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速发表网!

关于我们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期刊 科普 SCI期刊 投稿技巧 学术 出书

首页 > 优秀范文 > 媒体融合的方向

媒体融合的方向样例十一篇

时间:2024-03-06 14:43:57

序论:速发表网结合其深厚的文秘经验,特别为您筛选了11篇媒体融合的方向范文。如果您需要更多原创资料,欢迎随时与我们的客服老师联系,希望您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知识!

媒体融合的方向

篇1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112-02

近年来,互联网发展已遍及各行各业,并得到广泛应用。“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快多项领域的发展。其中潜力行业“互联网+文化产业”引起高度重视。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具有协调性、循环性和高效性等优势,符合我国经济转型的发展要求。与此同时,伴随互联网的深度发展,新媒体应用而生,与传统媒体不同,技术更先进、传播渠道更灵活,信息资源更丰富。目前,我国文化产业虽发展快速,但尚未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根源在于我国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多数仍是利用传统媒体和简单的互联网进行传播,严重阻碍文化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转型,促进文化产业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对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概述

1.1 “媒体融合+文化产业”涵义

“媒w融合+文化产业”是指将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传播媒介与新媒体如互联网、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智能终端相互融合,利用共有资源和多元化的传播途径,对文化产业技术进行革新,加快文化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快速推动文化产业的转型,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媒体融合为媒介,创新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新形态。

1.2 媒体融合的优势

传统媒体发展至今,拥有专业的人才储备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发展了较为稳定的观众群,口碑佳,品牌优势明显。运用已有特点,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提升信息传播效率,丰富信息内容,使受众面积更加广泛和多元;同时,媒体融合具有信息灵活的特点。大众对媒体信息的需求已从原有的被动接收固有的信息转变为依据个人爱好选择不同的信息,媒体融合后,可根据受众心理和不同喜好,传播多样和个性化的媒体信息,因此更加关注受众者需求,形成双向互动。此外,伴随互动增加,客户可针对媒体信息进行自由沟通和交流,媒体可依据反馈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利于媒体的发展。

2 媒体融合现状

2.1 受阻于政策壁垒

我国媒体为事业单位领导下的企业经营,形成了“条块分割、以块为主”经营格局,电视、杂志及移动、电信等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各部门之间政策不同,存在壁垒,融合难度大。国家相关规定明确指出广播电视行业禁止经营通讯业务,而电信行业也无法进行广播电视等项目的经营。报刊由于受书号的限制,也无法与其他媒体有效结合;此外,一些媒体已成功实现融合,并有一定的发展自。但同时也要受多方部门的管制和监督。例如,网络电视具有电信网络和广电内容的特点,因此会受到电信部门、广电部门及文化部的共同管制和监督,三方参与其中势必加剧利益之争,严重阻碍媒体融合的发展;另外,媒体融合受行政区域划分的影响,导致区域垄断媒体资源现象严重,造成资本市场封闭,信息资源无法流通和实现共享,不能进行媒介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上成为我国媒体融合的政策壁垒。

2.2 受制于技术发展

媒体的融合在传媒技术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在传播手段和媒介形态方面问题更加突出。就技术本身而言,手机终端虽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观看面积有限,无法满足受众群体和广告商较高的消费标准和需求。同时,移动数据的传播速度较慢,信号时强时弱,无法与手机电视播放同步,同时大大增加的移动流量,加大受众者的消费标准,从而减弱消费者利用手机终端观看电视、浏览报纸、信息的积极性;此外,就技术标准而言,媒体融合参照何样的技术标准都无法满足各方的利益,标准统一是融合的关键。目前,我国就技术标准通过长久的筛选,最终得以确立,时间历经之久减慢了媒体融合发展的脚步,也直接影响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发展。因此,足够关注媒介技术的发展对媒体融合至关重要。

2.3 缺乏专业人才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且学科和方向教学内容单一,导致培养出的专业人员通常只会掌握一种理论技术,且实际操作能力差,难以与融合的媒体发展相适应。目前,媒体融合缺乏一批专业的集技术、跨媒体、管理于一身的全面型人才,人才资源是融合媒体发展的核心,拥有专业的人才是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媒体融合发展规模经济、提升经济价值的关键所在。第一措施就是培养一批优秀的一线技术骨干,使其具备能利用多种媒体技术工具对各项媒体数据资源进行整合和采编。全能型媒体人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媒体管理成本。

3 媒体融合下文化产业发展策略

3.1 强化技术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做支撑,也是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础。将数字技术融入文化产品,提升文化要素的创作和生产方式,打造高附加值的时尚文化,改变受众的传统文化观念。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可加快文化数字内容的开发,从某种程度可看出,技术先行产业为内容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发展的平台,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创新的契机。新媒体技术为多家媒体企业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方面做好基础保障,从而为文化产品创作和销售提供了重要的流通途径;与此同时,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数字产业将成为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文化产业链条将以数字技术为支撑,展开思想、方式等文化要素的创意,因此,数字技术的发展将会和文化产业发展息息相关。

3.2 整合资源

运用媒体融合和新技术,可整合文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通过有效整合,文化产业可从内容资源、技术手段、传播途径和产业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提升。从内容资源看,通过媒体融合,文化内容将以音乐、电影、舞蹈、动画、游戏等不同形式通过微博、微客等介质传播,打破传统单纯以开发者为主、媒体单一且受制的状况;从技术手段看,数字技术是发展趋势,媒体融合通过对数字技术不断优化组合,改变了单一的文化行业运作格局;从传播途径看,媒体融合的新技术使流通渠道多元化。媒体融合通过对文化产品多要素的开发,利用多元化媒介,打通了不同文化产品的流通途径和销售渠道;从整合产业组织结构看,媒体融合新技术为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创造了条件。技术的融合使传统的媒体间强化了联系,减弱了新媒体进入壁垒,为整个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化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3.3 重视多元

重视本国的多元性文化。我国多民族的特性决定了文化产业的多元化。个性化文化是文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也是文化产品销售的核心要素。媒体融合之前,多元文化发展受资金限制,无法通过耗费高额的成本进行小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媒体融合之后,新技术的发展为小众且有潜质的文化提供了平台,通过新媒体,创造、传播、消费文化产品,丰富了文化产业。

综上所述,媒体融合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运用媒体融合,对文化进行生产、传播、消费是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而加强文化产业的建设,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倪红营.苹果手机的中国营销策略对国产手机“走出去”的启示[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5.

篇2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91-02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媒体行业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从传统的报纸转向了新媒体,新媒体的类型很丰富,比如自媒体、网络媒体、电子媒体等,传统媒体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依旧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种媒体的融合成为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各种媒体的综合应用,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新提供了一定的条件,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内容可以更加新颖、形式更加丰富,对新闻内容的展示提供了一个更加完美的平台。在媒体融合时代下,应该要对不同的媒体的优势进行发挥,将其应用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使得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得到体现。

一、媒体融合时代下新闻美术设计的原则

信息时代背景下,各种新闻信息的传递应该要实现快速传播,美术设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确保时效性和简洁性。时效性是针对新闻这种特殊的文本产生的一个原则,只有具备时效性的新闻,才是有价值的新闻。简洁性也是新闻美术设计应该要考虑的一个问题,为了使得新闻的画面更加简洁,不仅需要对新闻画面中的各种视觉元素进行简化处理,对那些与主题相关的视觉元素进行保留,还可以通过对各种处理方式,比如淡化、虚化等手段,使得新闻的简洁性原则可以得到体现。美术编辑应该要将大量的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使得受众可以迅速地接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在美术设计的时候,将数字信息、图片信息等分类组合,使得受众在阅读新闻的时候可以一目了然,对新闻的内容有更清晰地了解。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美术设计理念

从新闻传播的角度来讲,美术设计是一种宣传的手段,新闻美术设计要求简洁、生动、便于记忆,在各种新闻美术设计中,那种最能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用语可以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能够通过美术设计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他们对新闻内容有更大的兴趣,就是新闻美术设计的魅力。传统媒体的改革以及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常见的新媒体形式有网络媒体、自媒体、电子媒体等,新媒体本身与传统媒体之间有很大不同,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传统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使得新闻行业中美术设计领域理念也应该要发生相应的转变。在全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新闻美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如果只是传统的平面设计,在新媒体的传播平台上,只会让新闻黯然失色。当新闻美术设计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新闻美术设计语言的趣味性对于新闻宣传的重要作用,希望可以加强新闻美术设计的创意设计,使得人们可以记住加深对新闻内容的兴趣和印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新闻行业的从业人员,尤其是美术编辑人员应该要加强对新闻美术设计理念的改变,利用一些全新的元素使得新闻美术设计有更强的趣味性。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人们接触的外来文化越来越丰富,这些外来文化对于思维的拓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要借助新媒体引导新闻美术编辑开拓思维。使得新闻美术编辑可以利用外来文化对新闻美术设计创意进行丰富。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美术设计的方法

(一)利用新媒体资源加强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个性设计

新闻中的图片是新闻美术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引人注目得的作用。一般说来,视频类的新闻具有更强的观看性,但在很多时候,新闻美术设计依旧是以平面设计为主。在新闻美术设计中,图片和文字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但是图片的效果明显强于文字,因此,在一个新闻版面的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升新闻中的图片的视觉效果,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个性化处理,可以选择对新闻中的图片进行直接展示,也可以选择进行间接展示,新闻中的图片的设计应该要符合新闻的主旨,比如如果是对一则娱乐新闻进行报道,则其图片可以设计得比较大,而且各种图片要尽量与人物相关,文字可以相对较少;再比如如果是对社会新闻进行报道,如对环卫工人的工作进行报道,则应该要加强对图片的合理选择,新闻图片应该符合新闻报道的主旨,加强对环卫工人工作图片的选择和应用,以唤起民众对环卫工人辛勤工作的认知,从而引导民众体谅环卫工人,以自身的行为约束做起,减轻他们的工作量。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为了提高新闻中的图片元素的视觉效果,可以加强对新媒体平台中的各种资源的应用,比如对于一些理论性比较强的新闻报道,则可以加强对一些抽象的图像的使用,抽象的图片传递的是一种概念,一种比较新颖的思想,可以和理论性较强的新闻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因此在现代的新闻美术设计中,抽象图片变得越来越多,给人带来的视觉感受也越来越强烈。抽象的新闻中的图片元素有两种,一是运用点、线、面构成各种几何形态;二是利用偶然纹样,如纸皱纹样、水化油彩纹样、冰裂纹样、水彩渲染效果等。使用抽象图片设计的新闻美术设计,常会使人产生一种简单或理性的、紧密的秩序感,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二)突出新闻的时效性

时效性是新闻的一个基本原则,也是新闻的生命,失去时效性的新闻就不足以被称作新闻,也就失去了新闻的价值和意义。新闻美术的设计也应该要满足时效性需求,新闻记者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内容编辑整理成有条理的新闻内容,同时,美术编辑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设计成完整的版面,形成最佳的形象化表达,将新闻内容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一条新闻报道留给美术编辑的时间很短,因此需要美术编辑应该要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各种新闻的美术包装。在新闻美术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很多软件,很多美术设计在电脑客户端上完成之后,还需要一个渲染生成的过程,如果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应用了3DMAX、MAYA之类的软件,构建一种比较复杂的三维途径,则渲染生成的过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些软件本身存在时间缺陷,所以这也是未来美术设计软件开发过程中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当前电视领域中使用最多的是VIZ技术,VIZ技术的操作原理与AE非线性软件比较相似,能够提供一种实时的渲染生成服务,这种技术是当前比较成熟的一种新闻美术编辑技术,但是也存在缺陷,应该要加强对各种新的美术编辑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三)加强新闻细节的设计

在新闻美术设计过程中,很多细节的处理都是提升新闻吸引力的重要过程,其中包括文字处理、色彩处理等。首先,对于色彩的处理,应该要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比较醒目。美术色彩是一则新闻的重要元素,色彩的运用能够对新闻的主题内容进行展示,使得读者在阅读新闻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知道新闻想要表达的主题内容是什么,能够抓住新闻中的关键信息,实现快速地阅读。因此在色彩的设计过程中,美术编辑可以根据对多种色彩进行研究和应用。在选择色彩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新闻的性质以及主旨来确定,比如是一则悼念性质的新闻,则应该要使用灰色或者黑色,不能使用鲜艳的色彩,对于其中的一些关键信息,可以采用加黑、加底纹的方式进行处理,使得新闻的关键信息可以凸显出来。再比如对于一则以风景为主题的新闻进行报道,则可以选择比较丰富的色彩进行搭配,配合风景图片中的色彩的风格,对文字的颜色进行改变,从而使得新闻更加醒目、显眼。其次,对于新闻的文字的处理,也应该要加强注意。新闻的字体选择可以根据内容的不同而有所改变,即使是在同一则新闻中,不同的内容也可以使用不同的字体,比如对正文采用宋体进行编排,而对相关评论、延伸阅读的内容则可以采用楷体、仿宋等其他字体进行变化,使得延伸的内容可以更加突出,便于读者的区分阅读。

(四)加强多种媒体技术的融合

篇3

自2001年“三网融合”在“十五计划纲要”中首次被当做国家战略性政策提出以来,如何实现传媒业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变,变外部输血到自我积累,变行政垄断到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构成了我国传媒业改革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1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发展现状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的通过敲定了未来几年内我国媒体改革的“路线图”。高层对媒体融合战略的重视使传媒业为之振奋,在受到鼓舞之余,也需回望十余年来“三网融合”及集团化政策推行所面临的诸多阻力与困境,从而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传媒业的发展现状。

1.1 我国传媒集团的融合探索

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成为首家报业集团,随后南方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相继成立。2000年11月27日,第一家省级广播电视集团――湖南广播影视集团宣布成立,其被认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体制创新。2001年8月,国办17号文中明确要求积极推进广电行业的集团化建设,同年底,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集团在京宣告成立。在经历了单一媒体融合成媒体集团的过程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跨媒体平台不断出现。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旗下的“第一财经”实现了跨媒体、跨行业的大融合。因此,在遵循我国传媒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思路下,媒体融合是未来传媒集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的传媒产业正在迈向“媒介整合”――强调媒体组织“结构性”的融合。由于媒介融合理念的模糊和对飞速发展的传播技术认知的局限,以及现有媒体管理体制的缺陷,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大多局限于形式和内容上的嫁接。在媒体融合的过程中,虽然很多传统媒体都搭建起了自身的全媒体平台和新闻中心,但在传统业务的整合、人力资源的统筹,尤其是信息内容的多形态生产方面,还未实现真正的有效融合。

1.2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进程

我国广电集团的组建热潮于2005年受阻。在2004年12月举行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国家广电总局明确表示不再批准组建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只允许组建事业性质的广播电视台或总台,此前已经成立的事业性质的广电集团,可以继续保留事业性质,但内部一定要剥离经营性资产,组建产业经营公司或集团公司,或者将集团改为总台,在总台内部进行事业、产业分开运营的改革。这意味着当初走在改革前列的广电集团又面临着新一轮更为复杂的架构重整。

广电集团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政策反复,不仅仅意味着它是我国媒体集团化所经历的一个发展阶段,究其本质,更有其深刻的内在含义,实质上它反映了我国媒体组织向集团化运营方式转变中所具有的一个根本的内在逻辑冲突,即身份上的公益性与运作上的盈利性之间的内在张力,这一内在逻辑冲突一直贯穿于我国媒体集团化的过程。

随着报业的全行业、全球性衰退,以及信息技术的革新对传媒产业带来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建立在“三网融合”基础之上的媒介融合进程的加速,传统媒体时代的媒体分化逐步让位于数字化的融合。传媒的集团化发展及深度融合势必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2 新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

1997年,国家召开第一次互联网会议,通过了《国家信息化总体规划》。规划中第一次提出“三网”(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的概念。随后,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性政策,“三网融合”继而在“十五规划”中被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经历了近20年的反复摸索,时至今日,真正意义上的三网融合似乎仍旧未见端倪。但是,随着国家政策或相关行业市场策略的不断改进,以及与之并行的各种新兴技术力量的影响,也使得三网融合的目标与路径在发生一定的“转向”。

2.1 移动互联网:三网融合升级的新起点

今天,无论是世界范围内还是中国,移动互联网的时代已经到来。手机终端迅速发展普及,已经超过电脑,成为互联网的第一大接入设备,将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融合推向深层。除此之外,包括平板、PC、可穿戴设备等移动终端业务拓展下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也必然带来电信网与互联网的自然融合。

然而,一直以来,广电网在三网融合的进程中都扮演着相对尴尬的角色,需要更加开放的心态和姿态。因为在一个相对开放的市场里,在各种运营力量的较量格局中,用户可以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砝码,这个力量可以防止垄断的肆意扩张,可以纠正市场格局的倾斜。今天已经出现了很多被称为互联网电视的电视机,尽管目前的有些产品名不符实且面临一定程度的政策壁垒,但该发展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2.2 物联网时代:老“三网融合”向新“三网融合”的飞跃

当三网融合在推动电视终端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时,物联网也在推动着所有家电的变革。广电系统关于自己未来发展战略的设计,也应该放在物联网这个更大的背景下。今天电视网数字化升级的方向是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NGB的设计方向以及对电视、机顶盒或互联网盒子这些终端以及电视服务的未来定位,都应放在智能家居的前提下考虑。今天业界提出的“多屏合一”目标只是三网融合的一个过渡阶段,三网融合更重要的意义,是为物联网在家庭的全面应用提供基础。

结合今天的实践及未来的发展看,三网融合的发展与演变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首先,实现三网互通。该目标的实现依赖于两个方向的演进,一个方向是电信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另一个方向是广电网升级为NGB,与移动互联网初步互通。虽然在此进程中必然阻碍重重,但市场规律和技术规律不可抗拒。第二阶段:三屏互动深化。促进三网的业务融合或重构。第三阶段:物联网扩张。该过程必然导致其与移动互联网、NGB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第四阶段:移动互联网+NGB+物联网――泛在网络。新三网融合时代,即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之间的融合,它们的最终目标,是造就一个泛在网络,终端和网络无所不在,万物互联。

3 我国传媒集团化的现实困境及未来走向

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并存和融合是必然趋势。传媒组织行为的融合、媒体行政管制的突破以及媒介融合的终端出口――“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都为建立起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传媒集团提供了可能。然而,纵观我国目前的媒介发展状况,传媒集团“一体发展”与“深度融合”的真正实现仍存在着诸多困境。

3.1 现实困境

(1)电信业被管道化。以OTT(Over The Top)业务为代表的开放互联网业务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电信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大量的应用虽然借助运营商的管道,却不再与运营商发生联系,基础业务的黏性被弱化,运营商的角色变成单纯的“管道”。在互联网业务的利益格局中,电信运营商所能够分食的“利益蛋糕”越来越小,其面临着为互联网OTT服务商“做嫁衣”的窘境。

(2)集团化为行政推动而非市场选择。在我国的改革实践中,传媒的集团化多为行政强力推动而非市场自发行为,由此,地方保护主义滋生,全国性的广电市场被割裂。“产事分隔”“员工身份多元化”“内部运作外部化”等畸形变局,亟待传媒领域内部的组织重构与整体转制。

(3)利益分配不均。数网融合的最大阻碍当属行业体制的不同引发利益分配的不均。广电所拥有的技术手段无法满足受众的多元需求,当视频网站等大举抢占市场份额之际,传统广电业甚至还尚未整合一张足够大的网格来应对进入宽带通信和互联网市场后的后台管理及运营。于是行政性的牌照发放和行业准入,更多时候成为广电抗衡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的最后一道“防线”。

3.2 未来走向

(1)开放的市场是融合的基础。在广电网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基于数字电视网的需要而开发新的产品与服务,并非是广电一家能提供的,它必须引入其他力量。广电网越开放,越能吸引到终端制造商、内容提供商、电子商务经营者等各个方面的加入。与此同时,充分尊重以市场为导向和决策的最终依归,克服混乱无序的集团整合,将集团化纳入规范的市场竞争,其平台上的产品与服务才能不断创新、优化,平台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NGB与移动互联网的互通。

(2)内容特色化,传播精准化。未来,媒体信息和内容服务会是一场价值引领和需求导向的竞争。传统广电媒体在强化互联网内容认知的基础上,秉持生产权威、深入、优质内容不变的前提下,应进一步将海量的内容优势转化为面向电信运营商和OTT服务商“聚合平台”的内容提供能力。在渠道、服务上靠拢市场新生力量,在内容、版权上保持自主独立。利用先进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实现一云多屏的目标,满足受众的个性需求,进行精准化的内容生产。

(3)平台一体化。目前,我国虽然对于传媒改革有一定的政策扶持,但广电和电信仍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高度垄断行业。竞争体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在媒体内部产生了消极因素,也影响了平台化的构建。然而,随着三网融合进程的不断加速,平台一体化发展是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基本方向。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生产平台,争夺最大的受众注意力,最大范围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围绕优势资源,打造集成平台,是未来新三网融合的发展方向。因此,广电业需要打破固有思维,积极推进三网融合进程中的双向进入,才能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获得更大的利益。

4 结语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普及的今天,媒介技术仍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变革。作为我国文化产业中核心组成部分的传媒业,担当着推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使命。如果继续固守现有市场格局中的利益,势必和社会发展进程脱节,更遑论传媒守望社会、公众的使命。在中央重点推行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媒体融合已被提升到全新战略高度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更应乘着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迅猛发展的东风,走向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而在未来彻底改变我国的传媒格局。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老三网融合到新三网融合:新技术推动下三网融合的重定向[J].国际新闻界,2014(12):130-148.

[2] 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体融合的三个层次[J].国际新闻界,2006(7):32-36.

[3] 周宇豪.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现状与困境[J].青年记者,2014(28):56-57.

篇4

    1.1新闻表达由过去的单一呈现到立体化、多层次、全方位呈现。电视新闻的主要有口播新闻、字幕新闻、图像新闻、电视实况转播、直播报道、电视言论等样式。它同新媒体相比还不够丰富、多元、全面,存在着缺少交流的弊端。但是融合新闻就能弥补电视新闻的丰富性、多样性、全面性,还由于它的交互性,倍受亲耐。为受众提供更多的可供分享的内容。新闻记者不仅要将采制图像新闻做好,而且还要更加全方位的反应事实。

    1.2新闻采集、编辑合作化。我们对新闻采集、编辑工作模式进行创新的前提是媒介融合,其合作快速改变如今媒体界的形式。从新闻题材的采集这个角度看,两种新闻传播截然不同,传统的新闻采集方式使对新闻进行分工方式的采集,而媒介融合下的新闻采集方式是将分工模式同团队合作模式进行结合实现新闻的采集。有了媒介融合,新闻题材可以互相分享,各个媒体之间进行分工合作,这就为团队合作方式的新闻采集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我们自然就知道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集、编辑的合作化了。我们就拿电视新闻传播来说,在融合新闻的过程中以视频为主成为了它的优势,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传输内容颇为全面,新闻题材就自然而然的被分享,它便成为媒介方式最丰富的媒体。

    1.3新闻题材无尽化。随着媒体生态环境迅猛的变化,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新闻传播的新闻题材必然要向无尽化方向发展。多种媒介展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形式就叫媒体融合,在它的影响下,新闻传播的途径就不再只有纸质媒体及电视媒体了,而是形成了一个拥有多种媒体的一体化传媒方式,门户网站作为新一代媒体传播方式的代表,它使更多的草根媒体能够逐步替代传统媒体,其中包括新媒体、自媒体和私媒体等。同时,全媒体以它多种表现方式的综合应用特点给新闻传输带来了无尽的可能,这也照应着新闻传播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向新闻题材无尽化的这一趋势。有了融合,新闻传播一来是将信息对传播途径的过分依赖进行了解体,二来是将新闻传播的现有局势进行了改变,这就基本客服了新闻题材的紧缺性。同时,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媒介融合,使人类掌握新闻的途径得以改变,新闻题材体现出无尽化的特征是需要我们认可通过数字、网络通讯等技术对各类媒体的有关新闻进行快速的查阅浏览。

    1.4接收终端变为电脑、手机等。随着网络视频的出现,传媒生态环境、接收新闻的方式都得到了改变,我们的选择空间就更大了。当我们以电视为接收新闻的主渠道时,它就是唯一的接收终端。受众接收新闻变得更为多元、便捷,减少了接收障碍是由于新媒体的诞生,比如手机媒介,小型化、可移动、易携带、能互动等优势,不受身份、时间、空间等条件限制都是最好的体现,无论受众在何时何地,都可以了解信息,发表看法。

    2、媒介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向

    2.1加强信息的组合。在以媒介融合为背景的前提下,电视新闻传播的途径及题材来源的无尽化虽说解决了题材来源少这一问题,但是新闻的传播面对大量的信息,对信息的筛选、应用就需好好把关。电视新闻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有效传播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信息组合。当各媒体在面对大量的新闻信息时,随之带来了新闻播放速度的及时性方面的功能逐渐衰退等问题。随着网络的发达,我们收到了数不胜数的新闻信息,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更好的对信息进行筛选组合,推进电视新闻的传播效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对新闻信息的筛选、应用及组合是有要求的,你要顺应新闻传播信息化的发展方向来改进信息资源的建设,只有通过将零散的新闻信息进行组合应用,才能形成一个具有相应规模、相应时间的整体报道。这就是信息多样化时信息资源利用范围及最大化挖掘信息价值整个过程。信息组合就是通过对某类信息的筛选、运用,来增强新闻传播效力,它是新闻媒体的可行性方式和渠道。

篇5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在理论上也成了传媒学界和业界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有学者认为,三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有学者在媒介融合终端的表现形式上认为3C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必然。①可以说媒介融合在如今的社会中充满着活力和张力。

那么,媒介融合的进程或曰方向究竟是什么样呢?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个新词语来描述媒介融合的发展最终进程,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媒介融合健康合理的发展。

一、屏介媒体

在这里,不揣冒昧地新创一个词语:屏介媒体。顾名思义,屏介媒体就是以屏幕作为最终面向受众介质的媒体。当然,屏介媒体并不仅仅是指以各种各样的屏幕为介质的媒体,而且它有可能模糊现有电视、电脑或手机之间的区别而统一表现为一种同一集合的形式。换句话说,这种屏介不仅仅是指一种屏幕的表现形式,而且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

总的来说,屏介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融合媒介最终面向受众的介质形式,在这个层面上相当于指屏幕,属于低层面意义上的屏介媒体,比如当今最大的媒介融合之一――网络新闻媒体,就是突破了旧有报纸媒体的纸介质而把报纸屏幕化给受众;另一个是指融合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表现形式,此层面上屏介媒体则相当于一个真正的媒体形式,是高层面真意义的屏介媒体。相对于如今的媒体形式来说,这种媒体是更便捷更先进的形式。有可能未来的屏介媒体就仅仅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屏介,媒体再也没有其他形式之分,有的只是屏介大小之别。通过这块屏介可以实现一切媒体的形式或者功能,比如说上网寻找信息,看电视来追求休闲娱乐,听广播以求监控社会,看报纸而获得知识等等。

可以大胆地预测和展望,屏介媒体就是未来媒介融合的终端,媒介融合的进程以屏介媒体为终点。

二、屏介媒体的现实端倪

在低层面意义上的屏介媒体也就是以屏幕为介质的屏介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从五大主流媒体即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手机来看,只有广播和报刊自诞生之时起不是屏介化的媒体,其他三类都是屏介化媒体。而今在五大主流媒体之中尤以屏介化的媒体电视、网络和手机所占的分量和影响最大,尤其是网络,更是当今人们深受影响、离不开的一个媒介工具。

报刊和广播也逐渐走向屏介化,以屏幕作为它们最终面向受众的介质。2003年9月1日,江苏省的《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移动和联通,率先尝试新闻以报纸的方式登录手机。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和北京好易时空公司推出的《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家手机报诞生,代表着媒介融合中纸质媒体向屏介化媒体转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屏幕来阅读报刊。2006年4月14日,通过电子报纸阅读器显示着中国上海的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报头字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子报纸出现。②这种电子报阅读器有点屏介媒体的雏形,只不过它只能是屏介化报纸,而还没有把其他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集合容纳在一起形成多功能一体化。

在广播方面,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通过互联网播出节目,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广播正式诞生。广播屏介化的媒介融合终端之路凸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屏介化媒体在当今传媒界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无法否定的发展形式,也必将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具有潜力的融合途径,代表着未来媒介融合的终极之路。

三、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之路的成因

在探讨和界定屏介媒体的定义之后,下面来论述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成因。“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多功能一体化之中,屏介媒体是它最好的表现形式。罗杰・菲德勒阐述过: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③下面分而述之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屏介媒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对马歇尔・麦克卢汉等学者的“技术决定论”有所保留,但是不可否认技术的力量始终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新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的传播突破了时空范畴;尤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和“内爆”,使得媒介内容处于同一个平台(数字平台)之上,所有的传媒内容都将以同一的数字格式来存储,成为数字传媒;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迈进和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融合脱离其早期局限于不同媒体间整合的状态,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传统界限化为乌有,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内容得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共享;使得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合在数字技术时代开始出现了转向,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媒介内容开始以同样的数字形式流向了电视、计算机、PDA和手机这些形态各异的“媒介终端”,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媒介融合重心的转变。④此种重心的转移就是屏介媒体,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屏介媒体在未来的媒介融合终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性。

第二,受众的需求是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动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内容的增多,以及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不但变得多样性而且有随时随地需求的倾向。随时随地的需求要求信息必须突破时空之间的界限到达受众,要求媒介终端必须具有全天候的特性和便携性。而只有多功能一体化的屏介媒体才可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另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也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又一个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自一出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视觉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视觉性比其他的感觉性更为重要和强烈。人类总是喜欢现实感性的世界,而屏介媒体给人一种视觉图形化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人类的需求。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市场的竞争是屏介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终极之路的催化剂。市场竞争态势给媒介之间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媒体为了生存必须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另外也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方向。因为屏介化的媒体更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力。而且大众媒介的工业化或者说它的接受性要求媒介融合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等,也要求媒介具有方便性和可接受性等。而从人类媒介发展史上可以看出,视觉化和图像化的媒介更具有亲近性。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的。

四、屏介媒体的特性及现实意义

屏介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一些独有特性。这种特性包括屏介化、多功能一体化和便捷性等等。屏介化,不仅是无纸化,也不仅是电子化或者说数字化,这只是屏介媒体的技术基础。屏介媒体的另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如同现在的网络一样,是一个“黑洞”,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吸进去。屏介媒体是一个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它可以实现现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和报刊等特有的功能而融合在一起,是强大的媒体融合形式。源于人们对工具简洁性的要求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屏介媒体也具有很强的便携性和移动性。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⑤作为一种新的尺度,屏介媒体必将给媒介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传播观念,让媒介呈现社会的本来面目更加真实客观,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并划分了传播的五“H”。在此依据他的划分,从传者、内容、渠道和受众三个方面来论述屏介媒体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1、传者的定义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传播机构。屏介媒体的提出为传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据报道,今年日本多家号称有众多热情读者支持的知名杂志受媒体竞争加剧的影响而相继停刊。业内人士指出,知名杂志相继停刊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主要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⑥其实,在新媒体的竞争之下,旧媒体生存压力剧增,如何在新世纪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各个传播机构的首要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展屏介化的媒体,把媒体的形式转换成屏介化的形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促进媒介的发展。报刊延伸了人体的眼睛,收音机延伸了人体的耳朵,而屏介媒体却满足和延伸了人体的多样化,更符合媒介发展的要求和人们需要的丰富性。

2、在内容的层面上,屏介媒体的提出要求信息传播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屏介媒体及时性和海量性等特性以及受众在屏介媒体下的接受心理本质,它需要信息传播者拥有综合的技能,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的技能,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以往的分工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播者必须拥有多技能于一身。这也要求媒介教育的改变和突破。

3、屏介媒体的屏介化特性对终端商更具有实际意义。屏介媒体的提出对终端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需求生产厂商提升技术,从硬件方面来提供屏介化的媒体终端,促进媒介融合的进程。另外,还要求终端商加快技术的研究,适应数字化的进程,统一标准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屏介媒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由于屏介媒体的便携性和海量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处于湮没之中,这也要求加强、提升和发展受众的媒介素养,以便受众能更好的接收和辨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界定媒介融合的终极模式,为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基础。■

注释

①3C融合的概念是在1996年前后提出的,主要体现了硬件的产品端,包括电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msumer electronic)的三合一。

②.

③(美) 罗杰・菲德勒:《媒体形态变化: 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年, p19.

④孟建、赵元珂:《重新界定和认识电视――媒介融合浪潮下的电视发展与媒介化社会建构》,《新闻传播》[J], 2007年(11).

篇6

[3]李韶驰,程文丽.网络广告公信力问题及其治理研究下载[J].探求,2016(1)

[4]胡虹.高校W报编辑的素质结构分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篇7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数字、通信、网络传播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广电行业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产生了新的诉求。如何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探索出一条富有竞争力、特色的播音主持类人才培养道路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媒介融合的概念

媒介融合是将原先属于不同类型的媒介结合在一起,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为中介,以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为传输手段,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媒介融合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相互渗透、相互整合,将信息产品通过多样化的平台展现给受众,扩大了横向受众面,深化了纵向媒体渠道。对于媒介产品来说,它的融合主要体现在电视、网络游戏、电影、网页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上,以现代技术为载体彼此相互关联相互交换;媒介企业融合更多的主要体现在企业与多媒体信息产业的收购并购上;而市场的融合则是媒体、产业的重组与整合。

不同媒体从不同视角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更好地创建了公正的舆论环境。媒介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和改变,对播音主持艺术类人才的培养模式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学科间的融合、知识与技能的融合、教学与实践的融合已经成为高校在教育教学必然发展的趋势。

2当前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培养目标雷同

传统的播音主持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知识目标大多集中在广播电视学、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等多学科知识的基本基础和基本理论。技能目标体现为新闻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编辑等复合型高级专业技能的掌握。知识与能力目标内涵不够深广,缺乏文化素养及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现今很多综合类高校、理工高校都开O了播音主持专业,但大多大同小异,专业特色不明显,培养目标差异不明显。

2.2专业方向设置陈旧

大多数的播音主持专业都是以培养新闻播音主持人为主要目标。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该校2010级播音与主持专业100名毕业生进行就业调研,从事电视台、电台专业播音工作的仅占42%。媒介融合下新兴媒体、网络和移动数字的涌现,也给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新的就业之路,但这些都没有体现在专业方向设置的调整上。

2.3知识结构体系单一

播音员、主持人在工作中需要对各种事件进行理解、发挥、选择和判断,然后通过语言进行表达,实际上这对专业人员的个人综合能力和知识面了有很高的要求。甚至有很多专业领域很强的媒体行业例如体育新闻、经济专栏、军事栏目都需要新闻播音主持人除了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学这样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对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知识结构体系构建上要体现多学科的交融。

3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3.1立足市场需求,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

媒介融合下市场对于播音主持专业从业人员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比如网络媒体对主持人的要求不仅是新闻播音,对新媒体专业技术也要熟悉。此外,对专业知识素养以及个人阅历也有较高的要求。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传统的“重语轻文”的现象依旧存在,广播电视语言是通过口头表达的媒介语言,它不仅需要适应电子媒介传播的需要,而且要符合广播电视基本规律。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各种各样的新型媒介形式也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在知识平台构建上,不仅要深化播音主持原有的专业知识还要构建学科融合的平台。

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跨院系、跨专业课程的选修。多学科的课程或专业能力能丰富播音主持工作的内涵;另一方面可以将课外必读书作为毕业实践考核的一部分,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方式完成对经济学、军事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阅读,并在阅读完成后以撰写论文报告并成为考核依据。

3.2专业方向多类别、多层次,体现院校自身特色

移动数字媒体、网络的普及以及网络电视等新媒体行业蓬勃发展,对播音员与主持人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对新媒体的技术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对专业的划分也更(下转第59页)(上接第55页)明细,例如经济时事、文学鉴赏、法制平台等等。因此在专业方向设置中,就可以结合学院优势及地域特点,定制培养播音主持专业不同发展方向的人才。中国某些区域还开设地方语种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节目,例如粤语、闽南语等,地方语种播音主持人专业人才的培养也是特色方向。

播音主持专业以培养专业素养的播音员与主持人为主要方向,但由于就业市场和就业容量的局限性,很多该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其他相关新闻类工作。专业方向的多类别决定了播音主持专业在“一专”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多能”,例如学生的编排、节目策划能力;变通传统媒体过渡到新媒体工作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应变能力,在媒介融合背景下,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由专业人才迈向复合型人才。

3.3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新时代人才

现阶段随着媒介融合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安徽广播影视职业技术学院依据艺术类学科特点及高职学生的特殊性,摆脱了齐步走式的专业教学模式,建立健全实践教学模式,在实践中探索出“四大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

3.3.1学院活动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学院每年举办不同的综合文艺及赛事活动,这些活动的编排策划及播音主持都是学生实训的平台,并且可以按照不同专业方向和学生喜好特点来进行实训分类。例如每年的学院运动会可进行赛事的解说,与事与播音专业(体育方向)的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既达到了教学实践的目的也为学生进入体育媒介大环境奠定实践基础。

3.3.2与各种媒介合作发展“联合式”教学模式

学院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多家电视台和新媒体企业建立学习基地、工作室,实行“前堂后台”的联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媒体平台的优势弥补教学实践资源的短缺。

3.3.3分层指导、因材施教的小课教学模式

学生在第二学年需要进行不同的模块分流,针对不同专业分类进行项目解说的培养,采取小课教学的教学模式,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坚持专业培养规格,体现解说课针对性。

3.3.4“订单式”的培养模式

学校依据目前广播电视台、网络电视台以及企事业单位对专业岗位人才的具体需求,选拔相关专业方向学生前往专业岗位实习锻炼、上岗培训。单位派专门人员进行“传、帮、带”直至学生独立工作,实现学校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基金项目:媒介融合下艺术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2014JY08。

参考文献

篇8

作为一种新作业模式,媒体融合强调把报纸、电视台、电台和互联网站的采编作业有效结合起来,资源共享,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谈到媒体融合对未来新闻人才需求变化的影响,蔡雯指出,未来的媒介最需要的是两类新型人才――“一类是能在多媒体集团中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二是能运用多种技术工具的全能型记者编辑。”②事实上,媒体融合的现实已经催生了一批新型的编辑、记者。例如2002年,背包记者这一概念首次出现,MSNBC网站的普雷斯顿・门登霍尔历时半个月,横穿阿富汗,发回了大量的文字稿件、照片、录音录像等,在广播和网站上播出。他的成功让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了媒体融合时代对全能记者的呼唤。

2009年8月11日至14日,佛山传媒集团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联合举办了“2009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先后在《芝加哥论坛报》和《底特律新闻报》担任媒体融合部门负责人的希诺乔萨认为:“媒体融合的关键不是具体运用什么样的媒体平台,而是传统媒体文化要向媒体融合文化转变。”③媒体融合对于新闻人才的新要求刺激着新闻教育的改革。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布莱恩・布鲁克斯认为:“新闻学院应该将训练学生从适应单一媒体向训练适应平面、广播、电视、网络等一切领域的人才转变。”④也就是说,媒体融合要求的是全能型记者,能够同时承担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报道和编辑任务,为多种不同媒体提供新闻作品。在打造全能型记者的目标模式下,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于2005年9月率先开设媒体融合专业,招收“媒体融合”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融合新闻”教育方面处于全球领先位置。⑤

国内新闻院系媒体融合新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媒体融合对整个媒介生态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各种类型的媒介组织都在进行战略调整以适应这个大趋势,其中人才战略是改革的重点,如何打造全能记者已经成为国内各新闻院系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国内大多数新闻院校专业的设置和课程体系在框架上是以传统媒体的人才需要为基础的,比如传统的新闻学专业主要为报刊、通讯社培养记者、编辑,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主要为广播、电视机构培养人才。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一些老牌新闻院校纷纷在自己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上进行了调整,如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2002年成立传播系并开设了网络传播和媒介经营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从2009年起设立传播学专业(网络传播与新媒体),提出了“旨在培养具备数字媒体设计、网站开发与编辑、互联网信息管理、媒体调查与分析、媒体经营管理等技能,适应性强、富于创新能力、具有文理交叉特色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的培养目标。又如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与美国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我国高校首家融合媒体实验室。不过,国内目前创办的这几个媒体融合专业都深受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融合专业的影响,不论是课程设置还是实验室配置,都参照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模式。

媒体融合背景下未来新闻教育改革的思路

由于“媒体融合专业”目前还在探索与尝试中,虽有一些成功的个案,但运行规则和管理方式并不成熟。加快进行现有专业设置的调整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新闻教育发展、新闻人才的培养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新闻学专业调整和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有几个核心环节应该被纳入思考重点:

调整现有新闻学专业发展方向和培养目标。目前,国内新闻专业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教育部专业目录的规定进行的。1997年,新闻传播学升级为一级学科,在大学本科阶段,专业基本上是按照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进行设定的。这种按媒体分专业的做法基本上是在网络数字化信息技术全方位进入新闻传播领域之前设定的。⑥网络兴起之后,一些新闻院系迅速做出相应变革,增设网络新闻专业方向,但也只是将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看做是在传统三大媒体的基础上新增加的媒体而已,事实上,网络等新媒体与以往媒体相比具有强烈的融合气质,它们的兴起直接改变了整个传媒格局,并且也引发了传统媒体的深刻变革。因此,在此背景下,增加新专业是必要的,但同时也需要对传统专业进行适当调整。立足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客观变化,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来重新规划设计专业,一方面要考虑在已设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新的数字媒体专业或者网络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逐步转向多媒体应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要调整传统专业,造就一批适应新媒体以及实现数字转型的传统媒体需要的新型新闻人才。因此,调整后的专业方向的基础专业课程应充分利用当前新闻学的学科优势资源,与新闻学专业的其他方向打通共享;而专业核心课程则将传统新闻学专业的基础性核心专业课程(新闻采、写、编、评论、摄影)与基于数字与网络技术的新媒体方面的专业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应用、多媒体信息传播、网络新闻编辑等)相结合,力图通过这种课程体系的整合培养具有“全媒体”技能的新型新闻人才。

设计与就业市场环境接轨的专业教学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单一媒体化的专业设置,往往是围绕某一媒体来设置具体课程的。特别是实务类课程,比如新闻学专业主要围绕报纸规划采写编评,虽然有些章节也涉及广播电视,但基本都是一带而过。即使是专门开设的广播电视类课程往往也是以选修课出现。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所开课程更是以广电为主,报纸的业务甚至都不会涉及。以这样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难以适应融合新闻的采写与编辑。正如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史蒂芬・奎恩博士所说,全能记者最重要的素质不是能够掌握所有的先进采访设备,而是具有媒体融合的意识。全能记者分以下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能够用手机对突发事件进行报道;第二个层次是一个记者能够在一天内为网站写稿,又能提供视频和博客新闻,还能为报纸写稿;第三个层次是既能够为报纸写深度报道,又能够为电台电视台做纪录片。新闻媒体人才需求与新闻教育人才培养的不对接是中国新闻学界和业界一直在沟通和对话的问题,也是当前新闻传播学教育发展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新技术的发展使这一问题暴露得更加突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培养应该建立在与业界的联手,以提高教学和科研的前瞻性、提高培养人才的适用性。在未来的专业设置上,我们不妨考虑根据用人单位的招聘条件和要求,进一步改进和提升教学效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加大新闻学学科职业技能培训的环节,强化大学学术背景下的职业训练倾向,实现学生的“按需生产和供应”应该是未来新闻教育调整必须强调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我们甚至可以考虑把网络媒体的实习作为教学中的重点环节。

建设拥有跨学科知识、跨媒体技能的师资队伍。受高校教育体制的影响,新闻学师资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教师的媒体实践经验却越来越少。这与新闻学科的强实践性特性是相违背的。因此,创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需要的新闻人才培养模式,不但需要我们对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案进行大胆改革,还需要在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学管理的改进等方面做同样的努力。在媒体融合的趋势下,新闻学院的教师队伍普遍面临知识重构、能力再造的任务。以往拥有不同专业背景的新闻学科教师,都需要突破自己的专业局限,需要建立跨媒体、跨学科、跨文化的思维观,重新思考专业发展的定位与方向,在这一前提下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师资培养应该不局限于高校内部的进修,参加网络媒体的一线实战应该成为学院师资培养的重要途径。学院要积极探索通过与业界衔接、与学界衔接、与技术行业和相关专业领域衔接、与国际专业教育机构科研机构衔接等途径,充实教师队伍,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本文为河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媒时代新闻学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号JX06-Y-14)研究成果。]

注 释:

①熊澄宇:《整合传媒:新媒体进行时》,《国际新闻界》,2006(7)。

②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新闻战线》,2005(9)。

③《国际媒体专家谈“媒体融合”――“2009媒体融合战略战术高级研讨班”观点概述》,《中国记者》,2009(9)。

④蔡雯:《培养具有媒体融合技能的新闻人才――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教授的对话》,《新闻战线》,2005(8)。

⑤尹良润:《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教育改革初探》,《东南传播》,2009(3)。

篇9

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媒体和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冲击着电视媒体的发展。因此,为促进电视媒体的发展与完善,电视媒体需要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创新视听媒体新产业。

一、新媒体时代地方电视媒体面临的挑战

(一)传播技术的挑战

很多电视媒体因为受到地域制约,局限性大,而新媒体能够通过网络跨区域传播。此外,电视媒体时效性与新媒体相比,仍然存在巨大差距,所以在二者共存条件下,很多观众会选择新媒体,这就会忽视了电视媒体[1]。

(二)传播方式的挑战

传统媒体时代,很多观众都是被动的收看节目,经常是电视媒体播放什么就看什么,自主选择余地比较小,信息的交互性比较差。而在新媒体时代,观众是信息的接收者,其自主性比较强,同时属于信息传播主导者。传统电视媒体一般是通过图像、文字与声音的融合来传递信息,其中,声音属于主体,一旦没有声音,就会影响受众的接收效果。而新媒体传播依靠的是互联网,主要包含图片、文字、动画与声音,可以让接收者有直观感受。

(三)传播功能的挑战

传统电视媒体的两大主要功能是信息传递与娱乐。在新媒体时代,与电视媒体的播报速度相比,新媒体的传播速度相对较快,可以满足观众快速获取信息的需要。另外,现阶段更接地气的网络自制节目的兴起与发展,使新型媒体娱乐功能逐渐变成观众首选[2]。

(四)观众群流失的挑战

相对新媒体便捷的信息获取功能,电视媒体受地域与资金等限制,新闻报道辐射范围缩小,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电视媒体观众群的流失。

二、地方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方向

(一)信息传播由单向陈述式转变成互动式

近年来,自媒体逐渐变成新媒体的市场传播主流,大多数人都希望信息采集具有自主性,新媒体也不再只是为了接受信息,更多的是为用户提供表达渠道,并且信息也精益求精。但是电视媒体由于无法满足新时代人们自我的诉求,因此,人们对电视的接触程度也越来越低。这就需要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进行融合发展,建立线下平台,与媒体自身特征相结合,保证电视媒体的经营多元化[3]。

(二)信息传播逐渐从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在数字化与电子科技时代,电子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信息的载体也不只是电脑与电视,伴随各种移动设备发展,逐渐出现可穿戴的移动设备,突破了场景约束、时间约束与空间约束,新媒体展示途径与渠道不仅可以和新媒体市场传播相适应,而且能够灵活应用在新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中。以往,电视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对于传播反馈数据采集与后期效应并不重视,没有准确把握市场革新的方向,致使电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逐渐下降。在新媒体时代,交互平台的经营比较灵活与多变,可以与市场相适应,并且新媒体的传播平台多角度与多样性可以确保信息传输实时性[4]。

三、地方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对资源进行整合

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过程中,不能一味依赖新媒体,需要电视媒体有一个独立发展的方向。电视媒体不仅要对新媒体以及自身的资源进行整合,还要对自身资源网络进行丰富,应用相应的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扩展,提高电视媒体影响力。事实上,无论新媒体还是电视媒体,资源整合都至关重要,若在整合资源时,无法全方位分析,就会导致报道资源社会价值降低,难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需要我们高度重视资源整合,全面分析新闻报道之前的资源,保证所报道资源是观众比较关注的。唯有了解观众需求,才可以提高报道内容关注度,促进新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制定科学的经营方式

随着融合的深入,新媒体和电视媒体融合的方式也会越来越灵活。但是新媒体和电视媒体融合经营的模式需人工制定,然后根据需要选取合适模式。首先我们要分析电视媒体经营模式与新媒体经营模式的优劣,调查新媒体受到人们追捧的主要原因,然后借鉴。方便我们和观众进行互动,拓展节目受众范围。此外,新媒体可以实时更新,方便观众及时了解各种大事件,新媒体的这些优势都值得电视媒体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改善电视媒体形象,而且能够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三)正确看待新媒体技术

在推进新媒体和电视媒体的融合发展时,工作人员需要端正对新媒体的态度,将新媒体当做独立个体。就目前而言,微传播形式包含微博与微信等,并且微传播客户量也在逐年增加,这是国内新媒体发展趋势。在电视媒体和新媒体融合时,要充分了解两者的优势与劣势,做到优势互补。新媒体发展无疑给电视媒体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分流了部分受众群体,影响了电视媒体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机遇。因此,我们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充分应用新媒体资源,促进电视媒体发展与完善。

结语

综上所述,即便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冲击了电视媒体发展,但是这对于电视媒体而言,无疑也是一个发展契机。换句话说,现阶段电视媒体若想不被淘汰并获得发展,必须要寻找和新媒体融合的关键路径,在电视媒体发展中融入新媒体技术,对电视媒体信息传播慢,资金消耗大等缺陷进行弥补,进而实现新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双赢。

注释:

[1]洪昕.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区县级电视台的转型之路――以厦门市海沧区广播电视台发展为例[J].东南传播,2015(8):66-68.

[2]张娟.城市台新兴媒体如何做好核心价值观报道――以盐城广播电视台新媒体中心的实践为例[J].中国记者,2015(5):88-89.

[3]朱欣英.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解构洛阳广播电视台应对变局的实践[J].新闻爱好者,2015(12):76-78.

篇10

融合,要坚定不移把报纸办好

融合,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办好报纸,融合才有根。没有了报纸,还有什么融合可言?报纸是主流舆论阵地,是根本经济支柱,是相关产业拓展的依托,是我们活着和发展的本钱。因此,推进媒体融合,发力点是新媒体,落脚点必须是报纸。要办好报纸,打好融合基础,办好新媒体,滋养报纸更好地生长,实现报纸和新媒体此长彼长。

大众报业集团在媒体变革的大潮面前,保持清醒和定力,“坚定不移干报业,风吹浪打不动摇”,报纸依然充满生机,为融合发展奠定了一个好基础。我们要坚持精兵强将上一线,舍得投入解决报纸发展的短板,做出读者需要、不可替代的内容产品,让报纸抗得住风浪。相反,有的报纸,缺乏独立思考,随波逐流,根据错误的理念错误地做事,报业衰退,新媒体也不过是好看的花瓶,前景一片暗淡,教训很值得记取。

融合,要咬定自己的核心积累

任何一个企业,定位的确定,战略的制定,路径的选择,都必须立足于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最核心的资源。报纸的订户和读者,是几十年积累起来的核心资源,是帮助报纸转型成功的真正优势。这是个庞大的群体,是社会最主流的群体,也是最有经营价值的群体。报纸的内容生产、报纸销售和广告经营体系,都是建立在这个群体的需求之上。稳固报纸,必须牢牢抓住这个群体。如果对这个群体的影响力削弱了,报业的衰退也就到来了。如果这个群体丢失了,整个报业大厦的架构就坍塌了,报社就真的该关门走人了。这个群体,也是任何互联网企业最想占有、但目前还难以占有的群体。传统媒体发展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也必须首先牢牢抓住这个群体。抛开自身资源和优势拱手让人,舍近求远、耗财费力去吸引那些价值相对不高的群体,不是很不明智的事情吗?传统媒体从事的新媒体试验,恰恰在这个关键点上出了大问题,犯了方向性错误。

报纸办得成功,要准确定位。发展新媒体,也必须准确定位。互联网无边界,但服务有边界,必须对应特定的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服务需求,这样才能形成相对强的影响力,进而形成相对强的产业价值。什么都想做,什么人都想拉,什么地方都想占个地盘,这一条,过去传统媒体做不到,现在新兴媒体照样做不到。聚焦于报纸的订户做新媒体,以报纸订户为核心圈推进融合,更符合报业集团职能、定位,也更容易形成产业价值。大众报业集团的报纸,有的有近百万订户,大众日报有43万订户,以往的调查,一份报纸有3~5名读者,融合先在二十几万、三十几万订户中推开,就一下子有了很高的起点。

融合,要把好影响力聚合这个“命门”

做媒体是做影响力,先是营造影响力,再是营销影响力。做好报纸,把报纸以便宜价格卖出去,形成影响力,再把影响力卖给广告商,获得经济效益,这就是报业的基本营利模式――“二次营销”。影响力的承载需要一个体,影响力的载体是报纸;经营功能的承载同样需要一个体,经营功能的载体也是报纸。所以,报纸必须把营造的影响力聚合到自身,把赢利的载体抓在自己手中。以往,报纸做影响力,靠创新内容、改进编排和做活动,这样形成的影响力都回馈到了报纸自身,承载经营功能的载体也还是报纸,还掌握在自己手中。利用新媒体做影响力,靠办网站、手机报、客户端,开微博、微信等,这样形成的影响力被别人聚合走了,承载影响力的载体在别人手中,承载经营功能的载体也在别人手中,你在别人的网站上点击量再多、粉丝再海量,影响力再大,赢利再多,都是别人的,“甚荒唐,到头来为他人做嫁衣裳”。所以,影响力如何聚合,成为媒体融合的“命门”。

以报纸为核心,立足于把报纸订户变为新媒体用户,建立报纸订户数据库,创办报纸手机客户端,订报纸,送手机客户端,形成“订户+手机客户端”模式,实现报纸订户和客户端用户一体化,由订户和用户一体化,带动报纸和新媒体一体化,形成影响力的叠加效应,产业能力的放大效应。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想法把别人的影响力聚合到报纸载体上,练成“吸星大法”的武功,“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融合,要找到具体的操作路径

前面三条,是媒体融合的原理、方向和原则。弄清了原理、方向和原则,还要找到具体的操作路径。

一、建立订户数据库。这是基础和关键,没有这一条,一切都无从谈起。搞到订户的手机号可能有不少困难,但再难也要办。这件事做不起来,发展新媒体就只能是嘴皮子功夫,媒体融合就只能是在沙漠上建宝塔,在半空中起楼阁。实际上,真正去做,就没有那么难。许多社会上新兴的互联网产业公司,就是一家一家数据跑出来,积累起来的。要把建立报纸订户数据库当作和报纸发行一样重要的任务来考核,来完成。要采取过硬的、管用的措施,要用法律手段保护用户信息,赢得他们的信任。有了数据库,大数据分析就要跟进。有了有用的大数据分析,办报和经营就有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二、打造新媒体产品。传统媒体的优点是什么?缺点是什么?优点是权威性、选择性、解读性,这是宝贵的价值,必须坚持。缺点是缺乏时效性、互动性、丰富性,必须克服。我们的手机产品,要做到及时推送报纸电子版,及时推送突发新闻,及时推送对重大新闻事件的深度解读,及时提供相关生活服务,及时和用户开展互动。未来,还要开发更有价值的可以收费的订制内容。手机端是一个互联网的入口,用户进入这个大门、这片风景区,我们还要开发一二款吸引人的产品,把他留住,让他流连忘返。

三、解决技术支撑。因为手机操作系统不统一,差别很大,手机客户端开发的难点是终端适配。现在,我们可以借鉴已经成功开发的产品,比如大众网的“山东24小时”新闻客户端。随着云时代到来,有望出现瘦客户端或者“浏览器+云应用”的形式,手机客户端发展就容易了。手机端端口要可控,不是报纸订户,内容不能全部开放。只有报纸订户才能看报纸电子版。同时,又具有开放性,能吸引我们想要吸引的人群参与进来。

四、形成新型产业架构。我们的融合框架是:报纸――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我们的受众是:核心圈――紧密圈――圈。核心圈是报纸订户和读者,紧密圈是以手机端吸引的非报纸订户和读者,圈是利用政治优势和影响力,帮助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运营和整合的微博、微信资源。这样,就紧紧围绕报纸形成了一个一体化的媒体群,形成了一个影响力一体、产业一体的链条。

五、解决商业模式。随着“订户+手机客户端”融合模式的形成,可以取得两大效果:一是巩固、壮大了报纸的影响力、经营能力;二是可以嫁接商业模式。可以整合所有传播资源,进行整合营销,增强报纸经营效果。可以以大数据分析为核心,进行广告的精准投放;可以建设会员体系,开拓经营空间。比如在一个社区,为特定会员组织高层次演出,或组织便利和优惠的商品售卖专场。

六、实现编采一体、组织一体再造。我们的方向实际上就是做全媒体,就是全员融入媒体融合,记者编辑做报纸也做客户端内容。稿件采编流程、组织设计、考核体系等,要加快改造,适应这种变革。媒体融合,报纸的每一位员工都没法置身事外,必须尽快融入其中。

发展新媒体、推进媒体融合,大家都在路上,都在探索中。我们知道它的不易。过去的十年,我们看不到进攻的方向,努力坚守,扎紧营盘,不让敌人攻进来。我们守对了。现在,许多报纸没饭吃了,我们的报纸依然生机勃勃。现在,我们找到了出击的方向,开始主动进攻了。知道了怎么做,做什么,我们充满了信心,我们的探索一定能成功。

(作者为大众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编辑)

链 接

大众融媒体报道好戏连台

2014年以来,大众日报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实现新突破,一系列融媒体报道接连引发强烈反响。

视察山东一周年前夕,大众日报统筹集团内媒体,联合大众网,推出大型融媒体报道《视察山东一周年・山东答卷》,用全新手段展现山东一年来落实总书记要求,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进程中走到前列的新作为、新进展。这组报道产生巨大反响,在PC端、客户端及手机报的总阅读量及互动量达2.7亿人次。新闻阅评撰长文,认为报道“为全媒体条件下的重大主题报道提供了一个样本”。

篇11

关键词 传统媒体 新兴媒体 融合发展

面对发展迅猛的新兴媒体,如何正确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沟壑,以及怎样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了每一个媒体人亟待解决的难题。各地级市传统媒体的历史发展渊源和新兴媒体的发展形态不尽相同,但大致的方向还是一致的,都是不断吸取传统媒体的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各种新兴媒体技术不断探索。本文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浅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原则要求。

一、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战略意义

1、媒体融合发展是巩固思想文化阵地的必然选择

目前,网络文化和数据技术正处于迅猛发展阶段,在给我国国民带来科技技术享受的同时也给我国媒体格局带来了重大变革,新兴舆论能力日益增强。特别是我国青少年一代,由于网络技术发达以及信息传播迅速化,网络成了青少年主要信息获取渠道,而传统的广播电视传播、报纸传播等媒体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兼顾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时候,也一同发展新型的网络传播方式,积极开拓媒体发展领域的新方向,将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延伸至网络空间,是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巩固我国文化思想阵地的必然选择。

2、媒体融合发展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战略举措

当前,我国的网络舆论形态日益复杂,网上各种力量交织,各种杂音和噪音不绝于耳。然而,这些负面的声音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开始腐朽我国的年轻一代。比如,郭美美事件,通过网络渠道传播了错误的价值观及金钱观,导致一批青少年陷入了主张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深渊中,作为社会舆论引导的媒体人就应该在此予以坚决反击。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舆论斗争的主战场,只有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努力向新兴传播领域拓展,用主流声音引领网络舆论,才能更好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执政安全,最终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建设。

二、融合发展的原则要求

1、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要始终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保持团结稳定的媒体氛围,将正确舆论导向贯彻到媒体融合发展的各个发展环节当中去,并从各个流程、渠道、技术方面把好舆论导向的关口。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管理的融合贯通,坚持发展与管理水平相协调,做到效果好、管得住,确保媒体融合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坚持以确保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安全为前提,有效抵御和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坚持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在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指导下,不断强化媒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和媒体掌握互联网舆论方向的能力,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观念在媒体行业中的落实,并不断改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在管理方式上,要结合时代的变迁进行相应的创新,创新新闻传播业态,建设新型新闻采编流程,拓宽新闻传播渠道,探索媒体融合发展模式,使媒体发展活力得到充分激发,新闻生产力得到积极释放。

3、坚持一体化发展

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当中,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将各种媒介资源以及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发挥出来,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并行并重,紧密协同、此长彼长,通过科学融合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

三、媒体人在融合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

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以及各种因素的限制,近一段时间以来,中央电视台集体降薪30%的相关报道不绝于耳,可见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正在逐渐缩小。一些地市级媒体人力资源、设备、资金等方面严重匮乏,这些因素使得地市级媒体发展更加艰难,只能通过周边新闻,以及一些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鲜有趣的事来博取公众眼球,这种发展不是长久之计。而电视自办节目播出量少,绝大部分节目都是靠电视剧填充,这也是制约地市级媒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要使地市级媒体得到更好地发展,应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并进行融合。在传统媒体中,引入新兴媒介对其进行宣传,在电视节目制作中,引进高科技技术,并建立平台终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媒体人,对地市级媒体进行包装,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发挥自己所在地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措施对信息进行管理和保护,宣扬和传播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长久可持续发展,也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被淘汰。

1、对媒体融合发展时代趋势及要求的认识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阶段,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一边推动了媒体的高速发展,另一边又给媒体行业带来了挑战。显然,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管理方式、理念都已不适应这个时代,需对媒体行业有所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对整个媒体行业进行深刻、全面调整。据不完全统计,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与电视媒体广告规模同等的地位。而报纸广告因为受到网络广告市场的挤压,同比下降了8.1%,有的报纸企业甚至面临着倒闭危险。从这点来看,作为媒体人,不仅要认识到网络媒体给我国所带来的益处,也要认识到数据成为了所有行业的生产要素,技术是引领媒体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只有自身有这种深刻认识,才能使媒体在市场的优胜劣汰中存活下来。

2、深刻认识媒体融合发展的使命与责任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关系意识形态安全和我国政权安全。而新闻媒体人,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螺丝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权安全的守卫人,更应该充分认识到自我责任与使命。随着新兴媒体、自媒体迅速发展,媒体信息传播方式更加多元化,新兴网络媒体已然成为社会舆论斗争的主要战场。据统计表明,目前我国思想理论领域发生的问题,70%都起源于网络。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媒体企业增强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也是媒体人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高自我综合素质的必由之路。媒体人应该不断巩固壮大宣传思想阵地,引导网上舆论导向,认识到自己肩负着维护国家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大战略任务。

3、树立媒体融合发展竞争挑战意识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谁取代谁,也不是单纯把传统媒体通过改头换面改成新媒体。它是全媒体融合,是运用新技术,把所有的信息资源融汇到一个内容管理和平台,进行信息的集成,从而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从中央媒体看,大家都在大力推进与网络、技术、终端等各方的深度合作,积极打造新的传播平台,推动正能量的内容在网络空间有效放大。近两年来,中央电视台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借助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推出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形成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发展格局。比如中央电视台“央视新闻”客户端用户超过7000 万,遍及近200 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网日均页面访问量达到3.8 亿。在媒体融合发展中,媒体人要有凝聚革新图存的改革共识。让传统媒体,特别是党报党刊及时、有效、全面地回应新兴媒体发展趋势,并将其提升到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高度来认识。另一方面,积极探讨主流媒体的发展战略以及非主流媒体的管理方式,全力支持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有效融合。其次,要深刻认识到新兴媒体的到来,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及时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给受众、影响社会,最终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4、拓展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内容生产与信息服务

媒体融合时,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优势,加大信息收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4G 等技术,加强内容与用户数据库建设,提高数据收集、存储、管理、分析和运用。积极探索新兴媒体发展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资源,用新技术打造新平台,重点分析用户特点,准确掌握用户多样化、个性化信息需求,有针对性地生产信息产品,提高用户对新闻宣传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以满足老用户、吸引新用户、开发年轻有潜能的用户。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目前传播时代的数字化和多媒体化发展,使网络媒体成为了新兴媒体,并不断冲击着我国的传统媒体,使得我国媒体之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因此,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进行有效融合,是推进我国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经之路。所以,作为一个合格的媒体人,应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遵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提高自我的思想认识,不断推进我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进程,以加快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①慎海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要走稳走快走好》[J]《. 中国记者》,2014(5)

②王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打造新型主流媒体》[J]《. 中国记者》,2014(6)

③刘奇葆,《在媒体融合发展之路上走稳、走快、走好》[J]《. 中国广播》,2014(6)