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3-05 14:43:13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媒体的基本特征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图书馆就是对具有高度价值的图像、文本、声音、影像、数据等多媒体信息进行收集、组织规范性的加工、进行高质量保存和管理,实施知识增值,并提供在广域网上高速连接的电子存取服务。它是保存大量信息的数字化资源库,是由软件和计算机群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的高级信息系统,是因特网上信息资源的管理模式。其目标是让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客户终端访问信息资源。
2.数字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数字图书馆是社会通读设施和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数字化
馆藏数字化是数字图书馆的最基本特征。通过馆藏数字化一系列信息技术处理才能构建一个数字图书馆。它是以电子化馆藏为主,将各种信息资源转化为数字形式存储于服务器存储介质上,以方便、快捷方式提供给用户利用。
2.2数字图书馆信息传播广
网络传播扩充了信息的获取范围,提高了信息处理效率。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信息,为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及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2.3数字图书馆资源共享
数字图书馆通过计算机网络把众多的图书馆信息资源有序地集合在一起,并通过存储管理系统有效、简捷地提供给读者所需的信息资源,以实现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2.4数字图书馆网络传递快
数字图书馆可以实现各种数据库之间、服务器之间、工作站之间相互操作,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的检索内容,取消了时间、空间和图书馆界限的限制,读者随时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
3.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与联系
3.1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同。数字图书馆是在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它的读者是多方面,不同层次的,不同水平的,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是平等的。并以丰富的馆藏资源满足社会公众所需要的各种信息。而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对象是政府机构、科研单位、企业、社会公众,同时传统图书馆还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难以满足社会公众对广泛信息的需求;二是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服务特色不同。数字图书馆是提供网络信息为主的图书馆,对社会公众提供个性化服务。并通过信息资源快速传递来满足读者需要。而传统图书馆由于受到时间、地域的限制,要通过收集、整理、加工等方式形成数据库后为读者提供服务。三是数字图书馆不仅可以通过多个检索点查询书目数据,还能进行深层次的内容检索,如全文检索,包括声音、图像等所有内容;而传统图书馆只能通过分类号、书名、作者、主题等进行书目检索。四是数字图书馆对于数字信息既可以是拥有所有权,也只可以是仅仅是购买使用权,而传统图书馆基本上是采取一次性购入,永久拥有该文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五是数字图书馆在载体形态上表现为物理实体加“虚拟馆藏”,而传统图书馆以物理实体为主,馆藏都是实实在在的实物:六是数字图书馆主要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化信息,主要表现为智力劳动,而传统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是对文献的整理、借阅等繁重的体力劳动。
3.2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的联系
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传统图书馆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信息资源组织的技术基础,传统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人才基础。数字图书馆促进了传统图书馆的现代化建设,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数字图书馆是传统图书馆未来发展方向。
4.图书馆的数字化与现代化服务
数字图书馆的产生,失去了图书馆现代化服务进程。一是图书馆数字化能推动馆藏注重质量;二是图书馆的数字化促进了图书馆工作现代化;三是图书馆数字化促进图书馆馆藏资源共享;四是图书馆数字化引起了图书馆业务工作创新;五是图书馆数字化推动了传统图书馆最大限度为读者服务的进程,如尽量延长开馆时间、尽力扩大开架范围,并使馆内工作人员从前台走向后台,开展网上参考咨询等服务,提高图书馆现代技术服务水平;六是图书馆数字化要求图书馆人员必须掌握新的技能,学习新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适应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工作需要。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使各项数字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了极大的应用。同样,在艺术设计领域,作为艺术与数字相结合的产物,新媒体环境下的艺术设计亦是如此。本文通过以下几点,探讨了新媒体艺术设计。
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理念
进入21世纪以来,数字技术与网络科技的紧密结合已经应用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亦通过各式各样的方法获取、处理与传递信息,信息时代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新媒体这一全新概念也逐渐走进了我们的世界。通常所说的新媒体艺术设计,是指新技术支撑体系下的传统媒体艺术设计的新形态,其中的“新”主要体现在技术层面,如网络技术、通信媒介、云计算等。同时,新媒体艺术设计表现形式上亦与传统媒体有着天壤之别,如手机系统终端、数字代码语言、多媒体光碟、虚拟云等新媒介。当然也有一些是从传统媒体的基础上衍生而来,它们更多地是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后所形成的媒体方式,如电子杂志、数字电视、电子报、数字广播等。
二、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一)传播速度迅速、范围广泛
新媒体艺术设计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解决传统媒体之间的交流障碍,帮助媒体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是互联网、通讯终端等无线技术,借助高新手段在传播速度和范围发挥拥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传统媒体如需一条新闻消息,往往要通过记者采集、综合、信息转发等多项环节。而新媒体在传播程序上较为简单,只需简单的下载、上传,就能实现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共享,传播形式除文字外,还有图片、音乐、视频等,多样化优势明显。
(二)传播费用较低
传统媒体在制作、传播等环节往往花费较高,人们获取信息也承担一定的经济费用。而新媒体则较大程度上减少了以上环节的费用,一般都是免费传递信息给人们。
(三)互动性强
传统媒体在信息交流时,受限于时间或空间的阻碍,互动性较弱。而新媒体则在互动交流与双向沟通上拥有较大的优势,可满足人们对于信息选择的主动性需求,并依靠新技术实现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间的多项交流。
三、新媒体艺术设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对新媒体艺术设计全面的认识
由于新媒体艺术设计是一门跨学科、多学科结合的复合型学科,包含艺术设计学、现代媒体学、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多方面内容,故对其在研究上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复杂性、融合性等特点。而现阶段国内在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上缺乏深刻的思考与吸纳,传统艺术设计理念犹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上的认识程度不够,未能与时俱进追随新媒体的发展潮流。这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制约了新媒体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
(二)缺乏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化人才
众所周知,专业化、系统化的设计人才是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基础。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自身属性,要求艺术从业者既要熟练掌握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美术设计等美学理论,也需对媒体领域的影视创作、视频设计、音频剪接等流程理解清晰。而当前教育架构下的设计人才的知识体系较为狭窄,仅仅熟悉设计理论或设计流程,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缺乏总体的认识,这并不能满足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人才需求。
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实现
(一)提高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
为促进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相关企业应加大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认识与重视力度。需要全面认识到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复合型的新兴学科,其在内涵理念、艺术特点、艺术形式、设计要点等方面的新特征、新变化,加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并挖掘符合我国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模式。此外,还应积极走出去,与艺术设计理念先进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广泛的合作交流,大胆引进吸收最新理念和创新思想,做到与时俱进,并积极创新。努力塑造出完美的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产品,满足艺术市场的需求,进一步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蓬勃发展。
(二)培养专业化艺术设计人才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艺术设计人才,高等艺术院校要深入研究新媒体艺术设计的新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教育培养方案和目标,培养复合型人才。使其既拥有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基础,又能熟知互联网背景下的艺术设计、平面设计、动画设计等方法,如此在新媒体艺术设计后期的专项培训和辅导下,必然能够成为称职的新媒体艺术设计人才,为我们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此外,艺术领域诸如平面设计、环境设计、书籍编排、装饰设计、摄影摄像等专业学科并不是互为独立的,各学科之间处于相互交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联系状态。因此艺术高校可根据学科研究与现实状况,努力建立自身健全的动态教学资源体系,为各学科之间的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提供便利,搭建艺术教学新平台,培养学生的设计功底与实践操作的动手能力。
结语
新媒体艺术设计作为现代数字科技发展与艺术设计相结合的产物,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当前,新媒体艺术设计的传播更加全面和深入,成为艺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然,新媒体艺术设计也存在诸多机遇和挑战。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新媒体艺术设计的研究,完善专业体系架构,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打造成熟市场,才能促进新媒体艺术设计的发展,进而为我国的现代媒体产业与艺术产业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志勇.新媒体美学――兼论数字艺术的本质与特性[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1).
[2]曹光辉.数字技术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设计[J].剑南文学,2011(7).
0.引言
数字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普及,使得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这种该技术的内容比较复杂,在科技力量的巨大支持下,逐渐显示出其优势,并成为时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其应用前景非常广阔。受到现阶段,我国国情的制约,数字技术的发展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与阻碍,并且,现阶段,我国的数字技术也不是十分完善,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要对其特征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在掌握了其特点的同时,采取必要的措施,对其加以完善,使其能够在更多领域得以应用,并且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
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应用的基本特征及其必要性
1.1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基本特征
1.1.1时效性
在市场需要和技术勘测的发展下,网络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着企业本身的规划发展和市场发展本身的需求,网络的时效性越来越凸显其作用。网络的针对性要求施工单位应该按期竣工,如果不能按时完成,会造成很多的滞后性,对于市场、企业和投资者会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所以网络的建设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很强的特征。除此之外,网络作为一个信接收发送的平台,具有很多重要的特点。网络的共享性和开放性实现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通过信息的搜索,能够及时地获取交流和信息,使得获得的信息更加及时,并且节省了很多的资源。网络与报纸杂志相比,网络信息的获得随着网页的刷新就能获得最具有时效性的信息。
1.1.2信息的综合传播
信息综合传播方式的实现是网络最大的一个特点。信息的传播需要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才能使信息的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变得更加丰富,从而使用户能够有一个更为具体更为详尽透彻的信息了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信息能够边下载边看,大大减少了用户的时间。
1.1.3沟通速度快捷
由于网络上,信息的来源、形式和内容都是比较多样化的。用户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及时地通过各种各样的媒体进行信息的接收和传递。加之数字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迅速快捷。
1.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必要性
信息技术最为这个时代中最为重要的技术种类,为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也必然要更加完善,那么在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之上,我们能够将信号数字化,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数字电子技术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其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非常强大,并且还能够实现文件加密,性能稳定,方面对信息进行储存和使用。在集成化以及综合业务数字网方面变现除了非常先出的优越性。数字电路应用于数字电子技术,其优越性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功率低、体积小的特点,促使网络设备可以通过大规模集成电路进行实现。从实际来看,数字通信与网络技术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领头羊”。通过通信网络与计算机所构成的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了人们信息获取的时间,也就是说人们信息沟通的距离缩短了。这样一来,社会被紧密的联系起来,尤其是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正逐渐发生着转变。同时,现代人对于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特别是基于数字电子技术实现了网络信息的快速处理,致使人们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
2.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中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字电子技术在网络信息的高速公路建设中越来越关键。现如今,数字电子技术已成为时展的潮流,相信其会走在信息技术的前沿。
2.1使信号数字化
信号的数字化需要进行抽样、量化和编码的步骤。抽样是指用每隔一定时间的信号样值序列来代替原来在时间上连续的信号,也就是在时间上将模拟信号离散化。量化是用有限个幅度值近似原来连续变化的幅度值,把模拟信号的连续幅度变为有限数量的有一定间隔的离散值。编码则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把量化后的值用二进制表示,然后转换成二值或多值的数字信号流。这样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电缆、微波干线、卫星通道等数字线路传输。
2.2处理信号
数字电子技术可以对网络进行信号处理。数字信号指幅度的取值是离散的,幅值表示被限制在有限个数值之内。二进制码就是一种数字信号。二进制码受噪声的影响小,易于有数字电路进行处理,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3处理信号、传输信息
数字电子技术的应用使得网络信号的处理变得更加高效。信号通过一定的转化,由信号变为数字,再由数字变为信号,使得信息实现了高速传输化。数字电路在网络信号的处理上有很强大的功能,而数字电子技术则使这种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通过模拟信号、数字信号之间的转换,使通信的数字化成为了可能。数字通信的载体是数字,使得信息的传输变得异常容易,数字的通信使得信息的传输变得异常的迅速,并且内容量大,信息的高速公路化,需要一个比较完整的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体系一般由计算机、日常电子产品、数据库、通信网络构成。要想实现信息的控制和处理,需要一些高性能的计算机和一些服务硬件,通过他们的共同作用,能够使模拟信号得以数字化,从而实现信息的输出和输入,经过一定的传输后,进行信息的保存,然后将其再转为模拟信号,这个过程就已经实现了信息的控制和处理。
3.结束语
实现数字化模式是高校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馆藏资源高效利用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虽然高校图书管理在数字化的进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但是我们有信心去一一克服这些障碍,下面就来做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的基本含义
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简而言之就是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图书馆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数字化的实现使图书管理工作进入了一个更加高效和快捷的时期,数字化图书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包含诸多技术,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电子通讯技术等,数字化图书馆的形成就是把上述各种技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整合,在此基础之上,使之形成完整的一个整体,最后作为一个高新技术项目而存在,这就是所谓的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和模式
(一)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基本特征
一般来讲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拥有大量的数字化资源和馆藏资源,这是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二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在检索的过程中必须达到智能化的程度,检索的智能化是实现图书馆数字化的重要标志;三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是以信息结构为基础的,这种信息结构具有分布、开放的特征,此外数字化运行还必须要依靠高速可靠的网络环境;四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资源之间并非独立分割的,而是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上就是高校数字化图书馆最显著、最突出的四个特征。
(二)高校数字化图书馆的运行模式
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运行的过程中,用户通过网络以及通信系统,会连接到一个咨询系统,这个咨询系统是隶属于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在这个统一的访问界面上,用户可以很方便的获取任何自己想要咨询的信息和资源。此外高校数字化图书馆还需要建立所有不同需要的文档,创设这些文档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方便对一些大型复杂的系统进行可视化的说明,在此基础之上,形成最终的系统模式,那么在建构这些系统模式的过程中,具体需要哪些操作和流程呢,可尝试通过“Use Case图”、“静态结构图”及“动态行为图”这三种图形来建立系统模型,其中静态结构图又包括对象图、组件图、配置图及对象类图四种,动态行为图包括状态图、活动图、顺序图及协同图四种,使用这些类别的图使系统可视化从不同的抽象角度来实现,一般它具有一下几种特征:可视化,表示能力强;容易掌握,方便使用;直接面向对象,简单明了。
三、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服务的需要,图书管理的数字化不但顺应了时展的潮流和趋势,还为广大师生的科研教学和资料的查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促使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无形中推动了图书馆的快速发展;二是方便图书工作人员对图书进行高效管理,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馆藏资源日益丰富,这种状况无疑加大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客观上造成了管理的漏洞和困境,而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实现,不但可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负担,还可大大提高了图书管理的水平和质量,可谓一举多得;三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随着地球村时代的到来,出现了资源有限性的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字化,数字化模式可有效促使图书资源和资料的全球运用和流动,进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二)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可行性分析通俗来讲就是管理化的操作性问题,从当前发展的情形来看,实现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是完全可行的,问题的关键是建设的系统分析和设计方面,首先在静态结构的设计方面,当前图书馆运行的传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早已经不能满足实践的发展和需要,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关联性,必须在静态设计方面下工夫,秉持面向对象的原则,积极构建数据模型及管理模型等,这样就从源头抓住了设计系统最关键、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其次是动态性的结构设计和分析问题,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建立在网络环境和更为开放的信息结构基础之上,其基本流程是非常方便简单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化的顺序图来反映,先是用户通过登录流通系统的用户使用的页面,接着输入密码及验证码等,顺利进入系统内部,然后用户根据自身需要输入指令,传达到电子书刊所对应的模块,最后通过系统总程序的控制和操作来向客户提供具有独立版权的电子书刊,整个流程快捷方便高效。
四、结语
实现高校图书管理的数字化并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这是图书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非常具有可行性,因此我们要做出积极努力,切实为实现图书管理的数学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勇,张岩.浅论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
[2]苏洁.浅析高校图书管理数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2).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得到了有效的渗透,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字媒体艺术在数字化背景下应运而生。尤其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们在满足物质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而生动活泼、有创意的艺术成为追求的目标。在现代媒体背景下,动画设计满足了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从而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艺术色彩,提高了动画设计的整体质量,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一、数字媒体艺术对动画设计的影响
(一)使动画设计实现新的突破
从传统动画设计的角度来讲,手绘是动画设计的主要模式,虽然这种设计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增加了动画设计及制作过程中的修改难度,同时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设计理念,不但能够降低其修改难度,还能使动画设计的效率得到提升。此外,随着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更加关注设计者的创新思维,最大限度发挥出动画设计师的才能,进而提高动画设计的效果。
(二)丰富动画设计整体形式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渗透,能够促进动画图像与声音元素的有机结合,有助于改变传统动画设计的单一性,从根本上丰富动画设计的整体形式。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为动画设计带来全新的理念,使得动画设计实现多元化发展。此外,通过对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还能将符合时代潮流趋势的元素运用到动画设计中,以赋予动画设计全新的生命力,增强动画设计的整体艺术效果。
(三)提升动画设计动感效果
根据市场调查研究可知,数字媒体艺术备受人们的青睐,并且有着较为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往往有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能够使得动画设计符合时展要求,而且极大地提升了其动感效果。尤其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传统动画设计形式过于陈旧,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鉴赏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实现了动画设计的新突破,赋予了动画设计更好的动感效果,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情感体验。
二、数字媒体艺术给动画设计带来的挑战
(一)对设计者的技术提出高要求
与传统动画设计方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自身的优势,突破了传统动画设计的束缚和限制。在动画设计的过程中,数字媒体艺术的推广和应用,往往对于设计者有着较高的要求,设计者要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手绘能力,同时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计算机能力。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动画的快速崛起,3D动画已经取代了以往的2D动画。随着动画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动画设计的场景越来越逼真,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设计体验,实现了设计效果的最优化。由于设计模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整体技术含量逐渐提升,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动画设计的难度,同时也对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设计过程变得更加繁琐
在动画设计过程中,虽然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修改的难度,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表现为使设计过程更加繁琐。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如果设计者不能够很好地把控设计过程,将会滋生诸多设计问题,这会对动画设计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在动画设计中运用数字媒体艺术,要想取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则需要发挥出设计者的优势,同时也需要设计者保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这样才能够达到目的。
三、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诸多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其一,大众性:从传统艺术表演的角度来讲,其对于表演者有着较高的要求,不但要具备较为深厚的艺术功底,而且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只有充分保证表演者的技能,才能够取得理想的表演效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并且使其在艺术表演中得到了运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使得很多高端的艺术表演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使其具有大众性的特征。其二,科技性: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能够有效提升艺术效果。现阶段,要想实现数字媒体艺术应用效果的最优化,则需要多种现代技术提供支持,例如多媒体视频、计算机图像等,为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其三,媒体性:媒介的产生促进了人们对信息的传播。通过观察人类每一次的传播技术革新可以发现,并不是传播内容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而是因为传播媒介取得了较大的进步。鉴于此,媒体内容需要借助媒体形式进行扩散,而媒体形式本身又会推动媒体内容的传播。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动画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一)在二维三维动画中的应用
动画设计及制作快速发展,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动画设计注入了全新的发展动力。由于数字媒体艺术有着较大的优势,使得其在二维动画与三维动画设计及制作中得到应用,并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增强了动画设计的特技效果,而且明显提升了画面质感。数字媒体艺术与动画设计相结合,通过自动处理图像功能,系统会自动生成理想的画面,这实现了操作过程的简单化。此外,数字媒体艺术是以关键帧为特征的,在进行动画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中只要有已经设置的关键帧,就可以实现画面的自动生成,取得显著的应用成效,这样不但保证了动画设计及制作的速度,而且还保证了动画作品的清晰性与流畅性。
(二)在影视动画中的应用
数字媒体艺术在影视创作、制作及传播各环节得到了运用,往往发挥着诸多方面的优势,不但给人们带来全新的体验,使人们感受到数字媒体艺术的娱乐性,而且对于影视制作和传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影视制作的过程中,通过数字媒体艺术作用的发挥,使得影视制作所产生的费用有所降低,为影视制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保证了影视制作的效率。在实际制作的过程中,部分景象难以运用拍照设备拍摄到,传统技术难以实现该目标。而数字媒体艺术的有效运用,为影视制作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在保证影视作品制作质量的基础上,极大地提升了其艺术性。此外,随着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艺术得到关注和重视,并且在影视制作领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数字媒体艺术在电影发行中的有效运用,可以保证电影在连续的复制中保持画质的完整性,进而使得电影可以长久保存。这种方式与传统的方式比起来,不仅能呈现高清晰度的影视画面,还能实现互动,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
(三)坚持中国特色
根据相关实践调查研究可知,国内影视行业发展水平还不够高,仍然有着漫长的发展道路要走,优秀的动画作品寥寥无几。反观国外动画作品,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我国在这方面与国外仍然有着较大的差距。以欧美等国家为例,有着较为丰富的动画制作资源,为影视动画制作提供了保障。因此,国内在发展动画制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同时汲取国外丰富的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的动画技术,在保证当前工作的基础上,实现国内技术与国外技术的结合,进而增强我国动画作品的丰富性。由此可见,在发展动画行业的过程中,不但要保证动画作品为大众所喜爱,而且还要保证其与我国的文化特征相结合。
(四)注重技术人才培养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为了保证动画业符合人们的要求,需要集中力量发展动画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转变理念,从根本上摒弃传统动画设计理念。在这种情况下,要大力提升动画技术人员的素质。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可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对动画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教育工作的开展,为动画技术人员提供深造和学习的机会,使其获取更为前沿的技术,这样不但能够增强其整体意识,还有助于促进其整体业务能力的提升。根据实际培训的结果,不断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定期组织相应的考核工作,通过专业考核及时了解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督促相关人员注重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及应用,为动画设计带来了全新的体验,使得动画设计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要想取得动画设计的理想化效果,就要认识到数字媒体艺术的重要性,并且将其与动画设计相结合,突破传统动画设计的格局,实现设计模式的创新发展。数字媒体艺术的运用,为动画设计增添了色彩,在保证动画设计效率的基础上,促进了动画设计整体艺术效果的提升,进而推动了动画设计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祥远.高职数字媒体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探讨[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
[2]王万良,朱上上,姚裕萍,韩姗姗,周旭.软件与艺术融合的数字媒体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11,(03).
[3]孟祥旭,屠长河.觅特色人才培养之路,求育人模式创新之道——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谈起[J].计算机教育,2010,(03).
[4]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5]胡巧.探究数字媒体技术在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中的应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1).
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数字革命的时代,在数字变革中,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建立了很久的商业模式变得毫无用处,旧的沟通和生活节奏将被代替,传统的艺术本体观念被强烈冲击,人们会感到不安,就好像所有我们认为想当然的事情都变得不那么可靠了。尼格罗庞蒂(Negroponte.N.)在他的《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曾经描述了数字化对人类生存的翻天覆地的影响,并且认为“数字技术可以成为带领人们走向伟人的世界共荣与和谐的自然力量”。从来来学的视城看,当代数字技术和“伊托邦”(E-topia)的生成,其重要性不亚于人类历史上任何一次意义深远的革命。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被解构的传统美学,思考新媒体的艺术生产、消费以及美感经验具有怎样的特性?
一、数字文化时代下的媒介变革
在这个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社会后现代化的时代,数字技术已经成为新的艺术创作手段,许多具有绘图、三维动画、虚拟现实等功能的计算机软件在不断涌现,数字信息技术使文化传媒正从一种控制工具发展成为一种传播、咨询与合作的媒介,信息与传播技术在图像文化增殖方面扮演了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传统的文化传媒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数字技术新媒介——新媒体
对于新媒体的界定,学者们可谓众说纷纭,至今没有定论。一些传播学期刊上设有“新媒体”专栏,但所刊载文章的研究对象也不尽相同,有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手机媒体、IPTV等。到底什么是新媒体?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不能算是定义,更像是一句口号,WeMedia的口号,我们可以把这句口号理解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的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还有学者把新媒体定义为以电子信息与传播技术为核心的“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可以视为一种集体智慧。如果没有数字化技术,新媒体完全不可能。因此,我们在这里把后现代性的数字技术媒体称作新媒体,它是广义的,几乎涵盖了影响当代生活的所有新技术。
(二)数字化时空新观念—一赛博空间
赛博空间(Cyberspace),意译是“(电子计算机创造的)通讯、信息空间:网络空间”,指数字技术和全球化网络所创造的虚拟时空、虚拟社会,是在数字文化时代下,一个不同于传统意义上时空世界的数字化时空新观念,在这里,已不仅仅是一个的技术概念,赛博空间同样具有美感特质,迥异于传统美学的美感特质。以后现代性为基本特征的赛搏空间,已经使我们步入了数字文化时代、新媒体时代。新媒体使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复制与拟真,艺术与技术的奇妙糅合使数字艺术的理论意义凸显。
二、数字文化时代新媒体的美感特征
(一)新媒体的数字化复制
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艺术品很难复制,复制手段也较为繁琐。因此传统艺术品具有独一无二性。而当技术复制出现后,这一情况发生了变化。本雅明在其著名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1936)中描述了传统文艺观中,艺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其所具有的“此时此地”和“独一无二”的特质,而机械复制的艺术品如何失却了“灵韵”,看过《蒙娜丽莎》或《泛舟午宴》的印刷画的人也会熟悉这种效果——不管印刷画如何忠于原作,仍不可避免地失去了原作的感染力。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在技术上对艺术品或者其中的某些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在数字文化时代,全都现实都处于丧失其“光韵”以利于无休止的复制品循环的危险之中。从传统摄影向数字图像处理的转型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一张数码“照片”除了“通过镜头和光线定影对一种事物或者事件的记录”这一照片的传统意义外,它也可以轻而易举地用现存多种图像复制、拼贴而成,甚至是一种完全合成的图像生产。
新媒体生产制造的这些“摹本”不仅仅是从前某个原作的复制品,而且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创造,在这种意义上,任何“摹本”都是一种“原作”。同时,数字技术的复制创新力量将美学思想带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正是这种广泛的普及性作用,将美学的影响引到传统媒介不能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地理的空间,更包括审美水平的空间,受众审美能力的快速提升。换言之,开放的整体、技术的造神不仅没有使“灵韵”消失,相反,数字复制技术恰恰是艺术重构“灵韵”的巨大能力,正是善于利用数字技术手段的各种新媒体,巧妙地使经典“灵韵”再生,在形象和受众的互动交流中呈现于当下时刻,并且变得世俗化或非神秘化,创造出的是一种新型的“灵韵”。
(二)新媒体的数字仿真与虚拟技术
虚拟世界是对一个世界的仿真,在物理学的意义上它不是真实的,但是它给受众以真实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新媒体艺术大量借助计算机虚拟技术或者说数字仿真技术,能够创生与现实世界极其相似甚至一模一样的虚拟景象。如利用“3Dmax”等一些3D软件制作出的仿真效果图,及通过一些具有“Flash格式虚拟漫游”、“全屏展示场景和地图”,“支持导入多地图”、“支持多种音频格式”、“视频漫游”等功能的“Flash三维全景虚拟漫游制作软件”,可以使房产楼盘、旅游景点、宾馆酒店、校园风光等场景轻松的在网上展示效果,让观看者无需亲临现场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如果说过往的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招贴等是源于现实的物像仿拟的话,互联网上的“界面影像”、花样翻新的网络游戏以及数字技术的料幻影视作品等,则将“真实的虚拟”发展为“虚拟的真实”。2008年上映的美国科幻历险电影《地心游记3D》(JourneytotheCenteroftheEarth3D)-影片全部运用最新的3D立体影像技术,将儒勒·凡尔纳1864年创作的科幻小说《地心游记》从纸上的文字“活生生”的再现在银幕上,化为逼真的视听场面,观众带上特制眼镜后即可身临其境的体验地心旅程。在这里,数字虚拟技术创造出一种异质的虚构的现实,彻底突破了传统艺术真实观中虚拟与写实、真与假的二元对立关系,体现了数字艺术,电子传媒和现实体验三元合一。可以预见的是,虚拟现实技术将成为人们获取某些真实体验的新手段。我们甚至可以在这种“虚拟真实”中享受到鲍得里亚所说的“超真实”的审美体验。
(三)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与动态性
从岩画和巫会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由于传播方式的限制,传统艺术活动中各要素间尤其是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能得到很好的实现,数字变革使“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得以更生动和更具参与性的新时代,我们将有机会以截然不同的方式,来传播和体验丰高的感官信号。”我们会发现,新媒体不同于现代媒体单向性的传播,它实现了数字化集成与整合,实现了艺术元素间的有机互动,现在的数字照片不能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洗印照片,通过PEOTOSHOP等图片处理软件,数字照片可以被任意开合、修补、嫁接、变型等。另一方面,新媒体美学的交互式活性审美基于数字化背景,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就如人们可以把互联网上的数字照片根据个人美感体验进行修改或剪接等操作,新媒体把美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大增强了受众的积极参与程度,使其共同参与美感体验。新媒体艺术产生出与传统艺术迥然不同的新审美特征,这样的审美不是静观和沉思,而是多元的和动态的交互性的交流。
超现实主义画家马塞尔·杜(MarcelDuchamp)1919年摘了若干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在《蒙娜丽莎》的彩色复制品上,用铅笔为蒙娜丽莎画上了小胡子,其中最有名的一幅就是《L.H.O.O.Q》,成为杜尚的艺术名作,而现在给蒙娜丽莎脸上画两撇胡子不再是艺术大师的专利,互联网创造了大众参与、交互共享的动态美学,如尼葛罗庞帝描绘的那样,进入数字文化时代一那些“已经完成、不可更改的艺术作品”的说法将成为过去时。我们能看到许多人在互联网络上将据说已经完成的各种艺术作品进行各种随心所欲地复制、涂抹与扭曲。“数字化使我们得以传达艺术形成的过程,而不只是展现最后的成品。这一过程可能是单一心灵的迷狂幻想、许多人的集体想象或是革命团体的共同梦想。”新晨
业界对“全媒体”概括和分析颇多,观点也不完全一致。较为相近的概括为:“全媒体”即“omnimedia”,源自美国一家名叫Martha StewartLiving Omnimedia(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的家政公司。这家成立于1999年的公司,拥有并管理包括杂志、书籍、报纸专栏、电视节目、广播节目、网站在内的多种媒体,通过旗下的所谓“全媒体”传播自己的家政服务和产品。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准,玛莎-斯图尔特生活全媒体公司的“全媒体”显然并不全,它的真正含义更接近multimedia“多媒体”。
近十几年来,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传播手段日趋多样化,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随着传播领域实践的不断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全媒体”包括报纸、杂志、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电子音像、网络、电信、卫星通信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和载体,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收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适合的媒体形式和渠道,深度融合,提供细分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Pool)教授提出,1983年他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聚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概念,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融媒体”是媒介融合的现实体现,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互补,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共同的竞争力。“融媒体”不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媒体,而是一个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介质的优势互为整合,互为利用,使其功能、手段、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一种运作模式,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科学方法和传播行为。
全媒体、融媒体基于互联网基础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就是通用媒体。通用(incommonuse),可以解释为在各处使用;公共使用,普遍使用。《后汉书·律历志下》:“各有改作,不通用。”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革皮为带……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通用媒体可以初步描述为,在互联网IP技术的基础上各类媒体功能逐渐融合成为具有全媒体、融媒体特性的综合性数字内容集成播控平台和综合性数字信息运营服务门户。其基本特征应该包括全覆盖(Full Coverage)、全业务(Full Service)、IP化。在互联网IP技术的驱动之下,一切传播信息的载体,包括网络、通信、媒体之间在技术、产业、组织、规制等方面将日趋融合。随着网络逐渐融合(网络逐渐IP化),不仅仅是媒体,包括关联产业,传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之间,传统信息产业(电信业、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边界可以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与社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传播边界也可以消解。人类社会将逐步进入通用媒体时代。
通用媒体的基本构成
在实业界,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通用电气公司(GE)各自体现了其行业的通用特征。通用汽车公司(GM)成立于1908年9月16日,由威廉·杜兰特创建。其标志GM取自其英文名称(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的前两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通用汽车公司各车型商标都采用了公司下属分部的标志。通用电气公司(GE)是世界上最大的多元化服务性公司,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到金融服务,从医疗造影、电视节目到塑料,GE公司致力于通过多项技术和服务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杰克·韦尔奇曾担任GE公司的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
通用媒体集中体现着传播业界及关联产业界有着广泛共识的全媒体、融媒体特征,其基本构成要素和环节包括:
1.通用技术:基于互联网IP技术的运算技术(Cpu/Gpu)、显示技术(大屏幕、高分辨率)、能源供应技术(包括能源供应来源、续航能力、供应方式等)、传送技术(编码解码能力和技术基础)等互联互通的技术应用。
2.通用传输:基于IPTV平台上的广电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移动互联网传输,以及可以与互联网IP技术对接的数字卫星传输、无线地面数字传输等。
3.通用载体:终端载体是多元化的,又是互联互通的开放平台;终端载体是智能化的,又是集成统一的平台。通用媒体平台可以由智能电视、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有机构成,多终端协同、系统化运行。
4.通用内容:以互联网IP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内容有机整合,以及数字信息的系统集成,可以突破现有媒体介质跨媒体传播。
家庭客厅终端的通用媒体时代
目前家庭客厅终端已成为各终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竞相进入的焦点平台,跨界竞争日趋激烈。TCL爱奇艺智能电视、乐视TV超级电视、小米盒子(高清互联网电视机顶盒)等,利用互联网升级换代,改变了传统电视机,也改变了传统电视的业务模式。传统电视媒体正在发生变革,观众不仅看电视,还要用电视、享电视。
家庭客厅终端以其海量的、个性化的内容和信息服务功能,正逐步成为通用媒体中心。其基本功能布局初步可以概括为:
1.家庭娱乐中心。数字音视频内容供应地,数字家庭游戏基地。
2.家庭信息中心。在信息爆炸时代,对信息进行全面搜索、查询、引导、互动、分享、交易、支付,可以整合信息数据,搭建信息平台,提供信息应用,推动信息消费。
3.家庭社交中心。社交化电视,社交互动、交互行为。集聊天室、微博、微信、客户端等功能于一体。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3009003
媒介变革使数字媒介脱颖而出,并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媒介形态。数字媒介从技术和工具层面不断衍生其自身涵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审美范式。研究数字媒介的成因、特点和变革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索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媒介变革的诱因与动力
媒介变革与任何一种社会变革一样,绝不是凭空出现,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具有自身发展的诱因、缘由与动力。
(一)媒介变革的原初诱因:人类交流与传播的需要
媒介的每一次伟大变革,都反映了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的客观需要,极大地推动了人类自身的进步。人类文明史既是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又是不断发展、完善、利用传播媒介的历史。“每一种新媒体的诞生,都是因为现有的媒体不能满足人的某种传播需求而产生的。”[1]现代传播媒介的飞速发展,突破了人类有史以来信息交流和传播中的时空障碍,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同时也拉近了人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使人们的交往、交流变得异常容易和便捷,极大地满足了人类交流和传播的需要。
“以人为中心的、体现人的生活世界的主体性特征和人性化特征的媒介,才是人所真正需要的媒介。”[2]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任何媒介(亦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引起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3]人类借助媒介变革进一步满足自身的需要,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掌握媒介的能力。从传播学的视角加以考察,人类能够随心所欲地主宰世界,并非取决于自然的传递信息之感官能力,主要取决于其创造、使用传播媒介并不断加以革新的能力,而这恰恰也是人类所特别需要的,又是人类所独具的。
(二)媒介变革的驱动力量: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媒介形态总是随着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进步而不断地发展、融合和变革。“媒介变革的历史表明, 技术创新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4]媒介的每一次革命性的变革,无不打上了科技发展进步的烙印。
罗杰・菲得勒指出:“传播技术的发展会带来各种新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而新媒介方式的出现总会派生出种种新的文化形态和类型。”[5]纵观媒介发展的历史,从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再到数字媒介,媒介的每一次发展进步,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都无一例外是科技驱动的结果。在短短的几十年里,以广播、电视、电影为代表的电子媒介迅速地被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数字媒介超越,正是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所致。在信息时代,信息加工处理技术、信息储存传输技术、信息接收呈现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数字媒介的应运而生。
二、数字媒介的主要特征
媒介数字化是信息时代极具变革意义的媒介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应运而生的数字媒介引领着时代朝流,已经或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状况和心理面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数字媒介的基本特征。
(一)数字媒介的核心形态:智能化
媒介的智能化真正实现了让媒介帮助人类做许多事情的愿望,是“人的延伸”。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介形态获得了快速发展,现代媒介的科技含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智能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贴近,在社会各行各业和大众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微观看,人们的日常生活日益靠向智能化,比如信息控制下的电子商务与物联网,电视会自动定时开机和关机、自动适配显示比例、自动搜索选台;手机会智能重拨、自动存储号码、过滤短信;电脑会自动安装和更新、升级软件,自动判别屏显、电能、杀毒等模式;网络会自动识记登录和浏览信息、一键清理修复、自动筛选与搜索信息等。从宏观角度考察,“城市的智能化趋势正在对城市空间与媒介形态产生深刻而长远的影响”[6],人们对于建立智能城市的期待,将通过网络城市、手机城市、流城市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随着技术的进步,对媒介功能加以选择、判断、处理,实现自动控制,媒介的智能化发展必将为建设智能社会贡献更大力量。
(二)数字媒介的延伸形态:网络化
当今时代已经进入数字媒介主导的全球化时代。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网络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系统支撑平台。“电脑与互联网的普及,会带来一种在技术的视野下看世界的方式。”[7]媒介的网络化让人类轻易跨越了时空界域,带来了极大的时空集聚效应,使人类在世界的任意角落进行同步视听、实时交流成为可能。网络集成了多种媒介的功能,极大地发挥了各类媒介的综合作用。目前,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呈现深度融合和互渗的态势,进一步加速了媒介网络化的进程。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完善,使网络艺术与审美范式突破了现实世界的时空概念,颠覆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空间。媒介的网络化使技术与艺术在新的平台得以高度融合与渗透,使网络世界与日常审美结下不解之缘,媒介网络化在全球化和泛时空视域,在信息的展示、传播、交流和反馈中发挥了极其独特的作用,并不断地促进、延展其功能的审美演化。
(三)数字媒介的表征形态:多媒体化
媒介的多媒体化以信息呈现载体的多样性,信息表现效果的综合性,信息传送过程的交互性而展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它以计算机为中心,将处理多种媒体信息的技术加以整合,扩展了人与计算机的功能,并使之高度集成,将文、图、声、像、视频、动画等媒体信息加以有机综合运用,着力于提升人类对于处理、传输、储存、呈现信息的视听表现力。“多媒体技术造就的新型视觉艺术已经消弭了艺术门类间的界限,使艺术的传播、保存发生了质的变化。”[8]多媒体化使信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使表现效果直观形象生动,使表现过程融入交互与互动,给接受者以多重感观刺激和多重审美体验。可以说,多媒体化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交互传播需要和日益提高的视听审美需求。
三、当代媒介变革的发展趋势
虽然当代媒介变革迅捷快速,令人目不暇接,但我们仍可通过分析考察,把握其发展变革的大致趋势。
(一)媒介在未来发展中必将进一步数字化
媒介数字化将呈现进一步发展的趋势,通信领域、大众传播领域内的传播技术手段经历以数字制式全面替代传统模拟制式的转变过程,信息领域的数字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数字技术一方面带来了视觉信息制作、存储、传播模式的飞跃性变革,催生了数字摄影、数字电影、数字电视等新型视觉传媒;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影像的数字虚拟化,促使数字影像应运而生。”[9]数字技术成为当代各类媒介的核心技术,各类大众媒介的数字化步伐日益加快,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媒介及新技术手段也不断翻新。数字化最本质的特点是开放、兼容、共享,其发展进程会使传播格局和媒介自身进一步持续地发生重大变革。
媒介的进一步数字化会渗透于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即可作用于信息的处理、传输、储存、呈现等诸多环节中。如报纸媒介,在信息的处理环节,要利用数字化图文处理技术进行文字输入、图文排版和数字印刷;在信息传输环节,要利用远程校对、远程传输、远程审核;在信息储存环节,需要利用数字化存档、拷贝、复制技术;在信息呈现环节,则要运用图像及视频的数字化显示、播放等,或者将图文信息以报纸数字版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即便是纸质媒介也需要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依赖数字化技术手段。在未来社会,数字化必将充斥媒介变革的一切领域。
(二)媒介会在未来发展中加速竞争与融合
媒介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在竞争格局中又呈现出融合化的新趋势。“媒介之间的融合,可以促使各媒介之间相互借鉴彼此的优点和经验,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大传播的效果。”[10]“融合”恰似动植物的“杂交”和“嫁接”,有“融合”就会产生出许多新的媒介或媒介新的表现形式。
媒介发展变革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融合的历史。我们看到,并不是每一种媒介都是单独发挥它的社会功用,而是随着技术越来越发达,媒介的相互影响和融合才会越来越深入和普遍。图文融合、影像声音的融合产生了电影、电视、广告、动画等新的媒介形态和艺术形式,使它们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传媒产品;书刊报纸等纸质媒介与网络、电视、手机等电子媒介相互融合与渗透,形成了报纸网络版、手机报等新形式,充分表现出媒介的多质性特征。
互联网作为数字媒介发展的基础,本身就是媒介强力融合的产物。从传播形式的角度考察,电话是点到点的传播,广播是点到面的传播,而互联网则是点到点、点到面、面到点、面到面等传播形式的综合运用,它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深度的融合。互联网借助 TCP/IP 协议在网络层实现互连,使处于不同地域、不同用途的多台计算机能够相互连接,实现资源共享,进而将全球资讯紧密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此外还成功地解决了不同网络之间互相连接的问题,为计算机互联网、广播电视网、通信网“三网融合”提供了可能。网络技术与通讯技术的相互融会与携手发展,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的紧密结合与不断渗透,给现代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技术方面的障碍在科技发展与媒介变革中已然消弭得无影无踪,各种电子技术之间的区别与界域在相互交融中变得越来越不清晰,媒介变革将进一步加快融合互渗的进程。
(三)媒介会在发展中不断地裂变与派生
媒介在数字化和融合化的过程中,必将产生新的媒介形态,如报纸数字版、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虚拟影像、仿真场景、3D动画等。新媒介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任何媒介都有由新变旧的过程,李勇曾形象地论述了这一过程:“我们通常所说的‘新媒介’(New Media)是一个内涵并不稳定的相对概念。实质上,没有任何一种媒介能永恒地占据‘新媒介’的命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新媒介’像乱世时期皇帝的玉玺一样被反复易手。今天,网络媒介、手机媒介、数字电视等电子媒介暂执牛耳。”[11]在不远的将来,不似网络、不似手机而又胜似网络与手机的新的媒介平台和形态将会不断地涌现出来,今天的“新媒介”必然会变成人们习以为常的传播媒介,到时将会被更新的媒介形态所替代或超越。
媒介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裂变与派生的过程,媒介发展的历史本身就是不断地产生新媒介,不断地变革和更新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数字科技飞速发展,促使媒介在融合中细分、在细分中聚焦,使数字媒介呈现出快速裂变与派生的景象。媒介在相互融合的变革中不断涌现各种新的媒介形态,以适应人们日益增强的信息交流和传播的需要。参考文献:
[1] 孟盈.论媒介与社会关系在发展中的交互促进[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38.
首先,我们回顾和分析一下数字报刊技术。数字报刊技术按业务过程可划分为数字报刊制作和技术、数字报刊发行技术。对于制作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并且数字报制作与数字杂志制作技术稍有不同,数字报的发行技术理论上应是支撑数字报刊产业化的基石,但是目前各厂家提供的技术较为单一,很难形成一个产业化经营平台。下文将从数字报制作、数字杂志制作以及发行技术三个方面详细阐述目前的技术以及发展趋势。
目前数字报制作的流程是:先智能反解PS或PDF,然后是人工标引,再次生成报纸。生成报纸可以采用HTML格式和FLASH格式,HTML格式和FLASH各自有不同的优势。HTML格式具有所需带宽少、响应速度快、易被搜索引擎搜索等特点,被广大数字报用户所接受;FLASH格式的数字报具有交互性好、动画效果多等特点,也被一些用户所青睐。深圳华文资讯与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合作开发的多媒体数字报系统具有同时支持多厂家PS和PDF格式、语音读报、全文搜索引擎、关键字智能提取、新闻网CMS无缝对接等特点,具备一定的技术先进性。
数字杂志制作技术主流是基于Adobe Flash技术,基于微软SHyerlight技术的也会越来越多,无论是数字报还是数字杂志,HTML在字体、多媒体方面具有天然优势,将会取代现有的展现形式,成为未来的标准。基于Flash的技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逐帧动画合成技术,另一类是解版合成技术。逐帧动画合成技术生产过程首先用Adobe Flash软件制帧动画,然后采用电子杂志合成软件套用预制的模板合成。这类技术的特点是,合成简单,在丰富的模板库支持下,制作的电子杂志精美,缺点是需要专业的美工,制作周期较长,成本较高,适用于电子杂志,但是对于纸媒数字化不太适用。另一类是解版合成技术,该类技术主要原理是对PDF/PS版进行解版,根据解版结果智能生成电子版面,比较适合于纸媒数字化。
数字报刊制作技术目前也朝着平台化方向变革,平台可以集纸媒、数字报、手机、电子阅读器等不同媒体的内容采集、加工制作与于一体,实现跨媒体内容生产。目前,包括华文资讯在内的各大厂商均推出该类技术平台产品,平台的成功应用,必将推动传媒行业平台化经营模式的发展。
与内容生产一样,数字报刊要产业化收费经营,平台化也是必由之路。综观目前各大报业集团的收费模式,总的来看就是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一个频道,提供支付和在线阅读功能。这种操作模式受众面积小、收费相对较高,与互联网上大多赢利项目的基本特征(海量用户、微利润的基本服务、高利润的增值服务)刚好相反。以人民日报为例,数字报每月24元,全年198元,参照这种定价模式,一份报纸两百,十份就一两千,就是在现实生活中,有多少读者能花2000元订数字报呢?就算是公费订阅,单位也会对报纸严格限制,不会大手大脚。如此一来,不只是读者的阅读受到损害,数字报刊必将会面临生存危机。数字报刊要生存,就必须重视互联网效应,强化服务意识,树立内容即服务的意识,发展大量数字报刊订阅用户,提供不同级别服务。例如,1星会员200元一年,提供10份数字报纸,2星会员500元一年,提供纸报和数字报刊,3星会员提供广告或其它增值服务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必须建设一个数字报刊发行平台,该平台应具备以下特征:
1 具备快速发展网站渠道的能力,网站经营者均有积极性,而且很容易参与到数字报刊发行平台的推广中,并且能从平台的发展中获利。
2 具备互联互通的能力,不同的内容提供商可以建设自己独立的数字报刊平台,不同的内容提供商的内容可以很方便地联合销售与结算。
3 能够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的受众提供不同的内容。
4 能够在不同的载体中同步内容(如手机,PG等)。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纸、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新媒体有它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第二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建立联系,它还具有交互性和跨越时空的特点。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大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大众传播的小众化。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技术出现于20世纪中后期,以计算机的发明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科技基础和最主要的标志。媒体形态变化基于三大需求,在技术创新的保障夏而发生,而新媒体形态一旦发生变化,并运用于公众,则其必然带动社会创新,引起社会应用的变化。新媒体的诞生是由其全球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的社会背景造成的。在过去的十年中,新媒体一直与基于固网的intemrt紧密相连。像新浪、搜狐等信息门户,当时都被划为新媒体的代表。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信息消费多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新媒体的概念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此外。新媒体的概念不但具有相对性,而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换言之,在某一特定时期,新媒体具有确定的外延。随着手机终端的普及与进化,基于方寸屏幕与移动网络的移动新媒体也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
二、移动新媒体
移动新媒体是一种点对面的广播形式。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节目信息的需求,这个需求是广播电视的补充和延伸。移动新媒体,就是以手机、pda、mp3、mp4、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多种移动终端的系统为接收与交互的终端。基于移动通信网络或者利用大功率卫星信号覆盖全国范围,利用地面增补转发器同频、同时、同内容转发卫星信号补点覆盖卫星信号盲区,利用无限移动通信网络构建回传通道传输新媒体形式。新媒体带来数字生活与普通百姓之间亲密接触:一边看电视上的世界杯球赛直播,一边与好友打可视电话讨论比赛期间也许还在用手机接收来自比赛现场的进球片断。随着数字化、网络化信息传播的高速推进,以IP电视、手机电视、宽频电视、移动电视等为越来越多的百姓所熟知。也成为媒体发展的一个新机遇。
1 所谓手机电视,是以手机为终端设备传输电视内容的一项技术或应用,是利用移动终端为用户提供视频咨询服务的业务。其优点是可以交互、用户管理和计费机制完善,可以非常方便地制定视频节目和互动操作。目前,收集电视业务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利用蜂窝移动网络实现,二是利用卫星广播的方式,三是在手机中安装数字电视的接收模块。直接接收数字电视信号。利用移动网络实现的方式。目前美国和我国移动运营商推出的手机电视业务,主要是依靠现有网络实现的,中国移动的手机电视业务是基于期GPRS网络,中国联通则是依靠其CDMAIX网络。这种手机电视业务实际是依靠媒体流技术,把收集电视作为一种数据业务推出来。
2 网络视频作为互联网技术成熟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网络视频的影响力早已超出人们的预料,越来越多人通过网络食品接受节目、学习知识,越来越多的人制作网络视频节目与别人分享。网络视频崛起的原因在于它契合了网络时代的精神,每个人都可以适当地表达,甚至有机会成为焦点,都可以选择合适的时间欣赏与众不同的节目,都可以新鲜的创意等。
3 手机报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有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浏览到当天的新闻,它的实质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手机报已经成为传统报业继创办网络版、兴办网站之后,跻身电子媒体的又一举措,是报业开发新媒体的一种特殊方式。
4 数字电视。数字电视就是指从演播室到发射、传输、接收的所有环节都是使用数字电视信号传播的电视类型,即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专管成数字信息。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式态,它综合了数字压缩、多路复用、纠错掩错、调制解调等多种先进技术。数字电视分为四个等级:有限清晰度电视:标准清晰度电视;改良清晰度电视;高清晰度电视,与传统的模拟电视相比,数字电视采用了双向信息传输技术,增加了交互能力,使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获取各种网络服务,使电视成为名副其实的信息家电,数字电视与模拟电视相比,收视效果好,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效率高,而且兼容现有模拟电视机。通过在普通电视机前加装数字机顶盒,即可收看数字电视节目。利用数字技术还可以对传输的内容进行加密,并可以制定灵活的收费平台,而这些都是模拟电视所无法做到的。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2-0121-03
1SoLoMo的基本概述和发展状况
1.1SoLoMo的基本概念
SoLoMo概念最初是在2011年由美国风险投资家约翰杜尔首次提出的,他是将Social(社会化)、Local(本地化)、Mobil(移动化)三个词合在一起[1]。SoLoMo一词提出后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尤其受到青年人的追捧,SoLoMo已经深入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衣食住行。SoLoMo既是移动化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同时又促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随着SoLoMo概念的提出,各网络运营商纷纷搭建SoLoMo模式,图书馆也逐渐通过SoLoMo实现信息推送的个性化服务,实现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
1.2SoLoMo的基本特征
SoLoMo的基本特征有:①Social(社交化)。主要是指借助社交网络平台,以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为依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之间建立强大的社交关系网,它的即时便于信息的传递与交流,成为维持社会关系的重要方式,同时也便于开展网络宣传。②Local(本地化)。是将虚拟的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实现对接的过程,它最初仅提供地理位置服务,后来发展成为各地的本地化服务;它借助网络定位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实现图书的异地调取和传递,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更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服务。③Mobile(移动化)。它利用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开展社会活动,可以随时随地提出各种服务需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信息服务更加个性化、特色化。
1.3SoLoMo的发展状况
计算机信息技术极大地影响了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SoLoMo概念的提出更将图书馆信息服务向人性化方向发展,SoLoMo通过人与人的直接交流实现信息的对接和互动,将图书馆由原先的藏书中心转变成以读者为中心。在这一概念的指导下,各国图书馆纷纷将社交软件引进图书馆。如:美国将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引入图书馆,通过注册个人信息,将图书馆信息与社交网络接轨[2];我国清华大学图书馆最先在管理网页中应用了人人网社交软件,同时还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账号,让读者及时了解图书馆的藏书和借阅情况。当然,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还不太成熟,相较于国外还有一定的差距。
2SoLoMo对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的促进作用
2.1SoLoMo的社会性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
图书馆是人们接收知识的主要渠道之一,人们在阅读的时候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是要与各方面发生关系,是一个互动的网状关系。SoLoMo的建立不仅为读者提供交流与互动的平台,让读者和作者能够及时进行思想的沟通,加深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还加强了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及时向用户宣传信息资源及推送服务,同时也将用户的阅读需求向图书馆做出反馈,使图书馆的信息推送服务更加细致化、更有针对性。
2.2SoLoMo的本地化促进阅读服务的推广
本地化概念的引入为图书馆信息服务增加了新的服务功能,在挖掘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通过移动设备的自动定位功能,能够知道用户所在的空间位置,为用户提供信息推送服务;另外,还可以定位图书馆、定位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快速的信息推送服务,实现图书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这使本地图书馆的优势更加凸显,而且本地资源也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
2.3SoLoMo的移动性扩展信息推送的范围
手机、平板等移动终端设备的开发使阅读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移动阅读成为可能,这极大地扩展了信息推送的范围。我国手机网民的数量不断增长,利用手机阅读也成为人们的一种日常阅读习惯,图书馆在做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也将推送范围由互联网扩展至移动终端设备,这就要先推出各种手机图书馆移动阅读APP,让用户利用移动设备及时了解所要阅读的信息。
3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平台的构建
3.1SoLoMo信息推送的基本流程
图书馆信息推送主要借助的是SoLoMo平台,即通过Social平台、Local平台和Mobile平台将图书馆信息资源、馆员、用户联系起来。图书馆信息资源是主体,用户是主要的服务对象,二者之间通过IT技术和通信网络运营相互联系,进而实现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电子推广,扩大图书馆信息资源的阅读人群[3],让阅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普及教育、提升精神境界,发挥图书馆的文化教育功能和休闲娱乐功能。其中,SoLoMo平台信息推送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3.2SoLoMo资源平台的搭建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无线移动终端受到全世界的关注,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移动用户都在不断扩展,与此同时,移动阅读和移动化的信息服务也成为现代阅读和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各国图书馆都依托新技术建立SoLoMo数字阅读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数字化的信息服务,方便人们获取信息。SoLoMo服务平台主要通过短信服务平台、互动交流服务平台、信息资源检索平台为人们提供服务,其基本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无须安装任何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或其他上网设备查询、阅读图书馆的电子资源。②支持馆藏书目的查询、预约和续借。③提供图书的订阅服务、图书批注评论、个人书签、检索历史和个人借阅信息等自助式服务。此外,还有一些SoLoMo服务平台支持学术微博的交流与互动[4]。
3.3SoLoMo服务平台体系的构建
建立个性化的SoLoMo服务平台体系,首先,应该多方合作共建知识交流服务平台。图书馆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需要主动与信息资源开发公司和信息通信公司合作,提升图书馆的互动交流能力。在合作的时候要注意结合SoLoMo的特点,把图书馆的知识信息服务以信息节点的形式在多个网络平台上嵌入SoLoMo网络平台,通过多方合作,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打造成公共信息知识传播平台,进而成为SoLoMo应用中心,为社会提供准确的多学科、多领域服务[5]。如: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与超星移动图书馆合作,共同推动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电子化,目前全馆已有67%的图书资源能够提供在线阅读服务,而且图书馆还在进一步地加强图书文献的数字化覆盖率,建立学校的特藏文献数据库,实现资源的共享。其次,构建完善的公共媒体服务平台。当前公共社交媒体发展迅速,如:微博、微信、微客、BBS等社交媒体已经成为数字化阅读的主力军,在信息推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社交网络媒体。
4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方式
4.1基于Social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将社交网站融入图书馆SoLoMo的建设平台,是图书馆开展Social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办法。图书馆可以定时将图书信息的存储和更新状态到社交网站上,读者只需要注册登录,就可以与馆员进行互动和交流;同时借助社交平台,图书馆还兼具好友维护、图片公布、日志、更新状态等功能。目前,国内各社交网站上的用户都在逐渐增长,并且学历层次也逐步提高,成为高文化层次阅读交流的平台。图2是笔者构建的Social数字平台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流程。
由图2可以看出,借助Social平台不仅使图书馆能够快速全面地为用户提供阅读信息,还能及时与用户进行沟通,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推送服务。但是利用Social平台进行图书馆的信息推送,还需要积极开展以下服务:①利用社交网络加强对图书馆的宣传,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让读者了解图书馆的治馆理念、资源动态,从心里对图书馆产生信赖。②利用社交网络加强读者与馆员的沟通,培育和扩展自己的用户群,利用关系网络积极展开阅读评价、讨论和推荐活动,维持用户群的稳定增长。③建立用户社区[6],将具有相同阅读爱好的用户集中在一起展开数字推广服务,这样不仅满足了人们的从众心理,相对集中的环境也有利于提高人们对数字资源的利用率。如:一些图书馆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微博、微信读书群,在群里每天向读者推送阅读书目和思考问题,读者还可参与讨论与评价,拓展阅读思维。
4.2基于Local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现代移动通信设备能够准确地对用户所在地进行精确定位,这为图书馆Local平台的创建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也是Local阅读平台赖以存在的基础。当前市面上使用比较普遍的是由移动网络通信和卫星定位系统联合推出的名为LBS的增值业务,它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图书馆通过LBS将数字化的图书资源与Local平台连接,进而完成图书馆的数字化推送服务,如:某一地理位置的用户通过智能手机登录Local平台,然后自动定位图书馆的位置信息访问图书馆资源;还可以在Local平台上通过签到用户所在位置信息,馆员可以根据用户的位置信息准确地将阅读需要推送到用户所在区域[7]。图书馆的本地化要实现对图书资源、图书馆和用户的三重定位,应该加强对本地图书资源的整合力度,建立系统化的本地图书资源[8]。
4.3基于Mobile的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
移动数字图书馆是移动终端技术发展的产物,它主要依靠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人们通过移动设备获取图书信息资源与服务。当前移动数字图书馆主要的服务形式有三种,分别是短信推送、WAP网站和APP[9]。读者通过移动客户端直接访问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可以查询书目、预约、借阅及下载,还可以直接了解图书馆的资源动态、公开课程、培训讲座,参与图书的评论和荐购活动。
5结语
数字阅读的盛行为图书馆SoLoMo平台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也是图书馆数字化阅读推广的动力。未来的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图书馆的数字化阅读推广服务也势在必行,图书馆唯有将传统的互联网与图书资源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图书馆的创新式发展,实现馆员与用户、用户和用户之间的无障碍交流,为读者提供更加个性化的信息推送服务。另外,图书资源的数字化势必会涉及一些知识产权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家不仅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立法、执法工作,更要各图书馆积极借鉴国外的数字化阅读推广经验,从技术上和规范上注重对客户知识产权的保护。
参考文献:
[1]刘佳,周昕,李贺.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0(17):81-86.
[2]李沛.个性化信息推送服务及其在图书馆中的应用[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0(6):55-57.
[3]魏滨.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3(12):104-105.
[4]熊太纯.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信息服务实证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11):69-73.
[5]陈萍秀.基于SoLoMo的图书馆互动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12):38-40.
[6]姜楠.基于SOLOMO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推送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7]张云玲,章忠平.基于SoLoMo的图书馆数字阅读推广探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5(4):8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