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4:48:5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产业链的核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5-0041-02
一、中国路桥企业全产业链现状
中国路桥企业的主要经营范围包括从事国内外桥梁、道路、隧道、港口、铁路、机场等工程承包,兼具物流、租赁、贸易、投资等服务业务。依据经营业务中国路桥企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规划、研发和设计、材料制造、科技检测、工程施工、监理、维护、社会服务业等。
1.规划。规划一般包括桥梁和工程的规划设计,现阶段我国路桥企业一般都具有自己的规划设计院,这一部分在产业链中占据一定的位置。规划处于路桥企业产业链的最上游,也是附加值较高的一个环节。规划的内容相当广泛,常见的主要有桥梁、道路、机场、隧道、港口、房建、景观、机电等交通工程的规划。
2.研发和设计。研发和设计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桥梁施工装备研发,二是桥梁设计和施工技术研究。
3.材料制造。在路桥企业的产业链中,材料制造是关键的一个环节,而我国路桥企业的制造主要是钢材。
4.科技检测。科技检测主要是指企业依据自身的高尖科学技术,为产品或工程提供科技检测服务。
5.工程施工。工程施工是路桥企业产业链的主体部分,目前,我国路桥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工程施工部分。建筑承包业务量非常大,但从整个行业获利前景来看,建筑承包业务将仍旧面临着低毛利率的未来。
6.社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是我国路桥企业延伸产业链的重要一个环节社会服务业属于第三产业。
中国路桥企业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各组成部分的有机整体性。构成中国路桥产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和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在经济和技术方面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上游产业(规划、设计、材料制造)和下游产业(工程施工、社会服务业)之间以及与产品市场或辅助组织之间存在着大量的信息、物质方面的交换关系,且它们之间存在多样化的链接实现形式。
2.产业链的层次性。中国路桥产业全产业链有两个层次的表达:一是产业层次的表达。在这个链条中,作为单元的路桥企业基于一定的技术手段对自然资源采集、运输和加工,在历经了不同的生产阶段的加工处理之后,自然资源的物理形态得到改变,价值得到提高,最终自然资源被转化为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效用。二是路桥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链中的产业关联,一方面反映了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的纵向延伸关系,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产业链内主次链条之间的关联,即横向的关联拓展关系。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关系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就越高。
3.供求关系与价值的传递性。从资源供给的角度看,中国路桥产业全产业链是将资源进行集中、传递和累计的重要手段。各种资源(资本、信息等)在中国路桥企业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上进行传递,并不断地把这些资源的价值累加在产品之中,使得原材料的价值或效用不断增加,并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二、中国路桥企业产业链整合模式
(一)产业链横向延伸整合模式
中国路桥企业产业链的横向整合是增加路桥产业链的宽度,扩大产业链横向规模,从而使得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更强大,薄弱环节得到加强,提高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性,提升路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加强制度管理。通过对路桥企业制度的规范和管理,可以解决产业链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保证产业链的稳定性,提高产业链的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
2.识别并利用关联。中国路桥企业的能力整合重点是注重关联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根据协同效应明确产业链上相关企业之间关联关系,这种关联关系包括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是指关联企业之间具有能看得到摸得着的一些联系,如原料供应商和原料加工商之间的关联;无形是指企业之间存在关联,但是这种关系不是实体性的事物,而是通过间接或无形的方式连接着。
3.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业务流程创新。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的信息共享和自动化管理,提高企业内部运行的效率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在面对市场需求和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应当整合现有业务、创新业务流程、提高工艺能力。
4.培养优秀的中国路桥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软”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观念。企业文化管理模式能够给员工带来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达到“软约束”——员工约束的自我行为的目的。另外,优秀企业文化的建立,也能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形象。因此,企业文化的建立不是强迫性的行为,而是用价值观引导员工和消费者自愿行动。事实上,企业文化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无形的企业能力集成,培育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产业链纵向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中国路桥产业链的纵向整合途径即拓展主导业务的范围、掌握产业链主导环节和关键环节,从而实现资本渗透和控制、契约约束和技术控制。主要整合方式有:战略联盟、投资自建、联合投资、兼并收购等形式。这些形式各有利弊,比如,自建投资的企业具有完整的产权,可以全面调配企业的资源,能够保护企业的关键技术和产权等优点。但是,这一类型的整合要求企业具有较强的资金实力。兼并收购是纵向整合手段较为常用的手段。联合投资则可以有效地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但却常常会带来关于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控制权方面的问题。战略联盟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它既可以用于在能力和资源方面存在差异的企业之间进行互补型的联合也适用于在能力和资源实力相当的企业之间形成强强联盟。
(三)产业链混合延伸提升核心竞争力
1.产业链纵向整合——由点到线的深度拓展。这个内圈的主体是由产业链内部的核心企业通过纵向整合形成的,内圈的3个部分之间存在密切的产业关联,并以技术和资本为经济联系,实现各种资源有效整合,每一部分协调运转,从而实现产业链的效益最大化。产业链内部核心企业主导的纵向整合的重点在于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耦合度、延伸力以及完整性,从而实现产业链由点到线的过渡拓展,增加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的能力和空间。在完备性方面,产业链的纵向整合接通产业链的断续环节,弥补产业链的缺失,保持产业链的畅通和连续。在延伸力方面,核心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拓展市场,加速技术和知识向更深更细的方向渗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强化链条发展的深度和长度。在耦合度方面,产业链上的节点企业能够很好地合作和沟通,保持生产的协调,提高生产资料的配置效率,有效避免生产要素的重复和往返现象带来的价值链“短路”。
2.产业链横向整合——由线到面的宽度扩展。对单一的产业链来说,产业链的纵向整合虽然能够提高资源加工的深度,但是,也会带来产业链运行的稳定性和规模方面的限制,因而,产业链的发展应当是“粗”和“长”的方向。在“粗”方面通过产业链横向整合来实现,壮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将单一“线”状的产业链拓展为“面”状的多层次的产业链。核心企业通过重组、兼并、收购等资本运作方式与产业链内的关联企业进行合作,企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相互关联形成产业链的若干个子链,成为产业链主链的重要支柱,形成群体效应明显、集中度高、关联性强的产业集群链。
3.产业链的综合整合——由面到网的广度拓展。 产业链的综合整合主要表现在产业链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这种整合可以实现产业链之间突破产业与产业之间以及产业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在交互影响下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系统,加强产业链之间的联系,由产业链发展成为产业网。
随着产业链整合进程的深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强化产业链内在逻辑关系上的作用不断显现,并带动产业链不断扩张。由于知识、技术等溢出效应,产业链会不断吸收先进的知识和技术,形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
因此,在路桥产业链整合过程中,应当注重公共服务平台的搭建,并对相关的配套服务产业进行整合,这能够为路桥产业链的多极化扩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也要注意避免链条内的企业恶意竞争。同时,路桥产业链整合要和国家的产业政策以及可能的产业结构调整动向相一致,产业链中的企业在制定短期战略和长期战略时要依据国家政策导向,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产业链整合和产业链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9-011-04
股权投资业务是指通过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获得企业经营管理权,并利用投资机构自身专业能力、管理经验,优化被收购企业的管理架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附加值,再通过上市、并购、管理层收购或柜台市场股权转让等方式实现退出,从而获得收益的投资方式,包括VC(创业投资)、PE(私募股权基金)、产业投资基金等。简言之,就是“寻找潜力企业、改造收购企业、卖掉升值企业”。
我们认为,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则是在股权投资业务的各个环节,融银行、证券、信托、金融资产管理等金融业务为一体,结合股权基金管理公司、产权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专业服务,创新金融业务模式,围绕股权投资打造覆盖企业金融和个人金融的业务链条,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一、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推进金融创新的关键领域
(一)世界范围内股权投资业务快速发展
股权投资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究与发展公司(ARD)的成立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股权投资的开始。仅仅几十年间,股权投资已成为西方国家除银行贷款外的重要投资手段,占其GDP的4%至5%。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股权投资基金数量增加近7倍,管理资产规模增加约25倍,总投资额突破5000亿美元,并诞生了KKR、凯雷、华平、摩根、新桥、英联、黑石等多家托管规模超过百亿美元的全世界知名股权投资基金。
20世纪80年代,股权投资业务登陆我国。经过十余年的“潜伏期”,90年代中期,股权投资业务得益于海外风险投资理念的渗透和国内股票市场的发展,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以来,股权投资业务逐渐被银行、基金、信托等国内金融机构关注,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本土股权投资基金逐步取代外资在国内投资,占据主导地位。截至2009年末,中国大陆股权投资基金约500余支,总募集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
(二)我国商业银行积极介入股权投资领域
本世纪以来,我国银行业对股权投资业务表现出浓厚兴趣。国内各大商业银行,包括工、农、中、建、交五大银行和中信、浦发、民生等股份制银行均高度重视股权投资业务,以不同形式、不同角色,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各个环节中去(详见附表)。其中,浦发银行在天津专门设立直接股权投资基金业务部;建设银行旗下子公司建银国际在2009年完成股权投资业务案例4件,总金额达1700万美元,规模居当年机构投资数量前列。目前,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主要采取以下四种模式:
1. 并购贷款
对投资方发放用于支付并购股权对价款项的本外币贷款,以项目贷款的方式,间接参与股权投资业务。不同于普通贷款的是,该类贷款只能以股权分红形式偿还债务,风险较大。
2. 托管+财务顾问
银行作为资金的托管人,负责保障股权投资资金安全,避免投资基金与其他资金相混淆,并提供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等服务。这也是商业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的基本模式。
3. 私人银行业务+信托型股权投资基金
该种模式以信托型为股权投资基金的基本架构,成立信托股权投资基金,通过向企业或有较大资本、丰富经验的个人投资者发放信托凭证,在国家规定的信托投资标准内融集民间闲散资金。这一方面通过银行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来募集股权投资所需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也丰富了私人银行中理财业务的服务内容。
4. 银证合作
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全面合作将银行对于股权投资业务所提供的金融服务推向了一个范围更广、程度更深的平台。双方发挥各自优势,能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前提下,为股权投资业务提供融资、投资、投资后管理支持以及投资退出、托管等多方面金融服务,为股权投资业务的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制定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服务模式
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对以上四种业务模式的全面综合和深入拓展,并增加民间融资、公司治理、上市退出等多项环节,满足企业在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金融服务需求,打造全方位、一体化金融服务模式;同时,依托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财务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完善综合服务链条,实现各金融领域间业务的迅速衔接和有效配合,优化服务流程,丰富服务内容,实现全面金融服务。
二、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是商业银行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方向
(一)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弊端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传统业务普遍类似、产品雷同,银行专注于业务规模,过于注重发展传统业务:一是银行金融服务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缺乏差异化,与市场、客户需求逐渐脱节。二是同业间营销战愈演愈烈,“托关系”成为业务发展的核心环节,传统业务发展潜力不足,容易陷入瓶颈。三是资本市场发展逆转融资方式,直接融资比例提高压缩了银行业在市场主体融资活动中的占比。四是缺乏特色业务支撑,银行议价能力逐渐降低,赢利水平难以提高。五是银行自身综合服务能力不足,无法与国际接轨,在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环境下,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外资银行的冲击。
(二)商业银行积极向中间业务转型
近年来,各大银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提升向价值提升转型,纷纷加大中间业务拓展力度,实现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零售业务等相关业务的融合发展,并积极介入基金托管、金融租赁、保险、信托等,构建综合化经营平台。在公司业务领域,大力发展财务顾问等业务;在零售业务领域,逐步向理财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延伸;强化网点功能建设,大力推动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四大渠道发展;在银行卡业务方面,逐步扩大贷记卡业务规模和自有商户数量;在业务方面,多方面深化合作,提高业务效益提升。中间业务的快速发展,为银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银行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积累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操作经验。
(三)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具有广阔发展前景
股权投资业务是新金融资本、高端人才和高成长企业的结合,虽然收益高,但在组建初期仍会遭遇资金募集、政策准入等方面问题。商业银行在资金实力、项目资源、信息来源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但由于信息不对称等诸多原因其对创新型企业和中小企业关注程度有待提高。股权投资和银行业务在风险容忍度、投资持续性、资金募集等方面具有互补性。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使银行充分利用其综合化实力和国际化影响力,对接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模式下,全面介入股权投资业务,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传统金融服务与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在新形势下,给银行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更能进一步扩大银行在国家经济建设和产业转型中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以股权投资为核心建立产业金融一体化战略联盟,有利于金融资本迅速转变为产业资本,从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程。同时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与股权投资密切相关的国家基本法律修订,尤其是2009年10月份创业板推出,股权投资形成机制和退出机制进一步完善。2010年4月28日,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股权投资基金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股权投资业务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
在西方国家,股权投资业务已与银行紧紧相连,股权投资资金来源中,绝大部分都是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其中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基金占60%以上。因此,我们有充分理由相信,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年、二十年内,国内股权投资业务将达到这个比例。打造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不仅是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的要求,也是银行转型升级、实现综合化发展的要求,是中国金融业逐渐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要求,符合金融服务发展转型升级的趋势。
(四)银行参与股权投资业务所面临的挑战
一是政策面上,由于部门立法、条块分割,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股权投资业务的统一法律体系,股权投资业务仍缺乏标准化的办理流程。二是股权投资业务所具备的保密性使得该业务在实际操作时会产生非上市企业财务数据会计制度不健全、报表质量不高、财务数据不准确等问题,可能导致操作风险、合规风险、道德风险等。三是国内股权投资业务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和考核标准,管理人职业素养和商业感觉有待提高,公司治理成果尚不能保证。四是目前众多发展初期的企业难以在基金存续期内满足上市条件,国内证券市场难以满足退出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股权投资资金的流动性。
三、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以股权投资为核心的金融产业链的战略重点
(一)联合多家金融企业,完成产业链组织架构
银行以旗下的投行公司为主要发展阵地,与相关基金、信托公司出资成立股权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在股权投资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凭借银行的综合金融业务体系和基金公司的未上市投资经验,共同募集投资基金,挖掘转型升级行业中处于扩张期或成熟期的投资机会,为被投资企业提供一体化的增值服务,推动项目公司上市或并购重组。
银行与证券公司合作,出资组建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投行上市业务,帮助被投资项目公司上市,带动社会资本和机构投资者等进入,在此过程中实现财富增值,同时贯通股权投资资本退出渠道。银行拥有的全资或控股的保险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证券公司及信托公司等,与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实现全面对接,充分挖掘股权投资带来的业务协同效应,在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实现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一体化。银行可以在国家现有金融政策监管框架下,获得国内银行系证券投行业务牌照和直接投资业务牌照,完善综合经营链条,提供全面金融服务方案,全程参与到股权投资业务的经营流程中,打造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相结合的金融产业链。
(二)综合多项业务品种,实现产业链环节构成
1.股权投资业务
股权投资机构以专业的投资能力,充分整合金融资本和民间资金,广泛吸引各方面资金介入,为产业优化和升级建立起完善的资金支持体系。股权投资机构在为新兴行业及其优秀公司提供相对长期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对项目公司提供融资、财务管理、市场、技术、战略、经营方针等方面的协助,与项目公司建立起“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全面提升项目公司的质效,并推动其中质地优良、盈利能力较强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企业发行上市或并购重组。
2.证券投行业务
证券公司承接股权投资机构的投资活动,为项目公司提供股份制改革、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辅导、上市承销等一条龙服务,以股权投资业务为基础,通过资本市场和多种资本运作工具,推进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起到加快产业发展,提升产业层级的作用。
3.银行、信托等金融业务
产业链上的银行、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为股权投资机构提供资金托管、资金理财等传统服务,而且其庞大的个人和企业客户数量能够成为股权投资机构募集基金的备选池。此外,这些金融机构拥有庞大的机构网络,不仅能够充分调配金融资源,实现规模效应,针对项目公司的需求提供全面的存贷、结算、现金管理、公司理财、企业年金等一体化的金融服务,而且可以为项目公司的管理团队和员工提供各种各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4.专业机构服务
股权投资在资金募集、项目挖掘、增值服务和投资退出等环节不仅需要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的参与,还需要从法律、财务等专业角度来对各个投资环节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调查。法律、财务、评估、信用评级等一系列专业服务机构能够以其专业的服务水准提升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的竞争力,进而带动高端的专业服务业快速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均衡协调。
(三)发挥协同效应,打造全面金融服务方案
1.业务拓展协同
由于当前资本市场和宏观经济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负债筹资和权益筹资相结合的方式平衡资金成本。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主营业务涵盖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专业服务各个领域,根据项目公司的实际需求提供贷款、股权融资、夹层资本在内的一揽子金融服务,并且从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的角度与项目公司实现紧密对接。产业链上的任何一个机构,都能够凭借银行、证券公司、股权投资机构庞大的资源网络及其与产业链上其它机构的密切配合,利用产业链的拓展互补效应和品牌协同效应拓展多元化业务。
2.营运资源协同
除了项目公司资源,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上各个机构的其它运营资源,也将在法律政策允许和合作协议的范围内在产业链上进行共享调配,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用最大化。保险机构、信托公司和证券公司运用其庞大的自有资金余额,通过股权投资机构充分将资金、人才、投资经验、研究资源、服务机构资源整合起来,实现资金和人才在产业链上的合理配置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各个机构的盈利来源。
3.风险控制协同
银行与股权投资业务的紧密结合,一方面能改变银行偏重于传统企业服务的现状,更多地关注到新兴创新企业和中小企业中;另一方面,股权投资机构对中小企业的风险控制有着丰富的经验,加上证券公司、专业服务机构的介入从不同角度分别对股权投资业务提供的建议,能够有效地降低整条产业链的风险,保证投资业务风险的可控性;再者,股权投资金融产业链整合了这两类机构的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客户企业快速成长的机率,从而减少银行和股权投资机构自身的风险。
参考文献:
1.丁华,《试论私募股权投资在我国的发展》[J],中国商界,2009(12)
2.房四海,《风险投资与创业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高正平,《中国商业银行股权投资业务分析》[J]
4.马克・默比乌斯著,鲁刚伟、何伟译,《股权投资实用指南: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re concepts》[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
5.李连发、李波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理论及案例》[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8
6.卢栎仁,《规范PE是产权市场发展新机遇――对国家发改委批准成立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的评析》[J],产权导刊2009(5)
7.清科研究中心,《2009中国私募股权投资年度统计报告》[R]
8.武圣涛,《中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制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12)
Abstract:Core enterprises in industrial chain have obvious credit and bank resources advantage,and they develop long-term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with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enterprises in real industry. Through developing financial functions and finance trade which is based on industry cooperation,the Pareto Improvement can achieved,which have more advantages than merely financial market trade in internet source,trade fee and trade volume.
Key Words:industrial chain,core enterprise,financial function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06-0023-05
一、引言
中小企业不是孤岛,而是产业链上的一个个环节,众多中小企业有的是核心大企业的上游零配件供应商,有的是核心大企业下游的销售商和终端用户,直接或间接服务于核心企业。多数情况下,核心大企业是商业银行的重点营销对象,并不缺少资金,但其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则普遍面临融资难题。通过研究F公司开展金融业务的历程和效果,我们看到,在银行信贷创新产品的支持下,大企业利用对产业链的控制力,通过向中小企业批发商业信用,可以实现银行和企业的有效对接,这种实体产业协作基础上的内生性金融交易,比单纯外生性金融交易更有效率。
二、理论综述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上,大致有三种外部对接银行的方式:一是成立各种形式的担保公司,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道德风险。但各类信用担保公司同样面临银行贷款时所面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而且还普遍存在商业银行不分担合作风险等诸多难题,进而陷入不敢拓展市场和财务不可持续的困境。二是组织开展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互保,虽然成本低廉,监督有效,但因容易引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串连性风险而不被商业银行广泛接受。三是各级政府主导发展的区域集优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环节多,审批周期长,只能解决高端层次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在上述外生配套和对接银行为目的的融资活动之外,核心大企业与配套中小企业立足产业基础所内生的融资活动越来越广泛地展开,核心企业对中小企业具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信息不对称的程度非常低,在风险控制方面比银行更有优势,即使在缺少抵押物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其他的经济手段防范不良资产的发生或者实现补偿,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融资的成本和风险,依托核心大企业的担保和租赁等新型业务因为具有产业背景也更具生命力。F公司的金融业务实践为我们展示了这种高效率、低成本的融资模式。
三、案例
F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从事大型农业装备和工程机械生产的龙头企业,总资产105亿元,2011美国品牌实验室评定其品牌价值高达143.11亿元,位列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第64位,列国内农业装备行业第1位,部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超过80%。成立14年来,围绕F公司逐渐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体系,上游有2138家供应商,下游有2044家销售商,上下游企业和用户遍布全国各地。上游企业主要是根据F公司的工艺和规格要求,生产供应零配件,下游企业主要是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和商以及维修工厂。在这个产业链内部,F公司处于核心地位,对整个产业链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因为上游企业的产品主要是订单生产,F公司是唯一的买方,下游企业销售其产品,F公司依据其市场占有率的绝对优势,是下游企业为数不多的供应商之一。这些上下游企业就像是F公司的内部车间,根据其要求决定生产与销售,与之形成紧密的产业共生体。
(一)困境和抉择
21世纪,数字媒体技术以及网络媒体蓬勃发展。日前,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详细分析了中国网民规模情况: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31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429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3.2%。①伴随数字化与互联网的发展,各类新媒体迅速崛起。无论是在互动、时效性还是服务方面,视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等这些新媒体较传统电视媒体都显现出更大的竞争优势。相比之下,曾经的主流媒体——传统电视媒体的缺陷充分暴露了出来:内容刻板、互动不足、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等,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选择各类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4-2016年中国电视广告总规模分别为1116亿、1060亿和1031亿,呈逐年下滑的态势。而互联网平台的广告收入却从2010年的337亿猛增至2016年的2808亿元。②传统电视的开机率急剧缩减,电视媒体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传统电视媒体内部,覆盖区域有限的城市电视台,是最早碰到发展“瓶颈”的传统电视媒体之一。许多城市电视台的内容生产和经营发展陷入了泥潭:创作收入来源单一,节目形式内容老化,市场空间狭窄,经费收支压缩,专业人才流失……如何在激烈搏杀的市场与行业竞争中杀出重围?本文将以宁波电视台为例,从深耕本土文化、加快媒体创新融合、重构产业链三个方面,探索城市电视台的改革发展之道。
一、立足“本土”,构筑宣传舆论主阵地
城市电视台作为,是地方党委、政府颁布政令、部署工作的重要渠道,也是市民获得资讯的主要来源之一。信息权威,内容规范,深度挖掘,监督有力,是主流媒体应对新媒体竞争的不二选择。1.打造“本土”权威形象,强化“第一”信息平台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宁波电视台先后开设《第一》《第一聚焦》《第一测试》等栏目。节目的核心内容为政府的政策和举措的权威解读;社会热点问题的答疑解惑;突发性事件的及时报道回应;围绕政府的工作和人民日常工作生活中所关注的热点,牢牢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用事实说话,坚持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坚持新闻舆论监督,用一丝不苟“钉钉子”精神抓好相关问题的整改,做到每件事情有反馈、有着落。栏目还联合了相关部门,建立了信息交流、监督反馈、检测保障机制和专业评论员队伍,确保相关问题能够在第一时间迅速解决、整改到位。有了党委、政府的强力支持,上情能够迅速下达,“第一”系列信息平台迅速在老百姓心目中牢牢树立起“本土”的权威形象。2.塑造全新“本土”品牌,构建良性循环模式在各种新媒体信息爆炸式的竞争压力下,城市台的新闻节目必须打破原有的刻板模式,实现从传统依靠行政垄断地位的“主渠道”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舆论“主阵地”的提升,真正成为老百姓心目中有口皆碑的“本土”品牌。品牌塑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王牌栏目的品牌塑造,二是主持人的品牌塑造,三是频道的品牌塑造。《来发讲啥西》是宁波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的王牌栏目。主持人用幽默风趣的宁波话,用与朋友聊天般的风格,来讲述老百姓关心的民生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借助地方媒体在地缘、文化、心理、习俗上与本土观众的贴近性优势,充分把握本地受众的关注点和兴奋点,在节目中穿插生活趣事、幽默故事等,这样的节目形式受到了老百姓的喜爱,收视率一直高居前茅。鉴于栏目开播时间长、主持人年龄偏大等因素,频道在保留原主持人的基础上,通过海选力推新的主持人,为他们量身打造个性化节目形式,开创主持人个性品牌,《来发讲啥西》栏目主持人——“来发”亲切的“邻家大叔”形象深入人心。不仅如此,频道还尝试通过生产要素的最佳配置和最优组合,进而打造一批深入社区、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并富有影响力和美誉度的贴近性栏目品牌。通过综艺脱口秀、大型公益栏目以及“来发”走基层大型直播互动活动等形式,不断拓展频道和“来发”主持人品牌形象。《来发讲啥西》开播十多年来积累的社会公信力、美誉度加上地域文化天然的贴近性在观众心目中已经有了一个固化的标识,主持人、栏目、频道的品牌形象形成了良性循环,老百姓都亲切地把宁波电视台二套称为“来发”频道。3.挖掘“本土”优秀文化,探寻传统人文精神坚持地域化发展,把本土传统文化的意识和现代社会的发展融入节目精品化创作,从大众传播的角度关注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深刻揭示和探寻本土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的人文精神,同时坚持地域化与现代思辨的融合,这是城市台主动挖掘“本土”文化的方向。宁波电视台文体娱乐频道打造了《得月街》《药行街》《老爷升堂》《隔壁邻舍》等宁波“本土”文化情景剧栏目,把历史底蕴、传说故事、地方曲艺和传统技艺传承元素,以清朝、民国时期人物形象的外壳包装嵌入现代生活故事,以及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和表现形式。这些栏目的开办,抢救挖掘了本土文化,继承弘扬了优秀传统,同时也吸引了一大批粉丝和热心观众。
二、融合创新,抢占眼球经济制高点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融合发展就是要解决体制、机制、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瓶颈,让传统媒体的强大内容生产能力,在新媒体技术、产品、市场的渠道里畅通无阻,改变媒体传播领域生态。1.平台多方位跨越,扩充传播渠道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娱乐方式。作为视听传媒领域发展趋势之一,平台化和跨媒体内容服务终端将成为市场的主流。通过抢先搭建跨媒体、跨平台的内容整合系统,建立面向多终端,覆盖多人群的内容分发技术平台,借助内容优势主导电信网、互联网与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2015年,宁波首个电视互动类移动客户端——“点看宁波”App开放下载,这也是宁波广播电视集团为适应媒介融合形势,深度结合媒体和受众关系倾力打造的一款本地化伴随式移动应用,开启了宁波视听互动新时代。2.丰满内容表现形式,加深群众互动电视传统媒体很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单向传播”,受众被动接受,参与程度比较低,如今已经成为了阻碍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绊脚石”。而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的特性,受众可以通过弹幕、社交媒体等多种手段参与互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在内容表现形式上主要体现在传统电视媒体如何打上一些互联网元素,增加传统电视媒体的“互动特性”。《讲大道》是宁波电视台的另一档家喻户晓的名牌栏目,主持人贾军原是宁波电台的资深主播,他主持的电台直播节目在本地拥有广大的粉丝群,走进电视屏幕后,人气更是直线飙升,《讲大道》栏目也屡屡创下收视新高。如今,栏目又通过“点看宁波”平台,市民不仅可以在手机上实时收看节目,更能通过点看宁波“摇一摇”,摇晃手机赚取相应礼品,并随时随地参与节目互动、节目反馈,轻松获取本地资讯、同城交友等特色服务,还有机会赢大奖。目前,“点看宁波”移动客户端已全面接入网络直播技术,收录了宁波电视台和宁波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节目,在手机上收看、收听广播电视直播,还可以随心点播过往节目。推出的“调查投票”设计与大数据接轨,实时反馈用户的喜好,甚至可以让观众参与节目内容创作,此外,“点看宁波”还设计了媒体报料、互动小游戏等,让用户全方位参与、轻松互动,让视听更好玩。3.借助“粉丝”影响力,凸显传播效果“宁波来发”微信公众号是宁波电视台《来发讲啥西》栏目官方微信公众号。2017年2月8日,“宁波来发”微信后台收到市民报料,称宁波奉化三石村的小陈姑娘因患恶性肿瘤,医生建议立即到上海进一步检查治疗,然而高昂的治疗费用令小陈姑娘一家无能为力。《来发讲啥西》节目播出之后,“宁波来发”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跟进推送,受到了市民的极大关注。公众号随即跟踪小陈治疗的实时信息,并在主菜单栏单独开辟情况咨询和市民捐款意愿的反馈通道,同时在《相信爱》大型公益电视专题栏目中进一步报道相关内容,开设救助账户,提供小陈的相关联系方式。在社会舆论和热心观众的帮助下,短短半个多月,小陈就筹集了治疗费用,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专门量身定制适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和新媒体等平台的报道内容和形式,随时跟踪,同步推送,相辅相成,媒体的深度融合加快了新闻的传播速度和广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宁波电视台不仅把《来发讲啥西》栏目的重点节目内容放在微信公众号上,还设置了新闻报料、节目预热、观众互动、活动推送等环节,极大地拓展了传统电视平台的传播效应,已经成了宁波市民生活的好帮手。近年来,“宁波来发”微信公众号运营快速稳步推进,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目前在宁波市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媒体类)中稳居榜首。截至2017年4月11日,粉丝总量为153814,以宁波本土用户为主,用户的忠诚度较高。4.利用新媒体资源,实现互利共赢电视、广播、网站、移动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的深度融合,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固有的空间局限和单向传播的格局被打破,传统电视媒体在保留自己老牌优秀栏目的前提下,通过新的技术、平台、互动和表现方式,增强了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影响力。许多新媒体在创办之初借用传统主流媒体的力量刊播广告,扩大影响力;同样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借用新媒体的资源、优势,把网红大咖和网络热点事件拉进电视屏幕为自身所用,将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进行“嫁接”,达到互利共赢,抢占眼球经济“制高点”的目的。未来,借助多媒体技术,研发与群众生活、审美情趣密切相关的新型节目形式和传播形态,包括融合模拟环境、感知、自然技能和传感设备等方面仿真技术的VR虚拟现实技术、H5互动网页开发等推行即时直播、滚动直播、实时插播和跟踪分析等手段,必将成为新闻媒体融合的方向。
汇聚英才,共论产业发展新趋势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开幕致辞中指出,调整、转型、升级是未来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纺织行业的中心任务和大趋势,创新是对行业可持续发展强有力的保障。在行业正开展“纺织强国纲要”修订和“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的关键节点上,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的召开将对整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在题为“关于全球和中国化纤工业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报告中,抛出了化纤总量、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技术进步等重要问题,提请同业共同思考。端小平指出,随着全球经济增长和人均纤维消费量的提高,全球纤维加工量仍然会进一步增长,预计年均增长速度在2.8% ~ 3.0%,增量绝大多数是化纤;中国占全球纺织纤维市场份额提升的趋势放缓,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此外,端小平判断,技术进步对常规纤维在成本控制和规模效益方面可带来的利润越来越窄,而对生物基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发展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会议的嘉宾研讨环节,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印度、泰国、中国台湾的化纤协会分别分享了各国化纤产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顺势而为,把握产业发展新契机
把握趋势才能抓住发展新契机。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建勇在会议发展论坛环节对纤维发展的新趋势将为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带来的发展新契机进行了解读。他指出:“纺织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跟上世界新科技发展的步伐,纺织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纺织材料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发展生物基纤维,充分利用纤维素、淀粉、蛋白质等再生资源发展生物基原生纤维、生物基再生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纤维性能趋向高性能化,碳纤维、芳纶、无机纤维进一步向高强度、高模量、耐高温等方向发展;纤维品种趋向多功能化,强调多重技术融合,产业链整体发挥作用,实现纺织材料的多功能化。”
对于未来市场的新契机,纤维年鉴咨询公司总经理Andreas Engelhardt做了题为“全球化纤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市场供求预测分析”的报告。他指出:“在过去25年中,全球化学纤维市场规模已经翻了一番,2013年首次超过9 000万t。尽管未来消费总量仍会增长,但区域可支配收入和人口增长的预测数据却预示,由于发达国家在纤维消费总量中的占比下降,全球纤维需求的增长速度会放缓。这些发达国家目前的纤维消费水平高于世界平均数。不过,市场力量的自由释放和市场驱动的投资将淘汰那些过时低效的生产设备,经过洗牌的市场将迎来多赢的局面。”
就中国化纤产业和企业而言,端小平则以“未来全球的增量可以是中国人做,但是未必是在中国做”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了中国化纤企业面临的走出去境外投资整合全球资源的新机遇。
创新驱动,呼唤产业发展新活力
为了激发参会者的思想火花,探求推动产业发展的创新活力引擎,根据行业热点问题以及行业的亮点会议特设了“高性能纤维与车用纤维技术”、“环境友好纤维技术”、“品牌与价值”、“毯用纤维技术” 4 场专题论坛和“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专场”、“帝人纤维技术专场”、“先进的维纶技术专场” 3 场技术交流专场。论坛和技术交流专场邀请了来自香港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东华大学、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等知名高等学府的国内外纤维领域知名的专家和教授及化纤产业链先锋企业代表进行交流和分享,他们精彩的报告和实时互动为参会代表带来无限启发,同时也为产业和企业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示了方向指引和活力坐标。
1 引言
电信和互联网形成了迥异的商业模式,在产业链布局、计费模式、客户关系维系等多方面存在着各自的特点。随着3G时代的来临,各大电信网运营商已经开始相继布网。智能化手机的逐渐普及、技术的进步为电信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的基础,也为电信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直接竞争搭建了舞台。在后3G时代,目前电信行业单一的商业模式将产生巨大的变革。
2 互联网和电信网的商业模式比较
互联网提出了有异于传统电信的技术框架,包括IP分组、用户自治、尽力而为的实现思路,并得到极为成功的应用。互联网技术在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发展,打破了电信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了特有的商业模式,给电信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相比电信网,互联网在商业模式上存在下面几点显著的不同,并由此构成了互联网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
(1)“后向收费”的付费模式推动了互联网的高速普及
传统电信行业实施的是“前向收费”模式:电信运营商为用户提供通信服务,同时由用户来全额支付其享受的电信服务。而互联网采用的是“后向收费”模式,终端用户除了支付固定的上网费,其他业务运营费用基本上由业务提供商承担。用户可以免费浏览新闻、使用邮箱、即时聊天工具等种类丰富的业务而无需额外承担费用。互联网的“后向收费”模式得到了最终用户的极大认可,互联网用户数逐年激增,极大促进了互联网的商业化程度。
(2)简单的计费原则提高了互联网用户的认可度
电信网的计费模式比较复杂,除了考虑用户的使用时长外,还会区分电信服务的长途/本地模式、通信费/信息服务费、是否漫游等。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电信运营商还提供了种类繁复的优惠套餐,但基本计费原则始终保持不变:即对用户的收费,与其享受到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对资源的占用程度呈正比。繁复的计费标准,既造成了客户使用电信服务的困扰和疑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电信服务的普及。
互联网用户按月支付固定的费用即可享受到Internet服务,其享受服务的时长、服务类别、资源占用程度等完全由用户的使用习惯决定,并且用户使用增值服务的收费也与互联网接入提供商完全无关。最典型的例子,用户交纳包月费用后,就可以通过Internet浏览本地网站,还可收取国外服务器上的邮件,或进行收费游戏。单一而廉价的费用,提高了用户感知,提供了极大的用户价值,也使得互联网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内达到了较高的普及程度。互联网企业独立的计费支付平台,也对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体系带来冲击[1]。
(3)产业链布局的差异,是互联网和电信网在商业模式上最基本的影响因素
电信行业的产业链较为简单和单一,主要包括了电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和设备厂商等,产业链的发展是以电信运营商为核心的。行业的价值产生通过电信运营商提供给用户,行业的收入和利润又沿同样单一的路线反馈给上游各参与者。单一的产业链和收入结构,必然造成整个行业的收入过分依赖于终端用户的费用支出,导致电信网在价格上相比互联网存在着明显的劣势。
互联网产业拥有极为丰富的内容提供商,并且形成了集通讯、广告、娱乐、商业、娱乐、社交等多层次的应用,产业链各方以客户为中心紧密配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互联网行业形成了极为丰富的产业链,能够为不同的细分用户提供对应不同层次的免费或付费服务,创造了极为庞大的客户价值。正是由于商业广告提供的大量资金,使得互联网行业发展初期也能够坚持应用“后向付费”的商业模式,通过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节点来承担为大量用户提供的近似免费服务的费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随着电子商务和网络游戏的兴起,互联网产业链进一步得到扩展,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业务服务。
3 电信和互联网的融合新趋势
从整个市场的角度中,电信网和互联网市场中都有以下几类市场参与者:接入提供商、终端提供商、服务提供商、设备提供商和最终用户。下面将各参与方进行行业间的横向比对(参见表1),进而对整个产业链进行价值分析,得出互联网产业和电信产业的几个重要特征:
(1) 服务提供商的角色和市场地位存在巨大反差
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行业,在服务提供商的市场地位有着明显差异,这也是两个商业模式最明显的差别。在互联网领域,接入提供商仅提供最基础的网络接入,面向用户的应用服务由淘宝、网易、腾讯这样的信息提供商提供。这类公司的市场地位高、影响力大,并且通过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开展了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即时通讯等杀手级应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互联网市场的发展。在电信行业中,电信运营商除了提供接入,也通过自营业务向用户提供了相当一部分内容,但在市场收入和重要性上还无法和基础通话服务相提并论;而其他的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必须通过运营商的准入,才能为最终用户提供服务,其市场地位也完全无法和互联网企业比拟。各大电信运营商仍然是市场的行业主导者。
但目前的现状随着两网的融合必然会发生改变,随着网络接入的普及,网络的稳定性、通话质量等将成为最基础的同质化服务。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就必须准确把握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服务将成为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2)互联网在终端市场略占优势,移动终端和个人电脑的融合为产业融合发展注入活力
互联网采用个人电脑(PC)作为大部分最终用户终端。由于PC能够为用户提供大数量、直观展现的信息,方便了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寻找商业赞助,通过广告成本弥补了初期运营的亏损。在行业发展中期,借助PC的强大终端功能,互联网行业为用户提供了电子商务、网游等“杀手级”服务,开始发掘出行业内在的价值盈利模式,其网络渗透率和影响力仍保持了极为惊人的上升势头。
电信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终端的制约,通信终端的信息展现形式单一,在功能和操作性上也无法和PC相比。在产业发展的大多数时期,语音成为绝大部分业务形式,这显然无法构成必要的广告要素,同时终端功能的单一也无法为用户提供其他的附加价值,造成了电信行业只能依靠终端用户付费的单一商业模式。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终端最终决定了网络和业务的演进过程[2]。
随着近几年智能机的普及,电信产业终端的功能得到了极大提高,手机终端和PC在性能和价格方面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同时,个人电脑逐步向轻便化和移动化方向发展,PC也逐渐由大宗家电向普通消费品转变,与手机终端的定位越来越相似。当电源、投影等关键技术得到解决后,互联网和电信网在终端侧的融合在近期内成为现实。基于智能终端的移动互联,很可能取代互联网在业务内容上的主导地位,将成为电信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推动力。这一发展动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3]。
(3)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网络覆盖高度重合为融合发展建立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中国的电话用户数在2009年5月突破10亿,其中手机用户数6.9亿。互联网监测研究权威机构DCCI2009年7月的数据显示,中国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5亿。从覆盖率上分析,通信行业仍占有优势。而从用户年龄结构分析,互联网大部分用户为年轻人,这部分人群具有互联网用户和电信网用户的双重身份,对互联网和电信网都具有良好的普及知识。这部分用户年龄不大,具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和商务需求,对新的应用和服务具有良好的接受能力和渴求度,这为两网的融合发展和业务普及奠定了基础。
4 两网融合趋势下电信行业发展策略分析
4.1 行业盈利将来源于新商业模式创新
目前,我国的电信网在用户数量上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步放缓。随着高端用户的逐步饱和以及农村市场的开发,用户平均收入逐年下降。用户在通话费上的需求已经基本得到满足,通讯类收入将逐年保持稳定。与此同时,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国内居民对电子商务、文化娱乐等信息服务有着极大的需求,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居民在这方面的消费支出将得到显著增长,将成新的行业增长点。电信行业在满足用户的基本通讯类需求之后,应逐步向信息提供和服务供应方面进行转型,实现通信与电子商务和文化娱乐的融合,搭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体验的平台。电信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无线网络的高覆盖率和移动终端的便携性,建立起涵盖教育、医疗、娱乐、文化、商务、社交等全方位的商务模式,为用户提供视频、图像、图书、音乐、资讯、社交、商务、第三方支付等全方位服务。
4.2 产业链将围绕客户为核心进行优化重组,互联网和电信企业将直接展开市场竞争
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一定要依赖产业链上各个环节、各类企业群的同步协调和良性发展。单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产业链的整合程度和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定位。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和电信企业将针对同样的客户群体展开直接的商业竞争。在这种情况下,目前单一的、以运营商为核心的产业链将难以适应复杂多变客户需求,亟需构建适应市场变化的产业链布局。
在新的商业模式下,电信业务的接入、基础服务提供和各类增值业务完全并行开展,由不同的市场主体根据自身的市场定位、优势资源、客户关系管理,来寻找不同的细分市场,提供各类差异化的服务。将来运营商将着重于网络侧接入和基础服务,并为各类增值业务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渠道。其他各类企业,则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需求,面向用户提供具体的内容服务。内容服务方面,除了电信行业原有的企业,目前互联网行业的领先企业,也会加入到市场竞争中,迅速将互联网上普及的业务以移动互联的形式在电信网上开展。在这个过程中,产业链将得到极大的丰富和完善,互联网和电信行业间的篱障也将被打破。
4.3 电信行业的产业的组织方式发生改变,实现分段专业化
在迅速发展的市场环境,面对日益多样化的用户细分群体,仅仅依靠单个企业,是无法形成一套有竞争力的商业体系的。随着用户需求的多样化,促使每个企业必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形成特有的、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企业自己的战略发展的设计依据,不能再局限于企业本身,而是必须着眼于整个价值创造系统,根据自身的竞争优势,找到自己在价值链上的定位,在为上下游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电信运营商应提供网络侧的接入服务和基础信息服务,并集中优势自由为各类增值服务提供有效渠道。设备提供商需要进一步加强系统集成能力和IT服务,针对电信服务提供全方位的企业级解决方案。终端提供商要关注手机智能化和个人电脑移动化的特点,突出终端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作用。各类内容提供商则需要将目前已经得到良好应用的服务迅速普及,并根据两网现融合的特点挖掘出新的“杀手级”服务。通过上下游企业各自竞争优势的结合,实现服务的无缝化链接,使整个产业链通过市场联盟构成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廷润. 从互联网角度看电信融合的策略选择[J]. 移动通信,2008(14):11-14.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0-0078-06
研究背景
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服务经济正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刘丽文2004)。服务业的供应链管理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服务供应链已经成为近年来企业运营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吴先明,杜丽虹2010)。电信业作为典型的服务业,正处于一个“产业融合”的时代:随着数字技术、软件技术、TCP/IP协议、宽带接入技术等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原本各自独立的、专用的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计算机网络等正在走向融合,传媒、出版、电影、广告等产业也卷入产业融合的浪潮(吴京渝2008)。在这样一个产业环境发生巨变的背景下,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在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及其基本框架领域,现有文献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结论。而对服务供应链的概念、属性及模型的确定可以为系统研究服务供应链的基本理论奠定基础(程建刚,李从东2008;刘伟华,季建华2006)。本文以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为研究对象,试图提出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一方面能填补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能帮助企业界更深刻地理解在新的产业环境下TMT行业的供应链总体结构和特征,对企业更准确地在供应链中进行定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文献综述
1.服务供应链的概念
服务供应链的概念与研究者所选择的研究视角相关。服务供应链的相关研究一般遵循三种视角,即产品服务化、服务外包的兴起和服务业这一独立研究领域的兴起。相应的,服务供应链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类:
(1)服务供应链指传统供应链中与服务相关联的环节和活动。Dirk和Steve(2004)认为服务供应链是产品服务化过程中所涉及的服务计划设定、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
(2)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有形产品。
(3)服务供应链指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思想管理无形服务。Ellram(2004)提出服务供应链是指从最上游的供应商到客户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和资金管理。金立印(2006)认为航空公司、酒店及旅行社之间通过整合资源形成服务供应链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形成了服务供应链。
上述三类定义中,第三类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比无形的服务和有形的产品,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应用到服务业中。
2.服务供应链模型
目前,国内外文献缺乏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 Supply Chain Framework)定义的明确表述。国内外文献中都从不同的角度构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但是没有回答如何构建一个面向所有服务业的供应链模型的问题。
Ellram(2004)通过比较Hewlett-Packard供应链模型、SCOR模型和GSCF模特点后,得出每个模型对服务供应链管理模型值得引用和不足之处,最后提出了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从服务商角度出发,通过信息流与上游的服务供应商和下游的客户进行联系。该过程涉及能力管理、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现金流管理六部分内容。该模型的不足是未能反映服务供应链中成员组成的体系结构,仅仅反映了服务供应链中的主要管理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
Dirk和Kremper(2004)从产品服务化角度提出服务供应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服务供应链的目标是提供世界级服务。服务供应链企业在服务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下,通过服务供应链的计划、分配资源、配送和回收、分解、修理恢复等管理活动完成产品服务的过程。这种定义实质上是集成产品服务中所包含的正向供应链(销售和客户服务)以及逆向供应链(回收和修理等),为客户提供全面、整体性的服务。
还有一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其实质是在服务行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例如,JackS.Cook(2001),Richard Metters(2004)等在医院健康护理方面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和信息集成的思想,提高服务的综合绩效。从本质上来说,这种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没有很好地融合服务的特点,仍然采用产品供应链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不能反映服务供应链的含义。
国内关于服务供应链模型的研究大都建立在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其中于亢亢(2007)基于对制造供应链模型的分析和服务供应链的特点构建了以服务为节点,以间接服务供应商,直接服务供应商,整合服务集成商和最终客户为主体,包括需求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商关系管理、技能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等动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苟娟琼等(2009)基于虚拟服务价值网动态整合理论,结合服务模型、服务组件和服务流程模块的结构,提出基于服务组件的面向服务供应链的模型。
3.电信业产业融合
产业融合的概念起源通信技术的发展,其研究也集中在计算、出版、广播电视、通信等产业的交叉和融合。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技术融合,照片、音乐、文件、视像和对话都可以通过同一种终端机和网络传送来显示,而且不同形式的媒体彼此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得到加强,这一现象被称为“数字融合”。数字融合被普遍认为是产业融合的技术前提。
国内外学者研究产业融合一般将这个问题回溯到亚当·斯密提出的产业分工理论,认为产业融合是新的技术条件所促使的对传统产业分工理论的一种挑战。然而,由于目前出现的产业融合现象大都集中于传媒、电信和互联网等行业,所以许多产业融合的研究都伴随着对信息产业融合的研究。国内学者中,马健(2002)对产业融合的定义受到比较广泛的认可: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淡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这一定义强调导致产业融合主要因素是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并且产业融合发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产业边界的淡化甚至消失。
多数学者倾向性的观点认为,技术驱动了融合的出现。其中,数字化是引起服务和组织融合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公司、产业和政策等方面的新变化,则被认为是适应这种变化所做出的反应。例如Andergassen(2003)也认为是创新引发了技术融合的过程。另一方面,有学者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产业融合产生的根本动因不在于技术因素,而在于其他方面。
还有部分学者将产业融合看做是多因素驱动的结果。例如,Gillwald(2003)指出融合的动因有:技术动因(数字化)、经济动因(自由主义)、垄断的传统理论和管制被削弱、全球化的数字通讯网络。
电信产业的融合作为产业融合研究的主要对象,一直是产业经济研究、企业战略研究以及产业链研究等多个领域的重点。日本著名产业经济学家植草益(2001)提出了电信业、邮政业、广播业等传媒以及信息处理服务业融合后所形成的新的合并产业,即“数字信息通信产业”的概念。
董爽,梁雄健(2006)着重阐述了通信业融合的发展,认为通信网络通过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等一系列创新过程,渗透到其他产业,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的核心能力。曾勇、忻展红等(2006)以信息产业融合的发展阶段和各个阶段电信企业的策略行为为研究对象,将信息产业融合划分为五个阶段:电信网络融合、电信网络与有线电视网络之间的融合、网络融合、网络与应用融合和全信息业务融合。
周振华(2003)运用产业边界理论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揭示了产业融合是新产业革命的历史性标志。他提出“产业边界”的概念,将其分为技术边界、业务边界、运作边界和市场边界,并认为上述产业边界分类的理论为分析产业分立与产业融合区别及其演化提供了一种重要工具。
二、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1.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
Ellram(2004)将服务供应链定义客户需求驱动下的从上游供应商到最终客户所发生的信息管理、流程管理、能力管理、服务绩效管理和资金管理活动。Lambert等(1998)提出供应链的模型应包含以下三个基本元素:(1)供应链中相互协作的角色以及其中的关键角色;(2)关键的供应链角色各自所参与的流程活动;(3)企业协作时相应的流程整合和管理成分的应用。服务供应链的核心理念仍然是高效协调各企业的合作满足客户需求,这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Lambert等(1998)关于供应链结构三要素的结论仍然适用于服务供应链。
基于以上定义,本文将服务供应链模型定义为:服务供应链模型(Service Supply Chain Framework,SSCF)是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各企业如何协调分工高效满足动态的客户需求的框架。该模型不仅要说明服务供应链中包含哪些角色、各企业在服务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交互联系,也要说明各企业所处的角色具有什么功能、如何与其它角色的企业协调一致完成功能上的对接。因而,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而协作互动的企业所对应的角色定位;二、以上角色各自的分工,角色的工作量包含哪些活动以及如何将角色所完成的活动与其他角色的活动对接。
综合现有文献中服务供应链的模型,本文提出如图1所示的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为从客户到上游供应商的四级链型结构,各角色中的企业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的协同合作,力求达到整条供应链上的总成本最小。其中,各企业通过为客户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满足客户需求,即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综合服务产品。服务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完成客户和供应商关系管理、现金流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和能力管理等流程中的活动,并且所有的活动都离不开信息和服务的流通与传递。
2.服务供应链模型在传统电信业中的应用
在传统电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是存在通信需求的所有客户,但是电信服务不同于其它一般的服务,电信服务的使用规模大小决定了提供电信服务的成本不同、方式不同,质量也不同。在传统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中,最终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组织客户。
电信服务是基于一个规模庞大的通信网络的,因此需要网络运营商来管理这样的网络,以保证服务源源不断的提供。服务从基础通信网络中被“制造”出来之后,需要让客户享受到这样的服务。电信运营商将“制造”出来的原始服务“加工”成业务并出售给客户。终端制造商提供客户满意的终端以保证客户能够享受到电信服务。电信运营商承担着整合服务提供商的核心角色。
以上角色离客户较近,可以说是处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其总体任务就是将电信服务提供给客户;上游的角色则供应质量可靠的电信服务,其关键作用是供应建设和维护通信网络的必备资源。对应于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和系统集成需求这些资源,产生了网络设备供应商、支撑系统/技术平台供应商、系统集成商。多媒体通信服务除了需要完整的基础通信网络的支持外,还需要文字、图片、应用等数字内容的供应。对应于数字内容、专业应用和服务集成的需求,也就产生了内容提供商(Content Provider,CP)、专业应用开发商和服务提供商(Service Provider,SP)。
服务供应链模型的内涵说明了各角色为达到以最低的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目的而必须完成的所有流程活动,包括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需求管理、能力管理、现金流管理、服务传递管理以及信息流管理。
(1)信息流:信息贯穿于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所有活动中,保障客户需求信息、资金信息、服务质量信息等各种信息准确高效的流通是服务供应链中所有角色的义务。传统电信业时代,由于电信运营商在服务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大量的信息在此处汇集,导致信息流通容易出现瓶颈,信息流的管理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信息流作为降低整个服务供应链不确定性的关键,并没有发挥很好的用处。
(2)需求管理:对需求的准确预测和获知并将其变化迅速传导至服务供应链中的其它各角色仍然是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需求管理的关键活动。传统电信业时代,直接面向客户的是电信运营商和渠道商,电信运营商凭借良好的服务供应链核心地位和实力掌握着绝大部分的客户需求信息。电信运营商根据所掌握的客户需求信息调整业务,并以合同的方式将业务调整所导致的业务支撑平台变化信息告知上游服务供应商。需求变化带来的服务供应链调整的起点几乎完全由电信运营商控制。
(3)能力管理: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减小服务供应链总成本的关键,需要在减少不必要能力储备的同时不延误前端业务的提供。能力管理流程的参与主体仍然是电信运营商,主要的活动就是预测业务量等指标进行网络规划,采购合适的网络设备以备建设。电信运营商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已经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网络规划方法体系,在能力管理方面管理得比较成功。
(4)客户关系管理:主要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下游阶段,上游阶段虽然也存在着客户关系管理的问题,但是上游企业由于面对的客户数量十分有限,参与客户关系管理的活动较少,因此将客户关系管理的流程限定在电信运营商、渠道商和客户之间。
(5)供应商关系管理:发生在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的上游阶段,其关键活动在于供应商的选择和一种伙伴关系的维持。供应商的选择需要建立一套合理的评判标准,而伙伴关系的维持则需要长期不断的努力,通过一次次亲密的合作建立长期互信关系。电信运营商面对的供应商较多,选择面较广,因此在选择供应商合作时处于比较强势的地位。
(6)服务传递管理:服务从被提供出来到整合最后提供给客户的过程中,对其质量、传递效率和客户反馈的综合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的主体同样是电信运营商,服务水平协议(SLA)主要由其主导拟定。
(7)现金流管理:主要活动包括保证资金的正常流通,最小化资金流通的成本,避免服务的传递、质量保证等环节因为资金的缺乏而受到影响。传统电信业时代的现金流管理还未被充分意识到,几乎没有专门针对现金流的管理。
三、电信业产业融合趋势分析
本文认为周振华(2003)提出的产业边界理论能比较明确地解释产业融合发生的机制,并基于该理论回顾了电信产业融合的历史,提出了如图2所示的六阶段产业融合演变过程。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电信业目前总体上正处于三网融合起步的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的融合已经开始,而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也正在深入。具体到产业边界的四个层面,电信融合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终端融合和市场融合。
第一阶段,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电信与邮政被很自然地划分成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电信业务被认为是基于电子化、以提供语音通信为目的的,而邮政业务一般是实体的,主要提供文字信息的交流。二者在企业形态、信息传递手段、服务内容、运作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由于电信业的技术革新,传真出现了,使用电子手段传输文字信息成为可能,在电信业的网络平台上也可以进行文字通信。可以说,是这些新兴电信技术的融合开启了电信业和邮政业的融合。而且,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用户可以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等方式互发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基本满足了人们对邮件通信的需求。这就使得原本关系甚远的两个行业处于相互竞争的关系,电信业和邮政业在业务、市场等层次上进一步融合。但是,由于邮政业务的实体性(如包裹传递)和电信业务的虚拟性(如数字通信),这两个产业只能是某些层次上的融合,比如在运作层次上就无法深入融合,因而第一阶段只能是“电信业与邮政业的部分融合”。
第二阶段,电信业与传媒业的融合。这里的传媒指的是广义上的传媒,但是在我国的特殊国情下不包括广播电视等产业,而泛指出版、音乐、互联网媒体等产业。电信业的诞生起源于人们相互之间通过语音的方式交换信息的需求(双向通信),而传媒业则是为了让人们接收到更多对自己有用的信息(单向通信),因此,无论是从产品属性还是社会价值看,这两个产业都被很自然的分离开。然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分组通信在通信网络中的大规模应用,通信网络呈现出IP化趋势,数字通信越来越普及。随着技术的融合使得服务的提供变得可能,用户也会产生比较强烈的数字内容通信方面的需求,整个数字内容产业慢慢形成规模。在利益的驱动下,电信运营商和传媒企业都会逐渐投入更多的资源到数字内容产业,并通过合作赚取利润。具体的,电信运营商通过建立增值业务平台为数字内容的传输、收费和保障提供技术条件,而传媒企业通过整个平台数字化后的内容,然后双方再根据合约按规定比例分享利润。
第三阶段,电信业与终端、设备制造业融合。传统意义上,设备制造商、电信运营商和终端制造商都分别处于电信产业链的上、中、下游,都有各自的分工。这三者分工明确,各自提供的服务存在很大的差别。然而,应用软件开发技术的进步和3G网络的普及正在改变这一历史分工。开源软件开发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各地的软件开发者都能分享自己开发的小型应用,而3G网络的普及使得这些应用软件能以更快的速度传输,从而使得大范围的分享变得可能。伴随着这种基础技术融合的是3G背景下客户需求的多样化趋势,传统的语音通信和文字通信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相互之间交流的需求,各种形式的多媒体通信逐步取代传统的通信方式。这也使得电信业所提供的业务属性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电信服务不再是只有电信运营商能够主导提供的通信服务,而变成了各方都有能力参与的信息服务。这种转变标志着业务融合的开始。
第四阶段,移动网与固定网的融合。在我国,由于政府对于运营商不能兼营固话网与移动网的管制,移动网与固定网一直处于分立的状态。按照产业分类所遵循的“同质性”原则,即一种产品由一个产业来生产,诸多产品与诸多产业处于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中,移动通信与固定通信应该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因为这两个产业提供的业务在形式有很大不同,产业内的企业相互之间也不构成直接竞争关系。实际上,这两个产业在技术上基本不存在互通的障碍,业务的基本属性也是一致的。二者在运作边界上只需调整就可融合,只是因为政府管制才使得两个产业的市场独立开来。由于移动通信对固定通信的替代作用,以及3G的普及,2008年5月我国开始并逐渐完成电信重组,形成三家全业务电信运营商。
第五阶段,电信、大传媒和IT三大产业的融合。不同于第二阶段的传媒业,这里的大传媒不仅包括出版、音乐发行、电影等传统媒体和娱乐业,还包括广播电视等公共属性比较明显的产业,因而这一阶段产业之间融合的范围更加广泛。IT产业同样指的是广义的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互联网、计算机软硬件开发企业,甚至家电业,因为这一阶段的融合是在“三网融合”的基础上发生的。
第六阶段,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即信息产业开始向其它产业渗透,进而带动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信息产业作为一个虚拟的产业,自然与其它实体产业是相互分立的。然而,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并非不存在融合的基础。任何产业的生产、销售过程不可能脱离信息而存在,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将有能力认识这类信息的流通规律,科学的管理这些庞杂信息的流通,进而针对信息流通的环节提供整合的信息服务以加快生产、销售信息规范地流通,从而影响这些产业的运作方式,并创造价值。这个目的应该是数字信息通信产业与其它产业的融合的驱动力所在。
现阶段,信息产业还只能为非信息产业提供信息传输、利用等环节的信息服务,但这就已经为这些产业带来了显著的效益增长。随着未来4G网络、物联网、云计算、商务智能等一系列新兴信息技术的进步,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的技术边界将会随之打破,进而带来业务、运作和市场等层次上边界的打破。可以想象,这一阶段的业务无论是为了满足用户支付需求的移动支付业务,还是为了满足用户管控家电需求的智能家居业务,都将具有信息解决方案的根本属性,无论是面向个人的综合信息服务,还是面向组织的行业解决方案。
四、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
结合产业融合趋势的分析,本文得出如图3所示的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沿着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提供综合服务为链条,分别有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终端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客户,电影发行商、视频网站-视频资源供应商、电视终端制造商-广电运营商-客户,终端设备提供商-客户这三条线型供应链。对银行、渠道商、专业应用开发商、内容提供商而言,以上三条供应链都有它们的参与,因此结构图中与之连接的上游角色用一个涵盖电信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和广电运营商的大圆形来表示。图3中三大主体向客户提供的IS是Integrated Service的简写,即整合服务,强调最终客户接收到的服务是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合而成的整合信息服务。
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的核心宗旨是以最小的服务供应链总成本满足客户的综合信息需求。追求最小的供应链总成本的主要途径是高效整合结构中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六大流程。
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指运用各种技术为组织客户提供面向特定管理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的一些咨询性质的商业机构。广电运营商是以改造后的有线电视数字网络为运营基础的、面向客户提供电视直播、视频、通信、互联网接入、软件应用等服务的整合服务提供商。和在电信运营商的供应链支链中所承担的功能一样,系统集成商也起到保证广电运营商的运营网络稳定运行的作用。视频资源供应商对广电运营商来说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承担着保证广电运营商视频资源持续供应的功能。相对电信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广电运营商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丰富的内容资源,特别是视频资源,因而其整合服务中最重要的也是视频信息提供和视频通信等视频相关服务。电视终端制造商泛指一类企业,如电视生产商、机顶盒生产商、天线等辅助设备生产商,其功能是为客户在家庭环境中接受广电运营商或电信运营商所提供的整合服务创造硬件条件。
新型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结构的角色协同方面,新的服务供应网中所有的角色以电信运营商、广电运营商和终端设备提供商为核心协同完成信息流、能力管理、需求管理、服务传递管理、现金流管理和客户/供应商关系管理这六大流程的整合。六大流程的具体活动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各活动实现的方式、参与的主体以及主体之间协同的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总体来说,更多新的技术被应用到活动的完成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如KM系统、分布式数据库、商业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使得角色之间知识的共享和获取更为容易;参与流程管理的主体更加多样化,传统电信运营业由整合服务提供商所主导的流程管理在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协同意识的增强等因素的驱动下吸引了更多角色的参与。
该模型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呈现出网状特征。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运营业角色增加了很多,各角色之间的关系也更为复杂。直接面向客户提供电信服务的角色已经不仅仅是电信运营商一家,承担着传统电信运营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商功能的增加了广电运营商、终端设备提供商。
(2)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客户接收到的是整合服务。整合服务虽然也由各种细小服务模块组成,但这些细小服务模块内容更多、覆盖面更广、形式也更多样。此外,整合服务还具有更高的客户化属性,客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的整合服务。
(3)新型电信业服务供应链中的角色协同更加紧密。相对于传统电信业,角色之间协同完成六大流程的方式更加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更加成熟,对供需的战略匹配更加精确,对需求的把握更加准确、相应更加及时,更能有效管理客户及供应商的关系,角色之间的利益分配也更加清晰,服务的质量有了更加稳定的保障。总之,各角色之间的合作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整合六大流程的效率更高、总成本更低。
总结
本文结合电信业产业融合的趋势,基于一般服务业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提出了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服务供应链模型。该模型不仅能表示新的产业环境下,参与电信运营服务企业的角色,也能表示各企业如何分工协作以最小的总成本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求。本文所构建的服务供应链模型是基于理论的概括,缺乏实证数据的支持。同时,模型中涉及到的很多具体问题,如电信运营商在供应链中的重新定位、广电运营商的介入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刘丽文.服务运营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吴先明,杜丽虹.运营战略、服务供应链与供应链整合[J].珞珈管理评论,2010,(1).
[3]吴京渝.产业融合趋势下的电信业转型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程建刚,李从东.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J].现代管理科学,2008,(9):101-102.
[5]刘伟华,季建华.服务供应链:供应链研究的新趋势[C]//2006-
2007年中国物流学术前沿报告.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1-9.
[6]Dirk de Waart, Steve Kremper. 5 Steps to Service Supply Chain Excellenc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4(1): 28-36.
[7]Lisa M.Ellram,Wendy L.Tate,Corey Billington.Understanding and Managing the Services Supply Chain.Journa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40(4).Fall 2004:17-33.
[8]金立印.服务供应链管理、顾客满意与企业绩效[J].中国管理科学,2006,(2):100-106.
[9]Jack S.Cook,Kathy DeBree,Amie Feroleto.From Raw Materials to Customers: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the Service Industry.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66(4). Autumn 2001:14-21.
[10]Richard Metters,Kathryn King-metters,Madeleine Pullman著.服务运营管理[M].金马,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11]于亢亢.服务供应链的模型与构建[J].现代商业,2007,(21).
[12]苟娟琼,李学伟,王家琦.面向服务的供应链动态整合模型研究[J].物流技术,2009,(2):107-114.
[13]马健.产业融合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1):78-81.
[14]Rainer Andergassen, Franco Nardini, Massimo Ricottilli. Innovation Waves, Self-organized Criticality and Technolo-
gical Convergence.2003.
[15]Bradley, Gunilla. Th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society:
how people will live and work in the new millennium,2000,(7).
[16]植草益.信息通讯业的产业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2):24-27.
[17]董爽,梁雄健.产业融合趋势下电信运营商的策略思考[J].移动通信,2006,(12):17-19.
[18]曾勇,忻展红,黄建华.产业融合下的电信企业四次转型成长[J].当代通信,2006,(13):50-52.
所谓系统化风险防控机制,是指依托我行信贷产业链,充分利用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产供销环节中的合作关联和熟悉度,将单一企业客户不确定、潜藏的风险显露在信贷产业链这一循环回路中,变“单一客户风险单一排控”为“集群客户风险系统排控”。例:A、B、C三家企业为同一产业链上原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和产品使用者,三者之间有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且均是我行授信客户,如果我行想要排查B企业是否发生风险,通过A或C企业即可了解掌握,同理A或C企业的风险也可通过B企业了解掌握,以此形成一个循环回路,可以系统性的防控授信客户风险。
二、具体措施
(一)外掘内拓,发展培育产业链客户集群
一是外部发掘,积极营销对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我行信贷政策的产业核心企业或优势企业,并以该企业为中心,延伸对接与其合作时间较长、关系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建立授信关系,形成我行信贷产业集群;二是内部拓展,在我行存量优势客户中,分析筛选出与其合作年限长、关系稳定的上下游企业,利用该优势企业的业务合作关系,将其上下游企业营销至我行,形成我行信贷产业集群。
(二)联防联控,建立系统化风险防控机制
泰一指尚的核心能力开放
凭借多年的发展路径和能力沉淀,基于技术、数据、应用三大核心能力,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泰一指尚整合构建了包括营销大数据平台、移动化平台及广告平台在内的三大能力开放平台,面向传统媒体、传统广告公司及传统企业提供数据咨询、数据能力开放、数据平台和广告平台定制开发、移动电商和移动媒体解决方案等一体化的“互联网+”服务,帮助传统企业形成数据商业化能力、业务移动化以及自有数字营销能力,打通品牌公信、销售通路以及用户获取。
数据商业化能力是指依靠对智能管道数据、全网爬虫数据及第三方合作数据的抓取,再基于对DMP(大数据管理平台)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和细分,进而提供极具价值的商业化能力,最终实现数据可视化的多样性应用。泰一指尚拥有移动电商和移动媒体解决方案,能为企业提供移动互联网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快速、低成本的拥有移动电商能力和形成媒体能力,使企业具备业务移动化能力,助其构建移动化平台。此外,泰一指尚以大数据平台为基础,结合传统媒体自身的强势资源,使其具备自有数字营销能力,通过高效而科学的投放策略提升在线广告价值,助力其构建广告平台。目前,泰一指尚通过敏锐的市场洞察和行业服务经验,形成了覆盖金融、汽车、传媒、电商等在内的“互联网+”解决方案,推动企业的商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基于对大数据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不断创新,泰一指尚于2013年推出国内首个大数据管理平台――Atlas云图。该平台具备海量数据、实时计算等特点,旨在对数据的深层次关系进行挖掘,构建可视化的大数据平台。
三大能力+ Atlas云图是泰一指尚为传统企业勾画的以“大数据”为核心的转型升级新蓝图,这使得企业生态链上的各个环节实现真正的数据化,打破了“传统时代”的信息局限,全面实现互联网化变革。
加快“互联网+”落地,
泰一指尚在行动
付海鹏认为,“互联网+”的落地实施,重点应包括一系列技术平台和商业模式顶层设计在内的“互联网+”解决方案,而大数据应成为 “互联网+”的核心引擎。
“互联网+”背景下文创产业的创新和发展,需要我们掌握好创新驱动的要领。若干年前,政府已经提炼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样的概念,而且制订了相关的规划。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文化创意产业,显然要面临一些挑战,因而必须做出一些抉择:如何求得长远的发展?如何体现应有的品位?如何真正形成共赢机制?这就要求我们既要塑造像文化产业这样能够提供支撑面的“硬实力”,又要提升用“文化感召力”塑造的“软实力”。如何成功地对接“互联网+”,则是需要更进一步思考的命题。
互联网是工业革命后又一次影响极其深远的产业革命。连结全球的移动互联网络出现以后,方方面面都获得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必须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文化创意产业,需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现在已经有了大数据、云计算等概念,以及最前沿的科技创新支撑下的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在移动互联状态之下,它在互联网上形成的网络传播、综合虚拟,特别关键的是有了移动概念以后,在便捷化、分散化、定制化以及对应个性化的选择方面,前所未有地体现出它的功能与吸引力。
在移动的条件下享受消费的时候,实际上是对接了移动经济,这种新经济自然会引出共享经济。除了前些年的分时度假酒店和现在的网约车等,还有更多样的形式。移动消费能够发展为移动经济并能够共享,就成为共享商务。共享商务、移动商务又一定能对接到目前正被热议的移动金融。金融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特别是为实体经济升级换代服务,那么,移动与金融的配合显然势在必行。同样,文化生活也离不开互联网,“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正在引领越来越丰富的移动文化生活的发展。
很多创新机制的出现,是以创新意识为前提的,所以首先要培育创新意识,鼓励创新精神。其次,要培育创新机制,使之在市场经济资源配置方面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需要政府更好地发挥相关作用。再次,要注意防范创新中的风险。创新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创新一定会出现风险,创新者失败是常有的事,需要有“止损机制”和“有限责任机制”。美国硅谷中有大批的创业者,其中成功者是少数。失败了没关系,失败以后认清此路不通,可以重整旗鼓,以求东山再起,Υ思右钥砣莺凸睦,才是好的机制。当然,客观上的挑战也是不可避免的,比如“互联网+”在P2P方面已经遭遇了一轮挫折,但不能因此而止步不前,要对之做进一步的规范,继续推动它的发展。
有了以上各点,就可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创新文化来支持文化创意产业与“互联网+”的融合。而文化创意产业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创新文化支持的创新事物。
我国的睡莲杂交育种研究,还处在刚启动的阶段。二十世纪末期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黄国振、邓惠勤和北京植物园邹秀文在美国加州Modesto太平洋企业公司莲园开始进行睡莲的杂交育种工作,回国后他们分别在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北京水天园艺场继续进行研究。2002年中华睡莲世界育成10个耐寒睡莲品种,2003年育成13个白天开花热带睡莲品种,2004至2005年育成20个耐寒睡莲品种,并都通过了国家级权威专家的评审鉴定。北京水天园艺场也培育成耐寒睡莲品种13个。此外,南京艺莲苑、深圳洪湖公园、西安植物园也都已相继开展睡莲的人工杂交育种研究。
睡莲杂交育种国外已进行了一百五十多年,目前全世界睡莲品种约有400~500个,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保存有260多个。由于拥有丰富的品种资源可做更多的杂交组合,以及采用中国睡莲之父黄国振教授发明的“睡莲免人工去雄杂交授粉方法”,大大提高了育种成功率,中华睡莲世界每年可以推出十几个乃至几十个睡莲新品种。
我国荷花(只限花莲,下同)品种大约有680余个,从事荷花育种的单位和个人比搞睡莲育种的要多一些,一些科研单位在育种方法上有新的突破,采用离子注入、太空育种等方式进行荷花育种。南京艺莲苑、盐城爱莲苑等单位还利用自然杂交的莲子实播后选育荷花品种,其中盐城爱莲苑的‘红舞裙’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通过荷花育种人的努力,现在我国每年大约有十几个荷花新品种诞生。
睡莲、荷花的品种虽然和蔷薇科的梅花三四百个品种、蜡梅科的腊梅五百多个品种相比多,但和菊科的有两千多个品种相比还是不够丰富。
在耐寒睡莲方面,新品种有的花色艳丽,重瓣性强,如‘珊珊’、‘满满’、‘彤彤’、‘欣欣’、‘娇娇’、‘粉妆’;有的株型特小,适合于家庭盆栽,如‘小醉仙’和‘小白仙子’:有的花型特殊,如‘荷瓣睡莲’、‘飞绯’;有的不仅花色艳丽,而且花朵硕大,不但可作观赏栽培,更适用于特种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利用,如‘莉丽’、‘丹丹’、‘芳芳’、‘明丽’。这些品种开花多,花期长达4个月以上,其优良性状达到国外同类型品种的水平。
在热带睡莲方面,新品种有的重瓣性强,花瓣数在30枚以上,花大色艳,如‘祖修蓝’、‘粉毽’、‘惠勤蓝’、‘成芳丽’:有的花态端庄,素朴优雅,如‘中华实蓝’、‘素蓝’:有的叶片紫、绿两色相嵌,叶色斑驳,花叶俱美。这些品种填补了我国热带睡莲育种的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优良性状已达到国外蓝色系列热带睡莲品种的同等水平。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在睡莲育种研究中首次提出以产品开发为育种的目标之一,突破了国际上睡莲育种单纯以观赏价值为目标的瓶颈,育成可从其胚或其他组织中提取营养物质进行营养保健及美容产品开发综合利用的品种,如‘祖修蓝’、孔雀蓝’、‘惠勤蓝’等。国内的花卉园艺杂志也先后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青岛畅绿中华睡莲世界33个睡莲、57个荷花新品种和南京艺莲苑18个荷花新品种。
这些睡莲、荷花新品种上市初期在市场上的售价一般在200元每株,比国外同档次品种平均35美元每株相比低30%~40%。虽然有这样优良的性价比,可是市场销售却不尽人意。截止目前,只有南京中山植物园和中科院西安植物园、武汉植物园等少数科研单位引种、收集,罕有生产型花卉企业前来问津,年销售额只有区区几万元。
与此同时,我国花卉企业还在以每棵不到1美元的价格,每年向国外出口几百万棵一百多年前外国人选育的老品种睡莲,而国内水面绿化市场还是3、5块钱一棵的大路货睡莲、荷花唱主角。
荷花虽然为我国十大名花之一,但因是水生植物,受栽培季节、容器、光照以及每年需要翻种等诸多因素限制,使得荷花虽常被人们挂在嘴边经常谈起,却没有像早生植物那样走进千家万户。睡莲也类似这种情况。人们欣赏睡莲荷花,只能到专门的水生植物园区,而且只能远观不能近赏,难睹芳容。没有大量的社会需求,就没有大量的生产供给:没有大量的生产供给,就没有激烈的产品竞争。在最普通的低价大路货还得不到人们青睐的时候,优质优价的睡莲荷花新品种就显得生不逢时了。
二、荷花睡莲新品种产业市场疲软的原因和对策
1、新品种认定成本高导致售价高,是导致销售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品种认定属于科技成果,按照有关规定应该通过科技查新、专家鉴定、品种认(审)定等程序后获得良种证才能推广种植,这一圈下来最少也要花费两万元。一个新品种就是卖200元1棵也要卖100棵才够这些费用,而新品种才选育出来时就那么几棵,无性繁殖到100棵至少需要5年时间!这还不算5年来的人工、土地、肥料等费用。昂贵的新品种认定费用使得一些财力不足的育种单位和个人放弃严谨科学态度,仅凭个人经验就宣称新品种问世,这些鱼目混杂、良莠不齐的“新品种”,加上少数不道德商企为求短期利益,乱定品种名,采用“同种不同名”的手段大肆欺骗,大大降低了新品种的可信度,更加导致睡莲荷花新品种的销售不畅。
2、我国现行的植物物新品种保护政策不利于目前睡莲荷花新品种推广。育种单位虽花费了高昂费用获得了新品种认定,但因为睡莲荷花不在我国国家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中,育种人不享有品种专利。这样,其他生产企业只要少量引种后即可随意大量复制销售该新品种而不需向育种人支付品种使用费,大大降低了育种人的育种热情,也导致了新品种销售不畅。
3、加快荷花睡莲产业市场发展的基本对策。
(1)改变新品种认定途径,降低费用和成本。根据国际植物品种登录要求,睡莲、荷花品种在图书或期刊上发表后可以申请国际植物新品种登录,按照要求填写相关文书,通过审查后即可认定为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