币信用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货币化程度不断加深,虚拟经济的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并日益向实体经济渗透,促进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信贷、证券、股票等能使社会资金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或行业,动员全社会管理和监督企业,防止“内部人”控制企业的局面;二是加快资金的循环流通,提高实体经济的资金融通能力和实体资本的形成;三是有利于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和创新,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企业的融资需借助于虚拟资本的大力支持,单靠自身经济增长或普通的融资渠道获得的资金远远不能适应此类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全社会、甚至全球的力量发展此类高科技企业或产业;四是有效揭示实体经济资源的稀缺、流向等信息,预知实体经济的运行情况,通过价格信息判断企业经营状况和投资环境等;五是股权激励措施有利于激励企业员工、管理者、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贡献。

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人类最初的活动虽不表现为经济活动,但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合作关系,因为单个人无法对付险恶的外部自然,也无法获取生活的必需品,个人之间的合作最初表现为以自然为基础的自然分工,后来发展为社会分工。有了分工就会出现交换,最初出现的劳动产品之间的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在物物交换时代,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是一致的,此时的需求和供给并不会出现脱节现象,也不会出现经济上的危机,但物物交换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对方的物品不一定就是自己需要的,并且往往不能实现等价交换。这样就需要一种凌驾于所有商品物之上的一般等价物出现,货币因此就应运而生。

把货币作为一般的等价物,以货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是人类为解决物物交换的困境而实行的措施,货币能和一切实物相交换,在观念上代表实际需要的实物,纸化的货币就是对实物的虚拟。当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出现在人们的经济活动之中时,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就出现了分离,商品的生产和价值的实现就有中断和危机的可能。在信用体系下,延期支付中的任何一个链条出现了问题,都可能造成连锁反应形成金融危机。当货币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时,就会出现片面追求货币这种符号性财富而盲目扩大生产的现象,从而形成生产过剩的危机。

虚拟经济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产性的投资不足。当社会的大部分资金投资于股票、证券、银行等虚拟经济领域时,虚拟经济领域的投资由于风险因素有时会本利无归;同时虚拟投资获得的收入用于消费时,大量的虚拟投资造成了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不足,进而就会造成大量失业、社会财富减少、物价上涨等,甚至会形成泡沫经济,加之人们预期的逆转,社会经济运行就会出现混乱局面。

二是投机活动。例如,有些地方地价在市场炒作下飞涨,并非土地经营效益的反应,而是市场投机炒作的结果,同样,有些地方股票价格的巨额膨胀并非实体经济发展的反映,而股市的跌落会使上万亿的资产消失,使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严重的就会造成经济动荡。资本流动的自由化一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大了投机因素,一些国际金融炒家不断携带巨资袭击金融市场,采取声东击西、谣言惑众等手法牟取暴利,由于投机因素具有不可预测性,连各国政府都无法对付国际游资的冲击。

三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落后的经济形态中,不确定因素相对较少,人们的心里因素相对稳定,心理因素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就会相对少些,而在由股票、债券、信用等为基础的发达经济形态中,人们的心理预期对经济的影响有时成了决定因素,例如人们对于储蓄、投资或消费的动机和偏好会对经济的增长水平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这些也加重了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虚拟资本价格的决定不像实体经济产品那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公众的主观预期,价格的波动较为剧烈。

四是“政府失灵”。国际之间的资本流动很大程度上已经凌驾于各国政府调控范围之外,各国货币比价剧烈波动、变幻莫测,在各国货币自由兑换、汇率自由浮动的时代,电讯网络技术使资金流动像光速一样,各国的普通公民即使不直接参与商品、货币的经营,但手中的货币同另一种货币兑换时,也会在无形中增值或者贬值,这些无疑加大了人们的心理负担以及投机因素的猖獗,造成物价不稳,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

因此,现代经济体制下需要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防止市场炒作;完善投资者保护制度,维护投资者信心,正确引导人们的投资消费心理,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二者的关系。既要充分利用虚拟经济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为虚拟经济发展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又要防止其消极作用,使虚拟经济发展趋利避害。

对虚拟经济的宏观认识和历史把握

历史地看,虚拟经济发展至今是人类社会需要的产物,也是经济力量内部扩张的结果。在历史发展的一定时期,是政治生活决定一切的,甚至决定经济生活,表现为经济活动要为政治服务。但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经济生活主导一切,政治要为经济服务,这是因为经济生活以及经济内部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凸显出来。

重商主义强调国家政治干预经济生活,正是因为经济自身的系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经济生活还没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导,经济决定政治的规律还没有凸现出来,而是还处在潜在自发的状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因素的扩张,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已不能完全为人类所控制,国家政府的盲目干预反而造成人们经济生活的不利,在没有完全掌握经济运行规律之前,政治干预经济只能造成经济、甚至社会发展的不利。

于是后来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提出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完全靠经济内部的力量这只市场“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和完善自身,但后来频繁的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失误。经济危机也为人们认识经济内部的规律性提供了素材和契机,“市场失灵”的弊端遭到空想社会主义者、者、社会主义政权国家,甚至资本主义国家的批判,包括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措施,主张政府利用税收、利率、财政、货币、金融等政策干预国家的经济运行,在西欧一些国家还进行了福利制度的改革,说明人们对经济市场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看见了那只“看不见的手”,并对它进行了调节和控制。

然而,经济活动的内部规律永远在不断的“发展”着,总有人意想不到的空间和领域在延伸,人类社会从最初的物物交换发展至今,经济生活领域出现了完全不受人主观意志操纵的外部力量,可以说经济生活已经凌驾于政治强制的范围之外,人类创造了自己的经济生活,也就“创造”了经济规律,而且这种规律在某种程度上已不完全受人类的控制,人们所要做的只能是发现、利用和引导它。

社会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失误以及所造成的经济增长的缓慢,说明行政盲目干预经济的荒谬。欧美社会出现了经济“滞涨”现象,欧洲福利国家的过度福利、过度消费造成了债务、效率、投资、责任等的危机都证明凯恩斯式的政府干预体制的破产。所有这一切都说明经济自身的力量在不断的发展着,而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过去经验指挥的,所以就出现了“盲目”,人们只有认清各种看不见的东西即“虚拟”的东西,才能正确地把握它、利用它。同样,虚拟资本、虚拟经济是人类自身需要的产物,也是经济力量自身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不必说,历史已经和正在证明它的巨大威力,然而,当人们尚不能完全掌握虚拟经济自身各种潜在的矛盾和风险时,其消极影响也在同时生长着。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运用贸易逆差方式用美元换取别国商品、劳务等资源,又通过债券方式使美元回流,金融市场上利用炒作、投机等手段赚取差价等等行为刺激了美国虚拟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使虚拟资本不断膨胀,股市、债市、房地产市场等越来越决定美国经济的兴衰,导致金融市场的风险性、脆弱性加大,经济的过度虚拟化使美国的工业实体经济衰落和经济的泡沫性增大,给美国的整个经济带来了风险和危机。近年欧美经济危机正是金融市场经济过度虚拟的危机,并且进一步蔓延扩张至全球实体性经济的危机,这对全球性的宏观调控提出了要求。

参考文献:

1.晏智杰,王志伟,杜丽群.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史[M].商务印书馆,1999

2.刘力臻.市场经济“现代体制”与“东亚模式”[M].商务印书馆,2000

3.胡郑利.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J].当代经济,2008(5)

4.霍艳斌.虚拟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模式研究[J].北方经济,2008(2)

篇2

求学网为您提供“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解决您在写中国经济论文中的难题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中国经济论文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更多内容请点击求学网论文频道。

篇3

中图分类号:F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8—0018—03

一、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在现代社会,信息无处不在,“信息社会”、“信息生活”、“信息化经济”反映了社会生活的状态和特征。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有现代社会才有信息,只有现代社会才是由信息构成的。其实,古往今来社会中存在各种信息,而只有现代社会,人们才有意识地感觉到信息。这样,人们就站在信息理性的高度,把周围的一切都化成信息来理解,都看成是某种信息的存在方式和流动方式。一切物质,不论是数值,还是字符;是整体对象,还是具体数据;是光谱、电子,还是生物;是系统性,还是量子性;是语符、字母,还是声音、图像、色彩,都可以信息的存在方式来处理。所谓信息观可以说是一种世界观、社会观和生活观,即信息构成世界。从这个角度看,当代经济生活就是一种信息经济。经济是在交往、交易中发生和发展的,没有信息的流动与交换,就不会有经济及其生活形态。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正是信息技术的崛起,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生活的面貌。当前,信息系统、物联网、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正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应用形式,同时它们也成为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内容,成为渗透性强、收益高的最活跃的生产领域。信息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输方式和路径,已引起了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理念、决策方式、业务过程和营销手段等渐进或根本性的变革。一方面,信息技术自身发展成为一种产业、一种经济形式;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的全面渗透与应用,成为各种经济行为的基础性的技术装备,形成经济的信息化,当代经济也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称为“信息经济”。

既然信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无所不在,那么信息的价值就不仅仅在于其普遍性,而更在于如何处理、利用信息,只有通过控制信息,达成一种控制事物的效果,才能实现信息科学的价值。信息科学是靠信息技术来支撑的,信息化的社会离不开信息科学所赋予的信息理性,同样也离不开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支撑手段。而且,倘若没有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支撑,就根本谈不上信息社会。在人类的历史上,没有信息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也不会有信息科学的诞生。

信息技术是信息加工、信息管理和信息传播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对信息的采集和处理的核心技术,即计算机技术,其目的是保证将客观事物的属性描述成数据并进行加工处理,或者是在数据信息水平上处理和控制事物的核心技术手段。二是信息的传输和表现技术,即多媒体技术、微电子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等,以保证在社会各领域实现信息的流通,能够最真实、最快捷、最可控、最大化地收集、传递、处理、执行。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便是信息技术的新形式与新应用。

信息技术发展首先面对的是如何用技术化的手段来掌握外部世界,这就形成了数据的类型观念及数据结构理论,形成了数据库技术理论,形成了如何化约各种类型信息的计算机语言理论及其编译理论,形成了大规模数据控制和微观化数据控制的各种程序设计思想及方法。同时,信息技术发展还要保证信息采集、归纳、处理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而达到通过控制信息来控制事物和行为的目的。物联网、电子商务和云计算已成为信息技术支撑下现代经济生活的重要表现。

近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得到蓬勃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为2.5万亿元,同比增长28.5%。《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指出,到2015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业务收入将突破4万亿元,年均增长将在24.5%以上,出口规模将达到600亿美元。同时,年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大型软件企业将达到10家以上。信息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扩大消费需求、带动信息产业投资及促进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有力地拉动了我国的经济增长。

二、信息技术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表现形式

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当今世界已经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指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无线射频技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电子数据交换技术、云计算技术、数据挖掘技术等。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应用不仅带动了自身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一种依托信息技术的典型的商务活动运行模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及时有关商品和服务的各种信息。消费者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电子商务使流通业通过新技术的改造和应用,逐渐成为提升附加值、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行业。电子商务是传统商务活动的数字化,它涵盖了传统商务活动的各方面,包括商务活动信息管理、商品信息传递与销售服务、电子化交易和电子化支付等。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季度,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2.4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45%。可见,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网上银行的广泛使用也是信息技术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体现。网上银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网上银行使经营成本降低,可以付给顾客更优惠的利息。二是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三是削弱传统银行从事中介的优势。四是经营品种更加丰富,银行还可提供“量体裁衣”的个性化服务。五是使银行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发生变化。从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银行业借助互联网,开设网上银行,采用网络信息化金融经营策略,是银行业借力信息技术不断适应时展要求的结果。

当前,移动互联领域、社区网络服务领域、云计算领域,已成为网络信息服务业的核心领域。我国互联网企业自主创新运营能力并不强,多处于运营跟随状态,原创不多,多是简单效仿,这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的潜在优势。在网络经济中,网络产生的效益将随着网络用户的增加而快速增长。根据我国的特点,推动信息技术深度发展和应用,积极开拓网络信息服务项目,扩大服务功能,对国民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三、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对人们的经济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也成为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但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产业规模小,带动作用有限

2012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收入为2.5万亿元,而2012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为51.9万亿元,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仍然有限,还不能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因此,我国迫切需要培育在行业内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大企业,并且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大批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加快拓宽信息技术行业的应用市场,形成信息技术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如,可加强其在石化、钢铁、物流、能源、机械、通信和船舶等国民经济重点行业中的应用与合作,使这些重点行业充分利用信息,用信息技术装备企业,重塑运行机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二)产业研发能力不强,竞争优势不明显

目前,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整体上仍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企业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不高。需要建立健全产业创新体系,鼓励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可以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鼓励行业内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提升其自主创新能力。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支撑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人才结构不够优化

近年来,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迅速增加。根据工业与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0年,我国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计划在2015年,实现该行业从业人员达到600万人的目标。虽然从业人员数量快速增加,但行业内仍然存在人才结构不优的现象,高层次、复合型、领军型人才匮乏。为壮大产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产业内各企业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发展的成长环境。

(四)信息技术差距加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信息贫困加剧国家、地区之间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信息技术的差距导致经济发达地区更容易从信息化中获益,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贫困,很难分享信息化的成果,并且这种差距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大,它的存在也就加剧了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为缩小由于信息技术差距而引起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府可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政策加大对信息贫困地区的资金投入,健全其信息基础设施,帮助其引进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改善信息贫困地区的信息环境,进而改变信息贫困状态和信息不平衡状态,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其经济增长质量获得根本性的提升。

四、结论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已经并将持续改变人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影响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为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加深对信息的理解,也只有在理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更好地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小卯.信息技术经济研究现状与展望[J].经济论坛,2000(6):41-45.

篇4

一、现代物流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的物流业往往是通过常温物流或者自然物流等形式进行运输的,对于农村地位的农产品物流来说,往往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依据一项统计,我国的农产品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25%至30%之所,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物流损失率则在5%以下。因此,加强物流管理对于有效控制与降低目前我国25%以上的物流环节损失率,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意义重大,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保障。如今,鉴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产品、工业品以及原材料、进出口商品所具有的流通规模也会明显地扩大,对于全社会的物流服务能力及其效率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之形成,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率、资本周转率以及商品的流通速度,从而让国民经济从原来的慢节奏转变为快节奏、从高成本降低至低成本、从低效率发展到高效率。二是形成现代物流体系能够极大地推动农村实现城镇化,进而提升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能够切实改变我国农业增产却未能增收的不良局面,从而更加有效地提升我国农产品所具有的附加值,促进农民群众的增收、致富。我国农村物流基础设施之建设以及物流环境之改进、物流意识之提升,均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形成过程,促进了城镇的新发展以及广大农村城市化之步伐。三是改进现代农村物流体系,这是更好地发挥出地区优势与落实地区战略的重要措施。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水平始终是判断经济社会发达状况的十分重要的标志。我国农业如果要实现新的发展,就一定要切实跳出传统农业发展之路,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商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而以上这些均无法离开农村物流行业的大力支持。有鉴于此,积极发展农村现代物流业,是促进当地农村发展迫切之举。

二、现代物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模型分析

(一)模型的创建

首先要明确两个潜在的变量,即农村物流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以上两者没有办法被直接加以测量,而是要运用别的指标加以反映。要以针对性、综合性以及可比性等为标准进行选取,数据应具有可获得性,或者从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之中加以选择、确定。

一是农村地区的物流水平。物流是极其复杂的现象,截止目前尚无权威指标体系可用于对其进行测量,因而只能选择一些公认而且可以加以量化的影响因素。首先要关注货物运输水平。此处的货运总量是农村物流业的货运总量,主要包括了农产品的运输量与农村消费品的运输量等等。其次是农村信息化程度。主要是指通讯、计算机等技术在当前农村生产与生活、社会管理之中的大量运用与推广。如今,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已无法摆脱包括物流自动拣货系统、物流电子定位系统在内的各类现代信息技术,所以,农村地区的信息化水平也是影响到本地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再次是农村物流的规模以及物流业人力资源状况,主要是用农村物流企业数量、农村物流从业人员数量加以表示。最后是农村物流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使用运输、仓储以及和信息化有关的基础设施指标加以表示。

二是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主要是根据农村经济的四个重要因素以明确指标,也就是产出、投入、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水平等。产出包含了第一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的产值等;投入包含了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和农村居民的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等;生产能力上主要有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农村高中以上学历人员数量占例以及农业机械总动力等;农民生活水平包含了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等。

(二)数据的选择以及处理

鉴于各指标具有定量性比较强的特征,本研究应用面板数据加以分析,全面收集了全国三十个省份从2005年至2013年的200个样本,但要将每年各省市的数据视为独立分析的样本。因此,本研究测量变量数和样本数比例是12:200,完全符合1:10这一要求。因为西藏自治区诸多年份数据出现缺失,故剔除这一样本。别的数据因缺失不属随机性缺失,所以选用期望值最大化法加以估算。同时,为保证指标数据的规范化,应用极差变换法对原始数据实施标准化处理。

(三)指标体系的检验

一是进行信度检验,主要包括了测量变量信度检验、潜在变量信度检验等。其中,前者主要是应用各测量指标多元相关系数平方(R2)值加以测量,R2应当大于0.50,且R2值愈高证明信度愈高。因为农村物流规模、农村物流人力资源、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以及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等四项指标的R2

二是进行效度检验。因为各测量指标在潜变量之中的标准化系数均高于0.70,而且通过测算得到两个潜在变量,也就是农村物流水平以及农村经济水平的平均方差抽取量,其值分别是0.52和0.80,均超过0.50,证明相应测量指标可有效反映出潜在变量,因而这一模型也具备了较好效度。

(四)对模型的实证分析

在对模型的拟合、评价以及修正。在代入数据之后,通过运行AMOS即可对结构方程模型施行拟合计算,从而得到模型适配度评价。通过模型适配度指标值以及研究信度、效度可以发现,本研究所设定的理论模型适配度较好,研究的过程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研究的结论能用在判断虚无假设上,其中农村物流水平至经济水平之路径系数达到了0.99,该假设检验结果说明了现代物流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具有相当强劲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目前农村物流影响最大的项目为货物运输水平,其系数达到了0.82;其次则是农村信息化水平,其系数达到了0.71;再次则是农村物流投资状况,系数是0.70;最后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状况,系数是0.65。

三、现代物流助力农村经济发展的几点措施

(一)创建与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

当地政府部门在推动现代物流发展的进程之中,尤其要在制定实施宏观物流发展计划、搜集物流信息等各个方面均具备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主要有硬件和软件等两方面投入。在提高软实力上应当注重于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宣传推广物流方面的知识,从而让广大农民积极支持与参与到农村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之中。要运用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之模式,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在农村物流体系发展中的有用做法和经验,制定出符合农村实际需求的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切实改变城乡之间信息不够对称之状况,强化城乡商品和信息之间的合理双向流动。在提高硬实力上,要及时出台有关政策,利用引进或者自建等方式实施农村物流体系发展需要相关设施建设,比如,积极鼓励购买现代化的物流设备,强化物流仓储设施建设工作,并且逐步实现我国农村物流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信息化。

(二)积极打造农村现代物流信息化工作平台

发展现代物流应当充分运用信息化的理念,利用电子商务手段设立物流发展平台,从而为我国农村物流的发展注入新的强劲动力。首先是要促进目前已有信息资源的整合工作。政府部门应当不断强化市场信息平台之基础建设,努力引入先进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电视、电话等各类信息传播方式形成农村物流信息的交易与服务平台;其次是要在基础领域之中强化电子信息采集和系统、结算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等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步伐,要在特色领域之中建立起集中农产区与特色农产品的信息化系统,形成更为高效的农村物流流通市场体系,从而更好地把握住当前市场的动态,及时相关信息;最后是要全面掌握国际与国内农村市场的动态,强化对农村市场的预测、预警以及分析工作,推进对农村物流诸多环节的全面控制和管理。

(三)注重农村现代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

篇5

2林业企业的特殊性

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经营目的的基本性质不变,但是林业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基本上都是围绕森林资源来开展的,而林木资源又体现出较为突出的特殊性,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体现出以下特点。

(1)多产性:森林资源涉及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土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地下资源、景观资源,甚至各种微生物等,林业企业的经营对象主要是森林资源,故需要对森林资源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开发,相应的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包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多产性的特征增加了经营管理的难度。

(2)多目标并存性:森林资源所提供的各类林产品不仅具有经济效益,还具有突出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效益,因此林业企业的经营活动也要将林业产品的生态效益及社会性效益发挥出来,故体现出多目标并存性的特点。

(3)资源约束性:尽管任何企业的经营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问题的制约,但是林业企业的资源约束性更为突出,其包括垂直约束与水平约束两个方面,其中垂直约束是指森林资源主体生产量锐减,影响到林业企业的后续产业;所谓水平约束则是指企业在森林资源培育方面投入不足。因此要针对资源约束问题加大森林资源的培育力度,通过技术创新进行替代生产,开展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3林业经济技术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受各种客观因素及主观因素的影响,湖北地区林业经济技术创新还存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技术创新模式单一

湖北大多数企业主要采用模仿的方法进行技术创新,通过引进技术与设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基本上属于对引进资源的照搬照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技术输出国,这种创新模式体现出较强的被动性,仅为先进技术的跟进者,所以技术积累方面无法做到长远规划,且技术壁垒、进入壁垒的制约也会对模仿创新的实施效果产生影响。林业企业实施模仿创新模式受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组织障碍、技术障碍、经营障碍等影响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外部因素也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产生影响,比如市场环境,尤其是资金与技术市场供给不畅,相关政府调节幅度小等。因此,林业企业模仿创新缺乏外在的激励条件,企业不具备市场竞争意识,制约了技术创新的发展。

3.2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

资金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要素,对于林业企业而言,资金更是其生存发展的“催生剂”,要实现技术创新必须依靠大量的资金支持。但是现阶段湖北林业企业、乃至全国的林业企业缺乏资金支持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受现有投资体制的影响,林业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资金瓶颈主要包括两个,即市场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制发育还未成熟,不仅风投企业数量严重不足,且资本市场也缺乏一个风险资本市场化退出机制,未形成一个完善、有效的市场化投资融资渠道,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并且政府方面对技术创新的投入也明显不足,以湖北省为例,70.2%的政府资助及直接支持的发展计划项目、基金计划无法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要实现技术创新,主要资金来源还必须依靠自身的积累,我国大部分林业企业的科技活动经费均来自于企业自身的积累,但是多数企业无法在科技成果吸收与创新中投入充足的资金,尤其是利润水平较低的林业企业,更是对技术创新产生严重阻碍,与普通企业相比,林业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自然条件影响大等非经营性负担。一方面,林产工业、林化企业等加工企业布局较为分散,所筹技术创新资金十分有限,林业项目投资风险较大,银行投入时较为慎重;另一方面,我国风险担保机制有待完善,企业贷款回归率较低,故金融机构对林业企业的技术开发支持投入较小,由表1可知,2013年湖北银行资金仅占其科技活动经费的4.35%。

3.3人才资源不足

技术创新的开展与实现必须通过人的活动才能完成,技术与人才是不可分割的,但是多数林业企业均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再加之国内外人才的竞争挑战,导致林业企业人才流失严重。对于湖北地区的林业企业而言,其人力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高质量、创新型技术性人才。很多林业企业职工缺乏创新意识与足够的经验水平,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企业人才创新资源的匮乏已然成为阻碍企业创新发展的主要瓶颈。分析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不足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且传统观念过于侧重市场,忽略了科学研究,此外,林业企业呈现出较强的地域性,对高科技人才的流入有一定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企业缺少具有创新意识及风险意识的管理人才。技术创新并非单纯性的技术发展过程,其需要集技术、管理、营销专业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对技术创新的全过程进行组织、决策,并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与风险意识。但是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管理者通常具备较为突出的行政管理能力,却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及意识,管理方面缺少吸引技术性人才的能力,导致企业内部人才短缺。

4提高林业企业创新能力的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

4.1完善技术创新机制

长久以来,我国林业企业发展所面临的森林资源危机、林业经济危困及企业经济效益偏低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林业企业也未彻底摆脱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林业产业结构仍然不合理,缺少高技术含量的林业产品,这些因素均会降低我国林业市场的综合竞争力,甚至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不相符。因此要不断完善林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通过林业产业化发展、技术的创新与进步提高林业的生产水平。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引入到企业管理中来,明确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将市场机制对科技资源的配置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科技活动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到林业产业中来。对林业科技布局进行合理调整,从整体与局部的着眼点推动林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宏观上,加强中国林业队伍的建设,微观上,在区域内建立专业的科学技术学院,促进林业科技的不断发展。

4.2拓宽资金投入渠道

林业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仅靠企业自身的积累远远不够,要进一步拓宽企业的投资渠道,将银行贷款、直接融资、风险投资等集中到林业技术创新体系中来,以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的瓶颈问题。企业除了要增加自身的积累外,可选择恰当的时机成立股份公司,也可进行股票上市筹资或发行企业债券等。相比其它企业,林业产业体现出较强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因此林业企业要抓住这一特点,向政府部门争取更多的减免税政策,增加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及创新成果补偿机制,鼓励职工群众大胆创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与发明活动,将林业技术创新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销售等各个环节,以提高企业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此外,林业企业还要注重引进外资,以企业技术创新为核心进行设备的改建、扩建,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活动,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这样不仅可以引进大量资金,而且可以向林业发达国家学习更为先进的管理经营与技术。

4.3注重人才的培养

技术创新活动融合了管理、技术、研发、营销等各个专业理论,体现出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对人才的要求也较高,现阶段林业企业人力资源严重不足,因此要加强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提高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技术水平,使其成长为既懂专业技术知识、又懂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复合型人才,可以通过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来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企业在与外资交流、合作时,要有意识地派遣潜力大、观念新、能力强的人才参与其中,通过项目培训丰富其管理理论知识与经验,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人才的提高与升华。其次,企业自身要不断充实技术研发力量,大中型企业综合条件较好,可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每年从销售额中拨出一定比例的款项用于技术创新;如中小企业不具备建立科研机构的条件,可通过聘请顾问、客座研究人员、合作共建、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的联系等多种形式,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最后,要加强企业内部职工的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保证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顺利进行。

篇6

一、旅游经济活动的普及性,亦称大众性

旅游活动的初始阶段只是王公贵族、达官富贾消闲寻乐的行为,后来又有一些文人骚客出于某种目的也加入到外出旅游的行列,但这些都表现为极少数人的个人行为。现代旅游经济最明显的特点是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越来越普及,全世界每年出境旅游的人数,2002年已近7.95亿人次。旅游已不再是少数富人权贵们的专利,而成为普通大众人人都可享有的权利。在我国,2002年国内旅游的人数高达8.7782亿人次,参加者多是普通劳动群众。现在,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较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在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它是人们追求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内容之一。人们通过旅游满足了求新、求异、求奇、求知等多种心理需求,实现了自主、自乐、自娱、自教为基本内涵的体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和完美。

现代旅游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还因为它是实现人们社会交往的一种独特方式。通过旅游,人们可以在有限的时空中不受特定的政治信仰、宗教派别、社团宗旨的制约,接触不同种族、国家、阶层的人们,在自主、自由和轻松的氛围中,沟通思想、交换认识,享受社交的乐趣。

由于各个旅游目的地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特定的人文历史环境,形成了互不相同的文化内涵,正是这些特定的文化内涵,成为人们前往该地旅游的吸引力。游人通过与异地人们的接触和观赏,饱览了异地的山水风光,了解了异地的风俗礼仪,接受了异地文化的感染,在交流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和受到教育,其乐无穷。所以,旅游的发展和参与程度的广泛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二、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性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大为改观,空间距离缩短,旅游突破了地域和疆域的界限,全球性的旅游经济活动蓬勃开展。冷战的结束,国际政治形势趋于缓和,更加促进了跨国、跨洲旅游活动的开展。全世界每年数以亿计出境的游客足迹遍布了地球七大洲四大洋的山山水水。

全球性旅游活动的发展又促使了国际投资中相当比例的投入到旅游服务业。以我国为例,据世界旅游组织(WTO)统计,截止至1998年,已有18个著名的跨国饭店集团涉足我国92家旅游饭店(Hotel)。从70年代末到1996年底,外资投资到我国旅游业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旅游饭店150亿美元,度假区20亿美元,旅游景观10亿美元,度假别墅和公寓20亿美元。旅游经济活动已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资源正在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为全人类服务。

三、旅游经济的产业化和运行的规范化

(1)旅游经济产业化的标志有二:一是旅游消费需求的集中化;二是旅游产品供给的专业化。工业化进程不仅使社会物质生产极大的丰富,而且还使社会需求在结构上发生了深刻变化,促使国民经济体系中的产业结构不断地进行调整,一些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新兴产业应运而生。旅游产业即是为适应人们的需求重心由过去保障生存的低层次物质需要,逐步转向注重个性发展和精神享受的高层次需要变化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积极参与旅游不仅达到了愉悦身心,增进健康,陶冶情操,扩大交流之目的,而且也为社会提供了广泛和集中的市场需求,为旅游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适应旅游需求日益增大的需要,旅游产品的生产经营部门在效率和利润的驱动下,必然要使自己的生产经营迅速集中,并从其它行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生产供给,成为向游客提供食、宿、行、游、娱、购综合性一条龙服务的新兴产业。这一产业的龙头当属旅行社,现代旅游经济在20世纪能有如此大规模的发展,是和20世纪初英国的托马斯・库克旅游公司、美国的运通旅游公司和比利时的铁路卧车公司兴起并发展成为世界旅游业务的三大公司,以及为数众多的旅行社如雨后春笋般在各国涌现分不开的。旅游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把世界旅游经济推上了新的阶段。

(2)现代旅游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运作模式,无论是国际旅游还是国内旅游,多是由旅行社作为主要组织者,将分散的游客组织起来,依托各类旅游企业和景区,按照预定旅游路线、活动内容和时间,通过提供综合性的一条龙服务,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对于旅游服务,通过经验积累和各国相互学习、借鉴,将游客经常的、重复的、必需的服务需要分别制定成标准,使旅游企业的行为规范有序。这种统一或近似的规范性不仅大大方便了游客的出游,而且又进一步推动了旅游经济活动的全球化进程。

篇7

1.绿洲农业的基本特点

绿洲农业是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处的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的河、湖沿岸,以及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干旱荒漠地区通过兴修水利开垦宜农地,形成新绿洲,多呈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

1.1绿洲农业对水的依赖性较强西部地区大多气候干燥,年降水量较少,风较大,水成了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水是生命之源,有了水才能在土地上种植农作物,西北地区的荒漠土地不经过改造是不能适应发展农业的,这种改造就是一种荒漠变绿洲的改造,防风治沙成了农业发展的先行条件,新开垦的土地需要种植防护林,需要引水,经过不断的改良形成一定的局部小气候,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发展农业,这种改造的过程就是一种绿洲的形成过程,有了绿洲农业才能发展起来,没有绿洲就相当于在沙漠中种植农作物,缺少了一种适农气候环境的保护,因此说绿洲农业对水的依赖性特别强,水是绿洲农业发展的源泉。

1.2绿洲农业的布局特殊绿洲农业又叫绿洲灌溉农业,是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有水源灌溉的地方的农业。有的绿洲农业一般分布于干旱荒漠地区河、湖沿岸,山麓地带与冲积扇地下水出露的地方。有的绿洲农业是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水利条件的改善,在干旱荒漠地区宜农地资源较丰富、开发利用条件较优越的地方开辟的新垦区。我国的绿洲农业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各绿洲的大小不一,多呈孤岛状、带状或串珠状分布。主要种植小麦、玉米、棉花和少量水稻等作物。并且有良好的树木植物等,也是西部干旱荒漠地区农业、畜牧业适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之一。

1.3绿洲农业是特殊的生态农业绿洲农业在保护、改善干旱荒漠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一种典型的生态农业,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农业就会失去依托和基础,农业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

2.大力发展绿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经济发展

西部干旱荒漠地区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大力发展绿洲农业,以农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推动现代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篇8

一、金融中介概念界定

金融中介是指在金融市场上资金融通过程中,在资金供求者之间起媒介或桥梁作用的人或机构。金融中介机构可以分为两大类:货币系统和非货币的中介机构。货币系统作为中介机制,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货币;非货币的中介机构只履行购买初级证券和创造对自身的货币债权的中介作用,这种债权采取储蓄存款、股份、普通股票和其它债券形式。

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活动与经济运行关系密切,金融活动的范围、质量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绩效,几乎所有金融活动都是以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心展开的,因此,金融中介在经济活动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经济金融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推进,金融中介本身成为一个十分复杂的体系,并且这个体系的运作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金融中介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金融中介实现了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高效整合与匹配。

众所周知,工业技术的诞生带来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能力的提高,由此要求产品突破狭小的地域范围,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交通运输业应运而生.交通运输业的产生和发展使物流范围扩大,效率提高。

人类在构筑铁路和航线这一庞大的有形网络时,首先遇到的问题是资金不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批量生产和销售成为现实,反过来促进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也促使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大增,金融市场形成,银行等金融中介组织,信贷等金融中介工具产生。募集资金和规避风险的需要导致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股份制诞生,与之匹配的证券市场出现。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出现使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收缩和转移成为可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资金流动的载体,使资本得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流动和配置.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拓展产生了信息沟通的需要,提高物资流动,资金流动的效率和减少盲目性,前提是信息的沟通,信息服务业应运而生。同属于服务行业的交通运输业、金融业和信息业各自功能的发挥,实现了资金、信息与物资流动的匹配,保证了实体和虚拟经济的运行需要。

信息革命引发的信息技术创新与扩散,发展与融合,不仅为人类社会提供了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和新的技术范式,解决了信息传递和商品交易过程中的种种难题,而且促进了从金融中介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到金融中介介质等的全面创新。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中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渗透能力更强,整个社会经济的金融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种资产的证券化大大提高了实物资产的流动性,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满足了实体和虚拟经济投资和规避风险的多种需要,并使资金流自动化成为现实。

(二)金融中介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

首先,正是各种金融中介的存在,导致了资本创造机制的产生,才使货币资本顺利导入到产业资本循环当中,满足经济增长对资金的需求。

其次,金融中介把财富的价值形态和权利从各种实物形态中剥离出来,券化为虚拟的金融资产,从而使社会财富能以符号的形式方便地流动,使资源配置范围获得了无限扩大的可能性,配置的效率得到极大提高,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真正进入了效率化时代

(三)金融中介降低了交易费用。

人类经济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以不断降低生产费用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历史。首先是定期集市的出现,拓宽了交易的选择面,提高了在既定交易费用条件下的成交率,它不仅降低了花费在路上的时间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交易的偶然性和等待的时间成本,从而大大地降低了单位商品的交易费用;紧接着是货币的诞生缩短了交易的中间环节,使交换变得更为顺畅,节约了交换所需要的搜寻和等待成本。

商人的出现仅仅是交易专业化活动的开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易技术的创新,商人之间出现了分工:批发商,中间商,零售商等。每次专业化都带来了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范围的扩大,同时使得市场制度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大,交易的专门组织――商业企业出现了,结果是交易费用的进一步降低,交易范围的进一步拓展。交易范围的扩展,刺激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企业生产能力的提高,企业对资本的需求增加,带来了资本要素市场的出现。

(四)金融中介发展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合理发展。

首先,各种金融介质的存在为资源存量调整提供了条件,使得企业间的兼并,包括纵向一体化、横向兼并和混合兼并能够因成本下降而成为可行。重组不仅能实现生产要素存量的重新配置,而且可实现企业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和促进企业规模结构的合理化。此外,金融中介还推动了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组织结构的形成和发展,如控股公司的多级控股导致企业集团的出现。

其次,金融中介使筛选企业经营者的机制社会化。在小商品经济即高利贷时代,企业经营者一般是企业的直接所有者,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筛选功能的基本上谈不上。货币银行金融机制产生后,社会对企业经营者的筛选功能开始加强,即缺乏专门知识和管理经验的人一般难以取得银行贷款、证券,证券市场、投资银行等新型金融中介的活动,把对企业经营者的监督机制从单一银行体系扩展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企业的经营机制获得了极大改善,使企业的行为和决策更加合理化,从而促进了企业的发展。

篇9

二、采取积极的土地流转政策。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一级政府,必须确立支持土地流转就是支持现代农业、推进乡域经济发展的观念,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并对流出、流入方采取扶持鼓励政策,对流入方按流入面积、种植作物给予相应的政策性补贴资金;对规模经营大户,在信贷、保险、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以巩固土地流转成果。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当前农村新型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广大分散的农户进入市场的重要载体。根据我县目前农村经营体制的状况,要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原则,强化引导和扶持,多元化发展,典型推动,积极探索出适应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新路子,推进全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

四、要坚持走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潍坊的农业不仅规模大、有特色,而且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程度很高。标准化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规模化是体现农业优势的先决条件,产业化是农业提档升级的纽带。我们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抓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用产品质量和品牌闯市场、谋发展,提高竞争力。坚定不移抓规模化生产,形成规模、形成特色、形成优势;坚定不移抓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我们就是要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升级,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促进产业化与工业化有机结合,配套推进,使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六、要优化农业结构。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名特优新产品,不断满足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多样化和层次化的需求。重点围绕国家和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本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相对集中、规模经营、提高品质的原则,发展壮大一批特色产业,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工作,不断提高农产品效益。

七、要强化科技支撑。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大力扶持和发展社会化农技推广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产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子种苗公司和其它中介服务机构兴办农技推广组织,开展各类农技推广服务活动。把农民素质教育和专项技能培训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发挥“阳光工程”等平台的作用,切实加大培训力度。同时,要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训,抓好“三项工程”,努力培养一支发展现代农业的“领头羊”队伍。

篇10

2计算机网络技术改革依然持续

目前,人们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传播的时代,信息持续发展的运动也必将引起全球的技术革命,将会是一场世纪性的科学技术项目。信息技术的革命风潮是世界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可以让全球综合性价值处于不断增强的状态。全球表现出以上状态是有一定原因的,具体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摩尔定律”仍然存有持续发展的苗头,而所谓的“摩尔定律”即为计划接下来的20年,半导体的芯片集成度将会以18个月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数量就增加一倍。而与半导体芯片集成度共同运作的处理技术,也促使着计算机的运作功能经过两年的积累就可以增加一个级数;第二,经济利润的不断增长逐渐依靠于信息产业。有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00年底,全球网络市场的经营效益已经高达1.3万亿美元;第三,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等经济活动的形成。1996年全球的互联网用户数量不足4000万,而至2012年底全球的互联网用户已超过全球人口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也预示着往后的经济发展将会因因特网和各类经济活动再次点燃快速增长的火花。

3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对网络经济所产生的作用

3.1思想观念上的改变

在信息全球化的时代,数据的传播速度可谓惊人,这也慢慢地让人们了解到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必然要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研究表明,信息与学问可以增加投资者的利润,而增加投资者的利润必将会带来信息、学问的再次增值,进而使信息、学问处于不断积累的状态,人们可以利用建立有效的、合理的生产形式和产出新型的、较为完善的产物与服务从而完成以上目的。

3.2促使网络服务形成与进步

信息全球化的快速传播,促使着社会各方面都逐渐融入网络信息的特点。而因为现今信息网络化的传播让信息供给人员逐渐引用先进的服务模式,进而让整体服务流程变得更加快速、有效,更加可以达到使用者的需要。而越来越便利的网上服务慢慢取代使用效用趋于下降的传统服务,这也预示着传统服务模式的价值已经不再有了。传统的服务模式很难以单独存在的形式获得经济效益,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逐渐转变服务模式,融入网上服务模式,积极地探究分析网上服务。

3.3网络化的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依靠网上信息平台,转变原有面对面交易的模式,用高效率的、便利的网络交易模式来替代,这不仅减少了整个购买流程中所产生的成本与费用,减少交易的功夫,还能扩大产品流通的范畴、加大商品流通的速率。特别是在进行国际经营事务上完成网络化的设置,所呈现出来的成效就更为突显。在进行国际的投资之际,原有的基金逐渐趋向于信息化、开放化等特性;现实生活中股票交易模式也开始触及网络化,投资者可以在非固定的地区实现股票买卖的一体化过程,而且经过这样的交易模式,投资者可以及时、准确地掌握到最新的信息与股票的最新动态,进而可以舒缓股票交易场所的紧张;交易趋向于网络化引起了许多投资人员的关注力度,促使着他们在竞争激烈的网络交易市场寻找一席之地。从自然人的角度来看,人们对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也已经呈现出一种广为接受的状态,近年来国内快递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也正是说明了人们对电子商务、网上购物的认可。

3.4适当的经济构造

众所周知,网络化经济的形成促使着原本服务性产业的整体构造的重建或者改进,这从本质上转变了国民经济的基本构造,让原本的产业向着较完善、信息化、电子化等方面前进。例如产业资金投入量的比例构造趋向于信息化的方向。根据现行企业的规模大小,可以得出市场的经济构造逐渐向着信息网络化的方向转移,如小型企业的发展影响力度的增大等。由于信息产业拥有多项优越性,使其变为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信息产业的推进,一般情况下是与传统的服务产业有一定联系的,通过解决传统技术当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升改善后服务产业的使用效率,让社会经济的构造逐渐符合科学化、合理化的标准。其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必定要有信息产业做工具,因此信息产业应是各相关行业发展的基石。所谓的信息网络化的流程,即为物质与劳动的产业机构逐渐向着产品构造、学问信息密集型的核心转向价值更高的信息产业的进程。

4计算机网络技术如何促进网络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4.1推进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步

21世纪,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范畴是十分广泛的,几乎各行各业的每一步工序或者流程都涉及到计算机技术,而且它不仅触及到人们的工作领域,也逐渐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剂”。正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发达,网络经济的发展,要求计算机网络技术趋向更优秀、先进、创新的方向进步。网络的信息传播与经济的发展,鞭策着大批的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等商务型的项目向优化的方向前进,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问题,如安全性的问题、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等,这些都要得到及时的处理,方能更好地推进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更好地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

4.2创建自身的网络系统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信息技术的提升,全球网络使用者数量大幅度上升,因特网逐渐成为充满商业性质的网络平台。面对如此激烈竞争的未来市场,企业应该先考虑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着重于对营销渠道的开发创作,并逐渐形成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而且大多数企业已经逐渐涉及因特网,着手打造符合自身实际发展情况的网络发展体系。目前,经济与技术上都较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都着手建设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所谓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既是企业内部的网络系统,而又与全球的网络有联系,内外网络兼得,竞争力很大。企业自身的网络系统在企业内部的各个环节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比如:数据库的建立、产品的生产、管理模式、营销方案、技术水平等方面。

4.3加强对专业性人才的培养

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设计、执行、维护、调节等各个环节都是人作为主体的,每一环节人都与电子产品相互作用,共同运作。网络经济是一个较为巨大的系统项目,所包含的人员都是拥有多种专业性知识的精英,例如:信息平台的打造,数据库的建立、贸易、工商管理、财务等各个专业化的方面。网络经济的目的、拓展、计划每一项的执行需由各方面的专业性人才根据企业内部的实际技术水平、经济实力、文化背景等各个方面制定。没有有关电子设施的目的、拓展、计划的建设人员或者这方面人员的匮乏,都会使网络经济的实施过程遇到阻碍。网络经济的整体运作过程是结合了各个专业的知识,因此要开发网络经济就需要综合性的人才。但是,就目前各国的实际情况而言,网络经济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很大的不足。部分发达国家已了解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已开始处理这一难题,而国内也开始加强对网络经济人才的各项培养。

篇11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概述

1.1现代保险相关范畴界定

现代保险包含了保险活动和保险产业两个层次、两个组成元素的内涵。在其产业形态上属产业经济学范畴,在其空间依存性上则属于区域经济学范畴。

保险活动是保险业发展的基础,而保险业的发展,也必将对当地的经济发生巨大的影响。

图1-1 保险公司组织架构示例

1.2区域经济相关范畴界定

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的空间经济系统。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在地域空间上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构成一国的国民经济整体。

在经济学中,通常将区域看做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对于如何科学地界定经济区域,经历了一个较长期的探索过程。经济区域是一个空间范畴,泛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载体。

2.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增长

2.1我国保险业的发展现状与空间分布

2.1.1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着结构不合理

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却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就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本市场人为分割问题严重,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各组成部分构成合理,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市场体系;二是资本市场存在着发行上市方面的政策歧视,使上市公司结构不合理,资本市场覆盖面不全。股票市场在设立之初就定位在为国有企业解困服务上,所以市场的入门条件大幅度向国有企业倾斜。

2.1.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受综合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影响,我国中心城市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比较明显,沿海与内地,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带之间差别较大,各区域的人口收入与公共服务的差距也正在拉大。从全国来看,在全国233个地区级城市中,东部占了103个,占全部城市的44%。中部拥有90个,占全部城市的37%。西部却只有40个,占全部城市的19%,东部、中部与西部地带经济发展差异巨大。

2.2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发展是硬道理。各经济区域实现共同富裕,各种区域问题的顺利解决,都有赖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衡量区域经济增长一般采用总产值、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作为尺度,区域经济增长是自然、经济和社会等诸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

3.现代保险与完善城乡杜会保障体系

3.1现代保险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3.1.1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与灾害发生在时空上的不平衡性

受综合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人口分布、交通条件等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明显,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灾害也经常发生。同时各类灾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分布也极为不均衡,

3.1.2保险业对发达区域的“锦上添花”与欠发达区域的“雪中送炭”

从全国范围内来讲,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优异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与农村范围内来讲,城镇经济发达程度优于农村;即便同是在东部地区,上海、北京又优于其它省市,同样是城市,经济发达程度也差距巨大。对经济发达区域而言,保险业“锦上添花”的案例数不胜数。比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保险的作用就功不可没。

3.2统筹我国保险业空间布局,促进区际经济协调发展

3.2.1保险业自身的区位选择

区域经济中心还具有显著的特征一层次性,不同地域内的城市,由于其聚集经济能量的能力不同,各自的经济吸引力或辐射力也就不同,从而经济中心呈现层级分布。这也是为什么众多保险机构把总部设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些较高层级的经济中心,而把二级机构和更低级别的机构设在其它省会城市和地市州这些较低级别的经济中心的原因,同时运用区域经济中心原理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上海拥有几十家中外保险机构而在我国的却只有一家保险机构。

3.2.2经济腹地与现代保险业的区位选择

现代保险业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也必须考虑一个地域的经济腹地大小和丰厚度。一方面,保险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必须考虑经济腹地载负的经济资源是否和保险活动的聚集需求相适应,经济腹地要能够为保险活动提供足够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保险业的发展,保险活动的聚集和辐射作用,将有助于促进经济腹地的进一步形成。就城市分布来看,目前全球位于较高层次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无一不是保险业相对发达的,我国也不例外,比如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宁波等。

3.3加强保险业行业合作,发挥其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整体作用

3.3.1地方(省、市、区)合作

自1995年我国保险法正式颁布以来,分布各地方区域(省、市、区)的保险机构越来越多,行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于保险人才的争夺、对于客户资源的争夺、对于分销渠道的争夺等等,都让这个行业的竞争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在各地不时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所有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辖区的各保险机构均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考虑行业整体的利益,更谈不上区域内行业间的合作。而实际上,地方区域(省、市、区)内保险行业是一个整体,必须通力合作,才能使整个区域内保险行业健康发展。

3.3.2全国范围内合作

全国范围内合作,界定的是在我国行政区域范围内保险业之间的有效合作。如今已是网络时代,没有什么还能称得上是秘密,没有什么信息是人们不知道的。作为我国保险行业来讲,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相互合作,才能在经济社会中实现共赢,共同发展。

3.4现代保险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3.4.1做大做强现代保险业,促进区域可持续发

我国保险业要做大做强,必须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区域的经济大发展,也必须考虑持续发展的问题。更大更强的保险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保险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二是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3.4.2创新保险产品与服务,支持区域可持续发展

大自然赋予的淡水、土地、森林、草地、海洋、矿产、能源等自然资源以及地形、气候、地理位置等都属于自然资源范畴,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代人在推进工业建设和城市扩张的过程中,大量消耗资源和占用耕地,环境损耗和污染加剧,导致一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快速下降,生态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面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这一急迫的课题,需要各方面引起重视和采取有效的措施,而保险业做为我国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其事前预警、监督和事后的经济补偿功能的发挥,必定可以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方面做出突出的贡献。

3.4.3发挥保险业的事后补偿作用

现代保险在突发事件和灾害管理中具有经济补偿和社会管理的功能作用。在我国,保险业的发展壮大己为灾害管理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活秩序方面己初步显示出积极作用。灾害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需要建立起国家财政、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和投保人共同参与和负担的体制。因此,要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在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的积极作用,就应当加强减灾法制建设,明确保险业在灾害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减灾投入,建立地震、洪水、核事故等巨灾保险制度。

结束语

保险业的发达,一定是某一区域的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强大实力的综合体现,保险业不是一个孤立于区域之外的产业,它的发展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二者相辅相承,通过实现区域的和谐而最终实现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