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农业现代化分析

农业现代化分析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5 14:43:12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农业现代化分析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农业现代化分析

篇1

卫辉市地处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古黄河北岸。位于东经113°51'至114°19',北纬35°19'至35°42'之间,地势西高东低。利用地域资源,建设现代化生态农业与气候资源密不可分。通过对卫辉市气候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探寻如何利用气候资源、建设现代化农业城市的途径和方法,以期推进卫辉市现代农业建设。文中所用资料为卫辉市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资料序列时间长度为1971~2010年。

1、气候资料统计分析

卫辉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8℃,年均日照时数2446.9小时,年均降水量576.5毫米,无霜期209天。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热同步,寒暑适中。

1.1 温度

卫辉市四季气温的平均值变化与各年平均变化趋势一致,均呈上升趋势,各季平均增温幅度差异大。其中卫辉市春季和冬季的变化幅度比夏、秋季大;特别是冬季气温变暖比较明显,并且近几年冬季气温升高更为明显。

1.2 降水量

卫辉市40年降水量的平均值为576.5mm。卫辉市各季、年降水平均值的变化基本呈波动下降趋势。

1.3 日照时数

1971年至今的日照时数统计发现,年总日照时数一直趋于减少趋势,从70年代的2682.1h减少到2446.9h,减少了235.2h。

1.4 蒸发量

通过对卫辉市近40年间蒸发量的变化分析,得出卫辉市的年蒸发量呈下降趋势。

2、卫辉市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卫辉市农业稳步发展,逐渐成为全国小麦商品粮基地和中原地区最大的林果蔬菜基地。特别是高效农业发展很快,21个基地通过农业部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4个产品通过了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被评为省十大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上乐村镇的凯特杏基地、唐庄镇的万亩桃花园已名扬省内外。

3、气候变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的影响较大,重点分析气候变暖对卫辉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最后提出建设卫辉现代农业的对策及措施,主要有:充分利用热量资源,培育和选用抗逆品种;加强防灾减灾工作;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减小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加强农业气象监测等。

(1)卫辉市气温呈逐年增高趋势,为本地农业生产提供了比过去更好的基础条件,作物生长期气温升高,生长发育进程加快,对调整农业品种布局、延长作物生长期、改进种植制度均非常有利。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幅度大,使得初(早)、终(晚)霜冻和无霜期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后,初霜冻出现日期明显推迟,终霜冻出现日期提前,无霜期间隔日数较60年代延长8~15天。气候变暖有效积温增加,作物生长期延长,使卫辉市的农业生产潜力增加,但是有利于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与蔓延。

(2)卫辉市的降水有波动减少的趋势,但不是很明显。雨热同季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但是近些年来气候异常,干旱、暴雨、山体滑坡、泥石流、大风等自然灾害出现频繁,尤其是干旱连年发生,对现代化农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

(3)日照时数反映了一地接受太阳辐射时间的长短,是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表征一地气候变化的主要气象要素之一。在同等条件下,日照时数相对偏大的地区,作物的生物产量就比较高。近些年来,由于卫辉市工业及汽车发展迅速,大气污染严重,大气透明度降低,使日照时数偏少趋势明显,对现代农业的产量造成了不利影响。

(4)蒸发量是气候因子中的一个重要因子,它的变化不仅关系到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而且关系到区域农业的水分分析。从资料看,卫辉市的蒸发量有减少的趋势,蒸腾作用减小,减少了水分流失,这对现代农业生产是有利的因素。

4、卫辉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和建议

气候变化趋势不可逆转,但采取相应的对策或措施,可以减缓气候变化对卫辉市现代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

(1)改善农业生产力和增加现代化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严禁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开垦土地,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毁坏草地。

(2)通过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推广化肥、农药的合理使用技术,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科学施用化肥,引导增施有机肥,全面提升地力,减少农田氧化亚氮排放。

(3)进一步加大技术开发和推广利用力度。采用科学灌溉技术,进一步推广秸秆处理技术;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和少(免)耕技术,增加农田土壤碳贮存。

(4)抓好林业重点生态建设,加大水资源配置、综合节水的研发与推广力度。重点研究开发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转化机制。

(5)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能力。三是加强农技装备的研制及推广。加强农业气象研究和试验工作,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基础设施和科技能力建设。依托乡镇公共服务机构,推进乡镇气象服务站建设,不断扩大农村气象服务覆盖面。加快农村信息化示范市建设,加快建设集政策、信息共享、监测预警、市场分析、电子商务、气象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综合网络信息平台。

(6)着力加强科技教育培训,强化人力资源支撑。一是大力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重点培育一流的规模化合作社,基本实现“村村有社、户户入社”目标。集中支持一批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最大限度地发挥涉农项目资金效应。

参考文献

篇2

1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概述

农业机械化,主要指的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具体过程中,不再使用过去传统农业的人力生产和畜力生产,转而应用机电动力工作来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化,需要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使用先进机器的环节,尽量使用农业机器设备。农业机械化,主要体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的深刻革新,在某种意义上是生产技术领域的一次重要革命。需要注意的是,农业机械化的目的是使农业生产得到提高,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现代化,主要指的就是依据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利用先进的方法来对农业进行合理管理,用新型技术增强农业装备。我国开展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农业生产工作变得更加发达,使农村变得更加富裕,农村的环境得到合理改善。

2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在对农业机械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概念进行简述之后,就要对农业机械化进行合理地分析。一般来说,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

(1)保证生产资料利用率。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与其自身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我国的农业生产,并且也标志着我国的科技水平正处在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还可以反映出我国农业生产的具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就保证了我国农村地区生产资料的利用效率。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农机设备,就可以保证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好的农产品,使农村生产资料得到极为充分的利用。这样一来,农业生产的产量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条件也得到了合理改善,生产资料的合理利用,对于我国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

(2)实现增产。在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发展目的中,其中一个方面是实现农村的繁荣发展,使农村和农民变得更加富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就需要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中实现农业增产。要想实现农业增产,就必须要发挥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作用。我国某农村地区农业生产工作进展一直不太顺利,地区农业经济得不到快速增长,当地的管理者和农业生产部门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在农业生产中指导农民将农业机械化纳入生产工作中。当地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农业机械化的相关设备,先是利用机械设备对土地进行平整以保证后续的深耕工作顺利进行,在后来的种植工作中还应用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了精细化播种、精细化施肥等。由于该地区的农民在农业生产工作中应用了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因此保证了农业现代化在当地的顺利运行,也保证了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具体质量,实现了农业增产。这样一来,当地的农业经济得到了较好发展,农业产量大幅提高。

(3)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我国很多农业地区对于初级农业产品,一般都是采取直接出售的形式,这种方式虽然也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无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不能达到迅速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某农业生产地区初级农产品的产量较大,但是其中有很多农产品的价格比较低廉,农民在进行出售之后也无法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因此,当地的农业经济一直没有得到显著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地农业部门决定采用农业机械化设备对当地的初级农产品进行精细化程度较高的深加工。农业部门指导农民将初级农产品,如水果、鱼、家禽等用机械设备加工成罐头制品、肉类制品等进行出售。这样一来,初级农产品的自身附加值得到了明显提高,农民在出售的时候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利用农业机械化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也是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主要作用。

(4)提高抗灾害能力。传统农业没有采用农业机械化进行生产,因此受环境等因素影响较大,抗灾害能力也比较差,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如果将农业机械化用于农业现代化生产工作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抗灾害能力,保证农业生产顺利进行。目前,很多农业地区都在农业现代化生产中应用水利设施来抗洪涝灾害,利用温室技术来抗冻害,用先进的飞机喷药技术抗虫害。这些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设备与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害能力,保证了农业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此外,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应用,还有效降低了农民的劳作强度,将他们从繁重的农业生产工作中解放出来,也提高了具体的生产效率。

3结语

当前,农业经济仍然是我国发展的重要基础,要想保证农业现代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重视农业机械化。农业机械化不仅可以保证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还能增加农业产品的附加价值、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降低农民的劳动强度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现实意义。我国农业现代化工作要想保证质量,就一定要保证农业机械化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庞映霞.浅谈农业机械化在农业中的作用[J].农民致富之友,2014,(6).

[2]方蒙熹.农业机械化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作用[J].北京农业,2013,(3).

篇3

埇桥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近年来围绕加快转变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积极构建“示范主体小循环、示范样板区中循环、县域农业产业化大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体系,利用物质再生原理和利用技术,兼顾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废弃污染最小化的一种环境友好型农作方式。结合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品牌专用粮食试点、一二三产业融合试点和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大力培育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构建了一套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种养加融合发展的生态、绿色、环保、节本、优质、高效的良性循环模式。

1现代生态农业循环模式

1.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循环模式1.1.1农业龙头企业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宿州市金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秉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理念,下辖宿州市飞龙实业有限公司(省级龙头企业)、宿州市惠丰有机肥有限公司和金源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2011年投资8500万元建成10hm2的现代化猪舍、2000m3的大型沼气无害化处理设施;2014年投资500万元,建设投产有机肥厂,粪污实现资源化利用,公司在养殖场周边流转土地40hm2,进行葡萄栽培20hm2和水产养殖20hm2。通过肥水一体化工程把产生的沼渣、沼液用于葡萄栽培。年出栏生猪3万多头,利润2600万元;有机肥厂年产量6000t,利润达180万元;20hm2葡萄主要有2hm2日光温室、智能联动大棚1.33hm2、现代化避雨栽培大棚10hm2、6.67hm2常规种植,搭配早、中、晚熟品种,为农业部认定的绿色农产品,2016年利润达300万元。该公司年总收入达1.5亿元,纯利润达3080万元,实现“猪-沼-果”的循环生态农业。现已建成生态型、观光型、农牧结合型示范园。1.1.2专业合作社农牧结合生态农业发展循环模式宿州市草源牧业养殖专业合作社实有核心成员12人,员工300人,直接带动农户520户。2015年被评为省级龙头企业,合作社严格按照“五统一”模式进行运作。目前,合作社种植牧草和青贮玉米333.33hm2,养殖肉牛10000头、奶牛200余头,其中在内蒙古科尔沁草源拥有2.67万hm2草场,在内蒙繁育架子牛,运输到宿州育肥,每年消耗小麦秸秆、青储饲料30万t。建设了年产3万t的有机肥场和年加工3万头肉牛屠宰加工厂,草源牧业鲜奶在宿州、合肥、南京等地广受好评。合作社还注册了“天牧维康”商标,正在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年收入2200万元以上。1.1.3家庭农场型主体小循环模式宿州市埇桥区彭庆林家庭农场为农牧结合生态循环农业,2013年流转土地面积50hm2,年养殖肉鸽1万对,生猪500头,种植无公害大棚蔬菜15.33hm2,葡萄栽培4.67hm2,小麦—玉米大田种植26.67hm2。建有中型沼气池1个,鸽子粪便喂猪,猪的粪便用于沼液池,生产沼渣沼液,再用于果蔬和小麦玉米的生产,小麦玉米加工成饲料喂鸽子和猪,形成的循环,减少化肥、农药的用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实现粪污的综合有效利用,养殖和种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物质良性循环,形成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系统。推行种养殖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可追溯体系。2016年被安徽省授予省级蔬菜标准园。沼气池实现粪污的综合利用,每年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费用10万元以上;果蔬品质提高,价格提高,每年可多收20多万元,年收入达到200万元以上。1.2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循环模式1.2.1模式名称绿色小麦“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1.2.2模式概要宿州市埇桥区永安镇示范样板区在埇桥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区,样板区内主要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常规作物,利用农作物秸秆和种植青贮饲料玉米、大豆发展肉羊养殖,利用金海面粉企业的仓储和加工能力,进行绿色粮食产品加工。结合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试点项目,大力实施小麦绿色防控技术,进一步发挥埇桥区小麦和高蛋白大豆主产区域优势,挖掘粮食产业品牌培育潜力,提升小麦产业化综合效益。金海粮食产业化联合体是一个以小麦产业为主攻方向、农牧渔相结合的产业联合体,2013年发展小麦绿色生产基地0.33万hm2,2015年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其中金海面粉有限公司负责小麦品种的选择和收购;翔宇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联合体成员单位开展农机全程社会化服务;张炎家庭农场、金幸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采用绿色增产模式,生产绿色食品小麦;博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朱才刚家庭农场等收购联合体内的小麦、玉米、大豆秸秆进行青贮和黄贮发展肉羊养殖,金海面粉以优惠价格供应麸皮,发展“养殖+沼气+小麦(大豆、玉米)”种养加循环的现代生态农业,养殖场向联合体内种植户供应有机肥。金海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以金海面粉有限公司为核心,开展标准化原料生产、订单收购、粮食烘干、收贮、加工,和联合体内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合同,通过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产业,以共赢打造全利益链,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1.2.3模式内容1.2.3.1主体技术综合利用沼液沼渣,实现粪污的无害化综合处理和有效利用;小麦绿色防控技术;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1.2.3.2配套技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加工流通、消费全程可追溯体系。1.2.3.3支持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政府奖补、金融支持。1.2.3.4运行机制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切实抓好落实,严格督促检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1.2.3.5效益分析一方面生产小麦绿色食品,每年减少化肥使用量150kg/hm2(约300元/hm2),减少农药费用450元/hm2,合计1hm2节约费用750元;另一方面种养结合,联合体成员互相协作节本增效,1hm2增收750~1500元;其次,通过发展绿色品牌粮食,公司高于市场价5%收购,种植户1hm2增收1500元,公司通过生产品牌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提高,利润增加。1.3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大循环模式通过无数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小循环和若干个中循环,不断实施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小麦专用品牌项目和小麦绿色高产创建项目等模式,通过落实“三推”(推广高产高效多抗广适新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栽培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建设)和“三控”(控肥、控药、控水)技术,构建县域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大循环模式,并产生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发展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存在问题

2.1经济发展的循环模式仍处于相对较低的阶段第一产业在就业结构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农业收入仍然是广大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农民人均纯收入有很大差别,工业发展的滞后影响了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的力度,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度不够等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循环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2.2农业科技支撑力度不强,生态农业规模化程度不高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农业技术的创新和有效组合是关键,但目前缺乏有效的优化组合新技术。一直以来,我们的生态农业建设过于依赖传统经验,如农田间作套种、立体种植等。要创造更高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首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支撑。其次,要向规模化要效益,向集群衍生化要效益,实行产加销一体化,贸工农协调发展,一二三产有机融合,形成现代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这方面条件不完全具备。2.3资源与环境压力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循环发展的瓶颈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尤其是规模养殖业的不断扩展,已经在局部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环境污染。如过量施用化肥、大量施用农药。由此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的矛盾随着现代农业的推进将日显突出,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是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循环发展必须要解决的制约因素。

篇4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7-0012-03

我国东部省区的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而城市化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西部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不适宜也不可能大量生产粮食,所以,粮食安全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工业化走在中途的中部省区。中部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口,“三农”问题在这里表现得最为明显和集中,这些过剩人口又不可能全部转移到东部地区。在这样的背景下,让大量人口集聚在农业中并不能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工业化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但同时也决定了中部省区的工业化决不能再走那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发展工业的道路。那么,目前中部“三化”协调发展的状况怎样?就此问题,以河南省为例,运用DEA分析方法加以实证研究。

一、DEA 基本思想和“三化”协调发展测度模型构建

DEA 以某一系统中的实际决策单元为基础,建立在决策单元的Pareto 最优(DEA 有效性与相应的多目标规划问题的Pareto 有效解是等价的)概念之上,通过利用线性规划技术确定系统的效率前沿面(或称为生产前沿函数),进而得到各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的信息。

设有n个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s),这n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表示该决策单元对“资源”的耗费,类似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要素)和s种类型的输出(它们是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DMUj,j=1,2,…,n,DMUj 的输入为Xj=(x1j,x2j,…,xmj)T>0,输出为Yj=(y1j,y2j,…,yrj)T>0,引入变权重输入、输出向量分别为V=(v1,v2,…,vm)T,U=(u1,u2,…,ur )T,以对输入、输出进行“综合”。定义DMUj 的效率指数为输出“综合”与输入“综合”之比。以被评价的决策单元DMU0的效率指数h0最大为目标,以所有决策单元的效率指数 hj≤1 为约束,即构成DEA优化模型。

(一)一个子系统对另一个子系统协调发展的DEA 测度模型构建

在研究“三化”协调发展的DEA 有效性时,首先需要构建反映三个子系统之间数量关系的输入输出表。对于a、b两子系统,将DEA 优化模型中的输入指标设置成a系统的,输出指标设置成是b系统的,则由此构建出评价a系统对b系统综合有效性的“交叉” 输入输出表,这种交叉输入输出表构成的评价单元符合DEA模型评价单元的特征,即:具有相同的目标和任务,具有相同的外部环境,具有相同的输入和输出指标。 其分式规划模型为:

maxC(a/b)=st≤1,j=1,2,…,nU≥0;V≥0(1)

其引入∈的线性规划模型为:

min[C(a/b)-∈(Ts)]=VDestλy+s=C(a/b)xλy-s=yρλ=ρ,ρ=0或1λ≥0,j=1,2,…,ns≥0;s≥0(2)

其中,λ为未知变量;∈为非阿基米德无穷小(在本文后面的运算中,∈取10-7);松弛变量S= (s-1,s-2,…,s-m)T;S= (s+1,s+2,…,s+m)T;T=(1,1,…,1)T∈Em;eT=(1,1,…,1)T∈Er,m,r分别代表输入指标和输出指标数目。ρ=0时为C2R模型,ρ=1时为C2GS2模型。定义:C(a/b)为子系统a 对子系统b的协调效度,以反映两系统之间的协调程度;D(a/b)表示子系统 a 对子系统b的发展效度,其计算公式为:

D(a/b)=1/λ(3)

定义:a 对b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为S(a/b),其值为:

S(a/b)=C(a/b)D(a/b)(4)

由规划(2)及DEA 解的经济含义知,C(a/b)∈[0,1], 越接近于1,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协调效果越好。若C(a/b)=0,表明a、b两系统之间是完全不协调的,也就是说a 系统的投入对b对系统的产出是不相关的,作为在同一系统中的子系统,这种情况基本不存在;若C(a/b)=1,表明a系统的输入对b系统输出的效率相对最好,进而说明a系统对b系统的输入输出关系是最适配的,该决策单元的协调发展效果相对最好。

若规划(2)是C2R有效的,就有S(a/b)=C(a/b)=D(a/b)=1;若规划(2)是非C2R有效的,需令ρ=1,再对规划(2) 的C2GS2模型进行分析。

(二)一个子系统对两个子系统协调发展效度的测算

若将规划(1)的分子用 b,c系统的输出组合表示,分母仍是a系统的输入,则可计算出a系统对b,c系统的协调效度C(a/b,c)、发展效度D(a/b,c)及综合效度S(a/b,c):

S(a/b,c)=C(a/b,c)D(a/b,c)(5)

若将规划(1)的分子为a系统的输出,分母用b,c系统的输入组合表示,则可计算出b,c系统对a系统的协调效度C(b,c/a)、发展效度D(b,c/a)及综合效度S(b,c/a)。同理,可以计算出一个子系统对其余多个子系统的协调效度、发展效度、综合效度。

定义:系统a和系统b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C(a,b):

C(a,b)=(6)

这里有,C(a,b)= C(b,a)。

定义:三个系统之间的综合协调效度为C(a,b,c)

C(a,b,c)=(7)

其中,C(a/b,c)= (8)

二、 实证分析

按照上述设定的输入输出指标,采集2008年河南省地级区域的系统数据,汇集于表1中。

本文以2008年河南省18个地市区域为决策单元,运用线性规划软件L I NDO (Linear, Interactive, and Discrete Optimizer) ,将这个区域系统之间及综合协调发展效度定量化,以便对“三化”的协调发展程度作出客观的评价。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先计算出C2R模型(D ∈)中各子系统间的相对有效性,以确定其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DEA 非有效的区域,再计算其C2GS2模型的相对有效性,重新认定其协调效度,即以C2GS2模型计算出的协调效度作为该区域的最终协调效度。

三、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测算

计算两系统之间的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并由协调效度及发展效度计算出两系统之间的综合效度,汇总于表2。

四、结论

1.平均而言,河南省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均小于50%。因此,中原农区长期运行的传统的生产组织(包括:工业、农业和城市规划)方式对“三化”协调发展是不相称的。

2.从三者之间的综合效度来看,综合效度高的区域“三化”实际是在低水平上的协调;而综合效度低的区域“三化”处于高水平上的不协调发展。

3.河南省已经迈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工业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6)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0),城市支持农村。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45)高于农业现代化对城市化的协调发展综合效度(0.34),这正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总书记提出的第二个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当前,如何实现“三化”协调发展?制度创新是关键,因此,构建“三化”协调发展的新机制迫在眉睫。

4.农业现代化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综合协调发展效度较低。这也说明传统农区的农地制度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更需要重大变革。主要表现为农村土地实际产权制度供给滞后于潜在的制度需求,制度供给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对新制度的需求已经远远早于实际制度供给,从而导致农地产权制度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土地承包条件下的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制度供给存在着严重“过剩”,一些现行的制度供给相对于农村社会需求是多余的了,极大地束缚了土地和劳动力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阻碍了农地市场化进程。那些效率释放殆尽的制度安排依然是当前农业发展中制度供给的主流。特别是家庭承包经营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在继续发展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为目标模式改革的深入,家庭分散经营表现出制度上的滞后性,一系列困扰农业的经济问题难以在封闭、凝固、分散的小生产经营体制框架内得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所有这些都使得传统农业难以像其他产业那样能够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所以,在实现“三化”协调发展方面,制度创新是关键。中原经济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是以产业集聚区为载体,在大力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让更多的实现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及其家庭人口进城安家落户,形成产业集聚与人口集中、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的有序进行,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维国.我国经济与人口素质协调发展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5,(5).

[2] 曾珍香.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9).

篇5

1.引言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

农业经济的发展程度能反应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高低,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灰色关联分析法来研究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工学院和水利化,通过分析提出相关措施,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农业现代化的灰色关联分析

2.1灰色关联分析基本原理和方法

灰色系统是根据因素间发展态势相近或程度来衡量因素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是从系统内多个因素进行优势比较的一种理论,即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关联度是两个系统或因素间关联性大小的度量,能准确反映系统发展过程中因素间相对变化的情况。若两者在发展过程中相对变化基本一致,则认为两者关联度大;反之,关联度则较小。

系统参考数列为X0=,比较数列为Xi=,i=1,2,...m,则在时刻t=t0时,X0(t0)与Xi(t0)间的关联系数ξ0i(t0)带入(I)式计算:

ξ0i(t0)=■(I)

上式中,oi(t0)为t0时刻序列的绝对差oi(t0)=|X0(t0)-Xi(t0)|;min,max分别为每个时刻的绝对差中最大值和最小值;ρ是分辨系数,一般在0到1之间,通常取值为0.5。

称roi=■■ξ0i(t)为参考数列与第i个比较数列的关联度,n为数列的长度。若灰色关联度的顺序为roi>roj...>rom,这就表明Xi对X0的影响最大,Xi次之,Xom最小。

2.2农业现代化的灰色关联模型建立及计算

本文设定“我国农业总产值”为系统参考数列X0=,选取2001-2011年农业现代化指标(农业机械总动力、农村用电量、水库总库容量、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作为比较数列Xi=,并对两组数列进行无量纲处理。为保证本文的严谨性,将采用初值法对原始数据(表1)进行无量纲处理。

运用初值化方法对系统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进行数据处理,并将系统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在各时期的数据分别用X0(t),Xi(t),除之,随即得到一组顶级发展速度数列,其公式如下:

X'oi(t)=■(t=1,2,...m)(II)

求oi(t0)=|X0(t0)-Xi(t0)|的绝对产值,得到数列并找出该数列的最大值max和最小值min。取ρ为0.5,得到农业现代化指标关联系数ξ0i(t0),取ξ0i(t0)算术平均值并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序(表2)。

表2 我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与农村社会总产值的关联度

2.3灰色关联结果分析

从表2-2看出,农业现代化各指标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农村用电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农药使用量、水库总库容量、化肥使用量、灌溉面积。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对策

根据灰色关联分析结果,可看出农业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水利化对现代农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应从农业生产现代化角度推动我国农业经济长远发展。

集中优势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引进国外先进机械化技术和设备,从技术角度保证农业机械化的实施;加大农业从业人员培训,提升其文化技术水平;建立农业机化科技服务体系,通过对农业生产的技术指导,推动农机由低级单一品种向高级多向品种发展。

发展农村电气化建设,保证农业现代化发展。严谨筹划农村电气化工程的开展,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开创农村电力发展新模式,规范农村电力市场,推进农电体制改革,推进我国农推电气化进程。

科学利用化肥与农药,实现农业低碳化发展。科学使用化肥,协调好氮、磷、钾肥的施肥比例;提高农药质量,加大科技研发力度,研发有机农药;强化指导服务工作,及时组织良种、化肥、农药等重要生产资料的供应,提供技术帮助。

加强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构建新型农田灌溉体系。坚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利用现代技术构建新型农田水利体系,推进节水灌溉工作的开展,提高防洪排洪能力,为我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提供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明阳,谢志仁,刘玉会等,浙江省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J].南京: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103-106.

[2] 刘坚.认清形势、迎接挑战、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J].中国农村经济,2001.3:4-10.

篇6

一、前言

河南省是产粮大省,在全国各省的粮食产量排行中,河南一直位居榜首,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同时,河南也是人口大省,农业人口所占比例高,农业发展的好坏对农民的生活存在着巨大的影响。王元福在《产业关联与农业现代化:基于河南省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中基于河南省1997、2002、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但只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对农业现代化进行分析不免有些片面,不能充分体现农业现代化的状况。本文在其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与发展,对所分析产业部门进行了调整,并加入了对农业生产现状的分析。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二、河南省农业产业关联分析

本文从2007、2010、2012三年的河南省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为原始数据,利用投入产出相关理论,对数据进行运算,计算结果如下所示:

(一)直接消耗系数。通过计算可知,农业对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在逐年递增,农业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和其他电子设备以及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基本稳定,从2010开始,两产业部门都保持小幅上升趋势,说明农业信息化的改革正在逐步推进;农业对金融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也基本保持不变,说明对农业的投资仍旧没有引起金融业相关人士的兴趣,也从侧面反应了农业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对农业的投入逐年递增,且上升幅度逐年增大,表明农业科技化正在逐步推进;教育对农业的投入也从2010年开始上升,随着培养的农业相关人才不断增多,这将能有效的保证农业科技化的进程不断加快。

(二)完全消耗系数。与直接消耗相比,完全消耗系数更全面的反映了农业对相关产业的消耗情况。根据完全消耗系数数据可知:每个行业完全消耗系数都在逐年增加,而且从2010年开始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与直接消耗系数构造的折线图相比,在直接消耗系数中系数较稳定,未出现大幅增长的产业在完全消耗系数构造的折线图中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长,表明农业虽然与这些行业没有较大的直接消耗,但其他消耗较大的产业与这些产业的关联度较大,在间接上这些产业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进作用,且越来越大。整个折线图表明,以上六个产业都对农业现代化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三、河南省农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土地问题。由于土地目前的流转机制尚不完全,土地承包难以大规模进行,所以无法对土地进行大规模连片耕作。所以使得科技化生产、智能化管理、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推进困难重重。同时,单一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没有统一的组织体系,缺乏与市场体系联接的渠道和方式,不能有效预防市场风险、议价能力弱;与科技机构衔接的缺乏,造成农业科技化进程缓慢。这种小而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抗御来自市场和自然的双重风险,尤其是日益增加的市场风险。

(二)环境污染问题。当前粮食产量主要依靠化肥的大量使用来维持,化肥的使用量已经是发达国家农业化肥使用量的数倍之多,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化肥的过量使用,农药使用也大幅超标。造成了水污染,浅层地下水已然无法引用;产生了粮食污染,粮食农药残留值高,作为人们的食物来源,这无疑会造成人体健康的损害;造成空气污染,直接影响人体健康。

(三)劳动者素质较低。由于农村生活条件较差,造成农村对现代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外面的人才不愿意到农村去,农村的人才不愿意留在农村,最后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年迈的老人、妇女,文化程度较低,使得农业生产科技化的推进较慢;造成了农业生产的因循守旧,没有创新与进步。

(四)农业现代化进程慢。由于农业生产资金不足,且农业生产以家庭为主,所以农业生产对大型机械的购买力不足,不利于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进行;农村现存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较低,且农村生活现状较差,对人才吸引力弱,导致农村只有极少的人才留存。由于缺乏农业相关科技人才,使得农业科技化的进行缓慢;由于生产经营人才的缺乏,造成农业生产产业化程度低;由于信息人才的缺乏,使得农业信息化的进展较为缓慢。

(五)农业基础设施基础差。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设施在广大地区缺乏,即使拥有的基础设施,大多还是老久的设施,可使用率低。这造成了部分地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情况,使得农业生产的成本高,产出率低。

四、研究启示

篇7

二、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特色发展SWOT分析

(一) 优势分析

1、自然条件:河南省具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首先,有充足的光热资源,光照温热条件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生长繁殖。其次,河南省拥有肥沃的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为792.6万公顷,居全国第三位。第三,灌溉水源充足。

2、技术经济条件:河南省劳动力丰富,截至2011年底,河南省乡村劳动力资源数为5353万人,其中乡村从业人员4911万人;技术装备方面,2011年河南省机耕面积达到8565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0515.79万千瓦。在生产技术上,河南省2011年支农资金比重为11%,在良种培育、耕作技术、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虫害防治上技术不断进步,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

3、社会经济条件:河南省区位优势非常明显,承东启西,通南接北,以郑州为中心700公里半径内覆盖了全国70%以上的人口。河南陆路十分发达,有全国最为完备、最为密集的高速路网,是西北地区与全国联络的惟一陆路进出口。河南处于中国大陆核心腹地,本身就是一个大市场,而且对周边地区辐射作用十分明显,国内外市场广阔。

(二)劣势分析

1、组织上,分散经营,合作组织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河南省土地面积居全国第三,但是平均每人占有常用耕地面积0.07公顷。当前,河南省合作组织的辐射范围有限,发展不够规范,相关的立法支持缺位,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规模效益差。

2、结构上,农业结构还有待优化,把农产品转化成市场需求还有待增强。

3、劳动力众多,解决就业问题需要产业的支撑。有效劳动力不足,农民普遍文化水平偏低。

4、土地产权不明晰,流转市场不健全。目前,土地流转过程中,仍有不少制约因素:土地流转信息市场不健全、缺乏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流转土地后有担忧,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和贷款难制约、抑制土地经营权的大规模流转,农民就业技能较低、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难度大等。

(三)机遇分析

1、政策方面。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综合实验区、郑汴一体化这些战略规划的实施,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三化”协调发展方针促进我们河南的农业现代化。

2、交通方面。河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全国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重要交通枢纽,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等相结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3、新型城镇化。就近转移农民,让他有一个好的就业岗位,能够成为整个城市有机的一部分。这样就使土地从农民的手中解放出来,为规模经营和精细化耕作提供有利的条件。

(四)挑战分析

1、资源约束束缚河南农业发展。

河南省的总耕地面积居全国前列,但中低产田面积较大,且河南人口基数大,增长绝对数量多,因此人均耕地资源少,人多地少的状况日趋严重。河南省水资源短缺,属于干旱缺水的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河南省的水量不足,水资源并不丰富,而且降水量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分布不均。

2、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农业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河南是人口大省,30多年来,人口的持续膨胀,使对农业土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处于超负荷状态,水资源污染严重,农业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业环境污染加剧等。河南是畜产品生产大省,畜禽粪便产生量也不断增加,养殖业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绝大部分养殖场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地表水体,污染水体,导致河南养殖废水污染问题突出。

3、农业科技推广经费投入不足

经费投入是农业科技工作开展的基础条件,河南省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被截留或挪用的情况普遍存在,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绝大多数编制内财政经费不能落实到位,农技推广经费大部分用于行政事业费用支出,支出结构不合理且使用效率低。

4、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比较薄弱

由于基层农技、农机、植保、农资、农信、水利、种子等机构在业务上受上级机构指导,行政上隶属地方主管,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普遍存在着组织复杂、结构紊乱、功能弱化的突出问题。

5、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首先,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其次,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条短。目前,全省三次产业结构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第三,产业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不健全。

三、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建议

1、构建现代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在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的核心区、提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力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种植业加快向果蔬、花卉园艺调整,大农业向畜牧业调整,农村经济向农产品加工业调整。在增加农产品供应总量的同时,突出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显著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2、构建现代农业物质装备体系:

重点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加强耕地保护和土壤改良;建设标准粮田;大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普及发展传统农机;努力增强气象服务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系统、中原城市群气象灾害早期预警及其防御系统、人工增雨消雹系统。

3、构建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化,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农技队伍建设,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技术研发平台,培养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加强农业科技攻关与创新,在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业微生物、农副产品加工、农业装备、循环农业、农村民生科技等领域,力争解决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按照发展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从事现代农业建设能力和转岗就业能力。

4、构建现代农业组织经营体系

篇8

中图分类号:F32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432153

现代化农业是以现代工业装备农业,以现代科技武装农业,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农业。其基本特征是科学化、集约化、商品化和市场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农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我地少人多,适合农业生产的土地少,要满足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要求,就必须通过发展现代化农业来实现。虽然目前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相比之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与国外农业发达的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要制定相应措施加快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农业。

1 建立健全现代化农业相关政策

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保障,没有相关的政策,发展现代化农业便无从谈起。虽然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国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是从总体上看,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农业是弱势产业,从事农业的生产者的收益要比其他行业的生产者的收益要低,长此以往必然会损伤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因此政府应当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不仅要提高现在享受补贴的农产品的价格,而且要扩大享受补贴的农产品的范围,应当将最低收购价所执行范围的品种由现在的小麦、水稻拓展到豆类、棉花、杂粮以及油料等重要的农产品,在补贴的对象上要逐步实现从直接性补贴向有重点、有选择性的补贴转变,对优质化、绿色产品以及专用化农产品要结合实际加大补贴的力度。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目前我国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是建设水平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政府应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西部地区财政、人力等方面的支持,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助推器。

完善土地流转制度。没有完善的土地流转制度,就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因此要不断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为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条件。

2 保障农民在现代化农业中的主体地位

农民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主体,因此必须要保障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公司、农户与市场等方面的合作机制,提升农户在市场中的地位,增强他们的竞争力,保证他们的利益。

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水平。要建设现代化农业就必须有文化层次高的农民,因此要通过网络、书籍、培训等,培育会经营、懂技术、有文化的新型农民。政府应当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农村科普宣传栏、邀请农业专家下乡指导、科技服务等形式,提高农民的专业知识,不断增加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也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储备人才。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己的组织,也是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竞争力的主要方式。通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将农业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为农户提前、产中、产后的高效率服务体系,并且为农户提供农业生产中的生产资料、市场、技术和加工等方面的需求,从而推动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发展。

3 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

我国发展现代化农业虽然有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因此不能照搬照抄国外的模式,必须要寻找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

要根据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进行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由于东部地区地少人多,经济发达,因此可以重点发展都市型农业。中部地区是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可以通过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对于西部地区,由于大多具有自然资源优势,可以将农业经济与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的附加值。

大力发展附加值高、品质优良的农产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已经不仅仅满足对农产品数量的需求,而是更注重农产品的品质,因此我国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必须要转变思想,将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

在发展现代化农业过程中,既要在全国层面制定发展规划,各个地区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灵活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中图分类号:F326.11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对其内涵的表述或理解随时代而变化。本文接受动态论、系统论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首先,现代化内涵具有阶段性,是特定历史阶段内所具备的现代化内涵。其次,应农业现代化的测度应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出发的,建立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再次,应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指标体系中去。所以,农业现代化是指基于现阶段人们的认知水平的相对稳定性,在农业上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系统工程。

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测度法

(一)指标体系的建立

要想采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评价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要建立多指标体系,指标的选取需要遵守以下原则:第一,指标的系统性,即指标必须全面考虑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及其内在联系,使指标之间既有相关性又有一定的独立性,通过指标的综合,全面体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现状。第二,指标的综合性,即指标既要考虑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典型指标,也要兼顾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关联性指标,尽可能多考虑一些涉及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第三,指标的重点性,重点体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第四,指标的代表性,即指标的选取能够反映各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内容。第五,指标的可比性,指标设置既要符合各地的实际,又具横向可比性。

(二)指标评价体系的标准化

本文采用比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即先选取一个评价基数值,然后再用指标的初值与基数值相比,得到的比例系数就是对各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的结果,即得到指标的评价值。标准化处理中所采用的基数值是个指标中的最优值,即当指标为正作用指标时取最大值,当指标为负作用指标时为最小值。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公式如下:

数据的标准化计算公式为:

正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负指标的标准化数值

 

其中为措施层指标原始观测值,经标准化后的值为第i项准则层对应的第j个评价指标基准数据的界限值。

 

 

(三)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在递阶层次结构中,每一层的每一个元素均是下一层中每个元素的准则。

图1  模型层次结构

注:最上方的是目标层,中间的是准则层,下方的是方案层

2、计算各层次元素的组合权重。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采用1—9比例标度法对元素相对重要性的主观判断进行赋值,从而确定判断矩阵。单一准则下求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并检验其一致性,最后得到各个元素在总目标下的权重向量。各元素在总目标条件下的权重如表1所示。

(四)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数

通过指数的相对变化以及走势趋向可以看出农业现代化所处的水平和阶段。该指标为综合性的判断标准,仅反映整体发展水平,不反映结构发展水平。指标计算方法采用加权平均法,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t为时期,i为指标号,w为权重。

 

二、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指标性结构测度法

综合指数法对农业现代化的评价具有直观性强、易于判断的优点,但是指标的整体性、综合性过于突出,对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局部问题难以揭示并表述出来。因此,对于农业现代化的测定还需要一项能够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结构性特征的模型,以方便对农业现代化内部的结构发展进行探析。

(一)确定特征指标标准值

该模型首先设定特征性指标值,然后依照特征性指标值对各指标的数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在确定各发展阶段的标准值及其对应的赋值后,根据相关数据判断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由于最后结果是依据相对数据获得的,且省数据与国家数据的差别可以接受,本文采用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区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的测算结果来代替河南省的特征指标标准值。

(二)各指标标准值及发展阶段赋值

以特征性指标标准值为基准,对各个指标实际值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得到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各指标标准化值。对照表4可得到各指标的发展阶段赋值,所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4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阶段评价标准化值和赋值

指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标准

化值

6.0

5.2

79

0.7

29

67

161

26

18

35

17

23

8.3

27

赋值

1

2

4

1

2

3

5

2

2

3

2

1

2

2

 

三、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实证分析

(一)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的实证分析

通过采集河南省农业的实际数据,利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建立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权重,根据建立的农业现代化评价模型,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2000~2009年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如下:                                                                                      

表5  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年份

2000

2001

2002

篇10

(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摘 要:以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催生的新的金融需求为研究对象,运用了统计分析、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对吉林省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变产生的新的金融需求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方式的改变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发展、科技研发投入和风险防范投入等方面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住房、教育、医疗、娱乐方面产生了新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农村;金融需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3-0075-04

引言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的战略。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管理方法管理农业、用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素质的过程; 是建立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把农业建成具有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的过程;也是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和农民收入的过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实施,农业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手段,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目前,中国正在向着农业现代化大踏步前进,农业现代化必然伴随着农业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实现,同时还会带来农村城镇化、农村生活与农户收入的巨大变化。这些都将催生大量的金融服务需求。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农业现代化带来的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对农村金融有哪些新需求。

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现状概述

吉林省作为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之一,是农业大省,农业生产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吉林省不断摸索和学习,在农业示范区的推进、基层农技体系的推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总体情况概述

通过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吉林省对60个县(市、区)实行农业科技培训包保等一系列举措。吉林省农业连年丰收,农民收入连年增加,不断巩固提升农业大省的战略地位,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据了解,2011年,吉林省粮食生产迈上3 000万吨台阶,总产量达到3 171万吨,比上年增长328.5万吨;亩产实现930.2斤,比上年增加86.6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42.7斤,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3 551万吨,比上年增长6.2%。

(二)机械化及水利建设

在推进农业示范区和基层农技体系的同时,吉林省也加大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力度。农业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的标准之一,是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有效保障。吉林省近年来农机工作得到了大力发展,农机补贴政策落实成效显著,扎实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农机服务体系逐步建立。2009年以来,吉林省加大在农机具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进了省内农机装备总量的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末,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 726.59万千瓦,比2009年增长36.24%;主要农业机械与设备数量比上年末均有增加,其中,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4.05万台、机电井18.22万眼、节水灌溉机械3.85万套;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85.4万公顷和115.4万公顷,年增长0.1%和1.2%,其中,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19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达到48.22亿千瓦时,年增长4.57%。

(三)农民收入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这些剩余的劳动力通过进城务工以及自主创业的方式,为农村带来了新的收入来源,并且高于传统的依靠农业生产获得的收入,这使得农村居民总体的收入有所提高。然而,虽然收入不断增加,但是收入的增长速度却越来越慢,并且远远低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这种情况不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虽然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已经给农村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便利,但是目前农村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过慢,以及农业生产前期资金需求的无法满足,极大地限制了农村的发展,增加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吉林省农业现代化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机械化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的生活方式和观念有了较大的转变。这些新的改变对金融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一)生产方面的金融需求

从生产角度来看,农村的金融需求主要分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和农业风险防范投入。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载体,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的基础,其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农业基础设施短缺和不健康运行,是现行农业基础设施的一种常态,突出表现在农田水利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和乡村道路的升级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地方财力有限,商业性涉农金融机构在经营安全性和逐利性的原则下,无法实现对其支持。

吉林省2012年与2003年相比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动力增长了84.3%,明显高于辽宁省的36.4%和黑龙江省的63.2%。由图1可知,2003―2012年吉林省单位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高于黑龙江省,但与辽宁省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这说明吉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还需加大投入,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此外,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目前大部分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功能不全、配套老化,尤其是农田水利设施,基本上已经老化失修、渗漏严重,大部分的设施都是“带病作业”,蓄水能力弱,输水效益低下。2012年,全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26.6%;涝区内涝成灾,导致粮食减产;67%的小型水库带病运行,此严重隐患已成为下游城镇、村屯、重要交通干线和大片农田的直接威胁。因此,吉林省亟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对资金产生了巨大需求。

2.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通过确定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行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是两个利益主体,而“+”号则是联接两个利益主体的利益机制。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共同利益目标促使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力,从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最终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规模化、一体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极大推动了现代化的发展,其中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省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47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94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184户,较大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 000多个,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等国家级品牌的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76个。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3 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4.9%。通过与高校及科研单位合作,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的创新推动龙头企业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此外,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日趋完善,省委省政府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充分重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密切联结的重要性,在“公司+农户”的基础上,探索发展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新模式。

虽然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处于农业产业化初级阶段,之后的不断发展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龙头企业需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树立优秀品牌形象,拓宽市场渠道。无论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巨额的资金支持,筹措和融通资金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农业科技研发投入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在于科技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应按照区域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支持根据各自优势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的标准化、高产化、信息化、集约化,进而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吉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科技对农业的推动作用尤为重要。近年来,该省农村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2013 年,全省整合农科资源,大力推进重大增产技术,全面部署“科技兴农”,“技术富农”战略。长春市全力打造科技创新试点中心,联合中科院等在长春市科研院所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打造先进制造、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生物产业等5大创新集群。

但该省科技进步贡献率仍处于全国中间水平,与发达国家70%的科技进步贡献率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说明该省农业科技创新的潜力还很大。此外,该省农业科技原创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目前,该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4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5%―80%的水平。由此可知,该省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仍旧不足,农业科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加工层次、产品附加值等都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需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科研的深入进行,科研人员的培养与投入以及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都有赖于长期大量的资金支持。

4.农业风险防范投入

农业是一个风险较多但抵御风险能力相对较差的行业,据《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每年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约占总播种面积的1/3。建立完善、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是农业经济的重要保障,可以使农业健康、稳步发展。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处于起步阶段,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从事规模化种植、养殖的农户和农企对自然灾害损失保险、病虫害保险、疾病死亡保险、意外事故保险等涉农保险将有较大需求。

受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吉林省是自然灾害频发的省份。2003―2012年,吉林省平均受灾面积为159.6万公顷,其中,2009年因为各类灾害频发,受灾面积达266万公顷,绝收面积31万公顷,造成高达169亿元的损失。频发的自然灾害给吉林省的农业发展造成了比较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因此,为更好地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发展有效的农业保险非常必要。

此外,吉林省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对农业保险产生了一些新的需求。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吉林省的农业生产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逐步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农业对知识、资本和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同时也使农业风险更加集中,造成损失的强度也在增大,从而对农业保险的需要更为迫切。农业产业化发展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在生产环节存在的风险会导致加工、储运、销售、服务等相关部门产生一系列的风险。产业风险防范需要从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着手,从而对农业保险产生多元化的需求。

(二)生活方面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不但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向进城务工和自主创业,在增加收入的同时也增强了人们改善生活质量的意愿。这些都对金融有了更多的需求。

1.生活方式改变产生的金融需求

农业现代化通过机械化和合作化的方式,大大解放了农村的劳动力,使农村增加了许多剩余人口。在放弃了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活方式后,为了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获得更多的收入来源,这些剩余劳动力有的选择外出务工,成为所谓的“农民工”;有的则不甘于为别人打工,进城之后又返乡选择了创业。这种趋势有效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有了更多的收入来源,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但是,通过进城务工换来的微薄收入不足以改善农民现有的生活条件,实现生活质量的跨越。据调查显示,农村转移的劳动力中超过一半在18―35岁之间,这部分劳动力不甘心像他们的父辈一样进城务工,他们更愿意通过现有的知识和原始的资本积累进行自主创业。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能够持续经营,做大做强,彻底改变自身生活状态的寥寥无几。这其中有政策方面、社会经济环境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是资金方面的限制。

近年来,吉林省有更多的农民工加入了返乡创业的大潮,融资问题成为返乡创业环境中存在的最大难题。农民工返乡创业成立的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民营企业,受金融体制、企业规模、信用条件等因素制约,中小型企业很难得到银行贷款,这成为返乡者创办的企业发展的瓶颈。资金是企业维持生产和再生产的“血液”,没有资金就无法维持正常的企业运营。返乡企业的资金短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初创期缺少资金。创业的资金基本上来自农民工进城务工时的原始资本积累,这些资本积累通常在创业前期进行各种固定资产的投资时就已经消耗殆尽,而之后原材料购买、人员招聘所需的资金得不到及时的补充,极大的阻碍了这些企业的后续发展。二是企业经营流动资金不足。由于企业规模不大,成立时间不长,而且缺少资信担保,企业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得到贷款的可能性很小,不但无法扩大经营规模,而且一旦出现某一环节资金不足,就只能处于停产状态。

2.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金融需求

现代化的发展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来源,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使农民对生活的质量有了更高的追求,农民不再仅仅追求有吃有穿有住,而是要讲究吃的健康、穿的舒适、住的舒心。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提高农民物质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促进了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农民对教育、医疗、娱乐等方面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些方面对金融也产生了不同的需求。

(1)基本生活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近年来,农民的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吃、穿档次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使人们的富余资金增多,生活消费结构趋于优化。生活条件的改善促使人们产生了改善原有住房条件的想法。

农村居民现有住房无论从住房面积、住房质量还是居住条件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虽然近年来吉林省农村居住情况有所改善,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住房人均面积只有全国农村居民住房人均面积的66.6%左右,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人均面积只有全国的69.3%。可喜的是,吉林省人均住房面积及住房质量的发展速度正逐步赶超全国的发展速度。2012年与2010年相比,吉林省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增加了40%,与全国增加了50%相比,仍有差距。但吉林省农村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砖木结构面积增长69.4%,与全国增长速度持平。吉林省农村居民在住房条件方面的消费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2年,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洗衣机88.88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2.2%;拥有电冰箱78.69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6.9%;拥有彩色电视机117台,和全国平均水平不相上下。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了农村住房建设的速度,对资金的需求也将大幅提高,改善居住条件改善方面的资金需求也将大幅增加,通过亲戚朋友的内部互借已经很难得到满足。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民贷款用途中住房建设排在第一位。完善农民住房建设贷款体系,加大对农民住房贷款的投入,是农业现代化在生活方面对金融提出的一个新要求。

(2)文化教育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更多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投入逐渐加大,在消费结构中,教育支出的比重越来越大。由于教育支出是一项金额巨大且固定的支出,并且持续的时间很长。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费用对于普通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大多数家庭甚至无法承担。虽然国家对高等教育有相关资助,大学期间可以由学生本人申请无息助学贷款,但是国家助学贷款数额是有限的,不能满足全部的消费所需。

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进了机械化的普及,要求农民掌握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要求农民依据科学知识,运用现代化设施使生产实现最大化和最优化。农民需要通过培训来学习新型机械的运用,通过学习来了解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和生长规律,以及农作物病虫害的预防。学习培训支出产生了较多的资金需求。

(3)医疗保险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为4.10亿人,参合率为80.7%,人均筹资51.2元,补偿受益人次为2.72亿人次。2012年,我国参加新农合人数达8.05亿人,比2006年增长96.3%;参合率达98.3%,比2006年增加18.4%;人均筹资308.5元,是2006年的6倍;补偿受益人次达17.45亿人次,定基增长率为541.5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随着医疗制度的完善,农村医疗保险的覆盖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到2012年,吉林省新型医疗合作覆盖率已达到100%,参合率达99.41%,人均筹资290.5元,补偿收益人次达977.8万人次,并且有较高的医疗报销比率。但新型合作医疗以大病统筹为主,小病仍然是用农民个人医疗账户来支出。而一般家庭一旦得了大病,医疗保险能够报销的部分相对于巨额的医疗费用只是杯水车薪,远不能解决问题。据调查,农村的贫困户中有70%是由于疾病导致的。农民在医疗方面的资金需求仍然很大。

(4)娱乐人情消费对金融的需求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使农民拥有更多的闲暇时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民闲暇时间和娱乐活动日益增多,自主性增强,休闲品味日益提高。农民的闲暇活动日渐丰富,出现了消遣型闲暇、娱乐型闲暇、学习提高型闲暇等多种闲暇活动。2012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消费为491元,与2000年仅为227元相比,增长了116%。2012年,农村居民国内游客达1024百万人次,相比于2000年的415百万人次,增长了146.7%;而人均花费由2000年的226.2元增长到2012年的491.6元。可见,农村居民的娱乐消费逐渐增加。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农户消费时出现“悖论现象”,即农户在日常消费时一向主张“量入为出、轻不言债”,在风险偏好上一般选择风险规避。而在婚丧嫁娶等问题上却没有半点含糊,十分讲究。这些风俗传统支出往往惊人,因婚丧而入不敷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农户为此甚至不惜全家举债。人情往来、婚丧嫁娶是中国的传统风俗,为了所谓的场面、面子,人们在这方面的花费并不是理性的,因此产生虚荣性消费。

目前,吉林省的农业现代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未来的几年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全国的平均水平靠近,对旅游的需求也会不断的增大,人情往来、婚丧嫁娶的消费也都将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将产生新的金融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随着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深入进行,全省农业的机械化程度显著提高,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剩余劳动人口有序转移,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显著提高。生产方式的改变,需要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农业产业化的有效实施也需要有足够的前期资金,与此同时,农业科研投入与农业风险防范都需要有力的资金支持。这些新的金融需求无法通过现有的金融体系来得到满足,需要政府在相关的财政补贴方面加大力度,也需要创建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模式,保证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在生活方面,收入的提高使农民对生活质量改善有了更多的希冀。农民对住房条件的改善有了更多的渴望,对医疗服务的获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育水平的重视有了显著的提高,对娱乐消费的享受也有了更多的追求,这些都产生了新的资金需求。而现有金融机构在小额信贷方面的投入力度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因此,政府应引导农村现有金融机构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改善等的信贷支持,促进信贷资金进入农村教育投资、医疗保险和住房市场,解决信贷市场失灵问题,满足农民在生活方面的资金需求。

参考文献:

[1] 丁振辉.论农村金融与农业现代化[J].金融经济,2013,(8):132-134.

[2] 王玉凯.现代化农业的金融服务需求――以黑龙江省为例[J].中国金融,2012,(21):77-78.

[3] 毕洪波,徐晓红,陈欣.吉林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2008,(9):23-24.

[4] 杨玉梅.发展农业机械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访吉林省农委农机处处长成洪[J].吉林农业,2010,(1):7-8.

[5] 潘鸿.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9,(6):96-105.

[6] 岳红梅,崔宏伟.吉林省农业保险发展模式的选择[J].当代生态农业,2010,(1):161-163.

篇11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1机械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机械的种类也在不断的变化,以适应农民农业生产的需求。在农业机械中,拖拉机的应用最为广泛,并且拖拉机的外观和内部也在不断的更新改造中。现如今的农业工具种类越来越多,为农民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很好的保障,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机械的投入,提高了我国农业化水平,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1.2新型产品的使用率低

放眼农业机械市场,使用率较高的还是以前的机械,它们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新研制出来的农业机械前景并不好。在这样的状况下,新产品的研制也陷入到了瓶颈期,许多厂家不愿意耗费大量的资金在新产品上,没有新产品的更新换代或者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过长,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来说都是很大的阻碍。在科学技术水平快速发展的前提下,我国一定要调整好市场供需关系,鼓励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为农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2农业机械现代化发展的意义

2.1农业机械现代化促进了我国的农业发展

传统的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人力和畜力,耗费的时间较长,产品的质量不高。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机械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使得生产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虽然,我国现在的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不高,与国外相比,还有一些劣势。但是我国也在积极的努力,使农村逐步实现机械化生产,解放劳动力,增加农业的产量,提高农民的收入。我国一直强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一旦机械化生产在农村普及,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也会加快,城乡之间差距缩小,让城镇与乡村共同发展,实现整个社会的共同进步。

2.2农业机械现代化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

传统模式的农业生产的产品数量少、规模小。现在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农村的农产品数量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农产品实现了规模经营。由于机械的投入,农业生产对劳动力数量的要求逐渐减少,剩余的劳动力可以涌入到城市中,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除此之外,放眼国际,高质量的农产品在市场上也更有竞争力,农产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质量较高的农产品能够促进进出口贸易往来,也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加快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从而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3农业机械现代化提升了劳动生产率

在我国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有的农产品,比如玉米的收割上还是传统的人工模式,生产效率极低,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很大。然而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收割,农业机械的使用很适用于大规模的生产,它可以将农产品在短时间内实现收割、摘穗等步骤,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对农民来说是一大喜讯,让农民摆脱了以往劳作的模式,而且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未来,我国需要做的就是要将农业机械化的水平提升一个台阶,让农民都采用机械化的生产模式。

2.4农业机械现代化加快了国家的发展

农业机械现代化正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个标志。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收入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需要加大科学技术和资金的投入,用机器来实现农业生产,不仅可以缩短农业生产的时间,还可以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经营。当国家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提升了,在国际的地位就会相应的提高。并且,农产品出口之后,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会更强。国家的社会经济水平会在此基础上稳步提升。

3总结

在我国农业生产中,机械现代化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也不能忽略当前的现状,针对农业生产出现的问题人们需要去面对,并且积极的解决问题。毕竟,我国农业机械的现代化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结合本国国情,做好农业生产机械化的推广,并且政府要对农业生产给予技术上和资金上的扶持,将科学技术融入到生产中去,努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