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2-28 15:58:2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统计学的基本问题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统计学的基本问题

篇1

本文研究的对象是王船山哲学。船山哲学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回归真实的存在。这一概括并非笔者的强加,而是船山哲学的内在要求。在王船山那里,真实的存在被表述为"诚",也即"实有", "诚"在此不仅仅是德性意义上的真诚、诚实,更为主要的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王船山说:"尽天地只是个诚,尽圣贤学问只是个思诚"。 可见,存在论在王船山那里就是对于真实存在的探询,回归真实的存在,构成了王船山存在论的中心关注。

在王船山那里,真实的存在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通"幽明"之道如何可能的问题。在王船山的术语辞典中,"幽明"就是"隐显",就是"阴阳",就是"可见"与"不可见"。事物总是有其在当前"可见"的一面,与其"不可见"的一面;"可见"是存在的一个方面,"不可见"是其"同时同撰"的另一个方面。当前在这个角度是可见的,换一个角度观看,也可能是不可见的;当时是不可见的,但是在过去或将来则可能是可见的。按照荀子在《性恶篇》中对于"可以"与"能"的区分, "不可见"(不可见)不等于"不能见"。换言之,"可见"与"不可见"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感性"与"超感性"(理性), 而只是在这个情境下可以与不可以看到的东西。用王船山举的一个例子来说,高墙外面的河流对于高墙之内的我来说是不可见的,但并非是我不能见的,只要我站得比高墙更高,河流就成为可见者了。"可见"就是在某一个具体情境下直接可感的"现在进行"的事态,它是一种有方位的事实,当下直接进入主体自身的存在中的东西,它与主体自身的活动一同被经验。同样,不可见不是绝对的不能见,不是如同一个超验的本源永远藏在这个可见的东西背后,而只是可见事物的当下不可见的一面;也不是与可见的一面向来没有、也不可能具有联系的东西,不可见者虽然当下不可见,但是却可以与可见者沟通,事实上,不可见者是作为可见者的背景而存在的,二者是一个息息相关、相互指涉着的经验整体。 因此,在王船山那里,当"形而上"被规定为"不可见"时,他坚决强调"形而上"不是"无形",而是"有形",只是其形暂时"未形"而已,因为,一旦不可见被理解为"无形",它就不是不可见,而是不能见,它就没有了重新可见以及与可见沟通的可能性;反之,不可见仅仅是"有形"之"未形",这意味着它可形,形是形著,也即成为可见者。

为了阐明上述观点,就必须拒绝存在着以意义的赋予者的身份出现的、某种绝对的本源或基础的信仰,这种本源或基础的建立有它的前提,这就是它具有完全自足性,这种自足性使得它可以永远不必与可见的东西相互作用、沟通就可以独立存在。这种信仰可以归结为一种实体化本体的假设,这种假设把某种不可见者设想为绝对的实体化存在,它导致了一种"万法归一"的观念,它阻碍着人们对于真实存在的正确理解,在宋明人那里,真实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被作为这种绝对本源来看待的,即使是今天,人们对于存在以及"一本万殊"(理一分殊)的理解,也在很大程度上不能摆脱这种本源的纠缠,也一直在"万法归一"中兜圈子,人们甚至错误地断言,佛教中国化以后就产生了理一分殊的观念,华严宗那种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以及天台宗那种一念三千的观念就是"理一分殊"的最早表达。这些都是本文所要反思的信念。

在下面的二、三两节,我试图在比王船山哲学更为广阔的视野中来考察他的上述问题及其处理的方式和意义。在四、五、六三节,我简单地勾勒一下本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路。

回归真实的存在,就是回归这个日常的生活世界,就是自觉地、切身地承担起与这个世界的关系。

在生活世界中,人们的活动,不管是认识,还是实践,总是由当前可见的东西指涉不可见但是又真实存在的东西。可见与不可见总是息息相关的,它们的动态统一,构成了作为总体性视域的世界整体。人们的每一个当下的活动都指涉着这个整体性的世界视域,历史与未来、自然与文化,都是这个世界整体的构成部分,它们往往以不可见的方式与人们当前可见的活动发生着交互的作用。这种隐显(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往复运动,就是生活世界的实际情形。对于这一实际生活现象的领悟,构成了中国形上智慧的源头。《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按照原始的含义,阴阳就是明暗,就是"幽明"或者"隐显",就是可见与不可见;一阴一阳就是一隐一显的往复运动,也即可见与不可见之间持续的交互作用。《易传》认为,这种交互作用就是存在(道)的本性。存在不是别的,正是创造性活动得以在其中展开的场域(field and horizon),这个场域具体展开为阴、阳(可见与不可见)的交互作用,这种交互作用使得世界一半透明(可见),一半陌生(不可见)。当《易传》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时,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的问题就是隐显之间的沟通如何可能的问题。因为,这里的"昼夜"就是阴阳,就是隐显,就是幽明的象征性表达。 而"通乎昼夜之道"与"一阴一阳之谓道"表达的是同一个真理,"’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对于主体而言,隐显之间的沟通,就是要求主体在当前可见的活动中自觉地承担起与不可见的关系:在认识论的意义上,就是把世界经验为一个息息相关、彼此相通但又不同的整体,经验为当前可见的东西与不可见的东西的统一;从实践上说,就是在当前可见的活动中承担起与不可见之事、物的关系。在先秦人那里,这种沟通的要求,曾经还被表述为"阴阳相得"(《乐记》)、"阴阳合德"(《易传》)、"通乎阴阳"(《谷梁传》定公元年)、"阴阳合而万物得"(《郊特牲》),如此等等。隐显之间的沟通,作为一种形上智慧的方向,它的特点在于发源于生活世界,并且又以生活世界为其归宿。

在这种智慧形态中,没有什么绝对的本源或本体,只有各各不同的存在者彼此隐显、往来(相通、相互作用)的运动。"物物相依,所依者之足依,无毫发疑似之或欺",每一个东西都依于其它事物,才可以存在,其所依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人住在大地上,就依于大地;人必须用火,就依于火;人必须喝水,就依于浆;人必须吃饭,就依于粮食。粮食又依于土地才能生长,土地又依于水而得以被滋润……万有之间是相通相依的,"夫可依者有也,至常者生也,皆无妄而不可谓之妄也"。这种不同存在者之间的息息相关性、相通性,就是"诚",就是真实的存在,在此之外别无所谓本体。 在这里,真实的存在是作为interbeing(互存在)而得以被经验的。"interbeing"是原籍越南、现定居法国的一行禅师使用的一个概念,他用以指互即互入、互含互摄的存在,这种规定有着佛教缘起理论的背景,本文则是借用此词,避免一行禅师所赋予的(如滴水见大海之类的)佛教意蕴,而赋予新义,特指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通、相互作用。存在的本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处于交互性关系过程中的存在。不是存在者与某种实体化绝对本源的单向度的依赖关系,而是存在者之间的交互关系,成为上述智慧形态的中心原理。因此,回归真实的存在,不是回归某个实体化的本源,而是回归交互关系中的存在。具有终极关怀或者本源情结的人们,也许会忧虑,把存在的本性理解为隐显的交互作用时,这是否是对于存在自身的消解呢?由于不可见者总是无穷无尽的,所以,存在在这里是否被抽象地规定为存在者本身的量的无限性呢?在我看来,这种提问虽然注意到存在不能化约为存在者,但是它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存在总是存在者的存在,道总是不同的事物之所共由的道路,存在者虽然莫不共由斯道,但是又无不以自身独特的方式走在自身的道路上,所以,对于不同存在者而言,存在(道)虽然同为一个存在(道),但是又展开为存在者(不同事物)各各不同的存在方式(道路),所以,当我们说,不同事物的存在时,其实就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在量的层面上来谈论存在了。事实上,隐显之间的沟通,也即眼前(眼下、目前、当前)可见者与目前不可见者之间的沟通,就是不断地超越现有存在状态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当我们说不同事物之间相通的持续过程或者隐显的连续统一构成了存在的本性时,我们并非是在消解存在本身,而是在谈论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存在的意义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向我们显现出来。

由此,当我们说回归真实的存在不是回归某个绝对本源时,这并不意味着对于一切本源的敌视,相反,这也许正是对于真正的本源所能表示尊重的方式。在王船山哲学中,仍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对于真正的本源的那种深沉的情感和态度,但是,毫无疑问,王船山对于本源保持了一种特殊的态度,远古时代那种与本源直接建立联系的方式在他这里遭到了否决。随着人类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与那种绝对本源直接建立联系的努力似乎不再有效。走向真实存在的道路,已经不再是对于某种绝对的本源的回归,而是回归建立在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之上的这个生活世界。换言之,单个个别人只有作为生活世界共同体的成员时,他与本源、也就是与存在的沟通才有可能。这是因为,在社会化了的个体那里,我个人的成长已经不再是我个人的解放,而是成为把我与这个社会、他人联系在一起的交互关系的解放,这种关系已经是我生存的一个基本的维度。真实的存在在此只能作为一种交互关系中的存在(interbeing)而被经验和分享。 因此,回归这个世界,回归建立在存在者之间、特别是人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基础上的生存,就成为人类个体走向真实存在的方式。本文坚持认为,那种单子式的孤另的自我根本不可能领悟到天命的存在,只有作为共同体的成员,一个人才可能得以与天命发生真实的关联。

另一方面,本源意义上的存在一旦给与了我自身的存在,那么,我的存在就不可能再是存在作用与我的过程的重复,相反,我必须以自身独特的存在方式(人道)补充、丰富本源意义上的存在(天道)。这就是"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真理。在先秦儒学中,这一真理得到了多方面的表露,如《中庸》说人的存在,更不从天道说起。 孔子则对于"性与天道"保持了适度的缄默,这不是说不能谈论性与天道,而是说我们的谈论方式本身也有一个适有所止的问题,在什么意义上,我们才能保证我们的谈论的存在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我们的一种人为设定、或者思辨构造与虚假承诺呢?在王船山看来,任何一种真正的生活,即使是神圣的生存,都不再可能以人与天道意义上的本源存在的直接同一的形式而存在,不但如此,这种人与本源的直接同一孕育着极大的风险。这其间的道理正如列奥o斯特劳斯(Leo Strauss)所说:

人性至德的条件是,人保持或变得彻底忠实于大地;这个世界之外是"虚无",上帝或理念或我们靠知识或信仰得到的种种元素并不关怀我们,只有这世界关怀我们。任何对[上帝或理念或元素]这类世界根基的关怀都是置身于(这个)世界之外--置身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之外,使人与此世离异。这类关怀基于要逃避现世的恐怖和困窘的愿望--基于寻求安慰的愿望,削足世界到人可以承受为止。

忠实于大地,也就是忠实于这个世界以及它的人们,回归真实的存在,要求对于它们表示出足够的尊重。这种尊重要求着一种承担的意识,这就是在当前可见的活动中承担与不可见者的关系。这就是王船山在先秦人那里所发现的形上智慧的方向。这种智慧方向内蕴着一种批判哲学的识度。不是直接谈论存在,而是谈论存在的显现方式;不是询问存在本身是什么,而是询问我当前应当如何存在。对于这种智慧而言,我自身的存在与存在本身被区分开来,我当下应该做什么,这就是我自身有限的存在活动,是"性"的事情,是"义"的事业;而无限性的存在本身则构成了我自身存在活动的"不可见"的视域或背景,它作用于我的过程就是它转化为天命的过程。只有在自身的存在过程中,我才能回应、感应、领悟到存在本身的真实性。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无义无命",这就是为什么"性与天道"这一表述对于先秦人来说不能改为"天道与性"、更不能(如宋明人所作的那样)把它改成"性即天道"的内在根源。

我在当前所能做的就是与作为我当前活动的背景或视域而存在的存在本身的沟通,而不是同一,正是通过这种沟通,我才有切实的"得"(德)可以根据,而我所志之"道"(存在)才不是一种抽象的设定、虚假的构造或承诺,而是真实的存在的展开了的状态;这种真实的存在的不断的显现的过程,也就是我不断地超越现在存在、通向无限的"诚有"的过程,因此,正是这种沟通,才提供了与真实存在、真实本源发生真实关系的可能;也正是这种持续的沟通,我本人也变得真诚不贰、完全浸沉在对于真实存在的信赖之中--换言之,在隐显之间的持续沟通中,作为存在论意义上的终极范畴的诚(真实的存在)与德性意义上的诚(真诚,对于终极存在的根本信赖)才彼此交融,成为一体。可见,对于这种智慧而言,可见与不可见("隐显"、"幽明"、"阴阳"、"显微"、"费隐")构成了存在论的中心语词。

隐显概念的主题化内蕴着一种不可见的意识,它其实是一种幽玄的意识,也就是一种隐性的意识,或者说一种不透明的意识。这一概念表达的是,世界与自我总是有不可知、不可见的那一个向度,它总是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范围之外,而不能被清晰地意识。我所说的幽玄意识不同于张颢在《幽暗意识与民族传统》所说的"幽暗意识"。张颢使用"幽暗意识"这一概念表达的是世界与自我的黑暗面,但是,他主要用来指对于宇宙人生中与生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幽暗在他那里主要是指缺陷、邪恶、不完满等等。我所说的幽玄意识是广义的,它包括了张颢所谓的幽暗意识,但是又不限于那些意义。在更为本质的意义上,对世界具有的幽玄意识就是主体自身的有限性的哲学意识,它表达了如下的事实,人对世界与自身总是有所不知、有所不能的。对于存在论而言,这种意识具有一种特别重要的意义。 事实上,在前宋明时代(先秦汉唐)的哲学意识中,可以发现这种幽玄意识的不同形式的表达。老子曾经把这种幽玄意识表述为"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世界因为是玄的,黑暗的,也即不透明、不清晰的,所以,才是神妙不测的。在《易传》中,这种幽玄意识通过"阴阳"、"神"、"妙"等概念表达出来:"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这个世界有一半是透明(阳、可测)的,另一半是不透明(阴、不测)的、不可见的,二者之间的交互渗透构成了世界的总体性特征,正因如此,世界才是不可测度的,才是未被决定的,因此,也是神妙新颖的。汉代的扬雄在《太玄》这部哲学著作中,把这种幽玄意识表述为"玄":"玄者,幽摛万类而不见形者也",玄就是隐,就是不可见,它展开在世界一阖一辟的运动过程中,这种运动导致了世界一昼(明)一夜(暗)的分化,阴阳的概念才得以由此建立:"一昼一夜,阴阳分索。夜道极阴,昼道极阳"。"莹天功明万物之谓阳也,幽无形深不测之谓阴也"。(《太玄·玄摛》)无疑,在这里,幽玄意识已经被提升为世界的根本性原理,"太玄"这个概念就可以表明这一点,事实上,扬雄还把"隐冥"视为"道之素也",(《太玄·从锐至事》)对于扬雄来说,不可见之玄就是存在的本性的有机构成因素。在古代中国,玄与妙联系在一起,玄学是智慧的学问,而不是一般性的知识。魏晋人把《老子》、《庄子》与《周易》合称为"三玄",并把性与天道的学问命名为"玄学"。郭象甚至把自由的境界称之为"玄冥之境"。这一事实表明,幽玄意识仍然是那个时代的主导的哲学意识。

从逻辑上看,承认世界是玄暗的,承认世界总是有其不可见的一面,也就同时承认了人自身存在的有限性。换言之,人的知能的有限性与世界的幽玄性(不可测度性)在根本的意义上其实是同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方面。《中庸》以一种具有深刻悲剧性质的语言表达了这种有限性:"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由这种有限性而生发的问题是"知有所止"的课题:人类的活动应当自觉地限制在什么范围之内?《大学》所谓的"止于至善"、荀子(与孟子)所谓的"敬其在己者(在我者)而不慕其在天者(在外者)"、孟子所谓的"无义无命"等等都是对于这一课题的回答。有限性的哲学意识使得这种世界观充满了不可测度性(神妙性)、以及秩序的未决定性,它不能以狭义的知识的形式给出,不能成为近代传统意义上的认识论的适当话题,一切都具有内在的非现成性,在这样的世界观中,天地之始发生在今日,天地之终同样也发生在现在,(《荀子o不苟》)所有的终结都不是完成,而只是新的开始,因此,《周易》把"既济"表述为"未济"的一种形式。对于这种智慧形态来说,新颖(或者日新)就是世界的一个内在要素,日新就是人性至德的呈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尚书》、《大学》)一个成熟的人在其本质上只能是一个不断走在日新道路上的人,也即一个正在"作新民" (《尚书》、《大学》)的过程中的人。事实上,不测、未决、新颖与阴阳(隐显、可见与不可见)乃是相互配套、相互缘生的基本语词,它们构成了一个富有生机活力、但是又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世界观。

正是以这种世界观为基础,前宋明时代的哲学意识才对人自身的有限性表现出极大的关注。在这方面,一个常常被强调的观点是:人不可能与天道同一,不可能是天道本体的完满体现者。因此,在有限的人(主体)与无限的道(本体)的关系上,先秦人有不以心捐道、不以身殉道的看法,有敬其在己者,而不慕其在天者的观念。换言之,这种世界观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人与天道、天命之间保持了一种陌生的距离感和敬畏感。这就是前宋明时代的哲学为什么不会产生心即理、性即理这样的命题的根本原因。但是在宋明,却恰恰相反,由于幽玄的意识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人心可以清楚地认识天理、天道,人性就是天理的具体表现形式,成了宋明人根本性的信念。于是,一旦豁然贯通、万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成了哲学的追求。对于宋明人而言,主体可以与本体同一,人可以与天同一,天人无二,不必言合,成为人的实践就是与绝对本源合一的过程。换言之,人可以通过他自己的生命完满地体现绝对本源,人就是绝对本源的理想载体。王船山否定了宋明人的这种信念,他认为这是一种同天、法道的观念,它内在地取消了有限的人性与无限的天道的根本区别,在其中缺乏的是一种隐显的视野。对于幽玄意识的尊重,使王船山坚持认为,"念道之无穷,而人之知能之有限",因此,人心不可测天道,道心所及的仅仅是人道;换言之,只有继道、继天,而不是同天、法道,才是人与绝对本源发生真实关系的方式,这就是以人道来沟通天道,而不是与天道同一。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上述的意思,那就是,正是通过幽玄意识这个概念,可以区分两种传统,一是前宋明时代哲学和王船山主张的"性与天道"的传统,一是宋明人(和现代新儒家)的"性即天道"的传统。虽然仅仅差了一个字眼,但是,这却很重要。这两个传统鲜明地体现在扬雄与二程的如下的陈述中,杨雄说"观乎天地,则见圣人",代表了前宋明的思想传统,它突出的是由天地以见圣人、而天地不尽于圣人;而二程所说的"观乎圣人则见天地"代表了宋明(和现代新儒学)的传统,它体现的则是由圣人以见天地、天地可以尽于圣人的观念,这种观念凸显出对人的过于乐观然而又忽视了人的有限性的存在论自信。

因此,通过幽暗意识,通过对于隐的概念的重视程度,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精神传统。这也是我为什么把隐显视为存在论基本范畴的根本原因之一。

但是,这种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智慧方向在后来被一度中断了。

佛教的盛行无疑是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 作为来自印度的智慧,佛教的根本关注不是存在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是存在者与某种本源的联系。对于佛教来说,所有的存在者都只是某种绝对的载体或体现,因此,也是跃入永恒或绝对的支点。这种智慧表达了从日常的生活世界中解脱出来的要求,它看到,可见与不可见的沟通构成了日常生活的实际,而且,这种沟通在其现实性上也往往通过那些使个体沉沦的方式(例如痛苦、贪欲、邪恶等等)来进行的,只要割断(其实是超越)这种沟通,那么,一切不善又将如何可能呢?所以,佛教的策略是把所有的可见与不可见,同样视为某个绝对的载体或蕴涵形式,这样他们本身的沟通就没有必要了。由于可见(现在)与不可见(过去、未来)的持续沟通或交互作用就是时间的本性 ,所以,佛教对于可见与不可见的超越归根结底就是对于时间的超越。佛教把"现在"构想为一个解脱的、同时也是跃入永恒的"刹那",因此,现在也就成为过去、未来的完美体现者,不是过去、未来与现在的不同与相通,而是三者之间的绝对蕴涵、相互体现,构成了佛教的以消解时间、步入永恒为目的时间观念。所有这一切都强化了一个实体化本体的概念。在中国化之后,佛教的这种智慧发展到了极点。这在"一念三千"、"无尽缘起"、"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万法归一"等等观念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佛教的这些智慧在《永嘉证道歌》的水月之喻中获得了非常准确的表达。所有水里的月亮都是天上的一个月亮的体现或蕴涵。这里成为关注的,不是水里的所有月亮之间的不同与相通或者它们相互之间关系,而是它们都是天上的一个月亮的体现。它们的存在不是建立在它们自身的差异性、自有性、自主性以及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之上,而是建立在对于天上的月亮的绝对依赖的基础之上。天上的月亮就是"一",水里的月亮就是"一切"、就是"万法",后者只是把我们引向前者的中介或工具。而水里的月亮都是天上那个真实的月亮的不真实的"迹",是前者的幻影或投射,作为由本所派生的"迹",它们的意义就在于"显体"或者"显本"。僧肇所谓的"非本无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注维摩诘经序》)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可见的可见就是不真实的"迹",而真实的只是不可见(不可见)的绝对本体。"所见不实,实存于所见之外。实存于所见之外,则见所不能见"。(《注维摩诘所说经》之《弟子品》)由此可见,对于可见的敌视,就成为佛教的一个内在要素,可见的意义仅仅在于它对于某个绝对不可见者的体验提供了工具价值。这个天上的月亮就是绝对的不可见者,就是绝对的本体,就是"一",就是实体化了的存在。这种实体化的本体所支持的"一念三千"等等,在逻辑上导向的不是念念相续的时间意识,不是在现在(可见)对于不可见的承担,而是一种无念,也即时间意识的祛除。它要求的是在当下的瞬间领悟与体现绝对本源或者世界整体,这种要求反映了一种妄图在一旦彻底澄明存在、寻求最终的精神避难所的愿望,因此,这种无法兑现的要求其实包含着一种深刻的心理主义的迷误,它不是导向进一步向经验和实践的开放,而是企求在将来的某一个时刻成佛入道,从而可以终结所有经验和实践,只要一朝成佛,就可万事大吉,所有的一切都可以获得一个绝对的基础,所有的问题都可以随之迎刃而解。可见,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之中蕴涵着的乃是那种"毕其功于一役"的心理主义的幻象。换言之,这种实体主义的智慧支持的,不是对于现实生活世界的责任关怀与伦理承付,而是在某个未来的时刻从这个世界(一切)中解脱出来、直接面对某个绝对(一)的要求。

佛教这种建立在本源、绝对基础上的生活为什么会生发出从生活世界之中脱离出来的要求呢?从逻辑上看,任何一种脱离世界的生活形式都只能是回归这个世界的特殊方式,如果这样理解,那么,这种回归方式可以归纳为一种超越式的回归。但是,真正的问题是,这种超越的回归的代价却太沉重了。王船山把这种代价归结为把世界消灭到一无所有的田地,换言之,它敌视文明与传统的连续性,试图通过取消自身、也取消世界(包括文明与传统)的方式来实现解放的旨趣,它要求一种世界和自我的彻底的中断,而后一切从无到有的再造。 这种回归世界与存在的方式其实是对于世界与存在的深层的颠覆,因此它实质上也已经远离了原初的、真实的存在经验与世界经验,它所鼓吹的绝对本源不是存在本身,而仅仅是一种存在的观念。这种智慧形态的病理并不在于对存在的"沉迷",而在于为某种人为设定的存在或绝对的观念所奴役。它所获得的存在样式是经由观念的中介力量而产生的,而不是由实际生活中原初的存在经验生发出来的。通过认知心的执取以及观念的力量而转化出的存在样式是衍生的存在样式,它可能背离原初的存在经验,而导致一种"观念的灾害"。 任何一种虚假的存在(人为设定的、思辨构造的、主观承诺的存在)的威胁都在于,只要它一旦转化为存在,就能导致可见的"观念的灾害"。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比"观念的灾害"带给人类的灾难更为严重了,更为可悲的是,它是人类自己带给自己的灾害。当人们坚定地沉迷于某种人为设定的存在"理想"时,真正意义上的理性的决断已经不能参与他们的存在形式,他们的存在反而为一种外在的观念所奴役。纳粹主义、政治乌托邦运动以及意识形态的殖民化现象都是现代社会中的"观念的灾害"的具体例证。从这个视域看,王船山以及本文对于虚假的存在(在他那里被表述为压迫气也即生命力的"假名理")的警惕与防范并非思辨的理智的满足,而是生发于内在良知的深深忧虑,事实上,王船山每每为之痛心疾首。任何一种实体化的存在观念都潜在地包含着这种"观念的灾害"的威胁,只是在没有转化为存在形式时,它的危险是不可见的罢了。(避免这种观念的灾害,就要求存在的言说必须具有一种批判的识度,以保证所谈存在的真实性。)

佛教这种暗含着"观念的灾害"的危险的、以实体化本体消解可见与不可见的统一性为重要特征的"万法归一"的意识,与老庄玄学"崇无贱有"的观念互相呼应,它们形成一种强大的观念潮流,这一潮流以其对于幽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阻隔为特征,它极大地影响了宋明理学。宋明理学在天道观上的贵上贱下、贵理贱气以及在人性论上贵性贱形、贵理贱欲的主导的观念取向,就根植于那种对于可见与不可见的统一性的敌视,就发源于那种实体化的本体观念。虽然,一些宋明儒者(如朱熹等人)表现出努力地校正这种实体化本体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与宋明理学相始终的儒佛之辨就可以视为这种努力的具体化,儒佛之辨绝不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佛教与儒学两个学派的冲突,而是理一分殊与万法归一两大智慧系统的冲突。这就是为什么儒佛之辨所批评的恰恰更多的是一些儒者的原因。但是,由于哲学视域等等原因的限制,大多数宋明儒者非但没有彻底瓦解这种以万法归一为中心的实体主义本体论,反而在一定意义上强化、推进了这种实体主义的本体论。正如本书所指出的那样,宋明人对于真实存在的理解总是在水月之喻、冰水之喻、海水与众沤之喻等等视域内来理解的,这就是把理一分殊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万法归一来看待的根源。当程颐把理一分殊理解为万理归于一理时, 当他强调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时, 在这里起支配作用的仍然是那种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的神话。二程把可见的身体形色视为"天地之迹"、把可见的器物理解为水而把存在理解为杯子, 张载则把可见者理解为"神化之糟粕" 等等,都是这种实体主义存在论的影响。与此相应,在宋明时代的哲学意识中,去除感性(可见的)欲求、静中体验未发(不可见者)、洞见心体、忽然的上达以及一旦的豁然的贯通(顿悟某种本源)等等,都成了儒学实践的旨趣。不是个体的自立(self-sustaining)与自主,不是个体之间的交互关系,而是孤另的自我对于本源的联系,一度成为人们的中心关注,这种取向一度导致了陈亮所痛心疾首的只在本体上求究竟、因而"百事不理"的社会现象。 既然生我者是终极的本体--天地,而父母之不过是天地生我所假借的工具,那么,父母就只是我体验终极(天地)所用的"几微",他们只是"显道之几"而已。我与父母的关系又有什么要紧的呢?这种不亲父母、而亲天地,不亲这个生活世界、而亲那个绝对的本源,在宋明时代的哲学意识中成了摆脱不掉的梦靥。所有这些,都根源于那种实体化了的虚假的存在观念,正是它导致了先秦那种以隐显(可见与不可见)为主题语词的智慧形态的式微。

只要一物之理即是万物之理,只要存在在某个一旦可以豁然澄明,那么,这个世界的那种不可见的一面又如何获得其自持、自在的一面呢?只要承诺了在当前就可以完全体现绝对的本源或整个的世界,那么,这个世界又有什么神妙、不测与未决可言呢?日新的要求又如何能够被提出呢?王船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它对于那种佛教式或佛教化的智慧(包括宋明儒学)乃是一个击中要害的问题,这就是,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关联的割裂,固然排除了不善的根源,但是,这是否同时也排除了为善的可能性,排除了真实存在所具有的生动活泼的能动特征呢?从实践的意义上,万法归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作为一种"宏大叙事",它要求个体在当前体现或承载绝对本源或者世界整体,这种无法兑现的承诺又将如何可能呢?

当然,在宋明儒者中,王船山还是发现了张载。事实上,正是张载把"隐显"(在他那里是"阴阳"和"幽明")放置在一个核心的位置,把它作为存在的内在结构。张载认为,道体是兼体无累的,它不偏滞于阴阳(幽明), 而是"阴阳合一存乎道"的。 只不过,由于气聚,离明(在天为光,在人为视觉)得施而有形,可以看得见,气散离明不得施而无形,看不见罢了。 换言之,存在总是具有不可见的阴面和可见的阳面。这就是存在本身的"一物两体"性质。 对于王船山而言,张载的意义就在于他终于触及到了先秦那个古老智慧方向的核心,发现了"幽明"(阴阳、隐显、可见与不可见)这个对于儒家原初形上智慧形态具有关键意义的语词。这就是王船山为什么把张载的哲学称之为"正学"的根本原因。张载所说的"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 给王船山本人所带来的震撼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在张载这里,一物两体以及幽明只是说道体,只是说绝对的本体,而不是说存在者本身。不是存在者的显现都有可见与不可见的一面,而是某个本源在可见状态与不可见状态都是存在的、不间断的。在张载那里,可见与不可见有时还被视为本体自身之兼"有形"与"无形"的特征,而不是事物对于人们所呈现的"形"与"不形"的两个"同时同撰"的面相。正因如此,张载才有万物万形、天地法象,仅仅是神化之糟粕的观念,才有那种气质之性的观念,才有那种对于见闻之知的敌视。换言之,那个原初的智慧方向在张载那里还是不彻底的。王船山需要在张载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四

作为后宋明时代的哲学意识,王船山哲学终结(完成)了宋明哲学,同时也开启了一个新的哲学时代。它之所以能够如此,主要得益于新的哲学视野。而新的视野的形成往往是通过对于旧的视野的批判而获得的。通过对于哲学史上有无之辨的反思,王船山发现了那种实体化的本体观念得以形成的根源,这就是那种奠基于"耳目之官"之上的图像化视野。由于这种视野以视觉为中心,所以,它只能容纳当下经验中的"可见"(显)的可见者,而不能把握那一特定时刻中的隐者("不可见者"),也即不可见的东西;它把那种超越了其当时经验畛域的不可见者,抽象为"非存在",也即抽象的"无"。当这种"无"被作为世界的本体,就产生了哲学史上的有无之辨,其实质是这种以视觉为中心的图像化视野导致了人为构造的实体化存在的幻象。王船山发现,一切实体化存在的幻象得以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割裂了生活经验中隐显、也即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持续的交互作用或动态的统一性。因此,回归真实的存在,在王船山那里,就具体表现为这样一种要求:沟通隐显或者说维护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动态统一性。王船山认为,先秦人对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区分,正是指明了沟通可见与不可见的两种不同的当然之道:形而上是以思为中心从可见通向不可见的当然之道,而形而下则是以感性实践("践下")的方式使不可见的东西得以与可见相遇。它们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可见与不可见的自然、自发性质的沟通,而是对于这种素朴的沟通的提升。

王船山发现,先秦儒家对于存在的沉思完全不是通过有无的话语来进行的,事实上,在《易传》"但云知幽明(隐显)之故,而不云知有无之故"的事实中 ,王船山发现了一种与图像化视觉视野完全不同的哲学视域,这就是以隐显为中心的视域。这一视域具有如下的特征:它是一种时间性的视野,它是一种与主体的知行活动相关的视野。正是这种崭新的哲学视域,为王船山哲学赢得了一种批判哲学的识度,为其突破宋明哲学,也为真实存在的探询提供了担保。

从理论上看,回归真实的存在,包含着两个理论层面的问题:什么是真实的存在,以及如何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赞同张载如下的说法:"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综合地看,这一表达的含义是,真实的存在展开在天道和人道的交互作用中,换言之,真实的存在是天道意义上的存在和人自身的存在的统一。如果分析地说,对于什么是真实的存在的理解,就可以在以下三个层面来进行:天道、人道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宋明以来的哲学在天道观上的主要争论,围绕着有无之辨、道器(形上、形下)之辨、理气之辨、体用关系、一本)和万殊的关系等等论题展开。由于有无之辨与道器之辨,在王船山哲学中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义,它所提供的不仅仅是天道的智慧,更为主要的是它带来了崭新的哲学视域,因此,我把它们放在"哲学视域的转换"中加以探讨,这样一来,从天道层面探询真实的存在,就是从理气之辨、体用关系、理一和分殊的关系三个层面展开。理气之辨主要用来阐明真实的存在是自在和自为的统一。存在的自在自为性从消极的层面来讲,就是它的非人为构造性。王船山认为,气本身具有通乎阴阳(可见与不可见)的一物两体性质。气是一个标志着人的能力界限的概念,是天命概念得以立身的真正基础,因此,他把存在论范畴架置在气的概念之上,把存在的真实性最终归结为气的真实性,这样,存在的非人为构造性也即它的自在自为性得到了担保。从积极方面来讲存在的自在自为性,就是说真实的存在具有能动性、活力性。王船山对于理气关系作了崭新的处理,这种处理的内容是:理是气化过程显现出来的秩序、条理,气的功能在于开始与创造,在于"生"物、"始"物;理的功能在于利导和成就,在于"成"物、"终"物。对于理气的这种理解使得真实存在具有的活泼、能动特征获得了天道观上的根据。体用之辨在王船山那里主要用来解决本体与主体的统一性以及本体在主体那里显现的时间性。宋明儒学的存在论范畴以体用为图式而架构起来,这是一种从对象的角度来谈论存在的独断论的理路,它在某种意义上助长了人为构造实体的危险,这导致了与宋明儒学相始终的关于体用究竟是儒还是佛的往复辩难。王船山把体用严格地限制在隐显的语境中,这就排除了体用的独断探讨,而获得了一种批判哲学的识度。他提出了"由用以得体"的把握真实存在的方式,这一方式要求用(既是存在的作用,也是主体的运用)中,也就是在主体的知行过程中把握存在。从"由用以得体"的观念出发,王船山指出了存在的作用以及主体对于存在的理解都展开为一个时间性的过程,那种妄图在某一个时间点上一劳永逸地把握存在、完成存在的观念,在本质上是一种敌视存在时间性的妄念。理一分殊(一本万殊)的讨论主要是校正那种实体化本体概念得以立身的根源。从论证功能上看,理一分殊的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这就是从伦理学的话语、到实体主义本体论的言述、再到消解实体化存在的策略。理一分殊一旦成为实体化的命题,就成为万法归一的另一种表达形式。王船山区分了万法归一和理一分殊。万法归一把分殊归结为本体的衍生物,以实体化的本体消解可见与不可见的统一性,它要求万殊对于本体的根本依赖性。理一分殊则体现了一本与万殊的统一,它要求的不是万殊对于一本的绝对依赖,而是分殊的自有性、自主性以及分殊个体之间的相互的承认与沟通。理一的功能在于它是分殊个体的自主性及其相互承认的存在论担保。

真实的存在不光展现在天道领域,它还表现为天道和人道的交互作用、彼此的转化过程中,它就是天道和人道的统一,二者统一于主体化天之天为人之天的感性实践活动。化天之天为人之天包含着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从对象说,主体在感性实践的基础上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从主体说,就是不断从自在走向自为。这两个方面是主体改造世界和改造自己的统一,也是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的统一。也就是说,化天之天为人之天是主体在感性实践(行)而不是纯粹的理论认识(离行之知)中来敞开天道和人道的活动--这是一种通过主体自身的存在(existence)来切入真实的存在(being and existence)的工夫进路,王船山把它称之为"继道"、"配天"(或"继天"),这种进路不同于宋明人追求的"同天"、"法道",后者是一种不充分考虑主体自身有限性而妄图把主体和存在无差别的同一的幻象,这种幻象的实质是抽象地割裂本体与主体的关系,是对于人道的消解。化天之天为人之天的实践导致了同一个世界成为自在的与为我的分化,也导致了人道从天道中的自主和独立,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远离天道、远离天之天的过程,但是,主体正是通过这种远离的方式实现在更高层次上天人的统一。天之天与人之天本来就是同一个世界,它们的分化只是意味着同一个世界在主体那里的不同的揭示方式。在主体不同的存在层次,二者的沟通也就具有不同的形式。

从人道层面上探讨真实的存在,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首先是存在的时间性问题,它构成了王船山"性日生日成"学说的主题。其次是理欲之辨,它探讨感性存在和理性存在的关系问题。对于前者的探讨集中在以下四个问题上:第一,世界的始终与主体的时间性。通过对于"天地之始终今日是"的理论解释,王船山坚持认为,世界的始终必须从主体自身的时间性上才能加以领会,在他那里,世界在主体那里发生的过程就是主体在在世活动中揭示存在的过程。第二,主体的时间意识结构。王船山探讨了主体的时间意识的结构:"识"、"思"、"虑",它们分别对应于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它们,作为时间维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不仅仅是一种线性的流逝,而是彼此相含、相通,兼具境域性特征。时间即存在,存在即时间,就是隐(不可见)、显(可见)之间的交互作用和持续发生过程,对于人而言,时间意味着一种"关系的承担",也即在每一个现在(可见)对于不可见的承担。第三,生死现象与时间的关系。王船山的思路是从时间的视域来理解生死,他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生死不是从"无"(非存在)中被创造出来又消灭于"无",而是时间流程(人类历史和文化传统)中隐与显(可见与不可见)两种状态。(2)生的现象比死更为根本,它不仅仅包括生理学的新陈代谢、个体的在世过程,还包含文化传统意义上的世代生成。(3)如何死的问题就是如何生的问题,以时间性的方式对待生死,也就是在世代生成性中推陈致新,参与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再生。第四,人性的时间性结构。王船山主张人性展开为一个时间性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命日降性日生、习与性成两个层面。时间性作为人性的结构,它的本质意义在于王船山所谓的"形而有之性",也即精神本体的不断来到自身、德性的不断拥有。世界的始(生)与终(成)最终就是人的存在的生与成,人的存在具有一种世界性的结构。人道意义上的真实存在还有一个理欲之辨的问题,在这方面,王船山的基本主张是,真实存在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统一。"形外而著,性内而隐", 以可见(外而著)形式出现的感性与以不可见(内而隐)形式出现的理性共存于一个持续交互作用着的统一体中。但是,宋明以来贵理贱欲、贵性贱形(情)的哲学意识,以其对于感性、因此也是对于可见的敌视,割裂了这种统一,把人的本质简单地归结为理性存在的结果,必然是对于可见的消解,这种消解也为不可见与可见的隔绝提供了条件。王船山指出,只要菲薄人欲,就必然是菲薄天理。其次,理与欲在本然的意义上并不是对立的,理的原初功能在于燮理、引导,以便使欲求各得其所、各遂其欲。但是,理的功能并非对于欲的治疗。治疗的观念已经暗含着感性就是人自身需要克服的疾病。由于宋明人不能理解理欲的这种原初关系形态,而把欲求的去除视为实践的原则,这与那种衰微的、没有生命力的时代意识密切相关,它削弱了真实存在的能动性。王船山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天理只有在人欲上才能发现,天理的规定就是感性自身的同然性与真实无伪性,换言之,真正的理性是建立在主体的自慊感受与主体间的相互的承认基础之上的。感性存在并非仅仅是人的生物学特征或人类学规定,与理性存在一样,它还是人之为人的本体论规定。而且,理性的开显只有在感性的彻底实现中才得以可能,而宋明人去欲的实践不可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理性。

回归真实的存在这一主题不仅要回答什么是真实的存在,还要回答如何回归真实的存在,"如何回归"不仅包含如何把握、领会的问题,这是对于不可见从认识论上加以承担;而且,还包含着如何在实践中展现的问题,这是从感性实践的意义上对于不可见加以承担。在王船山那里,如何回归真实的存在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展开讨论:从个体性的角度来说,如何把握和展现真实的存在;从类主体的角度,如何在社会历史实践中回归真实的存在。

从个体性的角度来说,就是主体在广义的知行过程中回归真实的存在,在王船山那里,主要围绕着以下三个层面来讨论的。第一,知行之辨,它承担主体与自身存在的关系。王船山强调,对于真实存在的把握要在知行过程中,在主体自身的存在中进行,而不是在那种静观的"离行之知"中加以把握,这关联着在广义认识活动中化理论为方法的问题,它与实践优先性的确立相联系。其次,如何在自身的存在中展现存在,这是化理论为德性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王船山强调通过主体由知行活动向诚明过程的转化,这样,主体就由一个依赖于知行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为处于诚明过程中的德性主体。换言之,从知行到诚明的转化,是我与自身存在沟通的过程。第二,能所之辨,它承担的是主体与对象的关系,或者说是我与它的关系。王船山认为,无论是知行实践,还是诚明活动,都不能仅仅限制在内在经验或心性涵养中,更为主要的是,它发生在主体与对象世界的交互作用中。主体把自身不可见的精神本质展现在对象世界中,对象世界也以一定的方式作用着主体,这两方面的结合就是能所之间发生的双重对象性活动。王船山认为,这种对象性活动的关键是保持着能所各自的自有性,在所中展现自己的能仍然保持着能的性质,而不是把自己异化为所、消解自身,这是抵御异化的必由之路。第三,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也就是我与你的关系。在广义知行过程中把握和展现真实的存在,固然是主体的自我探索过程,但是,这种自我探索发生在与他人交互的关系之中。换言之,真实存在的把握和展现,不仅有一个主体性的维度,同时还有一个主体间的维度。当然,王船山虽然有着对于主体间性的朦胧意识,但是他不可能建立这个概念。但王船山坚决主张在与他人的交互关系中自至(自我探索),既保持着与他人的交互关系,又维护主体自身的独特个性,这就是回归真实存在的必由之路。

如何回归真实的存在,从类主体的角度来说,就是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把握、展现真实的存在。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以及能所之辨作为宽广的理论视域,把自然、历史和文化的主题带入了存在论的探讨中,这一点也是王船山能够突破宋明时代内在心性、道德之学的根本原因。王船山探讨了历史和自然的本体论区分,这种区分表明,一种真正的历史性生存就是可见与不可见的持续沟通活动,在历史中回归真实的存在,就是走向历史性的生存。通过对于"理势合一"与"理性的机巧"的探讨,王船山表明历史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天","天"是一种历史"大视域",与源于个体的小视域以及源于现在的小视域相对。这种"大视域"的不同规定对应着走向历史性生存的方式。

首先,"天"以在共同体中生活着的人们的同然性为其具体含义,这意味着,参与历史性的生存,就是要成为民族共同体的一员,参与共同体的发展,自觉地承担与共同体的关系。换言之,历史过程中的"天人合一"需要的是一种"我"与"我们"的视域融合,作为这种融合的结果的是:一方面,我就是我本己的存在,不同于他人、不同于我们;另一方面,"我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我"。历史过程把主体自身的成长引入社会公共领域,而后者意味着一种更为普遍的、也更具有包容性的"社会性经验视野"(social horizon of experrience),它导向个体对于共同体公共事务的承担。当然,由于王船山缺乏适当的概念,个体对于共同体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关系还没有被清晰地认识到。共同体可以是经济共同体、伦理共同体、法律共同体等等。个体对于共同体的关系承担因此也具有多种方式,法律的承担与经济的承担、伦理的承担虽然彼此交错,但是又有性质的不同。此外,个体对于共同体的任何一种承担都应是相互性的,一方面,是理应付出的责任与义务,另一方面则应平等地享有共同体成员经由相互承认而达成的基本的权利和劳动的成果。对于权利的承担,也是承担存在(包括自身存在)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要求需要在如下的法学性的意义上获得尊重,这就是,它是人们自身存在的不可侵犯、不可剥夺的"所有物",本真的存在展开为对它的守护。但是,这些都不能指望在王船山那里发现。

其次,天的含义是"合往古来今而成纯",这一点意味着,通向历史性生存,就是现在视域与不可见的过去和未来的"视域融合"。具体说来,就是把共同体那种不可见的历史(往古)与前景(来今)接收到个体当下的生存之中,自觉地参与共同体的历史性精神的生成,这就是走向历史性生存的方式。

此外,这种"大视域",意味着"理性的机巧",也即历史本身的不可测度性(隐性,不可见性),主体对于历史过程不可能拥有一种清晰、透明的意识。因此,走向真实存在,需要一种在不透明处境下的"技艺",这就是"知几"、"知时"的实践性智慧。通过这种智慧,人们才能"变而不失其常","日新而不失其素",成为真正的"时者";通过这种智慧,历史才能真正成为"自由的场景",成为存在的方式,成为回归真实的存在的道路。

篇2

1.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特别是能夸张式地读好牧童的喊话。

2.理解“短语式语言描写”能够表现牧童的情感和品质。

3.训练“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言的寓意和写法。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篇3

[中图分类号] G6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3-00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原来主要设在地市州的专科类学校基本上都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而且专业设置不断增加,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这使得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特别是教师队伍的培养跟不上因规模扩张所产生的需求。于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多媒体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据统计,我校多媒体教学形式占整个教学总时数的38%,如果扣除许多技能课、实验课的话,这个比例则高达85%以上。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人们对多媒体教学有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没有发挥出多媒体教学应有的功能,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参差不齐。

一、必须深刻认识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家教育部在 2001年就曾下发文件,明确要求“全国本科院校在安排教学时至少要有30%的课程采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要求“各本科高校必须提高认识,并充分认识到开展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许多高校在多媒体教学的硬件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软件方面的建设还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人们戏称多媒体课件PPT为“骗骗他”,课件制作粗糙简单,信息量小,多媒体的功能绝大部分没有发挥出来。这与各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多媒体教学研究重视不够,精力和经费的投入不足有着较大的关联性。因此要在地方普通高校推广多媒体教学,解决教师在认识上的问题是重中之重。要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宣传多媒体教学方式的优势。可以规定在公开示范课、课堂教学十佳比赛等具有示范性的教学活动中,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从而排除其他教学方式的参赛资格,从导向上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得到具体体现。如湖北省教育厅每两年举办一次全省普通高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明确要求参赛教师在现场用三个小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就具有非常明显的导向性。要让学校主管教学的职能部门、教师充分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的有效性和优越性,推动多媒体教学方式快速健康地发展。

二、必须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现代教育技术功能

我们在提高认识和转变观念的同时,还要排除对多媒体教学这种新的教学形式的神秘感。任何一种新的教育技术的诞生都会引发一场革命,多媒体教学在教学领域所引起的震动也不例外。我国对多媒体教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是比较晚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才开启研制微机辅助BASIC系统之教学应用性研究;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后,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才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95年的统计,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仅占35%,但在我国,其发展速度却是非常迅猛的。我校在2003年时只有100多台电脑,但随着多媒体技术设备价格的不断降低和教学设备经费投入的加大,我校的电脑在2012年就增加到1500多台,多媒体教室也由当年的十多间发展到120多间。可以说,多媒体教学技术在我国高等教育中被广泛应用的时代已经到来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布局以掌握先机,在技术上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手段,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在方法上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从而使多媒体教学技术成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直接推手。

三、必须迅速提高教师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与应用水平

由学校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学技术培训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提高普通高校教师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的最重要途径之一。高校教师特别是最近几年引进的青年教师,其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提高是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的关键。地方普通高校仅仅拥有先进的设备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能把先进的设备只当做一堆摆设。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都要具备良好的现代教学技术能力,能熟练地制作与所授课程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将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充分结合起来,发挥好两个方面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根据我们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问卷调查显示,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教师要求对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进行培训,而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的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对此要求还不十分迫切。为达此目的,我校已举办了多次包括多媒体教学等内容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班,45岁以下的教师都得到了比较专业的培训。湖北省教育厅规定,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参加电脑培训,经考核获得结业证书才能获得资格。

四、必须充分重视软件建设以满足教学需要

目前,许多高校对硬件建设还是比较重视的,学校购买了供多媒体教学使用的许多硬件设备,但是这些设备只适用于少量课程的多媒体教学,只能用来进行技术性开发研究,有的甚至只是供参观和上级主管部门验收之用。在此情况下许多教师只能自已动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虽然这更加适合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教学经验不足和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能力不够的双重制约,在这种情况下制作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存在着各种问题。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效果肯定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学校在购买一些必要的、比较规范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同时,更应该把重点放在调动广大教师自主开发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上,只有这样才能使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五、必须合理地配置多媒体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先进性是勿容置疑的,既方便又快捷,信息量大而广泛,与传统的黑板+课本的传统教学手段形成了强烈反差。我校有的教师就认为:“没有哪门课程不适宜于多媒体教学,关键看教师如何准备。但相对来说,年轻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上有较大的硬伤,要有一个传统教学方式的适应性过程。”把所有教师特别是中老年教师从传统教学的方法慢慢转移到多媒体教学方式上来,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使多年来的传统教学手段得到更新。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多媒体教学方法只是一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它不是万能的,其本身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局限性,完全没有必要因追求时尚而滥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就经济管理科学和计算机信息科学而言,其绝大多数课程如统计学、西方经济学、财政学、证券投资学等内容,可以通过多媒体的活动图表模拟出很真实的情景,也可以随时改变一些参数,这样可以使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方法是新诞生的教学技术,还需要不断完善,片面地追求只会适得其反。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教学方式不放,又不能因为追赶时尚而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地方普通高校应按照教育部的规定优先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因此弄通吃透教材成为首要的任务。常规的传统教学模式要求明确教学目的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处理。如果对教材内容不作精选处理,实际上是将教材直接搬到多媒体课件上,这容易使课件内容繁杂,不仅人为地增加了课件制作的难度,而且也失去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使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的完成大打折扣。

因此,哪些课程必须运用多媒体教学,哪些内容不适用多媒体教学,我们的教师和学校现代技术教育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来进行统筹规划,做到有的放矢,合理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推广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需要我们运用现代教育理论重新武装我们的教师队伍,提高对多媒体教学的认识,更新教学观念;加强对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的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培训,使多媒体这种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成为所有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迅速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直接援手。

[ 参 考 文 献 ]

篇4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下课总是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做事有头没尾,没有兴趣爱好;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在家访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小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辅导对策: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多动症

C.

攻击性行为

D.

课堂捣蛋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乐器类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D.

瑜伽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篇5

案例分析

案例一

一、案例材料

小明上小学二年级,是一个捣蛋鬼。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不是东张西望,就是摆弄铅笔和橡皮,或者找同学讲悄悄话,下课总是容易和同学发生矛盾。他说自己老是分不清楚b、d,觉得语文、数学、英语太难了不喜欢上,而在美术、自然常识等课程上表现却特别积极,常常老师问题还没说完,他就站起来脱口而出。回到家,小明也是一个麻烦人物,做事有头没尾,没有兴趣爱好;他喝水时也没看看杯子里的水是凉是烫,拿起来就喝,结果被烫了,就发脾气、大哭大闹,妈妈怎么哄也没办法。

在家访中,你了解到小明的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针对小明的问题,采取了以下辅导对策: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小明存在的主要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多动症

C.

攻击性行为

D.

课堂捣蛋行为

题目2

2.【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正确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3

3.【多选题】家长的辅导对策中,不妥当的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小明严厉要求,对其多动、冲动等行为即时制止,同时制定了学习、生活的多项细则,要求小明遵守。

B.

为了改善其活动过多,注意困难等问题,给小明报名参加了书法和围棋班。

C.

订立严格的作息制度,保证小明休息、学习和玩耍时间的规律。

D.

对小明表现的良好行为,即时给予物质奖励。

E.

限制小明糖的摄入量。

F.

每天提供给小明喜欢吃的水果和蔬菜,尤其是苹果、西红柿等。

题目4

4.【多选题】为了改善活动过多,对过多的精力给予引导,可以建议家长为小明提供的活动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乐器类

B.

体力劳动

C.

打球、登山等运动

D.

瑜伽

题目5

5.【多选题】从案例中看了,除了多动症的问题,小明还伴随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课堂捣蛋行为

B.

学习困难

C.

易冲动急躁

D.

攻击性行为

案例二

一、案例材料

莹莹是一名四年级的小学生。每天天一黑,她就不敢出门,甚至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心里也会无缘无故产生一种害怕和恐惧。

为什么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呢?在莹莹四岁的时候,妈妈就对她开始了早期教育。先是拉小提琴,后是学画画,念英语,算算术。尽管莹莹能断断续续地拉完《我爱北京天安门》,但她乐感不强,看不出她有学音乐的天赋。莹莹每天晚上练琴就像受刑似的,因为达不到要求,妈妈就要打她的手掌,或者关在一间黑屋子里。每当这个时候,妈妈就凶巴巴地说:“练不好琴,我就不要你了,让狼吃了你。”或者是说:“等天黑让鬼把你带走。”吓得莹莹拼命哭喊。所以现在,莹莹一到天黑就不敢出门。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

【单选题】通过描述,莹莹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强迫症

B.

焦虑症

C.

抑郁症

D.

恐怖症

题目2

2.【单选题】莹莹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选择一项:

A.

母亲对她的哄骗和吓唬

B.

基因遗传

C.

模仿学习

D.

过于劳累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莹莹的问题,适宜的辅导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合理情绪治疗

B.

系统脱敏法

C.

暴露疗法

D.

游戏治疗

题目4

4.【单选题】按照情绪ABC理论,莹莹产生该问题是由(

)所引起。

选择一项:

A.

黑暗

B.

妈妈的恐吓

C.

认为黑暗中有鬼、有狼等恐怖的事物

D.

黑屋子

题目5

5.【单选题】如果采取系统脱敏法时,以下焦虑反应等级,按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1.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在小区遛弯

2.白天,单独待在较黑的屋子里

3.白天,和大人一起待在较黑的屋子

4.夜晚,和大人一起出门,到小区外

5.夜晚,单独待在一个房间里

选择一项:

A.

2-3-4-1-5

B.

3-2-4-5-1

C.

2-3-1-4-5

D.

3-2-5-1-4

案例三

一、案例材料

倩倩五岁,活泼聪明,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小伙伴都喜欢她。倩倩的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工作也很忙,因此平时对倩倩的照顾较少,倩倩多数时候由大学退休后的爷爷奶奶照顾,而爷爷奶奶对她相对溺爱。最近妈妈发现,回到家的倩倩裤兜里总是装着幼儿园的物品,有时是一个小玩具,有时是珠子或者橡皮。老师甚至发现倩倩把幼儿园里的贴纸藏在鞋里带回家。老师很奇怪,平时乖巧,招人喜欢,并且生活无忧的倩倩,怎么会这样?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倩倩存在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偷窃

B.

欺骗

C.

偷拿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倩倩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倩倩可能还不太懂得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

B.

倩倩在幼儿园或家中某次无意拿取别人的东西,没有被发现,致使形成了习惯。

C.

倩倩可能通过这种方式吸引老师和家长的关注。

D.

家庭的不良影响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检查一下教室里可能会导致这种行为的环境布置

C.

倩倩出现把玩具归回原位等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

D.

每天放学前对倩倩进行搜包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倩倩的行为,家长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不予理睬,让其自然消退

B.

暂时让倩倩不要去幼儿园

C.

关心倩倩,多给予倩倩陪伴的时间

D.

平时要教育儿童捡到东西要还给失主,用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

题目5

5.【多选题】如果正巧发现倩倩出现了该行为问题,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个别处理该行为,引导倩倩主动承认错误

B.

让倩倩在大家面前承认错误

C.

立刻进行严厉惩罚

D.

答应倩倩帮她保密

案例四

一、案例材料

童童长得身强力壮,虽然只有4岁,但个头超过了同龄人。他力气大,爱打架,邻里及幼儿园的孩子都打不过他。他爱挑起事端,小朋友们都躲着他。老师家长反复批评他,他口头答应不再打人,但是自我约束能力太差,一会儿憋不住劲,又去打人。每天妈妈去幼儿园接他,都有小朋友告状,说他又打了谁,或是毁坏了谁的东西。听到这些告状,童童爸爸总是在家揍他一顿。但是后来发现,打也没有用了,童童在小朋友面前越来越霸道。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单选题】通过描述,童童主要的发展问题是(

)。

选择一项:

A.

自控问题

B.

攻击性行为

C.

社会交往能力不良

D.

多动症

题目2

2.【多选题】童童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年龄小,还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不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B.

童童在攻击被人的经验中,体会到了成功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以后就更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

C.

教养方式。父母经常用强制或打骂方式教育他。

D.

童童对外界刺激作出了歪曲的解释,并建立了错误的信念,同时也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不知用何种方法解决矛盾和愤怒。

题目3

3.【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对童童友好的行为立即给予表扬。

B.

对童童的错误行为立即进行惩罚或隔离。

C.

对班级日常环境进行适当控制,提供多种多样的玩具。

D.

进行社交技能的训练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适当体罚

B.

以身作则,注重道德观念的培养

C.

教会儿童发泄自己不满的合理方法

D.

让童童少接触其他小朋友,减少冲突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童童的行为问题,可以用到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代币制

B.

模仿法

C.

系统脱敏法

D.

合理情绪疗法

案例五

一、案例材料

小强14岁了,上初中二年级,初一时学习还可以,只是感觉到有些吃力,初一下学期开始,经常在课堂上出怪声,接老师的话,做小动作,东张西望。父母认为他是“多动症”,到医院检查后,服药4个月,没有效果后停药。学习成绩却直线下降,现在是全年级的最后一名。小强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商人,有好几处生意,平时很少回家,但只要一回家,就给小强带来大量吃的、穿的、玩的,小强物质上的要求,父亲从来是毫不含糊地予以满足,而对于小强的学习和其他问题,父亲基本不过问。小学毕业时,父亲回家听说小强成绩不好,一怒之下,把小强痛打一顿,打过后,父亲又生悔意,给小强很多零花钱作为补偿。

小强的母亲是家庭妇女,每天开车接送小强上下学,由于小强是二胎(有一个姐姐),家里一直希望把唯一的儿子培养出来,将来经营家族的大产业。母亲几乎把全部精力和爱心都倾注到小强身上,上初中更是托关系进入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但没想到,小强这么不争气,学习实在吃力,而且屡屡违反课堂纪律,老师多次请家长。母亲觉得很没面子,回来就训斥小强,母子二人竟由争吵到动手厮打起来,他们母子已经有三个多月互不说话了。

小强自己也想把学习搞上去,无奈自己的基础太差,怎么学也赶不上别的同学,这个学校又是全市重点,学生间的竞争很激烈,对学习差、纪律松散的学生,同学包括老师都排斥,老师找小强谈话时就曾建议小强转学。有的同学背后说小强是“弱智”,还有的同学到老师处告状,认为小强上课影响了他们学习。小强自己也认为,管住自己并且把学习搞好“比登天还难”。比如上课时,小强总想认真听讲,但不知怎的,就开始说话做小动作,控制不住自己。每天回家都下决心,刻苦学习提高成绩,但就是上课听不懂,作业总出错,现在是同学不愿和小强玩,母亲和小强不说话,小强自己懊恼生气,也不写作业,混一天算一天。

二、综合检验

题目1

1.【多选题】通过材料描述,小强存在的发展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困难

B.

自我评价低

C.

厌学

D.

品行问题

题目2

2.【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父母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低

B.

期望过高

C.

缺少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

D.

放任不管

题目3

3.【多选题】通过材料分析,小强老师的主要问题有(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期望过高

B.

惩罚过度,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C.

缺乏和小强及父母的深层次沟通

D.

没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和氛围

题目4

4.【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父母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加强与小强的沟通,倾听小强内心的声音

B.

正视小强学习能力,调整对小强的期望

C.

捕捉小强的进步,经常给予表扬和强化

D.

引导小强多学习身边亲戚与邻居的同龄孩子

题目5

5.【多选题】针对小强的问题,小强的老师应该(

)。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强调学习的竞争性,促进其学习动力的提升

B.

转变小强的社会角色,如让小强担任一定的班级管理职务

C.

提供小强体会成功的机会,激发成就动机

D.

订立合同契约,约束小强课堂的违纪行为

E.

篇6

宏观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有着十分鲜明复杂性特点与专业性特点,涉及工业、农业以及科研等多个社会经济领域。做好宏观经济的统计与分析工作对于科学决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相关的研究人员综合运用各种理论与技术对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概述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一项经济学与统计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知识科目体系。由于统计学是经济学十分重要的研究工具,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将统计学知识与经济学知识结合起来,能够将各个领域的研究方面与研究方法统一起来,打破不同研究内容在领域上的界限,为经济决策与经济规律的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由于我国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的起步比较晚,在该研究领域中尚未形成一个高效的研究体系,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方式变化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意义才逐渐显示出来。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初期,由于统计学的有关理论沿未得到完善,尤其是在计算机技尚未成熟时,统计学分析理论在应用方面的重要意义没有充分显示出来,对于宏观经济分析方面的支持十分有限,造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实际应用方面所直到的作用不够突出。随着我国社会生产部门的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在管理与经营决策方面对于新的统计与分析技术表现出了巨大的需求,加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统计学理论在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下开始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形成了比较明确的周期性经济规划目标,根据周期性经济目标对我国农业、工业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大幅提高我国经济建设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我国经济的调整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能力在已经进入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并行发展的重要阶段,宏观统计与微观统计在目的划分上更加明确,在应用效率与应用水平上得到了大幅度的蚊帐,两项学科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同时也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信息化与数字化时代,选择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分析技术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在我国电子商务领域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体现。在网络环境下,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费需求数据,有关单位与企业可以以用户的消费数据为资源,以统计学与经济学的有关理论为基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为重要手段,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消费行为进行科学、有效的判断,提高社会产品生产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为电子商务消费用户提供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商品,为我国经济消费的不断增长创造有利的条件。除了电子商务领域之外,银行业与服务业也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有关手段对用户名的储蓄行为与消费行为进行判断,为用户制定出更加科学的理财方案与出行方案。对于政府单位来说,则可以利用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结果,对社会公众的物流状态与交通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社会公众在日常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的支行规律有一个全面且深入的了解,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研究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领域已经进入到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成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已经成为分析国民经济发展情况与发展水平十分重要的一项工具。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加大该领域的研究力度,为领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人才基础与技术基础,真正认识到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政府及有关单位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城市数据信息的收集能力建设与处理能力建设,设置云计算中心,对各方面流动数据进行统计,了解经济数据变化的有关规律,交各方面的统计与分析结果应用到市政管理与组织决策中,为区域内乃至于国家的经济增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自主发展

由于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无论对于政府机关还是在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尤其是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社会各阶段与各领域工作与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中的有关理论将会得到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也是统计学领域宏观经济分析得到快速独立发展的重要机遇,由此可以现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进步性影响,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自身的独立发展前提下吸收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之后又利用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尝试。

结束语

先进的科技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国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重要支持,与此同时还应该配合以功能强大的数据库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先进技术和统计学专家的密切配合下可以进一步推动其发展,实现系统完善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体系。

参考文献:

[1]蔡真.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发展的基本问题[J].商,2015,47:266.

篇7

什么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为指导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其整体情况所进行的实证经济。

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产生的背景是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是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体制而诞生的专业性术语和知识体系。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将统计学和经济学融合到一起。但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出发点却与两个知识体系完全不同,其具体表现出来的是计量经济学的学科存在和作用。

在计划经济阶段,单纯使用统计学就可以衡量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当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原有的统计学就不能准确地衡量出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但是原有的统计方式也并没有完全被取代,而是调整为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所以说,经济体制改革催生了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同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特点

1.实证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建立在现实客观的基础之上的经济分析方法,具体有三个方面的表现特征:一是从现实出发,分析经济运行规律;二是以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为约束,也就是说,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所使用的统计变量是有时间下标和空间范围的;三是依据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与统计分析方法相结合进行的分析。

2.综合性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总量综合,是指宏观经济总量、结构、经济关联度的综合;二是数据综合,是指总括性数据、结构性数据和关联性数据的综合;三是方法综合,是指统计方法、逻辑方法和辩证方法的综合;四是学科综合,是指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综合。

3.假定性

从现实出发进行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不能排除微规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一般把微规因素作为条件假定不变,这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一个特点。

三、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问题

虽然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产生和发展为我国的国民经济统计分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在发展和实践当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首先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宏观经济统计分析是在我国特有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演变而来的,没有实际经验可以借鉴,可以说它的发展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在不断的探索前进当中难免会犯错误。其次国民经济具有整体性和层次性的特征,想要对国民经济进行既整体又分层次的分析,是一个很困难的难题,这就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四、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方向

面对着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自身的缺陷以及国内外经济的不断变化,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才能继续更好地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1.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大背景,所以只有建立科学的信息数据搜集整理体系才能运用海量的数据进行更佳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对于进行更全面的国民经济分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想要充分地利用互联网发展时代下的大数据,就必须从政府各部门的信息数据做起,必须大力发展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平台,让这一个数据基础作为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发展基石。一旦数据平台搭建完善,全国的信息可以共享,那么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更加准确地衡量出国民经济发展情况。

2.以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统计分析

2006年,我国提出了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这就说明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所以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以创新能力为重要内容。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即便是宏观经济统计分析也必须不能一成不变。事实上,科技统计如何融入经济统计并且让创新分析能力建立在经济体系中成为核心要素,是分析研究发展上一个大的发展方向。

3.产业结构分析和金融统计分析

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一直是近些年经济发展的重点,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核心内容。所以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的统计分析将是我国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重要内容之一。

除此之外,金融统计分析也十分重要。因为金融体系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当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金融改革和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必须要进行金融统计分析,保证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的准确性。

五、结束语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这当中宏观经济统计分析功不可没。但是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充分完善宏观经济统计分析,这样才能让宏观经济统计分析继续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定价36.00元

推荐指数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统计学的基本知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步讲解统计学的主要技巧,这些技巧在金融、质量、营销、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都是必不可少的。每一个技巧都有通俗易懂的解释、实例和用Excel工作表或统计计算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家指导。所有的统计学基本概念都以简单明了的语言进行定义,并配以实例和说明进行阐释,使读者对概念一目了然;书中编排了丰富的实例和习题,其中“问题详解”不仅是统计理论的简单应用,还为读者指明了相应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此外,本书还配有大量的网上资源和习题供读者下载练习使用。本书是那些畏惧统计学的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将会用到统计学的人的最佳读本。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美)萨拉・邦焦尔尼著闾佳译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定价28.00元

推荐指数

当圣诞节来临,美国人萨拉忽然发现,39件圣诞礼物中,“中国制造”的有25件;而家里的DVD、鞋、袜子、玩具、台灯……也统统来自中国。面对此情此景,她不禁自问:如果没有中国产品,美国人还能否活下去?全球化真的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吗?于是萨拉突发奇想,决定从2005年1月1日起,带领全家开始尝试一年不买中国货,从而诞生了《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本书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这场有趣却又充满挫折的真实冒险。作者用生花的妙笔写下了一家人的动人趣事,也为中国给世界消费者带来的巨大受益、在全球经济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幅清晰的图画,并从小人物的角度做了精彩的阐释,从而引发人们对世界经济格局的重新思考。

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

《Photoshop数码照片处理》

华联科技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定价29.80元

推荐指数

本书主要讲解在P h o t o s h o p中处理数码照片的相关知识,包括数码照片和Photoshop基础知识、Photoshop高级技术在数码照片中的应用、调整数码照片的色彩与色调、基本问题的校正和修补、风景照片的特殊处理、人物照片的调整与修饰、添加艺术效果、写真与婚纱艺术设计等知识内容。本书以初学者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内容为基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如何使用Photoshop处理数码照片,并将一些概念和功能以生动的场景再现。同时,在每一章后面还附有小结,使读者能够掌握知识重点,以巩固理解:特设的过关练习题,还能够加强读者对Photoshop的掌握,并使读者能够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徐滇庆再论房价

《徐滇庆再论房价》徐滇庆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篇9

从内容来看,SAS软件的具体教学包括:SAS软件的安装和运行;SAS数据集的管理;SAS的描述统计功能;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典型相关分析与对应分析;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属性数据分析等。课程主要介绍使用Insight模块、 Analyst模块和编程方法来完成常用统计分析功能。

对于SAS的这些教学内容,首先要求教师要全面、系统地掌握与SAS相关的统计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透彻理解SAS这些基本内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SAS软件的特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同时,还要求教师能熟练操作幻灯机、投影仪、计算机等教学器材。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站在一定高度来指导学生。

SAS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还要求能运用这些知识进行上机操作。针对这一特点,教学过程主要采取的是机房上课的形式,即由教师主讲,学生单人单机进行操作。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这门课程涉及到的统计理论知识较多,包含信息量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在传统统计学教学中,大量的统计数据运算往往是一大难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只需借用一定的SAS软件,就可以将大容量的统计数据运算由计算机处理完成,能大大缩短演示图表、统计计算的时间,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通过调用SAS统计软件,就可以把学生带入模型模拟的场景,各种模型曲线及趋势图就会呈现在学生面前,形象生动,能达到普通教学模式无法达到的效果。

2 SAS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能否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课前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是关键。根据SAS统计软件教学内容的性质和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应注意如下基本问题。

首先,对课程所要讲授的内容,课件要列出重、难点,阐述所用到的统计原理和基本思想,并力求做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其次,课件中应包含 SAS基本操作的步骤。不同于其他课程,SAS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因此在课件中应图解出SAS各种统计方法的基本操作步骤,以方便学生对SAS操作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学会基本操作的基础上,才能灵活运用来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课件对输出结果要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由于SAS软件结果输出的图表较多,且为全英文显示,学生对输出结果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解释清楚图表中各项指标和专业术语的含义。最后,课件应补充适当的内容以适应科技发展和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时教材版本与机房所装版本并不相同,教师有必要对不同版本的SAS软件的功能和操作变化作一些补充,不断的充实教学内容。

3 SAS多媒体的演示与教学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而多媒体的演示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在SAS软件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演示要注意以下问题:

篇10

我国在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实践上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培养目标不清楚。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在培养目标上,表述不清楚,主要以培养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特别是数理统计学,因为数理统计在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之前为数学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其培养仍然是数学人才,与当今对统计学的要求相差较远。而从学生的就业角度来看,应为应用型的复合型人才为主。就从培养目标来看,学校和学生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如何将这几者统一在一起,发挥培养目标的导向性作用,变得非常重要。大部分没有明确要掌握的统计工具、数据来源问题。

数据来源主要分为四大类:问卷调查、网络数据、数据库、试验设计。针对这四大类数据来源,必须有相应的培养目标。如调查数据,就涉及到问卷设计、数据获取、数据自动提取、数据处理;网络数据如何利用爬虫技术?如何从大数据数据库提取数据?

2.课程体系陈旧、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统计学提升为一级学科后,经济统计学和数理统计学的课程设置都不再适合统计学研究生的培养。而且以前的统计学的课程设置本身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1)课程涉及的领域不能更好地体现统计的应用性。统计学是一门综合性、适应面非常广的应用型的学科。而目前很多统计学研究生培养的课程体系过分注重理论的研究,比如数理统计学就过分注重数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经济统计学只注重经济问题的一些简单理论分析。导致课程设置的范围狭窄,开设的交叉学科和跨学科课程较少,大多数研究生都被束缚在本专业的研究方向上,致使研究生视野不够宽调,科研能力和适应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2)前沿性知识在研究生专业课程中所占的比重不足。统计学课程内容较为陈旧,研究性、前沿性不够,有些课程内容没有反映出统计学学科领域内的一些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尤其是一些反映统计学学科领域的热点、重点的研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前沿性的知识,很少能够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3)研究生课程创新性不足。统计学研究生层次差距很大,比如数理统计学的研究生很多本科为数学专业,很多统计学的基础课程没有开设,而有些同学本科为统计学专业,致使硕士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拉不开档次,教学内容重复,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比较单一,大都采取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授课方法,部分课程因为没有较严格的课外文献的阅读要求,致使课堂上的讨论较难深入,考试以论文形式,学生通过率很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收获不大。

3.实践环节未得到应该的重视和体现。传统的统计学研究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比较欠缺,不重视诸如统计软件、实习实训、实验课程、产学研合作等,缺乏数据环境。

4.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中,考核制度起着筛选、分流、淘汰、激励的作用,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但实际中很难真正落实。一方面,是因为研究氛围不浓造成的,另一方面,部分学生为就业奔波,投放在论文上的精力不够,再加上经费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论文的质量。统计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还需要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去研究与实践。

二、统计学硕士生人才培养构建

如何构建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必须回答三个基本问题:为什么要构建新的培养模式?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有哪些内容?怎样进行构建?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目的,在于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适应当今社会对统计学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必须明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目标,从而进行具体构建。

首先需明确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和措施,以下主要从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思路和方法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探索。

1.培养目标的明确及其导向作用的发挥。随着研究生的不断扩招,培养以教学和科研的理论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特别是统计学本身就是应用型的学科。研究生人才成为了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力量,所以应用复合型的人才更多地被社会所需要,所以明确培养目标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第一步,而真正发挥科学的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是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

2.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完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统计学学科研究生课程体系是统计学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统计学学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应在思想方法上真正重视统计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课程建设的创新性,不断加快和完善统计学硕士生课程体系的设计、创新、内容修订和评估体系,以适应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发展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要求,并精选课程内容,编写高质量教材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建立合理、完善的课程检査评估体系,为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提供坚实的保障。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统计软件应用能力。开始针对统计学研究生的实验课程体系,强化统计学软件如SAS、R、SPSS等编程与实际问题的实现等,强化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从毕业论文、专业实习等方面加强合作,提升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其初步具有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同时需要强化研究生的统计软件的学习和应用,现今数据量越来越大、数据结构越来越复杂,使得要解决实际问题必须熟练掌握统计软件的使用和编程,否则无法很好地完成处理、分析数据的实际需要。

4.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现在大多数考核仍为考试驱动型,学生只会考试,没有形成有效知识结构,应用实践能力弱。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一类课程应该从大作业、专题报告、程序编写、软件应用、讨论、上机操作、考试等多维度进行知识水平测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多样化、多元化的考评范式,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调课前、课中、课后的相互联系,增强学生自学能力,强化师生互动,把学生从应考能手培养成具有创新意思和实际动手能力的科研好手。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学术规范,将其纳人考核范围之内,建立健全一套科学、合理、共同遵守的学术规范,对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以净化研究生的学术环境。要不断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并将其作为考核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项指标。

三、培养模式构建的具体内容

1.重构统计学硕士课程体系:学位课,基础课,实验课,实践课。学位课注重统计学基础的搭建,基础课拓展学生统计基本方法,实验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课的培养让学生适应数据环境。大数据分析需要的基本知识领域:(1)数据的存储、管理:数据库、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数据库,云存储、云计算、分布式、动态式存储;(2)数据ETL、处理:多源异构、非结构化数据的清洗、转换、综合、优化,文本处理、日志处理、图像、视频处理等,注重数据质量、数据管理等;(3)数据统计分析与挖掘:时序、多源、多元、面板、大数据、非结构化数据的统计、预测、挖掘、开发等;(4)数据可视化i可视化是基本要求,可视化易于接受,直观形象;(5)大数据分析案例:必须引入金融、电信、电商、移动互联、医药、零售、能源等领域的大数据真实案例,丰富认识。

2.合理分配各课程模块的学分和学时,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主要以理论为主,强化实践教学及其重要。

3.主动适应大数据,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如大数据平台、计算平台、编程平台、数据平台、可视化平台等。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前沿性知识课程所占比重。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8-0111-02

互动式教学法强调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全方位的交流与互动[1][2],通过老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相互探讨,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从而使学生独立思考、合作研究、自主决策的能力得到充分训练,是一种近年来倍受推崇的教学改革思路[3]-[5]。统计分析是理、工、农、医、人文、社会、管理等多种学科领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应用统计学也就成为这些领域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6][7]。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开始积极探索应用统计学的互动式教学,如课程与实验相结合,课程与统计大赛相结合等等[8]-[10],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成果;但如何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有效实施互动式教学,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全面互动、水融,仍然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研究课题。本文从分析应用统计学课程教学的基本特点入手,通过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说明了应用统计学实施互动式课堂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一、应用统计学课程的教学特点

1.大班制教学。应用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的方法论课程,一般是以学院为单位,面向多个专业统一开课,所以一般是两个班甚至三个班合班上课,超过60人的大班教学成为常态;而大班教学如何充分达到教学互动的效果,对任课教师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内容丰富,跳跃性强,学生存在畏难情绪。与理论统计学着重探讨统计的数学原理不同,应用统计学更强调将理论统计学的结论作为工具应用于各个不同的专业领域,其教学内容既有一般性的统计方法,也有适用于某一专业领域特有的分析方法。以经济管理领域的应用统计学为例,其内容涉猎了统计调查的组织实施、描述统计、推断统计,以及时间序列、指数分析、统计决策等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中常用的统计工具[11][12]。对学生而言,课程内容如此丰富,且颇具跳跃性。首先,本科生一般都有参加社会实践的经历,对问卷调查、数据处理等工作并不陌生;但由于缺乏系统的统计学习,他们对如何保证统计调查的科学性,以及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处理质量等关键问题又毫无概念;如果教师只是对这部分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很容易产生轻敌思想,大而化之,似是而非。其次,对于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推断统计部分,学生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中已有涉及,但当时的课程重点集中在统计原理的数学推导上,学生往往产生畏难情绪,进而不求甚解,死记硬背;一旦面临实际问题,就容易生搬硬套,错漏百出,难以保证统计理论的正确运用;再者,时间序列、指数分析、统计决策等内容对学生而言较为新颖,数学难度也不高,但由于本科生对宏观经济及管理决策接触较少,缺乏直观的体验和思考,如果不能有效地联系实际,相关知识掌握起来就难免抽象。

3.学时有限,课程内容很难面面俱到地深入展开。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课程学时一再压缩,理论教学的学时较紧,精讲精练成为保证教学效果的关键。

二、大班教学互动式课堂的教学实践

2013―2014学年,我们在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的应用统计学课程中进行了互动式课堂的教学实践,下面以统计调查及描述统计、推断统计等内容的教学为例,说明其具体的实施过程。

1.授课对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简称信管)、电子商务(简称电商)、物流等三个专业共90人的大班课堂。

2.阶段性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统计调查、描述统计、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相关回归等知识。

3.课题设计。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入当时小米公司首推红米手机这一倍受关注的新闻事件作为课题背景,要求学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确定调查对象、实施统计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完整描述统计的基础上,回答以下问题:(1)假定每种色彩受偏爱程度高于5%才值得生产,那么,红米手机的多色彩策略是否合理?(2)假定红米手机定价799元是基于学生对低于1000元的手机有强烈需求的预期,那么,这种低于1000元的价格预期是否合理?(3)判断学生未来购置新机时偏爱的手机价格与其目前所用手机的价格或其每月生活费是否相关;如果相关,则根据自己的调查结果,目前手机厂商推出学生机的合理价格区间是多少?……为了锁定研究主题,同时允许学生有一定的自我发挥,要求问卷题目不超过10个,且必须包含以下内容:(1)同学偏爱的手机颜色;(2)同学对目前所用手机的满意程度;(3)同学目前所用的手机价格;(4)同学平均每月生活费;(5)未来购置新机时偏爱的手机价格。

这样的课题设计既能考查学生科学完成统计调查的能力,又能通过问卷分析,较全面地考查学生对于各类数据描述统计以及后续推断统计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安排。鉴于大班教学,互动式课堂分成三个阶段依次展开:第一阶段,基于“问题先行”的教学思路,开课第一周即开宗明义,布置研究课题,要求信管班的同学利用周末完成统计调查和描述统计部分的研究报告,第二周即可进行报告发表及课堂互动。实践表明,学生根据以往的问卷调查经验,对这部分内容相当自信;但实际上,相较于严谨的统计研究,他们的研究工作往往漏洞百出,如忽视抽样的随机性原则,把抽样地点选在食堂、图书馆等地;将定序数据与定量数据相混淆,对中位数、四分位差等概念缺乏认识;随意使用折线图;将基于本校的调查结论,无条件外推至全国;等等。针对整个互动过程所呈现的问题,教师可以有重点地展开相关理论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严谨的统计观念。第二阶段,要求电商班启动统计调查,内容应涵盖信管班已经做过的工作,并尝试完成参数估计和假设检验部分,然后提交研究报告并课堂发表。与第一阶段类似,通过课堂互动,一方面对统计调查、描述统计等相关知识进行查漏补缺,另一方面,确定推断统计部分的授课重点,并进一步展开理论教学。第三阶段,要求物流班启动统计调查,同样应涵盖第一、第二阶段的工作,并进一步尝试完成相关及回归部分的研究。通过课堂互动再次查漏补缺,并完成新增内容的理论教学,从而形成稳扎稳打、层层递进的教学链。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前期课程中可能并未涉及相关与回归等方面的内容,这时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切换到“理论先行”的教学思路,先行完成相关部分的理论教学,然后再启动本阶段的统计调查。

5.过程管理。启动课题研究之初,必须做好宣传鼓动工作,确立“重在参与,无关对错”的评分原则,营造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与此同时,为了确保教学安排的顺利实施,教师还应在课堂内外进行严格的过程管理。首先,课外可以充分利用网上教学平台,一方面实时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严格进度考核,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依次上传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并以网络平台自动登载的系统时间为准,延迟提交就不再计算平时成绩。其次,制作课堂积分卡,课堂上面向每位参与课堂互动的学生进行发放,课后再逐一收回,严格登记,一方面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方便锁定那些尚未参与课堂互动的同学,进而采取措施,积极为他们创造参与机会。

总体上看,上述互动式课堂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应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对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知识运用也更有自信,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研究的能力大大提高。当然,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如少部分同学反映课余时间占用过多,小组活动有搭便车行为,某些课堂发言耗时过多,不能言简意赅、切中要害等等,这些都值得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持续改进,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秀村.实现互动式教学的六项措施[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24-25.

[2]郑胜林,潘保昌,徐杜,等.互动式实验教学模式之研究[J].高教探索,2004,(1):80-81.

[3]唐世刚,钟万林.互动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8):42-43.

[4]周毕文,李金林,田作堂.互动式教学法研究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增刊):104-107.

[5]黄玲芳.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方式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44-45.

[6][美]戴维R.安德森,丹尼斯J.斯威尼,托马斯A.威廉斯.商务与经济统计[M].张建华,王健,冯燕奇,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7]肖智,钟波,高波.应用统计学实验[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8]罗季.形象教学法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14,(14):83-85.

[9]刘馨,魏宏皓.“统计学”认知教学与“统计大赛”互动教学模式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2):183-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