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1 14:48:56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新型工业化的核心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所谓工业化是制造业份额不断上升, 农业份额不断下降的结构转换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主要是包括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制造业的发展。我党十六大报告指出, 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信息化是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当今人类社会已由工业经济步入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经济(知识经济) 时代, 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都已失去可行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新阶段的要求, 我国适时选择了新型工业化道路,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其基本特征是:
1.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所谓信息化,就是在工业化过程中,加快信息高科技发展及其产业化,以此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前进。
2.新型工业化是科技含量高的工业化。科技含量高,就是要加快科技进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提高科学技术的转化率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新型工业化是经济效益高的工业化。经济效益好,就是要生产出高质量的适应市场变化的产品,以提高资金的投入产出率和周转速度,降低生产成本。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由量的扩张转变为质的提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4.新型工业化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工业化。不能重蹈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老路――“先污染,后治理”即“末端治理”的模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5.新型工业化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就是要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利用我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条件,提高经济竞争力,并妥善处理好工业化过程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扩大就业的关系,不断增加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有序。
二、和谐社会呼唤新型工业化道路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目前,我国存在着多方面的社会矛盾,最突出的问题是:失业率升高,居民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的提供有失公平,重大生产事故频频发生,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遏制,等等。为了建设同现阶段经济社会条件相适应的和谐社会,避免出现人为造成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关键是端正经济增长的目标和模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重要因素。2005年我国在制定“十一五”计划时就提出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主线。通过调整,到2010年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5.2、51.2、33.6,但与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仍然偏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而且不仅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结构也有问题。另外,从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太多,与其GDP中所占的比重极不协调,而且把过多的就业人口束缚在土地上,影响了城市化进程,制约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民增收的障碍。目前,我国登记失业率为4.5%,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介绍,我国2006年城镇 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因此就业压力很大。正如十六大提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是我国新增就业岗位的主要渠道。改善和解决这些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矛盾与问题,只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把发展观真正引导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才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强化宏观调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政府宏观调控, 提高政府服务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效率和效益、保持良好的经济结构、提高产业或行业持续竞争力,实现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关键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1)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但传统产业是我国经济实力的主要支柱,不仅在满足国内投资、消费需求和创造就业岗位方面举足轻重,而且在发挥我国比较优势、扩大商品和服务出口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发展中一方面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两者的结合,运用高新技术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使其发挥后发优势;同时在促进和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为高新技术产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2)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一般来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必须加快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但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构呈现出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的需求和发展潜力。同时,人口多、人力资源丰富,既形成了巨大的就业压力,也是我国的一个突出优势。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另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比较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3)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是指提供物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发展总体上对国民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发展不当,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过度膨胀,会形成泡沫、导致对实体经济的破坏,甚至会出现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在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既要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国民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防止和化解其消极影响,趋利避害,保障国民经济安全、和谐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优势。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如果开发利用得当,就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宝贵财富,反之,则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我们在推进工业化时,应从发展劳动力资源优势角度出发,注意把握经济增长和就业、国有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与工业化协调等方面的关系。大力发展吸纳劳动力容量大的区域,如各类城市、城市带和产业聚集区等;适当加大“公共工程”建设,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环保建设和国土整治,促进跨地区的劳务协作等等。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形成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加强就业服务,健全再就业服务体系;全面落实就业扶持政策,推进“再就业工程”; 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等等。此外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构建我国合理的教育体系,推进教育公平,因为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我们要在全社会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培养竞争和开拓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工业化过程中重视增加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尊重劳动者的自和选择权,优先发展教育不断提升人的素质,依靠全体国民推进工业化,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1、在流通领域的结合。
传统技术在流通领域的最大贡献就是为工业化提供了高速便捷的遍布全球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在传统工业技术作用下建立起的现代交通网络不仅改变现代市场的半径,而且通过提高物流速度大大地降低交易的时间。可以说近代以来市场交易半径是随着现代交通网络的进步而扩大,现代交通网络发展程度既是一个国家工业化发展的程度的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市场交易水平的标志。特别是二战以来,服务现代汽车交通需要的高速公路的发展成为一国经济发展的程度的典型标志。世界各国的公路总长度约2000万公里,约80个国家和地区修建了高速公路,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已达20万公里。其中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主要经济发达国家公路里程约占世界公路总里程的55%、高速公路里程约占世界高速公路里程的80%以上。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拥有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拥有8.8万公里的高速公路,约占世界高速公路总里程的一半,连接了所有5万人以上的城市。
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市场交易最具有革命性的,就是在提高交易信息传递速度和处理效率的同时,导致了不同于传统商务活动的现代商务模式的出现。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商务活动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所创造新的商务模式,最具有革命性的变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与传统交通网络相结合形成的现代物流系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活动中的物流成本和最大限度地节约了物流的时间。信息网络虽然没有替代现代的交通网络的功能,但却使建立在交通网络基础上的物流系统得到的优化整合。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导致的交易信息的公开化,极大地降低了传统交易活动中的价格搜寻成本和谈判成本,提高了交易效率。如通用电气、福特公司、克莱斯勒公司等汽车产业巨头,通过电子商务进行原材料网上采购和产品网上销售,使原材料采购成本和销售成本下降20—30%,高的达到40%。日本大电子商务进行采购,也使采购成本降低20%。联想集团自2000年实施电子商务之后,44个核算单位月报表只要半天可以出来,整个联想集团报表也只要5天时间。根据联想集团介绍,实施企业信息化,给公司带来许多可喜成果。库存周转从1995年的72天降到2000年的22天,估算相当每年可降低资金成本1.26亿。产品积压损失由1995年的2%降到2000年的0.19%,估算节约成本3.62亿元,应收帐款周转天数由1995年的28天降到2000年的14天。估算降低成本4700万元。办公自动化使差旅费、办公用品费用降低10%左右,以上各项之和相当公司明年降低成本6亿元。公司的总体费用率由1995年的20%降低到2000年9%。
从世界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看,一个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水平将决定着其市场地位及发展潜力。目前,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在采取各种措施促进本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专家们认为,全球将进入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的交易额会高速增长,未来10年内,1/3的国际贸易将以电子商务的方式进行。目前,我国电子商务还处在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若不加快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扩大我国与发达国家市场效率的差距。所以,我国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在流通领域中面临着双重任务,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现代交通网络的建设,我国目前拥有2万公里高速公路,位居世界第二位。尽管我们的高速公路已居世纪第二位,但相对与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交通网络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另一方面就是现代信息网络的建设。在同时推进交通网络与信息网络建设的同时,更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要在两大网络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服务于中国现代市场经济需要的物流系统建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
2、在生产领域的结合。
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对传统制造业最具有革命的性作用是导致了传统制造业系统智能化。传统的工业技术发展的最高程度是美国企业福特创造的自动化的流水线。最大限度地解决了如何通过替代人的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问题。但传统的技术始终没有超出的一个边界,就是如何替代依靠人脑进行的信息的处理。但信息技术突破了这个界限。数字技术与传统生产流程想结合导致了现代生产流程数字化和智能化。如德国宝马公司,焊装厂5000多个焊点没有一个人,全部是机器人操做,整个生产流程全部在智能化控制下进行。现代智能化的企业并不全是高科技的软件企业,大量是属于“鼠标加水泥”模式的依靠机辅助制造技术消减成本、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兹堡式金属制造企业,或者是驾着装备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播种转基因种子的内布拉斯加之类的农场主。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虽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设备要增加30%的投资,但可以通过提高产品档次和质量、改善生产环境、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等增加85%的经济效益。因此,近些年来,这些国家的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资不断增加。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设备方面的投资只占企业设备总投资的3%。到9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到45%。在通信、保险和投资中介服务等领域,信息技术设备投资甚至超过全部设备投资的2/3。
从国际分工变化上看,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一些产业“纵向一体化”势头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分工与协作方式。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地将大量常规业务外包出去,而自己只保留最核心的业务。例如,波音公司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将制造747飞机需要的400多万个零部件分包给60多个国家的1500个大企业和1.5万个中小企业。在汽车产业,世界上大的汽车厂商通过网络与各级供应商实现互动,把装配以外的边缘业务尽量分包出去,而自己把力量集中在核心业务上。
据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对我国部分重点企业的调查,有70%以上的企业认为企业对信息化投资不足,企业用于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占企业总资产的比重不到1%,与发达国家大企业8—10%的水平相距甚远。我国制造业技术落后,不仅仅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上,更重要的还在传统技术的应用上的落后。如何在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中推进中国工业化和农业化,是中国21世纪面临的最大任务。 3、在管理领域的结合。
自泰罗制以来的管理虽然经历了多次革命。但这种革命并不是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导入管理系统的结果。的信息技术突破了这个界限。在发达国家发生的信息的管理革命,就是信息技术第一次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的结果。信息技作为管理的工具加入到了管理领域,出现了技术与管理的结合,导致了管理由科学管理向信息管理转变。导致一场现在仍在进行的管的革命。现代的信息管理革命的主要可归纳为几方面:
管理结构的扁平化。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导致的信息公开化和管理信息传递、处理的电子化,打破了最高领导层对信息的垄断,使信息处理的传递的中层结构成为多余,所以导致了管理结构由金字塔结构向扁平结构转变。
管理程序模块化。软件技术在管理领域的使用,使以传统的规章制度约束变成了模块化电子化程序,实现了人对人的控制向电子对人控制的转变。中有许多成熟的管理软件,如:ERP(企业资源计划)S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等。这管理程序不仅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实际上也体现了现代最先进的管理程序和理念。
管理方式柔性化。在大量人对人控制管理被模块化的电子信息系统替代之后,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如何提高企业对竞争环境的适应性管理就成为管理的主要任务,那么以人为本的创造性管理,以提高组织适应性的弹性管理就是柔性管理的主要内容。
管理过程民主化。电子信息技术使管理信息公开、透明化的结果,使以垄断信息为前提的集权式管理难度加大,使公开化的民主管理成为可能。现代的民主管理既需要制度来保证,更需要信息技术的参与。
目前管理尚处在经验管理向进科学管理转变时期,与此同时适应信息化的需要又面临着引入信息管理任务。由此决定了不论是企业管理,还是政府管理,都有一个既要科学管理,又要导入信息化管理的,如何在信息管理与科学管理的结合中创造出符合中国特色的新型化的管理模式,是中国管理创新面临的新任务。
4、在技术创新领域的结合。
信息技术对传统技术创新的作用表现在二个层次上:一是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的结合导致的整合创新,使原来的技术升级为高新技术。二是信息技术在技术开发和过程中的使用,在息技术公享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科研和技术创新的新模式。如波音公司1994年开始建立研制信息化系统,在这个系统的支持下,研制生产波音777飞机和新一代波音734飞机,实行无纸化设计,使开发周期由9——10年缩短为4年半。
在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上,中国科学技术创新也面临着两个层面的结合:在综合创新中实现信息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在信息工具与传统科研方式相结合中创造出更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更有利于科研效率提高的现代技术创新模式。
从上述四个层面对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的,可以发现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传统工业化的提升作用,需要作好以下两方面工作:
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由于新型工业化更加依赖于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紧迫,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现代服务业主要是指与现代技术变革、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相伴随而发展起来的新型服务业,包括为现代生产活动提供服务的生产,也包括一些新型的满足个人更高精神需求的现代消费业。
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服务业就将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2007年3月国务院的《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制定的“十一五”时期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比“十五”末期的2005年提高3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比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 000亿美元;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服务业增加值增长速度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到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高速发展,但高增长主要是由高投入拉动的,GDP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而增长。新型工业化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这就要改变传统的单纯依靠增加投入,以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式增长方式,要求在工业的中间产品投入中,降低非再生性资源消耗的比重,提升再生性资源消耗的比重,会导致第二产业对服务资源需求相对上升。实现人均GDP1000美元后,我国的服务业发展处在一个加速期,为第二产业提供中间服务和支撑的物流、信息、中介等行业也蓬勃发展,工业产品增值构成中,与制造环节紧密关联的设计、研发、广告、营销、管理、信息、金融、会计、审计、律师等专业化生产服务和中介服务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服务资源逐渐构成工业生产投入的重要部分。因此,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加快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继续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将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强度较高,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加剧了能源供求矛盾和环境污染状况,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服务业是无烟产业,对环境损害程度很轻,对资源依赖性很低。因此,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用现代服务业对第一、二产业内部结构进行优化和重组,有利于减轻对自然环境的损害,保护自然资源,加强资源开发管理,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 现代服务业对于增强工业产业竞争力的作用十分明显。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在工业产品的附加值构成中,纯粹制造环节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中物流、营销、研发、信息服务等专业化生产服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成为企业提高效益的主导因素。因此,有效地利用服务资源是工业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另外,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物流、咨询、科技等专业服务机构的不断涌现,将为工业企业提供更好更多的服务,许多企业可以把过去自己从事的一些业务活动交给外部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业务外包可以使复杂的业务得到更专业化的操作或在经济方面获得更合算的成本构成,使企业可以在更具比较优势的业务领域中扩大竞争优势,将更多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核心业务上。这种变化使得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生产日益规模化,社会总成本下降,从而增强工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服务资源成了新型工业化的生命线。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提高工业企业的信息化水平。由于信息化技术落后,我国许多工业企业内部管理效率低,科技进步相对缓慢,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对工业化推进的制约日趋严重。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这将引起工业部门对信息服务业的强烈需求。工业企业用信息技术来装备生产手段,改善制造工艺和生产流程,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三流合一”,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全面提升生产、经营、管理效率;在企业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价值链管理中实行信息化,推动业务流程和生产要素的重组;用信息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新支点,要把握这个新的机遇和挑战,积极发展信息产业,并对传统产业进行渗入、融合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的提升和发展,真正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现代服务业可使我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资本劳动比率持续上升,资本对劳动的吸纳能力减弱,就业和社会稳定的压力会逐渐增大,发展现代服务业,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意义重大。据测算,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新增劳动就业人员增长2个百分点,解决约40万人的就业问题。有关资料显示,1978年中国服务业就业人数为4 890万,到2006年已达到2.4亿,28年中净增1.9亿,平均每年增加682万人就业,而同期制造业增加的就业人数是1亿,平均每年增加357万。这些数据表明,服务业提供的新增就业机会大约是制造业的两倍。但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尚有巨大的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因此服务业是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强国的根本条件,只有大力发展服务业,才能实现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持续发展的工业化。
随着我国工业的不断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必然趋势,不仅能够促进工业越来越强大,而且有利于推动工业经济的转型和升级。但是,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践中,存在着诸多不足问题,直接阻碍工业发展进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作用下,信息是工业企业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只有通过有效策略而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才能加快工业经济转型的发展进程,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总思路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相关人员应提出科学合理的总思路,以推进二者相融合进程,并加快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首先,对传统工业产业加强信息化改造,以构建新型的工业企业;其次,关注新兴工业产业的发展问题,尤其对其给予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支持,确保该企业能够积极开展信息化实践活动;再次,从工业企业传统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的视角着手,对其融入信息化的新发展理念与模式做进一步探究;最后,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后的工业企业管理问题而加强研究,以发挥工业信息化优势。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现状
伴随工业企业的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尽管如此,工业企业在实现二者融合时,仍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首先,工业化和信息化仍然各自发展,未能从根本意义上实现融合;其次,就二者现阶段的融合程度看,难以为工业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再次,二者融合中,缺乏有利的技术支持,且对国外先进技术的依赖较大;最后,针对二者融合,缺乏完善的基础保障体系。
三、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及工业经济转型的策略
(一)对工业经济发展做正确评估
由于我国在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着阻碍影响,对工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所以,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必须针对工业经济发展现状而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估,以获取精确的信息依据。首先,针对工业企业而构建完善的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评价框架。一是了解信息化资源普及度,对工业企业具备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加以调查;二是评估工业企业和信息化的契合度;三是针对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后的工业经济转型策略等内容而提出预案;四是对二者融合后产生的效能等方面加以预测。其次,明确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评价标志,并依据标志而评估二者融合程度,为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创造有利条件。
(二)抓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关键点
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中,相关人员应抓住二者融合的关键点,以推进二者融合的发展进程。首先,工业企业在自主研发设计环节中,应加快信息化建设,既优化研发流程,又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工业企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其次,工业企业在生产环节中应实现信息化,如引进先进的设备等,并对生产环节中的调度信息、产品质量信息、订单流通信息等加以信息化管理。再次,在经营管理中,应实现信息化,以打造更为合理的一体化管理平台。最后,在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过程中,应为工业企业实现信息化而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如建立信息系统、搭建信息化平台、培养人才和组建一支高素质工业研发团队等,确保工业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构建示范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
要推动工业发展,必须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而构建示范性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尤为重要。首先,构建示范性信息化服务平台,应面向中小企业,既为中小型工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服务信息,又能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平台。其次,相关部门积极构建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为工业企业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中,工业企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探寻互联网发展之路,而电子商务交易和服务平台的构建,既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结合,又能为工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最后,政府等部门应针对信息化服务平台的构建而加大支持力度,不仅规范工业企业的行为,而且为工业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四)对工业信息化服务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中,服务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对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首先,加快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为工业企业与商户之间的沟通和发展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在此过程中,服务机构能够为工业企业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以提高服务质量。其次,为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对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不仅能够解决相关发展问题,而且对降低工业企业信息化风险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美国的工业实践经验可知,美国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相融合的过程中,工业项目中约有40%以上的工业企业发展超出预算,可见,二者相融合,取得良好成效。最后,相关部门对培训服务机构建设给予大力支持,一是针对机构员工而加强培训;二是提升人员的自主研发能力,为工业企业提供更为灵活多样的服务。
四、结论
一、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经济危机后,我国一度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该措施有效遏制了下滑的经济形势,但我国商业银行的隐形债务和不良资产也逐渐攀升。资本约束、外资银行的强力竞争、金融脱媒、客户需求多变等因素导致了我国金融环境的复杂多变,使得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不断探索新的利润增长点和经营模式。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都在努力开展新业务,但尚未取得明显成效,各项新业务与欧美商业银行仍存在很大的差距,存贷差仍是其最主要的利润点。因此,信贷业务经营的好坏,仍然是关乎我国商业银行前途的关键。
二、商业银行对公信贷业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营销能力不高。作为银行门面的营销部门,是银行营销环节中的主要参与部门。其往往在完成银行所布置的对公业务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余,忽略了对信贷业务的营销拓展。主要体现在营销不合理、缺乏责任心、职业素养不高、缺乏对信息的有效捕捉、工作效率不高等方面。
(二)财务资源的分配欠合理。银行业务部门在对员工进行内部业绩考核以及绩效分配的时候,忙闲不均的问题一直存在。工作量过大、经常加班的同志并没有因此而得到合理的倾斜,对营销工作中作出了突出贡献的个人还未匹配相适应的奖励。这些问题都影响着营销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三)高素质人才难以为继。高素质人才是每个公司竞相追逐的优势资源,也是企业最大的竞争优势。同行之间的竞争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业务部门人才的竞争,银行需要的人才为业务性强的复合型人才。市场经济体制下,交易是按照市场安排来进行的,专才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梯队的培养还存在很大的不足,远远不能够适应银行业务的开展和优化。
三、如何开展和优化对公信贷业务
(一)大力开展银团贷款业务。在国内信用环境和企业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各商业银行对各自的客户进行授信,贷款企业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商业银行之间沟通不畅,获得远远超过自身偿还能力的贷款,导致各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加剧,放宽信贷条件,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商业银行之间及与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在竞争的同时也存在较大的合作空间,双方合作的产品主要有银团贷款、搭桥贷款、业务等,其合作的原因主要有许多信贷项目投资巨大,单独一家银行难以承担,往往需要多家银行共同投资。各银行独立对企业信用进行评审并相互沟通,通过协调的多边审查、多边监督机制,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有效识别、分散贷款风险。另外,参加银团的各商业银行需以同样的利率、期限等条件发放贷款,从而防止商业之间恶性竞争。银团贷款可以全面反映客户资金需求与商业银行资金供给的整体状况,有利于形成利率市场化的贷款利率形成机制。
(二)加大中小企业信贷创新力度。积极拓展中小企业信贷业务,加快对中小企业信贷产品体系进行完善的步伐,提升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统一品牌的参与度,丰富中小企业的信贷产品。将市场调研的频率和内容稳定化,及时深入市场开展调研,对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进行细化,根据不同类别客户群体的特征,拟定有一定标准的差异化的融资服务方案以及相对应的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做到对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物流、业务情况心中有数,既要保证中小企业对公贷款的赢利性,又要控制好风险。
(三)增强开发、服务客户的能力。应积极主动地争办和拓展新的优质客户。要深入研究行业、公司的发展趋势,明确长期的合作群体和服务群体目标,对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和新型企业,从一开始就要与之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存在风险的客户要有正确的理解和认识,银行业本身就是承担风险的,对风险的态度不应消极回避,而是要把风险看作一种资源,积极开发可以利用的风险来化解自己承担的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高科技企业、跨国公司和上市公司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优质客户群。从这三大客户群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他们是一个快速成长的新兴客户群,代表着未来的市场方向,因此商业银行应加大对这三大客户群的拓展力度,分享这些企业快速成长的成果。
期限转换功能的非银行化
期限转换是商业银行的第一个核心功能。指商业银行借短贷长进行负债经营,将短期负债转换为长期资产,在存款人存款合约到期期限和贷款合约的到期期限之间实现平衡。能实现期限转换功能的不只是商业银行,还包括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但并非所有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都有此功能。这类机构可以统称为期限转换金融中介。早期的商业银行特许权法等将商业银行的短期负债——吸收存款垄断化,但是,随着现代货币市场的发展,存款这种被动负债的劣势逐渐显现,并被多种形式的货币市场负债方式所代替,商业银行逐步依赖货币市场的主动负债。
期限转换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创造货币。商业银行通过期限转换创造了双重的货币要求权,即存款人对商业银行的要求权和商业银行对贷款人的要求权。双重要求权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了搜寻成本等交易成本,而这正体现了货币产生的最基本原因。
影子银行的期限转换功能发生在货币市场,具有典型的货币创造功能。影子银行机构利用ABS管道机制、资产支持商业票据市场、回购工具,向货币市场基金等机构进行超短期和短期融资,并将资金投资于期限长于负债的信贷和其他长期债券资产。影子银行体系的期限转换功能也创造了多重货币要求权——各类货币市场工具,如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货币市场基金份额。
这种货币要求权与普通存款的相同之处,都是一种与货币直接相连的债务凭证,要根据债权人需求随时兑现转换为现金。与普通存款的不同包括:第一,不能直接用于满换,即是一种流动性不及现金的准货币。第二,属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凭证,而不是居民、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债务凭证。第三,影子银行机构不受法定监管制度如存款准备金制度、资本充足率要求等约束,从而没有硬约束解决期限错配,只是依靠不断提高所持负债的信用等级不断展期,高度依赖货币市场新的融资,由此才避免了被迫将资产货币化的挤兑风险。可见,其具有内在的脆弱性。
从实际操作来看,期限转换功能非常容易实现,可以由银行之外的个人、企业、机构操作。但是,并非所有的债务凭证持有人都像银行存款持有人一样受到中央银行金融安全网的保护。无论主体的性质如何,期限转换功能即货币创造的安全性取决于主体的信用,而主体的信用取决于其投资的长期资产的价值,或者其拥有抵押品的价值。
由于单纯依靠资本金制度和部分存款准备金制度无法满足随时出现的流动性需求,期限转换功能包含内在的流动性风险。由此,也衍生出另一项业务,即银行通过出售资产和二次出售打包资产获得市场流动性。只要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一直具有流动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出售资产和二次出售打包资产最终不会改变资产的长期性特征。出售资产而不是一直持有到期,成为弱化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关键因素。
当金融市场充斥越来越多的可以投资的盈利性长期资产,如被兜售的打包信贷资产或者长期债券时,投资需求能诱致资金的供给,各类主体都可能通过借短贷长来延续投资行为。而在过去几十年中,美国的商业银行体系和各类金融公司通过贷款出售,向金融市场释放了大量的长期资产,虽然形式并不都是长期的房地产贷款,但各种被包装后的长期资产(如MBS、ABS、CDO等)都是贷款资产的衍生品。在此之前,依靠国家信用支撑的国债和优质企业的公司债券是金融市场中长期投资的主打产品。这些长期投资资产的供给活跃了货币市场融资,而且,通过各类金融创新技术和信用增级手段,使超短期、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与普通人可以小份额持有的货币市场基金相关联,而后者的性质与普通存款非常类似。由此,在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通过影子银行机构的期限转换功能,也实现了全社会盈余资金主体和资金短缺主体的联通。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一、确立国有企业党群工作目标和实现路径的必要性
前不久,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的讲话及会议一系列重要指示为进一步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开创群团工作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机遇。也为国有企业党群工作推行目标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支持。
国有企业党群工作作为一种旨在发挥企业党政联系企业职工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凭借党群工作平台,以塑造企业文化以及对企业职工良好思想政治素质实施教育的活动,其对推动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为人们广泛认可。但随着形势发展,企业党群工作如何适应当前新形势和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需要我们不断赋予国有企业党群工作新的工作内容和方法,并以此而进一步推动国有企业党群工作作用价值的实现,从而使党群各部门的工作能够以“接地气”的方式落到实处,为企业行政领导所依重,为企业职工所信赖。就此意义而言,必须明确确国有企业党群工作工作目标并实现工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有效统一,从而在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及时跟进、主动对接,切实承担起引导职工群众听党话、跟党走的政治责任。切实解决国有企业党群工作中所存在着的计划性不够、 操作性不强、标准性不高等问题。
笔者认为,推行党群工作目标化管理,就是要按照所强调的:改革和改进机关机构设置、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坚持力量配备、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这一讲话精神,参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方法、手段,推进党群工作创新实践。具体而言,就是结合企业实际,确定相应的可实现的具体目标,并对其结果进行目标化考核,以深化新形势下国企党群工作的改革与发展。
二、确立正确的工作目标
牢记使命,是党和国家对国有企业党群组织的必然要求,也是国有企业党群组织确立工作目标根本之所在。使命是什么?使命就是组织存在的原因,组织存在的目的以及组织所确定的远景、战略、计划和实施步骤。
国有企业党群组织作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在企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就必须寻找与现代企业管理相适应的管理目标,如此,才能完成自己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什么是目标?百度上给出的解释:目标就是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
国有企业党群工作,要想在企业改革发展中大有作为,首先就必须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如同企业没有目标就无法现实管理这一显而易见的道理一样,党群部门要实现有效管理,也必须以党群组织的政治属性为原则,以坚实的事实根据、可靠的标准以及相应的考核手段来决定行动和决策的有效性。结合笔者所从事的工作实际,认为,目前国有企业党群工作的工作目标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确立:
首先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如同在中央党校纪念大会时所强调的“党校姓党”同样的道理,国有企业的党群工作,也必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这是党群各部门制定工作目标的根本要义。
其次,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企业广大的职工群众是企业党群工作的工作对象,党群部门开展的各项活动,要围绕职工群众来开展。要强化问题导向,突出改革重点,密切与职工群众联系,把党群部门建成完善运转高效的扁平化组织,坚持为企业分忧、为职工谋利,把党群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各种活动之中,进职工岗、访职工情、结职工亲,夯实企业党群工作的群众基础。
第三牢固树立发展意识。从“十三五”规划来看,深化国企改革,是为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这一角度出发,稳定企业,就稳定了我国经济增长的基础。因此,党群工作目标的制定必须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目标任务来进行,通过多措并举,团结动员企业广大职工为推动企业发展而贡献力量。
三、国有企业党群工作工作目标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一)工作目标要有量的概念
根据企业发展规划,结合党群部门工作特点,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既要有中、长期目标的量化,又要有短期阶段性目标的量化,提出相应的保证措施以及要达到的工作标准,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周有任务,并通过党群联席会、月度计划会、周工作安排会的方式对需要达到的工作效果作出安排。
(二)工作目标要有可操作性
确定的工作目标要符合规范运作的条件。党群工作具有线长、点多、面广,任务琐碎的特点,因此,工作目标必须围绕可操作原则来制定,既要保证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又要与企业不同时期的重点工作相结合。目标要明确、具体,克服工作过程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按照所制订的计划、目标、步骤,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三)要有对工作目标实施结果的评价
要对实际效果进行量化评价,将“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使各项工作的优劣能够通过与目标任务的对比,科学、严格的考核,得出结论。既要对相关制度执行情况进行量化,又要对最终效果进行量化。通过结果评价的量化,使党群工作的作用得到真实的反映和检验。
综上所述,在深化国企改革的背景下,实施党群工作的目标化管理,是提升国有企业党群工作整体水平的必要,也是我们党群工作者,坚持党群工作内涵、不断强化党群工作领域、发挥党群工作作用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点内容,影响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目标的实现,是凝聚企业内部力量,团结组织意识,调适企业内部矛盾的重要手段,贯穿于企业经济管理与生产的全过程,是企业思想的集中体现,其形成与企业价值观、目标、处事方式、经营理念等直接关系,不同企业会形成不同企业文化,这是企业特有文化形象,通常是在特定生产环境和管理模式下,形成的企业特色精神财富,包括:企业道德规范、企业精神、企业环境、企业制度、企业产品等众多内容,是企业独特文化的沉淀[1]。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与约束性功能,能约束员工行为,引导企业目标实现和员工工作开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建设,能有效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防止人才流失,留住人才。在新经济环境下,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作节奏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员工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情绪波动大,易产生不安情绪,难免会影响工作质量。而且员工对企业信任度也在不断下降,非常容易造成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2]。人才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因此,企业应积极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对工作的责任感,提高员工对企业信任,减少员工不安情绪,使其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提高工作质量,从而全面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通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目前国内企业普遍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文化对企业经营管理影响没有一个正确认识,缺少企业文化建设意识,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多存在缺失现象。企业应正确认识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加强企业文化文化建设。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企业文化建设思路:
(一)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组成基本单位,企业若想持续发展,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必须有稳定人力资源支持。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做到尊重员工个体性差异,给予员工关爱,调节好员工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塑造良好工作环境,通过企业文化熏陶员工思想,激发员工工作热情,促进员工职业道德的提升,使其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工作开展中领导层应给予一定重视,遵循“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抓,两手都狠抓”的企业发展原则,加强企业文化宣传,注重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规律的体现,把企业文化内容传递给员工,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员工认同感,构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来潜移默化影响员工职业观和职业定位,使企业文化价值得到发挥。
(二)建立体系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毋庸置疑,想要保障企业文化建设有序性,使企业文化发挥最大效能,走向正规化,必须构建相关体系。企业文化体系的构建,不仅要考虑企业情况,同时要考虑行业情况和员工情况,保证企业文化体系的可行性。若企业文化要求偏离行业实际情况,不符合企业自身条件,对员工提出苛刻要求,不仅无法得到员工认同,反而会激起员工不满情绪,影响员工工作质量,甚至造成人员流失。
(三)转变思维
1、供小于求,结构失衡。2、 毕业生质量参差不齐,不能实现毕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3、现有技术和技能型工人素质不高。4、队伍老化,出现断层。
(二)教育观念的矛盾
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长期以来人们仍把职业教育视为第二选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相当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动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影响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我区新型工业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三)师资队伍的矛盾
1、教师来源不合理。2、教师数量不足。3、企业兼职教师数量少。4、教师培训环节薄弱。5、“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尚未真正形成。
(四)专业设置的矛盾
1、专业结构不合理。2、专业名称不够规范。3、个别专业规模过小。4、专业设置更换频繁。5、设置程序缺乏企业参与。
二、内蒙古职业教育改革的对策
(一)明确办学指导思想
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决定着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现阶段,全区职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应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批企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劳动者。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区职业教育应当完成三个转变: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转变办学机制,实行开放办学;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转变,加强校企合作;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岗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努力做到教育和岗位“零距离”。积极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式”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二)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为加快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自2005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财政部以立项的形式划拨专款对职教基地建设给予经费支持,地方和有关学校也以配套经费的形式加大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经费投入,使得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综合条件有了较大的变化。在进一步整合高等职业教育资源和保证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基本办学条件的前提下, 自治区应进一步增加财政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扶植和支持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教材建设和课程建设等方面,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品牌院校和专业,为自治区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所需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全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三)加强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主要是面向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区域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点之一。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应紧密地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全区工业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相适应;特别要与全区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重点建设产业相适应。 在构建区域性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要以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依据,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一是要以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为突破口,打造省级、国家级高等职业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二是要加快设置自治区经济建设急需、岗位针对性强的地方特色专业;三是在审定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时,努力使其贴近产业发展需求,以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
(四)深化课程建设改革
1、 课程决策分权化
职业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要有多方参与。由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学单位牵头,聘请相关行业(企业)与用人单位,以及教育、科研部门的有关人员参加,建立教学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制订专业发展计划、教学大纲。始终保持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适宜性,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需要。
2、 课程理论适度化
重点介绍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方法,做到少而精,强调实用、够用、管用,不片面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使学生适应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3、 课程设计动态化
课程不只是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且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转化为新的课程内容,并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对原有的课程及其内容予以调整修正。其基本过程为:职业岗位需要评估―课程开发与设计―教材选择与编写―教育实施―评价反馈―修改调整。
(五)构建新的职业教育培训模式
职业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发展职业教育必须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建立形式多样、更加灵活、富有弹性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一要扩大学校在招生、专业设置、学籍管理、课程开发、教师聘任、教材选用、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提高其面向市场依法自主办学的活力;二要坚持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以社会需要为准则,不拘一格地开展职业教育;三要整合教育资源,使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方向发展。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 扩充优化职业教育教师数量和结构
一是针对目前理论课、文化课教师比例偏高,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例偏低的状况,提高专业课、实习指导教师比例;二是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重点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三是要广泛吸引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
2、 提高职业教育教师整体素质
建立职业教师培训基地,形成教师到企业进修、实践通畅稳定的制度,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综合教学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3、 完善职业教育教师管理制度
新任教师除应具备规定学历文凭外,还要逐步增加相关工作经历的要求,切实具备职业教师应有的素质。
4、 完善教师聘用制度
[中图分类号] R54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5)17-0079-03
重症肺炎发病急促、病情危重、病死率高、并发症较多,其中心力衰竭是常见并发症之一[1]。因此,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应该及时治疗。目前主要常见的方法为连续血液净化(CBP)治疗,该方法通过血液净化设备对机体中炎性物质、水及电解质、有毒有害物质进行清除[2,3]。本研究主要探讨应用CBP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8月~2014年12月入住我院的80例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37)与观察组(n=43)。对照组中,男22例,女15例;年龄44~75岁,平均(59.29±9.02)岁;观察组中,男26例,女17例;年龄43~76岁,平均(61.43±9.8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4]
①呼吸衰竭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②患者入院48 h内肺部浸润扩大程度在50%以上;③感染性休克或者需要使用血管活性类药物超过4 h;④急性肾衰患者,尿量
1.3治疗方法
两组均予镇痛、吸氧、强心以及利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CBP进行治疗:使用金宝PRISMA SYSTEM血滤机及聚丙烯腈膜滤器对患者进行24 h连续性治疗,置换液自行配置,治疗时间视患者的病情进行制定,可持续24~72 h。通过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创建血管通路,血液流速大小为(150~180)mL/min,置换液流速为(2.5~4.0)L/h,采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处理,剂量参考患者凝血指标。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R、HR、MAP、APACHEⅡ评分及Boston积分、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指标水平、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指标水平。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RR、HR、MAP、APACHEⅡ评分及Boston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气分析及血生化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所有血气及血生化指标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检查指标(SV、CO及LVE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超声心功能指标比较(x±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
2.4 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
观察组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或减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
表4 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比较(x±s)
3 讨论
研究表明,重症肺炎是主要由病原菌感染而产生的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其病情十分严重,且临床病死率极高。该病不仅起病急、病死率高,而且还并发多种严重疾病,其中合并心力衰竭就是一种重要的疾病[4,5],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肺部的通气与换气功能发生障碍而造成组织缺氧、CO2潴留等,从而对机体产生刺激作用,使得机体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等物质,导致肺小动脉发生痉挛以及低氧性肺动脉高压,从而加剧心脏负荷压力,直至发展为心衰。目前一般认为,重症肺炎严重损害心肌,除了病原微生物直接对其影响外,细菌内毒素及其代谢产物造成机体炎症介质产生量上升,最终导致全身性微循环障碍以及多器官受损伤[6]。所以,重症肺炎并发心衰的发生发展除与细菌及病毒感染有关外,同时也与机体免疫力过度被激活、很多炎症因子过量释放有关。对此,应该采取有效措施对该病进行及时治疗[7]。
CBP是一种全新的治疗重症肺炎并发心衰的有效方法,具有非常理想的临床疗效,对心肌肌钙蛋白C有一定的功效,具有稳定心肌钙键以及增大心肌肌钙蛋白C对钙离子的敏感作用,从而使得肌钙蛋白C在钙离子的作用下对心肌收缩反应具有稳定性,使得心肌收缩力明显升高,从而使心肌耗氧量上升,同时也不会导致心律失常发生[8]。此外,CBP还可以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膜处于完全开放的状态,而且使KATP通道被完全打开,从而对血管具有较好的扩张作用,显著降低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楔嵌压力[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HR、APACHEⅡ评分及Boston积分与对照组比较,P
综上所述,连续性血液净化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应加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栾晓嵘,李静,牛广红,等. 左西孟旦治疗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观察[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20):38-41.
[2] 任古松,张春霞.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重度心力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J]. 天津医药,2012,40(11):1169-1170.
[3] 黄淑田,张丽娜,金露萍,等.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血清脑钠肽与血尿酸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研究[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23):7132-7135.
[4] 秦俊明. 前列地尔联合托拉塞米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J].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3):25-26.
[5] 胡秀全.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合并肾衰竭患者18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4):71-72.
[6] 贾凤玉,孟建中,荣鹏,等. 连续性血液净化救治危重心肾综合征对患者预后的影响[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5):4390.
[7] 伟,梁兰青. 连续性血液净化在多脏器功能衰竭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2013,19(3):476-479.
[8] 张海燕. 30例心脏骤停患者急诊抢救疗效分析[J]. 河南医学研究,2013,22(3):395-396.
[9] 郑洪玲. 影响儿童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八项因素分析[D]. 山东大学,2012.
[10] 陈俊轶,董跃华,曹蕾春,等.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对重症肺炎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 河北医药,2010,35(10):1470-1472.
关键词 企业 文化建设 思想政治工作 新形势 融合
国家经济的根本发展,要依靠于企业的建设发展,然而在企业的建设工作中,针对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两项内容,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能够促进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企业的工作氛围,进而灵活经营,使得企业经营得以稳步提高。并能更大的促进彼此发挥作用效能,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一、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存在问题
(一)思想政治工作
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对员工的思想政治进行提高,从而促进企业的经济建设,它主要工作内容分为三种,即理论,政治和思想教育。理论教育的内容就是将国家的发展方针对员工进行讲述和分析,以它为基础建设来发展企业根本指导,促进企业员工为了实现中国梦而不断努力,同时将爱国思想和集体主义荣誉感进行贯彻。而政治方面的内容就是以国家的政策方针为主要内容,在促进员工的基本素养的同时,政策法律的灌输可以使员工对国情进行基本的了解,从而能够根据国家发展的形式对自身做出不断地要求,促进企业的发展建设。思想教育则是根据相应的生活环境和自身发展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对工作进行消极影响,这样的情况就需要相应的思想教育,对员工的情绪进行开导,对问题进行解决,促进他们积极的工作,使企业得以长效发展。
(二)文化建设
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精神文化的发展就是思想基础的建设。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是根据企业的自身发展进行具体规划的,他对于企业的整体管理具有一定的规范性,但是它的发展必须遵照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进行,它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需要整个企业上下一心,一同完成。
(三)存在问题
很多企I在相应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建设进行融合,但是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却存在很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在相应的企业道德建设方面不够完善,很多企业在建设的过程当中,为了将自身的经济建设提高上去,在相应的利益赚取途径上,仅仅遵循守法的义务,却违反相应的道德标准。另一方面,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过于形式化,不能进行切实的实施。他们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对文化建设没有相应的切实落实,而是只将文化建设利于口头之上,难以提高员工的思想建设,使得企业的建设不能有效的进行,难以提高员工的精神文化。
二、融合方法
(一)在制度方面进行融合
文化建设分为四个方面,在相应的文化制度方面,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之进行融合,可以通过相应的制度建立,在做思想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将制度进行切实深入,加深员工的制度观念,从而有效的控制自身的行为,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制度建立的必要性,服从相应的管理。而且相应的制度建设,要跟随国家形式的变化而进行补充,在这样的过程中,将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融合,有利于及时了解国情发展,解读政策,从而使其更好更快的发展。
(二)在精神文化方面
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进行结合,能够使精神文化被贯彻落实到实际当中去,可以通过一定的精神文化在相应的思想政治工作中激励员工的意识,强化相应的企业精神。可以设置一定的外部环境,根据要进行的精神文化内容设置相应的计划,并对员工施以相应的信息反馈,促进他们心理和思想上发生变化,从而促进企业的文化建设。自觉地履行相应的企业精神,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促进员工进行集体参与,培养他们相应的团队精神,能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
(三)物质和行为文化方面
在信息化的时展背景下,员工的形象发展对于企业的建设越来越重要,要想有效的促进企业员工的行为和生产产品的质量被得以保证,就应该在相应的发展过程中促进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互融合。限制一定的行为方式,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开展相应的教学辅导,提高他们的思想理论的同时,将企业的文化进行融入,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得企业得以进步发展,自觉维护相应的企业形象,改善企业工作环境,使企业的经济发展得以进一步提高。
三、结语
在新形势背景下,将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相融合,可以有效促进两者工作效能的最大发挥,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改善相应的企业环境,促进员工相互团结竞争,使产品质量得以有效提升,员工形象得以维持,从全方面提高企业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