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2 16:56:51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双减政策下的教育现象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双减政策出台的根本原因可能是新增人口的减少,出台相关政策是为了提高出生率。而提高出生率又分几个方面,比如说增加大家生孩子的欲望,比如降低生孩子和养孩子的成本。
【对教育培训行业的影响】
教育是养孩子的成本,当然现在打击的只是供给侧,需求侧的需求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还是存在的,所以短时间来看,估计会往1对1和公立学校培养方向发展。这可能是根本的东西。
双减政策表象上是打击了供给侧,政策要求已上市机构退市或者改为A股市场,没上市的不再允许上市,注意是不再允许上美股,港股A股都是可以的,所以短时间来看教育股票会大幅下跌,并且会持续下跌。
美股教育股票下跌对于利益方来讲是严重受损的,也就是财团们。财团们受损失是一定要找到制衡的方法,也就是目前看到的大批量卖出,可以说是不管什么类型的股票,这也就是表象上我们看到的股市血崩,一绿到底。
短时间内会如此,但一定会恢复的,同理教育机构也不会彻底死掉,需求还在,也一定要解决。
【教育的未来,可能正在向德国模式转变】
至于未来解决的方向,建议大家可以去研究德国的教育体系。粗略说的话是在高中分流,一半上本科研究生方向,一半上中专大专就业,或者再转本科。也就是50%的学生会去学技能方向。另外就是大家毕业后去学习技能培训,也就是现在口头说的职业教育。
总之教育的减负根本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实现真正的普惠教育。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奔着这个方向提前做准备吧。
【这个行业被影响最深的的本质】
先说,为何出台“双减”等相关政策打击校外培训。任何行业的商业化的最终目的是行业的普惠化,拿医疗来讲,医疗的商业化会让医疗更加的普惠,行业成本大幅降低后让大部分人都看得起病,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引进最新的医疗技术,让更多的疑难杂症有更针对性的治疗。
同理,教育的商业化的最终目的,促进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教育的普惠化,但同时会带来两个致命的问题:
第一,当井喷发展时会造成教师资源的不足,而补充教师资源的最快方式是“掠夺”公立学校的优秀教师,这点上会导致公立学校与私立培训机构(和私立学校)的双方对立。有同学说了,私立学校不是一直存在吗,也没听说严重对立的情况啊?!私立学校一直从公立学校抢优秀教师,这事儿在各地都有发生但没有上升到如此严重的局面,直到近几年在线教育的发展,加速了对立的严重性。
第二,教育的商业化会导致部分家长和孩子通过商业教育,也可以直接说是花钱报各种补习班的方式,达到培优,达到“掐尖”中的尖子生。而苦苦通过常规学习是完全达不到的,进而会引发出我们通常所说的阶层固化的程度。这点不再多谈了。而另一个大家经常讨论的“焦虑”在上头的层面上来讲不是最重要的,所以算不上致命问题。
一、陪伴是给孩子成长最好的礼物。
优秀的孩子都是“陪” 出来的,幸福的孩子都是“伴”出来的。过去,陪伴孩子最多的时光是在往返各种辅导班的路上,一路的奔波错过了与孩子们交流的时光,在每天都“快点”的催促中渐行渐远。而“双减”政策之后,陪伴孩子的时间增多,每天晚饭后我们利用散步时间和孩子谈心,了解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态,帮助她学会正确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坚持亲子阅读,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
亲子共读最幸福的时光。记得在读《让我陪你重返狼群》这本书时,原本说好是我们一起读的,可孩子利用课余时间,不到两天的时间就把书读完了,还绘声绘色的向我剧透书本里中的精彩情节。有时我们还会分角色阅读。比如读《夏洛的网》时,孩子的角色是蜘蛛夏洛,我就扮演小猪威尔白。孩子每次在朗读的时候,总是声情并茂。特别在非常感动的故事情节,看出她的眼眶有些湿润。因为蜘蛛夏洛在最关键的时刻用它的大爱拯救了小猪。在夏洛的身上让孩子深深感受到了什么是无私的奉献,什么是最真挚的友谊!
亲子共读的时光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带给我们心灵的成长和震撼。孩子也在书籍的滋养下越来越可爱,懂事,乖巧……
三、坚持体育锻炼,磨炼孩子坚强的意志。
运动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对孩子的学习也至关重要。暑假中,我们每天带孩子在小区晨跑,通过坚持不懈的体育锻炼,孩子的体能和体质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为了让孩子知道什么是体育精神,在东京奥运会期间,凡是有中国运动员的比赛,我们几乎都会陪孩子观看,想让孩子通过奥运比赛,了解每一个运动员背后艰辛的付出,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奥运精神,什么是中国精神,同时也希望孩子能以奥运健儿们为榜样,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单位名称(盖章):桂林市教育局 联系人及电话(手机号)岑俊卫13737725850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具体内容
工作目标(达到的效果)
工作措施(分条罗列)
完成时间
责任科室及责任领导
1
精文減会
做好精文減会工作,为基层减轻负担
精简文件及会议数量,减轻基层负担
严格按市委、市政府要求落实精文减会任务,文件和会议比上年下降。
2021年12月31日
办公室 陈念进
2
关爱教师
为新入职和未购房的教职工安排教师周转房
为无房教职工暂时解决住房问题
1、符合条件的老师提出住房申请。 2、审核通过后在现有的条件下安排住房。
2021年12月31日
办公室 陈念进
3
中考体育
对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体育考试方案解读和广泛宣传
让广大考生和家长充分了解今年体育中考方案的变化以及三大球的考试方法和评分标准
在桂林教育信息网和桂林晚报中考体育方案解读信息。
2021年12月31日
体卫艺 刘小松
4
学校食堂改造
大力推进学校食堂“明厨亮灶”工作
提高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确保校园食品安全
1.下发实施学校食堂“明厨亮灶”的工作方案。
2.定期汇总统计覆盖率信息并进行通报。
2021年12月31日
体卫艺 刘小松
5
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秩序
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秩序治理
以“保安全、促稳定”,创建 “平安校园”为工作目标,开展校园及周边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化解工作,集中整治校园及周边环境秩序突出安全隐患问题
1. 全面治理校园周边交通安全隐患。
2. 全面加强学校内部防控。
3. 全面整治校园周边流动摊贩。
4. 全面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周边治安秩序的管理。
5.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校园周边高危人员排查、管控。
2021年12月31日
安稳科 刘小松
6
校外培训机构整治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违法行为集中整治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和收费行为
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学科类培训机构每县(市、区)抽查不少于2所,艺考类培训机构抽查不少于40%。
2021年12月31日
政法科 陈念进
7
提升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质量
开展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提升办学质量
制定出台《桂林市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评估细则(试行)》,组织第一批校外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评估。
2021年12月31日
政法科 陈念进
8
关爱残疾学生
为残疾学生送教上门
让不具备在校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提供送教上门工作
1.指导、督促各县(市、区)教育部门组织做好对本辖区经县级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鉴定不具备在校接受教育能力的重度适龄残疾儿童的送教上门工作。 2.以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为依托,开展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培训,进一步提升特教教师送教上门工作业务能力;指导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选派特教管理人员和优秀特教教师下基层指导送教上门工作,确保基层送教上门工作。 3.结合全市控辍保学“月查季巡”工作,通过实地走访、查看资料、电话访谈家长等方式了解残疾儿童送教上门工作是否扎实规范到位,对于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指导意见。
2021年12月31日
基教科 文泽鸿
9
小升初招生政策宣传
做好市区小升初招生政策宣传解读工作
使招生政策家喻户晓,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
通过开展小升初政策进校园、政策解读网络宣传工作,对小升初招生方案的重要变化、报名方式、招生办法、招生录取流程及招生工作安排等进行解读。
2021年12月31日
基教科 文泽鸿
10
治理教育乱收费
认真治理教育乱收费,切实减轻群众负担
乱收费现象(投诉)明显减少,社会满意度稳步提高,学校依法办学更加规范
1.研究制定整改工作方案、完善治理工作领导小组。
2.与治理教育乱收费局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定期组织开展专项检查,对检查结合及时予以通报。
3.认真治理违规乱收费问题,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021年12月31日
长期坚持
工委办 吴东才
11
普通话送教下乡
开展普通话送教下乡活动
聚焦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宣传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1.发放推普宣传资料,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 2.组织普通话骨干教师培训农民群众。
2021年12月31日
德育科 蒋彦忠
12
教师“师德规范”评比
为连续12年担任班主任工作且无违反“师德规范”的教师授予荣誉证书
促进我市中小学师德师风和班主任队伍建设,鼓励优秀教师从事班主任工作
下发通知,组织申报、认定。
2021年12月31日
德育科 蒋彦忠
13
慰问教师
走访慰问困难教师
传递组织温暖,帮助困难教师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庆祝建党100周年、教师节、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开展走访慰问困难教师活动。
2.通过开展平时走访活动,了解帮助困难教师解决生。
2021年12月31日
人事科 容志权
14
保障教师待遇
督促指导各县(市、区)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保障
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
1.一季度督查各县(市、区)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保障情况。
2.定期督促指导未落实好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县(市、区)进行整改
2021年12月31日
人事科 容志权
15
开展“双减”专项督导
组织开展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专项督导
打破教育评价“五唯”的玩㢓固疾,引导学校、学生、家长、社会正确看待“五育并举”
1.加大教育评价改革的宣传。
2.要求直属学校视导员对“双减”。工作进行常规检查。
3.组织直属学校督学人员开展专项督导。
4.对各县(市、区)落实“双减”工作进行检查。
长期
督导科 陆 程
16
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
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学前教育普及普惠评估
1.指导阳朔县学前教育普及普工作在2021年通过自治区级评估验收
2.指导雁山区、叠彩区、龙胜县对照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标准做好自评工作
1.做好调研摸底工作。
2.指导相关县(市、区)对照评估指标精心准备。
3.对初核发现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指导整改。
2021年12月31日
督导科 陆 程
17
社区教育
开展“学党史、服务百姓”社区教育活动。
建立健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营造“人人学党史、时时学党史”良好的社区教育氛围
1.部署和指导桂林开放大学(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开展“学习党史、服务百姓”宣讲教育活动。
2.开展“网上学党史”、“手机看党史”和“红色记忆”专题征文活动。
2021年12月31日
职成科 李 明
18
立足本职学好党史,扎实为职业教育谋发展。
立足本职学好党史,扎实为职业教育谋发展。
启动桂林市机电职业技术学校迁建工作,进一步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缓解市区初中、高中学位紧缺的矛盾。
1.充分调研论证。
2.联合相关部门协同合作,启动机电学校迁建工作。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4.142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4-0-02
高职院校资助工作对校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助和引导作用,虽不同于社会工作者对受助对象的帮助、治疗和预防,但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对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开展有许多启发意义,其目标是在充分利用好国家各项关于高校资助政策的基础上,将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与贫困生心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帮助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根本上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经济问题,保障学业的顺利完成,也帮助贫困生做好心理建设,从而促进其全面、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的现实情况是,国家不断加大高职院校资助政策的力度,大学生贫困人群也越来越多地受益于国家资助政策,但是国家资助政策的扶持对象范围、资助周期有限,不能顾及所有需要资助的学生。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工作的范畴也应包括贫困生资助教育工作。因其本质都是为了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促进人与环境、社会的和谐。
1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现状
1.1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落差大
高校资助体系涵盖了奖、助、贷、勤、减、免、补等资助政策。由于各高校对政策的解读不一致,体系理论落实不统一,导致资助体系出现各高校自成一家,相对不完善,资助效果也不明显。一方面,国家资助体系中的奖、助学金的资助面相对比较窄;另一方面,高校自身能够提供的奖、助学金十分有限,这样就造成了,体系看起来很“高大上”,但实际却“空无一物”,无法落实,因此,“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诉求在高职院校资助中显得异常强烈。高职院校资助体系的设计与实际操作之间有很大的落差,这些都需要克服。
1.2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不科学
全国省、市和高校相继出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办法。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一份贫困证明、一份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申请表,三份材料齐全,基本可以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再通过家庭经济困难的程度,分为特别困难和一般困难。其中家庭情况调查表和家庭经济困难证明都需要盖学生家庭所在地的村委、街道或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公章。但是大多数家庭情况调查表格或证明的填写都是学生自己填写,相关负责部门盖章,而具体内容相关负责部门是否进行了核查,高职院校无从得知。因此,对这样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和贫困证明的真实性,笔者持怀疑的态度。
1.3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严重忽视
经济层面的差距,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带来了心理层面的负担。其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卑,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傲,要么是一定程度的自尊感极强,要么是一定程度的神经敏感,带来的后果就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极度伪装自我,不敢流露心迹,交际圈窄,不愿意“抛头露面”,情绪化严重等。而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往往忽视了这类心理问题,大张旗鼓地进行资助,伤害部分贫困生的敏感心理,挫伤了一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进而导致有些学生即便得到了资助,仍然不懂得感恩学校和国家,反倒有一定的仇视心理,仇视周围家庭经济富裕的学生,从而带来一系列的学生矛盾问题。
2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贫”
2.1 经济贫困
高职院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近几年,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快,大学生总人数不断增加,贫困生人数也不断上涨,导致贫困问题日益突出。且农村的贫困大学生占据其中的大部分。究其原因,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低收入。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是家庭劳动力少,经济来源单一,家庭总收入低,导致无法承担学生基本的生活费、学费。这部分学生的家庭构成基本分为:单亲家庭、多子女家庭、无谋生特长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同时失去工作家庭、主要靠耕种为收入的农村家庭、突遭天灾人祸或家长失去劳动能力的家庭、文化水平低的家庭、以打工为主的家庭等。总结来看,这些学生家庭的经济来源单一、途径十分有限;要么很不稳定;要么是收入来源脆弱。带来的问题就是尽管已节衣缩食,但仍难以缴付高昂的学费。
(2)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经济困难。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带来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问题。有些学生生活在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等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他们来到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上学,导致无法承担所在学校高昂的生活费用、学习费用,这也是在校生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之一。
2.2 心理贫困
高职院校大学生经济困难是表象,深层次进行追究,发现心理贫瘠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2.2.1 失信现象
完善的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缓解了资金的压力,也扩大了受助大学生的覆盖面;另一方面,无形中也造成了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按时还款、不守信、欺骗等失信现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尤其是新生入校后的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教育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2.2.2 依赖心理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是奖、贷、助、勤、补、减、缓等资助政策,但是其中却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有偿的,另一种是无偿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更加倾向于不劳而获,倾向于无偿的资助体系,对申请助学金、学费减免、医疗补助等政策热情高涨,而对勤工俭学、助学贷款等望而却步,甚至表现出排斥的心理。因为他们习惯了“搭免费便车”的依赖心理,不愿意用自己的劳动去换取经济的改善,更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贫困,靠自我的能力去度^经济的难关,这种依赖外界直接物质帮助的心理,对大学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
2.2.3 自卑心理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心理方面承受着比正常学生更大的压力,一方面有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还有生活的经济压力,更有甚者,还承受着人际交往的压力。这就造成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卑心理。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私下的人际交往,都表现出内向、不愿意与人交流,不敢积极主动发言等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仅仅解决了贫困生的经济问题,更重要的心理问题并未涉及,需要更多的心理疏导来完善高校资助体系。
3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双扶贫”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要有完整的资助体系,对贫困学生的“双扶贫”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3.1 经济扶贫
3.1.1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体系要科学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是资助工作的开端,没有一个好的开始,就无法达到最终资助的完善。而认定体系既需要一个基本的指标,作为判断的依据,同时要根据各地区、各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因地制宜,不可直接死搬硬套。同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体系,既要有科学的标准,又要具备可操作性,这样认定工作才能真正实现,并得到完善。
3.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要完善
高职院校的资助体系内容丰富,但国家助学贷款与一般资助形式却不相同。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有偿的资助,它能提高大学生自力更生和独立的经济意识,也能强化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增强其信用度。国外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体现出,国家助学贷款对大学生的整体成长和成才有很多的督促作用。因此,我国应提高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的比例和额度,让更多经济困难的大学生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完成学业,并依靠自己的能力成功还款。
3.2 心理扶贫
3.2.1 诚信教育,刻不容缓
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体系中非常重要的形式之一,其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但是由于大学生诚信意识较低,社会的信用监督体系也并不完善,导致部分大学生出现延迟还款、拖欠贷款等恶意行为,大大降低了银行给大学生贷款的热情与积极性。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强化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建立完善的信用体系。
3.2.2 心理疏导,势在必行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问题好解决,但是产生的心理问题急需高职院校进行心理疏导。高职院校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施跟踪调查,一方面,了解其经济状况,另一方面,了解其心理状况,深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心,缓解其心理压力,提供更多的帮扶措施,做到真正的全面育人。
4 结 语
高职院校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其应利用助人自助的工作理念,更好地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让更多的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有用之才。
主要参考文献
教育民生问题涉及千万家户的利益,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教育民生领域工作事关党和政府的形象,做好此项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在接到南充市嘉陵区教育科技和体育局关于持续开展六项教育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的通知后,我校高度重视,马上召开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落实。
8月31日,在六项教育民生问题整治动员会上,谢平同志就中职招生、教辅资料、校外培训机构、减负松绑、课后服务、有偿补课等领域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解并提出明确要求,随后进行了警示教育、自查自纠、集中检查等阶段,现就活动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中职招生在平台上进行,严禁教师个人擅自联系中职校“买卖”学生。经查,我校严格遵照执行,无教师与中职校联系“买卖”学生现象。
教辅资料由学生在文轩书店网上自行购买,不存在学校与教师推荐和强令在指定地点购买的现象。
我校严格落实“双减”政策,加大宣讲力度,切实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明确要求学生周末不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文化类培训。严格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小学每天2节,初中每天3节,每节课不低于40分钟)。调整好延时服务后的作息时间。
教职工严禁参加校外培训和有偿补课,违者依纪依规严肃处理。经查,我校教职工没有参加。
9月初,我校又集中全体教职工开展了近年来教育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典型案例警示教育,通过学习,全体教职工知道了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能做,既做到了用身边的案例警示身边的人,又让教职工们明白“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懂规矩”。
在自上而下进行警示教育的同时。我校立足于“当下改”,着眼于“长久立”,号召全体教职工对标对表进行了一次自我检查自我纠正的活动,逐项过关,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善作善成。切实做到了责任、措施、时间、方案四落实。
一、贫困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自我封闭,贫困生由于他们大多数来自农村,由于经济原因很少参加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和比赛,自然而然的就脱离班集体之外,导致不合群;敏感,贫困生总是怕被别人看不起,希望能够融入到群体,得到周围人的关心,但是又觉得别人对他的关心是同情和怜悯,觉得别人的帮助是在可怜他;忧虑,贫困生忧虑经济困境,家庭收入单一、不稳定,很难支付起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也对大学校园环境的不适应、对新的交往模式的忧虑等,也担心毕业就业方面,害怕辜负父母的期望而感到愧疚;自卑,与一般学生相比,贫困生总觉得别人不太尊重自己,经常会掩饰真实的自己,习惯伪装。由于强烈的自卑心理,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从来都不会主动的争取什么,常常是独来独往,很少不参加集体活动,同学之间缺乏交流,从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
二、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贫困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家庭和自身因素原因。社会原因,多种价值观冲突的时代,大学生贫困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地区,通常都会感到茫然、疑惑、混乱,从经济落后的乡村进入到繁华的城市,在心理上会受到极大的震荡,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的贫富差距现象,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潮流,带给他们极大的烦扰,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家庭原因,贫困生往往不是独生子女,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往往就是靠卖农作物、打零工,父母经济收入极少而且很单一,有的学生家长就外出打工,但是对他们的期望确实极高,给贫困生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自身原因,高校贫困生由于错误的认知,羞于承认自己贫困,对于为贫困生国家的一系列贷、助、奖、补、减、免的政策有抵触情绪,不耻接受此类的支助,常常又把经济贫困当做借口,怨天尤人,甚至有仇富、报复社会的想法,导致他们的心理和行为出现偏差。
三、人本管理视野下加强贫困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举措
(1)提高贫困大学生的自信心。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与沟通,给予鼓励和帮助,在学习上,进行辅导,在生活上,介绍勤工俭学的兼职,减轻生活上的负担和心理负担,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建立起融洽的人际关系。加强与贫困生家长的联系,和家长一起来督促贫困生,让贫困生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会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的面对,以正确的态度面对困难。应该对贫困有个正确全面的认识,真正的贫困是缺乏知识、缺乏信息和获取信息的手段,拥有知识就是财富,引导贫困生树立人穷志不穷的信念,增强自信、自强、自立意识,以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和学习。
(2)构建全方位的帮扶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各种助学方式和社会各界的资助方式,采取人性化方式,考虑贫困生的内心感受,在资助贫困大学生既要有爱心, 更要有关爱。加
强心理健康教育,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走预防之路,调整贫困大学生的个人心理状况,提升贫困生的社交活动的能力。开展各种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互助活动,通过专题讲座、小型讨论等形式,进行传统的道德教育、心理知识教育、典型案例教育,主动介入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完善政府和高校的贫困生双认定体系,需要从政府和高校两个层面来推出一些相关配套措施,以推动贫困生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助学贷款政策,使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源远流长,设立专项基金由高校管理。资助与育人相结合,引导贫困生健康全面发展,首先需完善贫困生认定机制,注重加强贫困生的教育管理,不断拓展思路,构建有效的政府全方位的贫困 生资助长效机制。
(3)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校园环境建设,,对贫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贫困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继承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摆脱虚荣心的困扰;加强对贫困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实习、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磨练、成长、成就自己。在贫困生的成才环境的创造上,要注重对贫困生心理成长环境的创造。不时地关心贫困生生活学习状态,关注贫困生的发展,重视贫困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健康人格的培养,避免贫困学生失落、自卑、痛苦现象的发生。在整个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好环境下,坚持 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为贫困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关键词:旅游专业;实习生;“逃兵”现象
Key words: tourism major;cadet;phenomenon of "deserter"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3-0209-02
0 引言
长期以来,旅游专业或酒店专业的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间“流失率高、实习满意度低、职业认同度低、毕业后酒店业就业意愿低”等“一高三低”的现象一直存在,国内诸多学者、旅游教育者对此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学者们、旅游教育者们多从学生、学校、企业、社会等四个角度出发,全面阐述“三高一低”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实际上,“三高一低”是紧密相关的,环环相扣,“流失率高”正是“实习满意度低”、“职业认同度低”、“毕业后酒店业就业意愿低”的表面和先兆现象。
以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酒店专业实习生近5年流失数据为例:自2010年6月至2015年6月,广东旅校每年派出1500名左右的旅游或酒店专业的学生赴酒店实习,实习生年流失率慢慢从8%上升至10%,并且,学生流失的高峰越来越集中在前三个月,流失的原因更加多样。因此,正确地看待酒店实习生“逃兵”现象,了解酒店实习生“逃兵”现象的主要原因和发展趋势,有助于科学地解决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观点如下问所述。
1 “逃兵”现象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过程,它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是对实习生在技能、抗压、人际、自律等方面综合的考察,实习生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况且,酒店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基层工作者薪酬低、行业吸引力低、人员流失率高已经是长期存在的诟病,实习生在社会化过程中进入酒店业实习,直面酒店业实际,难免会有部分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出现“逃兵”现象。相对而言,酒店实习生的流失率低于酒店业整体员工的流失率。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酒店专业实习生近5年平均流失率为9%,而酒店员工的平均年流失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相对而言,实习生因为有学校的约束和管理,在酒店人力资源中是一个较为稳定的队伍。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希望和愿景,旅游教育者们应该以平常心看待酒店实习生的“逃兵”现象,接受一个合理的实习生流失率水平,不仅要思考如何降低实习生流失率,也要关注“逃兵”的心理问题和后续选择。通过回炉培训、再次分配实习、允许自行系实习单位等方式,帮助“逃兵”顺利完成学业,变成合格的社会公民。
2 “逃兵”现象原因具体分析
综合各位学者、旅游教育者的调查和分析,酒店实习生“流失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对于行业认识不够、不能吃苦耐劳、抗压能力不足、人际关系处理不好、自我成就感低等方面。二、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酒店实习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实习薪酬低、实习培训较为基础、酒店将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使用、不能安排实习生轮岗、缺乏人性化管理等方面。三、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主要集中在学校教育重技能轻素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不完善、实习带队教师的管理和指导水平、实习生管理和评价制度等方面。四、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长期以来,社会上轻视服务业从业者,实习生在酒店服务工作中地位低、成就感低。
学者们的总结较为全面、客观。然而,结合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近5年来酒店实习生的流失案例,笔者发现,尽管学校和酒店企业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越来越深化,学校对实习生的管理越来越科学和规范,实习生的年流失率却没有明显的下降,并且,以“90”为主的实习生流失的速度更快,流失的原因更加多样。实习生中止实习的主观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七个方面:
①实习生的实习态度与自我定位:实习生抗拒实习,好逸恶劳,不能吃苦耐劳,不认同酒店行业,要求自主择业或创业等;
②实习生的身心健康与生产生活损伤:部分实习生在实习期间患上各种急性、慢性疾病、工伤等;
③实习生的社会适应与生活:如违反企业规章管理制度,不按规章制度请假,上班期间手机不离手,不服从管理,顶撞上司、粗鲁对待客人等;下班期间沉迷网络和手游、作息不规律、钟情垃圾食品等不健康的饮食习惯;
④知识与技能习得方面:如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不敢面对外国客人,不敢承担收银工作,岗位技能长期无法提高等;
⑤情感与交往因素:如实习生恋爱、早孕,与上级、同事相处不好,与家人产生冲突等;
⑥职业操守与违法行为:如实习生偷窃、实习生拾物不交、实习生泄露酒店商业秘密、实习生私自侵吞酒店营业额、实习生聚众斗殴等;
⑦家庭及其他事务:如实习生家庭出现重大变故,实习生升学、出国升造、入伍等情况,都会造成实习生中止实习。
3 如何改变“逃兵”现象具体措施
综上所述,酒店实习生“逃兵”现象由来已久,流失率水平有增无减。在以平常心看待它的同时,我们探析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习生在社会化过程中所能碰到的各种情况,在实习中都有可能出现。酒店行业吸引力低、人才流动率大也是一个存在已久的现象。如何缓解酒店实习生“逃兵”现象,降低实习生流失率,需要行业企业和学校的真诚合作、共同努力。
3.1 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首先,酒店需充分重视实习生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将实习生作为储备人才,专门化地管理和培养。酒店首先应和和旅游院校达成真诚、互赢的合作关系,就实习生的输送和管理达成稳定的契约和合作管理制度,支持、配合学校第三年实践教学的开展以及学校专业指导教师的指导和管理,共享实习生管理和培养经验。酒店应成立专门的实习领导和管理小组,定期召开实习生座谈会,对实习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在能力培养、业绩激励、职业晋升上给予机会和路径。
其次,酒店管理者应积极研究“90后”实习生的特点,积极改变领导方式。“90后”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科技,对于技术和网络的更迭换代驾轻就熟,对于平等和快乐自然认同,对于创业和创新更加熟络,对于个性和自我价值更加追求,他们也更接近酒店新一代的客人,更有利于酒店业在时代新的浪潮中拥抱新技术,服务好新一代客人。因此,在酒店各部门对实习生的管理中,酒店业也应该顺应实习生新生代的特点,改变传统的领导方式,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充分发挥和利用好“90后”实习生的优势。
3.2 从学校的角度来说
首先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要贯彻和加强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其次,要构建稳固的校企合作机制,甄选优质的合作企业,开展多样化的合作方式,共同培养人才。再次,要设置科学有效的实习管理机制,包括实习制度的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科学的实习管理和评价制度等。最后,要培育一支精诚能干的“双师型”实习指导队伍,落实学校对于实习生的管理,了解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沟通实习生管理和培养问题,共同解决实习生的各种问题,并与家长建立有效的联系,争取家长对于学校实习政策的理解和对实习管理工作的的支持与配合。实习指导教师需要站在“学校、企业、实习生及其家长”三方共赢的角度,以高度的责任心和耐心、高超的技巧和沟通能力,以才服人,以德服众,取得三方的满意。
4 案例
近年来,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实习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办和实习就业办,不断探索和深化校企合作新方式,探索实习管理新办法。2012年,学校牵头成立了“广东旅游职教集团”(以下简称“职教集团”),“职教集团”由2003年创立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发展而来,目前有行业协会、企业、院校成员单位共160家,其中大部分是合作10年以上的著名旅游企业。广东旅校学生优先安排到职教集团成员单位实习、就业。“职教集团”每年定期召开年会,邀请行业企业专家把脉专业建设,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标准、课程体系。目前共同合作制定了3项全国旅游教育专业标准,并由教育部实施;合作开发了酒店前台、客房、餐饮部员工技术技能要点库等,校企合作取得了较大成效。
此外,学校形成了一套规范的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教学体系,形成了“双任务、双导师”的第三年实践教学模式。“双任务、双导师”实践教学机制是基于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学校课堂延伸到企业”的情景教学和“‘学生’向‘准职业人’转化”的实操教学为“双任务”,以学校和企业双方“导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型。学校导师以“双师型”教师为主,具备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专业理论和技能基A,以及良好的学生管理经验。通过第三年实习管理和实践教学机制的有效运行,实现行业企业和学校全面参与教学中的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设置、学材建设、师资队伍配置、参与教学、实施实践教学评价等方面工作。近5年来,实习生的流失率控制在10%以内,实习合格率稳定在88%以上。
5 结束语
只有行业企业和学校长期稳定、精诚一致的合作机制,就实习生的输送和管理达成稳定的契约和合作管理制度,企业高度重视实习生人才储备,创新实习生领导方式,校企双方定期通过会议、考察、项目合作等方式沟通人才培养问题,创新和共享实习生管理经验,才能使得双方朝同一个方向努力,实现企业、学校、学生及其家长三方的共赢,减少酒店实习生的“逃兵”现象。
参考文献: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以污染治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环境准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等为重要手段,坚持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强化监督、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协调配合、综合推进,确保实现污染物减排约束性指标,进一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
年市里下达给我区的减排目标是:化学需氧量(COD)、氨氮、二氧化硫(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均比年至少下降1.5%。根据年我区污染源动态更新结果,要实现上述四项污染因子的减排目标,今年的化学需氧量(COD)要净削减189.3吨(其中工业0.3吨、生活123吨、养殖66吨),排放量应控制在1.24万吨以内;氨氮要净削减19.21吨(其中工业0.01吨、生活15吨、养殖4.2吨),排放量应控制在1232吨以内;二氧化硫(SO2)要净削减13吨,排放量应控制在857吨以内;氮氧化物要净削减2.8吨,排放量应控制在183吨以内。
三、工作措施
(一)结构减排
1.SO2结构减排关停项目。关停能耗高、污染重的排放非电SO2的小企业(炉窑)1家,力争实现SO2削减量约19.38吨,氮氧化物削减量约3.77吨(具体见附件1)。
责任单位:区经贸局
2、积极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实施LNG总体项目,积极推进民用煤改气;充分利用相对丰富的风能资源,加快风力发电建设,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煤炭消耗量。
责任单位:区发改局、各乡镇人民政府
(二)工程减排
1.COD减排工程治理项目
(1)完善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力争实现生活COD削减量约438吨,生活氨氮削减量约75吨(具体见附件2)。
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2)大力开展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督促相关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尽可能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具体见附件3)。力争实现工业COD削减量约3吨,工业氨氮削减量约0.15吨,SO2削减量约9吨,氮氧化物削减量约2.3吨。
责任单位:区环保局、区经贸局
(3)深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加大沼气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日本发酵舍零排放的养猪技术,在部分养猪场进行试点试验,达到养猪场废水的零排放,从根本上解决养猪场对周边的环境污染问题。
责任单位:区农业局
(4)继续开展土海流域等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对流域沿岸排污单位的巡查力度,严厉打击危害土海流域水环境质量的违法行为,全面完成畜禽养殖场的拆除任务,今年计划拆除养猪场1家,实现畜禽养殖COD削减量约76吨,畜禽养殖氨氮削减量约5.2吨(具体见附件4)。在完成电镀、造纸、印染、皮革等10个省重点行业清查摸底及初步整治的基础上,全面核实各企业污染物排放指标及总量,督促企业实施废水深度治理回用计划,节水减污。确保土海流域等水质满足水环境功能区要求。
责任单位:区水务局、区环保局、区农业局、笏石镇人民政府
(三)监管减排
1、继续开展“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专项清理整治”活动。督促相关单位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查处一批长期以试生产为名不进行验收的违法建设项目,提高建设项目环保验收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2、严格依法执法。加大惩治力度,深化环保专项行动、开展环境专项执法,运用整治综合手段,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始终保持对各类环境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严罚,营造排污单位自觉达标排污的氛围。
3.严格污染减排核查。围绕全面实现我区“十二五”污染减排目标,认真按照国家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核查办法,组织好对重点污染源和总量减排项目的核查,重点加强污水处理厂和工业企业深度治理项目督查,督促加快项目实施进度,尽早投入运行并实现稳定减排。
4.强化污染源在线监控的跟踪管理。对已安装并联网的污染源,区环保部门要配备专门力量紧密跟踪,实时监督企业排污情况,做到每日一监控、每周一分析、每月一汇总、每季一通报,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责成企业整改到位。
5.严格排污许可证核发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企业排污总量控制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加大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力度,重点加强许可证核发后的监督管理。对造纸、纺织印染、制革、化工、食品、电镀和制药等7个行业,重新全面调整、核定各排污单位排放量,督促所有排污单位严格执行排污许可证制度,依法治理、处置污染物,对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的依法予以严肃查处。
6.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和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污染。按照省经贸委、省环保局印发的《省清洁生产审核实施细则》(试行)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运行原则,对“双超”(超浓度标准、超总量指标)、“双有”(使用和排放有害、有毒物质)企业实施强制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切实加强循环经济的学习研究和宣传造势,采取综合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四)政策减排
1.严格实行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运营费同处理效果挂钩政策。根据《省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管理标准》的有关规定,对污水处理厂出水COD处理合格率符合要求的,按照规定及时支付污水处理运营费用;对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符合要求的,每下降一个百分点扣减当月污水处理运营费用2%。连续三个月出水COD处理合格率不符合要求的,责成城市污水处理厂整改,整改后仍不合格的,收回运营主体的特许经营权。
2.严格实行未完成减排任务的限批政策。工业园区(开发区)未按时建成投运污水集中治理设施或未将污水接入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的,环保部门暂停其区内新建、扩建产生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环评审批。
3.严格新建项目源头把关。新上项目新增的污染物排放量必须在区域内通过对原已审批项目的治理实现统筹平衡,对不符合总量减排要求的项目不予批准环评文件,督促企业采取先进技术工艺,节能减排。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工艺技术先进、低耗少污的建设项目以及以改善环境和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符合总量控制要求的项目,要尽量简化工作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五)责任减排
1.强化组织领导。区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减排工作负总责,要建立强有力的项目推进和调度机制,发挥环委会和减排联席会议等作用,定期召开减排会议,解决实际困难,研究减排举措,加大减排资金投入,健全工作责任制,协调、督促、推进减排工作。要认真实施《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办法》,建立健全严格的减排工作责任追究制,对工作不落实,减排任务没有按时完成的部门要严肃追究责任,同时将有关考核情况报送组织部门。
2.强化企业减排主体责任。所有排污单位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管理措施,自觉进行污染减排,通过减排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水平,增强综合竞争力。要自觉主动筹措资金,确保按规定时限完成减排项目。每月要向环保部门报告减排项目进展情况,接受环保部门监督。对未按期完成减排任务的排污企业,要予以公开通报,限期整改,停止审批其新建、扩建项目环评文件,强制实行清洁生产审核,防止“限而不治、关而不停、拖而不管”的现象。
3.强化相关部门齐抓共管责任。各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共同推进减排工作的开展。要充分发挥减排联席会议的作用,加强沟通配合,协调联动,强化经常性监督检查,进展情况互相通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重大事项共同研究,形成环环相扣、和谐通畅的工作氛围,确保减排政策落到实处、减排项目全面推进、减排成效充分展现。
四、工作机制
(一)健全上下联动机制。区人民政府将根据全市减排工作总体计划,制定实施本辖区年度减排计划并报市环保局备案。要加大减排项目推进力度,市里重点抓对减排有根本性作用的大项目以及区域性的治理项目,中、小项目由区分级抓,形成上下联动、良性互动的减排项目推进格局。
职业教育面临的现状:
一、生源危机
1.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随着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本就逐年减少,而在这种形势下,“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的趋势。而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依然会持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2.学生状态处于弱势。由于当前社会普遍存在重学历轻技能;重视普高,轻视职教的思想。人才价值观严重错位,使得家长普遍不愿意让唯一的孩子到技校、中专、职高去学一技之长。许多家长宁愿缴纳高额的费用削尖了脑袋也要把孩子硬塞进高中的队伍,而丝毫不管不顾孩子是否适合普通高中的学习。这也充分反映出技能人才得不到应用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回报,整个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认识严重不足。而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所谓的“二科生”(中考只用勉强考语文、数学),甚至头脑有残疾,根本不适合普通教育方式的学生等,统统都被职校“收编”;“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而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感叹。
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尚不完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够太清晰。
1.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对于大众来说是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尽管现在有些中职学校也开办了高职,也还在探索高职教育。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一旦进入中职,基本就断了孩子们继续深造的可能性,除了成教。
2.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当然目前教育系统已经在大力推行综合高中,但其思维观念的普及尚需一段时间。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3.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应成为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
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1.办学功能单一。几乎所有的职教都离不开学历教育、正规教育。而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仅仅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2.办学体制单一。我们研究发现现有的职业教育由于走学历教育的路线,因此仅有少量是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有些民办教育不得不挂靠公办教育。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3.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近几年虽也有“校企合作”的提法,但依然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中等职业教育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普遍较差,加上这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压力加重,办学投资力度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从本质上得到改善,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奇缺,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一面是高额的经费投入所引起的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一面又是依旧不足的经费投入导致职业教育质量效益的难以提高。
4.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而为了一味的满足技能高考的需求,本地教育系统近两年居然“一刀切”的将中职教育模式单方面强行制定成2.5+0.5(即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为二年半,实习时间为半年)。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
1.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同是职业教育还分普通中职,成人中职,技校等各种纷繁复杂的提法,让人眼花缭乱,却实在看不出其中有何种本质区别。
2.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种证书考试。
3.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4.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不可避免的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调查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尽管教育部门有指导性的比例分配,但其中的科学性有待考证),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各种说法此起彼伏,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
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
第四,由于职校最近几年盲目扩张,一哄而上热门专业,并且出现了“无所不办,无所不能办,无所不敢办”的可笑局面,造成了对口专业教师奇缺,于是赶鸭子上架,东“聘”西“借”,由于教育毕竟有自身的规律,教师培训也有一定时间及过程,还有一些政策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教师队伍中的“人才”型教师流失,还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队伍中还出现了结构不合理、专业不对口,使得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第五,“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问题很多,但是不得不说,仅上述矛盾有些就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针对上述客观存在的问题,本人归纳出以下相应建议,以供参考:
1.要有效的整合资源,治理无序竞争。目前职业学校生源竞争非常激烈,本就生源有限,一些职业学校还在招生宣传上夸大其词,利用中介、回扣等其它手段拉生源,有些学校甚至借助国家助学金直接打出零学费的旗号,严重影响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振兴,要发展,必须整合所有的职教资源,不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无论是招生就业,还是升学,都要进行全部整合,组建职教集团,从招生、教学管理、就业分配等全方位进行资源整治,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学校坚决实行关、停、并、转,对现有的专业进行实用性的考察,包括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不应由中等职业学校现有能力开办的专业应及时下令停止该专业的招生,避免其误导学生家长,造成不好的社会影响。对相同的专业也应进行资源重组,避免学校间因利益驱使重复大量开办相同的专业。造成每个学校都有这些专业,专业水平良莠不齐,却都吃不饱的现象。提高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办学模式要转变,并突出实用性。 职教资源整合后,要对这一地区的所有职业学校实行统筹管理,对待民办职校也要一视同仁,并建立职业教育专项基金,帮助职校改善办学设施,培训职校教师。职业教育学校要走校企联合的路子,推行企业订单,学校下单,政府买单的人才订单模式,增强学校的自身活力,职业教育还要从用人单位的立场出发,不能惟考试论,而应适应社会和专业发展的需求,在教育中突出职业性、专业性、实用性,才能实现技能人才的合理利用和顺畅流通。职业教育才会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3.强化教学管理,提高社会认知度。 严格务实的管理,为学生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也为学生的就业、升学提供良好的条件,要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学校自身特点,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推进校企合作,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企业直接参与学校招生,培养全过程,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专业设置、知识技能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就业为导向,采取灵活的学制和学习方式,可试行“学分制”,为不同学习水平者、半工半读者、工学交替者分段完成学业创造条件。只要实现了“管理有方、教学有法、升学有门、就业有路”的办学目标,就会得到社会的赞誉和肯定,就会改变学校上门求生源的尴尬局面。
另外要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其实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创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就是我国也自古就有“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提法,但要提高教学质量,改变中职教育的教学体系,切切实实把学生培养成“手艺人”。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2、建立“大项目”服务机制。要围绕项目建设年,进一步充实服务内容,完善服务体系,设立“绿色通道”,责成专人负责,为大项目提供全程服务,确保及时、优质、高效服务,全力以赴地推进大项目建设。
3、推进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要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构建“网上收件、限时办结、上下互联、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模式。要加强网络监督管理系统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网络监督的实效性。
二、抓观念更新,打造强有力的精诚团队
4、开展主题系列活动。要在全区窗口单位中开展“实施形象工程,建设效能窗口”主题系列活动,旨在通过活动,使窗口工作人员充分认识自身岗位所担负的职责,促进窗口工作人员文明服务、规范服务、高效服务,进而提升工作效能和政府形象。
5、发挥典型示范效应。要在全区窗口单位中开展“群众最满意窗口”绩效考核评定和表彰工作,旨在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全区窗口工作人员立足本职、爱岗敬业,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和自律意识。
三、抓服务惠商,营造强有力的投资环境
6、制定优惠政策让利于商。要将现有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在法律法规及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把优惠政策的空间拓展到位,把优惠政策的极限放宽到位,把优惠政策的吸引力发挥到位,为投资者提供安心、舒心、放心的投资环境。
7、创新服务方式便利于商。要通过“绿色通道”三级服务网络,全方位地为新老企业服务,即为新企业提供行政审批全程代办服务,为老企业实施后续服务。要通过联合审批办公室,绿色通道窗口,联合审批踏查组,行政审批服务直通车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便利、快捷的服务。
四、抓监督管理,完善强有力的制约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9-0134-02
一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相关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99万人,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27万人,较之2013年,毕业生人数增加了28万,刷新历史,被称为“更难就业季”。在经济转型升级的大环境下,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或者民生问题而备受毕业生、家长、媒体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据相关专业机构的统计,2014年面向毕业生的职位量相比2013年增长10.14%,而毕业生就业竞争指数有所下降。随着创业政策的放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第三产业的繁荣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要量是增加的,对于高校毕业生来说,就业的可能性是有增无减的。就此来看,就业难并不完全是就业机会的缺乏,而是难在毕业生自我调适、自我认知的错位以及对自我职业生涯缺乏规划而产生的短暂迷茫。
二 就业难高校层面存在的问题
1.从宏观层面来看,结构性过剩仍是就业的主要问题之一
结构性过剩,而非绝对数量过剩,也就是说高校毕业生的专业结构与业界需求的专业结构不对称,发生了较大的错位。这种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不匹配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学生就业难!
高校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教育“产品”,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作为培养主体――高校,难辞其咎。(1)教育结构的调整没有前瞻性,其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类似于杀毒软件与病毒的关系,也就是说教育结构的调整是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而引起的,进而服务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于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国家来说,产业对人才需求的绝对量是有增无减的,然而由于我国教育体制、机制的原因,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缺乏足够的自和灵活性,这也意味着高校的相关教育活动无法根据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变化及时调整,最终出现了所谓的“热门专业”就业难,“冷门专业”缺人才的尴尬局面。(2)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本科院校,基本都偏重对学生的学术教育,而轻视学生动手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作为培养主体的高校都清楚此问题的存在,但由于培养成本,实习、实践机会,学生认识的误区等原因导致此项工作无法落到实处,最后的直接结果就是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甚至部分对动手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岗位无法胜任,需要用人单位重新培养实践能力,作为用人单位,其用工成本、效率都将受到影响。
2.从微观层面来看,高校的专业设置及课程开设与实际需求相背离
首先,在专业设置上,受就业前景的影响,各高校的专业设置趋同现象严重,而并非完全因为自身的整体学科布局的需要;另外,新专业的设置效率不高,一个新专业从设想、调研、论证、学校确认、行政审批、允许招生到开始招生,期间大概需要2~3年,再经过大学阶段的培养,到首届学生毕业,前后大概需要5~7年,而5~7对于行业或者产业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对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意味着什么?其次,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材以及培养过程趋于一致,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个性化需求,不能完全因材施教,使高校毕业生专长不明显,这就导致毕业生同质化,而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是不一样的,这之间的矛盾势必影响就业。在具体课程设计方面也不完全合理,普通本科生在校期间,公共基础课大概20门左右,其学分约占总学分的1/3,试问这些课程都必要开设吗?在大学英语的考级中,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而结果一是通过考试,对实际工作意义不大;二是没通过考试,专业课也没学好。于己于人都不利,为什么还必须这样做?再次,高校的师资队伍尤其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需要加强建设,一方面,教师与业界的接触不多,不太了解行业需求;另一方面,负责就业指导工作的老师没有相关从业经验,导致其指导工作乏力。
三 高校的作为及对策
首先,在教育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不完全同步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及指导的力度,平衡各高校专业设置,合理布局,避免热门专业扎堆、冷门专业无人问津,使毕业与就业处在合理的供求平衡状态下。其次,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及取消的动态管理机制。教育结构的调整要有前瞻性,应快于产业结构的调整,至少应与其相当。再次,在课程教学方面,突出课程的实验、实践性,加强实验、实践教学,与此同时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切实把实验、实践教学的培养任务落到实处,缩短毕业与上岗之间的距离。
建立以高校倡导与管理,行业参与的各级各类就业协会,避免毕业生、企业在就业活动中出现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畅通毕业生就业渠道,配套企业在各个层面、各个阶段对人才需求的相关服务,鼓励企业“订单培养”、提供“人才预定”、接收“回炉再深造”,打造高质量的就业“售前”“售后”服务体系,进一步规避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同步的问题,使高校教育紧跟行业发展,为其提供人力及智力支持。建立“产品召回”反馈机制,类似汽车4S店,这样更能倒逼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主体责任的发挥,通过反馈,高校才能发现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进而进一步完善或修订教学计划,全面梳理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回馈行业、企业。
创业带动就业。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国家战略背景下,在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的背景下,在行政审批权限进一步下放的背景下,在税费优惠、审批程序简化与创业门槛降低等“一篮子”利好形势下,中国经济因创业春天的到来而值得期待。作为当下创业的主体――大学生,也将迎来实现创业梦的最好时期。
创业意味着梦想、激情、坚持,这也正好契合了大学生这个群体的特点。在校期间,高校应该成立相关的指导机构,聘请行业“明星”进校指导,同时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提供实践机会。创业需要团队,团队的建立需要人才。在这个前提下,团队的建立以及岗位的提供无疑是有利于就业的,那么创业带动就业也就落到了实处。
加强职业指导。就业指导也称职业指导(Career Course),作为一项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最早起源于美国,伴随着职业的分化以及失业等问题的产生而产生。在我国,田光哲在《创新职业指导――新理念》一书中提出:“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的过程。”
高校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力军在就业难的背景下,应该在在校期间接受良好的职业指导。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应该将职业指导的相关课程分阶段、分层次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在师资方面,高校应该鼓励职业指导人员考取相关的从业资格证书并提供相关培训或者实习、实践的机会。在具体培养方面,高校应该从就业准备、职业发展以及职业选择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帮助学生了解自我、了解职业,实现人职匹配。
四 结束语
高校就业问题是社会问题,也是民生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企业、高校不仅要各司其职也要通力协作。同时,职能部门要给政策,企业要给机会,高校才能提供高质量的毕业生。建议各方不仅要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更要关注大学生的培养过程,过程的问题解决了,就业自然就不难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