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数字化管理好处

数字化管理好处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5 14:43:14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数字化管理好处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数字化管理好处

篇1

中图分类号:7G71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8.011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stitute Digital Campus

――Take Suzhou Health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 Jie

(Suzhou Health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09)

Abstract: In the scheme of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should the demand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o realize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Digital campus" emphasizes the advanced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an be applied to different areas of the campu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train of though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nstruction of digital campus and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igital construction.

Keywords: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status quo; problem

信息化发展和推广是21世纪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而教育信息化同样是整个教育行业未来发展的趋势。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数字化校园建设必然会受到各界更多的重视。数字化校园包括教育环境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教育活动的信息化。它是建立在网络的基础上,以先进的数字化手段和工具为方法,构建一个信息化的空间。

1 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学院拥有基础主干网络,实现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三层网络拓扑架构。多个部门建设了相互独立的子系统,包括学院的教学、科研等其他部门都能够得益于信息化的建设,并享受到数字化建设带来的服务。但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原有的网络架构已无法满足今后发展的需要,目前学院数字化建设也存在着如下的不足:

(1)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标准没有完成统一,同时信息的共享情况也不容乐观。(2)身份认证和权限问题仍然没有进行很好的解决,导致整个系统的安全级别水平各不相同,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3)信息化进行得不够完善,各个部门的应用系统无法进行统一的访问入口,不便于广大师生的使用。(4)未能进一步进行功能的开发和优化,比如迎新服务系统以及校情统计的系统都未能应用。

经过以上的现状及分析,学院目前的数字化建设需要制定学院数字化建设的规划和全院的信息标准,同时对学院现有的系统进行整合集成和优化,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一些全局的亮点应用,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丰富的一站式信息服务,为领导提供实时有效的各类数据,各部门实现协同化办公,让数字化真正为学院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 建设思路

2.1 数字校园建设必须以促进学院发展为目标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也是信息中心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发展和自身发展的第一要务。

所谓数字化校园,即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第三个阶段。资源建设和信息集成(第一阶段以网络设施建设为主,第二阶段以独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主),也就是通过一体化的设计和规划实现校园数字化。数字化校园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资源,以及教学环境的建设,通过数字化的校园管理手段进行辅助,实现学院教学,学习以及管理的全局的数字化,达到提升学院教学工作的开展,以及教学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最终达成教育信息化的目标。

学院自升格高职院到被评为省级示范性高职院以来,在办学资源和学生规模上取得了一定的提升,并且在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上同样取得了进步,可以说学院进行规模扩张的目标已经达成,而未来面临了下一个更为关键的发展时期,因此,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挖掘内部办学资源潜力,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创新能力。

2.2 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统筹兼顾

作为建设数字化校园最为根本的办法之一,统筹兼顾必然应该得到各方的重视。校园建设的数字化未做一种大型的系统化工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建设过程,应该遵循科学的发展观。在校园数字化的建设过程中既有新系统需要开发,也有老系统需要改造、集成。组织实施,不仅涉及校内多个部门,还需要校外专业公司的协助;推广应用,必将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手段,改变我门的管理工作模式和流程,引起机构和人员岗位的调整。因此,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一定要科学规划,统筹兼顾。在统一的规划与标准下,按照边建边用,注重效果的原则,做好软硬件的比例分配问题以及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以及共享的问题,当然,更要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所存在的利益分配问题。

2.3 数字化校园建设必须以人为本

人是数字校园的建设者和使用者,数字校园的应用效果最终取决于人的积极性和熟练程度。数字校园建设必须以人为中心,抓住“谁来建、为谁建、谁来用”三个关键问题,始终把对人的关怀贯穿于建设的各个环节。

(1)数字化校园建设者是三支队伍。数字校园建设离不开三支队伍:一支是专业技术队伍,其技术水平是决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另一支是职能部门的信息员队伍,他们是各个部门信息系统的直接管理者、维护者和使用者,是影响应用效果的直接因素。第三支队伍是每一位工作人员。单位的每一项具体业务都是由工作人员来执行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由他们来实现,并使得数字化建设的进程一步步走向成熟。

(2)数字校园要以人为中心。数字校园化建设不能唯技术论,不能为信息化而信息化,必须切实贯彻“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为人建设。方案的设计要充分征求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功能设计要以信息服务为主要目标,提供尽可能多的网上服务和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师生员工的需要;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工作人员的工作习惯和实际情况,避免他们在使用信息系统时还要学习很多新的东西;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要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修改程序中存在的不足或不便之处,以方便他们的使用。

(3)数字化校园要由人来享用。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教职员工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确保信息化建设成果普及到每一个岗位。二是进一步拓宽网络应用服务,让每一位教工和学生都能够顺利享用数字校园建设成果。三是管理制度、资源使用流程等的制定要人性化,减少中间环节,方便师生员工,同时加强用户服务、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

3 对策与实施

学院在2012年数字化校园建设充分调研基础之上,完成了学院数字化校园规划设计与建设方案的制定。具体内容如下:

(1)建设万兆核心,有线、无线全覆盖的高质量校园网。整个网络达到了20G的校园骨干网络,无线网络的建设,是学院数字化应用得以充分使用的基础。实现校内网络资源全网漫游,提高网络的可用性以及可移动性,不同用户(学生、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和其他用户)在任意时间(AnyTime)、任意地点(AnyWhere)、任意方式(AnyType),均可访问校园网应用。针对校园遍布的有线、无线网络设备,使用专用的网络管理系统,可以方便迅速地定位到故障层面。极大提高了校园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及安全性。

(2)数字化校园建设。围绕“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统一数据中心”、“办公OA系统”、“学生迎新系统”、“学生管理系统”、“人事系统”等项目进行建设与应用,消除了学院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无纸化办公,保证电子公文、信息、数据的上传和下达,提高了办事效率,实现一站式平台应用的功能。

(3)智慧校园一卡通建设。作为校园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校园一卡通平台的建设目的就是让广大师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数字化、信息化带给大家的便利和好处,将数字化校园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建设智慧校园一卡通项目,使得学院内部的消费、考勤、门禁管理及相关应用统一通过一卡通实现管理目标。并积极探索与城市市民卡对接的技术,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校园内外的功能。

(4)智能录播教室及资源管理展示平台的建设。教学信息化是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石,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基本内涵。如何更好地为师生服务,将优秀的课程资源展示在广大师生面前,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智能录播系统,实现学院优秀教学影像资源的拍摄与后期编制。

4 总结

数字化校园在其所涉及的办学理念、数字化技术以及应用等要素上都与传统校园有很大的区别,我们必须要认识到这是一项长期而宏大的工程。数字化校园建设绝不是简单的数字化教学设备的引进,在这个过程中,高校领导者在建设理念上要与时俱进,运用发展的眼光,建设数字化的校园,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并充分发挥各方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为学院的信息化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助力教育信息化的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 祝智庭等.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篇2

信息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增长点,信息化成为各企业竞争的制高点。作为企业各个领域、各种生产和社会活动历史记录的档案,其信息载体也正在快速地向数字化发展,数字档案将成为未来5-10年内新产生档案的主体。面对这样的形势,如果缺乏完善的档案馆数字化解决方案,企业各领域的信息化发展必然也会受到制约。目前,要实现档案馆的数字化管理,我认为要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二、 首先是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档案数据库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档案数据库设计是档案计算机处理系统设计的核心和基础,其效能往往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效益。档案数据库的设计要经历由现实世界经过概念世界向机器世界转换的过程。它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一个档案工作应用领域,设计优化的数据库逻

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使之满足用户的信息管理要求和数据操作要求,有效地支持各种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数据库设计的目标是为用户和各种应用系统提供一个高效率的运行环境。数据库的设计过程应考虑的约束条件有:计算机软硬件环境、数据库管理系统的能力、用户的需求及系统对完整性、安全性的要求。计算机管理档案的实质是用数据处理的方式管理档案信息。档案计算机管理要适应资源共享的需要建立综合性网络数据库,应遵循多个原则,侧重于档案管理与生产、经营、管理、科技活动的衔接,实现数据管理、整理编目、利用查询、安全保密等多重功能。其次是现有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实现从档案机读目录的管理到档案原文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三、 档案数字化管理

在对馆藏档案资源进行分级鉴定、有序整理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分期分批把纸质档案、照片档案以及录音、录像档案等进行数字化加工,使这些信息与现有档案资源数据库并网。在此笔者着重提及的是纸质档案和照片档案的数字化。二者数字化的原理和技术相同。纸质档案检索查找不便,保管和利用都受到一定程度地限制。利用数字图像技术,将纸质档案文件以及照片、图片、底片等通过输入设备(数码像机、扫描仪、数字摄像机等)所获得的并以数字格式存储的图像,在电脑上利用各种图象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各种技术处理,如对污损、残缺图像进行修复、OCR 图像文件的管理、检索、打印输出等,以提高保管质量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对这些档案进行数字化,可以极大地提高档案和利用效率。一般而言,一个完整的计算机数字图像应用系统包括输入、存储、处理、输出等主要环节。基于输入设备的核心技术主要有光点转换技术、色彩管理技术、色彩校正技术、动态色彩样正技术、三色同步扫描技术;处理技术主要有色彩增强技术、增强图形技术、位增强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存储与检索技术主要涉及图像压缩格式(TIFF 与JPEG 格式)和检索查询技术;输出技术可采用不同方法和设备进行:屏幕显示输出、热转换打印输出、彩色喷墨打印输出、数码扩印技术、胶片记录仪等。一个理想的数字图像系统,不应孤立地考虑某一个环节的处理方法和技术,而是要寻求整体综合效果,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要求,才能保证获得满意的最终效果。数字化的设备的性能,决定了数字图像的质量。

三、是电子文件的收集与归档。

1.电子档案的特点:

(1)、虚拟性:电子档案是在计算机中产生和处理,其信息形态是数字化的,在没有与数据处理系统及硬件、软件相结合时,它是无法显示出来的,是非实际的事物,因而具有虚拟性。

(2)、依赖性和不可识别性。电子档案要依赖于计算机软、硬件和数据库与网络系统,离开计算机等设备电子档案不可用。其对设备的依赖性体现在:一是数字编码,二是硬件,三是软件,四是技术设备更新,五是加密。

(3)、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无论是磁盘、磁带还是光盘,其存储量大大高于以往各种人工可识读的信息介质,特别是光盘,有“海量存储”之称,这种信息存储的高密度性可减少档案的存储空间,便于存放。

(4)、载体的多样性。传统的档案,记录信息的载体是纸,变化也是纸张规格的大小,但电子档案载体有磁盘、有磁带、光盘等,呈现多样性。

(5)、信息共享性,传统档案由于受原件的约束,在同一时间只能有一个用户利用一卷档案,且要身到现场;但电子档案可以人在异地,在同一时间,多人不受空间的限制,同时共享同一信息。

(6)、信息与载体之间的可分离性。电子档案的信息不具有固定的物理位置,可以以非实体进行加工和管理,这种可分离性造成了电子档案信息易于更改,不留痕迹,易于复制、传___________输、便于异地调阅或形成文件。电子档案的利用虽然快捷方便,并且可以登上“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异地远程调阅,给人类、经济、商务、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带来巨大的好处,然而它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如:(一)数据的易消失性;(二)信息的不安全性;(三)信息的易改动性;(四)信息的易出错性。由于电子档案这些特性,决定了电子档案在收集、整理、鉴定、编目、检索、保护、利用等方面有其自身的特殊要求。

2.电子档案的收集。

电子文件从文书转化为档案过程中,无需分类,组卷,因为在计算机上可以多角度进行分类、组合、检索,可以尽情地表现文件之间在来源、内容、时间、形式等方面的历史联系,因此无需专门分类、组卷。所以就不存在“案卷”这一基本单位了。电子档案在接收方式上可以采用向档案部门移交软盘、磁带或光盘,或进入档案部门网络规定的地址,从网络归档、移交、在接收的过程中,需要必要的设备条件、技术条件和业务准备。档案部门需要配置专门的电子文件格式转换设备,对接收档案进行统一转换以解决不同格式电子文件的识读问题。

3.电子档案的整理。

由于电子文件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迅速、有效、多角度的整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利用自动化系统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所以电子文件的整理在归档前就由各机关单位将磁性载体的、杂乱的电子文件通过分类、标引、组合,使电子文件处于一种有序状态,并对电子文件进行了分类和编号,组织建立了数据库。对于脱机保存的归档电子文件,即电子档案其整理工作主要就是组盘,按一定规律,将相关文件通过拷贝组合到同一磁盘、光盘或磁带等载体上,也就是整理接收来的软盘、磁带和光盘。

4.电子档案的鉴定。

电子档案的鉴定分为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两个方面,电子档案内容鉴定主要是对文件的内容及某些形式特征进行充分的技术分析,电子档案的完整性、可读性、可行性在鉴定工作中必须得到全面的体现。技术鉴定包括可读性鉴定,无病毒鉴定和介质鉴定等。电子档案的鉴定程序为归档以前确定归档文件,并划分保管期限;档案室在接收电子文件时,进行内容鉴定和技术鉴定,对未进入档案室的电子文件在保管一定时期后再鉴定,以确定其是否需要继续保存。

5.电子档案的保护。

电子档案的保护是电子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点。电子档案多为磁性材料,其存放环境和防护设备与纸质档案相比有明显差别,电子档案存储载体信息容量大,档案的软盘、磁带、光盘的排架长度与占用空间都很小,便于档案库房的管理,它对保存场地的面积要求不高,而对环境的温湿度,防磁性等条件的要求高,需对库房温湿度进行严格的控制,并配备除尘、防火、防紫外线、防磁场和电场的设施,电子档案还要严格防范计算机病毒,因而保管条件更复杂,保管难度更大。具体要求为:(1)控制适宜的温湿度。对磁性载体,推荐温度为18℃,相对湿度为40%,光盘保存推荐温度为14℃-24℃,相对温度为45%-60%。(2)防止灰尘。灰尘可以造成电子文件载体表面的污染和划伤、载体的腐蚀、降解、滋生霉菌等。灰尘是电子档案载体的最大天敌,在电子档案的保管过程中,要采取严密的防灰尘措施。(3)防止外来磁场和机械震动的影响。外来磁场作用于磁性载体上,能使磁性涂层发生消磁或磁化,破坏记录信息,影响读出效果。要防止外磁场的影响,将磁性载体存放在有抗磁性的框架内或金属盒内等,并避免强烈的机械震动。(4)防止光线和有害气体的影响。有害气体具有酸性和氧化反应,使盘基老化、脆性增大、强度下降,导致信号衰减,影响磁性记录信息的读写效果。

6.电子档案的利用。

篇3

第三,注重群众文化传承。由于政府投入不够,文化机构不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等情况,导致群众文化的传承出现了问题。因此,要想管理好群众文化,需要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而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需要政府、民间机构的共同努力。首先,加大政府投入力度,逐步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提供开展群众文化的平台;其次,按照相关文化部门要求,重建和充实文化工作机构和专职专业技术人员,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再次,不断充实和培养年轻的文化骨干,提高文化机构专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文化水准;最后,大量挖掘培养群众文化人才,充分鼓励他们带头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总之,要想很好地传承群众文化,需要充分做好引导保护工作,发挥组织引领、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健全的群众文化体系和机制。

篇4

0 引言

当今世界,市场经济在全球发展中已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逆转。人类社会正在向信息时代迈进。依托信息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成为知识经济的主要生产力。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测绘技术,也由传统测绘时代,迈向了数字化、信息化测绘时代。

1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传统测绘科学技术是利用模拟的方法测定和推算地面及其外层空间点几何位置,确定地球形状,获取地球表面自然形态和人工设施的几何分布及其属性的相关信息,其产品的形式是以图解形式按图式符号和比例尺将地形图测绘到白纸(或聚酶薄膜)上的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其特点是:手工操作方式,工作人员劳动强度大,成图持续时间长,测量精度低,产品更新速度慢。而且作业范围又仅限于局部范围的静态测量。应用范围和服务对象也不广泛。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航天技术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导致了传统测绘的必然改变,使传统测绘进入了数字化测绘时代。数字化测绘是将来源于星载/船载的传感器以及地面的各种测量仪器所获取的地理空间数据,通过信息技术和数字化的方法,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对这些地理空间数据进行量测、处理、分析、管理、显示和再现。其特点操作方式电子化、自动化,大大减少了人力的投入,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其产品更新速度快,现势性好。作业范围广泛,测绘生产与产品形式数字化。

信息化测绘是在数字化测绘的基础上,通过网络运行环境,实时有效的向信息化社会提供地理信息综合服务的测绘方式和功能形态。其特点是作业范围大,而且可以进行大面积的同步观测,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灵活,应用范围广泛。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由传统模拟测绘向信息化测绘时代的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人类社会向高层次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 保障。

2 数字城市、数字地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次机遇和挑战

1998年1月31日,美国副总统戈尔在美国加利福尼亚科学中心的演讲中,首次公开提出“数字地球”的概念。即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的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的表示,可以在其上添加许多与我们所处的星球有关的数据。数字地球的应用潜力是巨大的,它几乎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随着可访问和可使用的全球地理空间信息的日益增长,以及遥感、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对信息的实时支持,数字地球将在指导虚拟外交|、打击犯罪活动、环境资源保护、增加农业生产、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智能化小区建设、电子交易、促进高等教育普及、虚拟旅游等领域取得广泛的应用。

从戈尔提出数字地球概念后,世界各国政府及学者开展了数字地球、数字区域的研究和建议。我国的专家学者认识到数字地球建设将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并先后提出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的概念。数字城市即城市的数字化、信息化,是对真实城市及其相关现象(社会、政治、经济特征)的统一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和分析整个城市方面的问题。数字城市是一个综合运用GIS、遥感、遥测、宽带网络、多媒体及虚拟仿真体,多层面、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实现信息自动采集、动态监测管理和辅助决策服务的信息体系。它具有对城市地理、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社会等生产和生活相关的诸多事物的数字化、网路化、虚拟仿真、优化决策支持和可视化表现等强大功能。而数字城市的建设,是建立数字地球的关键部分。建成后的数字地球是一座巨量信息库,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地球图书馆,人们通过它可以更清楚的认识、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可以帮助我们管理好宝贵的、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有利于人类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数字地球却是一把“双刃剑”,它为蓬勃发展的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提供了空前的机遇,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与日俱增。谁占有信息,谁就占有主动。发展中的国家由于教育程度不高,计算机和网络普及率很低,因而很难享受数字地球技术带来的好处。同时,数字地球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国家安全、国防安全面临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是我国面临的关键问题。

3 现代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展望

测绘事业是一个为国家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性、先进性、公益性事业,是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进入21世纪,国民经济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下,进入高速发展期,从资源与环境监测的需求出发,逐步建立起综合对地观测系统,利用卫星、飞机实地调查与观测,建立观测台网等现代测绘科技,为全球性资源、环境、灾害问题的解决,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重要保证。在工业、农业、林业、城市规划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预测环境变化、防灾与减灾、国家边界的划定也保护、弹道轨道、防爆、精确打击武器等高科技战争的军事领域都需要有适应于现代测绘科学技术要求、现势性强的,全国统一的测绘基准的有力支撑。

现代测绘科学技术包括:空间定位技术、航空/卫星重力探测技术、航空航天遥感技术,航空数码相机摄影测量、机载航载雷达系统等。目前,我国的导航系统“北斗卫星”,面积只能覆盖我们自己的国家,而且精度也很低。在遥感系统中,传感器技术落后于运载工具,图像的分析处理又落后于传感器的研制,遥感信息机制和理论研究落后于图像处理技术。还有我们目前在城市三维景观建模时,往往是将二维的数字化地图、遥感影像图与DEM叠合,虽然能表达地表的起伏,并进行漫游、缩放、动画等三维显示操作,但难以进行相应的三维量测和分析,虽然使用了地表构筑物的部分竖向信息和纹理,但由于难以顾及建筑物、道路、桥梁等的内部竖向关系,因而所形成的三维景观模型在本质上只是可视化模型,并不是真三维模型等很多方面还与世界的同类技术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与完善。

作为人类眼睛的延伸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与遥感技术的结合,将是未来外层空间探测的一种发展趋势。它将为我们提供实时、连续、全天候、高光谱、高空间、高时间、高辐射的三维位置、三维速度和时间的信息。我们可以运用这些信息去监测沙尘暴、洪涝灾情、森林火灾、臭氧层的变化、海洋赤潮、地质灾害等现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多时相、多样化的服务。

4结论

“数字城市”、“数字地球”代表了信息时代与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崭新模式,它的建设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标志之一,它将促进与空间信息相关的各行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并辐射到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有利于人类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人―地球关系的进一步协调。

参考文献

篇5

微课程的定义跟它的发展历史有关。微课程最早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北大,他们把课程上的录像形成碎片,叫碎片式电视教材;后来美国人搞了60秒课程,1分钟课程,5分钟课程,他们觉得小课程可以让学生注意力聚焦;2010年,李玉平老师开始研究课堂小现象,小问题,小策略,他用PPT数字化的方法把它做出来,称作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老师的广泛欢迎。到了2011年,佛山有一个教育学硕士胡铁生老师,他把过去的教育资源库改了一个方式,把它弄成碎片,叫微课;后来在深圳举行的全国会议上,胡铁生老师向刘利明副部长做了汇报,刘部长对此表示大力支持。现在微课程在全国非常火爆。

2012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一次会议上,一个美国的老总向全体国内的老师,讲翻转课堂。可以说翻转课堂也从此随着可汗学院风靡全球,在这个时候微课程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研究。

从今年开始,在江苏苏州电教馆有很多学院开始实验,他们发现老外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不适合中国国情。我有一次在广东培训,有老师对我说,他去过美国,看到那里的学生,下午三点钟就放学了,回家尽情玩耍。但中国学校,学生作业要做到晚上11点,12点。他问我,七八门课,每一门都让学生回家去翻转课堂看微课程,黎教授你是要整得我们的学生晚上3点5点都不睡觉,是不是想把中国的学生全部整死。

所以老外的东西不适合中国国情,所以后来他们就提出,怎么把老外的好理念和中国的应试教育结合在一起,他们就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叫微课程教学法。

什么是微课程?

微课程归纳出来有三大类,第一类是李玉平的微课程,第二类是佛山的微课程,第三类是可汗的微课程。李玉平老师的微课程是课程教学的“三小”研究(关注小现象、开发小策略、积累小故事),他做成了一种PPT数字故事用于教学活动,他所有的教学情景就是教学的反思、总结,他的理念就是教师专业发展,这种发展确实很受老师欢迎。

佛山微课程最近举行了一个比赛,获一等奖的作品,它里边最开始是大量的课程实录,然后课程实录截取3、5分钟形成一个片段。现在随着可汗学院观念的普及,佛山微课程也开始借鉴可汗学院,但是它的主体还是以课程实录为主的。

下面我们讲一个我们在培训班的定义,跟老师的定义不一样。我们关注的是三个关键词,第一个是时间,10分钟一个;第二个是它有教学目标,第三个它是讲一个问题的。这三个关键词就决定它的特点是短小精。

什么不是微课程?

辅助教师讲课的多媒体课件

有很多老师把自己的微课程做成了一个辅助教学的多媒体课件,这个叫CAI课件,它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性助手,帮助老师把讲课的内容呈现在屏幕上。微课程是给学生自主学习看的,课件是帮助老师讲课的,一个是以教师为中心,一个是以学生为中心,这是完全不同的东西。

课堂教学实录的视频切片

过去搞了太多的视频录像,所以大家养成思维定式,一说做一个课堂录像,就剪一段,但其实并不是。再一个就是教育部搞的国家精品课程,我们把它称为优秀课程现场的数字化搬家,搬到网上,它不是微课程,微课程不等于课堂过程中的一小段切片,因为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

设计微课程和编教材有什么区别?

首先对比下纸质教材和微课程的区别。

纸质教材是通过国家统一课标,使用学术性语言来描述课间知识的,它是一个严谨的知识体系缩比,它客观介绍学科知识,没有故事感。而微课程可以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策略,更加丰富多样的,有针对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另外,纸质教材是全体学生用同一个版本,同样的教学,而微课程他可以针对你班上的学生,采用更加灵活的,个性化的施教方法。

纸质教材是单一的纸张载体,而微课程可以用多媒体技术,用移动技术,可以有声音动画,视频,可以互动,这一点是纸张教材永远做不到的。再看作者群,现在的纸质教材往往是作者或出版社的编辑,是少数群体的智慧。但是微课程不一样,全中国一千万老师,每一个老师都可以发挥自己的魅力,自己的风趣、幽默,甚至像郭德刚这样讲故事。

怎么设计微课程?

微课程和纸质教材之间,不是排斥的关系,而是互补的关系,各有各的用处。他们结合在一起,我认为才是一个全方位的,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个性化教材。

明白了微课程该干啥了以后,我们说一下微课程的设计方法。

一个是选题,选重点、难点和易错点。如果你刚开始做微课程,我建议你从易错点开始。因为它立竿见影来得快,易错点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中考、高考成绩,一用就行。

第二是设计,设计就是报告的内容结构。但是我特别要强调创意,如果照本宣科念,学生不喜欢。

第三,制作。制作主要是在技术上让学生能看清楚。目前在我们组织的教学里面,首先是用手机和平板的摄像,老师在备稿纸上写,然后录下来就可以了。第二个方法是PPT,因为大家都会用PPT,而且PPT比你手写有好处,他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视频、音频插在其中。

如何管理微课程?

1.微信管理

因为学生人人都有手机,可以用手机来下载老师的微课,老师就可以用微信的公众号在后台进行管理。具体方法是老师可以申请微信公众号,然后你在后台就可以编辑你的微课程,编辑你的学习单,编辑你组织学生学习的方法,同时你可以看到学生什么时候下载,参与学习的情况,它是一个简单的课程管理系统。

2.慕课管理

现在慕课的发展趋势有这么几个阶段。观念主义的,行为主义的,行为任务和行为个人的。行为主义目前用得最多。

3.使用云端知识

现在我们很多研究生和老师们发现了一款比较好用的是百度云管家。你把它安放在电脑里,它在屏幕上会出现一个图标。老师做好微课程以后,把微课程文件选中,然后用鼠标把它拉到坐标上就产生云端了,非常简单。

什么是微课程教学法?

微课程教学法是指学生利用个人的信息终端,将数字化的微内容,作为替代教师课堂上的面对面讲授,进行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下面一个关键词叫数字化微内容,这个微内容就把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微课程进一步抽象了。它既可以是视频也可以是PPT,也可以是FLASH。它必须是数字化的,因为数字化的好处是可以更加个性化,更加方便学生的自主学习。另外我们说它是替代教师的,请注意这个词,替代。学生离不开教师的理性知识,情感态度,他对学生的教育方法等等。现在我们用一个手机把它录下来,那么学生在手机上就可以看到。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发生的所有行为,都可以在学生终端上重现。

那么,如何搞好微课程教育法呢?搞好微课程教育法关键两点:第一点是丰富你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结构。第二点提高你的微课程设计质量。那么微课程怎么样提高质量呢?

第一点,选题有创意,真正找到学生关心的,困难的问题。

第二点,教学策略要更加生动、有趣,而且浅显易懂,让学生容易明白。

第三点,就是表达艺术,当然我不是说每个老师都变成郭德刚,但是你至少说话要生动、幽默、有趣,别人喜欢听。

另一个是用新的工具软件,刚才讲到了FLASH,现在网上APP有太多太多的工具软件,你用一个新的工具软件就给学生一个新的视觉刺激,会给学生一个思维工具。

最后,就是既要提高微课程质量,又要向课堂教学看齐。很多学校开始把微课程教学法搬到课堂,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里面。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个体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小组学习习惯。比方说,学生易错题的自学辅导模式研究,作为教学三个特征模式研究,科学策略学生自主学习方法。还有很多学校开展的是,班级文化建设,艺术类教学的微课程教学法,在提速中利用微课程和体育日记,提高国民健身习惯等等。这些是思路,你可以把微课程学习跟你的教育科研、教育活动结合在一起。

微课程的未来发展

1.内容为王,辅以好的形式

微课程下一步怎么发展?首先要明确一点,就是微课程内容的发展和形式的发展,要注意,内容是核心,内容是主体。千万不要去追求那种漂亮的或是有创意的形式,而忽略了内容。但是,好的形式可以提高内容的表达效果,再下一个是创意和简易。微课程最好是简明的,越简单越好,学生一看就明白。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有新的创意就更好,创意和简明是一对,内容和形式是一对。把这几对矛盾处理好,这是第一个前提。

2.系列化发展

如果你是出版社,或者是一个公司,或者是一个学校,或者是一个教研组,那么你会这样考虑,微课程将会向着系列化、与教材配套方面发展。很多老师刚开始学习微课程的时候,只是一个零散的、单独的操作,常常只是为参加一些评比而做的。要深入到教学中间的话,就应该是系列化的,比较配套的。

3.跨平台的云端和移动媒介相结合

4.增强浮动性

比如,在微课程中加入学生自成参数,让学生可以按照设计,去调控微课程的发展,在下面增加一些必要的交互式练习。

5.增加微课程的知识管理系统

篇6

什么是大数据(Bigdata),目前业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被引用较多的是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这样对大数据的描述:“大数据是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数据承载着信息,在大数据的实际应用中,用户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大数据进行更好的决策,这些决策可以发生在政府政策制定、社会舆情监测和商业营销等领域。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编辑面临的问题有:

编辑对新闻出版业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敏感。目前,在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传播为代表的大数据时代,从文字的加工生产到后期制作发行营销,再到文字的传播保存,以数字技术手段参与新闻出版所有环节而呈现了一种全新的出版业态,即数字出版。用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新闻出版业进行改造,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新闻出版业的发展速度和空间。然而,这种趋势并非为传统新闻出版人所完全认识,数字新闻出版对传统新闻出版的改造能力,也并没有被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人员所认同。

编辑人员对新闻出版产品数字化认识上存在误区。有些编辑一说新闻出版的数字化,就认为是原创作品形态的表现形式数字化,其实,数字化新闻出版的未来趋势是原创作品形态表现形式的数字化、编辑加工的数字化、印刷复制的数字化、发行销售的数字化和阅读消费的数字化,涉及新闻出版的各个环节,而非一个环节。在数字化产品同读者见面之前,其他环节都应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处理,应用的触角应该伸向新闻出版产品内容生产的各个环节,特别是编辑、校对环节,更应该按照大数据时代的要求进行数据加工。

此外,已经起步的数字型编辑存在重技术、轻内容质量的问题,为了数字技术的使用,忽视文字好坏是数字型新闻出版的核心问题。编辑只有对文字内容资源,包括稿件的收集、编辑加工、知识体系的分类等进行整合和管理,大数据才能在新闻出版业得到科学利用。

二、大数据时代新闻出版呈现的业态

信息产业的竞争规律是,30%甚至更少的企业拥有70%以上的市场。较早进入电子图书领域的北大方正、中文在线等几家企业,虽然不是传统的出版单位,但已将全国500多家图书出版社,120多万种的图书资源进行了数字化的整合集成,从而占据了中国电子图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在此业态下,新闻出版业的编辑应该转变观念,积极融入到大数据时代这一时代潮流中,要与数字出版物的制造商、销售商和数字图书馆的经营者一样,成为新闻出版数字技术的新兴代表。

大数据背景下,信息传播企业通过技术手段转变新闻出版传统的方式,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是,在转型过程中,传统新闻出版向数字新闻出版转型,需要足够的资金、技术、人才支撑,而这也已经成为信息传播企业面临的短板。同时,国家目前还没有出台数字新闻出版的行业标准、版权保护等统一标准,这也成为数字新闻出版传播的障碍。

同时,固定的读者群体、作者队伍,为编辑开发利用大数据提供了有利条件。信息传播企业的读者市场相对稳定,它们已经掌握了这部分市场的销售渠道和消费区域,这为信息传播企业出版发行数字出版物,提前提供了销售渠道和销售对象。而且信息传播企业还有着独特的内容资源,这些专业内容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成为初步具有形成数字化产品的核心内容,信息传播企业不延伸开发也是浪费,这些内容资源是打开市场的钥匙,是与其他产品进行市场竞争的利器。各个专业出版社、杂志社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形成了比较鲜明的品牌特色和市场知名度,为编辑进行数字产品开发营销奠定了良好基础,不用像一本书或杂志发行时需要开发生产那样费事。传统的新闻出版理念大多是以书籍、报刊等产品为中心的,而数字新闻出版既要以客户为中心,又要以产品内容、产品质量等为中心。

三、大数据时代出版编辑应有的理念

“网络媒体及各种新兴媒体的发展为受众提供了新的沟通平台。我们在经历着一场信息革命……”[1]这对编辑应对大数据提出了要求。

1.树立数字出版的理念。随着电子产品和计算机技术的日益成熟,近年来,数字化阅读对纸质阅读的冲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许多杂志社、出版社都纷纷成立自己的研发部门和机构,希望面对冲击能够提前布局,为同业竞争赢得市场机遇和机会,赢得更多的筹码。

在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下,编辑要顺应这一潮流。目前,许多杂志社、出版社仍然靠传统出版、传统经营模式维系生计,然而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挑战,编辑不可能游离之外。尽管杂志社、出版社目前数字化盈利模式的轮廓还不是十分清晰,但是编辑要在自己的责任范围内有计划地去有效推进单位的数字化改革进程。一是要有运用网络的基本能力。在大数据业态下,编辑要具有熟练地使用网络的业务素质,对门户网站、新闻网站等页面要适应,并且能熟练查找自己所需要的新闻和信息。二是要创新编辑产品。在编辑的推动下,信息传播企业应通过数字技术对出版的中小学教材、大中专教材进行多媒体开发、立体互动,改变目前学生教材都是纸质版的现状。我们不难想象,若干年后,学生们上课会不会只使用数字型图书,在老师的引导下高声朗诵,而不再用纸质版课本?“面对新媒体竞争,传统媒体需要应对的第三个问题是新媒体的竞争压力给整体宣传思路带来的冲击和变革。”[2]

数字型编辑在树立新型编辑理念时,要处理好信息传播企业市场性导向与创意性导向之间的关系。信息传播企业传播内容的传统编辑方式、传播模式、盈利模式太过单一,根本无法体现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好处,创意产业和信息传播产业的高附加值优势也无法在编辑、发行过程中体现出来。

2.培养全新编辑的理念。卫星、网络传输等技术的普及,不仅要求信息传播的技术工具或者手段、组织形态能够与先进技术相匹配,还要求编辑的理念跟上先进技术的要求。传统型编辑,是指按照没有电脑和互联网技术时代的编辑模式进行编辑、校对等文字加工,无视或忽视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影响,对数字出版没有概念的编校人员。数字型编辑,是指迎合时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更新编辑理念,运用新技术给信息传播企业带来的便利,颠覆传统的流程,对编辑、校对等文字加工工作改革的编校人员。以下从6个方面对传统型编辑和数字型编辑运作逻辑给予比较(以杂志、图书为例):

同作者的关系。传统型编辑靠出版社、杂志社的名气认识作者,靠作者投稿认识作者,靠上级部门转稿认识作者,图书出版后或者文章发表后,基本上没有往来,缺乏与作者的关系维系意识。数字型编辑通过网站认识作者,通过博客、论坛认识作者,通过参加各种会议认识作者,通过QQ聊天认识作者,通过网络传媒认识作者,网络发帖征集稿件,图书出版或者网站发表后,同作者保持联系,并通过作者推荐认识其他作者,与作者共同策划图书的宣传和后期发行,扩大影响力。

编辑模式。传统编辑模式主要有两种:1.最传统的模式是,编辑直接交给排版员排版,排版后进入“一编三校”流程,每次稿子都是满纸改动的痕迹。这样做造成纸张浪费,版面动来动去,每次打印的校对稿页码都不一样。2.改进后的做法,编辑要求作者提交纸质稿,然后在纸质稿上编辑,到处都是改动的痕迹,最后交给照排室。这种做法已经比第一种有了很大改进,但是仍然浪费纸张,增加编辑和排版员的工作量。数字型编辑向作者要word电子稿,在电子版上编辑加工,修改后交给排版员排版。这样做便于查找错误,减少排版人员的工作量,能有效提高编辑速度和编校质量。这就要求编辑不仅会打字,还必须掌握word操作的基本知识,会运用一般的互联网搜索引擎,有效甄别搜索结果的准确性。应积极建议杂志社、出版社出台数字新闻出版业务流程,适应时展要求。

校对模式。传统型编辑喜欢纸质版修改校对,在稿子上涂来涂去,满纸皆红,然后交给排版员,这样既增加了排版员的工作量,又加大了自己无谓、徒劳的工作量,浪费纸张,浪费时间。数字型编辑习惯在电子版上校对,可以随意修改、反复修改,避免排版环节修改次数,提高稿件的正确率,最后交付排版,让其按照作者要求设计排版。

版式要求。传统型编辑不研究市场流行风格,不论稿件题材和体裁,开本大小一样、字体版心一样,完全由照排室做主,忽视读者心理和需求,缺乏档次和品位。数字型编辑对市场有充分了解,用什么开本和纸张,封面、书名用什么字体和色彩都十分讲究,目录字体、正文大小标题字体都有自己的理念和风格;既照顾到传统读者的偏好,又照顾到大数据时代读者的喜好,在设计版式时会考虑电子版如何设计才能更加吸引读者,怎样设计便于网络传播,便于相关知识的链接,便于读者点评、跟帖,便于其他网站转载。要求排版员按照自己对市场的了解,结合作者要求和读者数字阅读的需要去装帧设计。

策划意识。传统型编辑缺乏起码的策划意识,我就是一名编辑,安排我编辑什么稿件我就编辑什么稿件,市场不是编辑的事情,营销不是编辑的职责,图书、杂志盈利与否,影响大小等同自己没有关系,忽视大数据技术对编辑产生的精准营销意识、文稿个性化内容定制平台的重要性、数字内容产品消费者付费意愿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编辑观念更新对数字新闻出版产业的未来所产生的影响。数字型编辑有较强的策划意识,一本书能开印1000册,经过编辑策划和努力会增加到3000册或更多;利润空间是几千元,经过与作者、书商共同努力扩大到几万元或更多;一本普通的书稿,经过策划可以变成畅销书。从接到稿子到图书出版、杂志发行都渗透着编辑的心血,会一直遵循“稿子—策划—确定印刷数量—媒介宣传—市场营销推广”的思路。

利润模式。对传统型图书编辑来说就是买卖书号,最多加上作者包销图书。数字型编辑把小的做大,把一般的稿子策划成畅销书,把作者包装成名人,带动图书、杂志的持久销售,扩大利润空间。

推崇数字化,倡导编辑走数字型编辑之路,并不等于说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复存在,对传统的编辑模式进行全盘否定,而是说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出现了一种通过信息技术向全球加速传播方向演化的趋势,它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信息传播企业传播者特别是编辑人员的工作理念,使得参与信息传播的主体、对象、场所、途径、方式和结果等都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为编辑的观念更新提供了可能和契机,这也是数字新闻出版业界进入大数据时代后的必要条件。

3.要有新媒介生态的融合自觉。“自工业革命以来,使人类社会发生特征性转型的强大动力是信息革命。其中给人类社会带来最大震撼力的事物,可以说是新媒介。”[3]随着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报纸、杂志、图书等纸质媒介有必要把编辑个人的博客网址,出版社、杂志社的官方微博、官方博客账户、电子邮箱、QQ号等大数据时代产生的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在杂志的固定位置,放在图书的封底、勒口、书签、腰封等特殊位置,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这样不仅大大方便了读者进行网上阅读、手机浏览,还方便作者发送和投递稿件,有效增加了编辑、读者、作者三者之间的互动。由简单的、传统的纯文字阅读,变成随时随地阅读、观看比单纯文字内容更丰富的图片、更生动的视频等,颠覆读者的阅读方式,将读者、作者从传统阅读、投稿带到全媒体的阅读、写作模式之中。大数据时代,编辑要自觉融合到新媒介这种生态环境中,做新时代文化的推动者、尝试者。

编辑的责任是传播文化和文明,大数据的出现也是一种人类文明,如果我们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认识不到大数据对新闻出版业的影响,认识不到自身对传播大数据的作用,有人担心过不了多久,传统新闻出版业会像胶卷摄影被数码摄影所代替一样,一部分传统新闻出版企业有可能成为民营出版商的编辑室,这一点必须引起我们传统出版社、杂志社编辑的警觉。相信我们信息传播企业的编辑们能够有这样的文化自觉,承担起科学利用大数据的文化责任。

四、结语

从理论到实践,大数据的发展为新闻出版行业的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大数据的根本是产生各种各样的数据,这就要求编辑必须适应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下,编辑、校对、排版、印刷等生产和传播方式,以全新的理念来承担数据信息加工和传播的职能,为新的读者群体和受众,为新的作者群体和客户,提供绿色环保、准确快捷的服务。

(作者为河南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总编辑)

参考文献

篇7

群众文化是大众参与的文化,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群众文化。群众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泛的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包括群众文化生活、群众文化工作、群众文化事业乃至群众文化队伍建设等内容。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群众文化也千差万别,因而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具有群众性、多样性、自娱性等特征,对其管理需要从健康、精华等方面进行引导,做到去伪存真,去糟粕留健康,使群众在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绪,达到精神上的满足。

做好群众文化管理工作,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首先,对群众具有教育作用,可以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群众文化的基本功能是娱乐大众,传承文明;其次,可以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群众文化以其广泛性、大众性在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群众在文化上的自我参与、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的意识也逐渐增强,从而进一步活跃思想、加强审美,满足文化精神需求;再次,可以传承民间文化。群众文化来源于民间,丰富多彩的文化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因此它的形成和发展深深根植于民间。由此可见,民间文化是群众文化的源头,群众文化吸收了民间文化的精髓,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以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开展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文化传递、宣传教育、娱乐审美和生活使用等功能,从而达到弘扬、传承民间文化的作用。

多内涵、多形式、多功能的多元群众文化取代了单一式、低层次、简略型的群众文化,且强化了与时代、经济结合的意识。因此,我认为,要做好群众文化管理工作,紧贴时代、紧跟群众,不断开拓群众文化管理的良好局面,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群众文化发展。由于广场是群众的集散地,是群众开展专业和业余的各种文化艺术形式的表演展示场所,无时无刻不在传播着精神文明和社会风貌,其在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尤其对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当今时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人们或因空闲时间太多,或因工作压力过大,需要通过不同的形式和途径去充实、去排解、去释放,而广场文化就为人们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各种各样的文化在这里都可以得到丰富和推广;作为群众文化的缩影,广场文化表现形式的自由性和多样性,所具有的影响力和亲和力,兼收性和包容性,使得聚集的群体,没有身份、地位、年龄、职位的差别,他们可以是表演者,也可以是欣赏者,可自由自在地参与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现在群众大都喜欢可以雅俗共赏的文化风格,希望文化艺术可以从高高的庙堂走近群众生活,雅文化与俗文化共呈,在娱乐俗文化的同时,感受到雅文化的魅力。而广场文化恰恰能够满足这一点。因此,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需要注重广场文化的建设,打造完善的广场文化设施,营造浓厚的广场文化氛围,创造多彩的广场文化形式。

第二,打造群众文化品牌。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重视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对于推动群众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打造群众文化品牌,需要把握正确方向,使之有章可循,避免杂乱无章,这往往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引导群众往正确的思想方向行走。因此,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要考虑全盘、安排详细、科学实施,还要力求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此外,重视群众文化的品牌建设,需要注重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群众文化离不开民间文艺,利用民间文艺开展活动,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和喜爱。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经过时间的洗涤而沉淀下来,虽然朴实无华,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如剪纸、舞狮、雕塑等。随着时代的开放,书法、美术、曲艺、歌唱等活动逐渐渗透到各个层面,同时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篇8

【英文摘要】Thearticlethinksthatininformationera,double-setsarchivesmanagementhasnecessityandrationalitytoexist.However,itisconditional.Onlyimportantarchivesneeddouble-setssystemmanagement.Double-setssystemmanagementforallarchivesisnotonlyunnecessarybutalsoharmful.

【关键词】数字化/档案/双套制

digitization/archive/double-setssystem

【正文】

中图分类号:G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5264(2003)06-0006-02

一、档案双套制问题产生的背景及研究现状

关于档案双套制问题,并不是现在才提出的什么新问题,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档案学界就开始对此进行了讨论。但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档案双套制问题,与早期所说的档案双套制问题是不完全相同的。那时,计算机的应用尚不普及,电子文档很少,人们所说的档案双套制,还主要是指对同一纸质档案的双套归档保存。而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办公自动化(OA)的兴起、发展、普及,缩微技术的应用,以及当前在建设数字档案馆过程中对现有馆藏纸质档案的数字化,便产生了大量电子档案、胶质缩微品档案,这就出现了同一内容而两种不同载体的档案文件是否都要同时保存的问题,这就是近年来档案学界又在讨论的档案双套制管理问题。可见,当前,研究档案的双套制问题与过去研究档案的双套制问题所面临的环境和条件已大不相同。

为了了解近年来对档案双套制管理问题研究的新情况、新进展,笔者检索了清华CNKI全文期刊数据库。笔者按篇名输入检索词“双套制”,查到从1994年至2003年10月,有关档案双套制问题方面的文章仅为5篇(详见参考文献),因此,可以认为,从1994年至今,档案学界对档案双套制问题的研究不够活跃,成果很少。但这并不等于说档案双套制问题不重要,不值得研究,恰恰相反,在信息化时代,特别是在当前大力倡导建设数字化档案馆的时候,档案双套制问题的研究更有其必要性和特殊的意义。

在早期的研究中,主张纸质档案双套保存,主要是基于档案的安全和利用的方便这两个基本目的,但这种内容和载体完全相同的档案双套保存,是一种重复保存。少量特别重要档案可以这样做,但如果大部分档案的归档保存也实行双套制,势必增加大量的人、财、物的投入,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弊大于利,不值得提倡。因此,在档案只有单一载体的时代,对于档案是否双套保存问题,比较容易决断。但在当今档案载体出现了多元化的时代,同一内容但不同载体的两种档案由于其作用、特点不尽相同,实行双套制,已不属于重复保存,在这样的背景下,进一步讨论档案的双套制问题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二、档案双套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在讨论有无必要实行档案双套制之前,除了要明确双套制的涵义外,还要进一步界定所讨论的双套制的数量限度问题。因为在实现办公自动化和档案现代化管理的过程中,不管我们主观上是否愿意实行档案双套制,其实在机关办公室、档案室和同级档案馆中,都必然会客观存在或多或少的档案既有纸质载体又有其它非纸质载体的情况,就这部分档案而言,虽然也是双套保存,但这种情况并不是我们所要讨论的档案双套制。我们所说的双套制是指在普遍意义上和大规模层面上需不需要搞档案双套制,如果离开了“度”和数量的限制,讨论双套制问题便会失去意义。

双套制有没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关键要看两种档案是否完全相同,能否相互取代。如果两套档案从内容到载体形式都完全相同,双套制则是完全重复保存制,显然是无此必要的,但如果两套档案只要在某方面存在差异,那双套制就不算重复保存制,该不该实行双套制就要做具体分析了。无论是电子档案纸质化还是纸质档案电子化后形成的两套档案,虽然两者在内容方面完全相同,但其载体形式和功能、效力却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磁盘或光盘等作为介质的电子档案,虽有体积小、信息量大、检索迅捷的优势,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不能有效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泄露;电子档案中的文字无个人字迹特征、无书写墨迹的新旧之别、无文件形成过程中的稿本特征,一旦被篡改,无法识别;电子档案没有“原稿”概念,没有确定的法律地位;所支撑硬件系统和应用软件系统各不相同,对软硬件依赖大;寿命短,其影像记录的稳定期限不长。纸质档案虽有真实性、可靠性、法律地位确定的优势,但有信息容量小、占据空间大、管理检索不便的弱点。缩微品档案也有局限性,它的设备成本高,缩微胶片保管条件非常严格,一般档案部门难以达到其所要求的温湿度标准,从实际应用情况看,大多数缩微设备利用率普遍不高,操作技术较复杂,人员配备相对多,其存贮密度、信息容量、检索速度等远远比不上光盘。

而双套制正好融合了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的优势,既可发挥高效存取检索功能,又可保障档案的凭证价值作用实现。可见,双套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对此不能简单否定,在电子档案的局限未得到根本克服之前,在电子档案的法律地位未得到完全确认之前,应该实行双套制,至少对重要档案、珍贵档案应该实行双套制。双套制的存在,意味着今后档案馆馆藏中电子档案与纸质档案将,这将成为未来档案馆馆藏结构的一大特点。

三、档案双套制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鉴于上述原因,当前我们要讨论的不是该不该实行档案双套制的问题,从所查到的全部文章来看,都一致主张实行双套制,只是研究的侧重点不一样。现在要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实行档案双套制的问题,这恰恰是目前研究得很少的问题。

两套档案的来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随着当前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和普及所产生的大量电子文件和与之相伴的纸质文件,按归档要求,需一并进入档案室并移交给档案馆;二是随着数字档案馆的建设,现有档案馆藏纸质档案也将逐渐实行数字化,也会随之产生大量电子档案。此外,对某一机关而言,也不是机关的全部档案都存在两套的情况,而只有发文部分才会既有纸质文件又有电子文件,收文却只有纸质文件,电子文件存放在对方发文机关。不过,当全国所有机关间的办公都实现了网络化后,文件的传输和阅读都在计算机上进行时,就没有这种区别了。但是,由于人们长期形成的阅读纸质文件的习惯,想必人们还会将机上文件下载转化为纸质文件阅读,这样也将出现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并存的局面。

如果对实行档案双套制没有什么异议的话,那么实行档案双套制面临的最大难题,则是在多大程度上实行档案双套制,或者说哪些档案该实行双套制。虽然笔者主张实行档案双套制,但却反对将所有档案不加选择地统统实行双套制,这不仅是不必要的,而且也是有害的。

目前要明确而具体地划定实行双套制的档案范围是极其困难的,本文无力完成这一重任,这需要我国档案学界对此做深入的调研,特别是国家档案局要尽快出台有关方面的法规和规章。目前我们可以首先制定实行双套制的原则。笔者认为,至少应包括这几方面:我国档案部门在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具有承受力,有利于档案的安全保管和方便利用,所选档案要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根据以上原则,作为一种过渡性措施,笔者认为,双套制档案范围基本上可以以我国目前各类档案的归档范围及其保管期限表为依据。因为我国现行的档案归档范围及其保管期限表是经过长期的调研和实践而制定出来的,具有相当的科学性和可操作行,特别是保管期限表已考虑了档案的重要程度和保存价值,这正是确定双套制档案范围的重要依据,完全可以参照执行,不必另搞一套。

机关档案是档案馆档案的主要来源,机关档案双套归档保存的范围,就决定了档案馆双套档案的范围,因此应严格把关。机关档案部门作为双套保存的档案范围,应当限定在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部分,保管期限为长期的档案不必搞双套制。此外,在机关档案部门,两套不同载体档案如何统一保管且便于检索也很值得研究,要把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做有机的对应,建立相互准确可靠的标识关系。

档案馆如何实行档案双套制呢?笔者认为,档案馆除了接收机关档案部门移交的符合要求的双套档案外,另一方面就是原有馆藏档案如何实行双套制问题。目前我国各类档案馆馆藏档案基本上都是纸质档案,鉴于数字档案馆的发展是大势所趋,因此今后现有馆藏纸质档案将会逐步实施数字化,但由于我国现有馆藏纸质档案数量巨大,有的大型综合档案馆馆藏量多达几十万甚至百万卷册以上,加之不少档案又是历史上形成的,若全部数字化,工作量实在太大,成本实在太高,实在无此必要。对档案馆现存的纸质档案应维持现状,不必做过多的折腾,只需对其中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档案和部分年代久远需抢救的珍贵档案实施数字化,并实行双套制保存。总之,现有档案馆既成的纸质档案不是双套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彭坚.关于档案“双套制”管理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研究,2002,(1).

[2]方莹芬.试论电子文件归档的双套制[J].浙江档案,2000,(11).

篇9

技术的推动让新媒介以加速度的方式出现,电脑、平板、手机等沟通工具逐渐塞满了公司人的办公桌。伴随而来的大量信息也向他们袭来,这成为了信息爆炸时代的新烦恼。工作节奏的加快让公司人不得不同时处理多项事务,56%的受访者表示工作中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事务的时间,超过了整个工作时长的一半。

繁重的工作让有限的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公司人不得不处理好二者间的矛盾。虽然66%的受访者认为多任务工作模式让他们能够完成更多的工作,但同时,注意力的分散也让大量公司人表示无法将工作做到最好,如何合理有效地管控注意力越来越成为考验能力的关键指标。

伴随越来越多的信息传播途径,公司人每天都需要抽些时间来应对突况。突然响起的电话,以及需要马上回复的电子邮件成为打扰他们正常工作的两个主要因素。另一个主要因素是没有预约的临时访客,30%的公司人对突然到访的不速之客感到头疼。

周围环境中存在着太多干扰因素,这让公司人集中注意力做一件得有些困难,即使这件事情非常简单,例如倾听。该报告指出,虽然有高达96%的被访者认为自己是好的听众,但近2/3的人也承认在当今数字化的工作环境中,倾听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然,那些参加电话会议的公司人并不总是任由注意力被其他事情分散,在某些情况下他们会将注意力高度集中。需要从会议中获取与工作相关的信息,以及会后有需要负责跟进的事项,成为公司人专心倾听的原因,分别有53%和49%的公司人选择了它们。数据透露出的讯息非常明显,公司人往往是因为被动的原因才不得已集中注意力。其实,分散的注意力才是他们工作中的常态。

怎样才算是真正有效的倾听?先思后言是最受追捧的答案,获得了超过50%的被访者的赞同,紧随其后被看重的技巧还包括询问问题和做笔记。显而易见,这些方式都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专注在倾听过程本身,并且准确理解对方希望传递的信息。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倾听的重要性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已经被充分凸显,倾听的难度也在不断增加。但仍然有5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从来没有接受过提高有效倾听能力方面的课程,这使得他们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可能面临不小的挑战。

技术进步成为领导能力的挑战

当被问到技术的进步给整个团队带来了哪些变化时,58%的受访者认为数字技术可以帮助领导者方便、快捷地与团队进行沟通。另外,他们还谈到了技术进步给团队运作带来的其他好处,诸如能够让团队灵活地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工作,以及明显提高了信息传播到团队和客户那里的可达性。

技术进步在带来大量好处的同时,也被大多数公司人看做是一把“双刃剑”,如何让员工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集中注意力,成为领导者需要考虑的问题。55%的被访者认为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过载对领导者的能力构成了挑战,52%的被访者认为快速更新的技术本身就是横亘在领导者面前的障碍。

技术的进步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并解决很多需要理性思考的问题,但是对掺杂情感因素的问题就会显得有些无能为力,这也被公司人视为领导者未来是否能够成功带领团队的关键因素。因此,有效沟通、变革管理以及团队激励成为未来领导者的必备能力。

虽然这些“软性技能”被大多数公司人认为是最重要的领导能力,但数据显示只有38%的公司人所在的企业提供了这些软性技能的培训项目。相较之下,企业还是更乐于提供传统的培训,诸如硬性技术能力培训。

“数字化正在改变一切,新技术将不断带来挑战与机遇。随着员工变得越来越互联,领先的企业会把握机遇,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工作环境,发挥技术的潜能以提升员工的工作热忱、协作水平与创新能力。”埃森哲领导力首席主管Adrian Lajtha说。

女性在企业经营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相对于男性而言,女性似乎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并且善于倾听,她们开始在企业中占据重要位置。52%的受访者表示相较去年,他们的公司今年准备让更多的女性担任高级管理人员。“无论你是负责一项会议、一个员工小组、一次志愿者活动,还是某个重要项目或客户,你总有机会从事领导工作。”埃森哲全球包容性与多元化董事总经理Nellie Borrero说。

篇10

[中图分类号] G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3) 03-0090-04

1 引 言

近年来,专业出版和教育出版领域的出版商基本上完成了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探索和转换;而在大众出版领域,虽然数字化发展势头良好,但数字产品在大众图书市场上所占份额仍然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大众出版商业属性更强,不确定性因素更多, 市场对大众出版物的需求呈强弹性状态。未来大众数字出版要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商业模式的转变和创新。

何谓“商业模式”?学界尚无定论。商业模式可以理解为一种概念化工具,包含利润来源等一系列商业要素及其关系,注重为客户创造价值,体现企业的基本商业逻辑[1-2]。在数字化环境下寻求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至少应考虑以下六方面:1)企业的核心竞争力;2)新技术的发展对行业的影响;3)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及变化;4)竞争强度,即本行业(尤其是具体细分领域)的领导者和其他参与者;5)对既有电子商务模式的创造式借鉴;6)成功范例。本文将围绕这几方面,在讨论大众数字出版发展现状及市场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当前的四种主要模式,并对相关企业如何寻求能使自身发展有所突破的新商业模式作一点粗浅思考。

2 大众数字出版业发展现状

在大众数字出版领域,电子书是主要的产品形态。近年来我国电子书(E-book和电子阅读器)一直处于稳步向上发展状态,2011年总收入达16.5亿元(如图1所示)[3]。在数字出版发展较为成熟的欧美市场,据“图书统计(BookStats)”数据,2011年美国大众类电子书纯销售收入较2010年翻了一番,总额20.74亿美元,占大众图书市场的15%。美国书业研究组织(BISG)参与的“图书业数据统计”显示,2009年底至2012年5月间,美国电子书消费群体从4%增长到24%。而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统计,美国出版商2011年在美国本土之外的电子书销售额较上年增长率达333%。英国出版协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 年英国大众电子书的销售额比2010 年增长366%,达9200万英镑,其在数字产品销售总额中占比从2009年的2%上升至2011年的38%。2012年上半年英国电子书销售额已接近2011年全年销售额[4]。在德国,据捷孚凯市场调研公司(GFK)调查,2011年电子书销售额获得77%的增长,其在图书总销售额中占比为6.2%,并有望在2015年达到17%,近90%的出版社正计划出版电子书[5]。由此可见,大众数字出版领域总体上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3 主要商业模式

市场环境变化促使企业对原有的商业模式进行变革和创新,分析当前行业发展情况,大众数字出版商业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四种。

3.1 版权盈利模式

该模式是出版物生产经营者通过一定途径向消费者出售数字内容并收取费用的一种模式。主要表现为两种类型:一是利用各种渠道对现有产品如电子书、图书数据库、电子杂志、网络原创文学作品等进行展示推广并将数字内容销售给读者。目前一些传统出版商以及亚马逊、盛大文学等相关企业都有这方面的业务。二是利用委托开发和授权方式对现有版权内容进行跨行业、跨领域增值开发,可与传统出版社进行线下联合出版,也可向网游、动漫制作和影视发行等商家授予改编权和制作权来实现多种版权盈利增值。

对于拥有一定版权资源的企业,在数字化初期选择此模式能带来一定先发优势。但是它缺乏创新性,如果企业单纯依靠此模式来寻求长远发展,将可能随着竞争程度加剧而遭遇发展瓶颈。

3.2 基于免费内容的第三方模式

针对免费盗版容易获取、付费习惯尚未形成的大环境,基于免费内容的第三方盈利模式非常有竞争力。它依靠免费提供数字出版内容来吸引大量读者、聚集人气,最终通过引入第三方价值如网络广告或交叉补贴等获得资金回报。由于网络广告具有低成本、广泛传播等特点,许多商家愿意支付广告费用,在免费数字出版物中植入广告来进行宣传和促销,读者则在免费获取读物的同时接受广告信息。交叉补贴方式则是将配套、兼容、互补的产品或服务捆绑出售,使消费者既节省成本又能获得更大的使用价值,继而提高购买意愿,此方式对于大众数字出版是适用的[6]。比如电子阅读器生产商在销售阅读器的同时免费赠送一定数量的电子书以促进销售,并由销售所得部分收入来补贴免费硬件成本。

面对当前消费者付费意愿低的现实,以免费内容换取高用户规模并获得相应价值回报是可行的。但免费终非长久之计,它低估甚至忽视了内容资源的价值,影响创作者积极性,不利于行业发展。

3.3 移动出版增值服务模式

伴随3G、4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以及智能终端的普及,移动出版增值服务无疑是出版企业的最佳选择之一。它针对移动用户的应用需求,不再是对内容资源进行简单数字化处理,而是研发高附加值的个性化移动出版产品,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传播,开拓移动应用市场。再者,目前各种移动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用户群体庞大,分众性很强。这有利于商家深入挖掘不同用户的需求,为个性化推介、按需定制等后续精细化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市场潜力巨大。

这一模式满足了移动阅读市场需求,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已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比如日本创新发展手机出版,结合漫画文化和手机文化潮流推出手机漫画,并融入音效等元素,辅之以专用的漫画阅读器,大大提高了用户移动阅读体验的满意度[7]。在我国,部分运营商也正在进行此方面的尝试。他们对移动阅读的消费趋向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以期提供更高品质的出版物,并根据用户需求进行推介,但是成效还有待验证。值得一提的是,高品质移动出版增值产品和服务的提供通常需要多方合作,考虑到未来发展,利益分配必须公平合理。

3.4 自助出版服务模式

自助出版服务模式是技术进步与作者的个性化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网络时代,面对海量的由用户创造的内容,自助出版的业务重心在于为作者提供强大的出版、销售平台,或者说编辑出版、网络营销等专业化服务。这是共赢的模式:通过自助出版,商家既能获得可观利润,又能极大丰富自身的内容资源,从而吸引更多读者;而作者可借助出版商或服务商的品牌力量、出版运作经验以及先进的技术平台快速出版电子作品,打响知名度,并获得经济收益。

近几年自助数字出版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并选择这一出版模式,其中包括许多知名作家如斯蒂芬·金、J.K.罗琳等。亚马逊的Kindle Direct Publishing、KOBO的Kobo Writing Life以及Smashwords等自助出版平台名利双收,其他自助出版公司如LuLu、Create Space、Outskirts等也都实现了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这一模式成功的关键在于服务完善、操作便捷以及给予作者较大的自由度。当然,利润分成也须合理,要顾及各方利益。此外,为保障和提升平台的品牌价值,对自助出版物的质量需进行必要的把控。

4 关于几个关键环节的思考

大众数字出版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关企业需适应行业新环境,及时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找到恰当的商业模式以便将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传递给消费者。在探索新商业模式时,以下几方面甚为重要。

4.1 整合资源优势以提升核心竞争力

出版是以内容为基础的产业,在大众数字出版领域,掌握海量内容资源是探索成功商业模式的前提。谁能够很好地整合与拓展内容资源,并大规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谁就能拥有真正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在权益的制衡中处于有利位置[8]。因此,大众数字出版业参与主体如大众出版社应积极响应市场变化,根据自身条件对所拥有的不同类型资源进行整合与开发,为顾客提供更专业的个性化产品与服务,以求在某一领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如特色内容资源,或是强大技术资源,亦或是成熟的渠道资源等。

比如,大众出版商企鹅公司与兰登书屋的合并无疑是2012年出版业的重大事件。合并后的新公司规模更大,将占全球大众图书市场1/4的份额,拥有近一半的畅销书,且图书品种更齐全。这种资源优势有利于其签下最畅销的图书作者。另外,合并还将带来机构精简、运营管理平台共享等好处,使新公司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更有利的竞争位置。如果能顺利完成向数字化的全面转型,新公司将有望占据大众数字出版业中的优势地位。

4.2 以技术推动数字产品和服务创新

诚然,海量内容资源于数字出版是不可或缺的,但仅仅拥有内容资源并不能保障收益,那些简单数字化、未经深度加工的内容,其商业价值非常有限。在一些电子商务网站上,电子书价格低廉甚至免费,严重损害了内容提供商及作者的利益。因此,当务之急是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积极主动地贴近顾客,以技术为依托创新产品和服务,为内容创造新附加价值。这才是大众数字出版企业的生存之道。如今,智能语音技术、自适应显示技术、云计算技术等相关技术发展日益成熟,为数字产品和服务创新创造了绝佳机会,一旦成功转化为商业应用,势必将引领新的消费热潮。

目前,智能、互动、灵活的新型数字产品研发已取得一定成绩。例如,美国Tapity公司推出的全互动电子书《清洁“蒙娜丽莎”》将文字、视频、相册、互动图片等元素完美结合,读者可以迅速点击切换至任何想看的内容模块。接力出版社和法国伽利玛少儿出版社共同开发的互动电子书《瓢虫》《森林》应用触控感应、仿3D、移动定位等技术将内容和技术高度融合,集游戏、体验、互动、娱乐、教育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实现了智能交互体验,成为电子童书的精品。

4.3 合作打造开放式数字出版平台

现在国内的大众数字出版市场还处于分散竞争阶段,各种类型的平台数量不少,但彼此互不相通,每家的市场占有率有限。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数字发行平台,其运营的作品版权或是网站自有,或是从权利人处购买,严格执行“先授权、再传播”的使用原则;另一种是资源分享平台,运营的作品由权利人自己上传以供分享,平台方秉承“技术中立”的原则,只提供不涉及内容的信息存储与等服务。

未来市场对平台的要求将日益提高,仅凭单一企业的力量来建设能全面适应市场发展的平台不大可能。因此,协同竞争是整个大众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参与方应拓展视野、及早行动,通过合作共建兼容性强的异构整合数字出版平台以打造真正的开放式平台品牌,优势互补,共同开拓业务,从而实现资源的聚合效应。理想的状态是平台服务全面涵盖从作者、相关企业到最终消费者的所有环节,以平台建设带动全产业链融合,合理优化各方利益的分配。届时,合力作用将使定价问题迎刃而解,而版权保护及管理等难题也能得到妥善处理。

4.4 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力量

包括社交网站、微博、论坛、博客、问答、维基等多种类型的社会化媒体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影响力巨大。如脸书(facebook)现在的注册用户数已超过10亿,且用户规模仍在持续增长[9]。在我国,微博最具代表性,据DCCI统计,我国微博用户数已经趋近网民数,在19岁及以上网民中,微博用户的渗透率近90%。社会化媒体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互动性、分享性,它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或信息的能力像一张无边界的关系网,人们身在其中、乐于共享和推荐,而这种分享和推荐比任何广告都具说服力。大众数字出版企业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媒体的威力,在企业、作者、读者之间构建起高互动性、高参与度的网络社群,不仅可以省去巨额的广告花费,还将使内容或信息在广泛传播和交流过程中产生更多价值。亚马逊的Kindle社区就很注重对读者书签和批注等进行分享,其自助出版平台上的畅销书大多也是通过社会化媒体来成功宣传推广的。

对于大众数字出版企业,社会化媒体提供了极佳的与读者直接交流的平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大量读者反馈中能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为数字产品及服务创新指明方向。

4.5 加强复合型数字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

激烈的市场竞争使许多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数字出版作为文化、技术与商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更加需要大量能将出版、技术、经营管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除了专业出版及IT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他们还需要对整个数字出版行业有相当深刻的认识,具备敏锐的市场观察及判断力、商业运作能力,熟悉新媒体的运用、策划,创新能力突出。当前,大众数字出版市场需求动态多变,新型竞争主体不断进入,相关企业要想保证营收并取得突破性发展,必须着力调整人才结构,建设自己的数字出版人才队伍。

建设工作可以从多方面开展:第一,应从战略高度认识数字出版人力资源建设的重要性。第二,对自身的经营发展有清晰明确的定位,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引进和培养人才。第三,人才招募和培养从多方位进行,根据各岗位工作特点引进不同人才,让其参与市场调研、项目策划和实施,以便其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定期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员工更新知识结构;通过讨论会、专题讲座等形式让不同部门人员经常相互交流;举办一些行业相关的创意比赛,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提高员工自主学习、创新的积极性。第四,在制度设计上应给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吸引力的薪资待遇及较大的发展空间。第五,大型企业可设立本行业领域的研究部门,比如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就特别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其中有许多数字出版人才专门从事数字出版方面的研究,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支持。

篇11

这个被称为“给地球做CT”的石油物探行业在商用HPC应用中相对成熟,对前沿技术的接受程度也很高。然而,也正是因为成熟,石油行业对于HPC的未来思考也就更为深入。未来石油业的HPC发展要抓住哪些大的技术趋势,以适应地震资料成像应用的快速发展?上规模后的软硬件资源又该如何进行科学化管理?

平衡的思维

BGP曾经为大港油田的3200平方米的地区做过模拟,投入近1万颗CPU计算,7天就完成了任务,而在几年前,这样的效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对于物探部门来说,硬件提供的是基础能力支撑,软件应用则是直接决定产出的关键。

客观地说,同样是“做CT”,但最后片子的成像质量会有不同,差别在于算法。算法的发展是从二维向三维、从声波向弹性波发展。“我们的偏移方法从常规叠后、积分化的时间偏移到了现在的单层波振动偏移,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我们正在实验双层波,再下一步才是弹性波。”赖能和说。相应地,地震资料处理模型演进,对计算平台资源的需求呈急剧增长趋势。

英特尔软件与服务集团高性能计算及工作站应用总监Paresh Pattani指出:“石油行业用户不但要考虑软件在多核上面的性能,还要看到将来在众核、在异构多核上的发展。”同时,在系统需求方面,用户也应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考虑单位面积投资的性能、每瓦性能,要考虑到系统能不能适应未来的系统架构……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平衡系统。“地震资料处理的算法逐步发展,对计算能力提出高要求的不仅仅是CPU性能,还包括内存、带宽、I/O、互联,这一切都是需要共同平衡发展的性能。”Paresh Pattani说。

为了确保设计的均衡性,英特尔在高性能计算上其实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不仅在处理器和服务器平台上,在软件工具、互联,甚至数据中心设计方面,也都有相应的资源投入。其中,软件方面的支持,对于发挥平台潜能起着关键作用。Paresh Pattani表示:“在我们的多核到众核,再到将来异构核发展的蓝图里,我们希望软件的发展能始终向后兼容,不需要用户再次投资,将原有积累打破。” 这样做的好处,在Larrabee问世后就可以感受得到。

作为平台厂商,英特尔的软硬件先天就具有相互优化的优势,比如在后续路线图中,SSE扩展的下一代产品AVX现在已经获得支持,它可以更好地支持通用的向量计算。Paresh Pattani估计,在HPC领域,尤其是在用到大量向量运算的结构力学、航天航空、地震资料处理方面,收益将达到10%以上。为了充分释放多核潜能,英特尔提供了相应工具,以实现更高程度的并行化。在中国,由何万青博士领导的英特尔支持团队,就为HPC用户做了大量优化工作,帮助用户改进MPI应用,最大程度地提高应用效率。

可预期的平台演进

从硬件平台来说,高性能计算对硬件平台的需求主要聚焦于浮点性能、内存带宽和I/O。基于Nehalem架构的英特尔至强5500处理器正因在这三方面的出色表现,走进越来越多的石油用户的机房。“从技术架构和实际表现来看,至强5500平台不仅面向今天的需求,还面向未来地震资料处理模型对计算资源、I/O资源、内存带宽的需求。”英特尔服务器平台产品经理顾凡表示。

从技术角度来看,至强5500通过架构改进,无疑在浮点计算方面取得了更大突破,AVX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同时,在与内存带宽及I/O带宽的平衡搭配方面,也因为其技术的先进性得到了充分发挥。顾凡介绍说,在内存带宽方面,引入QPI之前,英特尔从单条前端总线到两条独立总线,再到把每条总线的主频提升到1600MHz,直到Nehalem架构去除前端总线,代之以点对点串行总线,充分释放CPU性能。“QPI是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未来的QPI会向下一代继续演进,提高QPI带宽,增加QPI可支持的串行连接数量。”在I/O方面,PCI-E的演进仍在继续,预计在2011年左右,第三代PCI-E也将面世,保证I/O的通道畅通。而SSD的推广使用,无论是替代内存、硬盘或是作为启动硬盘,也都会在I/O方面带来巨大提升。

油藏模拟、地震资料处理等应用对内存带宽的依赖都非常大。对于内存带宽敏感型的应用来说,至强5500相比前代的性能提升接近2倍,甚至2.5倍。“为什么说至强5500也能满足未来需求呢?我们目前采用的地震资料处理模型也许提升幅度不一定达到两倍,约为在30%~40%。但当模型向前演进后,内存带宽一定是重中之重。至强5500会持续带来性能提升。”顾凡说。

科学地管理好资源

快速扩大规模之后,软硬件资源管理成为摆在石油行业用户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这方面,BGP以数字化手段进行集中管理,成为行业标杆。“过去我们管理一二百个CPU很容易,现在是几万颗CPU,按照过去的方式管理就会出问题。计算机机房达到一定规模后,我们的生产和设备的安全问题也无法得到保障,究竟怎么管理?”赖能和道出了这样做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