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生态环境监管

生态环境监管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1 14:48:55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生态环境监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生态环境监管

篇1

二、工作目标

(一)金融生态主体建设目标

1、全县银行业新增信贷余额10亿元。其中账面贷款新增9亿元,表外信贷新增1亿元。保险业保费收入总额达到2亿元,新增0.51亿元。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继续得到巩固,全年无金融大要案件发生。

2、金融机构网点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3、全县金融稳定工作机制健全,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灵敏有效,新的金融风险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健全,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年无大要案发生。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

(二)金融运行外部环境建设目标

1、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2、“诚信”形象得到巩固。信用企业、信用乡镇(村)、信用农户、信用社区创建活动提高到新的水平;对各种失信行为的监督更加有力,社会信用环境继续向好。

3、金融执法环境持续改善,金融债权依法得到更好维护,全年无重大逃废金融债务案件发生;金融犯罪案件破案率达到100%。

4、政、银、企信息交流机制及优势企业和投资项目推荐机制进一步健全。

5、融资性担保机构规范发展,担保规模进一步扩大,担保风险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到位。

6、金融中介市场服务进一步规范。

7、积极帮助解决金融改革与发展中所遇到重大问题;维护金融企业合法权益、打击非法金融活动的工作措施有力;防范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的责任意识进一步增强。

三、主要工作任务

(一)加快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行机制。“十二五”开局之年,全县经济工作的重心将由恢复重建转向加快发展。为了全面提高政府驾驭经济、管理金融的能力,今年,要根据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需要,建立并完善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配套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行机制,结合机构改革,单独设立政府金融办,主要承担金融服务与行政协调、监管职能,同时增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牌子,全面主导辖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

(二)全面组织实施《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要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高度重视金融生态主体建设,尤其是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改革发展;县级金融部门要认真结合《规划》制定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工作措施,要确保存贷款比重五年内有较大幅度提高;县级有关部门要为金融机构的规划布局,网点向开发区、重点乡镇和工业聚集区延伸提供绿色通道,大力支持金融产业发展。

(三)大力推进金融创新,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开局之年,金融机构要把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作为金融创新的重中之重,大力推广应用罗江农村信用联社自主创新的惠农贷新产品和广汉市农村信用联社自主创新的“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贷款模式,力争年内在县内全面推开,新增金融创新信贷规模5亿元,形成金融自主创新独立品牌。

(四)坚持打造诚信,确保金融生态环境上水平。

坚持以改善服务环境为先导,以打造“诚信和谐金融”为重点,以优化金融法治环境为保障。一是继续深入抓好金融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知识普及宣传工作,增强全民金融意识;二是继续深入开展信用企业、信用村镇(社区)、信用农户创建活动,提高数量和质量;三是进一步做好《金融诚信服务公约》的推广执行和检查工作;四是狠抓薄弱环节,力争创建金融生态示范县;五是继续帮助金融机构协调解决好发展过程中的新问题和重大难题,依法维护金融部门合法权益,优化金融法治环境。全面提升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与水平。

(五)强力推进征信体系建设,优化政务服务环境。为了有效解决银政和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企业贷款难,银行难贷款的痼疾,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征信平台的作用,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人民银行加强和完善企业(个人)信用信息征信平台的建设,为金融机构和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更好的政务服务环境。

(六)积极助推农村信用社改革,促进向农商行转型。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事关“三农”金融大局,要着力帮助农村信用社完善股本结构,采取有力措施消化历史包袱,在进一步明晰产权,完善风险评价和内控制度的基础上,促进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型。从而,进一步巩固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

篇2

一、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目的

由于立法时所处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特殊的时代背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本法的现行《环保法》第1条将“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作为一项立法目的。虽然从理论上来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极其丰富,但实践中,衡量“现代化”程度的标准却往往被庸俗化,经济增长的数据成为“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同时也是考核地方官员政绩的关键标准。众所周知,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有很多,其中通过资源高投入、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亦能达到。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靠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换取的所谓“经济发展”和“繁荣”是虚幻的,最终是得不偿失的。基于对人类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提出了。迄今,可持续发展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同,不少国家积极采取行动,相继制定出适合本国国情的规范和政策。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应成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立法目的。

二、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法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生态环境保护主要依靠行政主导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强调行政为主导,政府起决定性作用,这种体制在我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我国几十年来环境保护以行政为主导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行政主导的局限性:首先,它主要适用于污染防治,而对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则另当别论。国外自然资源主要为私有财产,以调整为主,行政权力的介入很有限。我国目前正处于与资源相关的环境保护迅速提升的时期,且我国自然资源所有制虽未改变,但所有权内容已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一切都会对环境行政主导提出挑战;其次,行政主导在强调严格隶属关系的同时,也容易异化出部门分割、条块分割的痼疾。生态环境系统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但我国在管理体制上将其人为地分割为土地、农牧、林业、海洋、矿产、水利等诸多产业部门和行政区划,环境保护行政主导强调的是扩大环境保护职能部门的权力,必然增加与相关产业部门和地方的权力冲突,造成体制上的混乱,反而导致行政主导的削弱。

(二)生态环境污染处理多为以罚代刑

这种做法致使一些污染案件的肇事者规避了司法程序。环境污染事件目前主要为行政处罚,而行政处罚的方式多为罚款、责令立即停止经营、限期整改、改正违法行为以及吊销许可证等,且行政自由裁量范围过大,致使一些污染责任人能够逃避法律的刑事制裁,虽然刑法专设了一节“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并在第九章渎职罪中规定“环境监管失职罪”的专门条款,为我国制裁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根据,但是因污染破坏环境而受到刑事制裁者也并不常见。由于法律所规定的环境刑事制裁手段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施,从而导致了违法排污屡禁不止,环境恶化的趋势至今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因环境污染而引起的时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稳定,加之我国一些有关环境污染的刑罚偏轻,也使得环境保护的制裁力度未能起到震慑作用。

(三)我国公民遵守生态环境法制的观念淡漠

大部分法律都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环境法既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也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调整人与人关系的法律规范直接涉及权利主体的切身利益,人们对于守法问题比较重视,任何一个试图违法者,都会对侵害具体权利所有人利益的后果心存顾忌,在这种情况下守法有比较坚实的社会基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调整则有所不同,这种关系间接地涉及人与人的关系和利益,没有一个主体以自然的名义对人的破坏自然行为提出权利保护的主张。我国公有制条件下,自然资源权利主体更为抽象,人与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被定位于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经济关系而不是法律关系,环境守法的社会基础更为薄弱。

三、加强生态环境法制建设的方法

(一)行政与司法要各归其位

1.生态建设的执法和司法要加强,我国生态建设立法一般号召性的宣示性规范多,义务和法律责任的规定少,执法环节薄弱,而司法更为欠缺。由于生态建设立法是我国环境法制的新课题,如何加强执法和司法有待深入探索。

2.要正确理解和掌握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在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系统工程中,执法是未端环节,前面的问题不解决而想靠末端一刀切,无异于以堵口子的方法治洪水,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激化矛盾,为生态环境法制的长治久安埋下隐患。

(二)让刑法在保护环境中发挥更大作用

篇3

04年3月,我县提出了建设生态县的目标:争取到2020年,把仙居建设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达高效、人居环境优美、社会文明进步、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目标。2004年6月,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县政府关于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并提出审议意见。近年来,按照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县政府加强组织领导,积极制订和实施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重视环境保护和污染整治,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明确工作目标,健全工作机制。县政府把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了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在建立工作机构、召开动员会议、与各相关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制订生态建设资金管理办法,并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组织编制了《仙居生态县建设规划》,经县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制订了《仙居生态县建设规划实施细则》,生态乡镇规划编制已作了相应部署;开展生态环保宣传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宣传相关法律法规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树立生态环保理念。

(五)生态环境管理能力有了提高。一是建立环境事件预防和应急体系。制定环境突发性污染应急预案,落实环保应急措施,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理了一些环境突发事件,缓解社会恐慌,维护社会稳定。二是加强环境监察巡查。对一些环境影响大、群众反响强烈的污染项目进行重点监控,对市控重点污染源实行月巡查,一般污染源做到季巡查。三是严厉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事件。针对一些三废银冶炼、非法炼油等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予以重点查处。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由于我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又地处灵江流域上游,加上以医化行业为主的传统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存在一定矛盾,生态县建设一些经济指标完成难度较大,环境保护压力较重。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没有形成全社会共识。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涉及20多个部门和所有乡镇、街道,但少数成员单位重视程度还不够,配合意识还不强,面上工作进展不平衡,部门之间、城乡之间还未有效形成整体合力;生态环保宣传的深度广度还不够,有关政策精神未能得以及时贯彻落实;一些环境污染主体追求经济利益,忽视环保问题较为突出;广大群众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缺乏理性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主动性、自觉性不强,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不浓。

(二)环保基础设施落后。环境控制性工程未建成投入使用,城市污水处理工程正在建设之中,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进展艰难;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污水收集管网、排污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集镇环保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几乎没有环保设施;城区供水管道老化,部分城区、城郊及多数集镇没有自来水设施,饮用水安全问题较为突出;一些涉污企业污染处理设施落后,三废银等废金属集中冶炼设施尚未建成。

(三)重点生态区域保护形势严峻。一是永安溪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河道采砂点多面广,影响了永安溪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一些拦河工程影响鱼类生存繁殖环境;部分土地整理项目影响了沿溪湿地保护和防护林体系建设。二是沿溪沿线森林景观档次不高。森林结构不合理,林分质量不高,观赏性不强。三是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较低,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尚未落实,生态公益林保护与林农生产生活需求存在矛盾。

(四)环境污染点多面广,污染事件时有发生。一是医化、工艺、废金属回收等行业污染面广量大,部分医化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存在治污投入不足、排污设施运行不正常、超标排放和偷排、漏排等现象,少数限期治理企业进度缓慢,违法排污现象时有发生,局部污染问题严重。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盲目引进高污染项目的问题。以三废银为主的废金属回收冶炼遍及城关及周边地区,并有向边远乡村蔓延之势,导致空气和地下水污染扩散。二是农业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滥用农药、化肥现象仍然存在;畜禽生产总体上还处于粗放、落后的经营状态,污染物缺乏有效治理;城镇、农村生活污水直排,水环境污染状况令人担忧,农村生活垃圾乱丢乱倒,环境脏乱差现象随处可见。三是跨区域污染问题呈上升趋势,治理协调难度较大。

(五)城南化工区整治达标任务艰巨。城南化工区被列为市重点监管区,要求今年10底前整治达标,如果不能按期完成整治任务,将给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制约。根据目前情况,城南30多家医化企业,大部分污染处理设施设备落后简陋,有的甚至没有处理设施,各项污染物排放指标要达市验收控制目标,难度很大,压力很重。

(六)生态环境支持保障和管理能力较为薄弱。生态县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还未形成,生态补偿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生态环境共建共享氛围未真正形成。生态环保管理力量不足,执法条件较差,设施设备落后,难以适应生态环保形势发展要求。

三、几点建议

生态环境是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社会氛围。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深刻认识生态县建设的科学内涵,认真研究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当前和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贯穿于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生态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决策、指导、协调、监督等各项职能,各成员单位和乡镇、街道要紧密合作,主动参与,进一步明确责任,形成政府统一领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良好局面。要利用各种媒体,采用多种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和培训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思想认识,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参与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污水处理厂建设进度,加大县城排污管网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实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全部入管网集中处理;重视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研究处理好县垃圾处理工程的一些实际问题,力争如期建成使用。要研究建立符合我县实际的城镇、乡村垃圾处理运作机制,积极探索垃圾减量化产生、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有效模式。重视城区供水管道改造及部分城区、城郊和集镇的自来水设施建设,切实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督促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改进环保治理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力。支持尽快建成贵金属集中回收冶炼设施。

(三)加强重点生态区域环境保护。一是切实加强永安溪生态环境管理。对永安溪采砂,要科学安排、严格审批、从严监管,确保合理有序开采,严禁在鱼类繁殖期采砂,防止过度滥采而影响永安溪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行洪安全;重视解决好拦河设施建设带来的鱼类生存繁殖环境破坏问题;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加强永安溪沿岸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湿地自然环境保护;妥善处理好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加强景观林建设。在高速公路、省道等主要通道两侧山体和风景名胜区,实施林相改造,发展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增强生态功能,改善景观效果,提高观赏品位。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县级专项生态补偿基金,落实40万亩县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并要加强生态公益林管护,研究解决林农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

篇4

Abstract: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is a national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one of the first construction projects. However,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have close relations, because for a long time the scale of the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ngineering development destroye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harmony, therefore,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projects, the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work thorough reveals and cognitive these influence rule, and tak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expand and protection of the beneficial effects, reduce or eliminate adverse effect, is very important.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and hydropowe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水利水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必须在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难以确保水利水电工程事业的长久发展。一般来说,水利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关系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然环境方面,如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水文情势的改变,对泥沙淤积和河道冲刷的改变,对局地气候、水库水温结构、水质、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水域中细菌藻类、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二是社会环境方面,如水利水电工程的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健康和文物古迹保护的影响,对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的影响等。

2、水利水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在此本人就水利水电与环境的关系重点从水利水电对环境的不利影响进行论述。

2.1水土流失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工程施工和库区移民。工程施工中设置的取土场、砂石料场等,破坏了山体原有的表层植被,使表层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流失(特别是占用耕地取土);工程弃渣的处理不当也易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的会发生塌方或泥石流。库区移民在安置区内毁林开荒、建造房屋等,使自然植被受到破坏,也会造成水土流失。

2.2泥沙淤积

由于库内水流流速降低,泥沙易于淤积,不仅减少库容,而且抬高河床,影响航运。如三门峡水库,于1960年蓄水,一年半后,15亿t泥沙全部淤在潼关—三门峡河段,使潼关河床抬高4.5m。淤积带延伸到上游的渭河口,形成拦门沙。

2.3地质灾害

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体压重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及重分布,从而可能导致地震发生。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米德湖水库蓄水后曾诱发过地震。60年代以来,全球有六个大型水库发生了里氏六级以上的强烈水库地震。另外,水库蓄水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抗剪强度降低,因而易导致塌方、山体滑坡及危岩体的失稳。

2.4水文的影响

水库调节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过程。水库截流了非汛期的基流,使下游河道水位大幅下降甚至断流,下游天然湖泊或池塘可能因来水断绝而干涸,下游地区地下水位下降。

2.5库区水温变化影响农作物生长

水库建成后,水库水温随水深的变化而改变。一般夏季水温随水深度增加而降低,冬季则相反。表、底层水温春秋两季变化不大,冬夏两季则很明显。农作物的生长与水温相关,因而对于靠水库灌溉的农作物影响较大。

2.6施工期废水、废弃物、噪声、大气污染

施工均在水系河道附近,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往往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受纳水体的COD、BOD5、SS等污染物含量增加,造成施工区水环境污染。施工中常产生的大量残留炸药、废油、废化学药品等,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施工区因开凿钻孔、爆破开挖、施工机械运转等产生大量噪声,最大声源声级在100dB(A)左右。机械噪声不仅影响周围居民休息,对居民的生产、生活、健康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施工时产生的粉尘、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等会对周围空气造成污染,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及环境卫生。

2.7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对陆生生物:水库蓄水淹没原始森林,工程建设破坏地表植被,新建城镇和道路系统分割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这些都将威胁陆生生物的生存。对水生生物:大坝阻断了水生生物的通道,影响了整个水域的生态平衡,严重的会造成灭绝。如埃及阿斯旺高坝蓄水后,东地中海浮游生物减少1/3,造成沙丁鱼产量急速下降,最终绝迹。另外,水库深孔下泄的水温较低,影响下游鱼类的生长和繁殖;下泄清水,减少了下游鱼类的饵料,影响鱼类的产量。高坝溢流泄洪时,高速水流造成水中氮氧含量过于饱和,致使鱼类产生气泡病。

2.8文物的影响

文物古迹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是民族的宝贵财富,它对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工程建设常使部分文物古迹和历史景观被淹没。因此这一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

篇5

中图分类号:X171.1文献标识码:A

1 衡水湖湿地的概况

衡水湖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境内,在京津以南200公里处,原为一片古老的自然洼地,旧称“千顷洼”。自1958年筑堤建闸蓄水后改称衡水湖。湖区周边河流均属海河水系的子牙河系,主要有滏阳河、滏阳新河、滏东排河以及冀码渠、冀吕渠、卫千渠、盐河古道等河流。1985年卫千引水工程建成后,衡水湖成为衡水市一座大型平原蓄水工程,现已投入使用的引黄济冀(津)跨流域大型调水工程极大地缓解了包括衡水在内的邢台、沧州、天津等地区严重缺水的状况。“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每年至少可为衡水湖提供2亿m3的水量。将为衡水及周边地市提供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使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产生巨大影响。

衡水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系以调蓄类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为基础的城郊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包括衡水湖及周边地区、滏东排河及滏阳新河的部分区域,总面积187.87平方公里。有着华北平原保存相对完好的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属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草甸、沼泽、水域、滩涂、林地、农田等多种生态系统,是北温带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地,是众多珍稀鸟类南迁北徙的重要中转站,生物多样性资源十分丰富。

2 衡水湖湿地的生态环境现状

2.1 生态资源减少,环境被破坏使生态系统失去平衡 近年来,在湖区中心的浅水区域多次出现大面积臭水死鱼现象已经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由于过量的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地笼捕鱼使小鱼全部被捕获,使鱼类不能得到正常的补充。而被电过的鱼几乎都失去了繁殖能力。这种破坏生态平衡的过度捕捞,不仅会导致鱼类资源萎缩,还会影响鸟类的食物来源。 衡水湖湖区沙地多,林木少,水位浅,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位于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北部的滏阳新河滩地,原来就是湿地,多年来不断退化。有关专家测定,从20世纪60年代到目前,衡水湖湿地面积减少了60多平方公里。相关机构、村庄、服务业等建筑物不断增多,破坏了湿地的自然环境,加上人为的活动影响,使湿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

此外,湖区内以及周边居民、养殖厂、农业生产、工矿企业排放的生活和工业污水严重威胁着衡水湖。有关专家指出,衡水湖作为内陆封闭型汇水湿地,湖水自净能力差,一旦污染,很难恢复。

2.2 水系封闭,无稳定的生态用水水源 衡水湖基本上是一个封闭的水系统,由于冀南渠、冀吕渠、冀午渠、冀枣渠等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自1994年引黄入冀工程实施以来,已关闭上述河道入湖口。水源主要由其周边河流汇集当地自然降水和引黄济冀补水。目前,衡水湖没有专用于生态环境的水源。由于水源缺乏等因素导致西湖、滏阳新河滩地等湿地严重退化。

3 关于维系衡水湖湿地生态平衡措施建议3.1 综合利用 保护湿地水资源 保护衡水湖湿地的水资源是首要任务。按照积极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除通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还要与衡水湖上游和周边地区搞好协调,统筹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综合平衡,合理利用和调度水资源,保证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3.2 防治水污染的方法

衡水湖水体污染治理应主要抓好以下几点:(1)防治引水河道入湖口生态修复,可以通过沉积作用、植物生长等生态过程,增强河口生态系统的净化能力,使入湖水质得以净化。(2)加大上游污染源治理力度,如建立滏阳河排污导污工程,将湿地处理剩余污水得以排泄;对于工业排污等要规范排污口管理制度,实现达标排放。(3)加强对衡水湖水质的检测和污染的综合治理。(4)加大农业水源污染治理控制力度,保证入湖水质清洁。(5)积极开展湖内生物治污工程,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净化能力。(6)压缩湖内人工水产养殖面积,充分利用湖外池塘进行水产养殖,以减轻因渔业生产对湖水的污染。3.3 保护生物多样性 积极开展湿地生态系统恢复工程,对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的区域,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同时要严禁毁坏莲藕、芦苇等挺水植物。控制捕捞量,避免过度捕捞;严禁随意捕猎鸟禽,保护水域的生物多样性。3.4 实施生态补水效益建立的必要性及原则

作为急需补水的重要湿地,衡水湖已被纳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2005 -2010)》且目前已积累了丰富的跨流域引水经验,上游有岗南、黄壁庄、朱庄、东武仕、岳城等十余座大中型水库,总蓄水能力近50亿m3通过多年的水利建设,衡水湖在本流域引水已具备了基本条件,统筹水资源调度,实施生态补水需建立一个客观、全面,适用于衡水湖流域内的补水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科学预测生态补水,从系统良性循环的角度评价已实施补水项目的综合效益,对促进衡水湖区的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衡水湖作为受水区,生态补水工程产生的效益涉及多个方面,要制定出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比较完善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如下原则:

(1)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克服主观因素的影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衡水湖受水区的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从而体现其科学的意义。

(2)适用主要体现在具有广泛的空间适用性,对补水项目实施前后,都能运用所选指标对生态补水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3)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要充分考虑定量化指标的可获得性和可比性,定性化指标的科学界定,便于检查考核,提高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可操作性。

(4)可持续发展是个动态过程,其评价指标也应该是一个相对发展的过程。每一个具体指标都应体现静态与动态的统一,具有时间和空间的敏感性,从而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调整和实施提供参考。

因此综上所述的特点建立健全有效的生态补水工程不仅可以缓解湖区缺水的危机,保护生物的多样性,遏制生态系统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维持湖区水生态的基本平衡,而且还可以有效的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推动湖区及周围地区科学、平稳、持续的发展。

3.5加强监管举措 加固堤防,完善水利工程设施的建设与维护。积极搞好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减少入湖泥沙淤积;利用枯水期积极进行湖底清淤,保持和提高湖泊蓄水调洪能力。严格保护现有的湖滨带,严禁围湖造田,对影响和破坏湿地生态环境的农田要退耕还湖还湿,防止湖泊萎缩、湿地破坏。对散布于湖边的零星湿地,要加快合并建设,增加湿地面积。

3.6需要加强的几点建议

(1)本着“建得成、管的好、用的起、长效益”的目标,积极探索有效的建后管理体制及机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形成一套科学的水利建设规划、水资源维护体系,使衡水湖湿地生态环境更加完整。

(2)建立衡水湖湿地长效补水机制,保证湿地生态需水。尽快开辟黄壁庄水库~衡水湖应急引水工程、岳城水库~衡水湖应急引水工程、南水北调衡水支线等多条引水线路,需国家有计划地每年向衡水湖提供生态用水,以确保华北平原唯一保持完整的内陆淡水湿地结构稳定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社会、生态效益。

(3)维护衡水湖湿地的生态环境,不仅要靠政府的大力整治与管理,宣传与教育等多种政策的实施,还要靠社会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自觉维护,只有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和合作才能使湿地的生态环境得以平衡、稳定、持续的保持下去。例如可以在湖区多设立一些宣传栏及警示标语等来提醒大家注意保护环境。或是安排湖区巡逻员加以监督,并派人员不定时的打捞湖面上漂浮的垃圾等废弃物,减少水系的污染从而更好的保持湖区的生态环境。

4结语

衡水湖是衡水人民的母亲湖,是即白洋淀在华北地区的又一璀璨的明珠。2012~2013年衡水市举行了两届衡水湖国际马拉松赛,带动了衡水市的经济更进一步的发展,使得更多的人知道并喜欢上了这个美丽的湿地,因此多措并举创造衡水湖良好的水系、水环境,对提升湖城形象,保持衡水湖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衡水湖湿地介绍[K]

[2]安树清.湿地生态工程.2003.1

[3]衡水湖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G]

篇6

运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来指导和推进我县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工作。近期,围绕 “提高思想认识、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的主题,我局全体干部职工走访了****矿业有限公司(勐马铁合金厂)等部分重点企业结合生态县创建、节能减排等工作进行了相关调研。

一、基本情况

**县**矿业有限公司是在云南省“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方针指引下,积极推进“电矿联营”的政策措施,通过引入外来资金,在**县成立的民营企业。公司位于勐马镇帕亮村,占地面积62243平方米,法定代表人贾珩。公司以铁合金产品的生产和经营为主,兼营矿产品和黑色金属材料。20xx年5月公司新建铁合金厂一期工程建成投产,生产硅铁、高碳猛铁、锰硅合金等铁合金产品。公司计划总投资5000万元,设计安装9000kva和12500kva矿热电炉各一台,总容量21500kva。同时建设环保除尘系统,供电系统、水循环利用系统及机电维修、化验分析、原料处理等附属设施。公司现有职工80人,其中,管理人员8人;吸收本县内农民工18人,安置残疾就业人员7人。

该项目已列入**县20xx—2020年县经济发展规划,具有年产锰系列铁合金2.6万吨的生产能力,年产值2亿元,年实现利润931万元,上缴税金2137万元。公司建设工程完成后,每年可消耗锰矿石8万吨,焦炭2万吨、石灰石3万吨、电力1.3亿kw.h;年进出厂主要物资吞吐量将达23吨。

通过强有力的监管手段,我县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达到了县委、县政府“确保环境污染好于周边地区,确保不发生大的环境污染事故”的目标。通过实施严密、严格、严肃的执法监管,促进我县地方政府和企业在环境治理工作中的多方面重大转变和提升,此次调研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由“被动治理”为“积极治理”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转变: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高度重视环境管理,思想意识由以往的只重视经济效益向经济环保并重转变,一些企业主由以往一问三不知的环保“门外汉”逐步成为行业污染治理方面的行家里手,通过完善治污设施、生产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逐步取得“减污增效”的实际效果。在治污设施提标升级改造中不再是以往的“被动治理、消极观望”,而是积极寻方案、找技术、舍得投入,“重企业经济效益、轻环保社会效益”的老观念有了重大转变。

(二)企业“软件硬件升级”发展的内部环境有了较大转变:

企业生产过程中“跑冒滴漏”,现场环境“脏乱差“的现场已不多见,在完善污染治理设施的同时,厂容环境也得到长足的提升:物流堆放有序,沟渠保洁,雨污分流等细节显示出企业在污染防治硬件方面有了较大转变,制度标语上墙,台帐资料完整、专人定岗定位等措施也显示了企业在管理软件方面有了较大提升,企业内部生产环境较以往有了较大转变。

二、存在问题

调研中我们深切感受到我县的环保执法环境进一步优化,绝大多数企业主的环保意识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强,群众对环保工作的满意度逐步提升。这些进步与环保部门近年来所做的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但在肯定监管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环境监管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亟需在今后工作中着力解决:

(一)、工作成效与当前严竣的环保形势尚有差距。在应对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中,我们还不能做到信心十足胸有成竹,究其根源还在于我们的工作仍存在许多薄弱的环节,例如在对一些小企业的监管方面工作还存在不细不实的情况,在上级部门的执法督查中还是有仓促应对突击应对的情况,包括在企业治理工艺的细节方面我们执法人员在自行检查中并未及时发现问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上级部门检查中却暴露出来,往往成为通报的焦点。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服务水平还待提高。各次检查中也暴露出我们部分监察人员缺乏查实查细的钻劲和韧劲,缺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在推进环保整改的执行力方面有所欠缺。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还明显存在,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指导企业完善治理技术、

攻克治理技术方面的疑点难点问题的方面,能力还显得薄弱。

(三)、地区间的监管差异明显,不平衡性还很突出。总体看来我市东部沿太湖地区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西南部地 区企业,重点企业环境意识普遍好于小型企业。调研中也反映出部分企业仍存在环保法制意识淡薄和安于现状的心理,少数化工企业存在生产与治污不够协调的问题还很突出。原因之一是治污设施投入和运行成本较高,加之受到今年国际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受利益驱动,有些企业治污设施配备不全或运转不正常,治污设施成为应付环保检查的摆设;原因之二是环保执法工作存在疏漏之处,仍存在诸多盲点死角,执法工作的不平衡性导致有些局部区域环境污染较重,群众投诉反响较大。

三、几点建议

针对我们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群众利益观,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和落实,在今后一段时期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篇7

1 引言

城市景观生态研究基本内容主要侧重以下几方面:

(1)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布局与空间结构、城市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城市廊道、城市空间资源和城乡交接带的发展与演化。

(2)城市生态过程能源供应与消耗、水资源利用与循环、物资的输入与输出、城市人口的集聚与扩散、城市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是其主要研究内容。

(3)城市环境问题。

(4)城市生态建设包括绿化、美化、环境优化、清洁生产与文明消费。

(5)城市景观风貌城市特征形象与景观视觉识别、城市风貌与环境空间艺术、景观文化与景观美学。

(6)城市景观规划包括城市规模与环境容量、环境敏感区的保护、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绿色空间体系的构建以及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

2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规划景观空间结构,使廊道、嵌块体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空间分布合理,使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畅通,使景观不仅符合生态学原理,而且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而适于人类居住。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景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二是生态绿地的空间规划;三是城市景观划。景观敏感区是对人类具有特殊价值或具潜在天然灾害之景观,这些景观往往极易因人类的不当开发活动而导致环境负效果,属环境脆弱景观,脆弱性与不可逆变化及稳定性的损失有关,因此在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中应首先做好城市敏感区的保护规划。依据资源特性与功能差异,景观敏感区可分为:

(1)生态敏感区:它包括城市中的河流水系、湖滨水区、山丘地台、江边海滩、特殊或稀有植物群落、部分野生动物栖息地等。

(2)文化景观敏感区:指城市景观中具有特殊或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地区,如文物古迹、历史遗址、风俗聚落等。

(3)资源生产敏感区:有城市水源涵养、新鲜空气补充、土壤维护、野生动物繁殖区。

(4)天然灾害敏感区:包括城市可能发生洪患的滨水区、地质不稳定区、空气严重污染区等。

城市景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统一,它具有两种生态系统,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而以人类生态系统为主。一个城市,改善环境质量除了主要依靠对污染的防治和控制外,还要重视发挥自然景观对污染物的承载作用,特别是天然和人工水体、自然或人工植被、广阔的农业用地和空旷的景观地段,都可以作为景观生态稳定带的骨架。协调“人----地”矛盾,将自然组分重新引入城市是国外城市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中心。可见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对城市景观的重要。

3 景观生态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城市应有一定量的生态绿地空间,而且要分布均匀,大嵌块体与小嵌块体相结合。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大型植被斑块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并为景观带来许多益处。另一方面,小的植被斑块可作为物种迁徙的歇脚地,保护与规划分散的稀有种类或小生境有利于提高景观的异质性。所以小嵌块体是大嵌块体的补充,但不能取而代之,应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并通过廊道连接起来。对孤立斑块内的亚种群来说,局地灭绝率随生境质量的提高或斑块的增大而减少。其重新定居的可能性随着廊道、歇脚地、或较短的斑块间的距离的存在而增大。另外,规划生态绿地空间时要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应通过土地的集中布局,在建成区保留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同时在人类活动的外部环境中,沿自然廊道布局一些小的自然斑块,这是人类的最佳生态组合。

3.1 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道路廊道的结合

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的车流、人流集中、废气、噪声集中,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最好把绿地廊道与道路廊道结合起来,按道路的交通流量在道路两边规划不同宽度与不同形态的植被带,利用绿化的降噪滞尘功能改善道路的环境质量。再则,城市景观中道路廊道密布,把绿地廊道沿道路分布,有利于增加绿地面积,且有利于绿地均匀分布于城市景观中。通过绿色廊道把景观中各嵌块体连接起来,有利于各嵌块体中的各种小型动物沿廊道移动。

3.2 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风貌、建筑景观的结合

一个城市的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创造优美的城市景观,因此,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还要考虑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

城市风貌与建筑景观的总体布局就是根据城市的性质规模、现状条件,对城市建设艺术布局的总体构思,确定城市建设艺术的骨架,体现城市美学要求。城市重要地段是景观的敏感区,应把握建筑群体空间的整体美,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和谐,使异质景观统一于景观规划的格局中。

城市景观建设要与城市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保持自然生态的特征。保持自然的斑块不被蚕食,斑块的形状与空间的大小宜多样变化,并尽可能的保持这些景观元素之间的联系。城市的自然地形地貌是丰富景观的要素,保留场地的起伏或适当挖低补高,积水成池,堆土成山,形成局部的园林景观,可丰富城市的自然景观,而今城市中的草坪景观一律水平整齐,几何图案,现代中少几分自然。山地城市,地形变化较大,城市景观应充分结合自然及地形条件,使建筑融合到自然的空间环境中去,使它们构成一个整体。

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不仅表现于自然景观,更多的表现在人工的景观上。多样性表现为相互彼邻的景观应增强对比,而在整体尺度上应强调一致性,使景观趋于简洁。在建筑群体景观上,特别表现与商业建筑,追求彼此各异,形态不同,这种多样性丰富了视觉空间环境,营造了特定的各异景观。

3.3 城市景观生态改善城市景观结构的目标及原则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加强城市景观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有如下目标:

(1)安全性:保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在重大灾害如地震、火灾中,作为疏散居民的场所,从而保证广大市民免遭不幸,这是社会目标。

(2)健康性:有两种含义,一是维护城市景观生态健康,即维持城市景观的生态平衡;二是保证市民在生理上及精神上的健康。这既是生态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同时也是经济目标。因为居民的身心健康,不仅可以节约医疗保健费用,同时具有良好的身体,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工作,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3)便利性:经济有效地确保城市生活、游憩的方便,在居住区或居住小区范围内,游憩不用乘公车,步行可方便地到达,这是社会的目标。

(4)舒适性: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个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技术和自然于一体、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人类活动的最优环境,诱发人的创造精神以提高人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并创造一个舒适优美的人居环境。这既是社会目标,又是生态目标。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应当遵循如下原则:

(1)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保护环境敏感区有利于提高城市景观异质性。

(2)多样性原则:多样性导致稳定性。该原则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针对城市景观中自然生态系统少的特点,适当补充自然成分,协调城市景观结构;二是在补充自然成分中要注意物种的多样性,避免以往园林建设中的物种单调、结构简单的状况;三是廊道、嵌块体形式多样,大小嵌块体相结合,宽窄廊道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坚持多样性原则就是维持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3)持续性原则:城市景观生态规划要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不仅当代人受益,而且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其中心目的是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创造一个美丽的城市景观。城市是区域的一部分,城市景观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与区域的生态环境有关。城市所面临的交通、住房、环境污染等各种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景观生态布局造成的。城市景观生态规划是实现城市环境与人类活动协调的主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以上的研究提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以期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如松.高效和谐城市生态调控原则及方法.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湖南教育出版社.

[2]董雅文.城市景观生态.北京:商务印书馆.

篇8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9-2

1 生态环境的含义

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入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第三,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至今,工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数量,自然环境的再生速度也难以追赶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索取,那么自然本身就会出现问题,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在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污染行业慢慢缩减或者直接被取缔、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来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改善。

由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社会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环境基础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才能使经济的不断增长成为现实或者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只要在适宜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的产生,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其支撑。

当然,经济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能够给经济提供的生产基础是有限的;只要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上的污染,而治理污染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 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标志。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老路,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要晚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供我国借鉴。为了缓和自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政策的演变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所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补充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西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保护社会的和谐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西部大开发也存在着现实问题。我国西部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环境的破坏程度却是很大,人类多年以来不断从西部汲取所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其生态脆弱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5 小结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人类的进步就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存在联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类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2007(1):275-276.

[2] 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30):57-61.

[3] 陆新元,熊跃辉,曹丽平.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63.

[4]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篇9

1. 城市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主要压力

地区开发会对城市及周边的大气、水、植被等环境带来影响。大气环境方面,由于拟开发的功能均属对大气污染贡献较小的类型。只要整个片区的燃料类型以燃气为主,相信东部地区南片的开发不会给整个大气环境带来显著的影响;植被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区植被的减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把建设生态城市作为地区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在不超越适宜自然生态自我修复的环境开发容量内,协调城市建设、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实现城市与自然生态的共融、共生、共长,植被环境的受影响程度将可得到有效控制。

2.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作用

2.1关于净化空气的功能

现代城市的空气中存在着大量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氟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的空气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为控制空气污染,加强城市绿化是一项重要的措施,树木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净化空气。据测定:1本文由收集整理公顷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天产生750公斤氧气,吸收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有绿化的地方比没有绿化的市区街道,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菌量少85%以上。

2.2关于调节气候,遮荫覆盖,防风防灾的功能

实践证明:夏季绿地的气温要比城市中的路面、广场等建筑区的温度低10℃左右。七、八月份柏油路面的温度高达30℃-40℃,而草地的温度只有22℃-24℃,林地中的温度更低,一般情况下,公园中的空气湿度,要比城市其他地方高27%。由于城市绿化能发挥调节气候的作用,从而为人们创造了遮荫覆盖、防暑降温、凉爽舒适的良好环境。防护林带,可以抵御风沙的侵袭,并使保护区范围内冬季温度得到相对提高。

2.3关于降低噪声的功能

城市中的噪声是一种有损听力中枢神经的环境污染。林木对声音有散射与吸音作用,所以,在城市别是道路两旁多植树木可以降低噪声。据资料记载,绿化的街道比不绿化的街道,噪声可降低8-10分贝。

2.4关于美化城市的功能

园林绿化可以运用形状、色彩风格各异的花草树木,利用各种不同的地形、道路、河流及建筑,创造丰富多彩的景观,美化市容,使城市绿树成荫,百花争妍,使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的环境变得优美、舒适、清新。

2.5关于公园绿地的游憩功能

城市中的公园以及其他各公共绿地,是广大群众游览、健身休息以及进行某些科普教育、文化活动的场所。现在,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园绿地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方面的功能更为人们所重视。

这些功能是其它基础设施所不能比的,但这些功能,许多是看不见、摸不着,是间接体现的,或者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发挥作用的,不像其它基础设施比较直接,短时间可见效。因此,还有很多人的绿化意识以及保护、爱护绿化的意识不是很强。

3. 针对东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对策与建议

3.1维育山体与森林

东部地区东北部和中部的山体与森林是东部地区最重要的生态资源,也是东部主要的旅游资源。保护这些山体、大力增加森林面积一方面能弥补城市建设带来的植被损失,大大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增加生物物种多样性,在有效提升东部地区生态品质的同时进一步

增加生态旅游吸引力,促进旅游业发展;另一方面,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评价还能带来生态保护的收入(这是《京都议定书》的内容,将来有可能实施)。

3.2规划阶段就充分考虑多方面利用水资源的问题

东部地区严重缺水,中水与海水的利用不仅需要,而且可行,关键是在规划阶段就要考虑管道布设,在楼房建筑上要有此项要求。将东部地区的用水建设建成全国科学用水的典范。

3.3规划好固体废弃物处置方法和场所

在方法上应着重于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满足无害化,还应尽量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并从源头上控制(如采取垃圾处置收费的方法)以达到减少垃圾排放的成效;在固废处置场地的选择上则要充分考虑所采用方法的长期环境效应,切忌只考虑经济的可行性和短期的无害性。

4. 如何提高城市品位和环境保护

现在,在城市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任务。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的没过于园林绿化。城市园林绿化,在现代城市中的地位日益显现,它所起的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

4.1重视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建设部《城市绿线管理办法》

在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各项建设,必须服从城市整体规划,严禁侵占规划绿地。城市绿地的规划应合理布局,远、近期结合,点、线、面结合,构成完整的绿地系统。

4.2加强建设项目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提高绿档次

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市政建设项目),必须从其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方面入手,加强其配套绿地建设的监督管理,特别是施工前的设计审核把关必须严格,以提高绿化档次。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住宅小区的建设,其配套绿地必须严格控制,要求加大投入,提高档次,不要再出现只见草坪不见树的现象。

4.3实行园林绿化工程项目施工许可证制度,加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单位(企业)的管理,提高工程质量

现在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的竣工验收基本无严格地、强制性地、比较细化的标准,不像建筑工程。而绿化工程中的植物是有生命的,又是具有观赏性的,那么它的好坏不能简单地、硬性地去套某一标准,而只能靠施工单位(企业)的自律去选择植物。

4.4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并把历史运用和体现于园林之中,提高园林的历史文化底蕴

4.5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绿地的养护水平和质量

篇10

引 言:环境工程建设是治理环境污染和改进环境质量所进行的建设活动。之前人们着重于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通过对污染物排放量消减来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然而伴随经济规模一点点的扩大,这种单纯的末端治理方式已经无法有效解决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问题,所以亟须将环境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进行有机的结合,以生态学的理论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 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状况

目前,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从总体上看,全国生态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突出表现为:森林、草原植被破坏严重,生态功能衰退;土地退化,特别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渍化、荒漠化等进一步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水生态平衡严重失调,一些北方河流水资源过度开发,地下水位下降,华北平原出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水患灾害日趋频繁;生物多样性锐减,珍稀濒危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益虫益鸟益兽种群数量减少,自然生态系统日趋脆弱;农药、化肥、农膜使用不当,秸秆焚烧和养殖业污染严重,农村生态恶化呈加剧趋势;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洋渔业资源衰退,珊瑚礁、红树林破坏和海岸侵蚀等海洋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近些年,扬沙、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给我国北方地区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危害与日俱增。

2 环境工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污水处理程度不高

一方面很多偏远地区生活污水、工业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泊或渗入地表;另一方面各地污水处理水平参差不齐,一些发展滞后地区污水处理技术相对落后,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严重不足,污水处理率偏低。

2.2 垃圾处理没有达到无害化程度

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比重增长,固体垃圾总量逐年都在增加,引起的问题日益凸显。无论生活垃圾或工业垃圾都会污染城市空气、水源,占用大量土地,也直接对城市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合理处理垃圾已成为环境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垃圾处理规模和数量可以达到无害化程度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数市、县级城市垃圾处理程度根本达不到国家无害化标准。

2.3 大气污染、噪音控制不足

一些经济发展较快地区,大气污染已经从工业排放为主转变为机动车排放为主。不仅在于高排车辆尾气排放严重超标,而且因为汽车数量庞大,排放总量仍然惊人。不少城市有大量建设工地,粉尘、噪音污染也不容忽视。

3 影响环境工程建设的主要原因

3.1 经济发展原因

经济发展是以自然环境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搞好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只有这样才能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然而,在实际生产、生活过程中,人类过于注重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众所周知,环境容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在超出环境承载容量的情况下,过渡追求经济发展必然造成环境系统的破坏,进而导致失衡,造成对环境的影响。如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我国森林面积的急剧减少,随之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种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3.2 人为原因

人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体,人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在影响着自然环境系统。人为因素导致自然环境系统的破坏,是影响环境工程建设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占很大比例。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人员出于经济效益的目的,过渡的开发资源,导致自然资源的枯竭,如传统的煤矿产业集中区,过渡开采出现了地面塌陷,环境系统遭到破坏。另外,由于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不足,进而导致了对相关环境的破坏,同时还对相应的自然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和破坏。

3.3 生态环境原因

自然生态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是环境工程建设管理的重点,也是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生态环境具有非可控性、人为难以治理的特点,如自然灾害――水灾、旱灾、地震等引起的生态环境的恶化。当前,全球的气温开始上升,气候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对我国的环境治理和保护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甚至在某些地区或区域出现了生态资源的破坏和灭绝,导致了环境的恶性循环,以及生态环境系统失衡。

3.4 生产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相关的生产工程建设随之大力的发展,由于我国区域发展的不均衡性,自然、经济资源的不平衡,加之各地的发展形式和发展内容的多样性,总体的发展水平和发展状态不高,如高耗能和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这些产业的存在,其生产过程必然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有的地方较为注重扩大生产规模,忽视对环境的保护,造成了环境的破坏。

3.5 环境工程自身的原因

除了上述影响原因之外,环境工程建设自身一些原因也制约着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这些原因包括,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环境工程建设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环境工程的建设和发展。当前,我国环境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待于进一步的提升,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4 环境工程建设与环境生态工程建设的异同点

环境工程与环境生态工程有不少相似点,如两者的目的都是保护环境及协调环境、社会、经济三方面效益;在原理运用方面,环境工程运用环境科学、生物学、工程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环境生态工程运用生态学、工程学等理论。但环境工程与环境生态工程的差异也很明显,环境工程着重于末端治理,目标具体,处理周期较短,见效较快;而环境生态工程着眼于整个过程,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循环达到理论上零污染积累的效果,其目标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一般处理周期较长,恢复较慢。环境工程可以治理环境污染,却不一定可以避免生态破坏,因为环境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的物质、能量排入环境造成的;而生态破坏是人为干扰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没有污染性,不属于环境工程的目标,如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5 利用生态环境理论解决环境工程中遇到的难题

5.1 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大力开发二次资源

目前,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达30%,其余70%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因而工业垃圾与日俱增。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将二次资源的利用列入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二次资源利用率逐年得到提升,反观我国这方面做得还不够。生活垃圾中也有大量的资源可以回收利用,我国在这方面刚起步,也有很大潜力。

5.2 利用科技进步提高环境承载力,以生态文明创新环境工程的发展模式

环境影响或冲击与经济增长速率成正比,但与技术进步成反比,所以单纯发展经济的必然结果是环境恶化、生态破坏,只有技术进步的速率超过经济增长速率,才能有效控制对环境的影响。

5.3 尽快出台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

根据人们现有的认知,应尽快出台环境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如制定与生态环境关键要素所能承载的评价方法;制定环境工程建设项目对各种生态环境影响的量化性的评估标准;在综合性地考虑到社会环境、经济、生态环境收效的基础上对工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切实在环境工程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的环节中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的标准。

6 结束语

总之,环境质量问题已经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环境工程建设能够促进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它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中只有通过优化配置各项技术措施,才能保证生态环境建设有序开展,加快取得成果,减少水土流失,增加林草植被覆盖度,早日实现山川秀美。

参考文献:

篇11

【引言】:

环境保护问题不仅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同时也是环境资源保护和利用科学研究的主要方向。现实生活中人们一直在谈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已经在环境保护工程建设方面取得了非常@著的成效。虽然环境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关注的重点不同,但是两者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

1、工程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承担的义务

1.1保护环境的义务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道德发展标准。当然这并不是说为了保护环境就放弃合理利用环境资源,而是要在合理利用开发的基础上保护环境,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需要的基础上,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影响[1]。因此相关政府部门必须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才能促进全体社会成员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1.2生态公正的义务

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公正的履行其对待自然界生物的道德和基本义务,充分尊重自然界所有物种和系统公平发展的权利。才能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过程中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给予自然环境充分的保护。

1.3尊重生命的义务

在征用荒野、湿地等生态体系进行相关建设的过程中,不仅会造成争夺生命体系的消逝,同时也违背了环境保护对现代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道德要求。也就是说只有切实的做到保护地球生态体系中的所有生命力和物种,才能为地球的整体生态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4善待自然的义务

地球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和发展的为生活空间,同时人类在发展过程中所消耗的所有资源都是地球赋予我们的,所以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必须懂得善待自然环境。在进行任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都必须制定详细的资源开发计划,才能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最大限度的降低对其造成的破坏。

2、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表现

2.1生态环境的污染

城市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雾霾和扬尘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工程建设在实施的过程中,如果路基的开挖、土地的平整等在施工过程中遇到恶劣天气的话,都会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比如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如果出现了运输或者存储不当的话,就会产生泄露而导致扬尘的产生并对大气造成污染。在空气中四处飘散的颗粒物,不仅会造成空气的浑浊,同时也会导致雾霾现象的出现,一旦人类将其吸入体内的话,将会引发支气管炎、肺癌等疾病的发生。工厂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是造成水污染的主要因素。比如,工厂建设过程中的生产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浆、机油、甲醛等污染物,都会对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而施工人员的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废水等由于受到现场条件的限制,往往都是在没有经过污水处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入了河流当中,最终造成了水环境的污染。

2.2生态系统的破坏

现代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任何工程建设的实施都会涉及到自然环境的征用。而在这其中针对荒地、湿地等自然环境的使用尤其明显。所谓的荒地,就是可以进行开发利用而没有开发、建设的土地,其主要是由适宜农业、林业、畜牧业种植的土地组成,而不是纯粹的不毛之地,这些都进一步说明了荒地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不仅含有非常丰富的物种,同时生态体系的活力也相对较高[2]。但是广场建设的开发大多都是从荒地入手,这样不仅将原有的自然空间强行的改造为人类社会的活动空间,同时也导致了原本生存在荒地上动植物的消失。而湿地则是与森林、海洋并成为地球三大生态系统的自然资源,其总面积占据着地球表面的6%。但是因为其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且因为保护措施的欠缺,从而导致了其经常因为工程建设的实施而被征用。而工程建设实施过程中造成的水污染、土壤污染等也对湿地的生命力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并最终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出现了逐渐退化的现象。

3、优化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主要路径

3.1开发可再生的新资源

生态环境理论的应用就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破坏的难题。因此在实施建设工程的过程中,首先必须要确保所有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并以此为基础大力的推行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和研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到目前为止,认了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绝大部分的废弃物还无法转变为可以满足人类生产生活需要的二次能源。而很多西方发达国家经过不断的研究已经实现了可再生二次能源的综合利用,而这也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3.2强化生态保护的意识

假如不能在工程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转变以往的环境保护意识的话,那么环境工程建设的落实也就无从谈起。生态环境保护是每个社会公民都必须承担的义务。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保护知识的宣传和引导,才能使居民心中形成新的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意识,从而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3.3完善科学咨询与科学决策机制

政府决策部门在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道德义务的责任,科学合理的进行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和决策,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城市建设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3]。现代城市建设的规划和设计,不仅要符合工程建设本身对社会、雇主等更方面的利益要求,同时还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确保工程建设的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发展。因此,城市建设发展的规划和决策部门的专业知识和水平就显得尤其的重要,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往那种急功近利的现象,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城市规划建设决策的过程中,积极的听取相关专家学者的意见,在全面论证过程建设可行性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合理的城市建设规划决策。

结束语

环境工程的建设和实施必须以促进生态和谐发展,优化人类生活居住环境为基础。同时还必须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环境工程所涉及的相关资源,避免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环境工程建设整体质量的稳步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